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宣传部自我简介(合集20篇)

宣传部是进入大学后学校部门重要的分支之一,想要进入这个部门就要通过竞选时的面试,而每一场的面试都是从自我介绍开始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8007

作文

925

我的铁血金戈梦剧情简介

全文共 3745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铁血金戈梦》是由西安曲江丫丫影视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抗战剧,由王伟民执导,林继东、苗圃等主演。

该剧主要讲述了1939年在晋察冀根据地,一群普通老百姓为了国恨家仇毅然奔赴战场的抗日往事[3] 。

该剧于2015年7月28日在临沂公共频道播出。

剧情简介

1939年初冬,为实施绝密的“蜈蚣”计划,日军占领了晋察冀三省交界处的武济县城,并对该地区的抗日武装进行了彻底清剿。大柳庄的后生铁豹为生计所迫,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去战场捡洋落儿,谁知大财主的女儿王钰翠却意外卷入,铁豹等人和日军发生交火。因为一挺丢失的捷克造机关枪,八路军武工队队长张西凤纠缠上了铁豹。铁豹在两个女人的追逐中,狼狈不堪。王钰翠从小深爱铁豹发誓非他不嫁,铁豹却一再推三阻四,王钰翠一怒之下决定嫁给一直追求自己的铁豹发小——民团团长贺晋南,谁料拜堂之际贺晋南却被日军抓走。为了保全王钰翠的性命,贺晋南当了汉奸,带领日军屠杀大柳庄116口人,国恨家仇迫使铁豹等人走上了抗日道路。张西凤趁机游说铁豹加入武工队,铁豹不感兴趣,还暗中挖武工队的墙角。王钰翠对张西凤整天纠缠铁豹非常不满,她四处张扬自己是铁豹的媳妇。王钰翠向铁豹逼婚,铁豹说要杀够116个鬼子才会考虑终身大事,王钰翠的父亲王树才为了能让女儿早日完成心愿决定悬赏杀鬼子,一时间满城尽是枪声,铁豹最疼爱的小兄弟石头也因此丧命。铁豹悲痛不已,也终于认识到自己队伍的不足,带领弟兄们正式加入了张西凤率领的武工队。日军接连屠村,众人意识到日军有不可告人的阴谋,铁豹假降日军刺探情报,却一无所获。王家寨被屠,全村人不知所踪,王树才却被指当了“汉奸”,王钰翠找到贺晋南求他帮忙找爹,谁知武工队的奸细唐金石向日军告了密,带人上门来抓女八路王钰翠,千钧一发之际,王钰翠宣布,自己是来找贺晋南成亲的。日军决定利用贺晋南和王钰翠的婚礼诱捕铁豹。贺晋南为保护王钰翠,被唐金石所杀,临终之际告诉王钰翠,日军正在修建秘密粮仓。经过铁豹等人的不断刺探,日军的“蜈蚣”计划渐渐浮出地面,日军要在武济建立一个大型的电话通讯基地,负责整个华北的日军通讯,消失的那些村民就是被抓去当劳力挖掘埋设电缆的地道了。王钰翠发现了日军的秘密,正要撤退却被唐金石抓走。铁豹深入虎穴,终于在张西凤等人的协助下救出了王钰翠。上级派遣主力部队前去捣毁日军的通讯基地,张西凤主动请缨,跟随部队奔赴前线,英勇牺牲。铁豹悲痛万分,告别未婚妻子王钰翠,再次请战。铁豹和军区司令定下计划,主力部队佯攻,自己带领仅剩的几名兄弟顺地道偷偷潜入通信基地内部。随着一声巨响,整个基地及地面上的日军淹没在一片火海之中,“蜈蚣”计划被彻底摧毁。

分集剧情:

第1集

1939年初冬,日军为实施绝密的“蜈蚣”计划,在晋察冀三省交界处的武济县城进行了多次的抗日武装围剿战役。靠近大柳庄不远的柿子岭,吉野联队与红军又打起了围剿战役,枪林弹雨,死伤无数,红军逐渐处于下风。另一头一群年轻男子鬼鬼祟祟躲在不远处,时不时张望战场的状况,原来是大柳庄的冯铁豹又带着同村的年轻人们“捡洋落”(捡日军遗落的军火武器等值钱的东西)来维持生计。同来的年轻小伙听到枪声渐灭,便急忙通知冯铁豹等人到时候“清理”了,可谁知他们刚刚上了战场,冯铁豹便想起鬼子竟然还没有清理战场(即将不留活口),急忙通知众人伪装趴下,更没有预料到同村大财主的女儿王钰翠竟然冲进战场来找他们。一行几人为救红军被鬼子发现,用了刚刚捡到的手榴弹才得以逃脱。但鬼子猜到冯铁豹一行是要偷买军火,决定顺藤摸瓜,斩草除根。而这头一无所知的冯铁豹等人还为今天收获良多沾沾自喜,不知即将大难临头。王钰翠娇纵胡闹非要掺上一脚,卖军火财务,众人无奈合计将她迷晕。八路军太行军区分区,八路军决定重组武工队来对抗强悍的吉野联队,上级派下一名叫张西凤的人来参与这次的组建工作。大柳庄的大财主王钰翠的爹王树才 是一个全村闻名的铁公鸡,但十分疼爱女儿王钰翠,对王钰翠思慕已久的民团团长贺晋南来向钰翠提亲,带来诸多聘礼,王树才心中犹豫不定,财务就在眼前,但女儿的幸福更加重要。恰好此时冯铁豹将被迷晕的王钰翠带回家,收下了王树才给的四块大洋,原来王树才知道王钰翠任性胡闹,只得早早吩咐冯铁豹等人要看顾王钰翠,并有钱财补偿。王树才告知冯铁豹自己要给钰翠定亲的事情,询问冯对贺的看发,毕竟冯与贺情同手足,但冯铁豹喜欢钰翠,听到此事极力反对,并与贺晋南打了起来,王钰翠急忙赶到阻止了他们,并对贺晋南表示自己非冯铁豹不嫁。冯铁豹等人与买卖军火的麻子约在城隍庙鬼市见面,但此事被追查的鬼子得知,准备设下埋伏,让冯铁豹等人自投罗网。一无所知的冯铁豹等人夜深之时来到城隍庙鬼市等待麻子,谁知却与正等待暗号的张西凤发生冲突,一气之下亮了武器威胁张西凤,谁知这一幕刚好被暗中观察的鬼子收入眼底,猜到冯铁豹就是那伙人。张西凤与真正对暗号的人急忙离开,冯铁豹等人也等来了麻子,并和他一起前往看货。却被尾随的鬼子发现,一网打尽。

第2集

吉野联队队长吉野大佐非常狡猾,活捉了铁豹和哑巴,除了要询问出那些被捡落的枪支所在,还要以此顺藤摸瓜找到自认为的铁豹等人的组织,一网打尽。最初,铁豹本着绝不承认,迷惑对方的打算,谁知吉野大佐欲要枪决他们逼迫铁豹等人说出真相,铁豹不得已说出了自己确实藏有枪支的事情。但铁豹自小也被抓了几回,抽科打诨别有一套,巧舌如簧,与日本人周旋几圈,绕的不懂中国情况的日本鬼子不仅没有虐待他,反而好吃好喝的供着,最后好不容易打听出了枪支所在,却是一堆破枪。这头逃出生天的苟子跑回大柳庄将铁豹等人被抓的事情告诉焦急等候的王钰翠。别看钰翠举止鲁莽,但临阵对敌还是有些脑子,她决定先打通关系,找人帮忙,于是便想起了与日本鬼子打交道的贺晋南,然后又死皮赖脸的从王树才手中借到一百块大洋给了贺晋南。生死攸关的事,贺晋南怎么会轻易答应,他让钰翠答应嫁给他为条件才救铁豹,聪明的钰翠决定先答应此事。贺晋南拿着那些钱找到了给吉野联队当翻译的汉奸,但没想到铁豹情况特殊,竟然是吉野大佐亲自审问,无奈的贺晋南只得退而求其次,要求见铁豹一面。通过重重关卡终于见到铁豹,铁豹吩咐贺晋南带话给苟子说只有按照前年太平村对付刘老拐的方法才能得救。得到消息的苟子立刻懂其意思,在太平村等待。原来这番话的意思是让苟子等人伏击日军。果然,在铁豹的哄骗下,日军一行人来到了太平村,被苟子等人声东击西救出了铁豹。知道上当受骗的日本鬼子猜到必定是有人通风报信才有今天的事情,所以决定找到这个报信的人,就能找到逃跑的铁豹。另一头,张西凤有惊无险,终于和八路军汇合,并接受组织的安排,重组武工队对抗日军,可谁知来到这里的张西凤才发现曾经的武工队被吉野联队杀的只剩下两个人,形式紧迫,张西凤只得尽快添加人员。同时八路军为表支持,将重型武器捷克炮交给了张西凤。张西凤拿着捷克炮上路,谁知被苟子盯上了这个发财的宝贝,趁着张西凤不注意,将捷克炮偷走。铁豹等人合计一番,决定将捷克炮买给贺晋南的民工团,于是乔装打扮一番来到县城。可谁知此时吉野大佐也得到消息,通风报信的人正是贺晋南,于是带着一众日军来到了贺晋南这里。

