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贝壳的来历作文(精选20篇)

导语:愚人节起源于法国。1564年,法国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纪年法——格里历即目前通用的阳历,以1月1日为一年之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贝壳的来历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2267

作文

1000

元宵节的来历_1200字

全文共 1280 字

+ 加入清单

又是一年元宵节,说到元宵节大家知道元宵节的来历吗?

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牶“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唐代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牶“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苏东坡有诗云牶“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花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诗曰“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龙’火狮等。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这就是元宵节的来历,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父亲节来历_父亲节起源作文500字

全文共 576 字

+ 加入清单

专门用一天向母亲表示敬意的想法是1907年在美国首先提出来的。2年以后华盛顿州的一位妇女约翰.布鲁斯.多德夫人提出应有类似母亲节的一天来向一家之长的父亲表示敬意。多德夫人年幼丧母,由父亲把她带大。她非常爱自己的父亲。

在多德夫人提出她的想法的同一年--1909年,华盛顿州州长作出反应,宣布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父亲节。这个想法在1916年被伍德.威尔逊总统正式批准。1924年,卡尔文.柯立芝总统建议把父亲节作为一个全国性的节日以便"在父亲和子女建立更亲密的关系,并且使父亲铭记自己应尽的全部责任"。红色或白色玫瑰是公认的父亲节的节花。

父亲节在全美国作为节日确定下来,比母亲节经过的时间要长一些。因为建立父亲节的想法很得人心,所以商人和制造商开始看到商机。他们不仅鼓励做儿女的给父亲寄贺卡,而且鼓动他们买领带、袜子之类的小礼品送给父亲,以表达对父亲的敬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驻扎在英国的美国军人要求得到父亲节的贺卡寄回国内。美国军人的要求得到英国贺卡出版商的回应,因而印制了贺卡。虽然英国公众对这个人为节日接受缓慢一些,但今天英国在六月里第三个星期日也热烈庆祝父亲节,和美国的庆祝方式差不多。

父亲节似乎远不如母亲节那么重要,没有孩子给父亲送礼物。但是,美国的父亲仍然认为他们的命运比许多其它国家的父亲强得多,因为那些国家的父亲们连个名义上的节日都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腊八节的来历与传说

全文共 1238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

传说一: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传说三: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并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四: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传说五: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传说六: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小学描写贝壳的作文

全文共 639 字

+ 加入清单

在记忆中,脑海里浮现出很多的故事,大部分都是妈妈带我去爬山,但我最深刻的是一次泰国海边之旅。

在暑假时,我飞到泰国去了,爸爸带着我去海里游泳。但是,我不敢下水,只好在沙滩上玩沙子,拣贝壳。泰国的海滩虽然不大,可沙滩上贝壳多了去了!数也数不清,好像比天上的星星都多呢!于是,我用100泰铢买了一个花篮子装贝壳,因为手里实在拿不下了。贝壳的形状千奇百怪,每一个都有不一样的故事。我想贝壳大多数都是被海水冲过来的,如果在一个地方待着,那贝壳一定会自己送上门的。

我拿着花篮,坐在沙滩上,一边等着海水能打过来更多好看的贝壳,一边端详着自己捡来的哪个更漂亮,想着回去如何做成贝壳手链或项链。但海水打过来好几次了,始终没有见到有贝壳冲上来。我真的有点失望,看来守株待兔的方法是不灵的。于是我改变了策略,准备把脚下的沙子挖一挖,说不定沙子里面就会有好看的贝壳。我满怀喜悦的心情挖呀挖,挖呀挖,忽然手指碰到了一个硬硬的东西,感觉可能是贝壳,于是我把旁边的沙子松了松,露出了一个漂亮的大贝壳,贝克上美丽的条纹清晰可见,颜色艳丽喜人!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篮子里,打算继续挖下去寻找更多可爱的贝克。忽然,我的手很疼像被夹子夹了一样,我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寄居蟹,我打扰到它休息了,所以它用钳子狠狠地夹了我一下,算是对我的回敬。我小声地说了声对不起,忍着痛悄悄地离开了。

