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如坐针毡成语故事启示(汇集20篇)

读书的路上,所发生的故事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下面就由小编为您带来如坐针毡成语故事启示,欢迎阅读。

浏览

5802

作文

1000

小学生必学历史成语故事4:揭竿而起

全文共 290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揭:举;竿:竹竿,指旗帜。揭竿为旗,奋起反抗。泛指人民起义。

【语出】 汉?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人物】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今河南省方城县东孟洼村人)、吴广(今河南太康人)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嬴姓,名胡亥,也称二世皇帝,秦始皇第十八子),替楚将项燕(项羽的祖父)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南蕲县镇小刘村)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坐井观天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655 字

+ 加入清单

在一口废弃的井里,居住着一只青蛙。这只小青蛙对自己生活的小天地可满意啦,一有机会就要吹嘘一番。

有一天,它吃饱喝足后,蹲在井栏上闲得无聊,忽然瞧见不远处有一只大海鳖在散步。青蛙赶紧扯开嗓门喊起话来:“喂,海鳖兄,快过来,快过来啊!”于是,海鳖来到枯井旁边。青蛙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今天算你运气了,我让你开开眼界,参观一下我的住处。那简直是一座天堂!你大概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宽敞的住所吧?”海鳖探头往井里一瞧,只见浅浅的井底积了一汪长满绿苔的泥水,还闻到一股刺鼻的怪味儿。

海鳖皱了皱眉头,赶紧缩回了脑袋。青蛙根本没有注意海鳖的表情,挺着大肚子继续对海鳖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么惬意呀!我要高兴,就在井边跳跃游玩,累了就到井壁石洞里休息。有时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里,有时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散步。你看旁边的那些小昆虫、螃蟹和蝌蚪,它们谁能比我过得快乐呢!我独自一人占据这口废井,自由无比!海鳖兄,为什么不进到井中观赏游玩一下呢?”

海鳖听了青蛙的一番高谈阔论,感到盛情难却,便走向井口,可是左腿还没能全部伸进去,右腿的膝盖就被井栏卡住了。海鳖只好慢慢地退了回去,反问青蛙:“你见过大海吗?”青蛙摇摆头。海鳖接着说:“海的广阔,岂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丈。古时候,十个年头里就有九年闹水灾,海水并不因此增多;八个年头里就有七年闹旱灾,海水也不因此而减少。大海不受旱涝影响,住在广阔无垠的大海里才是真正的享受快乐呢!”

青蛙听傻了,鼓着眼睛,半天合不拢嘴。

据此,后人演绎出了两个意思相近的成语:“井底之蛙”和“坐井观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经典成语故事集锦

全文共 568 字

+ 加入清单

【典故】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释读】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有关于牛的成语故事:卖剑买牛

全文共 1180 字

+ 加入清单

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渤海郡及其相临地区闹饥荒,盗贼四起,太守不能制止。宣帝要选一个能胜任的人,丞相御史推荐了龚遂,皇帝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当时龚遂已七十多岁,皇帝召见时,见他身材矮小,宣帝见到后,认为龚遂并非像人们说的那样,不免对他有轻视之感。宣帝问龚遂:“渤海郡一片荒乱,我十分担忧,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使我不再忧虑呢?”龚遂回答:“渤海郡地处偏远,没有沾沐圣上的恩惠教化,那里的百姓为饥寒所迫,地方官不知加以救济,致使陛下的子民偷盗陛下的兵器,在池塘岸边需弄耍弄罢了。您打算让我去剿灭他们,还是去安抚他们?”宣帝听了龚遂的回答很高兴,说:“选贤良之臣前去,本来就是想对他们进行安抚。”龚遂又说:“我听说治理不守秩序的百姓,如同理顺乱绳一样,不能着急,只能慢慢来,才会达到目的。我希望到任后,丞相御史们对我的工作暂时不要按常规加以限制,一切事要允许我见机行事。”宣帝答应了这一要求,并特别赐给龚遂黄金,还为他增派了驿车。龚遂进入渤海郡的地界后,郡府的官吏们听说新上任的太守已到任了,便派兵迎接,而龚遂让他们都回去,并命令所属的县把专管追捕盗贼的官吏都撤除。那些手拿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对他们问罪,携带兵器的人,才属于盗贼。接着龚遂独自一人乘车来到郡府,很快郡中就安定了下来,盗贼也停止了活动。渤海郡中还有一些结伙抢劫的人,听到龚遂的教令后,便自动解散,放下了手里的兵器而拿起了锄头和镰刀。这样偷盗抢劫之事便都平息了,老百姓开始安居乐业。龚遂于是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贫民,还选任了一些好官吏对百姓实施安抚管理。

龚遂发现齐地的民俗好追求奢侈的生活,喜欢从事工商之类的末技,不重视耕种田地。于是他便以身作则,追求俭仆的生活,鼓励老百姓务农,命令每人都种一棵榆树、一百棵薤、五十棵葱、一畦韭菜,每家养两头母猪、五只鸡。老百姓有持刀带剑的,龚遂就让他们卖掉,购买耕牛,并说:“为什么不带牛佩犊呢!”于是春夏之季老百姓都要下地劳作,秋冬之季检查督促老百性收获,鼓励人们多积蓄农副产品。(龚遂)还巡视劝勉百姓努力耕作,(自此)渤海郡内,家家有积蓄,官民都富裕起来。老百姓也就不再打官司了。

卖剑买牛的故事延伸

【注音】mài jiàn mǎi niú

【出处】《汉书·龚遂传》:“民有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椟。”

【解释】原指放下武器,从事耕种。比喻改业归农或弃恶从善。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停止战争

【近义词】偃武修文、马放南山、刀枪入库

【反义词】投笔从戎、南征北战、东征西讨

【例句】王将军战争后~,种豆南山,无疾而终。

关于牛的成语故事:卖剑买牛点评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当故事里的百姓们开始改做农业,家家都有收成,都能把日子过的有声有色的。所以我们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这样你的兴趣能支撑你走下去,哪怕遇到困难,你也不会轻言放弃,这样多好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寓言故事的成语和道理:亡羊补牢

全文共 285 字

+ 加入清单

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没有接受邻居的劝告。

第二天早上,他准备出去放羊,到羊圈里一看,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邻居的劝告,就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被狼叼走的了。