第3集

吉野联队的吉野大佐带着一队日军气势汹汹地来到了贺晋南的民工团,谁知铁豹正拿着偷来的捷克造机关枪与贺晋南做交易。眼看着日军步步逼近,情急之下,贺晋南只好让铁豹与哑巴躲进了衣柜,可偷来的捷克造机关枪还来不及藏起来,日军就冲进了屋子。日军来此并非为了之前贺晋南探监的事情,而是要劝说贺晋南与皇军合作,为吉野大佐办事。可贺晋南却拒绝了吉野的要求,生气地吉野下令解散了民工团并收缴了民工团的所有军火,同时也带走了那架偷来的机关枪。另一头,张西凤经过搜查终于找到了偷枪的苟子,并问出了机关枪的去向。张西凤乔装一番,来到民工团守株待兔,却恰好看到吉野一行带着她丢失的机关枪离开。吉野走后不久,铁豹与哑巴也偷偷离开,张西凤尾随他们两个并将他们绑到了一处荒凉的庙宇。大柳庄,天色以黑,可早早离开去卖机关枪的铁豹却还没有回来,苟子十分担心。张西凤将铁豹哑巴绑回来的行为是违背了中共的旨意,随性的同伴亚林非常担心。但其实张西凤心中另有计策,原来张西凤早早将铁豹的底子摸清,他既然靠着“捡洋落”发财,那么军火绝对少不了,此番绑架绝不伤害他,但也要让他把那些军火“吐出来”作为赔偿。张西凤对付铁豹等人果然有一套,不拷打折磨,而是买上香美的酒菜当着饿了一天的铁豹等人的面吃,果然让铁豹交了底,说自己会赔偿五只步枪,让张西凤代笔写了信给苟子。这头,钰翠一早来给铁豹送粮食,得知了铁豹失踪的事情,十分着急,谁知正好张西凤派的送信人来到,信中提到让苟子将在柿子岭捡的枪给他。原来这封信另有玄机,柿子岭捡的步枪没错,可是却没有子弹。钰翠猜到铁豹现在十有八九还很安全,决定不要轻举妄动,先满足张西凤的要求再说。铁豹以为张西凤得到步枪就会放了自己,可谁知张西凤口舌如簧,只要铁豹在给自己百发子弹与手榴弹才会放了他,让铁豹哭笑不得。武济县民工团,吉野通过拷问得知贺晋南就是那天来探望铁豹的人,在上级指示下,来询问贺晋南探望的原因。贺晋南坦诚是因为有人花钱请自己去看的吉野没有怀疑。只是看到了贺晋南桌上的康家喜帖是若有所思。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内容简介

全文共 455 字

+ 加入清单

《摆渡人》中的单亲女孩迪伦,她和父亲从未见过,生活中母亲的冷漠、同学的嘲弄,造就了迪伦孤独而无助性格。生活环境的压抑,让迪伦变的心中留下了阴影,变的胆小懦弱。

在去见父亲的路上,火车出了事故,迪伦不幸身亡,在山坡上有位小男孩正在等着她,她的灵魂遇到的命运的摆渡人—崔斯坦,他的任务就是要护送人死后的灵魂穿过有魔鬼的地方,在沼泽地里艰难的跋涉,穿过峡,渡过惊涛大浪的黑湖,被魔鬼疯狂的追杀,是最惊心的时候,安全屋是最好的安全所,路上的环境就是迪伦的心象,面对魔鬼不敢去抗争是迪伦胆小懦弱的表现。

迪伦和崔斯坦的爱,把迪伦的性格慢慢改变,从柔弱到坚强,迪伦在到达天堂,和崔斯坦分开后,她感到生活中没有崔斯坦不行,她爱他,迪伦打开了天堂的门,返回荒原,去找崔斯坦,没有崔斯坦,她也能战胜魔鬼,迪伦和崔斯坦终于来到那个火车发生事故的隧道口,迪伦灵魂附体,回到了人间,她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每个人都有自已不同的经历,在困难面前不要胆小怕事,要勇敢的站起来,勇敢的抬起头,在难的事、在痛苦的事,也会变成小事,阳光总在风雨后!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千金女贼剧情简介

全文共 402 字

+ 加入清单

三十年代的上海租界,乱世飘摇,风云变幻。蒋心和小寒,一个是即将认亲的名门千金,一个是冒死逃狱的女贼。可在一场意外海难中,女贼偷走千金的身份,窃取她的人生,占有她爱过的男人,跃上枝头变凤凰。而本来的千金,却失去了所有记忆。当她九死一生醒来,却被告知自己竟然是白帮大哥白正擎的女人。深爱蒋心的白正擎隐瞒了蒋心的过去,捏造她未婚妻的身份,只为留她在身边长相厮守,却不幸令她错失亲人,抱憾终生。而蒋心曾经深爱的那个男人也始终在到处寻觅蒋心的下落。善与恶交锋,谎言与真爱错位,终有一天真相大白,失忆的千金恢复了记忆,在深爱她的两个男人帮助下,拿回了被夺走的人生,而罪行累累的女贼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电视剧《千金女贼》也改编于同名小说,由上海耀客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东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上海玉春雷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的民国错位情仇剧,唐嫣、刘恺威、杨蓉、杨佑宁主演。

该剧已于2015年1月28日江苏卫视首播。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歌手简介

全文共 314 字

+ 加入清单

梅艳芳(1963.10.10—2003.12.30),生于香港,祖籍广西 合浦,少时家境拮据,四岁半已登台演出,是二十世纪后半叶大中华地区歌坛和影坛巨星,香港演艺人协会的创办人之一及首位女会长。梅艳芳以醇厚低沉的嗓音和华丽多变的形象著称,曾引领粤港地区的时代潮流,是港乐最高荣誉“金针奖”和“中国金唱片奖艺术成就奖”的最年轻得主,至今保持着华语女歌手全球演唱会场次最高纪录。梅艳芳同样蜚声影坛,荣获过两岸三地的影后,入选“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她一生致力公益慈善,推进大中华演艺事业的交流合作 ,被誉为“香港的女儿”。

更多作文推荐:

1、傲慢的反义词是什么

2、真诚的反义词

3、坎坷的反义词

4、应有尽有的反义词

5、崇高的反义词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4节气简介

全文共 664 字

+ 加入清单

二十四节气是一个统称,其中包括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中气和节气相间地排列。从春分起十二个中气分别是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和雨水,分属于十二个以地支排列的月份。春分后的节气是清明,其后的节气依次是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立春和惊蛰。

我们现在普遍知道的是太阳和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不停地公转和自转,通常把地球绕太阳的轨道称为黄道,而二十四节气正是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首先,当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时定为“黄经零度”,即春分点。从这里出发,每前进15度就为一个节气,从春分往下依次顺延,清明、谷雨、立夏等等。待运行一周后就又回到春分点,此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24节气其实是一个“时刻”,而非“一日”。在地球的公转与自转中,由于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公转轴有23.5度的倾角,使得夏季正午时太阳仰角高度较高,冬季时较低,影响一年四季气温与季候。为了让先民们能得知寒暑气候变化而决定农事进展或作为生活起居的参考,古代历法学家于是规定:将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归年时间平分为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将二个中气等分称为节气,此为24节气的来源,这种节气的制订法称为「平气法」。 然而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为椭圆形。离太阳较近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较远时则较慢,对当时制订此历法的中原地区而言,某些节气无法反映出真实的气候状况。所以从清代开始,才另定以春分点为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订为一个节气或中气,现在的中气和节气统称为“节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小说七月与安生的内容简介

全文共 1522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国内青春文学的重要代表,庆山(安妮宝贝)从1998年10月开始在网络上写作和发表作品,《七月安生》是她最受欢迎的小说作品之一。

故事的主角是两个从13岁开始就相识的女孩七月和安生,她们对世界、对自己、对爱情的看法完全相悖,却在机缘巧合之下爱上了同一个叫做“家明”的男生,最终得到各自命运的安排。

庆山(安妮宝贝)回忆,创作这部小说时自己也不过二十几岁,面临对生活的很多思考和选择。也正是这份贴近年轻人内心的熟悉感,小说《七月与安生》自2002年推出以来,网友们对于更喜欢“七月”还是“安生”的讨论就从未停止。而书中三位主角的关系也曾被冠以“闺蜜”、“劈腿”、“渣男”这样的现实标签进行品评。

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困惑与思考,故事之所以能够被广泛阅读,大概也折射出群体一段时期的内在状态。

《七月与安生》从表象上来看有太多让人眼花缭乱的元素,看起来过于亲密的闺蜜、狗血的三角恋,极端的情境在现实里可以说并不存在。然而它既不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梦幻迷离、充满神秘感的《双生花》,也与日式温柔淡雅的《花与爱丽丝》有明显差别。

读后感:

喜欢上安妮宝贝的作品,是因为这本《七月与安生》。这个凄楚却温情的故事,满溢着倔强的情感。延续了这份悲美,开始在安妮沧桑与无奈的故事里穿行,在冷冽萧索的语调里流离。

爱情,从来就没有完美的结局,终归是要以别离收场,只有孤独才是真实。多么清醒冷峻的思想,生活与爱情在她笔端赤身裸体不留余地。

《七月与安生》讲述属于两个世界却倔强的爱着对方的两个女孩的成长、友情和爱情。七月,温和宁静,喜欢安定,顺利的学业,稳定的生活。安生,坦率不羁,向往自由,漂泊的生活,随意孤寂的人生。就是这样好不搭调的组合缠绕了彼此的一生,羁绊了一世的爱与牵挂。

喜欢故事的结尾,用离开成全生命中的最珍贵的两个人。安生怀上家明的孩子,难产而死,七月抚养那个孩子。烂俗的结局,却让我沦陷,纯粹的爱恨与自由,低迷复杂的情感,矛盾挣扎的内心,影响于我至今。

你是完美柔情的七月,还是随意孤寂的安生?

