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ld not connect to memcache and try to use file cache now!
铁石心肠的成语故事 - 开学吧

0

有关欲速则不达的成语故事精选20篇

浏览

3358

作文

1000

铁石心肠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47 字

+ 加入清单

铁石心肠这个成语来源于《陏书·敬肃传》。

公元604年,隋朝太子杨广杀死其父隋文帝即位,史称隋炀帝。炀帝登基后,就命负责检察工作的司隶大夫薛道衡对天下官员进行一次考察。

薛道衡经过一番调查了解,最后向炀帝作了禀报。他对卫州司马敬肃的评语是“心如铁石,老而弥笃”,意思是心肠像铁石一样坚硬,办事老练而又忠诚老实e从此,炀帝对敬肃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宇文述的家乡在卫州,那里属于敬肃管辖。宇文述不时命人送书信给敬肃,表面上是笼络关系,实际上是要敬肃保护他在家乡的亲朋。

宇文述的书信每次送到敬肃那里,敬肃总是不拆开就退给送信人。送信人不敢把实情禀报宇文述,以致宇文述一直以为敬肃领了他的情,不敢得罪他家乡的亲朋。

那些亲朋依仗朝中宇文述的保护,为所欲为,鱼肉百姓。受害的百姓忍无可忍,向敬肃告发。敬肃派人査清事实后,并不顾及他们是宇文述的亲朋,-一捉拿归案,依法严厉惩处。

宇文述得知这个情况后,对敬肃怀恨在心,便一再在陏炀帝面前说敬肃的坏话=>隋炀帝本想升任敬肃为太守,因宇文述竭力反对,最后也就只好作罢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苛政猛于虎的成语故事介绍

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苛政猛于虎也”来自《礼记?檀弓》。根据《汉书?艺文志》,礼记是孔子的弟子,听孔子传授有关礼仪的学问,记下笔记集结成书的。也有另外的说法是孔门更后面的弟子,去收集有关于礼仪学问的书籍编辑而成的。在古书中所谓的“记”,通常指的都是经书的注解,而礼记不仅仅止于对礼仪作注解,内容还包括了对古代礼节的阐述,是汇编古代礼学的重要著作。

“苛政猛于虎也”说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回,孔子路过泰山,在泰山旁边的一处坟墓前,看见一位妇人,正十分哀伤的哭泣。孔听到这哀凄的哭声,让子路上前去询问。子路问:大娘,您哭的这样的悲哀,是不是有什么伤心事儿呀?这位妇人回答说,我公公被老虎吃了,我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现在我儿子又被老虎吃了。子路于是问,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儿呢?妇人说,到处都是苛政啊!孔子感慨万千地对学生们说,千万记住啊!苛政猛于虎。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从孔子所在的春秋时代,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是在这个世界上,还是常常听说在许多国家存在着苛政,也还常常听到有人甘愿冒着生命危险,流离失所,逃离本国,去别的国家去当难民。这些难民宁愿在收容国过着贫困的生活,也不愿意再回到母国。这不就印证了孔子所说的“苛政猛于虎也”。

〖原文:孔子适齐,过泰山,有妇人哭于墓,使子路问之。答曰:昔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也,今吾子又死也。子路曰:何不去乎?妇曰:无苛政。子路以告。孔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解衣推食四字成语故事

全文共 354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jiě yī tuī shí

【出处】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史记·淮阴侯列传》

【解释】推:让。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

【用法】作谓语、宾语、分句;指爱惜人才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助人为乐、慷慨解囊

【同韵词】聪明正直、泛泛其词、鼎力扶持、顽钝固执、厚礼卑辞、迫切陈词、沽誉买直、各有所职、振振有辞、借故推辞。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手下的韩信因得不到重用就投靠刘邦。刘邦认为韩信是一个很好的人才,就把他的衣服送给韩信,还给韩信送去精美的食物、兵马。韩信带兵灭掉齐国。项羽派武涉去劝韩信自立为王,被韩信拒绝。

【成语示例】小生飘蓬浪迹,幸蒙令尊一见如故,解衣推食,恩已过甚。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脚踏两只船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脚踏两只船

【拼音】jiǎo ta liǎng zhī chuan

【解释】比喻对事物的认识不清而拿不定主意,或为了投机取巧而跟不同的两个方面都保持关系。现一般形容玩弄他人感情的行为,含有贬义。

【出处】明;李卓吾《藏书》:世间道学,好骑两头马,喜踹两脚船。清;陈牧《增广留表新集》卷十二:临事不决,皆由脚踏两船,随风倒柁,何以定大难而剖大疑乎?曾绍山 《粉碎囚笼》三:这次回去,比第一次有了转变,替我们做了一点工作,可是仍然是脚踏两只船,看风头行事。秦兆阳 《在田野上前进》第十章: 周世荣 在傍黑前来找他来了。说了坦白话,承认自己这一年来确实是脚踏两只船,是想先把一部分土地入到社里来试试看。吴晗 《朱元璋传》第三章三: 国珍 一面向 西吴 进贡,一面又替元朝运粮,脚踏两只船,左右摇摆。亦作 脚踩两边船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五: 萧队长 寻思,这人原先胆子小,干啥也是脚踩两边船。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八拜之交成语故事

