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甲午大海战争观后感(合集19篇)

引导语:《我的战争》拍出了战争的残酷性、战争的真实感,跟以前看过的影片感觉不同。影片通过艺术的手段、让年轻观众乐于接受的手段有效传递和表达出来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我的战争》观后感,希望大家能够有所收获。

浏览

4258

作文

168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观后感

全文共 589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上午,我校一行十九人来到了“七七事变”的爆发地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这里陈列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许多珍贵资料、照片、用品,当我们看到那血腥的场面时,看到我们的无辜同胞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屠刀下成为亡灵时,心中的愤怒与强烈的民族感犹然而生,千百万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民为了保家为国,为了不当帝国主义的奴隶,为了今日的幸福生活,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愤然反抗,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篇军民共唱抗日金曲。

这样的教育活动对我们的触动太大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看到这些惨不忍睹的画面,心中起伏是可想而知的,我要通过各种形式让我的学生们知道,我们的安定幸福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如今我们伟大的祖国能够强大起来,能够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能够去除东亚病夫的名字,是我们全体中国人民积极努力,奋力拼搏的结果,我们只有掌握了知识,掌握了本领,才不会挨打。

今年,我们国家就要成功举办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了,通过现在的火炬传递,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世界上有很多的人都不希望我们中国强大,都在破坏我们中国在世界上的良好形象,我们有很多的有识之士,都已经加入了反对这些反华势力的队伍,正在用有力的手段与这些势力奋力抗争,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教好我们的学生,告诉他们: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将来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更加富强!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血战湘江》战争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727 字

+ 加入清单

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制作的电影《血战湘江》,将于6月30日在全国公映。该片全景式描述了红军付出巨大牺牲血战湘江的悲壮故事,展现了红军将士满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信念,谱写出一部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公映前,该片已在全国很多地方,为部队官兵和社会各界观众开展了巡映活动。根据巡映期间观众的反映和评价,电影《血战湘江》有三大看点最令人期待。

细节具有极强的真实质感

电影《血战湘江》用现代观念和视听语言呈现战争,每个细节都具有极强的真实质感。片中,伴随着此起彼伏的枪炮声、轰炸声和喊杀声,指战员说话时几乎都是声嘶力竭;持不同观点争辩时,几乎都是在吼叫,尤其是毛xx与李德、博古争辩时,脸对脸、眼瞪眼、拍桌子、摔茶碗,使当时的血战状态更加真实,也为领袖形象的刻画带来了新的风采。在服装和造型上,摒弃华丽色彩,留住真实自然,所有红军指战员都穿戴着破旧衣帽,浑身沾满泥水,头发纷乱不堪,脸上带着血污……

这部影片的真实感还在于对批判教条主义的刻画描写,让观众深刻认识教条主义的危害。比如,博古、李德只知纸上谈兵,使部队陷入蒋介石的圈套,辎重大搬家的决策使红军行动缓慢,选择走大路致使部队在敌机轰炸中伤亡惨重……占据了很大叙事篇幅的激烈血战和惨重损失成为认识教条主义巨大危害的有力证据,让人触目惊心。

在电影中,说:“战士抬辎重走,走得慢还累吐血。”博古说:“那就加快步伐。”朱德说:“走大路,遇轰炸,伤亡严重。”李德则说:“红军不是胆小鬼。”毛xx质疑李德、博古的决策,博古竟然说:“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他能错吗?”通过这些对话,进一步揭示出,比一个个教条主义行动更可怕的,是其背后的教条主义思维方式,也使对教条主义的批判变得锋利而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高强度的战争场面非常震撼

《血战湘江》这部军事题材力作,以真实的战争历史为依托,最大限度地还原了湘江战役的真实战况。仅看预告片就可以“痛”感十足,血流成河、炮火连天、焦土四溅……每个镜头都做到了对战争场面的真实展现。在重火力猛烈轰炸中,红军指战员骑马飞奔于战壕间、眼神坚定扣动扳机、高喊“冲啊”等景象无一不让观众感受到震撼。

历史上,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打得最惨烈的一仗。影片一开始是雷口关血战,接着是新圩争夺战、枫树脚争夺战、蒋家岭突围战等。不管是阻击战还是突围战,无论是中近距离攻守还是近身搏杀,都拍出了惨痛,拍出了真实,让观众身临其境。影片中很多的摄影机位在之前战争片中较少见到,比如坦克身上的微观机位,尤其高空航拍的垂直机位,让观众瞬间感受到人类渺小,从而突出战争的残酷。

影片全长116分钟,高强度战争场面就占了近70分钟,全程充满强烈而独特的震撼力。据悉,整个摄制过程中战争场面完全是真实场景,没有特效镜头、3D和绿幕,近万名部队官兵参演,使用了2吨多TNT炸药、80多吨汽油,片中随处可见滚滚硝烟和枪林弹雨的画面。几乎所有演员都是在进行着真实的战斗,身上自然呈现出紧张感,为观众展现出的是一幅热血爆棚的战争场景。

红军牺牲的故事感人至深

影片中,每个红军牺牲的故事都感人至深:营长林有国血战中歼敌无数,中弹后与给他当枪架的父亲林裁缝一起倒地,他给父亲整好军帽,两人为是红军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师长陈树湘受重伤,肠子流出,竟亲手扯断,誓死不当俘虏,捍卫红军尊严……他们每个人都为伟大的长征精神增添了耀眼光芒。

有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红军战士穿梭在树林里,唱着不知名的家乡民谣,满怀希望地向前走……当歌声响起的那一刻,会让人有无限感慨:也许这些红军战士在想家、在想念远在家乡的亲人,但什么时候才能回家看看?也许,他们为了自己的信仰,踏上的是一条不归路,但他们却义无反顾。

“现在是危急时刻,没有退路,我们必须英勇献身!”影片中,大战在即,彭德怀给指战员作战前动员的场景撼人心魄。上万将士齐呼:“誓死保卫党中央过江。”陈树湘要求大家:“只剩下一个人,也要与阵地共存亡。”大家高喊:“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在电影《血战湘江》中,类似的镜头和故事还有很多,常引人落泪。观看这部影片,我们收获的不仅有震撼与感动,更有启迪,那就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和忠贞信仰,在任何时代都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血战湘江》战争电影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电影抗日战争观后感