我看着篮子里可爱的贝壳,憧憬着着如何编织自己美丽的梦。再看看自己被夹红的手指,想象着被我打扰的寄居蟹如何生活,感觉这次海边之行收获颇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深蓝的贝壳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大家放暑假了,我和姐姐去海滩散步。

我和姐姐看到深蓝的大海,觉得烦恼都不在了。这事我捡到了一枚贝壳,它是深蓝的,很美丽。突然姐姐跑过来,说:“我们把这个贝壳拿回家吧。”到家的时候,我拿出贝壳给爸爸妈妈看,妈妈想了想,说:“孩子,我们把这枚贝壳归还给大海吧。”我好奇地问:“为什么?它很漂亮。不是吗?”妈妈摸了摸我的头,说:“因为贝壳原本是小虾的家。贝克没了,小虾多可怜啊。”我开心地点了头,“好,我们明天早上出发。”

第二天早上,我和姐姐来到沙滩上,果然,小虾来找我们要它们的房子。我友好地问:“你就是房主?”小虾说:“正是。”我和姐姐一起对小虾说;“对不起,我们因为贪美,夺走了你们的房子,你能原谅我们吗?”小虾说:“好,我原谅你们,不过你们再也不能夺走大家的房子了。”“嗯”。我和姐姐重重地点头。

夕阳还剩最后一丝余韵时,我和姐姐手牵手回家,海滩的影子分外漂亮。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贝壳”里的花园

全文共 664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校园里最美丽的地方是中心花园,从高处望去像一个七彩贝壳,也像一把扇子,所以它又叫扇形花园。

扇形花园里有质朴无华的香樟树,有宁折不弯的小草,还有芬芳扑鼻的花朵,小草上有一层霜。走进长廊,长廊就像一条巨龙,炎热时,同学们在下面看书、画画。长廊上方长满了紫藤萝,那枝叶重重叠,没有一点空隙,紫藤萝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让你感觉好像走进了仙境一般,紫藤萝就像一个个倒挂着的小金钟,又似一个个含羞的小姑娘,低着头偷偷的掩笑,一阵微风拂过,几瓣花随风飘落,好像一只紫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最美丽的就数腊梅了,腊梅不像月季那样绚丽,没有荷花那样美丽,没有杜丹那样富贵,没有米兰花那么朴素、淡雅,但是它芬香,并能耐寒。金黄色的小花绽放枝头,远处看,像一个个小铃铛,近处看,像一个个低着头的嫩草,又像一棵摇钱树。

桂花树的叶子非常多,这一丛,那一簇,很不少。桂花树的叶子常年长着,等到桂花树开花的时候,那金黄的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从它身旁走过,就能闻到浓浓的清香。桂花的样子有很多,有的含羞的涨红了脸,一把拉上绿色的“窗帘”,遮住了我们的视线;有的钻进了绿色的“被子”,甜甜地进入了梦乡;还有的从树上跳下来,想与我们结为朋友。桂花树的叶子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叶尖稍稍向上翘起,就像一只只小船;叶子的生长也是蛮有规律的,中间有一条又细又长的脉络,两边均匀排列着小脉络。桂花树的枝条也很有趣,有的直冲云霄,有的斜指前方,还有的垂直下落,真像一位位子,在翩翩起舞。走进桂花树,看树干上的那些树皮,就像老人的脸一样。

这就是我们的花园,这就是我们的贝壳花园。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

全文共 568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十二月初八即是腊八节,习惯上称作腊八。腊八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天做腊八粥、喝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

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小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肉丝、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全文共 879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世界通行的历法是阳历,而华人计历更多采用“农历”,“农历”又称“夏历”,对应于“阳历”又称“阴历”,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观念了,进入战国,魏国人石申编制了一张包括二十八星宿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运行关系的星图表,这是全世界第一张星图表,标志着中国的天文学走入一个新时代。

阳历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计算,这一周一共是 365 天 5 小时 48 分 46 秒,为方便以 365 天做为一年,每隔四年设一个闰月,使原本 28 天的二月增加为 29 天。

