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新疆地方史纪录片观后感【精彩20篇】

大连位于辽东半岛南端,地处黄渤海之滨,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小编收集了风景优美的地方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7434

作文

712

长征体验纪录片《隐秘征程》观后感

全文共 588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将士在无数次的枪林弹雨中,面对死亡威胁,义无反顾,每次都实现了血性突围。正是凭借这种勇于胜利、勇于突围、勇于牺牲的血性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胜利完成了伟大长征,把濒临绝境的中国革命引向坦途,推动了中华民族解放的历史车轮。1935年11月为掩护主力部队强渡湘江,奉命担任阻击任务的红五军团第34师,在与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展开激战的险境下,仍然顽强地坚守着每一寸阵地,直至弹尽粮绝,给我军历史留下了一个“永不忘却的番号”。正是这种舍小我、顾大家的赤子情怀,生死相依的战友情义,使红军将士始终精诚团结,塑造了令敌人胆寒的血性精神。

当前,战争的时空特性发生了重大变化,多维战场空间融为一体,战略、战役、战术行动界限趋于模糊,时间要素不断升值,战争进入发现即摧毁的“秒杀”时代,战斗力的内涵要求、军人的能力本领要求,相比红军长征年代发生了“质”的飞跃。革命军人唯有牢固树立信息制胜的观念,真正掌握信息时代的制胜武器,才能有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硬功夫、真本事。融洽和谐的官兵关系依然是激发军人血性的重要动力。长征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纯洁和谐的内部关系对培育军人血性产生了巨大力量。长期以来,建设良好的官兵关系始终是我军治军之重。新形势下,要从领导干部做起,带头立言立行,巩固发展新时期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官兵关系,让红军将士的血性基因深植血脉,让军人血性的光芒闪耀未来战场。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同心战疫》纪录片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641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是一场全民众志成城的人民战争。

众志成城,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齐心协力,没有跨不过的沟坎。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无惧风雨、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这次疫情再一次激发了我们强大的战斗力。

我们正在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进行严肃的斗争。这场斗争,既是对党员干部的一次严峻考验,也是一场深刻的党性洗礼。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把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重要战场,坚定信心、下定决心、葆有恒心,我们就一定能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面对疫情,一声号召,他们全部返回岗位备战,逆流而上的姿态,不是朝着家的方向,不是走向团圆饭桌,而是奔向防疫第一线,奔向急救室的病床。他们,是医务人员。管控大型活动,全面禁止市场销售活禽,内防扩散、外防输出,严打哄抬物价,保障物质供应,火速开建河南版“小汤山”。他们,是各级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集贸市场、繁华街区、大型商场、医疗机构,他们不间断巡逻,协同卫生和防疫部门全面联查联控。他们,是交警、特警。村头喇叭“闲不住”,大街小巷“土味标语”,他们的话可能不够优雅,却饱含深情、用心良苦。他们,是千千万万乡村基层干部。

历史总是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磨难中曲折发展,人类总是在一个又一个难题中昂首前进。恩格斯曾经说过,每次历史的灾难总以社会的巨大进步为补偿。病毒肆虐,给予伟大民族的不是屈服而是奋起,不是毁灭而是生机。黄河儿女与全国同胞一道,矢志不移、风雨向前。

挺过这个冬季,就是繁花似锦的春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年反腐纪录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全文共 904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8集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在央视播出,在第一集《人心向背》中,全国人大环资委原副主任、云南省委原书记白恩培,河北省委原书记周本顺和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等三名落马的原省部级官员同时“亮相”,现身说法。镜头中,他们对自身的违纪违法行为进行自我剖析和忏悔。

《人心向背》“猛料”十足,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细节。无论贪官落马前后的容颜落差,还是不无诚意的忏悔;无论贪官处心积虑追求奢靡,还是大肆搞迷信,无不让人受到触动。其中,最让人反思的也许是周本顺这句话:从小我们吃过很多苦,所以是从贫寒之家出来的,从小就痛恨贪官,到最后自己成了贪官,我感觉这是一个莫大的悲哀。

痛恨贪官却变成了贪官,在追悔莫及时说的这段话,可信度应该颇高。当年的穷孩子为何成了大贪官?当年颇有志向的才俊为何沦为人人不齿的腐败分子?

粗略说来,不外乎以下原因。一是随着权力的扩大,敬畏意识却弱化,理念和信仰抛了锚。为享乐而将党纪国法抛在脑后,甚至有种再不捞钱就来不及了的“紧迫感”。比如有贪官称,看到商人住豪华房子,坐豪华车,还买私人飞机,我也追求像他们一样的生活,这思想就变了。

二是权力越大,诱惑越多,但缺乏节制,终被诱惑俘虏。周本顺说过,我只看到了里面的五光十色,没有看到里面的刀光剑影。商人和官员勾肩搭背,显然不会做赔本买卖,而是以诱饵钓大鱼。以白恩培为例,其妻看中个手镯,大概1000多万元,让某商人购买。如果不是白恩培手握大权,能满足商人所需,他们会如此舍得下血本吗?

还有,落马的省部级官员都称得上一方诸侯,他们没有受到足够监督,相反在任上权力过大,大到一度可以为所欲为,最终落入法网。“官当到了我这个级别,制度对我而言就像牛栏里关猫。”“官当到我们这一级,就没有人敢监督了。”这些也许有夸大其词的成分,但从中可知,一些官员到了一定级别确实不受足够监督,这也是他们乱来的重要原因。

如今,中央已明确提出,反腐败必须保持高压态势,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到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一旦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形成,官员想腐败也不易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523 字

+ 加入清单

石崇和王恺的斗富,表面看不过是富豪间一掷千金的炫富大比拼,背后折射的却是西晋王朝制度上的败笔,用人上的“只讲门第、无论才能”导致庸官蠹吏把持朝政高高在上,有才之士困顿江湖;经济上的“占田制”更加速了“官越大钱越多”的不正常的官阶晋升之争,而这种最不公正的制度,最终导致了西晋王朝官员整体性腐败和社会的溃败,因而在王国之后还被后世史学家赋予“中国历史上最腐败、最黑暗王朝”的“美誉”!

