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梧桐树特点(最新20篇)

祥子是骆驼祥子中的主角,有着坎坷和挣扎的一生。下面是梧桐树特点,快来围观吧。为此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梧桐树特点优秀作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浏览

3514

作文

876

贾平凹散文的特点

全文共 756 字

+ 加入清单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从抒写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可以归成五类:第一类是情绪小品,以抒写某种特定的情绪为主,如《大洼地一夜》就是代表;第二类是场景小品,以写各类场景为主,如《静虚村记》、《黄土高原》等;第三类是人物小品,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摸鱼捉鳖的人》、《在米脂》等;第四类是随笔,综论人生,针砭世情,如《人病》、《牌玩》等;最后一类是风物小品,描摹风俗,记述玩物,如《陕西小吃小识录》、《玩物铭》等。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那份坦诚、不摆架子、不高调等性格,亦是他赢得读者的方法之一。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他不单只在乎自我领略,亦愿把这审美路径向读者介绍及实践。

贾平凹(1953-)的散文以率直、坦城、不故做高论、不拿架子的风格而打动人心,著有《月迹》、《商州散记》等散文集。

他散文的内容极为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

除游记外,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代表作有《丑石》、《一棵小桃树》、《文竹》等。这些作品在简短的篇幅中,既没有玄奥的言词,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以一个经历者的身份讲述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娓娓动听,从容不迫,决不自以为是,不炫耀、不张扬。

贾平凹的艺术感觉细致灵敏,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现实生活里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在他的《静》、《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艺术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梧桐树作文

全文共 520 字

+ 加入清单

在马路边、学校里,到处都有梧桐树的身影,你们认识它吗?

高大的法国梧桐矗立在学校门口,每天都随着金灿灿的阳光一起迎接新的一天。春天,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梧桐树上刚长出来的嫩叶也随着风儿朝我们点头,好像在欢迎同学们的到来。每当这时,我的心情就会特别愉悦!

马路边,也有一排又一排的梧桐树。夏天时,它们的作用就凸显啦!烈日炎炎,太阳烘烤着大地,人们热得大汗淋漓。这时候,梧桐树可就是人们的“救星”啦!原来,梧桐树上长满了手掌般的叶子,一片挨着一片,一层叠着一层,犹如一把绿色的巨伞,给人们在夏日带来一丝清凉。

其实,梧桐树也有调皮的时候呢!每年春末,学校里的法国梧桐树就开始飘絮了。每当大风呼呼袭来,毛絮就开始了游行。它们随着风到处乱飞,飞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这可把保洁阿姨给愁坏了!这么多毛絮怎么清理啊!不仅是这样,毛絮在游行时,还会飞入人们的眼睛和嘴巴里,可难受了!

可是,梧桐毛絮是从哪儿来的呢?梧桐毛絮是干什么的呢?于是我找到了《中国青少年百科全说·植物卷》,书中写道:梧桐树的毛絮就是种子,小毛絮下有一粒种子,像降落伞一样随风飘得很远,到远处安家。梧桐树种子就靠这个方法传播的。

瞧!这就是梧桐树,它既给我们带来了喜悦和凉爽,也带来了一些小烦恼。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描写梧桐树的五年级作文

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老师家门口有两棵梧桐树,又高又粗,我们三个人手拉手才能把它围过来。

夏天,梧桐树硕大的叶子一串串、一层层,长得密密麻麻,结成了一顶巨大的绿色帐篷。所以,我们常常到梧桐树下乘凉。梧桐树就像我们老师的手,我跌倒了,老师用她那温暖的手把我扶起来,那一刹那间,我真的很幸福,在梧桐树下玩耍,像在梦中一般。

眼间,梧桐树开花了,有的像塔,有的像大馒头,有的像三个小朋友围在一起做游戏……

秋天,梧桐树的叶子渐渐变黄了,我知道,那时梧桐树为了明年更旺盛,保存养分,才不得不忍疼割爱,舍弃自己的孩子。

冬天,梧桐树的叶子终于开始下落了。我们拿着扫帚、簸箕去扫树叶。我们把叶子收起来,放到一个安全僻静的地方,留着在寒冷的日子点燃它为我们取暖。

梧桐树啊,你给了我们多少方便,给了我们多少启迪!你为我们遮阳,你为我们挡雨,最后还要把自己的孩子化为灰烬温暖人间……这样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棵梧桐树在生根、发芽。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立冬的气候特点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立冬”和“立秋”一样,古人同样在这个季节用占卜的方法来看冬天的冷暖,如“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阴(阴雨),一冬温(暖冬)”。不无例外,古代也有到立冬这天,皇帝会亲自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行"迎冬"之礼。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

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

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校园的梧桐树

全文共 627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校园里有一颗高大的梧桐树,它一年四季默默地为同学们做着贡献。

春天,和风习习,细雨蒙蒙,校园里鲜花盛开,小草纷纷探出头来,树木也都长出嫩叶,梧桐也不例外,枯枝上抽出点点嫩绿的的叶子,密密麻麻,随着微风摇摆,好像在哼着歌谣,欢快地唱着:“春天的校园真美啊,真美啊!”

盛夏,梧桐树枝繁叶茂,绿油油的叶子像巨大的手掌,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微风一吹,就好像在向我们招手问好,晴天,我们在树下乘凉,在树下做游戏。雨天,我们躲在梧桐树下,它为我们遮风挡雨。

夏末,梧桐树上飘落下许多蒲公英种子似的黄毛毛。风婆婆一吹,毛毛便漫天飞舞,随着风舞蹈,欢快地嬉戏。

秋天,梧桐树那碧绿碧绿的衣服被秋大婶给换成了黄色的衣服了,不再像夏天那样充满勃勃生机了,秋风一吹,树叶便纷纷飘落。有的像在打着秋千;有的像降落伞慢慢飘落下来;有的像一群小鸟儿,悠然地飞翔;有的像黄色的彩蝶,漫天飞舞;还有的挂在枝头摇摇晃晃,好像很依恋大树妈妈,不想离开它。

冬天,风婆婆拿走了它的黄衣裳,雪姑娘见梧桐树光秃秃的,非常冷,便给它穿上了银白色的棉袄。同学们把梧桐树手掌似的叶子挑选一些漂亮的,把它放在书里做书签,或者把它收藏起来,再把剩下的叶子放到花坛里,给别的花草做棉被或到泥土里给它们当肥料。

梧桐树,你那么无私,默默无闻地为我们奉献一切,你不求回报,你多么高尚,从不为你自己的利益着想。我们一定会好好保护你,也要学习你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美丽的梧桐树,我爱你,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写玫瑰花的特点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瞧!那一多多的玫瑰,红像正在熊熊燃烧的烈火,白如冬天下的鹅毛大雪,粉似傍晚的晚霞,黄仿佛黄澄澄的金子……它有的是花骨朵,就像一个小桃子;有的含苞欲放,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有的早已怒放,就像是一位小朋友的笑脸,脸上还泛着红晕呢!

玫瑰花的茎有大有小,有粗有细,颜色非常鲜艳,是深绿色的,而且上面还有许多小刺,好像是保护茎的小卫士。你摸一下,还挺扎手的,每到这个时侯,它好像在说:“你们只要在碰一下茎,我就对你们不可气,那时,你们的手就倒霉啦!”

