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说曹操曹操到的典故(经典20篇)

曹操,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曹操曹操到的典故,欢迎参考阅读!

浏览

6486

作文

1000

我和曹操交朋友作文500字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真正的一代人杰,数尽三国人物,谁与你一样能文能武而又有谋略!

都说你是奸雄,谁又曾想过你中计之后,周瑜、孔明嘴角的冷笑!都说你滥杀无辜,又有谁想过周瑜他们一把火烧尽了八十万生灵!说你昏庸,那只是无能庸俗之辈嫉妒你的才华,往你身上泼墨罢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你有一颗不服老的心,而那些所谓的英雄,小有成就就自立为王,专于权势,只有你,永不忘记一统天下的壮志!

赤壁之战是你一生极少的败绩,不是你不够聪明,而是他们太过阴险、狡诈。

他们利用你的爱才之心,来获取你的信任。在那良计之后,隐藏着何等阴险的用心啊!

赤壁之后,你败走华容之时,该忍受多大的屈辱去求情,但是你铭记“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你比西楚霸王更豁达。人们说你贪生,其实不然,你之所以向关羽求情,是因为你时刻不忘你的生命是八十万人以命换来的,你要对他们的亲人负责。

若真如世人所言,你是奸雄,那怎会有那么多谋臣投靠你,那么多武将效忠你?你待人那么真切,别人当众叫你“阿瞒”都不介意有损自己的威信,这是何等的气概!

曹操,我要为你平冤,为你去除“奸雄”之名。你是一名真正的英雄!那些不懂你,不了解你,嫉妒你的人才会称你“奸雄”!

曹操,我要与你交朋友,只有你这如此真诚的人才值得交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三从四德的典故

全文共 684 字

+ 加入清单

三从四德”,是一种中国古代女性的道德规范,是为适应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

“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在讨论出嫁妇女为夫、为父服丧年限(为夫三年,为父一年)时,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所谓的“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顺从、跟从”之意,而是“辅佐、辅助”的意思。(《仪礼·丧服·子夏传》)

“四德”一词见于《周礼·天官·内宰》,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阴礼”、“妇职”,其中较高职位的“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本来是宫廷妇女教育门类,后来与“三从”连称,成为对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即“三从四德”。

所谓的“四德”是指:德、言、容、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言”,要有知识修养,言辞恰当,语言得体;其次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最后是“工”,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周礼·天官·九嫔》)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历史典故:旱魃拜夜叉

全文共 211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hàn bá bài yè chā

【成语故事】传说黄帝的女儿魃因为身体里有大量的热能,她所到之处就经常发生旱灾,人们很不欢迎她,认为她是瘟神。黄帝把她安置在赤水北方。她只好夜间出来活动,与那些夜叉们在一起,但是他们也经常干坏事,旱灾也时常发生。

【释义】旱魃: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夜叉:能啖鬼或捷疾鬼。指坏人相互勾结狼狈为奸。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狼狈为奸

【近义词】旱魃为虐

【成语示列】你听说旱魃拜夜叉的故事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历史典故:安步当车

全文共 1187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齐国有位贤者,名叫颜蜀。齐宣王十分仰慕他,便把他召进宫来。颜蜀走进宫内,来到殿前,就停住了脚步,不再前进。齐宣王叫他上前,颜蜀不仅一步不动,还叫齐宣王下来迎接他,说:“如果是我走到大王面前,说明我羡慕大王的权势;如果是大王走过来,说明大王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齐宣王生气地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蜀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士人尊贵!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脑袋的,就封为万户侯,赏金千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脑袋还不如一个死了的士人的坟墓呢!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多,是因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的关键。从古到今,没有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王要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

齐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于是对颜蜀说:“听了您的一番高论,茅塞顿开,希望您接受我拜您为师,今后您就住在这里,饮食有肉吃,出门有车乘,您的家人个个衣着华丽。”颜蜀拒绝道:“玉,产于山中,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坏;虽仍宝贵,但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如果选拔上来,享有利禄,他外来的风貌和内心世界就会遭到破坏。所以我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到点吃饭,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做乘车。平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清净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颜蜀说罢,向齐宣王拜了两拜便离开了。

形容人能安于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

在大富大贵面前,颜蜀能够安于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做人需要几分淡泊,只有如此才能豁达地面对人生的得失。淡泊,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有时候追求的目标因能力所限无法达到,并不能代表没有获得或距离成功很远,只要思想达到了,结果必然是一样的。坦然地面对生命中的荣辱、得失、进退,其实是人生命中最为可贵的品格。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被我们渐染了内心的色彩,如果我们先把内心描绘得五彩缤纷、色彩斑斓,世界就是光明和美好的。

学习资料:

【读 音】ān bù dàng chē

【英 文】to walk over leisurely instead of riding in a carriage

【用 法】作谓语;中性词;形容轻松缓慢地行走。

【结 构】偏正式

【近义词】缓步代车、安贫乐道、安贫守道

【反义词】急于求成、迫不及待

【同韵词】肥吃肥喝、一枕南柯、祝鲠祝噎、山耶云耶、豪厘不伐

【灯 谜】过河兵卒

【解 释】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后来人们就以“安步当车”表示不乘车而安然步行又比喻安于现状,不求显贵。安,安详不慌不忙;步,步行

[历史典故:安步当车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于信陵君救赵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708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有人论《史记》说:“读一部《史记》,如直接当时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使人乍喜乍愕、乍惧乍泣,不能自止,是子长叙事入神处。”这话一点不假,《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这样,真可以说,通篇充满诗情画意,使人百读不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信陵君救赵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件事,发生在周赧王五十七年,即公元前258年,当时属战国末期,秦国吞并六国日亟,战争进行得频繁而激烈。秦又乘胜进围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完成统一中国的计划。主要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典故】

楚国派兵救赵的同时,魏国也接受了赵国求援的要求。魏安釐王派大将晋鄙(音bǐ)率兵救赵国。

秦昭襄王一听到魏、楚两国发兵,亲自跑到邯郸去督战。他派人对魏安釐王说:“邯郸早晚得被秦国打下来。谁敢去救,等我灭了赵国,就攻打谁。”魏安釐王被吓唬住了,连忙派人去追晋鄙,叫他就地安营,别再进兵。晋鄙就把十万兵马扎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按兵不动。

赵国派使者向魏国催促进兵。魏安釐王想要进兵,怕得罪秦国;不进兵吧,又怕得罪赵国,只好不进不退地停着。赵孝成王十分着急,叫平原君给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写信求救。因为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两家是亲戚。

信陵君接到信,三番五次地央告魏安釐王命令晋鄙进兵。魏王说什么也不答应。信陵君没有办法,对门客说:“大王不愿意进兵,我决定自己上赵国去,要死也跟他们死在一起。”

当时,不少门客愿意跟信陵君一起去。

信陵君有个他最尊敬的朋友,叫做侯嬴(音yíng)。信陵君跟侯嬴去告别。侯嬴说:“你们这样上赵国去打秦兵,就像把一块肥肉扔到饿虎嘴边,不是白白去送死吗?”