故事道理:羊因为羊圈的空缺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它说明:羊丢了,把羊圈修补起来,剩下的羊就不会再丢。:犯了错误,立即改正,就能减少错误。遭到失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则可以避免继续出现的损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宜嗔宜喜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宜嗔宜喜

【汉语拼音】yí chēn yí xǐ

【近义词】:宜喜宜嗔

【反义词】:面无表情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呀,谁想着寺里遇神仙!我见他宜嗔宜喜春风面,偏宜贴翠花钿。”

【成语解释】指生气时高兴时都很美丽。

【宜嗔宜喜造句】她的性格真好,不论什么事情,都会满面春风宜嗔宜喜地做起来。

【宜嗔宜喜的成语故事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

[元和令]颠不刺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则着人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他那里尽人调戏?着香肩,只将花笑拈。

[上马娇]这的是兜率宫,休猜做了离恨天。呀,谁想着寺里遇神仙!我见他宜嗔宜喜春风面,偏、宜贴翠花钿。

[胜葫芦]则见他宫样眉儿新月偃,斜侵入鬓边。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精致简短的成语小故事

全文共 3692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固定的结构形式,简短且意味深长!每一个成语都代表了一个典故,它生动简洁,表达深刻,形象鲜明!简短的成语故事,简单而不简约,简短更显精致,简短的故事,深刻的道理!学习简短的成语故事,让学识变得更加丰富!

1、雪中送炭

【成语故事】南宋时期,着名的诗人范成大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自号石湖居士,他着作被编为《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2、画饼充饥

【成语故事】曹操的孙子曹睿当上皇帝后急于找一个“中书郎”,让大臣卢毓推荐一个真有本事的人,并告诫他推荐人才不能只看名声,名声就像画在地上的一张饼,饥饿时不能吃。卢毓经过仔细挑选为曹睿选中中书郎。

3、囫囵吞枣

【成语故事】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4、尔虞我诈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强大的楚国包围了弱小的宋国都城,宋国大帅华元誓死守城不降,楚军存粮不多,车夫申叔向楚庄王献计,要士兵盖房种地,装做长住的样子。华元急了,偷偷潜入楚军统帅子反的营帐,说城里缺粮人们易子而食。于是两军讲和。

5、草船借箭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周瑜心胸狭隘,很忌妒诸葛亮,设计让诸葛亮三天之间完成造箭十万支。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雾之机,开船向曹营,曹操率军拼命向草人上射箭,圆满完成任务。

6、嫦娥奔月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天空中有10个太阳同时出来,大地被烤成焦土,后羿为民除害射掉了9个太阳,西天的王母娘娘奖赏他长生不老的仙药。他的妻子嫦娥趁后羿不注意时偷吃了这些药,突然她就成仙飞向天宫,王母娘娘惩罚她,让她在广寒宫里思过。

7、恃才傲物

【成语故事】南朝时期,齐武帝的侄子萧子显从小聪慧过人,文思敏捷。在任梁国国子博士时,把梁武帝写的《经义》作太学的教材授课。他写成《后汉书》100卷,《齐史》60卷。他深得梁武帝的信任。梁武帝认为他恃才傲物,在他死后赐他谥号“骄”。

8、舍生取义

【成语故事】春秋末期,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豫让发誓舍身取义要杀赵襄子,他潜入赵襄子的宅内行刺未遂。赵襄子佩服他的义气放了他。后来他把全身漆成癞子,吞下烧红的炭使声音变哑,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杀。

9、收买人心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赵云与刘备的两位夫人及小主人阿斗失散后,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甘夫人及阿斗。曹操的追兵赶到,赵云英勇杀敌,突出重围终于到达刘备身边,哭诉没有救下糜夫人,刘备感动得痛哭流涕,当场要摔死阿斗,被众将劝止。

10、声东击西

【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刘邦派大将韩信去攻打投靠项羽的魏王豹,魏王豹派柏直为大将率军在黄河东岸蒲坂驻守,封锁渡口。韩信发现蒲坂易守难攻,表面装作调兵遣将强行渡河,暗地将主力部队从夏阳渡河直捣安邑,消灭了魏王豹大部分兵力。

11、大公无私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平公问大夫祁黄羊谁担任南阳县令合适,祁黄羊推荐解狐,晋平公问他怎么推荐仇人,他说任人唯贤,解狐不负众望。朝廷缺一个军中尉,祁黄羊推荐儿子祁午,祁午也干得相当出色。孔子说祁黄羊推荐人才真是大公无私。

12、神武挂冠

【成语故事】南朝时期,梁国的陶弘景,自幼家贫,经过苦读而入仕,他没有当上大官,在一次求一个县官失败后,对官场的尔虞我诈十分厌倦,就于永明十年,他就脱下朝服挂在神武门,上表辞官。辞官后,他就隐居山林。

13、草木皆兵

【成语故事】东晋时期,前秦国王苻坚企图消灭东晋,东晋宰相谢安派谢石为征讨大都督,分兵三路夹击秦军。苻坚登上寿阳城,看见晋君阵容整齐有些畏惧。晋军用计围攻苻坚的秦军,秦军大败,在溃逃的过程中看到后边山上草木的阴影,都以为是追兵。

14、声色犬马

【成语故事】隋炀帝的长子杨昭死后,次子杨湅就成为理所当然的太子,他远不及兄长那样有修养,他平时骄纵恣肆,行为不端,经常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同时好女色,同达奚通的小妾王氏勾搭成奸,又霸占妻子的姐姐元氏,真是无恶不作。

15、李郭同舟

【成语故事】南朝时期,太原界休人郭太字林宗,出身贫寒,但他积极好学,到处游学。游学到洛阳见到河南尹李膺。李膺十分喜欢与他交往,一时传为佳话。后来郭太要回家,京师很多学者来送行,郭太只与李膺两人乘船而行,送行的人说他们像一对神仙。

16、舍我其谁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经常与学生们谈论一些治理国家的问题,他把儒家学说加以发挥,认为君主要仁爱,以仁治天下就像运转一个小泥丸一样容易。学生问他为什么有些不愉快,孟子回答:“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17、水陆毕陈

【成语故事】西晋时期,荆州刺史石崇靠抢劫外地商人而积累了万贯家财,他在京城做卫尉,大肆挥霍。晋武帝的舅舅王恺想办法与石崇比富。王恺得到一株珊瑚十分得意,拿到石崇家。石崇拿出水陆毕陈的宝物送给王恺。王恺自叹不如。

