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有关目送的作文(经典20篇)

《目送》是一本深邃美丽的生命笔记,悲欢离合、生老病死,龙应台用笔尖在夜空中为我们点上星星,发幽微之光,引人仰望沉思。下面是开学吧网整理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1349

作文

140

目送读后感

全文共 1276 字

+ 加入清单

喜欢龙应台,喜欢她简单的文字,喜欢她平实随意的文字流露出来的真挚、细腻的情感,一字一句都戳中心窝,暖暖的,“对,就是这样的‘feel’,”就是我一直想要表达却没有抒发出来的感情。从《野火集》的桀骜犀利,到《孩子你慢慢来》的慈爱温柔,到《亲爱的安德烈》的小心翼翼,再到如今的《目送》,越发丰润豁达,对生命、对亲情、对幸福的深情领悟。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年龄如你我,当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心会不会剧烈的颤动一下,压抑许久的情感是否一下子找到了出口?

从读大学到现在工作,离家已有十载,离家远了,自己年龄大了,反倒觉得和父母之间的线越牵越紧了。记得上学的时候,每年寒暑假回家,刚到家的几天,不管做什么,只要是在父母的视力范围内,那目光必是紧紧追随的,笑着看我吃饭,边说“慢点吃,还有呢”;笑着听我聊校园的趣事,偶尔插一句“是吗?”,常常会被看得不自在,心想“这是肿麽了,不就是半年没回来吗?”;每次开学的前一周,父母必是睡不好的,又一次的“目光紧紧追随”,心想“至于吗?半年后不就回来了吗?”那时的我,就像一只小小鸟,只想越飞越高,挣脱那温暖的怀抱!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因为工作在外地,回家的次数很少,每次都是急匆匆,惹得妈妈总是念叨“真是忙啊?就不能多呆几天?”,满眼关切、恳求。因为要赶火车,每次离家总是清早,爸妈一早起床,把我送到车站,之前很少回头望过。直到有一次,有一个考回家里的机会,但经过努力还是错过了,父母又一次送我,车子已经开动,只觉得心里沉沉的,回头望去,父母一直站在那里“目送”,看着他们微驼的身影,泪水再也控制不住。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总有一天,他,她会离开,正如书中写的“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所以,做儿女的我们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常回家看看。

将来,我们也会为人父母,看着曾经的“小毛桃”一天天长大,也会“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也会经历父母曾经经历的一切,所以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她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你说你的眼里只有我,我说我的眼里还有那“广阔的天空”,一次次生命的轮回,为了不留遗憾,这父女母子间的情缘啊,且行且珍惜!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读《目送》有感1000字

全文共 1113 字

+ 加入清单

目送》一书,作者龙应台。翻开目录,七十三篇散文,描写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同行……百般情感纵横交织,牵扯不清,终究融为一体,无时无刻不勾起作者的情愫,牵引作者的思绪,困扰作者的内心,萦绕作者的身旁。

书中第一篇《目送》,作者回忆了自己目送他人远去时的情形:儿子第一天上小学,不停胆怯地回头望向母亲,边望边大步迈向教室;作者第一天到大学报到,父亲用装饲料的小货车送她,碍于面子而迟迟不肯送到校门,待作者下车后,驶出巷口,只留下一团黑烟……无论是父亲还是儿子,都静静地消失在某个角落,而作者便伫立凝望,直至再也看不见身影。

人的一生便在一次又一次目送中度过,目送意味着离别,伴随着思念,诗词中也往往蕴含着呼之欲出却又如鲠在喉的离别与思念之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我们常常目送身边的人远去,有时给予一声不舍的道别,一句亲切的寒暄,一抹真挚的目光……目送一个人,看到他的背影渐行渐远、逐渐消失时,又会是什么滋味呢?

不清楚,亦难言。

目送,或在人影绰绰的街道,或在车水马龙的站台,或在曲折迂回的小路……无论在哪,往往是你站在路的这一端,看着他人逐渐消失在路的尽头。那个背影离你越来越远,似乎非常倔强的对着你,并默默地告诉你一句——“不用追”。

尝试放下种种情感的纠葛,不去细想目送的滋味,而是全心全意地目送一个人,便是成长。

《十七岁》一文也是非常精彩,作者叙述自己到赴德国与儿子相遇的经历。作者与儿子一同漫步,好似孩子一样,对一路上看到的种种事物指手画脚,满心欢喜,而儿子却总是“嫌弃”她幼稚,努力显出成熟的样子。

他们沿着康河走,走到一条分支的小溪时,作者望见溪水面上隐约漂浮着一件衬衫。离近看,竟是一只睡着了的白天鹅!它的脖子蜷在自己的鹅绒被上,沐浴在波光粼粼的水中。作者不禁泫然欲泣,激动地拿出相机定格这精彩的一幕。身旁的儿子却淡淡地评价:“小孩!”

