0

关于《第一次感觉过七夕》作文赏析汇集20篇

浏览

8012

作文

922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全文共 1496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作品赏析

全文共 477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句,“好风胧月清明夜”,描写出诗人所处的环境是宜人的,月色是朦胧的,美好的月色使诗人迷醉于清明之夜,对环境的交待衬托出了诗人对美景的爱惜,也表现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第二句,“碧砌红轩刺史家”,在微风拂过的月色朦胧的清明之夜,诗人处在碧玉栏杆和红砖墙下的府邸里。诗人用“碧和红”字显示了自己愉悦的内心,在夜晚所望之处全是一些美好的色彩,以及精雕细琢的建筑,喜笑开颜,好不爽朗。

第三句,“独绕回廊行复歌”,则写了诗人独自踱步在回旋的走廊中歌唱。诗人处在如此清明之夜迷人的月色中,喜上心头,开怀歌唱,在回廊里唱着歌抒发着内心愉悦的情怀。

第四句,“遥听弦管暗看花”,交待出诗人思绪飘向了远方,恰又听到了远方的管弦之声,于是诗人安静下来认真倾听着弦声,自是不休闲。从另一方面,“遥听”和“暗看”却也写出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

整首诗妙在未写清明之夜的清冷,却有它的自成一格,虽有清明,却意在纸外,写出怀春少女的幽情,一句“又是清明过了”,别有韵味,此诗取材,构思都别具一格;此诗也展现了诗人留恋美景,深恐春天将去的微妙心理,但无一字直抒胸怀,而诗人惜春之意无疑自显。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狂人日记赏析

全文共 2340 字

+ 加入清单

一、波谲云诡的世界图景

“每一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4]在狂人日记世界中,定性判断是狂人观察世界、思考问题的基本方式,他也以判断句式作为描述世界、表达自我的基本语法.通过判断句,狂人描述着他对于天地、时间、家庭、他者、自我的感知,绘制出一幅诡谲残忍的世界图景.

在天地之间,狂人看到“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 [5]

狂人审判的眼光如触手般伸向天地,跃跃欲试的蠡测着这个世界:“天气是好,月色也很亮了.”[6]在狂人的日记世界里,事情似乎总是发生在夜晚.这个时空时而明月朗照,时而天地漆黑,显得光怪陆离,几近恐怖.

狂人审视的目光指向外在天地的同时,也投向自己的私人空间:狂人的“屋里面全是黑沉沉的”[7],他的日常生活是“太阳也不出,门也不开, 是两顿饭”[8]

.在天地之间,狂人感到的是诡异恐惧,而生活空间中,狂人则感到沉闷凝滞.这种“A是B”式的定性判断,使他的生活更显沉重而绝望,永无改变的可能.

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狂人对于自己和人类有着清晰的定位.狂人以一句判断句完全否定了自己的过去:“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9]

同时,狂人对于人类光明的未来却有着确定的信念,他认定并劝诫他人:“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等”[10]

在昏暗的过去和光明的未来之间,当下的意义则在于:“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11] “只要转一步,只要立刻改了,也就是人人太平.” [12]

狂人断定“现在”的意义,就在于终结过去,使“真正”的未来得以到来.狂人的时间观念存在着悖论:如果将来必定是“人人太平”,现在的“改”或“不改”究竟区别何在?若顺遂自然即可,又何必要人人去“改”?若将来并不一定是“人人太平”,而是取决于当下的“改”或“不改”,狂人又为何确信“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13]

活在这世上?狂人并不追问这些问题,狂人只在自己的世界里,用判断句分别赋予了过去、未来、现在以分明确切的意义.

狂人的神经始终紧张,评断着周围人的身份和性质:“我岂不知道这老头子是刽子手扮的!”[14]

“假使那老头子不是刽子手扮的,真是医生,也仍然是吃人的人.” [15]

在狂人眼中,周遭人即便有着不同的身份,性质却都是相同的:都是吃人的人.狂人以审判者的眼光,审视着周围人的各种细节,以此印证自己的判断:“我看出他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厉厉的排着,这就是吃人的家伙.”[16]

周边的人,无论职业、亲疏、远近,都被狂人判定为“吃人的人”,“我立刻就晓得,他也是一伙,喜欢吃人的.”[17] “他们是只会吃死肉的!”

[18]“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19]“可见心思是同从前一样狠.”[20]“这是他们的老谱!”[21]狂人对于周围人之所以诡异残忍的原因,也做出了自己的判定:“我明白了.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22]在狂人的判断中,人和人的关系只剩下两种:一种是吃人和被吃,另一种是同为吃人的同伙.人间在狂人眼中,俨然成了残忍冷酷的地狱.

