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5102

作文

46

资治通鉴优秀读后感

全文共 635 字

+ 加入清单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读罢此书,感受颇多。《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司马光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使用了一套“古怪”的计时术语作为全书的时间框架体系,如“阏逄摄提格之岁”之类。“阏逄”相当于汉语“甲”,“摄提格”相当于汉语“寅”。为什么不用汉语的天干地支,而偏偏要用一套多音节语言的干支体系呢?

后来查过资料我才了解其实,我国古文献明文记载这是天皇语言,即三皇时代的官方语言。明代著名学者万民英所著《三命通会》云:“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继盘古氏以治,是曰?天灵?,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其十干曰:于逢(又名“阏逄”--编者注)、旅蒙、柔兆、疆困、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于、执徐、大荒落、敦洋、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584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我读了《资治通鉴》(译本)。《资治通鉴》原著有304万个字,我觉得司马光这个人真了不起,他能写出如此规模宏大的历史作品。这本书的时间跨度很长,从春秋战国时期到北宋时期,整整一千多年的历史故事都讲遍了。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资治通鉴》这本书名字的由来。宋神宗读了这本书,认为此书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书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毛遂自荐".公元前262年,秦国派兵攻打赵国。赵国的兵力很弱,很容易被打败。于是,赵王与平原君商议退敌的计策,平原君说:"楚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只要跟他们结成同盟,他们就会派兵来解围。"平原君准备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的人去说服楚王,可是在众多的说客中能文的人不能武,能武的人不能文。最后挑来挑去还差一个人,这时有个叫毛遂的人主动要求一同与平原君前往楚国,许多人都嘲笑他自不量力。但是,平原君最终同意了他一同去楚国。第二天他们到了楚国,很多说客说了一上午都没有说服楚王。毛遂走进宫殿对楚王说:"楚国有五千里土地,上百万装备精良的士兵,这些都是称霸天下的资本,没有那个国家可以抵挡。秦国打败了楚国很多次,此时我们赵国和楚国若结成同盟,一鼓作气肯定能打败秦国。"就这样,楚国和赵国结成同盟并打败了秦国。事后,毛遂被封成上宾。

《资治通鉴》这本书把历史写得很有趣,通过对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描述警示后人。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资治通鉴优秀读后感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提起《资治通鉴》,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告诉你吧,它是一本历史故事书。由于我热爱历史,妈妈就在我过生日时送了我这本书。

它的封面有四个深红色的大字--《资治通鉴》。除外就只剩下那“一片草地”和那几个栩栩如生的、正在翩翩起舞的古代陶制品了。书后还有大约五百字的简介,方便人们来了解它。

有人说:“外表美无用,需有实际效果才行。”我给大家说一说它的作用和主要内容吧!它主要讲了古代的故事和人物,如:《三家分晋》、《三顾茅庐》和《孔融让梨》等。整整一千四百多年中所发生的事情都被它讲了出来。如果你想查古代故事或人物,只需打开《资治通鉴》,答案就会立刻呈现在你的面前。

有一次:妈妈问我三国时期的“小霸王”是谁。我找了很多资料都没找到,最后还是在我的“宝贝”--《资治通鉴》中找到了。从此我更爱《资治通鉴》这本书了。

《资治通鉴》真是我的好宝贝!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资治通鉴优秀读后感

全文共 418 字

+ 加入清单

我在图书馆借了一本书《资治通鉴》,这是一本著名的历史书。

我最喜欢里面的一个故事——“商鞅变法”,“商鞅变法”里的的商鞅是一个著名的改革家。那个故事讲的是商鞅不是秦国人,也不姓商,原名公孙鞅。他从小聪明好学,喜欢研究刑名之学。他受不了魏国对他的冷落,投奔到了秦国,受到了秦王的重用,当上了左庶长,实施了著名的商鞅变法。为了让百姓相信他遵守诺言,他在京城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承诺谁要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谁就能获得10两黄金。大家都不相信商鞅,商鞅就提高赏金到50两。于是,有一个壮汉真的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果然奖赏了50两黄金给他。这个消息传遍了整个京城,大家对商鞅制定出的刑法不敢不信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要遵守诺言,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也让我想起了《论语》中的一句话:“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资治通鉴经典读后感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叫《资治通鉴故事》,这本书讲的是从春秋战国到五代十国之间的故事。这本书是由许多小故事组成的,有:三家分晋、陈胜起义、田园诗人陶渊明等等。