全文共 512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我们的日子过得是这样美好,可你是否知道,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怎么来的吗?这些可都是战士们用他们的点点滴滴的鲜血换来的。

在这战争的文章里我们看到的炮火连天,浓烟滚滚的战争,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的在战场上拼死拼活了几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队健儿们到处逞英豪,雁翎队,敌后武工队,地道战,麻雀战……是一向骄傲的日本特工陷入了敌后战争人民的汪洋的大海里面。一个个19路军队沉着冷静的对付敌人的大炮和烟雾弹,让敌人没有可乘之机。

虽然我军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还是经不起敌人的反复追击,及经不起敌人的炮弹和他们新研制的武器,让我们的八路军死的死,伤的伤,还有的是被毒气弹给毒死或熏死的。所以哪怕我们的八路军的军队在厉害,在精细,也斗不过敌人的炮弹和烟雾弹,只有我们的快速和敏捷,先把敌人的老窝给端了,才有可能打败侵略我们中国的敌人,把他们给赶出中国,永远不再让他们,不应该是永远不再给他们走进我们中国一步,,如果他们一定要进来的话,我们一定也会相反,让他们滚着出我们中国的土地。当那个时候,我们就胜利了。

同志们,战士们就是这样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新中国。让我们勿忘国耻,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将来在振兴中华!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新纽扣战争观后感作文

全文共 1019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我们都说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新纽扣战争观后感作文,欢迎借鉴!

刚开始接触这部影片时, 我原以为这是一部动画片给小孩子看的 那种。

的确,我想对了,但不是动画片。它之所以给我们看,是因为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不懂得战争的残酷和血腥, 他所敲醒的是我们 这一群孩子懵懂的心灵。 战争离我们很近, 或许就在离我们最近的地 方。 平淡的背景音乐烘托出一股孩子般的十足气儿, 不愧是导演克里 斯托夫· 巴拉蒂把我们带入一个二战末年时的两个村庄里的战斗, 朗 维村和伟恒村。 都是两个小村子却有着不同的坏男孩风格, 那就是他 们口中的纽扣战争。 里面有个大男孩学习很不好, 既不是城里女孩的菜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技俩, 唯独是那优秀的天生领导能力和果敢使之 让一个城里的女孩爱上了他。 不像村里村长家的孩子, 既不合群有没 有敢于与那对手交手, 懦弱的则像一只逃窜无比的老鼠, 只会依靠父亲, 到头来什么也不是。 而大男孩的那个有血劲的行为在那个战火焚烧的年代是被推崇的, 并没有死读书, 而是怀着一股战略家和勇士的 心态去捍卫村庄, 让人猜也能猜到他是可以为国效力, 成为国家的强 健有力的臂膀,所以大男孩很值得青睐。

学业在这里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 在国家沦陷时, 你学到的 什么, 到底是去为谁, 为哪个国家服务还不知道呢?迷惘与无主时候, 还是男儿的血性最亮眼。 同样的他也会想: “法国为什么会轻易被德国占领?难道不是法 国的男人不像男人,上了战场也只会乱窜。”他有时候也会沉默思考 着自己的所作所为,这不对的,我应该怎么做。就连最心仪的女孩送 给他的书他都不一定看, 老在那里晃荡, 脑袋里去装的是那打胜战的 战略和爱国情操。 片中有一段让我十分着迷。 就是大男孩大声呵斥着闯进家门时与 父亲争吵后,深夜惊醒时又发现自己的父亲的爱国行动,深受感动。 第二天竟主动向父亲道歉,也让那父亲搞不懂这还是不是他的孩子 了。 要想革命,要想战争,只有勇,只有狠,只有斗是不够的。项羽 只能做个霸王,做不成放眼江山、胸怀百姓的君王。战争不是这么想 当然的,法国人的抗德片与我们的手撕日本鬼子,有得一拼,都含有 自我高抬的成份。 好在这是有内容的少年时光, 值得回忆的可爱时光。

好在男孩们还在成长,还会回头重视学业,与女孩平行,象女孩一样 珍惜亲情,尊重父母,尊重伙伴,有德有谋,更好地奔向自己的理想 和事业。

[新纽扣战争观后感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人性与战争《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全文共 1268 字

+ 加入清单

在很久很久以前,自己还很小的时候,妈妈经常抱着我去邻居家蹭电视看,一到战争的镜头,这轰一声炸了,那啊一声一个人没了,总是哭得哇哇的,迫不得已之下,妈妈只得把我抱离血淋淋的现场......那个时候就知道,战争是残酷的,生命是宝贵的。

慢慢长大了,知道了那些眼睛看到的东西都是假的,场景是导演布置的,音乐是人家特意加的,演员是在那装死的,连鲜血都是番茄酱之类的东西替代的。但是,还是在不由自主的恐惧着那些战争的场景,时不时的感慨下现在的生活,虽然不那么如意,但毕竟远离纷飞的硝烟和弹片,刨去探讨人性之类的话题,这可能是艺术折射给现实的人们最普遍的意义了吧。

拯救大兵瑞恩,起初的大概半小时的样子,除了看到了米勒,其他的就是乱,乱的就像是真的回到了二战时候的诺曼底,不管你是士兵,还是将军,死亡就在你身边,(突然想到了死神来了,还一二三四的,去战场上试试,根本没那功夫想怎么躲,)米勒带领8人小分队奉命寻找瑞恩,平安带回瑞恩以藉此安慰一个丧失了三个儿子的母亲。

第一个有印象的镜头,在寻找瑞恩最初的时候,米勒他们抵达了一个不知名的小城堡,不小心推倒了的一面墙,墙那面是数量相当的敌军。谁都没开枪,两面的人都在不停的喊,一阵又一阵的急促的喊叫声,就这么持续着,为什么没开枪??这是我当时的想法。太突然?太愕然?在乍一面对敌人的时候,军人却没有想到用枪来解决,而是用声嘶力竭的急喝.......在米勒后来的话语中,我明白了,没有谁热爱战争,一样有爸爸妈妈,一样有妻子,孩子,所有参与了战争的军人,拼命想换取的是自由,可以回家好好过日子。每杀一个人,离回家就越远。所以,最可恨的是挑起战争的人,而不是那些无辜的被卷入战争的人。

