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甲午大海战争观后感通用20篇

引导语:《我的战争》拍出了战争的残酷性、战争的真实感,跟以前看过的影片感觉不同。影片通过艺术的手段、让年轻观众乐于接受的手段有效传递和表达出来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我的战争》观后感,希望大家能够有所收获。

浏览

4270

作文

168

2024年战争史诗巨制惊沙观后感

全文共 570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没有硝烟和烽火,那么它怎么能叫战争?如果没有流血和牺牲,那么它怎么能够胜利?“惊沙扑面、呵气成冰、敌众我寡、后继无援”,在这样物质贫乏的绝境中,西路军却义无反顾的对抗着国民党马家军的五个团。当马蹄翻飞,重扫而过,扬起多少的尘土,一枪枪的炮声中,战争从未停歇。

守城三日来的殊死搏斗,我最难忘怀的就是那巾帼的英雄桂芳。她是英勇的,她不输于任何战士,已经怀孕的她却仍然选择留在了战地,或许她是对不起她的孩子,那个还未出生的一个生命。但是她一定对得起这里的将士们,对得起这个国家。她是幸运的,虽然她湮没在了枪声中,但是是湮没在秦基伟发出的枪声中,她没有成为俘虏,没有像文护士和其它女战士那样在马家军的凌辱中死去。

在惊沙中洒下了多少的血泪。是文护士被俘虏后衣不蔽体的死在凌辱中却不愿屈服的坚强,是韩士宏拿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义无反顾,是彭定山毅然决然的写下自己姓名,唱着歌,拉起手榴弹,扔向敌人的视死如归,是秦基伟领着西路军冲出马家军重围的英勇不屈,西路军的壮士不是孤独的灵魂,历史的惊沙也永远不会埋没血染的英雄墓冢。

中国近代这条路走得太长,太长了,有着太多我们不能忘记的东西,也许我们已经记不清血战了多少地方,更加记不清换过了多少的将领,但是那一份爱国的情怀,那一种坚定的信念却永远涤荡在无数人民的血泪中,更加撑起了共和的大厦,使丰碑永存。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反法西斯战争观后感

全文共 849 字

+ 加入清单

9月3日,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这是中国人永远都不会忘记也不该忘记的一个日子。说不忘记,并不是说我们要永远沉浸在对战争创痛的回忆之中,而是要从这场战争中中华民族所表现出来的誓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以求得民族独立的英雄气概中,从中华民族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团结奋战的不屈意志中,不断汲取我们今天实现伟大民族复兴所需要的精神养料。

中国抗日战争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程度之激烈、过程之艰难、波及面之广、影响之深远,在中华民族发展也是少有的。站在正义一方的中国人民,在国际力量的支持下,不屈不挠、英勇奋战、万众团结、不怕牺牲,与侵略者血战十四年,最终把他们赶出了自己的领土,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也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精神,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精神。今天,在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斗中,继承和弘扬这种精神,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保守外国侵略者欺凌的漫长岁月中,无数仁人志士就在艰苦探寻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找到了一条真正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领导中国取得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才为我们实现这一目标奠定了现实的基础。与历任何一个时候相比,我们今天都是离这个目标最近的时候,“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但是,要真正完全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仍然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在我们面前还有很多不平坦的路要走,还有很多艰苦的工作要做。实现“四个全面”,贯彻“五大理念”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其任务之繁复、艰巨,与目标之伟大、前程之辉煌是成正比的。和抗战相比,我们面临的虽然不是那种非常残酷的流血的战争,但其所需要的广大人民的爱国情怀、团结精神、大局观念、顽强意志、开拓品格、必胜信念仍然是一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抗日战争电影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647 字

+ 加入清单

抗日儿童团讲述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年代里,在我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以张根生为代表的抗日儿童团员们协助八路军宣传抗日、侦察敌情、站岗放哨,甚至执行任务保家卫国的故事。

回顾我国近代革命史,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战胜外有强敌入侵、内有封建压迫的生存危难,历经艰辛先后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拥有了今天全民基本小康的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的泪水是悲悯的,而不由仇恨产生的。我们的伤痛是永远的,不是用仇恨能解决的。以人类灾难作为民族前进的警世钟比任何道理都要来得更加直观强烈。

八年抗战,团结和教育了全国人民,同时也培养了新一代中国的小主人。全国广大少年儿童在党的领导下,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事迹,涌现了一大批值得永远怀念和歌颂的少年英雄,小根生们利用自己年纪小,不被注意,不受敌人的威逼利诱,利用地势地形同敌人斗智斗勇,英勇无畏的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成功的帮助八路军和武工队消灭了敌人,为行河县的抗日历史涂抹下鲜艳壮丽的一笔。

自强才能自救,勇敢地面对曾经的伤痛才能更加勇敢地走下去。少年儿童是祖国为未来,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电影《水面葫芦》希望通过这样深刻、感动、热血的历史再现,向世界展示那个艰苦的年代全中国上到80老人下到10来岁孩童对祖国的热爱、对家园的守护、对正义的拥护,向社会展示以片中主人公为代表的青少年智勇双全、面对生死、面对侵略者的无畏无惧,给予当代的儿童和青少年一番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和洗礼。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热血战争巨制《建军大业》观后感

全文共 926 字

+ 加入清单

建军大业》作为建国三部曲的最终篇,目的是献礼建军90周年,听起来就红又专、伟光正。

而且我一直没想通,为什么前两部是《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第三部不叫“雄业”或者“霸业”,而是又叫回了“大业”?