仔细想想,儿子何尝不是个小孩呢?我们有时在不经意间也像作者的儿子那样,有意或无意的效仿着成人,妄图褪去幼稚的皮囊,穿上所谓成熟的新衣。其实啊,真正的成熟不只表现在外在身高和体形的成熟,更是心智的成长。文中儿子的种种行为为本文增添了许多乐趣,我不禁哑然失笑。

何为成长?在我看来,成长是放下,放下情感的纠葛;成长是成熟,告别幼稚的内心;成长是接受,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接受别人的不完美,学会体谅和关心一个人,学会包容和爱,懂得责任与感恩。成长是用历练开出的一条叫阅历的道路,踩在磨砺的石子上谦虚低调,踏实做人,腹有诗书却不张扬。这是我能想到的最温柔的成长,也是我的人生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目送》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628 字

+ 加入清单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摘自《目送》

对于父母,总是觉得那是自己坚强的后盾,是自己的避风港,从未想着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他们的依靠。因为初中就开始住校,所以对于家的眷恋也逐渐减少。毕业后,最终也是选择远离家乡的城市工作,过着一年回家两三次的生活。对于这样的生活自己并没有觉得不好,甚至是觉得充满了自由。与家人的联系更多的是电话,可是就是电话联系也是老妈打电话居多。每次与老妈打电话,总觉得老妈很罗嗦,大大小小的琐碎事都要一一报告,自己心情好的时候,或许能静下心听。可是,对此,老妈却乐此不疲。有时候,老妈打电话过来也会哭诉一番,大约是工作的不顺心或者其他一些不开心的事。又或者,老妈打电话过来就一些事情慎重的问我的意见甚至有时希望我能做决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原来我们的位置已经“互换”了。

小的时候,每次放学回家吃饭,我总是饭桌上最后一个吃完的,因为总是在饭桌上不停的说着学校发生的事情,全家只有老妈一个人有耐心听我讲完。遇到委屈也是一样边哭边倾诉。现在的老妈所扮演的角色多么像当年的自己。原来父母也不是一直很强大的,他们也有老去的一天,也有需要向我们倾诉的时候,也有需要依赖我们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做好这样的转换,做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可是,我希望能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目送读书笔记

全文共 866 字

+ 加入清单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到中年,当你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你的心会不会剧烈的颤动一下?

这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目送》中扉页上的一段话,说得既令人心酸又无奈,步入中年,拥有年轻时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资本,但是平静下来才发现父亲已经远去、母亲也在慢慢的老去、儿子们挣脱自己的保护要远行、朋友们在曲终之际渐渐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眼中拥有一切的“我”却无力将他们一一挽留,环顾四周,惟有任凭他们渐行渐远,默默“目送”。有没有在这里找到你的影子,这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女士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他们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印象最深的是以前回老家,每次走时,我昂头在前面大步流星,偶尔回首,总看见奶奶撩着围裙的一角不停地擦拭着眼睛。那时很不以为然,又不是再也不见,干嘛就像最后一次般伤感。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后一次。你不管怎样离开,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我们的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她)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目送作文400字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哥哥要去美国读大学了。我和爸妈送哥哥去机场。要挥手告别时,我的眼泪不禁涌了出来,因为那是我第一次要离开哥哥那么远。哥哥绕过了栏杆,走进了安检,哥哥的影子渐渐消失在了人群中。真想让时间都停止了,这样我就可以再多看哥哥几眼哥哥,让哥哥在我们的身边多停留一会儿。

三年后,哥哥又将离开我们去读研究生。可是,这时我却已经渐渐习惯了哥哥的来来回回。虽然这又是一段很长时间的分别。哥哥的背影像以往一样消失在人群中,但是,这次我忍住了泪水。

后来,直到目送爸爸妈妈去远行的背影离去后,我才发现更离不开他们,虽然有哥哥的陪伴

爸爸妈妈要去上海办事情。我和哥哥送爸妈去动车站,虽然哥哥什么都好,但是哥哥对我特别宠而且还不会烧菜,妈妈怕哥哥给我吃不健康的零食,给我吃糖。所以妈妈总是提醒哥哥,就算马上发车了,她也要再三强调。

我慢慢地,慢慢地感到:我和家人们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彼此背影的慢慢离去。如今是我目送他们背影的离去,也许以后会是他们目送着长大的我的离开。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年目送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834 字

+ 加入清单

我以前很少认认真真地读完过一本散文集。但这本书,竟然会让我为了其中的字字句句而感叹、思考,甚至于感动到视野朦胧。 这便是龙应台的《目送》。

“二十一世纪的《背影》,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无疑成为了对《目送》最精辟的评价之一。无奈的愁绪贯穿全书,却未尝失去对未来的憧憬与对生活的希望;对于过去的不舍与深情追忆,渐渐变为对漫漫人生“生死大问”的深刻思考,目送着或悲或喜的往昔,斟酌着眼前的现实,悲哀、深邃而美丽。

龙应台的文字温暖细腻,富有亲和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怡然情趣与幽默自嘲。我第一次这样深刻地感受到所谓的“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只是生活中极不起眼的一个词语,一声鸟鸣,一只百足虫,便造就了一篇篇毫不矫揉的、随感而发的散文,充满着作者对生活、对生命的崭新认知以及深刻的哲理。

父亲的辞世,母亲的衰老痴呆,与亲友的离别,与儿子之间的隔阂……对于这些生命中必须经历的、正在经历的、将要经历的不忍与不幸,对于这些不断地目送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背影渐行渐远的所谓“缘分”,人们大彻大悟之时,是否总是“为时已晚”?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也许你正“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何必要强压住内心的情感,定身站在那里看着“他”逐渐消失呢?就算真的不必追或说真的追不上,为何不重新审视自己追的方式甚至是追的人呢?

