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网开三面是什么典故(精选20篇)

导语:破天荒,指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旧时文人常用"破天荒"来表示突然得志扬名。这个历史典故今天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浏览

5660

作文

1000

卫子夫轶事典故

全文共 793 字

+ 加入清单

卫子夫的一生虽大起大落,却如深潭照影,平静无波。史书不见多载,野史小说亦不可多求。至今可供翻阅者唯了了耳。

卫后鬓鬒

无论在诗词歌赋中,还是现代文学中,总能偶尔看到关于卫子夫以一头乌黑靓丽的秀发见宠于武帝的故事。然而,纵览史书,却难以从中寻觅到一丝一毫的踪迹。

现今可查的,最早记载卫子夫发美的故事出自东汉文学家、天文学家 张衡的《 西京赋》。赋中描述说:卫皇后兴于鬓发之美,赵飞燕得宠于体态轻盈。 另外,在志怪小说《汉武故事》中,有一段关于卫子夫的描写。其内容大致与史书相符,唯细节之处稍有添加。其中一处写到:“上见其发美,悦之,遂纳于宫中。”。 到了宋朝时期,类书《太平御览·卷三百七十三·人事部一十四》中更为夸张的说:卫子夫因一头秀发被立为皇后。 虽《史记》、《汉书》中均未提及卫子夫发美与否,然后世诗文作品中多借此言卫子夫发美之典故。亦借卫子夫之鬓发形容女子发美。

卫娘

卫娘,即卫皇后子夫。因歌女得宠于武帝而立为皇后,故诗词中多用“卫娘”来形容姿容冶艳的女子。如:唐代诗人李贺的《浩歌》:“漏催水咽玉蟾蜍, 卫娘发薄不胜梳。”。 又如:宋代诗人姜夔的《秋宵吟》:“卫娘何在,宋玉归来,两地暗萦绕。”

梓童

梓为木中之贵,古人以梓为有子的象征。皇帝立皇后,不仅是为了母仪天下,更重要的是为了建子嗣,承大统,以延续和维持王朝的长久统治,这是历代帝王都极为重视之大事。把建储称作立国本。因而皇后称梓童,也正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这种心理。关于这种称呼的来历有二种说法。其中一种源于志怪小说《汉武故事》。《汉武故事》的两个版本都曾写道:卫子夫新入宫,名字排在登记宫人的名簿的末尾,以至于一年多还没有轮到卫子夫入侍武帝。后来武帝挑选宫中不中用的女子释放出宫嫁人,卫子夫哭着请求出宫。武帝说:“我昨天夜里梦见子夫的庭院里生长了几棵梓树,这难到不是天意吗?”于是在这天宠幸了卫子夫,卫子夫怀孕,生了卫长公主。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海神妈祖的神话典故

全文共 1502 字

+ 加入清单

妈祖我国西南沿海救苦救难的第一女海神。她是五代闽王都巡检史林愿的小女儿,名叫林默。林默自幼好道,后来传说又得到观世菩萨的超度,就成为了海上女神,庇佑出海航行的人们,又因为的巨大善心,被人们尊为“天妃”。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话说五代的时候,在福建湄州,有一户世代从事海上经商的林家。这年,林家的老爷刚刚去世,从此出海的任务落在儿子林愿的身上。但是林愿第一次出海就极为不顺。原来,在这里,做生意没有官司府的保护是寸步难行的。林愿也这才弄懂他父亲在世时非得买个巡检史的真正原因。林愿也学他父亲的样,花了很大一部分的家产买了一个方便经商的巡检史。于是林愿一下就由一个布衣摇身变成了官老爷。他不仅可以收过往般只的税,而且自家不必征税,所以自从林愿做官之后,林府在海上的生意就很快就红火起来,林家也就变得相当富有了。

后来,林愿取了一个名叫小华的妇女为妻。小华没几年就为林家生下了四个儿子,但是不知什么样原因,这四个儿子看上去一点都不出众,体格也很羸弱。林家怕将来自家香火不旺,就陪着妻子到普陀山去还愿,请求观世音菩萨再赐一子。其实林家一直就十分信奉观世音菩萨,从小华的婆婆到小华都是这样。

观世音菩萨早就知道林家好道乐施,为官清廉,慈悲为怀,并且不远千里来普陀山还愿。随即就对身边的徒儿龙女说:“龙儿,后日你就投胎到林家,以了结这个缘分,你去了之后,到时也可收伏海上妖魔,替天行道!”

龙女听了,极为不解地问道:“可是师傅,林家求的是儿子呀!”

“这是天意,你不要再问,快些下凡去吧!”观世音菩萨不紧不慢的说。

龙女知道不便再问,就投胎到林家去了。

再说,林愿夫妇从普陀山还愿意回来,不几天就怀上了身孕。到来年的三月二十三日,午时时分。青天白日,一声巨响。只见林家前后,红光闪闪,林府周围的街头都清香扑鼻。林家就产下了一千金。虽然生的是一个女孩,但毕竟是观世音菩萨显圣,林家一家上下都十分欢喜。也因为妈祖一生下来就很少说话,总是默默然的样子,所以家里就给她取名为“林默”。

自打林默稍大的时候,她就经常到海边去看大海,为出海经商的父亲祈求平安,也为所有出海的老百姓祝祷。而且,她有着一种神奇的能力,就是能够预知海上的风暴,知道哪里会不会发生海难。据说,有一次林愿跟大儿子出海了。妻子天天在家里为这父子两个祝福,这天晚上她又在月下为他们祈祷,忽然听到默儿在睡房里左翻右滚的,就连忙带着丫环走到林默的屋子里,只见默儿正在做恶梦。屋子里很暗,还充满着的一股檀香的味道,月光被紧紧关着的窗户挡在门外,只有豆点的灯芯在烛台上跳动着,好像快要熄灭的样子。林默睡在床上,一点都不安静,翻来滚去,一会儿抓着床沿,一会儿拽紧蚊帐。林夫人非常担心女儿,赶忙将女儿叫醒。

默儿梦中醒来,吃惊地对林夫人说:“妈妈,不好了,大哥掉到海里去了!”母亲听后吓了一跳。林默从床上坐了起来,埋怨母亲道:“妈妈,父亲他们在海上遇到了很强大的风暴,很多船都快翻了。刚才我双手各拉着一条船,左手拉着哥哥的,右手拉着父亲的那只。当我正想把他们的船靠近,可是你把我叫醒了,匆忙之中,我松掉了左手,大哥的船就翻了。”

林夫人目瞪口呆,不知所措。最后等到林愿从海上回来后,果然就不见了大儿子。这件事传出去之后,人们都觉得林默很不平常,说她是天上的仙人下凡。

到后来的北宋宣和年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在归来的途中突遇风暴,但是由于得到妈祖的保佑,最终逃过了的风暴,安全返回了大宋。回来之后,路允迪到宋徽宗那里,请旨下诏,求皇上加封海神妈祖。宋徽宗对妈祖林默的事迹早有所闻,听到这件事后,特敕封林默为“湄洲神女”,并题庙额“顺济”,就是救人苦难的意思。朝廷还派人在湄洲修了“妈祖庙”。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高考作文素材之外国典故盘点

全文共 2490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在我们在生活、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国外的典故,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1.潘多拉的盒子:潘多拉是希腊神话中第一个尘世女子。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给人间后,主神宙斯为惩罚人类,命令神用黏土塑成一个年轻美貌、虚伪狡诈的姑娘,取名“潘多拉”,意为“具有一切天赋的女人”。并给了她一个礼盒,然后将她许配给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米修斯(意为“后知”)。埃庇米修斯不顾禁忌地接过礼盒,潘多拉趁机打开它,于是各种恶习、灾难和疾病立即从里面飞出来。

盒子里只剩下唯一美好的东西:希望。但希望还没来得及飞出来,潘多拉就将盒子永远地关上了。“潘多拉的盒子”被用来比喻造成灾害的根源。

2.达摩克利斯剑:达摩克利斯是希腊神话中暴君迪奥尼修斯的宠臣,他常说帝王多福,以取悦帝王。有一次,迪奥尼修斯让他坐在帝王的宝座上,头顶上挂着一把仅用一根马鬃系着的利剑,以此告诉他,虽然身在宝座,利剑却随时可能掉下来,帝王并不多福,而是时刻存在着忧患。人们常用这一典故来比喻随时可能发生的潜在危机。

3.缪斯:缪斯是希腊神话中九位文艺和科学女神的通称。她们均为主神和记忆女神之女。她们以音乐和诗歌之神阿波罗为首领,分别掌管着历史、悲剧、喜剧、抒情诗、舞蹈、史诗、爱情诗、颂歌和天文。古希腊的诗人、歌手都向缪斯呼告,祈求灵感。后来,人们就常用“缪斯”来比喻文学、写作和灵感等。

4.斯芬克斯之谜: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以隐谜害人的怪物,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怪兽就是他。他给俄狄浦斯出的问题是:什么东西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俄狄浦斯回答:是人。在生命的早晨,他是个孩子,用两条腿和两只手爬行;到了生命的中午,他变成壮年,只用两条腿走路;到了生命的傍晚,他年老体衰,必须借助拐杖走路,所以被称为三只脚。俄狄浦斯答对了。斯芬克斯羞愧坠崖而死。“斯芬克斯之谜”常被用来比喻复杂、神秘、难以理解的问题。

5.皮格马利翁: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憎恨女性,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女像,并爱上了她。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皮格马利翁效应”后来被用在教育心理学上,也称“期待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比喻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对他们施加的方法不同,学生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

6.犹大的亲吻:犹大是《圣经》中耶稣基督的亲信子弟12门徒之一。耶稣传布新道虽然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却引起犹太教长老司祭们的仇恨。他们用30个银币收买了犹大,要他帮助辨认出耶稣。他们到客马尼园抓耶稣时,犹大假装请安,拥抱和亲吻耶稣。耶稣随即被

育儿网幼教网奥数网中考网高考网留学网作文网英语网e度视频捕,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人们用“犹大的亲吻”比喻可耻的叛卖行为。

7.诺亚方舟:出自《圣经》。上帝对人类所犯下的罪孽非常忧伤,决定用洪水消灭人类。诺亚是个正直的人,上帝吩咐他造船避灾。经过40个昼夜的洪水,除诺亚一家和部分动物外,其他生物都被洪水吞没。后被用来比喻灾难中的避难所或救星。

8.伊甸园:出自《圣经》。上帝在东方的一片富饶的平原上开辟了一个园子,里面有果树和各种飞禽走兽。上帝让亚当看守园子。为排解他的寂寞,上帝从亚当的身上取出一根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夏娃来陪伴他。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人们用伊甸园比喻人间的乐园。

