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效结合汇总19篇

导语:.春雨漫漫地洒下,像无数细针一样的落下来,洒在每个角落里。我望着窗外的蒙蒙的细丝,看着那里的无数的没有尽头的山峰,如痴如醉,下面是开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春雨的好词好句集锦,欢迎阅读,谢谢!

浏览

2366

作文

85

探讨阅读和写作结合教学的方法

全文共 1816 字

+ 加入清单

一、以读促写

英语写作作为一个高度复杂的产出性活动一直以来是高中生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难题。以读促写法能有效地拓展词汇量,丰富写作素材、习得写作技巧、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以及培养语感和篇章结构意识。

(一)精选阅读材料

在我们的英语课本中有许多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文章和语言表达地道、优美的句子。教师应充分提炼利用好这些文章和句子,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对所学的语言材料进行重组,结合相关的语境供学生阅读,更可在教学语篇时丰富一些幽默、趣味的材料。

(二)围绕课文,开辟以“读”引“写”的路径

换位性训练:我们阅读课文时,习惯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循着作者的思路去考察、理解课文中的人和事。换位训练就是让学生转换一个角度、从自己的立场和经历来表现内容。如在教完阅读文章后,我便让学生进行换位练笔,从自己的经历出发仿写。

(三)读后摘要——英语写作由简单起步

目前,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表现在心理上,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写作有畏惧心理,为了避免这种心理,教师的指导就得避免从语法角度着手,而应着力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摘要写作可谓是一种既简单又有实效的方法,操作起来也很方便。

(四)读后仿写——写作须从模仿开始

大多数学生的作文

(五)化解写作中的难点

在语篇上,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较弱,不懂得在写作中使用过渡、转折手段将主题有机地连接起来,文章前后往往缺乏照应。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多阅读,通过学会怎样分析文章结构,怎样恰当地运用连词,怎样正确地使用词组,怎样利用所学知识论证观点,让学生掌握英语写作的基本能力,从而创造出连贯统一、符合逻辑的作文。

(六)鉴赏语句或篇章——在感悟中提升写作能力

大量的阅读可以提高阅读速度,扩大词汇量。另一方面,它还可以增强英语语感,对英语写作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阅读时,可以从精美的文章中获取好的词语、句型及表达法,把它们记下来,并加以分析鉴赏,熟读成诵,并有意识地将它们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二、以写促读

以“写”来促进阅读除了有利于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外,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和运用所学语言的准确性。只要应用得当,且引导学生积极配合,那么通过“写”来促进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可以实现并且高效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进行“以写促读”的训练。

(一)课文填空

课文填空是指在根据课文改编或缩编的短文中进行填空,要求学生在空格中填写恰当的词语—关键词、词语搭配等,以使短文结构完整,意思连贯,符合课文原意。这样的练习可在课堂上进行,也可在课外进行。如在课堂上进行,教师可先利用教学投影(PPT)呈现带空格的课文,进行集体填写或部分学生口头填写,然后进行全班笔头填写。这样可降低难度,帮助学困生完成填写任务。

(二)听写、默写

对于课文中一些精彩的字、词、句子或段落,及新句型和长难句,教师可以采用听写或默写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文本的再次或多次阅读。学生对新学词语、句型和难句理解到位了,那么对课文的理解也必然随之加深,“写”也就起到了促“读”的作用。

(三)精华摘抄

对于阅读课文中的精彩句子和段落,教师可要求学生做好摘抄和记录,这样做的益处是促使学生有目的地鉴赏、阅读课文、通过阅读关注英语思维与汉语思维的异同,欣赏英文独特的表达方式,体验英语语言的美感。让学生学会欣赏优美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熏陶。

(四)课文缩写

课文缩写是原文的精华和梗概,这就要求学生要先通过多次阅读文本,透彻理解课文,把握课文主线,将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加工和理解方式表达出。课文缩写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提高阅读技能。

(五)课文仿写

课文仿写指的是模仿课文格式写类似文章。在仿写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尽量模仿课文中所新学词语的正确用法,句型使用、段落、篇章的合理布局,以便更好地达到以写促读的目的。

(六)写读后感

在学习过课文之后,可让学生讲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读后感的重点在“感”字上,那么“读”是“感”的前提,“感”是“读”的结果。因此,学生要对课文进行多次的阅读,才能准确地理解原作,把握要点,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和基础。

总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写作教学应该和阅读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仅教师要高度重视,而且要促使学生把它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而且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写作实践和写作过程。只要方法正确,学生的阅读和习作能力都会有所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全文共 623 字

+ 加入清单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上灵活的应变能力,熟练的驾驭能力,炉火纯青的教育艺术,都有赖于教师的各方面的持之以恒的锻炼。骨干教师的培训使我收益非浅。

每一次在听了名师名家的辅导以后,我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觉得他们在对教材的把握上,在教学理念上往往站在一个全新的比较高的层面,让我听后,内心震动很久。于是,我就想名师的教学设计我能不能拿来用呢?大的板块、大的思路不变,根据自己的学生的特点,根据我的风格在细微处适当变化。试过几次后,我发现学生有时对新的思路是很感兴趣,可是由于每次模仿的名师设计理念各不相同,在课堂上我反到没了自我。所以我意识到在引用借鉴别人成果的同时,还应有自己,切不可完全依赖他人,使自己丧失创造力和独立意识。

课堂是一篇动听而丰富的乐章,教师课前与文本的对话、理解是这篇乐章的序曲,课堂上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主旋律,而在对话中的一个个生成则是一个个美妙的小插曲。我所接的班级差生较多,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我真是煞费苦心。“百学趣当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约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有强烈的学习动力,于是我决定从兴趣入手。学生天性好奇、好动、好胜,那么我的课堂无论从内容、形式上都会体现一个“趣”字,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既增长知识,又发展智能。这样一学期下来,我的几名学生由不及格到及格,看着他们的进步我的内心充满喜悦。

我不是名师,但我朝名师的方向去努力。我的课堂未必精彩,但我会极力作到有效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有效教学方法读书笔记

全文共 1014 字

+ 加入清单

以提问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得到教师的普遍重视,可以说,教师把课堂提问作为教学环节设计的主要部分,有效教学方法反思。有些教育学家对教师的课堂提问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每分钟大约问2~3个问题,提问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鉴于有效提问的重要性,我觉得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问题设计要有新意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问题设计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而应采用比较新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新鲜感,新鲜的东西能激发人的情绪,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进而引导他们积极进行的思维活动。

同一问题,可从侧面提出,可从反面提出,可变换情景提出,提出的角度不同,效果就不一样。

1、同一问题,从侧面提出

范例一:讲授“繁盛一时的隋朝”一课时,可提问,“隋朝统一全国的条件是什么?隋朝统一全国有什么意义?”但这类问题,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若换个角度发问,“为什么说隋朝统一全国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说隋朝统一全国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这个问题,学生感到似懂非懂、新鲜有趣,思维的波澜也就因之激起,教学反思《有效教学方法反思》。这样,既使学生认识到了矛盾对立双方的斗争,提高了辩证思维能力,又起到了增强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作用。

2、同一问题,从反面提出

范例二:“有人说:如果没有隋炀帝,就不会有大运河;如果没有大运河,就不会有隋朝的灭亡。请用史实对两种说法加以评价”。这种正话反说,不仅有新意,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引导学生多方思索,多角度认识和理解有关历史问题,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3、同一问题,换个情景提出

范例三:我们学习“王安石变法”后,有位教师设计提问时,列出以下四种情况:

一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某地方官下令,今后每户都必须按土地多少缴税,任何人不得例外,不得隐瞒土地;

二是为了减轻政府负担,有人提出,今后农民在青黄不接时,一切借贷均由民间自行解决;

三是大地主王力想逃避服役,又不愿缴免役钱,就叫佃户赵正去顶替;

四是有一保长抽出500名青壮年,作为专职武装队伍,不论农闲农忙,都进行训练,军费开支向国家申请。

然后要学生判断王安石对上述四种情况是赞成还是反对,并讲清王安石的态度是根据哪一条变法内容?变换情景的提问设计,不但有新意,能推动学生思维的波澜,更能加深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理解。

有效教学方法读书笔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浅谈初中生说明文写作教学方法

全文共 2525 字

+ 加入清单

摘要:初中生语文综合能力以写作能力为最高,写作能力又以说明文写作为最难。现根据多年来初中语文教学经验,针对初中生说明文写作的教学技巧作简要论述。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写作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如果说记叙文是以情感人,议论文又以理服人,那说明文则是以知明人。以情感人往往有情节,以理服人往往有事实,这都是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到的素材。而以知明人则相对较难,因此,最好不采用集中教授的方式,而采用感受、实践、归纳的方式。

认知心理学认为,写作内容知识就是言语信息,它的本性属于陈述性知识的范畴,是指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能够被人陈述和描述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写作内容知识主要有主题知识和读者知识构成,而写作主题知识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决定作者是否“有米下锅”、“有物可言”。作者知道的东西越多,写出来的东西越好。写作内容当然来自生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欲“炊”必先有“米”,然后才能表现出“巧妇”之“巧”。这几句俗语道出了内容与技巧的关系。可以设想,教师要求学生写说明文而学生对说明对象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就没办法写。

同其他文体的文章一样,说明文写作也需要先解决写作内容的问题,至于写作技巧,当有了内容后才能考虑。这就要求教师在命题上充分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获得说明文的写作内容。

首先,写作内容可以从“制造事件”入手,使说明文的写作具有“情节性”,以使学生获得真实感受。只是说明文写作内容的获得,要比其他文体更艰难。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说明文写作指导上应尝试“先动手做,后动手写”的技巧。