这里面我映象最深刻的是“女皇武则天”,武则天是我国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也是登基最晚的一位皇帝。这个故事讲的是武则天是如何从一个平常的宫女到皇帝的故事,中间有很多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经历千辛万苦终于成为了皇帝。

在她做皇帝的十余年里,做的事情有好有坏,好的有:边防得以巩固,生产得以发展,人口有所增加等;坏的有:滥杀无辜,重用酷吏,生活奢侈等。后人对她的评价是功过参半。

在公元705年正月武则天身染重病,移居长生殿疗养,同年十二月十七日武则天因病驾崩。

这本书的其它故事同样很精彩,非常值得一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实用

全文共 778 字

+ 加入清单

如水的月光打在素净的白纸上,月光微凉,顷刻间就流转在字里行间。柔光轻轻盈盈的如蜻蜓点水般落在尘封的文字里,落在藏在文字背后的故事里。

眼前,矗立起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他站在铜镜前,一件一件任由内侍为他穿上皇帝冠服,中衣中裤,罗縠单衣,玄衣降裳,襭夹,黼黻腰带,通天冠——自此,一个统一的多民族集权时代来临。

我隔着五千年时光模模糊糊的看着他,我抚摸他,试图唤起沉睡已久的他;我以眼泪祭奠他,祭奠他那惊心动魄、功齐三代的人生。

我看着那字里行间的惊心动魄,似一幅泼墨山水,一笔一画都惊心。曾几何时,年少轻狂的他在不知不觉间成长为一个笃定威严的君王,并六国,夺九鼎,称皇帝,统一天下;制郡县,征四方,修长城,力保疆土;度同制,整交通,开沟渠,发展经济;书同文,行同伦,收客卿,进化思想……这皋牢百代的功业耗费了他的一生,我仿佛看到了他眼中朦胧间的丝丝晦暗,和手指尖暗淡的血色。三色堇开花了,它的身影摇曳在阿房宫冰凉的玉阶上。灿烂如阳,妖冶如血。

爱江山更爱美人,有爱情的君王才更生动。我的眼前再次出现了他的身影,这千古一帝历经狼烟,已然沧桑落寞。他站在阿房宫的玉阶上,迎着夕阳,是在想念那善良美丽的`阿房女吗?远方传来了飘飘渺渺的歌声,“日夜背负着相思的重担,让英雄气短就唯有爱,假如半生奔走最后留不住红颜知己为伴,就算手握无边江山也有憾。逞好强纵有泪不轻弹,酒一干满怀苦心已酸,世间最难为铁胆柔情男儿汉,难为男儿汉……”

秋风骤起,一夜间合欢落了满地,当最后一抹血色的残阳融进黄昏里,阿房宫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烧毁了他的千古功业,虽然并没有阿房女。

历史匆匆,跨越千年,旧茔新坟,上演着功与过的悲喜剧。历史,终究只有真正经历他的人最清楚、。但是我看他,就如同看旧友,他就站在那,带着五千年的风霜雨露,带着五千年的毁毁誉誉,我尊重他,我敬仰他,我膜拜他,一直到天长地久!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620 字

+ 加入清单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赞赏,命他继续编撰。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和刘攽作为主要助手。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稳定,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可以任意参考。

《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个大帝国怎样慢慢地变成了分崩离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从代宗的放任开始,到唐德宗的无奈,有宪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唤。即使宰相有像陆贽、李德裕,也只能振作一时,而不能改变历史变迁的常态。

在割据势力强盛时,不得不缓缓而动。唐德宗开始武力削藩,导致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后来转变态度,对藩镇一味姑息。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壮志,图强复兴,实施革新。但一遇挫折,这些措施便消失殆尽。所以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为政也是这样,一开始不熟悉情况,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措施才能有所兴。

这是一部可以媲美《史记》的史学鸿著。千百年来,多少帝王贤臣、鸿儒大家都频频为其作注,足见其在史学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家都来看看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寒假,我读了一本名叫《资治通鉴》的书。

这本书是宋朝的司马光编写的。简单地说,《资治通鉴》是一部历史书,它所记载的历史,从公元前403年起,到公元959年止,时间跨大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久,还包括了战国时代、秦朝、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它是按时间先后记录历史,所以称为编年史。