它的叶子很有特点,有的是对生的,就像是一对双胞胎,还像是人们张开的手臂,并且边边都有“齿”,颜色也非常鲜艳。它的花瓣软绵绵的,像是棉花,还带有微微的外卷。据说它的花蕊还有区别之分呦!它的雄花蕊是黄的,雌花蕊是红的,而且也非常香,就像是用香水喷过似的。

要是你问我:“如果你想变成一朵玫瑰花,你想变成什么颜色的玫瑰花?”我就会给你一个满意地答复:“如果大人有什么困难,我就会变成一朵红色的玫瑰花,来鼓励大人们战胜困难。如果我做错了什么事,我就会变成一朵黄色的玫瑰花,表示道歉……”

啊!玫瑰花千姿百态、个具特色。我多么喜欢玫瑰花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梧桐树借物喻人的作文

全文共 589 字

+ 加入清单

从小到大,奶奶的家门口一直挺立着一棵高大而挺拔的梧桐树。他的枝干虽然因为岁月的消浊而变得粗糙不平,但她还是直直的“站立”着,并没有因暴风雨的摧残而折腰。我和小伙伴们都亲你的称他为--------树爷爷。

从幼时起,大树就一直陪伴着我们大家。春天,他给了我们玩耍的场所,我们常常在那重重叠叠的枝桠间捉迷藏、荡秋千。夏天,他成了大家共同的遮阳伞,孩童们在树下吃冷饮、乘凉,老人则在树下喝茶、拉二胡。冬天,树叶渐渐风干,它的树枝便牢牢攀住房顶,不让暴风雨从瓦缝中侵袭。

它,并没有院子里的任何一花一草美艳。但它就像一把所有人的保护伞,在美艳的群花中自顾自的成长。邻居李爷爷的小猫乐乐淘气地爬到树上玩耍,这是非常危险的。但那粗大的枝干保护了乐乐,乐乐紧紧抱住它,就像紧抓着一根救命稻草,

我仔仔细细的观察了它。梧桐树的根部千千万万,杂乱而大小不一的交错在土壤里。那年,太阳炙热地烘烤着大地,许多花花草草都经受不住高温与土干的“洗礼”,纷纷枯谢。正是这棵大梧桐树,硬是把千千万万的根伸向远方。它顽强不屈地“前进”着。当院子里几乎所有的花草树木都已死亡的那一天,它们,找到了水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是有千千万万的人拥有梧桐树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吗?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那些志愿者们正是像大树的根一样,挖出了千万个鲜活的生命。这样的人,是值得我们所敬佩的。

我家门前的梧桐树!我爱你!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作文校园里的梧桐树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学校操场的一边有许多梧桐树。它们有两层楼那么高,梧桐树也很粗壮,得要两个小朋友手拉手才能勉强将它抱住。它们站得十分整齐,像尽职尽责的士兵守卫者我们的校园

春天,大地回春。梧桐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黄色的芽胞。在春雨的滋润下,芽苞渐渐变大,长成了绿色,像一个个小绿灯挂在树上。

夏天,烈日炎炎。渐渐地,渐渐地,小芽苞长大了,变成了深绿色的树叶。这树叶和大人的手掌一样大,但是比大人的手掌大了一点儿。满树的叶子挨挨挤挤的,一阵风吹过,梧桐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夏日的欢歌。

秋天,天高云淡。梧桐树叶有的是绿色的,有的是黄色的。风一吹,梧桐树叶有的在空中翩翩起舞,有的在慢慢往下落,就像一只只黄色的蝴蝶一样。有的小朋友把落叶拾起来,做成书签。

冬天,寒风刺骨。梧桐树叶都落光了,只剩下粗壮的树干。好心的雪花姐姐为光秃秃的树干披上了一件披风。梧桐树挺立在冬风中,仿佛在和风爷爷作斗争,等待着春天的到来。我们也不怕冷,在操场上堆雪人,打雪仗······

我爱校园里的梧桐树,更爱那教我知识的校园!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一个特点鲜明的人作文300字

全文共 41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华南理工大学西区有位保安,快50岁了,他有一对小眼睛,一根高高的鼻梁,上面架着一副眼镜,和蔼的脸上总是露出慈祥的笑容。

他非常敬业,平时都在西区执勤,从不缺勤,执勤时非常认真。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出去刚回来。我们刚一下车,那位保安就急匆匆地跑过来,焦急地问:“那辆红色的车是您的吗?”爸爸答:“不是,您找这辆车的车主有什么事吗?”那位保安一脸焦急,额头上都冒出了许多汗珠,很快地说:“那辆车的车窗没关好,我担心那辆车会被盗走,所以我要找那辆车的车主,让他把车窗关好。”

“那也没办法,您辛苦了,快点找吧。”爸爸说。

保安急得焦头烂额,说:“我继续去找车主了,再见。”看着他离去的背影,我心里想:“他竟然这么敬业,真是了不起。

爸爸把车停好,我们就上楼了。上楼的时候,我漫不经心地往窗户外看了一眼,看见那位保安又去问走过来的几个人。后来,我看那辆车的车窗关了,才知道找到车主了。

这个保安真敬业,我这为他的敬业而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状物作文:秋天的梧桐树

全文共 1089 字

+ 加入清单

厦门的秋天总是姗姗来迟,没有北方秋天的那种轻盈娇健,都已经是国庆节了,还酷暑依然,全然没有一点秋意。只有我家楼下那株法国梧桐树,让我感觉到了秋天已是“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梧桐树,到了秋日将尽的时候那是它最美丽也是最感伤的季节,我凝望着缓缓飘荡的梧桐叶子发呆。是啊秋天来临了,草木开始枯黄,生命开始收获,大雁开始南飞,游子开始思家,大自然又将开始准备孕育新的轮回……忙碌的游子们,是否也开始寻找归家的方向?

落叶的美恰在秋天,金黄色的叶片反衬着太阳的光辉,让人有千百个在暖意中晕去的理由。若是下着雨,秋风再冷些就更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了。

每年到了“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时,当最后一片树叶落下时,我会想起这片梧桐叶子。我记得春天时,当梧桐树抽出油绿的新芽时,他还是那么幼小,他象个孩子一样悄悄地探出了个头,看了又看,挑了一个气温不错的日子,从树上蹦了出来。

往后的日子,他一定是饿坏了,他不愿意放过每一滴敲打在他身上的甘露,不愿意放过每一缕斜射在他身上的阳光。当然他的时候,是在疯狂地吸吮着他的母亲。母亲?那棵梧桐树。作为母亲,她尽可能将根扎得深些,再深些,以便从大地中吸取所有的精华,来输送给自己的儿女们,树干、是她的身躯、枝条,是她的臂膀。作为母亲的梧桐树,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又让我深深地感动了。

那是个让人惧怕的风雨交加的夜晚,万物最为消损与凄凉的一天,透过路灯灯光的反射,我亲眼目睹了那梧桐树作为一个母亲,是在进行着怎样的挣扎。她无力却又近似于疯狂地摇动,与风雨抗争着,不愿失去每一片树叶。她摆动的声音盖过了风声,却在暴雨中俨然如一个舞者,一个生命的舞者。

现在,秋天来了,当这最后一片梧桐树叶落下的时候,我想,当他回头看时,当他回头看见那已枯槁而略显狰狞的大树时,当他回头看见自己母亲的时候,他的眼中应该充满泪水。

我想此时他一定非常留恋母亲怀抱的温情,想问问那梧桐树----他的母亲,他能为她做些什么?除去这次秋风里,一生中最金光灿烂与夺目耀眼的演出。当他还没找到答案时,风又一次将他吹起。这次,他飞得更高些了,也看得更远些了。他在最高空迟疑了一会儿,又忽地以最优雅的姿态投入了大地。