在狂人的裁决之眼中,家庭更显得残酷而近乎惊悚:“妹子是被大哥吃了,母亲知道没有,我可不得而知.”[23]在最亲密的亲人身上,狂人却为他发现的极度冷漠惊呼:“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24]“最可怜的是我的大哥,他也是人,何以毫不害怕;而且合伙吃我呢?”[25]对于最亲密的家人,狂人审视的目光也绝不敷衍.他控诉家人是真凶的呼号,可谓惨绝人寰而又掷地有声.

狂人的裁定不仅指向周围,也指向自身.一方面,狂人对于自己的正义感充满了信心:“自己晓得这笑声里面,有的是义勇和正气”;另一方面,狂人对于自己是否真正无辜,也进行了重新判断:“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26]对自身属性反复的拷问和判定,既充满矛盾又万分坚决,是《狂人日记》中最触目惊心,也最发人深省的一幕.在狂人充满戏剧性的自我怜悯、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自我确认中,始终不变的是他对于自己判断的笃信.

《狂人日记》是一部由大量判断句铺排而成的小说.“是”字句在《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古典白话小说中多用于介绍人物身份、描述事物特征,充当说明性成分.在《狂人日记》中,“是”字判断句则成了全篇的基本叙述语言.在狂人的日记世界里,从过去到未来,天地间所有的人和事,包括自己,都暴露在一束炽热决绝的裁决者的眼光中.绝对而坚定的判断,支撑起了狂人的整个内心世界.

二、独断乾纲的历史叙述

判断之笔不仅勾勒出了狂人的日记世界,也建构起《狂人日记》的核心话语.狂人不仅判定时空,审判他人,拷问自我,更将矛头直指中国历史:“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27]鲁迅对历史教义中的“仁义道德”发出控诉,吴虞等人继而以同样的句式将批判扩展到礼教纲常:“我们不是为君主而生的!不是为圣贤而生的!也不是为纲常礼教而生的!甚么‘文节公’呀,‘忠烈公’呀,都是那些吃人的人设的圈套,来诳骗我们的!我们如今应该明白了!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28]《狂人日记》宣判式的语言将中国历史指认为“吃人”的历史.

自《狂人日记》开始,“吃人”成了关于中国历史及中国文化最重要的隐喻,“吃人”也成了中华文明无法洗刷的罪名.这大概不算冤枉,因为文明本身就意味着对人攻击性

的压抑,并使人的

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文明是人类所经历的一个特殊过程,它使人结成群体,带给人安全;它的功能在于保护人类免受自然之害,并调节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29]然而,文明并不意味着完善[30],它要求人牺牲自己的

和攻击性倾向,这使得人难以在文明中感到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中考优秀写景作文赏析:品荷记

全文共 934 字

+ 加入清单

一股若有若无的淡香吹来,沁人心脾。走近一看,啊,满池的荷花啊,就在这样一个暴雨之夜来临。

看!荷花池中长满了绿绿的荷叶,一片片挨挨挤挤的,好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莲叶上还有几滴水珠,在四处嬉戏玩闹,时而旋舞着,时而追赶着,终于,华丽动人地滴落在池水上,溅起阵阵涟漪。

莲叶的翠绿,衬托这那娇艳美丽的花朵。紫色的含苞待放的莲花,像一个娇羞的少女,还不愿露出她的美丽;粉红的开得正艳的莲花,像一个初露风采的美人,似隐似现的展现她的妩媚动人;淡红的莲花,瓣已半落,却依然有着动人心魄的美,像一个傲立不屈的美人。不同的形态,有着不同的风姿,荷花的美丽,又哪是“千姿百态”、“撩人心弦”所能形容的。

荷花啊,你是如此美艳动人,再华丽的词藻,也不足以修饰你的美丽。我不能用笔,来描绘你的风姿;也不能用歌喉,来吟唱你的娇媚;也不能用相机,来留住你片刻的美丽。只能用我贫乏的词汇,来写出那冰山一角的美丽。古人云:“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古人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是,又有谁想到荷花美丽的背后是什么呢?

那是一滩浑浊的淤泥,却因为有了荷花而变得美丽,是的,荷花就在这样一个地方生长,没有干净清澈来将身躯洗净,没有那温室来遮风挡雨,就那样静静地立在那里。她从不孤傲,要开就是满池满堂,方圆一片,给人一种壮观的美。她也从不娇贵,只要泥土和水,就能生长,就能开花结果。她也从不掩藏,把根、茎、叶、花、果,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人类。啊,荷花,你是如此高洁无私,这样的你,怎能不让人赞叹?

文天祥在国难当头、贪官当道、内忧外患的时期,担起了男儿保家卫国的责任,豪气冲天地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鲁迅是把自己投入黑暗之中的战士,他呐喊,他彷徨,他犹如黑暗之中的一抹星光,照亮了那个黑暗的年代,于是他有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万丈豪情;夏明翰犹如一颗流星,一闪即过,但却永远镌刻在了历史额长河中,“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是他的感慨,于是,一个夏明翰死了,千千万万个夏明翰站起来了。

荷花的模样在眼前闪现,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又一个荷花的影子,他们不畏艰难,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

荷花,多美啊!一股若有若无的香气,在这天地间萦绕……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四川广安中考满分作文赏析:发现

全文共 650 字

+ 加入清单

发现,总是姗姗来迟.