大唐的兴衰更是一面镜子:在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吏治清廉时代的辉煌之后,自从误用了一个不学无术而又精通音律的李林甫为宰相后,曾经的一代明君唐玄宗一步步坠入了李林甫为他精心设计的“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昏庸无为的温柔乡,进而引发了长达七年的“安史之乱”并就此终止了一代天朝的神话。

有了前朝的教训,大宋初年呈现出了许多令人振奋的治国新景象。科举制度的兴起真正做到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有了一代“圣相”李沆,才有了对官员“婚丧、宴饮、车马、服饰”的严格规定,才有了对官员“贪污受贿者处以极刑”的重典,才有了包括印刷术的发明在内的科技大爆发,才有了《清明上河园》中的大宋京华梦!

可惜这样的繁华却不敌一块块石头!瘦金体的始祖——宋徽宗赵喆,热衷于艺术家的享受,大江南北的臣子投其所好的运来各色奇石异花,修建了“艮岳”的同时,提拔了一介平民却献石有功的朱勔为节度使,动摇了严密、公正的科举制度;使江浙百姓受花石纲之役二十年,怨声载道;陷入了内有方腊的起义造反、外有金兵入侵的窘境,最终蒙受了靖康之耻,北宋就此终结。而那些跋山涉水而来的艮岳之石,最终却堆砌在了金人新建大都的皇家园林中。

由此想到了前段时间网上频频闪现的“炫富照”——郭美美炫富坏了不仅仅是红十字会的名声,还引发了全国的血荒,成就了网络热词“干爹”;表哥杨达才不经意的名表炫富揭开了一个贪腐大案;湖北通山县80后女县长胡娟更是坐在铺满百元大钞的沙发上……中国的老百姓从来就是“不患穷,就患不公”,一个个官员或是官员的“干女儿”厚颜无耻的炫富照,怎能不激起人们“仇官恨富”的心理?!“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再说说追求。人是要有追求的,可这追求必须是正能量的、利人利己的,如果打着追求的幌子,利用手中的权利,满足一己私利、贪图奢靡的享受,就不仅仅是“追求”那么简单了。原江西省长胡长清就有追求,一向以“书法家”自居,南昌的大街小巷的店铺曾经挂满了他手书的匾额,但在他2000年3月因索贿受贿数额巨大被判处死刑后,南昌的垃圾堆里处处可见他的“墨宝”!河南省原人大副主任秦玉海的摄影作品集《真水天香》曾经悬挂在上海、深圳、北京建国门地铁,在北京开过个人摄影作品展,甚至获得过全国摄影界最高奖——艺术创作金像奖,然而在他“犯事儿”后,经专业摄影师曝出内幕称,秦玉海的摄影技术近卫入门级,其作品全部都是经过必要的修图软件处理,甚至有专业摄影师为他调好光圈和速度,“就等领导按下快门”——就是这样一个入门级的摄影大师,手持着价格不菲的摄影器材,走过了《焦作山水》、领略了《云台山风光》,在《十月凤凰山》留下了《五大连池印象》,并最终结成了个人摄影精品集《真水天香》(以上均为秦玉海摄影作品集名称),他的摄影足迹也是他从勤政到犯罪的历程!这,也叫一种“追求”!

以铜为镜,可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央视纪录片《镜子》全集观后感

全文共 1359 字

+ 加入清单

2017年4月16日,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纪录单元的影片放映活动先期展开。在200多部提名的纪录片作品中,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的真实电影《镜子》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它将与另外四部优秀的纪录影片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4月16日下午13点30分,真实电影《镜子》在国家图书馆学津堂举行首映典礼暨交流会。《镜子》这部影片经过《天网》栏目十年的酝酿与策划,两年的拍摄与制作,在中视前卫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的大力协助下最终完成。

在影片放映之前,《镜子》总导演、《天网》栏目制片人卢钊凯,《镜子》导演范永东就创作初衷和创作感受做了专题发言。《镜子》是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

“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在受邀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之前,这部影片的推出首先得到了中央文明办相关领导和同志的认可,在他们的组织协调下,《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于4月1日、4月5日和4月11日开启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活动,在此期间,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总校校长刘彭芝

看完以后真的心潮澎湃,很震撼,很激动,跟我有共鸣。两会刚完十九大之前推出这个片子太重要了,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也很感谢中央电视台,能够在这个时候适时推出这个片子。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家庭情感教育讲师钟晓琳

如果用关系思考爱这样一个主题,它可以跳出家庭,影片绝对不只给家长看,作为教育者,包括从事教育相关的文化工作者都需要看这个影片。因为关系是一个开放性的,包括老师对待孩子,包括领导对待员工,都可以从这里面折射。我觉得它可以让我们整个社会反思爱和关怀的主题。

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

这是我看到央视拍的、与心理有关的节目当中最接地气的,直入父母、还有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心灵深处的穴位点,接触得最近的。

首都文明办未成年人工作处处长常建军

《镜子》这部片子反映出真实的社会现实问题,是关乎孩子成长、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大问题。这个片子播出,必将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让全社会更加重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应做好发行宣传活动,在学校、妇联、家长中广泛播出,扩大影响。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

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实,因为这种跟踪拍摄中间没有太多的造作……我觉得这部片子值得中国的家长们看一看,因为对于孩子教育的启示还是蛮深刻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

真实电影《镜子》放映之后,来自纪录片、教育、心理、传播等各领域的国内外专家针对如下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841 字