那个小军医,在临时的营地里,就着战友的话头讲到了自己的妈妈,他说越想保持清醒反倒更容易入睡。每次他想等妈妈的时候往往会睡着,但是,在妈妈提前回家的时候他却会装作入睡.....临死的时候,他喊妈妈,如果还有机会,他一定会跟妈妈促膝长谈,让妈妈知道他爱她。

米勒告诉队友们,他是一个英语写作教师,而这在以前是自己根本隐瞒不了的事情,所有见过他的人都说这是显而易见的,但他的战友们却很吃惊。战争让人改变了太多,当一名教师手握上了钢枪,他捍卫的其实还是自己曾经有过的没有战争的生活。陪妻子浇花,种草,就是这么简单。

厄本,是唯一一个我持了绝对批判态度的人。懦弱可以理解,谁都有过。但是,如果因为自己的懦弱而伤害了别人,那就不可饶恕了。面对瘫倒在台阶上的厄本,那个刚刚把尖刀送入队友心脏的敌人,走过他的时候是不屑的,估计他觉得这种人连杀的必要都没有。软弱留给自己,哪怕只是借口,但在清楚自己立场的时候,冷酷要留给对手,而且要没有一丝迟疑。最起码要让自己知道自己已经尽力完成任务了.......

米勒对瑞恩最后的两个字:“Earn it.”忘记了是米勒的哪个队友说的,大致意思是,等战争结束了,回头想想,拯救瑞恩或许是这场战争里最美好的事情。 年迈的瑞恩站在米勒的墓前,老泪涟涟,他对妻子说,说我是个好人。这是对米勒“Earn it.”的答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观后感

全文共 1225 字

+ 加入清单

20__年7月3日,北汽集团优秀党支部和优秀党员的代表一行50多人,来到了延庆县平北抗日烈士纪念园,参观平北人民与日寇艰苦卓绝的抗战史实展览,接受革命励志教育。在追忆无产阶级先辈,缅怀革命先烈的同时,更加激发了我们的爱国情结,要为祖国新时期的改革和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平北抗日战争烈士纪念园是由烈士陵园、纪念碑、纪念馆三部分组成,馆名“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由原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肖克同志题写。该纪念馆展示的是1933年至1945年,平北军民反抗日军侵略的战斗历史,纪念碑用白色大理石建造,正面为聂荣臻题写的碑名“平北抗日战争烈士纪念碑”。背面为彭真题词“平北抗日烈士永垂不朽”。我们一行人在纪念碑前整齐地排好,举起了右手,由陈平部长带头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这一句句誓言掷地有声,铿锵有力。也代表了我们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

我们仔细地观看了每一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在参观的同时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抗击日寇、浴血奋战的历史时代,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悲壮画面在眼前闪过。在一件件证物面前,在一个个实例面前,日本帝国主义的滔天侵略罪行被揭示得体无完肤!我们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也彰显的淋漓尽致。参观时令我难忘的是一个普通妇女邓玉芬老人:北京市密云县张家坟村人,革命烈属。她积极参加抗日工作,掩护和护理了许多八路军伤病员,被八路军指战员亲切地成为“邓妈妈”,同时,她把丈夫和五个儿子都送去抗日,六位亲人都壮烈牺牲了。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她用自己无私的奉献铸就了我们民族的钢铁长城。所以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属于我们广大人民的!

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吉鸿昌将军,1933年与冯玉祥、方振武将军在张家口建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转战平北地区,数月内将日军赶出了察哈尔,1934年在法租界被捕,11月24日在北平英勇就义,时年39岁!在他短暂的人生中,谱写了一曲爱国、救国的壮烈篇章。他用自己的全权爱国之心,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了民族尊严,为我们奠定了平北抗日胜利的坚实基础!

参观结束后,大家对英烈们的壮举表示深深的敬意,是她们用献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现在,战火纷飞、炮声隆隆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革命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却永远地传承了下来,他们不惜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的精神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这必将激励我们新一代的无产阶级战士去勇敢地面对新的挑战,也必将鼓舞我们新的一代共产党员去直视横亘在面前的艰难险阻。我也是这个组织中光荣的一员,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要秉承这种精神,在行业中起到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忘小我,顾大局。时刻遵守北汽的服务理念:乘客大于我!在普通的、平凡的工作中做到真心、诚心、热心、细心,让高品质的服务换得乘客的首肯,为北汽的再次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鸦片战争观后感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鸦片战争发生在帝国主义1840年道光年间,这场战争是由英国引发,可是因为清政府的无能腐败,导致了中国同胞很多为国捐躯,让香港被英帝国主义给占领,让香港人民饱受欺凌。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道光皇帝命胡广总督为钦差大臣去销烟。林则徐亲率文武官员,在虎门海滩上将收缴的100多万千克鸦片当众销毁。而林则徐最终成了道光皇帝的代罪羔羊。

在这部片子中,有许多愿为国牺牲也不投敌的忠臣例如:关天培,林则徐等许多不起眼的小人物,在那里面,我最喜欢的人物是镇海大将关天培,最喜欢的一幕是虎门销烟,这幕吧我们中国人心中的一个结给解开了。我们的道光皇帝居然以为自我的国家是最强大的,还闭关锁国,导致外面国家先进的武器等东西都没有见过,如果道光皇帝没有下令闭关锁国的话,我们中国也不会沦落到这种地步,道光皇帝琦善等一些贪生怕死之辈,才会让那时中国受尽欺辱。

好汉们就像狼牙山五壮士一样精忠报国,为国捐躯,不怕一些困难的阻挡,所以我向他们学习,长大后为国家做出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战争的意义《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全文共 524 字

+ 加入清单

Hacksaw Ridge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二战军医道斯拒绝携带任何武器上战场,最后在冲绳岛战役一人救出七十五人生命获得最高国会荣誉,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在战场上拒绝杀戮的医疗兵。

导演老吉通过信仰与它敌面的现实冲突塑造了一非典型英雄人物。厌倦了伊利亚德荷马史诗中生来伟岸的战士后,战争片将重点逐渐放到刻画小人物甚至看似弱势群体上的史诗般斗争。电影有着久违的工整宏大战场的格局,传奇色彩的真实故事,还有不令人生厌的美式主旋律。这个不带一发子弹看似天真愚蠢的理想主义者在首战部队撤退后,独自一人在成堆的尸体中寻找幸存的战友,双手被他用来运送受伤战友下悬崖的粗绳磨得鲜血淋漓,指甲里全是污垢,他弯着腰背着卫生包穿梭在冒着硝烟的高低战壕,口中念叨让我再救一个再救一个吧。这时你除了只能蹦出英雄一词后哑口无言。