当冬天过去时,才发现春消融了冬的热忱;当春天过去时,才发现夏褪去了春的妩媚:当夏天过去时,才发现秋冷淡了夏天的热情;当秋天过去时,才发现冬舍弃了秋的温柔。

发现,总是姗姗来迟。

当少年来到时,才发现童年的乐趣已失去;当青年来到时,才?发现少年的情趣已失去:当中年来到时,才发现青年的狂热已失去;当老年来到时,才发现中年的热忱己失去。

发现,总是姗姗来迟。

当离开家的时候,才发现家对自己而言是多么重要;当失去了身边的所有时,才发现身边的一切对自己而言是多么重要。

总是在离家后的傍晚,才发现想家:总是在清晨梦中醒来时,才发现想家;总是在初次漂泊的日子里,才发现想家.

在家的时候,觉得家是笼子。爸爸的目光、妈妈的唠叨,像一条挣不脱的锁链。心儿总是向往外面的世界,总是幻想风餐露宿的神奇,浪迹天涯的潇洒。总是觉得家太小太小,已容不下我长大的梦。终于有一天,抛下父母的企盼和那绵绵而下的雨,我独自远行。

流逝的日子像一片片凋零的树叶,渐去渐远的是青春的纯情与浪漫。清晨出操,透过薄薄的雨雾,依稀看到了父母的笑脸。在家的时候,每天妈妈很早就悄悄起床,静静地做好饭,才叫我起床.今年中考,去考场要经过繁华的闹市,爸爸不放心要送我,我不让,偷偷地出了家门,可我知道在背后爸爸顶着烈日,一直默默地送我到考场……在他们眼里,我永远长不大,永远是孩子。

我曾对爸妈说:“我想变成高飞的小鸟!”但我最终发现我成不了鸟儿,我只是小小的风筝,不管飞多远,那长长的亲情之线都牢牢地系着我……

发现,你为什么总是姗姗来迟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生命初中作文赏析

全文共 799 字

+ 加入清单

生命,是上帝送给人类的最好礼物。题记

无论我们是悲是喜,无论我们是幸或是不幸,无论我们开心或是忧郁。我们都拥有相同的东西生命。

人的生命有长有短,人的生命有悲有喜,但不管怎样,生命总是给人千百种不同的感受。

出生时,生命是欣喜,试想,一条全新的生命,在焦急与等待中降生。他或她纯洁如雪,善良本心。在啼哭中向世界宣布:我来了!当时不管是医生,护士,家长,或是长辈,都对这新生的生命充满了期望吧!不管以后如何,当时的父母都沉浸在幸福的甜蜜里了吧!这是生命的魅力。

成长时,生命是愉快,第一次开口叫父母,第一次自己系鞋带,第一次成功每一个第一次都被串联成新生命的童年。童言稚语,还有那一颗童心。在父母的呵护下,无忧无虑,健康成长。无论生命的肉体是否健康,但在精神上总是会有另一种补偿。即使生命孤苦无依,但世界总是会有光明。无论外界怎样,精神总是不会懈怠。这是生命的可贵,也是生命的可悲。我们能做的只有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孤苦中探寻温暖,在阳光中绽放生命独特的光华。这是生命的美丽。

垂暮时,生命是夕阳。虽不久即会逝去,但风华依旧,青春不减,这就是夕阳红了吧。人在自己的哭声中到来,又在别人的哭声中逝去。虽无完美之人,却有完美之人生。这样的生命就会让人感觉到绚丽多彩。虽以迟暮,生命即将逝去,但如果也拥有一副乐观的胸怀,生命就将在逝去的一瞬谱写风华绝代。垂老的生命也用有年轻的活法。开心或是忧郁,这是生命留下的选择,这是生命的智慧,也是人类的悲哀。

生命,在病患眼中,似乎只剩下白色。那圣洁的白色啊,就是徘徊在死亡线上唯一的安慰。

生命,在战士眼中,似乎只有红色。那炽热的红色啊,就是战士们心中坚定的信念。生命,在我眼中,似乎只有绿色才能诠释。那蓬勃的生命力啊,总是让我感到欣喜。

生命,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总是会有千万种不同的诠释。我只能用敬佩的眼光,去尊重世间每一条脆弱而又坚韧的生命。

[生命初中作文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第一次爬山作文赏析

全文共 699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人的经历中都有过第一次!例如:第一次骑车,第一次写字,第一次玩电脑,第一次养狗等等的第一次!而我的第一次是爬山