我想他在最后一定看见了大地,看见了母亲慈祥的微笑;我猜想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做了一次盘算,便毅然冲向大地。我猜他一定知道。他的身躯会滋润大地中无数的生灵以及在大地上的每一位母亲。

梧桐树、叶子、大地让我感动,让我明白了人生的哲理,一个人只有全身地投入社会,去帮助千千万万的母亲,才是对自己母亲的最好回报。此时我想说谢谢你,秋天的梧桐树!你永远属于大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秋天的景色——梧桐树

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

在那宽大的马路旁边,整齐地排列着两行士军——梧桐树。它们稳稳地仁立在两旁,十年、二十年它经历了多么风吹雨打和寒风的肆虐,它还是坚守自己的责任,仁立在路旁,从远处看,这就是一道优美的风景线。

秋天来了,一阵阵秋风吹过,梧桐树那火红的枫叶就伴着微风在空中展示自己轻盈而优美的舞姿,梧桐树的小枝条随风摆动作文人网 你也可以投稿,在向我们露出那细长的身姿。好像是在跟我们招手呢,为我们报说,秋天来了。

梧桐叶以自己成熟稳重来引起人们的啧啧称赞,而它的凋零却显得如此凄凄,它用尽全力使叶片气何远方,飞到哪个不知名的地方静静地生活,就如那时光静静地从哪个闹市流淌到另一处等待它滋润的地方,在凛冽寒风的呼啸下,它们堆满了那条原本空白的道路,没有人去关注它们,只是在匆忙的拥挤中埋怨着这满天飞舞的落叶,顺便用脚踢开枯萎的它们。

夕阳的余暇依旧照在高大的梧桐树上,虽然树叶会自己变化和腐烂,在时光中消逝,但是一切事物当你去留意时,你会发现从前一切的一切都需永久地记载下来。

虽然现在梧桐叶已经随风飘去,但是往日的风采依旧藏的我们心里,等来年春天到来时,梧桐树还会长出新的嫩叶,又难梧桐叶穿上了一件美丽的衣裳,同时也给大地披上了一件新装。

面对时间的流逝,将内心的不舍与眷恋全部倾注到这些珍藏的叶子中,来年的春天我们又可以记起以前的美好事情。

在梧桐树身上我学到当面对将要失去的事物不要失落,要加快以前美好事物忘记悲伤,而对挫折要勇敢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梧桐树作文600字

全文共 641 字

+ 加入清单

春天的梧桐树生机勃勃,夏天的梧桐树翠色欲流,秋天的梧桐树落叶飞舞,冬天的梧桐树孤苦衰老。每一季的梧桐树都有着自己的服装,就像是一只充满生机的小精灵。

春天的梧桐树生机勃勃。在春天这个万物争艳的世界里,梧桐树也不甘落后,改变了往日苍老的面容,又穿起了一套崭新的衣裳。在春日里,梧桐树绽放了自己的光彩。它的枝头长起了新的枝干,换上了新的叶片。那些枝干上像刷了一层油,透着清爽的香味。树叶也重新焕发出生机,长出淡绿色的小叶片。在风的吹动下,它们摇晃着,像是在向人们打招呼。

炎热的夏天,带着它的法宝来了。梧桐树变得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人们坐在树底下,躲避酷暑的炙烤,它已经将自己的身子都给了人们。在夏天,那些小叶片们也长成了大叶片,占领了街道的小天空。这些叶片就像有着无穷力量似的绽放着自己。此时,路过的人们都抬头望一望它,眼中充满了慈祥。

闷热的秋天带着枯黄药匆忙赶来,它让那翠色欲流的梧桐树变得枯黄。黄里透着绿,绿里边又隐约的透着红。它也许是在想:天气变了,人们也用不着它,自己就像蝴蝶一样悠悠的飘落下来,。人们走在梧桐树叶铺的路上,踩出咔咔的声音,脸上露出了欢快的笑声。

寒冷的冬天踏着轻缓的脚步来了,它让空气都凝固起来,万物都凋零了。梧桐树也没有躲避这事。它的叶落在地上消失不见,只有一两片还孤独待在树上。它的枝干也像老年人的手一样,随处都是沟壑的山谷裂了开来。它要死时,也将自己的身体融化在土壤里,让以后的植物长得更好。

四季的梧桐树,无时无刻不在为人们做贡献,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同学的特点作文200字

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我今天要夸夸我的同学,他今年8岁了,他的小寸头乌黑发亮,他的小眼睛总发射出狡猾的目光,他扁扁的嘴上总挂着一丝微笑,他在特别专注做一件事的时候会全神贯注,好象什么也不能打扰他一样。他的眉毛总是高高的翘着,每天都象很开心一样。他是谁?他就是徐梓程。

徐梓程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同学。有一次,我在写作业时才发现没有削铅笔,我不好意思地对徐梓程说:徐……徐……徐梓程能借你的铅笔用一下吗?徐梓程二话不说就拿了一支铅笔塞到我手里,还有一次课间,在跟同学玩游戏时,我不小心滑到了,还撞倒倒了一盆花,徐梓程快如闪电的跑过来问我:你没事吧?并马上把我送到了医务室。

徐梓程还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孩子。有一次,他不小心打我一下,就连忙说:对不起啊,吴祺然,真对不起。

徐梓程也是一个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人,比如说他在写作文中,把我写跃然纸上,活灵活现。

徐梓程,我一定要向你学习,学习你的优点,让自己越来越棒,让我们一起加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春天梧桐树

全文共 300 字

+ 加入清单

我妈妈的单位有一棵法国梧桐树

这棵梧桐树高大魁梧,粗壮而又挺拔,它有四层楼那么高,枝干有粗有细,枝干上分着很多树杈,上面挂着一个个毛茸茸的黄色小球球,风儿一吹,小球球就荡来荡去,好像金色的小玲挡在荡秋千。

春天,这棵梧桐树从梦中醒了,穿上她那绿色的裙子,去参加春季比美大赛。

夏天,梧桐树像一把大伞立在那里,为人们带来了绿荫和凉爽。

秋天,天凉了,梧桐树的树叶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的落了下来。

冬天,梧桐树拿出大自然送给它的白棉被,盖在身上,开始睡觉,一觉睡到春天。

不光这棵树,树木们都给人们带来清新好空气、凉爽等好处,请不要再那样大量伐木,难道你砍它它就不疼吗?请你站在它的位置想一想,保护树木,保护大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对联的特点大全

全文共 9484 字

+ 加入清单

一、对联上下两联必须字数相等

二、讲究对仗工整;

三、讲究平仄

四、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

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对联与格律诗有着极其相近的特征,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对联与格律诗相比,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其实,一副好的对联,就是一首诗,可以说,对联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诗。

概括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形式对称,二是内容相关,三是文字精练,四是节奏鲜明。也有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

下面分别介绍对联的四大特点:

(一)形式对称

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的修辞方法,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什么是对仗呢?对仗,换言之,就是对偶句的对称。“对仗”一词来源于古代宫中卫队行列(仪仗队),这种行列是两两相对排列,故称对仗。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比喻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偶句屡见不鲜。不管是《诗经》还是《尚书》、《易经》、《老子》、《淮南子》都有对仗鲜明的佳句,两汉以后的赋体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学,唐代以后的格律诗,对偶这一辞格逐渐被人们所掌握,成为古典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修辞方式。