其中我感觉最有趣的是《孟母三迁》。这个故事讲述了:孟子小时候住在墓地旁边,他天天学别人装神弄鬼。孟母觉得很不好。于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里。可是孟子又学小贩们吆喝叫卖。孟母就又把家搬到了一所学校的旁边,孟子也跟着学生们学习知识和礼节。孟母很高兴,便不再搬迁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得到启示,一个人想要成大器,和他的家庭环境以及理想有着很大的关系,就像《三字经》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刚出生本性都差不多,但是生活环境的不同,人长大后性格就相差很大。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去对我们身心健康有帮助的地方,例如图书馆、科技馆、运动场等等。不要去网吧、游戏厅等不良场所。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资治通鉴》这本书里的故事很好看,并能让我们增长历史知识,建议大家去看这本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实用

全文共 630 字

+ 加入清单

终于有勇气开始说说鬼谷子前辈。早先在看《资治通鉴》的时候,并不对苏秦、张仪有太过深刻的印象,后来偶然间看了鬼谷子前辈的传记,才得知原来前面两位均是鬼谷子前辈的弟子,不止如此,就连孙膑和庞涓都是,这着实是一件很让人敬佩的。

都说孔子桃李遍天下,可真正出名的又有多少,不可否认,孔子开创了私学新时代,可鬼谷子的四位徒弟却纵横天下,影响了天下格局,不得不说是一件相当了不起的事。

春秋之后,天下不仅没有趋于统一,反而更加战乱纷争,七雄争霸,不断上演历史舞台,各诸侯国为了一己私利发动战争,导致天下生灵涂炭。于是鬼谷子派四大弟子下山,欲解救苍生。使苏秦倡导六国合纵以制暴秦,而张仪则破坏合纵大计,助秦一统天下。

回顾历史,我并不觉得苏秦不如张仪,相反,他胸怀天下,只是诸侯相安终归只是一纸梦想,因为私欲乃人之所有。庞涓为了一己私利使计陷害孙膑,蓄意发动战争,他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家,但不是一个好的军事家,正如孙子兵法中所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乃大善。战争是一种手段,可防御,可固国,唯不以侵略为目的,所以庞涓最后结局很惨。而搅乱合纵计划的张仪,是天生的谋略家,却也不是一个好的谋略家。只因其一句话致使楚国大量百姓流离失所,家无可归,实在是悲惨,所以张仪的最终结局也不大完善。

其实,我一直隐隐觉得苏秦一定还是比较后悔当时激怒张仪奔赴秦国,可能他太过高估各诸侯的气度,也有些小看张仪的谋略,不管怎样,最终还是大秦一统天下,而最后暴秦也只历经二世而亡,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乃常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资治通鉴优秀读后感

全文共 51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看了《资治通鉴》的楚霸王自刎乌江。它讲的是刘邦追击项羽来到固岭,商定与韩信、彭越汇合,可到日期了,韩信和彭越还没来,刘邦很着急,最后将韩信和彭越封王以后,两人立即支援,几面合攻项羽,项羽被打的措手不及,好容易逃到乌江边了,却迟迟不渡河,手拿短兵器与刘邦作战,砍了几百人,自刎而死,刘项两家的争夺也就以刘邦胜利而结束了。

可刘邦为什么会胜利呢?以前是项强刘弱,刘邦为什么会扭转战局呢?我觉得是因为他会听从别人的意见,善于招募人才,比如张良、萧何、韩信等都是他的部下,他还舍得拿钱,当时赏张良就是金百溢,珠二斗,而项羽呢,恰恰相反,他是妇人之道,他看见士兵受伤甚至会流眼泪,可将领有功他又迟迟不肯封赏,所以人们才会默默离开他,刘邦听取张良的意见,给韩信封为大将军,项羽却只是对待他像对待一个小兵一样,从不听他的意见。

刘邦年龄也很大,他取得王位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足足比项羽大了二十四岁,他还有长者的风范、没有杀秦王子婴。

但是刘邦也有不好的地方,他爱破口大骂,萧何去追韩信时他回来就对萧何破口大骂:“那么多好将领你不去追,便去追一个韩信……”直到萧何解释后他才止住。

总之,刘邦是得到王位了,它的优点是大于缺点的,应该留名千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实用