动手做,是获得说明文写作内容的有效途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亲手制作某种模型(如桥梁、车、房屋等),然后将设计原理、所用材料、制作过程写出来。还可以结合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有关知识,制作教具或动植物标本,然后将制作过程写出来;还可以写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实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写作水平,还可以加深对其他学科知识系统的认识。第二类,结合劳动技术可制作手工艺品,如制作布贴画、烹饪菜肴、使用缝纫机、维修家电等,将有关步骤如实地记录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然后加工润色。第三类,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印刷厂,了解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的印刷过程;如对某种建筑物或自然景物进行观察,按顺序记录下建筑物的结构形态特点或自然景物的主要特征。

严格地说,动手做不属于语文课的任务。但是,当教师指导学生描写景物的时候,不是也要求学生对景物进行观察吗?写调查报告不是也要求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先调查研究后形成文字吗?先动手制作,然后再写制作的过程,恰恰是激发学生说明文写作兴趣的有效手段。这也是“语文综合活动”的一种形式。写作要调动多种器官综合工作,“纸上得来终觉浅”,动手制作是亲身实践活动,是获得“真知”的前提。这一点布鲁纳的发现也可以给我们启迪,“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教师指导学生自行发现与自行组织知识的方法,有助于学习后的长时记忆,学生主动学习的思维活动,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和提升,学生养成自动自发的学习习惯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之后,有助于将来独立的求知与研究,所以,强调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而不是急于告诉他们学习的结果,这也是“动手做”的道理所在。

其次,成文的演练需要先说话后作文。说话是口语交际的一种形式,学生在课堂上向全体学生介绍自己制作的“作品”就是一种“有声语言”的文本;它与教师的询问、评价语言形式对话;其他学生即使没有参与对话,但思维在“对话”。先说话后作文,就是强调把口语表达和文字表达结合起来。把一件事说明白了,才可能写明白;人对事物的感知总是从简单到复杂,说话比较简单,写成文章就比较复杂;说总比写快,先动口说,说的内容有偏差,“改口”比改文章容易;说得好现场就能获得好评,感受成就感的周期短,反馈及时;先说就能把作文思路先演练一通,写的时候心里就有底。作文则是书面语言的文本、有声语言文本在先,书面语言文本在后,有利于“我手写我口”,形成语言生活化、朴实、自然的风格。这也是一种“语文综合活动”。

再次,从“动手做”获得写作内容,从“动口说”获得写作演练,接下来自然要涉及到写作技巧。如果教师在学生没有获得写作内容之前就一股脑地把写作技巧告诉学生,学生很快就能得到这些知识,但是,因为没有亲身实践,没有发现,没有尝试主动解决问题,只能被动接受这些知识,那么这些知识就很难转化为能力。

在此基础上,可以把这种先个别后一般的程序认知能力进行迁移。当说明对象不需要亲手制作,而是一个具体事物,则通过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把从前的自我设计与选材、制作转换为别人的设计、选材、制作。虽然不是自己的操作,可是自己操作过,明白其中缘故,自然说的清楚明白。甚至可以把这种能力迁移到不是具体事物,而是抽象事理的说明对象上来。有了对说明对象特征的认识,又要进一步让别人明白,就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使用一定的手段进行说明。这些就是写作技巧的策略性知识。从逻辑上讲,这是归纳推理,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许多程序性的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写作只是不能直接转化为写作能力。许多教师通过先讲解写作知识,再根据这些知识进行写作训练,导致学生无法写出好文章。其实,如此教学,教师自己也不能根据自己的讲解的写作只是写出令自己满意的文章,又何必强求学生。但是,写作技巧知识如果是在亲身实践中悟出的,这种知识就会内化为自己的积淀,存储在自己的大脑中,自动支配自己的相关写作活动。

这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一步,是由形象具体的个性化操作上升到抽象知识的关键一步,这样获得的程序性知识是加上了个体亲身感受的、一旦拥有便终身不忘的知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技能后概括出来的“真知”。

总之,说明文的写作,我的经验就是引导学生首先获得关于说明对象的知识,再进行口语演练,最后形成文字;在作文讲评的时候引导学生针对自己成文的过程进行反思归纳,形成关于技巧的程序性知识,从而使学生具有亲身感受、亲自发现的特点,使学生思维水平得以提升,并形成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谈作文教学中合作修改活动的有效开展

全文共 2223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作文果真如此痛苦吗?学生怕,老师也怕;学生怕写,老师怕教。那作文应该如何教学呢?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谈作文教学中合作修改活动有效开展,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文占语文半壁江山是不争的事实,传统作文修改难度之大也是有目共睹的实情;而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缓慢与艰难也是客观现象。于是,需要改变作文教学模式,通过改变作文修改方式提高高中生作文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合作性,提升自主作文能力;在团队合作中检验自己、纠正不足,取长补短,获得写作水平和能力的增强。

文章具有“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地位,提高高中生写作能力意义重大。现行高考的总分为70分,几乎站到语文试卷总分的一半;可以说,高中作文的成败决定着高考的成败。加强作文教学研究,切实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很有必要。

一、现行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高考指挥棒的存在,影响着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也对我们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形成一定的导向。因此,我们的高考作文指导中存在着一定的功利性、模式化的问题。

1.重视应试写作教学

高考考什么、命题侧重什么,我们就重点研究、学习并指导什么。2013年的《考试说明》中作文的典型例题,舍弃了江苏省之前的作文题型;于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围绕着新材料作文教授与讲练,力图给学生从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运用、出彩创新等方面进行应试指导。这样,针对应试又出现了一些所谓的套路、方法。诚然,这能够帮助学生写出一定模样的作文,但是,写作是个人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的表达和抒发;我们教导学生都按照应试作文写作,定会出现同一面孔与腔调的作文。2013年江苏省高考全省语文作文均分在45分左右,得56分以上的寥寥无几;模式化写作、应试写作造成了学生写作水平的不断下降。

2.讲评练缺少主体性

学习应该是学生的自觉行为,但是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教师的“主体性”依旧。从布置作文,到修改讲评都是教师的事情。首先是带着学生分析作文,教给学生审题立意、选取素材,甚至先读几篇范文。之后,不管学生写出什么样的作文,我们都全批全改,有的还要面批。但是,多为剃头挑子一头热;学生没有主动性的发挥,没有自我提升写作的意识与渴望,作文写作还是没有什么进步。

因此,让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合作与修改作文,要比传统作文教学和批改方式有效的多,改变教师作文批阅既累且苦的状态,放手让学生合作修改;从而获得作文写作兴趣与修改能力,达到提高作文能力的目的。

二、合作修改活动的有效开展

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提高作文能力,需要激发他们主体性的发挥。因此,让学生全面主体的参与作文教学活动,让他们在互改互评中合作提升。

1.有效分组,合作修改有效的前提

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分层教学,重视将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愉悦的合作,有兴趣的参与到互改互评的互动中。如在必修三“底层的光辉”学习之后,我们让学生以“谈善”为题进行一次作文。学生完成作文后,我先让他们分组,把自己的作文在小组内分享,相互间谈谈作文的得失。结果,交上作文之后,我看到有的学生的作文被小组成员修改了很多,有的却较多的溢美之词。于是,我将互改认真的学生分到一组,而将对别人作文不认真修改的几名学生单独编组;这样,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合作修改的重要性。并借助“善”这个话题,让他们写写合作修改的意义,这样整个班得学生都认识到责任和义务,并参与到合作修改这一活动中。

当然,分组还要注意到将不同能力的学生分到一组,让他们能够在修改中获得提高,在讨论修改中认识到自己不足。

2.讲究策略,注重作文分项修改

学生们作文水平不高,可能是达成作文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能力上不足。因此,在合作修改中,我们没有必要让学生在一次合作修改中就面面俱到。()可以先从词句开始,让他们合作研读一篇作文的语言,让他们发挥团队的力量发现习作中的错别字、病句,探讨如何通过修改、润色让作文的语言精彩生动,富有表现力。如在以“信念”为题的写作修改中,我们让学生们修改文中的病句,如一位同学习作中写道: “每个人的心灵都有一处叫信念的高地,在那上面屹立着我们坚定地理想和追求,不管外界如何风吹雨打,只要默默地守护这高地,我们就是胜利者。”这句话,有学生认为“心灵”改成“心里”,或是“心灵深处”,而“守护”应该改为“守住”.当然,就这一段文字本身而言已经写得很好,我还让学生们分析这样的句子的好处。如此,我们的学生在合作修改中都能意识到尽可能的让自己的语言优美精准,有表现力。

可见,合作修改,能够集思广益,在集体力量发挥下推敲字词,揣摩结构,探讨情感。让他们讨论修改方法,力求让中等作文在修改之后,成为达到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

另外,作文的修改需要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这是我们教师要教学生掌握和执行的。如对四不像作文直接否掉,立意情感出现严重偏差的不在修改之列,书写极不工整作文、写作态度不端正的,也没有必要合作修改。每次修改,先让组员们找出一篇可以修改的作文,让写的学生先自行修改,然后小组成员再进行研读和思考,找问题进行修改。当然,我们老师在讲评中要对小组合作修改成果进行评价,突出针对性的讲评,从而提升合作修改的价值和效果。

总之,改变传统作文教学中的批改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作文兴趣,提高他们写好作文的意识;推进他们主体性作文、自主合作修改的能力提升。这样,学生们在小组合作修改中就会发现自己写作的问题和不足,能够正视与解决问题,获得写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论文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浅析高中新材料作文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阅读教学究竟教什么作文