9.禁果:出自《圣经》。亚当和夏娃住在伊甸园中,上帝允许他们食用园中的果实,唯独“知善恶树”上的果实不能吃。狡猾的蛇引诱他们吃了禁果,从此他们懂得了善恶,辨别出真假,而且产生了羞耻之心。上帝因此将他们逐出伊甸园。禁果比喻被禁止得到而又渴望得到的东西。

10.多米诺骨牌,这是一种西洋游戏,将许多长方形的骨牌竖立排列成行,轻轻推倒第1张牌时,其余骨牌将依次纷纷倒下。用于比喻时,“多米诺骨牌效应”常指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11.象牙塔。出自19世纪法国诗人、文艺批评家圣佩韦.查理.奥古斯丁的书函《致维尔曼》。奥古斯丁批评同时代的法国作家维尼作品中的悲观消极情绪,主张作家从庸俗的资产阶级现实中超脱出来,进入一种主观幻想的艺术天地——象牙之塔。“象牙塔”被用来比喻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

12.滑铁卢。1815年,在比利时的滑铁卢,拿破仑率领法军与英国、普鲁士联军展开激战,法军惨败。随后,拿破仑以退位结束了其政治生涯。“滑铁卢”被用来比喻惨痛的失败。

13.鳄鱼的眼泪。西方传说,鳄鱼捕到猎物时,一边贪婪地吞噬,一边假惺惺地流泪。喻指虚假的眼泪,伪装的同情。又被引申为一面伤害别人,一面装出悲天悯人的阴险狡诈之徒。

14.山姆大叔。是美国的绰号,产生于1812年美英战争时期。纽约州一位诚实能干的肉类包装商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山姆大叔”。他担任纽约州和新泽西州的军需检验员,负责在供应军队的牛肉桶和酒桶上打戳。人们发现该厂的牛肉桶上都盖有E.A—U.S.标记。本来,E.A是一个军火承包商的名字,U.S.是美国的缩写。碰巧山姆大叔(UncleSam)的缩写与美国的缩写(U.S.)相同,人们就管美国叫“山姆大叔”。美国人把“山姆大叔”诚实可靠、吃苦耐劳以及爱国主义精神视为自己民族的骄傲和共有的品质。1961年,美国国会正式承认“山姆大叔”为美国的民族象征。

15.阿喀琉斯之踵(Achilles‘Heel),是指致命的弱点,要害。传说古希腊神话中的阿喀琉斯是海神之子,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他的母亲曾把他浸在冥河里使其能刀枪不入。但因冥河水流湍急,母亲捏着他的脚后跟不敢松手,所以脚踵是最脆弱的地方,一个致命之处。因此埋下祸根。长大后,阿喀琉斯作战英勇无比,但终于给人发现了弱点,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杀死了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因而惹怒了赫克托耳的保护神阿波罗,于是太阳神用毒箭射中了阿喀琉斯的脚后跟,送了这位勇士的命。这就是至今流传在欧洲的谚语“阿喀琉斯之踵”的来历。任何一个强者都会有自己的致命伤,没有不死的战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自强不息的历史典故介绍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大学校训解释:来源于《周易》的两句话: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希望清华学子们都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此后,清华人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句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两千年来,知者多,能解者少。然而,在学术界仍有不同的解释,目前,似乎还没有公认的正确训解。)

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岱年先生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国学大师,他终生勤勉,致思学问,造福祖国的文化学术事业,堪称一代学人楷模。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历史典故成语故事7:狡兔三窟

全文共 623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代,齐国有位叫孟尝君的人,家中豢(huàn)养着许多门客。在这些门客中,有位叫冯谖(xuān)的人,常常一住就是很长一段时间,却什么事都不做。孟尝君虽然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还是热情招待冯谖。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讨债,他不但没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把债券(quàn)全烧了。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心里充满感激。到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相国的职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热烈的欢迎,孟尝君才知道冯谖的才能。直到这时候,不多话的冯谖才对孟尝君说:“通常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这样才能在紧急的时候逃过猎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却只有一个藏身之处,所以你还不能把枕头垫得高高地睡觉,我愿意再为你安排另外两个可以安心的藏身之处。”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他告诉梁惠王说,如果梁惠王能请到孟尝君帮他治理国家,那么梁国一定能够变得更强盛。于是梁惠王派人邀请孟尝君到梁国,准备让他担任治理国家的重要官职。可是,梁国的使者一连来了三次,冯谖都叫孟尝君不要答应。梁国派人请孟尝君去治理梁国的消息传到齐王那里,齐王一急,就赶紧派人请孟尝君回齐国当相国。冯谖要孟尝君向齐王提出希望能够拥有齐国祖传祭器的要求,并且将它们放在薛地,同时兴建一座祠(cí)庙,以确保薛地的安全。祠庙建好后,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属于你的三个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从此以后你就可以垫高枕头,安心地睡大觉了。”

成语“狡兔三窟”,意思是狡猾的兔子有三个窟。比喻藏身的地方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谋君篡位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3213 字

+ 加入清单

士会回到了晋国,和赵盾、荀林父他们一同辅助晋灵公。晋国的一班大臣一心要继续晋文公和晋襄公的霸业。霸主的职责在名义上还是说扶助周室,抵御蛮族,征伐乱臣贼子,帮助有困难的诸侯;但是事实上并不如此。就是谋害国君的所谓乱臣贼子也不一定受到责备,更不用说受到霸主的惩罚了。士会是在公元前614年回到晋国的,就在这四五年里(公元前613—609年),重要的中原诸侯国,像齐国、宋国、鲁国都出过谋君篡位的大事。晋国对这些大事没有准主意。开始还想用传统的办法,发兵去征伐,后来,接受了人家的礼物,就睁一个眼,闭一个眼,天大的事也没了。就这么着,一来二去,“霸主”也不像个霸主的样儿,号令诸侯的那份势派声威就差得多了。

公元前613年(周顷王6年,晋灵公8年,齐昭公20年,宋昭公7年,鲁文公14年,楚庄王元年),赵盾趁着楚国刚死了国王的机会,打算恢复晋国的霸业,就约了列国诸侯在新城[宋地,在河南省商丘县西南]开会。到会的有晋、宋、鲁、陈、卫、郑、曹、许八国诸侯。蔡国仍然归附楚国,没来。赵盾叫嘤缺带着兵马去征伐。蔡国就又脱离了楚国,归附了晋国。齐国本来要来开会,因为齐昭公潘病得挺厉害,也没来。没到会盟的日期他已经死了。太子舍即位,不到三个月工夫,就给他的叔父公子商人刺死了。

公子商人是齐桓公的儿子,齐昭公潘的兄弟。他把家产拿出来帮助穷人,收买人心。这回刺死了太子舍,还假意请公子元[也是齐桓公的儿子]做国君。公子元说:“兄弟,别连累我。你能让我安安静静地做个老百姓,我就够知足了。”公子商人做了国君,就是齐懿公。

赵盾为了这件事,又替晋灵公会合了八国诸侯[晋、宋、卫、蔡、陈、郑、曹、许],准备去征伐齐懿公。齐懿公向晋国送了不少礼物,八国诸侯总算没跟齐国动刀兵。齐懿公的君位就这么坐定了。

齐懿公做了国君,要怎么着就怎么着。他想起从前跟大夫丙原因为争夺土地的事闹过别扭。那时候齐桓公叫管仲去判断这件案子。管仲断定公子商人理亏,把那块地断给了丙原。现在公子商人做了国君,就把丙家的地全都夺过来,还恨管仲帮助过丙原,把原来封给管家的土地也夺回来一半。管仲的后代怕齐懿公再找碴儿,就逃到楚国去了。丙原早就死了,不能再杀他,就叫人把他的尸首从坟里刨出来,砍去一条腿,算是一种惩罚。他还问丙原的儿子丙蜀[《史记》写做丙戎,《左传》写做丙?chu四声],说:“你父亲的罪应该不应该办?我砍去他的腿,你恨不恨我?”丙蜀说:“我父亲活着的时候没受到刑罚,已经够造化的了。现在砍的是他的枯骨,我怎么能怨主公呐?”这一来,齐懿公就把丙蜀当做心腹,一高兴,把夺来的地全都还给他。

做了国君不但要报仇就报仇,而且要哪个美女就得是哪个美女。他听说大夫阎职的太太挺漂亮,召他进宫。一瞧果然不错,就不让她回去,叫阎职另外再娶一个。阎职是他的臣下,表面上也没有说的。

齐懿公叫人准备了一个避暑的地方,叫申池。那边有池子,挺干净,可以洗澡、凫[fu二声]水。池子旁边全是竹子。竹林子里面歇凉,最好没有了。公元前609年的伏天,齐懿公到申池去避暑,带着些个宫女,还有他的心腹丙蜀和阎职。天又热,酒又喝得多了,更加热得慌,就叫人把竹榻放在竹林子里,痛痛快快地睡他一觉。还有宫女们给他打扇。丙蜀和阎职都没有事,一块儿到池子里去洗澡。他们两个人各有各的心事,可是谁也不敢先跟谁说。丙蜀跟阎职闹着玩儿,拿竹竿子打他脑袋,还用水撩他。阎职火儿了,骂他不是人。丙蜀笑着说:“人家抢去你的老婆,你都不挂火儿,我跟你闹着玩儿,你倒生这么大的气!”阎职狠狠地顶他,说:“人家砍了你老子的腿,你都不说什么;我老婆的事还值得提吗?”这一来,两个人的心事全都说出来了。他们既然把心事都说出来了,就用不着再顾忌,很快地商量了一下,立刻穿起衣裳,带上宝剑,一块儿跑到竹林子里去。齐懿公正仰着颏儿打着呼噜,宫女们在旁边伺侯着。丙蜀做着手势轻轻地对宫女们说:“主公一醒就要洗脸、洗澡,你们快准备热水去吧。”她们都走了。阎职摁住齐懿公的手,丙蜀掐住他的脖子。齐懿公刚睁开眼睛,他的脑袋就掉下来了。他们把他的尸首扔在竹林子的尽里头,把他的脑袋扔在池子里。他们坐着车回到城里,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然后带着家小,把能够拿走的东西装上几辆大车,慢慢地出了南门走了。家人们催他们快跑,丙蜀说:“这种坏蛋死了,谁都高兴,怕什么呐?”还真没有人追他们。他们就这么不慌不忙地投奔楚国去了。齐国的大臣都认为齐懿公商人谋害国君,夺了君位,还横行霸道地对待大臣,早就该死了。他们商议了一下,立公子元为国君,就是齐惠公。

齐懿公商人还没给丙蜀和阎职杀了的时候,宋国的公子鲍还把公子商人当做老师呐。他看着公子商人刺死了太子舍,送点礼物给晋国,国君就做定了。他也这么办了。公子鲍是宋昭公的兄弟,不过不是一个母亲生的。他的祖母宋襄公夫人顶宠他。宋国的大臣们也都跟他合得来。这还不算,他也像齐国的公子商人一样,把家产和粮食拿出来救济穷人。公元前611年,宋国碰到了荒年,公子鲍仓库里的粮食全发完了,宋襄公夫人把自己的财产拿出来给公子鲍去散给灾民。这么一来,宋国上上下下都说公子鲍是个好人,要是他做了国君,宋国人够多么造化啊!