在风和日丽的一个假期,我们全家一致决定去锻炼身体——爬马鞍山!马鞍山生态公园位于大岭山杨屋村南面,主峰海拔329.2米,前后分两个小山峰,因形状酷似马鞍而得名马鞍山。这里原是一个采石场,开采出的石头都运往全市各地作为建筑材料,在给本地带来比较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2015年8月村委会为建设文明和谐、生态优美的生活家园,决定将石场关闭,并投入500万元将之修建成生态公园。现在已经建有金岭、七星岭、鸡蹄石、麒麟山等景点。来到马鞍山脚下,我呆呆的望着马鞍山的顶峰,脑海里就联想自己爬到山上的那种得意忘形的表情。之后,就迫不及待的沿着山顶的路线前进!

起先,生龙活虎的我,犹如一只刚刚填饱肚子的猛虎,猛速的飞向山峰顶!路越来越陡峭,岔路横生,接近山顶还有一半路,时间久了,体力自然而知也就耗得超不多了,汗流浃背!!眼看脚下的万户房子,汽车还有行人,我暗地的为自己鼓励了一下:还有一点路,坚持一下吧,很快就能爬上山顶了,不要气馁,要在这段路上学会坚持!只有坚持,才能使人获得成功!时间无声的在我身上流过,我快爬上了山顶,我欣喜若狂,一口气冲向前。最终爬上了山顶!啊!山顶的景色是那么令人陶醉,使人感慨万分!

仿佛脚下的一切都是我的天下!整个村子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我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生活中,无论是下岗,还是遇到了困难,或被解雇等等。不要灰心,我们做人就要学会在困难面前不气馁。在生活的种种考验中,就像爬山一样,不能半途而废,只要坚持就会成功!

[第一次爬山作文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赏析

全文共 2757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这是第一首。

陶诗通常呈现素淡平易的面貌,不见组织雕镂之工。然而苏东坡说:“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又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冷斋诗话》引)东坡偏爱陶公之为人,尤推崇其诗,以为自古无人能及,反复吟咏,烂熟在胸,并一一唱和,著有《和陶集》,体验实较常人为深。这一首主要体现其质朴中的深味,散缓中的精巧。

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下面四句是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再从这里转接下文:“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就显得自然妥帖,丝毫不着痕迹了。“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从冲突中摆脱出来,心中欢喜,情绪开张,以下八句,便以欣欣之笔,咏唱居所一带的风光。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其实,幻想的桃源也好,现实的乡村也好,都是表现着陶渊明的一种理想:合理的社会,应当是没有竞争、没有虚伪、没有外加的礼仪束缚,人人自耕自食的社会。这种社会当然不可能实现;陶渊明笔下的乡村,也有意忽略了生活艰难和残酷的一面。但作为诗的构造,却给人以美的安慰。——文学常常起着这样的作用。

这一段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同“旁”)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前四句构成一个近景。但陶渊明要描写出和平安宁的意境,单这近景还不足显示。所以接着把笔移向远处的景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四句近景转到两句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读到这里,人们或许会觉得还缺少点什么。是的,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并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就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会让你感到喧嚣和烦躁。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从写景转下来,是这样两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人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全诗便以这样两句收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自来评陶诗者,多强调其自然简淡的风格,至有“陶渊明直是倾倒所有,借书于手,初不自知为语言文字”,“渊明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之类的说法。其实,诗总是诗,“自然”的艺术仍然是艺术,甚至是一种不易求得的艺术。真正随意倾吐、毫不修磨,也许称得上“自然”,但绝非“自然”的艺术。从这诗来看,在谋篇布局、逐层推进,乃至每个细节的刻画方面,都非草率从事,实是精心构思、斟字酌句、反覆锤炼的结晶。只是有一种真实的情感始终贯穿在诗歌中,并呈现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年中考满分作文600字赏析:爱与被爱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阳光轻轻撒在我身上,突然发现,爱是一个“不可数名词”——题记

爱似柔水,轻抚受伤的心灵;爱似甘霖,滋润萌发的幼苗;爱似美酒,浓香而不失高雅。

爱似水

水清,水柔,水静。爱似水,像它那清,像它那柔,像它那静。水无私的滋润它岸边的个个小生命,爱亦如此;水永不停息的奔向远方,带走一路的尘埃,爱亦如此;水带给万物以生命的资源,爱也亦如此。

爱似露

露,纯洁;露,晶莹;露,剔透。爱似露。像它那纯洁,像它那晶莹,像它那剔透。露珠,每天接受第一缕阳光的洗礼;露珠,每天给予万物生命以甘霖;露珠,每天在太阳升起时,默默离开。德国的盖贝尔说过:“真诚的爱在奉献的时候最为丰富。爱亦如露珠。