全文共 1104 字

+ 加入清单

陈重和雷义,是东汉年间豫章郡(今江西南昌)两位品德高尚、舍己为人的君子。两人为至交密友,当时人们称颂道:“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事见《后汉书·独行列传》。后以“陈雷胶漆”比喻彼此友情极为深厚。元无名氏《鲠直张千替杀妻》楔子:“咱便似陈雷胶漆,你兄弟至死呵不相离。”

陈重,字景公,豫章宜春人。年轻时与同郡雷义结为知交。两人一起研读《鲁诗》、《颜氏春秋》等经书,都是饱学之士。太守张云闻陈重之名,嘉许他的德才品行,举荐他为孝廉,陈重要把功名让给雷义,先后十余次向太守申请,张云不批准。第二年,雷义也被选拔为孝廉,两人才一起到郡府就职。同事中有一小吏家遭变故,举债负息钱数十万,债主天天上门索讨,小吏跪求暂缓,仍无法通融,欲诉诸官府,陈重得知后,便私下替他还债。小吏感恩戴德,登门拜谢,陈重若无其事地说:“这不是我做的,也许是与我同姓名的人代你偿还的吧!”始终不谈自己的恩德。有一次,一个同事告假回乡,忙中穿错了别人的一条裤子回去。失主怀疑是陈重拿走,陈重也不置申辩,而去买了一条新裤赔偿他。直到回乡奔丧的同事归来,才真相大白。

陈重与雷义两人同时官拜尚书郎,雷义因为代人受罪,被免了职。陈重也以身体有病为理由,辞职一同还乡。后来陈重复出,任细阳县令,颇有政绩,举措标新立异;又升任会稽郡太守,因为姐姐去世守丧,辞官离职;后又被司徒征召,官拜侍御史,卒于任上。

雷义,字仲公,豫章鄱阳人。初时任郡府功曹,举荐擢拔了很多德才兼备的人,却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雷义曾经救助过一个犯了死罪的人,使他减刑得以赡养一家老少。这个人为了感谢雷义的再造之恩,攒了两斤黄金送到雷家,以表寸心。雷义坚辞不受。这个人没法,只好趁雷义不在家时,暗暗把金子放在雷家老屋的天花板上。若干年后,雷义修葺房屋,翻开屋,才发现那两锭金子。但是送金子的人已过世,妻小也不知流落何方,无法退还。雷义便将这两斤黄金交付县曹,充入官库。雷义任尚书侍郎时,有一同僚因犯事,当受处罚,雷义为他分担责任,向上司上书申辩,愿意自己独担罪责。陈重闻知,弃职进京自陈曲衷,请求为雷义赎罪。后顺帝下诏,两人皆免官,并免予刑事处分。

雷义回乡又被举荐为秀才,雷义要把这功名让给陈重,刺史不批准。雷义就假装发狂,披头散发在街上替陈重奔走呼吁,而不去应命就职。因此遍乡里传颂他们两人的事迹,说道:胶和漆自认为融为一体,坚不可摧,还不如陈重与雷义,荣辱与共,生死相依。后来三府同时征召两人,雷义被任命为灌谒太守,让他持节督察诸郡国的风俗教化,他设席讲学,太守令长各级官员来听讲的有70多人。不久雷义官拜侍御史,授南顿令,卒于任上。

世人赞道:陈雷胶漆,肝胆相照;为官为民,政声载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一朝一夕四字成语故事

全文共 1405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yī zhāo yī xī

【典故】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周易·坤》

【释义】朝:早晨;夕:晚上。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很短的时间。

【用法】作定语、状语;用于否定句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一时半刻、弹指之间、转眼之间

【反义词】千秋万代、万古长存、地久天长

【押韵词】较若画一、西市朝衣、终天之戚、费尽心机、凝脂点漆、言高语低、不失时机、辅车相依、手高眼低、榛榛狉狉。

【年代】古代

【谜语】明;元宵;二十四小时

【英文】in one day

【德文】aneinemTag

【日语】一朝一夕(いっちょういっせき)

【法文】dujouraulendemain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季梁得重病,他儿子请来矫、俞、卢三位医生。矫说病因在冷暖失调;俞医生认为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渐变而来;卢医生说病因在于心理原因造成的。季梁认为卢医生的诊断很准,不久病就自然而愈了。

