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追梦在路上纪录片精品20篇

浏览

7250

作文

684

纪录片百年中国的观后感

全文共 2767 字

+ 加入清单

二十世纪伊始,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有些傲慢的西方人把中华民族看成劣等民族,“救亡"成为千千万万有爱国心的中国人所焦虑关注的问题;而这个世纪快 要结束时,中华民族已经站立起来,并迈开大步不断前进。如今,中国已成为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敬的国家。占世界人口将近四分之一的中国人,在一百年时间里,经历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确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二十世纪伊始, 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有些傲慢的西方人把中华民族看成劣等民族,“救亡"成为千千万万有爱国心的中国人所焦虑关注的问题;而这个世纪快 要结束时,中华民族已经站立起来,并迈开大步不断前进。如今,中国已成为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敬的国家。占世界人口将近四分之一的中国人,在一百年时间里,经历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确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在影片的开篇章节中,晚清政府不顾老百姓的生死存亡,慈禧太后的一句“量吾国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一个统治了大清王朝整整47年的女人,两次发动宫廷政变四次垂帘听政一次次地把国家的命运,埋葬在自己的奢华当中。

八国联军侵华、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海战、日军侵华,无不向我们述说着这样一个道理。当初中法战争中中国作为战胜国家,却要为别国的支出买单,只因为落后就要挨打;中国的皇帝居然以皇帝的名义埋葬一个外国人,为他立碑。只因为落后就要挨打。现在,那块碑文正在中国的大地上述说着当初的耻辱。

洋务运动北洋水师,从外国人的手中购买了最先进的武器,却不懂得好好保养、好好使用,六年时间,任凭风雨将它们腐蚀,而当初的一个小小的日本,在经历了明治维新之后,一步步成为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在黄海大战中击败中国。

但中国并没有因此而沉沦,列强的无耻掠夺和入侵激起了中华民族奋发的怒吼,接连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的腐朽的清政府的统治,五四运动把中国从危险的边缘硬生生的拉了回来。在中华民族的怒吼声中,中国人民醒了!大家团结在一起,为中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历史不应该忘记他们,孙中山、蔡元培、梁启超、陈独秀、康有为、鲁迅、毛泽东??中国的历史,一直就是这样,曲曲折折,英雄辈出。

二十世纪,注定要载入中国的史册,中国人民,整整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又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的崛起,可以说,每一步都十分之不易,中国人似乎从来没有在任何一次的谈判中得到便宜,这一路走来,太艰苦了。从慈禧到隆裕,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大清帝国一直掌握在两个女人的手里,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变。二十世纪初,一位女性的传奇人生,为中国女性的解放带来了亮色。1904年,二十几岁的秋瑾,作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卖掉所有的金银首饰,赴日本留学。当时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这个选择改变了她的一生。当时的日本吸引了中国大量优秀青年,在日本秋瑾结合了革命领袖孙中山和黄兴,在东京秋瑾似乎参加了所有的进步组织。推翻清王朝成为她的理想,她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撰文提倡妇女解放,宣传革命,并出任大通学堂督办。1907年起义失败,遭遇奸人出卖的秋瑾面对危局并没有慌乱。而让我最敬佩的是她那股坚强的傲骨气质。她在敌人面前毫无惧怕,面对酷刑,强忍疼痛不屈服。而她的名字,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老百姓心中。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列子.说符》中的一则故事“歧路亡羊”。说是杨朱家的邻居走失了一只山羊,请杨朱派他的家僮门人去帮忙。杨朱奇怪地问道:“只走失了一只羊,何须动员这么多的人去追呢?”邻居答道:“岔路太多。”过了半天,去追羊的人都垂头丧气地回来了。杨朱问:“羊找到了吗?”邻居答:“找不到,这条大路有岔路,岔路上又有岔路,我们不知道羊跑到了哪条岔路,人再多也无济于事。”

想想看,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绝大多数的国人都想救国,就像门人都想找到那只羊。然而遗憾的是,救国之路就如那许多的岔路,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没有统一的领袖,你奉行三民主义,我信仰共产主义,他还想复辟帝制,大家一盘散沙,即便人再多也找不到羊,救不了国。直到共产主义思想逐步扎根于广大

劳动人民,有了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全国人民英勇作战,奋力拼搏,才建立新中国,建设现代化中国。

于国家如此,于村舍如此,于企业也不例外。企业面临复杂的市场经济竞争,犹如面对无数的岔路,怎样才能生存与发展,避免歧路亡羊?一定要有统一的指导思想,有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上下齐心,才能驰骋在康庄大道上。说来说去,都是“人”的问题,历史是人创造的,不同的人承担不同的历史使命。有了杰出的领袖,奉行统一的原则固然重要,但是,历史更是人民创造的,能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受到人民的拥护才是最重要的。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里面有一则“国有三不详”的故事很有启发。从前,齐国人把老虎和蟒蛇视为不祥之物。一次,齐景公去野外打猎,不巧撞见了猛虎和蟒蛇,他惊魂未定,急忙把晏子叫来问:“今天寡人上山见虎,下沟见蟒,这怕是我们齐国的不祥之兆吧?”晏子回答:“我也听说一个国家确实会有不祥之兆,而且有三不祥:一是有了贤明的人才而君主不去选拔,不想知道;二是知道了也不愿录用;三是虽然录用了却不肯信任。所谓不祥在于此。至于上山见虎,是因为山是虎的巢居;下沟见蛇,是因为沟是蛇的洞穴,这与国家有什么关系呢?怎能说是齐国的不祥之兆呢?”

在百年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叱诧风云的英雄人物可谓不少,但是因为当政者昏庸无道,亲佞人,远贤臣而未受任用的更不少;被录用了却不受信任,受猜疑、迫害的更悲哀。看看曾国藩,受清廷猜忌自动削军自保,最终虽颐养天年,却没能为国家贡献应有的力量;文化大革命一个个开国元勋被“四人帮”迫害致死,惨不忍睹,国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国有三不祥,会导致国家败落、混乱,使外族有入侵的机会;企业有三不祥,会出现管理混乱、生产瘫痪,被竞争对手吞并,两者后果一样严重。

我们庆幸的是,五凌公司在以李瑞师董事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沿着既定的发展道路,大步朝前走;公司将人才视为头等资源,大力开展管理研究,确立了以岗位为轴心的管理模式,充分调动了公司上下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以史为鉴,相信广大员工在公司“贤而知,知而用,用而任”的大好环境下,定能实现个人梦想,共创五凌辉煌。

纵观前半个世纪的历史,让我猛然明白,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有这样的人,

他们实事求是,拥有正确的坚定的信念,用于破除旧思想,敢于创新,承担自己的责任。事实告诉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百年沧桑,再看今日之中国,已毅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再不是那个任人欺凌,受人摆布的中国。现在的中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我为生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加油吧,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全文共 1977 字

+ 加入清单

让技艺背后的人“活起来”

2015年10月,时值故宫博物院90周年院庆,故宫方面破例让摄制组将镜头对准最为保密、最为神秘的文物修复单位——故宫博物院科技部。据导演萧寒介绍,其实早在五年前他们就酝酿了做一部关于故宫文物修复纪录片的选题,让那些修复大师走到公众面前,“因为他们所做的事情被大家称为全世界最昂贵的工作,他们经手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无价之宝”。回忆去年马不停蹄、星夜兼程的拍摄经历,导演萧寒的脑海里至今依然盘桓着一个“赶”字。萧寒笑称,“当时是因为故宫院庆,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希望跟我们合作拍这部片子。最头疼的是工期太紧,包括后期都在赶。”