爱似酒

酒,浓香;酒,醇厚;酒,高尚。爱似酒,像它那浓香,像它那醇厚,像它那高尚。美酒,使人的精神得到解脱;美酒,使人的力量得到释放;美酒,使人的价值得到提高。爱给人以温暖,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爱亦如酒。

爱与被爱,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人人付出自己的爱,人人才能得到爱,才能被爱。

儿时的我不懂爱的真谛,时间的飞轮带来了岁月,长大的我渐渐懂得了爱的意义,原来,爱与被爱是一个等式。爱+被爱=美好。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抓住幸福的时机,去爱和被爱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于《济南的冬天》好句赏析

全文共 1700 字

+ 加入清单

题记:《济南的冬天》 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老舍先生在英国讲学六年之久,英国的雾气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去了西南地区,因此来到被誉为“泉城”的山东省会济南后,感受非常强烈。标题“济南的冬天”,简洁明了了地点,节令。告诉读者,它是不同于其它地方的冬天。

好句赏析

1.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

欣赏:“像我”独立成句,突出了“我”的感受,表明济南的冬天和“我”心中的冬天实在大不一样,使文中的描写显得亲切而真实。

2.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欣赏:“风声”二字用得十分准确,“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只是没有那呼啸的寒风,准确地写出了济南冬天里风的轻柔。如果说成是“没有风”,与实际情况不符。

3.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欣赏:“晒”“睡”“醒”等词语的准确运用,烘托了一种安闲、舒适、温暖的“理想”境界。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老城灵性,体现了老城温暖可爱的特点,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把老城给写活了。

4.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欣赏:这个句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四面环山的地形特点,同时,将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可爱、慈善。生动而巧妙地突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

(“小摇篮”的“小”正照应了小山的“小”。“安静不动”是写神态,“低声”是写声调。这两个修饰语使人想起母亲在摇篮边低声哼着催眠曲的情态,赋予这一圈小山以慈母之情。

5.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欣赏:“慈善”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态度仁慈谦和。这里把济南的冬天当做人来写,洋溢着人们对济南温晴冬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6.树尖上顶着一臂地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欣赏:“顶”字准确而形象地描绘了树尖上覆盖着一点儿白雪的位置、形状和情态。 “顶”字又引起下文把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护土)”的比喻;“好像日本看护妇”这个比喻形象而贴切地描绘了小雪下矮松的秀美情态。

7.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欣赏:“镶”的意思是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这里的“镶”形象地描绘出了白色的山尖连接着蓝天,就像是一道银边围在蓝天边缘的秀美景观。

8.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

欣赏:暗”是色彩不鲜艳、没有光泽的意思。“暗”字准确地绘出了山上的枯草冬天里失去光泽的枯黄颜色。

9.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欣赏:“穿”字既准确表现了雪、草覆盖的状态,又引起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比喻。“带水纹的花衣”这个比喻传神地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使小雪下的冬景充满了动态的美。

10.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欣赏:“更美的山的肌肤”可理解为春天来临后那满山的花草,表现了人们对春天的憧憬,引人遐想。(补充:这—联想与第2段两个“也许”的幻想照应)

11.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欣赏:“忽然害了羞”用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夕阳与白雪交相辉映的娇美情态。

1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欣赏:两个“卧”字用得准确、传神,拟人的手法描绘了村庄,写雪,写出了状样、情态,一幅安适、恬静的美好境界,抒发了作者对下雪下济南美景的喜爱之情。

13.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欣赏:“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而这样写的目的,更是为了写“绿”,写“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

14.赏析“空灵的蓝水晶”这个比喻。

作者将天光、水色、绿影融为一体,用“空灵的蓝水晶”比喻澄澈透明、天明水净的济南,描绘出济南的冬天鲜亮明丽的色彩。同时,这个比喻也扣住了济南冬天的“晴”,碧空如洗,因为晴,天空蓝汪汪的,才像块“蓝水晶”,空灵的蓝水晶这一比喻略去了水的表象,而只见水的本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考零分作文赏析:美妙人生

全文共 1191 字

+ 加入清单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春,来到~~(白毛女选段),俺艰难地蹒跚在一条不是路的路上,抬头望去,在凛冽的暴风雪中,俺隐约看见棉花糖一样的山峰就在前方,透出监考老师般的威严。俺心里暗骂,丫的,最讨厌的就是爬山了,何况是这个鬼天气出来爬山,平时这样的天气俺都窝在被卧里听流行歌曲的,可今。

哎,可怜,今天是高考的日子,为了能上好高中,为了能建设俺们的祖国,为了报答党的养育之恩(从小就背,都习惯了),当然最重要的是为了不再象老妈老爸那样下岗,每天天不亮就出去卖早点维持生计,俺痛苦地被命题专家们扔在了这荒山野地里,他们还告诉俺,在这样的鬼天气下,俺要是不赶紧找个避风的地方,必死无疑。