信陵君叹息着说:“我也知道没有什么用处。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侯嬴支开了旁人,对信陵君说:“咱们大王宫里有个最宠爱的如姬,对不对?”

信陵君点头说:“对!”

侯嬴接着说:“听说兵符藏在大王的卧室里,只有如姬能把它拿到手。当初如姬的父亲被人害死,她要求大王给她寻找那个仇人,找了三年都没有找到。后来还是公子叫门客找到那仇人,替如姬报了仇。如姬为了这件事非常感激公子。如果公子请如姬把兵符盗出来,如姬一定会答应。公子拿到了兵符,去接管晋鄙的兵权,就能带兵和秦国作战。这比空手去送死不是强多吗?”

信陵君听了,如梦初醒。他马上派人去跟如姬商量,如姬一口答应。当天午夜,乘着魏王熟睡的时候,如姬果然把兵符盗了出来,交给一个心腹,送到信陵君那儿。

信陵君拿到兵符,再一次向侯嬴告别。侯赢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万一晋鄙接到兵符,不把兵权交给公子,您打算怎么办?”

信陵君一楞,皱着眉头答不出来。

侯嬴说:“我已经给公子考虑好了。我的朋友朱亥(音hài)是魏国数一数二的大力士。公子可以带他去。到那时候,要是晋鄙能痛痛快快地把兵权交出来最好;要是他推三阻四,就让朱亥来对付他。”

信陵君带着朱亥和门客到了邺城,见了晋鄙。他假传魏王的命令,要晋鄙交出兵权。晋鄙验过兵符,仍旧有点怀疑,说:“这是军机大事,我还要再奏明大王,才能够照办。”

晋鄙的话音刚落,站在信陵君身后的朱亥大喝一声:“你不听大王命令,想反叛吗?”

不由晋鄙分说,朱亥就从袖子里拿出一个四十斤重的大铁锥,向晋鄙劈头盖脑砸过去,结果了晋鄙的性命。

信陵君拿着兵符,对将士宣布一道命令:“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可以回去;兄弟都在军中的,哥哥可以回去;独子没兄弟的,都回去照顾他的父母;其余的人都跟我一起救赵国。”

当下,信陵君就选了八万精兵,出发去救邯郸。他亲自指挥将士向秦国的兵营冲杀。秦将王龁没防备魏国的军队会突然进攻,手忙脚乱地抵抗了一阵,渐渐支持不住了。

邯郸城里的平原君见魏国救兵来到,也带着赵国的军队杀出来。两下一夹攻,打得秦军像山崩似地倒了下来。

秦国多少年来,没有打过这么一个大败仗。王龁带兵败退,还有二万名秦兵被赵兵围困住,投降了。

信陵君救了邯郸,保全了赵国。赵孝成王和平原君十分感激,亲自到城外迎接他。

楚国春申君带领的救赵的军队,还在武关观望,听到秦国打了败仗,邯郸解了围,就带兵回楚国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个中国成语故事的典故英文版

全文共 887 字

+ 加入清单

相敬如宾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476 BC), there was a high official

in the State of Jin. He once saw a farmer working in the field and his wife

bringing his lunch to him in a very respectful manner. He showed great interest

in the matter. He took the farmer back to Jin with him, and said to the King of

Jin, "Respect is a demonstration of virtue. If one is respectful, he must be

virtuous. We should educate our people with virtue." But the King asked, "His

father is guilty, is it wise to do so?" He replied, "Guan Zhong had been enemy

to the Duke Huan of Qi, but the duke appointed Guan Zhong prime minister and

finally acnetplished his hegemony. Shun exiled Gun but promoted his son Yu. You

just make use of his strong points." At last, Duke Wen took his advice and put

the farmer in an important position.

Later, this idiom means a couple treats each other with respect like

guests.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人琴俱亡历史典故

全文共 1105 字

+ 加入清单

人琴俱亡说的是睹物思人,无法分割的兄弟情谊。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人琴俱亡历史典故,一起来看一下吧。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

【释义】琴:古琴;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人去世了,琴的音调也不再美妙了。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历史典故】

王徽之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他性格豪放超脱、不受约束,为人十分洒脱。他有个弟弟叫王献之,字子敬,不仅精通书法,而且擅长绘画,与父亲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

兄弟俩的感情非常好,他们常在晚上一起读书,边读边议。有一晚,两人一起读《高士传赞》,献之忽然拍案叫起来:“好!井丹这个人的品行真高洁啊!”井丹是东汉人,精通学问,不媚权贵,所以献之赞赏他。徽之听了就笑着说:“井丹还没有长卿那样傲世呢!”长卿就是汉代的司马相如,他曾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跟他私奔的才女卓文君结合,这在当时社会里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徽之说他傲世。

当时有个术士说:“人的寿命快终结时,如果有活人愿意代替他死,把自己的余年给他,那么将死的人就可活下来。”徽之听说了此事,便说:“我的才德不如弟弟,就让我把余年给他,我先死好了。”术士摇摇头说:“代人去死,必须自己寿命较长才行。现在你能活的时日也不多了,怎么能代替他呢?”没多久,献之便去世了。

家人怕徽悲痛,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他。徽之一直很惦记弟弟,但始终没有消息。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便问家人:“子敬的病怎样了?为什么很久没有听到他的消息?是否出事了?”家人含含糊糊,欲言又止。徽之便明白了,悲哀地说:“子敬已经去了!是吗?”家人见再也瞒不下去了,便说了实话。

徽之听了居然一声不哭,只是下了病榻,吩咐仆人准备车辆去奔丧。到了献之家,他在灵床上坐了下来,命人把献之生前最喜爱的琴取来,想弹首曲子。但调了半天弦,都没调好。于是举起琴往地上一摔,悲痛地说:“子敬!子敬!如今人琴俱亡!”意思是说:“子敬啊子敬,你是人和琴同时死去了啊!”说罢,他便昏了过去。徽之因极度悲伤,没过多久就病情加重了,一个多月后,他也离世而去。

【成长心语】

睹物思人是一种最常见的怀念方式。当亲人离我们而去时,我们对他们的思念无以复加,对他们的思念无处宣泄,所以,我们只能回到当初共同生活的地方,或者是现在仍然充满他们气息的地方,悼念他们,悼念已经逝去的岁月,悼念曾经的幸福时光。在我们的眼中,他们曾经拥有的美好,也随着他们的离去而一并消失了,正如王徽之所说的“人琴俱亡”。但我们不能像王徽之一样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我们与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始终存在,因此,我们必须在他们离开后,将他们未能完成的人生,延续下去,这才是慰藉他们最好的方法。

[人琴俱亡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历史典故:季扎挂剑

全文共 751 字

+ 加入清单

季札是周朝吴国人,因受封于延陵一代,又称「延陵季子」。那么不妨看看季扎挂剑。以下仅供参考!