由于采用了长时间跟拍的方式,在人员配置方面,团队主创规模很小。用导演叶君的话来说就是,最多7个人,常态是5个人,“一个人在现场,两个摄影师各带两个助理。每个人要身兼数职,就像足球场上一个人要踢好多个位置一样”。主创团队又以80后、90后居多,正因为都是年轻人聚在一起,《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在叙事方法和剪辑节奏上颇具新意,它融合交叉了多门学科知识、技术和极富时代感的流行元素。导演萧寒表示:“在一件件冷冰冰的,几百上千岁的文物背后,其实是有鲜活的人,而这些人身上又有很鲜活的故事。我们拍文物,拍修复技艺,但我觉得更多的是希望这个技艺背后的人能够‘活起来’。”

导演叶君更爱用写作文来设喻,阐述他的创作理念。“小学语文课就就教我们怎么写好人文速写,怎样用寥寥几笔把一个人写得特别可爱。创作中,我们先描述一件价值连城的文物,然后慢慢引导观众去意识到文物背后的人更有意思,再逐级给予这个人物以‘戏份’,观众投入的感情就会逐级递增,最后变得爱上它。”

5年做田野调查写10万字资料

实际上,早在开机之前,两位导演就用了5年时间去做田野调查,一趟趟地游故宫,光是调查资料便写足10万字。尤其是叶君在拍摄时总是秒变“十万个为什么”,故宫工作人员送他一个“叶问”的雅号。再次听到“叶问”的称号,叶君面呈赧颜,“拍摄涉及到十个工艺组,每个工艺组都要构思一个文本,很多问题要问。我就老是在各个工艺组串来串去,问来问去,我又姓叶,所以得名‘叶问’。”

即使提前五年功课做足,即便头顶“叶问”的大名,创作团队还是遇到了很多棘手难题,最头疼的就是“突发事件”。导演萧寒举例称,也许团队在拍书画修复组的时候,瓷器修复组发生了一个特别棒的事,可错过了就只能是一个遗憾。再比如拟定拍摄星空的晚上,突然下起雨来,结果并不是推迟几天拍摄就可以解决的,“错过了这个时间,又要再去申请,因为故宫的安保非常的严格。你申报的拍摄周期错过了,又得重新再去申请。”这些都是萧寒在实拍过程中的真实境遇。

顾名思义,《我在故宫修文物》展现的主人公就是一个个“我”,工作在故宫一线的文物修复者。导演萧寒表示,团队在人物跟拍上的手法就是融入到拍摄对象的寻常工作和生活中去。“差不多小半年的时间,我们和故宫工作人员工作、吃饭在一块儿。一开始他们也会觉得我们是一个闯入者,到我们拍完走了,他们甚至觉得少了点什么,因为每天相见就像同事打招呼似的。”萧寒说。

除了记录文物修复者在宫墙内施展精湛手艺,他们在宫墙外的日常生活也纳入拍摄的视野。导演叶君认为这是一种接地气的表达:“他们上班也会换乘五种交通工具,他们也会遭遇堵车,他们与我们是一样的现代人,只是他们在故宫这样的场所,从事着外人看起来非常穿越的工作”。

故宫修复文物的女孩气质最好

在与这些文物修复者长达半年的朝夕相处中,叶君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虽然这个直爽的汉子在表达起来有点欲说还休。“我觉得在故宫工作的女孩子气质很好。”追问其个中缘由,萧寒替叶君做了补充,“这个工作性质决定了她们对任何东西都是轻拿轻放的。她们的动作、仪态、气质,就像流水一样柔和的状态,而且认真细致工作中的人是美丽的,在文物修复的工作环境与氛围当中,你会觉得她特别的棒。”

在人物的选择上,纪录片第一集就把镜头对准了青铜组的王有亮师徒、陶瓷组的王五胜和两个80后年轻人、钟表组的王津师徒。纪录片播出后,像钟表组的王津,精湛的技艺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征服了很多网友,观众再次领略到了久违的“匠人精神”。谈起拍摄对象的遴选,叶君指出,三集纪录片主要是按照文物修复工艺的门类来划分,“某个主人公可能在这一集是主角,下一集就成为了配角。这是一个多线索并进的叙事结构。好比拧麻花,两三个拧成一团,然后再下一个。”

有豆瓣网友在观后感中感慨,“用来丈量他们一生的,不过是数量不超百的书画,或者器皿,这样的一生,走得好谨慎,好珍重,好讲究,又好舒服。”至于网友对纪录片主人公的热捧,萧寒认为这是当下凡事求快求高效的互联网时代,人们从“慢节奏”中收获到的感悟。“可能这个社会,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急功近利,浮躁。所以,看到这一刻的时候,大家才觉得显得珍贵,才会被打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为了和平》大型电视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光阴如白驹过隙,距1950年已过去了70周年,《为了和平》这部意义深刻的纪录片于2020年上线播出,向我们展示了抗美援朝艰苦的奋斗历程。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他们用宝贵的生命,顽强的毅力,视死如归的精神换来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在我们如今所处的“和平”年代中,也有更多的英雄们在为我们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拼搏着。动荡不安的国际环境,有着这么一群人——他们毅然奔赴前线。他们只是因为国家需要,所以他们在这,站在我们的背后,挡在我们前面。在这个2020年疫情横行的时代,也有着这么一群人——白衣天使,他们身着代表圣洁的白大褂,手上拿着各种手术刀,仿佛此刻他们也在战场上,与“敌人”所搏斗着,将生死置之度外,只为守护这片土地上每一个中国人。

英雄精神代代相传,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处处都有着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处处都有着凯歌以行的英风浩气。江山不负英雄泪,且把利剑破长空!我们应秉承英雄精神,以英雄为榜样,让英雄精神激励我们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战疫纪》纪录片心得体会

全文共 743 字

+ 加入清单

新年,一个美好的词语,一个欢庆的节日。可2020年注定是中国人最暗淡的一个春节,因为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的突然出现,全国上下人心惶惶。但这场来势汹汹的疫情,并没有击败我们,反而使中国2020新年成为了一个最充满热血与斗志的历史时刻。全国同胞众志成城,共抗疫情。一个个英雄不断涌现……

他们是英雄——白衣天使。一颗颗炽热的心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一个个凡人写下令人潸然泪下的请战书,医生护士们抛下家中幼小的孩子,与父母,恋人分别,他们义无反顾的奔赴疫情第一线。他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口罩,因为戴的时间太久,脸上出现了勒痕,有一些护士甚至把自己漂亮的长发剃光……春节,这本是个万家团圆的日子,但他们却奋然前行。他们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搏斗。他们是最需要我们致敬的英雄!

他们是英雄——工人。虽不在第一线奋斗,但却和医生们一样,他们夜以继日地在工厂工作,正赶班制造口罩或防护服,制造更多的防疫用品。面对陆续增多的发热者和日渐短缺的资源,当前急需的是床位和医疗物资的支援,而这群人,就是强大的物资后备队,他们也是最需要我们致敬的英雄!

他们是英雄——正义者。时隔十七年再一次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们在危难之时仍然选择义无反顾的顶风而行。他们与我们素不相识,却愿意为我们赌上性命。他们是老当益壮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他们说真话,做真事,用语言鼓励全国人民,用行动救治亿万民众。虽然有些人散播造谣制造恐慌,隐瞒真相,但是在他们面前都昭然若揭,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和谴责。这世界,正因为有了这些正义者的守护,举国上下一片清朗。他们也是最需要我们致敬的英雄!