+ 加入清单

参加加抗美援朝的将军有彭德怀、赓大将、王平、王建安、邓华、甘泗淇、刘震、许世友、李达。抗美援朝(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每年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1945年8月8日,根据雅尔塔协定,苏联对日宣战。13日,苏军开始在朝鲜东部清津地区登陆,14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为划分对日本占领地区受降范围,经苏,美协商,在朝鲜,以北纬三十八度线(以下简称三八线)为界,以北为苏军受降区,以南为美军受降区。

根据开罗宣言精神,1945年12月27日,苏、美、英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达成协议,由驻朝鲜的苏军司令部和美军司令部组成联合委员会,协助南、北朝鲜迅速建立一个统一的临时政府,但是由于苏、美双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意见分歧而未能实现。

1948年8月15日,在朝鲜半岛南部大韩民国成立,9月9日,北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在朝鲜半岛上出现了两个不同性质的政权,形成南北分裂、对立的局面。围绕朝鲜统一问题,双方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化,三八线上武装冲突日增,局势日趋紧张。

1948年10月,苏联把朝鲜半岛北半部的行政权移交给朝鲜政府,同年12月25日,苏军全部撤离朝鲜。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南进作战,朝鲜战争爆发。28日即攻占南韩的政治中心汉城。韩国军队在朝鲜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

美国为维护其在亚洲的领导地位和利益,立即出兵干涉。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驻日本的美国远东空军协助韩国作战,6月27日再度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基隆、高雄两个港口,在台湾海峡巡逻,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进攻台湾。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年荣获纪录片大奖《含泪活着》观后感

全文共 460 字

+ 加入清单

含泪活着》是华人导演张丽玲执导,丁尚彪、陈忻星等参与演出的纪录片。影片讲述了主人公丁尚彪,在35岁时告别妻子和女儿,满怀憧憬,从上海到日本留学后,一家三口的命运发生的一波三折的故事。

《含泪活着》记录中国人在日本奋斗经历,讴歌中华民族美德精神。成片近2个半小时,记录了在日中国人丁尚彪及其家人十年的心泪历程,以纪实的《含泪活着》剧照手法表现了主人公丁尚彪为了梦想,为了家庭和孩子,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苦苦打拼15年的蹉跎岁月。“就像赛跑一样,接力棒我已经拿了,跑了那么多年,我的目标是把这个接力棒最后交给女儿。”

《含泪活着》并不是什么大制作的重磅影片,没有巨星加盟、没有华丽场景、更没有特技打造,主角只是一名来自中国上海的平凡小人物,但就是这位普通中国人的奋斗精神感动了整个日本,赚足了大家的眼泪。在东京新宿区的一家电影院《含泪活着》的影片海报旁贴满了日本观众的观后感,有人说这部影片给在经济低迷的冷风中前行的日本人带来了温暖和希望,而更让人欣慰的是,今天影片的主人公丁尚彪终于在美国和家人团聚,告别了那段含泪的留日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纪录片《解放》观后感

全文共 372 字

+ 加入清单

3月11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6年纪录片重点扶持项目、北京电视台大型系列纪录片《解放》,在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举行了启动仪式。

为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将于今年推出大型系列纪录片《解放》。该片以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主体时间段,以解放战争中历次重大战役及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为背景,以前赴后继、全力支援的中国人民为重点塑造形象,通过生动的故事、权威的档案、丰富的视听呈现手段为观众们描绘一幅气壮山河、鱼水情深的解放图景。

据介绍,在正式启动之前,《解放》创作团队已经进行了长达半年多的前期采访,足迹遍布黑龙江、江苏、安徽、陕西、新疆、西藏、云南等17个省份,深入大大小小50余个地方,寻访革命旧址、搜集珍贵档案,采访相关专家、亲历者,发掘出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接受抢救性采访的亲历者就有30余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纪录片走向海洋观后感

全文共 1282 字

+ 加入清单

走向海洋》坚持以精确的文献、专家的发言作为叙事基础,展示了中华民族历史风帆在指南针引航下曾经独占鳌头的历史篇章,说到北宋海外贸易已经“被赋予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并产生了中国第一个航海贸易法规“广州市舶条”;“巨大的中国商船,往来于广阔的海洋之上,由此而来的巨额收入,源源不断地流入南宋国库”;“在元朝,隋唐以来利用大运河运送漕粮的方式,改由海运完成”等等,真让人眼前不断发亮。而像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写道:“他们在潮汐理论方面一直比欧洲人先进”;像“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有幸目睹了帝国强盛的海上事业”;像“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发现"仅广州一地,旅居于此的阿拉伯商人就超过了12万"等等,以多视角调度观察和展示近代化进程的基本样貌时,就不能不让人心头发热了。

《走向海洋》在画面风格上强调与历史相吻合的厚重品质,在远去历史情景的复原中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努力使叙事接近典籍的记载又不刻板。譬如说“公元1405年,三宝太监郑和命令船队在距离卡里卡特5海哩的洋面上抛锚”时,动画用了一个空中俯瞰的角度,来表现“这个截止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最大舰队”的气势,“依靠旗语和钟鼓,抛锚的命令被迅速地传递到317条大船上。868名文官,442名将校,35名通事、180名医生以及1万多士卒、水手、工匠……有条不紊地做着登陆前的准备”,文献数据在这里变得生动起来。而当说到当地国王“小心翼翼地询问使节来访的目的”时,动画则采用了只见身形而不见容貌的手法,把人物神态“活化”的很入情理。

《走向海洋》用一组观战者拍摄的历史照片反映“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覆灭,令人触目惊心。作品通过类比手法,表现中日两国面对海权时代到来所不同的表现令人深思,日方是特别命令,将《海权论》包括魏源的《海国图志》“译本分发给陆、海军、政治领袖和学校”,“要求每位舰长都随身携带”;而在另一方的中国,却被束之高阁。在这样落后的海洋观念、腐败的政治体制下,即使“师得夷之长技”又能何如?因为此,苦心经营了20年的北洋舰队,在慈禧太后的喧天寿庆声中走向失败,主创者特别引用日本联合舰队司令给丁汝昌的劝降书,观众的感受已经不是苦涩所能包含得了的了。

