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淘宝双十一历史成交量(优秀20篇)

《荡寇风云》凭借120多分钟的片长,尽可能用多个桥段丰富戚继光这个人物,导演跑遍了戚继光的所有战场,参观了多个历史博物馆,同时亲赴日本松浦的王植旧址,目的就是为了尽最大可能用电影语言真实还原那段过去,在观影过程中可能会觉得冗长,却一点不觉得乏味。下面是《荡寇风云》观后感,快来围观吧。下面开学吧给同学们推荐了一些淘宝双十一历史成交量优秀作文,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您。

浏览

6196

作文

1000

重庆的历史沿革

全文共 4402 字

+ 加入清单

距今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在今重庆巫山县已经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人类——巫山人。

距今两万年至三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铜梁文化”(今重庆铜梁区)。

夏商时期,三峡地区是中国主要岩盐产区,由于盐是古代重要的硬通货之一,由此在巫山地区催生了早期的巴国文明。

先秦时期,诸侯国巴国先后在枳(今重庆涪陵区)、江州(今重庆渝中区)、垫江(今重庆合川区)建都。周庄王八年(前689年),巴国与楚国激战于那处(今湖北省荆门市东南),双方相持数月,巴人不敌而归。巴楚之战时断时续,几乎贯穿整个巴史。

周慎靓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张仪带兵灭巴之后,屯兵江州,筑巴郡城(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区长江、嘉陵江汇合处朝天门附近。是为史载重庆建城之始。秦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

汉朝时候巴郡称江州,为益州刺史部所管辖。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岑彭由江州入蜀平定公孙述。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刘璋分置永宁郡,治江州。汉献帝建安六年(201年)复为巴郡。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诸葛亮由江州入蜀平定益州。

三国时期,蜀汉李严在江州筑大城。晋朝改永宁郡为巴都郡。晋桓温讨伐李势,朱龄石平定谯纵,皆由江州入蜀。南朝宋齐复为巴郡,郡治皆为江州。南朝梁元帝太清四年(550年),武陵王萧纪于巴郡置楚州,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551年)改为巴州,北周闵帝元年(557年)又改楚州。魏晋南北朝时期,巴郡先后是荆州、益州、巴州、楚州的一个辖区。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废郡,以渝水(嘉陵江古称)绕城,改楚州为渝州,治巴县。这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州废,复为巴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为渝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南平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渝州。唐代延续渝州之称,为山南西道辖地。

宋代时,先后属西川路、陕西路、夔州路管辖,崇宁元年(1102年),因赵谂谋反之事,宋徽宗以“渝”有“变”之意,改渝州为恭州。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而得名。宋朝末期,蒙古军队大举南侵,先后攻陷阆中、德阳、资中、遂宁等多个四川重镇。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夏,四川成都已危在旦夕,10月,蒙军为堵截从重庆救援四川成都的援军,在重庆合川打响钓鱼城之战(或称钓鱼城保卫战)。在战斗中被称为“上帝之鞭”的蒙古大汗蒙哥(元宪宗)被流弹击中身亡,此后欧亚各战场蒙古众王回师争夺汗位,使得宋王朝延续20年,甚至改变了欧亚战场的格局。

南宋景定二年,蒙古中统二年(1261年),蒙军攻破四川,宋军退守重庆,彭大雅出任重庆知府。为防御之需,彭大雅竭尽全力拓修重庆城,向北扩至嘉陵江边,向西扩至今临江门、通远门一线,范围大致比李严扩建的江州城扩大了两倍,奠定了此后直至明清重庆古城的大致格局。南宋景炎三年,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正月,重庆被蒙古军队攻破,入城时蒙军遭到激烈抵抗,后蒙军在重庆大肆屠杀。而合川钓鱼城直到南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才被占领。钓鱼城保卫战长逾36年,写下了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以弱胜强的战例,因此被欧洲人誉为“东方麦加城”、“上帝折鞭处”。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80年)立重庆路总管府,管辖四川南道宣慰司,隶属于四川行省。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明玉珍建都于此,国号“大夏”,辖今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平夏,复改为重庆府,隶属于四川布政使司,辖2州、11县、1厅,包括巴县、江津、长寿、永川、荣昌、綦江、南川、合州、涪州、铜梁、大足、璧山、定远、江北厅。

明清时期设川东道,管辖巴县、江津县、长寿县、城口县、綦江县、南川县、永川县、荣昌县、铜梁县、大足县、璧山县、武胜县、合川县、江北县、奉节县、巫溪县、巫山县、云阳县、万县、开县、达县、宣汉县、开江县、渠县、大竹县、万源县、忠县、酆都县、垫江县、梁山县(今梁平区)、酉阳县、秀山县、黔江县、彭水县、石砫县、涪陵县等36县。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3月1日,重庆海关在朝天门附近设立。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根据当年4月签订的《马关条约》(日称为《日清媾和条约》)中规定,重庆成为中国第一批向日本开放的内陆通商口岸。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日本在今南岸区王家沱设立了日本租界。同年,法国在今南岸区弹子石附近先后建立了水师码头和兵营。

民国十年(1921年),重庆设埠督办处,任命杨森为督办,筹办市政。其时重庆市区范围未定,权以巴县城关即今渝中半岛部分及原江北县城附近一带居民区为辖区。民国十一年(1922年),将商埠督办处改为市政公所。民国十五年(1926年),又改为商埠督办公署,拓展城区,开始进行城市建设。民国十六年(1927年),又将商埠督办公署改为市政厅,潘文华任市长,划定重庆两江上下游南北两岸30华里为市区,但无明确边界。西部首个设市城市。

民国十八年(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编制为国民政府二级乙等省辖市,首任市长潘文华。

民国十九年(1930年)2月,二十一军军部明令召集审定市县权限委员会全权办理划界事宜,并由重庆政府与江北、巴县政府组织市区测量委员会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不忍国权丧失、国民受辱的重庆人民,以王家沱日本租界30年租期到期和九一八事变为契机,开展了多次斗争。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中华民国政府颁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定重庆为战时首都;11月16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遵循迁都大计,交代属下的文官、参军两处干员,清点好中华民国印信旗幡等重要器物,连夜登船,先离南京而首途重庆;12月1日正式于重庆办公,16日日军攻破南京。在成为“战时首都”之后,重庆成为中国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舞台,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以及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英雄之城”、“不屈之城”。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重庆市将原有的6个区改设为12个区,巴县龙隐乡(小龙坎、沙坪坝、磁器口一带)划入重庆市。5月5日,迁都至重庆的国民政府颁令,将重庆升格为甲等中央院辖市(即直辖市),重庆亦是继南京、上海、天津、青岛、北平后第六个中央院辖市,辖区范围大致为今重庆主城区,即渝中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以及江北区、南岸区,而北碚市(今重庆北碚区)为中央行政院和临时政府所在地。1939年至1940年,巴县、江北县位于城郊的区域陆续划归重庆市。