也许你正要在小路转弯的那一端,为何不回头再看一眼伫立在小路另一端迟迟不走的人,再说一句表达珍重情义的话呢?

你无法逃避生活中的不忍与不幸,你只能选择被动忍受和主动直面。如果我们时刻珍惜彼此相遇相聚的缘分,珍惜眼前人、眼前事,就不会在离别和失去时倍感不舍、忧伤、惭愧,就不会在这时才懂得要去珍惜。自是仍然不忍与不幸,却不止是安慰了自己。

《目送》便是在用作者亲身经历和切实感受这样不断地提醒着我:你可以目送过去,但是请不要目送现在;如果你不想目送现在,那么请时刻目送过去中的不忍与不幸,努力改变现实!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目送》读书笔记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班主任陈老师在一次读书课上边擦泪边读龙应台的《目送》,然后告诉我们她被书里的情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暑假里,我也捧起了《目送》,看了后,除了学会关爱和孝顺外,我更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小学生的幸福。

书里有一章《幸福》,给我很深的印象。书中写到: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开店铺的人天亮时打开大门,不会想到是否有政府军或叛军或走投无路的饥饿难民来抢劫。……作为中国的一员,我们不会因为战争家破人亡,也不用像肖邦那样因为国家被侵而背井离乡。

龙阿姨说:“幸福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水果摊上仍旧有最普通的香蕉。银行和邮局仍旧开着。打开水龙头,仍旧有清水流出来;天黑了,路灯仍旧自动亮起。”我们是幸福的,我们不仅可以享受到无数龙阿姨笔下的仍旧,还可以在阳光下背着书包上学,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 ……

暑假了到北京旅游,登上长城雄伟的“好汉坡”、来到壮观的故宫、看到街头摆放整齐的共享单车 ……我觉得我们真幸福!

旅游回来,走在风景秀美、灯光五彩斑斓的北堤公园,漫步贺州文化中心幽静的小径,领略集广西特色于一园的贺州园博园,我觉得我们更是幸福!

看《目送》,让我学会感恩,更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目送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812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龙应台的了解是由她的《目送》一文。后来才知道,《目送》是一本散文集。集子里,满满的都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悟。其中龙应台将对亲人真挚、又很复杂的情感表达得十分真实。

朱自清在《背影》中写道,因看到父亲为自己担心操劳的背影而油然而生的心酸;龙应台则写了两种背影。一种是目送父亲离开人世,另一种则是看着儿子慢慢长大。渐渐只能远望儿子高大的背影。文章抒发的是一种不舍,却又不得不舍的心情。作者身为人子,身为人母,经历了大半辈子,回首往事,内心泛起点点涟漪。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当作者倏地发现当年的小男孩已经长成大人、自己也无法随时随地的陪在儿子身边了,心里有几分落寞。

全文的感情基调有些压抑,语言却十分真诚。如今我们也生活在父母庇护的翅膀下。却未曾报答过什么,小时候我们总自顾自地一往直前,好像探险之路丝毫不艰险,我们去忘了回头看看保护着我们的父母。我们快要在社会中变得独立,在将来又会目送我们的孩子。或许真的像龙应台所说的那样,我们间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中行渐远——记得回头看看关心我们的人。

这本集子里更有作者内心的独白——由这个社会联想到的。对于任何事情的相信与不相信,都没有绝对的说法。说爱国、历史、文明、正义、理想、爱情、海枯石烂的永恒都让人不可相信,揭露出社会的黑暗面后话锋一转,提出:虽然我们改变不了过去,干可以控制未来。哪些我们不相信的东西其实有他自己的定律。使得文章一下子明朗起来。作者经历了许多、想要教会我们的是超脱的看待这个尘世。的确,有时候需要的是继续往前走,而有时,需要停下来。正如“相信与不相信之间,仿佛还有令人沉吟的深度。”这便是我们的生活:相信了便是这样,不相信便非得刨根问底,亲身试验。总之,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信心地做事,而不要拒绝困难、甚至拒绝生活……

……

这本书自始而终,像是人生的一个轮回。将人间酸甜苦辣一一尝遍。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目送读后感400字

全文共 525 字

+ 加入清单

目送》中的龙应台在步入了中年之后,追求到了她所想要的之后才发现原来身边的人和事都已变了样。正如书名,她一路目送着儿子不复以往对自己的依赖,她目送着父亲的逝去,她目送着母亲渐渐老去,而自己已经无法去改变什么。她目送着时间慢慢流去,最终只剩遗憾和后悔。看完整本书,始终被书中淡淡的语句和始终消散不去的苦涩味纠缠,我们何尝不是又一个龙应台。而很多个我们和她不同的是,我们还有时间可以也应该让我们做不让我们后悔遗憾的事。