全文共 529 字

+ 加入清单

“流水无弦万古琴,《通鉴》无声天下音”,让我们去阅读《资治通鉴》,了解其中的一个个历史故事吧!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与《史记》并称为中国史家之绝笔。它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共跨越1362年的历史。在这近2000年的漫长岁月里,发生了多少曲折动人的故事啊!比如:“战国争雄”、“楚汉相争”、“三国鼎立”、“隋唐盛世”、“五代十国”等等,便是这历史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其中牛角挂书的李密、以死尽忠的豫让、贤能勇猛的荆轲、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贤良淑德的长孙皇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打开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所编著的《资治通鉴》,之所以命名《资治通鉴》是因为它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它,便可以从中体会到烽烟四起的朝代战争,无数百姓处于流离失所、水深火热的痛苦。我曾记得有这样一段故事:李密小时候经常牧牛,可他却每每带上几本书,把书挂在牛角上,这样便可以边看边牧牛了,后被瓦岗军推选为“魏公”。为什么他们在那艰苦的条件下都能自学成才呢?而我们现在的条件比他们优越几千倍,有什么理由不更勤奋学习呢?

《资治通鉴》不仅为我们生动演绎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再现了一位位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还给了我们后人警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实用

全文共 719 字

+ 加入清单

在众多的文学名著中,汇聚成的璀璨星河,总会有一颗颗闪光点脱颖而出,成为一座座里程碑。例如古代司马迁在狱中所著名扬天下的《史记》,近现代文学家高尔基先生悲欢离合的《童年》,以及北宋时期的司马光所创作的《资治通鉴》家喻户晓。

《资治通鉴》是一本奇书,它与《史记》合称“史学双璧”,可见它的伟大之处。这本书许多的语言振奋人心,让你看完一篇还想再看一遍的感觉,我在看这本时就是有这样的体会。

这本书堪称时间的长河,作者将各个时代的故事融入其中,如: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让我们懂得了以少胜多的道理,我们在为人处世时一定要听从他人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离成功越来越近;汉代的鸿门宴刘邦脱险,作者通过对鸿门宴全过程的描写,生动刻画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自矜攻伐而有“妇人之仁”。而刘邦却恰恰相反,他善于利用对方的性格弱点,成就了国家大事。每篇故事都有自己的含义与思想,这些汇聚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资治通鉴》。

看完整本书之后,我的脑海仍然浮现出书中的画面,令人流连忘返。在我看来,它不仅是一本奇幻的书,还是一位知识渊博、见多识广的“传奇人物”。每次在阅读时,我仿佛就像在拜访一位老师,他带着我们驾驶时光机穿越回古代,一边去探险一边去了解这篇故事的主题思想。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真是美妙绝伦啊!

所谓“资治通鉴”,就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意思是说借鉴以往的故事,对治理统治国家有帮助。《资治通鉴》这本书以它那独特的语言吸引着我,告诉了我一些道理,虽然这些道理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还是比较深奥的,但是我也从中了解到了许多历史故事,搞笑的,悲伤的,规模宏大的等等。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它就是我的朋友,一位奇怪但又知识渊博的朋友,我喜欢我的这位新朋友!我希望你们也能喜欢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资治通鉴经典读后感

全文共 726 字

+ 加入清单

资治通鉴》是多么伟大的著作!我在读他时仿佛自己亲眼看到一个个历史事件。在历史故事中,我了解了古代人民是怎样学习,劳动,生活的,它们有许多困难是现代人感受不到,也克服不了的,“囊萤映雪”的故事让我们无法想象,古人在黑暗的夜晚是借助萤火虫的光亮和月光下的白雪反射出的光亮读书的。

在书中还有许多战争中历史人物的记载,这其中的每个故事都让我深有感触。其中我最佩服的人物之一韩信,非常著名的战术家,其一生英勇善战,善于带兵,为刘邦出谋划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忍受“胯下之辱”,他的雄才伟略、能屈能伸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可见其勇猛骁勇善战、为国捐躯的决心,终一战成名,这是何等的精神和气魄,但他太过自负,优柔寡断,鸿门宴没能击杀刘邦,铸成大败,他的乌江自刎,令我惋惜,暗叹连连!我最敬佩人物的还有三国时期的孔明,他用了一生来辅助刘备,可最终还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未能实现统一,但他留下的《出师表》坚忠精神永远影响着后人。还有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流传至今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为现代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还有令我们痛恨至极的人物,如王莽,他看似谦虚爱民,其实有着狼子野心,为了得到皇位,杀死了看穿了他的平帝,向太后讨要玉玺,最后被人民推翻了。