民国三十年(1941年)6月5日,重庆市渝中区公共防空大隧道中,躲避日军地毯式战略轰炸的7764名市民窒息死亡,史称“大隧道惨案”。

从1938年春到1944年冬,日本陆海军航空部队联合对重庆进行了长达六年多的狂轰滥炸,史称“重庆大轰炸”,其地域之广泛、轰炸之频繁、死伤之惨重、罄竹难书。在如此灾难下,重庆民众绝不向苦难低头的坚毅决心,令世界动容。历经长达6年半的轰炸,重庆没有倒下,大轰炸下的英雄之城感动了不少外国政要。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总统罗斯福、副总统华莱士等,纷纷致电、致信重庆人民,鼓励和歌颂重庆人民的坚毅。

民国三十年(1941年)12月,中华民国政府在重庆发表文书与纳粹德国宣战,德国大使馆关闭;12月31日,蒋XX在渝中区邹容路与五四路口设立“精神堡垒”昭示国民政府与重庆人民抗战到底,这就是解放碑的前身;同年12月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重庆成为大韩民国(流亡政府)临时驻地。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结束,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在其后的制宪国大中,以法律形式规定重庆为永久陪都。同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国民政府与中国共产党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2月10日,在重庆较场口举行“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大会”时发生骚乱事件,李公朴、施复亮遭到殴打,郭沫若、陶行知、章乃器和新闻记者及劳协会员等60余人也被打伤。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血案”、“惨案”,而国民政府方面则称之为“较场口事件”。

1949年9月2日,重庆发生火灾,延烧18小时,死亡近万人,重庆市建筑损失大半,国民政府声称是中国共产党纵火,史称“九二火灾”;10月11日,总统令宣布政府将于10月15日第二次移渝办公;10月13日,李宗仁代总统由广州飞桂林,行政院各首长由广州迁往重庆;10月15日,宣布国民政府正式在重庆办公;11月27日,中国国党中央直接授权中统对关押于渣滓洞、白公馆的400多名政治犯进行“最后解决”,史称重庆”11.27”大屠杀。

1949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重庆,随后成为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为西南大区代管的中央直辖市,驻地亦设在重庆。

1950年至1952年,设立川东行署区,隶属于中共中央西南局。1950年行署驻地为重庆市黄桷垭,1951年迁驻北碚市。1952年8月7日,川东行署区被撤销,与川南行署区、川北行署区、川西行署区合并为四川省。

1954年7月,西南大区北碚市并入重庆市,重庆直辖市被撤销,重庆与四川合并,重庆从直辖市降为副省级市。

1964年,北部湾事件爆发,三线建设开始,重庆成为三线建设的核心城市。

1964年至1968年4年间,从上海、江苏、东北等地内迁三线职工27万余人,占重庆当时企业职工的1/4以上。

1965年和1979年,中国三线建设重点控制铁路工程渝黔铁路和襄渝铁路相继通车。

1975年,重庆主城区三线建设内迁而来的外来职工达到最高峰,总人数43.5万人,占当时重庆市区人口的1/4。

1983年3月3日,永川地区8个县并入重庆市,重庆成为中国第一个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的计划单列市。

1992年,重庆辟为沿江开放城市。

1996年9月15日,重庆市代管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中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撤销原重庆市。重庆直辖市辖原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共43个区市县,面积82402.95平方千米,3002万人。

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政府机构正式挂牌。重庆至此在历史上第三次成为直辖市。

2005年10月12日至2005年10月13日,第五届亚太城市市长峰会在重庆召开,并指定重庆为常任主办城市。

2009年1月1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10年6月18日,中国第三个副省级新区、中西部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正式挂牌成立,其面积为1200平方千米,包含重庆渝北区、江北区、北碚区的部分区域,可开发面积约为650平方千米。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白龙微服的历史成语故事

全文共 295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白龙下到清凉的深渊里,变成一条鱼。渔人豫且用鱼叉射中它的眼睛。白龙负伤,去向天帝告状。天帝问他当时在何处是什么样的状态,白龙回答自己在深渊里歇凉时变成鱼的形状受伤的。天帝说鱼本来就是让人射的,不能怪罪豫且。 白龙微服的原文

吴王欲从民饮酒,伍子胥谏曰:“不可!昔天上白龙下于清冷之渊化为鱼,渔人豫且射中其目。白龙上诉天帝,天帝曰:‘当是之时,若安置而形?’白龙对曰:‘吾下清冷之渊化为鱼。’天帝曰:‘鱼本为人所射也,既为如此,豫且何罪之有?’白龙乃天帝之宠物,豫且为宋国之下民。白龙不化,豫且不射。今弃万乘之位,而与布衣之士共饮,臣恐其有豫且之患矣。”王乃止。

——西汉·刘向《说苑·正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倾听历史的声音初一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五千年华夏文明辉煌灿烂,五千年历史长卷纷繁浩叠,泱泱五千年,弹指一挥间。

——题记

每次听到那意味深长的古曲的时候,我仿佛就会身临其境,感受当时那种气氛:听到深沉的音乐时,我不仅想到高汉祖刘邦在西楚霸王项羽的鸿门宴上那一种提心吊胆的心情。听到惋惜的音乐时,我不禁想到那乐不思蜀的刘禅让人惋惜的感觉。听到无力的音乐时,我不禁想到在隋代苦工们被抓去开凿大运河的艰辛。听到悲哀的音乐时,我不禁想到一代名将岳飞被奸人秦桧给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短短两句是表达了诗人李白的雄心壮志。林则徐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增”表达了自己为国家能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壮志

历史就如同一本长卷,记载着个个朝代的潮起潮落。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以历史风流人物为题目作文

全文共 890 字

+ 加入清单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掏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几度夕阳红?”

——题记

有的人在属于自己的狭小世界里,守着简单的安稳与幸福不惊不扰的过一生,有的人在纷扰的世俗中,以华丽的姿态尽情演绎一场悲喜人生——诸葛亮亦是如此。

秋风萧瑟,一把鹅毛扇在凌空中摇曳,仿佛是最后的垂死挣扎,一双明亮的眼睛已不再有当年叱咤风云的韵色,如此悲哀,如此苍凉。但更多的是不可言语的孤寂和迷惘……

他在我的脑海里展开了一幅长长的史卷,在心里泛起了层层涟漪。

那时的他,曾在田垄之上挥洒汗水,在茅屋中吟诗作对;曾独自徘徊在江畔,惆怅乱世;也会静待夕阳垂落,感叹天下黎苦。那时的他,清高自傲却别具一格,桀骜不羁却不失救世之心。

我佩服他,为忠——为报先帝刘备知遇之恩,匡扶汉室,至死不渝。多次救主并为他出谋划策,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亦有万夫不当之勇。

一生用兵如神,运筹帷幄,在空城计中更为一绝。

“当时魏军压境,而城却仅有千余人,多为文将,大臣无不大惊失色,乱作一团,而亮却神情自然,巧布兵:卒皆扮为平民,城门大开,只身一人抚琴独坐城楼。魏军见状,报懿,顷刻调转马头,落荒而逃”。

这份胆识和机智,从容和镇定从古至今未有几人。他的忠诚之心,报国之情令人赞叹!

