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动漫电影西柏坡观后感五篇【精彩20篇】

在《疯狂动物城》中,编剧用动物世界构建他的乌托邦,而没有直接用在充满弱肉强食、竞争、分裂、排斥、不信任的人类社会。现在开学吧给大家分享一些动漫电影西柏坡观后感五篇优秀作文,供大家学习,希望能帮助到您。

浏览

6464

作文

1000

电影《狙击手》观后感日记

全文共 438 字

+ 加入清单

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涌现了很多为了他人的安全而放弃自己的生命的英雄。罗盛教也是其中之一,他是1950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4月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任某部侦察连文书。一天,连观察所附近的山村遭美军飞机轰炸,他冒着浓烟烈火,抢救出一位朝鲜老大娘和一名儿童。1952年1月2日晨,4名朝鲜少年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附近的栎沼河上滑冰,其中一位少年不慎掉入2.7米深的冰窟,另3名少年大声呼救。

罗盛教路经那里,听到喊声,立即向出事地点飞奔。他边跑边脱掉棉衣棉裤,冒着-20℃的严寒,纵身跳入冰窟,潜入水中找寻。他两次把少年托出水面,都因冰窟周围冰层破裂,又跌入水中。几经周折,他冻得全身发紫,浑身打颤,难以支撑,但仍以惊人的毅力再次潜入水中,用尽最后的力气,把少年顶出水面。

这时一名战士赶到,遂将那位少年抢救上岸。他却因力气耗尽,无力浮出水面,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志愿军为朝鲜人民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也证明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之深。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电影红海行动观后感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这部影片没有过分夸张的情节,也没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很客观的描述了整个事件。

可能是我从小在部队家庭成长,部队情节太过严重,又或是当兵入伍是我的梦想之一,没能达成心中略有遗憾,每次有这种片子,平时不常去影院的我一定要买票去支持一下。

今日首映日,为了在今日观影,我提前很久就预定了座位,当时以为大年初一不会有很多人观影,但当时我订票的时候还是有些震惊,基本上座位都被坐满了。

有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来的,也有小情侣结伴来的,还有像我大年初一带着爸妈一起来看这部电影的。特别要说的是,坐在我前排的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看气质挺像退伍老兵的,挺直腰板坐在那里认真看。

座无虚席,整场看下来大家基本都比较安静,不像之前看电影的时候可能存在些嬉戏打闹的人,影院很安静。电影放映结束的时候,放映厅里陆续开始有人鼓掌,片尾的时候大家也没有着急着要走,而是慢慢离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孔子电影的优秀观后感

全文共 4037 字

+ 加入清单

客观而言,《孔子》引发这么大的争议,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作为一部工整流畅的准文艺片,本不该有什么太大的波澜;但作为万世师表的人物传记,成为舆论焦点也不足为奇。真正有价值的争议,是冷静的声音、相对理性的批评,以及可以探讨的诚意和余地。胡玫导演在《孔子》开拍时就说过“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心情,这或许是她想象之中的局面,但也可能始料未及。

无论如何,电影主创对《孔子》的诠释还是充满诚意;无论他是圣人,还是凡人,“孔子”在当代都需要知音;在这个时候,通过电影去讨论甚至争议《孔子》,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好事……

一、诠释圣人:理想主义者的实践论

胡玫版中的孔子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但不是把理想挂在嘴上高谈阔论,而是热衷于躬亲实践,用事实去证明理想的合理性、可行性。

孔子是一个圣人,这是早已定评的历史。回到彼时生活中,孔子又只是一个普通人,从政未果致力于教育事业,这也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圣人也是人,要食人间烟火,有生老病死的问题,更有理想和现实的权衡挣扎。反之,圣人之所以最后成为圣人,是因为能凭借智慧超越这些羁绊,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芸芸众生,去改造周围的世界。影片的说服力,精华与窠臼都来自于这个矛盾。电影开头,孔子以倒叙的形式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就是一个老人在回忆从前走过路,为自己充满遗憾的一生做总结。

还原历史,这句话很简单。但是,每一个人都对历史和人物有自己的想象空间,一部电影想要做到人人都服气,势必要旷日持久下很大的功夫。电影《孔子》为了尽量立体、丰满、客观、合理地描述孔子,可谓苦心孤诣。影片有多处打动人的地方,孔子参政、护主、重民生、立国、立言、兴邦、传道、自爱、爱人等一系列细节都很有感染力。比如,“堕三都”这样剑走偏锋的决定,是孔子高瞻远瞩的“圣”,一般人不敢轻举妄动。同情弱小无辜的殉葬者,不惜以死相谏,却是一个有正义感的男人的见义勇为,只要有勇气,每个人都可以去做。

孔子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但不是把理想挂在嘴上高谈阔论,而是热衷于躬亲实践,用事实去证明理想的合理性、可行性。他从来不考虑做这些事情“小我”收获了什么,而是觉得身在这个时代,就必须尽自己的力量去影响人们朝着安居乐业的康庄大道发展,隐恶扬善,建立一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理想国。他用智慧和反对派、既得利益者沟通迂回。从来都是言行一致,用事理去说服人,用行动换来别人的信任和折服。

片中,有两个细节对比令人印象深刻:一是作为傀儡的鲁定公感叹孔子,说孔子不会装糊涂,处处得罪人,非要一意孤行施行理想;二是,孔子向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求教,老子大意是说天下事物有其发展规律,顺其自然就行,不必去管它。面对君上的消极劝导,和老子“超然物外”的教诲,孔子都没受太大影响,而是继续积极前进。孔子在鲁国没能实现理想之后,奔走春秋列国,带着一干不离不弃的弟子试图去寻找新的支点,继续践行自己的主张。阻力、压力把他淬炼成更加顽强。

影片最后,孔子回到了久违的鲁国,从此不再过问政事,而是一心致力于教育事业,但这不等于孔子放弃了理想,不过是转换了一个方式罢了:他知道一个人的力量、生命毕竟有限,必须通过教化来影响人们的想法和生活方式,自己的主张才能万古流芳的进行下去,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也可以这样理解,这既是一个圣人远见卓识的高明选择,也是一个普通人在长时间的挫折之后,最后唯一正确的精神出路。“圣”和“人”再次合为一体。

二、走下神坛:双面孔子的局限性

理解孔子需要时间、阅历、心境,感同身受的经历。就像有些讽刺的是,电影里唯一能理解孔子,接近孔子心灵的人,竟然是一个聪明、美艳的祸水女子南子,历史若是如此,孔子多半会后悔说过“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样具有大男子主义色彩的话吧。

导演之外,作为主演的周润发无疑是压力最大的一个人,因此他曾几番拒绝。对于当初(2007年)的拒绝,周润发说:“因为第一稿里孔子有光环,我演不了,我觉得我不仅要演一个圣人,而且也要演一个人。第二那个孔子太年轻,就是用电脑特技我也扮不像。两年后我再看剧本,从51岁开始演,我觉得合适”。从接手出演《孔子》那一天起,他就已经走在他表演生涯里最险峻的钢丝上面。光靠众多的文字资料,历史典籍,去判断孔子的心态、气度、言行,需要耐心和领悟能力。周润发演绎的孔子,既没有把“普通人”孔子演得单板生硬,也没有把圣人孔子演得出神入化,不可企及。落魄潦倒之余牵马而出,被马撞到在泥水里,起身后哈哈大笑的豁达;被困山谷,缺粮缺水情况下操琴明志,却把最后一口肉汤分给弟子这些地方,不仅仅是形似,而是深入骨髓的通达。

当人们在争论着《孔子》上映宣传期间,周润发一跪再跪的八卦新闻时。第一印象想到的是炒作、噱头,用恶搞来争夺报纸头条,为电影造势。却很少有人想到“克己复礼”的故事,周润发想复跪礼,除了入戏太深脱不开身,另一个原因是他的气质已经钻到孔子那个时空里,也想把人拉到那里一起感受。再说表演,周润发的演出使得“圣”和“人”的衔接自然而稳健,有很强说服力。他的倾心和努力,对达成这两个矛盾而又互生的“双面孔子”,作了自信、有力的证明。

已经被岁月雕刻成一个老顽童的周润发,从大侠、游子、杀手、作家、赌神、黑帮老大等黄金时代的身份中突围,把自己的心态、气场有效收敛集纳,放到孔子生活的时代进行打磨、碰撞,小心翼翼地揣摩、分析、拿捏人物,力图把圣人的“圣”和“人”两方面作一个全面的领悟。因为《孔子》,在自己的从演履历上贡献了一次最正统、最舒展、最深沉的表演。这或许是岁月赐予周润发的时间财富,也是一个勤勉、稳健的演员,无师自通,用心体悟的结果。

