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顺理成章的出处(精选20篇)

天长日久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回:“但只是天长日久,尽着这么闹,可叫人怎么过呢。”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顺理成章的出处,欢迎阅读。

浏览

2670

作文

76

不欺暗室成语出处

全文共 1033 字

+ 加入清单

唐·骆宾王《萤火赋》:“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按:这只是”暗室而不欺“的字面出处。著名词典学家、语言学家王光汉《词典问题研究-关于典故词溯源问题的若干思》指出: 不欺暗室,《辞源》、《成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俱谓其源为汉·刘向《列女传·卫灵夫人》所载之蘧伯玉事: 灵公与夫人夜坐。闻车辚辚,至阙而止,过阙复有声。公问夫人曰:“知此谓谁?”夫人曰:“此必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闻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广敬也。夫忠臣与孝子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堕行。蘧伯玉,卫之贤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味废礼,是以知之。”公使视之,果伯玉也。

但文中只言蘧不以暗昧废礼。如说“暗室”,只有灵公及夫人所坐之室,然“夜坐”未必无灯,用“暗室”自属勉强;至于“不欺”,则只能扯到蘧不欺“暗室”内的灵公与夫人头上,蘧既是不以暗昧废礼的人,用“不欺”也显不当。

从使用书证所体现的词义上考察,“不欺暗室”当是源于有关男女关系的事上。

如: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三:“女仙谓建章曰:‘子不欺暗室,所谓君子人也。’”

《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天子……又看见二人不欺暗室,因说道:若果如此,又是一个鲁男子,诚可嘉也。”

《野叟曝言》十八回:“至于淫媒之事,休要说白相公是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即贱婢下人,亦知以礼相持,不欺暗室。”

这些用例写的都是男子在男女关系上能以礼自持。

特别是《汉语成语大词典》所收的《太平广记》卷六八转引的《传奇·封陟》一例,实际上已点明了此典之源:“陟乃怒目而言曰:‘我居书斋,不欺暗室。下惠为证,叔子是师。’”下惠,即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叔子,惜乎《汉语成语大词典》没有搞清所指的乃颜叔子,而错误地认为是指晋代的羊祜,并解释说:“羊祜待人诚恳,都督荆州时,和吴将陆抗对垒,陆抗生病,羊祜送药给他,陆抗服药不疑。”羊祜此事与不欺暗室毫不相干。

颜叔子事见《诗·小雅·巷伯》毛传:“昔者,颜叔子独坐于室。邻之嫠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至,颜叔子纳之而使执烛,放乎旦而蒸尽,缩屋而继之。”文中虽无“不欺”及“暗室”字面,然颜叫妇人于室内执烛,实即不欺暗室。

李商隐《咏怀寄秘阁旧僚二十六韵》:“敢忘垂堂戒,宁将暗室欺?”清人冯浩笺注以及《事文类聚·不欺暗室》条所录《史记》云云,都是说的颜叔子此事,冯虽未下断语,然倾向性意见是明显的。上面的书例只有用颜叔子事作源才能说通。颜叔子事引申言之,自亦有不以暗昧废礼之义。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成语出处

全文共 218 字

+ 加入清单

原文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成语出处

全文共 323 字

+ 加入清单

《新五代史 唐庄宗纪上》:“克用兵大掠晋绛,至于河中,赤地千里。”

成语繁体:赤地千裏

成语简拼:CDQL

成语注音:ˋ ㄉ一ˋ ㄑ一 一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赤地千里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旱灾、虫灾等十分严重。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地,不能读作“de”。

成语辨形:里,不能写作“理”。

近义词寸草不留、不毛之地

反义词郁郁葱葱、蓊蓊郁郁

成语例子:说者谓当兵燹之余,污菜遍野,版籍荡然,人民死亡,赤地千里。(清 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三)

英语翻译:a thousand li of barren land

俄语翻译:опустошить оширные райóны

成语谜语赤道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出处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1. 事前显示将要发生某种事情。

《陈书·毛喜传》:“臣实非智者,安敢预兆未然。” 清 严有禧《漱华随笔·陈演祖》:“后有司送匾其家,前梦始验,不知此事何急而预兆於五十年前。” 萧乾《一本褪色的相册·在康奈尔校园里》:“他心里就乱成一团麻。因为今天的热烈正预兆着明天的冷清。”