18、魑魅魍魉

【成语故事】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率军征讨小国陆浑,路过洛阳城旁的洛水时,公然在周王室境内陈兵shi威,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楚庄王无礼地问周王室的鼎有多重,王孙满解释说鼎是国家的象征,国家强大任何魑魅魍魉都不敢接近。

19、宠辱不惊

【成语故事】唐太宗时期,官吏卢承庆奉命调查漕运船只失事的责任问题,先后三次给漕运官更改考评政绩,该官吏表现出宠辱不惊。后来卢本人也大起大落,命运坎坷,他的心情始终平静如水,并不因起落无常而改变自己的为人原则。

20、矢在弦上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袁绍为了攻打曹操,让陈琳写一篇《为袁绍檄豫州》的檄文,列举曹操的罪状,大骂曹操祖宗三代。袁绍官渡之战败给曹操,陈琳也趁机投靠曹操。曹操问陈琳为什么写那篇檄文,陈琳说那时箭在弦上被袁绍所逼而写。

21、出奇制胜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的田单在燕国乐毅将军攻齐时,运用计谋成功逃到即墨城,被即墨城推举为守城长官。燕国还在继续侵占齐国的土地,田单利用反间计,离间燕惠王与乐毅的感情,用燕兵割齐兵的鼻子激起齐兵的士气收复齐国的失地。

22、十步芳草

【成语故事】唐朝初年,唐太宗十分重视选拔人才,他吩咐右仆射封德彝推荐人才,封德彝没有完成使命。唐太宗教诲他: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关键看你能否发现他们,用人就要用他们的长处。封德彝点头称是,于是给唐太宗推荐了很大人才。

23、沧海桑田

【成语故事】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从前仙人王远和麻姑,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王远一行很快就到蔡经家,但没见到麻姑的到来,就派使者去请。麻姑到来说她奉命去巡视蓬莱,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成桑田,现在海水又退了一半。王远说那里又要扬起尘土来了。

24、不拘一格

【成语故事】拘:限制;格:规格,方式。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清朝思想家龚自珍面对fu败的清政府,主张改革,提倡禁烟,得不到朝廷重用。48岁毅然辞官归隐,在路过镇江时看到当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诗一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25、了如指掌

【成语故事】古代帝王都要建始祖庙,在庙里按始祖的等级依次排列设置灵位,每逢有大的行动、节日,帝王们就进庙祭祖,称为“啰”礼。很多人对啰礼不理解,向孔子请教。孔子认为鲁国的宗庙违背了周礼,他避而不谈,指着手掌说:“知道啰礼的人治国就了如指掌。”

26、长风破浪

【成语故事】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南朝宋国着名将领宗悫从小就有雄心壮志,喜欢舞枪弄剑,他的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来他带兵攻打林邑国,运用计谋取胜,被封为左卫将军。

27、拔苗助长

【成语故事】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从前宋国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三天过去了,禾苗没见动静。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对儿子说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28、一叶障目

【成语故事】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有个书呆子从古书上读到“蝉翳叶”的故事,信以为真,就四处寻找,把蝉躲藏处的树叶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脸作试验,问妻子能不能看见他。妻子气愤说看不见。他就拿这片树叶去街上行窃,被抓后说:“我一叶障目,你们能看见吗?”

29、千呼万唤

【成语故事】形容再三催促。白居易用诗歌为民请命,得罪了当时的权贵。因此被贬到江州做司马。他来到浔阳江边与即将离别的朋友送行,风吹着芦苇传来阵阵凄凉。他们上船喝起了酒来,江面上传来一阵琵琶声。他们驱船靠近,千呼万唤才见到那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佳人。

30、杯水车薪

【成语故事】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从前有一个樵夫在山上打柴,听到救火声就跑去救火。后来他的柴车也着了火,正好看到路边有一个杯子,就拿杯子跑到河边去装水来救火,但火势太大,一杯水根本就是无济于事,一整车柴全部被烧毁。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望洋兴叹成语小故事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秋天的大水按着时令到了,无数支流的水都灌进了黄河。河面十分宽广,水雾蒸腾,不论是河的两岸,还是河心的沙洲,隔岸望去,简直分不清岸上的是牛还是马。这时呀,河伯欣欣然自我沉醉起来,认为天下的美景,全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了。

河伯顺着水势向东前行,到了北海,朝东一看,只见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到这时,河伯才开始改变他那洋洋自得的神态,仰起头来对着北海神无限感叹地说:“俗话说:‘有的人懂得了一点道理,便以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批评我这种人的啊。我曾经听人说过,孔子的见闻学识不算多,伯夷的德行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以前我不信这话,现在我见到了你的广阔无边,才知道这话是真的啊。我假如不到你这里来,那就糟了。我将永远被道德高尚、学问渊博的人所耻笑了。”

故事启发】家长们在教育你们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教育你们的孩子在做学问这方面,千万不要做一个望洋兴叹的人,这样就相当于你会止步不前,并且高傲自大,人生就到此为止,不会再有继续的进步。

家长们切记,在生活中洋洋自得,在孩子面前吹牛,因为这样你的孩子就会很容易模仿你,在未来的学习或者是工作过程中,望洋兴叹,觉得自己什么都坏了,而且就止步不前,这样对他们就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家长们一定要教育你们的孩子,不要再学问上望洋兴叹,去嘲讽别人,且先不说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他可能几辈子都学不完,再加上现在的科学和实验这么发达,要学的东西远远还有很多,所以切记不可教会你的孩子有望洋兴叹的心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哲理小故事商业思维启示

全文共 1972 字

+ 加入清单

哲理故事商业思维启示分享3个哲理小故事,这小故事背后却有大力量。因为它能完全地,彻底地触发你的商业思维,带给你不一样的思考角度。而更重要的是,这些小故事都折射出消费者的人性,读懂了人性,你就领悟了营销。

哲理故事一:“给我”还是“拿去”?有一朋友,做人特别吝啬,从来不会把东西送给别人。他最不喜欢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把东西给。。。!有一天,他不小心掉到河里去了。他的朋友在岸边立即喊到:把手给我,把手给我,我拉你上来!这个人始终不肯把手给他的朋友。他的朋友急了,又接连喊到:把手给我。他情愿挣扎,也不肯把手给出去。他的朋友知道这个人的习惯,灵机一动喊到:把我的手拿去,把我的手拿去。这个人立马伸出手,握住了他的朋友的手。

【商业思维启示】“给我”还是“拿去”?我们在经营事业的过程中,是不是一直在向客户表达着“把你的钱给我”,客户就象上面那个吝啬的人,情愿在痛苦与不满足中挣扎,也不愿意把钱给我们。如果我们对客户说的是:把我的产品拿去,是否会更好一些呢?客户会更情愿地去体验你的产品,购买你的产品。“给我”还是“拿去”?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精明的商家是否能从客户的角度去设计成交,设计商业模式的问题。换一个角度,事业就豁然开然。

哲理故事二:“便捷”还是“诱惑”?