我佩服他,为诚——先帝驾崩之时,他许下誓言,为复汉室死不足惜!把白帝城托孤之重,天下百姓的疾苦作为自己的毕生心愿。为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为此抛头颅,洒热血,竭尽全力,赤胆忠心天地可鉴。

我被他折服,为智——诸葛亮不仅在军事上显现出他惊人的天赋,而且在文学也颇有涉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亦是他一生的写照。

三十年的默默守护,三十年的光阴岁月,三十年的竭忠尽智,谱写了历史上最灿烂的一页,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一个人,若是能为自己的梦想坚持不懈,死而无憾!一个人,若是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一生,夫复何求?——诸葛亮亦是如此。

最后一片孤叶最终还是“陨落”了,耳边似乎还传来将士们冲锋杀敌的呐喊声,可却再也见不到天明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掏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几度夕阳红?”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历史典故:先天下之忧而忧

全文共 1734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大家都学习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意思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典故:先天下之忧而忧,欢迎阅读!

宋仁宗曾经派范仲淹去西北抗击西夏。范仲淹确实是一个合适的人选。他不但是一个军事家,也是着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范仲淹是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他两岁的时候,就死了父亲,跟着改嫁的母亲背井离乡,生活十分贫困。他从小很有志气,爱好读书。十多岁的时候,他借住在一所寺庙的僧房里,昼夜苦读。每天,他只烧一锅粥,等粥冷却后,用刀划成四块,一天两餐,早晚各吃两块。菜呢,也只是几根咸菜。后来,人们称他这种生活为“断齑(jī,指咸菜)划粥”,成为历史上刻苦好学的佳话。

经过艰苦的学习,范仲淹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同时养成了严肃认真和刻苦节俭的作风。

范仲淹青年时就考中了进士,开始做官。早年的贫困生活使他了解并同情民间的疾苦。他决心为国家和百姓做一番事业。

宋夏战争初期,宋军不断失利。公元1040年,范仲淹和韩琦同时被派到陕西,前去抗击西夏。

范仲淹到了延州,发现一个很不合理的现象。当时,宋朝政府把边兵分给各级官员带领,官职越高的带兵越多,官职越小的带兵越少。这本来是正常的现象,但宋仁宗却下了一道命令,说敌人来进犯时,不管来的敌人多少,一概由官小的带领自己的少量人马先去作战。这样做哪有不败的道理。范仲淹却不管皇帝的命令,立即改变做法。他把延州的一万八千军队,分给六个将领带领,每将三千人,负责训练。有了敌情,该多派就多派,该少派就少派。同时,他又下令修筑一些城堡。经过一番整顿,延州的防守力量顿时改观了。

西夏军队看到范仲淹防守严密,就互相警戒说:“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从此,他们再不敢轻易侵犯延州了。

范仲淹镇守陕西几年,除延州外,还驻过庆州(今甘肃庆阳)、州(今陕西彬县)等地,很受当地羌人部落的尊敬。羌人因为范仲淹做过龙图阁直学士,都称他做“龙图老子”。

公元1043年,范仲淹由陕西调回京城,担任副宰相。

那时候,北宋政治非常****,封建官僚的特权大得惊人。做官全凭关系,升官更靠资历。只要一个人当了大官,家属亲戚都可以做官。结果大小衙门里塞满了多余的官员,好多官员又尽干坏事。

范仲淹早就看不惯这种状况。他担任副宰相后,决心改革,就大胆地向宋仁宗提出十项改革方案。这个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一、明确规定官吏提拔或者降职的办法;二、严格阻止凭借特权、关系等取得官职;三、改革科举制度;四、慎重选择官员;五、重视生产;六、加强武备;七、减轻劳役等。

宋仁宗正信任范仲淹,对范仲淹提出的方案全部接受了。因为范仲淹是在宋朝庆历年间提出这个方案并进行改革的,所以历史上称为“庆历新政”。

为了推行新政,范仲淹首先整顿官吏制度。他派一些官员担任监司(监察官),到全国各地视察,然后根据他们的报告,把各地的坏官从登记簿上除名,加以撤换。

有一次,和范仲淹一起推行新政的大臣富弼(bì),看到范仲淹在登记簿上勾掉坏官的名字,心里不忍,就上前劝阻说:“一笔勾掉一个名字很容易,可是,被勾掉的一家人都得哭了。”

范仲淹毫不动摇,斩钉截铁地回答说:“一家哭总比一路(北宋的政区名称)的百姓哭好啊!”

富弼听了,觉得范仲淹既有胆量,又有见识,心里非常钦佩。

新政在推行中,触犯了一些封建贵族的利益。许多保守的官僚纷纷起来反对,诽谤范仲淹和推行新政的人,说他们结成朋党,滥用职x。

宋仁宗动摇了。新政只推行了一年多,范仲淹就被降职,调到外地做官去了,新政也跟着失败了。

范仲淹虽然遭受打击,但他忧国忧民的信念却丝毫不变。不久,他到邓州(今河南邓州)去做地方官。这时,他的朋友滕子京也被降职,在岳州做地方官。滕子京在岳州重新修建岳阳楼,请范仲淹写一篇纪念文章。范仲淹答应滕子京的要求,写下了着名的《岳阳楼记》。文中反映范仲淹伟大抱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语,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公元1052年,范仲淹又被调到颍州(今安徽阜阳)去当地方官。他在上任的路上生病死了。

范仲淹生前,生活非常节俭,但待人却很亲热厚道,乐于助人。他喜欢将自己的钱财赠送给别人,还设法救济同族的人。所以,他死后,人们都很悲痛。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写历史人物的作文500字

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黄帝——职务:班长,所谓班长,一班之长,见多识广,“年老”资深,心思缜密,班里的一根“顶梁柱”。

秦始皇——职务:副班长,学习成绩优秀,但生气了,那可是气吞山河,血染大地望神州,无一片净土,但还是有功的,比如:整理周记,整理班刊,管理博客,头顶天,脚踩地,光明正大女汉子。有功有过,班中一大“风景”呵,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鲁迅——职务:学习委员兼语文课代表,怎么说人家呢?人家啊,学习好,但是体育最后,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鬼知道他有多少脑细胞是新一代“学神”。

祖冲之——职务:数学课代表,数学老师身边的“大红人”,他和我们是两个世界的人,是一名外星人。(大哥,你火星来的吧?)

李阳——职务:英语课代表,“疯狂英语”的继承人,用她超人的智慧,向同学们输送疯狂英语,我也是疯了!

包拯——职务:纪律委员,对工作,一丝不苟,刚正不阿,公私分明,班里“不法分子”的克星。

大禹——职务:历史课代表,因为独特的历史知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琴书棋画,样样精通,上下五千年,世界历史,地球历史,无一不在她的掌握中,她有超人的智慧。

刘翔——职务:体育课代表,风一样的男子,跑起来也是数一数二的,跳起来1米近2米的。

我们班啊,就是历史人物的大聚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倾听历史的声音中学作文

全文共 918 字

+ 加入清单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题记

我们都知道,十九世纪中期,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西方列强各国向全世界扩张的步伐骤然加快。他们寻找商机,掠夺资源,用坚船利炮划分势力范围,建立殖民统治,奔走于全世界,世界处于急剧动荡和变化之中!