把一个神圣的思想家、教育家,襟怀广阔、低调审慎的谦谦君子,拍成一个像邻居大叔一样的普通人,在观众的第一直觉上建立一个亲和、亲切的氛围,娓娓道来的故事,如沐春风的影片语境,让观众不因为历史久远,而和人物产生艰涩生硬的隔膜;同时,又要把圣人不同于凡人之处的“神圣”表现出来,人生态度,生活智慧,人格魅力,思想影响力融贯杂一起。周润发把这些东西具体而真切地“写实”出来,用最大程度的努力去说服观众获得精神上的启迪。

周润发身上举重若轻的风骨,不是简单的清高自负、敝帚自珍,而是知识分子积极入世的明亮心境和执着坚守。可以这么说,理解孔子需要时间、阅历、心境,感同身受的经历。就像有些讽刺的是,电影里唯一能理解孔子,接近孔子心灵的人,竟然是一个聪明、美艳的祸水女子南子,历史若是如此,孔子多半会后悔说过“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样具有大男子主义色彩的话吧。这是作为男人的孔子,作为生长在男权社会里的孔子的局限性,因为孔子是一个人,男人。

三、寻觅知音:孔子其实离我们很近

电影《孔子》希望得到的沟通,是通过发生在圣人身上的故事,来启迪今天因为过分物化而显得浮躁的社会,那些彷徨中迷失了信仰,丧失了价值判断的人们,去励志那些还在坚持的平凡人。这是孔子思想在今天仍然具用普世性的意义。

胡玫曾说“质疑声一定会有,一路都有人在不断地警告我,连我妈都说我,你这不是疯了,找死吗,干嘛拍这么一部片子?”。因此可推,胡玫大抵是敬仰孔子这个人,并对孔子形成自己的了解和想象,才会多年来东奔西走地筹拍这个片子,不然有那么多帝王将相等着她去演绎,何必要碰孔子这个吃力不讨好的“烫手山芋”。她用电影这个生动的表现方式,在一拨拨的观影人群里,找到孔子思想的知音,理想主义的共鸣。就先把自己变成了孔子的知音,电影是她的成品。电影《孔子》即便不能让更多人成为孔子的知音,也是胡玫从业生涯里的一个惊叹号。

颜回在冰河里一次次打捞逸散的经卷,最后殒命,就像《海盗电台》里狂热的电台DJ在海水打捞唱片一样,都是在为心中纯净的理想而献身;子路临死前“君子死,而冠不免”的信念,则影响了电影《水浒传之英雄本色》里不断扶正官帽的陆谦这样的读书人、官员。这些细节的设计,纵然有想象的成分,但是这些弟子都是孔子和其身后完整的思想体系的知音,他们献身的是“道”、“仁”等这些看不见却可以实践的东西,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可以把这些东西去融入生活,检验理想。电影试图用儒家思想的雨露来点化焦灼不安的心灵,就是孔子精神的再次发光。而演完孔子的周润发也说:“《孔子》跟现代人的生活、感情都是很近的。你觉得两千多年前很遥远,等你看完《孔子》你会觉得,孔子跟你是很近。”

如果说,一次观影经历就是一次和电影,以及电影里的主人公沟通的过程。那么从主观出发,电影《孔子》希望得到的沟通,是通过发生在圣人身上的故事,来启迪今天因为过分物化而显得浮躁的社会,那些彷徨中迷失了信仰,丧失了价值判断的人们,去励志那些还在坚持的平凡人。这是孔子思想在今天仍然具用普世性的意义,电影院里真要能走出一些“知音”,善莫大焉。电影本身到底有多大的可看性,认真看过,而且有独立思想的观众会有自己的想法,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结语

《孔子》是一部商业意图的大型文艺片,有剧本略显仓促,台词不够严谨考究,古文和白话衔接得不很自然,很多地方对历史的把握、“合理的想象”不够稳妥扎实等很多不足之处,下的功夫还不够,不能让观众有效地吸收、消化,产生感同身受的共鸣。拍惯了大型古装电视剧的胡玫导演,也还没能从电视剧的视角里转换回来,有些地方还是在用电视的方式来拍电影,放大了一些不必要的地方,煽情过甚矫枉过正,而一笔带过了值得特写的心理转捩点。只是,电影本身还不至于诚意全无,不忍猝睹。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有一本新书叫《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讲述他边写作边参加长跑的事情。我们在谈论孔子的时候,在谈论什么?在争论电影《孔子》的是是非非,功败垂成?还是孔子本人、儒家思想,更多电影之外的东西?那些准备发言的人,都先来想一想这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在心中打好腹稿,大家的心态和气度都会变得友好豁朗起来,视野和胸襟也会为之开阔,建设性的东西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了。电影《孔子》和圣人孔子的知音也会一个个生长起来,如果孔子在世,这应该他乐意看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孔子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2841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电影观后感(一)

《孔子》这部影片讲述了孔子从年轻到衰老的故事,说明了他的大志与大智,以及他那三千弟子的大作为。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而孔子后来从宋国移居到鲁国。那是正是宋朝,人们信奉周公的仁与礼,孔子也将仁礼视为约束自己的两个条件。那时的孔子从一介蔗民到被鲁君识中才华提为相国,可是他却被其他同僚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使他不得不被迫离开鲁国。这孔子被逐,他的弟子也不愿老师一个人走,便跟随孔子。被逐以后,孔子和众弟子周游列国,传经授礼。可是,这种日子并不好过,一路上,他们遇到了很多危险。卫国请孔子的弟子:子路去卫国当大将军,抵挡外来侵略者。子路为了保护小小的卫军,被敌人杀害,但是,他在倒下去的最后一刻,不忘要盔正、扶正,孔子听说后,虽然十分悲痛,可是却说他是君子。终于,鲁国大司徒醒悟,请孔子回国。途中,马车正在过冰河时,冰面突然裂开,使孔子的弟子颜回和载有孔子书籍的马车掉入河中,颜回有自救的本领,完全可以马上上岸,可是他却一个猛子扎下去,尽力把书籍打捞上岸,就这样,颜回在冰冷的河水中反复上下,体力终于支撑不住,被冻死了。孔子忙叫人把他打捞上岸,孔子紧紧地抱了他八个小时,要知道,颜回是他最心爱的弟子啊!可是,人死不能复生,弟子把他拉开。经过了十几年的在外漂泊的生活,孔子在将近七十岁的时候回到了他的父母之邦——鲁国。他时刻不忘颜回提醒他的那句话:您知道您为什么被逐吗?是因为您把自己的思想硬加在别人身上。孔子一边抚摸着《春秋》,一遍自言自语:人们敬仰我,是因为它,人们误解我,也是因为它。说罢,他把这部书交给侍仆,命烧掉。

孔子文采奕奕,说话出口成章,面对敌人的威胁仍从容不迫。有一次,他竟以100牛车,吓退了齐国的500乘兵马。孔子语言条理顺畅,说的话大都被世人谨记,如在影片中出现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不同,不相为谋”等。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手下3000多名弟子有72人名扬天下。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也能然人体会到深受教育,人们能在悲观或乐观的场景中得到知识。所以,我们这一代新世纪的幼苗,一定要吃水不忘挖井人,铭记这位开创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孔子电影观后感(二)

电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为什么今天我还是要写观后感呢?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谈到文化信仰我们想到的那首当其冲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祷告于你丘山而得名。电影中孔子的出场已经是一个大夫的身份了。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双亲,所以孔子对下层百姓的疾苦特别的关注,回到电影上来。电影中的周润发给我们很好的诠释了孔子的许多东西,让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电影《孔子》里面有很多与史书记载不一样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为战士壮威,接着是孔子与鲁公一起出面说服齐王收复失地然后就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的死,都与历史不符。史书上没有记载孔子与鲁公一起去谈判的,而记载的是孔子从天而降前来护驾的,这样一改似乎让人觉得更加真实!历史上也没有类似于有沉书入水然后颜回去捞的事情。颜回史书里面的记载是穷死的,不免有些窝囊,这样一改反倒显得他对书籍和老师的热爱,真正热爱书的人确实会不顾自己的性命去救书的,没有什么迂腐之处!

电影中孔子会见南子的绯闻也被大肆渲染,让人觉得孔子不再是一个高不可碰的圣人而是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欲,有一句台词是“吾未见如此好色如好德者”,这是我觉得全片中最妙的台词,面对一个风情万种母仪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会动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觉得是孔子和一群弟子一起回到鲁国以后,孔子跪在城门下,磕头行礼口中反复念叨着:“我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个时候孔子已经年过半百了,但是还是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尽管曾经别人赶他走,但是当祖国需要他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回国。这种胸襟不愧是我们的圣人,这里看得出孔子的伟大!

