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纪录片《中国战疫录》观后感优秀20篇

他运筹帷幄,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好学深思,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不辍探索,实现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他纵横捭阖,创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下面是《走进毛泽东》的观后感范文,供大家阅读。

浏览

1211

作文

641

纪录片《生门》观后感

全文共 259 字

+ 加入清单

看完了电影纪录片生门》,我已经泪流满面。我看的这场电影是电影上映前的点映,先看电影后付费,自愿付费,如果看着好就付费,看着不好就不付费。我付费了,不仅是为了电影拍得真实,而且为了妇产科医生,为了对他们的尊重和称赞,所以,我付费了。

而且,我写下这篇观后感,希望大家都看看电影纪录片《生门》,通过这部影片了解生命之门的妇产科,了解这群肩负着两条以上生命的妇产科医生。

更希望那些剖宫产二胎的准妈妈们看看这部电影,了解剖宫产二胎的风险,为自己的生命,为下一代的安全,根据自己的年龄、健康状况,好好权衡一下,减少二胎的风险。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讴歌母爱的纪录片《生门》观后感

全文共 812 字

+ 加入清单

2013年底,导演陈为军和他的伙伴将摄影机架在了中南医院妇产科,一拍就是两年整。信奉“选题在你一公里范围之内”的陈为军,此前的纪录片作品曾获得美国广播电视文化成就奖、英国国家最佳纪录片奖,也曾入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单元。这一次的选题,同样颇费思量。

“这就是一个高度浓缩了的滚滚红尘。”在陈为军看来,医院的妇产科集结了穷与富的对比、生与死的挣扎、舍与得的纠结、老与少的代沟。每七天,新的人间悲喜就在这里轮换一遍。他们在中南医院跟踪拍摄了2年,素材量达500个小时,最后从拍摄到的40个完整故事中,选取了代表4种不同类型的故事,剪辑成了纪实电影《生门》,将于12月16日与全国观众见面。

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和当下语境里,生育是一个相当私隐和敏感的话题。被《生门》镜头记录下的,自然有迎接新生命的喜悦,但更多的是焦灼权衡,生与死的拉锯战,甚至是对观念与伦理的拷问。“任何矛盾都像一个立方体,由6个面组成。我们认为有些社会问题很尖锐,是因为并没有把矛盾的各个方面全部摆出来,当你真实、客观、公正地摆出这些矛盾,明晰它的前因后果时,就会发现,对立最终可以达成和解。”陈为军说,医院是生命的起点,也是生命的终点,“其实把医院的故事拍好了,也就把咱们中国人拍好了。”

在《生门》里,你确实可以看到“最大公约数”的中国人。他们极普通,普通得就像你在任何一班公交车、任何一家小饭馆甚至任何一个医院取药小窗口遇见的那些人,而他们的悲喜得失就在此刻、就在这片土地上。是的,技法再高超的导演也抵不过生活,真实就是这些普通人的生活故事最大的魅力,真实的笑、真实的哭、真实的纠结、真实的命悬一线,具有任何演员都无法演绎的穿透力。

“他们面对生命的那种敬畏,面对困难的那种隐忍,正是我们民族性格里最普遍最深沉的一部分。”陈为军说,某种程度上,纪录片导演很像社会学工作者,“区别在于,影像是面向大众的,而不是局限于学术圈,就像白居易的诗歌,老太太也能看得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纪录片《筑梦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1071 字

+ 加入清单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被议定,从那时起,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儿女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这是《筑梦中国》第一集——《风雨如磐》中所讲述的内容。从昨天晚上开始,周家山社区积极组织党员观看历史记录片《筑梦中国》,随着记录片一起回到历史时空,回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感知了伟大中华民族的复兴轨迹,更深刻领会了中国梦的内涵。

梦,周而复始,几经浮沉,时至今日,汇聚成了一个伟大的梦——中国梦。

——题记

关于中国梦这一题词,我第一次是在学校举办的会议上有幸听到。一位老党员来给我们讲述“中国梦教育”,他短暂而精彩的讲演历历在目,我感受到了爱国者一种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也许是因为好奇,我查阅相关资料,找到了这一题词,也做以了解。

中国梦,这是习近平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仪式上所提到的,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

中国梦的筑梦道路(发展历程):记录着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信探索的伟大历程;展现中国梦特色社会主义前程似锦。

有了中国梦,就等于有了传奇的神话。这是民族之梦,也是每个中国人之梦。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且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虽然我们不需要接受战火的洗礼,但是我们有责任去弘扬民族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在中国梦的道路上,从1840年起,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走过了109个春秋。在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坚信有道路、理论、制度支撑的“中国梦”距离我们遥远,但其必定是美好的未来和前景。

作为一个中学生,也许谈中国梦有些太遥远。从实际出发,中国梦其本质就是人民幸福安康。我们每一个人为国家付出的共同梦想而奋斗,这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国梦的巨变与升华。我不必去解释他的政治意义,而想要每个人从心中去体会。

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是强大的,我们每个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了新的空间,这也使中国梦的实现更进一步。

我用一小时读懂“中国梦”,这不只是习近平所要做的政治论坛,他是要求我们每一个人去追求、去冲刺。

梦想天空分外蓝。继承上一辈的中国梦,为了下一代的中国梦,这便是我的中国梦。我要用一辈子去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297 字

+ 加入清单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中国决定抗美援朝。付雁作为一名机要干部,向东北军区报到,随后作为第一批赴朝鲜人员去朝鲜,在志愿军总部担任一名话务员。

这时候,他才16岁。

抗美援朝,志愿军官兵牺牲很大。但是,付雁因在志愿军总部,没有上前线,加上又是话务员,个人的安全基本上是有保障的。但是,他也经历了好几次的惊险时刻。

首先是在赴朝路上,他与22名机要干部乘坐汽车进入朝鲜。一次,汽车行驶在公路一个拐弯处时,突然前面一颗炸弹爆炸,冲击波很大,汽车颠簸了几下,除司机受了一点轻伤外,其他的人虚惊一场,毫发无伤。

为什么?

公路拐弯处前的一个山头,挡住了飞舞的弹片。

三天三夜后,他们抵达志愿军机关所在地——大榆洞,随后,再被安排乘坐汽车去前勤指挥部报到。一路上,飞机不停地轰炸。晚上,大家昏昏欲睡时,突然又一声巨响,一颗炸弹在不远处爆炸,驾驶员头部和胸部受重伤。

而其余的八人个个完好,其中也包括付雁。

以后,付雁又两次历险。

那是在第五次战役前夕,因为前方一直在激战,话务员每天只能睡二三个小时。经常是敌机在头上盘旋,他们照常工作。一天,大家正在吃晚饭,敌机突然出现,狂轰滥炸,付雁和大家立即往山沟转移。

结果,在途中,通讯员小韩不幸中弹牺牲,年仅18岁。

其他人安全无恙。

因为工作太忙,睡眠不足。付雁等话务员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多睡上三四个小时。一次,他在烛光下带着棉帽工作,不知不觉睡着了。结果,烛火把棉帽右边的护耳烧着了,把他右边的头发和眉毛烤焦了一大块。

这是付雁在朝鲜唯一的一次受伤。

付雁是丹东人,自幼丧父,家中有四兄妹,他是老五,母亲最喜欢他。1953年朝鲜停战了。因为他离家较近,领导照顾他,给他批了10天假期回国探亲。

付雁是三年前被东北军区到学校挑选机要员,被选中参军的。当时母亲知道后,舍不得他走,心里难受,但没反对。

1950年元旦前四天,付雁离家正式去学校了。在离家前的那个晚上,母亲彻夜未眠,一面流泪,一面为他准备了几件衣服。第二日,她冒着寒风,踏着白雪,满含热泪,把儿子送上了火车。

这一次请假回家,可以见到自己的母亲了,付雁很高兴,带上了立功喜报,还从战友那里借了一些钱,准备孝敬母亲。

可是,他回到家后,哥哥和姐姐们虽然很高兴,却表情异常,似乎都在躲避什么。付雁突然预感一种不祥之兆,便追问:“母亲呢?”