对仗,是汉语文学的一大特征。中国的方块字,一字一言,本身便为对仗艺术的产生提供了适宜其生长的先决条件。这一特点使得骈文、诗歌、对联这种凝缩艺术千年不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联中的对仗是在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把同类的概念或相对的概念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并列起来,形成联句的对称美。在对联中,对仗方式尤为重要,它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民间有一则关于春联的谜语,这样写着:

两姊妹,一般长

同打扮,各梳妆

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

只言片语,很精到地写出了对联的对称美、建筑美和祝颂吉祥的特点。

对仗形式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世界本来具有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启示了文学艺术的对称美,同时也迎合了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一阴一阳为之道也”的理论。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丽辞》篇中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体为用,事不孤立。”强调了客观事物的对偶状态。刘勰还讲到:“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因为,反对更能反映充满复杂矛盾的客观存在博物馆能表现作者的辩证思维,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学会写对联,必须掌握对仗方式的基本要求。古人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前人讲对仗,有明确的原则。《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基本法则,强调“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这为后来的楹联艺术奠定了基本框架。古人做对仗,又将汉字分为实字、虚字、助字三大类。实字类又另外分出半实字,虚字类又分出活与死两小类,并且又另附半虚字。分类如下:

实字:花、草、林、山、天、地……

半实:力、雄、文、武、光、雷……

虚字(死):高、新、强、大、精、小……

虚字(活):流、歌、升、斗、照、开……

半虚:上、下、中、内、外。里……

助字:之、也、然、哉、焉、何……

前人对以上这种分类,概括了几句话:“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这种分类方法,比起我们现在的汉语分类,似乎单调而新颖,然而仔细分析,它同现代汉语分类也有相通之处。古人所说的实字,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名词;所谓半实,则是抽象名词;所谓虚字部分,活的是动词,死的是形容词;助词,即是虚词,包括介词和连词、助词等。“半虚”则包括较抽象的时间词和形容词。掌握和熟悉古代词分类法,对我们今天研究和欣赏对联很有帮助。

初学对联,最宜先学工对(也称严式对),也就是说,要按同类词对仗成联,下面举例说明:

竹因临水情斯畅;

兰以当风气亦和。

联句上下第一字“竹”、“兰”均为草木类名词,第二字“因”、“以”均为介词,第三字“临”、“当”均为动词,第四字“水”、“风”均为天文、地理类名词,第五字“情”、“气”均为人文类名词,第六字“斯”、“亦”均为助词,第七字“畅”、“和”二字均为形容词。

再如,杭州越秀山镇海楼联:

急水与天争入海;

乱云随日共沉山。

联中上下首字“急”、“乱”均为形容词,第二字“水”、“云”均为天文名词,第三字“与”、“随”均为动词,第四字“天”、“日”为天文名词,第五字“争”、“共”均为副词,第六字“入”、“沉”二字均为动词,第七字“海”、“山”均为地理名词。对仗也是极工的。

名词的义类相对在工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出句中有“风雨”一词,首先要考虑到“风雨”是天文类名词,仄声,并列结构,在对句中必须用天文类名词对仗,而且要以平声的并列结构属对。比如,可以选用“星辰”、“冰霜”、“云霞”等相对。如用“日月”属对,则为失对,如用“晚霞”、“星光”则犯了词性失调的错误。因“晚霞”、“星光”均为偏正结构名词。如用“山河”属对,则不为工对,只能算作宽对了。如用“鱼龙”相对,则犯异类相对的弊病。

在对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对仗是较普遍的,如谢贞、王籍诗句联:

风定花犹落;

鸟鸣山更幽。

但也有一些对仗只是字面相对,并不一定在句法、结构上相同,如下联:

永忆江湖归白发;

欲回天地入扁舟。

句中出句的“白发”不是“归”的直接宾语,“归白发”实际上是“白发归”的倒装句,对句的“扁舟”则是“入”的直接宾语。

此外,在对仗中,还要考虑你在联中要表达何种感情,你所选择的词是否合乎事物的常理,你所选择的意象是否达到你所表达的艺术效果。因此,两者都要兼顾,不要以辞害义。在偶对中琢字要贴切,古人云:“选字无垠,用字有师”即是这个道理。初学者要多看多写,如暂时无好句以对,最好沉淀一段时间再动笔,或放下来,或另起炉灶。写作的艺术就是提炼的艺术。写作的过程即是提炼的过程,只要多看、多写,就会熟能生巧,出口成对了。

(二)内容相关

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不但在其中需要对仗,重要的还在于一个“联”字,对联不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如果上下联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即成败笔。比如:

一劳永逸长生乐;

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不管从平仄对仗方面,还是从词性方面看,都能说得过去,基本对称,但它却不能算做对联。因为上下联是孤立存在的,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上联是化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苜蓿》句:“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下联则是一般春联句,两者没有互相的联系。

对联的联系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对联不但内容相关,而且在形式上也做到相互关联。如徐树人所撰一副对联:

惟贫病相兼,乃称寒士;

并钱漕不取,才算清官。

此联意思是:只有贫病交加,才算寒士;不爱钱,不征税才算清官。上联是陪衬,下联是正意,一“乃”一“才”表示其转折关系。

有的对联虽然不用关联词,但可以使人们清楚地看出它表示的因果关系,如雁门关联: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上联是因,下联是果,可见它们内部的联系是很缜密的。再请看梁启超和张之洞属对一联: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上联张之洞以“四水”、“四时”为题引出联句,意在提出问题发难。下联梁启超则以“三教”、“三才”属对,不卑不亢而对答。上联有意刁难,下联借题言志,上下联呼应有效,在内容上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契合。

不管是写景抒情,还是怀古咏物,以物言志等等,在立意上象意通气,开合得当,要借助比兴手法,放得开,收得拢。不能单纯为写景而写景,为抒情而抒情。请看顾宪成书院门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意在写景,下联却独在言志,两种互不相关的事物相互为用,则上联不单是为写景而写景了,一句“声声入耳”,道破了作者的用心。而下联的“事事关心”则是作者的立意初衷。

(三)文字精练

对联之所以从古至今千年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文字精练,表现力强,精悍短小,便于传播,对仗精巧,朗朗上口。

对联有极强的表现力,这不仅与中国的语言文字特点有关,更主要的是在于作者对联句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提炼,使其达到比赋、骈文更精练,比诗、词、曲更灵活的的特殊文体。它不需要小说的三要素,只要把要说的意思用最洗练、简捷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如云南昆明西山三清阁联:

听鸟说甚;

问花笑谁。

此人以拟人的手法写景,使人联想此地定是鸟语花香、风景秀丽的景区。全联仅用八个字,便精到地概括了花开似锦、群鸟争鸣的自然景观。可谓妙笔生花之句,再如吉林长白山高山亭联:

千峰拔地;

万笏朝天。

此联是在说千座山峰拔地而起,直入云汉,又像大臣手中的玉板拱对青天。寥寥数字,把一副祖国的锦绣河山描绘的如此壮美,如果作者没有提炼语言的能力,是绝对做不到的。再请看周恩来在青年时代写的一副赠联:

浮舟沧海;

立马昆仑。

此联也只八个字,却浓缩了如此广阔的空间和深邃的情感。从联语中,我们感受得到作者那出世救国的伟大胸襟和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可谓言简意赅,用字如金。炼字炼句的难度是很大的,不像一些人所说简而易行,信手拈来,实际上,做好一副奇绝对联,其难度不比写一首诗来得容易。

提炼语言,还必须结合体验生活,才能使联句既简练,又合理。利用夸张、比拟等手法,必须做到贴切、自然、有的放矢,避免离题万里,才能使读者读之可信,嚼之有味。如一洗澡堂联:

到此皆洁身之士;

相对乃忘形之交。

寥寥十四字便把此处风物提示的淋漓尽致。文字既典雅,又新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另外,凡联句中上联用过的字,下联中则不能再用,否则犯了“重字”之忌。联意再好,如犯了重字,则不为美(巧对类联除外)。如”春风化雨;花木逢春”,从词类相对说,可属常对,然联中“春”字两出,为联中一忌,即便词意再美,不可取。

(四)节奏鲜明

关于对联的节奏,将在有关章节里详细论述,这里仅就节奏与结构及平仄的一些相互关系加以说明。

对联与诗词的不同之处在外在形式上。即对联的字数、篇幅不限,相比之下比较灵活、自由,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即对联的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也就是说,所有的对联字的总数必须是偶数。

对联的节奏是比较灵活的,但它并是不无序可循。所谓的节奏灵活,是说它没有固定的程式,在长联中只要做骊大概的平仄交错就可以了,因为节奏与平仄是同气相连的两个方面。至于七言以下的短联,因字数少,要求须严格些,但无论如何,在不因辞害义的前提下,上联尾字须是仄声,下联尾字须是平声。一些名联打破这种常规实为可谅,但我们做为初学者来说,切不可效仿。仍以工对为好。这样,可提高我们的属对水平。

我们把对联的特点编成口诀,以便于记忆:

上下联句须相同,

字词失对理不通。

联句有机成一体,

最忌孤立各西东。

杂乱冗长生大错,

意象完美见句工。

节奏轻重分扬抑,

一吟三叹韵无穷。

常见的对联(短联)句法,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并列关系

上下联在形式上平行并列,语气一致,上下联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事物,以表示同一主题的称为并列关系,这种形式的联语常在句中用“也”、“又”、“既……又”等,也可以不用关联,不用关联词,称意合法。

看游俊作成都武侯祠联: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作者抓住最能表现诸葛亮形象的两个方面,“两表”(即《前、后出师表》), “一对”(《隆中对》),对诸葛亮进行了歌颂。表现了他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功绩。联语语言精炼,条理清楚,出语惊人。此类对联,浓笔重彩.形象鲜明,但如果处理不当,会有单调和重复累赘之弊。

二、连贯关系

上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承接关系构成,称连贯关系,关联词多用“已……又……”、“才……又……”等。例如:

台湾省已归日本

颐和园又搭天棚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被逼将台、澎列岛割让日本,其后有些人主张办海军以图强,可慈禧却把海军的公款拿去建供她个人享乐用的颐和园,国人无不气愤,有人写出上联予以讽刺。

三、递进关系

对句和出句的关系从小而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关系被称为递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况”、“更”、“不但……而且”等。如一理发店联:

不教白发催人老

更喜春风吹面生

在叙事层次上,下联比上联更深一层,下联化用白居《草》中诗歌句“春风吹又生”,寓意尤浓,此为联句的高妙之处。有的联省去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并不减其递进的意思。如一旅社联:

进门都是客

到此即为家

联话末用关联词,但仍是表示一种递进关系,放入此类。

四、假设关系

出句提出假设,对句作出结论,这种句法关系称假设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若”、“如”、“便”、“如果……就”、“要是……就”等等。

如启功所撰一联: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上联出句提出假设,对句推出结果,意思是说如果能将名利视为杯水一样清淡,你会觉得农家的清茶胜过酒的香醇。

五、条件关系

即出句提出条件,对句得出结果,这种句法关系就是条件关系。例如:

多勤寡欲

益寿延年

天地入胸臆

文章生风雷

略翻书数则

便不愧三餐

“多勤寡欲”是条件,“益寿延年”是结果,只有条件具备才能达成结果。以上三联均属此类。

六、转折关系

出句推出条件,对句却从相反的方向去叙说,称转折关系。这种句法在对联中很常见。常用关联词“但”、“却”、“然”等,但也有不用者。如一理发店联:

虽为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上联“毫末技艺”在于抑,下联“顶上功夫”,意在扬。

再如:翁同龢自题联:

文章真处性情见

谈笑深时风雨来

此联虽未用关联词,不难看出仍为转折关系。两种境界有弥缕之感,但其转折处却是山回路转,柳暗花明。关联词的取舍,全在于作者对内容的处理以及作者的文辞好恶,此无定法。

七、选择关系

上下句分别说两件事,表示二者择一,称为选择关系或称取舍关系。常用“宁……不……”、“与其……不如……”、“但”、“不”等,如: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联句以“宁……不……”关联直抒胸臆,表现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英雄气概。

再如一婚联:

但求天长地久

何必朝相暮依

可以看出,这是一对身居两地的新婚夫妇,为表达爱情的真挚而撰写的对联。

八、因果关系

出句和对句分别推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般出句讲原因、理由,对句讲结果、或做出结论,但也有倒装者。

例如一棉花店联:

聚来千亩雪

化作万家春

前一句是因,是说棉花大丰收的景象,后一句是果,是说大家有了棉衣,再不觉得冬天的严寒。

再如雁门关联: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此为因果倒装句式,出句是结论,对句是理由,倒装句式,可增添对联的文学色彩。

九、目的关系

出句和对句是表示目的和行动的关系。或者出句是目的,对句是行动或措施,但也有互为倒装者。

看下联:

巧理千家事

增添万户心

出句说的是要做的事,即行动;对句说的是目的。

再看一联:

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

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此联为石达开所作。出句是说再不能忍受“夷狄”(清统治者)对我们的压迫,意在行动起来;下联说的是要达到的目的,此联即为倒装式。

以上所举三例均为短联,至于带有短句的长联,读者可以据此理去分析、领会,这里不再赘述。

对联的结构,即联句的搭配和排列,也就是上下联的文法结构必须相互照应,相互对称,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如此等等。联句结构之优劣,决定对联的成败,所以,完整地组织联句,有利于突出主题,使对联富有艺术感染力,是撰写对联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请看峨媚山圣积寺联:

半天——开佛阁

平地——见人家

出句和对句都是由一个双音节偏正结构和一个三音节动宾结构组成,其意义单位和节奏单位一致,使人读之上口,不失为一副佳作。

杭州龙井园有一副对联:

诗写——梅花月

茶煮——谷雨春

再看:

勤劳门第春来早

和睦人家燕去迟

“春来早”和“燕去迟”都是“主——谓——补”结构。

请看贵州甲秀楼联:

水从碧玉环中出

人在青莲瓣里行

意义单位为一、五、一。 “水”与“人”是名词相对,“出”与“行”是动词相对。“从碧玉环中”与“在青莲瓣里”则是两个介宾结构相对。上下结构相似。

内容决定形式。对联结构相对,形成整齐和谐的形式美,不过,由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灵活一些。如:

世间有佛宗斯佛

天下无桥长此桥

此联为二、二、三结构,意义单位也是二、二、三形式,但“宗斯佛”是动宾结构,“长此桥”却是“长于此桥”的省略,是动补结构,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结构偶尔不相似也是允许的。此联节奏单位和意义一致。一致是常例,不一致是变例。不管一致不一致,上下联必须相等。这是对联结构的前提。在字数相等的基础上,出句和对句各意义单位的语法结构必须相似,方成佳构。再如杭州云栖寺联:

水——向石边——流出——冷

风——从花里——过来——香

其意义单位为“一三三一”。“水”与“风”,“冷”与“香”分别为名词、形容词相对;“向石边”与“从花里”是介宾结构相对;“流出”、“过来”都是动词、趋向动词,结构也相似。