之所以会认为《建军大业》能走上主旋律正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影片的监制和导演。

每次我提到黄建新这个名字,就忍不住想要安利一下他在九十年代作为导演拍摄的一系列现实题材作品——《站直啰,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

这些电影的现实讽刺性之强放在今天都令人瞠目,比如《背靠背,脸对脸》对中国官场生态的讲述,连之前火爆的《人义》都相形见绌。

既然启用了刘伟强这样的香港商业片导演,我十分希望《建军大业》能一改《建国大业》与《建党伟业》平铺直叙“数星星”的独特风格,像《湄公河》与《威虎山》那样,能打磨好电影的情节和主题。

《建军大业》讲的是南昌起义,而这段故事里包含政治阴谋、血腥清洗、黑帮暗杀、斗智角力以及战场与炮火。

更重要的是,从直接结果来说,南昌起义并不算彻头彻尾的成功。

这点上恰好又与《敦刻尔克大撤退》所讲述的故事不谋而合,都是一场意义重大的失败。

说实在的,这样一波三折、高潮迭起的好题材,放在好莱坞肯定是要抢破脑袋的。

如果这么一个可以深挖的好IP被浪费了,先烈们的棺材板只怕都要压不住。而让我最担心的是,《建军大业》被拍成历史课本。

历史课本是什么?是记述,是给过去下一个口号般的结论。

好电影,要看到鲜活如在你我身旁的人物,而非一个个人名。

好的战争电影,要看到战场的血腥残酷和斗争的艰苦卓绝,而非手撕敌人。

好的主旋律电影,是要让观众心甘情愿的信以为真,而非“阅读并背诵全文”。

这是我的理解。

刘伟强拥有港式商业片的拍摄思维,但又爱在作品中引用“毛主席语录”,且他的几部优秀作品都有着强烈的价值观传达。

所以,刘伟强完全有可能拍出一部既有娱乐性,又有思想表达的《建军大业》。

同时,他在以往的作品中也很擅长处理群戏,总喜欢拍几组人之间的斗智斗勇,能把人物关系复杂的故事讲得有条不紊。

所以,真希望刘伟强能把《建军大业》按照《无间道》的套路去拍,这才有可能获得观众青睐。

《建军大业》从选角曝光开始,就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就因为片中有众多的小鲜肉加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年最新战争电影《勇士》观后感

全文共 2186 字

+ 加入清单

勇士》:我们都是超能力者!

同样是主旋律战争片,同样是从头到尾猛打一通,“主旋律御用导演”宁海强执导的《勇士》比之前香港导演彭发拍的那部《我的战争》靠谱多了!剧情、角色、情绪、氛围等方面都更胜一筹,战争戏也不乏看点。由于有一昼夜奔袭120公里“飞夺泸定桥”的战争史奇迹打底,影片主创干脆彻底放飞想象力,将战争戏的动作场面玩出不少花样,红军战士的体力和能力全面开挂,简直有如超级英雄,让人看完心里只有一个字——服!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这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场关键性战役,在前有阻截后有追兵的危急形势下,中央红军从大渡河东西两岸夹江而上,其中右岸的红四团官兵在天降大雨、山路崎岖陡峭的情况下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120公里,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冒着敌人的炮火、踩着铁链夺下桥头,最终与左岸部队一起占领了泸定桥,从而让中央红军转危为安,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由于“飞夺泸定桥”在我军战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影视作品呈现,今年又被冠以《勇士》之名再登大银幕,导演的创作思路也明显不再固守传统的主旋律套路,而是充分照顾到当下观众的审美喜好和娱乐需求,运用商业大片表现手法,将“飞夺泸定桥”这个传奇壮举以更为传奇、刺激、火爆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影片的精神内核和角色塑造依然保持了主旋律影片一贯的真善美和高大上。总体来说,《勇士》这种“主旋律大片商业化”的手法,跟之前同类型的《我的战争》相比,明显更加成熟,主旋律与商业化的平衡把握得更好,因而也相对来说更加好看。

从《勇士》的方方面面都不难看出影片主创求新求变、制造看点所花费的心思。就拿影片开头来说,在红军行军途中居然惊现国宝大熊猫的身影,不是说早就不允许训练熊猫拍戏了吗?所以影片能奉献这个“惊喜”实在是令观众喜出望外,而且在巧妙的剪辑之下,熊猫还能奉献出“精彩演技”哦!从偶遇红军的好奇到红军喂它吃竹子的乖巧,熊猫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都是那么可爱。随后突然降临的战争戏,熊猫的表情动作也能完美配合氛围,枪声响起,熊猫被吓得一激灵;爆炸四起,熊猫也在爆炸中翻滚。最终跟我军战士一样转危为安,望着红军离去的样子仿佛有不舍之情,真是让人感觉没看够呢!