2. 事前显示的迹象。

《水浒传》第九八回:“ 李逵的梦,神人已有预兆。” 清 昭连 《啸亭杂录·癸酉之变》:“会辛未秋,彗星出西北方,钦天监又奏改癸酉闰八月於次春二月,诸贼乃以为预兆。”

3.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出自江苏省小学六年级上学期24课《大自然的文字》: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

出自初一上册语文书第十八课《看云识天气》中“经验告诉我们: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出处与详解

全文共 640 字

+ 加入清单

1. 愚妄固陋,不知变通。

①《三国志·魏志·文帝纪》“飨兹万国,以肃承天命” 裴松之 注引 汉 刘艾 《献帝传》:“况臣顽固,质非二圣,乃应天统,受终明诏。”

②北宋司马光《荐范祖禹状》:“由臣顽固,编集此书,久而不成,致 祖禹 淹回沉沦,不得早闻达於朝廷,而 祖禹 安恬静默,如可以终身下位,曾无滞留之念。”

③宋 陆游 《别曾学士》诗:“所愿瞻德容,顽固或少痊。”

④老舍 《茶馆》第二幕:“别顽固啦,三爷!人家给咱们改了 民国 ,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

2. 指愚妄固陋不知变通的人。

①《北史·儒林传上·张伟》:“儒谨泛纳,虽有顽固,问至数十, 伟 告喻殷勤,曾无愠色。”

②唐 李绛 《兵部尚书王绍碑》:“顽固革心,疆内如春。”

③《邻女语》第六回:“要使洋兵知道 山东 官长并不与朝中的顽固,通同一气。”

④孙犁《白洋淀纪事·村歌上篇》:“人家把我们几个落后顽固编成一组,我们越得争气。”

3. 谓固执己见。

①老舍《微神》:“他们越这样,我越顽固。”

②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七章三:“ 陈诚 看见我也顽固,却缓和下来了,他又考虑到了别的补救办法。”

4. 坚硬。[1]

①老舍 《茶馆》第三幕:“你呀,老大,比石头还顽固!”

③ 沙汀 《祖父的故事》:“那黑色的瓦浪,蜿蜒的土墙,碉楼顶上的女墙,看去是顽固,而且丑恶。”

5. 立场反动,不肯改变。

①《新民主主义的宪政》:“什么叫顽固?固者硬也,顽者,今天、明天、后天都不进步之谓也。”

② 陈毅 《过太行山书怀》诗:“可怜顽固派,摩擦空费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成语出处

全文共 253 字

+ 加入清单

1、宋.徐铉〈筠州刺史林延皓责受制〉:“证据明具,词理俱穷,殊不省非,更为文过,谓竞厮养,为欺以对,狱官为羞,欲盖弥彰,侮我何甚!”

2、《资治通鉴.卷一九六.唐纪一二.太宗贞观十六年》:“陛下临朝,常以至公为言,退而行之,未免私僻。或畏人知,横加威怒,欲盖弥彰,竟有何益!”

3、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三.刑部.戊戌谤书.闺鉴图说跋》:“人谓吕因败露难容,乃上忧危一疏,号泣朝门,无乃欲盖而弥彰。”

4、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三.槐西杂志三》:“谁呼汝为鬼魅?而先辨非鬼非魅也,非欲盖弥彰乎?”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英雄不论出处议论文800字

全文共 767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人杨基在《感怀》中写道“英雄各有见,何必问出处”。杨基以邓禹和诸葛亮为例,指出邓禹生于南阳新野,后来追随光武帝刘秀,提出“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的方略,被刘秀“恃之以为萧何”,成就了一番事业;诸葛亮出山前居于隆中,刘备三顾茅庐力邀其入幕,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争得三分天下。这两个人最终功成名就,可谓之为“英雄”,但是成名之后,人们更在乎英雄的见解和谋略,而不会在意英雄的出身贵贱与否。后人也常把“英雄莫问出处”或“英雄不论出处”当作一句俗语,鼓励人们努力拼搏、顽强奋斗去建功立业,而不要在意出身的高低贵贱。

英雄不论出处,对于想成为英雄的人来说,要有突破自我的勇气和能力。要渴望成功,敢于成功,努力向上奋斗。不论身处何种境地,都不要放弃让自己努力进取的决心,不断增强自身能力和素质,当机遇来临的时候,要善于抓住机会,展示自我,成就丰功伟绩。