安妮说,生命的苍凉与绚丽,是自己的选择。

读后感:

七月爱安生,安生也爱七月

七月与安生,这一对酷似矢泽爱笔下的NANA一般的双生子

她们偶遇,相互选择,互补又相似的品性牵连着两手之间温暖的触摸与平和的轻拂,她们在凛冽的时光迁移中互相保护且心有灵犀,分享彼此并相濡以沫,相生相灭仿若一体,如此而已。

因而对于她们,世界显得陌生而苍白,无法觊觎,无法交换。

13岁到26岁,是一张在尽情涂鸦之后漂白洗浸的干净白布,直刺心间。

痛得记不住每年生日礼物是谁寄

记不住最爱的人喜欢喝什么饮料

记不住从教室楼梯跑到操场的香樟树所需要的步数。

从前冰冷暗淡的眼神现在想起恍若前世,然后习惯于逆来顺受安于现状。

我说,这个世界上真的是有藤井树,有NANA,却也有七月与安生,秀仁和景熙。

藤井树直到最后看到另一个藤井树所画的卡片,笑着哭了

NANA疲倦地回到家,NANA上前去摸着她的头,拥抱她

秀仁和景熙交换了一生的名字,直到景熙死去,秀仁留着景熙的发型,写着无法寄出的信件

而安生最后甩掉旧的躯壳,在鲜活洁净的灵魂与肉体间重生,七月释然了

我总以为,女生之间的情谊是我始终无法了解的。在我看来,她们相处无非两种,一为只限于见面应酬,再则便是如上般彼此分享

有时候,文字过于唯美会让人喘不过气来,这样的安生,让我想起[picnic]中的coco,仿若折翼的天使,在残酷而陌生的自我世界活得力不从心,小心翼翼等待世界末日的到来。说到底,她们都是寂寞的,安生一无所有,七月无法走出自己,coco单纯无助,对于现实,无法面对。

我还是更喜欢七月,因为安生,终究是头低头匍匐的充满敌意的小兽,除了七月,别人无法拥抱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韩非子简介

全文共 1422 字

+ 加入清单

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中文名称: 韩非

性 别: 男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生 卒 年: 280~233

生平简介

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出身韩家贵族。与李斯同事荀卿。韩非所处年代,正是战国末期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年代。韩非眼见韩国政治腐败,改革不力,在强秦进攻面前一再割地受辱,多次上书韩王,提出修明法度等富国强兵的建议,但不为韩王所采纳,于是退而著书,写成《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五十五篇十余万言(《韩非子》)。后来,这些著作传到秦国时,秦王政(后来的秦始皇)看到《孤愤》、《五蠹》等著作,其深邃的思想,不禁使他拍案叫绝。秦王为了急于得到韩非,便发兵攻韩,韩王没有办法,只好把韩非送到秦国。韩非到了秦国,不到一年,还没有来得及被重用,李斯怕韩非得势夺取了的地位,于是和姚贾利用韩非曾建议秦王存韩以为蕃臣,在秦王面前说韩非的坏话,秦王听了李斯的话,将韩非下狱治罪。韩非要求面见秦王,没有得到允许,李斯使人送毒药给韩非,迫使他自杀。不久,秦王又后悔,使人赦免他的罪过时,他已死了。

韩非根据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统治经验,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法、术、势三者之间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为了推行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彻底打垮奴隶制,必须变法,实行法治。推行法治必须掌握政治上的权势,他主张统治者要有势。有法有势而无术,会大权旁落,人君得不到利益,所以必须有术。韩非认为,法是国家根本的规章制度。是除了人君之外所有臣民必须一道遵守的根本大法。韩非主张“任法不任贤”,厉行法治,严格考核铨选,一定能出现胜任封建行政管理的官吏。韩非还继承前期法家商鞅的“以刑止刑”的观点,力主重刑厚赏,“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五蠹》)。韩非的重术思想渊源于申不害。为了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新的阶级矛盾的条件下,韩非提出术是“藏之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难三》)的工具。人主要不动声色地掌握赏罚大权。对于势的理解和运用,韩非发展了前期法家慎到的观点。

他认为,要想取得统治的成功,必须依仗“人为之势”,即“抱法处势”,“抱法处世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难势》),要牢牢地控制住政权,运用政权的力量去行法用术,统治人民,“且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五蠹》)。法、术、势三者的结合,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政治思想体系,它成为地主阶级建立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工具。韩非,是先秦时代最后一位法学大师,作为上升时期地主阶级的代表,他的法治思想和他建立中央集权政治的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确曾起了进步作用。

韩非是战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他继承、补充和发展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认为“道”是天地万物构成的总根源,韩非的历史观是反对复古主义的,他认为天子不是由天的意志决定的;经济生活决定历史;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生活资料决定道德面貌和法制。韩非对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还提出了“参验”的方法,就是用考查比较得到证实的方法。韩非还从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出发,提出了自己新的伦理学说和社会观点。他从荀子的性恶论出发并发挥了性恶论的观点,认为人生就是好利的,只有“利”才是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人群合作的唯一力量,利害关系才是人类的唯一的社会关系,趋利避害乃人之常情,也是国家执行赏罚、法令的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内容简介

全文共 323 字

+ 加入清单

百城禁毒会战打响,化妆侦察员宝玉完成任务,期待归队。

可是,一次更大更险的新任务需要他去完成。宝玉利用失忆住院的大毒枭金飞,开始了新的卧底生涯,在没有特勤人员的情况下,打入飞城企业,取得董事长田竟的年轻妻子、总经理林莺的信任。由于宝玉的身份太过敏感,更因为田竟在洪川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不能引起他的怀疑,影响了洪川的经济发展。而田竟又绝不允许妻子林莺与贩毒集团的成员有所牵连。

因此,宝玉的任务,几乎不可能完成。就是在这种不可能的情况下,经过宝玉、连忠以及秦越、高达等前化妆侦查人员的努力下。查出田竟是隐蔽得更深的大毒枭。他不仅贩毒,还有一个更大的计划,要在邻近中国的海域建立一个大型毒品基地。经过战斗,宝玉和他的战友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取得了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兰亭序简介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王羲之的行书有如行云流水,其中又以兰亭叙为最极品;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右军宦游山阴,与孙统承、谢安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修袚褉之礼。饮酒赋诗,由他以特选的鼠须笔和蚕茧纸,乘兴而书写了一篇序,记序盛会,共三百二十四字,其中二十个「之」字名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此帖下笔有如神助,有「遒媚劲健,绝代所无」之誉。

右军将之传给子孙,直至七代孙智永,遗付给辩才,后来被唐太宗「骗」入内廷,唐太宗对他的字着迷不已,曾命搨书人赵模等各搨数本赐给王、臣、真迹则陪他殉葬在昭陵了。武后时,韫桓掘发,真迹又复出,收入玄宗内府,且刻石置于学士院,称为「定武兰序」,经历宋、金而亡。但此本和今天流传下来的墨本各不相同,很难确定究竟原来是什么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花千骨小说简介

全文共 2451 字

+ 加入清单

千骨》于2010年1月由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是fresh果果(果果)成名之作,是一部经典的仙侠文,文笔精美,犹擅仙侠奇幻,背景磅礴大气,内容诡异奇幻,爱情凄美动人,情节一环扣一环,悬念倍出。

《花千骨》小说主要讲述她是世间最后一个神,出生时满城鲜花尽数凋零,故取名花千骨。他是长留上仙,淡然而带着冰冷的目光,流泄如水如月华。读者无不被虐得流泪,愁肠百结。

一、小说序言

瑶池初见,他是高高在上的长留上仙,而她偷偷混入,变作小虫趴在树上,却被风吹落于他的酒盏之中。

“不小心掉下来了吗?”

他的笑淡然而又慈悲,那是她此生唯一一次见到,却是对着一条小虫。

一年之约,拼尽全力,只为了有一天,能叫他一声"师父"。

“师父,你为什么收我为徒?”

他不语,只是将宫铃赠予她,轻抚她的头。

那漫天绯色中白得尘埃不染的身影,每日站在绝情殿的露风石上,俯瞰天下苍生。

她发誓说,再也不会让他寂寞了。可是绝情殿上的朝夕相伴,默然相守,终于还是走到了尽头。

为了救他,她犯下弥天大错。然而……

“错了就是错了。”他淡漠依旧。

八十一根消魂钉,还有高高举起的断念剑。

剑断念,人断情......

师父,你知道被最爱的人剖心噬骨有多痛吗?

你知道悲伤至极,却依然抱住幸福的回忆不愿遗忘,日日夜夜思念一个人的感觉有多苦吗?