看电影孔子,我们用平常心看他的可爱,用恭敬心看他的伟大:原来这就是我们的圣人孔子传奇的一生! 孔子电影观后感(三)

昨晚,去看了这个新年里声势造得很足的电影《孔子》。

尽管知道凡动辄投资上千万的大片都是要考虑票房的,既要票房就得考虑观众的欣赏口味,不可能完全按照或者接近历史的真实去拍,那么编剧和导演究竟会把经过人们千百年的认识而且已经基本定型的孔夫子拍成什么样呢,的确很想知道,却又担心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但听电影《孔子》的某主创人员说,观众看电影《孔子》,如果不哭,就不是人。如此信心满满,言之凿凿,更让人充满期待。

影片从51岁的孔子作为政坛新星在鲁国崛起讲起,前半部分一开始便是残忍的活人陪葬,(www.lz13.cn)表现了当时周天子已无力掌控天下,而鲁国国君衰微,国家政权实际上由当时掌握军权的三桓掌控,他们嚣张跋扈,为所欲为的时代背景,接着叙述了孔子一生中最值得一提的两大政绩——夹谷之会和隳三都。后半部分则主要讲述孔子如何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包括“子见南子”、“陈蔡绝粮”、“子路问津”等片段,最后是鲁国大夫季氏在内忧外患中幡然醒悟,孔夫子的治国才能不可小觑,于是放下身段,诚邀孔子回国,并接受了在外颠沛流离十九年的孔子提出回国后绝政治,治教育的条件。

看完影片后,感到有三点不可思议之处:

一是我们只知道孔子是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没想到他老先生还是一个军事家。在“夹谷之会”和“隳三都”中,设计之巧妙,布局之合理,安排之周到,仅仅凭着一腔浩然正气和对道义的坚定信念,与妄自尊大、恃强凌弱的齐国针锋相对,舌战齐国君臣,生生迫使齐国退回了侵占已久的“汶上三城”。这当然大快人心了,谁说孔子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做成了很多军事家想做而做不成的事情。

二是影片后半段的“陈蔡绝粮”中,孔子师徒被困陈蔡间多日,七天七夜粒米未进,而孔子却依然气定神闲地抚琴,以这种方式转移饥饿的注意力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师徒们一人一口分食最后一碗马肉汤后,弟子们不是倒卧在地以保存体力,而是居然有力气围着老夫子和他的琴声运动起来,这不合常理的举动,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三是师徒们周游列国途中遇到了冰裂,当时孔子的一车书掉入冰窟,孔子最器重的弟子颜回像罗盛教那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潜入冰下打捞竹简,孔子及其众弟子趴在冰窟边缘呼喊痛哭,但既无人和颜回一道下水捞竹简,也无人下水力阻颜回的愚蠢行为,直至颜回冻死。这个极不靠谱的煽情情节,既亵渎了孔子,又亵渎了颜回。毫不夸张地说,作为好学生,颜回肯定把这些竹简的内容深深刻在脑海里了,难道为了老师的心血,就有必要牺牲性命吗?莫非正如旁边的观众调侃道是为了抢救文化遗产?而孔子坚持万物之灵的人始终是第一位的观点在《论语·乡党十》中就非常清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颜回和竹简,孰轻孰重,这不是明摆着的嘛?!

所以,看完电影《孔子》后,我没有哭。环顾四周,在这场满座的电影院中,也没有看到任何一个人哭。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电影消失的爱人观后感

全文共 867 字

+ 加入清单

故事讲的是现代的美国,一个酷酷的女孩艾米和一个帅帅的男孩尼克恋爱结婚了,五年的时间在幸福甜蜜的婚姻生活中很快过去了,突然,女孩失踪了。故事情节在警官的调查中跌宕起伏:女孩发现了男孩外遇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报复行动,甚至谋杀,最终成功的将男孩控制在身边。

艾米是个聪明清高骄傲的女孩,她很爱尼克,尼克的外遇让她无法忍受,她决意报复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她要让尼克向她屈服,并永远爱她。

同名小说中艾米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她身上的每根刺都能在尼克的身上找到一个盛放的窝。她说她不想失败。

影片最终是这样结束的:尼克最终在道义、道德、舆论和刑法的压力下,与艾米生活在一个屋檐下。

影片无疑会带给人若干关于婚姻的思考。

一、如果我是艾米,在最后尼克屈服之后,就一脚把他踹到大西洋里。这种喜新厌旧,打着爱情旗号招摇撞骗的男人,就应该受到报应。目前中国的现状是,大多数被抛弃的一方要么是忍气吞声,要么是离婚。有外遇的一方很少会受到报应。这不公平。所以,艾米对尼克的爱是真爱。

二、婚姻是需要经营的,是需要双方经营的。家不但是由二个人组成,更是由双方家庭组成。如果你要享受家庭带来的快乐,那对不起,那你就必须要放弃一些自由,要放弃一些自在,要放弃一些梦想,要放弃一些理想,去迎合你需要迎合的一切,风雨之后才是彩虹,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三、婚姻不是控制彼此,是彼此包容是彼此理解是彼此平等;是彼此身心的自由,是积极主动的为对方考虑;婚姻是同居一室,即便一晚上无话,也不感觉空虚寂寞;婚姻是激情渐渐消减,亲情渐渐增长的过程;婚姻中的爱是伟大的,控制不是爱。

四、现代的婚姻存在着更多的可变性。物资生活的富裕,精神生活的差异,情感生活的不同理解,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不同,都会带来婚姻的解体。所以,我赞成各种对婚姻构成约束的条款规定,甚至夫妻间的约定,甚至是婚姻誓言。无疑,婚姻的稳定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五、关于婚姻的名言:婚姻是枷锁;婚姻是保险箱;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婚姻是咸鱼翻身,等等,我不置可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情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婚姻观。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神秘世界历险记2》电影观后感400字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8月5日,妈妈和我一起看了电影神秘世界历险记2》,对我感受颇深。电影讲述了淘气女孩雨果历险故事。

在一次神秘的冒险里,与爸爸赌气离开了家,再次回到神秘世界找老朋友啦啦和熊大叔。就在他们为重逢喜悦时,一个巨大的危机也悄然袭来,得知所有喝过发生变化水的动物都会变小。原来是地下的鼠类首领番薯偶然发现了远古的预言,它企图借助这次危机将其他动物变成鼠类的奴隶。

雨果他们在番薯儿子米粒帮助下知道只要找到新的水源就可以解除危机,几个好朋友开始踏上拯救家园的艰难旅程。一路上,他们与鼠族军队斗智斗勇,并结交了大脸怪为朋友,通过大家的努力,让番薯最终觉醒,放弃了心中的仇恨和欲望,决定和神秘世界的族民们共同守护美丽家园。

看了这场电影让我感受到:在大的困难面前要联合更多的朋友,用大家的智慧和勇敢就能战胜困难,同时也让我觉得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不能放弃,最后都能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祝福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775 字

+ 加入清单

祝福》写了“我”回家过年时,听说了祥林嫂的故事。祥林嫂是外乡人,初来鲁镇时活泼开朗、勤劳朴实,深受大家喜爱。但她丧夫后被逼再婚,而后来的丈夫和孩子却都因意外丧生,她沦为了乞丐。在被大家欺辱,嘲笑后,自闭起来,最终不得不自了终生,期盼着下地狱与家人重逢。整个故事充满了悲情色彩,读后心情十分沉重。

作者的意图,便是要通过祥林嫂的一生来批判禁锢人的封建思想。纵观祥林嫂的悲惨一生,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封建思想毒之深。最初,祥林嫂在第一次丧夫后,受封建思想中妇女要“守节”,不能再嫁的影响下,不肯再婚,甚至寻死;后来,被逼再嫁后,在别人的眼里她已“失节”,于是人们便不停嘲笑她,歧视她,给她带上罪名,使她每日生活在痛苦中;然而,她尽管尝试挽回名誉,却寄希望于神灵,向庙里捐门槛以求摆脱“罪名”,但这终究是无用的;最后,走投无路的祥林嫂只好自杀,以求在地狱中与家人能重逢。仔细想来,这导致其悲惨遭遇的竟几乎全部源于封建思想,封建思想只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它让人不能呼吸,不给人活路。人们认识到了这思想的罪恶后,便会摒弃它,从而动摇封建统治根基,推动社会进步。