我们旅行到乡间,看到一位老农把喂牛的草料铲到一间小茅屋的屋檐上,不免感到希奇,于是就问道:“老公公,你为什么不把喂牛的草放在地上,让它吃?”老农说:“这种草草质不好,我要是放在地上它就不屑一顾;但是我放到让它勉强可够得着的屋檐上,它会努力去吃,直到把全部草料吃个精光。

【商业思维启示】看完这个故事,你大脑里想起的一个产品会是什么?小米手机!没错,雷军就是那个老农夫,把小米手机放在屋檐上,让你勉强可以够得着,让你欲罢不能地想去够着。容易得到的,也会随手扔掉。太难得到的,有些人争取一会儿就放弃了。只有勉强得到的,意外得到的,人们就会感到惊喜,倍感珍惜。这让我又想起一件事情。我的一个客户,经营服装店,开业的时候做出了很多代金券,到处免费发放,结果发现转化率出奇的低,来的人寥寥无几。她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请了一个团队专门发传单,结果却不佳。我告诉她:轻易得到的,人们就不会珍惜。于是,我们一起想了一个办法,把这些代金券不再送了,而是卖出去。天啦,我们要卖代金券?太搞笑了!但是事实证明我们对了!怎么卖呢?我们找到小区的便利超市,找到美容会所,找到美发店,找到各种各样能接触到年轻女性的店。告诉他们的店员,我们的优惠券让她们来卖,卖来所得的钱,全部归她们所有。通过卖优惠券的形式,我们发现,人们来店里的概率大大增加。也许人们只是花5元钱买了一张100元的代金券,但这5元钱会促使他来店里消费。想让客户记得你?你可以变着法子让客户为你付出一些,轻松付出一些。客户会惦记着自己的付出,从而惦记着你!“便捷”还是“诱惑”,艺术地使用吧!

哲理故事三:他真正想要什么?

有一个富翁,一个人住着一栋豪宅。年纪大了,想回到老家居住,与其他老人一起打打牌,下下棋,心灵上有个伴。于是他想把这栋豪宅卖掉。很多有钱人都看上了这栋豪宅,来看的,报价的络绎不绝。有一天,一个年轻人来看房,看完房子后连连称赞。富翁问他:你决定要购买吗?你想出多少价钱?年轻人对老人家说:是的,我很想购买,但是我只有1000英磅。富翁心想:那我怎么可能卖给你?年轻人思考了一会儿,跟富翁说:我真的决定要购买。我们能商量另一个购买方案吗?富翁说:你说说你的方案。年轻人说:我愿意把我的1000英磅都给你。你把房子卖给我。同时,我想邀请你一起居住在这个房子里。你不需要搬出去。而我,会把你当爷爷一样看待,照顾你,陪伴你。年轻人接着说:你把房子卖给其他人,你得到的只是一些钱,而钱对你来说已经可有可无,你足够富有。你把房子卖给我,你将收获的是愉悦的晚年,一个孝顺的孙子,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温情。将来我还要你见证我的婚礼,见证我的宝宝出生,让他陪着你,逗着你笑。你可以选择获得一些可有可无的钱,也可以选择获得一个温情无比的家,一个快乐的晚年。富翁静静地听着他讲述,眼前的这个小伙子如此真诚,目光坚定,他在等待着自己做出选择。钱,他这辈子赚够了,追逐金钱也让他疲惫了,快乐才是他想要的。3天后,富翁把房子卖给了这个年轻人,他们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商业思维启示】

这位富翁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的客户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呢?读懂客户的内心,你才能走近客户。用心与客户交往,与客户成为“知音”,你才能轻松与客户保持关系,客户也愿意在你这里消费!当然,这个故事里也可以看到,这个小伙子非常善于利用自己独有的价值——陪伴,你是否发现,原本你认为自己一无所有,平凡普通的你,只要懂得挖掘自己的价值,善用自己的优点,一样可以在梦想的豪宅里生活!你可以的!我坚信!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道在屎溺成语故事

全文共 392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dào zài shǐ nì

【典故】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耶?’曰:‘在稊稗。’……曰:‘何其愈甚耶?’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庄子·知北游》

【释义】比喻道之无所不在。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道无处不在

【结构】主谓式

【同韵词】一天一地、咒天骂地、众人重利、容足地、地无遗利、贪利忘义、横征苛役、一语破的、慷慨仗义、投戈讲蓺。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东郭子问道家代表人庄周,“道”是什么,到底在什么地方。庄子说道在蚂蚁洞里,东郭子不明白,再问,庄子说道存在于野草、砖瓦、碎石甚至在屎尿里。东郭子说怎么道会越来越卑下,庄子说道就在于那些卑微低贱的地方。

【成语示列】以道眼观一切物,物物平等,本无大小堑久贵贱善恶之殊。庄生知之,故曰道在屎溺,每下愈况。 严复《救亡决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舟中敌国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舟中敌国出处:这个成语故事,《战国策·魏策》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都有记栽。

舟中敌国这个成语故事,《战国策·魏策》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都有记栽。

战国时期,魏将吴起,卫国人。他精通兵法,曾有人将他和春秋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孙武并列,称为“孙、吴”c

魏文侯时,吴起被任为将军,颇有战功。文侯死后,他的儿子武侯继位,吴起连任将军的职务。一天,魏武侯和大夫们乘船经过西河。武侯望着滔滔河水和巍巍高山,心里很得意,对吴起说:“好啊,山河地势如此险要,这是保障我们魏国安全的天然有利条件啊!”可是吴起回答道:“不对,保障国家安全的条件,主要不在于险要的天然地势,而在于英明的政治^在德不在险啊!”