阴历则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作为计算单位,这个周期大致是 29 天 12 小时 44 分 4 秒左右,因此大月30天,小月29天,真正的阴历一年只有 354 天,比阳历少 11 天,为了使它能够符合天气冷热变化的周期,每隔二年或是三年就得多增加一个月,称为“闰月”,所以我国古时就有“十三月”的名称,后来又用“19年7闰”的方法来设定闰月。目前在科学指导下,闰月设置就更精确了。

为了充分反映季节气候的变化,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并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这二十四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二十四节气指出气候变化、雨水多寡和霜期长短,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和总结的结果,对农事耕作具有相当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一般更适用于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

自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几千年以来,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来历与习俗

全文共 296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正月十五闹元宵,是我国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的那天,来自祖国的大江南北,不同地区的人都会齐欢乐,庆元宵。那么这天是怎么来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什么是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古代称为“上元”,其夜则称“元夜”、“元夕”或“元宵”。我国古代的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日必逢满月,叫做“望”。满月象征着团圆美满,在正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据《史记•乐书》记载,早在西汉初期,宫廷中就有了正月十五祭祀太乙神(天帝),祈求福佑的礼仪活动。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元宵节花灯,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人们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以示祝贺。

元宵节的起源和来历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史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又有一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是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的习俗

在民间过元宵的习俗有很多种,不同的民族过元宵的方式也会有所不一,以下是不同民族人们过元宵节的方式。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

2、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3、中国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4、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5、放焰火

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元宵节夜在广场都要进行放烟火活动,到时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丽的烟火,烟火越来变得越美,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颜色越来越美越来越艳丽。

6、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7、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8、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9、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少数民族地区农历正月十五日的习俗

偷菜节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巴乌节

彝族的传统节日巴乌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巴乌”意为“打猎归来”。见于云南鹤庆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区。时此节原本是欢庆狩猎归来的习俗活动,无固定节日。

看完了以上的介绍,你是不是对元宵节也有了一个完整的了解了呢?如果觉得文章很受用,不妨也分享给你的小伙伴们一起来看看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腊八粥的来历

全文共 1452 字

+ 加入清单

腊八粥,吃不完,吃了腊八粥便丰收”。农历腊月初八,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关中一带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上一锅“腊八粥”,美餐一顿。不光大人、娃娃吃,还要给牲口、鸡狗喂一些,在门上、墙上、树上抹一些,图个吉利。

“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由来已久,自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就开始兴起。古时的“腊”是祭祀的意思,远在商周时代,我国就有连天地、神灵、祖先一起祭祀的习惯,把这种综合祭祀,叫做“合祭”。这种祭祀,表达了古代人一种朴素的、善良的心理活动,意思是说:一年到头了,能得到丰农足食,该感谢神灵啊!于是就选择腊月初八这一天,煮上—锅“腊八粥”,借以祭奠神灵,庆祝丰收,预祝来年的更大丰收。这就形成了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腊八节在传承过程中,又有一个传说,说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吃了放羊姑娘用苹果糯米团子煮的粥,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后世信佛的人,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就念经吃粥,这样就给腊八节增添了宗教色彩。不管怎么说,人们吃腊八粥,都是以庆祝丰收为内容的。

“腊八粥”确实能体现出农业大丰收,因为它是用各种米(江米、黄米、白米、高梁米等),各种豆(大豆、云豆、豇豆等),各种干果(大枣、栗子、杏仁、花生、核桃、桂元肉等)和豆腐、肉类混合成的一种粥,这种粥集中地反映出了农业大丰收的成果。关中一带及附近一些地区的群众,都十分重视“腊八节”。但县与县、乡与乡、村与村之间,又各有不同的讲究。富平县的农家,这一天喜欢酿酒,名曰“腊脚”;长安县的古风俗,这一天要煮肉糜,抛洒在花木之上,谓之“不歇枝”;乾县、礼泉一带,讲究腊八节要给老人送粥,女儿家要请新女婿吃粥;凤翔一带则是用黄米和八种豆子,加上油盐做一顿腊八焖饭;铜川地区的农村,在这天还流传着为幼男幼女剃头理发的习惯。凡此种种,自有不同情趣。