向着公子鲍的那一班大臣就刺死了宋昭公,立公子鲍为国君,就是宋文公。为了这件事,赵盾又出了一回兵,他派荀林父为大将,会合晋、卫、陈、郑四国的兵马去征伐宋国。宋国的大臣宋华元到晋国的兵营里去见荀林父。他说明了宋国上上下下全都信服公子鲍,还央告霸主准他好好地去管理国家。华元又奉上好几车的金、帛,犒劳军队。荀林父全收下来了。郑穆公兰反对,说:“我们跟着将军是来征伐乱臣贼子的。要是您答应跟宋国讲和,怕不大合适吧!”荀林父说:“宋国跟齐国的情形差不多。咱们对齐国已经宽大了,对宋国也不能太苛刻。再说人家宋国人自个儿都愿意立他为国君,咱们何必太死呐?”荀林父就跟宋华元订了盟约,确定了公子鲍的君位。

接着,鲁国也干了这么一套。鲁国的大夫东门遂[鲁庄公的儿子,也叫公子遂和仲遂]杀了国君,还挺有把握地算计着晋国不会跟他过不去。公元前609年(周匡王4年),鲁文公[鲁僖公的儿子]死了,公子恶即位。到了给鲁文公出殡的时候,齐惠公元刚即位。齐惠公要改一改齐懿公商人的那种横行霸道的做法。他做事挺小心谨慎的。一听到鲁文公出殡,赶着就派使臣去送丧。东门遂对叔孙得巨[叔牙的孙子]说:“齐是大国,公子元才即位就派大臣到咱们这样的小国来吊孝,明摆着是要跟咱们交好。咱们应当抓住这个机会去跟齐国联络联络,将来也有个靠山。”叔孙得臣觉着他说得挺对。他们两个人到了齐国,一面祝贺新君公子元,一面回谢吊孝的盛意。

齐惠公挺客气地招待他们,特意请他们喝酒。在酒席上,齐惠公随便问到鲁国的新君为什么叫“恶”。他说:“天底下的好字眼多得很,为什么偏挑了这么一个字眼呐?”东门遂回答说:“先君一向不喜欢他,故意给他起个坏名字。先君喜欢的是公子接,喜欢他品行好,有本事,能尊敬大臣。不但先君,就是敝国上下也都指望他做同君。可是公子接虽说是个长子,究竟不是正夫人生的。”齐惠公说:“历来立庶出长子的也有,只要人好就成。”叔孙得臣紧接着说:“因为先君死守着老规矩,立了公子恶,就把公子接埋没了。为了这件事,敝国上下到今天还都抱怨着先君呐!贵国要是能够帮助敝国立个贤明的国君,我们愿意事奉贵国,年年进贡。”齐惠公一听到“年年进贡”,就挺高兴地答应了,跟他们订了盟约,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公子接。

东门遂和叔孙得臣有了齐国给他们撑腰,就大胆地杀了公子恶和他的亲兄弟公子视,立公子接为国君,就是鲁宣公。鲁宣公把济西之田送给齐国,作为谢礼。有人对东门遂说:“您这么干,不怕晋国来征伐吗?”东门遂冷笑着说:“齐国、宋国杀了国君,晋国收了点礼物就堵住嘴了。咱们死了两个小孩子有什么了不起的?再说晋国的赵盾连他们的国君还照顾不过来呐!”

说真的,赵盾和士会眼看着晋灵公长大了,可是越大越不像话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有关宋朝奢靡之风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84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在宋朝,为了让日子过得舒服,宋徽宗特别舍得花钱,甚至专门成立了国家机构,一个叫苏杭造作局,另一个叫苏杭应奉局……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要说奢侈消费,在宋朝首屈一指的得数宋徽宗。

为了让日子过得舒服,宋徽宗特别舍得花钱,甚至专门成立了国家机构,一个叫苏杭造作局,另一个叫苏杭应奉局,造作局归太监童贯管理,应奉局归“六贼”之一朱勔统率,这俩局是徽宗奢侈消费的主要代办机构。

苏杭应奉局负责搜罗东南各地奇花异石、名木佳果,就是人所共知的花石纲,凑足一拨便通过大船往京城运输,那场面相当浩大,号称“舳舻相衔于淮、汴”,比春秋齐国大街上摩肩接踵的场面强上好几万倍。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诸位王公大臣都不是省油的灯,起初在家里奢侈一把,还偷偷摸摸,玩些雾里看花的把戏,后来在皇帝的模范效应下,一个个干脆堂而皇之,坦然面对,将本来令人咋舌的奢侈消费变成了顺理成章。拿担任过宰相的王黼来说,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王大人家里“堂阁张设,宝玩山石,侔似宫禁”,无论是房屋还是园林,都堪比皇宫内院。宋徽宗听说之后都赶来参观,转了一圈之后连连感叹:“此不快活耶!”

宋徽宗作为亡国之君恶名远扬,但追求豪宅并非他所在时代的专利,勇于推行改革的神宗在位时,大臣们也热衷盖大房。比如宰相陈升之,家里“极为宏壮,池馆绵亘数百步”,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一应俱全,景致美到大科学家沈括不得不在专著《梦溪笔谈》里予以专门记述。

早在宋仁宗在位的时候,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享用奢侈品的端倪。作为宋朝早期的皇帝,仁宗本人在生活上颇为简朴,吃美食、住豪宅在他这里是行不通的。但据《邵氏闻见后录》记载,有一次仁宗举办宴会,发现“有新蟹一品”,每枚“直一千”,一只螃蟹价值1000钱,惊得仁宗连连感慨,舍不得下筷子。

浪潮之下,除了帝王将相将奢侈消费搞得有声有色,普通百姓之家也纷纷效仿,比如“后宫朝有服饰,夕行之于民间矣”。老百姓出门“必衣重锦”,你要穿一身麻布衣服,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秦始皇兼并列国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3228 字

+ 加入清单

秦王政差点死在荆轲手里,他恨透了燕国,当时就派大将王贲再带一队兵马去帮助他父亲王翦,加紧攻打。他们爷儿俩合在一块儿攻打燕国,燕太子丹亲自带领着燕国的军队出去交战,给他们打得稀里哗啦。燕王喜和太子丹带着一部分兵马和老百姓退到辽东。秦王非要把燕太子丹拿住不可。燕王喜逼得无路可走,杀了太子丹,向秦王谢罪求和。

秦王就问尉缭这事应当怎么办。尉缭说:“北方挺冷,将士们受不了这苦,不如暂且退兵。燕国已经搬到辽东去了,赵国只剩了一个代城,他们还能干得了什么呐?如今还是先去收服魏国和楚国。把这两国收服了,辽东和代城自然也就完了。”秦王就把北方的军队撤了,又派王贲为大将,带领十万大军去打魏国。

魏王假[魏景湣王的儿子,魏安僖王的孙子]派人去跟齐王建[齐襄王的儿子]联络,对他说:“敝国和贵国是相依为命的。要是敝国亡了,贵国也保不住。”可是齐国的大权掌握在相国后胜手里。齐国的相国后胜正跟赵国的相国郭开一样,他早已受到了秦国的好处。尉缭说的那收买各国大臣用的二三十万金子,一部分已经装到后胜的腰包里了。大馒头堵住嘴,他不能跟秦国抓破脸。后胜说:“秦国向来没亏待过咱们,咱们哪儿能平白无故地去得罪秦国呐?”齐王建认为别人家打仗,他还是不去过问好。他不帮魏国,也不帮秦国,省得得罪了这一边或者那一边。他就听了后胜的话,没答应魏国的请求,让魏国独个儿去对付秦国。

公元前225年,王贲把大梁围上,正是连阴天的节季,附近的大河眼瞧着就要发大水了。王贲叫士兵们赶紧叠坝,打算把河水引到大梁去淹城。刚叠好了新坝,连着又下了十几天大雨。秦国的士兵开了个口子,大水照直就冲过去。不到三天工夫把城墙冲坍,秦国士兵随着大水拥进了大梁城。王贲把魏王假和魏国的大臣全拿住,把他们装上囚车,派人押到咸阳去。秦国就在那儿设置了三川郡。魏国亡了。

秦王灭了魏国,打算去攻打楚国。他问大将李信要用多少人马。李信说:“也就是二十万吧。”秦王点点头。他又问老将军王翦。王翦回答说:“二十万人去打楚国不行!照我的估计,非六十万不可。”秦王一想:“年纪大的人到底胆儿小。”他就拜李信为大将,蒙武为副将,带着二十万兵马往南方去。王翦因为有病,告老还乡了。

李信和蒙武分做两路进攻,一路去攻打平舆[在河南省汝宁县东南],一路去攻打寝丘[在河南省沈丘县东南],约定在城父[在河南省宝丰县东]会师。李信年轻英勇,一鼓作气地就把平舆攻下。接着往下攻,一直到了西陵[在湖北省黄冈县西北],碰见了楚国的大将项燕。李信马上就跟项燕打起来。项燕带了二十万人马早已分成七处埋伏着。两下里一交手,七处的伏兵一齐起来,李信一下子就败下去了。逃了三天三夜,还没逃出项燕的包围圈。秦国的将军死了七个,士兵死伤无数,一直给楚国兵马追到平舆。蒙武还没到城父,就听说李信打了败仗,连忙退到赵国,一面派人去向秦王报告。

秦王大怒,把李信革了职,亲自跑到王翦养老的地方去见他,请他勉为其难,再辛苦一趟。王翦推辞,说:“我已经老了,还是请大王另派别人吧。”秦王直向他赔不是,说:“上回是我错了,这回非请将军出马不可。将军千万别再推辞了!”王翦说:“那么,还是非要六十万人不可!”秦王说:“历来打仗没有超过十万人的。如今虽说人马增加了,也不至于要用六十万人吧。”王翦说:“年月不同了。如今围攻一座城,也许要费几年工夫,夺过来的地方又得派人驻扎。几十万人哪儿够分配呐?再说楚是东南大国,地大人多,楚王号令一出,要发动一百万人马也不太难。我说六十万,还怕不太够呐!再要少,那就不行了。”秦王赞叹着说:“将军真是位经验多、见识广的行家;要不然,哪儿能看得这么透呐!就照将军这么办吧!”