值得学习的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普通民众毫无觉悟,在千百年延续下的封建思想中混沌地活着。在这种条件下,怎样才能使人们觉醒呢?事实证明,直接攻击旧思想,宣传新思想,不但不会被接受,还会被当作反动思想而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于是,鲁迅便富于战略性地用叙事的方式,婉转地让读者自己觉醒。人们一开始读来,不会存有戒备心理,只是当作一个微不足道的故事来看,或许它平常的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但随着阅读深入,他却不知不觉地发现,主人公的命运多舛,似乎并不是偶然。再一琢磨,便不难察觉这些悲剧都是由封建思想导致的。即便思考到这也就足够了,在这类文章的影响下,久而久之,他便对封建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厌恶,便会毫不犹豫地推翻它。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美丽的故事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708 字

+ 加入清单

早就听说由上饶市委宣传部、德兴市委宣传部、北京中作有限公司合作拍摄的电影在德兴杀青了,没想到我竟然有机会先睹为快。陈美丽故事在上饶家喻户晓,诚信为美德的农村妇女感动了千千万的中国人。本土作家建平、洪柳以她的故事为原型创作了电影剧本,并邀请到集作家、制片人和导演身份于一身的毕云琪导演和影视获奖专业户、著名主旋律导演张今标携手执导,由知名演员、担纲男女主角。

电影《美丽的故事》讲的是德兴市李宅乡宗儒村农村妇女陈美丽的丈夫在一次扑打山火中不幸身亡,丈夫生前借过许多乡亲的钱,陈美丽听说后,马上贴出还债通告,承诺不管有无借据,一定替亡夫还债。从那以后,陈美丽怀着一颗诚信而又坚强的心,一边挑起家庭的重担,悉心照顾公婆和儿女,一边用行动践行自己的诺言,外出打工挣钱还债。她的义举感动了无数人,广受媒体关注。

电影《美丽的故事》题名一箭三雕,既点出了女主人公的名字又表现了农村少妇淳朴美丽的外表,同时更深地挖掘出了人物内心的美。电影的主题思想鲜明,讴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说“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它提出的是当时社会的一种道德纲领,而如今“德”已成为中国伦理的核心理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理念。虽然当今正处于一个传统道德断链的时期,社会各个环节都严重缺乏诚信,什么、学历造假、食品造假、名人古墓造假等现象到处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和心灵,就像电影中来冒领钱的一伙人一样,他们都是假恶丑的代言人。但有假恶丑的地方,就一定有真善美。女主人公美丽的诚信美德正是对它最好的阐释。

电影最值得称道的是,成功塑造了三个农村妇女形象:具有坚忍不拔性格,生活态度积极平和,展现了人性中真善美的农村少妇陈美丽;虽说不上,但大义凛然、任劳任怨的山林母亲;诚惶诚恐,撺掇丈夫贪小便宜,并且沾沾自喜的宝生嫂。

电影一开始,陈美丽只是一个贤妻良母式的内当家形象,主要塑造了美丽的丈夫山林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并因为守信用,老板愿意雇他运货,村里的人愿意把钱借给他,没想到一起意外的山火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家里留下年迈的老母亲、痴呆的小叔子以及一双未成年的儿女。在农村,家庭主要男劳力的丧失使这个原本就不宽裕的家庭滑向深渊,然而妻子美丽在拿到五万多元抚恤金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替亡夫还债。还债通告上墙,各方债主上门:有贪小便宜的宝生嫂,有村里游手好闲的小混混,还有开着车来骗钱的阔佬,门庭若市,好不热闹。电影戏剧地通过还债过程中的闹剧体现了农村妇女美丽的高尚人格,反衬这些人心灵的丑恶。同时用两个情节加强塑造了女主人公形象的生动饱满:哥哥的劝说,傻小叔子的藏钱,全不能动摇美丽还钱的倔强信念。电影两次用到妻子美丽到坟前告慰丈夫在天之灵的镜头,也说明山林夫妻是一对琴瑟和谐、心心相映的好伴侣,丈夫的亡故不但没有击垮妻子生活的信心,反而使妻子继承了丈夫的美德,承担了家庭的重担,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有道德、有尊严、诚信的美丽之路,使观众在擦干眼泪悲痛惋惜之际更加振奋精神。

山林的母亲是一位六十多岁的普通农村老太太,电影中着墨并不多。但细心的观众还是可以读出,她是一位命运多舛的老太太,仅有的两个儿子一个死,一个傻,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小孙女,在媳妇外出打工后都要由她来照看。片中媳妇美丽拿到抚恤金后说要先还债,她马上支持,一点异议都没有。从中可以看出山林的诚信美德也是来自于伟大平凡母亲的教育,同时也可得出,一村一家都这样讲“惟德乃兴”并不是没有渊源的,而是村人代代相传“以德为本、以德服人”的处世道理深入人心。

宝生嫂是片中普通农村妇女的一个代表。她心里的小算盘,整天都在算计着钱的事情。杂货店经营的小生意,不失时机的向山林讨债,山林死后时刻惦记着债,不停撺掇丈夫催债,向美丽理直气壮要债,以及讨债多得了三百元后的自鸣得意,真实刻画了一个俗人的全部嘴脸。但她又是不同于小混混和阔佬的坏人,她只是一个俗人。俗人的道德境界只是很低,但并不是没有,她最终在美丽精神的感召下良心发现,及时退还了多要的三百元钱,可见“德”的感化作用对于俗人还是有用的。

逝者已去,生者犹在。美丽娇俏柔美的外表下,映射出新时代农村女性的光辉,“惟德乃兴”的做人理念在中华大地回荡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党员看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277 字

+ 加入清单

敬爱的党组织:

人,一撇一揦。写起来,简单而又轻松。然而,做起来,可能另是一种概况。特别是在当今的世界里,无论是东方亦或是西方,都喊出了“浮躁”的口号。为什么称之为“浮躁”,何以产生这种情绪?我们的“人”,真的是所谓的“异化”,已经找不到纯粹的“做人”方式了吗?

《第一书记》,一部简单的影片。没有绚丽的景致,没有夸张的情节。它,来源于生活,反映着当下。一个清清白白,勤勤恳恳,不求光环,不求缤纷,只愿做棵禾苗深深扎根的人——沈浩,是你感染了我们,是你打动了我们。你,无须过多的言语,但求更多的实际实实在在地回答了一个自古而论的话题,即如何做人。

在城市里,你有房,有车,有妻女,你却坚决地离开了。你为的是什么,你求的是什么。有人说是“镀金”,有人说是“挂职”,还有人似乎是找不到理由。你果断地迈开了这一步,你踏入了这个贫穷而又破落的小山村。因为,你是一名***员。你谈到过:“***员可以做很多事,只是你想不想做。”作为你一名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是口号,而是实际。

来到小岗村,没有住宿环境的优越,没有生活起居的料理,没有家人朋友的理解。面对的一切,是陌生的环境,是众人的鄙视,是杂乱的工作。怎么走下去,沈浩说过“小岗村的情况比我想象的复杂得多”。沈浩没有离开,没有气馁,他要走下去,他要改变这里。

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书记,不仅需要扎扎实实理解农村具体情况,而且还要以正确的方式处理各个方面的人际情况。沈浩选择了与群众肩并肩,面对面地一起生活,一起思考,一起努力,把想象变成现实。我们说的不是“想象的丰满,现实的骨干”。最后,路,我们有了。房子,我们有了。工厂,我们有了。桥,我们也有了。小岗,可以让人能想到的,我们就能做到。沈浩,给小岗的是一张兑现的支票。沈浩赢了。作为一名党员代表,我们党的领导赢了。

沈浩,我们应当也要说他也是一个优秀的儿子,一个优秀的丈夫,一个优秀的父亲。他不只是奉养了自己的母亲,他尊重和爱戴了全村的老人。他没有贴心的给予女儿关怀和指导,但他教会了女儿“大家在,我也在”。沈浩的精神,永远走了下去。一种高尚的世界观,一种纯粹的人生观,作为新时代***员的代表,已把这面辉煌的旗帜和标杆鲜明地举起。我们不得不信,在他的指引下,迈着***这条坚定的路走下去的人会越来越多。

为老百姓做实事,办好事,才能融入群众,更好地开展群众工作。这是沈浩告诉我们的。全村人都团结起来,信服他的时候,108个红手印就是证据。一架桥,让小岗村施以突破性地奔越,就是成功的证明。我相信,在全村人传递电话,高兴地举起酒杯的时候,我们的眼角似乎是湿了。小岗村民信服了,妻女信服了。沈浩,他也信服了。他信服了作为一名优秀***员应该坚定自己的信念,为群众服务的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我们,数以千千万万观众也信服了。