英雄都是勇于挺身而出的普通人。勇往直前,不怕牺牲是他们的品格;心怀苍生,护国安好是他们的风范。我相信,祖国一定能战胜所有困难,英雄们定可以平安归来,我祈愿国泰民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年反腐纪录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全文共 904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8集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在央视播出,在第一集《人心向背》中,全国人大环资委原副主任、云南省委原书记白恩培,河北省委原书记周本顺和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等三名落马的原省部级官员同时“亮相”,现身说法。镜头中,他们对自身的违纪违法行为进行自我剖析和忏悔。

《人心向背》“猛料”十足,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细节。无论贪官落马前后的容颜落差,还是不无诚意的忏悔;无论贪官处心积虑追求奢靡,还是大肆搞迷信,无不让人受到触动。其中,最让人反思的也许是周本顺这句话:从小我们吃过很多苦,所以是从贫寒之家出来的,从小就痛恨贪官,到最后自己成了贪官,我感觉这是一个莫大的悲哀。

痛恨贪官却变成了贪官,在追悔莫及时说的这段话,可信度应该颇高。当年的穷孩子为何成了大贪官?当年颇有志向的才俊为何沦为人人不齿的腐败分子?

粗略说来,不外乎以下原因。一是随着权力的扩大,敬畏意识却弱化,理念和信仰抛了锚。为享乐而将党纪国法抛在脑后,甚至有种再不捞钱就来不及了的“紧迫感”。比如有贪官称,看到商人住豪华房子,坐豪华车,还买私人飞机,我也追求像他们一样的生活,这思想就变了。

二是权力越大,诱惑越多,但缺乏节制,终被诱惑俘虏。周本顺说过,我只看到了里面的五光十色,没有看到里面的刀光剑影。商人和官员勾肩搭背,显然不会做赔本买卖,而是以诱饵钓大鱼。以白恩培为例,其妻看中个手镯,大概1000多万元,让某商人购买。如果不是白恩培手握大权,能满足商人所需,他们会如此舍得下血本吗?

还有,落马的省部级官员都称得上一方诸侯,他们没有受到足够监督,相反在任上权力过大,大到一度可以为所欲为,最终落入法网。“官当到了我这个级别,制度对我而言就像牛栏里关猫。”“官当到我们这一级,就没有人敢监督了。”这些也许有夸大其词的成分,但从中可知,一些官员到了一定级别确实不受足够监督,这也是他们乱来的重要原因。

如今,中央已明确提出,反腐败必须保持高压态势,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到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一旦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形成,官员想腐败也不易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望长城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885 字

+ 加入清单

过了多年后再回看这个页面,发现看过的人很少,很是遗憾。看过不少国内的纪录片,我认为是中国最好的纪录片之一。

如果用几个词语来形容,我会选择真实、自然、亲切、乡土气息,那种朴素的人文视点令人动容。拍摄于21年前的记录片,现在看来有些粗糙,但它有种内在力量打动了我。我喜欢穿插在片子当中的陕北民歌,更喜欢片中出现的许许多多普通人的形象和片段。它虽然是关于长城的记录片,但却没有忘记捕捉人们的生活状态,毫不吝啬的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大量的镜头。而他们在面对镜头时,也一扫拘谨和僵硬,谈吐朴实自然,摄影机虽然跟踪拍摄,但却能让人忘了它的存在,想必影片背后有一段相当长的沟通过程。

在华山脚下的韩城司马迁祠,一个修鞋的老汉和主持人交谈的场面,让我忍俊不禁:"这里没有长城嘛,这里主要就是一个司马迁。我们这地方文人多一些。上了死牛坡,秀才比驴多。"主持人没听清后面这句,询问的时候,老汉埋怨他说:"怎么没听清啊,还是拍电视的呐,连那么几句话都记不住--"然后乐呵呵的笑了,主持人也哈哈大笑。我好久没在电视节目中看到这样融洽、自然的采访场景了。这种与群众真正打成一片、不分你我,不端架子的采访风格是我所喜欢的。

临洮教地理的孙老师也让我感动。为了找到秦长城的西端,孙老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己调查了近20年、把周围地区都跑了个遍,家里桌上摆满了各种地图,地上堆满了寻找过程中发现的秦代器物。过去普遍认为岷县是秦长城西端的起点,但孙老师经过不懈的实地调查,确认临洮三十里铺才是真正的起点。

还有带主持人上土龙岗的农妇和她的女儿、司马迁祠"讲古"的老人、临洮中学一脸灿烂笑容的孩子们、拨开长城梁夯土的老乡、用手讲价的地毯市场的年轻人-- 出现在镜头里的每个人都那么亲切、实在。主持人也一样,如果不是他质朴、真诚、风趣(有时候还挺可爱)的采访作风,我想这部片子带给我们的感受会逊色许多。这个主持人叫做焦建成,一副西北汉子的爽朗、憨厚模样,这部片子播出后很多人喜欢他。查了下,他竟然是出生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纳达齐牛录乡的锡伯族人,也有自己的blog。现在年近50了,还在cctv工作,只是很少出境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全文共 568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寒假,我观看了一部名为《圆明园》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由雨果观赏园后的诗意评价作为开头,将我们引入一个如同仙境般的世界,然后用大半的时间以一个传教士的角度描绘了圆明园以往的辉煌,紧接着便开始英法联军烧杀抢掠的镜头,这一幕幕让人心痛的景象,虽然很短,但已深深地刻入了我们的心中。最后的镜头便是现在的圆明园。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悲愤。在观看到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的镜头时,我想说:这是我国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就这样在一片火海中化为灰烬,这圆明园,建造历时150余年,投入的经费更是可以用“无数”二字来形容,而且,圆明园中的更多东西是用钱换不来的,如古老的青铜礼器,精雕细琢的陶瓷花瓶,历代的名人书画……这些东西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了就永远没有了。所以英法联军焚烧的不仅是无数的汗水和金钱,还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文化,更是全世界的一笔不可估量的历史遗产。

在悲愤的同时,我也深思:为什么中国自己的珍宝存放在清皇帝的离宫中,却能被西方人轻易地掠夺和焚烧呢?答案正是清政府太软弱无能,国力太衰败,使得西方列强的铁蹄能肆无忌惮地在中国领土上践踏,如入无人之境。为了不受外族的侵扰,我们的国家应该更加强大,而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争取为国家做贡献。电影圆明园观后感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400字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5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

全文共 2770 字

+ 加入清单

《礼记》讲到:“政者,正也”,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是数千年来无数文人士大夫的价值追求,也是为为官从政戮力奋斗的目标。在这其中,清正、廉洁、勤政一直是中国的价值主流,从古至今,以戏曲、小说、绘画,甚至在建筑、对联中,我们都可以体会历史深处的浩然正气,感受文化中的清廉、正义、操守。

廉政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具有极强的历史传承影响力。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扬善惩恶、尚廉治贪、扶正祛邪,始终是社会的追求和百姓的企盼。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

明太祖年间,常熟县农民陈寿六得罪了县吏顾英,顾英便让手下抢走陈家一年口粮。顾英平常横行乡里,忍无可忍的陈寿六便带领自己的弟弟和外甥,冲进县衙将顾英绑住,扭送至京城交皇帝朱元璋,沿途手里持着明法律《大诰》,以防其他官吏阻挡。朱元璋立即将顾英打入大牢,还奖赏陈寿六等人钱物,并免除他们杂役,便警告地方官吏,不准对陈寿六等人打击报复,否则一律处死株连九族。

这不是精彩的古代电视剧,而是《鉴史问廉》第六集的场面。《鉴史问廉》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屡屡出重拳,中纪委势如利剑,杀入腐败重灾区,斩获颇丰,人民群众拍手称快时,可有人却冒出“反腐过头”论。反腐真的过头了吗?