【示例】即如今日中倭之构难,究所由来,夫岂一朝一夕之故也哉!  清·严复《论世变之亟》

【成语例句】

◎ 这样演变下去,说不定倒可来一次人变猴子呢?不过无论是从前的猴子变人,或是将来的中国人变猴子,都非一朝一夕之故,还用不着杞忧,无妨趁这空儿胡诌几句关于"变"的话。

◎ 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办好的事情,但是必须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

◎ 虽然重点学校生源要好一些,教育主管部门相应的资金投入也充足一些,但应当看到重点学校更是一代代师生不懈探索的结晶,远非一朝一夕所能追赶上的。

◎ 但是,改变风俗习惯,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的事,并且这是少数民族自己的事,任何人都不能加以干涉。

◎ 历史事实证明,生产力的巨大变革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必然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必然会出现部分质变的发展阶段,和生产力的这种发展状况相适应,生产关系的稳定也是相对的,它也有量变的积累过程,也会出现部分质变的发展阶段。

◎ 但要建立一个新体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而难免会出现不够严密的地方。

◎ 乃是要看到生存空间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和协调并非形成于一朝一夕,而是具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 任何一个剧院在风格上都有自己的追求,但真正能形成自己风格的却少之又少,因为风格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或是经过一般的努力就可以实现的。

◎ 但明显,矛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至少从第五集就存在。"

◎ 敏锐的感知能力和准确的表现力是画家的本钱,而这些良好的身体感受素质并非生来就有,也非一朝一夕就可得来,而是从不断地对外界事物进行揣摩、艺术加工、练习与创作的循环中逐渐增强的。

◎ 强调"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良好的医德修养并不是一朝一夕,通过一两件事情,参加几次学习就能成就的。

◎ 美的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也不是单靠理论概念可以构成,它要依赖美感的积累。

◎ 要继续使广大职工深刻理解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方针,工业支援农业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

◎ 当然,由部落发展为民族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其中也有反复,也有过渡。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二桃杀三士成语故事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èr táo shā sān shì

【出处】《宴子春秋·谏下二十四》

【解释】将两个桃子赐给三个壮士,三壮士因相争而死。比喻借刀杀人。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比喻借刀杀人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借刀杀人、二桃三士

【同韵词】挈瓶小智、无微不至、瓜分鼎峙、千金一掷、并无二致、誓以皦日、脸红耳赤、曾子杀彘、三朝五日、横三顺四、......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有三个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居功自傲,蛮不讲理,相国晏婴担心他们会闹事而影响国家安危,建议齐景公赐两个桃子让他们三人论功而食,结果他们有勇无谋,因争吃桃子纷纷自杀身亡

【示例】二桃杀三士,讵假剑如霜。唐·李白《惧谗》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竭尽全力成语故事

全文共 82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竭尽全力

【拼音】: jié jìn quán lì

【解释】: 竭尽:用尽。用尽全部力量。

【成语故事】:

这句成语原作竭尽心力,见于《三国志·魏志·贾逵传》裴松之注引《魏略》:竭尽心力,奉宣科法。

东汉末年,有一个叫杨沛的人,字孔渠,当过新郑长。曹操路过新郑的时候,部队缺粮,杨沛帮助过曹操,因此深得曹操喜爱。曹操辅政以后,杨沛升为长社令。他不畏豪强,不管谁犯了法,都依法惩办,得到曹操的称许。

当时,曹操出征在外,听说国都邺城治安太乱,便发诏选一个邺城令,其入选标准是要有杨沛那样的胆略和水平。选来选去,没有合适的,于是将杨沛提拔为邺城令(当时叫京兆尹)。杨沛上任之前,曹操召见了他,并问他如何治邺。杨沛回答:我一定竭尽心力,大力宣传法纪,使人人遵纪守法。曹操听后十分高兴,对左右的人说:你们听见了没有,这才是使人敬服的人。杨沛还没正式上任,一些豪强地主和皇亲国戚听说杨沛要来邺城了,都纷纷告诫自己的子弟检点一些。

【造句】

1、为了让她生活得更好,爸爸竭尽全力地去工作、挣钱。

2、医生正在手术室内竭尽全力地挽救这名病人。

3、做任何事情,只要竭尽全力了就行,哪怕是得到不好的结果,也坚决不后悔。

4、全家人竭尽全力地到处东拼西凑,终于凑够了他的医疗费。

5、我竭尽全力后,才完成了所有的工作。

6、老师说告诉我们,学习上要竭尽全力,才能搞好成绩。

7、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会竭尽全力地做好。

8、虽然在这次比赛中他没有拿到第一,但是他已经竭尽全力了。

9、他帮助别人从来都是竭尽全力的。

10、生命垂危的他竭尽全力了才说完最后一句遗言。

11、任何一名有职业道德和责任感的医生都会竭尽全力地抢救别人的。

12、他在赛场上竭尽全力地奔跑,终于冲过了终点线。

13、参加抗洪抢险的武警战士,个个都竭尽全力,舍生忘死。

14、地震灾区,救援官兵竭尽全力地救人,连续奋斗了数个日夜也没有合眼。

15、所有队员在场上都竭尽全力地拼搏,所以这场比赛非常精彩。

[ 竭尽全力成语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芒刺在背成语故事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拼音]    máng cì zài bèi