影片开头有熊猫作为“客串嘉宾”出场,极大地提升了观众的观影兴致,随后接二连三的战争戏,主要靠“火爆”与“开挂”二字持续吸引观众。开头的强渡安顺场与结尾的强攻卢沟桥,形成一头一尾两场战争大戏,场面壮观、火爆异常。尤其是影片为了突出火爆感,明显减少了对步枪射击的呈现,主要展现敌我双方轻重机枪火力全开、冲锋枪疯狂扫射,还有迫击炮的连续轰击的场面,营造“枪林弹雨”激烈感来突出影片火爆战争片的气势。在“飞夺泸定桥”一路上发生的一系列小规模战斗,影片则采取了类似“闯关游戏”的表现手法,敌军采用一个又一个战法来袭扰和堵截我军,而我军则见招拆招一一应对,千方百计完成“闯关任务”。在此过程中,我军和敌军的能力都进行了适当的浪漫化夸张,来强化对决的精彩激烈,我军战士更是有如变身超级英雄一般全程开挂、无所不能,比如说我军战士为了端掉敌方炮兵阵地,突然开启跑酷技能,高来高去,有如猿猴一般灵巧地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攀援腾跃,翻过岩石峭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有如神兵天降一般将敌军的炮兵缴械。后来遭遇敌军伏击时,红军战士也能突然变身“人猿泰山”,抓着树藤荡着秋千从空中向下面的敌军扫射、扔手榴弹,你说霸气不霸气?最后我军战士爬铁索过泸定桥也是全程开挂,拿着金属锅盆就像拿着美国队长盾牌一样能挡子弹,中弹掉下桥面被战友拉住、战友使劲一甩还能“飞”回桥面,功夫不是一般地好!片中的红四团团长更是神奇,大腿中弹腐烂,在120公里强行军的前一天就已经走不动了,后来强行军开始却仿佛问题不大了,好多没病没伤的战士跑到最后有不少都累死在路边,而这位腿上负伤的红四团团长跑到终点依然有余力精神抖擞地指挥夺桥战斗,这也是超能力者啊!

前面之所以说《勇士》比《我的战争》拍得更好,主要是因为本片在剧情、角色、情感方面比前者有更为丰富细腻的表现,这就是内地导演比香港导演更懂得如何拍好主旋律优势所在。许多战争片虽然都能展现火爆的战争场面,但对总体战局的介绍和呈现往往不足,导致观众看完除了留下火爆印象之外,对整个战争到底是怎么回事依然很模糊。《勇士》则利用大量直观明了的手法让观众对于“飞夺泸定桥”的全过程有更为清晰的认识,除了敌军指挥室里巨大的立体沙盘展现了泸定桥周边的地形以及重重关卡之外,影片还一再结合电脑特效,将红军左右两岸进击的行军路线展现得清清楚楚。在角色和情感方面,除了主旋律影片对于我军指战员一贯的不怕苦不怕死、亲民善良的常规塑造之外,还十分注重用亲情和友情来打动观众,比如说片中一位红军战士对一个女流浪儿的悉心照顾,寄托了他对失散妹妹的亲情。而另一位红军战士身上总是带着在中央苏区失散的女儿的照片,加入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时,还不忘嘱咐战友万一自己牺牲、要替他寻找和照顾女儿。片中国民党炮兵俘虏的这个角色,也细腻展现了他从抗拒到融入我军的过程,而感化他的关键点正是我军战士为革命为理想的无私忘我的精神,通过对他的悉心求教甚至牺牲自我,给了他强烈的人性震撼。这些人性化表达也让影片少了一些主旋律的说教色彩,多了一些感人的真挚情感,因而也更容易让观众接受与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抗日战争电影《小兵张嘎》观后感

全文共 541 字

+ 加入清单

短短的头发,炯炯有神的眼睛,加上黑黑的圆脸。你知道他是谁吗?不错,他就是电影小兵张嘎》里的小英雄“张嘎子”。

说起嘎子,我有说不完的话。“有一次,嘎子为了引开鬼子,把一个日本军官的头给射破了,嘎子和胖墩就分两路引鬼子出城,可是不幸被鬼子抓住了,敌人给嘎子糖、金表,让他告诉鬼子八路军的营地在哪里,嘎子死活不说,鬼子只好毒打他,可是他还是不说。

一开始,我觉得嘎子是个十足的大傻冒,如果他收了敌人的好处,说出粮食藏在哪,就不会被打了。可是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呢?这个问题让我百思不解,直到嘎子说的一句话回答了我“呸,我死也不告诉你们,总有一天,中国人民的仇恨和决心一定会打倒你们的。”

正因为有着天大的仇恨,比金坚的决心,才使嘎子宁死不屈。

在现代生活中,这种精神得到了发扬。像爱国的杨立伟,不顾生命危险,毅然走进“神舟五号”的驾驶室,胜利遨游太空。像奥运会上的田径冠军刘翔,为中国、为亚洲,创下了新的历史纪录,还有像中国女排、跳水寇军田亮……,这些不就是爱国主义情感很好的表现吗?

可是现代生活中,也有一些破坏美好生活的人,例如:危国危民的法轮功创始者李洪志、买国求荣的蒋介石,我们将坚决与他们作斗争。

活泼机灵的身影依然在我脑海里跳跃,我仿佛看到了千千万万个嘎子在祖国的春天里成长着、成长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我的战争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455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战争》讲述了一群平凡而又伟大的年轻人,为保家卫国毅然决然远赴他乡,在残酷的战场上经历生死考验的感人故事。影片体现了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作为男主角,刘烨在片场没少被炸,对此他笑着说,“导演炸得挺开心,我们就真的很危险!”演员王龙华更自曝手曾被炸伤,血流不止。刘烨说也正是拍摄中的这种危险,让他更加佩服当年浴血奋战的英雄们,“《我的战争》的片场布置得很真实,给我一种我就在战场的错觉,那种感觉其实挺吓人的。在战场上,可能一个冷枪、一个地雷,你就牺牲了,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那时候人们的勇气,很了不起!”