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我的五彩“贝壳”

全文共 710 字

+ 加入清单

童年,是欢乐的海洋。在回忆的海边,有无数的贝壳,有灰暗的,勾起一段伤心的往事,有灿烂的,使人想起童年趣事。我在那回忆的海岸,寻觅着最美丽的贝壳,啊,找到了……

记得在我四岁的时候,每天我都看见外公戴着那副棕色的大眼镜,我就想:咦,怎么外公有眼镜,我却没有啊!那天外公出去了,但没把眼镜戴走,突然一个拿眼镜的想法在我脑海中浮现,哈!不如拿眼镜来戴一戴,看看眼镜的感觉如何。我踮起脚,偷偷溜进外公的书房,(因为外公的眼镜一般都放在书房的柜子里。)我小心翼翼地拉开柜子,把外公的副棕色的大眼镜偷偷拿了出来。心想;呵呵!今天一定会很好玩的,因为我多了个玩具—眼镜。我就戴着眼镜,在家里玩来玩去。还看见一个大怪物,(其实是蚂蚁,因为外公那个是老花镜,放大的哟!)它正一步步朝我走来,我好害怕,担心它会把我吃掉,我跑啊跑啊,终于把它给甩掉了,(其实是蚂蚁了。)唉,终于把它甩了。突然,我听见一阵脚步声。糟糕,准是那老头子(外公)回来了。我的心一慌眼镜就掉在地上了。外公跟我说:“思思,你去帮我把书房那副眼镜那过来。”我把刚从地上捡起的眼镜递给外公(其实是玻璃,还有镜框,因为玻璃和镜框完全分离了。)外公皱着眉头说:“这是什么?”我说:“眼镜啊!”“这哪是眼镜啊!”外公说。“这就是眼镜。”我强词夺理地说到。我看外公还不信,我就把那两块镜片贴在我的眼睛里,突然,在我的眼前展现的是一片漆黑。我感到害怕极了,就大叫:“外婆,外公救命啊!”外婆听见了,见我把镜片贴在眼睛里,就把镜片拿掉了。还对我说:“傻孩子,你怎么就那么傻啊!”顿时,我的脸“唰”的一下红了,不由地低下头。

童年趣事,件件都像五彩的贝壳,这些五彩的贝壳,托起了我五彩的童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搁浅的贝壳

全文共 539 字

+ 加入清单

落日的余晖倾洒在海面上,透过夕阳的映衬,晶莹璀璨,绚丽夺目。潮汐慢慢涌来,漫过沙滩,漫过脚下,我踩着温润的细沙,慢慢地踱着,悠闲地看着大海,静静地听着涛声,轻柔的海风轻拂而来,我蹲下身,捡拾起一枚枚搁浅贝壳,对着夕阳的方向慢慢举起,此时的贝壳在余晖的照耀下,仿佛被涂上了一层水银的釉质,似乎在向我诉说着什么。

我把拾起贝壳凌乱的放于沙滩上,想用它们拼凑起一幅幅唯美的画卷,我慢慢的将一枚枚贝壳放在它们各自的位置,时而停下来思考几秒钟,思索着下一枚应该放在哪儿,放在哪儿才最合适。我默默的拼凑着,拼凑着,任那一波波的海浪扑打在我的脚上,浸湿我的脚板。蓦然,一幅被定格的画面跳入了我的眼帘,一个熟悉,再熟悉不过的词语,一个陌生,再陌生不过的词语,我看着一枚枚排列有序的贝壳拼凑而起的“回忆,心,不由得一颤,像似要打开我心中那道封闭已久的闸门,勾起的回忆,宛如碎片,无论怎么拼凑都回不到从前。

银色的月光铺满了平静的海面,缕缕海风,轻轻拨动着平静的海面,扬起层层涟漪,连绵不断。我漫步在海边,凝视着那一望无际的海面,清辉四溢流泻,像一幅宁静的水墨画,淡淡的色彩,淡淡的意境,在晚风的轻拂中,像舞蹈的仙女,沉静而飘逸。沙滩上一枚枚搁浅的贝壳拼凑着“回忆”的回忆,一遍又一遍如潮汐涌来波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贝壳里的哭泣