《走向海洋》揭示了新中国海洋事业起步、发展与进步的种种轶闻秘事,展示了人民海军虽举步维艰却步步雄健的历史步伐,如海风浩荡展开壮丽画卷,使人不能不为领袖们的智慧胆识而击掌叫绝,不能不为先驱者的献身勇气而感怀动容。《走向海洋》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各国争夺海上权益,强国维护海上霸权的现世状况,看得让人惊心动魄;用数据调查反映国人麻木的状况,让人扼腕沉痛;讲到邓小平有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钓鱼岛问题中,“主权属我”的前提被长期忽略甚至有意删去,更让人贲张而坐不住了。《走向海洋》重点分析了国家迅速发展对海洋资源越来越高的依存度及窘迫状态,把海上安全严峻的问题尖锐地挑了出来,带着人们登临“经略海洋”的战略高地,临海凭风、长线思考、催人觉醒,这实际才是主创者的真正用意!因为“在历史的汪洋中,没有哪一种文明,能够永远保持一帆风顺”,这种警策在当下娱乐成风的中国荧屏上实在难得!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纪录片《旗帜》观后感

全文共 976 字

+ 加入清单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第二次访问苏联,在莫斯科看望留学生时,道出了这句深情的嘱托。每次读这句话,我的心都会为之一振,多么激情澎湃,多么振奋人心!在没有观看《旗帜》这部纪录片之前,我并不了解这句话的时代背景,今天,通过该片讲述的真实历史事件,帮助我从历史时代和时势环境认识和理解这句话,并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和了解,更加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加理解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观看《旗帜》是一次学习党史的契机,是一次对信念的洗礼,是一次激起昂扬斗志的疾风暴雨。片中的每一幅珍贵的照片和充满激情的话语,如此震撼心灵,先辈们豪迈的英雄气概、务实的模范作风和高昂的工作态度,一代代薪火相传,他们为祖国、为党、为人民奉献终身的使命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口上,鞭策和激励着我。

纪录片中,在与敌人斗争困难重重的危情时刻、在建设初期贫困边远的山间乡村、在西方封锁科学攻坚的关键领域、在百废待兴建设祖国的每时每刻,都有共产党员走在前、冲在前、奉献在前。

虽然在客运岗位工作不到一年,可我身边的共产党员,总有说不完的故事,在他们身上,时时刻刻都体现着一位共产党员作为榜样的力量与感召力。

记得2010年5月23日凌晨2点,上海南开往桂林的K859次列车因山体滑坡导致列车脱轨,危难险境,方显英雄本色;烈火赤焰,始见黄金本真。粟韦乐,南宁客运段一名普通列车员,一个共产党员,对面突如其来的灾难,他沉着冷静,砸窗疏导旅客,不顾血染着双手,忍着剧痛毅然站在救援一线,这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粟韦乐与同事用双手,救出数10名旅客,救援队伍到来后,已经是精疲力竭、浑身发软的粟韦乐又坚持和他们一道抢救旅客。他用忘我救人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诠释了一名铁路职工的高尚风节。他是我学习的榜样,也是我心中一面鲜明的旗帜。

当然,他只是八千万共产党员中的一个缩影,他即普通却又不普通,普通的是他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一个平凡、朴实的铁路职工;不普通的是,他的心中铭刻着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使命,他的双手,始终是人民群众赖以信任与依靠的坚实臂膀。

《旗帜》虽然只有短短十集,却给我留下了永久的烙印。我要学习先辈的精神品质,以优秀的共产党员为榜样,扎扎实实干好本职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央视同心战疫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463 字

+ 加入清单

2020年我们迎来了一个不一样的春节和假期,突如其来的疫情时时刻刻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

我们应当敬畏生命,更敬畏规则:我们应该保护大自然,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大自然不需要我们,而我们却离不开它。我们不能藐视自然,把大自然母亲的奉献和爱当做理所应当,大自然并不是我们人类可以随意践踏的,大自然是脆弱的,而人的生命更加脆弱,不用洪水猛兽,不用天崩地裂,一个小小的病毒就可以夺走我们宝贵的生命。如果我们能善待大自然,她就是善良的母亲,给予我们足够的爱;反之,引来的就是晴天霹雳,灾难危机。通过种.种我们不过是大自然的客人,作为客人,我们应当懂得尊重和感激主人,做一个有教养的客人。对于地球这个特殊的主人,我们要心存敬畏,遵守大自然的规则,要与所有的动物、植物友好相处!只要我们把自身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尊重每个物种的生命,只有为敬畏生命,我们才能看到生命的绚丽;只有敬畏规则,我们才能活得自然洒脱。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会做到不乱扔垃圾,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保护野生动物;阅读和传阅环保书籍、报刊。

让我们共同期待春暖花开,一起跑在阳光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大明宫的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510 字

+ 加入清单

去了西安城回来后,我才看了这本一直存在电脑里的纪录片电影,直到最后,潸然泪下。西安城早就不复那大唐时候的风采。

从最初李世民亲手结束了两个亲兄弟的生命,坐上了大唐的最高权利座椅,一直到李隆基的盛世。可惜的是,世人都说红颜祸水,只不过是李隆基在晚年遇上了杨玉环,六十岁的李隆基在这时候感受到了爱情,于是沉迷在温柔乡,沉迷在艺术创作里。霓裳羽衣弥留了芳史。可惜的是,大唐的江山却从此走向了衰落。

大明宫这个曾经权利的集中点,却落得最后被烧毁,被抢劫一空的境地。一个曾经在全世界成为至高无上的帝国,最终的结局居然是被宦官被地方的番使给腐蚀。

这样的落差和退化让人心寒。

安禄山只是大唐衰落历程里的第一个反击的人罢了。一个胡人封为王,手握15万的兵权,在李隆基老年的时候,这样的旨意究竟会带来怎么样的后果,也许他自己也没有心思考虑到吧。一个人的生命,不长不短,带来的跌宕起伏,连他自己也没有预料到。