“母亲已经病故两年了。”大哥说。

接着,大哥告诉他:“你走后,她就一反常态,情绪始终不好。后来,听说你上前线去了朝鲜,整天坐卧不安,神魂恍惚,天天念叨你,见到当兵的就问:‘我家春子(付雁的小名)呢?’她还说要去沈阳看你。三个月后,1951年初,她发展到不吃不喝,最后经医院抢救无效于2月10日逝世。你在朝鲜打仗,我们也无法告诉你。”

这真是晴天一声大霹雳!付雁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第二天,他在母亲的墓前整整坐了三个小时。

随后,假期还没结束,他就带着终生的愧疚返回了朝鲜。后来,付雁在部队中干了一辈子,也成为了一名解放军干部。

70年后,付雁还忘记不了自己的母亲。在纪念抗美援朝60周年时,他含泪向人们讲述了母亲当年不吃不喝而死的往事。但是,他坚定地说:

“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不能变。”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纪录片《军工记忆》观后感想

全文共 1483 字

+ 加入清单

7月27日至8月1日每晚8点,由国家国防科工局拍摄的大型电视系列纪录片军工记忆》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中央九台)连续播出。江南公司重点参与的兵器集团“红箭”产品的研制故事作为系列片中的一个章节,将在此期间与大家见面。

为传承军工文化,弘扬军工精神,国防科工局联合中央电视台,以军工重大历史事件为叙事背景,于近年拍摄制作并陆续播出了系列纪录片《军工记忆》。系列片以亲历者或见证者讲述精彩故事、历史资料画面等方式,回顾我国军工行业的有关重大历史事件,展现军工儿女献身军工的豪迈精神。该系列片荣获“第19届中国电视纪录片长片十佳作品奖”。

“从一无所有,到世界领先”,“红箭”产品作为中国兵器的一个品牌,创造了无坚不摧的神话,成为军工装备的重要产品之一。去年,国防科工局《军工记忆》摄制组先后两次来江南公司,历时十余天,通过人物专访、场景拍摄、资料收集等方式,采访、拍摄了红箭产品研制、生产的历程,向国人展现了江南兵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工报国,甘于奉献,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军工精神。

《军工记忆》观后感1200字

姗姗来迟的高温天里,坐于电视前,整整花了5个小时看完了6集电视纪录片《军工记忆》。作为老军工的我们顿时觉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因为《记忆》里正为我们亲见、亲为、亲历。

长期以来,由于保密的原因,我们军工系统为国家为民族默默地奉献,但并不为人所知。如今随着时间推移,我们中的一部分渐渐老去,一些历史遗迹也慢慢消失。这次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中央电视台联袂打造在7月下旬推出《军工记忆》终于揭开了我国大型军事装备研发过程中那些鲜为人知的往事,讲述了我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几代科研人员突破国防科技尖端,成功研制军工重大型号装备的精彩故事。时间跨度从上世纪60年代至新世纪。内容涵盖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红箭8反坦克导弹、歼-10战斗机、座警2000预警机等多项军事装备的研发过程。展示了几百万军工人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它让人们看到了军工人的执着和坚守,极有价值地体现了这些鲜活人物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军工记忆》所揭示的更为重要的是:自主创新乃军工之魂。没有自主创新何来今天所能展现的光辉业绩,光鲜人物,光彩事迹。

建国之初,制约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国内资源匮乏,国际环境险恶,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力不从心。到了1951年,我国财政首次实现收支平衡,且略有节余,国家立即关注新兴产业,决定发展航空工业;55年又作出了发展核技术和核工业的决定。56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发展尖端技术的问题,并指出:从巩固国防安全的角度,我国不仅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而且要有原子弹。他指出,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从60年代开始,毛泽东进一步提出发展尖端技术的要实行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的辩证思维,认识到实行自主创新是使我国强大起来的唯一选择。

以后几十年的历史经验恰恰证明这一点,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才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才能享有受人尊重的国际地位和尊严。

《军工记忆》是一种国家记忆,他所揭示的不仅仅是某个尖端武器和军工人的奉献精神。他通过诸多人物和故事所倡导的是自主创新精神,而要实现创新,关键是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激发整个民族的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就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要在新的科技浪潮面前,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不断深化改革,牢牢把握机遇,继续加大投入,坚定不移地增强自主创新的力度,最终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作出不懈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纪录片《英雄之城》观后感作文摘选1000字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英雄之城》中描写的感人的场面让人动容,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人们原本正常的生活,20__年的春节注定是不平凡的,在我们阖家团圆吃年夜饭的同时,有这样的一群人,用生命在和病毒打交道;在我们嬉笑玩耍开心时,有这样一群人,每天都在面对生离死别。

疫情当前,小家和大国,无疑先有大国才能有小家。无数志愿人员奔赴疫情一线,医护人员为了更好的工作而剪短头发甚至剃成光头,许多热心市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捐赠口罩,不留名字。钟南山院士义无反顾地奔走在疫情一线,从未放弃。

万水千山的距离,是你们,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用爱扛起生命的重量,我向你们致敬!

这场无声的战役打响以来,千千万万医护人员奔赴前线,自动请缨、毫不犹豫、毫无退缩,微信群里一句句“我请愿”“我报名”是我听过最动听的誓言,请战书上的一个个红手印是我见过最耀眼的色彩,视频上掉落的一缕缕发丝是我见过最决绝的感动。

如果这算是一封信,这封信,是写给奋战在前线的全体战士,写给坚守岗位为人民服务的勇士,写给同是中国的英雄相见而又不能见的亲人,写给努力抗击疫情的所有人,待到春暖花开之际,见面必定热情相拥。

这是一场没有旁观者的全民运动,是一场齐心协力的人民战争。每个人都应当牢牢坚守自己的战位,只要我们继续发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把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位,相信一定能打赢这场阻击战。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有无数“逆行者”的拼搏奋斗,一定能战胜疫情、打赢这场特殊战争,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纪录片旗帜观后感怎么写

全文共 1641 字

+ 加入清单

在庆祝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全党全社会形成了学习党的历史、迫寻奋斗足迹、感悟崇高精神、抒发美好憧憬的热潮。更让人激动的是文献纪录片旗帜》在中央电视台的播出。《旗帜》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生动阐释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鲜明昭示了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伟大复兴的灿烂前景。这部10集时长约500分钟的纪录片,是运用电视艺术表现党90年全部历史的首次尝试,堪称鸿篇巨制。《旗帜》之所以广受好评,最重要的是做到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突出了党史的主题主线。把握党的历史的主题和主线,反映党的历史的主流和本质,是开展党史研究和宣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问题。这是实事求是地认识党史、客观准确地表达党史的必然要求。90年党史的主题和主线,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顺应历史发展大势和时代进步潮流,在坚定追求共产主义这一人类社会最崇高理想的过程中,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旗帜》充分展现了这个主题和主线,形成了排山倒海、一以贯之的恢弘气势,唱响了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的激越礼赞。

二是体现了细致缜密的叙事逻辑。90年党史内容包罗万象,其中出现过多少叱咤风云的重要人物,发生过多少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取得过多少意义非凡的重大成就!科学合理的编排、精炼准确的表达,是表现党史的基本前提和必然要求。《旗帜》大致以时间为序来展开,既有宏大叙事的宽广视野,也有微观层面的精雕细琢,体现了高超的驾驭能力和独具的慧眼匠心。在总的框架上,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两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共6集,这种安排符合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研究中心的一贯原则,也反映了及时总结党的事业发展新鲜经验的客观要求。在对每一时期党史的阐释中,注意全面反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