秦王用自己的车马,亲自把王翦迎接到朝廷里来。当时就拜他为大将,交给他六十万大军,仍旧派蒙武为副将。出兵的那天,秦王亲自送王翦到了灞上[在陕西省长安县东],在那儿摆上酒席,给他送行。王翦斟了一杯酒,捧给秦王,说:“请大王干了这杯,我要请求点事。”秦王接过来,一口喝完,说:“将军有什么话尽管说吧!”王翦从袖口里掏出一张单子来,上头写着咸阳最好的田地几亩,上等的房子几所,请秦王赏给他。秦王看了,说:“将军成功回来,跟我同享富贵。难道还怕受穷吗?”王翦说:“我已经老了。大王就是给我多大的俸禄,我也享受不了。不如趁着我还瞧得见的时候,赏给我一点田地、房产,叫我的晚世下辈能够活着,我就感恩不尽了。”秦王大笑起来,心里想:“这位老将军真有点太小家子气了。”他完全答应了下来。

王翦带着六十万大军去打楚国,路上就打发一个手下人回去,向秦王请求给他修一个花园。过了几天,又派人去恳求秦王,还想要个水池子,里头好养些鱼、虾、鸭子、鹅什么的。副将蒙武笑着说:“老将军请求了房屋、田地也就是了,为什么还要花园、水池子?打完仗回来,将军还怕不能封侯吗?干么要像老妈子讨喜封似地没结没完?这算怎么回事呐?”王翦咬着耳朵对他说:“哪个君王不猜疑,你能保证咱们大王不这样吗?他这回交给了咱们六十万大军,简直把秦国全部兵力全托给咱们了。我左一次右一次地请求房屋、田地、花园、水池子,为的是叫他知道我惦记着的不过是这点儿小事,好让他安下心去。”蒙武这才明白过来,点点头说:“老将军的高见真叫我佩服得没法说。”

王翦的大军到了天中山[在河南省汝阳县],在那儿驻扎下来。这一带好几十里地全是连营。楚国的大将项燕,带了二十万兵马,副将景骐也带了二十万兵马,两路一共四十万兵马,不光来抵挡,还直跟王翦挑战。王翦反倒叫将士们建筑堡垒,不跟楚国人交手。这么呆了好几个月工夫,将士们成天地酒足饭饱,闲呆着没有事,大伙儿都有点腻烦起来了。王翦想出一个玩儿的法子来。他教给他们跳远、跳高、扔石头。这么一来,士兵们全都玩起来,操练着身体,挺安心地守着阵地。王翦把一部分人马专门用在运输粮草这件大事上,对于楚国军队的挑战,压根儿不去搭理他。

这样过了一年多,项燕没法跟秦国交手。他想:“王翦原来是上这儿来驻防的。”他就不怎么把秦国的军队搁在心上了。没想到在楚国人没有防备的时候,秦国的军队排山倒海似地冲了过去。楚国的士兵好像在梦里给人家当头打了一棍子,全都晕头胀脑,手忙脚乱地抵抗了一阵,各自逃命。项燕和景骐带着败兵一路逃跑。兵马越打越少,地方越丢越多。项燕只好上淮上去招兵。王翦打下了淮南、淮北,一直到了寿春。楚国的副将景骐急得自杀。剩下楚王负刍[楚幽王悼的兄弟,楚考烈王的儿子]当了秦国的俘虏。

项燕招募了二万五千壮丁,到了徐城[在安徽省泗县北],碰见了楚王的兄弟昌平君刚从寿春逃到这儿,报告楚王被掳的消息。项燕说:“吴、越有长江可以防御敌人,地方一千多里,还能够立国。”他就率领着大伙儿渡过长江,立昌平君为楚王,准备死守江南。

王翦知道昌平君和项燕退守江南,就叫蒙武造船。第二年(公元前223年,秦王政24年),王翦准备了不少战船,训练了一队水兵,渡过长江,攻打吴、越。到了这时候,楚国已经不能再挣扎了。昌平君在混战的时候,给乱箭射死,大将项燕眼瞧着一败涂地,叹了口气,自杀了。秦王就把楚国的本土和属地改为秦国的三个郡,就是南郡、九江郡和会稽郡。楚国亡了。这一来,秦国想要兼并的六国只剩下三个了。

王翦灭了楚国,得胜回朝,就向秦王要求告老。秦王赏给他一千斤金子,送他上老家去休养。接着就拜他儿子王贲为大将,再去收拾代王嘉。公元前222年,王贲打下辽东,逮住了燕王喜,把他送到咸阳去。燕国亡了。接着他就进攻代城。代王嘉兵败自杀,云中、雁门也全归并到秦国。赵国亡了。

六国诸侯只想保持自己的领主政权,对老百姓加重剥削和压迫,彼此之间不但不能协作,而且还经常互相攻打,想拿别人的地盘来补偿自己的损失,企图小范围地保持着割据的局面。另一方面,秦国占了绝对优势,不但在经济和军事上占了优势,而且因为它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符合地主、富商和一般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这才有可能在不到十年工夫,一个一个地把韩、魏、楚、燕、赵灭了。如今光剩下一个齐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关于周朝的历史典故故事

全文共 254 字

+ 加入清单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武王灭商两年后去世,年幼的成王即位,不能理政,周公代成王摄政,当时天下很不平静,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不服,阴谋作乱;商后裔武庚图谋反叛复国。

周公在内忧外患的情势下摄政,对内勤政仁治,对外镇压叛乱,夙夜操劳,食不甘味,礼贤下士,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周公为了国家兴旺,十分珍惜人才,热心接待来宾,甚至到了“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程度。“握发吐哺”后指贤相勤政爱民,为国殚尽竭虑,废寝忘食,公而忘私,忠心耿耿。曹操在《短歌行》一诗中借用这个典故写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金箍棒的来历典故

全文共 3378 字

+ 加入清单

西游记》中出现了许多兵器,但只有孙悟空金箍棒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孙悟空正是依仗着这条铁棒,大闹天宫,降妖伏魔,既打出了一个令上界天仙惊心胆寒的“齐天大圣”的名头,同时,也确保了一路坎坷危机重重的取经大业顺利完成。应该说,金箍棒在孙悟空的人生履历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首先,我们来看看金箍棒的出身。《西游记》第3回,孙悟空跑到东海龙王那里去寻宝,龙王先后拿出大扞刀、九股叉、画杆方天戟等兵器,但孙悟空总嫌太轻,不中意。当龙王表示再没有什么兵器时,龙婆龙女的适时提醒让孙悟空的寻宝活动“柳暗花明”。金箍棒这时闪亮登场了。原来它是大禹治水之时,“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是一块神铁”、此一神奇处。神奇处二是,平时它静静地躺在海底,默默无闻,这几日却“霞光艳艳,瑞气腾腾”。神奇处三是,金箍棒上镌刻有一行字,唤“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神奇处四是,刚开始它“约百斗来粗,二丈余长”,当悟空希望它更短些更细些时,它能“如意”地变化,最后竟能变成一根绣花针,塞在耳朵里面藏下。

在此,作者赋予金箍棒种种神奇可谓煞费苦心,人们常说“宝剑赠英雄”,对神通广大的、机智勇敢的大英雄孙悟空来说,也只有如此神奇的金箍棒堪为匹配,正是珠联璧合,相辅相成。

然而这还不够,小说第88回,作者专门用一段韵文对金箍棒进行全方位的“报道”:

鸿蒙初判陶铁,大禹神人亲所设。湖海江河浅共深,曾将此棒知之切。开山治水太平时,流落东洋镇海阙。日久年深放彩霞,能消能长能光洁。老孙有分取将来,变化无方随口诀。要小却似针儿节。棒名如意号金箍,天上人间称一绝。重该一万三千五百斤,或粗或细能生灭。也曾助我闹天宫,也曾随我攻地阙。伏虎降龙处处通,炼魔荡怪方方彻。举头一指太阳昏,在地鬼神皆胆怯。混沌仙传到至今,原来不是凡间铁。

由这段韵文,我们至少可以获得如下信息:其一,金箍棒是大禹治水时的定海神珍,是曾经拯救四海苍生,匡扶社稷的宝物。读者或许还记得《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那块“通灵宝玉”,其来历也自是非凡:原来它是女娲当年补天时剩下的一块“顽石”。“通灵宝玉”本来被寄予厚望,补天拯世,无奈竞没有派上用场,其结局暗含着贾宝玉最终难堪挽贾府这座大厦于“将”的命运。但金箍棒不一样,它也曾为济世救民出了力,甚而可说是劳苦功高,将这样的宝物给悟空作兵器不,不正寄托着作者希望孙悟空能够依靠这条铁棒“伏虎降龙”、“炼魔荡怪”,从而救万民于水火,泽被苍生吗?其二,为什么这样非凡的宝物竟然沉寂于深海许多年,没有被人重视呢?作者在此给读者设置了这样的悬念。抛开索引派的繁琐考证与假设不谈,我们至少可以感受到这一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金箍棒是“千里马”,这一点无需置疑,可惜的是东海龙王不是“伯乐”,不仅不是,而且还是一个萎缩怯懦爱打“小报告”的“小人”,金箍棒在他手里的命运自是可想而知。作者利用这一细节,一方面表明悟空是真正的“伯乐”,真正的英雄,另一方面,也暗含他对黑暗不平的社会现实的某种讽刺。其三,金箍棒名唤“如意”,自是与一般兵器不同,它变幻多端,能大能小,大的时候能“弥于宇宙”,小的时候只有一根绣花针长短。金箍棒完全随悟空的喜好“如意”变化,因而悟空能使得得心应手,给他西天途中伏魔荡怪凭添无穷的力量。