有个印象很深的片段,首战第一晚他与战友两人坐在战壕里,战友开了一个罐头问他怎么不吃。满脸黑漆漆战灰的道斯笑着摆了摆手说:我不吃肉。我突然觉得多么可敬的人啊,他的信仰无法改变战争,而战争却拿他看似最普通的信仰也无可奈何。

想到影评中回忆录受访的日本兵说总看到那个作死的卫生兵在前线救人,想打他时枪弹却总是卡壳。可能当真正信仰者出现时,上帝真的站在他这边。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诱狼》观后感

全文共 951 字

+ 加入清单

一直以来,抗战题材的电影经常会被观众自动划入主旋律电影范畴,而一般主旋律电影通常都会遭受年轻观众的不待见。可事情总有例外,比如近期上映的电影《诱狼》,虽然是抗战题材,虽然是为纪念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作,但是在年轻观众中也有好口碑,获得不少90后称赞和推荐,有些90后是和父母一起来观看,但看完电影后表示也要带同学来看。

《诱狼》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以经典战役黄土岭战役为背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刻画了以曾雍雅、杨成武、张英等为代表的有勇有谋、军事素质极高的军人形象。这样一部抗战题材的影片,题材上好像不对90后的口味,为何连90后也爱看呢?

还原历史人物 给人物以真实感

影片中的男主角曾雍雅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是抗日英雄,但是距离我们却十分遥远,但是电影却拉近了观众与历史人物的距离,正如观众评价的那样,看完影片后觉得“曾雍雅是一个真实的人,有坚强有脆弱,有汗水有泪水,让人觉得不陌生”。

电影《诱狼》没有把精力全部用于展示曾雍雅如何与日军拼杀,如何有勇有谋,在此之外,还融入了儿女情长、兄弟情义等普通人也有的情感戏份,让人看着觉得亲切。

尊重历史题材 没有过分贬低日军

在题材的处理方面,《诱狼》没有用贬低敌方的方式处理历史题材。日本官兵都没有像抗日神剧里表现的那么傻,我军也没有以一敌百、以一敌千,一个手榴弹都能炸毁敌军飞机的本领。在电影《诱狼》中,更加真实地反映了我军的战斗实力,在战斗中我军也有惨烈伤亡。无论是敌我双方都拍得有血有肉、真实可信,我军将领曾雍雅重视兄弟情义,敌军将领阿部规秀也重视兄弟情义,甚至愿为这种情义做出牺牲。

所以在尊重历史题材这一方面,《诱狼》绝对算得上是良心之作。

正如影评人所言, 《诱狼》是一部尊重历史、忠于历史的重大历史题材影片。影片能够尊重电影艺术创作规律,不再一味强调正面人物的人格魅力、人性光辉,而是将所有历史人物全景展现,将反面人物也还原成人。这样一群有血有肉战争时代的群像,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历史。只有最大限度的尊重历史、还原历史,才能让今天未经历过战争的年轻观众有所触动,才能让更多的人反思历战争,才能更明白今日和平的不易,才能用行动保卫和平。

也许不是90后年轻观众不喜欢主旋律影片,而是主旋律影片如果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同时贴近观众,他们也会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抗日战争纪念馆观后感

全文共 2639 字

+ 加入清单

抗战胜利70年了,但是我们该拿什么纪念抗日战争呢?大道理不用说,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纪念抗日战争除了纪念这场战争的数千万牺牲者外,更重要的是重新解读这场灾难留给中国人的历史。那场战争留下的历史不仅仅是惨痛的历史记忆,更重要的是惨痛的历史教训。这就需要国人铭记那段历史,勿忘国耻,从那场战争中思考中华民族复兴的路径。

铭记历史,还原历史。 那场战争的硝烟虽已消失,但一些日本右翼分子却妄想在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之下,为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鸣冤叫屈。他们故意歪曲历史,胡搅蛮缠,试图通过重复一千遍的方式让谎言成为真理。因此,我们应采取各种方式“还原历史”、“还原真相”,让那段尚未被“历史化”的历史昭彰天下,成为无需辩驳的常识,让日本右翼的种种歪理邪说在国际上不再有生存的空间。

铭记国难,珍惜和平。在八年抗战中,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及其中国经济实施了灭绝人性、惨绝人寰的屠杀和破坏,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万人,直接财产损失1000亿美元以上,间接财产损失5000亿美元以上,中国人饱受战争之苦。抗日战争的胜利向世人昭示,中国的和平来之不易,是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用鲜血和生命去换来的。中国人珍惜这份和平,珍惜这眼前的大好局势,这也是中国人在“崛起”前面冠于“和平”两个字的重要原因。中国人深明大理,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于是中国人向世界摊开心胸地讲:中国的崛起是和平崛起,只会给别人带来机遇,不会给别人带来威胁。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卓越创造力的源泉。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富于创造智慧、勇于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披荆斩棘的伟大民族。伟大的抗日战争成为锻造民族创造精神的大熔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空前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创新智慧。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以卓越的创造力催生出独特的战略战术,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化劣势为优势,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充分展示了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面对军事上敌强我弱的严峻局面,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站在爱国主义立场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战略方针和一系列战略战术原则,指明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弱胜强的抗战道路。浴血奋战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我抗日军民,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不仅坚持军事斗争与非军事斗争相结合、外线作战与内线作战相结合、前方斗争与后方斗争相结合,而且创造了伏击战、破袭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这些变化无穷的战法,使强大凶残的日本侵略军在人民战争的铜墙铁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而又无可奈何,最终遭到可耻的失败。

铭记国难,发愤图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是面镜子,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日本法西斯之所以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侵略中国,而且中国抗战用了八年之久,完全是因为国弱民穷、经济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正是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在取得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在经过了一段曲折之后,中国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国工作的着重点,把改革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通过改革,中国加速了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增强了综合国力,使中国更加坚强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方向,抓住当前国内外的大好时机,采取既大胆进取又慎重稳步的部署,中国的改革必将成功。中华民族也势必崛起。