清清白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人民服务。踏踏实实,认认真真,一丝不苟,为人民办实事。实现自我的价值观,真真切切明白如何“做人”。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如何做好和担当起一名***员的责任和义务是至关重要的。

汇报人:

20xx年12月26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红高粱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3079 字

+ 加入清单

看完这部电影,真的就和影片末尾豆儿说的一样,满眼都是红色,最初是爱的红,最终是血的红。

刚开始看时还是很简单的。看到九儿穿着一身大红的衣裳当了新娘,但嫁的却是一个四五十岁的了麻风病的老头子,虽然对九儿爹卖女还钱的行为感到不平,但送亲路上的场景却让人感觉蛮欢乐的。九儿掀开轿帘偷看那一眼,我想她可能已经被吸引了。从小到大生活在那么贫困偏僻的地方,她必定也没怎样出过门,没见过那么精壮的男生,更何况她要嫁的还是那样一个病怏怏的老头子呢。余占熬得背影想必已经烙在了春心萌动的少女心里。挑夫们折腾新娘,九儿不肯说话,他们便又颠轿子又唱歌,让人感觉好生热闹。一望无际的黄土地让人感到壮阔,几个西北汉子和一顶红红的轿子给这壮阔的场景添了不少生气。大概余占熬心里对这苦命的女孩也有些怜惜与心疼,九儿仍一言不发,他便要大家别再折腾了。之后电影里那片重要的野高粱地便出现了。说这地闹鬼还配上一些风吹高粱叶子的诡异声音还令人蛮害怕的,原先是要为冒充土三炮的劫匪出场渲染点气氛。毕竟他就那么一个人,还是被挑夫们干掉了。可这劫匪的戏真是挺重要的,否则九儿不会出来轿子。蹲在轿子旁的余占鳌回头,走向高粱地的九儿回眸,眼神恰好撞上,又或许他们寻找的正是彼此,二人这是必定已经是对彼此心生爱慕了。到了十八里坡,余占鳌的任务完成了自然也没有留下

的理由,便离开了,但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就应都忘不了他离开时在苍茫天地映衬下那不舍得身影。

九儿这女孩也是很有个性的,虽然她只能认命按爹爹的安排嫁给不喜爱的人,却随身带了把剪子,还要与把一头骡子看的比自我还重要的爹爹断绝关联,这份决绝值得敬佩,又或许也没有什么可敬的,只可是是每个被命运逼到绝路的人的条件反射罢了。回门的路上被劫,本来满心恐惧,看那人摘下方具的一刻,九儿心中的恐惧就应已经被喜悦代替。随后野高粱地里发生的一切,与其说是强占不如说是你情我愿。献身给自我心爱之人总好过被一个老头子糟蹋,重新坐上骡子后九儿嘴角的笑容和藏在高粱地里跟着九儿爷俩的余占鳌唱的那首“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都让我们感到他们心中的喜悦。个性的是,九儿也算个有妇之夫,做出这种事却让人联想不到已婚妇女出轨之类肮脏龌龊的字眼,正因她的婚姻本就是个杯具。

烧酒作坊的掌柜死了,旁白说坚信是爷爷干的,我也信这一点,说也个性,我的内心并没有为一个生命的逝去感到可怜,也没有对杀人者进行谴责,相反却为九儿的自由感到高兴。之后的戏份中对九儿的怜悯完全变成了钦佩,掌柜的死了,伙计们也要离开,一般女孩肯定不知所措落得个悲惨下场,但九儿用她的真诚将大家留了下来,保住了烧酒作坊。这时候该出现的人出现了,若真是余占鳌杀了前掌柜的,九儿成了寡妇他怎样可能不来呢。可这厮却喝醉了,满嘴胡言乱语,虽说他说的是事实,可一个大男生不加修饰的话还是让九儿这个小姑娘感到丢脸,更何况她此刻是掌柜的,要给自我留下尊严。纵然心里喜爱他,也要将他连行李带人推出门外。

被心爱之人拒绝了,醉酒的余占鳌在酒缸里待了三天三夜,一个原因可能是喝醉了,但再罪第二天也该醒酒了,更深一层的原因恐怕是他心爱的姑娘被土三炮劫走,他不愿看到九儿被土三炮糟蹋的事实。九儿这姑娘毕竟坚强,大家凑够了赎金将她赎回来后也就慢慢好了起来。在大家的邀请下她去看了酿高粱酒的过程。汉子们只穿着内裤热火朝天的干着活,红红的高粱酒就这样流淌出来,那清透的红色让人看了甚是喜爱,祭酒神时大家一齐唱的歌也是很有气势。让人看到了物质生活不丰富时人们精神上的充实富足,他们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

这时不速之客又来了。余占鳌可能是想发泄心中的不满,向刚酿好的酒里撒尿又将九儿拦腰抱进屋里,此时九儿也不再反抗了,可能经历了被土三炮劫走的事情后,她已放下心中的尊严与顾忌决定于心爱之人在一齐。万万没想到的是,余占鳌的恶作剧让高粱酒酿出了前所未有的好味道。罗汉大哥将酿好的酒放在九儿门口结果却是余占鳌来开门,他便明白发生了什么,第二天便离开了烧酒作坊。

这时便不得不提一下罗汉大哥这个人物了。他是看着九儿嫁过来的,整天和一群大男生呆在一齐突然身边多了个如花似玉的姑娘肯定会心生好感,虽然可惜姑娘嫁给了一个有麻风病的老男生但毕竟她已经是掌柜的的妻子也就不再好胡思乱想些什么。可之后掌柜的死了,九儿求他帮自我执掌家事,他重新看到了期望,为了心爱的女生,他也爽快的答应了。可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余占鳌的出现让他彻底死了心,再也没有留下的理由,九儿已经不需要他了,他便仅有离开。罗汉大哥对九儿的爱是深沉的,但他的离开也让九儿了解到他对自我的一份情谊。

之后套用一句俗话,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了一齐,虽说余占鳌不是王子,九儿也不是公主,烧酒作坊更不是美丽的城堡,但与相爱的人在一齐又夫复何求呢故事发展到那里未免太过完美了,这样的故事是不会给人留下太大印象的,故事到那里发生了转折。若干年后的某一天,九儿认出了远远观望她的那个人影追了过去,她认定了那时罗汉大哥。消失了那么久的人为什么又回来呢恐怕是正因他明白自我踏上了一条不归路,想再看一看以前守候过的姑娘。

之后的剧情发展中,那抹亮红便变成了暗红。日本人来了,为了修公路,他们抓来人,把高粱地踏平。为了让中国人听他们的话,他们要杀鸡儆猴。他们将一个人高高吊起,让一个伙计活剥了他的皮。这人抬起头,原先他是土三炮。当初他劫走九儿,余占鳌去找他拼命时他放了余占鳌一命,可见此人是讲究江湖义气的,虽说是一个土匪一样的人,平日里也做了不少恶,可是在日本人面前,他还是奋起反抗,一个土匪的形象瞬间升华成了英雄,幸而伙计重义气给他了一个痛快的了结。可罗汉大哥却没有那么幸运,他被活剥了,口中却一向咒骂着日本人,至死方休。我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也以前反感电视中没完没了的抗战片。这部片子里没有轰轰烈烈的战争场景,却更让人揪心,他把日本人最残忍的一面展此刻我们面前,让我们为苦难的同胞感到悲痛。

那时候的人们是不会贪生怕死的,余占鳌和九儿回到烧酒作坊,用当年罗汉大哥酿出的十八里红来祭奠他。作坊里的每个男生都喝了一碗酒发誓为罗汉大哥报仇,甚至年幼的豆儿。他们唱起了那首祭酒神的曲子。最初唱这首歌时,罗汉大哥还在,大家为酿出好酒那么高兴,可此时再听到这首敬酒歌,确是另一番味道。“喝了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一四七,三六九,九九归一跟我走,好酒”这两句歌词最初让我困惑,可细品就好像说那皇帝是日本人,见了他们我们烧酒作坊的汉子不会低头。九九归一像是一种视死如归的誓词,宣告着他们的决心。