那我们看看《鉴史问廉》中介绍的明《大诰》。明《大诰》花费三年时间汇编而成,侧重于惩治贪官污吏,百分之八十都是用来约束和治理官员的。皇帝朱元璋当时接住的是元朝的乱摊子,他的“重典治贪”取到实效,让明初吏治清廉良好局面持续一百多年。而另一个历史故事,也发人深省:晚清深得皇帝器重的宰相柏葰,在科举考试中,作为主考官的他因16两银子舞弊,从而被处死。

来自民间的监督,重惩腐败,这些都说明了反腐必须严惩,人民监督必不可少。纵观历史,腐败是所有朝代的不治之症。而现在要治疗这个顽症,必须有零容忍的态度、猛药去疴的决心、刮骨疗毒的勇气、严厉惩处的尺度,时时保持高压态势,发现多少惩处多少,把反腐利剑举起来,形成强大震慑,使广大党员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这是看完《鉴史问廉》的最大感悟。

另外,《鉴史问廉》在画面、音乐、配音上,都做到至善至美,让人从视觉和听觉上,得到至善至美的的享受。在剧情设计上,避免呆板地说教,而是巧妙将故事和评论、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让人看后,发人深思,记忆深刻。《鉴史问廉》摄制组蛮拼的,为他们的辛勤的付出点个赞!

《鉴史问廉》的第一集观后感

“廉则兴,贪则衰”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一个治国之道!

《鉴史问廉》的第一集——兴衰之思所讲述的西晋王朝、唐、北宋的兴衰史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石崇和王恺的斗富,表面看不过是富豪间一掷千金的炫富大比拼,背后折射的却是西晋王朝制度上的败笔,用人上的“只讲门第、无论才能”导致庸官蠹吏把持朝政高高在上,有才之士困顿江湖;经济上的“占田制”更加速了“官越大钱越多”的不正常的官阶晋升之争,而这种最不公正的制度,最终导致了西晋王朝官员整体性腐败和社会的溃败,因而在王国之后还被后世史学家赋予“中国历史上最腐败、最黑暗王朝”的“美誉”!

大唐的兴衰更是一面镜子:在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吏治清廉时代的辉煌之后,自从误用了一个不学无术而又精通音律的李林甫为宰相后,曾经的一代明君唐玄宗一步步坠入了李林甫为他精心设计的“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昏庸无为的温柔乡,进而引发了长达七年的“安史之乱”并就此终止了一代天朝的神话。

有了前朝的教训,大宋初年呈现出了许多令人振奋的治国新景象。科举制度的兴起真正做到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有了一代“圣相”李沆,才有了对官员“婚丧、宴饮、车马、服饰”的严格规定,才有了对官员“贪污受贿者处以极刑”的重典,才有了包括印刷术的发明在内的科技大爆发,才有了《清明上河园》中的大宋京华梦!

可惜这样的繁华却不敌一块块石头!瘦金体的始祖——宋徽宗赵喆,热衷于艺术家的享受,大江南北的臣子投其所好的运来各色奇石异花,修建了“艮岳”的同时,提拔了一介平民却献石有功的朱勔为节度使,动摇了严密、公正的科举制度;使江浙百姓受花石纲之役二十年,怨声载道;陷入了内有方腊的起义造反、外有金兵入侵的窘境,最终蒙受了靖康之耻,北宋就此终结。而那些跋山涉水而来的艮岳之石,最终却堆砌在了金人新建大都的皇家园林中。

由此想到了前段时间网上频频闪现的“炫富照”——郭美美炫富坏了不仅仅是红十字会的名声,还引发了全国的血荒,成就了网络热词“干爹”;表哥杨达才不经意的名表炫富揭开了一个贪腐大案;湖北通山县80后女县长胡娟更是坐在铺满百元大钞的沙发上……中国的老百姓从来就是“不患穷,就患不公”,一个个官员或是官员的“干女儿”厚颜无耻的炫富照,怎能不激起人们“仇官恨富”的心理?!“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最新】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汇总

观看鉴史问廉观后感

观后感:对纪录片《鉴史问廉》的几点梳理

再说说追求。人是要有追求的,可这追求必须是正能量的、利人利己的,如果打着追求的幌子,利用手中的权利,满足一己私利、贪图奢靡的享受,就不仅仅是“追求”那么简单了。原江西省长胡长清就有追求,一向以“书法家”自居,南昌的大街小巷的店铺曾经挂满了他手书的匾额,但在他2000年3月因索贿受贿数额巨大被判处死刑后,南昌的垃圾堆里处处可见他的“墨宝”!河南省原人大副主任秦玉海的摄影作品集《真水天香》曾经悬挂在上海、深圳、北京建国门地铁,在北京开过个人摄影作品展,甚至获得过全国摄影界最高奖——艺术创作金像奖,然而在他“犯事儿”后,经专业摄影师曝出内幕称,秦玉海的摄影技术近卫入门级,其作品全部都是经过必要的修图软件处理,甚至有专业摄影师为他调好光圈和速度,“就等领导按下快门”——就是这样一个入门级的摄影大师,手持着价格不菲的摄影器材,走过了《焦作山水》、领略了《云台山风光》,在《十月凤凰山》留下了《五大连池印象》,并最终结成了个人摄影精品集《真水天香》(以上均为秦玉海摄影作品集名称),他的摄影足迹也是他从勤政到犯罪的历程!这,也叫一种“追求”!

以铜为镜,可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纪录片于海河观后感

全文共 962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黑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宝清县政协副主席于海河同志先进事迹经本报转载报道后,在黑河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极大反响。

黑河市农委副主任车永强认为,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学习于海河同志永葆本色、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树立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理念,牢记党的宗旨,始终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以坚定的信念展示共产党员的风采。我市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节点,我们农业人要学习他爱岗敬业、忘我工作的精神,在黑河现代农业、“ 三带百村工程”等项工作中发挥应有作用。要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在全市农业系统掀起心系群众、真情为民活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市煤炭局组织全系统干部职工集中收看学习了于海河同志先进事迹。市煤炭局局长郑友庆表示,于海河同志为民、务实、清廉,充分发挥了党员不怕苦、不怕累、不畏难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新时期党员干部的先进楷模。我们要时刻以他为学习榜样,并以此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实际行动学先进、做表率,弘扬时代精神,凝聚正能量,把为人民服务真正落到工作中去,为人民群众多谋福祉,为全市煤炭产业发展多做贡献。

“作为工商系统的工作人员,我们要学习于海河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他爱岗敬业、忘我工作的崇高境界,学习他心系群众、真情为民的公仆情怀。”市工商局副局长田家卢说,作为一个窗口单位,我们要深入学习于海河精神,特别是要在“红盾护农”、12315维权等行动中,着力维护农资市场经济秩序、消费者权益,坚持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系,耐心、热心、细心地为百姓服务,多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做实事。

“爱如海河、清如海河,他的一生并不经天纬地,却润物无声。他一心为民的事迹,成为了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他鞠躬尽瘁的事迹,展示出千千万万基层工作者的缩影。我们要学习他们,更要感谢他们,相信我们党的好干部、群众的贴心人会越来越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也会越走越快。”市地方税务局时慧动情地说道。市财政局党办工作人员邱啸晨表示,作为一名财政工作者,我们要学习他心系百姓、敬业奉献的精神,不断提升为民理财、依法理财的能力;作为80后的一名青年,我们更要学习他艰苦朴素、廉洁自律的优良作风,生活上低要求,工作上细打算,努力树立新时期青年党员的新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9:thisischina观后感纪录片《美丽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3271 字