我们中国在西方列强世界文明进程制点最高的时候,本已是半封建的了,而经过这么一闹,更使中国半封建社会步履蹒跚,面对历史性全球局变,清政府麻木不仁,陷入落后的境地。

1840年,英国利用XX和战舰打开了中国威严的大门。随后,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

经过几番波折,英国还不满意,又联合法国发动第二次XX战争。

最让人气愤的是,英法联军侵略者闯入北京西郊区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疯狂劫掠园中珍宝,洗劫过后,侵略者又一把火烧了它,大火无情无义的燃烧着,整整烧了三天三夜啊,就此,宏伟华丽的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

无数珍宝与历代珍贵典籍就这样灰飞烟灭了!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劫,也是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一页痛史!中国人名永远也不会忘记帝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永远也不会忘记民族的奇耻大辱!

就在这危急时刻,中国又出现了一群风云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维新变法的浪潮,之后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文明主义革命。接踵而新的新文化运动,有力的冲击了封建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闸门。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永远也忘不了伤痕累累的古中国,如今我们的生活以不同往常一样了,正是由于现代人们吸取革命先辈们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

我们的国防力量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得到足够增强,能够在现代战争条件下保卫国家安全,抵御的战胜外国侵略。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强大的国防,就会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就不会有和平的经济建设独立自主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历史老人的脚步一刻也不曾停留。今天的中国从昨天的中国走来。同学们,如果你认真倾听历史,用心的思考问题,积极的参加历史探究,多了解古代历史,就会发现,过去的历史并不曾暗淡,我们依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它的踪影。

品味历史,倾听历史,时刻提醒自己勿忘国耻,从内心深处倾听历史的声音

[倾听历史的声音中学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回荡在历史中的声音作文500字

全文共 572 字

+ 加入清单

夜阑人静,捧一卷史书细细品读,聆听那些回荡历史中的声音

豪迈之声

你是诗词长河中的一颗明星,碎叶,倾注你羌人的狂野粗犷;川蜀,赋予你文人的天马行空。于是成就了一个豪迈的你。

应召入京时,怀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昂扬自信,有着“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情壮志的你终于有机会施展才能了。

金樽清酒,玉盘珍馐。富丽堂皇的皇宫里,你命杨贵妃磨墨,令高力士脱靴,狂放中透露出蔑视权贵的超然。但是,天妒英才你的行为很快就招致了小人的排挤。终于,赐金放还,你也明白了自由的真谛“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在人生诡谲的大海上,你带着你的豪迈,飘然离去。

李白,你的豪迈之声,久久回荡在历史中,消散不去。

爱国之声

汨罗江畔,耳边只有寒风在吟唱。

你伫立于江边,楚怀王冷峻的目光还在脑中回荡。如今,秦军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国都,你一生的努力都化为泡影。江水,冰冷的让心寒,你早已无所留恋。看着百姓们极力挽留的目光,你长叹一声“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这是爱国的声音。你笑了,笑庸君,笑佞臣,笑自己的忠心终将名留青史。一跃,你被江水吞没,这是凄凉的告别,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延续?

屈原,你的爱国之声,永远回荡在历史中。

合上书卷,历史之声仍回荡在脑中。那么,我的人生又该奏出怎样的声音?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我在书中品读历史作文600字

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

无论是在邓之城的书斋中,还是范文澜延安窑洞的油灯下;无论是在蔡美彪的学术笔记中,还是在白寿彝耄耋之年的手稿里……他们都在书写着同一个主题——中国通史。他们倾其毕生精力要告诉后人的到底是什么?

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遗闻旧事保藏下来;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纵观中国历史,从盘古开天地,女娲补漏天,到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历经秦、汉、三国,跨越两晋南北朝,直至隋唐宋、元明清,中国历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

人类历史犹如滔滔江河奔流不息,像长江,黄河养育中华儿女一样滋润着炎黄子孙的心灵,使我们的祖国绵延千年而不衰

假如没有人撰写史书,那么身处21世纪的我们不可能知道武则天,秦始皇,刘邦这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如果没有人撰写史书,或许我们还将重蹈战争的覆辙。由此可见,历史对人类的重要性。我独爱史书,不仅是因为它可以丰富我的知识面,开拓我的思维,更带给我很多的智慧和思想。很小的时候,我就《中华童铭》,用四字诗歌讲诉中国的历史。它让我领略了中国历史上各色人物的风采,感受中华民族由盛转衰再复兴的曲折历程,那时侯历史就给我展现了他的魅力——昨天的见证,今日的借鉴,明日的探索。一路走来,我深深地被他的魅力所折服。尽管他是残缺的,带着一个个令人无法解释的谜,一串串萦绕在人们心头的问号。而我,却在书中享受着这瑕不掩瑜的魅力。

慢慢品读手中历史的画卷,细细聆听耳边娓娓的故事。用心,去领略历史的美妙。

展开阅读全文

篇9:02倾听历史的声音作文650字——肖彦秋

全文共 629 字

+ 加入清单

因为喜欢看古装剧,所以,我喜欢历史。从历史书籍的阅读中我了解到许多历史上有名的人,也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记得,我曾看过一部电视剧《仙女湖》。它是一部神话电视剧,里面主要讲述了墨家巨子非乐,汉武帝刘彻,名将卫青和霍去病,以及七仙女的故事。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霍去病一生传奇的经历。霍去病从小流落在外,身体也不好。在流落期间,幸得墨家巨子非乐相救。非乐为小霍去病调治身体,又见小霍去病虽然身体不好,但却仍有雄心壮志。于是,取名去病,并以墨家剑法一书相赠,希望他能有所成就。

后来,霍去病跟随卫青练习武艺。长大后,霍去病和卫青凭借超群的武艺和过人的胆识,深入漠北,打败了入侵汉土的匈奴兵,为击败匈奴立下赫赫战功,并且深得汉武帝信任。霍去病与卫青被称为“帝国双壁”,并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这短短的八个字,因为出自霍去病之口而言之有物、震撼人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为国赴死!南社诗人陈去病因读“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毅然易名“去病”,投身革命!历史上这样的英雄数不胜数,像精忠报国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岁月的冲洗,那些无足轻重的人都已经被人们所遗忘,但是那些为中华民族的事业以及历史的进程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不论何时都会被后世所敬仰,也都会流芳千古。历史的长河生生不息,传达出历久弥新的声音,我愿倾听历史的声音,铭记历史上激荡不已的声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历史将记住那段血腥作文

全文共 1203 字

+ 加入清单

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忘记意味着背叛。

——题记

回望历史,战争多于和平,眼前浮现出的总是战火熊熊,硝烟滚滚,枪炮轰鸣,尸横遍野。刺眼的鲜红,毁坏的城市,坍塌的建筑……一幕幕惨烈的场景,都让人目不忍视,不寒而栗。世界呼唤着和平!