铭记惨痛,提高警惕。有一句名言:宽恕,但不忘记。一方面,在国家、民族乃至个人的关系上,恩怨之事无所不在,如无宽恕之心,就会化为冤冤相报。另一方面,历史的事实和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历史不会简单重复,新的国际关系构架下,国界集团式的意识形态对抗不可能再在21世纪重演,法西斯主义和帝国主义所追求的经济垄断和单极政治因二战的胜利和冷战的消解,被证明它不可能成为国际政经关系的主流形态。然而,70多年前的战争离我们并不远,导致战争和灾难的文化基因、利益驱动仍然存在,国人还需提高警惕。

那场让中国人不堪回首的战争虽已过去整整70个春秋,但在那场战争中,正义与邪恶、理智与狂热,均展现得淋漓尽致,留给后人恒久的思索。战争灾难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历史教科书,需要后人反观和阅读。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拿什么去纪念我们的抗战胜利?应该还原历史、珍惜和平,发愤图强、提高警惕。

把弘扬民族精神与培育时代精神有机统一起来。任何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民族,其民族精神都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都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赋予民族精神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必须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倾听实践的呼声,反映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创造中继承,在推陈中出新,使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把弘扬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统一起来,就是要把握历史方位,培育世界眼光,既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又体现时代进步的要求,不断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内涵。这就要求我们适应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培育开放精神、竞争精神、兼容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等,使民族精神富有时代气息;研究市场经济讲究效率效益、要求公正公平、强调创新竞争、注重诚信秩序的特点,培育平等精神、诚信精神、民主精神和法治精神等,使民族精神适应时代要求。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也对世界各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着力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着力宣传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着力宣传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历史功绩,着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激励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和全体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努力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纪实风格战争片《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昨晚看了《马石山十勇士》,现代拍的黑白影片。很好看,我觉得应该有更多的类似影片出品。当然,也有其瑕厮。表演有点急冲冲,不太到位。光影处理不太好,偏向黑暗,看不清人物的表情。

总体架构良好,敢于表达对人民真挚的爱。强调了战士的主观能动性,中间的插曲与音乐配合也较为良好。把握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主题,很好的阐述了人民子弟兵为人民的宗旨。

从影片的故事我们也了解到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如果八路军有好的武器装备也就不用东躲西藏的玩猫猫了。今天我们有强大的祖国,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为什么不好好利用,来提高我们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虽然人是战争的主体,但装备的完善,也是为了我们能取得更多胜利及更好的维护和平。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经验,我们应当保护和继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抗日战争的观后感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抗战》这部影片,既让我内心沉重,又让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坚强与希望.抗日战争,是刻在每个中国人内心的一场抹不去的战争.影片让我——个未经历过这场战争的人,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民族所承受的深重灾难.这激发了我们的思考:为什么中华民族要承受如此深重的灾难

一场一场的屠杀,怎么就发生了在中华民族身上 这样的思考使人反省民族本身存在的问题.当一场屠杀降临,不仅屠杀者有罪,被屠杀者也应该思考与反省.

然而,我看到的更多的是民族的坚强不屈和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中发挥的伟大作用.面对如此残暴的敌人,中国人从来就是不怕死的..影片中的一个个细节深深打动了我,让我震慑于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中国共产党对全国人民的领导和团结,她的作战方式,她的立场,都让人看到了一点:胜利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

我觉得这部影片拍得很有必要.在新世纪的教育中让学生观看也很有必要.中国人民,是需要铭记历史的."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我想这句话是不会过时的.更加重要的事,影片让人体会到中国的统一和独立来之不易.我们应当珍惜,新一代的人更要继承上一代人顽强不屈,爱国的精神,增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要明白一个事实: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国的党,没有她的领导,就没有抗日战争的胜利,就没有今日之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我的战争观后感

全文共 758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战争》改编自巴金的小说《团圆》,讲述了一群平凡又伟大的年轻人为了保卫国家毅然决然远赴他乡,在残酷的战场上所发生的那些关于爱情、友情、亲情的传奇故事。

该片以孙北川为主角,他带领的九连是志愿军中的一支勇猛的队伍。在赶赴战场的火车上,他与干练又耿直的文工团团长孟三夏相遇,身为同乡的两人由斗嘴开始产生交集,孙北川对孟三夏一见钟情,而孟三夏则看不上这位"大老粗"。然而,孙北川没有多少时间用来追女孩,他带领着自己九连的弟兄沿途作战,在火车上躲过了美军的空袭,在五义亭追击美军的坦克部队,误入美军地雷阵陷阱之后又要与兄弟们拼死突围,最后还要领着兄弟们完成攻下537高地的任务。孙北川用行动证明自己是个可靠的男人、勇猛的战士。孟三夏对孙北川的感情也产生了变化。

小人物刻画温情场面

整部电影中儿女情长的元素所占比重不多,但能起到让孙北川的形象更为立体的作用。他追女孩子的招式都是直截了当地说"想和孟三夏亲嘴",这种看似直接的对白,刘烨却还能将其演绎出可爱又率真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与以往的国产战争片不同,《我的战争》从小人物的出发,重点没有描绘朝鲜战争的宏大和历史意义,而是放在了一个个鲜活的战士身上。大胆的再现了在战争这台绞肉机中生命的渺小,又在残酷的战争中升华了最真实的人性,着实让人久久不能平复。

真实场景展现血性精神

对于影片中的战争戏份,着重凸显了场面的真实性和残酷性,许多观众表示"如同置身于战场"、"炸弹似乎爆炸在身旁"、"第一次这么深入了解抗美援朝战场",而对于影片战争戏之外,更多人表示"战争太残酷"、"庆幸自己活在和平时代"、"影片中残酷的战场上却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更是有许多人在观影后,被影片所感染泪眼朦胧。并且在表现战争残酷性的基础上,影片注重刻画中国军魂,展现了中国军人能打胜仗和保家卫国的血性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抗日战争《鸡毛信》观后感

全文共 385 字

+ 加入清单

鸡毛信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军民创造的一种传递紧急情报的特殊邮件,信封上粘有鸡毛,以示十万火急。影片以海娃送鸡毛信作为全片的主要线索,结构单纯,情节曲折,一个悬念接着一个悬念。

在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龙门村队长老赵十二岁的儿子海娃是一名儿童团团长。这是一个勇敢的男孩,冒着生命危险,去给张连长送一封鸡毛信。