吴起接着说:“从前三苗的地势,左依洞庭湖,右靠鄱阳湖,不能说不险要吧?只因不修德,夏禹把它灭亡了。夏桀统治的国家,南有伊水、洛水,北有壶关、羊肠,地势和复禹时代差不多,还是很险要,只因不修德,被商汤王灭亡了。商朝传到纣王,那时的国家,左边是太行山下的孟门,右边是漳河和滏河,常山在其北,黄河在其南,天然的地势也是很好的,只W不修德,周武王起兵把它灭了=由此看来,在德不在险的道理,不是十分明白的吗?如果您也不修德,那么地势再险要也同样是没有用的,即使现在和您同坐在-条船里的人,到时候也可能都是您的敌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紫芝眉宇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54 字

+ 加入清单

元德秀是唐朝时的河南人,为人宽厚,少浮华。

元德秀当鲁山县令时,县里有个人因偷盗被捕,恰好当时鲁山境内有虎为暴,那人请求去缚虎来赎自己的罪,元德秀答应了。官吏劝他说:“这是那人的诡计,他想逃走,你不怕受到牵连吗?” 元德秀说:“人应该讲究信义。如果有什么差错,由我一人来承担好了,决不连累别人。”第二天那人背着死虎回来了,一县人都感叹不已。

由于元德秀平日里把自己的奉禄都接济了县里的孤遗,到离任时,他的全部财产只是一匹细绢,坐着柴车而去。因为喜欢陆浑的山水,元德秀就去那里隐居。家里没有围墙也不上锁,也没有仆人。遇到荒年,有时一天也吃不上饭,元德秀喜欢喝酒,常常弹琴来自娱。宰相房?g每看见元德秀,都感叹说:“见紫芝(元德秀的字)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

“紫芝眉宇”形容人德行高洁。

(出自《新唐书 元德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掘墓鞭尸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1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掘墓鞭尸

成语拼音:jué mù biān shī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仇恨很深。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连动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挖开坟墓,鞭打尸体。形容凶恶或仇恨很深。

成语来源:西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力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成语造句:他干掘墓鞭尸的事情不得人心。

掘墓鞭尸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伍子胥因父与兄被楚平王所杀逃到吴国,帮助吴王阖庐攻打楚国,五战五胜,打到楚国都城郢城,楚平王已死,伍子胥为报杀父之仇,掘墓鞭尸,友人反对,伍子胥说:“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掘字开头的成语

掘墓鞭尸

包含有掘字的成语

临渴掘井    掘墓鞭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浮图七级,重在合尖成语故事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浮图七级,重在合尖

成语拼音:fú tú qī jí,zhng zài hé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做事。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复句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浮图:佛塔;合尖:造好塔尖。比喻办成事情的关键在最后。

成语来源:《新五代史·李菘传》:“为浮屠者,必合其尖。”

成语造句: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02回:“浮图七级,重在合尖,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浮图七级,重在合尖的成语故事

后唐时期,唐明宗在朝会上要求百官推荐将领率军抵抗契丹的入侵,李菘举荐石敬瑭。石敬瑭早有反叛之心,对此心存感激,暗中派人对李菘说:“为浮屠者,必合其尖。”石敬瑭得到大军指挥权后就开始反唐,投降契丹成为“儿皇帝”

浮字开头的成语

浮图七级

包含有浮字的成语

浮图七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田单攻城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653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田单攻城的故事告诉我们,一次的成功不代表永远的成功,趾高气扬只能打败仗。

田单是齐国的一位大将军,有一次,他决定去攻打狄国,临行前,去请教鲁仲子。

田单问鲁仲子:“我准备带兵去攻打狄国,先生认为此行会怎么样?”

鲁仲子摇摇头:“恕我直言,此次出击,不会顺利。”

田单心中不快,却依然心平气和地问道:“此话怎讲?”

鲁仲子说:“将军此番一定不能攻克城池。”

田单反问道:“上次攻打即墨,那么大的一个城池,用的都是一些老弱残兵,尚且能打败千军万马的燕国,收复了齐国的失地。这一次攻打如此小的一个狄国有什么难的呢?”说完,也不告辞,拂袖而去。

田单率兵出发攻打狄国,一连苦苦战斗了三个多月,仍不见分晓。田单的队伍人困马乏,精神萎靡。

有一天,田单坐在帐内,心中烦闷,突然听到帐外传来孩子们唱的童谣。他仔细听来,虽没有听清全部歌词,但歌词的大意却听明白了:“田单的军队,装备很整齐,打仗却不行,长枪如同烧火棍,士兵无用像狗熊……”

田单听了这首歌,心里很纳闷,坐立不安,在帐子里来回踱步,最后决定还是去请教一下鲁仲子。

田单想起当初鲁仲子曾说过一定攻不下狄城的预见,心里惊异鲁仲子的明断,因此,诚心诚意地对鲁仲子说:“先生请原谅我上次的无礼,你的预见果然不错,请指教这究竟是为什么?”

鲁仲子说:“上次攻打燕国,是为收复家园而背水一战,你和士兵皆士气高昂。此次已不同以往,你金钱封地样样俱全,已习惯高高在上做大将军,如何带动起士兵冲锋陷阵?”

田单心服口服,回到军营后,和士兵同甘共苦,鼓舞士兵,果然很快攻下了城池,打败了狄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11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hēi yún yā chéng chéng yù cuī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国内藩镇割据,边境也不安宁,经常战火不断,将士们英勇抗击外族入侵。诗人李贺见此情景,深表忧虑,同时对将士们由衷敬佩。他即兴作诗《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典故】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诗

【释义】摧:毁坏。黑云密布在城的上空,好像要把城墙压塌似的。比喻恶势力一时嚣张造成的紧张局面。

【用法】作定语;指紧张局面

【相近词】山雨欲来风满楼

【反义词】风平浪静

【示例】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关头上,郭老虽已高龄,但他忠贞之心坚如金石。 刘白羽《雷电颂》

【成语例句】

就在全国的宣传机器宣传"一致通过"的时候,就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日子里,这位1928年入党的7届、8届中央委员,原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像农村老太太打扮的老战士,用手中的拐杖敲着地,对来探望她的老同志说:"一致个屁,我就没举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

全文共 6423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成语是人类智慧与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与结晶。而成语故事是陪伴我们成长的朋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欢迎大家参考!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篇1:哀鸿遍野

解释: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游离失所的灾民。哀鸿:哀鸣的大雁.