我不相信正,不相信邪,不相信幸福,可是我相信你。

所以,微笑着不放弃,哪怕,爱比死更冷。

一步一微笑,一步一伤心,一步一劫灰,尽管记忆再悲伤,我却笑着,不愿遗忘。

二、小说目录

楔子

卷一:万福血冷沉野殍·临危受命上华巅

1 水鬼拦路

2 萝卜排队

3 舌头开会

4 七星迷阵

5 当时年少

6 茅山求道

7 不期而遇

8 惊天大秘

9 糖宝出世

10 昆仑瑶池

11 群仙之宴

12 长留上仙

13 一年之约

14 长留仙山

卷二:瀚海难御折千骨·经年约满斗群仙

15 三生池水

16 神仙学校

17 上古神器

18 六界全书

19 御剑而飞

20 只争朝夕

21 月夜焚香

22 茅山掌门

23 流火绯瞳

24 可爱骨头

25 风涯无边

26 刀剑无情

27 仙剑大会

28 背海一战

29 天意如此

30 拜师大典

31 俯瞰千山

32 朝夕相对

33 清音一发

34 月色倾城

35 沧海笑傲

36 我欲成仙

37 美人出浴

38 丹青难描

卷三:暗影浮香动浅夏·伏羲琴响太白山

39 七月十四

40 鬼门大开

41 二鬼斗法

42 兵戎相见

43 琴魔大战

44 魔君亲临

45 神器之战

46 紫薰浅夏

47 暗影浮香

48 太白一役

49 花落谁家

50 两生花开

51 皓月邯郸

52 情意勘破

卷四:墟鼎乾坤藏子画·花月洞天无月寒

53 再赴瑶池

54 酒能忘忧

55 镜花水月

56 情思暗长

57 在劫难逃

58 生死与共

59 情意败露

60 心如磐石

61 受制于人

62 有口难言

63 命悬一线

64 惊天一吻

65 甜蜜血腥

66 曲终人散

67 盗取神器

68 无以为报

69 再生枝节

70 朔风的脸

71 大闹东海

72 身世之迷

73 一触即发

74 妖神出世

75 花月洞天

76 谁是妖神

77 冰火相峙

78 二吻真言

79 三尊会审

80 用心良苦

81 腐心蚀骨

卷五:雾泽蛮荒终一统·三千妖兽复何安

82 蛮荒雾泽

83 竹林尽染

84 不可不防

85 万兽之王

86 宏图大志

87 瀚海阑干

88 与虎谋皮

89 蛮荒一统

90 三千妖杀

卷六:六界重归天地变·物是人非为红颜

91 重归六界

92 红颜祸水

93 情为何物

94 桃花幽若

95 物是人非

96 罪孽深重

97 今昔何昔

98 出乎预料

99 身份败露

100 乌龙事件

101 报仇雪恨

102 水火不容

103 前尘旧怨

104 旧事重演

105 纠缠不清

106 事出有因

107 弱水三千

108 北斗星君

109 镇魂血石

110 南无之月

111 瑶池飞临

112 仙魔大战

113 师徒相见

114 怀璧其罪

115 肝肠寸断

116 渺渺空花

卷七:深宫云顶生若死,神灭魂离只此眠

117 万劫不复

118 君已陌路

119 云顶天宫

120 冰心依旧

121 暗潮汹涌

122 忆往昔日

123 同床共枕

124 风雨欲来

125 奇耻大辱

126 水墨如冰

127 春风化雨

128 不堪回首

129 醉生梦死

130 生死抉择

131 永不分离

花千骨

花千骨

卷八:转世横刀夺遗爱·重生难断斩前缘

132 朝朝暮暮

133 覆水难收

134 南无豆腐

135 情窦初开

136 三魂七魄

137 月夜私奔

138 左右为难

139 深情不寿

140 花好月圆

141 情深缱绻

番外

143 番外赌局 一、浮生若梦

144 番外赌局 二、放手一搏

145 番外赌局 三、长留书院

146 番外赌局 四、君子好逑

147 番外赌局 五、下手为强

148 番外赌局 六、鹣鲽情深

婆娑劫

遗神书

三、小说楔子

这世上我最怕两样东西,鬼和师父……”

“姐姐,你好高好漂亮啊,唯一的缺点就是胸小了点……”

“这些舌头都很听话,有时候也会需要浇浇水,有时候也需要把天顶打开,让它们晒晒太阳。”

“什么叫离她远一点,笑话!我要天下皆在我手,还怕逆不了这小小乾坤!”

“没有喜欢也没有不喜欢。所以,不管以怎样一种方式活着,对于我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

“我不相信正,不相信邪,不相信幸福,可是我相信你!”

“白子画,你若敢为你门中弟子伤她一分,我便屠你满门,你若敢为天下人损她一毫,我便杀尽天下人!”

“高尚情操?这仅仅是一个词?还是奉献出自己幸福,牺牲了自己的一切的人才会有的一种感觉?我此生心系长留,心系仙界,心系众生,可是却从没为她做过什么。我不负长留,不负六界,不负天地,可是终归还是负了她负了我自己。”

“他是世上最温柔之人,也是最无情之人。我努力了那么多年,从来都不懂他的,不过现在已经不需要懂也不想懂了,是死是活,他如今在我手里,我想怎样都行。”

“我没有师父,没有朋友,没有爱人,没有孩子,当初我以为我有全世界,却原来都是假的。爱我的,为我而死,我爱的,一心想要我死。我信的,背叛我,我依赖的,舍弃我。我什么也不要,什么也不求,只想简单的活着,可是是老天逼我,是你逼我!你以为到了现在,我还回得了头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文学常识:唐宋八大家简介

全文共 18688 字

+ 加入清单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下面小编整理了文学常识:唐宋八大家简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河南方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人物生平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二十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二十五岁后,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三十六岁后,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五十岁后,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五十七岁终。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成就及贡献

韩愈,贞元八年(七九二年)进士,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袁州,即今江西宜春。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现宜春秀江中有以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谲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掣电的壮观。

另外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当然韩诗中也有追求怪诞诡谲的游戏文字,是不足取的。著名作品有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政治主张

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潮州,后因治政突出,迁袁州,即今江西宜春,刺袁州史。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现宜春秀江中有以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韩愈排在八大家之首,并不是因为唐在宋之前,而在于他为唐宋古文运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运城市),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官监察御史。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 “唐宋八大家”。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唐代河东解(今山西省运城解州镇)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柳宗元永州八记中《小石潭记》最著名。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柳宗元与唐代另一位文学家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在游记、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样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优秀的作品。“永州八记”已成为中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游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除寓言诗外,柳宗元还写了不少寓言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等,也已成古代寓言名篇。“黔驴技穷”,已成成语,几乎尽人皆知。有的寓言篇幅虽短,但也同他的山水记一样,被千古传诵。

1.论著

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天说》为哲学论文x代表作。《封建论》、《断刑论》为长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伊尹五就桀赞》等为短篇政论代表。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佛教影响,尤是政治失意时,往往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

2.寓言

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传统,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传》《罴说》等篇。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

传记

继承了《史记》《汉书》传统,又有所创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等。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宋清传》《种树郭橐驼传》。

山水游记

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永州八记》作于元和四年以后。那时,柳宗元因政治改革失败被贬永州,即今湖南永州。文章写的都是当时永州附近的一些山水风景,文章短小、轻灵,朴实、顺畅,为历代所传颂。其中以《小石潭记》最为著名,作者通过他的笔向人们描述出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小石潭风景。文章引人入胜,隽咏无穷。开头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写法展示小石潭。以鱼写潭,则潭水之清澈可以想见;以鱼写人,则人羡鱼乐之情溢于言表。作者状形、传神、布影、设色,笔墨经济,手法高超。结尾以清寂幽邃之境写凄寒悄怆之感,情景交融。

3.骚赋

宋人严羽说:“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此论相当中肯。柳宗元的辞赋继承和发扬了屈原辞赋的传统。他的辞赋,不仅利用了传统的形式,而且继承了屈原的精神。这或者是因为两人虽隔千载,但无论是思想、遭遇,还是志向、品格,都有相通之处。《旧唐书》本传云柳宗元“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户乙)。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数十篇,览之者为之凄恻。”与屈原之作辞赋,何其相似。柳宗元的“九赋”和“十骚”,确为唐代赋体文学作品中的佳作,无论侧重于陈情,还是侧重于咏物,都感情真挚,内容充实。

《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等,均用《离骚》《九章》体式。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深得屈骚精髓。《天对》《晋问》两巨篇,则为另一种类型,形式仿照《天问》《七发》,造语奇特深奥。此外,柳集中也有不少有关佛教的碑、铭、记、序、诗歌等作品,对禅宗、天台宗、律宗等学说有所涉及。

政治、哲学思想文学成就而外,柳宗元又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一个积极投身于政治革新的人,必然是一个思想家。柳宗元的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等。在这些论著中,柳宗元对汉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持否定态度,把董仲舒这样的大人物斥为“淫巫瞽史”,指责他“诳乱后代”。他反对天符、天命、天道诸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用“人”来代替“神”,这在一千多年前神学迷信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柳宗元还把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对唯心主义天命论进行批判。他的哲学思想,是同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水平相适应的。他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

三、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醉翁一人),吉州永丰(现江西永丰)人,自称庐陵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天圣进士。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xx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死后葬于开封新郑(今河南新郑),新郑市辛店镇欧阳寺村现有欧阳修陵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今绵阳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

主要作品

代表作有《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秋声赋》《祭石曼卿文》《卖油翁》六篇;词《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诉衷情(清晨帘幕卷秋霜)》《踏莎行(候馆残梅)《生杳子(去年元月时)》《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蝶恋花(庭院深深几许)》六首;诗《戏答元珍》和《画眉鸟》《醉翁亭记》等。

基本资料

四、苏洵

姓名:苏洵,字明允,号老泉

所属朝代:宋代

所属文学时期:宋代文学

所属流派:唐宋八大家

代表作品:权书衡论

生平介绍

北宋散文家。汉族。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

据说27岁才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祐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dài duò)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苏洵的《权书》10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皇帝书》,都论述了军事问题。在著名的《六国论》中,他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审敌》更进一步揭露这种贿敌政策的实质是残民。《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张。《权书》系统地研究战略战术问题。在《项籍》中,他指出项籍不能乘胜直捣咸阳的战略错误。他还强调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速决战、突击取胜等战略战术原则。

苏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的篇章。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强xx暴,藐视敌人,写得有气势。《张益州画像记》记叙张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塑造了一个宽政爱民的封建官吏形象。《木假山记》借物抒怀,赞美一种巍然自立、刚直不阿的精神。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说》,以风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写,即是一例。

苏洵论文,见解亦多精辟。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写法。他特别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例如《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对孟子、韩愈和欧阳修文章的评论就很精当。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苏洵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佑集》15卷。

著名作品

《云兴于山》   云兴于山,霿霿为雾。匪山不仁,天实不顾。山川我享,为我百诉。岂不畏天,哀此下土。班班鸤鸠,谷谷晨号。天乎未雨,余不告劳。谁为山川,不如羽毛。

《有骥在野》   有骥在野,百过不呻。子不我良,岂无他人。絷我于厩,乃不我驾。遇我不终,不如在野。秃毛于霜,寄肉于狼。宁彼我伤,人不我顾?无子我忘。

《有触者犊》   有触者犊,再箠不却。为子已触,安所置角?天实畀我,子欲已我。恶我所为,盍夺我有?子欲不触,盍索之笠?