金箍棒对孙悟空的重要性自是不必待言。小说第4回,悟空因嫌纱帽小,反下天庭自封“齐天大圣”,玉帝派天兵天将下界捉拿悟空。在悟空与天将先锋巨灵神的交手中,金箍棒第一次显现出它的威力。面对“名满天下”的巨灵神,悟空只“轻轻轮铁棒,着头一下满身麻”,悟空还未使力,巨灵神已是全身发麻,悟空“劈头一棒”,宣花斧便断做两截。一松一紧,一强一弱之间,人们对金箍棒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在与哪吒交手的过程中,金箍棒显示其威力的另一面:哪吒变成三头六臂,恶狠狠地手持六般兵器,向悟空“扑面来打”。而悟空毫不示弱,也变做三头六臂,把金箍棒幌一幌,也变作三条,六只手拿着三条棒迎面架住。后来,金箍棒更是变作万万千千,“半空中似雨点流星”。当碰上强敌或者说对手人多势众时,悟空的金箍棒能变成千条万条,在万千妖怪中如入无人之境。至于那些毛贼强盗则更不在话下,只需轻轻地一压,马上便成了肉饼。悟空使的一套棒法,可谓娴熟精练,天衣无缝,有时甚至赢得妖精的赞誉。第五十四回,独角兕大王与悟空交战时便连声喝彩道:“好猴儿!好猴儿!真个是那闹天宫的本事。”能从对手口中得到称赞,金箍棒的神通由此可见。

金箍棒的另外一项功能是能变成各种器物工具,在危急关头助孙悟空脱险。如第65回,悟空被黄眉怪罩在金铙里,悟空先是将铁棒变做幡竿一样,撑住金铙。失败之后,又将金箍棒变作一把钢钻儿,从亢金龙的角尖上钻了一个孔窍,得以脱身。耐人寻味的是,金箍棒在对待一般的强盗和小妖时,它的威力很大,所到之处望风披靡,但碰到那种法力强大的妖魔时,金箍棒的威力便大打折扣。小说中有多处写到孙悟空与妊怪斗得难分难解,不分胜负的场面。是金箍棒失灵了吗?显然不是。而是因为妖怪大多修炼经年,又往往有天上的神仙菩萨作靠山,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妖魔法力的强大正反映出西天取经的坎坷与艰难。由于金箍棒是孙悟空降怪伏魔的工具,因而一旦它丢失了的话,其损失可谓大矣。

小说中两次写到悟空失去金箍棒。两次丢失都不同,一是被套,一是被盗。且看第50回、第51回,悟空与独角兕大王交手,金箍棒被“亮灼灼白森森的金钢琢套去,“弄得孙大圣赤手空拳,翻筋斗逃了性命。”当妖怪得胜回洞后,悟空失魂落魄,“朦胧失主张”。从这一细节我们可看出,一旦悟空失去金箍棒,其往常的机智勇敢便马上无影无踪。无奈之下他跑到灵霄宝殿求援,先是“唱个大喏”,然后“又打个深躬”,当葛仙翁取笑他“猴子是何前倨而后恭?”悟空回答道:“不敢!不敢!不是前倨后恭,老孙于今是没棒弄了。”此时的孙悟空,哪里还有半点当年大闹天宫、傲视万物的影子?而促使他如此转变的,正是那须臾不离左右的金箍棒。再看第89回,悟空兄弟三人的兵器放在天竺国玉华县厂院时,被黄狮精掳去。当悟空打听到豹头山虎口洞有妖怪时,马上“唿哨一声,形影不见”,急切之情可见一斑。悟空在路上碰到两个狼精,想要打杀,却手中又无兵器,只好用个定身法将他们定住。当金箍棒失而复得时,悟空的喜悦之情难以言表,甚至忘了“更容变像”,现原身丢开解数,一路棒打出去。总之,西天取经路上,有了金箍棒,悟空便能呼风唤雨,除妖荡魔,而一旦失去,便惊惶失措,没了主张。金箍棒,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孙悟空患难与共的生死兄弟。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孙悟空使的是金箍棒,而不是其他兵器呢?其实这恰恰体现出作者的匠心独在。原因有三:其一是金箍棒符合孙悟空本是猴子的性格特征。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兵器的描写往往成为人物性格刻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张飞的丈八蛇矛,李逵的板斧,鲁智深的禅杖等等。它们有个共同之处,都是造型奇特,刚强勇猛。因为造型奇特,所以能威慑敌人;因为刚强勇猛,才体现出勇力的虎虎生气。金箍棒便符合以上的特点,而猴子喜欢舞枪耍棒的天性则更是为此作了一个圆满的脚注。其二是金箍棒反映出的文化心理。金箍棒是“定海神珍”,也曾济世安邦,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泰民安的“擎天之柱”。作者在小说中多次暗示这一点,其目的是希望孙悟空成为定国安邦的“擎天之柱”。作者生活的明代后期,朝政腐败,民不聊生,作者放眼寰宇,却找不到一个可以救万民于水火的英雄,因而寄理想于笔端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其三,相对于刀枪剑戟而言,金箍棒是比较“温柔”的。冷兵器时代,刀枪剑戟往往极具攻击性,刀砍剑刺,其结果都是致敌人于死地。常言道:“刀剑无眼”,刀光剑影之间,只见血肉模糊,残肢断腿,其血腥气必然弥漫纸端,与小说崇佛戒杀的基调格格不入。小说中悟空用金箍棒打杀强盗妖精,往往只是压成个肉饼,虽也有时脑浆迸裂,但可怖程度较之血肉横飞减弱了许多,更重要的是不致于尸无完尸。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小说中所涵蕴的人道主义思想。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其酷爱自由、嫉恶如仇的天性使他千百年来赢得读者的喜爱。而神奇非凡的金箍棒的出现,为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甚而画龙点睛的作用,大大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使孙悟空这个光辉形象数百年来栩栩如生地闪耀在读者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历史典故:霹雳手

全文共 331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pī lì shǒu

历史故事】

唐朝时期,年轻漂亮的裴琰之任同州司户参军,刺史李崇义看不起他,给他出难题,把州中积压多年的旧案数百件交给他,让他短期内判完。裴琰之很快判完,而且判词非常妥当。李崇义大吃一惊,从此刮目相看。裴琰之因此获“霹雳手”的美称。

【出处】崇义大惊,谢曰:‘公何忍藏锋以成鄙夫之过!’由是大知名,号为‘霹雳手’。 《旧唐书·裴漼传》

【解释】指断案敏捷的人。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能吏

【结构】偏正式

【同韵词】面朋口友、酒肉朋友、章台之柳、竹马之友、出乖露丑、寓言十九、出入相友、赞不容口、貂裘换酒、山行海宿、......

【年代】古代

【示例】诉牒旁午来,剖断不留宿,虽非霹雳手,遇事颇神速。 明·于谦《昼夜昼夜长短》

[历史典故:霹雳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欲擒故纵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61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欲擒故纵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十六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欲擒故纵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参考!

基本介绍

【读音】:yù qín gù zòng

【注音】ㄧㄩˋ ㄑㄧㄣˊ ㄍㄨˋ ㄗㄨㄙˋ

【解释】:擒:捉;纵:放。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大人这里还不要就答应他,放出一个欲擒故纵的手段,然后许其成事。”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释义】欲:想要;擒:捕捉;故:故意;纵:放开。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欲擒故纵【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灯谜】欲擒故纵(打刑法名词一) 谜底:假释

【英文翻译】letting the enemy off inorder to catch him

内容概要

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军事上,“擒”,方法,“纵”,(使其降伏)是目的。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把敌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扑。对于拼命抵抗的敌人不如暂时放松一步,使敌人丧失警惕,斗志松懈,然后再伺机而动,(使其降伏)或歼灭敌人。

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换一种解释,就是:用擒获的方式使人服从!这里的“纵”是象形文字。

故事

欲擒故纵建兴三年,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帅而用之。

译文

蜀汉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军进攻南中(平定南方蛮族的叛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听说蛮族的渠帅中有个叫孟获的人,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人民都佩服、尊敬他,(所以)悬赏将士生擒孟获。等到抓住孟获以后,(诸葛亮)让他观看蜀汉大军的兵营、战阵,问他说:“这样的军队怎么样?厉不厉害?”孟获回答说:“之前不知道您军队的虚实,所以打败了。现在承蒙您恩赐让我观看(贵军的)兵营、战阵;如果您军队的实力不过是像这样子,是很容易战胜的。”诸葛亮笑了,放了孟获,让他组织军队再战。如此这般,放了七次又活捉了七次,然而诸葛亮仍然放孟获回去再战。孟获不肯走了,说:“您,真是天威啊!我们绝不再造反了。”于是大军行进到滇池。南中平定了,全部使用本地民族的渠帅担任官吏。 诸葛亮七擒七纵的原因:

让孟获服的心服口服,让他忠心的为诸葛亮效力。

示例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那时不但安公子怀疑,大约连读者此时也不免发闷,无如他著书的要作这等欲擒故纵的文章。”

近义词

欲取姑予、诱敌深入、欲擒先纵。

反义词

放虎归山、养虎为患。

典故溯源

欲擒故纵【出 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大人这里还不要就答应他,放出一个欲擒故纵的手段,然后许其成事。”

【典故其一】

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是一对矛盾。军事上,“擒”,是目的,“纵”,是方法。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把敌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扑。不如暂时放松一步,使敌人丧失警惕,斗志松懈,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敌人。

诸葛亮 七擒孟获,就是军事史上一个“欲擒故纵”的绝妙战例。蜀汉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计。当时西南夷酋长孟获率十万大军侵犯蜀国。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决定亲自率兵先平孟获。蜀军主力到达泸水(今金沙江)附近,诱敌出战,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获被诱入伏击圈内,兵败被擒。

欲擒故纵按说,擒拿敌军主帅的目的已经达到,敌军一时也不会有很强战斗力了,乘胜追击,自可大破敌军。但是诸葛亮考虑到孟获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响很大,如果让他心悦诚服,主动请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稳定。不然的话,南方夷各个部落仍不会停止侵扰,后方难以安定。诸葛亮决定对孟获采取“攻心”战,断然释放孟获。孟获表示下次定能击败你,诸葛亮笑而不答。孟获回营,拖走所有船只,据守泸水南岸,阻止蜀军渡河。诸葛亮乘敌不备,从敌人不设防的下流偷渡过河,并袭击了孟获的粮仓。孟获暴怒,要严惩将士,激起将士的反抗,于是相约投降,趁孟获不备,将孟获绑赴蜀营。诸葛亮见孟获仍不服,再次释放。以后孟获又施了许多计策,都被诸葛亮识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释放。最后一次,诸葛亮火烧孟获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获。终于感动了孟获,他真诚地感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誓不再反。从此,蜀国西南安定,诸葛亮才得以举兵北伐。