俺真的怕了,风哗啦啦吹呀,吹得我耳朵根发麻,就象刚才监考老师从身边走过一样难受,老师看人的眼神也亦如今天这山上的天气,阴冷的可怕。。。没办法多想,再乱想时间就不够交卷了,俺走啊走啊,忽然脚底下碰到一个僵硬的东西。神志不清的俺心里一颤,常听人说偏远的地方容易发现财宝啊古董啊什么的,如果真是的话,俺肯定挖出来就回家,不参加恶心的愚民似的考试,俺爹娘也不用起早贪黑的忙乎生计,再也不用摆个小摊还跟做贼似的成天躲市容那帮土匪了,娘也再不用苦苦哀求那帮土匪,求他们别把俺家的混沌摊就地掀翻,把炉子扔进市容卡车。爹也再不用舍不得上医院抓感冒药了,再也不用求医生能不能把跟感冒不搭噶的补药划掉不开了……咱有钱了,哈……

想着想着,俺不觉笑了,赶忙蹲下快僵硬的身子,扒开雪地一看,原来是一个冻僵的人。

“丫的,原来是一死鬼”俺不觉郁闷起来,当天上掉馅饼的梦象肥皂泡一样破灭后,俺又感觉到身上阴冷起来,这时候监考老师又绕到俺的背后,站了1分钟零28秒。。。俺气得忍不住站起来的时候踢了那人一脚,“恩~~~”靠,他还没死,在俺重重一脚的刺激下,

这人本能的哼了一声。原来是活的,我嘟囔着蹲下身子,于是俺心里想:是救他呢还是继续前行?如果俺救他,可能俺们都会被冻死,因为这样的天气俺是没有能力带他走出这里,连俺自己也没有把握,如果不赶紧找个地方避一避风,俺可能下场跟这个僵死的人一样……俺没有弄醒他,俺在他身边堆了一个巨大的雪包,雪包上面压了一块俺登山时候,媳妇送俺的红肚兜,俺一直揣怀里。如果俺找到救援队,俺会通知人来救他……

又看了那个将死的人一眼,俺站了起来……

就在俺准备为了活命赶路的时候,俺又看见了讲台前站着的监考老师,目光犀锐,似乎在看着俺,仿佛在告诉俺,如果这样结束文章,俺的作文肯定不会及格了……俺胆怯了,俺爹娘指望我将来能有份象样的工作,俺也希望将来能有一天出入高级夜总会,开着公家的小车,搂着小蜜,白天开开会,喝喝茶,晚上吃吃饭,拿拿红包,有空就回家睡睡……而这都需要有一个好的背景,俺没有一个有钱有权的爹,俺不怪他,所以俺就必须要有文化,有文……那么首先要先考上大学……为了分数,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节约用水作文赏析

全文共 691 字

+ 加入清单

是生命之源,我们要保护每一滴水。”这句话说得没错,如果没有了水,地球就会干裂;如果没有了水,我们人类就可能渴死;如果没有了水,就没有了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我们要爱惜每一滴水,爱惜地球母亲每一滴眼泪。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的存在。所以我们要保护水资源,要合理运用水资源,不能浪费水资源,要珍惜生命之源。可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浪费已经成为了一个大问题。

下课了,同学们去洗手了,我在女厕所的洗手池那边看见了有些六年级的洗完手她们就拿水泼洒人,走的时候这个水龙头还开着,都没有关。

中国的水资源十分紧缺,人均占有水资源总量只有2300立方米左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有些人在用水期间去开门、接电话、换电视频道,而且不关水龙头;洗手、刷牙、洗脸时不关水龙头等。根据专家分析,只要改掉这些不良习惯,就能节水70%左右,不仅为自己省了钱,也为社会节约了水资源。

要是我用水的话我就要这样用:先拿一个盆,然后把水放到盆里,洗菜、淘米、上完厕所后洗手、然后浇花或者冲洗马桶……

我们国家的水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可以用的淡水资源却很少,并且随着工业的发展,水污染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很多工业废水污染得臭不可闻,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啊!此外浪费水的现象也十分严重,据统计。一个中等城市每年浪费的水相当于一个洞庭湖的水量!

我们现在要节约用水,不能浪费任何一滴水!

不经意之间浏览到的一则公益广告,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电视画面上有一个水龙头,此时正在艰难的往外滴水,滴水的速度愈来愈慢,终究就慢慢枯竭了。

如果水龙头的水就剩下最后一滴了,那么,最后的一滴水就是人的泪水!