黄巢起义,这黄巢占领了大明宫后作下了这样的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又有多少人知道,在长安城外的那荒凉的田地间,竟然就是曾经权利倾世界的地方--大明宫。

而今只剩下几多野花,几株野草,错落纷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全文共 1977 字

+ 加入清单

让技艺背后的人“活起来”

2015年10月,时值故宫博物院90周年院庆,故宫方面破例让摄制组将镜头对准最为保密、最为神秘的文物修复单位——故宫博物院科技部。据导演萧寒介绍,其实早在五年前他们就酝酿了做一部关于故宫文物修复纪录片的选题,让那些修复大师走到公众面前,“因为他们所做的事情被大家称为全世界最昂贵的工作,他们经手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无价之宝”。回忆去年马不停蹄、星夜兼程的拍摄经历,导演萧寒的脑海里至今依然盘桓着一个“赶”字。萧寒笑称,“当时是因为故宫院庆,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希望跟我们合作拍这部片子。最头疼的是工期太紧,包括后期都在赶。”

由于采用了长时间跟拍的方式,在人员配置方面,团队主创规模很小。用导演叶君的话来说就是,最多7个人,常态是5个人,“一个人在现场,两个摄影师各带两个助理。每个人要身兼数职,就像足球场上一个人要踢好多个位置一样”。主创团队又以80后、90后居多,正因为都是年轻人聚在一起,《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在叙事方法和剪辑节奏上颇具新意,它融合交叉了多门学科知识、技术和极富时代感的流行元素。导演萧寒表示:“在一件件冷冰冰的,几百上千岁的文物背后,其实是有鲜活的人,而这些人身上又有很鲜活的故事。我们拍文物,拍修复技艺,但我觉得更多的是希望这个技艺背后的人能够‘活起来’。”

导演叶君更爱用写作文来设喻,阐述他的创作理念。“小学语文课就就教我们怎么写好人文速写,怎样用寥寥几笔把一个人写得特别可爱。创作中,我们先描述一件价值连城的文物,然后慢慢引导观众去意识到文物背后的人更有意思,再逐级给予这个人物以‘戏份’,观众投入的感情就会逐级递增,最后变得爱上它。”

5年做田野调查写10万字资料

实际上,早在开机之前,两位导演就用了5年时间去做田野调查,一趟趟地游故宫,光是调查资料便写足10万字。尤其是叶君在拍摄时总是秒变“十万个为什么”,故宫工作人员送他一个“叶问”的雅号。再次听到“叶问”的称号,叶君面呈赧颜,“拍摄涉及到十个工艺组,每个工艺组都要构思一个文本,很多问题要问。我就老是在各个工艺组串来串去,问来问去,我又姓叶,所以得名‘叶问’。”

即使提前五年功课做足,即便头顶“叶问”的大名,创作团队还是遇到了很多棘手难题,最头疼的就是“突发事件”。导演萧寒举例称,也许团队在拍书画修复组的时候,瓷器修复组发生了一个特别棒的事,可错过了就只能是一个遗憾。再比如拟定拍摄星空的晚上,突然下起雨来,结果并不是推迟几天拍摄就可以解决的,“错过了这个时间,又要再去申请,因为故宫的安保非常的严格。你申报的拍摄周期错过了,又得重新再去申请。”这些都是萧寒在实拍过程中的真实境遇。

顾名思义,《我在故宫修文物》展现的主人公就是一个个“我”,工作在故宫一线的文物修复者。导演萧寒表示,团队在人物跟拍上的手法就是融入到拍摄对象的寻常工作和生活中去。“差不多小半年的时间,我们和故宫工作人员工作、吃饭在一块儿。一开始他们也会觉得我们是一个闯入者,到我们拍完走了,他们甚至觉得少了点什么,因为每天相见就像同事打招呼似的。”萧寒说。

除了记录文物修复者在宫墙内施展精湛手艺,他们在宫墙外的日常生活也纳入拍摄的视野。导演叶君认为这是一种接地气的表达:“他们上班也会换乘五种交通工具,他们也会遭遇堵车,他们与我们是一样的现代人,只是他们在故宫这样的场所,从事着外人看起来非常穿越的工作”。

故宫修复文物的女孩气质最好

在与这些文物修复者长达半年的朝夕相处中,叶君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虽然这个直爽的汉子在表达起来有点欲说还休。“我觉得在故宫工作的女孩子气质很好。”追问其个中缘由,萧寒替叶君做了补充,“这个工作性质决定了她们对任何东西都是轻拿轻放的。她们的动作、仪态、气质,就像流水一样柔和的状态,而且认真细致工作中的人是美丽的,在文物修复的工作环境与氛围当中,你会觉得她特别的棒。”

在人物的选择上,纪录片第一集就把镜头对准了青铜组的王有亮师徒、陶瓷组的王五胜和两个80后年轻人、钟表组的王津师徒。纪录片播出后,像钟表组的王津,精湛的技艺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征服了很多网友,观众再次领略到了久违的“匠人精神”。谈起拍摄对象的遴选,叶君指出,三集纪录片主要是按照文物修复工艺的门类来划分,“某个主人公可能在这一集是主角,下一集就成为了配角。这是一个多线索并进的叙事结构。好比拧麻花,两三个拧成一团,然后再下一个。”

有豆瓣网友在观后感中感慨,“用来丈量他们一生的,不过是数量不超百的书画,或者器皿,这样的一生,走得好谨慎,好珍重,好讲究,又好舒服。”至于网友对纪录片主人公的热捧,萧寒认为这是当下凡事求快求高效的互联网时代,人们从“慢节奏”中收获到的感悟。“可能这个社会,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急功近利,浮躁。所以,看到这一刻的时候,大家才觉得显得珍贵,才会被打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年纪录片废奴观后感