[成语解释]    芒刺:细刺。象有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内心惶恐,坐立不安。

[典故出处]    《汉书·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成语故事

公元前87年汉武帝死后,他年仅8岁的小儿子刘弗陵即位。史称汉昭帝。按照武帝的遗诏,由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御史大夫桑弘羊等辅政,掌握朝廷军政大权:昭帝的寿命不长,21岁就死了。他没有儿子,于是霍光把武帝的孙子刘贺立为皇帝。后来,霍光发现刘贺生活放荡不堪,整天寻欢作乐,经与大臣们商量,把刘贺废掉,另立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这就是汉宣帝。不过刘询也非常清楚,霍光的权势很大,自己的生死存废完全决定于他,因此对他很害怕。刘询即位后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去谒见祖庙。到了那一天,宣帝乘坐一辆装饰华丽的马车,霍光就坐在马车一侧陪侍,皇帝见霍光身材高大,脸容严峻,不由自主地觉得非常畏惧,惶恐不安,就像有芒刺在背上那样难受。此后,宣帝见到霍光,总是小心翼翼。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乘车时再也没有他陪侍,宣帝才感到无拘元束,行动自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防微杜渐”成语故事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东汉和帝时,窦太后亲临朝政,并由太后的兄长窦宪掌握大权,官员们争着逢迎巴结,因此政局混乱不堪。

窦氏家族仗势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没有人敢揭发他们的恶行。当时的司徒(相当丞相)丁鸿借着日蚀出现的机会,向和帝密奏说:"太阳是君王的象征,月光是代表臣子的。日蚀出现,是象征做臣子的侵夺君王的权力,陛下千万要小心。在历史上记载,日蚀出现了三十六次,国君被臣子杀死的有三十二人,都是因为臣子的权力太大了!"他控诉窦宪仗着太后的权势,包揽朝政,独断专行,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接着他又说:"日蚀的出现,是上天在警诫我们,我们就应该注意危害国家的灾祸发生。穿破岩石的水,一开始都是涓涓细流,长到天上的大树,也是由刚露芽的小树长成的。人们常忽略了微小的事情,而造成祸患。如果陛下能亲自处理朝政,从小地方着手,在祸患还在萌芽的时候消除它,这样就能够安定汉室王朝,国泰民安。

汉和帝听从了丁鸿的建议,革掉窦宪的官职,消减窦氏家族的势力。朝廷除去了隐患,国势便开始有了好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三年级成语故事

全文共 503 字

+ 加入清单

晋代的是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幼儿成语小故事

全文共 3109 字

+ 加入清单

幼儿成语故事篇一:盲人瞎马

东晋时,有一天,文学家顾恺之到殷仲堪家中做客,桓温的儿子桓玄也在,顾恺之、桓玄和殷仲堪三人都很有才华。他们经常相聚在一起吟诗作画,闲谈说笑。

有一次,三人玩文字游戏,先抽到说了语(用一句话表示事情完结)。

顾恺之说道:火烧平原无遗燎。这句话是以烧光为了。

桓玄说:白布缠棺竖旒旐。这句话以人死为了。

殷仲堪说:投鱼深渊放飞鸟。这句话以一去不复还为了。

后来,他们又抽到说危语(用一句话表示非常危险的情况)。

桓玄说:矛头淅米剑头炊。这句话的意思是把枪矛和利剑的尖头当米煮饭吃。

殷仲堪说:百岁老翁攀枯枝。意思是说年过百岁的老头悬挂在枯姜的树枝上。

顾恺之说:井上辘轳卧婴儿。井上辘轳容易滚动,婴儿躺在上面非常危险。

正当大家谈论得兴高采烈时,旁边殷仲堪的参军说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瞎了眼睛的人,骑着一匹瞎马,深更半夜,走到深水池塘边,这当然是最危险的事情了。

坏了一只眼睛的殷仲堪听了,心里十分不高兴,说:“咄咄逼人!”