作品的组织和构造,作品的各个部分的联系和安排,这就是结构问题。结构特点是显露在外的,所以它是作品的形成因素,但它又是由作品的思想内容决定的,不按照一定的主题要求形成的结构是没有的。另外,结构对于体裁有依从性,所以小说、戏剧、诗歌等作品,都有别于其它自身的体裁形成的特点。对联的结构同样如此。 对联的结构问题,极少有人提及,似乎它最简单不过,无足措意,其实不然。清代赵翼在论到绝句诗歌时,曾说“也须结构匠心裁”。对联的结构问题,显然比绝句要复杂得多,下面谈谈有关对联的结构。

1.对衬、关联

对称:是对联结构最基本的要求。上下两联,要求具有严整的对称美,像飞机的两翼、车的两轮一样。如果上下联光是字数相等而句子结构不一致,那就不能做到严格的对称美。例如陈爱珠女士(大文学家茅盾先生的母亲)挽其夫沈永锡联:

幼诵孔孟之言,长学声光化电忧国忧家,斯人斯疾,奈何长才未展,死难瞑目

良人亦即良师,十年互勉互励雹碎春江,百身莫赎,从今誓守遗言,管教双雏

此联感情深挚,也有精美的词语,但从结构形成来说,却远未达到严整对称美的要求。上联首句是动宾结构,下联首句是主谓结构,“幼诵”对“良人”,“孔孟之言”对“亦即良师”等都没有对好。我们的汉语言文字,一个词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几个字,因此在考虑字数相等时,也要考虑词组相同,只有上下联词组相同,即做到了句子结构相同,然后全联的结构才能具有严整的对称美。 关联:这是对联结构的第二个要求。

水上公园寻菡萏 (仄仄平平平仄仄)

村中老媪嗜评书 (平平仄仄仄平平)

词性、平仄都合乎要求,它能否算是一幅对联呢?不能。因为它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上下句的内容毫无瓜葛,没有一点联系。因为一幅对联除了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和谐以外,上下句还必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再如“图书馆里查资料,动物园中看虎狼”。也是互不相干的两句话,根本不能算是一副对联。以上说的是对联结构的一般要求:即上下联要对称、要关联,这是任何一副对联都要达到的。但是对联的内容、句法、体式既各不相同,其结构形式自然也会有多种多样的不同,这是我们要进一步探究的。

2.常式、变式

从形式的角度来说,对联的结构,可以概括地分为常式结构和变式结构两种:

常式:就是经常见到的比较固定的结构,从句子长短的角度来说,像五言、七言,还有四言、六言、八言联,就是作者经常、大量采用的结构形式;五、七言联,就是常见的五言律、七言律句型的对联,四言、六言联,即常见的骈文中四、六句式对联。

变式:就是句子、句法参差多变的对联的结构。长联比之短联,不仅形体增大许多倍,而且声律、格调也随之而起了变化。如各个句子的句脚就得遵循“平顶平,仄顶仄”这条规律。他们的结构,和常见的五律或七律句式的对联的结构显然大不相同。长联的结构是灵活多变的。

我们再来看看清代孙髯做的昆明大观楼联及它的结构特点吧: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副驰名中外的名联,它的结构有怎样的特点呢?主要一点是:上联写景,由“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句起,总领下文,然后历写从东西南北各方向所见的壮美和秀丽的胜景。下联抒情,由“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句带出下文,然后分写汉、唐、宋、元各朝的“伟烈丰功”全都烟消云散了。另一点是选用排句铺叙,上联“看”是一个领尖字,下面四个四字句是结构相似的排句,尾段“莫辜负”三字后又是四个排句。下联相对部分,结构与这相同。再一个特点是:上联是从横的空间着笔,下联是从纵的时间着想。上联是动词“喜”为意脉,下联是以动词“叹”为意脉。全联词藻华美,描叙得富有诗情画意。“神骏”指金马山,“灵仪”指碧鸡山,“蛇蜒”形容蛇山,“缟素”形容白鹤山,“蟹屿螺洲”指滇池中的小岛屿和小沙洲。用蟹和螺来代替“小”字,既形象又有动感。“风鬟雾鬓”,喻指摇曳多姿的垂柳。下联“把酒凌虚”,是说对着天空举起洒杯。“汉习楼船”,汉武帝因洱海昆明池阻他从滇池通往印度的去路,就“大修昆明池,治楼船(高大的战船)”,练习水军以讨伐它。“唐标铁柱”,《新唐书·吐薄列传》上说:“九征(即唐九征)毁桓夷城,建铁柱于滇池(系洱海之误)以勒功”。“宋挥玉斧”,《续资治通鉴·宋纪》:“王全斌即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帝(赵匡胤)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记,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我有也’”。玉斧系文房玩物。“元跨革囊”, 《元史·宪宗本纪》:“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牛羊皮筏子)以渡”。此联的结构使得主题突出鲜明。

变式结构有以下几种:

(1)并列式。所谓并列式结构,即上下两联的意义没有主从之分,它们分别从不同侧面去表达同一主题。请看下列联:

盛世尽雷锋,共秉丹心创大业

新时多伯乐,同具慧眼识人才

尊师重教,英才辈出,中华崛起

简政放权,经济繁荣,民族复兴

碧螺云雾银峰,钟山川秀气,岂止清心明目

绿雪雨花玉露,摄天地精英,更能益寿延年

(2)主从式。上下联意义有主从之分的,就是主从式结构。例如这副航运公司联:

不靠风帆力

全凭水火功

上联是宾,下联是主,上联是虚写,是引子,下联是实写,是正文。又如“满院向阳树,一代接班人”,上联是喻体,下联才是本体。上联是处于宾位,下联处于主体。此联也是主从式结构。

(3)分总式。有的对联,语意有分述和总述的叫分总式结构。例如:

新天新地新人新事新气象

春雨春风春花春月春色美

前四点乃是分说,末尾“新气象”、“春色美”乃是总说。这是先分后总的例联。

下面再看一幅先总后分的例联:

好社会山好水好风光好

新时期地新天新气象新

(4)首尾总括式。此式先说总大意,次将大意分别述说,末尾总述一笔。下面就是这种结构的对联:

祖国在繁荣: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业兴旺开胜景

人民增福利:喜四海丰收,四时恒足,四海升平乐新春

上联头一句是总括,以下三句分别说三个方面,述说祖国繁荣的情况。末尾再来一笔。下联也是这种结构撰成的。

(5)对话式。上下联语,像是两个人在对话,这就是对话式结构。例如这副废旧物品回收店联:

我岂肯得新弃旧

君何妨以有易无

“我”是店主自称,“君”则是称来店的顾客,像是对面说话似的。

又如明代著名学者邱壑幼时答一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风雨中的梧桐树作文

全文共 426 字

+ 加入清单

雨不知什么时候下了起来。

天空乌云密布,像是天空打翻了墨汁。电光闪闪,像是天空裂开了一道道金口子。风凛冽地刮着,像是谁惹怒了他,一滴滴豆大的雨珠从天而降……

望着窗户朦胧地看见另一番景象:小草低下了头,失去了原有的生机;菊花本来就弱不禁风,自然经不起这般折腾,早就垂下了头,也只好听天由命了;院里的桂花早就落满一地了……再往后院一看,那棵梧桐树竟然昂首挺立,不低头折节,挺拔着身躯。一颗颗豆大的雨珠溅在树上、屋上、路上全是湿漉漉的,梧桐树被这雨洗濯着,那一片片树叶似乎经不起这摧残,悄无声息的落下……