三国人物【典故其二】

两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晋朝名将石勒闻讯后,打算消灭王浚的部队。王浚 势力强大,石勒恐一时难以取胜。他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麻痹王浚,他派门客王子春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并写信向王浚表示拥戴他为天子。信中说,现在社稷衰败,中原无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资格称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说得王浚心里喜滋滋的,信以为真。正在这时,王浚有个部下名叫游统的,

伺机谋叛王浚。游统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却杀了游统,将游统首级送给王浚。这一着,使王浚对石勒绝对放心了。

公元314年,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老百姓没有粮食,王浚不顾百姓生死,苛捐杂税,有增无减,民怨沸腾,军心浮动。石勒亲自率领部队攻打幽州。这年4月,石勒的部队到了幽州城,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来拥戴他称帝,根本没有准备应战。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将士捉拿时,才如梦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纵”之计,身首异处,美梦成了泡影。

欲擒故纵造句

1) 这篇推理小说,利用欲擒故纵的笔法,紧紧扣住读者阅读时的心情。

2) 会说故事的人往往使用欲擒故纵的技巧,来吊听众的胃口。

3) 本文对环境工艺中运用欲擒故纵法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哲学内涵进行了探讨。

4) 这是对方欲擒故纵的手法,你可要小心应付。

5) 诸葛亮欲擒故纵,七擒孟获。

6) 眼下,你可能想要别人继续追你,同时你却在玩着欲擒故纵的把戏。

7) 我们这次释放了一名盗匪,只不过是欲擒故纵,以便诱捕匪首。

8) 女警;你现在是在玩欲擒故纵的游戏吗?只因为我吻了你,所以我已成为网中鱼是吗?…我想我被甩了。

9) 有时不妨以退为进,先退后进,有时可以声东击西,欲擒故纵,有时则要适可而止,止于至善。

10) 也许这和你所想的恰恰相反,但是这招欲擒故纵会增强它的诱惑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历史典故精选:贾人渡河_800字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人看来,“商”和“贾”的语意无大差别,都是贸易的意思;但在古时候,“商”和“贾”在经营方式上却有所不同,所谓少卖为“商”走卖为“贾”。从一个地方买进,到另一个地方卖出,用这种方式做生意的人叫贾人。

从前有个贾人,在河南办了一批货,取水路贩往外地销售。船在河中顺风行驶,忽然浓云密布,狂风骤起,大雨倾盆,河水陡涨。贾人走出船仓查看货物,一股大浪袭向船头,把贾人拍落水中。贾人在水中挣扎呼喊:“救命呀!”

一个渔夫听到喊声,急急忙忙把船摇过来救人。贾人看到渔夫,大声喊道:“快来救我,我给你一百两白银。”

渔夫把贾人救起来,送进船仓,贾人换好了衣服,拿出十两银子送给渔夫,说:“拿去吧,这十两银子够你辛苦半年了。”

渔夫不接银子,看着贾人说:“刚才你在水中许诺说给一百两银子,而不是十两。”

贾人满脸不高兴地说:“你这人也太不知足了,你一天打鱼能挣几文钱?现在一下子捞了十两银子,不少了。”

渔夫说:“事是这么回事,理却不是这个理。你刚才不许诺给一百两银子,我也会救你一命,但你既然说给一百两,我希望你不要失信。”

贾人摇摇头,踱进船仓,不再理会渔夫,渔夫长长叹口气,回到渔船。

一年后,贾人又办了批货,碰巧在河中与渔夫相遇。两个人都想起了去年那次不愉快的分手。贾人说:“我给了你十两银子,你为什么不用来当本钱,做点小生意,何苦风里雨里挣这份辛苦钱?”

渔夫来不及答话,贾人的船触上礁石,船仓进水,船渐渐下沉。贾人急得团团转,大声对渔夫说:“快来救我,这次我给你三百两银子,保证不失信。”

渔夫摇橹从贾人旁边划过去,回头不紧不慢地说:“喊信得过你的人来救命吧,我不要你的银子,可也不救你这种无信无义人的命。”

很快,贾人随着沉船在滔滔河水中消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历史典故:照葫芦画瓢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zhào hú lu huà piáo

【成语故事】宋朝初年,翰林学士陶谷自以为文笔高超、才能出众,想好好表现一下升职,他劝宋太祖重视文字工作。赵匡胤以为他的工作只是抄写而已,说是依样画葫芦。陶谷的目的没有达到,就在住处墙上题诗:“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

典故】太祖笑曰:‘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 宋·魏泰《东轩笔录》第一卷

【释义】比喻照着样子模仿。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模仿

【近义词】依样画葫芦、照猫画虎

【成语造句】

◎ 他最擅长照葫芦画瓢了。

◎ 这是因为原经字小模糊,伪造者照葫芦画瓢地临摹,虽力图作到形似,但笔画已距真迹甚远。

[历史典故:照葫芦画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明察秋毫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艺文类聚·慎子》:“离朱之明;察秋毫之末。”

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曾在春秋时先后称霸,统领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几百年后,战国时的齐宣王田辟强也想称霸,因此他向孟子请教。齐宣王对孟子说:“您能把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讲给我听听吗?”孟子答道:“对不起,我们孔夫子的门徒向来不讲霸主的事。我们只讲王道,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齐宣王问道:“那要有怎样的道德才能统一天下呢?”孟子说:“我听说,有一次新钟铸成,准备杀牛祭钟,您看见好好一头牛,无罪而被杀,心中感到不忍。凭您这种好心,就可以行王道,施仁政,统一天下。问题不在于您能不能,而在于您干不干罢了!比方有人说:‘我的力气能举重三千斤,但举不起一根羽毛;眼力能看清秋天鸟兽毫毛那样细微的东西,却看不见满车的木柴。’您相信这种话吗?”齐宣王说:“当然不相信!”孟子紧接着说:“是呀,不能相信。如今您的好心能用来对待动物,却不能用来爱护老百姓,这也同样难于叫人相信。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够安居乐业,是您根本不去关心的缘故。显然,这都是干与不干的问题,而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您问能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问题也是如此,是不去干,而不是不能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相关典故

全文共 2367 字

+ 加入清单

原文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①,刚中而应,行险而顺②。

注释

①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强大者要控制弱下者,要用警戒的办法去诱导他。

②刚中而应,行险而顺:语出《易经.师》卦。师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坎下坤上)。本卦下卦为坎为水,上卦为坤为地,水流地下,随势而行。这正如军旅之象,故名为“师”。本卦《彖》辟说:“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刚中而应”是说九二以阳爻居于下坎的中信,叫“刚中”,又上应上坤的六五,此为此应。下卦为坎,坎表示险,上卦为坤,坤表示顺,故又有“行险而顺”之象。以此卦象的道理督治天下,百姓就会服从。这是吉祥之象。“毒”,督音,治的意思。

《三十六计》中(第五套并战计)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治军,有时采取适当的强刚手段便会得到应和,行险则遇顺。

按语

率数未服者以对敌,若策之不行,而利诱之,又反启其疑,于是故为自误,责他人之失,以暗警之。警之者,反诱之也。此盖以刚险驱之也。或曰:此遣将之法也。

出处

《指桑骂槐》选自《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词语分析

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那一个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的抱怨。(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

“指桑骂槐”这个成语时常被人运用,它原本比喻明指甲而暗骂乙,也就是指着张三骂李四。有人要问了,这与桑、槐有关系吗?实际上,“桑”、“槐”二树可真是背了千年的黑锅,这事压根儿和它们毫无瓜葛。

“指桑骂槐”不同于“瓜田李下”,后者的确发生于瓜田间、李树下,多少跟瓜、李有些关系。而“指桑骂槐”却只是借用了桑、槐的名字符号罢了,本身与桑槐没有什么关系。和“指桑骂槐”意思相似的成语还有:指桑说槐、指东说西、指猪骂狗、指鸡骂狗、捉鸡说狗等。它们都是人们约定俗成的用法,结构也相似。可能是由于桑槐、东西、猪狗、鸡狗等事物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故而人们在表达指此说彼的意思时便自然用到了这些词语,以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吧。

“指桑骂槐”也是兵书《三十六计》中的一计。本意是指间接地训诫部下,以使其敬服的谋略。此计还引申为运用各种政治和外交谋略,“指桑”而“骂槐”,向对手施加舆论压力以配合军事行动。对于弱小的对手,可以用警告和利诱的方法,不战而胜;对于比较强大的对手,则可以旁敲侧击威慑他。

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吴王阖庐看了大军事家孙武的著作《孙子兵法》,[3]非常佩服,立即召见孙武。吴王说:“你的兵法,真是精妙绝伦,先生可否用宫女进行一场小规模的演练呢?”众美女一到校军场上,只见旌旗招展,战鼓排列,煞是好看。她们嘻嘻哈哈,东瞅西瞧,漫不经心。孙武下令180名美女编成两队,并命令吴王的两个爱姬作为队长。两个爱姬哪里作过带兵的官儿,只是觉得好笑好玩。好不容易,才把稀稀拉拉、叫叫嚷嚷的美女们排成两列。

孙武十分耐心地、认真细致地对这些美女们讲解操练要领。交待完毕,命令在校军场上摆下刑具。然后威严地说:“练兵可不是儿戏!你们一定要听从命令,不得马马虎虎,嘻笑打闹,如果谁违犯军令,一律按军法处理!”

美女们以为大家是来做做游戏的,不想碰见这么个一脸正经的人!这时,孙武命令擂起战鼓,开始操练。孙武发令:“全体向右转!”美女们一个也没有动,反而孙武并不生气,说道:“将军没有把动作要领交待清楚,这是我的错!”于是他又一次详细讲述了动作要领,并问道:“大家听明白了没有?”众美女齐声回答:“听明白了!”

鼓声再起,孙武发令:“全体向左转:”美女们还是一个未动,笑得比上次更加厉害了。吴王见此情景,也觉得有趣,心想:你孙武再大的本领,也无法让这些美女们听你的调动。

孙武沉下脸来,说道:“动作要领没有交待清楚,是将军的过错,交待清楚了,而士兵不服从命令,就是士兵的过错了。按军法,违犯军令者斩,队长带队不力,应先受罚。来人,将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一听,慌了手脚,急忙派人对孙武说:“将军确实善于用兵,军令严明,吴王十分佩服。这次,请放过寡人的两个爱姬。”孙武回答道:“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吴王既然要我演习兵阵,我一军法规定操练。”于是,将两名爱姬斩首示众,吓得众美女魂飞魄散。孙武命令继续操练。他命令排头两名美女继任队长鸦雀无声。

鼓声第三次响起,众美女按规定动作,一丝不苟,顺利地完成了操练任务。

吴王见孙武斩了自己的爱姬,心中不悦,但仍然佩服孙武治兵的才能。后来以孙武为将,终使吴国挤进强国之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典故故事:烂羊头

全文共 66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烂羊头,比喻滥授官爵,商人厨师皆得为官。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这个典故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注音】làn yáng tóu

【典故】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 《后汉书·刘玄传》

【释义】比喻滥授官爵,商人厨师皆得为官。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结构】偏正式

【押韵词】士绅名流、同业相仇、知足无求、緑惨红愁、恶居下流、风马牛、归马放牛、宿怨深仇、供过于求、吞舟之鱼,不游枝流、......