海娃在去送信的途中,历经波折,但他都能用智慧化险为夷。成功地把信送到了张连长手中,顺利地端掉了敌人的炮楼。看完影片,这位小英雄形象一直在我的眼前闪现着。不禁想吟诗赞美小海娃:

海娃,你真勇敢

你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

把敌人耍得团团转

海娃,你真聪明

你急中生智的举动

躲开了鬼子的岗哨

海娃,你真机灵

面对敌人的严查盘问

你能对答如流

海娃,你真细心

你用山路的崎岖

挡住了鬼子追赶的脚步

端掉了鬼子的炮楼

中国革命史册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海娃,我们要向你学习

学习你的勇敢、机智

学习你的无畏、灵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游甲午战争博物展览馆作文500字

全文共 511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的时间在流逝,我不甘于在家里度过暑假,也不想要有一场精彩的冒险,只想有一场短暂的旅行,给我的暑假多添一分色彩。

说走就走,我们一行来到了山东威海。刘公岛就是威海市海边的一个小岛,这个岛风景如画,四季分明,森林覆盖率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七,最重要的是这里有着甲午战争的历史。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不忘国耻。

我们来到甲午战争博物展览馆。进了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栋墙,上面的字体警醒着我们不要忘国耻。接着是文物展览区。这里有甲午战争时清代官员用的帽子,还有战舰上的旧扶手、探照灯、抛锚等,有日本军官写的文书论文,也有中国人从西洋运来的火炮,中国自己制造的火枪。看完这些,抬头就看见许多战争时的照片:有李鸿章,邓世昌;有令人可恨的日本天皇;也有旅顺大屠杀的元凶日本司令官大山岩,就是他下令的“无论兵民,格杀勿论。”因这个命令,我们中国遇难两万人。我对他十分憎恨。

继续走下去就是蜡像区,这里的蜡像还原了当时人们的动作神态细节,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情况。让人们更加透彻的了解到历史和屠杀战争的残酷。

这次去甲午战争博物展览馆让我很有感触。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是美好的。人类要追求和平,消除战争。因为只有世界和平,人类才会有真正的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战争电影《南京梦魇》的观后感

全文共 1819 字

+ 加入清单

他是Rhawn Joseph,一个心脑科医学博士。他在25年前就开始关注这段在西方鲜为人知的历史,花了十年的时间搜集资料,采集当事人的口述,自己筹集经费,完成了这部历史大片的拍摄。

从头到尾,几乎都是黑白的影像资料,配以中国和日本的民乐,中文版的影片是由一位中国留学生吴海燕做解说的。没有任何的渲染,也没有任何花哨的电影手法,吴海燕也尽量不带民族感情的平稳自己的语调。可是不管是谁,所有可以在华丽场景、曲折情节前哈欠连天的观众,在观看这部影片都不可能会不震动,不流泪。

那是血淋淋的历史,曾经在这时空中鲜活的存在过。可是就是这历史,真实到令人无法相信,是虚构和想象都达不到的残忍变态。遍地都是尸体,血流成河,看不下去的国际组织要求帮助处理这些尸体,却遭到了拒绝。那个连研究了多年精神病学的人都不能理解的民族,要每天在尸体上穿行,要每天在血河里徜徉,要每天看到高高悬挂的人头,才会感到快乐和满足。在那些日子里,对他们来说,杀人和强暴不是满足快感,不是如吸毒般成瘾,也不是一种娱乐或消遣,而是他们每天生活的意义,是他们的工作,是他们证明自身价值的方式,是他们再正常不过的本来面目!他们不是全体疯狂了,不是魔鬼附身了,也不是精神错乱了,那是压抑在他们心中几百几千年的民族本性,是他们真实的心态,他们从来都渴望那样的生活!历史上一个城市被占领的例子很多很多,血洗屠城的史实也数不胜数,可是能做到像这个民族一样,杀人者杀人越多,手段越变态,越荣耀,越受到民族的追捧的,哪有第二个?更加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拍摄这部影片的工作人员,在寻访当年的杀人者时,得到的唯一一句后悔的话居然是:“进入南京的那天太热了,我没有带足水。”

我们在看影片的时候会时不时的看不下去,那一排排的人头,被折磨致死的尸体,堆积成山的短命婴孩,仅仅是不清楚的影像都足以令我们产生窒息和恶心的感觉。而他们,在蔓延着血腥味的城市里生活居住了几个月,居然连噩梦都不会做,连不适的感觉都没有,或许他们会认为,那是他们人生中最畅快最得意的日子,人的生命掌握在他们手中,猫狗不如,整个世界都仿佛臣服在他们脚下,多么的惬意!

刺杀,扫射,火烧,活埋……达到人类想象极致的杀人方式全都被他们一一示范,连你穷其所思也无法想象的各种将人慢慢折磨致死的方式他们也都做过试验。中国古代的种种酷刑,在他们的创意面前黯然失色。连臭名昭著的纳粹分子,都成为无助的南京居民的保护者。他们也被惊呆了,这是怎样的一群生物啊?禽兽在他们面前都是充满了良知和善意!

连续不断的杀人比赛,汽油浇到人头上然后点火看他惨叫着满街跑,把人头穿在一起炫耀战绩,10岁到80岁的女人都被拉来施暴,几十个军士轮奸一个女子直至她不堪忍受死去,割掉女子的乳房,把铁丝插进女子的私处,让母亲们看着自己的孩子被慢慢折磨致死,……你想都想不出的恶行,一一在黑白照片和录像里呈现,都是历史!都是历史!!

南京,这个阴云笼罩的城市,承载了多少冤魂七十年不曾间断的哭泣!又何止是南京,南京大屠杀的30万人只不过因为其时间和空间上的密集而受到关注,其它城市又何尝不曾受过创伤。上海,仅松江就被屠杀十万人;东北,黑太阳731的到现在还令人谈之变色;山东,江苏,浙江……这些倭奴留下令多少中国大地难以愈合的伤口,令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疼痛!罪恶之深,罪行之重,何止擢发难数!何止罄竹难书!

这个民族义愤填膺的说:“这些都是不真实的,是被篡改的历史!”

安倍晋三不耐烦的说:“我们已经正式道歉不下二十次了,中国不要得理不饶人!”