全文共 956 字

+ 加入清单

在*委的组织下,观看了电影《农奴》,尽管这已不是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但电影中的画面还是让我心酸。 这部电影反映了农奴的血泪史,讲述了解放前的西藏,强巴一家世代都是农奴。在他刚出生的时候,父母就被贵族老爷折磨致死,父母过世后随奶奶长大的小强巴,成了旺杰家的家奴,因为种种屈辱倔强的他不在说话。解放后,强巴随少爷朗杰会甫迹颠克郯久奠勋订魔见进藏的解放。他把朗杰摔下马,因为解放的及时赶到而使他平生第一次免受惩罚。朗杰想把强巴帮在马上拖死,幸被铁匠格桑救下。强巴同兰朵去找解放,路遇朗杰,遂纵马跳崖而逃。兰朵被解放救起,强巴则被朗杰捉回要处死。伪善的土登活佛收了强巴当喇嘛。尔后朗杰阴谋叛乱被粉碎,又威胁强巴逃到国外,二人进行殊死搏斗。幸而强巴再次被解放所救。强巴把土登活佛暗藏的**交给解放,并揭露了他的罪行。农奴获得了解放,强巴与参加了进藏工作队的兰朵相会,沉默多年的他终于开口说话。

1959年的西藏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百万农奴翻身解放,成为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世界上最后一块主要的奴隶制堡垒从此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伟大贡献,是人类文明史上光辉的一页。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央、各地方政府和人民给予西藏无私的援助。

2009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投票决定,将每年的3月28日设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西藏自治区人大与会的382名代表一致表决通过了《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关于设立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的决定》。设立“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将让包括藏族在内的全体中华民族永远牢记50年前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这一历史性事件。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50多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行使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各项权利,昔日的农奴成为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主人。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始终要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积极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铂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深入学习党的群众路犀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与思想觉悟,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要以认真履职的成效来体现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忠诚,要当好农牧民的服务员,解决农牧民的所急所困,传送党和政府的阳光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纪录片《海洋》观后感

全文共 505 字

+ 加入清单

纪录片的开头至今仍让我印象深刻:一个从未见过大海的小男孩发出疑问,什么是海洋?人们解释不清什么是海,什么是洋,只能用人类肉眼所能见到的有限画面来展现。

食物链是大海的法则。没有人类的干涉,大海维持着它的和谐秩序。我们对海洋的磅礴气势和海洋生物的多样性而震惊和感动。纪录片总体来说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一是展示了海洋生物的千姿万态,二是表达人类涉足海洋对美丽大海带来的破坏污染,最后呼吁人类保护海洋,与海洋生物和谐共生。

让我震撼的还有海洋中的捕食景象,亮点在于海洋生物的成群结队,阵容庞大显得壮观无比。画面中呈现出来不仅仅是我们熟知的海豚、鲸鱼、鲨鱼、海豹等海洋明星生物,还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动物。有趣的是海洋上的食草动物,长着像大象一样的鼻子,在海底匍匐前进,扬起阵阵“尘土”,这就是它们正在进食的景象。要说海洋中最美的景象是什么,我觉得大海中的珊瑚礁群极美。

相对于前半部分来给我的震撼,而影片的后半部分却是让人痛心和反思。人类对海洋的破坏不止是滥捕海洋动物,污水混在河中,最终流入大海,几乎所有的近海都难逃污染,在卫星地图上看上去不是蓝色,而是深褐色的。当我看到鲨鱼的鱼鳍和尾巴被割掉后在无力的挣扎的时候很心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关于纪录片苍狼之决战野狐岭的观后感

全文共 1417 字

+ 加入清单

“野狐胜地古今传,路险山高云汉边,莫怪兵家争此地,长驱直捣控幽燕。”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积蓄了巨大的力量,从渤海湾迈步向西,翻山越岭,一路狂奔,赶赴一个千年的预约,直到河北省张北县与内蒙古的交界处,与“野狐岭”一番缠绵。因为自古以来,这里就是重要的军事要隘,兵家相争,几无宁日。

野狐岭,古时候因野狐成群而得名。海拔一千六百米的陡峭山峰,坝上、坝下从东北向西南形成一道天然的分界线——“十五英寸等雨线”。它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水岭,南面,雨量充沛,物产茂盛,人口繁密,金色的麦穗在暖风中轻轻地摇曳,远处的农家炊烟袅袅,鸡鸣犬吠。北面,则是戈壁荒滩,广漠的平原辽阔无垠,苍天如盖,白云飞泻,地面绿草如茵,牛羊在散落大地的灰白的蒙古包四周贪婪地寻觅水草。

1211年,统一了蒙古各部落的领袖成吉思汗正式结束了向金朝进贡称臣的历史。两年前,他曾亲自率队前往金朝进贡,最后一次站在卫绍王完颜永济的面前,他扬起桀骜的头颅,拒绝向金帝行臣服之礼,他的脑海里浮现着一幕幕金兵名为减丁而射杀无辜蒙古牧民的血腥场景,仇恨的种子由此种下。看着这个昔日的臣子今天高傲离去的身影,完颜永济真切地感觉到这个傲气冲天的漠北汉子的威胁,眼中射出阴鸷的光芒。激烈争战的惨象在两个高贵的大脑里翻腾,战争成了解决问题的最后抉择。

当年4月,成吉思汗在怯绿连河把酒誓师,率军南下,拉开了决战野狐岭的序幕。北方的天际一道闪电划过,第一声春天的惊雷隐约传来,远处的地平线上,天空开始微微发白,新的一天即将来临,野狐岭山影的轮廓约隐约现,它的上空,一股令人窒息的杀气正悄然升腾,丧钟将为金人而鸣。