虽然影片八成以上都在“打打打”,但穿插其中的战地情还是值得一说。刘烨饰演的九连连长孙北川喜欢上王珞丹饰演的文工团队长孟三夏,但他是个粗人,情话不懂说情书不会写,喝醉了酒就嚷嚷“要亲人家嘴儿”。行为虽然很糙,但感情却十分深沉。片中,他一边为压到地雷的王珞丹排雷一边说着道歉的话分散其注意力的一幕,着实令人感动;而他在最后一战前将存下的钱和老家地址交给王珞丹时,那种托付生死的感情也颇为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游甲午战争博物展览馆作文500字

全文共 511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的时间在流逝,我不甘于在家里度过暑假,也不想要有一场精彩的冒险,只想有一场短暂的旅行,给我的暑假多添一分色彩。

说走就走,我们一行来到了山东威海。刘公岛就是威海市海边的一个小岛,这个岛风景如画,四季分明,森林覆盖率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七,最重要的是这里有着甲午战争的历史。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不忘国耻。

我们来到甲午战争博物展览馆。进了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栋墙,上面的字体警醒着我们不要忘国耻。接着是文物展览区。这里有甲午战争时清代官员用的帽子,还有战舰上的旧扶手、探照灯、抛锚等,有日本军官写的文书论文,也有中国人从西洋运来的火炮,中国自己制造的火枪。看完这些,抬头就看见许多战争时的照片:有李鸿章,邓世昌;有令人可恨的日本天皇;也有旅顺大屠杀的元凶日本司令官大山岩,就是他下令的“无论兵民,格杀勿论。”因这个命令,我们中国遇难两万人。我对他十分憎恨。

继续走下去就是蜡像区,这里的蜡像还原了当时人们的动作神态细节,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情况。让人们更加透彻的了解到历史和屠杀战争的残酷。

这次去甲午战争博物展览馆让我很有感触。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是美好的。人类要追求和平,消除战争。因为只有世界和平,人类才会有真正的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观后感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10月2号,我和爸爸还有奶奶去了卢沟桥抗战纪念馆参观。那里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我们经过安检后进入了纪念馆。

从 1937年7月7日,随着卢沟桥畔的第一声枪响,中华民族开始伟大的抗日救国战争,到1945年9月9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在这场历时8年的抗战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重大贡献。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形成了真正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无坚不摧的力量源泉。杨靖宇、佟麟阁、左权、张自忠…..国难当头,英雄辈出。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牺牲时,年仅37岁,东北抗联将领杨靖宇牺牲后,日军发现他的胃里只有枯草、树叶、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可以说,没有数不清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奉献的崇高精神,中国抗战胜利是不可能的。

今天,我们应当谨记团结奉献的抗日精神,不忘国耻,缅怀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锻炼身体,把满腔爱国之情化为发奋学习和工作的动力,长大保卫祖国,建设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甲午风云观后感

全文共 53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看了《甲午风云》这片电影,这片电影主要讲的是:主角邓世昌在一次海军之战中奋勇杀敌,自己的军舰被日本鱼雷炸到了。

大概内容是:别的国家见到中国的地方很大,而且中国的财宝也很多,想要占领中国。说是要和中国一起抗争,实际上是想趁这个时候消灭中国。邓世昌却不管这一套,他的主要责任是海上战争。第一次战争中,一个军舰上的主管方大人贪生怕死,想投靠日本人,还没战斗就举白旗。一个叫王伯承的水手一枪把白旗打了下来,还扔到水里,意思是誓死不罢休,一定要打败日本人。这个方大人看到白旗没了,就躲在船舱的一角,等着别人把他打死。这个王伯承水手不管杀头,开炮把“吉野”号打跑了。

论功请赏的时候,这个方大人一定是跑到最前面邀功。别人问他为什么能打败,他就说:“我这件海上小事还是别说了吧!”邓世昌问他为什么掉头,他就说自己假装逃跑,在后面攻打敌人。邓世昌问他为什么躲到船舱,他说:“胡说,你有什么证明我是躲在船舱里呢?”邓世昌说:“因为你的水手王伯承说的。”方大人就说:“他胡说!”那样子就像想一下杀死王伯承。

第二次海上大战,邓世昌驾驶的“致远”号在海面上打,屡中敌舰,百发百中真是厉害,可是最后也被鱼雷炸沉了。

邓世昌在海军上立了大功,让别人懂得海军的责任,邓世昌是最负责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纪实风格战争片《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

全文共 852 字

+ 加入清单

岁月能使人的生命衰老,却无法改变人们心中最难忘和震撼的记忆。六十五年,已经跨过一个甲子的轮回,可当人们重新站在马石山上的时候,那个尘封的故事悄然打开,那些鲜活的生命和不朽的英魂正一步步朝人们走来……

1942年11月23日,日军向胶东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空前残酷的“拉网血洗扫荡”,八路军主力部队成功突围,地方干部群众紧急转移,一时来不及转移的小部分群众死伤惨重。此时,八路军某部十三团六连一个班的八名战士执行完任务正在归队途中。偶然间从日军的一名中国翻译那里得知日军企图将群众赶进山区,然后合围屠杀的,班长王殿元顶住压力,决定营救群众。

夜幕降临,班长王殿元带领全班返回马石山区,在一个遭受屠杀的村子里不仅遇上十四团的两名战士杨德培、孙在军,还有幸搜救出一名婴儿。王殿元带着九名战士,抱着婴儿来到山里,找到上百村民,利用夜幕做掩护,成功帮助村民突围出山。将突围出来的群众送出山口,战士赵亭茂坚持还要回去找他干娘、搜寻其他群众。