后人根据这一典故引出了盲人瞎马这个成语,盲人骑着瞎马走路。原比喻情况危险或不了解情况就盲目行动,处于极其危险的情况中。后比喻乱闯瞎撞,非常危险。

幼儿成语故事篇二:一目十行

南朝梁武帝非常爱好文学,他的第三个儿子萧纲,从小聪明伶俐,四岁开始识字读书,到六岁时,已经会写文章了。

儿子这么好学,梁武帝当然很高兴。

有一次,他特地把萧纲叫来要他做一篇文章,考考他。

萧纲毫不怯场,不慌不忙地提笔就写。不一会儿,写成了一篇声韵和谐、辞藻华丽的骈文。

梁武帝一看,不由喜上眉梢:“你这孩子呀,真是我们萧家的东阿王!”东阿王是三国时文学家曹植的封号,他以才思敏捷著称。

随着年龄的增长,萧纲读的书越来越多,阅读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读书的速度惊人,能够“十行俱下”——一次就能读通十行的内容,而且记忆力超强。

萧纲的文才很好,但因为长期住在深官,不知民间的疾苦,所以他的诗,文字轻靡(mǐ)浓艳,被后人称为“宫体”。

二十八岁那年,萧纲被立为太子。

公元549年,萧纲即位,这就是梁简文帝。可惜的是,两年之后,他就被叛军用毒酒害死了。

不过,“一目十行”这个成语流传了下来,被人们用来形容看书的速度很快。

但是清代的阮元却赞成“十目一行”。阮元编印过不少书,常常 请一个叫严杰的人帮他校对,阮元写了一首诗送给他:“严子精校雠,馆我日最 长,校经校文选,十目始一行。”校雠就是校对;“馆”是借住的意思,严杰当时 是住在阮元家里的。校对时最要紧的是细心,如果片面求快,有些错字就容易忽略 过去了。

幼儿成语故事篇三:车水马龙

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的小女儿马氏,由于父母早亡,年纪很小时就操办家中的事情,把家务料理得井然有序,亲朋们都称赞她是个能干的人。

十三岁那年,马氏被选进宫内。她先是侍候汉光武帝的皇后,很受宠爱。

光武帝去世后,太子刘庄即位,就是汉明帝,马氏被封为贵人。由于她一直没有生育,便收养了贾氏的一个儿子,取名为刘炟(dá)。公元60年,由于皇太后对她非常宠爱,她被立为明帝的皇后。

马氏当了皇后,生活还是非常俭朴。她常穿粗布衣服,裙子也不镶边。

一些嫔妃朝见她时,还以为她穿了特别好的料子制成的衣服。走到近前,才知道是极普通的衣料,从此对她更尊敬了。

马皇后知书识理,时常认真地阅读《春秋》、《楚辞》等著作。有一次,明帝故意把大臣的奏章给她看,并问她应如何处理,她看后当场提出中肯的意见。但她并不因此而干预朝政,此后再也不主动去谈论朝廷的事。

明帝死后,刘炟即位,这就是汉章帝。马皇后被尊为皇太后。

不久,章帝根据一些大臣的建议,打算对皇太后的弟兄封爵。马太后遵照已去世的光武帝有关后妃家族不得封侯的规定,明确地反对这样做,因此这件事没有办。

第二年夏天,发生了大旱灾。一些大臣又上奏说,今年所以大旱,是因为去年不封外戚的缘故。他们再次要求分封马氏舅父。

马太后还是不同意,并且为此专门发了诏书,诏书上说:“凡是提出要对外戚封爵的人,都是想献媚于我,都是要从中取得好处。天大旱跟封爵有什么关系?要记住前朝的教训,宠贵外戚会招来倾覆的大祸。先帝不让外戚担任重要的职务,防备的就是这个。今后,怎能再让马氏走老路呢?”

诏书接着说:“马家的舅父,个个都很富贵。我身为太后,还是食不求甘,穿着简朴,左右宫妃也尽量俭朴。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下边做个样子,让外亲见了好反省自己。可是,他们不反躬自责,反而笑话我太俭省。前几天我路过娘家住地濯(zhuo)龙园的门前,见从外面到舅舅家拜候、请安的,车子像流水那样不停地驶去,马匹往来不绝,好像一条游龙,招摇得很。他们家的佣人,穿得整整齐齐,衣服绿色,领和袖雪白,看看我们的车上,比他们差远了。我当时竭力控制自己,没有责备他们。他们只知道自己享乐,根本不为国家忧愁,我怎么能同意给他们加官进爵呢?”

幼儿成语故事篇四:先礼后兵

东汉末年,战乱频仍。北海相孔融被黄巾军包围,处境危难,孔融派人请来刘备的军队解了围,紧接着,徐州太守陶谦又向刘备告急,称徐州被曹操兵马围困,请刘备派兵解围。

刘备带领关羽、张飞和赵云等人冲入曹军,杀出一条血路,进入徐州城内。

陶谦请刘备进入府衙,拿出徐州印信交给刘备说;“如今国事纷乱,朝纲不振。你是汉朝宗亲,正该力扶社稷。我年老昏庸,愿将徐州相让。”

刘备推辞说:“我功微德薄,今天来救助本是出于大义,哪敢有吞并之心?”