全文共 2979 字

+ 加入清单

语文教学大部分的时间用来教学生阅读课文,可现实的课堂上,同一篇课文,一千个老师会把它教成一千种样子;同一个老师教同一篇课文,每次教得也不一样。一方面课文本身包含着多元教学因素,有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教师在做着很多无效或低效的劳动。那么,一篇课文到底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目标,阅读教学究竟要教什么,成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我们的教学阅读归根到底是为学生将来的生活阅读服务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种素养可以分解为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生活中的阅读需要识字,理解词意、句意、文意,需要提取信息,需要体会思想感情。生活中的写作需要正确的写字、用词、造句、组段、谋篇,还需要各种书面表达的技巧。这些都需要通过阅读教学来获得。

所以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理解词语、运用词语、造句、组段、谋篇等方面的能力。至于提取信息和体会感情,似乎不需要教,学生也能做到。可以说阅读是为写作服务的,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教学生写。揣摩的表达技巧就成了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教学目的。可是老师们在阅读教学中常常是把某种表达技巧概括成一句话,让学生记下来,学生可以拿它去填考卷,却不能转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老师也没有悟出那种技巧,他给学生抄的那句话也是从资料上搬来的。老师整天逼着学生写作文,自己却不写,大多也不会写。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可是我们老师,不写,没有写作的甘苦体验,自然就不能去指导学生去写作。所以要让学生悟出技巧,老师先得悟出技巧,这样才能指导学生在写作中自觉运用。

写也可以促进读。我这么多年来不教课,不搞阅读教学,但做起那些阅读题来并不费力,因为我在不断的写。比如插叙的作用,我把它总结成在内容上为了突出中心,在结构上为了结构紧凑。我看这个说法比某些资料上说得使内容更丰富、使人物更丰满要好。丰富的内容,丰满的人物形象还不是为突出中心服务的吗?而这种说法是我在写作中悟出来的。

在阅读中体会写作技巧,在运用中加深对这种技巧的理解,把读和写结合起来是一个不错的作法。最近给老师们做了一次示范课(见拙作《我教紫藤萝瀑布》),我定了两个目标,第一,创设一种比喻情境。为达成这个目标,我先让学生画出与“瀑布”相关的词语,诸如“瀑布”“浪花”“河流”“船帆”“流动”等等,为了强化这一点,我给学生发了叶君健的《看戏》,让学生找出其中与“海”相关的词语。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把创设比喻情境这种技巧掌握了。第二个目标,写景,有所寄寓。为了落实这个目标,我给学生发了我自己的《深秋时节一枝春》,让学生体会以花写人、以花喻世的写法。课下我留了作业,让学生写写校园里的串红。结果学生们写出了不少不错的(见《串红.学生作品展示》)。

一句话,读是为了写,要为写而读,要为写作而教阅读。

再说这教学目标由谁来定。

首先,它是由编者来定的。编者常常把体现相同或相关的表达技巧的编入一个单元,让学生通过这个单元几篇课文的学习也认识和掌握某种表达技巧。比如把《春》、《济南的冬天》、《与朱元思书》编入同一单元,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写景的方法。所以这个单元共同的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生学会景物描写。如果不落实这个目标,我们教学就跑偏了。我们要树立单元教学意识,善于揣摩编者的意图,这样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教学目标。

其次,它是由课文来定的。一篇课文必然突出体现了某一方面的写作技巧,比如《春》,体现了写景的一般方法,抓住哪些景物写,从哪些方面写,按什么顺序写,写景之后抒情。而《济南的冬天》就要突出写出景物的特征来,写出在这种景物中的特殊体验和感受来,寓情于景。我们要善于揣摩编者的意图,看看为什么把两篇相似的放在一起,它们有什么细微的区别。

再次,是由老师来定的。当然老师要读懂课文,发现课文突出的长处,不然目标也会定偏。我教《滹沱河和我》,没按课本定的目标去教。我觉得课文最突出的长处有二,一是按作者的认识过程为线索组材,二是对河的描写。所以我说,练习题中说“本文以滹沱河为线索”这种说法不对,应是以“我对滹沱河的认识过程”为线索,请同学们帮助老师完成本文的阅读提要:本文以我对滹沱河的认为过程为线索依次写了……。第二,我引导学生分析了涨水季节的滹沱河的景象的一段描写,然后让学生把它背下来,再写一个片段,家乡的河。

最后要根据学情来定。比如我教《胡同文化》,此文在别的版本中是放在高中来学的,但河大版的教材却把它放在上了八年级上学期,我觉得学生理解不了其中的文化,就避重就轻,让学生画出各段的中心句,让学生学习首领句组段的方法。再如《故乡》,结尾几段有不少句子意思难懂,教学中就应把理解句子的意思做为一个目标。再比如古诗词的教学,现在中考要考诗歌赏析,我以为就违背了学情,一个十五六岁的初中生,他能赏析得了吗?记得我小时候,正是文革时期,没书可读,整天拿着一本《毛主席诗词》念,“大雨落幽燕,白浪淘天……”当时并不知道什么意思,却背下来了,后来长大了,懂了,体会到了那种磅礴的气势。所以我以为古诗词,让学生背下来就够了,可是我们偏要让他去赏析,他知道“阴阳割昏晓”是什么意思,他能体会泰山峰如刀,把世界割成了白天和黑夜两部分的意思吗?不知道,只好背老师教的答案。这不是违背了学情吗?可是中考要考,无奈,非得这样教,却不考虑理解了一个“割”的时间能背下多少古诗词啊。

现在的教改一味的求新求异,翻新花样,把传统中很多能够突出表达技巧的好的合理的做法改掉了,变成了瞎折腾。比如“美读”的风行,扣住一句话,扣住一个或几个词,让学生反复读,读出合适的语气语调来,读出感情来,读出特殊的感悟来,读出特殊的体验来。能做到吗?我们在培养朗诵家吗?我们在培养电视播音员吗?我一听这样的课就急,因为读了半天,学生还是没有读美,或者读“美”了这一句,其它的句子呢?你能一句一句的教吗?美读是老师用来熏陶学生的,非要让学生学会,这个要求太高了。在学美读的过程中浪费了很多揣摩表达技巧的时间,这就是无效劳动的表现之一。

最近参加了某市的赛课活动。从全市选拔了140名优秀教师参加,经过第一轮教学设计比赛选出了80名,又经过第二轮说课比赛选出了6名老师做课。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做课的第一名吧。她选的是朱自清的《春》主要设计了两个环节“读中寻春”和“画中品春”,先是让学生美读,读了半天,学生连“窠巢”“应和”都没读准,就开始画了,让学生选其中的一副图画一张画,这一节课基本上就在画中度过了,结束时又闪了一下老师自己写的校园的春天。后来听见这课得了第一名,我倒抽一口冷气。按我的理解,这课也可以上成读背课,一节课学生基本通过朗读能把课文背下来,在指导背的过程中顺带就把写景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了,这样有助于他们更快的背诵,也认识了课文写景的方法,这不就把目标达成了吗?可是我们这位老师折腾了一节课,自己很累的一节课,学生学会了什么呢?我在听课记录上写了一句话“阅读教学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教什么永远比怎样教更重要,就像吃什么比怎样吃更重要一样。我们确实该好好研究怎样正确的确定目标,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落实目标的问题了。

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为写而读,为写作而教阅读,把揣摩表达技巧做为第一目标。

[阅读教学究竟教什么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阅读,让我爱上写作作文450字

全文共 434 字

+ 加入清单

记得温家宝总理说过这样一句话:“书籍不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我爱书,更爱看书。它让我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让我更加热爱写作!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知心的朋友。书是烈日下的习习凉风,带来款款凉意;书是严寒中的团团火焰,带来阵阵暖流。正如高尔基所说的:“我扑在书上,就如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书就是如此的有魅力!

在这里分享一下我的阅读方法:首先我会先粗略地看一遍,再选重点的看,最后认真地看一遍。遇到好词好句,我会将其摘录进采蜜集,写出自己的感想。以前我写作文就跟挤牙膏一样,很久才写出几个字来。可是随着我阅读量和采蜜量的增加,我学会了许多优美词语,精彩片段,我的写作开始语言风趣,生动形象,内心世界也开始丰富起来,这都离不开阅读的功劳呀!我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我一日不看书,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我很享受在阅读中的快乐。

书如一缕缕明媚的阳光,深入了我的心,丰富了我的知识,提升了我的写作水平,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同学们,让我们与书为友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拓展阅读:环保作文写作指导

全文共 887 字

+ 加入清单

从多角度立意是使作文的立意达到较高要求的途径之一。刚才同学们围绕“风”这个话题,根据题目的提示,分别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两个方面切入,有的从有形的角度出发,抒发自己的情怀,有的从无形的角度立意,或歌颂新时代新风尚,或揭露抨击坏风气,追求深刻、新颖。多角度立意需要进行发散思维,既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的角度想开去,寻找新的视角,更可以凭借自己的阅读积累展开广泛的联想,使自己的立意高人一筹、别开生面。

在写以环境或自然为话题的作文,一定要从“自然界——有形”写到“人类社会——无形”。在写作时,可根据作文所给的材料,来确定无形(文章的主旨);如材料主旨不明显,或较笼统,可进行多角度地进行联想,主旨越细小越好,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2.精心选择材料。以环境或自然为话题,必不可少对环境和自然描写的内容。描写不能面面俱到,所描写的内容必须与文章的主旨有联系,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示主旨。第二类的材料是揭示主旨的语句。语句既能紧扣环境景物的特征,又能精炼地表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第三类材料是过渡的材料,要选择那些具有触发点的材料,由写景物既自然又贴切转到写人写情写理方面。

3.写好景和物。

首先要抓往主体,要根据主旨明确所写主体景物和环境是什么,其特征是什么;其次迅速辐射联系,写出与主体景物有关的与主旨有关的周围的联系物;必要时可展开联想,可顺时间进行联想,也可顺空间进行联想。