当我看完这本书时,思绪万千,我们要反省一下自己与古人的差距:先看看古人,他们生活在战争频发的时代,随时都可能面临危险,却从没有过怨言,他们三十而立,治国治家,统领大业!而我们呢?我们在科技发达的新时代下生活,过着养尊处优,尽享其成的生活,很多三十岁人还过着“啃老族”的生活,不思进取,很多学生还嫌学习任务太重、作业太多……到处发牢骚。相比而言,我们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资治通鉴优秀读后感

全文共 479 字

+ 加入清单

近周来,我阅读了一本名叫《资治通鉴》的书。

我最喜欢文中的朱买臣。因为他虽然家境贫寒,但时时不失读书之心。面对妻子的骂声,朱买臣不但没有放下书本,反而更坚定了读书的决心。果然,他的埋头苦读没被埋没,后来他成为了会稽的太守。

我最爱其中《李鹰不惧权贵》的故事。因为李鹰明知杀死张朔,他的哥哥张让便会上奏皇上。但为了还百姓一个清白,张让待审后把张朔斩了头。这事很快被皇上知道了,在皇上面前李鹰丝毫不惧。本想皇上会辞了他的职,没想到却重赏了他。其实皇上早就清楚事件的真相了。

这本书中,我最敬佩唐朝的裴度。他一生历任要职,三度为相,既能在朝廷辅佐君主,又能带兵出征,而且任劳任怨。虽然屡次受到妄臣排挤,让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他与著名的诗人白居易、刘禹锡有深厚的友谊,和他们之间的诗酒风流也使这位“身貌不逾中人”的宰相更带了几分书卷气息。

读了这本书史书,使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让我饱览了战国到五代十国的历史,还让我了解了古代政治政坛方面的一些真实的故事。它还记录着王朝是怎样从繁华到衰败的印痕。这个过程中有智慧,也有阴谋;有勇武,也有残忍;有人性的挣扎、固守,也有堕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实用

全文共 934 字

+ 加入清单

在卷六中有这样一段话:世有无望之福,亦有无望之祸。今君处无望之世,事无望之主,安可以无无望之人乎!这是朱英对春申君所说的话。无望就是没有想到却突然而至的意思。这里有五个无望:无望之福,无望之祸,无望之世,无望之主,无望之人。那这意思是会有意外降临的福,俗话说的天上掉馅饼;突然降临的祸,叫飞来横祸吧;变幻不定的世界,喜怒无常的君王,还有生命中突然遇到的小人或者贵人。

这句话的背景世这样的:春申君黄歇拼死护卫的楚国的那个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楚考烈王一直没有儿子。有个叫李园的人给春申君出主意,让春申君娶了他的妹妹,孕后送给楚考烈王,后生子被立为太子(就是后来的楚幽王),那春申君就可以权倾天下了。这时有个叫朱英的人告诉春申君李园用心险恶,要尽早提防,于是说了上面的含有五无望的话。只可惜春申君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最终真的被李园豢养的死士杀了,而且使吏尽捕春申君之家。

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就这样死了,似乎有点冤。但是仔细想想,似乎也不冤,因为谁都无法准确预料以后将要发生的事。人之所以有足够的勇气往前走,就是因为前面有很多的无望吸引着自己,但是往往也有很多人都只是想无望之福,谁也不想无望之祸,也包括春申君。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无论想还是不想,该来的究竟还是来了。

在战国那个动荡的时代了,这样的无望几乎每天都在发生。胡亥在一转眼间从一个只知吃喝玩乐的傻小子成为了皇上,这是无望之福,可是没过多久,连想当平头百姓的愿望也没法实现了,无望之福瞬间变成了无望之祸。李斯因其一篇《谏逐客书》而获得重用,因扶立新帝有功成为宠臣,但是无望之祸也很快降临,因为赵高这个无望之人,因为秦二世这个无望之主,最终被腰斩于市。临死前他还很怀念自己在老家带着儿子打兔子的情景。如果李斯不是梦想着前面会有无望之福,老老实实在老家做他的仓库保管员,他又会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呢?这样的人还有吕不韦、嫪毐等等,因为他们都处在一个无望之世。