在一旁的官员们见这样推来推去难以有结果,劝解说:“如今曹操兵临城下,最好先商议退兵之计,以后再议让位之事。”

刘备认为这个建议不错,便说:“我先给曹操写封信,劝他退兵,要是他不同意,再同他交战也不迟。”

他在信中写道:“国内如今忧患无穷,董卓的余党还没有肃清,到处都是造反的农民,你应以朝廷为重,不要图报私仇。如果你撤走徐州之兵,以救国难,将是天下的幸事!”

曹操看完信后大发雷霆地说:“刘备是什么人,竟敢来教训我!把送信的人拖去斩首,我倒要看看刘备到底有什么能耐!”

曹操的谋士郭嘉劝解说:“刘备远道而来,先以礼相待,行不通再动兵。我们应该用好话去安慰他,以松懈他的斗志,然后以兵攻城,这样就可以获得成功。”

曹操听从了郭嘉的劝告,善待送信的使者,并给刘备写了回信,正在这时,有人报告说吕布已攻克兖州,正在进攻濮阳。

曹操得到消息后心惊肉跳,大叫:“兖州丢失,我们无家可归了,立刻撤出徐州!”

郭嘉下令撤兵,并对曹操说:“我们可以趁机给刘备卖个人情,说看在他面上,我们退兵了。”曹操心领神会,重新给刘备写了一封信。

幼儿成语故事篇五:汗马功劳

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同乡,刘邦起兵反秦,萧何始终帮着他,筹谋划策,忠心耿耿,是刘邦最可靠的得力助手。

秦亡以后,刘邦又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做了皇帝,萧何便担任相国。

刘邦认为论功劳应以萧何为第一,所以首先封他为“酂侯”(酂,县名,今湖北光化县),食邑八千户。

但是其余功臣多不服,他们说:“我们拼死拼命,多的经过百余战,少的也打过几十仗,而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只会耍笔杆、发议论,根本没上过战场,封赏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

刘邦问道:“你们知道打猎的事吗?”大家同声回答:“知道。”

再问道:“那么你们知道猎狗吗?”又是同声回答:“知道。”

刘邦于是接着说:“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是狗,而指示野兽的住处、去向,让狗去追杀的,却是人(‘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发踪指示者人也’)。你们只会追杀,不过是‘功狗’而已,至于萧何,能‘发踪指示’,他才是‘功人’。而且你们多数是单身跟随我,有同族两三人一起入伍的就算难得了,可是萧何,他叫全家族的几十个男子都参加了我们的军队,跟着我一同出力。他的大功劳是怎么也不能忘记的!”

大家听了,便谁也不吭气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烁石流金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27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烁石流金

【汉语拼音】shuò shí liú jīn

【近义词】:流金烁石

【反义词】:折胶堕指

【成语出处】唐·康骈《剧谈录·狄惟谦请雨》:“是时炎旱累月,铄石流金,晴空万里。”

【成语解释】指温度极高,能将金石熔化。形容酷热。烁,通“铄”。

【烁石流金造句】 环卫工人们在烁石流金的烈日炎炎的环境下坚持着清洁我们的环境。

【烁石流金的成语故事

康骈 [唐](约公元八八六年前后在世)(抚言作唐?,新唐书志及宋史志均作康?)字驾言,池阳(今安徽贵池)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光启中前后在世。据《剧谈录·自序》和《新唐书·艺文志》记载,他和晚唐诗人杜荀鹤曾同为宣州刺史田?的幕僚,乾符四年(公元八七七年)登进士第。过了十二年官宦生活后又因事贬黜,退居田园并在京洛一带游历。昭宗景福、乾宁年间(982—897),黄巢攻入长安,他避乱于故乡池阳山中,后复出,官至崇文馆校书郎。骈著有剧谈录三卷,《新唐书·艺文志》及九笔杂篇十五卷,《宋史·艺文志》并传于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昏昏欲睡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3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昏昏欲睡

【汉语拼音】hūn hūn yù shuì

【近义词】:无精打采、昏头昏脑、萎靡不振

【反义词】:朝气勃勃、精神抖擞、生气勃勃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是秋入闱复落,邑邑不得志,颇思郎言,遂取前所指示者强读之,未至终篇,昏昏欲睡,心惶惑无以自主。”

【成语解释】昏昏沉沉,只想睡觉。形容极其疲劳或精神不振。

【昏昏欲睡造句】连着三天的加夜班工作,白天又要护理病人,小陈虽身强力壮,竟也飘飘然,昏昏欲睡,极度疲倦。

【昏昏欲睡的成语故事

这一年乡试的时候,贾奉雉赶考又落榜了。他心情郁闷很不得志,渐渐想起郎生说过的话,就拿出以前他所指出的那一两个人的文章来勉强阅读。可是还没读完,就先昏昏欲睡,心里疑惑,拿不定主意是不是按郎生说的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鼠窃狗盗成语故事