领域情况;在对每一个重大问题的分析中,注意深入挖掘其来龙去脉,力求展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展示党的事业与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是高扬了党执着坚定的奋斗精神。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克服世所罕见的艰难险阻,不断谱写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壮丽史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始终保持着执着坚定的奋斗意志。展现这种奋斗精神,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史宣传的重要任务。《旗帜》把这个任务有机融入讲述党的全部奋斗史之中,无论形势多么险恶、挑战多么严峻、局面多么复杂,党始终有着

“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旺盛斗志,有着不被任何敌人和困难压倒的英雄气概;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有着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政治品格,有着恫瘝在抱、心系民瘼的高尚情怀;党的各级干部和广大党员,自觉致力于完成党交给的光荣任务,奋发有为地推进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特别是《旗帜》着力表现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奋斗中涌现的优秀分子,如杨靖宇、赵一曼等革命先烈,孟泰、马万水、时传祥、王进喜等劳动模范,雷锋、焦裕禄、杨善洲等先进典型,勾勒出90年党史英雄辈出、群星璀璨的动人景象,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令人景仰的精神家园,进一步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四是彰显了电视艺术精品的独特魅力。《旗帜》注意综合运用电视艺术的多种表现形式,既坚持了文献纪录片的思想性、理论性、权威性,又做到了通俗简明,清新朴实,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给人力量。全片叙议结合,以叙为主,适当插入专家学者和重大事件亲历者的访谈,文字精练,语言平实,层次清晰,从容不迫,娓娓道来。历史影像资料选择精当,富有新意,发展成就画面美观大气、表现力强,今昔对比鲜明、印象强烈,富于视觉冲击力、感染力,全片内容上有历史纵深的厚重,手法上有丰富多彩的灵动,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正因如此,《旗帜》能够绚丽绽放党90年奋斗的光荣和梦想,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党的伟大,更好地触摸历史的律动,更加激发奋勇前行的壮志豪情,更为自觉地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滚滚洪流中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观看筑梦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183 字

+ 加入清单

为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国家博物馆联合摄制了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该片共7集,分为“风雨如磐”“中流击水”“正道沧桑”“伟大转折”“世纪跨越”“发展新境”“圆梦有时”,每集时长30分钟。《筑梦中国》主题鲜明突出,内容丰富精炼,故事生动感人,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是对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的重点教育片。

从人类历史上看,我们是从部落姓氏发展而来的,从扩展的家庭,小村庄,大家族群逐步发展,人类最自然的生活方式应该是群居在一起,然而典型的城市生活,使人们变成了小家庭,或者完全独居,这种城市化现象,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很多老人不太习惯城市生活,一墙之隔不往来,擦肩而过不搭话,这就是城市邻里关系,淡漠的真实写照,邻居在楼内或是电梯中,偶尔相遇的时候,顶多会礼貌地点个头,笑一下,虽然比邻而居,但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城市是梦想的代名词。

城中村,是这个时代特有的一个现象,在城市化进程当中,非常难免的一种城市现象,而那些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所包围又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的那些村落,也就是这些城中村,也被叫为都市里的村庄。

那里的空气永远混杂着潮湿的气息和人体的味道,夜里会有妖艳的女子出没,人们操持着各种方言,每一扇窗户下,都有一个年轻而不羁的灵魂,梦想在这里孕育滋长,也在这里破灭沉沦,搬走的人再也不想回来,青春的印记却已经烙在心头,这里不是家乡,却一样有深深的乡愁

纽约向来就是繁忙的城市,计程车快速地穿过时代广场,人们会招手叫那黄色的Yellow car。纽约存在一种汽车主导文化,交通规划者,成为纽约最有权势的人,只统计车子的数量,他并衡量行人的交通,从来不考虑步行者的感受,

“ 在北京城市改建过程中,对于文物建筑那样粗暴无情,使我无比痛苦,拆掉一座城楼就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就像剥去了我一层皮。”——梁思成

我想,城市要爱它,不仅是要改造它,更应该要懂它,欣赏它,古今兼顾,发展与保护,我们心仪的城市,让我们慢慢地品尝它,品尝城市之美生命之美创造属于你得城市.

很多年前那些小巷,曾是墨尔本最令人讨厌的空间,这些大楼背后的狭窄巷道,曾令人感到不安全,那是装空调和垃圾箱的地方,但小巷都处在阴凉处,一年里多半日子,都比较安静舒适,所以通过对大楼开放和对这些小巷的改造,可以让它变成友好的环境使城市生活大为改观,这些小巷成了人们向往的地方,我们引进了咖啡馆,结果咖啡馆的数量,从从1985年的两家增加到今天的500家,这些小街道变成了城市的客厅。

更多精彩中国梦观后感推荐:

1.大国工匠匠心筑梦观后感

2.百年潮中国梦观后感1500字

3.观百年潮中国梦有感

4.纪录片《大国工匠》观后感1000字

5.青春逐梦精彩绽放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东北抗日联军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一直在看央视一台的电视剧《东北抗日联军》,很感动。东北抗联是当代中国革命史最艰苦卓绝的一段历史,堪比红军长征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不同的是,红军长征和游击战争是国共之战,而东北抗联面对的是武装到牙齿的日本法西斯,是民族之战!从这一点讲,东北抗日联军的伟大意义不在国内战争之下。甚至可以这样说,东北抗联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族侵略最伟大最悲壮的尾声。

东北抗联涌现出了无数民族英雄。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周保中、冯仲云等等。一个个都足以青史留名,我们这个民族从来都是不缺乏民族英雄的民族,我们所缺乏的是对民族英雄的尊重与对民族精神的弘扬。我不想重复东北抗联的历史,我想说得是,东北抗联的历史我们研究挖掘得太迟了!民族英雄是一个民族最好的老师,也是一个民族断代史的依据。遗憾得是中国人是一个太容易健忘的民族。如果说对杨靖宇等民族英雄,我们的下一代只有在辞海里才查得出来,只有在写论文时点缀一下门面,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哀。郁达夫在悼念鲁迅先生的时候说,有了英雄而不知崇拜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帮。有人说,现在是娱乐的时代,是不需要英雄的时代,一时间,赵本山,郭德刚等娱乐明星粉末登场,而杨靖宇赵尚志等民族英雄却埋进了历史的尘埃,其实,他们才是我们永远要礼顶膜拜的英雄!

我感谢创作了《东北抗日联军》的文学家、艺术家们,是他们让我们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让我们找回了曾经丢失的民族之魂。我感谢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是他让我们想起了烽火硝烟的抗日岁月。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这个民族是需要日本这样的敌人,没有这样的敌人,至少我们会迷失了自我,所以,谢谢小日本!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234 字

+ 加入清单

1953年7月27日晚上8时,朝鲜战场“三八线”附近东部鱼隐山地区志愿军181、185团的防御前沿阵地上,美军的各种炮弹连续不断地爆炸,比平时更为猛烈。坚守在938.2高地主峰前沿阵地的181团三连战士,既警惕又镇静地等待着那盼望已久的停战时刻到来。到了9时整,隆隆炮声戛然而止,停战协定果然生效,战争真的结束了。

没过几分钟,战士们根据指导员的通知,从各自隐蔽藏身的狭小潮湿又闷热的猫耳洞里跑到表面阵地。为防美军趁刚停战这一刻突然反击,战士们仍然是全副武装地站在深不及腰的堑壕里。几个小时窝在猫耳洞里、已腰酸背痛的战士,在堑壕里用劲地活动着身体,呼吸着24天来第一次没有火药味的空气,感到格外的清新和舒服。再看南边相距不到百米的美军阵地上,人影晃动,他们正在跳舞,不断传过来叽哩咕噜的嘈杂声音,看那样子正高兴着呢。时不时从远方阵地上传过来几声冷枪,提醒战士们这还是战场。