[节约用水作文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传递文明与道德作文赏析

全文共 610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年,一场狂风席卷整个三晋大地,风卷着沙,扫荡着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咬啮和窒息着万物生灵。平静清亮的天际变成一片旋转狂怒的海洋。飞沙走石、塑料袋、废纸片漫天飞舞,有好几次因塑料袋刮到骑车、行人头上而差点出现危险。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坐在车里自言自语。“这都是部分人造的孽。”做为环保工作者的爸爸好像明白我的意思,边开车边回答我。我顿时明白了,突然想到了“文明道德”。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讲文明、讲道德,不乱扔垃圾,不破坏花草树木,爱护环境,这种情况还会出现吗?如果我们每个人都遵守交通规则,交通事故还会那么多吗?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讲礼貌,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包容,并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还会有那么多不和谐的举动吗?

其实,“文明、道德”与“不文明、不道德”就是一念之间的事,举手之劳的事。扔垃圾时多走几步,扔到垃圾箱里;得到帮助时多句“谢谢”;听到“谢谢”时多一句“不客气”;遇到老师时多句“老师好”;遇到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时,做一个善意的提醒;坐公交车时为老人让个座……一个温暖的眼神,一次真心的谦让,都能让人感觉到文明和道德的存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这样想,文明离我们还远吗?

让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吧,“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个文明道德的人,让文明与道德互相传递。让城市文明,让社会文明,我们才能拥有更加美丽和谐的家园!

[传递文明与道德作文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秋节的名言名句赏析

全文共 1295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到来,你是否还会像小时候那样与家人围坐一起共聚天伦,还是挑着小灯笼喊上小伙伴穿梭在乡间小路。小编收集了中秋节名言名句赏析,欢迎阅读。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 辛弃疾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 晏殊 《中秋月》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 元好问 《倪庄中秋》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 米芾 《中秋登楼望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 苏轼 《中秋见月和子由》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 陆龟蒙 《中秋待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 《静夜思》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 李商隐 《嫦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张九龄 《望月怀远》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 刘禹锡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 李商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宋)苏东坡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齐已.《中秋月》)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中秋月》)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李白.《月下独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平.《月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大漠沙如雪》)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李商隐.《霜月》)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陆龟蒙.《中秋待月》) 山中夜来月, 到晓不曾看。 (元好问.《倪庄中秋》)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李商隐.《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晏殊.《中秋月》)中秋节诗词名句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

月》)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1.八月十五中秋节的祝福名言

2.描写中秋节的名言佳句

3.2016年中秋节的名言

4.中秋节名言佳句

5.2016年关于中秋的名言诗句精选

6.中秋节想念亲人的名言佳句

7.中秋节的古诗名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沈阳中考满分作文赏析:心泉叮咚

全文共 418 字

+ 加入清单

友情像一股清泉,在我的心湖上叮咚奏响,带着一丝清凉。 寒雨绵绵。车子坏了,妈妈今天载着我上下学,本以为能好好欣赏沿途风景,但天公却不作美,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妈妈将唯一一件雨披“包”在我身上,就这么冒雨前进。

初秋的雨,不大,却是透骨的寒。那雨滴打在妈妈头上,洗亮了那丝丝银发,最后凝聚在发梢,像一颗晶莹的珍珠坠,折射着炫目的光。

“妈,你冷不冷?”即使我穿着雨披,也挡不住着刺骨的寒意。

“不冷!”声音洪亮,的确不像一个正在苦苦忍受寒冷折磨的人。可我却分明看到妈妈的身体在颤抖,每当雨水滴入脖子,妈妈就会打个激灵……

眼中一阵温热,我不顾反对,伸出手抱住了年轻的妈妈。天气不再寒冷,有股暖流在我心中激荡。

母爱如温泉,在我心湖上叮咚奏响,带着一丝温暖。

友情、母爱……它们像一股股温泉,荡涤着我的心,洗去铅华,拂去喧嚣,永远在我心中回荡。愿我也能成为别人的清泉,拂去她人心上的灰尘。更愿所有人都是一股温泉,清澈这个世界。

心泉叮咚,叮咚,叮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生命的力量作文赏析

全文共 521 字

+ 加入清单

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我正在写作业,一只甲虫从我的桌子上爬过,我毫不犹豫地用手中的笔戳了它一下,而它所表现的却是纹丝不动,仿佛休克了一般。

“不会死了吧?”我心想,大约过了二三分钟,那只甲虫奇迹般地“复活”了,紧接着,我用笔狠狠地戳了他一下,把它的腿给戳断了,而它的表现和前几次一样,当它又一次“复活”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身受重伤。

然而它没有丝毫的停留,而是果断的前进着,它的步伐踉踉跄跄,直到回到自己的巢穴。之后,我非常自责,其实那只虫子应该是出来觅食的,而我却……其实,另一方面这只小小的虫子着实把我震撼了,面对挫折,它没有选择退缩,而是越挫越勇。我想:支撑这只甲虫前进的是生命力量!是对这个世界的不舍!