+ 加入清单

纪录片美丽中国观后感《美丽中国》是表现中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观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看过之后给了我深深的触动。纪录片作为“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的电 影电视艺术形式” ,其手段在于对真实素材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其目的在于以展现真实为 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但是,自然类纪录片因为较少有人的参与,缺少人与人之间 一目了然的矛盾冲突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与社会类的纪录片相比, 它更多地表现为单纯 的猎奇与对真实镜头的捕捉,在思维品格上难以胜出。在纪录片创作中,创作观念是非常重 要的,创作者在拍摄纪录片之前,先要对所表现的事物进行思考。任何一部纪录片都或多或 少地体现作者对艺术和生命的态度, 纪实的品格上升为思维的品格, 才能使创作进入审美的 层次。 国际自然类电视节目主席帕萨`萨拉斯曾说: “自然类影片绝不只是动物、树和昆虫等非 常近的镜头和放大镜头,还有被称为自然精神的东西。也就是说拍摄自然类纪录片,首先需 要摄制者对自然的热爱和了解,要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它需要一种人文精神,而绝不 只是为了追求感官刺激。 ”他同时还说: “现今社会强调的人文精神,并不是单纯的指对人的 价值、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地位、人的发展与人的自由的关怀、看护和尊重,还有我 们所在的这个大自然,包括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人文精神就是一种关怀,真诚的对自然世界 的一种关怀。 ” 《美丽中国》是一部反映中国自然生态的纪录片。由 BBC 环球公司与中国中视传媒股 份有限公司联合拍摄,英文名称为”WILD CHINA” ,也有译为《野性中国》《锦绣中华》, 历时三年拍摄,共六集。与其说这是一部纪录片,不如说它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诗一般的画 面、 伴之纯粹大自然的声音、 独具中国气质的磅礴之声相结合的美丽画面??都给我们带来 了一种久违的震撼,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视听完美享受。 然而,不仅如此,纪录片《美丽中国》中更有一种陷于画面和音乐背后的、厚实的浓浓 的情怀,一种博大警世的人文关怀流淌其中,它不仅给我一种视觉的震撼,更让我有了对自 然的震撼与敬畏。 《美丽中国》中的人文精神。在整部纪录片中,没有清晰的人物对白,解说词只是展示 性的, 可以说主要是在用视觉语言和影像的力量展示着自然, 更展示着不朽的人文主义精神, 这些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 张家界深山溪水中的娃娃鱼,贵州山间的叶猴,茫茫雪山中被呼为“山中野老”的滇金 丝猴,迁徙途中在鄱阳湖歇脚的浩荡鸟群,上海郊区寺庙中 400 余岁高龄的斑点龟,贵州岩 洞中的蝙蝠。 傍晚时分, 古老爹倚在窗前, 仰头远眺, 看着遮天蔽日从北方飞来的成群雨燕, 计算着它们南来的日子,并以此盘算着插秧的日期。金腰燕飞来的第二天,各家各户就一同 忙着把秧苗移到山间的梯田之中,而头上的雨燕也在忙着建筑新巢。 如此清晰逼真的视觉语言让我在体味生命力量的挣扎的同时, 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在这 部 6 个小时的纪录片中,所展示的动物、植物是与我们人类一样平等而珍贵的生命。在优美 的摄像的引导下, 渐

渐走进了大自然的世界, 逐渐用一颗平等的心态感受着自然中生命的起 起伏伏。这部纪录片带给我们的不单单是美的享受,更融入了一种生命的整合:当我们知道 在拍摄后的几周后 400 余岁高龄的斑点龟死了时会遗憾; 在蛇岛上, 当我们看到鸟儿逃脱蛇 的攻击时会高兴??影片中, 往南迁徙的鸟儿在枝头歇息, 透过画面观众看到伪装的腹蛇就 附着在同一棵树的树枝上,且仿佛那腹蛇一张口就要吞下鸟儿了,内心就会焦急万分,担忧 鸟儿能否躲过蛇的攻击。当看到有的鸟儿未能逃脱,只能成为腹蛇的食物时,令人感到无助 和无奈,并感受到了生物链的冷酷与无情。这一切令观众的心随着自然生命而跳动。 《美丽中国》中展现给观众的自然世界与每一个人所面对的并无不同:孤独、疲惫、不 能支撑和致命伤害。 《美丽中国》用它的镜头告诉人们:自然生物是我们的朋友,只不过与 我们生活的方式、地点不一样。也许是社会生活太过复杂和疲惫,我们早就忘了其实所有的 生物都是地球的主人,我们应该发现,这个地球不仅仅属于我们,还属于动物,属于更多的 生灵。纪录片引导人们关注或者说重拾的,可能正是已被忽视掉的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感情、 生物之间奇妙的感应和联系。 如果每一个观众都在观后像珍惜自己一样善待动物, 那么这就 足以体现这部纪录片在现实中的价值和意义。 理解爱护珍稀动物, 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的意 义,正是影片所要表达的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 《美丽中国》中的生态平衡观。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人类物质享受和现代生活的 同时,也带来了人类与自然的隔阂和异化,人类的心灵越来越粗糙,感觉越来越迟钝,心肠 越来越坚硬??于是生命的意识淡薄,悲悯情怀丧失,人文精神缺乏,人类成为唯一只爱自 己的冷漠动物。但是《美丽中国》 ,它带给观众的不仅是美轮美奂的中国自然视觉奇观,还 有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 人们震撼于大自然的美与脆弱, 让冷漠已久的心灵变得湿润、 柔软。 这部长达 6 小时的大型纪录片的特点是以自然为对象, 以平等的视点关注人与自然界中的生 物。以纪实的手法和写意的风格,来抒写和展示自然的奇观和生命的奇迹,让观众有机会近 距离地观赏中国大自然中生存的各种生命,在观赏中感受自然的壮观、神奇与美妙,感受生 命的庄严、神圣与美丽,同时也对自然法则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 《美丽中国》把思考的领域从自然界扩展到人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它是 在借大自然中生物的生存状态观察人类的行为,反思人类未来的命运。或者说,它不是从人 类的角度看自然,而是从自然的角度解读人类,即将动物的世界作为这个世界的主角,从自 然的角度来观察人类的行为, 巧妙地将动物的世界与人的世界进行艺术化的对比, 用暗示和 警示的方法来审视人类的价值观念及许多悖论性行为方式。 无污染无破坏的自然环境本来是 自然界最美好、最壮观的景象,而人类无止境的开发与建设却把这些美好近乎破坏殆尽,多 种物种濒临灭绝,美丽的自然美景不复存在,最终也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当我们从大自然的 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时, 才能看清这个世界的面貌与形态, 才能发现这个世界的自身结构和 内在关联,才能看清自己面貌的丑陋和行为的愚蠢。 《美丽中国》中人文精神指导和欣赏下的视觉语言。视觉语言是

纪录片创作者用以构成 视觉形象、表达制作思想的各种手段技法的总和。因此视觉艺术、画面思维是纪录片制作人 员应有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电视纪录片表达创意、展示故事的主要创作思维方式。对于纪 录片来说,视觉是第一性的。纪录片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 “好看”是纪录片的“核” ,因 此,视觉语言是纪录片思维品格表达的一种最重要手段。 正是基于对自然生命的尊重与深厚的感情, 纪录片 《美丽中国》 用独具中国气质的磅礴、 浑厚、 包容的声音结合美丽的中国自然画面, 把原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主题拍成了洋溢深厚 人文主义精神的优秀作品,其视觉语言充溢、表现着浓厚的思维品格。如大量的长镜头,跟 随对象的运动,用特效表现的风云变幻、万物生长,大量的航拍镜头展现出壮阔的美感、梯 田区的整体视觉冲击效果;运用自然光线、光度的强弱,光位的顺光、逆光、侧光,光比的

明与暗等,追求写实性;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切换自然中的不同场景,无不集中反映着人与 自然和谐这一伟大主题。同时,拍摄者在摄像时总是尽可能地亲近拍摄对象,获取最真实的 视觉画面、获取自然的最美好的瞬间。对于摄制者来说,它们已经不是单纯的物或景,而是 怀有情感的相互依存的“伙伴” 。 《美丽中国》 “创造和利用现实” ,以自己的人文精神与思想来指导纪录片中视觉语言的运 用,而绝不是为纪实而纪实,做呆板、机械的原生态记录。如此生动的记录给所看到的人巨 大的启发。我们都应站起呼吁: “保护自然,保护野生动植物和那些历史悠久的自然人文景观! ”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纪录片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全文共 1154 字