是按时归队还是继续营救群众,十名战士中出现不同意见,“大刀”周万河为班长着想,主张按时归队。王殿元坚持营救群众,带领全班再次摸回山里,找到不少零散藏身的群众。赵亭茂找到干娘、周万河发现当年救过他性命的莲嫂的闺女英子。但当王班长带领群众再次突围时遭遇小股日军,发生的枪战惊动山下屯守的日军。

突围出山的道路被日军封锁,王殿元组织全班杀出一条血路,掩护群众成功突围。群众安全突围,周万河光荣牺牲,王殿元为了让群众能安全转移,决定暂缓归队,索性将日军引进山区。九个人的兵力毕竟寡不敌众。为牵引日军火力,“喇叭”吕武斋、“旱烟”孙在军与日军同归于尽。

东方泛白,天色渐亮,战斗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日军遍布山上的尸体越来越多,王殿元手上的子弹却越来越少。“小弹弓”李贵、“大个子”赵亭茂先后牺牲后,王殿元带领剩下的“汉阳造”吴天明、“老爹”王家旺、“儿子”王文礼、“文化”杨德培向马石山主峰走去。战斗到弹尽粮绝,王殿元和他的战友跳崖自尽。正是冲天一声喊,热血好儿男,肝胆涂地抛生死,人民在心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甲午战争观后感

全文共 1023 字

+ 加入清单

“每一次大的海战都将决定着两个国家的命运。”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的座右铭,他从始至终将自己的志向定在为祖国的崛起而奋斗。

从1840年,中国步入了近代社会,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战败,导致了西方列强的不断侵入。割地、赔款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都深深的打击着中国的心脏。战败后的清政府,开始总结经验,是什么原因使清镇府导致失败。李鸿章等人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器物技术,来挽救清镇府的危机。

1894年9月,在黄海上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蒸汽机械大战——中日甲午战争。就是这场战争,使得多少爱国志士以身殉国。这一仗打的壮烈,这一仗打出了中国人的威严和不容外人屈辱的气概。北洋舰队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一身正气,与舰同亡。在“致远舰”中炮倾斜后,弹药用尽。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撞去,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多少次的炮弹轰击,多少次的忍痛坚持却还是失败了。眼看着那枚炮弹穿击铁甲打在了敌人的“心脏”里,如果那枚炮弹一爆炸是否胜败会再议论一番。但那颗炮弹却是一颗臭弹,甚至还有些炮弹因做工不细而不能上膛,这些本不应该出现的情况却出现了。有些人说如果当时清政府出银子买下那艘新式的英国军舰,也许胜败就会另堪别论了。但事实会如此吗?有些人会拍着胸脯说“会的”。但那中说法是不对的,如果那艘军舰被买下来只会拖延失败的时间而已。因为政府的腐败,你给他在好的军事装备就算这一仗打赢了,那下一仗呢?这一仗打赢就代表着没有人再“欺负”你了吗?

归根结底,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这样一个落败的腐朽的政府给它在好的军事装备也不会有太好的结局。就像将要落山的夕阳,那微弱的光芒和那即将散失的血一样红色是无法改变的。官僚的贪污和皇家的奢侈,眼看着海上的战火炮声在一个接一个的带走热血的战士时,皇宫里正在看大戏,这样的政府怎会胜利。打不过就不打,躲得过就去躲。

我们在新世纪的曙光下,脚下踩着多少革命志士抛洒过热血的土地。如果不是他们的牺牲,怎会换来一个崭新的另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国。我很自豪的说:“我是中国人”。中国发展靠我们,而我们心中的热血奔腾,胸怀大志。革命的精神传承给了我们,我们必须接手并发扬光大,去完成历史的使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不忘国耻。对,不忘国耻背负着历史的使命。心中的战火再也难以平息,让我们:

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参观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观后感

全文共 628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坐公共汽车到房山十渡,参观了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

平西,由北平(现为北京)西而得名。当时主要包括房山、苑平、良乡、涿县、涞水、易县、门头沟、昌平、怀来、涿鹿、蔚县、宣化、阳原、怀安十二县之境,是华北抗日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巍巍平西,广袤千里,京华屏障,万山耸翠,千水奔流。

1985年10月2日在十渡拒马河畔的龙山之上,建立起了“平西抗日烈士纪念碑”。

2005年8月,投资1900万元,总建筑面积4350平方米的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新馆落成。纪念馆里陈列着实物、照片、文字等珍贵的史料,集中反映了抗战时期平西军民在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伟大精神和众志成城、前赴后继的革命气概,向世人展示着一幅幅血与火的历史画卷。纪念馆展览分7个部分:“党领导的平西抗日根据地创建和发展”,“日寇的残暴罪行”,“艰苦岁月,平西人民坚持斗争”,“转入反攻,争取抗战胜利”,“平西部分烈士英名录”和“缅怀先烈,继承遗志”。[以上为资料]

进入馆内,第一个展品就是鲜红的“抗战烽火”,我们似乎听到了抗战的炮火声声,立刻感到热血沸腾。

一幅平西军民紧密团结抗战的浮雕,为我们打开了抗战的历史长卷。

平西军民用过的纺车和扇车。

狼牙山五壮士已经全国闻名,在平西山峦中,还有不少像他们一样壮烈牺牲的年轻生命,例如:老帽山六勇士。

在“平西部分烈士英名录”展览处,我们看到牺牲的战士是多么年轻,他们为了保卫祖国和家乡,洒尽热血,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我们永远感恩不尽,我们永远怀念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年战争史诗巨制惊沙观后感