秋天到了,凛冽的肃杀笼罩边塞,冰霜覆地,百草凋零,浓黑的乌云急急地翻滚着,涌上了高高的野狐岭,肆虐的北风呼啸而来。蒙古大军在连克张北县抚、昌、桓三州之后,乘胜向野狐岭挺进,面对宿命的决战终于来临了。号称四十万大军的金兵,在岭北布防拒守,依仗坚固的城墙,试图阻挡蒙古军前进的步伐,然而蒙古铁军的战鼓铿锵有力,复仇的火焰熊熊燃烧,他们凭借高昂的斗志和锐气,以一当十,勇猛冲杀;金军顿时乱了陈脚,节节败退。野狐岭上,杀声震天,剑戟相搏,声闻四野。在经历了仇恨的对峙与激烈的厮杀之后,金军守将完颜承裕惨遭失败,落荒而逃。

攻下野狐岭,蒙古大军乘胜追击,跨过高峻的长城,长驱直入,越过居庸关,直抵中都城,完成了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大金皇帝带着他的后宫妃嫔,带着失望,仓皇逃离中都,最终走向悲惨的灭亡。军都山上,天空掠过矫健的雄鹰,遥远的地平线那边,夕阳落在中都城之上,闪烁着淡黄色的光芒,很快暗淡下去了。

铁木真,这位射雕英雄,三岁学骑马,五岁持弓箭的天之骄子,争强称雄是他坚守的信念。少年时,为了一具风干的尸,他射杀了同父异母的弟弟;长大后,在血腥的杀戮中被迫与共度患难的结拜兄弟札木合分道扬镳。强大起来的成吉思汗在草原旋起了一股飓风,涤尽了草原一切的抗拒。风过野狐岭,狂飙突进,以排山倒海之势,摧枯拉朽,横扫了半个地球;蒙古大军用疾驰在亚欧大陆的铁蹄,圈定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疆域,缔造了蒙古民族亘古垂芳的神话。

千年的争战随着千年的烟尘消散殆尽了,马蹄响处又见袅袅的炊烟。险峻的野狐岭依然碧草连天,褪去了往日的刀光剑影,呼伦河的流水缓缓荡漾,它的两岸仍是草原最丰盛的粮仓。在蓝天、白云、绿草的映衬下,矗立在成吉思汗广场的铁木真铜像显得更加高大雄伟。历史在这儿定格,在这儿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年观看红军长征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043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纪录片,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细节的挖掘,第二集至第七集记述了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历程;第一集和第八集生动地阐明了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宝贵经验,生动地阐明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和人民军队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生动地阐明了伟大长征精神在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改革时期的传承和弘扬。以长征历史为主线,以长征精神为灵魂。主题鲜明突出,结构合理,这是该片最为成功的立足点。

内容全面,详略得当。八集的片子,在有限的时间内,既重点记述了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的长征历程,又记述了红二方面军(红2、6军团)、红四方面军及红25军的长征历程;既浓墨重彩地宣传了红军主力的历史作用,也在第七集兼顾到了作为长征落脚点的陕甘苏区。在处理四支长征队伍的关系上,通过突出长征中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会议等,非常自然地对党中央亲自率领的红一方面军长征历程予以了侧重,体现了较为艺术的详略处理手法。与此同时,该片还以专集的方式,在第四集集中记述了长征中的重要战役战斗,在第五集记述了长征中的军民关系,在第六集记述了挑战极限的翻雪山过草地。在三个专集中,以视频的震撼性和对观众的感染力为核心,采取服务主题的组织模式,既对长征各红军予以记述,又灵活取材,穿插选取最为生动最为鲜活的故事细节,同样体现了艺术性的详略处理手法。

再值得一提的,就是整部片子以对“长征的记忆”为切入点,在第一集概貌式地展示了长征及当事人和历史后人的相关记述。作为收尾的第八集,则是对长征精神的传承,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国家和军队建设的重大布局和伟大成就,体现出历史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的关联性,体现了历史纪录片服务当下、激励人民、提振正能量的根本宗旨。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八集的片子,在宏观上形象地回答了长征的起因,阐明了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展示了红军长征的基本历程,使观众能够通过短短的几个小时,清晰地了解历史概况。与此同时,该片更在微观上下足功夫,努力挖掘具体的人物、事件,从而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有些细节于我本人而言,已是感动地流泪。比如第二集“十七棵树”的故事,作为当年苏区子弟兵的一个缩影,成为片子树立起来的一座丰碑。再比如第五集挖掘的藏族红军战士天宝、甘南卓尼土司杨积庆、为红25军带路的“货郎”陈廷贤、“红军菩萨”等故事,充分印证了长征途中红军与群众的鱼水深情。宏观让观众了然于历史线条,微观以鲜活的人、事细节等,拉近了观众和历史的距离,从而会在某一瞬间感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观看纪录片《英雄之城》心得体会观后感

全文共 544 字

+ 加入清单

3月10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伴着暖阳春风,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看望慰问奋战在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解放军指战员、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下沉干部、志愿者和患者群众、社区居民。

“党和人民在一起,领袖和人民心贴心。”考察中,总书记先后去到火神山医院、东湖新城社区,主持会议听取疫情防控工作汇报。他动情地说:“武汉不愧为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必将通过打赢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再次被载入史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都为你们而感动、而赞叹!党和人民感谢武汉人民!”