对于这一点,我想,和我一样刚刚踏入大学校园没多久的人是同样感触良多的。我们中的大多数几乎没怎么离开过父母,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父母操办,而当我们进入这样一个脱离了他们怀抱的环境中,就会发现,扫地拖地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不是每个人都对你百般包容;你跌倒了要学会自己爬起来而不是伸手等人扶……但似乎人都有这样的劣根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时候不知珍惜,失去之后才明白在那之前自己拥有多宝贵的财富。越是真心的人,我们越是会不在意地去伤害。

所以能够在还年轻的时候珍惜眼前人,在双方有限的时间里无限大地真爱对方,不要目送他们渐渐远去的背影,上前几步,牵起他们的手,用最大的耐心和爱去陪伴他们。

勿目送自己所爱之人背影,去珍惜,去珍爱,不留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目送作文600字

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表弟上小学的第一天,我拉着他的手去校园。一路上,他不停地问着我学校里发生的新鲜事。那时,我六年级,他上一年级。

来到校门口,我放心地把他交给带领新生的老师,望着他跟老师一同前往教学楼,我并没有立刻返回自己的教室,而是站在校门口望着他。

表弟背着沉重的书包,他三步一回头,我突然意识到他已不再是那个永远小我五岁,整天跟在我后面的跟屁虫了;他已不再是那个曾经一摔倒就哭着叫着的小屁孩了。望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我的心里顿时生出一种惆怅又欣慰的感觉来,他在我们不经意间,悄悄地长大了。

偶尔,我会在操场上见到表弟,他和自己的伙伴们开心地奔跑着,有时他看见我,会伸手和我打个招呼,却再也不像以前他见到我时黏着我喊“哥哥”了。他也有了自己的世界,他也有了自己的主见了。我们的关系也许会越来越疏远,而他那快乐的样子似乎在告诉我:不必追,不必挽回。我不也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吗?

如今,他已经能独自一人去上学了,我那繁忙的学业也使我很少能抽空陪他了,每当想到这些,我心中总会莫名的伤感。

在我毕业考的上午,学校放我们毕业班半天假,我再次送他去学校,这一次,我并没有拉着他的手,他成为一个坚强的小男子汉了。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身影,我慢慢地意识到,我马上要离开这个学校了,当我上了初中后,也许以后目送他的机会就更少了。而我们之间的兄弟之情,也许就是在未来,我不断地目送他成长,目送着他前进,远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目送》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551 字

+ 加入清单

细雨婆娑,老树抽出新芽,枯木又开花,光阴让四季走了一轮又轮,也让父亲眼角长出皱纹,让母亲挽起的青丝混杂了白发。在光阴的故事里,每个清晨都氤氲着母亲煮早餐的温柔,在时光堆砌的大房子里,一砖一瓦都

是父亲堆砌的坚毅,在未来的图腾里,一笔一画是我对父母的承诺。

曾经,我也像龙应台笔下的儿子安德烈焦躁,孩子气,任性,我有过无不及,当我学会站在父母的位置思考,去感受到父母对我那份深深的宠爱时父母却已日渐老去,在生命的长河上将与我渐行渐远直至生死两隔。时间

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我亲爱的父亲和母亲满怀期待目送着我在成长路上行走,蹒跚学步到稳步单车,咿呀学语到出口成章,黄发垂髫到青丝及腰……我愿时光是个善良的人,让

我有生之年能让父母幸福,我愿时光是个魔术师,能抚平父母脸上的皱纹让白发变乌丝,我愿时光能慢一些。

无论过去多少年我依旧会记得大雨滂沱的那个夜晚母亲撑着伞来接我,漆黑的夜幕里,滴答的雨声里,母亲微凉的手牵着我往家的方向走去。多少年后依旧记得父亲厚实的手牵着我肉嘟嘟的小手走在傍晚的田埂,夕阳把

我们一大一小的影子拉的很长很长……我站在记忆的这端看着往事里的片段,目送着母亲牵着长发微湿的我穿过雨幕消失在黑夜中,目送着父亲带着小小的我在夕阳下越走越远消失在地平线那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目送作文600字

全文共 650 字

+ 加入清单

秋风萧萧,残霞飘飘。夕阳的余晖,送去了最后一声汽车的笛鸣。

曾经的她,早在五年前就已化成了心中的泡影。一切,变得模糊,就连记忆也变得残缺不全。

还记得,小小的她总是笑着在我身边蹦来蹦去,银铃般的笑声仿佛净化了世间污浊的心灵。绕着红绳的羊角辫,像翻飞盘旋的红蝴蝶,在她头顶盘旋。

眼睛,亮亮的,反射出万物干净的倒影。淡淡的眉锋,却透露着江南女子特有的婉约气质。浅浅的酒窝,像是湖面惊起的小波纹,轻轻荡漾开去。总之,虽不是特别出众,却极其养眼。