《诗经·小雅》中有一篇题为《鸿雁》的诗。其中有两句是:“鸿雁于飞,哀呜嗷嗷。”

它的意思是说: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没有目的地飞着,悲哀地叫着。形容流离失所的难民呻吟呼救的凄惨景象。

由于这两句诗,后来人们就把不得安居的难民叫作“哀鸿”;形容受难的人民极多,几乎到处都有,就说是“哀鸿遍野”或“遍地哀鸿”。

原诗中“哀呜嗷嗷”的“嗷嗷”两字,后来还常常用来形容啼饥叫饿的嘈杂之声,例如“嗷嗷待哺(哭哭嚷嚷地急切盼望给点吃的)”。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篇2:安如泰山

解释:安稳的像泰山一样。形容十分稳固,不可动摇。

这个成语来源于西汉枚乘《上书谏吴王》,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字叔,西汉淮阴(今属江苏)人,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汉景帝时,他在吴王刘濞府中担任郎中。

关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bi)野心很大,对中央政权心怀怨望,暗中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和威信,巩固国家的统一。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国的诸侯王阴谋策划叛乱。

枚乘清醒地看到刘濞阴谋反叛的祸害,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叠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一下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但刘濞执迷不悟,加紧进行阴谋活动。于是,枚乘只得离开吴国,到梁孝王刘武府中做了宾客。 公元前154年,刘濞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诸侯王,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历史上称“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这时,枚乘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吴楚叛军。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刘濞逃到东越被杀,其余五个王也落得自杀或被杀。这场叛乱只有三个月就彻底失败了。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枚乘因写了《上书谏吴王》,具有远见卓知而名声大振。

后来汉武帝即位,派人征召他进京做官,可惜他还没到京城,死于途中。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篇3:安然无恙

解释:平安无事,没有遭受损害或发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灾祸。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赵威后是一个比较贤明而有见识的中年妇女。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然后再出兵。赵威后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是听了大臣触龙的意见,还是把长安君送到齐国。齐国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

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高兴,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威后微微一笑,说:“不是的。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则“无恙”的典故,后来演化出成语,“安然无恙”。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篇4:安步当车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

曰:“蜀愿得归,晚食为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 正以自虞。”

释义 表示慢慢地走,当作坐车

故事 战国时,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蜀。齐宣王慕他的名,把他 召进宫来。颜蜀随随便便地走进宫内,来到殿前的阶梯处,见宣王正 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行进。宣王见了很奇怪,就呼唤说: “颜蜀,走过来!” 不料颜蜀还是一步不动,呼唤宣王说:“大王,走过来!” 宣王听了很不高兴,左右的大臣见颜蜀目无君主口出狂言,都 说:“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过来,你也叫大王过来, 怎么行呢?” 颜蜀说:“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 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权势,还不如让大 玉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恼怒他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 颜蜀不假思索他说:“当然是士人尊贵,君王并不尊贵!” 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 颜蜀神色自若他说:“当然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 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 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 他为万户侯,赏金干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头,竟然连一 个死的士人坟墓都不如啊。” 齐宣王无言以对,满脸不高兴。大臣们忙来解围:“颜蜀,过来! 颜蜀,过来!我们大王拥有千乘(一千辆战本)之国,东西南北谁敢不 服?大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老百姓没有不俯首听命的。你们士人大 卑鄙了!” 颜蜀驳斥道:“你们说得不对!从前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 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 多。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

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 的关键。从古到今,没有能以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父要 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 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说:“我是自讨没趣。听了您的 一番高论,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径。希望您接受我为您的学生,今后您 就住在我这里,我保证您饮食有肉吃,出门必有车乘,您夫人和子女 个个会衣着华丽。” 颜蜀却辞谢说:“玉,原来产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 坏;虽然仍然宝贵,但毕竟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 如果选拔上来,就会享有利禄;不是说他不能高贵显达,但他外来的 风貌和内心世界会遭到破坏。所以我情愿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 晚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作乘车;平 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命我讲话的 是您大王,而尽忠宣言的是我颜蜀。” 颜蜀说罢,向宣王拜了两拜,就告辞前去。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篇5:爱屋及乌

解释: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关心到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

传说,殷商末代的商纣王是个穷奢极欲、残暴无道的昏君(参看《助纣为虐》)。“西伯”(西部诸侯之长)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因为反对纣王曾被囚禁,想了很多办法才得以出狱。当时,周的都城在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周文王回到岐山后,下决心要推翻商朝的统治。他首先聘得军事家姜尚(即姜太公)为军师,积极练兵备战,又兼并了邻近的几个诸侯小国,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接着,又将都城东迁至丰邑(今陕西省户县附近),准备向东进军。可是,迁都不久周文王逝世了。

周文王的儿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姜太公继续担任军师。武王的同母弟姬旦(即周公),异母弟姬奭[shì ](即召公)是武王的两个得力助手。同时,武王还得到了其他几个诸侯的拥护。于是,武王正式宣布出兵伐纣。大军在孟津(今河南孟县之南的一个黄河渡口)渡过黄河,向东北挺进,直逼商朝的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因为商纣王已失尽人心,军队也多不愿为他送命,于是逃的逃、降的降,起义的起义,朝歌很快就被攻克。纣王自杀,商朝就此灭亡。以后的八百年,便成了周的天下,称为周朝。

当周武王攻克朝歌之初,对于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不能使局面稳定下来,武王心里还没有谱,因此有些担忧。为此,他曾同姜太公等商议。汉朝人刘向编撰的《说苑·贵法》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大意是说:周武王打败了殷商,召见姜太公,问道:“该怎样对待他们的人员呢?”太公答道:“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全部杀尽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怎样?”