雨停了,风累了,太阳公公出来散散步了。空气是别样的清新,天空是别样的蓝,远处的天空架起了一座七彩桥。我赶紧往后院跑去,那棵梧桐树依然挺立……

梧桐树的精神真可贵啊!他遮风挡雨,经过多少岁月的变迁,他的年轮上记载了他一生的经历,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啊!一想起他,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那棵梧桐树昂首挺立着。也许,他一直坚信:彩虹总在风雨后……

[风雨中的梧桐树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写爸爸的外貌特点作文

全文共 547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爸爸中等身材,秀发一直理得很短。鼻子上带著一副眼镜,也是一件事尤其和蔼可亲有时候又凶得像头打老虎,谁使他是属老虎的呢。

我的爸爸办事用心、高效率、事儿常常分配的井然有序有很多优势。可是也是有许多 缺陷,最为比较严重的就是他尤其喜爱玩电脑游戏。每日下了班要是没有什么事情得话,他一定坐着电脑前面打游戏呢。

还记得有一次,爸爸原本要加班加点的,結果工作中很成功的推迟时间了,因此 比妈妈早下了班,回到家就钻入小书房来到,我明白他一定又在打游戏呢。妈妈回家后,认为爸爸还没有回家。妈妈问了问我的作业状况就进入餐厅厨房烧晚餐来到,累成狗了一阵,热腾腾的晚餐上菜了,妈妈叫我和哥哥赶紧出去用餐。大家赶快跑出去去洗了手,坐到饭桌前,口中仍在喊着: 爸爸,快出来用餐。 妈妈一听,说: 你爸爸何时回家的?我怎么不清楚。我还以为他今日不回家了呢,压根就没做他的饭。 我和哥哥对望一眼,心领神会地笑了。妈妈马上懂了爸爸一定悄悄地在屋子玩电脑游戏呢。妈妈说: 即然他悄悄地打游戏,那大家也悄悄地用餐好啦。看他饿不饿。 大家三个人都哈哈大笑起來,爸爸听见外边的声响,赶快跑出去说: 呀,今日这么多美味的,我还饿死。妈妈辛苦。 坐下来就逐渐大吃起來。

我眼中的自己親愛的的 爸爸 ,有时候严肃认真,有时候却像个小孩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高考议论文写法及特点

全文共 1838 字

+ 加入清单

议论文在写作手法上以议论为主,但有时也要运用说明、叙述、描写等手法。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高考议论文写法特点,欢迎阅读。

一、议论文写作三要素

议论文主要包括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论点必须正确。论据是为说明论点服务的,既要可靠又要充分,事实胜于雄辩,是最好的论据。论据也可以是人们公认的真理,经过实践考验的哲理。论证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

1. 归纳法

从分析典型,即分析个别事物入手,找出事物的共同特点,然后得出结论。

2. 推理法

从一般原理出发,对个别事物进行说明、分析,而后得出结论。

3. 对照法

对所有事实、方面进行对照,然后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4. 驳论法

先列出错误的观点,然后加以逐条批驳,最后阐明自己的观点。

二、议论文的特点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有引子、正文和结论句三部分。一般在引子部分提出论点,即文章的主题,在正文部分摆出有利的事实,对论点进行严密的论证,最后根据前面的论证得出结论。

三、议论文的写法

要写好议论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确定论点

论点通常在文章的第一段提出。

2. 要有足够的论据,可以列举生活的实例

3. 论证要有严密的逻辑性

所有事实、原因、理由应紧密地同结论连接起来。

4. 层次要清楚

5. 态度诚恳、友好,因为议论文重在说理,以理服人

议论文在写作手法上以议论为主,但有时也要运用说明、叙述、描写等手法。议论中的说明常为议论的开展创造条件,或是议论的补充;议论文中的叙述和描写应是为论点提供依据的因此,叙述应该是概括的,描写应该是简要的。

6. 论据要充分

欲证明自己的观点必须有充分的证据。作者可以列举事实、展示数据、提供事例、借助常识或利用亲身经历。

议论文尽管有多种写法,但中学生的英语作文都有提示,因此,论点、论据一般都是确定的,我们首先应准确找出论点、论据及其间的相互关系,也即是要找出要点;然后考虑如何组织材料,也即是论证的方式,短文的写法;还应考虑文章的时态、语态等。议论文常用一般现在时,但述说过去的事实时,可用过去时态;预测将来时,要用将来时态;也经常使用被动语态;有时假设一种虚拟情况时,还需要用上虚拟语气。在考虑了短文的写法、时态、语态等后,可根据行文的需要,使用恰当的连接词,按适当的顺序将写好的句子组合成短文。

优秀范文:回归人学,淡化分数意识

满分少年稍有失误辄遭责骂,后进儿童些微进步即迎赞许,而进退步间的衡量标准竟唯系于分数,于如此转折对比中不难看出简单以分数为指标的功利化家庭教育的现实图景,着实令人嗟叹!

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几乎每个为人父母者皆希冀孩子能够成龙成凤,寄望于其在成长中能有所进益。其出发点绝对是无可非议的,但以分数论实施标准却是有失偏颇的。然而,这种标准取向却又非个例,而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于是有学者韩桐彦在《素质教育》一书中尖锐地把中国教育模式概括为小学听话教育,中学分数教育,大学方为知识教育。

如此家庭教育中的分数崇拜趋势是考试机制所造就的功利主义的一种集中表露。在当下中国许多家长的思想里,高分与好大学与光明未来之间是存在必然关联的。且在施行高考体制的当下,考试也的确乃是多数人进入高校学校的唯一渠道。由是,功利教育观便有了其存在的现实土壤,且在现实趋动下愈演愈烈。并产生了诸如虎妈、狼爸之类以激进高压手段帮助子女成长的现象,且不乏拥趸。

似此般教育乱象无疑是与苏霍姆林斯基的“人学”、陶行知的真教育相背离的。德国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强调:“教育应是对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与认识的堆积。”可当下现状许已是本末倒置了。家长、教师、学生往往如赫伯特、马尔库塞所形容的单向度社会中人一般为分数这一单一的指标因素所左右。并且,还沦陷到更深程度的教育领城的异化中去,丧失了支配自我的能力。

而这皆是根源于社会价值取向的单一化及教育体制机制的单一固化。众人皆追利而去,为求高校青睐而千万人同挤一独木桥。竞争的不断激化也使得教育不断畸化。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是在指责高考机制。事实上,高考已是目前实现教育公平的最优化方案之一了。而应是要求个体在此般形态下的自我审视与调整。

德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有言:“在教育中一切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教育者的过度功利化将致使受教育者的偏离。虽无法脱离考试分数的框架桎梏,但一定程度上对人学本源的回归。卢梭提倡“自然主义”的教育观,倡导遵循自然天性,让孩子在教育中占主动地位。或许现行体制下其难以实现,但逐渐淡化分数意识,呼唤教育回归已实乃当务之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说明文特点是什么

全文共 3313 字

+ 加入清单

所谓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文章,它通过对实体事物 解说,或对抽象整理阐释,使人们对事物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知识。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式上相区别标志。

在各种文章样式中,说明文体是一种相对独立类别。在人们社会生活中,说明文越来超越显示出它重要作用和实用价值。现实生活充分表明,说明文不是一种无足轻重文章形式,而是运用范围极为广泛常用文体,它与人们生产、工作和生活关系相当密切,而且由于社会生活需要,说明文写作正在大量涌现。