留守南京的纳粹分子约翰拉贝留下了《拉贝日记》,日本青木书店出版了《东史郎日记》,美籍华裔著名作家张纯如因为写《南京暴行》患上抑郁症自杀,Rhawn Joseph拍摄“Rape of Nanking”……中国人从来没有淡忘过,第三方也终于因为正义和良知而站出来,将这段历史传播给全世界。我们不要被迫的道歉,不要廉价的怜悯,曾经那血色的恩怨,怎么可能因为几句对不起就一笔勾销?我们杀你日本几十万人,再说句对不起,你们同不同意这件事情就这么算了呢?如今连承认都不肯,把罪人当成神明,这就是道歉和知错的态度吗?

越来越多人知道,越来越多人承认,越来越多人付出努力,我们感激,我们铭记,却绝不能放弃。凶手不低头,不忏悔,继续在法外逍遥,再多的同情和努力都是徒劳。

时间可以带走一切,除了历史。伤口在慢慢愈合,痛感在渐渐减轻,可留下的那触目惊心的伤痕,永远无法消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最优秀的战争片《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全文共 2335 字

+ 加入清单

镜头从一个走起路来有些跛脚的老人身后跟拍开始,背景音乐嘹亮而深远,似一曲给英雄的挽歌。在开篇四分二十余秒的场景中,我们几乎听不到半句台词,除了老兵在墓碑前跪下两声抽泣和身后的孩子轻声地唤了一声“Dad”,故事才开始在老兵略显浅蓝的双瞳中回忆开去。

1944年6月,当加勒比海温热的海风吹进美国大陆时,大西洋彼岸的盟军战士却不得不穿带着厚重的衣物登上奥马哈海滩。然而,士兵们还未离开船便遭到敌方的射击,穿过枪林弹雨,余剩的除了运气尙佳的人就是满身窟窿的尸体。

缺口刚被打开,米勒(miller)上尉便接到上头的指令:拯救大兵瑞恩。可是瑞恩是谁?某位上将?或是重要的谍报人员?抑或是身体里流淌着贵族血液的人?遗憾的是,瑞恩,詹姆士·瑞恩,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他顶多就是瑞恩家里最小的那个儿子,而参谋长马歇尔上将决定要求营救瑞恩的唯一理由就是:他是家里目前唯一一个没有被确认牺牲的儿子——三位兄长全部在战役中阵亡。简单地说,就是为了不让瑞恩的母亲在同一天下午收到四个儿子全部阵亡的消息。于是,8人临时拼凑的小队上路了。

然而,这是战争,是残酷的。在寻找瑞恩的过程中,相继有队友被敌军伏击身亡。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卡帕佐(caparzo)的死士因为去救一个德国小女孩而被狙击手命中的,大雨中卡帕佐混浓的血液已经被雨水稀释得模糊不清,他双手捏着早已写好的遗书吞吞吐吐地叮嘱战友要交付给家人。卡帕佐的死或许是在告诉人们:战争不允许同情心。卡帕佐是战争中廉价同情心的配送品。

而另一位战友厄本(reiben)的同情心更是让战争讽刺得分文不值,甚至是连本加利让自己的两个队友成了他可笑同情心的牺牲品。厄本是个翻译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上过战场开枪杀过人,他的理念是战俘既然已经举双手投了降,就不应该杀了他们。于是,在韦德(wade)牺牲之后,一行人抓住那个纳粹士兵痛揍,出来厄本。因为敌人已经投降,并假装楚楚可怜(甚至喊出了“I like America”和“Fuck Hitler”的口号),厄本向米勒请求不要杀他,但绝大部分人更乐意把这个人用手头的M-1步枪打成窟窿。而结果是,他们放了战俘,但这大大地挫伤了队友的之间的手足情。对于这样的同情,斯皮尔伯格借其中一人的口吻说“万一他被敌军救回,又会回来作战的”(潜台词:到时候也许是你死在他的瞄准仪里)。没错,可怜的同情心,影片最后一场战斗中,被放走的德军士兵亲手杀了厄本的两个战友,而厄本的胆小和迟疑更是助长了局势的危机。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厄本杀死了两位战友。于是最后几个纳粹成了厄本自己的俘虏时,在强忍着悲痛与内心的自责下,他开了这场战争中唯一的也许也是最后的一枪——杀死了当初放走又回来杀害自己队友的敌军士兵。是算不算是种弥补?

这里有个观点是,战争是践踏同情心的铁蹄,无论你慈悲多么怜悯众生,战争是会把你那些统统抹灭的——卡帕佐就是战争抹杀的同情心,厄本也是,厄本甚至是被屈服被改变的。有犹太血统的斯皮尔伯格的不是不相信同情心,只是同自己的《辛德勒名单》里那些同胞一样,战争让他们的、以及别人对他们的同情心无地自容。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作为《E.T.》《A.I.》《太阳帝国》等这些充满着童心佳作的导演是不曾怀揣人性这最起码的一点光辉的,只是战争太残酷。

在两队合作拼死守桥的最后,援军来临,瑞恩也因此没有葬身废墟之中,然而八人小组却只剩下两个。

自1998年上映之后,人们一直谈论至今的是:以八条生命去拯救一个大兵到底值不值,这之中的价值与代价到底孰轻孰重?老实说这是个很难的题。我们先就影片自身而论,二战不仅是在现实生活中给全世界人们以重创,更是给人们精神上制造了许多阴影。为了振奋人们的斗志和给一人们精神上的安慰,以及给予希望,国家、政府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达到这样的效果,“拯救大兵瑞恩”就是其中之一。是的,用八条生命去为一个大兵冒险从经济价值和战争价值上来说是无可争议的不值得的,更何况是在美国这个商业化思想相当浓重的国家里;但是它的后续价值,它在精神上的价值却是巨大的——人们通过“拯救”一事知道这场战争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国家不止是拿妇女们的儿子去战场上堆尸山,他们同样也在为拯救她们的儿子而努力。多年后人们或许会谈及这场战争是多么多么的恐怖,但是他们同样会记得当年“米勒上尉”带领着“小组”是如何拯救了“瑞恩”的。此外,抛开一人与八人的价值比较看,一群人为了一个家庭妇女不至于“在同一个下午收到四个儿子阵亡的消息”而投身战场不也是人性的一种光辉吗?我想影片所要宣扬的精神是比让人们关注一个争议的话题要多一些的。