要写出景物的时令性,地域性,典型性,让人感到真实可见;要有层次地写出同一景物的不同方面,不同景物的共同特征;能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融觉、感觉等多方面进行描写;能动静结合,运用对比衬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进行描写;能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4.抒出真情实感。以环境或自然为话题的作文,其真情实感来自于环境或自然中的景物情景,找到景物蕴含的精神,也就找到了要抒发的情感。又因景物的本身没有感情色彩,可以根据表达主旨的需要,赋予景物以某种特别的感情色彩。有时不知要抒发什么情感,只要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是非的评价,进行美丑的褒贬,再加入爱憎的情感,就有了真情实感了,但必须要与描写的环境自然做到形神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写作基础:把叙述与描写结合起来

全文共 2201 字

+ 加入清单

在写记叙文时,如果要使文字内容更具体,不空泛,一定要把叙述描写结合起来。那么如何才能结合好呢?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这两者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怎么结合呢?下文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叙述和描写。是作文中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我们这里说的叙述是指把人的经历行为或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表述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常常把分散的场景,片断的故事和人物的身世,地位,经历,事迹等贯穿起来。它要求做到头绪清楚,脉络分明,有条有理,重点突出。

在记事、写人、状物的文章中,叙述是不可少的,尤其是在介绍人或事物变化为主的文章中叙述的作用更大,甚至有的文章专以叙述为长。我们本讲选的优秀作文《男班长,女班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文章中描写部分很少,介绍事件发展过程的叙述占了很大的篇幅,如开头对男女班长来自何方的介绍,女班长对男班长的观察,正副班长必须合作的现实,以及同学们的揶揄,思想的顾虑,同学开玩笑不断,“收到副班长纸条”,到结尾“男女班长仍然合作着处理班里的事务”。这篇文章用很短的篇幅,以叙述为主,把一波三折的事件按发展轨迹清晰有序地介绍出来。对发展过程虽是梗概地介绍,但文章的思想内涵却非常丰富,也可以说在写法上是比较巧妙的。

叙述在按事件发生发展、人物经历的时间来划分,可以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方式,我们在写文章时,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去选择叙述的方式。

描写是对人物,事物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和摹写,描写是再现描写对象状态的一种表达方式。描写需要采用绘声绘色的办法,把事物的状貌、神采和动态,具体地、真切地饱含情意地勾画出来。写人要使其声可闻,其容可睹;写物要使之可见,可闻,可触,可感;写景要意境鲜明,使读者产生仿佛置身其间的幻觉。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传神的描写是很多的。如《天山景物记》中对天山深处的描写,“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象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这段描写抓住山色、溪流、野花这三种最能表现天山特点的事物,重彩浓墨,绘声绘色地把天山美景表现出来。既能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也增添了作品的文采。我们在作文时,如果能恰当地运用描写来表现形象,借以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感染力就一定能有所增强。

叙述和描写在记叙性的文字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表现方式。叙述着重于一般情况过程的交待,描写则着重形象的描摹和刻画;如果说叙述是纵的绵延,那么描写便是横的扩展。一篇文字若无叙述,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没有描写,则会干瘪枯燥,毫无生气可言。

实际上,成功的作品中,常常是叙述与描写交错在一起的。我们所选优秀作文,《奶奶与花》就是叙述与描写交融在一起的,近似于一线串珠式的一篇记叙文。

文中以时间为序,先从小时候家门前有一个很大的“花园”叙述开始,然后再描写人物行为语言、花的形态、气味。从而表现我“深深地爱上花”的过程。接着叙述自己病中见到花的情景,描写花的形态,写出自己感受到“花能给人一种强盛的生命力”。接着是叙述“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认识愈来愈深”又通过对“死不了”“仙人球”的描写,感悟出“花,让我感到一种无尽的生命力,一种明亮的期望”。第五自然段叙述自己养花的过程。这里又运用描写的方式,描绘出花园的美丽,各种花的特点,表现出花可以陶冶情操的作用。这段描写是比较突出的,描写了花的各种色彩,各种形态,用排比、比喻的手法绘色绘形,有丰富的想象力。为了把文章写得曲折有致,第七段、第八段叙述搬进高层楼房前、后我与奶奶对花的珍爱,对小花园的怀念,这里又有对人物的心理、动作的描写,为“小花园”遭到破坏,我和奶奶沉痛心情做了铺垫。

这篇文章用叙述的方式。介绍了事件发展曲折过程,使文章头绪清楚,脉络分明,重点环节突出。这是文章的一条线。在每个重要环节上,作者都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人物的行为、场景、物态,内容丰满。叙述和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深刻地表达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在作文时,恰当地运用叙述与描写,做到有机结合,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熟练掌握叙述与描写的功能,注意二者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交通的关系。根据作文内容和思想表达的需要,交错运用。

二、在描写范围比较大、内容比较丰富的地域景物或事物状貌时,(例如《天山景物记》等一些游记式的文章)需要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有一个逐步转移、推进的过程,那么这个线索或过程就要依靠叙述来表现。如我们常讲的“移步换景”的写法,其中对“移步”的交代,往往需要叙述。用时间推移来描写事物或人物的发展变化时,对每个阶段的交代,一般也是要运用叙述来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描写的条理性要依靠叙述来体现。

三、在写故事情节比较强文章时,人物的语言,行动往往是构成情节的重要因素、情节又要依靠叙述来展开,这就需要描写人物语言行动与铺叙故事情节同时进行,也就是说要把叙述故事融化在描写中,或把描写融化在叙述情节中。我们仔细玩味一下作文《奶奶与花》,其中有些地方就是把描写与叙述这样融合在一起的。

我们就应当多选读一些优秀作文或名家的文章,刻意体味一下的相依关系,学习二者的结合形式。使自己的作文能更加条理清晰,情节曲折跌宕,内容丰富有致,更具有感染力。

[写作基础:把叙述与描写结合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全文共 1940 字

+ 加入清单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性教育,关系着学生整个语文学习生涯,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若要实现小学生在语文运用方面的能力提升,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便是开展课外阅读学习,使学生在进行阅读时能够丰富语文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提升其对于语文写作学习的兴趣。

一、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写作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心智与思维比较幼稚,自制力较差,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因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往往会有较多的困难。鉴于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小学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当注重对于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乐于学习。当小学生对学习有了足够的兴趣时,才会集中精力并主动参与语文写作学习,从而提高语文写作教学的课堂效率和质量。在进行语文作文的教学时,可以多鼓励学生阅读名人列传以及其他相关书籍,帮助在学生进行课外书籍的阅读时,帮助其书籍当中汲取更多的养分。由于多数的名人列传具有较强的趣味性以及故事性,因而能够吸引小学生对于书籍阅读的喜爱,并且名人列传的故事具有良好的榜样作用,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逐渐被榜样的力量所感染而更加热爱学习。同时教师作为与小学生接触和交流时间比较多的人,学生的思想也较容易受到来自教师的影响,教师在进行课堂教育的同时,也应当充分利用课余的时间与学生一起阅读课外书籍,并加强对学生的交流和指导,逐步培养起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1]。

二、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文学作品感知力

借助课外阅读可以十分有效的提升人们文学感知力以及写作能力。在以往的教育环境中,家长以及教师普遍认为只有教科书以及工具书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成绩,而课外书籍则只会误人子弟,因此家长以及教师在为孩子进行书籍的购买选择时多以作文大全以及好词佳句之类的书籍,而对于其他文学类读物则不会过多的去考虑,这主要是由于在以往的教育环境下家长与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课外阅读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意义。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外阅读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得到了家长以及教师的一致认可,并得到了学校方面的重视。通过课外阅读能够有效帮助小学生感悟生活周边的事件,并激发感想,从而为其写作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在实际的课堂写作教学中,课外书籍阅读较多的同学往往能够拥有更为广泛的知识面以及更加敏捷的思维能力,无论是在遣词造句还是人际交流方面都拥有更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通过大量阅读课外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加丰富的知识,也即是说只要做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工作,便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理解的能力,既能减轻小学生的语文写作学习压力,也可以使其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感受快乐,使其更加乐于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语文写作学习效果[2]。

三、课外阅读有助于加强学生语文写作的素材积累

语文写作需要在学生积累大量文学素材的基础上才能展开。而这些文学素材一方面需要小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和挖掘,另一方面则是通过阅读课外书籍进行获取,这两者在素材的积累方面是密不可分的。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进行每天的读报以及自由组成课外阅读小组的方式下,指导学生收集和积累文学素材,并对这些素材进行讨论,使学生能够拥有自己的看法,在进行素材的积累时不仅仅要注意量的累积,也要注意质的重视,将一些比较优秀的写作手法和技巧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拥有更好的写作能力。并且就小学语文教学的情况而言,写作能力并不局限于单纯的语文作文写作,也包括了与其年龄相对的文学体裁创作,例如简单的诗歌或者是童话故事的创作等。小学生若要想写出相应的作品则必须拥有丰富的文学素材积累,也即是拥有大量的课外阅读实践,在拥有充足的词汇量以及文学感知力的同时,小学生便拥有了较强的文学表达能力,因此也能够写出有模有样的文学作品。小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可以将自己比较喜欢的文学词汇或者是文学内容进行摘抄并一一做好归类和收集,随着积累的不断加深,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也逐步加强,对于文学素材的理解和应用也将更加得体和恰当[3]。材料积累作为的一项比较容易体现的阅读效果,能够帮助小学生完成写作材料的丰富。而在其实际的写作当中,也能够完成对于所积累素材的重新整理和组合。课外阅读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并且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能够拥有更为充足的课外时间,丰富其课外生活,使其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发掘在生活周边的文学素材,加强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对于小学生文学情感的培养也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总结