2017年12月13日,国家在南京举行隆重的公祭仪式,沉痛悼念80年前,惨死于日军屠刀下的中国三十万无辜民众。

历史追溯至1937年12月,在上海失守后,南京也随之沦陷。日军的铁蹄肆意践踏南京城,疯狂屠杀城内手无寸铁的百姓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随处可见的是断壁残垣,血流成河,堆积如山的尸骸。

先前战争失利的怒火,与中国人的软弱,激起了日军心中的征服欲望。这种欲望更激发了他们的兽性,使他们成为了毫无人性可言的杀戮机器。

在街上,成群的日军,肆意射杀中国军民。他们冲进居民家中,打死主人,抢走值钱的东西。突然,他们发现了一个待产的孕妇,他们冲了过去。

孕妇惊恐万分,急忙向后退,那无助的眼神,使日军更加兴奋,那乌鸦般邪恶的笑声响彻上空。“欣赏”够了,一个日本士兵端起闪着寒光的刺刀,直冲过去,对着孕妇肚子猛地一刺。孕妇在惨痛中死去,浓郁的血腥味弥漫在空气中。孕妇闭不上眼,她的眼里充满的是对胎儿的不舍与对这杀人魔鬼的诅咒。

日本士兵如此,那军官就更不用说了,他们把俘虏集合起来,绑在柱子上,用作给下属练习刺杀的活靶,或是让狼狗练习撕咬。中国人凄厉的惨叫声与日本人歇斯底里的笑声交织一起,在夜空中荡漾。

日本侵略者还不过瘾,居然开展了“杀人比赛”。这种惨无人道的行为在日本国内大肆宣扬,把他们称为“勇士”。这是多么丧心病狂!

在长达6周的杀戮中,日军共残忍杀害三十万同胞。这惨绝人寰的血腥暴行,令人发指!

一个勇于认错,敢于承担责任的民族,才能得到宽容与谅解,任彼此间放下仇恨,铭记战争的伤痛;让那段血腥历史不再上演。

然而,80年过去了,日本历史书仍不承认这段侵华罪行,有人甚至还为侵略者涂脂抹粉。但历史怎会忘记?战争给世界人民带去了毁灭性的浩劫啊!

安倍政府自上任以来,一直想抹杀二战的侵略历史:不仅有篡改教科书事件,更有一直倍受争议的公然参拜靖国神社事件,慰安妇事件。安倍政府一意孤行,受到了国际的舆论谴责,也让中国人民难以原谅。

同为二战法西斯的德国,1970年,德国总理曾跪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馆前,向600万犹太亡灵真诚忏悔,赢得了“宿敌”的宽容。德国为日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我认为:历史已经发生,现在能做的就是向曾被自己伤害的国家与人民道歉,去征得他们原谅,而不是选择逃避,公道自在人心,逃避是没有用的。

在纪念南京大屠杀殉难者8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要正告安倍政府:正视历史,向中国真诚道歉去求得原谅,而不要一意孤行。对于某些妄图重走军国主义老路的战争狂人,别打错了算盘,不要想着再侵略中国;今日之中国不再是昔日的中国,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铭记历史,让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这是每个人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

全文共 440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首歌唱到“新疆是个好地方”,我去了新疆,果然体会到她的好,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还是个歌舞之乡呢!

新疆是个旅游胜地,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前来参观。在成千上万个景点中,我最喜欢的要算“火焰山”了。那里夏天的气温最高可达72。6℃,没出发时,我还以为我会变成“烤马腿”呢!那里的山是火红火红的,近看像熊熊烈火,怪不得它要叫“火焰山”呢!

新疆的物产也很丰富,瓜果飘香,农产品品种多样,让人“口水直流三千尺”啊!在新疆,瓜的品种就有许多种,有白瓜、有哈密瓜、有西瓜——,那里的瓜像密一样甜,让我和爸爸妈妈都赞不绝口。新疆的水果中,枣子特别好吃,那里的枣子大大的,皮红红的,味道甜甜的,而且保存的时间长久。葡萄也是水果中的一大特色,在新疆的葡萄园里,有成千上万株葡萄,葡萄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晶莹剔透,看着就让人流口水!

新疆还被称作歌舞之乡,记得那次我参加篝火晚会,穿着民族服装的姑娘唱起了动听的歌,载歌载舞,好看极了。只可惜,那么好听的民族歌曲,我竟然一句也听不懂。

新疆真是个好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张仪拆散联盟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367 字

+ 加入清单

自从孙膑打败魏军,魏国失了势,秦国却越来越强大。秦孝公死后,他儿子秦惠文王掌了权,不断扩张势力,引起了其他六国的恐慌。怎样对付秦国的进攻呢?有一些政客帮六国出主意,主张六国结成联盟,联合抗秦。这种政策叫做“合纵”。还有一些政客帮助秦国到各国游说,要他们靠拢秦国,去攻击别的国家。这种政策叫做“连横”。其实这些政客并没有固定的政治主张,不过凭他们能说会道的嘴皮子混饭吃。不管哪国诸侯,不管哪种主张,只要谁能给他做大官就行。

在这些政客中,最出名的要数张仪。张仪是魏国人,在魏国穷困潦倒,跑到楚国去游说,楚王没接见他。楚国的令尹把他留在家里作门客。有一次,令尹家里丢失了一块名贵的璧。令尹家看张仪穷,怀疑璧是被张仪偷去的,把张仪抓起来打个半死。

张仪垂头丧气回到家里,他妻子抚摸着张仪满身伤痕,心疼地说:“你要是不读书,不出去谋官做,哪会受这样的委屈!”

张仪张开嘴,问妻子说:“我的舌头还在吗?”

妻子说:“舌头当然还长着。”

张仪说:“只要舌头在,就不愁没有出路。”

后来,张仪到了秦国,凭他的口才,果然得到秦惠文王的信任,当上了秦国的相国。这时候,六国正在组织合纵。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燕五国组成一支联军,攻打秦国的函谷关。其实,五国之间内部也有矛盾,不肯齐心协力。经不起秦军一反击,五国联军就失败了。

在六国之中,齐、楚两国是大国。张仪认为要实行“连横”,非把齐国和楚国的联盟拆散不可。他向秦惠文王献了个计策,就被派到楚国去了。

张仪到了楚国,先拿贵重的礼物送给楚怀王手下的宠臣靳尚,求见楚怀王。

楚怀王听到张仪的名声很大,认真地接待他,并且向张仪请教。

张仪说:“秦王特地派我来跟贵国交好。要是大王下决心跟齐国断交,秦王不但情愿跟贵国永远和好,还愿意把商于(今河南淅川县西南)一带六百里的土地献给贵国。这样一来,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得了秦国的信任,岂不是两全其美。”

楚怀王是个糊涂虫,经张仪一游说,就挺高兴地说:“秦国要是真能这么办,我何必非要拉着齐国不撒手呢?”