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唐代政治家、文学家韩愈在《马说》中写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需要伯乐的慧眼,否则只能埋没。同理,人才也需要人才使用者的慧眼识珠。选用人才必须突破资历学历的局限,不按个人好恶、亲疏远近,坚持唯才是举、德才兼备。选才用才当效“九方皋相马”,真正做到不为表象所迷惑,能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对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看准了就要不拘一格的选用。当然,破格不能出格,必须牢牢立足于本地发展实际,结合现实需要选拔,使具有真才实学之人脱颖而出,学以致用。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旨在鼓励有真才实学的科研人才不要被自身处境所局限,要勇于挑战核心技术,拿出干事业的激情与活力,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发挥自己所长,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一字千金的成语故事及出处

全文共 714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拼音]    yī zì qiān jīn

[成语解释]    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典故出处]    《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成语故事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手中。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汇集起来,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着,提名“吕氏春秋”。

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这段记载,见“史记”:“吕不韦传”。后来的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珠矶,不可多得。例如我们读到一位名学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业程度和品质,还能相应增加教师本身的进修,对这样的一篇价值极高的文章,我们便可说它“一字千金”了。在近代的社会中,样样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么我们说,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费价格之高,相当于“一字千金”。不过,通常我们还是用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妙比较妥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波澜老成的成语故事及出处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拼音]    bō lán lǎo chéng

[成语解释]    波澜:波涛,形容文章多起伏;老成:指文章很老练。形容文章气势雄壮,语句老练。

[典故出处]    唐·杜甫《敬赠郑谏议十韵》诗:“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成语故事

元朝汤编著的《画鉴·宋画》里记载着一个故事。宋朝有个名叫徐友的画家,有一次在常州太和寺佛殿后面的墙壁上,画了一幅描绘河水的壁画,题名《清济贯河》,其中有一笔从头到尾长达40丈,受到观众的特别注意。

汤对此发表评论说:“其实徐友的妙处并不在此。因为他功力深厚,笔法

老练,线条连绵不断,像波涛起伏(原文是‘笔法既老,波澜起伏’),跟水势相结合,互相影响,就觉得越看越奇了。”

后来,人们把“波澜独老成”这个成语,来形容诗文气势雄壮,功力深厚。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近义词:瓜熟蒂落迎刃而解顺理成章

全文共 69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拼音:shuǐ dào qú chéng

字词释义:渠,水道。

成语释义: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

比 喻:时机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

成语用法: 用作褒义

出 处:《答秦太虚书》

成语解释

渠:水道。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

成语典故

出处

宋·苏轼《答秦太虚书》:“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

词语辨析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条件成熟

造句:

1. Keep your options open and everything will fall into place.

给自己留出选择的余地,一切将会水到渠成。

来自柯林斯例句

2. Instead, Mr Dudley is well - placed to lead BP out of its hole.

而现在, 杜德雷先生出面领导英石油走出困境便是水到渠成.

来自互联网

3. The success of the first in the now almost seems natural.

第一部的成功在现在看来几乎是水到渠成的.

来自互联网

4. Once those two habits were firmly entrenched, my marathon goal was pretty much on autopilot.

一旦这两个习惯牢固建立, 我的马拉松目标几乎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来自互联网

5. Fill with dry food, Daiyu San clear , accumulated bitbit, and conditions are ripe.

饱带干粮, 晴带雨伞, 点滴积累,水到渠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成语出处

全文共 372 字

+ 加入清单

1、南朝梁.裴子野〈宋略选举论〉:“孝武虽分曹为两,不能反之于周汉,朝三暮四,其病愈甚也。”

2、唐.崔仁新罗国故两朝国师教谥朗空大师白月栖云之塔碑铭〉:“来者如云,朝三暮四。”

3、《旧唐书.卷一三五.皇甫镈列传》:“直以性惟狡诈,言不诚实,朝三暮四,天下共知,惟能上惑圣聪,足见奸邪之极。”

4、宋.司马光〈论财利疏〉:“张设科条,不可胜纪。或不如其旧,益为民患;或朝三暮四,移左于右。”

5、宋.朱翌〈书事〉诗:“花开北陌东阡外,人在朝三暮四闲。”

6、元.乔吉〈山坡羊.朝三暮四〉曲:“朝三暮四,昨非今是,痴儿不解荣枯事。攒家私,宠花枝,黄金壮起荒淫志。”

7、元.杨讷《西游记.第九出》:“也是我为人不肖,和这等朝三暮四的便成交。”