《朝日载升》   朝日载升,薨薨伊氓。于室有绩,于野有耕。于途有商,于边有征。天生斯民,相养以宁。嗟我何为?踽踽无营。初孰与我,今孰主我?我将往问,安所处我?

《我客至止》   我客至止,我迎于门。来升我堂,来饮我尊。羞鳖不时,詈我不勤。求我何多,请辞不能。客谓主人:唯子我然。求子之多,责子之深,期子于贤。

《颜书四十韵》  任君北方来,手出《邠州碑》。为是鲁公写,遗我我不辞。鲁公实豪杰,慷慨忠义姿。忆在天宝末,变起渔阳师。猛士不敢当,儒生横义旗。感激数十郡,连衡斗羌夷。新造势尚弱,胡马力未衰。用兵竟不胜,叹息真数奇。杲兄死常山,烈士泪满颐。鲁公不死敌,天下皆熙熙。奈何不爱死,再使踏鲸鳍?公固不畏死,吾实悲当时。缅邈念高谊,惜哉我生迟。近日见异说,不知作者谁。云公本不死,此事亦已奇。〈或云公尸解。虽见杀,而实不死。〉大抵天下心,人人属公思。加以不死状,慰此苦叹悲。我欲哭公墓,莽莽不可知。爱其平生迹,往往或孑遗。此字出公手,一见减叹咨。使公不善书,笔墨纷讹痴。思其平生事,岂忍弃路岐?况此字颇怪,堂堂伟形仪。骏极有深稳,骨老成支离。点画乃应和,关连不相违。有如一人身,鼻口耳目眉。彼此异状貌,各自相结维。离离天上星,分如不相持。左右自缀会,或作斗与箕。骨严体端重,安置无欹危。篆鼎兀大腹,高屋无弱楣。古器合尺度,法物应矩规。想其始下笔,庄重不自卑。虞柳岂不好,结束烦馽羁。笔法未离俗,庸手尚敢窥。自我见此字,得纸无所施。一车会百木,斤斧所易为。团团彼明月,欲画形终非。谁知忠义心,余力尚及斯。因此数幅纸,使我重叹嘻。

《欧阳永叔白兔》  飞鹰搏平原,禽兽乱衰草。苍茫就擒执,颠倒莫能保。白兔不忍杀,叹息爱其老。独生遂长拘,野性始惊矫。贵人识筠笼,驯扰渐可抱。谁知山林宽,穴处颇自好。高飚动槁叶,群窜迹如扫。异质不自藏,照野明暠暠。猎夫指之笑,自匿苦不早。何当骑蟾蜍,灵杵手自捣。

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

十年曾作犍为令,四脉尝闻愍俗诗。

共叹才高堪御史,果能忠谏致戎麾。

会稽特欲荣翁子,冯翊犹将试望之。

船系河堤无几日,南公应已怪来迟。

五、苏轼

苏轼(1037~1101)宋朝(北宋)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独特,优异的成就。世人称为苏东坡。

生平简介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详细信息

嘉祐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阴差阳错地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

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

俗话说:“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元祐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再次被贬。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享年六十四岁。

文学艺术成就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中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xx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枯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竹石图》;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也是他的作品。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旧党。豪放派词人。

六、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晚年号颍滨遗老,北宋散文家。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祐六年,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宁三年(1070)上书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丰二年(1079),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元丰八年,旧党当政,他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哲宗元祐四年(1089)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还朝后任御史中丞。元祐六年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元祐八年,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绍圣元年(1094),他上书反对时政,被贬官,出知汝州、袁州,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后又贬循州等地。崇宁三年(1104),苏辙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上)说“当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乱而不至于危,纪纲粗立而不举,无急变而有缓病”,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xx败的现实。《三国论》将刘备与刘邦相比,评论刘备“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也有以古鉴今的寓意。

苏辙在古文写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张。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养气”既在于内心的修养,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广阔的生活阅历。因此赞扬司马迁“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他的文章风格汪洋澹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例如《黄州快哉亭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于汪洋澹泊之中贯注着不平之气,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散文的这种风格。

苏辙的赋也写得相当出色。例如《墨竹赋》赞美画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逼真,富于诗意。

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然如见旧溪山。”意境闲澹,情趣悠远。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主要作品

苏辙著有《栾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84卷,有《四部丛刊》影明活字本。又,《栾城应诏集》12卷,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

七、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改革家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被列宁誉为是“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改革家。

政治成就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历任签书淮南(扬州)节度判官厅公事、知鄞县(今浙江宁波)事、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一度调开封任群牧司判官,旋又外调知常州事、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继召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使王安石认识到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宋封建统治所面临的危局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因此,王安石在嘉祐三年(1058年)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以历史上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于覆灭的事实为例,王安石对改革抱有士大夫群中少见的紧迫感,大声疾呼:“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不然,汉亡于黄巾,唐亡于黄巢的历史必将重演,宋王朝也必将走上覆灭的道路。封建士大夫也把治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熙宁初,王安石以翰林学士侍从之臣的身份,同年轻的宋神宗宋神宗议论治国之道,深得宋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

王安石变法,史称“熙宁变法”,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指出“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更重要的是,王安石在执政前就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曾经指出:“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趋农为急”。在这次改革中,王安石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认为,要发展生产,首先是“去(劳动者)疾苦、抑兼并、便趣农”,把劳动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那些游手好闲者也回到生产第一线,收成好坏就决定于人而不决定于天。要达到这一目的,国家政权需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从上到下的改革。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诸如农田水利、青苗、免役、均输、市易、免行钱、矿税抽分制等一系列的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王安石亲自撰写《周礼义》、《书义》、《诗义》,即所谓的《三经新义》,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

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特别是由于变法的设计者王安石与变法的最高主持者宋神宗在如何变法的问题上产生分歧,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其子王雱的病故,王安石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政局的逆转,使王安石深感不安,当他听到免役法也被废除时,不禁悲愤地说:“亦罢至此乎!”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变法

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并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在改革中,他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文学成就

王安石出身地方官家庭。王安石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更增加了社会阅历,开阔了眼界,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对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考中进士,授淮南节度判官。1058年(嘉祐三年)冬,王安石改任三司度支判官。次年春,他到了京城开封,上万言书。他指出,法度必须改革,以求其能“合于当世之变”。他认为变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人才,因此他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官吏应从基层(“乡党”)选拔。年调任鄞县(今浙江宁波),为人正直,执法严明,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组织民工修堤堰,挖陂塘,改善农田水利灌溉,便利交通。在青黄不接时,将官库中的储粮低息贷给农户,解决百姓度荒困难。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县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上人书》)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今存《王临川集》、《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

八、曾巩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嘉祐二年(1057年),3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元丰三年(1080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

曾巩与应用文

曾巩作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有《元丰类稿》和《隆平集》传世,从他传世的文集来看,他的兴趣主要在於史传、策论一类的应用文。尤其是他从事史书编纂工作多年,对史传碑志的写作较有研究。对他有关应用文的理论进行研究和总结,对现代应用文的发展不无指导意义。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在政治上他反对兼并政策,主张发展农业和广开言路。他在任地方官时,总是以“仁”为怀,“除其奸强,而振其弛坏;去其疾苦,而抚其善良”(《齐州杂诗序》)。由于他思想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对王安石变法有些不同看法。他认为法愈密,则弊愈多。但是曾巩也不主张死守成法,他对在位者的因循苟且表示不满,提出“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战国策目录序》)的观点。主张在不失先王意旨的前提下,对法制作必要的改革。在行动上,他能够维护新法,在齐州为官时,能力行保甲之法,使州人安居乐业。

曾巩的散文创作成就很高,是北宋诗文xx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师承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推广到史传文学和碑铭文字上。他在《南齐书目录序》中说:“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他强调只有“蓄道德能文章者”,才足以发难显之情,写“明道”之文。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风以“古雅、平正、冲和”见称。《宋史》本传说他“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他的议论性散文,剖析微言,阐明疑义,卓然自立,分析辨难,不露锋芒。《唐论》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援古事以证辩,论得失而重理,语言婉曲流畅,节奏舒缓不迫,可与欧阳修的《朋党论》媲美。他的记叙性散文,记事翔实而有情致,论理切题而又生动。