+ 加入清单

毛泽东,一个伟大而又神圣的名字,有人说:“他是诗人,也是革命家;他指挥千军万马,自我却从未开过一枪。”因此,又有人说:“毛泽东是用笔杆子打天下的。”

前段日子,我观看了一部描述毛泽东的影片——《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讲述了毛主席生命中的战斗经历,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毛主席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新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刻里,在充满荆棘的革命路上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

《走进毛泽东》这部影片里处处都在散发着毛主席思想的光辉,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有一次,当会议结束时,主持人请毛主席离席,毛主席因脚下有毛病而无法站起来,这时,大家都不愿离开了。毛主席说了一句使人心沸腾的话:“你们如果不走,我也不走。”一句平凡而有力的话,使在座的委员们的心里都在流泪……

从1953年到1962年,毛主席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工作人员看到他的衣服破了,劝他换件新衣服,他说:“咱们国家穷,发的布票少,你不也穿着补丁的衣服吗?我为什么就不能穿?正因我是主席?我看还是就应节省点,不好做新的,破了再补嘛!”其中有件睡衣已是“面目全非”,领子全换过了,衣袖、前页,下摆等处补丁连补丁,看不出衣服的原布,仔细一数,整件睡衣竟有73个补丁。

我看了这一系列关于毛主席的故事,他的“做事果断,善于分析,目光长远,用兵如神”使我一向不能忘怀。想想自我,真是感到惭愧:自我平时做事犹豫决,目光短浅,只顾眼前一时之快······

毛主席的生命是不断领悟的生命,他酷爱读书,至死方休。毛主席幼年时期就在先生的引导下,开始读《三字经》,继而读《孟子》、《论语》……成年之后,在辛勤工作之余,毛主席还钟爱写毛笔字,作诗赋词等。他在生病的时候,还坚持看书领悟,真正地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可见毛主席是多么有毅力啊!

亿万人民满怀深情,眼含热泪,无比怀念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为他的亲民、他的理想、他的信仰、他的无私、他的艰苦奋斗、他的治学精神、他的灿烂诗篇和不朽文章、他本人和他的家庭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付出的巨大牺牲、他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的赫赫战功和卓越政绩,为中国的独立、为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为捍卫国防、为改善人民生活、为惩治腐败实现社会公正、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奠基、他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复兴所立下的不可磨灭的功劳。

他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他是共和国之父,现代中国的灵魂。他开创了今后一千年咱们民族兴旺发达的历史局面。咱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位伟人,永远铭记毛爷爷的教导,为祖国的未来发奋。作为21世纪新时代的大学生,更有这样的职责和使命,肩负毛主席为后人留下的重任,好好领悟、关心国家大事,在领悟生活上严格要求自我。未来祖国和人民以及自我的完美生活不断发奋前进!

毛泽东——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名字,咱们永远铭记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纪录片家园的观后感

全文共 2141 字

+ 加入清单

家园》是法国生态学家、著名摄影师扬阿尔蒂斯-贝特朗(Yann Arthus Bertrand)的杰作,是他那对人类、对地球那宏大的悲悯心的结晶。20年来,贝特朗坚持不懈地在空中拍摄地球生态的变化。而《家园》就是他经历了15年的准备,经过18个月共217天,穿越54个国家,120个拍摄点的拍摄之后诞生的。有人说,《家园》展现的是美国人的理性和法国人的感性,堪称完美。

在这里我不想评论本片的艺术性和文学性,我也有感性和理性想表达。感性是指我们要以一颗包容之心、一颗悲悯之心去对待我们的地球母亲。理性是指我们要以一种客观的眼光去看待现实,即我们地球目前的资源消耗情况以及100年以后整个地球被掏空现实:20%的人消耗了80%的资源。全球每年军费开支总额超过了对落后国家援助总额的12倍。每天有5000万人死于饮用水污染,10亿人喝不到清洁的水源。接近10亿人面临饥荒。全球50%的谷物被用于制造动物饲料以及生物能源,如果这些谷物作为食物,可以养活全世界的人。40%的可耕农田遭到长期破坏。冰盖减少了40%。四分之三的渔场已经枯竭和减产。

但是,地球已经追不上人类的欲望。诚然,欲望的确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许许多多科技发明都是因满足人类的欲望

而推动、而实现的。然而,时至今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切事物彼此关联”。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相生相克,相互关联。任何事物的衍生、发展都不可能无视他事他物,这就是平衡。一旦打破了这种平衡,意想不到的变化便会发生,终将给人类自身带来灾难。这正是《家园》所宣扬的核心观点之一。

其实,平衡的观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理念早已提示了的真理。一维持自然的均衡,才是人类发展的道路。人类发展的20万年,早期也遵循了这样的一条道路。但是从一万年前农业发明开始,人类渐渐走上了另外一条路——牺牲家园,换取利益。进入近代,尤其20世纪以来,石油,机械,电力相继被发现,这一百年科技的突飞猛进,人口的爆炸增长,对地球资源的依赖前所未有,这100年的开采和破坏,比过去的总和还多。100年,几乎就耗尽了地球前40亿年丰富的积累。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几节课前我们在课上专门拿出时间来讨论一条小河的变化。我们家乡的小河最大的变化不是环境被污染,正是它本身的资源被耗竭。不知从几年前起,河上多了一条两条的挖沙船,接踵而至的是七八十条上百条。这只是一条宽不过几十米的小河啊!小时候的我们经常到河里去游泳,去嬉戏,而如今,一下水就是深不够底的河床和飘满油污的河水。更令人气愤的是,这几年间水平面生生下降了一米!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利用的弊端已经显现,鱼类大量死亡,农田灌溉出现困难,甚至牲畜饮水都出现困难!

然而,迪拜、中国、纽约、洛杉矶,这些国家或者城市,成了人类发展的最好代表。依靠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迪拜这个荒凉之地,却成为了西方发展模式的顶峰,无数的摩天大楼,无数的人造岛屿,人对自然的远离与对自然的依赖都空前的加剧了。膨胀的人类世界,导致了各种变相和扭曲的发展模式。贫穷的国家砍光了树木出口来换钱,结果水土流失,森林所剩无几,复活节岛上的居民,连出海的独木舟都没有了木材可以制作。无数国家就这样衰败下去了。那些繁荣的幻影还能支持多久?我们都不知道。人类的本性之一就是对于灾难即使提前知道也难以采取行动,滞后性太大,不是懒惰就是推脱,结局就是谁也没有做什么。

“要悲观已经太迟了”。事实已经如此,悲伤只是徒劳,我们也无法改变过去既定的事实。本片导演也坦言,“我设法把《家园》拍摄成为我们对地球的一次凝望,希望这是一部有警示意味的电影。不是恐吓人们失去了那50%森林有多么可怕,而是要人们明白我们该如何对待剩下的一半。同时,我更希望《家园》能唤起我们心底的爱,建立分享、智慧和节制的生活。”是啊,人类本就是悉知一切而不去改变哪怕从现在开始。

虽然影片的最后,导演依然从世界看到了诸多的希望,并且对人类的未来提出了美好的期望与憧憬:以色列人用地灌技术在沙漠中种植优质的粮食作物,赞扬了哥斯达黎加政府成为第一个放弃军队的国家,将全部军费开支用以国民教育和绿色旅游,展现了韩国通过全民性植树,重建战争中被无情摧毁了的森林,使

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65%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开始有节制、可持续、再生地伐木和捕鱼,通过替代、再生、循环、回收的方式,推动生态环境和国民生活质量的平衡发展。《家园》试图告诉人们,希望是有的,希望就在于我们的行动。然而前途到底如何,路确实是在人类自己脚下了。

只要我们放下包袱正视问题,希望还是有的,未来还可以拥有。既然悲观已经失去意义,我们所有人类需要一起,尽我们所能,用尽我们的智慧,为地球母亲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不能再恣意妄为,要敢于承担责任,珍惜手中的财富,运用知识和教育的力量,依靠我们的智慧与努力,大胆尝试,积极应对。时间已经不多了,为了后代子孙,为了哺育我们的地球家园,也为了我们自己,该做些什么了。微薄之力,也可起一定的作用。每个人类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首先从节制与分享开始,保护一切资源,爱护地球的每一寸土地。

是的,行动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在地球早已追不上人的欲望时,我们更应该早点行动,多点行动!