8、清.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附录.戴熙来函》:“朝三暮四之术,可暂而不可久也;刑驱势迫之事,可一而不可再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出处

全文共 548 字

+ 加入清单

1. 遮掩;隐藏;看不到

《吕氏春秋·决胜》:“诸搏攫柢噬之兽,其用齿角爪牙也,必托於卑微隐蔽,此所以成胜。”高诱注:“若狐之搏雉,俯伏弭毛以喜说之,雉见而信之,不惊惮远飞,故得禽之。” 晋葛洪《神仙传·刘安》:“一人能分形易貌,坐存立亡,隐蔽六军。” 宋何薳《春渚纪闻·苏刘互谑》:“独颜子拘谨,不能遽为阔步,顾市中石塔似可隐蔽,即屏伏其旁,以俟夫子之过。”

2. 指暗室等别的人看不到的地方。

汉徐干《中论·法象》:“是故君子敬孤独,而慎幽微,虽在隐蔽,鬼神不得见其隙也。”

3. 深藏不露,深自掩抑。

晋 葛洪 《抱朴子·祛惑》:“贤者愈自隐蔽,有而如无;奸人愈自炫沽,虚而类实。”

4. 遮盖,掩饰。

《汉书·翟方进传》:“怀奸朋党,相为隐蔽。” 唐韩愈《请上尊号表》:“天人合愿,不谋而同,非臣之愚所敢隐蔽。”《水浒传》第八二回:“那指挥使回到朝廷,那里敢隐蔽,只得把上项所言,奏闻天子。”

5. 犹屏障。

《战国策·齐策二》:“且 赵 之於 燕 齐 ,隐蔽也。”高诱注:“隐蔽,蕃蔽。”

6. 隐晦。

吴晗《学习集·多写一点杂文》:“相反,冷嘲热讽,指桑骂槐,隐蔽曲折的作风都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以的。”

7. 指隐私。

鲁迅《南腔北调集·一年》:“易卜生虽然使他们登场,虽然也揭发一点隐蔽,但并不加上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出处

全文共 286 字

+ 加入清单

1、过分谨慎,拘于小节。

古文《赵普》写到:“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译为:宋朝初年,在宰相位子上的人大多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

孟郊《登科后》写到:“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译为: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

2、 卑鄙,丑恶。

方勺(宋 )《青溪寇轨》:“当轴者皆龌龊邪佞之徒,但知以声色土木淫蛊上心耳。”

归有光(明)《亡友方思曾墓表》:“与其客饮酒放歌,绝不与豪贵人通。间与之相涉,视其龌龊,必以气陵之。”

王冕(元) :“龌龊宁堪处,卑污奈此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名句出处

全文共 550 字

+ 加入清单

选自《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

孔子行,闻哭声甚悲。孔子曰:“驱,驱,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傍。孔子辟车与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

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闲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少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

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附 译文

孔子出行,听到有人哭的十分悲伤。孔子说:“快赶车,快赶车,前面有贤人。”走近一看是皋鱼。身披粗布抱着镰刀,在道旁哭泣。孔子下车对皋鱼说:“你家里并非有丧事,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呢?”

皋鱼回答说:“我有三个过失:年少时为了求学,周游诸侯国,没有把照顾亲人放在首位,这是过失之一:我的志向高远,却因利益去辅佐奢华的君王,这是过失之二:和朋友交情深厚却因小事和他绝交,这是过失之三。树想静止不动,风却不停息的吹;子女想要赡养亲人,亲人却已不在!逝去就永远追不回来的是时光;过世后就再也见不到面的是双亲。请让我从此告别人世吧。”于是站立不动,枯槁而死。

孔子说:“同学们应引以为戒,经历过这件事,足以让人知道该怎么做了。”于是,孔子的学生十人中有三人辞别回家赡养双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成语出处

全文共 963 字

+ 加入清单

1、《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引汉.贾谊〈过秦论上〉(:“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源)

2、汉.贾谊《新书.卷一.过秦下》:“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韩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源)

3、唐.杨炯〈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深谋远虑,即良、平无以加也;行军用兵,则韩、彭不能尚焉。”

4、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5、《宋史.卷三一一.晏殊列传》:“论曰:『……方夷简在下僚,诸父蒙正以宰相才期之。及其为相,深谋远虑,有古大臣之度焉。”

6、《西游记.第二○回》:“大王深谋远虑,说得有理。”