由于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在基础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必须要加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应用,通过课外阅读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以及写作能力,并加强小学生文学素材的积累,使其作品的内容和题材更加丰富多彩,对于生活也能拥有自己的感悟,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

全文共 2029 字

+ 加入清单

学生写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要想让学生喜欢写作文,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寻找写作文的源头。小编收集了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有效方法,欢迎阅读。

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捕捉写作的素材

学生写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要想让学生喜欢写作文,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寻找写作文的源头。生活是实实在在的,又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能把平凡生活反映出来,这对学生写作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成什么文字。”因此,只有让学生平时多留心观察生活,多参加实践活动,才能积累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为了让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我注意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经常安排一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如利用周末或妈妈的生日、母亲节、妇女节等时间,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亲身体验一下父母平时的辛苦,并把劳动的过程、父母的反应、自己劳动后的心情和感受写下来;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把它的样子特点、生活习性和自己之间发生的有趣事情,以及对它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如果学生平时能够养成多看、多听、多思、多问的好习惯,日积月累,就丰富了自己的作文材料。

二、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丰富语言的积累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多练是写好作文的“诀窍”。阅读是作文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要做好课内课文的读书笔记,但这远远不够,还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并做好读书笔记。我除了通过教学课文进行语言积累外,还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有益的,对身体发育成长有利的课外读物,并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报刊读物,如《小龙人报》《小学生拼音报》《十万个为什么》《童话故事》《爱的教育》等。书读多了,就能把书中的营养吸收到自己的写作之中。平时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体会、认识课文中语言表达的规律性知识,要求学生不能只是泛泛而读,要深入进去用心读,还训练学生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优美片段分类摘抄在采集本上,进行读、背、记在心中,加强体会,以便在习作中运用。

三、有效仿写练习,促进学生写作能力

对于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虽然是写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也知道是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所想的写下来,可是一动起笔就不知道该怎么写,写出来的作文总是不具体。这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些范文,学习范文的写作思路、特点、方法,根据范文的语句以及表达方式进行具体的模仿,习作起来就有了兴趣,写出的作文也就比较具体。

首先,仿写文中的一段话或句群的表达方式。如教《有趣的作业》一课,有这样一段话“展示作业的时间到了。嗬!同学们的课桌上可热闹啦!有小小的野花,有嫩嫩的桑叶,还有青青的小草。”在说话写话时就指导他们用上“……有……有……还有……”这样的句式,学生写到“我家冰箱里存放的东西可丰富啦!有又嫩又绿的黄瓜;有鲜红的西红柿;还有白嫩的豆腐”。学生学会了仿写段,也就为写篇打下了基础。

其次,指导仿写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篇的训练。语文教材中安排的课文都是佳作,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篇章结构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从语文教学实践看,学生从读学写,由仿照写到创写效果明显。学生读一篇好文章既可以学到作者的观察方法、思维方法、还可以学到表达方法,经过由仿照写到创写,走一条写好作文的捷径。如学习了《假如》这篇课文,让学生模仿这一课的写法写了想象作文《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学生写出的作文用词恰当,表达清晰,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愿望,充满了一片纯洁的爱心。这样就可以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巧妙地运用到了作文教学当中,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离不开有效的写作步骤指导

有效的写作步骤,我认为离不开想、说、写、读、改。

想:写作之前先想清楚要写什么内容,作文要求是什么。这时,教师对学生写作选材做及时地指导,引导他们打开记忆,选取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这样既可以紧扣作文要求,又可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说:想好后,同桌先练习说一说,在互相说的过程中,指出对方用词不当之处,交代不清楚、不具体的地方等等,都可以进行再思考调整。这样做,既避免了写作时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写:觉得自己思路清楚,说得通顺连贯,比较满意了,就可以进行写作了。

读:写完后,还要读一读,找出错别字及用得不当的词句等,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

改:在认真读的基础上,修改自己找出有毛病的地方,学会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然而许多小学生有这样的问题:若要他把自己写的东西进行修改,那他就找不出毛病来,但如果让他去修改同学的作文,去挑别人作文中的毛病,他倒真能找出许多不当的地方,有的甚至连老师也想不到。根据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我因势利导地让他们通过作文的“互改”去发现问题,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只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和阅读积累的习惯,再加上教师的善于启发、巧于点拨、及时激励,我相信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阅读与写作基础知识

全文共 1638 字

+ 加入清单

基础是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基础最基本的元素组成,可分为条形基础、刚性基础。以下小编为你收集了阅读写作基础知识,希望给你带来一些借鉴的作用。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开头要引人(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提出问题,引人注意;说明情况,交待背景),结尾要有力(画龙点睛,发人深思;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叙述结束,自然收尾;抒发情感,引起共鸣)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7、夸张:突出了……的本质特征

8、对偶:句式整齐有节奏。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作文有效教学学习反思

全文共 1604 字

+ 加入清单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大多学生作文时的所表现出的共性是“眼看着事物的形象,笔下却形容不出来。”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

一、要浅化习作入门眼前闪烁

对于语文教师,特别是教启蒙作文的老师来说,切忌一开始就和学生讲述许多作文的理论、技法,这样会让学生感到枯燥而有压力,觉得自己根本写不出那样的作文而厌恶作文,丧失对作文的兴趣。习作入门课上,老师可以这样告诉学生:作文就是写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你的快乐、你的忧愁;写一盆花、一棵草、一只小蚂蚁;写和同学做的小游戏;写考试得到100分;写你犯的错误??。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现场示范,以自己的实际写作过程引导学生动笔,将自己的的身边时说出来。至于作文是什么,怎样才能写好作文,这些都需学生在长期的作文实践中慢慢去理解、体会。

二、练写观察日记,积累素材

学会观察事物,提高写作能力,从何入门呢?练写“观察日记”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作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少年儿童热情敏感,充满活力,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能观察到许许多多的东西,如自然景物的状态,气候的千变万化,人物的音容笑貌,社会的各种现象等,而光观察不记录,那么有多少新鲜印象,有趣的事物、生动感人的场面难免会忘记,即便日后能回忆,也是朦胧的。所以,在教导学生养成观察习惯的同时,还要养成练写观察日记的好习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提倡“观察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师,在平时,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去观察.在课堂上要经常指导学生练笔,使每个学生都能练出一双锐利的眼睛,学会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养成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从而使生活周围的人和物烂熟于心,出口成章。

三、多做游戏,在玩中写,培养写作兴趣。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用游戏的方法教孩子们写作十分有效,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提高兴趣,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将游戏融入到作文训练中,教学生玩中写作,写中再现玩趣,使作文成为最轻松平常的事。这样,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再也不觉得作文是一件痛苦的事。

四、要引导学生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只有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小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可以课外向学生推荐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可以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积累词句之外,还应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积累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等等。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兴趣也就更高了。

五、要写好作文批语

学生的作文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因而强烈地期待得到老师的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或热情地赞扬、鼓励,或诚心地帮助、指点。老师在作文批语中表现出的态度、情感、准确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情绪和兴趣因此,老师对学生的作文要用赞赏的眼光去批改,并通过作文批语使学生得到知识上的满足,学习上的动力,心理上的平衡。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爱作文的情感,同时,要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习惯,在生活中多积累一些素材,这样,学生就不会再视写作为难事,无话说可以变成有话说,不会写可以变成会写,用词干巴可以变成行文流畅,千篇一律可以变成百花齐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拓展阅读:环保作文写作指导

全文共 889 字

+ 加入清单

1.从多角度立意是使作文的立意达到较高要求的途径之一。刚才同学们围绕“风”这个话题,根据题目的提示,分别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两个方面切入,有的从有形的角度出发,抒发自己的情怀,有的从无形的角度立意,或歌颂新时代新风尚,或揭露抨击坏风气,追求深刻、新颖。多角度立意需要进行发散思维,既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的角度想开去,寻找新的视角,更可以凭借自己的阅读积累展开广泛的联想,使自己的立意高人一筹、别开生面。

在写以环境或自然为话题的作文,一定要从“自然界——有形”写到“人类社会——无形”。在写作时,可根据作文所给的材料,来确定无形(文章的主旨);如材料主旨不明显,或较笼统,可进行多角度地进行联想,主旨越细小越好,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2.精心选择材料。以环境或自然为话题,必不可少对环境和自然描写的内容。描写不能面面俱到,所描写的内容必须与文章的主旨有联系,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示主旨。第二类的材料是揭示主旨的语句。语句既能紧扣环境景物的特征,又能精炼地表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第三类材料是过渡的材料,要选择那些具有触发点的材料,由写景物既自然又贴切转到写人写情写理方面。

3.写好景和物。

首先要抓往主体,要根据主旨明确所写主体景物和环境是什么,其特征是什么;其次迅速辐射联系,写出与主体景物有关的与主旨有关的周围的联系物;必要时可展开联想,可顺时间进行联想,也可顺空间进行联想。

要写出景物的时令性,地域性,典型性,让人感到真实可见;要有层次地写出同一景物的不同方面,不同景物的共同特征;能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融觉、感觉等多方面进行描写;能动静结合,运用对比衬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进行描写;能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4.抒出真情实感。以环境或自然为话题的作文,其真情实感来自于环境或自然中的景物情景,找到景物蕴含的精神,也就找到了要抒发的情感。又因景物的本身没有感情色彩,可以根据表达主旨的需要,赋予景物以某种特别的感情色彩。有时不知要抒发什么情感,只要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是非的评价,进行美丑的褒贬,再加入爱憎的情感,就有了真情实感了,但必须要与描写的环境自然做到形神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如何在阅读中寻找创新写作的契机

全文共 2100 字

+ 加入清单

作文教学本应该是一个姹紫嫣红、个性飞扬的百花园,但现实的作文课往往是学生没有写作激情、缺乏创作欲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在阅读寻找创新写作的契机,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必由之路。纵观古今中外,所有文学大师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博览群书。杜甫就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阅读中进行写作训练易激起写作兴趣和创作欲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描写、想象等多方面的能力。要使作文教学走出困境,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架起阅读和写作的桥梁,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充实学生语言库存。

一、 阅读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的过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在他们的思维习惯中,形象思维还占主导地位。与其空洞地讲一些写好作文的道理、意义、方法,不如用文学作品中那些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形象唤起他们的写作兴趣。鲁迅先生最初爱上写作,并不是因为“三味书屋”中先生的板子、戒尺,而是因为一本木刻的《山海经》吸引了他。

二、 阅读的过程就是厚积薄发、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金圣叹在点评《水浒传》时说:“《水浒传》到底只是小说,子弟极要看,及至看了时,却凭空使他胸中添了许多文法。”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当学生阅读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对其中的形象进行塑造,其中的一些写作技巧也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学生自身的能力。特别是在遣词造句方面,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

大量的阅读和欣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积累了写作素材,让学生写作的源头有活水涌动。

所以阅读这一环节是写好作为的基础,是第一步。只有把这第一步走好走实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解决作文枯燥无味的现状。那么,如何将写作训练融入阅读的过程呢?