联系单中国近年来时不时地传出社会上有谁谁谁为了救谁而殉身的消息。人们一般都会说那些献身的青年、大学生很不值,因为他们的逝去是社会财富的流失,国家和社会花了那么多的代价让一个孩子成长,却在一瞬间逝去了。但是,请试问一下,假如有个老妪落水了,只因她对社会的贡献已经可以忽略不计,行人万千,却无一人伸手相助,反倒是做了鲁迅笔下的“看客”居多,于是这个可怜的老妪就此完结了她的生命。那么从此自后人们的思想是“不救一个落水的老妪”,所以再之后的五十年的社会会是多么的冷漠。更何况还没有排除那个落水的老妪是你的亲人,还有,我们每个人都是会老的,会变成一个个的老头子老太太。怯弱和冷漠的思想是一种毒!所以这样看上去有些“亏本”的见义勇为我们仍然不能因为它的眼前价值微弱而抹杀它的隐性价值,因为它会在社会潜移默化的进程中成为全体人民的一种美德和精神财富,更是社会的一股无形的助推力量,会长期而不知不觉地影响到每一个社会成员。

所以,请不要忽视精神的力量,虽然它在这个该死的物质欲膨胀、房价暴涨的商品社会的今天既不值几个钱儿又不能当饭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鸦片战争电影观后感800字

全文共 692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我看了一步影片,讲的是鸦片战争的,这是一部真实的历史电影,它讲述了清朝时期大臣林则徐因销毁鸦片而引起一场战争的故事,我从中也领悟到了许多人生道路。

林则徐是大臣中支持销烟的主要代表之一。他上书给道光皇帝,指出如果不立刻阻止英国卖鸦片,几十年后,中国就恐怕没有能战斗的人了,军钱也全用来买毒品了,中国也就陷入危机了。道光担心自己的江山和统治受到影响,便让林则徐去广州禁鸦片。到了广州后,林则徐立刻围住了英国贩鸦片客商,并逼迫他们交出了鸦片,在虎门销毁了它们。然而好景不长,英国人见林则徐销毁鸦片后恼羞成怒,再加上英国女王本身就已对中国虎视眈眈了。于是,一场战争引发了。英国占领了定海,并继续向着中国心脏——北京进发,情形迫在眉捷,中国人面对英国强大的势力,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最终,懦弱的道光以林则徐为替罪羔羊,罢了他的官,令大臣琦善前去求和,以割香港为代价,终于结束了这场战争······电影中的主人公林则徐的销烟行为令我十分敬佩,他那种为了国家不畏权威的无私精神以及挺身而出,不顾自己安危的精神彻底打动了我。这样一位有气节,有民族责任感的英雄,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尽管有如此忠心的大臣,也还是无法力挽狂澜,我国的腐败已无可救药,昔日的辉煌不复存在,就连那自称最厉害的炮台也瞬间灰飞烟灭。当时的中国就像英国人说的;骄傲、自大、不堪一击。李世民曾经说过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现在的中国虽然富强,但我们也不能骄傲自满,要以古人为镜,才能使中国更加强大!

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真正正视和反思曾经屈辱的历史。我们也要反思过去,使今天的自己超越昨天的自己,这样才能保护我们的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战争影片《新地道战》观后感

全文共 794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讲述的是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的故事,大概内容是这样的:为了彻底消灭日本鬼子,让老百姓过上安详的幸福生活,八路军设计方案,成功盗走了鬼子的军火,日本鬼子为了找回被盗的军火,便来到了王家庄,准备对村子进行大扫荡,得知消息的老师给学生上了最后一节课,给他们做好思想工作,准备迎战前来扫荡的日本鬼子。麦包等几个孩子用自己的机智和勇敢与敌人周旋,一次又一次从敌人的魔爪下逃掉,中途还救了一位受伤的八路军叔叔,最后把鬼子引入地道里,连同军火一起炸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电影是一部动画类型的片子,同学们都很喜欢动画片,所以都看得很入神,有时被一些搞笑情节逗得哈哈大笑,有时被一些伤感的场面感动得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

看完电影,我感慨万千,心想:他们那时生活是多么的贫苦,吃的只是窝窝头,可他们照样坚持学习。我记得电影有个情节是老师和孩子们在分窝窝头吃,老师叫他们先把手擦干净再吃,孩子们都狼吞虎咽地吃起来,麦包的妹妹又擦了一次手说:"老师,我又擦了一次手,我可以再要一个吗?"老师毫不犹豫地給了小妹妹最后一个窝窝头,对她说:"唉,你还小,多吃点吧!"啊!多么朴实的话语,我猜那时老师的肚子一定也是很饿的,但却把自己的粮食给了自己的学生,真让我感动!老师这种视学生如自己的孩子一样,情愿自己挨饿的精神,让我懂得了平时老师对我们批评和严格要求,都是为我们好,老师都是爱自己的学生的,我为我以前老师批评我,而我不高兴的态度感到十分愧疚,以后一定改正这个缺点,接受批评,认真反思。

从电影的画面中,我看到了麦包他们当时的学习环境很不好:一间小小的土坯房,破烂的门窗和陈旧的桌椅,可他们学习还那么认真。而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还有风扇、书柜等,多么优越的条件啊!但是有些同学还不想学习,甚至还逃学,真是太不应该。

看了这部电影,让我知道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我以后一定会好好学习,长大后造福社会,造福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战争电影《南京大屠杀》观后感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敢操我们大日本帝国的女人?!”

本来能成为佳作,由运动展开故事进而交代背景,回环的叙述结构很好,几个工整的线索非常地道。

场景素材也令人震撼,尤其被俘国军早日军骗杀的大场景,然而来龙去脉交代的不够清晰,假若不清楚这段历史的人可能就或疑惑,怎么国军就心甘情愿被日军坑杀了呢?直让观众着急片中国军“白死了”

而最大的败笔就是存在一个严重的价值观错误,夫妻之爱绝对超越什么“国家”、“民族”的界定,而片中却做了颠倒,似乎什么“民族大义”让丈夫足以冷漠妻子,在此做文章毫无美感,这是不能让人接受的。

最后后半段过于晦暗,似乎成了B级片的展示,只有嘶嚎而不明就里,人道主义灾难甚而罪恶并非就一定如此处理,描述受难者的被毁坏不如将恶者的残狞供上靶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