7、《封神演义.第七回》:“我等俱系女流,况奴婢不过一侍婢耳,有甚深谋远虑。依奴婢之意,不若召一外臣,计议方妥。”

【深谋远虑的造句】

1、我看你这个人倒很有深谋远虑呀。

2、把原则应用在特殊问题上是深谋远虑的。

3、他头脑中产生了一种奇怪的,如果不是恶意的深谋远虑。

4、他干的那件精明事,表现了这个家伙的深谋远虑和巧妙干炼。

5、你能够在买卖上维持你的地位,并不是靠你的谨慎稳重或者深谋远虑。

6、寂静随即就笼罩在这熟睡的孩子周围,国家的贤人们也就不再施展他们的深谋远虑了。

7、杰克逊将军的雕象仍然高高屹立在石座上,以一副深谋远虑的神态望着脚下的一堆水泥炮弹。

8、深谋远虑的人为家庭贮蓄钱财。

9、谨慎小心是好事;深谋远虑是明智。

10、我看你这个人倒是很能深谋远虑呀。

11、因此需要更多的计划和深谋远虑。

12、深谋远虑是明智。

13、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一点点深谋远虑可以带来极大的回报。

14、在那场大风雪中,我庆幸自己深谋远虑,事先买了足够的食品杂货。

15、在那场大风雪中,我庆幸自己深谋远虑,事先买了足够的食品杂货。

16、但对于任何深谋远虑的基金管理总裁而言,危机肯定是一个长期的担忧。

17、不论男女,作为ceo都应深谋远虑、有先见之明、谦虚和终身学习。

18、他呼吁国际社会能够“以激动人心、深谋远虑的方式重新开启”巴以和平进程。

19、维尔福已不再是那个精明近于深谋远虑的上层人物了,现在他是一只受伤将死的老虎,他的牙已被最后的痛苦磨碎了。

20、书中体现了胡启立同志在创立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中所表现出来的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以及独特的睿智与果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百闻不如一见成语故事出处

全文共 788 字

+ 加入清单

闻不如一见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汉书·赵充国传》。百:多;闻:听见。

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人。他很熟悉汉初西北疆的匈奴和西羌族的情况,武帝、昭帝时,率军反击匈奴贵族的攻扰,勇敢善战,任后将军。宣帝即位后,封为营平侯。

公元63年西北羌族各部落奴隶主头子会盟,联合发兵进攻汉朝。宣帝先派光禄大夫义渠、安国(义渠,部族名,当作姓用;安国,名)去征讨,结果被打得大败,一口气逃到今居(今甘肃平凉西北),再派人向朝廷讨救兵。

汉宣帝经过与大臣商量,觉得在将军中只有赵充国最熟悉西羌的情况,可是他已经七十六岁了,还能出征打仗吗?于是便派御史大夫丙吉去征求赵充国的意见,看这次出征派谁去最好。赵充国自告奋勇地说:“要平定西羌,我这个老头子就适合。”

宣帝同意了,便问他:“老将军这次出征,你准备带多少人马,怎样去征服西羌?”

赵充国回答说:“百闻不如一见。兵难喻(音yú 于)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说:听说百遍不如亲自去看一看。打仗用兵,很难在遥远的地方作出估计。我到了金城,侦察了解了情况后,才能够制订出作战的计划。

赵充国到了金城,西羌人天天都来挑战。赵充国吩咐将士们坚守营地,不许出战。经过充分的了解后,赵充国就先后四次上书宣帝,报告了自己征服西羌准备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屯田防守,一是着重劝化。对不听劝化的顽固头子,就抓住时机狠狠打击。前三次上书,汉宣帝召集群臣研究,都没有得到完全的赞同,并指责赵充国迟迟不进兵,催促他发兵进攻。后来,汉宣帝经过再三思考,又觉得赵充国讲的确有些道理,就把派去征讨的各路骑兵撤回来,只留下赵充国在那里屯田防守,开展各种工作,主要用教育、劝化的办法,去征服西羌。这么一来,果然很有效,西羌那边很快就安定下来了。

后来,人们便把“百闻不如一见”引申为成语,用来比喻即便听人说一百遍,也不如亲自看一看,了解情况处理问题要多作实地调查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一、赞颂竹子的诗句及其出处

全文共 740 字

+ 加入清单

1、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竹》 梁·刘孝先

2、翠云梢云自结丛,轻花嫩笋欲凌空。砌曲横枝屡解箨,阶来疏叶强来风。——《赋得阶前嫩竹》 陈·张正见

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 》 清·郑燮

4、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隐过酒罅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