【出处】《史记·吴太伯世家》。

【释义】季扎: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封地延陵而得名延陵季子。季扎把自己的佩剑挂在徐国国君的墓前。比喻人一定要坚守诚信。

历史典故

季扎是春秋时吴王寿梦四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他很有才华,寿梦在世时就想把王位传给他,但季扎避让不答应,寿梦只好让长子诸樊继位。

后来,季扎受吴王的委托出使北方,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在接待季扎时,看到了他佩带的宝剑。吴国铸剑在春秋闻名,季扎作为使节所佩带的宝剑自然不凡。徐君对季扎的宝剑赞不绝口,流露出喜爱之情。季扎也看出徐国国君的心意,就打算把这宝剑送给徐国国君作为纪念。但是这把剑是父王赐给他的,是他作为吴国使节的一个信物,他到各诸侯国去必须带着它,现在自己的任务还没完成,怎么能把它送给别人呢?季扎暗下决心,返回时一定把此剑献上。

后来,他离开徐国,先后到鲁国、齐国、郑国、卫国、晋国等地,返回时途经徐国,当他想去拜访徐国国君以实现自己赠剑的愿望时,却得知徐国国君已死。

万分悲痛的季扎来到徐国国君墓前祭奠,祭奠完毕,他解下身上的佩剑,挂在坟旁的树木之上。随从人员说:“徐国国君已死,还留下宝剑干什么呀?”季扎说:“当时我内心已答应了他,我不能因为他已死,就违背自己的心愿啊!”

【成长心语】

人无诚信,不能生存于世上。季扎虽然没有当面许诺要赠给徐君宝剑,只是在心中有一个赠剑的愿望,而当他想要实现这个愿望时,徐国国君却已经死了。但季扎并没有因为徐国国君的死而不履行“承诺”。一个已经亡故的赠剑对象,一把价值连城的宝剑,诠释了“诚”的真实含义。相比那些对别人作出了正式承诺而找各种理由不履行诺言的人来讲,季扎无疑给他们作出了一个良好的表率。

[历史典故:季扎挂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有关名人的经典故事

全文共 563 字

+ 加入清单

在祖国的大地上,一个瘫痪女孩谱写的高昂生命之歌,震撼了亿万青年的心灵,人们从她身上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使自己情操变得更加高尚。她是谁?她就是八十年代的新雷锋--张海迪。

命运向张海迪挑战。五岁时,她就得了硬脊膜外血管病变。此后的十六年间,她先后动过四次大手术,摘除了六块脊椎板,使她从第二胸椎以下,即占三分之二的躯体失去了知觉。

张海迪的命运是很不幸的,可是在党和人民的抚育、关怀和帮助下,她没有沮丧,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向命运挑战。她克服种种困难,自学了小学和中学的基本课程,阅读了一千多册政治、文学、医学、外语等方面的书籍;自学英语达到大学程度;翻译了十六万多字的英文作品和资料;她还不顾自身的病痛,用自学的医学知识和中医针灸技术,为群众治病一万人次以上。她满腔热情地帮助周围的青年学习、工作和进步,使他们奋起革命精神,在工作中做出贡献。她在高考预选中得四百三十六分而不能跨进校门,却鼓励和帮助别的青年进了大学,她自己不能进工厂劳动,到边疆保卫祖国,却鼓励和帮助别的青年成为先进生产者、战斗英雄。

这是一个奇迹吗?确实是一个奇迹。那么是什么力量使这样一个不会走路的女孩生活得如此坚强呢?是她对人民、对共产主义的道德信念的驱使。她说过:“只要我活着,就要为人民服务。我愿意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愿意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典故故事

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懿手里。

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辅助十三岁的皇帝曹髦,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多久,司马师就病死了。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软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典故】高贵乡公卒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传》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释义】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人所共知的野心

【近义词】路人皆知

【成语例句】

◎ 袁世凯帝制自为,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了。

[历史典故:司马昭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经典历史典故:姽婳将军

全文共 1064 字

+ 加入清单

姽婳将军,明朝末年人。姽婳将军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呢,下面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中,贾政讲述了“姽婳将军”林四娘的故事。当年一位恒王出镇青州,他“好武兼好色”,令一班美女习战斗攻拔之事,其中林四娘“姿色既冠,武艺更精”,恒王让林四娘统辖诸位美女,称为“姽婳将军”。

当然了,这位恒王是一个真正的“须眉浊物”兼草包,竟被“流贼”杀死。文武官员纷纷要献城,“不期忠义明闺阁”,林四娘带领众美女夜袭贼营,力战不支,殉王报国……有人考证,曹雪芹并非杜撰,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林四娘是明末崇祯年间的秦淮歌妓,后成为衡王朱常庶的宠妃,平生只参加过一次战斗,在战斗中香消玉殒,被人们称为“姽婳将军”。

到了清代,蒲松龄还把林四娘写进了《聊斋志异》。

此事的考证是否可靠不得而知,但是历史上层出不穷的“姽婳将军”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她们不爱红装爱武装,不系明珠系宝刀,艳李浓桃临战场,让婀娜和娇媚在刀光剑影里亮丽着。她们上马杀敌,就是将军;下马后娴静美好,是为“姽婳”,称之为“姽婳将军”,用《红楼梦》中的说法,是“妙极神奇,更觉妩媚风流”。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姽婳将军”是妇好,她是商王武丁的妻子。甲骨文中有关她的记载有二百多条,她曾率领一万多人的军队去攻打前来侵略的鬼方,并大胜而归,因功勋卓着而深得国民的爱戴。

后来,她的墓中出土了带有“妇好”铭文的“钺”,是妇好生前曾使用过的武器,重八点五公斤。另一件虎纹铜钺重九公斤。妇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见她武艺超群,力大过人。

在历史中,虽然这些巾帼英雄不让须眉,屡立功勋,但正式被皇帝册封,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只有一位,她就是明末的女帅秦良玉,她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封侯的女将军。

秦良玉是一位苗族姑娘,她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自幼从父习文练武,善骑射,通诗文,战功卓着。她统帅的“白杆兵”更是威名远扬,这也是她自己独有的一支部队。

崇祯二年十二月,清兵绕道喜峰口,直抵北京城下。崇祯皇帝匆忙下诏征调天下兵马勤王。秦良玉闻讯,火速“出家财济饷”,率“白杆兵”兼程北上。当时各地赶来的十余万官军互相观望,畏缩不前。唯独秦良玉率先奋勇出击,收复永平、遵化等四城,解除了清兵对北京的威胁。

为此,崇祯皇帝召见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女将军秦良玉,封其为一品夫人,充总兵官,加封少保。崇祯感慨万千,写下四首诗赐给了秦良玉,夸赞她的功绩。其中“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这一句是非常值得体味的。在国家危在旦夕的时候,崇祯皇帝对男人们也许是不抱什么希望的,他们是靠不住的。明末的男人们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历史典故:孟尝君的门客的故事

全文共 1906 字

+ 加入清单

导读:孟尝君是齐国的贵族,名叫田文。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专门招收人才。凡是投奔到他门下来的,他都收留下来,供养他们。这种人叫做门客,也叫做食客。据说,孟尝君门下一共养了三千个食客。其中有许多人其实没有什么本领,只是混口饭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历史典故,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秦昭襄王为了拆散齐楚联盟,他使用两种手段。对楚国他用的是硬手段,对齐国他用的是软手段。他听说齐国最有势力的大臣是孟尝君,就邀请孟尝君上咸阳来,说是要拜他为丞相。

孟尝君上咸阳去的时候,随身带了一大帮门客。秦昭襄王亲自欢迎他。孟尝君献上一件纯白的狐狸皮的袍子作见面礼。秦昭襄王知道这是很名贵的银狐皮,很高兴地把它藏在内库里。

秦昭襄王本来打算请孟尝君当丞相,有人对他说:“田文是齐国的贵族,手下人又多。他当了丞相,一定先替齐国打算,秦国不就危险了吗?”