楚国的大臣们听说有这样便宜事儿,都向楚怀王庆贺。只有陈轸提出反对意见。他对怀王说:“秦国为什么要把商于六百里地送给大王呢?还不是因为大王跟齐国订了盟约吗?楚国有了齐国作自己的盟国,秦国才不敢来欺负咱们。要是大王跟齐国绝交,秦国不来欺负楚国才怪呢。秦国如果真的愿意把商于的土地让给咱们,大王不妨打发人先去接收。等商于六百里土地到手以后,再跟齐国绝交也不算晚。”

楚怀王听信张仪的话,拒绝陈轸的忠告,一面跟齐国绝交,一面派人跟着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商于。

齐宣王听说楚国同齐国绝交,马上打发使臣去见秦惠文王,约他一同进攻楚国。

楚国的使者到咸阳去接收商于,想不到张仪翻脸不认账,说:“没有这回事,大概是你们大王听错了吧。秦国的土地哪儿能轻易送人呢?我说的是六里,不是六百里,而且是我自己的封地,不是秦国的土地。”

使者回来一回报,气得楚怀王直翻白眼,发兵十万人攻打秦国。秦惠文王也发兵十万人迎战,同时还约了齐国助战。楚国一败涂地。十万人马只剩了两三万,不但商于六百里地没到手,连楚国汉中六百里的土地也给秦国夺了去。楚怀王只好忍气吞声地向秦国求和,楚国从此大伤元气。

张仪用欺骗手段收服了楚国,后来又先后到齐国、赵国、燕国,说服各国诸侯“连横”亲秦。这样,六国“合纵”联盟终于被张仪拆散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关于曹操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339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是一位兼具史学和文学双重属性的人物,在他身上发生过哪些故事呢?小编整理了一些有关曹操的经典历史典故,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有关曹操的经典历史典故篇1:孟德献刀

公元一八九年夏天,汉灵帝病死,向进立太子刘辩做了皇帝。董卓以剿除宦官司为名,率领二十万大军进洛阳。董卓又收骁勇无比的吕布做干儿子,把刘辩废掉,立九岁刘协为皇帝,就是汉献帝。他自己独揽朝廷大权。

董卓非常荒淫残暴。为了宠络人心,封曹操提升为骁骑校尉,但是曹操看董卓倒行逆施,不得人心,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并且全身取义,刺杀董卓。

一天,曹操配刀来到丞相府,见董卓坐在床上,董卓见曹操进来,问道:“孟德,今天怎么来晚了?”曹操说:“我的马太瘦弱,跑不快。”董卓为了拉扰曹操,就叫吕布挑了一匹西凉送来的好马,送给曹操。吕布领令出去了。不一会,董卓感到困乏便朝里在床上倒下了。曹操一见,这可是好机会,急忙掣出宝刀,哪知,董卓从衣镜中看见曹操在拔刀,忙翻身问道:“孟德干什么?”这时,吕布已牵马来到。

曹操惊慌间,把刀举起,跪下说:“我有一口宝刀,特带来献给恩相。”董卓接过来一看,这刀有一尺多长,柄上镶嵌着珠宝,刀刃极为锋利,果真是一口宝刀,便递给吕布收下了。曹操又从身上把刀鞘解下来,交给吕布。

随后,董卓领曹操出来看马。曹操拜谢说:“我想骑上试试。”董卓叫人给马备上鞍辔。曹操牵马出了相府,狠打几鞭,往东南方向飞也似地逃跑了。

有关曹操的经典历史典故篇2:误杀吕伯奢

当年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出京城。董卓派人追捕,并四处张贴告示,到处设下捉拿曹操的罗网,情势十分险恶。

曹操和救他脱险的陈宫逃到曹操父亲的老友吕伯奢家。吕伯奢热情款待,因家中无酒,便急忙出去买酒。曹操坐在前堂,忽然听见后面有磨刀声,顿时起了疑心。悄悄走到后院,听里面说:“绑起来,杀吧!”立即大惊失色,没等再认真观察,就决定先下手。于是提剑闯入内宅,见一人杀一人,老少八口全倒在血泊之中,杀到厨房,看见一只猪刚刚被困上司蹄待宰。这才明白是因为误会而错杀了真诚待客的主人一家。

曹操和陈宫时又匆匆逃离吕家。但是在半路上又和兴冲冲、喜滋滋买酒而归的老翁吕伯奢碰上了!陈宫满面愧疚,抬不起头。曹操却在两马相错之机,一挥剑,又把慈祥的老翁杀死了!

陈宫大惊:“前面杀人,是由于误会,现在明知是恩人,却还要杀害,太不像话了!”

曹操道:“吕伯奢到家,一见被杀之人,必定告官,追杀我们!”

“你这样做,也太不仁义了!”陈宫道。

曹操冷笑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有关曹操的经典历史典故篇3:挟天子以令诸侯

汉朝末年,国运的衰败已经到了极点。这个时候,太尉杨彪想到了曹操,他对汉献帝建议, 曹操现在在山东兵强马壮,可以召他入朝,辅助王室。汉献帝满口答应,立即派使者去山东,召曹操进宫。曹操接了诏书,约定时间起兵朝洛阳进发。,帮助汉献帝剿灭了李决、郭汜两个叛贼,深得汉献帝的信任,曹操趁机奏请皇上说:“洛阳荒芜已久,并且很难重建,粮食转运也十分困难。许昌靠近鲁山,城墙宫室是现成的,钱粮物以及民工充足可用。臣贸然请求皇上迁都许昌。”汉献帝虽不情愿,但有不得不同意。其他的大臣都畏惧曹操的势力,也不敢提出异议。这样,便选了一个日子,曹操率军护驾,文武百官都尾随其后,迁都许昌。

到达许昌后,曹操大兴土木,盖宫室殿宇,建庙立寺,修城墙建衙门。自封为大,又任命了一批军政要员。自此,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的实权归于曹操。朝廷事务,均先报告曹操,然后才报皇帝。

有关曹操的经典历史典故篇4:梦中杀人

为防止别人暗算,曹操他对照料、服侍自己饮食起居的侍从们说:“我有个毛病,或者说特殊功能,当我在睡梦中时,只要人稍一接近我,我就会跟梦游症似的,马上跳起身来杀死这个人,所以今后当我睡着、尤其是熟睡之际,千万不要靠近我,以免误杀。”

曹操为使众人相信自己的话,于是在一天夜晚睡觉时,故意蹬开被子,装作受冻而不知的酣睡状态。

一个平日深受曹操喜爱、对曹操的照料也十分精细入微的小男童,见主人在寒夜受冻,出于职责、更出于对曹操的爱戴,便小心翼翼、轻手轻脚地走到曹操卧床前,刚要伸手捡起地上的被子给主人盖好,曹操突然翻身跳起,抽出床头宝剑,狠命一挥,男童即刻身亡。曹操杀人之后,一言不发,重新躺倒,呼呼大睡起来。

其他侍从吓得面无人色,都呆傻般一动不能动。很长时间才清醒过来,但谁也不敢再靠近曹操。那个被杀的小童也就一直横在曹操床下。

第二天清晨,曹操醒来,一见床头床尾溅满鲜血、床下又横卧着已死的小童,大惊之后便大怒:“谁敢杀我所爱之人?!”