可命运不是谁能左右的,九儿在给男生们送饭的路上被射杀了,就死在余占鳌的面前。汉子们伴着长号声端着点燃的高粱酒向前冲,将日本人的车引爆了。可是却没能活着回来。仅有余占鳌幸存下来。他应对着死去的九儿又唱起了当初那首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当初年轻的男女相爱之时表达爱意的歌曲如今却成了对再也回不来的心爱之人的祭奠。“妹妹大胆的往前走,往前走,莫回头”此时,九儿已经走在去往另一个世界的路上了,本是一首欢快的歌,却唱得人忍不住掉下泪来。莫回头,不是不想回,是回不来了。豆儿指着天上的慢慢被吞噬的红日叫爹爹看,那圆圆的红日最终整个消失,好像预示着日本人早晚会在中国消失,而后太阳又慢慢的出现,仿佛给了我们期望。光明的日子就在眼前。故事的结尾,豆儿对死去的九儿唱着,“娘,娘,你上西南,你甜处安身,你苦处化钱”,这是豆儿完美的愿望,可是看完这部电影我却还是不懂,为什么要上西南,要苦楚化钱。

看过这部片子,恐怕以后看到红色,就会想起红高粱,想起一段美丽的感情,想起一群勇敢朴实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冰雪奇缘的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人都会有最喜欢的一部电影,而且现在的电影实在是越拍越好,像3D电影,4D电影,科技非常发达,而我最喜欢的电影就是《冰雪奇缘》。

《冰雪奇缘》这部电影令人十分感动。剧情是在讲一对相亲相爱的姐妹,姐姐的个性很冷漠,却很有气质,而且拥有冰雪魔法,只要轻轻碰触某样物品或人物,甚至是液体,就会都被冰块牢牢的封住,而妹妹却正好相反,妹妹是一个普通的公主,不但没有任何法力,而且个性单纯,可爱和活泼,而因为姐姐拥有法力跟姐姐隔离,自己却不知道发生什么事。

我觉得这是一部惊悚但又很感人的电影,当你问我你为什么那么喜欢这部电影时,我会告诉你-因为我看完后,我觉得我学会了一件事,那就是故事中的姐妹就跟现实世界中的我们一样。假如你有兄弟姐妹,应该都会发生一些冲突,其实我们可以和兄弟姐妹一起找出解决的方法,马上就可以和好了,就像电影里一样,起初,妹妹的勇敢感动了姐姐的心,所以两人一起解决问题,不再隐瞒对方,之后两人就和好如初了,我和弟弟一起看这部电影时让我有点鼻酸,因为故事里的妹妹对姐姐真好,而我家的小弟却是以“小欺大”的方式来对待姐姐,真是没大没小。

和弟弟看电影实在很有趣,我们社区在六日会播不一样的电影,有时是卡通,有时是喜剧,许多不同特色的电影,我觉得看电影真的很有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革命电影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863 字

+ 加入清单

上周五,我们一起看了电影《金刚川》,这部电影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前往朝鲜去攻打美国的英勇事迹。本以为战争片,会用浓墨重彩描绘战役的大场面,但影片却把重点聚焦在了一座桥。随着旁白切入,娓娓道出这段实力悬殊的战争往事。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了最终的决战阶段,为了确保金城前线的充足战斗力,志愿军战士必须在指定时间内通过金刚川!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志愿军战士们在物资匮乏、火力悬殊的情况下,一次次以血肉之躯修补战火中的木桥,“通过那座桥”是他们的共同目标。看电影的时候,你问了我,你说:“妈妈,他们为什么一定要过桥呢?”这道桥有多重要?用片中的一句话:通过了,敌人的地狱;被阻挡,我们的地狱。敌人当然不会放过这条生命线,轰炸机、榴弹炮、延时炸弹、燃烧弹轮番上阵,日夜攻击,来来回回炸了七次,志愿军也反反复复修了七次。电影通过不同视角,从修桥的工兵连,到敌方空袭的美国飞行员,再到掩护修桥、抗击空袭的高炮班,最终这一切又都回归到了桥面。

“那一年,俺们都才十七八岁”,为了保家卫国,前赴后继,冒死修桥过川。关键时刻,在炼狱般的战火下,湍急的河水中,扛起一座炸不垮、冲不散的生命之桥、英雄之桥!你看,这道“人桥“多么令人敬畏和感动啊!任何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都是靠众多人上下同心、并肩参与、相互影响、相互激励,最终才成就出历史的。

玉米地中的高炮班感动了我,张排长的哨子和关班长的呼哨,是传递信息,传递情感的方式。在敌机准备炸桥时,他们选择暴露自己,点燃明火,让敌人的凶猛炮火朝着自己攻击,炮位上的每一名战士都目光坚毅……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打赢这最后一战,然后回家。但在这场异国他乡的战斗中,我想,无论是回家,还是牺牲,他们都准备好了。

一个个让人揪心落泪的画面,时刻提醒着我们,曾经苦难的中华民族,因为有了这些不屈的脊梁,才可以傲然挺立。松柏长青,英雄常在。是你们让祖国边疆不受侵犯,让鸭绿江畔的山水一色!

孩子,你一定要自立自强,好好学习,笃定前行。长大了努力建设更好的中国,是对先烈最好的缅怀!

最后,向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致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电影《夺冠》观后感

全文共 343 字

+ 加入清单

1986年,女排写就五连冠伟业,但随着主帅变更、名将退役,中国女排青黄不接,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这一沉寂,就是17年。

直到2001年陈忠和上任中国女排主教练,淘汰上一代名将、提拔新人,在他的运筹帷幄下,中国女排队伍焕然一新。

陈忠和指导继承着老女排精神,终于带领中国女排赢得了久违的胜利!2003年第9届女排世界杯冠军、2004年雅典奥运会冠军,阔别了17年的世界冠军奖杯,终于回来了!

他一手缔造了“黄金一代”,是与郎平相当的冠军教头。

2008年,陈忠和指导率领中国队,郎平坐镇美国队,两方在北京奥运会赛场交锋,“和平大战”轰动一时。

陈忠和教练的扮演者不止一位,之前已经曝光年轻版的陈忠和由彭昱畅饰演,而任教期间面对举国上下的期望和瞬息万变的战局,始终笑对一切的传奇教练,黄渤当仁不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对阿凡达电影观后感想

全文共 524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最后也去看了阿凡达,这个片子给人的感官震撼真的不能用语言表达,片子的前半部分完全是在给你展示另一个星球的绚丽风光,和21世纪最新的电影技术。加上3D效果,无论是在荒野上奔跑,还是在苍穹上飞翔,直如身临其境一般,而且是一个新奇的完全不同的世界。

而且我相信看这个电影看到中间的没有几个不眼角闪光的,当生命之树(额。我还真感觉蛮像暗夜精灵的)被人类的机枪导弹扫射倒塌,当人类的推土机推掉一颗颗外星植物,我霎那间想到的这不就是人类对地球现在所做的一切?而电影最后所有潘多拉星球生物联合起来大反攻这难道不影射着地球对人类的报复?也许我想多了吧,这个片子影影射的东西太多,我还得缕缕,环保,宗教,人性等等。

说点不好的吧,片子的结局我是很不满意的。当人类的主舰被干掉,大反派(叫什么我忘了)开着机器人下来和主角大战的时候,我已经没看下去的欲望了,下来完全是一个好莱坞经典的英雄电影套路,詹姆斯卡梅隆耗时十二年的电影最后的结局还是英雄大胜恶魔,主人公拥的美人归,我是很失望。如果结局变成主人公被擒,送回地球,潘多拉星球被毁,最后的镜头是人类又找到一个新的美丽星球发现矿藏,然后荧幕慢慢落下,我感觉效果会好很多,发人深省。像铁达尼那样的悲剧才更加能让人铭记在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普通人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787 字

+ 加入清单

一般家庭片总会带着些许说教的意味,有关人生的意义,有关对待亲人的方法,“应当”做和“可以”做的事被各种或感人或励志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却没有哪部电影像《普通人》这般将巨大的力量蕴育在平淡之中,这只是个平凡的世界,更没有那么多惊涛骇浪的悲伤和曲折离奇的失而复得。

影片在美妙的卡农中开始,绚烂的枫叶和静谧的园景正是很多人追求的岁月安好,似水流年,而一个男孩却在这和谐的景色中在噩梦中满头大汗的惊醒。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和子女无法沟通,孩子的平凡和父母几十年建立的人际光鲜很容易让人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青春期和叛逆期突逢大故的男孩失去了生活下去的信心和信任的能力,他将兄长的死以及家庭的不和谐完全归咎在自己身上,独自承受着孤独和自责让他渐渐容易暴怒,为此疏远了关爱他的人,唯一给予帮助的只有他的心理医生。而这一切终于在他旧日的病友自杀告终,男孩狠狠的发泄了一次,决定让自己的人生重新开始,放过自己,放过压抑。而他的父亲却悲哀的发现自己无法继续接近冷漠自私的妻子,在妻子离家出走后,父子紧紧的抱在一起互相依靠。