几分钟前还炮弹呼啸,大地震颤,硝烟笼罩着整个高地,但片刻之间四周群山都宁静无声了,和平突然来到面前,战士们的心态各种各样。十班战士王水根、骆文华高兴地说:“这下好了,可以回家看父母了。”也有些还想打的战士,不怎么高兴地说:“好什么?我们连上阵地后牺牲了那么多人,仇还未报,停战了,哪还有机会为战友报仇?”更多的战士念叨那些同一天上阵地、同时窝在一个猫耳洞里、共同战斗过的战友名字,为他们没能活到停战这一天而惋惜、抽泣,甚至哭出了声。因停战带来的欢乐很短暂,更多的是忧伤和悲愤的情绪。

指导员余发荣见战士们情绪变化较大,命令战士们回到猫耳洞去好好睡觉,天亮以后准备接受新任务。已被指定为代理三排长的钟樟彩跟着指导员进了连部猫耳洞,见他一屁股坐到地上,从口袋底翻出点烟末,用破纸卷好猛吸起来。他边吸边对钟樟彩说:“我们连在24天防御战斗中坚守阵地,完成了任务,歼灭了270多个敌人,击毁了5辆坦克,取得了与美军作战的经验,锻炼了部队,为红军连队增了光。但是,连队的伤亡毕竟很大,上阵地时180多人,如今只剩下不到100人,我心里很难过。你要做好排里战士的思想工作,稳定大伙的情绪。”钟樟彩见指导员如此,应了一句“你放心,我会做好工作的”,就告辞退了出来。回到自己的猫耳洞后,也不由想起自己班上阵地时有9个同志,到停战只有4个人了。同乡(武义邵宅乡人)的韩根洪班12个人,只剩了韩一个。钟樟彩一一怀念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来,特别惋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个师长才17岁的儿子李富玉,和一对江西籍的亲兄弟李元坤、李元轮。不知牺牲的战友的父母,知道朝鲜停战了,而永远盼不到儿子回家团聚时,有多么的伤心。就这样一个晚上心潮起伏,思来想去,到了天亮也没睡着一分钟,“停战之夜”就这样过去了。

1953年11月任三连代理排长时,钟樟彩曾被推荐参加平壤志愿军总部召开的英模大会,聆听过彭德怀和金日成的讲话。钟樟彩后到四川省雅安军区独立团历任参谋、团副政委、四川省军区通信团副政委,以及四川省天成县武装部副部长,直至复员回到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纪录片《1921点亮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2220 字

+ 加入清单

献礼建党九十周年,电视专题片《1921点亮中国》将于6月27日至7月1日22:30在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6月28到30日、7月2日到3日20:30在东方卫视播出。

《1921点亮中国》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历时半年拍摄制作。专题片共分5集,总计150分钟,讲述了1919年到1921年间,在中国风云大势之下,中国共产党如何创立于上海的那段艰辛历程。

全片5集分别为风起、潮动、选择、曙光、星火。第1集“风起”解析厚重的时代背景,从辛亥革命开启中国革命年代开始,聚焦一代知识分子上下求索、寻找救国之道。在本集中,上海以响应五四的“六三运动”登场亮相,展现其孕育社会革命的天然气质。第2集“潮动”,详细阐述上海之所以成为党的诞生地的历史文化基因,这里不仅有繁荣的报刊出版业,更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镇。第3集“选择”表现的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经历了工读互助团、地方自治等种种尝试,与改良主义者、折衷主义、无政府主义者分道扬镳后,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第4集“曙光”放眼国际,描述苏俄和共产国际从外部帮助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始末。在第5集“星火”中,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诞生后,先后推动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宣传、帮助各地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自此,中国共产党完成了独立建党进程。

在真实展现历史发展脉络同时,本片在以下方面作出了创新探索:

一、专题片突破传统党史叙事模式,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学科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和解读党的发展历程,具有强烈的现实关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从上海的城市特质等角度切入,讲述早期共产党人的艰辛成长之路,解读上海这座英雄城市的历史基因。另外,由于吸纳了近五年党史研究的学术成果,本片在内容选取上有别于以往党史片,把陈独秀、共产国际等在中共建党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真实还原,还展示了《新青年》杂志的变迁历程。

二、本片采访了国内外近70位专家学者,覆盖面广,视野宏大,研究机构包括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以及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法兰西学院、荷兰皇家科学院、日本京都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等。

除了党史专家,本片将汉学、历史学、新闻学、工人运动史、中外关系等诸多研究领域的学者都纳入采访范畴,使得视角更加多元、国际、公正。此外,一些党史人物的权威研究者也在本片亮相,如研究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荷兰马林纪念委员会主席迪克•德•温特、著有《中国共产党成立史》的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石川祯浩教授,为本片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而五四运动的见证者、106岁的周有光老先生讲述他在1919到1921年间的亲身经历,也是本片一大亮点。

三、本片全部由高清设备拍摄完成,画面优美、制作精良,以更为广阔的叙述空间,展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

上海拍摄中,摄制组寻找了许多新角度,往往一个地点反复拍摄,力求镜头表现更契合文稿、更具感染力。以新老渔阳里为例,作为中共建党的重要地点,它们几乎保持了老弄堂昏暗、潮湿,甚至简陋的原貌。为了达到更好的拍摄效果,摄制组在清晨四五点、上午、黄昏、深夜两三点、下雨、晴天……驻守在新老渔阳里;单机、摇臂、轨道、甚至航拍,动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光明的、美好的、紧张的、幽暗的,不同情绪、状态的现实镜头,最终得以成功诠释90多年前那段沧桑历史。

上海之外,摄制组还前往北京、湖南、湖北、浙江等地,境外包括法国、荷兰、日本、俄罗斯。如荷兰的马林纪念活动、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等鲜活、珍贵的镜头,都为本片增光添彩。此外,摄制组还首次启用电力升降车、遥控直升机,拍摄一大会址、外滩等重要地点,这些手段为本片带来全新的观察视角,镜头冲击力、震撼力也更强。

四、为了解决历史资料稀缺的难题,本片资料采集团队前往俄罗斯,发掘了一批珍贵历史资料,像陈独秀早年历史影像就是在国内首次披露。

摄制组自身也发挥主动性,搜集具有电视表现力的素材,比如列宁、孙中山原声录音,李大钊、马林、罗素、杜威等人物影像,都丰富了本片。另外,摄制组在日本拍摄中,专程到李大钊早年留学的早稻田大学取材,不仅搜集了早稻田大学20世纪早期的珍贵图片,还获许拍摄了李大钊入学时的学籍簿真品。

6月11日,广电总局、中央党史研究室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在北京审看。审片后,专家领导给予本片高度评价,认为《1921点亮中国》立意深远,视角独特,在观点提炼和史料挖掘上有新的突破,画面语言的表达极具感染力,体现了上海广播电视台专业且精良的制作水准。

理论文献影视片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金德龙评价说,此片很好反映了建党历程,反映了我们党怎么建立,它的时代背景,它的历史渊源,它的一些重要因素——反映了共产国际对共产党的支持,反映了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反映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反映了工人阶级作为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些要素在片中都得到很好的反映。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认为,本片的研究角度比以前深化,第一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的不同层面,第二比较突出上海,回答党为什么在上海建立的问题。从这两个角度来看此片很有新意。相比建党80周年、70周年电视片,此片内容有所深化,这一点值得肯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观看廉政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

全文共 2234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1月9日)由中共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8集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在央视记录频道(CCTV-9)晚8点播出了第一集《兴衰之思》。观看毕,不由想到习近平曾经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提出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的重要性;王岐山也曾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是啊,历史这本教科书真的值得我们去好好读一读。于是,《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速读”历史、鉴往古今的平台。