著名的《墨池记》和《越州赵公救灾记》熔记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深刻有力,通情达理。他的书、序和铭也是很好的散文。《寄欧阳舍人书》和《上福州执政书》历来被誉为书简范文。叙事委婉深沉,语言简洁凝练,结构十分严谨。《战国策目录序》论辩人理,气势磅礴,极为时人所推崇。当西昆体盛行时,他和欧阳修等人的散文,一揖雕琢堆砌之风,专趋平易自然。王安石曾赞叹说:“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赠曾子固》)。苏轼也说:“醉翁门下士,杂从难为贤;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曾巩也擅长写诗,有400余首传世。其诗或雄浑瑰伟,或委婉超逸,无不含义深刻,妙趣横生。《迫租》描绘了“今岁九夏旱,赤日万里灼”,“计虽卖强壮,势不旭弱”的惨状,发出“暴吏体宜除,浮费义可削”的呼声,与王安石的《兼并》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绝句《西楼》、《城南》,清新隽永,具有王安石晚年诗作的风致。他的咏物诗多数富有新意,如《咏柳》诗:“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以柳树隐喻奸臣和邪恶势力,形象逼真,寓意深刻,别开生面。曾巩的诗作,格调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诗言文言理的通病,又为其文名所掩,故不甚为人们所注意。曾巩一生整理古籍、编校史书,也很有成就。《战国策》、《说苑》、《列女传》、《李太白集》和《陈书》等都曾经过他的校勘。《战国策》和《说苑》两书,多亏他访求采录,才免于散失。他每校一书,必撰序文,借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曾巩好藏书,珍藏古籍达20000多册;收集篆刻500卷,名为《金石录》。曾巩治学严谨,每力学以求之,深思以索之,使知其要,识其微,故能“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其弟曾肇,说他的文章“一落纸,为人传去,不旬月而周天下,学士大夫手抄口诵,惟恐得之晚也”(曾肇《亡兄行状》,见《元丰类稿》卷末)。曾巩培养了一批名儒,陈师道、王无咎、曾肇和曾布受业于他。《宋元学案》云:“陈无己(师道)好学苦志.以文谒曾子固,子固为点去百十字,文约而义意加备,无己大服。”曾巩的文章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南宋朱熹“爱其词严而理正,居尝诵习”。明代唐宋派散文家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方苞、刘大槐、姚鼐和钱鲁斯等人都把他的文章奉为圭臬。《明史·王慎中传》载:“慎中为文,初主秦汉,谓东京之下无可取,已司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顺之初不服,久亦变而从之。”曾巩一生著述丰富,有《元丰类稿》50卷、《续元丰类稿》40卷、《外集》10卷流行于世。另外,他还著有《卫道录》《大学稽中传》《礼经类编》《杂职》《宋朝政要策》《诗经教考》等等。宋朝南渡后,《续稿》《外集》散佚不传,今仅存《元丰类稿》 50卷。又世传《隆平集》30卷旧题曾巩撰,前人考订系出于伪托。

在唐贞元和时期,韩愈、柳宗元崛起,掀起古文运动,使得唐代的散文发展到极盛,一时古文作家蜂起,形成了“辞人咳唾,皆成珠玉”的高潮局势。而到了宋代则以欧阳修为魁,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其中,苏轼最出色地继承和发展了他所开创的一代文风。

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三苏等五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xx革新浪潮,将古代散文史的水面搅了个天翻地覆,使得散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九、代表作: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宋六家)。

八家之名背景

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实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有明万历刻本及清代书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8卷。

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故可用“唐有韩柳,宋为欧阳、三苏和曾王”概括。

唐代两大家

韩愈——尊儒反佛为题材的代表作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嘲讽社会现状为题材的杂文有《杂说》《获麟解》以及著名的《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寓言故事《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永州八记》。其中包括《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

宋朝六大家

欧阳修——《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高司谏书》《朋党论》《伶官传序》《卖油翁》

苏洵——《六国论》《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

苏轼——《水调歌头》,《浣溪沙》,《江城子》《蝶恋花》等;散文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平王论》《留侯论》《石钟山记》等。

苏辙——《栾城集》84卷,《栾城应诏集》12卷。

曾巩——《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

韩愈。柳宗元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故合称“韩赫洋柳岸”。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故苏轼,苏洵,苏辙三人合称为三苏。而王安石、曾巩都曾拜欧阳修为师,欧阳修也是苏轼的老师所以说唐宋八大家分为唐二家(韩、柳)和宋六家(苏轼、苏洵、苏辙、欧阳、曾、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我不是潘金莲小说内容简介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和《一句顶一万句》一样,故事都是写一个戴了绿帽子的人想杀人,其实不过是想在人群中找到能说上话的人,不同的是,这本书中是一个戴绿帽子的女人,从杀人到折腾人,不过是想在人群中纠正一句话。

这个顶了潘金莲冤名的妇女经历了一场荒唐的离婚案后,要证明之前的离婚是假的,更要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走上告状路。结果从镇里告到县里、市里,甚至申冤到北京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但没能把假的说成假的,还把法院庭长、院长、县长乃至市长一举拖下马;以至每到“两会”时她所在的省市县都要上演围追堵截的一幕,竟持续二十年。

刘震云用一个看似荒诞的故事讲述真切的生活常理。他的写作立场使他成为当代文坛少有的可以与时代、人民和国家对话的现实主义作家。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秋分节气的简介

全文共 779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第二候中的“坯”字是细土的意思,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人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水始涸”是说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此时,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国的华北地区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谚语中明确规定了该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时间;而“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出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此外,劳动人民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总结成谚语,如“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在这时期,全国许多地区都开始进入了降水少的时段。秋分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包括江南、华南地区(热带气旋带来暴雨除外)的降雨日数和雨量进入了降水减少的时段,河湖的水位开始下降,有些季节性河湖甚至会逐渐干涸。在此期间,还有可能出现个别的热带气旋,但影响位置偏南,大多影响华南沿海、海南岛,这时的台风除了大风灾害外,带来的雨水,往往对当地的土壤保墒有利,因为10月以后这些地区先后转入干季。

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据考证,我国很早就以“秋分”作为耕种的标志了。汉末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写到:“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后十日中美田。”秋分,正是收获的大好时节。农民朋友们要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免遭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还要适时早播冬作物,为来年丰产奠定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名人简介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中文又称"凡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出生于新教牧师家庭,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作品受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影响。

梵·高早期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后两年创作的,期间梵高深陷精神疾病中,最后在他37岁那年将他导向自杀一途。

在梵高去世之后,梵高的作品,《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已跻身于全球最著名最珍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梵高的作品目前主要收纳在法国的奥赛美术馆,以及苏黎世的kunshaus美术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世界名人霍金的个人简介

全文共 666 字

+ 加入清单

斯蒂芬·威廉·霍金简介

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WilliamHawking),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CH(英国荣誉勋爵),CBE(大英帝国司令勋章),FRS(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RSA(英国皇家艺术协会会员),英国剑桥大学着名物理学家,是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也是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

他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卢伽雷病),全身瘫痪,不能言语。他能动的地方只有一双眼睛和三根手指,其他部位便不能动。

1979至2009年任卢卡斯数学教授,他是英国最崇尚的教授职位。霍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和普朗克创立的量子力学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霍金简介

中文名:斯蒂芬·威廉·霍金

外文名:StephenWilliamHawking

法文名:Stephenwilliamhocking

婚姻:两次

别名:史蒂芬·威廉·霍金

国籍:英国

性别:男

星座:摩羯座

出生地:英国牛津

出生日期:1942年1月8日

毕业院校:牛津大学,剑桥大学

职业:物理学家,宇宙学家,数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信仰:无神论

主要成就:总统自由勋章(2009年)科普利奖(2006年)主要成就沃尔夫物理奖(1988年)爱因斯坦奖章(1978年)发现霍金辐射、提出无边界条件猜想代表作品《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大设计》《我的简史》

着名理论:黑洞、霍金辐射

智商:160

研究领域:天体物理学、理论物理学、数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内容简介

全文共 208 字

+ 加入清单

七月第一次遇见安生的时候,是十三岁的时候。漫画封面新生报到会上,一大堆排着队的陌生同学。是炎热的秋日午后,明亮的阳光照得人眼睛发花。

突然一个女孩转过脸来对七月说,我们去操场转转吧。女孩的微笑很快乐。七月莫名其妙地就跟着她跑了。很久以后,七月对家明说,她和安生之间,她是一次被选择的结果。

只是她心甘情愿。虽然对这种心甘情愿,她并不能做出更多的解释。

(注:《七月与安生》也曾收录在安妮宝贝的短篇小说集《告别薇安》中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人物简介

全文共 225 字

+ 加入清单

鲁智深,本名鲁达,绰号“花和尚”,法名智深,中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经典人物形象之一。渭州(甘肃平凉)人,生活在北宋年间,原名鲁达,当过提辖,又称鲁提辖。身长八尺,长得面阔耳大、鼻直口方。为人慷慨大方,嫉恶如仇,豪爽直率,但粗中有细,与史进、林冲、武松、杨志等交好。因见郑屠欺侮金翠莲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出家当和尚,后与杨志、武松占领二龙山担任大头领。在梁山泊一百单八将中排第十三位,星号天孤星,梁山上司职步军总大将。死后追封义烈照暨禅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顺治皇帝简介

全文共 4753 字

+ 加入清单

爱新觉罗·福临,清世祖,清朝第三位皇帝,同时也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顺治皇帝简介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清世祖,清朝第三位皇帝,同时也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满族,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第九子。崇德三年戊寅正月三十日戌时(晚七点至九点)出生,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属相虎,在位十八年(1643年—1661年),死后谥号为: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陵寝孝陵(河北遵化县清东陵),庙号世祖。