原文中所谓“余胥”,是指地位最低下的小吏,奴隶主贵族的管家之类。(余,末等的意思;胥;胥吏。)

汉朝人伏胜编撰的《尚书大传·大战》里也有类似的记载: “纣死,武王惶惶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问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这段记载,与《说苑》所载内容相仿。不过“余胥”一词写作“胥余”,两者的含意也不一样。“胥余”已不属胥史等级,而是胥吏以外,比“余胥”更加低下的奴隶或刑徒了。例如商纣王时的“太师”箕子,因对纣王不满,被囚禁而装疯,甘当奴隶,所以《庄子》称他为“胥余”。

此外,《韩诗外传》、《六韬逸文》也都有关于周武王和姜太公上述那段谈话的记载,内容基本相同。由于这个传说,就产生了“爱屋及乌”这句成语。

我国自古流传一种迷信习俗,以为乌鸦是“不祥之鸟”,它落到谁家的屋上,谁家就要遭遇不幸。我国最古的一部诗歌集《诗经》的《小雅》部分,题为《正月》的一首诗里,就有“瞻乌爰止,于谁之家”。可见古人多厌恶乌鸦,而绝少有人爱它的。所谓“爱屋及乌”,是说:由于爱那个人,因而连他家屋上的乌鸦都不以为不祥,不觉得讨厌了。这句成语,一向被人们用作推爱的比喻。因为深爱某人,从而连带喜爱他的亲属朋友等人或其他东西,就叫zuo“爱屋及乌”,或称这样的推爱为“屋乌之爱”。

唐代诗人杜甫在《奉赠射洪李四丈》(射洪,地名,在今四川;李四丈即李明甫)的诗中,开头两句是:“丈人屋上乌,人好乌亦好”。宋朝人周敦颐的《濂溪诗》中有:“怒移水中蟹,爱及屋上乌”。宋朝人陈师道的《简李伯益》诗中也有“时清视我门前雀,人好看君屋上乌。”都是用的“爱屋及乌”这个成语典故。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篇6: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公元316年,西晋王朝灭亡。公元357年,苻坚称大秦天王,灭前燕、前凉及代国,最终统一北方。在南方,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东晋王朝。东晋占有今汉水、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这样,形成了秦晋南北对峙的局面。

公元383年五月,苻坚不顾群臣反对,决意攻取东晋。八月,苻坚率步兵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羽林军”三万余骑;前后千里,旌鼓相望,直逼东晋。苻坚骄狂地说,以此强兵百万,“投鞭可以断流”,何愁东晋不灭?晋武帝则采纳了谢安、桓冲等人的主张,坚决抵抗。他派将军谢石、谢玄等率兵八万沿淮河西进,以拒秦军;又派将军胡彬率领水军五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

同年十日十八日,秦军前锋攻占寿阳。胡彬所部水军走到半路,得知寿阳失守,退守硖石(在寿县西北二十五里〕。秦军为了阻挡晋军主力西进,又派兵五万进至洛涧(今安徽怀远县以南之洛水),并在洛口设置木栅,阻断淮河交通。胡彬因困守硖石,粮食用尽,处境十分艰难,写信要求谢石增援。不料胡彬的信被秦军进获。苻坚认为晋军兵力很少,粮食十分困难,应该抓紧进攻,遂把主力留在项城(今河南项城县境),带了八千骑兵赶到寿阳。苻坚先派尚书朱序到晋军劝降。朱序原来是东晋防守襄阳的将领,襄阳失守时被俘。朱序到晋军以后,不仅没有劝降,反而透露了秦军情况,并且建议说,如果秦兵百万全部到达,晋军难以抵抗,应趁它还没有到齐,迅速出击,打击它的前锋,大军就会溃散。

晋军将领谢石、谢玄听从了朱序的建议,于十一月派刘牢之率精兵五千进攻洛涧。刘牢之分兵一部到秦军侧后,断敌退路,亲自率兵强渡洛涧,夜袭秦军大营。秦军抵挡不住。主将梁成战死,五万秦兵大溃,抢渡淮水,淹死一万五千余人。洛涧的胜利,鼓舞了晋军的士气。晋军乘胜追击,一举推至淝水东岸,与秦兵隔河对峙。苻坚登上寿阳城头,望见东晋军队布阵严整,心中暗暗吃惊。又见淝水东面八公山上草木摇动,以为都是埋伏的晋兵,不由连连感叹:“此亦劲敌涧谓弱也”。

洛涧失利后,秦军沿着淝水西岸布阵,阻止晋军反攻。晋军将领谢玄派人对苻坚的弟弟苻融说;如果你把军队稍向后撤,让出一块地方,使晋军渡过淝水,两军一决胜负!秦军诸将都认为不能让晋军渡河,但符坚却说:可以稍退一步,等到晋军兵马渡河至一半时突然袭击,再用铁骑数十万攻击,一定可以取胜。于是苻融指挥秦军后撤。秦军本来内部不稳,这一撤,秦军以为前锋被打败了,顿时大乱,一溃千里,不可遏止。晋军以精锐八千涉渡肥水,展开猛烈攻击。符坚中流箭,临阵斩苻融。晋军乘势迫击,秦军人马相踏,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其他军众弃甲,昼夜溃退,听到风声鹤唳,以为是东晋追兵,草行露宿,饥寒交迫,死去十分之七八。及至洛阳,只剩下10余万人。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篇7:竭泽而渔

春秋时期,晋国为了援助宋国,和楚国在城淄(今山东淄县南)打了一仗。当时,论实力楚国占着明显的优势。晋文公见楚军来势汹汹,就问他的舅舅狐偃说:“楚兵多,我兵少,这一仗该怎样打才能取胜呢?”狐偃回答说:“我听说善于打仗的人,不厌欺诈。你就用欺诈的办法对付楚军好了。”

晋文公又去征求另一个大臣雍季,并把狐偃的话也告诉了他。雍季不大赞成这样做,就打了个比喻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蔽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意思是说:把池塘里的水弄干了才捉鱼,哪还有捉不到的?但到明年就没鱼可捉了;把山上的树林烧光了再去打猎,哪还有打不到的?但到明年就将会没有野兽可打了。欺诈的办法虽然可以偶尔用一下,但以后就不能再用,这不是长远之计啊!