人小,一脸稚气,却将那孩童的可爱模样挥发的淋漓尽致。这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怕生,见谁都笑,极其讨喜。初次见面,这孩子就“咯咯咯”朝我笑个不停,一点也不怕生。她母亲笑骂道:“这个疯丫头!”却无不显出浓浓的宠溺。

她是独生女,却一点也不娇贵,倒像个男孩子,整天跟着一帮孩子瞎跑。不是今天这里磕破了,就是明天那里撞青了。真不知是不是把男孩生成女孩了。

有一次,她跟一群男孩子出去疯玩,却被那帮孩子捉弄,弄伤了脚。从医院回来后,整条腿都缠上了厚厚的绷带,可她倒也不甚在意。本以为她会就此退出男孩子们的游戏,没想到痊愈后又跑去找那帮男孩子们玩去了。

可她搬来仅两个年头,竟又要走。只记得那几天,一直下着小雨,打在身上酥酥的,痒痒的。听家里人说,她今天要走,我本不信,直看见那搬家用的大车来罢,才信。

她坐在车里,她母亲抱着。见着我,笑起来,无忧无虑。她不知道,以后要永远离开这里,便只是笑。我倒希望她能忘了这里的一切,便可以继续笑下去。

目送着,大车开往雨后夕阳的方向,消逝,消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读《目送》有感600字

全文共 695 字

+ 加入清单

目送》是我在一个夜晚读完的,小雨淅淅沥沥,我看不见被雨水洗刷的夜色有如何净,只听见他一下一下,敲打我的窗檐。

好似雨打在我的心上,读完《目送》,整个人都陷入了无尽的悲伤与思考,龙应台的文笔细腻而深沉,一时我无法辨清是沉醉在她笔下的世界里,还是和她的悲怆感到共鸣。整本书的基调并不着重于悲,更多的是引起人们深层思考的文章,或是引起人们共鸣的生活小记,只是亲情方面留给我的印象是最深的,不论母亲还是父亲,只要提到,被深深触动的感觉便会从翻书的指尖蔓延至心底,不论悲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其中一篇使我深受感动的,就是《关山难越》。这篇统共安插了两段父亲的回忆,一是奶奶给父亲自缝的鞋底,以泪离别,自此分别数十载;二是奶奶留给父亲的干饭却意外被他洒,她抱头痛哭。

是情节里的泪水引起我的泪下吗?

文章中,父亲对奶奶思之深,奶奶对父亲念之切,母子间却不得不分离,因为当时是乱世,他要参军为祖国奉献,可她,一生到老的养育的心头肉,成了她为国家的奉献。哪个母亲会干脆决绝地答应呢?会舍得与自己的珍宝一别数载?文中父亲的泪,定不是悔恨当年自己辞乡参军,而是没有再多陪伴母亲一点。关山难越的无奈,隔着的文字,我感受到了,更感受到了隔着重重山岭的爱与思念,于是,我悲。

历来有不少游子有如作者父亲的乡愁,而我们这个年龄段,该好好孝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倾注我们对他们的爱,并让他们有所感受,不让遗憾与后悔发生,无愧于父母,无愧于心。对我们来说,难越的关山是成长路上的重重阻碍,一旦失意就如“失路”,唯有拼尽全力,凭顽强斗志,朝着远方那光奔去,做登上山顶的胜者。

若否,谁悲失路之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年关于目送读后感

全文共 659 字

+ 加入清单

龙应台的文字就像上好的绿茶,初尝有其苦涩感,但回味浓醇,令口舌生津。第一次读她的书是在六年级,觉得内容着实生涩难懂,与我的生活相距甚远,于是便将它束之高阁,庋藏焉。直到这个寒假重新将它取出,细读后忽然觉得烟消云散,眼前豁然开朗,读至精彩处,还不住颔首以表赞同。所以,人对大义的理解能力与他的年龄、阅历成正比。

全书里令人影响最深的一句恐怕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著,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

对其的理解是,每一代人都有他不同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就好像一条从宽阔的大道走进岔路。在大道上父母与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选择最合适自己的那条路。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爱给他们,不要远远地望着他们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还有一篇令我感想较深的是《狼来了》。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里,狼是一种残忍而机警的动物,它们总是捕食温顺的小绵羊和可爱的小猪;在>故事“狼来了”中,狼群引得全村人手持锅碗瓢盆扛着锄头扁担欲杀之;更有父母从小告诫孩子“你再不听话,大灰狼就把你叼了去吃掉”云云。然而事实上,狼并非如此可恶。它们团结合作、共同进退、知恩图报、坚强执着、锲而不舍、和谐共生„„由此可见,人从小被教授的观念常常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不到特定的情况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早教如此重要。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目送作文400字

全文共 420 字

+ 加入清单

那双眼睛似春雨,滋润了我的心,那双眼睛似一盏明灯,带我走出黑暗,那双眼睛一直陪我走到现在。

那是母亲的双眸,那双眼睛温柔似水陪我一生。

这个六一,是我们六年级即将毕业学生的最后一个六一,我和朋友们一起出去玩。因为出游的地点离我家很远,我早早到了那里,母亲因为担心,而留下来陪我,同学们来了,我们有说有笑,却忽略了妈妈,我回头一看母亲的双眸,没有忽略她的失落也没有落寞。有的只是对我的担心,临走前她还在不停的叮嘱着我。