全文共 646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此特群盗鼠窃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西汉·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来自成语大全

【释义】象老鼠少量窃取,象狗钻油偷盗。指小偷小摸。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小偷小摸

【近义词】鸡鸣狗盗、梁上君子

【相反词】正人君子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造反。丞相赵高却指鹿为马说传信人在造谣生事,并把他们投入大牢。秦二世胡亥问有关农民起义的事情,叔孙通则说是鼠窃狗盗罢了,不必惊慌。二世升了他的官。然而不久秦朝就被农民起义所推翻。

满堂娇的绣球抛给了谁?新科状元陈光蕊。高头大马,接过绣球,两人相视一笑。风光又温暖着!然后,春宵一刻值千金,人生得意须尽欢!地动山摇,人间喜事。可是,高调公开地“约炮”之后,难免伴随着无尽的烦恼。烦恼在于,有了宝宝。这可是好事啊?添丁嘛。但对于满堂娇来讲,却不是!

原来,这腹中胎儿,即金蝉子十世(也就是唐僧),佛派官方指定投胎对象!(原著第八回,南极星君道:“奉观音菩萨法旨,特送此子与你”)。满堂娇要做的,无非出让产权,在肚子里划一块地,让腹中胎儿茁壮成长即可。按现代话讲,她只是“替孕妈妈”。而这个胎儿,肩负着取经重任,这可是数百年经营的佛派大业。形象工程嘛。

为了让这个工程更有渲染力,告诫世人在苦难而混沌的世俗里,终有一道光,指引着他们走向“康庄大道”。因此,这个未来取经人的命运早已种下,一定要在苦难中成长。这在取经大业完成的庆功会上,就有这样一份“业绩”清单:“金蝉遭贬第一难,出胎几杀第二难,满月抛江第三难,寻亲报冤第四难……(共八十一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伤弓之鸟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伤弓之出处:这个故事,载于《战国策·楚策》。

伤弓之鸟这个故事,载于《战国策·楚策》。

战国时代,有一个时期,赵、楚、燕、齐、韩、魏六国,实行“合纵”政策,联合起来,对抗秦国。

为此,赵国特派魏加到楚国去会见楚相春申君黄歌,商谈有关军事联盟等问题。魏加见了黄歇,问道:“你们已经考虑过主将的人选了吗?”黄歌说:“已经考虑过了,我准备叫临武君担任主持。”

魏加想,临武君是跟秦国打仗吃过大敗仗的,对秦国心存畏惧,怎能当主将呢?但是不便直说,只得笑着向黄歇说:“我年轻的时候爱射箭,我来讲个关于射箭的故事吧。”说着,他就讲了下面的故事。从前魏国有个著名的射手,名叫更蠃,他的箭术,真是百发百中。有天,他和魏王在京台上散步闲眺。忽见几只小鸟在天空飞过,更赢对魏王说:“我光用弓,不用箭,也能把鸟射下来。”魏王不免怀疑,问道:“行吗?可以试试吗?”更赢说:“可以。-一会儿,有一群雁从东方飞起来,更嬴就举起弓来,对着雁阵中最后的一只,空拉了一下弓弦,只听得“冬"的一声,那只雁就应声落下来。魏王又惊又喜,说道:“奇怪!空弓虚射,怎么也能射击下鸟来?”更羸说:“这只雁,是受过伤的,我见它飞得比较慢,叫声也很悲惨,知道它的创伤还没有痊愈,惊心还没有平复,所以它~听弓弦响,就吓得往高空急飞。这样一只伤弓之鸟,想竭力高飞,心里又一急,当然支持不住,掉下来了。”

黄歌听了这个故事,觉得很有意思。魏加便说:“目前的临武君也是伤弓之鸟,他是被秦国的弓伤过的。请他作抗秦主将的问题,希望你重新考虑!”

伤弓之鸟,又作“惊弓之鸟”,比喻受过惊恐,见到一点动静就特别害怕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欲罢不能成语故事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颜回是鲁国人,和父亲颜路一起来跟随孔子学习。学习一段时间后,颜回叹道∶“夫子讲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钻研越觉得坚深,看似在面前,一会又出现在背后。夫子循序渐進地教我,用语言来打开我的智慧,用礼义来约束我的行为,现在我想停止不学也不可能了(欲罢不能)。尽管我已经用尽了我的力量,可是距离夫子讲的道理依然很远,我想去追从,却总感到跟不上。”

颜回很穷,常常只能吃一小碗饭、喝一瓢汤、住简陋的房子,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苦,他却乐在其中。孔子说他是好样的。后来颜回死了。有一回魯哀公问孔子:“弟子之中谁最好学?”孔子说:“曾经有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不乱发脾气、不犯两次错误,不幸短命死了!再也没有好学的了。”