秦昭襄王说:“那么,还是把他送回去吧。”

他们说:“他在这儿已经住了不少日子,秦国的情况他差不多全知道,哪儿能轻易放他回去呢?”

秦昭襄王就把孟尝君软禁起来。

孟尝君十分着急,他打听得秦王身边有个宠爱的妃子,就托人向她求救。那个妃子叫人传话说:“叫我跟大王说句话并不难,我只要一件银狐皮袍。”

孟尝君和手下的门客商量,说:“我就这么一件,已经送给秦王了,哪里还能要得回来呢?”

其中有个门客说:“我有办法。”

当天夜里,这个门客就摸黑进王宫,找到了内库,把狐皮袍偷了出来。

孟尝君把狐皮袍子送给秦昭襄王的宠妃。那个妃子得了皮袍,就向秦昭襄王劝说把孟尝君释放回去。秦昭襄王果然同意了,发下过关文书,让孟尝君他们回去。

孟尝君得到文书,急急忙忙地往函谷关跑去。他怕秦王反悔,还改名换姓,把文书上的名字也改了。到了关上,正赶上半夜里。依照秦国的规矩,每天早晨,关上要到鸡叫的时候才许放人。大伙儿正在愁眉苦脸盼天亮的时候,忽然有个门客捏着鼻子学起公鸡叫来。一声跟着一声,附近的公鸡全都叫起来了。

守关的人听到鸡叫,开了城门,验过过关文书,让孟尝君出了关。

秦昭襄王果然后悔,派人赶到函谷关,孟尝君已经走远了。

孟尝君回到齐国,当了齐国的相国。他门下的食客就了。他把门客分为几等:头等的门客出去有车马,一般的门客吃的有鱼肉,至于下等的门客,就只能吃粗菜淡饭了。有个名叫冯驩(一作冯煖)的老头子,穷苦得活不下去,投到孟尝君门下来作食客。孟尝君问管事的:“这个人有什么本领?”

管事的回答说:“他说没有什么本领。”

孟尝君笑着说:“把他留下吧。”

管事的懂得孟尝君的意思,就把冯驩当作下等门客对待。过了几天,冯驩靠着柱子敲敲他的剑哼起歌来:“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呀!”

管事的报告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鱼吃,照一般门客的伙食办吧!”

又过了五天,冯驩又敲打他的剑唱起来:“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呀!”

孟尝君听到这个情况,又跟管事的说:“给他备车,照上等门客一样对待。”

又过了五天,孟尝君又问管事的,那位冯先生还有什么意见。管事的回答说:“他又在唱歌了,说什么没有钱养家呢。”

孟尝君问了一下,知道冯驩家里有个老娘,就派人给他老娘送了些吃的穿的。这一来,冯驩果然不再唱歌了。

孟尝君养了这么多的门客,管吃管住,光靠他的俸禄是远远不够花的。他就在自己的封地薛城(今山东滕县东南)向老百姓放债收利息,来维持他家的巨大的耗费。

有一天,孟尝君派冯驩到薛城去收债。冯驩临走的时候,向孟尝君告别,问:“回来的时候,要买点什么东西来?”

孟尝君说:“你瞧着办吧,看我家缺什么就买什么。”

冯驩到了薛城,把欠债的百姓都召集拢来,叫他们把债券拿出来核对。老百姓正在发愁还不出这些债,冯驩却当众假传孟尝君的决定:还不出债的,一概免了。

老百姓听了将信将疑,冯驩干脆点起一把火,把债券烧掉。

冯驩赶回临淄,把收债的情况原原本本告诉孟尝君。孟尝君听了十分生气:“你把债券都烧了,我这里三千人吃什么!”

冯驩不慌不忙地说:“我临走的时候您不是说过,这儿缺什么就买什么吗?我觉得您这儿别的不缺少,缺少的是老百姓的情义,所以我把‘情义’买回来了。”

孟尝君很不高兴地说:“算了吧!”

后来,孟尝君的声望越来越大。秦昭襄王听到齐国重用孟尝君,很担心,暗中打发人到齐国去散播谣言,说孟尝君收买民心,眼看就要当上齐王了。齐湣王听信这些话,认为孟尝君名声太大,威胁他的地位,决定收回孟尝君的相印。孟尝君被革了职,只好回到他的封地薛城去。

这时候,三千多门客大都散了,只有冯驩跟着他,替他驾车上薛城。当他的车马离开薛城还差一百里的时候,只见薛城的百姓,扶老携幼,都来迎接。

孟尝君看到这番情景,十分感触。对冯驩说:“你过去给我买的‘情义’,我今天才看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巧取豪夺成语故事典故

全文共 703 字

+ 加入清单

宋朝大书法家,大画家米芾的儿子米友仁(字元晖),家学渊源,也和他父亲一样,既写得一手好字,又长于作画,尤其非常喜爱古人的作品。有一次,他在别人的船上,看见王羲之真笔字帖,欢喜的什么似的,立即要拿一幅好画交换,主人不同意,他急得大叫,攀着船舷竟就往水里跳,幸亏别人很快把他抱住,才不致落水。他有一样很大的本颁,便是学会模仿古人的画品。他在涟水的时候,曾经向人借回一幅“松牛图”描摹。后来他把真本留下,拿摹本还给人,这人当时没有觉察出来。拿着走了。直至过了好多日才来讨还原本。米友仁问他怎么看得出来,那人回答说:“真本中的眼睛里面,有牧童的影子;而你还我的这一幅却没有。”可是米友仁模仿古人的画品,很少被人发觉他的模本是假的。他经常千方百计向人借古画描摹;而摹完以后,总是拿样本和真本一齐送给主人,请主人自己选择。由与他摹仿古画的技艺很精,把模本和真本模得一模一样,主人往往把模本当成真本收回去,米友仁便因此获得了许多名贵的真本古画。

米友仁是一个有才能的艺术家,值得人们敬仰,又是一个古画的爱好者和欣赏者,让人们更加知道古画的妙处和价值,可是他用那种摹仿的假本巧妙地换取别人真本的行为,却是叫人鄙弃和不耻的。所以有人把他这种用巧妙方法骗取别人真本古画的行为,叫做“巧偷豪夺”。后来的人又从此引伸成“巧取豪夺”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人以不正当的巧妙方法,攫取自己不应得的财物。“巧取”,骗取也;“豪夺”,抢占也。而用此种方法攫取财物,也往往利便又所得很多,故有“巧偷豪夺,故所得多多”见(“清波杂志”)之语,例如,以神物做幌子的神棍,常常巧立名目,假借做什么佛事,骗取无知的人的财物。攫取私有,这便是“巧取豪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历史典故: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全文共 830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在历史剧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句话,那么这句话说的是什么历史典故呢,出自哪里呢,一起来看看!