说明文说举例 科学说明文和一般说明文一样,也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科学知识为根本任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说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因此,阅读此类文章,自然也应该抓住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看看它是如何来“说”。例如第六单元《奇妙克隆》一文,我们就不妨来个这样“三读”——

一读抓纲——整体把握说明点

说明文写作目就是要告诉读者某个事物或某个事物某方面知识。而作者传达这个知识,就是说明点,也就是说明文中心思想。那么怎样把握它呢?方法主要有三:

首先可抓住文章标题明确说明点。俗说“标题是文章眼睛”,说明文标题往往揭示了说明中心。先看总标题:《奇妙克隆》,可知是有关神奇克隆技术知识介绍,以揭开“克隆”秘密;再看内容,全文用了四个小标题:克隆是什么、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克隆绵羊“多利”、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你只要浏览一下课文小标题,就会对课文内容有个大体了解。

其次可抓住文章结构归纳说明点。一般说明文往往都会围绕一个主要问题或内容进行说明,而有说明文则需要我们把小说明点归纳起来,构成全文说明点。例如《奇妙克隆》采用是并列式结构,从不同侧面说明克隆,除了我们前面说抓小标题外(或者假如像有文章那样就没有小标题),我们也可以根据四部分内容结构把它归纳出来。即克隆含义、实验、发展与好处等。

另外可抓住说明顺序弄清说明点。事物事理本身是有其顺序,人们认识事物事理也有一定顺序,因此理清了文章顺序,也就有助于弄清说明中心。例如这篇课文主要是阐述事理,无疑采用是逻辑顺序:先写克隆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造福和对克隆思考。行文脉络十分清楚,说明事理步步推进,文章中心也就一目了然。

二读精析——细部研讨方法点

要想把事物事理说清说透,就肯定离不开说明方法。因此阅读说明文,就应当抓住主要说明方法,并搞清楚各种说明方法联系和作用,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说明内容和文章结构。我们不妨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可以先从全文上提领各部分说明方法。不妨列出表格,以一览无余。

二是可以抓住重点段落,精要分析具体说明方法。例如:在“克隆是什么”一小节里,作者为了说明“克隆”,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释义和引用。举例子:列举植物、动物界当中人们比较熟悉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释义: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克隆”是怎么一回事,把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三读品味——捕捉咀嚼情感点

与其他文体一样,说明文中也同样“说”着作者情感态度,而这也正是我们理解课文所不可或缺。《奇妙克隆》是生物学家谈家桢写一篇科普文章。学习这篇课文,既要了解克隆这一科技成果,更要从中学习科学家在科学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精神,还要在此基础上,对科学这把“双刃剑”有一个初步认识。

为了说明什么是“克隆”,作者精心组织材料,把“克降是什么”“克隆技术发展脉络”“克隆羊多利诞生”“克隆技术如何造福人类”介绍得清清楚楚。但是作者又不限于一般性知识介绍,而是融入自己赞赏之情和严肃思考。具体地说,本文既向我们介绍了克隆科学知识,又展现了包括我国科学家在内“科学精神”,同时又引领读者全面地看待科学技术发展。阅读时,我们就要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态度与精神句子,加以体味。

例如:

(1)“用鲫鱼囊胚期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度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鲫鱼。”

(3)“……依靠高超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核精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卵细胞内。”

(4)“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5)“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克隆雌性小绵羊。”

(6)“……用极细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苏格兰黑面羊’卵细胞中。……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子宫里。”

(7)“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含意,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这些句子,无一不体现出神圣“科学精神”。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文虽然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一类文种,但若没有其他表达方式(如叙述、议论、描写等)恰当配合,则无法圆满地完成向读者介绍事物、解释事理任务;而从学习写作说明文角度讲,如果能确切了解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在说明文中重要作用,注意准确使用叙述、议论等方式来辅助说明,说明文就能写得有声有色,文采斐然。(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2000年第3期《说明文中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

文艺性说明文是通过文艺形式介绍科学知识说明文。

初中说明文阅读技巧 说明文主要考查考生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能力,设题主要围绕准确认读、准确理解、准确筛选来考虑。

考题常设置干扰性因素

(1)增减扩缩,就是对原文句子加以改动,通过增加某些字或减少某些词语办法,扩大或缩小说明范围。

(2)鱼目混珠,就是用似是而非词语或句子来替代正确,造成歧意。

(3)颠三倒四,是指设置选项时,有意将原文句子关系打乱,造成理解难度,如颠倒因果关系,搅乱先后次序。

(4)无中生有,就是利用考生思维惯性,诱考生用想当然代替清醒理性思考。

解题程序,有句顺口溜:“先读原文通大意,再读题干做标记,找出范围对应句,比较选项看差异。”

先读原文,完成3个任务:

(1)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对象,各段之间联系,作者见解及相关材料。

(2)给段落标上序号。

(3)给重要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

其次,读题干很重要,要给重要词语做上标记。如1999年卷第1题,可做如下标记:“本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了一种假说,对这种假说理解不正确一项是”3标记。第一处是命题点所在位置,第二处是试题考查内容,第三处是选择答案标准。

第三,找出答题范围和对应句是答题实质性阶段。一般来说,答案检索区间应在命题点附近,如第1题答案在第1段或第2段。找对应句更重要了,可以说找到了对应句子,就基本上找到了答案。比较选项找出差异是最后一步,即完成答题。如第1题B项说:“比起人类来,冬眠哺乳动物在更宽范围里发生了变化。”漏了“调节性”几个字,与文章原意不合。

说明文阅读题都是单项选择题,选择正确选项方法有三:直选法、排除法、类推法。

直选法,即直接选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适用于一目了然题目,有答案自己一下子能够确定。也适用于“选非题”,如选出“不正确一项”、“不符合文意一项”。

排除法,可适用于一切类型选择题。它通过排除不合题目要求选项,将正确答案显露出来,提高答案准确性。用排除法要找准“第一知识点”,即首先要排除选项被排除依据,须具备2个特征:一是判断得最准确,二是最有价值,确定这个知识点后可排除较多选项。

类推法,适用于部分选择题。根据合理推断,迅速排除某些选项,或根据已知情况推断未知情况,迅速确定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说明文的特点有哪些呢

全文共 488 字

+ 加入清单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以下是“说明文的特点”,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说明文的特点

一、简洁性。说明文的遣词造句,应简洁平实、通俗易懂。

二、准确性。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三、科学性。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要特别注重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

四、严密性。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解,说明文常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讲究语言的周到严密。

五、条理性。任何事物都具有它本身的条理,我们说明事物就要按照它本身的条理来安排说明顺序,使之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六、逻辑性。有的说明文,要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上进行说明,语言逻辑性强。

七、趣味性。元大鹰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说明文要适当地采用生动的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气候特点

全文共 268 字

+ 加入清单

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 逐步被冬季 风所代替,冷空气 转守为攻,暖空气 逐渐退避三舍。冷空气分批南下,往往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幅度。 此时,我国北方地区降水 明显减少,秋高气爽 ,比较干燥。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此时期,第一场秋雨往往可以缓解前期的缺水情况,西南地区东部、华南和 华西地区也往往出现连阴雨天气。东南沿海,特别是华南沿海还可能会有热带天气系统 (台风 )造成的大暴雨 。 北方部分地区,如西北的陕西 、山西 、甘肃 、华北等地,秋季降水本来偏少,如果出现严重秋旱不仅影响秋季作物收成,还延误秋播作物的播种和出苗生长,影响来年收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