一、立足课内。就是有效地利用现有教材,让学生在对文本的精读细品中学习写作技巧。叶老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教师要在对这个例子的深入剖析中渗透写法,让学生学会:构思立意、谋篇布局、开头结尾、谴词造句等写作技巧。

1、变作家材料为写作素材,锤炼加工形成文段。单独记忆作家的生平事迹是很枯燥的事情,特别是进入高三复习阶段的学生。我们可以将作家生平事迹进行加工,整理成文段,这样既了解了作家又练习了写作,可谓一举两得。在梳理教材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看课文记知识还要整理写作素材。如关于柳宗元的生平内容,我要求学生以“磨砺”为话题改写成另一段文体。

有学生写道:柳宗元才高八斗、志在兼济。他的人生之船刚刚起航,就被无情的命运摧折了风帆。命运的当头一棒,将这个意气风发的人击入人生谷底。偏远的柳州给了这只大鹏井口一样的天空,给了这条蛟龙斗方一样的池塘。然而,他失意不失志,背运不背心,他体民情,改陋习,造福一百姓;他历山水,磨性情,著千古文章:他倡古文,带后生,树百代文风。命运夺去了他腾越的天空和大海,他却让自己的生命在磨砺中奔流成穿越历史的江河。

2、提炼课文主旨而成文段。课文主旨既是教材梳理中必需的一点,同时又可以成为我们写作过程中的作文素材,学以致用才是教学的目的。

如梳理《〈呐喊〉自序》时,给学生“理想与现实”“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坚持与变通”在作文的时候,有不少学生都能够很好的运用材料为作文所用。

3、分析技巧、模仿写法。读而不思永远是别人思想的跟随者,培养不出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思而不写则无法检验语言的运用能力。“写”是语文学习的高级能力。而我们的文本都经过筛选的经典,是我们学习写作的典范文章。

如《拿来主义》第八自然段。根据背景、中心很容易分析文中的比喻所指代的内容,那么我们就可以将重点放在比喻论证方法的学习上,我们可以根据本段说理特点联想一些运用比喻说明的句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可使论证的对象鲜明论证有力。

4、诵读品味语言,避俗求新。

二、放眼课外。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自主地阅读课外读物,强化积累,做到厚积而薄发。从量上来说,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自主的阅读才是至关重要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架起阅读和写作的桥梁,就要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强化积累。

1、师生共读一篇文章。选取不同内容作品,风格各异,给人新鲜感。它带领着我们或徜徉在鸟语花香的自然景物中,或聆听那古寺庙宇里智慧的钟声;它可以历练我们的意志,也可以教给我们做人处世的方法。让我们渴望走进阅读的世界里。这样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性情,也给学生枯燥的学习生活带来一丝清新和新鲜之气。

2、为学生进行经典导读。我们学校出版校本教材《新语文阅读》,由语文老师推荐优秀文章并进行点评。这样学生可以在校本教材中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大大增强了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数量,也使得学生作文水平逐步提高。

作文不是靠一节节作文课就能写好的,它要靠平时的学习和生活的积累。可见只有架起阅读和写作的桥梁,作文教学才能迎来万紫千红的新气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快乐阅读轻松写作三年级作文

全文共 380 字

+ 加入清单

我今天在萧山日报社九楼参加了“快乐阅读轻松写作”这个让人受益匪浅的活动。

小记者团请来了童言老师给我们上课。童言老师原名张宇飞,童言是她的笔名。童言老师告诉我们写好作文的三个关键点:多读、多写、多记。

多读:就是多看别人写的著作,从别人的书中得到多方面的有点。老师为我们推荐了几本好书,如《草房子》、《青铜葵花》、《床边的小豆豆》、……

多写:就是要平时多写写日记写写作文,这样写作文的速度就会快上很多了。老师刚讲完就从一个袋子里翻出来两本已经很破的本子,我们很不解,听老师一解释,我们才知道这原来是老师在小学时用过的日记本,老师让我们看一下,我看过上面的日期从来都没有断开来过。

多记:就是要在读书时,边读书边做笔记。于是,书中的好内容就被这种“烂笔头”给记了下来。

之后,老师还给我们分享了一些他在小学时的写作经历。这一次活动我受益匪浅,明白了“快乐阅读轻松写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

全文共 3774 字

+ 加入清单

一、 要重视从“描述”到“论说”的教学过渡

从小学到初中,学生接触最多的课文乃是“描述”类的,如诗歌、童话和寓言、散文、小说、剧本等,它们基本上属于文学作品。一般直至初二和初三,才开始正式提出“说明文”“议论文”的文体概念和读写要求。文学作品注重形象化地“描述”;而“论说”则不同,侧重于揭示事物的特点、阐释事理的本质,论述思想观点,阅读时需要凭借理性的思辨力来条分缕析,理解论辨过程。

进入论说类文章的学习,尤其是解读议论文,难度陡然增大,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从形象思维为主转变到抽象思维为主,完成这一转向,教学中需要增加过渡环节,采用一些办法来缓解矛盾。

1.从文字表达方面,比较“描述”与“概述”的区别。

例如,同一项内容(如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如果作描述应该怎么写,如果充当论据应该怎么写,后者可参考课文《谈骨气》的第九自然段。从“描述”,变为“概述”,这是表述上的变化,体现了不同的表达目的、文体特色。

2.从材料与“中心”(观点)的关系方面,比较“描述”与“概述”的区别。

再看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的实例。详细描述事件过程,其“中心(观点)”是揭示、赞美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和气概;概述该事件,放进议论文当中,是用它来证实“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后者,概述事件与文章的论点发生了密切联系。由此,渗透论辩意识,关注论点与论据如何相互依存。

3.把“描述”改写成“概述”,培养材料与观点相依存、观点与观点相联结的意识。

例如,写三段相关的文字(文段),第一段文字要求描述一件可笑的事;第二段文字要求指出这件事“可笑”在哪里;第三段文字要求透过“可笑”的现象,探究事情的本质,——有哪些让人笑不出来的深层教训。写后两段,显然是牵引学生朝着“议论”的方向转,去寻找“议论”的一般特色。然后,反过来,要求学生把第一段的“描述”改为“概述”,强调材料与观点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强调从概述之中提取“观点”,还要强调所提取的观点之间具有一定的纵深度(一层进一层地谈出个人见解)。

4.参照其他文体的相关写法,引发比照,初步理解“议论”的某些特点。

像举例子、作分类、打比方、发议论等,记叙文、说明文里也经常能见到,其具体的表述作用和使用方式往往与议论文有所区别。通过比照,分辨异同,能够产生一定的借鉴效果。

二、为建构议论文基础知识框架创设条件

1.核心问题:如何指导学生主动、有效地建构议论文基础知识框架。

以往我们习惯于采用演绎法,先由教师提示某些知识要点,再依托课文,通过具体的讲解分析,印证这些“知识点”。学生掌握了教师提供的分解思路,依据知识点,再去阅读新的篇目,如此逐步推进,形成议论文基础知识的完整概念系统。

这种教学思路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也存在某些问题。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主要是接受教师的传授与指点,跟随教学进程一点点领悟理解,学会分析的技能,慢慢生成阅读能力。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语文知识框架是不是完整科学、认识和掌握知识的序列是不是合理恰当、教与学双方的配合是不是和谐顺畅、训练项目的选取安排是不是准确精当、反馈及相关补偿是不是及时充分,这些因素基本上取决于教材的编辑质量如何、教师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质量如何,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影响到整个教学效益的获取程度。其中,学生参与教学的被动性,往往又成为制约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

教应该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违反了这条原则,就很容易阻碍学生主动建构议论文的知识框架,以致无法有效地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实践能力。

2.探寻实现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框架的有效教学途径。

我想到了这样几条,提出来供一线教师参考,希望通过教学实践,逐渐寻找到实现学生主动建构议论文阅读的知识框架的有效途径。

(1)要激发阅读的动机,消除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阻隔,提高教学亲和力。

小说家刘绍棠追忆过童年时的学习经历。他的语文教师教孩子们读韵语:“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老师依照课文编出一个生动的故事(母亲带着儿子去走亲戚,途中所见所闻云云),让小学生高高兴兴地学习课文,完成识字任务。据刘绍棠先生追忆,他的语文老师四年中每教一课都要讲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语文课上得生气勃勃,教学质量特别好。这,其实就是在激发阅读动机,让一种亲和力弥散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今天教初中生学习议论文,也需要想方设法提高教学的亲和力,激发出阅读的趣味,而不是把课文视作僵死的语言材料,机械地切割它,提取出一个个冷冰冰的知识点,仿佛只是在凭借概念与推理完成一道数学应用题。