【典故】

鲁庄公姬同有三个弟弟:庆父、叔牙、季友。庆父最为专横,并拉拢叔牙为党,一直蓄谋争夺君位,并与其嫂——鲁庄公姬同的夫人哀姜私通。鲁庄公于其在位的第三十二年,生了病,因为夫人哀靖没有生子,既无“嫡嗣”,便从“庶子”中议立。庄公与三弟叔牙商量,叔牙因受了其二哥的买嘱,主张立庆父;与四弟季友商量,季友力主立鲁庄公与其宠姬的生子公子斑,并逼叔牙以死表明拥立斑。当年八月,鲁庄公病死,姬斑继位。庆父甚不甘心,便与哀姜密谋,欲暗杀姬斑。恰好有个叫荦的养马人,很有力气,也很鲁莽,因受过鲁庄公的责罚怀恨在心,庆父就唆使荦乘丧期打死了姬斑,另由庆父立了哀姜妹妹叔姜的生子姬开,为鲁闵公。庆父更加肆无忌惮,与哀姜打得更是火热,并越来野心越大。鲁闵公二年,一对奸夫妇又指使一个叫齮的人杀了闵公,欲立庆父。季友趁乱领着鲁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姬申逃到邾国,发出文告声讨庆父,要求国人杀庆父,立姬申。国人响应,庆父畏惧,逃亡到莒国,哀姜逃到邾国。姬申得立,季友买通莒国押回了庆父,庆父于途自缢;因为哀姜是齐公室之女,所以齐桓公很生气,将哀姜召回,也杀了。在鲁庄公死后的几年里,由于庆父串通哀姜连杀了两个国君,而且极度荒淫无耻,作威作福,横行无忌,不但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也给国人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故齐国的仲孙湫到鲁国吊唁回去后,曾叹息地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成语】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拼音】

qìngfùbùsǐ,lǔnànwèiyǐ

【注释】:

不杀掉庆父,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就得不到安宁。已指无法了结,停止的事物。

【出处】:

《左传·闵公元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例子】: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战犯不除,国无宁日。这个道理,难道现在还不明白么?(《南京政府向何处去?》)

【用法】:

作宾语、分句;用于坏人

[历史典故: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关于曹操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339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是一位兼具史学和文学双重属性的人物,在他身上发生过哪些故事呢?小编整理了一些有关曹操的经典历史典故,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有关曹操的经典历史典故篇1:孟德献刀

公元一八九年夏天,汉灵帝病死,向进立太子刘辩做了皇帝。董卓以剿除宦官司为名,率领二十万大军进洛阳。董卓又收骁勇无比的吕布做干儿子,把刘辩废掉,立九岁刘协为皇帝,就是汉献帝。他自己独揽朝廷大权。

董卓非常荒淫残暴。为了宠络人心,封曹操提升为骁骑校尉,但是曹操看董卓倒行逆施,不得人心,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并且全身取义,刺杀董卓。

一天,曹操配刀来到丞相府,见董卓坐在床上,董卓见曹操进来,问道:“孟德,今天怎么来晚了?”曹操说:“我的马太瘦弱,跑不快。”董卓为了拉扰曹操,就叫吕布挑了一匹西凉送来的好马,送给曹操。吕布领令出去了。不一会,董卓感到困乏便朝里在床上倒下了。曹操一见,这可是好机会,急忙掣出宝刀,哪知,董卓从衣镜中看见曹操在拔刀,忙翻身问道:“孟德干什么?”这时,吕布已牵马来到。

曹操惊慌间,把刀举起,跪下说:“我有一口宝刀,特带来献给恩相。”董卓接过来一看,这刀有一尺多长,柄上镶嵌着珠宝,刀刃极为锋利,果真是一口宝刀,便递给吕布收下了。曹操又从身上把刀鞘解下来,交给吕布。

随后,董卓领曹操出来看马。曹操拜谢说:“我想骑上试试。”董卓叫人给马备上鞍辔。曹操牵马出了相府,狠打几鞭,往东南方向飞也似地逃跑了。

有关曹操的经典历史典故篇2:误杀吕伯奢

当年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出京城。董卓派人追捕,并四处张贴告示,到处设下捉拿曹操的罗网,情势十分险恶。

曹操和救他脱险的陈宫逃到曹操父亲的老友吕伯奢家。吕伯奢热情款待,因家中无酒,便急忙出去买酒。曹操坐在前堂,忽然听见后面有磨刀声,顿时起了疑心。悄悄走到后院,听里面说:“绑起来,杀吧!”立即大惊失色,没等再认真观察,就决定先下手。于是提剑闯入内宅,见一人杀一人,老少八口全倒在血泊之中,杀到厨房,看见一只猪刚刚被困上司蹄待宰。这才明白是因为误会而错杀了真诚待客的主人一家。

曹操和陈宫时又匆匆逃离吕家。但是在半路上又和兴冲冲、喜滋滋买酒而归的老翁吕伯奢碰上了!陈宫满面愧疚,抬不起头。曹操却在两马相错之机,一挥剑,又把慈祥的老翁杀死了!

陈宫大惊:“前面杀人,是由于误会,现在明知是恩人,却还要杀害,太不像话了!”

曹操道:“吕伯奢到家,一见被杀之人,必定告官,追杀我们!”

“你这样做,也太不仁义了!”陈宫道。

曹操冷笑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有关曹操的经典历史典故篇3:挟天子以令诸侯

汉朝末年,国运的衰败已经到了极点。这个时候,太尉杨彪想到了曹操,他对汉献帝建议, 曹操现在在山东兵强马壮,可以召他入朝,辅助王室。汉献帝满口答应,立即派使者去山东,召曹操进宫。曹操接了诏书,约定时间起兵朝洛阳进发。,帮助汉献帝剿灭了李决、郭汜两个叛贼,深得汉献帝的信任,曹操趁机奏请皇上说:“洛阳荒芜已久,并且很难重建,粮食转运也十分困难。许昌靠近鲁山,城墙宫室是现成的,钱粮物以及民工充足可用。臣贸然请求皇上迁都许昌。”汉献帝虽不情愿,但有不得不同意。其他的大臣都畏惧曹操的势力,也不敢提出异议。这样,便选了一个日子,曹操率军护驾,文武百官都尾随其后,迁都许昌。

到达许昌后,曹操大兴土木,盖宫室殿宇,建庙立寺,修城墙建衙门。自封为大,又任命了一批军政要员。自此,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的实权归于曹操。朝廷事务,均先报告曹操,然后才报皇帝。

有关曹操的经典历史典故篇4:梦中杀人

为防止别人暗算,曹操他对照料、服侍自己饮食起居的侍从们说:“我有个毛病,或者说特殊功能,当我在睡梦中时,只要人稍一接近我,我就会跟梦游症似的,马上跳起身来杀死这个人,所以今后当我睡着、尤其是熟睡之际,千万不要靠近我,以免误杀。”

曹操为使众人相信自己的话,于是在一天夜晚睡觉时,故意蹬开被子,装作受冻而不知的酣睡状态。

一个平日深受曹操喜爱、对曹操的照料也十分精细入微的小男童,见主人在寒夜受冻,出于职责、更出于对曹操的爱戴,便小心翼翼、轻手轻脚地走到曹操卧床前,刚要伸手捡起地上的被子给主人盖好,曹操突然翻身跳起,抽出床头宝剑,狠命一挥,男童即刻身亡。曹操杀人之后,一言不发,重新躺倒,呼呼大睡起来。

其他侍从吓得面无人色,都呆傻般一动不能动。很长时间才清醒过来,但谁也不敢再靠近曹操。那个被杀的小童也就一直横在曹操床下。

第二天清晨,曹操醒来,一见床头床尾溅满鲜血、床下又横卧着已死的小童,大惊之后便大怒:“谁敢杀我所爱之人?!”