5、侵阶藓折春芽迸,绕径莎微夏阳浓。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竹》 唐·郑谷

6、竹,临池,似玉。悒露静,和烟绿。抢节宁改,贞心自束。渭曲偏种多,王家看不足。仙杖正惊龙化,美实当随凤熟。唯愁吹作别离声,回首驾骖舞阵速。 ——《竹》 唐·韦式

7、青岚帚亚君祖,绿润高枝忆蔡邕。长听南园风雨夜,恐生鳞甲尽为龙。——《长竹》 唐·陈陶

8、竹笋才生黄犊角,蕨芽初长小儿拳。 试寻野菜炊香饭,便是江南二月天。——《咏竹》 宋·黄庭坚

9、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从韦续处觅绵竹》 唐·杜甫

10、道院竹繁教略洗。鸣琴酌酒看扶疏。不图结实来双凤。且要长竿钓巨鱼。——《洗竹》 唐·王贞白

11、万物中潇洒。修篁独逸群。贞姿曾冒雪。高节欲凌云。细韵风初发。浓烟日正熏。因题偏惜别。不可暂无君。——《送钟元外赋竹》唐·孙岘

12、蜀中何物灵,有竹慈为名。一丛阔数步,森森数十茎。长茎复短茎,枝叶不峥嵘。去年笱已长,今年笱又生。——《慈竹》宋·乐史

13、春雷殷岩际,幽草齐发生。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新竹》宋·朱熹

14、竹坞深深处,檀栾绕舍青。暑风成惨淡,寒月助清冷。客去空尘塌,诗来拓采棂。——《次韵择之咏竹》宋·朱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亡羊补牢的出处与成语故事

全文共 652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

《战国策》。

在战国时,楚怀王因不听屈原的劝告,沦为了秦国的囚徒。怀王死后,他的儿子襄王即位,他仍然是个不成器的国君,丝毫未吸取父亲的惨痛教训,和怀王一样贪图享乐,不顾国政。

大臣庄辛心中非常焦急。一次,他终于忍不住了,对襄王大声疾呼道:“大王,您整日和州侯、夏侯、鄢陵君、寿陵君四个小人在一起鬼混,吃喝玩乐,不管国家的大事。

照这样下去,国家必定灭亡!”襄王哪里听得进去?大骂庄辛老糊涂,故意耸人听闻。庄辛说:“既然您不愿听,那就允许我躲到赵国去,看我的话会不会变为事实。”

五个月后,秦国果真出兵入侵楚国,接连占领了许多城池。最后,楚都也沦陷了,襄王流亡到城阳,这才相信了庄辛的话。于是,襄王派人到赵国把庄辛请了回来。他恳切地对庄辛说:“过去我没有听先生的话,结果落到这种地步,现在我该怎么办呢?”庄辛见襄王确有悔过之意,于是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位牧民养了一群羊。一天早上,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于是,他就围着羊圈转了一圈,原来是圈栏上坏了个洞,夜间狼钻进羊圈。把羊叼走了。邻居劝他说:“把其他的活放一下,先堵上这个窟窿吧!”牧民生气地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嘛啊?”第二天早上,羊圈里又少了一只羊。牧民这才后悔未听邻居的劝告,赶快修好了羊圈。以后,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吃羊了。牧民感慨万分,逢人就谈“亡羊补牢”的道理。

庄辛讲完故事,对襄王说:“牧人尚且知道亡羊补牢的道理,何况楚国还有几千里的国土,只要您肯改过自新,还怕治理不好国家吗?”

释义

丢失了羊,赶快修补羊圈。比喻出了差错,就及时设法补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成语出处

全文共 638 字

+ 加入清单

《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很多地方把这个成语故事讲成了一个童话,其实不然。螳臂当车的意思就是螳螂伸出两只前爪想要挡住飞驰的马车。当然这是不可能挡得住的,所以这个词经常被用来形容做事不客观分析敌我,盲目行动、势力单薄、不自量力的人或者行为。这个词最初出自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位贤人蘧伯玉之口。是当时他对鲁国的名士颜阖说的。