那到了现在呢?在太平盛世里会有这样的事吗?答案是肯定的。一夜暴富之后迅速毁了自己的生活的,快速成名后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困扰的大有人在。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无论对人对事,不要心存侥幸和幻想,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或许会减少许多无望之祸,多一些无望之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实用

全文共 546 字

+ 加入清单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准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里的故事多得数不清,每一个都精彩至极,但我最喜欢的是《陶侃爱惜光阴》。

古今能成大事者,必然是惜时如金,勤奋不懈的,东晋名将陶侃就是一位这样的人物。他曾对人说:“大禹那样的圣人,犹自珍惜寸阴,我们这样的常人,更应珍惜每一分光阴,绝不可以整日闲游烂醉,活着无益于当世,死了不能传名于后代,那样做完全是自暴自弃。”陶侃字土行,父亲本是吴国的杨武将军,死得很早,吴国败亡之后,陶侃由鄱阳移居到庐江,家中生活一直很贫苦。可陶侃爱惜光阴、发奋自强。正因为这样,陶侃受到了当时的名士范逵的抬举,做了江夏太守,后来因为抓住了乱贼王敦,平定广州叛乱有功,被封为柴桑侯,食邑四千户,又做了荆、雍、益、梁州刺吏和征西大将军等职位。

陶侃职位高了,但他并不像当时大多数的官僚一样贪图安逸奢侈的生活而是勤于职守,孜孜不倦。

《资治通鉴》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陶侃从一个出身寒门的小吏,靠着高尚的德操和勤勉的品格,治军四十一年,建立了当时及后人所景仰的功勋,多么令人敬佩啊!我也要学习陶侃那爱惜光阴的品格和努力学习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实用

全文共 78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众多的史书记载了其浩瀚的历史,描述了国家兴衰,朝代更替的过程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就是其中一部著名的史书。它是由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完成。《资治通鉴》记述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的历史。

通观全书,我认为人民的力量是最重要的,是最强大的,民为国家繁荣昌盛之本。中国历史上不乏许多强盛的大一统王朝,它们能一统天下,就足以证明其强大,但也有一些存在时间非常短的大一统王朝,那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些王朝迅速灭亡呢——就是人民。

细读之后不难看出,这些王朝的君主都不重视人民,他们加重人民的徭役与赋税实行苛政,暴政,他们肆意敛财,挥霍无度,穷兵黩武,使无数百姓失去土地,失去家园,走上造反的道路,这个国家也迅速覆灭。

但中国历史上也不乏长久强盛的国家,他们屹立数百年而不倒的原因也是人民。他们实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注重节俭的政策。他们还鼓励人民积极生产,粮食的储量也就多了,国家日益强盛起来。

唐太宗曾经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就如同人民而舟就是国家。若是统治者重视人民,让人民过得幸福,富足,那么国家也就会更加强盛;反之,国家就会被人民所颠覆,走向灭亡。

宋朝时期,欧阳修,苏轼和范仲淹都有一种“民本”思想,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宋朝的君主们较为重视人民,而宋朝也延续了几百年。

当今的中国和共产党也十分重视人民,建国之后,实行土地改革,将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改革开放时期,党和国家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分田包产到户,给了农民生产自主权,再次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开始富裕起来,而国家也日益强大。

孟子一直主张: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而这也正是一个国家想要富强所必须遵循的思想。现在的中国应更重视人民,才会越来越富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440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我突然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资治通鉴》变成了我的阅读对象,它让我了解了许多历史上的知识。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巨著,由我国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组织编撰,其中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政治,军事等重要史实,总结历朝历代衰败的经验教训,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和收藏价值。

然而对历史了解多少,那是很重要的,例如在正常交谈中,谈论某一个人将他和成历史上的某个英雄或某个小人做比较,自己因为不了解那时候的历史背景等而插不上话,就算别人没有注意到你这一点,自己也会觉得非常尴尬。

我们班上的王雨泽,他对于历史的了解很广,现在正在读众多史书中的《明朝那些事》,因为他对历史很感兴趣所以看过后常常能记得和陈述,所以在上《石灰吟》时这首诗的作者于谦是明朝的人,王雨泽能很好的陈述出当时的历史背景,他口若悬河,说的形象生动,把当时于谦的品质和皇帝的昏庸说的有生有色,直至下课铃响了也不想下课。