全文共 1024 字

+ 加入清单

《惊沙》这部战争电影讲述的是红军西路军在1937年血战临泽真实历史,红军西路军由徐向前率领,从河西走廊突围与陕北红军会合,这一路浴血奋战长达数月,把持河西走廊的国民党将领马步芳的军队穷追不舍,《惊沙》的故事重点就是展现在临泽的一场突围战斗。这场战斗由当时年仅23岁的红军军官秦基伟指挥,在极端被动的条件下,秦基伟仍然能够率领官兵突出重重包围,展现了红军的顽强与不可战胜。

秦基伟率领的其实是一支后勤部队,在前无增援,后有追兵的情况之下,还要照顾老弱病残孕,这样的情况几乎等于身陷绝境了。但秦基伟没有放弃对于突围的希望,即使在最悲剧的情况之下,仍然能够保持对最后胜利的信心,这或许也是共产党人能够坚持到全国解放的根本原因,不抛弃,也不放弃,即使战死疆场也不举手投降。《惊沙》是红军精神的一种体现,不光是这一场战斗,从南昌起义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每一场战役都能够看到这种宁死不屈的奋战,国民党军队即使装备精良,给养丰富,但仍然无法打败共产党的军队,是精神这种强大的武器在支撑着他们前进。

战争是残酷的,残酷到一种无法想象的地步,生死在这个时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胜利。怕死的人,往往会最先死去;而勇敢向前的人,往往也会争取到生存的权力。《惊沙》之中,展现了一幕幕战场上的殊死搏斗,影片的战争场面做的很好,爆破、近身肉搏、枪战、夜袭等等场面都十分逼真,这说明在技术上,国内的战争影片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影片中虽然没有大牌明星,但是场面逼真,情节曲折,所以看点还是足够的。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很难想象到战争的可怕,那种子弹四周飞舞,炸弹遍地开花,敌人蜂拥而至,这种地狱般的场景令人恐惧,但战场上是不容许人害怕的,害怕的人只能是瞬息间被毁灭掉,只用勇敢向前,才能搏杀出一条生路来。

《惊沙》中重点刻画的人物是秦基伟,他建国后曾任国防部长,在年轻时就展现了大将之才,23岁即指挥了这场成功的战斗,指挥更是在祁连山中打游击战多年,是共和国的开国功臣。片中的秦基伟英明果断,对敌情有敏锐的判断力,在关键时刻往往做出最正确的决定,这是战争胜利的关键。影片中比较感人的一幕是秦基伟的妹妹第敌军抓走,但千钧一发的时刻,秦基伟不得不亲手送妹妹上路,因为妹妹被敌人带入军营的话,那更是生不如死,在战场上,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心软只能是害人害己。《惊沙》这部电影展现的虽然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但这段历史在革命战争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这部电影,可以看到红军的坚韧和刚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甲午战争观后感

全文共 1819 字

+ 加入清单

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即将拉开帷幕之际,纪录片《辛亥革命》开始播放了,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我感到十分有意义。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社会发展的坚冰已经被打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在这一时刻,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近代前的中国曾经是大国、强国,但是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扼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一次次列强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当然不甘心承认备受列强欺凌的侵略现实,面对列强侵略的加深也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理想。但是,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则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与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而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作为大国富强起来,则是中华民族复兴更艰巨的一步。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曾经进行了多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从事的努力。中国近代史就是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从坎坷中走过来的历史。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

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可以看出这种高-潮。”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夺取革命果实而导致封建复辟,日本军国主义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加剧了中国主权沦丧。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党人陷于苦闷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新的世界观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人重新考虑中国的问题,科学地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认识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胜利的保障,是历史的主人,自觉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唤起人民,并将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使之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终于使复兴的理想得以实现,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变。

百年后的人们已经很难切身体会辛亥时期的社会状况,甚至不能理解当时的革命志士们的历史性的抉择。所以在辛亥百年后的今天,社会上流行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如认为“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或者认为革命的设计“超越了中国的国情”,“搞君主立宪会更好些,政治局面会更稳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还是避免为好。

其实,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们如何不欢迎以温和的没有牺牲的方式改变封建中国的面貌呢?对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的人生经历整体考察后即可看出: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醉心于以激进手段改变中国落后局面,但是在经历了一再的失败与挫折,意识到清王朝决不可能真心实意地退出权力的中心而实施“立宪”,而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并没有开明到可以以和平请愿的手段而推动立宪的时候,他们才选择了被认为是“激进”的革命道路,这其实是当时条件下应当做出的正确选择。看了纪录片,对革命者的选择就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观甲午大海战有感

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星期天,我观看了一部爱国电影《甲午大海战》。这部电影演映了我们中国历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但同时也颂扬了那些为了正义而牺牲的英雄人物。

甲午大海战是甲午战争中的一场,虽然我们北洋水师团结一致,誓死对抗日本军队,但是兵力悬殊,还是以失败告终。中国被迫签下了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这部电影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邓世昌和慈禧太后。

邓世昌,爱国将领,率领士兵对抗日本军队,最后和“太阳”(一条狗)一起淹死在水里。其中最令我感动的地方是邓世昌让士兵们把冲锋旗挂起,可挂旗的士兵被炮弹炸死了,眼看冲锋旗就要落下了,这时邓世昌手里拉着挂旗的绳子死也不松手,船被烧了也不放,舰在人在,舰亡人亡。他这种爱国主义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

可当邓世昌等战士正在拼死护国时,慈喜太后和众妃子却在一起看戏,还曾把战士们作战用的战船当做私家游轮玩。当然,还有李鸿章等腐朽势力,国难当头时,他们却还在逍遥。战士们保家护国连命都丢了,他们还要俯首投降。如果中国的皇帝也和日本的明治大帝一样,那该有多好啊。他自己宁可少吃一顿饭,省下来的钱用来买大炮、战船,还鼓动他的臣民为战舰捐款。日本有这样的领导者能不战胜我们中国吗?