我在最初竟也尝试去目送妈妈,让她感到我对她的爱。秋天,落叶也早因已经离开了她的大地妈妈。那天妈妈要去沈阳学习,我就好比那是落叶,孤独无力,可我又何尝不知道,不知道她也是为了我,而离开我。我就这样呆呆地,呆呆地站着,视线突然变得模糊不清,可那个手里提着包,单薄的身影吹的瑟瑟发抖,秋风把落叶吹下,秋风把我的眼泪吹干,却吹不走我对母亲的不舍。

妈妈的双眸温柔似水,里面有她太多太多的情感。那些情感或许会变,可永远不变的是,她对我的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目送读书笔记

全文共 675 字

+ 加入清单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她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的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题记

一直很喜欢龙应台的文章,以前看过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你怎么能够不生气呢?你怎么还有良心躲在角落里做"沉默的大多数"?你以为你是好人,但是就因为你不生气、你忍耐、你退让,所以摊贩把你的家搞得像个破落大杂院,所以台北的交通一切乌烟瘴气,所以淡水河是条烂肠子;就是因为你不讲话、不骂人、不表示意见,所以你疼爱的娃娃每天吃着、喝着、呼吸着化学毒素,你还在梦想他大学毕业的那一天:你忘了,几年前在南部有许多孕妇,怀胎九月中,她们也闭着眼梦想孩子长大的那一天。却没想到吃了滴滴纯净的沙拉油,孩子生下来是瞎的、黑的!” 她的文笔让我震撼,那些慷慨激昂的文字,似乎是在控诉,其中也包含了一种心痛。一直以来都以为她是犀利的,只是我读书太少。

《目送》中有太多包含神情的文字,以温柔笔触描写亲子间的亲密互动。父女母子,亲情的线。书里有她的父母,她的孩子。身为父母与子女双重身份的她逐渐明了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不禁想起一句话,父母都是上辈子欠了子女的债,这辈子来还的,很心酸。有多少孩子,到最后的时刻才会真切的懂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凉?

我只想,好好的爱你们我的爸妈。这么久了,现在才发现你们是那么的容易满足。一条信息,一个电话,都会让你们开心很久。是我以前做的不够好。

只想,今生,不要留有对亲情的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目送》读书笔记

全文共 1162 字

+ 加入清单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从我们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拥有了爱。我们也许是王室贵族,过着精致奢华的生活;也许我们只是一个平民百姓,过着平凡的日子。但唯一不变的,是家人的爱与关怀。从小到大,我见过多次父母的背影,但每一次的感触都不同。我在长大,他们在衰老,岁月如梭,光阴似箭,时间如流水,一去不返。有时一个人在外,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他们来,是否,我们正在看着同一片天空,同时想着彼此。

正如龙应台所说的,我和他们的缘分,是注定的。我们会目送着彼此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他的身影从大到小,从清晰到模糊,在彻底的消失在眼帘中,不再出现。

我们相见又相离,却很默契的,将思念融入在目送里,尽管分分合合,而那份爱却在时间的熬煮中越煮越浓,回味悠远千里飘香。

还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挎着一个小小的书包,不停的回望着人潮后的父亲。我还记得他离开时的背影,微微的关怀中却带着舍不得。那时他的背影很高大,靠在他的背上,就仿佛枕到了全世界。他的背很温暖,很宽大,给予人一种可以放下心的安全感。

可是长大了,家越来越远,可以相见的时间越来越少。在那为数不多的相见里,我知道爱并没有消散,而是愈久愈浓。

还记得一次周末放假,父亲千里迢迢的到绵阳看我。那天突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他送我回学校,我竟不知时间居然这么短暂,相见几时又要分离,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却是强忍着不让它掉下。而在我走进校门时,悄悄地回过头去看父亲,却惊诧的发现,他望着我的背影在悄悄地抹泪。

我的泪再也抑制不住,是断了线的珍珠般滚落。父亲是个不爱言谈的人,其实他无声的守护,就是他对我爱的表达。在那一瞬间,我想过,要冲出去拥抱他。可是那仅有的矜持却让我深深地停止了我的脚步。我正在校门内,看着他的背影,目送着他渐行渐远。

如今,我已经长大,而那些小时候经常说的话,却在年龄的增长中变得越来越羞于说出口。我们父女俩,有时只是沉默着望着彼此的眼睛,最后又默默地离开。

也记得有一次周末,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份作业,要求是和父亲看一部电影。我打开了那部当前最热的电影——《摔跤吧,爸爸》。巨大的屏幕在巨大的电影院里面闪着,里面的情节却让我的眼泪一次又一次的落下。我想到了我的父亲,坐在我旁边的父亲,我偷偷的侧过脸去看他,却看到他的眼眶里含着晶莹的泪花。