坐在电视机前,重温那一段段湮灭的历史,观看那一个个沉重的故事,一次次受到震撼和警示。不由发出“历史尘烟滚滚来,朝代兴衰廉与贪”的感慨。荧屏里,我看到了秦国虽有万里长城,能抵御外敌的入侵,却抵挡不了“奢”的侵蚀,最终始皇千秋万代的帝国梦因“奢”而止于二世;我看到历史上最腐败的政权之一,也是最短命的王朝之一的西晋,毁灭在“斗富”中,正应了当今人们所说“不作死就不会死”;我看到了贞观之治的李世民明白“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崇尚“恭俭爱民”,开创了大唐王朝的鼎盛繁荣;我看到了繁华汴京(开封)因“艮岳”的奢侈建筑而很快土崩瓦解,靖康之耻,皇帝被掳,耻在亡国,实为贪腐,皇帝成了囚犯,当应了这句话“出来混,早晚都要还的”……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看罢《兴衰之思》,李商隐的这句诗蹦了出来,奢是祸胎,奢是坏兆——奢必将引起腐败,腐败必将失掉人心,失掉民心,必将亡国。这就是“历史老师”给我们传授的明鉴。共产党人最知历史,从建党之初,我们党就继承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等具有共产党人革命风格的艰苦奋斗精神。靠着这种精神,我们吃草根、咽树皮,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用“小米加步枪”,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国。夺取全国政权后,党又率领全国人民继续发扬战争年代的拼命精神,冲破封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了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鞍钢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都是共产党人在执政条件下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体现。当然,我们党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党长期执政,地位变了,权力大了,有些人逐渐脱离群众。特别是一些干部抵御不住各种诱惑,不是用手中权力为人民工作,而是用来谋求私利想方设法维护和扩大既得利益。但是,我们党的领导人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我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认识的腐败是附着在党的肌体上的毒瘤,严重影响了党的健康和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于是,狠抓开展作风建设、反对“四风”,反腐倡廉、打虎拍蝇,清除党内毒瘤,把那些贪腐的官员一个个拉下马,从严治理党风,赢得了民心,就是以史为鉴的最好体现。

“以史为鉴、鉴往古今”,国人,尤其是党员干部,都应该好好去看看这部纪录片!

《鉴史问廉7制度之重》观后感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纵观我国几千年来的历代兴亡史,发现一个王朝的覆灭总是跟统治阶级的腐败息息相关。当权者荒*无度加上官员腐败以致民不聊生,由此产生农民起义或是外族趁机入侵导致王朝的更新换代。在新王朝的肃清整治下产生新的盛世,而后在繁华中又滋养出一代贪官对百姓吸血,百姓怨声载道,于是又一轮的朝代更替开始,这轮戏码一次次在中华大地上演。为什么几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从来不能根除腐败进而避免亡国的命运呢?

其实我国历代王朝统治者也有自己的一套防腐和反贪制度,包括中央和地方监察制度和谏官制度、考试与选官制度、官规与考课制度、官吏互纠制度、回避制度等在内的各有关专门监察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行,对历代的政治清明、道德体系建设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封建时代的监察机构组织独立,自成系统,自两汉后,监察机构基本上从行政系统中独立出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机构和职官,自成体系。地方监察官直接由中央监察机构统领,由中央任免; 统治者对监官采用秩卑、权重、厚赏、重罚的政策,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作为“天子耳目”的监官有相对的独立性,从而为监察制度的逐渐完善和监察效能的发挥提供了一定的组织保证。

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皇权的膨胀,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如元代的监察制度带有民族压迫的性质。

这些监察制度从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这种监察由官员监察官员,造成官官相护,集体越来越腐败,说是监察别人,实质是拥有监察权的官员,自己也在贪污腐败。再深究其根本原因,其实祸根在于监察官员的权力是从上面的皇权获得,其工作只对上负责,不对下面的百姓负责,由此脱离了百姓最广泛最根本的监督。百姓对贪官深恶痛绝,却因为对监察机构没有制约的力量,只能任其官官相护一块腐败,最终至忍无可忍发动起义。

权力来自哪里,就对哪里负责。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注定了监察机构还是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他们不可能真正体察百姓所身受的官员腐败所带来的苦楚,也注定了在反腐方面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在党领导下的新中国,要想根除腐败坚固民心,关键是把对官员的监督任免的权力真正发放给人民群众,这样才能对其行为形成真正的震慑,才能促使其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鉴史问廉观后感【最新】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有感

《鉴史问廉之三·清浊之辨》观后感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汇总

观《鉴史问廉》第二集《清官之念》有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555 字

+ 加入清单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强敌,英勇作战。然而,为了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志愿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这些烈士中,有四位志愿军的高级指挥员。

50军副军长蔡正国

江西永新人,志愿军第五十军副军长,革命烈士,1953年在朝鲜战场牺牲,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牺牲的最高指挥员之一。1953年2月中旬,汉江解冻。为了避免背水作战。第五十军进入指定地点后不久,就被美军飞机侦察到。事情源于五十军开的一次运动会。全军的运动员和官员黑压压地坐满了两边的山坡。有两架敌侦察机从空中飞来。

从此,敌人知道这儿有重要的指挥机关。4月12日晚上9时,第五十军的坑道外的军部驻地,即一栋砖瓦结构的民房里,正在召开军事会议。在夜空里响起敌机的轰鸣。蔡正国正准备结束会议,一颗炸弹轰然爆炸。四溅的弹片击中了蔡正国和他身后的作战处处长。蔡正国的头上和胸部多处中弹,被抬入坑道后昏迷过去。由于失血过多,当晚10时,蔡正国心脏停止了跳动。

67军军长李湘

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疯狂地发动了侵朝战争,战火烧到了祖国的大门。刚刚获得解放的中国人民的新生活受到了严重威胁。李湘的胸中燃起了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在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中,在美军及仆从军以4个师的兵力向我金城南25公里正面阵地大举进攻。在严重的敌情面前,李湘夜以继日地坚守在作战指挥室里,废寝忘食,聚精会神地指挥。71七军全体官兵在他的正确指挥下奋不顾身、英勇顽强、勇猛杀敌;阵地工事被炸塌了,迅速组织抢修;敌人败阵下去,立即实施反击。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彻底粉碎了敌军的“秋季攻势”,创造了歼灭敌军17100多人的辉煌胜利。

但不辛的是在敌军发动攻势前夕,李湘军长却病倒了,他渴望自己的病能很快地好起来,亲自参加会议听取汇报和指挥战斗。但是,他的病情却日益加重。这时,美军发动的“春季攻势”战役已经打响,敌人投入的兵员、武器弹药远远超过1951年“秋季攻势”的规模,而且使用了化学武器。李湘军长被细菌感染,病情迅速恶化。当时,军政委旷伏兆几次劝他赶快到后方医院治疗,他却坚持在指挥室里指挥,坚决不下火线。然而他的病情因细菌感染,转化为败血症和脑膜炎病,脑肿胀得像水桶一样粗大,虽经医生百般设法医治,终因抢救无效,于1952年7月8日13时与世长辞,从发病到去世前后只有8天,时年38岁。

39军副军长吴国璋

吴国璋(1919-1951),安徽金寨人。1929年商城起义爆发后,参加童子团,翌年11月参加红军,1934年随红二十五军北上长征,在长征途中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二十五军师青年干事。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旅政治部干事、纵队组织股股长,冀鲁豫军区营长、团政治处主任、团长,东北民主联军副师长,第四野战军师长。参加了辽沈、平津、广西等战役。1949年被派往越南,参加援越抗法战争,任军事顾问团顾问。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39军副参谋长兼作战处处长,参谋长,副军长,第一副军长。1951年10月6日在朝鲜作战中牺牲。是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最年轻的副军级干部。