全文共 523 字

+ 加入清单

我想我不会再忧伤,但张开那两扇贝壳,随着月光慢慢隐到海的那边,埋在心的缺处,慢慢化成紫蓝粉末,慢慢…

沙粒中,几多荧粉在闪烁,凄婉的寒光。

哭了,泪从缝隙流出,融入沙中,淡开来,模副成浅色的碎梦。我独自躲在贝壳里,思念你的晶莹和冰冷的影像。我常常静躺在沙砾中,任咸咸的海水洗礼,夜风如飘缈的歌,静如止水的追忆。

我常常望着残月孤星,听着它们缠绵的悄悄话,涩涩酸酸忆昔。

挥不去的海鸥悲鸣,在贝壳里徘徊,蔓延到心的空缺。雨季来了,那些独自望天的日子里烟雨朦胧中的残影碎像,晃晃悠悠地飘过,在缝隙前。我感觉不到雨的丝缕,侵透了爱的心走了,化作闪烁紫蓝的粉末,撒落沙滩。

在如此简单得有些乏味的朝朝暮暮里,我想终有一天会在海边望见你寒霜的俏脸在笑,不过却非为我,弹开了双睨中那几滴浊液,像纳木错般晶莹清澈,不过非我而为。

我不能拾起碾碎成了粉末的心砾,碎了,碎砾中放着你,它逝了,永远的,销着失落的悲寂,去了。心湖成了一潭死水,再也散不开涟漪成唯美。

我会闭上双壳,在厚重的忧伤里,默念一遍,伤痛的哭一回。

雨季过了,我想我会静静的逝去,静静的告别波光粼粼的海;静静的告别为我悲鸣的海鸥;静静的告别细水长流的忧伤在心的缺处遗下的足迹,静静的。

躲在贝壳里哭,累了,睡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元宵节的来历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传统文化,光辉灿烂,有绘画、剪纸、民间工艺、民间艺术,但我最喜欢的是元宵节放烟火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就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犹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传统节日的传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要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让它发扬光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成长的贝壳作文500字

全文共 535 字

+ 加入清单

成长中,总会学到一些东西,它们犹如贝壳一般久久屹立在我的脑海中。

诚实贝壳

那一年,发生了一件令我永生难忘的事。在去幼儿园的途中,有一条很宽的马路,嗯路上车很多,导致我就要延迟到了,再加上早上起的晚了,等我去了幼儿园,老师眼睛直勾勾的望着我,问我:“你怎么迟到了呀?”我鼓起一口气将迟到的原因,一五一十的告诉了老师,谁知老师不但没有骂我,还给了我块巧克力,说我非常的诚实,那年沙滩上留下一个贝壳,叫诚实,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提醒我诚实守信。

勇敢贝壳

在我十岁的那一天,我学会了勇敢,那天妈妈对我说:“今天你要自己回家。”我一听,身体一颤,手中杯子重重地摔在地上,接着,用地球三抖声音大喊:“不,”可抗议无效,晚上我独自走在那条寂静的小路上,借着清幽的月光,慢慢向前走去,远处突然传出几声犬吠,我倒吸一口凉气,感觉身后传来几分寒意,当我回到家门口,顿时发现也没有那么可怕呀,十岁时我学会了勇敢。

助人贝壳

有一次,我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满头银发,手中提着一个菜篮子,走近一看,这不是我们邻居吗!我二话不说上去帮她,老奶奶对我露出了笑脸。在向他告别后,我感到十分快乐,帮助别人自己也会快乐,那年我学会了乐于助人。

在脑海里的这些贝壳,会在今后的道路中时刻提醒我,指引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端午节的来历与传说小学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到了,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不知道的话,我来告诉大家吧。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重午节。关干端午节还有一首儿歌:“五月五,是端午摘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的日子。”