【年代】古代

【成语示列】可羡当时张许辈,蒲萄宫里烂羊头。 元·王冕《秋夜偶成六首》其六

【典故故事】

更始纳赵萌女儿为夫人,很宠爱,于是把政事委托赵萌办理,自己日夜与妇人在后庭饮酒取乐。群臣有事想上奏于他,更始常常因喝醉了酒而不能接见,有时不得已,就命令侍中坐在帷帐内答话。诸将听出来答话的不是更始的声音,出来后都抱怨说:"现在成败还不可知,为何放纵成这个样子!"韩夫人尤其嗜好喝酒,每侍奉更始饮酒,见到常侍奏事,时常发怒说:"帝正和我饮酒,你为什么偏偏拣这个时候来奏事呢?"起身,把书案都捶破了。赵萌专权,作威作福。郎吏有的直言赵萌放纵的,更始怒,拔剑相击。自此以后没有人敢再讲话。赵萌仇恨侍中,带出来将他杀害,更始出面救他,赵萌不从。这时李轶、朱鲔专制于山东,王匡、张..在三辅横蛮暴虐。所封授的官爵,都是一些小人商人,还有伙夫厨师之流,许多人穿着绣面衣、锦缎裤子、短衣,或者穿着妇女的大襟上衣,在路上嬉笑怒骂。长安城有歌讽刺说:"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

[典故故事:烂羊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成语故事典故不翼而飞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有一年秦王派大将王稽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一连攻了十七个月,也攻不下城池。

王稽非常烦恼,有个名叫庄的人向王稽献计说:“你如果犒赏部下,就可以鼓舞他们的斗志,邯郸攻破是有希望的。”

王稽不耐烦地说:“我是统帅,只知道服从国王的命令,别的事情管不了那么多。”

庄并没有被王稽的不耐烦而吓退,他继续说道:“你这样讲不太对。即使是父亲给儿子下命令,有的可行,有的就不可行。……我看你一味媚上欺下,独断专行,轻视士兵已经很久了。我听说,假如有三个人谎称老虎来了,那么听的人就会信以为真;如果有十个人合力弯一个木槌,就能把木槌弄弯;如果大家都口传消息,要求你改变指挥方法,这消息没有翅膀也会飞得很远。这说明众部下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你还是赏赐一下你的将士们吧!”

可是,王稽还是听不进庄的意见。

几天之后秦军果然发生叛乱,严重地影响了战事的顺利进行,秦王很是恼怒,就把王稽处死了。

不翼而飞这个成语较多形容东西突然不见了,看完今天的故事后大家知道它的另一层含义了吗?它也可以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

故事中的王稽不听信士兵庄的建议,奖励士兵们这个消息传播的很快,几天后秦军发生叛乱,严重影响战事的顺利进行,最后秦王恼羞成怒处死了王稽。

这个成语教育小朋友们,要争做一个好孩子,这样佳名以飞快的速度传播出去,大家都会喜欢并且尊重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三帝下凡的传说典故

全文共 3545 字

+ 加入清单

《国语·晋语四》里说:“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居轩辕之丘。”《集解》引皇甫谧说:“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谯周《古史考》说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这里明确地提出黄帝是有熊国君,居住在轩辕之丘。关于有熊与轩辕丘的所在地,《续汉书·郡国志》刘昭在新郑条下注引“皇甫谧曰:古有郑国,黄帝之所都”。《水经注·洧水》说:“皇甫士安《帝王世纪》云:或言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郑氏徙居之,故曰新郑矣。”《太平御览·州郡部》引《帝王世纪》说:“或曰黄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通鉴外纪》卷一引皇甫谧云:“新郑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及《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所载,与上述基本相同。通过这些权威性的着述可以看出,都认同皇甫谧的观点。刘文学主编的《黄帝故里文献录》一书,有关黄帝都有熊居轩辕丘的文献记载,收录得比较全。它包括了古代及近现代学者的观点,没有一个人与皇甫谧有分歧,说明古往今来在学术界取得了共识。

民间又有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中原地区居住着成千上万个部落,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这些部落酋长们,每天都带领部落的成员不是上山打猎、采集野果,就是下河捕鱼,或者到田地里耕种,得来的劳动果实,不论男女老少,远近亲疏,人人都有一份。可是大家还是吃不饱穿不暖,有时不得不到附近其他部落去抢地盘,夺食物。因而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械斗,互相厮杀,大批人员伤亡,惨不忍睹。这事惊动了天上的玉皇大帝。他对王母娘娘说:“王后,这人间为了夺食终日互相厮杀,造成人员大批伤亡,以后还有谁给咱进供品、烧香火呢?这可如何是好?”王母娘娘说:“玉帝老爷,人间厮杀,不过是吃不饱肚子,何不派主管南天的火星下凡,让他教人间种植五谷,饲养禽畜。这样肚子填饱了,不就得了吗?”玉帝闻听大喜,说:“王后所言极是!”

第二天早朝,玉皇大帝早早地就端坐龙庭,等天上各路神仙到齐后,就说:“近日,朕观凡间部落林立,方国万千,兽衣麻裳,茹毛饮血,互相厮杀。朕不忍我下界子民生灵涂炭,欲派火星下凡拯救人间,不知众卿意下如何?”各路神仙听罢,拱手齐呼:“大帝英明!”玉帝又问:“火星天神,你可愿往?”火星即刻拱手道:“小神愿往!”早朝已毕,玉帝回天寿宫歇息,各路天神也归其位。惟有火星天神拉太白金星说:“先师且慢,小神有言相求!”太白金星说:“我知道了,老朽有二句话相送:遇‘阳’而生,遇‘虎’则和。”火星问:“不知这两句嘱言作何解释?”太白金星微微一笑说:“一切自有天数。”

且说这火星真君本是天上的火神,因为是管太阳的,人们又称他太阳神。这日,他奉了玉帝之命化作一条赤龙,由红云环绕,离开天庭,来到中原大地上空。他在天空整整飞了七七四十九个来回,寻那“阳”地。当他飞到黄河南岸上空时,只见有一座城堡甚是壮观,城门上刻有“华阳”(今河南新郑北华阳城)二字,就降飞入城中。这时正好有熊部落国君少典正陪伴身怀六甲的妻子有蟜氏女登游华阳,于行宫中安歇。女登突然觉得腹中翻滚疼痛,一眨眼见窗外飞来一道彩虹,顿时屋内红光普照,瞬间那彩虹化作一条赤龙在屋里打了一个旋就消失了。一会儿,婴儿哇哇坠地。那孩子相貌甚是奇怪,身体憨壮,面如牛首,叫声嗡嗡。少典和女登见此模样,吓得浑身发抖,直呼妖怪。说也奇怪,那孩子坠地就会说话:“爹娘不必害怕,我是天上火星真君,是奉玉帝之命到人间来普救众生的。”少典、女登闻听此言,转忧为喜,急忙吩咐祭祀天地,祈祷上苍。少典和女登壮年得子,甚是欢喜,少不了宴请各部落酋长和族人祝贺,为他起名叫榆罔。这榆罔生性聪明,体格健壮,转眼之间就长大成人。一日他的父亲少典说:“我儿已经长大成人,该为父分担忧愁。近年来,南边陈丘(今河南淮阳)神农部落渐衰,你可到那里干一番大事。”榆罔依照父亲之命,辞别故里,去到陈丘。据传,榆罔到了陈丘发展农耕,种植五谷,采集草药,为百姓治病,受到部落爱戴,接替了炎帝职务,成为神农部落的第八代首领。

俗话说,天上才一日,人间几十年。火星炎帝奉玉皇大帝之命来到人间教民种植五谷,饲养畜禽,百姓也都吃饱了饭。其他各个部落也都效法炎帝模样,垦荒种植,教百姓吃饱了饭。但是各个部落之间仍然是你争我夺,互相厮杀。一日,玉皇大帝又对王母娘娘说:“原想人间吃饱了肚子,就不相互抢夺厮杀了,现在看来,这还不行,还须派上一位天神到人间将他们统一管起来,教他们懂法规,知礼仪。这样也许天下就太平了。”王母娘娘说:“玉帝老爷说的极是!”玉帝说:“你看谁能担当此任?”王母娘娘说:“我看只有轩辕星君能当此任。”玉皇大帝说:“是!是!甚合吾意!”