23军参谋长饶惠谭

饶惠潭(1915-1953年),湖北大冶殷祖镇人,1930年参加革命,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六军团连长、营政委,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师第二旅第四团、第十六旅第四十八团副团长,苏浙军区第一纵队第三支队副支队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四十八团团长,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第十一师副师长,上海警备区第九十九师师长,参加过苏中七战七捷、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屡建战功。解放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警备区公安十六师师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三军副军长、参谋长。1953年3月21日在前线光荣牺牲,时年38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573 字

+ 加入清单

我最近正专心致志地“研读”一本中华儿女都应该读的书---《我爱中国共产党》。这本书记载了中国共产党走过100年的光辉历程,其中,我最喜欢里面的彭德怀抗美援朝

相信每个生在20世纪的人都听说过彭德怀这个名字,他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十大元帅”之一,正是这位大名鼎鼎的军事家创造了抗美援朝的奇迹。

我怀着一颗着好奇的心翻开了书本,美军率军队攻打朝鲜,轰炸我们国家,杀我同胞,毁我财物,更可气的是美军还用7号舰队封锁台湾,阻碍我国统一,真是忍无可忍。我们组建了抗美援朝志愿军。彭德怀元帅坚定地表示:抗美援朝一定要打!

于是,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鲜后仅6天就发动了第一次战役,巧妙地运用了迂回包围战术,打得美军晕头转向。紧接着又发动第二次、第三次战役,打得美军魂不附体。彭德怀真不愧是经验丰富、随机应变的老将,最后,美军迫不得已在投降书上签字,彭德怀顺利归师。真是大快人心啊,中朝人民怎能不欢呼雀跃?

这次抗美援朝不仅保全了自己,而且还加深了中朝的友谊,我沉浸在书的世界中,仿佛也成了他们其中的一员,由衷地感到高兴和自豪,是的,无数的革命先烈们为了祖国的解放,为了人民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而献出了他们的宝贵生命。而今天,作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我们,必须更加努力才能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富强!

我爱中国共产党,我爱伟大的中国。这是我们全体中华儿女的心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纪录片《正道:基础教育改革启示录》观后感

全文共 890 字

+ 加入清单

《正道》一片以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例,分为挑战、均衡、素质3个部分,立足中国基础教育现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讨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途径与方法,通过展现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主要内容,评价其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锋意义和对中国教育未来的启示和价值。

好学校和差学校的巨大落差,塑造的是两种落差巨大的人生命运,持续的矛盾积累必然深刻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前程。西安市迎难而上大胆创新,通过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等实现教育资源相对均衡化,其中多项设计和措施领先全国,四年来成果显著。

现行教育体制暴露出的问题,早已经是铺天盖地,尤其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早已经成为阻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绊脚石,成为阻挡人人同享教育公共阳光温暖的乌云朵。

尽管,从教育部到各级政府,从网络到媒体都在呼吁实施必要的教育制度改革,破解当前教育行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但是,我们看到的依然是各地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值得肯定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在教育改革中动了脑筋,花了力气,解决了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实现了教育资源基本共享,教育水平同步提高的目的。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则犯了影响教育发展的短视错误,对教育工作缺乏立足长远的战略眼光,只顾及到本地政府眼前的经济利益,不能及时纠正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甚至对一些不合法的教育措施采取默认态度,从而导致同一地区各学校之间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生源和质量悬殊越来越大,如此发展下去只会把教育推向一个畸形发展的道路。

可是同在一片蓝天下,同样一部《义务教育法》为什么会执行出如此截然不同的效果呢?笔者以为其根本原因就是各地方政府不同的施政纲要、不同的发展思路差异所致,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延伸机构,就应该不折不扣的按照国家的相关法规,再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实施好教育发展战略,而不应该用变了味的执行力,维护自身的小算盘,这样不但是对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不负责任,更是对国家大政方针的阳奉阴违。所以,要想真正破除教育当中存在的顽疾,必须出台贯彻《义务教育法》的相应考评机制,将教育的发展与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有机统一,使地方政府实施公共权力的同时,更要承担相应的义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才有可能得到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反腐纪录片《打铁还需自身硬》观后感

全文共 1924 字

+ 加入清单

“己不正,焉能正人,纪检监察干部必须自身过硬,监督执纪才有底气……”

近日,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反腐大片《打铁还需自身硬》正在热播,临武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戴纯明观看后深有感触地说。

2016年,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把自己摆进去,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内控机制,坚决清理门户,防止“灯下黑”,干部队伍建设捷报频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执纪“铁军”不断“锻造”“出炉”。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

“从总书记讲话里找答案” ,2016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纪委召开常委中心组集中学习(扩大)会议,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谈体会认识,谋划工作,强调向中央看齐。

围绕强化“四个意识”,省纪委常委会明确提出从理论学习、工作标准、狠抓落实和严管队伍上向中央看齐。

为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自身本领,省纪委常委会坚决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全面从严治党的论述,并贯彻到实际工作中。

同时,召开省纪委常委班子“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制定《省纪委常委班子问题整改清单》,明确时间表、任务书、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狠抓整改落实。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推进,省纪委、省监察厅领导带头上党课,逐一落实“规定动作”,督促机关党员干部在“学”与“做”中标准更高、走在前列。

坚持严细深实,省纪委从常委会和机关自身做起,从一项决策、一个部署、一餐饭抓起,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四风”问题,带动全省纪检监察机关进一步改进作风和工作方式,提升工作效能。

此外,省纪委还深入开展机关每月一期“讲实用、重实战、求实效”专题培训,推进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多层次业务培训。2016年,省纪委机关在文明创建考核公开述评排名第一、总分排名第二。

“派驻”在改革中发力

2016年初,省纪委首次向省委工作部门、人大机关、政协机关派驻7家纪检组。

同年12月底,39家省纪委派驻纪检组宣布设立,标志着湖南实现省纪委派驻机构的全覆盖。

为推进纪检派驻机构全覆盖,省委印发《关于全面落实省纪委向省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的方案》,明确通过新设、调整等方式设置派驻纪检组39家,其中综合派驻21家,单独派驻18家,对105家省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全覆盖。

据介绍,省纪委派驻机构改革,不是简单地把编制、职数划转省纪委使用,而是由省纪委直接领导,统一管理,对省纪委负责。省纪委派驻纪检组,重点监督驻在部门和综合监督单位领导班子及省管干部和县处级干部,抓住“关键少数”。这有利于发挥“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

省纪委深入推进“两个责任”、“两个为主”、“两个全覆盖”等纪检体制改革任务落实。目前,除个别工作正在深化落实或待中央进一步部署外,我省纪检体制改革初步实现了“2016年基本完成各项改革任务”的目标。

省纪委着力落实四个提名考察办法,坚持优中选优。市纪委书记、省纪委派驻纪检组组长、省直单位纪检组组长(纪委书记)的提名考察按照新的办法实施,以省纪委会同省委组织部为主。同时,把好选人用人导向,注重在实践斗争中锤炼和识别干部,强化常委会把关作用,改进干部考察方式,加强和改进委厅机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督促指导市县纪委做好相关工作。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

“对纪检监察干部违纪违法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防止‘灯下黑’。”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傅奎反复强调。

2016年,省纪委严格落实“严管就是厚爱、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的要求,使各方面要求切实严了起来。全省共立案查处纪检监察干部228人,已给予纪律处分199人,移送司法机关7人。

省委坚持纪委换届与党委换届同研究、同部署、同实施,“优进高出”,加强干部选拔交流。

目前,省纪委及全省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1536个乡镇纪委换届全部完成,班子进一步配强,年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其中,乡镇纪检干部队伍得到壮大,力量实现聚焦。全省配备乡镇纪检干部4834人,比换届前增加863人,增长21.7%,乡镇纪委书记全部配齐,专职比例100%,平均每乡镇配备纪检干部3.1人,比换届前增加24.9%。