曹操的这种伎俩,只有一人看得透明之极。这个人就是杨修。当曹操装模做样为小童送葬时,他扶棺苦笑道:“不是曹公在梦中,而是你在梦中啊!“曹操见杨修戳穿了自己的计谋,深恨杨修,后来终于找了个借口杀死了杨修。

有关曹操的经典历史典故篇5:官渡之战

袁绍和曹操在官渡地区展开了争夺中原的官渡大战。

袁绍率十万大军驻守在黄河北岸,兵强马壮,粮草已基本用完。

谋士田丰劝袁绍打持久战。消耗曹军实力。袁绍不听,反将田丰关进监狱。另一位谋士许攸建议袁绍乘机偷袭许昌,却被袁绍怀疑为曹操的奸细,想调开前线兵力。许攸一怒之下,投奔了曹营。

许攸建议曹操出奇兵突袭袁绍粮草供应的大本营——乌巢。曹操采纳了许攸的献策,亲自率领精兵强将,夜袭乌巢,一把火将袁军的粮草烧个精光。

袁绍部将曾经主张全力增援乌巢,袁绍却坚持要与曹军正面决战:结果,既攻不破曹军大营,又损失了乌巢的粮草,军心大乱。

曹操乘势大举进攻,扬言直取袁绍的老巢 郡合黎阳。袁绍从河北官渡前线分兵赶去久远,曹军尾随追杀,袁军无心恋战,纷纷丢盔弃甲,四处逃窜,损失足有七八万人。

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范例,体现了曹操的指挥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狼外婆的传说典故

全文共 2575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个山村住着一个老嬷嬷,她有三个闺女,大闺女叫大门环儿,二闺女叫二门鼻儿,三闺女叫笤帚疙瘩儿。

有一天,老嬷嬷赶集买了点心、烧饼和香油果子,装进一个篮子里头,去走娘家,临走时嘱咐孩子们说:

“今天我去看外婆,明天才能回来。晚上早吃饭早睡觉,不是娘回来,谁来叫门也别开。”娘叮嘱了一遍又一遍,才挎着篮子出门走了。

老嬷嬷走到半路里遇到一个蒙着灰头巾的老婆子,老婆子说:

“你上哪村去呀?”

老嬷嬷说:“我到东村去走娘家。”

“走累了吧?咱坐在地头上歇歇吧!”

“歇歇就歇歇吧!”

两个人坐在地头上说起闲话来了。

“你家有几口人呀?”

“我家有四口人,我有三个闺女。”

“她们都叫什么名字呀?”

“大的叫大门环儿,二的叫二门鼻儿,三的叫笤帚疙瘩儿。”

“你住在哪个村呀?”

“我家住在西村庄南头,院子里有棵老枣树的就是。”

老婆子说:“哎,我看你头上有虱子,我给你捉捉吧!”

老嬷嬷说:“好吧!”

原来这个老婆子是个妖精变的,它说:“捉虱子,你别嫌疼。”说着就用指甲掐一块头皮放在嘴里嚼嚼吃了。

老嬷嬷说:“俺不让你捉了,疼死俺了!”

“哎,忍忍疼,捉得净!”说着又掐了一块头皮放在嘴里嚼吃了。

“俺可不叫你捉了,你怎么掐我的头皮吃呢?”

“好,不捉了,不捉了!”

“那你篮子里是什么东西呀?”

“是点心、烧饼和香油果子。”

“你给我一个吃吧!”

“这是看俺娘的礼物,那可不能吃。”

“你不给我吃,我就把你吃了!”

老嬷嬷吓了一跳,抬头仔细一看,知道它是个狼妖精,就把篮子里的点心给它吃,那狼妖精“呱哒”一个、“呱哒”一个,狼吞虎咽地吃开了。

老嬷嬷心想,逃命要紧,撒腿就往回跑开了。

狼妖精吃完了篮子里的东西,就去撵老嬷嬷,一霎儿的工夫就撵上老嬷嬷了,它一下子把她扑倒,拉到高粱地里就吃了。

狼妖精等天黑了,就装扮成大门环儿的外婆,去准备吃她们姊妹仨。

狼外婆走到村头,看见一家院子里有棵老枣树,就敲门喊开了:

“大门环儿,二门鼻儿,笤帚疙瘩开屋门儿!”

姊妹仨听见叫门,便问道:

“你是谁呀?”

“我是你外婆呀!”

大门环儿说:“俺娘不是去看你了吗!你怎么来了呢?”

“你娘病倒了,头疼得天旋地转,叫我来和你们做伴。”

大门环儿一听声音不像外婆,就说:“你不是外婆,你怎么说话嗡嗡哝哝?”

狼外婆说:“昨儿伤风,鼻子不通,说起话来才嗡嗡哝哝。”

二门鼻儿借着月光从门缝里一瞧,瞧见手上有毛,就说:“你不是外婆,你手上怎么有毛?”

狼外婆说:“那不是毛,那是新做的皮手套。”

笤帚疙瘩从门缝里一瞧,瞧见腿上没有带子,就说:“你不像外婆,外婆扎腿带子,你腿上怎么没扎带子呢?”

狼外婆就赶紧念咒:“东风刮,西风刮,刮两个高粱叶来把腿扎。”

果然飞来两片高粱叶,狼外婆赶紧用高粱叶把腿扎上,就说:“你看腿上不是扎着腿带子吗?好孩子赶快把门儿开开!”

笤帚疙瘩儿又从门缝里一看,真看见扎着腿带,就说:“外婆真有腿带,我来把门儿开开。”说着,“哗啦”就把门开了。

狼外婆赶紧进了家。

大门环儿说:“外婆,我点上灯吧!”

狼外婆说:“千万别点灯,点灯妨公公!”

二门鼻儿说:“我打着火吧!”

狼外婆说:“千万别打火,打火妨婆婆!”

笤帚疙瘩儿说:“摸黑睡觉吓得慌!”

狼外婆说:“摸黑睡觉睡得香,一觉睡到大天亮。外婆搂着你睡,还怕吓得慌!”

狼外婆真的搂着笤帚疙瘩儿睡,和大门环儿、二门鼻儿蹬腿睡。

刚刚睡下,大闺女和二闺女都觉着外婆有个毛疹疹的大尾巴,她们齐声问:

“外婆,外婆,你怎么还有一条大尾巴呢?”