从这段历史中,我不但看到了英雄们爱国勇敢,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更看到了因领导阶层贪图享乐,目光短浅而导致丧权辱国的警世作用。

我想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以史为鉴,奋发图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作为祖国的下一代,你准备好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战争影片《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全文共 633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去看了梅尔吉布森的《血战钢锯岭》,有意思的是,我原以为这是部很low的片子,但是!看完之后简直燃爆,不得不说,梅尔吉布森宝刀未老,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其实每当看到手撕鬼子的某抗日神剧,真的好想对主人公吐槽:先生,您的血浆袋掉了,估计主人公还会诈尸起来说:“不,是群演的血浆袋”

而看完梅尔吉布森的电影后由衷的感慨:讲究!这就是专业!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本来以为所有的效果都是后期特效做出来的,其实不然,完全实拍啊!!!

听说梅导为了营造残酷的战场效果甚至炸平了澳洲一座农场,感慨能“毁坏公物”到如此的境地,执着如此也只有他了。

其实梅尔吉布森还原的就是二战中最丧心病狂的一场战役。

虽说二战题材早已没了当年的号召力,然而《血战钢锯岭》再次用强大的荷尔蒙拯救了电影市场。

也不怪梅导如此真实的大阵仗还原,因为在这场战役中,日军伤亡10万人,美军伤亡人数也高达7万人,说是人间炼狱一点不为过。

传奇的战场总有传奇的人物出现。

加菲饰演的二等兵道斯就是这样一个真实存在的英雄。他不携带任何武器上战场,却作为一位医疗兵,在到处都是敌军的地洞,堡垒和埋伏的地方,赤手空拳救下75人。

梅尔·吉布森拒绝修饰一切暴力,相反,对暴力不遗余力地展示,是他的标签。

他认为对暴力的全部还原就是和平的尊重,而这也是《血战钢锯岭》里的二等兵道斯的信仰力量。

敢肯定,假如你喜欢注重情绪刻画的叙事,直截了当的主题,以及真实零添加的风格,《钢锯岭》,绝对是你的年内大菜。

战争,因为真实,富有力量。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抗日战争的观后感

全文共 673 字

+ 加入清单

夜已经很深了,可是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我的思绪,仍沉浸在下午观看影片的一幕幕场景中……在我的眼前,浮现出了村民们顶烈日、冒严寒,辛辛苦苦造地雷的场景。我仿佛听见了村民们在高喊:“响了一个,又响了一个!”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群鬼子被地雷炸得鬼哭狼嚎、血肉横飞……

影片中有这样一段“顺口溜”:“鬼子少了咱就干,鬼子多了咱就转,躲在暗地打冷枪,埋好地雷远远看,鬼子挨炸又挨打,一个人影看不见”。这就是民兵们对付鬼子的最好办法。民兵们就是按照这种打法,和日本鬼子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战斗。在战斗中,村民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制造了许多地雷,有踏雷、拌雷、飞雷、子母雷、蝎子雷等等。其中最厉害的地雷,要数“天女散花”了。这可是村民石大爷苦思冥想发明和制造出来的。这种雷,只要人一踩上去就会爆炸,爆炸时石头飞上天,落下来就会砸死日本鬼子。鬼子虽然一次次的挨炸,但他们并不甘心。他们先用“探雷器”去探雷,然后把雷起出来。但民兵们也有办法对付他们。他们发明了“蝎子雷”。这种雷,当鬼子去起雷时,就会有一个小小的铁夹子蹦起来引爆地雷,把鬼子炸得魂飞魄散、屁滚尿流。

看了这部电影,使我了解了当年的抗日战争,了解了过去人民的智慧和抗日的艰苦。我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个抗日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那些人民英雄的聪明才智和高尚品格,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我们从现在起,就要好好学习,学好本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将来建设好我们的国家。我们决不辜负先烈们的鲜血和希望,把我们的国家,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建设得更加美好!这部电影里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都让我铭记在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鸦片战争观后感

全文共 487 字

+ 加入清单

我看了《鸦片战争》这部电影使我对这位一百多年前的这位禁毒英雄――林则徐,产生了无比的敬佩之情。他不为个人利益,不畏强权,不顾个人生死,坚决的打击毒品,他的精神令我激动不已。

这部电影里,我记忆最深的是林则徐把洋人的鸦片当众烧毁后倒入了大海里。我为林则徐感到骄傲,为祖国有这样的清官感到自豪。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老百姓因为吸鸦片身体越来越差,连农活都干不了;士兵因为吸鸦片精神越来越差,连武器都拿不动了;官员因为吸鸦片思想越来越腐败,连国家都能够出卖。鸦片的很多侵入了致使我国白花花的银子从中国人的腰包流进了外国人的腰包,从中国的仓库流进了外国人的仓库,中国的财政越来越空虚,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困苦。