男孩哥哥的死亡成为被打乱的画面时不时出现在男孩的记忆中,那是一个噩梦也是一个毒瘤。我们知道他迟早可以放下这个包袱,却没想到这并不是一个快乐的结局。母亲对儿子甚至家庭的冷漠是显而易见的,她所渴望的是展现给外人圆满的幸福,可以说她是在苛责家人的前提下快乐的活在别人的眼中,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她便彻底失去存在感,只能采用离家出走这种幼稚的方法,甚至不愿意花精力解决也不愿意在家人面前暴露脆弱。所以丈夫无法再爱她,她将生活的面具带到了家里。

影片中的每一处快乐的笑脸背后都充斥着冷漠和无力深度沟通的痛苦,朋友与朋友、家人与家人,这种跨越年龄的悲伤正如男孩发现看似正常快乐的病友竟然会选择自杀那样令人震撼,每个人都在承受着别人难以理解的巨大压力和痛苦,每个人。

[普通人电影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红高粱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349 字

+ 加入清单

一部好的电影首先应当有一个好的剧本,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获得国际A级电影节-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影片,《红高粱》改编自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家族》。小说《红高粱》正是当时80年代初期流行文学的产物,是一部混合了“寻根文学”与拉丁美洲“魔幻文学”表现手法的小说。作者用艺术的手法,讲述了三四十年代我爷爷和我奶奶的传奇故事,赞扬了敢爱敢恨和洋溢着活力的生命。

随着越来越多的无厘头的搞笑片和毫无思想的商业片的流行,反过头来再看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早期代表作《红高粱》,发现影片的艺术贡献是十分突出的,紧凑的故事情节以及富于视觉冲击力的色彩和造型还有豪放粗野的音乐,总让人感到一股强烈的原始的冲击力。

我奶奶被逼无奈为了换一头骡子嫁给麻风病地主李大头,在出嫁的路上遭遇了轿夫们的“颠轿”,一群光着背的粗野汉子抬着个漂亮的小媳妇,再加上几段俏皮粗野的歌词儿,片头的这段“荒野狂欢”震傻了所有观众。认识了作为轿夫的我爷爷余占鳌;三天后,我奶奶回门走过高粱地,蒙面的余占鳌将她拉进高粱地里,波澜壮阔的红高粱地代替了帷帐,在倒塌的红高粱上,两人活力迸发,诠释了人类最原始的情欲和生命力。从此,余占鳌成了我爷爷。我爷爷杀死了李大头,我奶奶撑起李家的烧酒作坊。我爷爷在一坛刚酿好的酒里撒了一泡尿,之后这酒成了好酒。奶奶给它取名叫十八里红。我爹九岁那年,日本鬼子来了。他们为了修路,用刀逼着乡亲们踩倒高梁,又将我罗汉大叔吊在树上,逼着狗肉铺的伙计剥他的皮。我奶奶让伙计们喝下埋了九年的十八里红,大家唱着《酒神曲》去埋雷炸日本鬼子,我奶奶挑着担子去送饭,被日本军车上的鬼子用机枪打死。高梁地里发出怒吼声,我爷爷和众伙计冲向了日本军车。

在艺术色彩上,整部电影富于红和黄两种色调。红色在中国代表喜庆、美满,也代表革命、激进。从红高粱酿的红色德高粱酒到我奶奶的红色袄裤到我奶奶死后出现日食时铺天盖地的红,这种浓烈的色彩是肆意和张扬的。在中国不管是黄河还是黄土高原还有炎黄子孙仿佛黄色就是代表中国的一种颜色。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导演会把故事的发生地点从山东高密改为大西北的黄土高原,我奶奶出嫁的路上经过了一片尘土飞扬的黄土地,我奶奶的酿酒房前是广阔的黄土地。在红和黄两种主色调里又糅合了绿色和蓝色,高粱地里是满眼透可是气的绿色;在月圆的夜晚,天空是宁静高远的宝蓝色。

影片中的音乐处理也是十分到位的,在我看来唢呐是表现大喜大悲的最适宜的乐器之一,在广阔的黄土高原上,震天的唢呐声是孤独而又充满力量的,影片有多次情节中的配乐都使用了唢呐。还有影片中的两次出现的两首歌曲,没有丝毫的矫情和做作。第一首是我奶奶和爷爷在高粱地里野合之后,我爷爷用自我粗犷嗓音送自我女人的情歌:“哎——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哇往前走,莫回头通天的大路,九千九百,九千九百九哇哎——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哇往前走,莫回头从此后你,搭起那红绣楼哇抛撒着红绣球哇,正打中我的头哇与你喝一壶哇,红红的高粱酒哎,呀嘿——。”还有就是九月初九敬酒神时候豪放野性的《酒神曲》。《酒神曲》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其一是刘罗汉和伙计们唱的,其二是刘罗汉死后,我爷爷和伙计们唱的。同样的歌曲在两次情节中表达的感情是完全不一样的,第一次的歌表现的是一种喜悦,第二次出现就是要表现一种悲愤和坚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这学期,我读了著名作家林海音写的《城南旧事》这本书讲的是,林海音从七岁到十三岁在北京城南的生活背景为主。

它描写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乐的一家。它从主角英子的童眼,向人们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和,有一种说不出的天真,但却说到了尽人世复杂的感情!

童年,是记忆的开始,也是一个梦的符号。回忆童年,有许多梦一样的故事.六岁的小姑娘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胡同里.经常看见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识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结识,后来大学生被警察抓走,英子很同情秀贞,因为秀贞生下和英子差不多大的孩子,可是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一开始秀贞认为英子就是自己的女儿.英子得知自己的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因为小桂子身上有一个胎迹,刚好妞儿也有最后发现妞儿是秀贞真正的女儿!

我非常喜爱这本书,大家也来读一读吧!这个世界还有很多东西我们不能理解,也许等我们长大了就会明白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鬼吹灯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943 字

+ 加入清单

一本书、一个世界,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当你静下心来认真去读这本书的时候,你就会进入到书里的世界,身临其境的跟着书中的人物一起开启一段奇妙之旅。书里的内容看似是在简单的罗列一件件事情,其实书中蕴含的道理无处不在。他们存在的地方,可能你想也想不到,可能是作者的导语,也可能在整本书中。但只要你认真去读,就很容易发现“藏”在书中的道理。每个人读完一本书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感受,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读书感受,至于我想介绍哪本书?额……听完下面这段话也许你就能知道答案。

发丘印、摸金符,搬出御岭寻尤诀;人点烛、鬼吹灯,堪舆倒斗觅星峰;水银斑、养明器,尤楼宝殿去无数;窨沉棺,青铜椁,八字不硬莫近前。

“人点烛,鬼吹灯”是传说中的四大盗墓门派之一——摸金派的不传之秘。意为进入古墓之中先在东南角点燃一支蜡烛才能开棺,如果熄灭,须速速退出,不可取一物。相传是祖师爷所传的一条活人与死人之间的契约,千年传承不得破例。想必说到这里大家已经知道我读的是什么书了,没错,这就是“鬼吹灯系列小说”。我提前声明,书中和我下面提到的内容皆为虚构,这是娱乐片!不是记录片!

书中主要讲了人物胡八一、王胖子、Shirly杨、大金牙等几个盗墓者的诡异经历。其中告诉了我们好多人生中的道理。比如不能太贪财,贪婪和祸事存在相对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做人不能太贪心,不然最后可能会害了自己。像明叔的“小跟班”阿东,就因为半夜偷拿了千年蜡像,被一个白毛猴子脸,还有点儿像野人的东西咬死喝干了血;再比如做事不能太大意,学习时考试时更不能大意不能马虎,要认真仔细对待每一道题、每一件事。在每一本书中都有一两个人因为大意而死去,真是马虎失街亭,大意失荆州啊!最让我喜欢的,也是书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对事物的描写栩栩如生,如“头盔下出现的是一双金色的巨眼,这双眼睛发出两道冷冰冰的凌厉金光,似乎比我登山头盔的战术射灯还要刺眼——鬼吹风之云南虫谷”。

我个人很喜欢这一套系列书,所以也推荐大家也去读一读,这本书是天津人氏张牧野的著作,艺名天下霸唱,2007年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好了同学们,关于鬼吹灯系列书籍的读后感我已经分享完了,再次声明鬼吹灯系列书籍中的地点在某些程度上有历史考证,但故事情节和书里人物的诡异经历纯属虚构……纯属虚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电影孔子观后感