“别胡说,那不是大尾巴,那是我带来的一匹麻!”

这时,狼外婆就悄悄把三闺女笤帚疙瘩儿掐死吃起来了。

二闺女听见外婆“咯吱咯吱”地吃东西,就问:

“外婆外婆,你吃的什么?”

“我不是伤风了吗?我吃个胡萝卜压压咳嗽。”

大闺女说:“给我一块吃吧!”

二闺女也说:“给我一块吃吧!”

狼外婆说:“死丫头片子,看把你们馋的,给你们一块!”说着扔给大闺女一块。

大闺女一摸粘糊糊的,仔细一摸,知道是小妹妹的脚指头哩!她悄悄告诉二妹妹说:“不好了,她不是外婆,是个狼妖精!她把妹妹吃了,赶快逃到院子里去。”

大门环儿说:“外婆外婆,我拉屎。”

“到床底下拉去!”

“不行,床底下有床神。”

“到门后头拉去!”

“不行,门后头有门神。”

“你到院子里拉去吧!”

大门环儿急忙跑出去了。

二门鼻儿也说:“外婆外婆,我也拉屎。”

“床底下拉去!”

“床底下有床神。”

“门后头拉去!”

“门后头有门神。”

“那你也到院子里拉去吧!”

大门环儿和二门鼻儿悄悄地说:“这是个狼妖精,一定是它把咱娘吃了,又装扮成外婆来吃咱姊妹仨的。现在它先把小妹吃了,我们一定要为娘和小妹报仇,你别害怕。”

二门鼻儿哭着说:“我不怕,我要为娘和妹妹报仇。”

她姊妹俩带着油桶和井绳,急忙爬到枣树上去,她俩坐在老枣树柯杈上,把一桶油倒在枣树下半身上,防备狼外婆爬树。

狼外婆在床上等啊、等啊,也没把姊妹俩等回来。它等急了,就喊开了:

“大门环儿、二门鼻儿,你们两个死丫头片子,你们干什么呢,怎么还不回屋来?”

正巧,这时有一家娶媳妇的路过村头。

大门环儿说:“我们在这里看娶媳妇的哪,你也快来瞧吧!你听,唢呐吹,锣鼓敲,呜哒呜哒好热闹。”

狼外婆听到了唢呐声和锣鼓声,又惦记着吃她姊妹俩,就来到院子里。它一看姊妹俩在枣树上,它就往树上爬,树干上倒了油,它一爬一出溜,一爬一出溜,树皮把爪子磨疼了,还是上不去。它说:“大门环儿、二门鼻儿,外婆怎么上不去呢?树为什么这样滑呀?”

大门环儿说:“你到针线簸篮里去拿裹针来,把针一根根地插在树上,树就不滑了。”

狼外婆到屋里摸着针线簸篮,拿出一裹针来,把针一根根地插在树上,然后它又往树上爬,爬来爬去,那针把它的脚掌也扎疼了。

二门鼻儿说:“外婆,我这里有井绳,我把绳子放下去,你用绳子捆住腰,我把你拔上来吧!”

狼外婆说:“好吧!”它用绳子捆住自己的腰,说:“捆好了,你拔吧!”

二门鼻儿用劲往上拔,拔到半空中,她猛一松绳子,“呱唧”把狼外婆摔了个仰八叉,摔得它鬼哭狼嚎:“哎哟,摔死我了,你这个死丫头片子,我非吃了你不可!”

大门环儿说:“外婆外婆别生气,我比妹妹有力气。我来拔你,定能顺心合意。”

狼外婆说:“那好吧,你若是摔疼我,非吃了你不可!”

大门环儿抓紧绳子往上拔,快拔到树柯杈了,大门环儿猛地一松手,“噗通”一声,把狼妖精摔得七窍流血,死在地上了。

大门环儿和二门鼻儿凭着聪明和勇敢,终于为娘和小妹妹报了仇,雪了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喝西北风的由来典故

全文共 637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喝西北风原作“吸风”。指道家所宣扬的一种境界,即不食人间烟火,只靠呼吸空气生存。也指没有东西吃,空着肚子过日子。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历史典故,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喝西北风原作“吸风”。指道家所宣扬的一种境界,即不食人间烟火,只靠呼吸空气生存。指没有东西吃,空着肚子过日子。出自《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唐朝·枉檐《游边》:“边云四顾浓,饥马嗅枯丛。万里八九月,一身西北风。”如“叫我们管山吃山,管水吃水,都像你这一毛不拔,我们喝西北风。”(清朝·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1回)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北方空旷地方,60年代吃不上东西,那时老是刮西北风,风中夹带着一种树籽,当地的人把这些树籽(也可能有别的植物的种子)收集起来,熬粥喝,所以叫喝西北风。

此外还有一典故:

从前,有一个十分吝啬的赵财主,一心想给儿子请个好教书先生,但又舍不得花钱。“到哪里才能请到一个光教书不吃饭的先生呢?”夫妻俩动开了脑筋。

妻子说:“听人说,翻过那座山,有一个小村。村中有个穷秀才,不吃饭,只喝西北风。如果能把他请来,那就再好不过了。”赵财主信以为真,便骑着毛驴去请只喝西北风的先生了。

赵财主走出家门不多远,遇到了晏子。他想晏子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何不听听他的意见呢?于是高兴地把自己的打算对晏子说了。晏子听了连声说:“好,好,请到这样先生真是太好了!”稍停,他又连连摇头说:“不行,不行!要是有一天刮起东南风,拿什么东西给先生吃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八百蛟龙护南岳的典故

全文共 2174 字

+ 加入清单

位于湖南省衡阳市的南岳大庙,又被称为“南国故宫”,是专门为了祭祀南岳圣帝而修建的,是我国南方规模最为宏大、布局最为完整的宫殿式建筑群之一,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大庙中有八百条形态各异的蛟龙被刻于屋顶、石柱和栏杆上。为什么会雕刻这么多的蛟龙呢?这还得从一个传说讲起。

据说,远古时候,南方有个部落,他们的首领叫祝融。祝融非常聪明,他发现如果将两块石头猛烈撞击摩擦就会出现火花,这样就能取火了。他把这个发现告诉了黄帝。黄帝为了奖赏他,封给他一个官职——正火官,并派他去镇守南方。

祝融来到南方,住在衡山。他把取火的方法教给了当地的百姓。百姓们很快就学会了,他们用火烤东西吃,还用火照明,遇到野兽袭击人类的时候,就用火把把它们赶走。火给大家带来了便利,百姓们因此过上了好日子。大家很感激祝融,对他非常尊敬。

一天,祝融把南方各个氏族的首领都召集在一块儿,把火种分给他们,让他们各自保存好火种。可是祝融并不知道保存火种的方法,只是叫大家把火种埋在地下,不让它熄灭。谁知过了一段时间,火种燃烧起来了,而且越烧越旺,弄得整个南岳的地底下都是烈火。地底下的烈火把地面烤得滚烫,花草树木全枯死了,江河里的水也被煮开了……到处都是一片焦黄,庄稼也没办法种,大家没有吃的,又热又饿,一个个精神萎靡,站都站不稳。