当时也想不出更好地制胜楚军的办法的情况下,晋文公还是采用了狐偃的计谋,假借遵守自己流亡时向楚庄王许下的“退避三舍”的诺言之名,连续三次后撤,以避其锋芒,为自己选择了有利的时机和歼敌的地形;而楚军呢,见晋军一退再退,误以为晋文公胆怯,不敢与之交战,就紧逼不舍,结果被晋军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这场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终以楚国的失败,其领兵大将成得臣被迫自杀而告结束。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出“竭泽而渔”的成语。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篇8:箪食壶浆

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事。公元前313年,燕王把燕国的政权交给了相国子之,然而,将军子被、太子平等均不服气,想杀掉子之。于是,子之率军反攻,杀了子被和太子平,燕国大乱,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这个时候,齐国军队趁机取得了燕国百姓的支持,只用了短短五十天的时间,就一举击败了燕国军队,攻占了燕国的大部分领土。

齐宣王非常得意,想借这个机会完全占领燕国,便对孟子说:“有人劝我占领燕国,而有人不同意我占领燕国。

我想,燕国并不比我们弱小,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胜利,光靠人的力量是不行的,这恐怕是天意吧!看来,天意是要我们吞并燕国,如果我们不这样做,上天恐怕要降下灾祸惩罚我们。我想,我们还是彻底占领燕国吧。你认为怎么样呢?”

孟子听完齐宣王的一番话,说:“占领不占领燕国,要看燕国老百姓是否欢迎我们。如果他们欢迎我们,那么可以占领。古人也有这么做的。比如武王灭商就是如此。如果燕国老百姓不欢迎我们,就坚决不能占领。古人也有这样做的。比如文王不灭商就是这道理。

现在,燕国老百姓用箪盛着吃的,用壶装着喝的,来欢迎齐国的军队,这还能有别的原因吗?无非是想结束原先那种水深火热的沉重生活。如果您占领了燕国,使水更深,火更热,老百姓就会避开这更为痛苦的日子,离您远远的,那么即使您占领了燕国,统治时间也不会太长的。”

“箪食壶浆”即从孟子的言辞中引申而来。此外,还引申出成语“水深火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大手笔成语故事

全文共 403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dà shǒu bǐ

成语故事】东晋文人王珣从小才思敏捷,胆识过人,20岁时担任大司马桓温的主簿。他经常是口若悬河,下笔成文。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送给他一支像椽子那样大的笔,预感有大手笔的事情要做。第二天果然被叫去为晋孝武帝写祭文。

【拼音】qǐ hái gǔ

【典故】此当有大手笔事。《晋书·王珣传》

【释义】指伟大的着作或大行动。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作家或作品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大笔如椽

【同韵词】仅此而已、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余钱剩米、绸缪帐扆、为仁由己、喻之以理、卑身贱体、万丈高楼从地起、奉公克己、损人益己、......

【年代】古代

【英语】well-knownwriter

【法文】écrivaincélèbre

【俄语】мáстерслóва

【成语造句】

◎ 他最近写出了一个大手笔。

◎ 我们认为只有立足"三个面向"的高起点,才能形成文化规划的大视野、大思路和大手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成语故事:恣蚊饱血

全文共 296 字

+ 加入清单

吴猛是晋朝豫章(今江西南昌人)。从小就非常孝顺父母。吴猛家里很贫穷,床塌上没有蚊帐。南方蚊子多,每到夏天,又大又黑的蚊子咬得一家人睡不好觉。

八岁的吴猛心疼劳累了一天的父母,为了让他们睡个踏实觉,他想了一个办法。每到晚上,吴猛就赤身睡在父母身旁。小孩子家细皮嫩肉的,蚊子都集聚在他身上,且越聚越多。吴猛却任蚊子叮咬吸血,一点也不驱赶。

吴猛认为蚊子吸饱了自己身上的血,便不会去叮咬父母,八岁孩童的这种想法真是可笑,却让人笑不出来。虽然其法不可取,但只有对父母爱到极点,才会有痴傻的行为,这是一颗多么纯净的童心啊!

从一个孩童的心灵表现出人性的纯真一面,即是孝,这种骨肉之情的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关于伤风败俗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73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伤风败俗

成语拼音:shāng fēng bài sú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道德败坏的行为。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伤:损伤;败:败坏。指败坏社会风俗。多用来遣责道德败坏的行为。

成语来源:《魏书·游明根传附肇》:“肇,儒者,动存名教,直绳所举,莫非伤风败俗。”

成语造句:聂绀弩《探春论》:“其欺天害理,伤风败俗,无君无父,断子绝孙为何如乎!”

伤风败俗的成语故事

伤风败俗出处唐·韩愈《论佛骨表》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释义“伤”损伤。“败”败坏,败坏社会风气。常用于谴责不正当的行为。故事唐宪宗时,佛教盛行,连宪宗也笃信佛教。有一次,宪宗把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一块遗骨迎进宫内供奉。韩愈反对宪宗这一做法,特地写了《论佛骨表》,呈交给宪宗进行谏阻。在《论佛骨表》中,韩愈说:佛教是从外国传来的,中国古时候根本没有。尧、舜、禹等古代圣人不知道有什么佛教,但他们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他们在位的时间长,寿命也很长。佛教是从东汉明帝时期传人中国的,明帝在位只有18年,宋、齐、梁、陈和北魏后的各个朝代,对佛教无比信奉,但那些朝代的命都很短。就拿梁武帝来说吧,他祭相不用牲畜,自己不吃荤,还三次出家当和尚,结果还是被叛军包围,活活饿死。他本想求佛得到保佑,但却悲惨死去。现在,陛下把佛骨迎到宫里来供奉,使王公大臣们奔走施舍,浪费大量的财富。有的百姓愚昧无知,甚至发狂地烧的自己的身体,以表示自己对佛的虔诚。这败坏风俗的事,会被人们当作笑话四处传播,可不是一件小事啊!依我看来,应当把那块佛骨扔进水里或者投入火中才是!

伤字开头的成语

伤风败俗

包含有伤字的成语

伤风败俗    两败俱伤    两虎相斗    少壮不努    暗箭伤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感戴二天少儿成语故事

全文共 262 字

+ 加入清单

苏章是东汉时扶风人。

他当冀州刺史时,与属下清河郡太守是同窗好友。有一次,苏章巡察到了清河郡,查知郡守贪赃枉法,而且证据确凿。晚上苏章请清河郡守来吃晚饭。席间,郡守见苏章和他叙述往日的情谊,渐渐地将紧张的心情放下了,说:“人人头上都只有一个青天,而我却有两个。”苏章说:“今天喝酒,全是私交;明天办案,却是公事,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第二天在公堂上,苏章在历数了清河郡守的罪行后,依法将他免职了。

“感戴二天”比喻对他人的帮助感激不尽。

(出自《后汉书·苏章传》)

感戴二天的意思是:形容那些把人从危险、艰难、疾病当中挽救出来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