然而我觉得端午节更多是为了纪念屈原。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齐、楚、燕、朝、赵、魏、秦七国为雄,他们各国之间为争夺土地,使中原大地战火连天。当时,屈原是楚国的左徒官,他劝楚王要仁治,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可怀王不听,还听信谗言革职屈原。悲愤痛心的屈原,便写下了不朽诗篇——《离骚》和《天问》。公元前278年,楚国被秦国攻破。屈原精神受到极大的打击。面对国家亡灭,自己却无能为力。扁抱石投入长江东边的汨罗江。闻讯赶来的楚州百姓纷纷划船,并拿来粽子投入江中喂鱼蛟虾蟹,让他们不要吃屈原。

两千年过去了,但是人屈原的形象仍然留在人们的心里。如今,每年五月初五日人们都会吃粽子,当然各地人民习惯不同!

端午节是我最喜爱的节日。不仅仅是因为能吃粽子,更是能感受到屈原对祖国的热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贝壳风铃_750字

全文共 732 字

+ 加入清单

“叮—呤!叮—呤!”打开窗,窗前的贝壳风铃就开始随风欢唱,勾起我的记忆,它那上面系着的便条有这样的话,令人终身难忘:一片片艳丽的贝壳,串起我俩之间的故事;一串串美丽的风铃,歌唱着我们的友谊。这串美丽的贝壳风铃是以前邻居家的女孩小林送我的。她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女孩,大而黑的眼睛总是天真地凝视着你,脸上的小酒窝里总是荡漾着笑容,她就是林圆圆,我们俩是在一次意外碰撞中相识的。那是一个盛夏的晌午,我酷热难耐,急冲冲地下楼去买冷饮,这时她正在上楼,怀中抱着一只大纸箱,“哗---!”我们俩不小心撞在一起,却几乎同时向对方说了声对不起,好像本来就认识,自来熟。我见她箱子里尽是些精美的小玩意儿,我一眼就认出她正是新搬来的邻居,并且还跟我同学呢!就这样,我们认识了。那时我经常去她家玩,参观她的闺房,哇!简直是贝壳饰品的陈列室。我羡慕极了。就从那时起,我俩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一起上学,一起写作业,一起玩耍,一起弹钢琴……

有一天,小林突发奇想,让我跟她学做贝壳风铃。我这才知道,她父亲在三亚当兵,每年休假时都会带一大包南海贝壳给她,那些风铃和挂件都是她父亲教会她制作的。我们做了一串串风铃,一个又一个小挂件,和她在一起真的很快乐。

白驹过隙,转眼间,四年就过去了,我们都要小升初了,考试结束的那天晚上,小林来了,她显得很伤感,大而明亮的眼睛充满了忧郁。临开学前几天,妈妈告诉我小林的父亲转业了,全家回他的老家天津,临行前,小林怕见到我更伤感,就托母亲转交给我一只纸盒子。我打开一看,呵?!是贝壳风铃,她最喜爱的一只,里面还有一封信。“许妍,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四年的时间过得真快呀,跟你在一起我总是很快乐,可是……”

“叮—呤!叮—呤!”小林,你在他乡还好吗?我们永远都是好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贝壳中的砂砾

全文共 747 字

+ 加入清单

人生其实很简单,但是走向成功的路途却无比困难!

面对嘲笑,面对讥讽,你做出了一个永不能改变的决定,这种精神,是伟大的,是坚强的,表现了你对未来的渴望与追求,用你那双明亮的眼睛照亮了前方遥远的路途。

贝壳里的珍珠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沙砾藏在贝壳里,几百年后,一颗不为人知的。小小的沙砾,竟变成了一颗最美丽。最闪亮。最耀眼。最光彩夺目的珍珠。但是你知道吗?在这颗沙砾决定要在贝壳中变成珍珠的时候,它面对着多少沙砾的嘲笑。你知道它为了下这个决定,想了多长时间吗?当时,在它钻进贝壳里的时候,同伴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讥笑它,它会有多么的尴尬啊!但是,大家谁也没想到,它却不管别人怎么说,它穿着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在以后的时间里,它只有与贝壳做伴,它是多么的孤独啊!但是它从来不叫苦,因为它知道,自己是一颗顽强的沙砾,坚决不能放弃!它还知道,要成功,就要经过孤独有坎坷的道路。这条路,只要前脚刚刚跨进,就不能再缩回来,因为这是一条考验你的路。

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它不只是有贝壳里沙砾的孤独,它还有艰难的境界,只要你有丝毫的放弃心理,相信,你不会成功的。这条坎坷之路,考验的就是你有没有坚强的毅力,考验的就是你有没有足够的能力,考验的就是你有没有放弃的心理!