全文共 409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可谓是家喻户晓,但我们也只知道他大体的一些作品和事迹,这部影片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这位伟人的一生。

孔子从政,希望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却被现实无情地抛弃。孔子一心只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对可能的困难估计不足,最终只能黯然离去。

孔子到了晚年,认清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他最能影响社会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从政。他的弟子有各种各样的才干,可以将他的思想传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讲学上,能够影响更多的人,意义要远大于参政。

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也是经常会抱怨身边的事不如自己所愿、不合理等等,还是喜欢去描绘一个理想的情境。可是,这些都于事无补。

现实摆在这里,我们也只有从思想上转变,亲自去行动,不要总依赖于别人。把握好方向、有步骤、有计划、从实际出发,理想才会越来越近。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得生动形象,也能让人深受教育,人们能在这种场景中得到知识。孔子面对贵族与恶势力不低头,面对困难不畏缩,面对孤苦不冷漠的精神会激励我永远向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菊次郎的夏天》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2013 字

+ 加入清单

菊次郎的夏天》是北野武最好的力作,也是世界电影史上难得的经典。这部“关于童年的电影,关于成长的电影,关于夏天的电影。”在北野武大叔浑浑噩噩、神神叨叨的痞子样和沿途遇到的各色人情世态:变态基佬、无辜又好心的宾馆服务员、性格迥异却同样热情的恋人、周游全国的流浪诗人、收保护费的黑道打手、面恶心善的飞车族,在一段一段冷幽默中慢慢铺叙开来,以致当电影结束时,眼中噙着伤感的泪花,脸上却绽放欣慰的笑容。这种笑中带泪,是比掌声更具说服力的感影体验。

整部电影是平淡的,但平淡中透露出简单的幸福和使人发暖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个旅途中,菊次郎一点点的被正男所影响,叫人无所察觉的在改变,开始闲散的中年男子,在电影快结尾的时候,有一个情节,很有意思,在这种幽默的享受中也看到了菊次郎的改变。肥佬和光头佬偷了个西瓜,菊次郎居然会出乎意料的说;偷的?那是农民伯伯的血汗。菊次郎变了,就在他看见正男的母亲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的时候,她变了,他变了,他也变了,菊次郎也想起了她的母亲,也许是因为自己拥有和正男一样的经历,他深知这样的痛苦,为了使正男摆脱这种思绪,他编了一个谎言,妈妈搬走了,怕你找不到她,留下了一个天使之铃,只要你摇几下,就有天使来到你身边,正男真的会相信么?但是菊次郎为了这个孩子的确付出了。 changed, he changed, he also changed, and Ji Jiro also remembered her mother, maybe maybe her mother, maybe maybe her mother.It is because he has the same experience as Zhengnan. He knows such pain.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is thought, he compiled a lie, and his mother moved away. I was afraid that you could not find her.As long as you shake it a few times, there will be an angel who comes to you, will the man really believe it? But Jurujiro did pay for this child.

整部电影中,菊次郎总是透露出一种无赖但又天真可爱的感觉,的确,每个人都有天真烂漫的一面,不在乎他经历了多少苦难,也不在乎他到底多大了,总会保持着一种天真烂漫的一面,但是这一面往往只有某一些人能看见,这一面其实都隐藏的很深的,在陌生人面前基本都不会流露出的。正男,电影中的小演员演技真的很棒,把一个幼年丧父,一直没见过母亲的角色演的那么好,流露出一种无奈忧伤的感觉,笑的时候叫人感觉这个孩子好像很久没有开心的笑过了,以至于看上去是那么僵硬,是那么的不适应笑容的感觉,但是,最后还是看见了正男的笑容,正男也正在一步步的适应笑,也在一步步开始变得开朗起来,也在一步步的适应现在的生活并且微笑着去面对以后的生活,正男,一个年龄很小的人,为了自己的梦想,可以不顾一个人旅途的——危险去寻找自己的母亲,这是每个孩子对亲情的眷恋,亲情是每个人一辈子不能忘记不能割舍的感情,是一种最高尚的感情,是一种脱离了低级欲望的高尚感情,是一个人伫立于这个世上所必须的感情。同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强的一面,只是,谁也不会告诉别人我很坚强,我抗得住任何困难,加油,现实中和正男一样的人,你们一定要微笑着面对自己的生活,这个世界有很多很多的好心人。

在正男寻找自己母亲失败以后,菊次郎也陷入了沉思,因为,这也是他一辈子不愿意叫人提起的事情。因为,因为会伤心,所以,他不希望有人能提起她,也根本就不想别人提起她。但是,正男的行动,促使他要去见见他的母亲,虽然,他的母亲舍弃了他,他还是要去看看的。在敬老院中,菊次郎的表情和他母亲的表情,使人心酸,菊次郎,没有进去,只是在外面看着,临走时,还注视着他的母亲,也许他心里还是牵挂她的,但是,曾经被伤过,他不知道怎么面对,怎么面对自己的母亲,怎么面对这份亲情。

有些感情,譬如爱情,其实,有的时候选择躲避,并不是真的想躲避,只是不知道怎么面对曾经的另一半,虽然想靠近,但是,不知道怎么靠近。不过,与其叫对方担心你,还不如敞开心怀的去和对方继续当朋友,与其叫对方感到愧疚,不如叫他看见一个开心的自己,与其叫对方看见自己的落魄,不如叫对方看见一个阳光的自己。继续做朋友,并不是代表没有爱过,也不是没有被伤到,只是,太在乎对方的感受了,所以,选择了压抑自己的内心的悲伤!

喜欢这部电影的钢琴曲已经好多年了,现在才看完这部电影,感觉有点小失败........

《菊次郎的夏天》平淡中透露着点点滴滴幸福的电影。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爱国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154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喜欢看香港的电视剧,虽然题目下面都写着“本剧纯属虚构”,但是,里面却也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看过的几部电视剧中,感触最深的是《青出于蓝》,英文名为《shine

on

you》,看汉语不是很明白为什么以此为题,但是看看英语能够让人感到是以你为荣,以你为耀。虽然也是纯属虚构,不过里面有很多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去学习。结局也确实是这所学校因为孩子们的出色表现而有了很大的荣耀。

电视剧中的贾校长出身于精算师,是经商的好人才,却被总裁派到了自己建立的学校当校长,当然,一开始很棘手,一个经商出身的人着手搞教育怎能轻松,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显得很僵硬。这所学校也是一所三类学校,学生的情况可想而知,但是校长认真研究教学方法,了解学生,了解老师,做出了很多成绩,为学校赢得了第一枚金牌、为学校节省了很多资金,使教育质量得以提升,使学校的收支达到平衡。当然,这一点也不是校长一个人所能做到的,还有我比较喜欢的王老师的执着,曾老师的金点子,还有其他老师的积极配合,再加上学生不断向好的方向转变。

我看到了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热心付出的校长;我看到了认真教学、为孩子不断付出的老师;我还看到了能够关心他人、做到互相帮助、为了使自己的学校不被拆迁而拼命学习的学生……作为教师,感触最深的还是老师的所作所为,他们想出能够快速让孩子接受知识的方法,他们为了孩子、为了学校暂时放弃了一切,当他们取得胜利的时候,满脸的笑容是那样的灿烂。孩子的进步是老师最大的期望。“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经常说到,虽然有些孩子在我们看来很叛逆,是我们眼中的坏孩子,可是他们的本性是好的,他们之所以会这样,肯定有一定的原因,作为老师,给他们的不应该是责备,不应该是歧视,而是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了解真实的他们,我们会发现他们的`内心也很善良,他们也对自己的生活充满希望。

想想现在的我们,我们是不是在小学就给学生下了死命令,让孩子以为自己天生就是差的?我们真的错了,还是那句话“人之初,性本善”,可能孩子现在学习上不是很理想,举动上有些许叛逆,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同样不能告诉孩子甚至是家长“孩子现在不好好学,以后真的就没有希望了。”真的是这样吗?不是的,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孩子是最棒的,但是,千万不要把这样的话常常跟孩子说,跟家长说,这样无形地会丧失他们的斗志。我知道,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方法却很不得当。看过电视后,我应该重新审视自己对孩子们的态度,我给予他们的应该是不断的鼓励和帮助。把精力更多地放到需要帮助的孩子身上。我们的班级里没有差孩子、没有坏孩子,只是有些孩子在向我们展示他们孩子的天性,要想让他们有所意识需要我们的热心教导和耐心提示。

不管怎样,我会吸取好的方法用到我的教学当中,不让我们班的任何一个孩子留有遗憾。我相信只要努力一定会做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