有一位龙子,住在离衡山不远的湘江,此时龙宫就像一个蒸笼,热得他实在受不了了,只好向住在南海的父亲求救。湘江龙子写了一封信,派亲信火速送到南海。南海龙王接到儿子的信,得知了儿子现在的情况,万分焦急。可这南岳距离南海有几千里水路,俗话说远水解不了近渴,这该如何是好呀?旁边的龟丞相站出来说:“陛下,不如这样,我们先将海水呵成气,变成云,吹到南岳去,到时候云变成雨,下他个三天三夜,先救急再说。”龙王觉得他说得有道理,赶紧派人去呵海水,就这样,南海的水整整被呵下去了三尺三寸。

可是,龙王降下的水,只能暂时缓解地面上的热,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地底下的火依旧在燃烧。过不多久,南海龙王来南岳巡视,看见南岳方圆百里都是积水,老百姓的房子都被泡在水里,人们跑到山顶上避难。水在地上流,地下却仍然有火,烤得大地还是像个蒸笼一样。南海龙王看到自己浇下的雨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心里别提有多难过了。他想来想去也想不到什么好办法,这时湘江龙子说:“父王,俗话说,有事问三老,说不定老百姓会有办法呢?我们不妨去问问他们吧。”

龙王想了想,也只有这个办法了。于是他化身人形,变成一个老者,龙子则变成随从跟在他身后,一起朝村子里走去。

龙王父子从前山走到后山,从东山走到西山,碰见老人就问。有一天,他们来到一个山坳上,看见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凿着一块石头。这块石头很奇怪,只见上面左一个洞,右一个洞,像个大蜂窝一样。龙王很奇怪,上前问道:“老人家,您这是在干什么呀?”老石匠抬起头,看着眼前这个穿着光鲜的老人,叹了口气,说:“唉,你是外地人吧,最近我们这里遭了灾,又是火灾又是水灾的,原来是地火烤着,后来龙王为救火,降下了三天暴雨,可火没熄灭,反而引来了水灾。你看看,这遍地都冒着热气啊。”龙王看了看周围的土地,无奈地说道:“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老石匠缓缓地回答道:“办法嘛,也不是没有。”龙王听到这话,眼睛都亮了,赶忙问:“老人家,您是不是有什么办法?”老石匠看了他一眼,摇摇头说:“说了也没用,除非龙王亲自来。”

龙王一着急,顿时从人形化为龙形,说:“老人家,我就是龙王啊,您赶快告诉我吧,我好救大伙儿啊。”

老石匠没想到眼前的人就是龙王,赶忙跪拜,说:“龙王显灵,我们有救了。”说完拿着刚才凿的那块石头对龙王说:“你看,这是衡山的模型。衡山总共有三十六个洞,后洞通着前洞,前面的洞又连着湘江。只要派出几条蛟龙,驻守在这些洞里,把海里的水引到山上来,这样,地火就能被制服了。”龙王一听,果然有道理,立刻照着老石匠的话去做。老石匠看龙王这么热心,对人类如此慷慨,就把那个辛苦凿好的衡山模型送给了他。

南海龙王一回到龙宫,就赶紧将五湖四海的八百条蛟龙全部召集在了一起,大家一起商量治理南岳的办法。龙王将老石匠的话说给大家听,并问道:“救百姓于水火,此等善举有谁愿意去吗?”蛟龙们都跃跃欲试。于是,龙王挑选了一些法术高强的蛟龙,把他们派往南岳,并命令其他蛟龙,今后只要南岳需要水,不管是谁,都要给予帮助。这样,南岳一下子来了好多蛟龙。青龙住在青龙桥下,黄龙住在黄沙潭,黑龙住在莲花峰下的黑沙潭,白龙住在集贤峰下的白龙潭……其余的蛟龙,有的住在水帘洞,有的住在络丝潭,有的住在九龙泉……总之,凡是需要的地方就有蛟龙把守。

夏天来了,南岳酷热难耐,蛟龙们就甩动尾巴,招来乌云、闪电,紧接着,大雨倾盆而下,这样,每个潭里、洞里,都灌满了清凉的雨水,热气消散,南岳也跟着凉爽起来。到了冬天,遇上下雪,地上到处都结着冰,人们冷得直哆嗦。这时候,蛟龙就趴在地上一动不动,让地火发出热气,烤得每个潭里、洞里都热乎乎的。因此,这么多年来,南岳总是冬暖夏凉,大家都喜欢到这里来住。

为了感谢龙王和蛟龙们的大恩大德,人们特意修了一座南岳大庙,并在庙里的正殿前面,用汉白玉石雕了一条大龙。大龙雕得栩栩如生,就像活的一样。另外,在墙上、柱子上、神台上,人们都雕了很多龙,不多不少,刚好八百条,以此来纪念八百蛟龙护南岳的功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历史典故:背水一战

全文共 84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历史典故中产生并流传下来的成语或者短语,都蕴含着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历史典故:背水一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语】: 背水一战

【拼音】: bèi shuǐ yī zhàn

【解释】: 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历史典故】: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说曹操,曹操到

全文共 329 字

+ 加入清单

汉献帝在李催与郭汜火拼时曾一度脱离险境,然而李郭二人合兵后继续追拿汉献帝,有人献计推荐曹操他平剿青州黄巾军有功、可以救驾,然而信使未出时联军以杀到,眼看走投无路之际夏侯敦奉曹操之命率军“保驾”成功,后将李郭联军击溃,曹操被加封官爵。故有“说曹操,曹操到”之说。

民间说法是曹操主动前来护驾,与三国演义稍有不同。

见《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部”。且说曹操在讨伐董单之后,曾任东郡太守。当时山东黄巾又起,他与济北相鲍信共同讨伐黄巾,招安降兵三十余万。自此曹操威名日重,被朝廷加封为镇东将军。董承、杨奉护驾至洛阳后,仍担心李催、郭汜来犯,故奏请献帝,宣曹操入朝,以辅王室。操接旨后,尽起山东之兵,赶来洛阳护驾。刚到洛阳城外,适逢李催、都记领兵来攻洛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300字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历史故事》是一本讲在战争时期中一些有名而且还杀敌效国的大人物。

里面有大禹治水,卧薪尝胆,“强县令”董宣,“书圣”王羲之,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大文豪苏东坡,留取丹心照汗青,武昌起义等等,这几个故事让我有很大的感受,尤其是大禹治水,禹走过三次走过家门却没有一次进去看看儿子和妻子,由此可见,禹是多么希望早日治理好洪水,好让人们过上幸福的日子,最后禹治理了洪水,当上了皇帝。我也要向禹学习,做一个帮助别人的人。

隋炀是凶狠残暴的皇帝,为了开凿大运河,一点也不管老板姓的死活,仅开挖通济渠的民夫就有近七十万人死在工地上,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最后被判军给杀死了。 在最后的武昌起义中,成立了中华民国。

“ 书圣 ”王羲之中只是 给一位卖竹扇的老婆婆添上了五个字,路人就把竹扇买光了可想而知,王羲之书法是有多好。

这本《中国历史故事》让我知道了战争时期的事,非常好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