曹操的这种伎俩,只有一人看得透明之极。这个人就是杨修。当曹操装模做样为小童送葬时,他扶棺苦笑道:“不是曹公在梦中,而是你在梦中啊!“曹操见杨修戳穿了自己的计谋,深恨杨修,后来终于找了个借口杀死了杨修。

有关曹操的经典历史典故篇5:官渡之战

袁绍和曹操在官渡地区展开了争夺中原的官渡大战。

袁绍率十万大军驻守在黄河北岸,兵强马壮,粮草已基本用完。

谋士田丰劝袁绍打持久战。消耗曹军实力。袁绍不听,反将田丰关进监狱。另一位谋士许攸建议袁绍乘机偷袭许昌,却被袁绍怀疑为曹操的奸细,想调开前线兵力。许攸一怒之下,投奔了曹营。

许攸建议曹操出奇兵突袭袁绍粮草供应的大本营——乌巢。曹操采纳了许攸的献策,亲自率领精兵强将,夜袭乌巢,一把火将袁军的粮草烧个精光。

袁绍部将曾经主张全力增援乌巢,袁绍却坚持要与曹军正面决战:结果,既攻不破曹军大营,又损失了乌巢的粮草,军心大乱。

曹操乘势大举进攻,扬言直取袁绍的老巢 郡合黎阳。袁绍从河北官渡前线分兵赶去久远,曹军尾随追杀,袁军无心恋战,纷纷丢盔弃甲,四处逃窜,损失足有七八万人。

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范例,体现了曹操的指挥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囊萤映雪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791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典故,我们从小到大听过多少,知道多少,了解又有多少,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囊萤映的历史典故,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囊萤映雪:读书莫畏难,苦中乐逍遥

【出处】

“囊萤”出自《晋书·车胤(yìn)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映雪”则出自《孙氏世录》。

【释义】

映雪:利用雪的反光;囊萤:包着的萤火虫。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历史典故】

车胤,字武子,晋南平(今安乡、津市一带)人。车胤自幼好学不倦,可是由于家庭贫困,没有钱买灯油在晚上读书。因此,到了晚上,他只能背诵诗文。

一个夏夜,他在屋外诵书,忽然看到原野里如星星一样的萤火虫在空中飞舞。他突发奇想:萤火虫的光亮在黑夜里不正如灯一样吗?这样我就能够彻夜苦读了!想到这儿,他立即找来了白绢扎成一个小口袋,并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放在屋子里,果然亮了不少。

车胤就这样用功苦读,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做过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等。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溜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从窗缝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成长心语】

“读书莫畏难”,读书必然是一件苦累颇多的事情,即使条件艰苦,也不能动摇学习的意志。读书莫畏苦,苦尽才有甘来,只有克服种种困难,才能成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一历史成语故事

全文共 560 字

+ 加入清单

1、揭竿而起

【释义】揭:举;竿:竹竿,指旗帜。揭竿为旗,奋起反抗。泛指人民起义。

【语出】 汉?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人物】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今河南省方城县东孟洼村人)、吴广(今河南太康人)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嬴姓,名胡亥,也称二世皇帝,秦始皇第十八子),替楚将项燕(项羽的祖父)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南蕲县镇小刘村)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中投军。

2、一字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以千金。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语出】南北朝?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人物】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食客,各色各样,应有尽有。他们把见解与心得,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秦国首都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合黄金一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行走在历史深处作文

全文共 875 字

+ 加入清单

清晨,我独自一人在校园中漫步,枯黄的秋叶片片飘落在我的身边。我们捡拾起一片,仔细观察,只见它枯黄、憔悴,如同在同我讲述她昨天的历史。这让我浮想联翩。我仿佛看见王昭君、西施、上官琬、鱼玄熙等一位位绝世美女出现在我面前。

我仿佛看见,绿绿竹林里,青青小溪旁,一位身着粗布残衣的农家女孩,在涴洗衣服,她虽然衣不华,饰不贵但举止之间难掩天颜国色,突然,另一同为人间佳丽的女子跑了进来“昭君,当今圣上选妃,以你我的天姿国色一定会被选中的。”洗衣女子皱皱眉,看看这小小山村间的青山绿水似乎,这青山中,绿水里有着她的大情大爱。

有一恍神,一个张扬狂妄的男子使出现在我面前“你们有钱吗?拿钱来,本画室、师保证给你们画成美女。”一群群秀女都顺从地交上了钱财。只有一个人挺直的脖子,高高昂着头,没有一文钱落入画师的口袋里。我见,她走后。画师在他左腮添上了一个大大的痣,冷宫苦寒,一晃三年。宫里传出了“呼韩邪单于选妃”的消息。身在深宫昭君不知道呼韩邪单于是谁,但她知道拢住他的心,也许就保了大汉万民,于是她红妆素裹重起装饰。

我仿佛听见王昭君对我说:我,出身贫民,今日得保我大汉万民平安,幸甚!

从此后,“千载琵琶作胡语”一去关河胡不归“啊!

又是一瞬千年,我仿佛又见到了西施,看见了她在吴国深宫中的爱与恨,在朦胧月下的情与殇。

“西施本是浣纱女,有幸献于吴王,十六载侍奉君王,愿吴国永驻,吴越两国之民永相安。”我仿佛看见西施在伤员中的素手仁心。她听见吴王死去的消息后又是那样的悲凉凄怆。她想到自己曾经为了吴越相安多次致书曾经的爱人范蠡,希望自己能保吴越十年相安无事,没有想到还是无济于事啊!

“大王!吴越两国的百姓!我对不住你们,西施我先走一步了。”雪亮的见划过一代美人的玉颈,香消玉殒。当范蠡心急如焚地来到吴宫,找到的只是一具冰冷的尸体。仰天长叹,又有何用?

我又回到了现实,眼前的景象虽然依旧秋景连天,但晴空万里,一缕阳光穿过树叶稀疏的枝条,有力地照射到地面。我不禁感叹:昭君之慨,西施之殇,不正是体现了她们的坚贞高洁、胸怀坦荡吗?

人应该怎样度过这一生?我可以做出响亮的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尊重历史初一作文

全文共 596 字

+ 加入清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一直是中国人的初步阅读之书。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网络成为人们获得新知识的方式。但是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胡编乱造。非常不尊重历史。例如有的影视剧为了收视率不惜改变我国的历史文化,不重视历史文化的正确传播。

当今社会有的编剧、导演为了提高收视率博取眼球,只顾个人利益,随意篡改。以前我看过一些关于长征的视频,其中很多感人的情节,战士们相互扶持、帮助、团结一心共渡难关。是中国人民心中永不可磨灭的记忆,长征精神代代相传。如今,人们随意更改视频,不尊重长征精神。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有些人甚至公然污辱我国的长征精神,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坚决抵制,坚定我们的爱国精神。

前段时间有一个网红——莉哥,在一次直播中居然公然改唱国歌,以嬉皮笑脸的方式唱国歌,全然不顾历史。我国法律规定奏唱国歌必须庄重严肃,决不能随意拿来取乐。这名网红最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也警示了我们,祖国神圣不可侵犯。

如今的新中国是无数人用鲜血创造。然而,如今的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却忘记了以前为国家牺牲的先贤。更有甚者,为了收视率,关注度,随意篡改历史,这种行为我们应该强烈谴责,坚决抵制。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中国人,应该尊重历史,热爱祖国。

希望同学们多多关注历史,不忘国耻,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南辕北辙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130 字

+ 加入清单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南辕北辙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南辕北辙:选对方向,梦想就实现了一半

【出处】《战国策·魏策四》。

【释义】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

【历史典故】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魏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魏王,劝阻伐赵。

魏王见他如此匆忙,很奇怪,就问他:“你有什么急事吗?难道出了什么大事?”季梁没有从正面回答魏王,他严肃地说道:“大王,我在路上遇见了一个怪人,他做的怪事我从未听说过,特来禀报大王,请求大王指教。”