清世祖顺治:中国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

顺治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名: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

庙号:世祖,即清世祖

信仰:佛教

民族:满族

顺治生父:皇太极的第九子

顺治生母: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即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

清顺治十七年十月初八日,是清宫中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这一天,在景山殡葬帝后前的享殿——景山观德殿外,建起了规模可观的水陆道场,即将为一位仙逝的皇妃娘娘举行火葬。在这个大道场中,设有忏坛、金刚坛、梵网坛、华严坛、水陆坛,高坛林立,蔚为壮观。白慢、挽帐随风飘逸,笙管笛萧,哀音阵阵,听著肃穆,透著哀婉和悲凉。一百零八名僧人,身披袈裟,手击烧钹,口诵经文。烧钹声、诵经声,萦绕山颠,直上云霄。各级官员人等,穿梭其间,毕恭毕敬,焚楮铂,烧纸钱,各司其职。这里最令人瞩目的是一位身披大红袈裟,手持王如意的高僧茆溪禅师,正在主持这位贵妃娘娘的葬礼。那么,是谁死后享此殊荣,竟如此兴师动众,大做道场?原来,这就是当朝顺治皇帝最宠爱的皇贵妃,死后被追封为皇后的董鄂氏。

董鄂皇贵妃以二十二岁的青春年华病逝于承干宫。真可谓红颜薄命,一朵盛开的鲜花正在娇艳的时节,却突然谢却红尘,香消魄散。痴情的顺治皇帝,对贵妃娘娘的早逝哀痛不已,竟然一会儿寻死觅活,一会儿又闹著要出家去当和尚。并下令将承干宫内大小太监、宫女等三十余人全部“赐死”,以备皇妃娘娘在阴曹地府役使,这么多人生殉,造成清宫罕见的一大惨案。一时间将紫禁城内闹得天昏地暗。

顺治皇帝是一位痴情皇帝,属于那种“不爱江山爱美人”,追求纯真爱情的人,比其父皇太极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对爱情专一,愿为心爱者抛弃一切,甚至为她去死。所以,董鄂氏的早逝,使他看破红尘,万念俱灰。认为“财宝妻孥,人生最贪恋摆拨不下底,朕于财宝固然不在意中,即妻孥亦觉风云聚散,没甚关系”。他想为爱妃而死,自然不成,况且在封建社会里,身为帝王,且上有高堂,觅死便为大不孝。既死不成,又欲遁迹空门,愿清灯古佛,伴其终生,以求精神上的解脱,然而又有皇太后“挂念”,想“随老和尚出家去”,也未成行,皇冠仍然戴在他的头上,死也不行,皈依佛门也不行。从此一蹶不振,终日郁郁寡欢。使这位身体素质本来就十分羸弱的皇帝更加虚弱。结果,在爱妃董鄂氏死后仅半年就染上天花,不久便死在养心殿,追随著他的爱妃而去了。只留下风流天子爱美人的佳话。

顺治帝的尘缘虽然短暂,但他的风流韵事却不少。在这位令顺治帝如痴如醉,爱之疯狂的皇贵妃之前,他曾有过两位皇后,还有福晋、格格等妃嫔不下三十余人。得到董鄂氏之后,顺治皇帝有心立其为后。但终因董鄂氏的恳请,更由于孝庄皇太后的坚决抵制,废立之念才没有实现。直至董鄂氏病殁,顺治皇帝总算请得皇太后的恩准,追封为皇后,遂了顺治帝的最终心愿。如此,顺治帝一生实际有三位皇后,前两位一废之,一远之,惟有董鄂氏才是他称心如意的人儿。

但这位皇帝心上人的入宫经历却颇蹊跷,《清史稿·后妃传》只作了简要的记载,说此妃为“内大臣鄂硕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宠冠后宫。十三年八月,立为贤妃。十二月,进皇贵妃。行册立礼,颁赦,上皇太后徽号……十七年八月薨,上辍朝五日,追溢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这寥寥数语,概括了董鄂氏的生平,却给后人留下了诸多疑问。首先,从顺治皇帝第二次选后起,内廷主位已来自遴选的秀女。而董鄂氏十八岁才入宫,已经逾岁,似乎不是秀女出身。那么,她是怎样入侍到顺治皇帝身边,并引起顺治帝如火一般的恋情呢?

据当时与顺治帝过从甚密的钦天监监正,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在他的回忆录中说:“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的天子亲自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乃因愤至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一千六百五十七年产生一子,是皇帝要规定他为将来的皇太子的。但是数星期之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薨逝”这里所说的“满籍军人”,很可能就是顺治皇帝的异母弟,太宗皇太极第十一子,和硕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他在顺治十三年七月突然死去,八月,董鄂氏进宫,封贤妃。

在博穆博果尔生前,作为弟媳的董鄂氏如何能与皇兄接近,使之目睹其花容月貌,进而对她产生一种“火热爱恋”,应归咎于清初宫廷制度中的弊病:清初凡逢太后万寿节或皇后千秋节等庆贺宴赏活动时,有王公贝勒福晋及文武大员命妇进宫入侍及行礼陪宴等礼仪。如此,董鄂氏作为弟妇入宫的机会是极多的。而风流倜傥的顺治皇帝,见弟妇如此楚楚动人,美若天仙,遂引起他一种疯狂的恋情,也就顾不得许多了。不管博穆博果尔是忧愤病死也罢,或自杀身亡也罢,他的死,成就了顺治帝的这段姻缘。何况清初皇室婚姻,在道德观念上与汉族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观不同,不论“兄死弟妻其嫂”或“弟卒兄妻弟妇”,均视为平常。顺治帝自得了董鄂氏之后,大有“只羡鸳鸯不羡仙”之感,如若拿“江山”与“美人”令其取舍,他会宁取后者的。所以自董鄂氏入宫的四年的时光里,她所得到的恩宠,乃至死后所得的殊荣,在清帝后妃中堪称是空前绝后的。

董鄂氏的美貌及温柔贤淑,得到顺治帝的专宠。转年十月,皇贵妃又产下一子,虽非中宫所出,但宠妃诞育皇子,非同寻常。何况在顺治的心目中,皇贵妃本当为皇后,其子也就该为皇嗣。所以他将这位排行第四子,却称为“皇第一子”,实则视为皇太子。因此,高兴之际,又颁诏书,使天下共知。同时大赦各种人犯,豁免积欠钱粮等,使普天同庆,“共被恩泽”。

遗憾的是,这位备受皇父母妃钟爱,拟立储君的小皇子,来到世上刚刚四个月便夭折了。如果说被视为“皇太子”的小皇子的死,已经给了顺治帝精神上一次沉重打击,那么,爱妃董鄂氏的亡,则使顺治的精神完全崩溃,陷入绝望之中。因为他虽拥有众多的妻妾,然而,惟有董鄂氏是他最称心,最中意之人。何况入宫仅相伴四载,便以她二十二岁的青春年华与流水同逝,怎不叫痴情的顺治帝痛断肝肠?董鄂氏年纪轻轻即病殁,大约主要因爱子之丧,忧郁成疾,遂一病不起,至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病逝于承干宫。

董鄂氏虽死,但其音容笑貌,时时映在多情帝君的眼帘,使他难以忘怀。他曾录唐诗《春梦》一首赠与其交谊颇深的木陈忞禅师: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正反映了多情天子追忆美人的心清。

董鄂氏与顺治帝之情笃,官书中无载。而从顺治帝为董鄂氏所作的数千言“行状”中,使人们有所了解。而且写得情真意切,催人泪下。顺治帝视董鄂氏,自然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不免褒美,但董鄂氏的确是性格温柔,对人体贴,善解人意。她对皇帝的饮食起居,备至周详;对太后及皇后亦极恭顺,尤对太后更能承欢膝下;生活节俭,不饰珠翠;虽不干政,但主张宽以待人,垂怜生灵;深明大义,常忧念父兄恃宠而骄横跋扈;对皇帝始终情深意笃,比至弥留之际,仍嘱之“妾殁,陛下宜自爱”。在洋洋数千言的“行状”中,勾勒出董鄂氏的品貌德行,及顺治帝的爱恋悲恸。

相传顺治皇帝因爱妃董氏的病逝,而心灰意冷,认为“四大皆空”,无所依恋,便舍弃江山,遁入空门,到五台山剃度修行。后来康熙皇帝虽多次奉国母皇太后(孝惠章皇后)幸五台山,希求夫妻、父子相见,但顺治拒不相认,后终成正果。这位风流天子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于戏曲、小说,更演绎出诸多动人的情节,不知使多少人为之动情,抛洒一把多情的泪水。不过顺治帝笃信宗教是实,大约开始于顺治八年,由于当时汉大学士范文程的引见,他认识了年近六旬的德国耶稣会传教士,当时在宫廷供职任钦天监监正的汤若望。从此与之结下了“忘年之交”。又因其母孝庄皇太后拜汤若望为“义父”,顺治帝也就称之“玛法”(满语意为祖父、祖辈),并常召入宫中,请汤若望讲论天文历法,乃至宗教、政务等等。过从甚密,也是顺治与宗教结缘之始。