春秋时期,鲁国的名士颜阖来到卫国。卫灵公听说他学识渊博,就想聘请他担任自己儿子蒯的老师。蒯为人凶残骄奢,肆意杀人,卫国人对他十分惧怕。颜阖不知道自已能否教导这样的人,于是就去向卫国的贤人蘧伯玉请教。蘧伯玉告诉颜阖说:“你想去教育蒯,这是很困难的。如果你真的要当他的老师,应该处处小心谨慎,尽量不去触犯他,以免招来杀身之祸。”蘧伯玉给颜阖举了个例子说了成语螳臂当车的意思,他说:“你知道螳螂吗?有一次我乘车外出,看到路上有一只螳螂奋力地举起两条前腿想阻挡车轮前进。它认识不到只靠自己的力量根本不可能成功,结果自然被车轮轧死。螳螂就是因为不自量力才被车轮碾得粉身碎骨。如果你也不自量力,要去触怒蒯的话,恐怕结局也会和螳螂一样。”颜阖听了蘧伯玉的分析后,觉得十分有理,于是决定不去教导蒯,尽快离开卫国。

后来蒯因为胡乱滋事,被人杀死了。这就是此成语的出处,当然如果我们有兴趣,是可以把它编写成一个童话的,比如讲有一只螳螂他十分骄傲,谁都不服等等。如果不愿意让结局变得血腥,可以写拉车的马看到这种情况停了下来,教育了螳螂一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青云直上的出处与成语故事

全文共 955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

《史记》。

在战国期间,魏国的范雎非常有才华,只是因为家里太穷,无人引荐,只好委屈在中大夫须贾的府里当差。

一次,须贾奉魏昭王之命前往齐国,范雎竭力争取,终于一同去了。他们在齐国待了好长时间,与齐襄王谈的事情始终落实不下来。齐襄王发现魏国的来人里,范雎虽然官不大,口才却很好,很具有说服力,出于欣赏,齐襄王就赏赐给他黄金若干,好酒几坛,范雎哪敢接受,这可是非同小可的大事啊!

须贾听说此事后,认定范雎透露了魏国的秘密给齐襄王。回国后,就把这件事向相国魏齐作了报告。魏齐十分恼火。命令下人打断范雎的肋骨,打落他的门牙,之后把他扔到厕所里,是死是活,听天由命。

范雎在看守的好心帮助下,逃离了厕所,在一个隐蔽的地方改名换姓躲了起来。范雎就以张禄为自己的名字,时刻在寻找着出人头地的机会。不久,机会来了。秦昭王派王稽出使魏国,去看看有无什么人才。范雎在别人的引荐之下,随王稽到了秦国。

范雎凭自己的聪明才能,很快就让秦昭王另眼相看了,并得到了重任。后来,范雎竟然做了相国。

那时,战争连续发生。魏国听说秦国要攻打自己和韩国,便派须贾前往秦国请和。须贾及魏国人也不知道现在的张禄就是范雎。范雎听到了这件事后,暗自庆幸,报复须贾的计划早已经拟好了。

须贾一行人到达秦国之后,范雎便派人查明他的住处。然后,他身穿带补丁的衣服,孤身一人来到须贾的驿馆。须贾见到他之后,大吃一惊,他认为范雎早就死了呢。见范雎到了这个地步,想想当初自己所做的事,须贾不禁心存怜悯,连忙派人送他一些粗布衣服,并请他吃了一顿。吃完饭后,他们二人便谈论起秦国相国张禄。范雎谎称自家主人认识张禄,可以替须贾引荐。

范雎带着须贾直奔相国府。府里的人见相国回来了,赶紧退让走开,神情间怀着敬畏之色。直至到了内厅大门口时,须贾才豁然开朗,为何范雎一路不必下马车,张禄就是范雎。这下子可把须贾吓得魂飞魄散,赶紧脱掉衣服跪在地上,连滚带爬蹭到范雎面前,请求饶命。

须贾磕着头,连称“该死”,并发誓说:“小人怎么也想不到您能冲着青天一直上升。从此以后,我不敢读天下的书,更不敢过问天下的政治了。小人罪大恶极,怎样处置就在大人您嘴里了,小人该死啊!”

范雎数落了他的三大罪状。并念在他送自己衣服,以及过去情谊的分上,饶了须贾一死。

释义

青云直上其意思是比喻人直线上升到显眼的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白鱼入舟的出处

全文共 242 字

+ 加入清单

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乃告司马、司徒、司空、诸节: “齐栗,信哉!予无知,以先祖有德臣,小子受先功,毕立赏罚,以定其功。”遂兴师。师尚父号曰: “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後至者斩。”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

——《史记·周本纪》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