比如,学习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除了分析中心论点、把握全篇要旨,还要不要从字里行间里,细心关注作者寄托了怎样的“哀思”?学习华罗庚的《摇学会读书》,参照作者指示的读书方法,要不要也选择一本书,做做尝试,寻求真实的共鸣?……

归结起来,主要有两个侧面:第一,站在理解作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写给谁看的、想论述哪些主张并与读者进行怎样的沟通交流,直至力求感同身受,明白其思路展开延伸的基本脉络;第二,站在学生精神生活需求的角度,找到他们与文本内容的深层的契合点,抓住那些能让他们心有所动的深刻之处、感人之处。读进去了,读出趣味,这时候再解决技术问题,往往势如破竹;反之,隔膜太深,没读出感觉,诸如知识点之类的破解往往举步维艰。

(2)要结合运用演绎法与归纳法,尽量指导学生自己提取并领会知识要点。

这一条,道理比较好理解,难点在于缺少具体的操作手段和教研经验。董老师强调发动学生“质疑解疑”,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思路;他还主张把议论文划分成若干种类,一类一类地选择典型文章,分析其概貌、功用和特点,从而有力把握住相关的知识要义,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思路。

此外,我再补充几条:

(1)穿插进行“段落教学”。 “段”,往往是具体而微的“篇”,包含着某些论辩及其表达的要素。在较小的语境中分辨句子的组合、句群的组合,论证方法的运用,论据和论点的关联,乃至论辩的语言特色等等,这比较好操作,不妨多让学生自主探究。

(2)强化“透视”的意识。借助图示法、提要法,把文章内容压缩、化简,透视其逻辑思维的骨架。

(3)安排一定数量的“复原”与“延展”“补充”的练习。

复原:给出某篇文章的“灵魂”(中心)和“骨架”(结构),让学生依照它来写出文章细节,然后与原文对照、比较,体会优劣高下,学习其长处和经验。

延展:给出文章的前半部分,要求接续其论辩的逻辑思路,向下延伸,完成全篇,尔后比照。

补充:掩住文章的某一部分,自主补写,尔后比照原文。——这些演练项目,都先安排写作,再进行总结,相机引导学生体会和提取相关的知识要点。这个演练项目的教学价值,还包括了能够高质量地熟悉、掌握议论文的语言特点,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此略。

三、寻求培养议论文阅读能力的根本出路

我以为,寻求培养阅读议论文能力的根本出路,还要重温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即追求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那么,通向目标的桥梁是什么呢?还是要重温叶老的教学理念,即“例子说”。他曾经谆谆告诫我们,教材(课文)无非是个“例”。

我理解,例子是很重要的。就议论文阅读而言,它们凝结着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蕴含着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能性。而可能性变为真实的教学成果,首先依赖于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各种演练活动,获取实效。也就是说,在现有的教学条件的制约下,我们必须依仗课本解决基本的入门问题,把学生引入既定的基础知识框架,当然最好是主要由学生自己主动参与知识框架的建构,掌握基本的解读规矩,具备基本的自主阅读技能。

所谓“框架”,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通俗地诠释,也就是达到或者接近及格水平吧。大匠给人以“规矩”,却不能给人以“巧”,若想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必须从“例子”走出去,——走进自由的自主的广阔阅读天地。

所以,我建议创造条件,鼓励或引导学生做这样一些事情:

1.从语文教科书走向课外阅读“读本”(这是每套教材都有的)。

让“例子”的能量辐射到相关的阅读实践区域,直接指导更大范围的自主阅读与思考,慢慢反刍、消化课内所学的知识,用这些知识牵引自己去广泛地印证、深化、细化,完善议论文基础知识框架的建构,比较熟练地运用那些知识初步实现独立阅读,不断扩充运用技能和能力的强度、熟练程度,直到形成比较好的语感。

2.从教科书、读本走向真实的阅读海洋。

应该践行叶老上个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主张:语文课,学生要读整本书。这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理念,长期被人们忽略了;后来做过某些补救,但直至今日落实得不好,几乎还是空中楼阁,难以变为教学现实。

具体的措施:(1)鼓励或要求学生阅读课本涉及的作家原著,如《燕山夜话》等等;(2)鼓励或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集通读,精选一部分文章细读;(3)鼓励或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报刊专栏,持续阅读数月,精选一部分文章细读。可附带要求写出札记,定期召开读书交流会,创办墙报,编辑读书笔记专辑(电子版或纸质版),开设个人博客或班级公共博客展示阅读心得。

如是,则“例子”才真正是例子,不至于把少数例子晒成咸鱼干束之高阁,而是谋求在生活的思想的海洋涵泳,找回那种“峥嵘岁月”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少年豪迈感。离开真实的阅读、真实的精神生活,要想比较好地掌握议论文的读写技能,恐怕真的是太难办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的联系

全文共 1378 字

+ 加入清单

在语文的教学中,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其实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的联系,欢迎大家浏览。

一、在阅读中汲取和丰富写作材料

学生的作文处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写作内容狭窄,材料贫乏,写作平庸,这与学生们生活圈子窄小,视野不开阔,缺乏厚重的生活积淀,更主要的是与缺乏阅读积累有关。虽然写作材料取自社会生活,但是学生的阅历有限,不可能对过去和现在所有的事物都去直接观察和感受,广泛阅读,杂取博收,读课文、读名著、读经典、读时文,就能开阔视野,弥补生活阅历单薄的缺陷,也帮助学生了解不可能亲自去了解的生活和知识,这些生活和知识就是写作时必需的材料。精读课文,博览课外读物是学生扩大知识领域获取写作材料的必不缺少的手段,特别后者是阅读积累写作材料的最佳途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拉森,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自发的兴趣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的写作训练对发展学生写作能力更有效。”

二、在阅读中丰富字词,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文章文质兼美,这些文章思想性强,语言规范而且丰富多彩,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逐字逐句地辨读,巩固识字认字能力,记忆积累优美词汇,熟读成诵精彩段落或文中好语句,并在作文中学会运用。比如朱自清的《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巧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幅美丽春景。学生在描写景物时化用课文的精彩词句,那学生习作不就生动了吗?此外一切中外古今名著,都是语言巨匠用提炼加工形成的规范化的语言写成的,博览名作,可以学习和丰富学生的词汇,了解各种句式和修辞手法,掌握运用语言的基本规律,提高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技巧、写作方法

四、在阅读中发展个性,培养认识水平

学生作文是其思想认识水平的具体体现。学生思想认识水平有限,缺乏积极向上的情感和认识事物的能力,是不可能写出真情实感,富有个性的习作的。学生的作文思想性不强,作文主题平庸,看不到鲜明的个性,他们的作文多数是“为作文而作文”,是“无我作文”。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学习文章作者怎样细致敏锐地观察生活,怎样充满激情地感悟人生,怎样热情执著地追求真善美,怎样真诚豁达地为人处世。鼓励学生在模仿、借鉴文章作者说真话诉真情抒己见的基础上,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感情,用自己的思考写出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对事物的看法。让学生在阅读中锻炼思想,陶冶情操,培养感情,写出具有自己思想感情的“有我作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学生这方面的学习范例。例如古文《期行》《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是歌颂古人讲诚信的;《背影》《小巷深处》歌颂父爱母爱的,歌颂亲情的;《选举风波》描写学生生活,反映当代中学生精神风貌的……学习这些课文不仅陶冶了学生情操,同时也启迪学生:文章要有一定的思想、要有真情实感才有感染力!而这些文章不仅有较强的感染力,而且主题深刻个性鲜明。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要真正使语文教学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目的,必须突破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之法。基于当前学生在写作上面临的难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中学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如果将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密切结合,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这不仅能解决学生作文“写什么”这个内容问题,而且还可以解决“怎样写”这个形式问题,这真是一举两得,让学生受益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阅读与写作并举

全文共 3328 字

+ 加入清单

认真读书,简单说就是,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牢固掌握语文课本的基本知识。掌握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常用文体的基本要素、写作方法和写作特点。下功夫学好常用的汉语有关知识,牢记课本涉及到的古今中外名人、名作家作品、名言、警句、格言,写作技巧等等。随时整理课外学习的报刊、杂志、书籍等有关资料,作为学习写作的参考,为写好作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写好作文

一、建立“资料库”,储备作文材料。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要真实、丰富。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好作文,首先要有丰富的材料。平日里要把所学所想、所见所闻,凡是觉得有参考价值的材料,都装进资料库里面,备用。

(一)搜集材料——观察、记录,备有专用笔记本。

(1)积累学过的语文课本中的有关资料及名人、名作家的有

关名言、格言、警句等。

(2)记录学校的重大活动。比方开学典礼、升旗仪式、学校运动会、艺术节等。把学校领导的讲话、老师的讲话,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同学的发言,把自己深刻的领会以及自己的表现,进行记录、整理,写成文章。

(3)记录身边的好人好事。

(4)记录国内外重要新闻。

(5)其他方面。凡是对自己教育深刻,启发较大的见闻,要随时记下来。

(二)整理材料——分析、提炼。

本着先进性、典型性、导向性、实用性原则,把材料进行加工整理。

(三)储备材料——随时应用。

一方面用于作文课,把老师布置的作文写好;一方面用于班级墙报、黑板报、宣传栏所用文章。同时把自己认为优秀的作文投稿到有关报刊杂志,开阔视野,以求得锻炼,可提高写作水平。