顺治十四年(1657),顺治帝因身边太监的鼓动,遂于南海子召见了当时的佛教高僧憨璞聪,。听了他的一番关于佛教经义的谈论后,顺治帝很是高兴,从此便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久又延纳南方高僧玉林琇、茆溪森,木陈忞等入京师,供奉之于西苑万善殿,对他们崇礼优握。十六年,顺治帝竟请玉林琇为他起法名,其初不肯,固请之下依之,顺治自择“行痴”,号“痴道人”。后来在他的印玺铃章中竟有“尘隐道人”,“痴道人”等法号。顺治帝虔心佛事,每以讲经释教为常事,甚至董鄂氏也在他的影响下由不信佛到笃信于佛,直至“口呼佛号而终”。在顺治帝御制《端敬皇后行状》中也说:“后素不信佛,朕时以内典禅宗谕之,且为解《心经》典义,由是崇敬三宝,专心禅学。”

由于顺治帝沉迷于佛事,当他最心爱的人病逝这一无情现实的打击下,便产生悲观厌世,企望遁入空门,以求精神上的解脱。他曾命茆溪森为其削发剃度,决心出家,孝庄皇太后百般劝解,命人急召高僧玉林琇抵京,玉林琇闻知后,一面痛责弟子茆溪森,一面命人取来柴薪,倘若茆溪森敢引顺治帝为僧,就要将其烧死。无奈,顺治帝才勉强答应蓄发留俗。顺治出家不成,后来只好命他的亲信太监吴良辅作替身,入悯忠寺修行。

顺治虽然年纪轻轻,但身体素来羸弱,又多情善感,爱妃的早逝,对他的身心都造成极大的伤害,结果,董氏病殁仅半年他就染上了当时的不治之症—一天花,时称痘证。顺治帝身患痘症,自知命在旦夕,后事安排已刻不容缓。由于清初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立储制度,况且其膝下诸子尚幼,无一个成年皇子,嗣君为谁?使顺治帝躺在养心殿的病榻上辗转反侧,一时难于定夺。最后还是召来了自己与母亲孝庄皇太后都极信赖的传教士汤若望。他虽为异邦之人,但他的话在顺治母子的心目中却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汤若望认为皇三子玄烨可立为皇太子。因为当时顺治帝的六子中(长子与四子已夭折),除二子福全和三子玄烨较大外,四个婴幼儿或刚刚呀呀学语,或尚在襁褓之中。而福全与玄烨虽均庶出,一为宁妃所生,一为佟妃所生,但玄烨自幼受到祖母的钟爱,想必汤若望也了解其中情况。而且更有说服力的理由是玄烨已然出过天花,而二子福全尚未出过,将来继承皇位,一旦染上此症,难免还会发生眼下类似的悲剧,这是当时的一大忌。因而,顺治采纳了他的意见,也得到诸王大臣的赞许。

顺治帝死后火化入葬,是清入主中原后的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自康熙皇帝始,便循汉制改为土葬了。康熙二年四月二十二日。将顺治宝宫(即骨灰罐)送往遵化孝陵安葬,小皇帝玄烨亦要前往为乃父送葬,但因路途较远,经太皇太后及诸王大臣劝慰乃止。沿途自然有诸多皇家礼仪活动。至六月初六日抵孝陵,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与已逝的孝康章皇后(康熙生母)、孝献章皇后(董鄂氏)合葬。先期曾遣官祭把,陈奉纸锭3万、纸钱3万、纸帛3万,奠宴25席、全羊7只,酒15尊,并宣读祭文,奠酒行礼(《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至时,将世祖章皇帝宝位由大臣奉至地宫,安设宝床正中,孝康、孝献二皇后宝位分列左右。除了帝后“神位”外,地宫中只葬有3个骨灰罐,而无随葬珍宝。从此,顺治了却了一段尘缘,终于与所爱的人长相斯守了!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吴道子简介

全文共 1381 字

+ 加入清单

吴道子,(约公元680~759年),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又名道玄。

中文名称: 吴道子

又 名: 道玄

性 别: 男

生 卒 年: 约686~760

国 别: 中国

生平简介

吴道子(约686~760前后)

中国唐代画家。后改名道玄,尊称吴生,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人。少孤,生活贫寒。早年为民间画工,年未弱冠,穷丹青之妙。神龙年间(705~707)事逍遥公韦嗣立,为小吏。景龙年间(707~710)任兖州瑕丘(今山东省滋阳县)县尉,不久坚辞而去。以后,他浪迹东都洛阳,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后专工画,并在寺观从事壁画制作。开元年间(713~741)他被唐玄宗召入禁中为宫廷作画,先后任供奉、内教博士,官至宁王友。他奉诏绘制了一些历史画或政治性肖像画(如《金桥图》),同时常在长安、洛阳作壁画,观者如堵,名声广播。天宝年间(742~756),他奉诏游蜀归来,在大同殿画出嘉陵江三百余里旖旎风光。玄宗因之称羡道: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758年以后,其事迹不详。

吴道子活跃于盛唐,在这个国势强盛、经济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空前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各艺术门类的沟通,为他的艺术成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喜与文人名流交往,又游历各地,在绘画上远师张僧繇,近法张孝师。早年作画行笔流丽纤细,继承六朝风范;中年后笔迹磊落逸势,高度成熟。他兼善人物、佛道、神鬼、山水、鸟兽、草木、台殿等各类题材,尤以人物、佛道见长。他在长安、洛阳两京寺观所作壁画,曾达300余堵,并且奇踪异状,无有同者,其《地狱变相》名振一时。

吴道子在艺术上富有创造精神,一说山水画之变由他开始。他用状如兰叶或莼菜条的笔法表现衣褶,圆转而有飘举之势,北宋郭若虚在其《图画见闻志》中称之“吴带当风”。他又以焦墨勾线,薄施淡彩,世谓之“吴装”。他通过墨线的肥瘦抑扬,表现出物象的运动感和量感,为白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因其笔法流转洗练,笔才一二,象已应焉,后人将他与张僧繇合称“疏体”代表画家,以区别于顾恺之和陆探微劲紧联绵的“密体”。苏轼评他的艺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中”,并且将他作为唐代绘画的代表,与诗人杜甫、散文家韩愈、书法家颜真卿并列,极赞道:“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他被后世尊为“画圣”,被民间工匠尊为祖师,对以后的绘画尤其是人物画和白描画风影响极大。

吴道子的真迹,宋代已难见到,流传至今的重要摹本《送子天王图》,可能为宋人摹,一般认为比较接近吴道子风格。这幅长卷表现悉达太子(以后的佛教始祖释迦牟尼)诞生后,他父亲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著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画中本应为异国人,但都被描绘成唐朝贵族阶层的形象。其他摹本有《宝积宾伽罗佛像》、《道子墨宝》。还有不少线描石刻,大都迭经翻摹。敦煌莫高窟第103窟的维摩经变亦可见他的风格。

自开元以后,寺观壁画多流行“吴家样”。至五代两宋,吴道子的继承者代不乏人,如高益、高文进、武宗元。同代人学吴道子者,以卢楞伽著称。卢楞伽为中唐道释画家,又作卢棱伽,长安人,画风似吴道子,善作佛画经变。安史之乱时,随玄宗入蜀,乾元年间(758~760),在成都大圣慈寺画行道僧图,将长安画风带入蜀地。同代的杨庭光,善道释、鬼神、人物,旁工杂画、山水,皆极其妙,开元中与吴道子齐名,颇得其体,而笔力不减吴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时事论据素材:卜戴伦BobDylan的简介

全文共 272 字

+ 加入清单

鲍勃·迪伦(Bob Dylan,1941年5月24日-),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

鲍勃在高中的时候就组建了自己的乐队。1959年高中毕业后,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在读大学期间,对民谣产生兴趣,开始在学校附近的民谣圈子演出,并首度以鲍勃·迪伦作艺名。1961年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1962年推出处女专辑名为《鲍勃·迪伦》。1963年起,琼·贝兹邀请迪伦与她一起巡回演出。

2016年10月13日,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Bob Dylan)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刘邦简介

全文共 919 字

+ 加入清单

刘邦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卓越的军事家和指挥家。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刘邦简介的内容,欢迎查看!

汉高祖刘邦(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一说原名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汉族。出身平民阶级,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称沛公。秦亡后被封为汉王。后于楚汉战争中打败西楚霸王项羽,成为汉朝(西汉)开国皇帝,庙号为高祖,汉景帝时改为太祖,自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开始,多以最初的庙号“高祖”称之,谥号为高皇帝,所以史称汉高祖、太祖高皇帝或汉高帝。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生平

战国时的魏安釐王21年·周赧王59年·秦昭襄王51年乙巳岁,即公元前256年生于楚国泗水郡(即汉“沛郡”)丰邑县中阳里家中,父母为刘太公(据野史记载名为:刘煓,字执嘉)和刘媪(野史记载名为:王含始),刘邦有两位哥哥、一位姐姐和一个弟弟(《史记》记载:大哥刘伯。二哥刘仲,汉朝建立后改名刘喜。四弟刘交。)刘邦为老三,故名字为季,人称刘季。 公元前221年庚辰岁,秦国统一六国,建立强大的秦帝国,之后刘邦试吏为秦国泗水郡的泗水亭长。

公元前209年楚人陈胜、吴广在起义,刘邦在楚故地沛县响应,参与秦末的推翻暴秦行动。

公元前206年刘邦首先进入关中要地,秦王子婴请降,秦国灭亡。被西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之后是四年零三个月楚汉之争,消灭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建立汉朝。于二月初三甲午日(即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在定陶即皇帝位,建都洛阳,高祖三年再迁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

刘邦在位十二年(公元前206年二月—公元前202年二月在汉王位,公元前202年二月—公元前195年五月在皇帝位),从登基后,刘邦一面平定诸侯王的叛乱,巩固统一局面,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迅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可以说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的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他死后,谥号是“高皇帝”,庙号太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