爱其实很容易表达,而在那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我读出了父亲对我深深的关怀。不是那样的轰轰烈烈,虽然平凡,虽然可以让人不轻易间忽视,但是它含着爱的味道,有着沉重的分量。 爱就像埋于树根的酒,会随着时间的推远,变得越来越醇厚,香味溢出地表,弥漫于树周围,散发至空气中,回荡着悠长的浓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目送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040 字

+ 加入清单

人生,总难免在告别中成长。而那渐行渐远的背影后,却有灼热的目光与你相送。明明在年少的记忆中只占去零星一角,却令我一直一直难忘。

那年,我3岁。正是离家上幼儿园的年纪,奶奶担任了接送我的任务。第一天去幼儿园,胆小的我畏缩着身子,极力以最小的步子挪向教室门口,像还没学会走路似的,只因不敢独自走向那个陌生的环境,一步三回头,澄澈童真的明亮眼珠中透着无助。奶奶有些不忍,她刚想迈出一步,伸手想来抱我,但马上意识到不对,立即回到端端站好的姿势,只是对我微微一笑,“乖,可以进去了。不要怕,里面有好多小朋友,大家都会喜欢你的。迟到可就不好了,我要生气的。”奶奶平静的语气,带了些许心疼,但仍佯装出冷酷的模样。我只好硬着头皮继续走去。终于到了门口,我再一次扭头,发现那双慈爱的眼睛正注视着我,给我力量和保护,阻挡了我向转身飞奔回去的怯懦之心,让我鼓起勇气,跨过了这道门槛。我知道,我背后,有一阵炽热的目光关注着我,奶奶从未走远。

随着年岁增长,有了更多的事需要我去承担。那年,10岁。平日里与我最为亲近的父亲要离开宁波去外地工作。得知此事,内心有些惊奇,却还没什么实感——直到父亲离家的那天。

那天,原本从家走到学校仅五分钟的路程,父亲却坚持送我去学校。一路上,我有意放缓了脚步,装作不经意地扯着学校里鸡毛蒜皮的小事。父亲却不像平时那样与我开玩笑,而是严肃、若有所思地叮嘱我好好读书。我一时语塞,也不知回答什么好,只能似懂非懂地点头。尽管想和父亲再多待一会儿,可分别总是来得令人猝不及防。学校前有一道“家长线”,必须就此止步,我没有说话,可不自觉就停下了脚步。倒是父亲先开了口:“那我走了。”他的话音刚落,我便感受到有一阵酸意,从心头直冲向鼻子,又化作眼泪躲进了眼眶,让人完全说不出话来,只好“嗯”了一声,就立即与父亲告别。我不敢回过头与父亲四眼交会,害怕自己无法控制情绪,亦不希望父亲担心,于是若无其事向前走着。可内心却强烈地感受到,身后那道噙着泪水微笑的目光,是如此强烈。

当我偷偷扭头看时,父亲已转身离开。我默默注视着他拖着比平时沉重百倍的步伐,逐渐消失在朦胧的视野中。原来,目送是这样的啊——那是我第一次目送,是恋恋不舍,是百感交集,是千回百转,是愁肠百结。

如今的我也许是成熟了,不再依恋父母的怀抱,离家在外十多天,心里竟无一丝牵挂。但一想到他们送我远去的目光,内心仍不免一阵波澜。因为,我读懂了那目光后饱含的深情。

尚且在前行的道路上,带着那份深情,且行且珍惜。或许那才是人世间最温暖的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目送高中读书笔记800字

全文共 791 字

+ 加入清单

目送》是龙应台创作的散文集,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从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她送第一天上学的儿子,看到那么一个小小的背影,逐渐淹没在人群里,他不断的回头,以确定母亲还是在的,最终消失在门里;

16岁的儿子要出国学习,在长长的队列里等候安检,他没有回过头看母亲一眼,母亲的心里不断的喊,回过头看一下,看一下就好,然而最终他消失在门里,没有看一眼;

21岁的儿子,已经开始勉强容忍母爱了。所以她写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所有的感情全部孕育在不必追这三个字,儿行千里母担忧,但是孩子未必能知晓这一切,孩子可能在想海阔天空任鸟飞,因此你不要追;而父亲的离别,逝去的终究要逝去,请多记住那份曾经,而不必太于忧伤。要勇敢去面对。

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我对于这段话就我自己本身而言,我是很有感触的。

仔细的品味这段话,不难体会出作者所写的这种寂寞是比较深沉的、无奈的。一个可谈的人,我想我们在生活中都很有感触,一个谈得来的知心好友是对我们的生活及情感发泄是有的很大的建设性作用的。一条狗,我觉得狗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它知道我们怎么对它,反过来它也会怎么对我们,它可以抚慰我们独孤的心灵,可以给我们陪伴。但是,反过来想想作者这段的描写有点太过悲壮,人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但是人生绝对不止孤独和寂寞,我们还有很多快乐的事情可以做,很多快乐的人可以相处,我们可以愉悦自己也可以快乐别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目送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258 字