然而就在禁毒活动将近成功之时,林则徐被贪官诬陷,被撤职查办这场轰轰烈烈的禁烟活动就这样夭折了。当时我恨得咬牙切齿真想冲上前把那个贪官打死,把真相告诉当时的皇帝――林则徐是个清官,你冤枉了他。然而历史是不能办法改写的。

看完了这部电影使我了解了毒品对我们的危害,它会吞噬我们的肉体和灵魂,毁灭我们的完美生活。所以我们要从小立志,努力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人性与战争《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全文共 1268 字

+ 加入清单

在很久很久以前,自己还很小的时候,妈妈经常抱着我去邻居家蹭电视看,一到战争的镜头,这轰一声炸了,那啊一声一个人没了,总是哭得哇哇的,迫不得已之下,妈妈只得把我抱离血淋淋的现场......那个时候就知道,战争是残酷的,生命是宝贵的。

慢慢长大了,知道了那些眼睛看到的东西都是假的,场景是导演布置的,音乐是人家特意加的,演员是在那装死的,连鲜血都是番茄酱之类的东西替代的。但是,还是在不由自主的恐惧着那些战争的场景,时不时的感慨下现在的生活,虽然不那么如意,但毕竟远离纷飞的硝烟和弹片,刨去探讨人性之类的话题,这可能是艺术折射给现实的人们最普遍的意义了吧。

拯救大兵瑞恩,起初的大概半小时的样子,除了看到了米勒,其他的就是乱,乱的就像是真的回到了二战时候的诺曼底,不管你是士兵,还是将军,死亡就在你身边,(突然想到了死神来了,还一二三四的,去战场上试试,根本没那功夫想怎么躲,)米勒带领8人小分队奉命寻找瑞恩,平安带回瑞恩以藉此安慰一个丧失了三个儿子的母亲。

第一个有印象的镜头,在寻找瑞恩最初的时候,米勒他们抵达了一个不知名的小城堡,不小心推倒了的一面墙,墙那面是数量相当的敌军。谁都没开枪,两面的人都在不停的喊,一阵又一阵的急促的喊叫声,就这么持续着,为什么没开枪??这是我当时的想法。太突然?太愕然?在乍一面对敌人的时候,军人却没有想到用枪来解决,而是用声嘶力竭的急喝.......在米勒后来的话语中,我明白了,没有谁热爱战争,一样有爸爸妈妈,一样有妻子,孩子,所有参与了战争的军人,拼命想换取的是自由,可以回家好好过日子。每杀一个人,离回家就越远。所以,最可恨的是挑起战争的人,而不是那些无辜的被卷入战争的人。

那个小军医,在临时的营地里,就着战友的话头讲到了自己的妈妈,他说越想保持清醒反倒更容易入睡。每次他想等妈妈的时候往往会睡着,但是,在妈妈提前回家的时候他却会装作入睡.....临死的时候,他喊妈妈,如果还有机会,他一定会跟妈妈促膝长谈,让妈妈知道他爱她。

米勒告诉队友们,他是一个英语写作教师,而这在以前是自己根本隐瞒不了的事情,所有见过他的人都说这是显而易见的,但他的战友们却很吃惊。战争让人改变了太多,当一名教师手握上了钢枪,他捍卫的其实还是自己曾经有过的没有战争的生活。陪妻子浇花,种草,就是这么简单。

厄本,是唯一一个我持了绝对批判态度的人。懦弱可以理解,谁都有过。但是,如果因为自己的懦弱而伤害了别人,那就不可饶恕了。面对瘫倒在台阶上的厄本,那个刚刚把尖刀送入队友心脏的敌人,走过他的时候是不屑的,估计他觉得这种人连杀的必要都没有。软弱留给自己,哪怕只是借口,但在清楚自己立场的时候,冷酷要留给对手,而且要没有一丝迟疑。最起码要让自己知道自己已经尽力完成任务了.......

米勒对瑞恩最后的两个字:“Earn it.”忘记了是米勒的哪个队友说的,大致意思是,等战争结束了,回头想想,拯救瑞恩或许是这场战争里最美好的事情。 年迈的瑞恩站在米勒的墓前,老泪涟涟,他对妻子说,说我是个好人。这是对米勒“Earn it.”的答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战争题材《淬火成钢》观后感

全文共 526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这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传统创作题材。前人丰厚的创作成果,必然给当下的创作者在“如何去突破”的问题上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而《淬火成钢》却切实地在一些方面做到了“突破”。

首先,因为不同以往的时间节点的截取,带来了时间与空间视觉的新鲜性。例如甘肃地域内一些不被人们熟知的战役、故事和人物,令观众对“长征三军会师”这段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感受。

第二,人物塑造方面,领袖人物与普通战士都塑造得生动可感。老舍说过,优秀的作品留下的是不朽的人物。《淬火成钢》运用在重要的历史抉择点上做“对比”与“反衬”的手法,来凸显领袖们的性格、品德。而普通战士层面,则运用多点共筑的手法,如贫农出身的王彩萍和逐步走进革命队列的富家小姐何月娥两个人物,相互呼应、补充,共同构建了富有牺牲精神又充满浪漫情怀的革命女性形象,极富感染力。

第三,传达出创作者对“长征”历史与精神价值的认识。重点在于创作者不仅对长征路线斗争表述得特别清晰,还能将历史的语境和当下的语境完成对接,提供了当下急需的精神内容,如信念、毅力、决心、纪律、忠诚等。

同时,《淬火成钢》并没有忽略当下观众对于电视剧的消费心理,人物关系丰富、注重戏剧冲突,战争场面激烈等,吸引了不同年龄层的观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