[纪录片家园的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94周年纪录片《筑梦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941 字

+ 加入清单

筑梦中国》是一档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展现中国风采全新励志专题节目。该纪录片以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序幕,讲述了近代鸦片战争至中国近代化,以及新中国建设时期我国的曲折前进道路。面对不同时期的新挑战,我国依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怀揣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着。整部纪录片紧绕“中国梦”为主题,重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阐述和新观点,新论断;从“百年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筑梦天下”五个方面,清楚地告诉大家什么是中国梦,为什么要实现中国梦以及中国梦对于中国的意义。每一方面都在告诉广大党员同志和社会群体要用发现的眼光和视角传递中国梦的正能量;用实际行动铸就梦想并发扬光大。

《筑梦中国》用史实讲述近代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扬民族精神,聚中国力量,筑梦天下,实现伟大复兴的巨作。全篇共分风雨如磬、中流击水、正道沧桑、伟大转折、世纪跨越、发展进境和圆梦有时七个部分。

梦想是激励人们的精神动力,如果没有了理想和目标,人们将如同行尸走肉,不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

作为新时代的人们,我们正享受着先辈用血泪和汗水为我们创造的和平盛世。但是我们应该明白,这离我们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想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有些人在路上被阶段性的胜利击垮,只安于享受、不思进取,忘记了自己的目标。

现在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提出了实现国家伟大复兴的强国之梦,带领我们摒弃浮夸,践行自己的历史使命,找回了继续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我感觉我们的党是最伟大的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也成为我的目标。

我要在今后工作中,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增强党性学习,提高素质能力,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实干精神,努力完善自我,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最奋力的进取精神,最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努力作为,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沧桑历史,中流击水;迷雾驱散,前路坦然。自古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肩负建设美好的国家的责任,国家的繁荣富强与我们息息相关。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国家的梦,中国梦正在唤醒我们这个沉睡了多年的民族,我们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民族定能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柴静关于雾霾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全文共 1110 字

+ 加入清单

刚刚看完柴静关于霾调查的纪录片,触目惊心四个大字在脑海里不停环绕,这是我第一次看完一个片子之后这么急切的想说一些话,因为这与我们的生活真是密切相关,就像柴静说的:同呼吸,共命运。

雾霾是这几年才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并且几乎成为了生活常态,可是这个生活常态正常吗?不正常,因为这是以我们的生命健康为代价的。以前住在北湖路,在十几年前的时候我记得白天可以看见一轮红日落山,晚上还可以看见星星,那真的是满天的繁星,当时的我没想到的是这居然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的奢侈。我承认,南充二十几年的时间发展的很快,但是发展得代价是我们的环境。我们现在走在街头,到处都在拆房子,建房子,挖道路,建道路。到处都是裸露的泥土和飞扬的尘沙,我们走在路上必须得捂住口鼻,不敢呼吸。但就算这样我们仍然会呼入大量的灰尘,而这些都是能够诱发肺癌的因素,环境的污染程度和肺癌的发病率是成正比的,而大部分的受害者使我们的孩子和父母。每次雾霾发生的时候我们都在祈祷赶紧来一阵风将霾吹跑,但是吹跑了一次还会有下一次,雾霾已经不是偶发事件,它仍会频繁的发生,而且还是一个开始。

这次关于雾霾的调查的片子,长达将近2个小时,我从头看到尾,它的信息来源非常权威,信息也很立体,它告诉我们什么是雾霾,雾霾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

雾霾是什么?雾霾是一些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而我们肉眼能看见的最小颗粒都是它的20倍,我们看不见它们,但是它们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当PM2.5值升高时,人群的死亡率会随之上升。

雾霾从哪儿来?中国能源结构中,燃煤和燃油占了百分之60,而在燃烧排放时大部分是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就直接排放到了大气之中,煤炭没有得到过清洗,石油没有得到提炼,各种有毒物质随着排放来到大气之中,通过我们的呼吸进入身体。

我们怎么办?在片子中,环保局的一位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现在都不敢开口,让人看到里面没有牙。”还有一个民营加油站的老板是这样说的:“环保局是什么?你有义务但是没有权利管。”没有权利,那谁有权利?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在今年9月份才开始正式生效,那么在生效之前呢?谁来管理?谁有权管理?

几十年前的伦敦因为烧大量劣质煤炭造成了大烟雾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有大约一万两千人死于长期吸入煤炭产生的黑炭和短时间内吸入的高浓度的含有重金属的颗粒物。这是场大灾难,而这也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普通的武汉市民,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我希望我们能够生活在蓝天白云下,能够自由的散步和呼吸,不必时刻担忧因为污染而产生的健康问题。我无法为治理污染做更多的事,但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个片子,让更多人来参与其中,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那十几亿人一起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600字左右

全文共 538 字

+ 加入清单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仍记得初中历史课上学习抗美援朝时放的这段音频。当时的中国建国尚未很久,内部也未完全安定,但在接到邻国朝鲜的求援时,仍义无反顾地选择派兵出征,抗美援朝。在观看《为了和平纪录片时,我仿佛真的回到了当初那个硝烟弥漫但却充满着中国人正义气息的战场上。作为战士,他们坚守国家大义,秉持民族气节,在战场上毫不退缩,勇于同侵略势力斗争。

阅读和观看纪录片可以让我们接近历史,但我们对历史的探索和学习,绝不能仅限于此。因为历史本身,从来不是束之高阁的文献,不是跌宕起伏的故事传说,也不是有声有色的纪录片,更不是贴满标签的习题集。它是载着无数有志之士思索与实践的经验,是浸着无数革命先烈鲜血与泪水的经历,它是活生生的

沉淀着无数人欢笑与痛苦的事实。

面对严肃的历史,我们不能采取游戏的或者过于诗意的态度,亦不能陷入极端的愤慨与悲伤。追溯历史,从不是为了仇恨过去的杀戮,而是要在今天凝聚起和平力量。“记录是为了“记住,不怨才能“不忘。”只有尽量抛除偏见

保持理智思考,我们才能对历史有更清晰 更客观的反思,历史的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今日的中国不再是曾经的弱小,但不忘历史,让反思成为溯古究今的纽带,才能让我们背着理性的行囊,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瑰丽华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央视纪录片《镜子》全集观后感

全文共 249 字

+ 加入清单

由央视《天网》栏目十年酝酿的纪录片镜子》,就讲述了三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启蒙教育的故事。

该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我们该如何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242 字

+ 加入清单

之所以取名《镜子》,是因为“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总导演、央视《天网》栏目制片人卢钊凯说。

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

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简单的内容却反映了不简单的问题。

片子的第一集展现了孩子被强制入学的过程,第二集讲述孩子与父母分别上课的情况,第三集交代了课程结束后,父母和孩子回家后的表现及近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纪录片《2024春天纪事》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632 字