且说,那轩辕星君住在中宫,在天上是掌管雷雨的,有生化阴阳的本领。一日他来到太白金星处说:“先师,小神受玉帝之命,要到凡间走一趟,今天前来辞行,想请教先师,不知何处可以安身立命,成就大事?”太白金星说:“贤弟不必客气,请随我观看那神州大地。你看这人间环境,西部是崇山峻岭,北部是浩翰大漠,这南边和东边经常是洪水浩荡。这中部地区,像一把座椅,坐西面东。这里背靠嵩岳,左临黄河,南有颍淮,东面是大平原,气候湿润,雨水充沛,土地肥沃。靠山可以狩猎采果,临河可以捕鱼捉虾,平原可以种植五谷……只要这里百姓富了,部落强大了,何愁不能统一天下?贤弟座下就是有熊国,你不妨就到那里去吧。”轩辕星听罢连连道谢,化作一条黄龙,由黄云扶绕,飞往人间。一日上午,有熊国的国君少典和他的妻子附宝正同部落的男女老少在具茨山下用一种叫做耒耜和铫的生产工具耕田种谷,突然头顶响起一声闷雷。大家抬头一看,只见天空乌云翻滚,电闪雷鸣,霎时将整个天空罩个黑暗暗的像个锅底。在黑暗中,人们看到天空有一条黄龙从天而降,摇头摆尾,张牙舞爪,口若血盆,直奔附宝而来。附宝见状,“啊”的一声昏倒在地。少典和人们醒过来去看附宝,只见她像安睡一样平躺在地上。少典将附宝叫醒,问她怎么样。附宝说:“没有什么,只是觉得肚里有些不舒服。”打这以后,附宝怀了孕,肚子一天比一天大。一年过去了,孩子没有生下来;二年过去了,孩子还是没生下来。附宝害怕,对少典说:“我肚子里怕是一个怪物。女人生孩子只要八九个月,已经过去二年了还没生下来,不是怪物是什么?是否请个巫师给看看!”少典说:“也好!”于是请了巫师。巫师一看,拍着双腿笑着说:“不用怕,没有错,准是个白白胖胖的大小子!”到了第三年的一天,少典和附宝查看农桑,来到一个叫轩辕丘(山)的地方。少典兴致大发,对附宝说:“这里真是人间仙境,何不对诗助兴?”附宝笑着说:“如何对法?”少典说:“这轩辕山四处都是美景,咱就以轩辕山为题对诗如何?”附宝说:“好!好!夫君你先说吧,小妃自然跟上。”少典随口道:“站在轩辕山,举目向东观,近处是枣林,远处是沙滩。”附宝也随口对道:“站在轩辕山,举目向西观,远处是嵩丘,近处是桑园。”两人吟罢东西,少典和附宝又对吟南北。少典说:“站在轩辕山,抬头向北观,近看是桃树,远看是太山。”附宝也吟道:“站在轩辕山,抬头向南观,近看是姬水,远看是杏园。”附宝话音刚落,只听背后有人大声喊叫:“好诗!好诗!让老朽也凑个热闹!”少典、附宝扭头一看,见是一位老者。那老者上前拱拱手,随口吟道:“站在轩辕山,举目向上观,此处是天心,八方来朝班。”吟罢,三人又是一阵大笑,尤其是附宝,捧着个大肚子笑得喘不过气来,突然觉得肚子一阵疼痛。少典躁急地说:“怕是要生孩子了!”那位老人忙说:“快随我到家中。”附宝刚躺到床上,孩子就落地了。传说生这孩子时满屋都是红光,轩辕丘的四周有四条龙飞来游去像是护驾。这孩子身似龙体,脸似太阳,二眼如月亮,手足像龙爪,说话犹若宏钟……。少典和附宝甚是欢喜,说:“老天爷叫您生在这轩辕丘上,就起名叫轩辕吧。这轩辕丘的前面,有一条姬水河,你就姓姬吧,以后大家就叫你姬轩辕。”老汉也高兴地说:“我看这孩子相貌非凡,有帝王之相,如果他得了帝,做了天子,咱这轩辕丘北边是黄水河,不妨就叫‘黄帝’怎么样?”大家当是戏言,都哈哈大笑起来。

俗话说“宁为鸡口,不为牛后”。东方岁星见火星、轩辕星都先后下凡,到人间做了天子,当上酋长,万人敬仰,四方朝贺;而自己却在天庭做玉帝的把门将军,心中实在不是滋味,因此,轩辕星君下凡人间不久,他就将镇守东方的差事交给手下一个叫句芒的小神守着,化做一条苍龙,由青云环绕,嚓地降落在东方的济水一带。这里是九黎族蚩尤部落,岁星做了蚩尤部落的首领,其名就叫蚩尤。

传说,天上这三位星帝后来在黄河北的涿鹿一带曾进行过长期的战争,后来黄帝制服了炎帝,打败了蚩尤,挥师南下,回到有熊国做了中央大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伏羲兄妹爬天梯的典故

全文共 1950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天,伏羲同往常一样,在母亲华胥的带领下,与妹妹女娲和其他族人一起又到彭池的森林中去打猎和采果,伏羲与妹妹一起,爬到彭池中最高的灵山上,兴致很浓地爬上一棵极高的树。这棵树表皮滑溜,粗细适中,树干笔直,周围没有枝杈,但这根本难不到他们兄妹俩。只见伏羲双手交替着往上一伸,双脚用劲一蹬,人就爬上去一大截。爬到高处,偶尔出现了一根树枝,树枝上缀满了青色的和红色的鲜果。兄妹俩就站在树枝上一边歇息一边采摘那些鲜果吃。

一会儿。兴致所致,兄妹俩还唱起自编的歌谣:

彭池是个好地方

山环水复祥云绕

我和妹妹(哥哥)攀建木

爬到云端见神妙

“哥哥,这果子我从来没有见过,还真好吃。”女娲对伏羲说。

“妹妹,我也是第一次尝到这样好吃的果子,待会儿下去的时候我们多采摘一些,给母亲和族人们尝尝。”伏羲说话的时候总是把眼光投向高高的天穹,“妹妹,要是我们真的能通过这棵树爬到天上去,不知道能不能见到妈妈说的那个青脸雷公?”

“哥哥耶,你可不要犯傻了,这棵树能长到天上去吗?再说,那青脸雷公既然不敢主动来见妈妈,可能在天上犯了什么错,就算我们能爬到天上,恐怕也不能见到他呀。”妹妹就是妹妹,说话直率,而且一边说话一边总是大口大口地吞吃树上的果子。

一会儿伏羲又想起了什么,但他看见妹妹只顾摘鲜果吃,就不开腔了。这样休息了一会儿,兄妹俩又鼓起劲往上爬,爬呀爬呀,真不知这树究竟有多高,越往上爬树枝也越多了起来,慢慢地他们看不见周围其他的灌木和林木了,再往上爬一阵,风开始大了起来,连彭池的山峰也看不见了。原来看起来高高在上的云朵这时候竟然跑到他们的脚下去了。伏羲感到身心有些飘飘然,而妹妹女娲却对哥哥说:“哥哥啊,我头脑晕晕的,手脚好像没有力气了。唉呀,是不是这果子吃多了,我还感到心里憋得慌呢。怎么办?”

“妹妹,既然你不舒服,那你就在这里歇息,我再往上爬,我想看看这树到底有多高,我还想知道这上面究竟有什么。”就这样伏羲让妹妹在原处休息,他独个儿又沿着树干攀爬上去。他爬了一阵,风越来越大,简直吹得他睁不开眼睛来。不知过了多久,他已经望得见头顶的树冠了,他看见树冠处一团漆黑,但偶尔里面有金环闪动,眼看就要接近树冠处,他突然感觉整个身体像被一股大力拉着升腾起来,那股力量大得出奇,拉着他升腾的速度也快得出奇,他感觉他仿佛在穿越一个长长的黑暗隧道,不知过了多久,那股拉着他的力量突然没有了,他像被停在了一个走廊上,半晌,他才睁开眼睛,定睛一看,原来他站在一个在地上从来没有看见过的美丽花园里,这里没有一个人,但有很多漂亮的亭楼台阁,水池里的水清澈得一眼见底,水面上环绕着一道道金色的光环,很多像鹏一样的巨大的鸟类在水面上追逐、嬉戏。这时候他感觉身心清爽多了,眼睛也能看得很远,他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有了很多从来没有过的想法。就在这时候,从远处一个阁楼里走出来几个说笑着的长发飘飘的老翁,伏羲赶紧走上前去,向老翁询问这是什么地方。

一个老翁看了看他,说:“你这小子还真行,能爬上天来。看来那青脸雷公说得倒还不假。”老翁说话的时候用手拍了拍他的肩膀。

“这里是玉皇大帝的后花园,这花园里的树呀、花呀、草呀都是玉皇大帝派人从昆仑山上移栽过来的充满仙气的灵物。那水池里的鹏鸟是飞往北冥去中途到天上的仙池来戏玩的神鹅。你小子能上得来,将来一定有大造化!”另一个神态极为慈善的老翁一边补充说一边用手摸了摸他的脑袋。

第三个老翁往他面前一站,突然化成了一朵红云,在他面前飘来飘去;然后那朵云又化成一股清气,钻入了他的七窍,最后从他的七窍中蹦出来,又还原成了先前那个老翁,站在那里对着他傻乎乎地笑。

伏羲觉得自己灵性多了,同时也感到自己身上多了很多以前没有的能量。这时候他看到平时在地上看到的太阳其实像只发光的金鸟,全身长满了透明的翅膀,从他的身边飞过,那只巨大的发光的金鸟久久地吸引住了他的视线……后来,他突然记起了还在树上等他的妹妹,他连忙向三个老翁告别,转身就往回走。这一走他可糊涂了:这里到处是亭台楼阁,当初上来的那棵树在哪儿呢?

正在他为难的时候,一只黑青色的大鹏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他心念一动,立即跃上鹏背,那鹏载着他飞驰起来,他紧闭上眼睛,不一会儿他就回到了当初那棵树上,他惊异地发现,妹妹女娲已经长得比先前高了一个头。

妹妹拉着他的手说:“哥哥呀,你咋去了这么久?我在地上等了你大半年,每天都要爬到这棵树上来等你,你究竟去了哪儿?那上面是什么地方?你能不能带我去呀?”

“妹妹耶,说来你不会相信,那上面是天庭呢!我见过三个老翁,他们一个拍了我的肩膀,一个摸了我的头,一个化成清气钻进了我的七窍。最后是一只黑青色的大鹏把我托下来的。”

“那你赶快带我上去看一看。”

“将来有的是时间,我们还是先回去看望妈妈吧,她可是等急了。”

于是兄妹俩从树上溜下来,回到了族人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凿壁偷光历史典故

全文共 814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

【释义】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指勤奋学习。

历史典故

西汉时候,东海郡有一个大学者,叫匡衡。他读了很多书,学识非常渊博。但他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是个天才,而是因为他的执著与勤奋。

他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就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但是当时的书价都很高,家里根本买不起,那些家中有书的富人们又不肯轻易地把书借给别人。于是,匡衡就在农忙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那些有钱人自然是乐意之至。这样,匡衡便可以读很多书。

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点不起油灯,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丝亮光。他站起身,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家的烛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在墙壁上挖了一个小洞,在邻居家掌灯的时候,烛光从小洞中透过来,他就借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书得来不易,烛光也得来不易,因此匡衡非常珍惜难得的读书机会,他以惊人的毅力博览群书,终于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学者。

【成长心语】

任何外在条件都无法阻挡我们追求知识的脚步,匡衡便是最好的例证。当然不只是匡衡,历史上有成就、有作为的人,无不具有刻苦的精神,而一个人只要下定决心,不言放弃,总会获得成功。贫穷的出身,不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但如何继续自己的人生,选择权却在我们自己手中。

贫穷使我们受到了许多的限制,但正如匡衡克服重重困难一样,我们也可以用其他的一些方式或工具,来取代我们无法获得的东西。灯泡在黑夜中可以给人以光明,同样的冰心笔下简易的“小桔灯”也一样可以照亮求知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