换届后,还及时举办市县纪委书记和新进纪委领导班子成员专题培训班,强化忠诚担当规矩意识,提升监督执纪问责能力。

为加强监管,省纪委明确机关各室主任担任党支部书记,履行“一岗双责”,年初向省纪委书记递交责任状。加强对执纪审查重要岗位、关键环节的监督。

省纪委制定了机关干部出省请示报告制度和机关干部因私出国(境)管理办法,开展了委厅机关涉密人员分类确定和保密审查工作。

省纪委还对委厅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巡视组长分别开展廉政谈话,要求机关干部净化朋友圈、生活圈,不跟老板勾肩搭背,甘于做“孤独的监督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央视纪录片《镜子》全集观后感

全文共 1359 字

+ 加入清单

2017年4月16日,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纪录单元的影片放映活动先期展开。在200多部提名的纪录片作品中,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的真实电影《镜子》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它将与另外四部优秀的纪录影片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4月16日下午13点30分,真实电影《镜子》在国家图书馆学津堂举行首映典礼暨交流会。《镜子》这部影片经过《天网》栏目十年的酝酿与策划,两年的拍摄与制作,在中视前卫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的大力协助下最终完成。

在影片放映之前,《镜子》总导演、《天网》栏目制片人卢钊凯,《镜子》导演范永东就创作初衷和创作感受做了专题发言。《镜子》是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

“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在受邀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之前,这部影片的推出首先得到了中央文明办相关领导和同志的认可,在他们的组织协调下,《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于4月1日、4月5日和4月11日开启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活动,在此期间,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总校校长刘彭芝

看完以后真的心潮澎湃,很震撼,很激动,跟我有共鸣。两会刚完十九大之前推出这个片子太重要了,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也很感谢中央电视台,能够在这个时候适时推出这个片子。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家庭情感教育讲师钟晓琳

如果用关系思考爱这样一个主题,它可以跳出家庭,影片绝对不只给家长看,作为教育者,包括从事教育相关的文化工作者都需要看这个影片。因为关系是一个开放性的,包括老师对待孩子,包括领导对待员工,都可以从这里面折射。我觉得它可以让我们整个社会反思爱和关怀的主题。

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

这是我看到央视拍的、与心理有关的节目当中最接地气的,直入父母、还有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心灵深处的穴位点,接触得最近的。

首都文明办未成年人工作处处长常建军

《镜子》这部片子反映出真实的社会现实问题,是关乎孩子成长、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大问题。这个片子播出,必将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让全社会更加重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应做好发行宣传活动,在学校、妇联、家长中广泛播出,扩大影响。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

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实,因为这种跟踪拍摄中间没有太多的造作……我觉得这部片子值得中国的家长们看一看,因为对于孩子教育的启示还是蛮深刻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

真实电影《镜子》放映之后,来自纪录片、教育、心理、传播等各领域的国内外专家针对如下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电影纪录片《走进毛泽东》观后感800字

全文共 2160 字

+ 加入清单

毛泽东,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有人把他神化成救世主,有人却批判他的全部功绩。我觉得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没有人会是十全十美的,有人夸就必定有人批判,也许我们需要全面地了解了毛泽东的一生后才能对他下定义。下面是语文迷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走进毛泽东》的观后感范文,希望你喜欢。

《走进毛泽东》的观后感篇一

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的电影叫《走进毛泽东》。

周末,我观看了一部描写毛主席的影片——《走进毛泽东》。该片讲述了毛主席一生中的战斗经历,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毛主席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新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充满荆棘的革命路上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次,毛主席同他的随从人员们一起去爬山,他们还未爬上山顶,太阳已经快西沉了,他的随从人员对他说:“毛主席,天色已经暗了,再继续往前走也是没有路可走的,还是回去吧!”毛主席听了他们的话之后,转过头来幽默地对随从的官员们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天再晚,也得继续往前走。”说完,便拄着他那根心爱的拐杖,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之中。在革命道路上,他凭着这种坚韧精神,勇往直前;不管前面的路有多危险,有多艰难,他总是用自己的脚,为人民开辟出一条条通向幸福生活的大道。

《走进毛泽东》这部影片里处处都在散发着毛主席思想的光辉,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有一次,当会议结束时,主持人请毛主席离席,毛主席因脚下有毛病而无法站起来,这时,大家都不愿离开了。毛主席说了一句使人心沸腾的话:“你们如果不走,我也不走。”一句平凡而有力的话,使在座的委员们的心里都在流泪……

从1953年到1962年,毛主席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工作人员看到他的衣服破了,劝他换件新衣服,他说:“我们国家穷,发的布票少,你不也穿着补丁的衣服吗?我为什么就不能穿?因为我是主席?我看还是应该节省点,不要做新的,破了再补嘛!”其中有件睡衣已是“面目全非”,领子全换过了,衣袖、前页,下摆等处补丁连补丁,看不出衣服的原布,仔细一数,整件睡衣竟有73个补丁。

毛主席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他酷爱读书,至死方休。毛主席幼年时期就在先生的引导下,开始读《三字经》,继而读《孟子》、《论语》……成年之后,在辛勤工作之余,毛主席还喜欢写毛笔字,作诗赋词等。他在生病的时候,还坚持看书学习,真正地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可见毛主席是多么有毅力啊!

希望大家能观看这部影片,看了这部影片之后,你对毛主席一定会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走进毛泽东》的观后感篇二

改革开放的今天,80后出生的我们接触的都是现代的生活和观念,对过去革命年代既陌生又遥远,很多东西是用现在的眼光看不明白的,以前也读过关于毛泽东的传记,曾感叹一个时代伟人的业绩,同时也对很多事情不平。但他们的音容笑貌是想象不出来的,因为他们有特定时代的特征。

虽然这个纪录片是从正面描写毛的,而且省去了很多的事情,比如文化大革命。但看到那个时代的人物还是有一种说不出的震撼的感觉。

我们这个年龄的人看问题总是站在批判别人的立场上,于是使我们失去了很多机会去全面了解一个人。

固然,你可以说你拥有言论自由,你可以批判毛的视野的狭窄,就因为他只去过苏联;你也可以批判毛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中华民族遭受了空前的劫难,但我们看一个应该从一个人的生看一个人的死,也许现在至未来的一百年都不是能够正确评价那个时代的时候,那么姑且不去看这些,放下争论,君子和而不同嘛。

但是,我不能不说毛是一个伟大的人,但同时又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可爱的人,一个平实的人,一个真诚的人,一个真实的人。

他的伟大在于破除千年的禁锢,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但又没有完全的破除,因为政治还是有争斗,还是有死亡。

我说毛是一个平凡的人,并不是说他出身农民,而是来自天然的那种淳朴;说他可爱,是因为他拥有常人所拥有的笑容;说他平实,是因为他始终保持良好的习惯;说他真诚,是因为他对人民的拳拳之情;说他真实,是因为他能经常的走到群众中间去,让人民实实在在的感到了他存在。

你不能不说他开创了一个时代,你见过对人民喊人民万岁的皇帝吗?没有吧。他对人民这样说过,而且一直虔诚的做着,我们不去讨论方式的问题,为这一份真诚我们感动。他可以在接见外宾时为外宾点上一颗烟,没有政治家那种刻板和俗套;他可以把客人送到门外,然后看着对方的车子远去;他可以在接见非洲客人时以同样的方式还对方的屈膝礼;他可以3、5个月不出现在北京,而是在外地考察;他可以不拘一格的畅游长江,而且在外国客人面前;他可以用一根竹杖去实地攀登,去实践;他可以—————