+ 加入清单

“青年”于个人,是朝阳初升、万物皆可探寻的风茂年华;于国家,是“敢教日月换新天”,奋勇驱前的机杼;于时代,是致力于开拓创新,力撼国家的中流砥柱。青年之担当,是正义,是为世界不平之愤慨。

2020,新冠肺炎来势汹汹。在疫情面前,我们坚定信心,以“举国之力抗击疫情”;在病毒面前,我们不惧死亡,数万名医生自愿奔赴前线;在时间面前,我们争分夺秒,七天时间建成雷火二神山医院;在疫情面前,在中国面前,是“90后”、“00后”这一代青年,这一代新生力量!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从唐山地震到汶川地震、从非典型肺炎到新型冠状肺炎,中华民族一路风雨兼程、砥砺奋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经历过不少挫折和困难,这些挫折和困难磨练了中华民族愈战愈勇的民族精神。新型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华民族再次勇担大国重任,积极迎接挑战,迅速、有力和果断地采取措施,坚决与疫魔做斗争。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来都是在攻坚克难中取得的,相信这一次我们也必将转危为安,化疫情防控的危机为民族发展的契机,在战“疫”中再次奋起。

我们将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以个人之修养,家庭之和睦,社会之安定,国家之富强为目标,不断前进!在这次疫情中,我们要高尚,要不沉默,要不苟且,要在逆境中为英雄呐喊!

春天已到,待疫消逝,武汉樱花会再次绽放,要我们共赏,美好生活会如期而至,你我再次靥开笑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观柴静拍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有感

全文共 791 字

+ 加入清单

夜里又安静的看了一遍今天反复被刷屏的柴静的《穹顶之下》,彼时家人在另外一个房间正在看央视的《感动中国》。我在这个电视前潸然泪下,听到家人在另一个房间亦是泣不成声。这也许是我们眼中不同的中国,唯一相同的是,我们都深深地爱着这个国家这片土地,亦如单薄清瘦的柴静。

同样一个柴静,同样一段片子,同样一件事,我看到两方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骂她是公知,拍这样的片子挑拨政府和人民的关系。有人骂她是五毛,拍这样的片子帮助政府维稳。还有大把人在微博上骂她在美国生孩子,有什么资格对中国的事情指手画脚。所以说在中国做事,太难,因为太多的眼睛和耳朵被无知蒙蔽,太多的心灵被偏激绑架而失去基本善意,太多的脑袋被刻意操纵而失去了理性。所以无论她的观点是否是你可以接受的,都请相信,不管是五毛还是公知,不管你是老百姓还是住在中南海,同呼吸共命运,我们无人可以幸免。

我的奶奶和爷爷去世时的死因全部因为肺炎引发全身脏器衰竭。最近去世的我的朋友的家人也是因为肺癌。他们分别在新疆和北京。可以想见,这场席卷全中国各地的肺炎肺癌大爆发,只会在未来的岁月愈演愈烈。有很多移民的朋友常常对我说的一句话也是,我希望我的孩子未来出生在没有霾,没有毒食品的地方。这是我们生活的中国,如果不用脚投票,我们就别无选择。

温暖的柴静,用自己稿费的一百万元做了这样一部片子。没有体制内的职务,没有工资,没有广告赞助,全凭自己的良心和责任。同时因为她的母亲的身份,让人在这部片子里看到了更多柔性坚韧的力量。相信以后这种独立调查自媒体会蔚然成风,而不用再依托体制内的电视台,有更多拥有独立思考角度的纪录片出现。这亦是柴静这部环保题材片子之外的另一层意义。

更多的思考是对于我们自己,如何爱护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如何让我们的空气中不再只是充满钱的味道。还有,一个柔弱的女人都能做的事情,政府部门的缺位和失职更是我们作为一个纳税人应该发出的诘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同心战疫》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969 字

+ 加入清单

张杰有一首新歌《最美中国人》,歌词朴素却感人:“你抖落人生的仆仆风尘,平凡梦想,点亮日月星辰……”时光的车轮尚未驶进2020,新冠肺炎这位不速之客突如其来,猖狂肆虐于神州大地,许多中国人都奋不顾身地参加了这场“战役”,他们何尝不是最美的呢?

你瞧,那个叫杨伟英的护士长。当她走出负压病房,脱下厚重的防护服时,原本清秀的脸庞上留着深深的压痕,身上的衣服也已被汗水浸湿。若是把衣服拧成一团,定能拧出一大把汗水。再看看那个名叫李芹芹的护士吧,褪下那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就能发现,她的双臂因为过敏而变得红肿。那一道道红痕,真是让人触目惊心!然而,她们有想过退缩吗?有想过趁大家不注意时临阵脱逃吗?不,她们从未如此。也许,她们的脸和手臂在此刻已不堪入目,但谁说她们不是最美的人儿呢?她们的美,美在兢兢业业,美在勇敢无畏。

病毒肆虐时,还有一群普普通通的人美得让你挪不开眼。江苏江阴周庄镇东林村有一位73岁拾荒阿婆,当她听说疫情十分严重时,揣着辛辛苦苦攒下的9000元钱到村委会,欲支援防疫工作。遭村委会婉拒后,阿婆当场急得嚎啕大哭。年迈的阿婆虽然衣着简朴,脸上涕泗横流,但她的善举却彰显出一种别样的美丽。还记得因保姆纵火案被网友熟知的林生斌吗?妻离子散的悲痛没有压垮林爸爸。在杭州红十字会公示的捐款明细中,他捐出了5000个单价18元的口罩,总价值90000元。他原本仪表堂堂的相貌在妻儿离世后慢慢衰老,却又在这一瞬间,成了大家眼里的“中国之美丽者也”。他们的美,美在舍己利人,美在无私奉献。

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除了不可计数的无名战士奔赴前线抗“疫”,社会上的诸多企业也纷纷伸出了援手。各大银行多则捐出几亿元,少则捐出几千万元;视频APP里的佼佼者,如快手、腾讯,也都先后捐出了1亿元、3亿元这样惊人的数目;在这个手冲奶茶被大众淘汰的时代,“香飘飘”奶茶却捐出了1000万元;在医疗物资紧缺的时刻,阿里巴巴公司设立10亿元医疗物资专项供给基金,为了让火神山医院拥有丰富的物资保障,阿里团队还帮忙搭建了无接触收银系统。它们的美,美在大气担当,美在责任心强。

“最美中国人,顶天立地大写的人。不必多想也不用去问,就在身边把心灵温润。”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有最美的中国人冲锋陷阵,我们便能满怀希望,守候由他们绘出的斑斓春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英雄儿女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599 字

+ 加入清单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精髓,具有震撼人心的硬核力量。自古以来,革命英雄主义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华大地上“一时多少豪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更是涌现了数不胜数的英雄,昂扬起气壮山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铸就了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丰碑。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将士以勇于担当的英气、横刀立马的豪气、舍我其谁的勇气、赴汤蹈火的胆气,与美帝国主义进行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抗争,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为我们展现了志愿军战士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松骨峰战斗。“勇士们在这烟与火的山岗上,高喊着口号,一次又一次把敌人打死在阵地前面。敌人的死尸像谷子似的在山前堆满了,血也把这山岗流红了。”我军历来是打精气神的,过去钢少气多,现在钢多了,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上甘岭战役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缩影。“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敌人先后投入6万多兵力,倾泻了190万发炮弹,投掷炸弹5000余枚,耗时43天,付出伤亡和被俘2.5万余人的沉重代价,山头被削低2米,志愿军官兵仍牢牢地铆在阵地上。在“空中拼刺刀”的勇猛战斗中,志愿军官兵搏击长空,创造了世界空战史上的奇迹。志愿军打败美军,靠的是一股气,美军不行,钢多气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