可见历史的了解可以改善人们的观念,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形象,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资治通鉴经典读后感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提起《资治通鉴》,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告诉你吧,它是一本历史故事书。由于我热爱历史,妈妈就在我过生日时送了我这本书。

它的封面有四个深红色的大字——《资治通鉴》。除外就只剩下那“一片草地”和那几个栩栩如生的、正在翩翩起舞的古代陶制品了。书后还有大约五百字的简介,方便人们来了解它。

有人说:“外表美无用,需有实际效果才行。”我给大家说一说它的作用和主要内容吧!它主要讲了古代的故事和人物,如:《三家分晋》、《三顾茅庐》和《孔融让梨》等。整整一千四百多年中所发生的事情都被它讲了出来。如果你想查古代故事或人物,只需打开《资治通鉴》,答案就会立刻呈现在你的面前。

有一次:妈妈问我三国时期的“小霸王”是谁。我找了很多资料都没找到,最后还是在我的“宝贝”——《资治通鉴》中找到了。从此我更爱《资治通鉴》这本书了。

《资治通鉴》真是我的好宝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实用

全文共 968 字

+ 加入清单

编年体开山祖师,读历史必读资治通鉴。虽然只是把资治通鉴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却让我感受到什么叫爱不释手。翻开每一章节,就像是在展开一幅幅千年的历史画卷,色彩艳丽,人物鲜活,让人感受到一波又一波的震撼感及醍醐灌顶般的兴奋。

《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等历时19年编辑完成的一部300多万字的编年体史书。从春秋后期战国的三家分晋开篇到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结束。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年间的历史。叙述了战国、秦、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1362年的历史。记录了期间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经济、思想、重要人物与重大事件。对朝代兴衰与更替做了较客观的叙述;对人性的善恶,策略的得失予以了分析和总结,成就了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巨著。

《资治通鉴》叙事条理清晰,语言简洁精练。如郭嘉十胜十败论,商鞅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刘秀昆阳大捷,谢安东山再起,李靖大破突厥等,叙事真实生动。萧规曹随、房谋杜断、张巡守城等故事讲得精妙绝伦。许多名言警句都出自《资治通鉴》,如,“得财失行,吾所不取”,“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将”;“物极则反,器满则倾”;“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帮助理清了这段历史脉络,能放大读者的人生格局。钱穆称之为“帝王之书、权谋之书、生存之书”。《资治通鉴》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瑰宝。

《资治通鉴》讲述了一段千年历史,这段历史是中华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要缩影。七雄争霸,云谲波诡;秦统六国,纵横捭阖;大汉立国,金戈铁马;三国风云,天下归晋;八王之乱,祸害四起;隋亡唐兴,中华盛世;五代十国,狼奔豕突;陈桥兵变,宋代后周。纵观中华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外患皆由内乱生,让中华儿女历尽劫难与艰辛。我们应接受惨痛的历史教训。

中华历史波澜壮阔,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之厚重,世界绝无仅有。多读历史,就能感知历史之浩浩荡荡,历史潮流不可阻挡。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有危机意识,有家国情怀,有全局观念。一切以民族发展为已任。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是我们全体国人的责任所在。珍爱和平,抓住国家发展战略机遇期,坚守各自的岗位,恪尽职守,只争朝夕。将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和富有。为实现民族伟大的复兴梦而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563 字

+ 加入清单

学者必读的书在众多的历史书中,我最喜爱的是宋代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这本书是我爷爷直接传给我的。它书页很皱,这是我爷爷经常翻看造成的。书里面的字,我已经看不清了,但书皮却很硬,让我经常认为它是铁皮做的。

翻开书的扉页,上面写着:学历史,必读此书也。赠睿睿下面落款是邵庆尧。送书时间是__年8月28日,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我10岁生日那天送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主要记载了上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间1362年的历史。里面讲了许多闻名中外的历史故事,如:举案齐眉、官渡之战、闻鸡起舞等。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家之绝笔。我很喜欢清代王鸣盛用于赞美此书的名言: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也我想也是,既然这本书是世界上必不可少的,也是学者必须要读的,如果我们不读它,就不知道这段历史,机智勇敢的蔺相如、英勇无畏的荆轲等英雄人物的事迹就不能知晓,古人的爱国情怀和献身精神也就学不到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从这本书中,我还知道了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联: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有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我用它作为座右铭,时刻激励我发愤学习。

《资治通鉴》真是一本好书,我要好好珍藏它,到时传给我的下一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