在这条路上,也许你会遇见大河,也许你会遇见沙漠,也许你会遇见山峡,也许你会遇见野兽,这些困难,有可能把你拦住,这时,你会大声呼喊救命,但在这个时候,没有一个人会帮助你,因为他们也有自己的目标,他们也有自己的困难。这时,你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冲出危险。艰难的境界,才能取得成功。

决定,坎坷和成功,相信吧!只要你能冲过去,你一定是一位成功人士。坚强的毅力。足够的能力。没有放弃的心理,只要你的身上存在这三条优势,你就一定会成功!学习贝壳里的沙砾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复活节的来历

全文共 1792 字

+ 加入清单

On Easter Sunday, Christians celebrate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Lord, Jesus Christ. It is typically the most well-attended Sunday service of the year for Christian churches.

Christians believe, according to Scripture, that Jesus came back to life, or was raised from the dead, three days after his death on the cross. As part of the Easter season, the death of Jesus Christ by crucifixion is commemorated on Good Friday, always the Friday just before Easter. Through his death, burial, and resurrection, Jesus paid the penalty for sin, thus purchasing for all who believe in him, eternal life in Christ Jesus.

(For a more detailed explanation about his death and resurrection, see Why Did Jesus Have to Die? and Timeline of Jesus Final Hours.)

Easter Season

In Western Christianity, Easter marks the end of Lent, a 40-day period of fasting, repentance, moderation and spiritual discipline in preparation for Easter. Lent begins on Ash Wednesday and ends on Easter Sunday. Eastern Orthodox churches observe Lent or Great Lent, during the 6 weeks or 40 days preceding Palm Sunday with fasting continuing during the Holy Week of Easter. Lent for Eastern Orthodox churches begins on Monday and Ash Wednesday is not observed.

Because of Easters pagan origins, and also because of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Easter, many Christian churches choose to refer to the holiday as Resurrection Day.

Easter in the Bible

The biblical account of Jesus death on the cross, or crucifixion, his burial and his resurrection, or raising from the dead, can be found in the following passages of Scripture: Matthew 27:27-28:8; Mark 15:16-16:19; Luke 23:26-24:35; and John 19:16-20:30.

Determining the Date of Easter

In Western Christianity, Easter is always celebrated on the Sunday immediately following the Paschal Full Moon.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订婚戒指的来历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有关订婚、结婚戒指的由来,据说是古代抢婚演绎的结果,当时,男子抢来其他部落的妇女就给她戴上枷锁。经过多少年的演变,枷锁变成了订婚、结婚戒指,男子给女子戴戒指表示她已归我所有。另一个说法,世界上第一个把戒指用作订婚信物的人是奥地利王麦士米尼。1477年,麦士米尼在一次公开场合认识了一位叫做玛丽的公主。她的美丽容貌和优雅的举止使麦士米尼为之倾倒。麦士米尼虽然知道玛丽早已许婚于当时的法国王储,但是为了赢得她的爱情,麦士米尼还是决定试试运气。他命人专门打造了一枚珍贵的钻石戒指,送给玛丽。面对这只精雕细刻、闪闪发光的钻石戒指和麦士米尼的热烈追求,玛丽终于改变了初衷,与麦士米尼幸福地结合了。从此,以钻石戒指作为订婚信物,便成为西方人士的一种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全文共 78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中国人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呢?这里有着不少的传说,最著名的的就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过端午节,中国各地有很多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中国中部的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钟馗与一个离奇传闻有关,相传中国唐代(618年-907年)的皇帝病中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而啖之,自称钟馗,醒后令画家吴道子描成画像,相貌凶残丑陋,以为打鬼、驱邪、除祟之用。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据说中国古代百姓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