二、拟定好文章的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要醒目。

文章的标题,好像人的眼睛一样,关系到一篇文章的精神、格调和色彩,给人以新鲜的感觉和深刻的印象,所以应予以重视。

(一)标题要直接揭示主题,概括文意。

(二)提出问题,发人深思。标题所提出的问题,要有特色,言简意赅,耳目一新,富有吸引力。

三、确立好文章的主题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要鲜明。

所谓文章的主题,就是我们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和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全文内容表达出来的基本意见和中心思想。

任何人写文章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就是宣传某一种思想,说明一个道理。不论是为了表彰一个人物,还是介绍某一件事情,或者为了宣传某一项经验,不论写作哪种体裁的文章,也不论采用怎样的表达方式,作者总是要说明一个问题,讲明一个道理,表达一种观点,表示自己提倡什么,赞成什么,不赞成什么,都有一个鲜明的倾向,明确的态度和观点,这就是文章的灵魂。古人曾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主题恰似山中之“仙”,水中之“龙”,有了“仙”和“龙”,文章就能神采流动。

说主题是文章的统帅,是说一篇文章材料的取舍,结构的措置,语言的运用,以至标题的制定,都要根据主题表现的需要来确定。古语说,“纲举目张”,一个好的主题,能贯穿首尾,弥纶群言,统领全文。所以,要认真推敲,仔细酌定。

(一)提炼主题,必须选择典型材料,立意深刻,中心明确。要深挖事物的“本质”,主题立意才会深刻,给人带来新意。要求选择材料要符合主题的需要,具有典范性,观点明确,歌颂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贬斥什么,要一目了然。这样,文章才有说服力,读了之后,才有新的收获。

(二)主题的表现应鲜明、集中。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主题,表达一个中心思想,论述一个基本观点。或者“开门见山”,或“开宗明义”,把自己的观点在文章开头就亮出来;或者“篇末点题”,“卒章显志”,在文章的末尾加以概括说明自己的观点、主张,都是阐明主题的好方法。切忌蜻蜓点水,面面俱到,不深不透。

四、组织好文章的结构

结构是文章的骨骼,要紧密。

有了正确的观点和思想,还要有比较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文章的结构就是组成文章的材料内部的组织、构造。把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叙述与议论、情节和场面有机的串联编织起来,紧密联系,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这就是文章结构的作用。

(一)要“全局在胸”,摆出事例和事理,列好提纲。

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先确定主题。在主题思想的指导下,要按照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样一个完整的情节结构形式,选择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划分层次和段落,列好提纲,以形成一个完整紧密的结构形式。

(二)叙事论理要注意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逻辑关系。事物的发展都有自己的基本规律,前因后果要交代清楚,顺其自然,符合情理,合乎逻辑,不可人为的改变。

(三)注意文章的开头与结尾要互相照应,使故事情节完整,结构紧密,整体圆满。

五、语言是文章的外衣,要准确、精炼、优美。

(一)语言准确,就是写文章叙事状物,抒情达意,语言要自然,朴朴实实,原原本本的表达事物的本来面貌。把事物的特点表述清楚。文从字顺,顺其自然,写什么像什么,不可滥用词汇,辞不达意。

(二)所谓语言精练,就是要讲究语法规则,句子成分要完整,叙事状物,恰到好处。

(三)修辞要恰当,标点符号要准确。

六、书写是文章的外貌,要正规。

(一)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文章是写给自己看的,也是写给别人看的,主要还是写给别人看的。字如其人,用心把字写端正,既是个人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字写好了,令人肃然起敬。因此,在写作文的时候,一定要把字写端正,一笔一划把字写好,切不可草率行事。

(二)作文卷面不可随意涂抹,更不能乱涂乱画。这不仅是作文,平日各科作业都要正规,保持卷面整洁,这也是一种修养。

七、作文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应充分估计到作文题目的难于预测性。不论是平时的期中期末考试,还是结业升学考试,一般都是命题作文,作文题目事前很难准确的预测到。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要沉住气,冷静对待。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你不是有“资料库”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这时候大脑要积极思维,精力高度集中,沉着应对。

(1)审题——理解题意,明确要求。

(2)立意——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主题,观点明朗,态度鲜明。

(3)选材——在“材料库”中选择最能表达主题的典型材料,进行提炼、加工、整理、选定。

(4)列好提纲——把选定的材料,划分好层次和段落,安排好文章的结构。

(5)积极书写——按照提纲,一段一段的把文章写清楚,写完整。

俗话说得好,“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平时多积累材料,养成多写多练的良好习惯,内容多方面,体裁多样化,什么新闻、报道、记叙、议论,什么体裁都碰碰,什么题目都想想,见者就写,到了考试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思路清晰,材料丰富,应对自如,出口成章,水到渠成。

比方近三年来我市的中考作文题,你想过没有?叫你写,你怎样写?试试看。

2013年:成长,因 而精彩

2014年: 征服了我

2015年:这是一种修养

(二)养成独立性作文的良好习惯

所谓独立性作文,就是老师出了作文题后,要自己选材,自定主题,自定体裁。这无论是平日作文,还是期中期末考试,以至结业升学考试,都是如此。这同样要把功夫下在平日。

自选材料——要具有知识的渊博性,材料的丰富性。现在看来建立“材料库”是十分必要的。观察、记录、分析、表达,常写常新,兴趣盎然,不但能提高作文水平,也能激发我们的写作兴趣。

自定主题——要具有厚重性,见多识广,分析问题深透,认识问题有一定高度,对问题看得准,认得清,这样立意才能深刻,中心才会明确。

自定体裁——要具有灵活性。这要紧紧围绕主题,根据文章选定的材料的特点,灵活的选定体裁。或记叙,或议论,还是夹叙夹议,要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确定表达方式,要恰到好处。

(三)培养自己限时性的作文习惯。

所谓限时性,就是在规定的一定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这无论是我们平时的期中期末考试,以至结业升学考试,语文120分的试题规定用时120分钟。前面几个题70分,用时大约60---70分钟;作文50分,用时大约50--60分钟。就拿作文平均用时55分钟来说吧,审题、立意、选材、列提纲需要20---25分钟,书写只有30分钟。我们正规写字速度一般在10分钟内写200个字左右,中考要求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大约需要30分钟才能写好。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养成限时性作文的良好习惯,到了考试时就能不慌不忙,沉着冷静地把作文保质保量的写好,以求取得理想的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延伸阅读:有关读书笔记的写作教学

全文共 1403 字

+ 加入清单

读书笔记,一是读,二是记。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范文,抓住文章的主旨或某些思想信息,激发学生联系现实进行合理的联想,抒写自己的读文所感,是读书笔记写作教学的根本。但是,写读书笔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读需要有个分析、提炼、欣赏的过程,写要有个摘录、编写、体会的过程。写读书笔记读写结合训练的一种有效方式。写读书笔记,既有助于探索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又可以积累和消化知识,训练写作能力,是一举多得的一种综合训练。

读书笔记有多种多样的写法,在小学阶段只要求学会摘录好句子、编提纲、写体会。阅读一篇好文章,随手把优美的句子和精彩的片段摘抄下来,就是摘录式笔记,其作用在于积累知识,储存语言,为作文奠定基础,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勤记的习惯。编提纲就是分析原文的纲目主次,概括段落的意思和文章的思想意旨,这样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又便于借鉴原作谋篇布局的经验。如果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的要点简要地复述出来,那就是一则内容提要,和缩写差不多,接近于作文了。

上述两种笔记固然不算作文,只是读书纪要,但已经具有积累材料、巩固记忆、开发智力、培养良好学风的多种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因此,学写读书笔记,应先学会写摘录和提要,养成随读随写,手脑并用的好习惯,为进一步学写体会式的读书笔记打好基础。

体会式读书笔记通常称为“读后感”。它与摘录式、提纲式笔记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是作文形式,以抒写自己的读书心得为主。写读后感,是一种综合训练,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摘要能力、感受能力和评论能力,对学生的读写训练更为全面,更有效益。所以,我们强调写体会式的读书笔记,要求学生写读后感。

那么,怎样写读后感,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呢?

第一,形式上把握三个要素,结构上构建大体框架。一篇读后感一般包括读什么文章,主要内容是什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是什么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也可以说是读后感的三大要素。至于其他内容,比如怎么读,遇上什么问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等,也可以如实记述下来,但要根据写一篇读书笔记的命题意思来决定取舍,确定详略,与写作用意有关的就写,无关的就不写或少写。因此,对于次要内容也可以顺带写一些体会,不写也不会影响它的完整性,但是,主要的三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由此可见,写读后感,跟阅读一样,也要分辨主次,抓住原作的主要内容不放。每篇读后感都必须具备读什么,概述要点,抒写体会这三要素,这是写作前首先要明确的一个问题。

第二,以表述感受为主,以摘要引用为辅。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处理概述原作内容和抒写个人体会二者之间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读”与“感”的关系。写读后感,读是前提,心得体会来自阅读实践,是由原作引发的。所以,写作时务必根据原文来谈感受、体会,绝不能脱离原文内容而东拉西扯,无的放矢。这一点学生较容易做到,一般不会凭空而论,往往是运用摘录、提要等方式引述原文要点。常见的问题是学生往往复述过多,述感太少,不懂得读后感应以写体会为主,也不善于引申自己的阅读感想,写出来的读书笔记几乎变成了原文的复述或提要,喧宾夺主,详略失当。因此,要继续引导学生分辨主次,使他们确立述感为主,引述为辅的写作原则。

综上所述,读书笔记的写作教学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活动,它是以师生双边的精读分析为基础,以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联系生活记述所感所悟为飞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