病毒来袭,“疫”时多少豪杰。英雄精神一直被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推崇和倡导。情之所牵、行之所至。自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多次亲临战“疫”一线考察调研。在他眼中,真正的英雄豪杰总是和武汉人民一样,有着“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总能在危难时刻“不畏艰险、顽强不屈”。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部中国历史,印刻着外敌入侵、抗洪、抗震等灾难的记忆,而每一次灾害却是对民族精神的一次凝练和升华。此次抗击疫情更不例外,因为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砥砺奋进,已经在战“疫”中以“大国实力”奏响“凯旋之歌”。可以预见,这场全民战“疫”,让中国再次“疫”举成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第八集观后感

全文共 563 字

+ 加入清单

在祖国的西北部,有一个被蓝宝石般河水簇拥着的美丽自治区——新疆。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静静地躺在西北边陲。而我就在愉快的暑假中,投入了她的怀抱。虽然过了这么久,但她的美丽依旧在我脑海中不断呈现。

在新疆的高原——巴音布鲁克草原中留给我的印象只有一个:马“野”。在草原中,雄马个个英俊潇洒,身材魁梧,好似一位整装待发的军人。记得那次,我刚骑上一头棕色骏马的马背,那匹烈马就一下子成了盯上猎物的豹子一般,脚下生风,朝远方的森林奔去。但刚过完一座绿色的小丘,马又变成了个顽皮捣蛋的猴子,马蹄一刹,抖抖身上的毛,头一扭,又往回跑。待我缓过神来,马已经把我甩下自个儿闹去了。

那整个新疆留给我什么印象呢?要我说,风是“野”的。走进喀纳斯森林深处,微风带来了树木的清香,带走了小道的喧哗。整个森林显得异常幽静。但不过多久,原本清爽的微风一下子就变成了铺天盖地的龙卷风。风吹得原本平静温顺的河流变得狂躁起来,用力击打着岸边。狂风还使得那些生活在深山密林的动物们吼叫,好似打扰了它们的午觉。风像个婴儿,不过多久,又渐渐平静,山谷又恢复了原貌,好似一切都没有发生。

新疆的野,让我看到了一种无拘无束的美,这种美,让你感到清新,感到愉快,感到自由。这就是那美丽的新疆。这种美是只有在新疆才能体会到的,虽过了这么久,但它的野还是一遍一遍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纪录片长征观后感

全文共 1362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纪录片观后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

《长征》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长征胜利会师时候为缅怀长征抒写的诗歌。它讲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饥饿、病魔,每时每刻都在吞没我们英勇的红军战士,因而在长征之路上每天都会有流血牺牲。但面对长征路上重重磨难,我们的英雄们以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去克服困难,最终走完了令世界震惊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途中涌现出无数的英雄,是他们用热血创造了一个个世界奇迹。红军在长征途中四渡赤水、飞夺泸定、爬雪山、过草地,他们不仅要受到国民x军队的围追堵截,而且还要受到病魔、饥饿的艰苦折磨。但是面对困难,勇敢的红军战士没有畏惧,一个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这精神已经不仅仅是言语所能概括的了。这是一种信念,是对中国革命抱着必胜的信念,他们无所畏惧,他们甘愿献出生命,为了革命事业奋斗一生。

在长征中,未满年龄的瑞伢子被破格吸收入党。当党组织问及他用什么保证他的入党信念的时候,他回答只有一句话:用我的生命和灵魂。这简短坚定的回答不仅是瑞伢子当时的真实内心,也是当时每个红军战士,每个共产党员的心理写照。为了解放中国,为了解放所有的穷苦百姓,为了中国人民不再受剥削、受压迫、受欺凌,他们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为中国革命事业做斗争。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两年,经历无数艰苦磨难,但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忠诚、坚定的信念,使红军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事业保留下了宝贵火种。当毛主席问到瑞伢子是怎么走长征的时候,瑞伢子只回答道“跟着走”很简单的三个字,但却体现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无比信任。虽然长征已经过去了多年,当年参加过长征的英雄们也大多离开了我们,但是长征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我们这一代心中。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凝聚,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它是“不怕苦、不怕死”的崇高境界,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集中体现。而在我而言,长征是我们英雄们的拼搏之旅,他们用生命热血给我们换回来了今天的幸福。但也许由于我们的英雄离我们这一代已经很远,因而我们这一《长征》纪录片观后感体会,《长征》纪录片心得体会

代新青年已早已遗忘了我们的长征精神,遗忘了我们的革命先辈当年的艰难历程。我认为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不应该遗忘我们的英雄,遗忘我们的历史,遗忘我们的长征精神。相反,我们要发扬我们先辈留给我们的长征精神,让我们的英雄魂永存于世,让世人铭记那段我们英雄们特殊的人生历程。

通过观看长征纪录片,让我回想起小学时候所学的《七根火柴》,无名老党员用生命守护着那珍贵的七根火柴,为了能给部队带来火种,给长征带来希望,他放弃了自己生的希望,这也许这就是一名党员坚定的信仰。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我更应学习培养这种信仰,因而我今后要学习长征英雄们不怕艰难困苦,坚韧不拔的精神;把长征精神发扬到自己的学习工作中;保持党员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树立崇高的理想;努力学习本专业知识,踏实工作,希望今后能为人民、为党、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纪录片《项南》观后感

全文共 440 字

+ 加入清单

项南,龙岩连城人,原中央委员、福建省委原书记,为福建的改革开放、经济崛起与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纪录片《项南》讲述了项南主政福建时敢于担当与实干,推动福建全方位改革创新的故事,重温福建改革开放的风云岁月,追寻一位共产党员实事求是、锐意改革的真实足迹,再现一位省委书记清正廉明、造福百姓的感人情怀。

“项南主政福建期间做了很多好事,印象最深的是当时项南向科威特贷款兴建了厦门国际机场、帮企业‘松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等。他思想开阔、敢为人先、勇于担当、忠诚无私、勤政廉政、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感人至深,我们永远怀念他。”原龙岩地委书记郑霖观看纪录片后感触颇深。

在新的历史时期,敢于担当是习近平总书记就怎样当好干部提出的五个标准之一。项南身上体现出来的共产党员的担当精神,也正是当今时代所呼唤的精神。“疾风识劲草,烈火见真金。”苏俊才说,我们应以项南为榜样,从自身做起,从改作风抓起,做我们时代的劲草、真金,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勇于做事、敢于担当,不断推动党的事业向前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