魏王听了很好奇,就催促季梁快点说。季梁很严肃地说:“我在外出办事的路上,看见一个人在急急地往北走。我问他到哪里去,他说到楚国去。可楚国在南边啊。我见他走的方向不对,便对他说:‘到楚国应往南走,你怎么往北去呢?’他却回答说:‘那不要紧,我的马是上等的马。有这样的好马,还担心到不了楚国吗?’听了他的回答,我不理解,又告诉他:‘即使你的马是上等的马,走得快,可你所走的路却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那是枉费力气呀!’那人听了我的话,仍不觉悟,反而还对我说:‘我的马好,路费也多。如此的好条件,还发愁到不了楚国吗?’我见他如此糊涂,感到惊讶,也很气愤,就对他大声喊道:‘你的费用多也不管用,这条路并不通向楚国!’那人又指着给他驾车的人,有点故意炫耀地又对我说:‘您看看,我的这个驾车人也是一等的驭手啊,所以呀,我根本不用发愁到不了楚国。’说完这话,他高声命令那驭手扬鞭催马,仍然朝北边方向奔驰而去。”

魏王听罢这个故事,不禁笑道:“这个赶路人也太糊涂了!世上哪有这么愚蠢的人,他该朝南走才是楚国的方向啊!”季梁听了这话,知道魏王还没有明白他讲这件事的目的。于是他严肃而又恳切地说:“大王说得对。那个赶路人方向错了,他的马越好,路费越多,驾车人技术越高,他离楚国就越远。大王您认为是这样吧?现在,您想成为霸主,取信于天下,可您想依赖国家大,兵强马壮,去攻占别国来扩充领土,以此提高威望。我以为,您越是这样做,离您想成就大业的实际愿望就越远!这就像那个赶路人啊。我说得若不对,请大王恕罪。”魏王听了,连连点头,放弃了攻打赵国的计划。

【成长心语】

季梁为了打动魏王,用南辕北辙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魏王的行动与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驰的道理。其实这个旨在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在我们为实现而奋斗的过程中,方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选对了方向,你的梦想也就实现了一半。沿着正确的方向走下去,梦想才会变成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曲突徙薪的历史典故_1000字

全文共 910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霍光传》。

【释义】曲:弯;突:烟囱;徙:迁移,移动;薪:柴草。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历史典故

霍光,字子孟,他是西汉中期的权臣,汉武帝临终时,霍光遵从遗诏辅佐汉昭帝。汉昭帝死后,霍光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不久又迎立汉宣帝。霍光执政二十多年,辅佐汉昭帝、汉宣帝两代帝王,有功于汉朝,受封为博陆侯。

茂陵的徐生看霍氏家族生活过度奢侈,曾经多次上书汉宣帝,请求不要过分放纵霍家,对于他们奢侈成性的生活应该及时加以制止,以免造成后患,但都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霍光死后,果然有人告发霍光的后代阴谋叛乱,汉宣帝下令镇压,给举报、镇压的相关人给予了奖赏,而茂陵徐生没有受到任何奖赏。因此,有人给汉宣帝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客人去拜访他的朋友。客人看到主人家的烟囱是直筒的,在周围还堆满了干燥的柴草,便对主人说:“要把烟囱改成弯曲的,并把干燥的柴草搬到别处去,离开烟囱越远越好。否则的话,将要引起火灾。”主人听了不置可否,心想: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没有什么事,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过了不久,这家果然失火了。邻居们纷纷赶来救火,大家共同努力,终于把大火扑灭了。主人于是杀牛摆酒,感谢救火的邻居们。凡是救火时被烧伤的都被安置到上座,其余的则依次而坐。主人举杯敬酒,感谢邻居们的帮助,却始终没有提到那个建议改建烟囱、搬走柴草的客人。

于是,有一个人对主人说:“假如听从客人的劝说,就不会发生火灾,也不用杀牛摆酒了。现在感谢各位前来救火的邻居,却忘掉了那位劝您防患于未然的客人。”主人听后才明白过来,赶紧命人请来了那位客人。

汉宣帝听完了这个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就赏赐给茂陵徐生绢帛十匹,并任命他为郎官。

【成长心语】

习惯是很可怕的,如果你习惯于安逸的生活,便会失去改变的勇气;如果你习惯于一个人的照顾,便会失去自理的能力……当一切都变成习惯时,人生也就变得平淡如水了。并非所有的习惯都会将你引向如水的幸福,有些习惯本身是具有危险的。一味地按照习惯去考虑问题,不仅不能使危险远离自己,防患于未然,反而会使危险一步步逼近,直到爆发。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将危险排除。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寻找历史的遗迹小学

全文共 796 字

+ 加入清单

杜甫草堂坐落于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一进大门,我呆住了,眼前一派生气,绿的树,绿的竹,还有一簇簇鲜艳的花,耳边回荡着鸟儿婉转清脆的鸣叫。看,花从里时而成双成对地飞出两只彩蝶,我不由得想起杜甫的诗句:“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沿着小路继续走,两边是青青的翠竹和正在拔节的竹笋,恰是一道美景,接着到了草堂旧址,据了解杜甫在此住了近四年,留下了240余首古诗,比如脍炙人口的《春夜喜雨》、《绝句》、《江畔独步寻花》等著名诗作就是在此写成的。

来到水槛,站在水槛上。听着树梢和竹叶发出的沙沙声;闻着那竹子淡淡的幽芳;看着水槛下那一泓碧水;摸着,那斑驳的木拦,置身于这静谧的环境,使我联想到当年杜甫一定也是经常在此凭栏远眺,吟诗垂钓。

跟爸爸往前走,便可以看到四层塔状的“一览亭”。塔里都是卖纪念品的,一把把精致的纶羽扇,一片片铜制的书签,一双双牛骨做的小花鞋,一块块奇异的小石头,真是太精美了!登上“一览亭”的最顶部,把草堂尽收眼底,桥、湖、花、树、竹,还有游人留下的倩影浑然构成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大型假山造型,那峥嵘的峦峰,险峻的峭壁,深幽的沟壑,飞泻的清泉,真是匠心独运,巧夺天工,令人叫绝。

然后,来到工部祠,据了解得知,杜甫曾是朝廷的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取名为工部祠。工部祠古朴、简洁、庄严,内有三尊塑像,正中是杜甫的,左右两边分别是陆游和黄庭坚的。在工部祠的院子里,种有腊梅、桂花、茶花等,为工部祠增添了几分幽雅。两棵罗汉松分别在台阶下,听说有两百多岁了。这两株参天古松如巨伞浓荫蔽日,如卫士坚守阵地,十分引人注目。只是未到时候,腊梅还没开,想必隆冬一到,花朵绽放,冰清玉洁,香气沁人心脾,诗圣杜甫不也像梅花、苍松,一生饱经风霜忧国忧民,高风亮节吗?

最后,欣赏了著名的“少陵草堂”碑亭,已是夕阳西下了。

一片天,一席风,一抹晚霞,一丝清泉,一座凉亭,一副好心情。

啊,风景怡人的杜甫草堂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