没想到区区甲虫竟然有如此之大的生命力,由此我想起了霍金,霍金21岁时得知自己患上不治之症后他也消沉过一段时间,但后来他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用剩下的时间去帮助人民,所以他从绝望谷底中站了起来。并且用强大的意志力活了下来,最终战争病魔的故事。其实支撑霍金活下去的也是生命的力量。

世间万物的生命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将不会重来,所以应该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弥足珍贵,不轻易丢失,不自暴自弃。时时刻刻要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生命的力量作文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归园田居·种苗在东皋》赏析

全文共 654 字

+ 加入清单

“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这两句叙事,显得很随意,是说在东皋种苗,长势如何如何。但就在随意的话语中,显出了一种满意的心情,他说这话好像是在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陶诗中有“带月荷锄归”,“浊酒”云云是常见的语句。看来他对“荷锄”并不感到是多大的重负,差不多习惯了。“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归去来兮辞》有“或巾柴车”的句子。这两句写得很自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农家的生活本来就是如此自然。“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归去来兮辞》有“稚子候门”的话。等着他的就是那么一个温暖的“归宿”,此时他的倦意会在无形中消释了。这四句写暮归,真是生动如画,画面浮动着一层安恬的、醉人的气氛。这就是陶渊明“田居”的一天,这一天过得如此充实、惬意。

“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这是设问,自问自答,如同陶诗“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句式。这与陶诗“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意思相似,表示了对劳动的重视。“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桑麻兴旺,蚕事顺遂,这是他的生活理想,正如陶诗所写:“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下面写道:“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素心”,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心愿。后面这一段通过设问,揭示陶渊明劳动的体验、田居的用心,很是符合陶渊明的实际。

今《文选·江淹拟古三十首》收有这首诗,并被当作《归园田居》的第六首。宋代大文豪苏轼就以此为陶诗,还特举“日暮”以下四句赞扬之,且写了《和陶归园田居六首》。而后世诸家以为此诗非陶渊明所作,当是江淹所作的拟陶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朝花夕拾读书笔记赏析

全文共 836 字

+ 加入清单

1、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

2、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3、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4、夜间独坐在会馆里,十分悲凉,又疑心这消息并不确,但无端又觉得这是极其可靠的,虽然并无证据。一点法子都没有,只做了四首诗,后来曾在一种日报上发表,现在是将要忘记完了。只记得一首里的六句,起首四句是:“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中间忘掉两句,末了是“旧朋云散尽,余亦等轻尘。”

5、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细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所见》赏析

全文共 894 字

+ 加入清单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温州中考满分作文赏析:走,到另一个地方

全文共 701 字

+ 加入清单

海浪渐渐退去,只留下若隐若现的礁石,我站在沙滩上望着人们远去的方向,脚不由自主走过去,在淤泥中印下一串脚印。

走到小岛上,望着海那边的沙滩,看着人们捉虾鱼的情景,一切似乎都是僵硬的。忽然小岛被一团雾围住了,四周渐渐迷茫眺望不到海那边的情景。贪婪的人们察觉不到自己已经是在孤岛上的野人了。雾越来越深,弥漫着恐怖的信息。小岛上的鱼被人们捡光了,人们这才察觉到自己已经漂流。

晚上雾渐渐散了,天上的星星跑出来,天空变得不会单调,人们望着一望无际的海,仰着天空的深蓝心中的恐惧越来越大。不时有几位小孩哭闹,人们的恐惧越陷越深。望着互不相识的人,没救了,没救了。人们的心发出这样的呼救。

第二天,天空很蓝,白云漂浮着。那是龙头,那是龙尾。但不一会儿就消失了,阳光照在小岛上显得特别的温暖,但人们的心还是冷的。有不少的人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挥舞着等着人们来发现;有的人把吃剩的鱼骨头摆成了一个巨大的SOS的救命信号。经过一天的认识人们渐渐熟起来,男人安慰女人,女人维护小孩,一切似乎那么和谐。不再恐惧。

食物已经所剩无几了,饥饿折磨着人们,人们再一次恐惧,再次感到死神的威胁。

不知是谁大喊一声前面有座小岛,人们的希望再一次点燃,有些人等不了时间的折磨跳进海里想靠自己的力量游过去,海深水草多,鲨鱼也多,不少人又到一半就死了。有些人游到快要到小岛时筋疲力尽支撑不住也死了。岛上的人还不到1/2妇女占大部分,现在只能靠上天的保佑了。一天、两天小岛终于靠近孤岛,人们欢呼着,绝望的心情彻底的没了,天空很蓝。

就这样人们的新彻底的温暖起来,天使的爱在燃烧着。人们对生活有了自信,对自己有了信任。这就是奇遇,只有这样的折磨才能让自己长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渡荆门送别》赏析

全文共 1374 字

+ 加入清单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出处】:

中华诗词-唐五代-李白

【注释】

荆门:山名,在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

诗人正自家乡四川东下,仗剑远游,意气风发,这首诗写得气势奔放和开阔,表现出一种愉快和乐观的心境。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