看片子时,你可以明显的看到贵为美国总统的尼克松都是怀着景仰的心情与毛对话,你可以看看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的表现,同样是敬畏的神情。他有一种英气,使他不怒自威,那是经历过大世面的人才能拥有的气质,现在的人是学不来的。

好了,说多了,可能有人要说我落入俗套了,又把人神化了,但以上这些确实真实的感受。

我们这一代的人啊,太缺乏对别人赞美的勇气了,只是一味的表现自己,只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会失去地位,哪怕别人真的是比自己强,也不能说出口。其实,赞美是一种胸怀,是一种美德,正是对这一认识的缺失,我们出现很多的误解,很多的偏见,很多的不理智。

有时候你必须得承认:这个人很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国内首档真人秀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全文共 856 字

+ 加入清单

今晚,我看了最新一集的《客从何处来》,讲述的是广西人阿丘,下南洋寻找家族的故事。这使我想到了我的印尼妈妈小草,以及前天刚送别的她的小女儿,也就是我的印尼姐姐小萍。

小草妈妈的父亲,小的时候被一个在印尼的中国妇人收养,子孙繁衍,形成一个家族。这名妇人就成了小草的奶奶,一个缠脚的中国女人。受奶奶的教诲,家中始终保持着传统的中国文化和生活习惯。小草妈妈说:“因为我们没有,所以我们必须保持。”

悠悠思乡情,拳拳赤子心。一位离开故土多年,热爱自己民族的奶奶,把她的思乡情通过生活的点滴传给了自己的儿孙。而小草妈妈如今也延续着奶奶的脚步。她总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有一个非常爱中国的奶奶,奶奶说的话她都铭记于心。奶奶说:“中国要强大,我们在海外的人才能扬眉吐气,你不要忘记中国。如果你不爱你的国家,不记得你的根,你还算什么?”而小草妈妈也说:每个人都有他的源头,只有追随源头,才能知道他的文化底蕴在哪里。

小草妈妈把小女儿送到了广西柳州来学汉语,前几天她和同学到南宁参加汉语水平考试之际。我们一家人出动接待了她,为她安排酒店,请她吃饭,带她到我们家坐坐,我们短暂地相处了不到两天。我和妈妈送她去车站时,没想到小萍竟抱着我和妈妈哭了。我和妈妈也热泪盈眶。上火车后,她给我发了条短信,内容是:谢谢你们!我的中国妈妈和妹妹。妈妈也总为还不够尽心尽力接待小萍而有愧疚之感,她说,她很感激印尼的小草妈妈看得起她的女儿。

今天的这集《客从何处来》,阿丘在马来西亚的表哥也给他写了封信,这一段最为打动我:“我们知道了我们从哪里来,也就知道了,我们为什么是一家人”。一个中国家庭,一个印尼家庭,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但因缘际会我们能相识,我们都很珍惜这份能成为“一家人”的情分。

而我自己的家人呢?我的父辈、我的祖先,他们经历过什么,他们隐忍了什么而不说?“我们是谁”,“我们的民族是谁”,这样的课题看似庞大沉重,但若抽丝剥茧深入每一个人自己的家族,那又会挖出多少血泪故事。不见得非得是名门望族才值得传说,历史人性交错,平凡人的故事,那才真实,才有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纪录片大明宫观后感

全文共 978 字

+ 加入清单

昨晚,大型纪录片大明宫》在西安交大放映。整个宪梓堂座无虚席,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个个热情高涨,跟着荧屏与解说一步步走进大唐,那个让我们魂牵梦萦的时代。

金戈铁马,滚滚烟尘,玲珑宫阙,迢迢大道,罗衣飞扬,轻歌曼舞,丝竹管弦,奇珍异宝,诗词歌赋,皎皎梨花,众多使节,辽阔疆土……大唐,一个美丽而奢华的朝代,一个一去不复返的盛世帝国。金铁木导演的这部《大明宫》为我们再现了大唐,那个神奇瑰丽,那个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光彩的朝代。

这部纪录片值得称道的地方很多,我感受最深的可能就是其中厚重的文化蕴藉。看的过程中,觉得从头到位都置身于浓郁的文化氛围之中,忍不住要惊叹那个时代为我们留下的丰富的礼貌。总体上看,这部影片对所反映的文化在密度上说是很大的,让人应接不暇。从中国的封建政权到与外国的往来,从汉民族到少数民族,从文学到音乐,从瓷器到丝绸,从古代的建筑到古代的服饰……置身于大唐神奇瑰丽的文化海洋,坚信每个人都甘心做它的俘虏,怀着一颗好奇心一步步走进它那博大的怀抱。

《大明宫》的另一个亮色,我觉得是它真实的反映了大唐兴衰的历史,影片整体布局严谨,情节发展尊重史实,同时又不乏想象,有较强的可观性。金铁木导演表示:“其实这部片子定位确切的说就应是历史文化大片。正因影片的资料无杜撰,完全是当年历史的真实资料,能够说是透过一部电影去为300年历史做了一个形象的广告。”看了电影,觉得确实如此。玄武门兵变,武后当权,玄宗登基,安史之乱等重大历史事件有条不紊的逐步展开。围绕大明宫讲述了整个大唐的兴衰。影片所动用的人员之多,所模拟的历史场景之逼真,确实给人以强烈的震撼。看着影片,如置身大唐,耳边是金戈铁甲碰撞的声音,是战马幽幽的嘶鸣,是盛世丝竹管弦的美妙交响,是歌女清澈婉转的歌唱;眼前是泛着寒光的盔甲,是威武严整的军队,是飞扬的尘土,是沾满鲜血的宫廷杀戮,是威严宏伟的皇家建筑,是玲玲精巧的宫阙楼阁,是罗衣飘飞的曼妙舞蹈……大明宫为情节的发展带给了重要线索,围绕大明宫大唐的历史一步步展开。影片交代了大明宫兴建的原因,大明宫兴建的始末,以及大明宫所证明的大唐的兴衰。大明宫像一个人,从婴孩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寿终正寝,它证明了大唐最辉煌也最落魄的时候。正因大明宫本身就是规模宏伟结构复杂的建筑,想以它为围绕点对历史事件进行精当而有条不紊的叙述,又不惹观众厌倦并不是太容易。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央视大型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78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在国旗照耀下,幸福成长,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是系列纪录片《香港十年》记录下的在香港一间普通的幼稚园里举行的升旗仪式:五星红旗下,《义勇军进行曲》的国歌声中,孩子们庄严地行礼,郑重地宣誓,那坚定的眼神和稚嫩的童音,让每名观众都会油然而生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和民族认同感。

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在1997年后出生的孩子,他们的成长轨迹将与父母一辈全然不同,从进园之初,他们面对的就是五星红旗而不再是维多利亚画像,在香港199家幼稚园中,升旗仪式已经成了孩子们最热爱的活动项目,其中的象征意义正如影片编导所指出的:“这意味着成长的信心和未来的生活。”

作为中央电视台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特别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香港十年》由《十年见证》、《历练之路》、《和谐共处》、《活力充沛》、《背靠祖国》、《我的中国心》、《血脉相连》、《龙腾香江》等8个篇章组成,以寻常百姓、普通人物为主角,以真实情感为核心,以香港回归10年来的“变与不变”贯穿始终,用影像记录香港10年的风雨历程。对于彰显经过10年发展步入繁荣稳定的香港新形象,凝聚激发海内外华人的民族情感,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这是一次圆满的回首,这是一次充满希望的起航。”

香港10年,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10年。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以“一国两制”的模式将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两个地区统一于一个国家的内部,均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它被称为“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伟大创造,是人类进步史上的一个创举”。实践表明,在1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及国际地位的提高,成为香港顺利回归的首要因素;而中国政府在香港落实“一国两制”的决心及应对危机的沉着立场,更是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10年中,香港的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身处其中的每一个香港人,和祖国人民一起感受到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切实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