+ 加入清单

目送,意味着离别,却也让我在一次一次的告别中蜕变与成长。

四年级。我要离开家乡,去另一个城市学习。那一天,小小的我心中只有激动和欣喜,早已迫不及待地坐上了父亲的车子,整装待发。打开天窗,向外张望,一对老人向我走来——是爷爷奶奶。我向他们挥着手,大喊道:“爷爷奶奶再见!我走了哦!”似是来不及应声,疾步向车子靠近。这时,我才注意到他们手里提着好几个袋子,远远地飘来了淡淡桂香,勾起我肚中的馋虫和满满的回忆。

“桂花糕!”我惊喜地叫道。是奶奶做的桂花糕。他们含着笑点头,将糕点塞进我的怀里,沉甸甸的。“你到了大地方更要好好学习啊……”爷爷奶奶还在冲着我不停地絮絮叨叨,眼睛里隐约闪烁着一些光芒。彼时稚嫩的我以为那光里包含着的全是对我的期待,还不知其中隐藏的不舍。“坚决完成任务!”我信誓旦旦地应答,便回过头去。可爷爷奶奶仍然紧紧拉着我的手,在我的提醒之下,二老才依依不舍地放开了。

车子开动了,我将头伸出车窗,挥舞着双手,“再见,再见!爷爷奶奶再见!”车子渐行渐远,模糊了他们的脸,那熟悉而哀愁的笑容终于消失在了看不清的地平线。而我,只给了他们一个无言的背影……

六年级。我在提前招生中考进了理想的学校。我急于想与爷爷奶奶分享这个消息。于是,踏着那条亲切的小路,闻着那醉人的桂花香,又回到了最亲的人身边。一向对我严格要求的爷爷,听了我的成绩汇报,也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他拍拍我的肩:“嗯不错。可别骄傲了!好学校优秀的同学会更多,好好学才不掉队呢!”在他看似泼冷水的话语中,我依然能真切地感受到爷爷心底的那一丝丝自豪。

暑假转瞬即逝,我将又一次离开家乡,去往初中的新征程。一步,一步向着小路尽头走去,感受到了背后灼热的目光。一回头,只见爷爷奶奶在原地注视着我。心,顿时柔软了许多,又好像多了一层无形的铠甲。

七年级,再一次回家乡看望爷爷奶奶。从村口步行,沿着葡萄架一路向前,我又回到了当年离别的地方,恍惚一切如故。突然,两位白了头的老人相互搀扶着走出了屋子,努力加快脚步向我走来,我却呆立原地:他们,还是原来的爷爷奶奶吗?两鬓新生的白发,额头多添的皱纹……心脏不由自主地一下抽搐——他们老了啊!

那几天,我和他们在田间摘菜,在溪边散步,在树下乘凉。平常的小事却给了我独特的感受,仿佛在空中随风漂泊许久的蒲公英,终于落了地的那一刻的归属与安心。

短短五天很快过去。“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那愁煞人的离别再一次无情地落在我,和养育我十多年的老人身上。如今,我的心情却再不复当年的激动欣喜,开口竟是哽咽:“爷爷奶奶,你们……走吧……我会好好照顾自己的,不用操心。再见了。”他们不再多言,转身向老屋走去,却一步三回头。在一次次对视中,我的心,慢慢懂得了什么。

他们,目送着我远去,目送着我慢慢长大,目送着我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而我,目送着他们远去,目送着他们的身形慢慢伛偻,目送着他们一点,一点老去,但是我永远永远追不上他们的步伐。

目送,意味着离别,但不意味着你再也不能和他相见,且行且珍惜,别让自己心中的那份温柔找不到寄托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

全文共 942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我阅读了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随笔集《目送》,这是一本书某些地方写得与我此时的心境居然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当然,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看看我的书评,如果否,那就不用了。

《目送》收录了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等等,在刚读完第一篇的时候,我就不忍释手,深深为之吸引,为之感动。

龙应台先生的文字,时而锋利,时而温婉,时而脆弱,时而感伤,时而朴实,时而华丽,却总是,如此的动人。读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满露珠的青草,带着轻微的潮气和清新,扑面而来。亦如黑暗海面上绽放微光的灯塔,散发温暖的光茫和明亮,照进心房。

《目送》是《目送》的开篇点题之作。阅读它,让我的内心无比的酸楚,眼泪差点决堤。文章分为两个段落,第一段龙应台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叙述了儿子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几年的感人片段,当时看这个篇章里女儿刚好上二年级,第一天开学她也是这样头也不回就跑进了学校。

第二段龙应台从一个女儿的角度,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的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而我的父亲却在我不知世事下已然离去,成为我一生的痛。

另有一段写《雨儿》一文时,作者伴妈妈睡、陪妈妈聊天、带妈妈洗温泉、坐公交车,让妈妈享受着有女儿陪伴的分分秒秒,这应该是人世间最朴实的幸福吧。回想我自己,却因为种种事务,更是丈着她对我的爱,让她独处在家,心中的愧疚无时不作痛着。每月的抽出那点时间来到母亲的家中,听着她家家长里短的唠叨,不管对错都点头应和着。

在作者清新细腻的文字里穿梭,我读懂了太多关于爱的信息。也许是岁月增长,人的心也越来越容易忧伤。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迹。这些个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当我们再不能为过往的遗憾一一买单的时候,彼时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