“欲罢不能”指想停止却停止不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拔山扛鼎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拔:拔起来。扛:两手举起。鼎:古代用以烹煮的器皿;多为青铜铸造而成;是非常重的器物。拔起大;举起鼎。形容力大无比。

成语出处: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成语繁体:拔山摃鼎

成语简拼:BSGD

成语注音:ㄅㄚˊ ㄕ ㄍㄤ ㄉ一ㄥ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拔山扛鼎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力气极大。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扛,不能读作“ɡànɡ”。

成语辨形:鼎,不能写作“顶”。

近义词:拔山盖世、拔山举鼎

反义词:软弱无力

成语例子:汉祖入关破秦而楚后之拔山扛鼎,力大过人。(宋 邵雍《皇极经世绪言》第二卷)

英语翻译:great in strength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项羽少年时不喜欢读书写字,叔父项梁改教他击剑,他想学抵敌万人的本事,项梁教他兵法,他不肯认真钻研,但力气很大,能举起几百斤重的鼎。同刘邦争天下8年,最后被迫在垓下乌江边自刎,感慨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博而不精的成语故事_600字

全文共 548 字

+ 加入清单

“博而不精”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常识广博而不精深。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马融传》,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即精即博,吾何加焉?

东汉著名的经学家郑兴,以研究《左氏春秋》着称于世。他的儿子郑众,十二岁时就跟父亲学习这部经学著作。后来,郑众还学习了《周易》,《毛诗》,《周礼》等经学著作,使他学识渊博,几乎无所不晓,在上层社会很有名气。

郑众当官后,在公务之余给一些年轻人讲解《毛诗》、《周礼》等经学著作,并且花很大的精力为《左氏春秋》作注。后来,终于完成了《左氏春秋》的注释工作。这部书流传后,和另一位经学家贾逵所注的《左氏春秋》齐名,都受到学者们的好评。当时,最著名的经学家是马融。他注过《周易》、《尚书》、《毛诗》、《三礼》、《论语》、《孝经》,使古文经学达到成熟的境地,因此,弟子多达千人。马融除了为经书作注外,又兼注《老子》、《淮南子》。讲课时坐在高堂上,挂上纱帐,前面让学生坐着听课,后面列一班女乐演奏音乐,很有特点。

马融研究了《左传》后,也准备注一部《左氏春秋》,他仔细阅读了贾逵和郑众的注本后评价说:“贾逵的注本精深而不广博,郑众的注本广博而不精深。要是既精深又广博,那我怎能超过他们?”马融觉得,这两个注本各有各的长处,合起来就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之处,便决定不再给《左氏春秋》作注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成语故事作文500字

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在一个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早晨,梧桐树的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油的发亮了一般,柳树的树枝,随风飘荡,在某一片叶子下,住着一只蝉。

这是一只又肥又大的蝉,它十分的快乐,只听“知了——知了——”它还唱着歌呢!

但令蝉意想不到的是,在树枝的最底部有着一只馋嘴的瘦螳螂。螳螂心想:我已经好久都没有吃到食物了,这只肥蝉看的挺顺眼,不如吃了它,好填饱自己的肚子,想着它便露出了自己锋利的爪子。

这只螳螂躲在了另一片叶子下,等待一个更好的时机,等待着,等待着,蝉的身体爬到了叶子上面,螳螂用爪子把口水擦掉,慢慢地接近蝉,“砰”的一声,蝉被行动敏捷的螳螂用刀控制住了,蝉扭动着身子不停地挣扎,但是它最后还是没有战胜自己的天敌——螳螂……

螳螂美滋滋地吃着皮香肉嫩的蝉,心里甜甜的,它用自己锋利的刀割下蝉的皮,鲜美的肉一下子就暴露出来,它正在细嚼慢咽的品味。

但令螳螂也意想不到的是,在它的身后有着一只馋嘴的黄雀,黄雀想:我都观察你们很久了,小螳螂,跟我比,你还是嫩了那么一点,哈哈,你是逃不出我的魔爪的。本来正在享受美食的螳螂,被黄雀猛的一扑,受到了惊吓,还没缓过神来,原本拼命挣扎的它,便在凶猛的黄雀嘴下一命呜呼了。

正当黄雀品尝时,树下有一个顽皮的小男孩儿,用自己的弹弓瞄准了那只黄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国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44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买了一本《中国成语故事》,妈妈说,只有正确地理解成语的意义,才能恰当地灵活地使用它,为自己的口头交际和书面写作增添文采和活力。这本书中精选了两百多则常用成语,简明生动,通俗易懂。使我增加了古代社会政治、军事、文化、民俗等各方面的知识,还从中学习借鉴前人的智慧和经验。其中我最喜欢读的是“机不可失”。

这个故事讲了唐朝初年,李渊为了平定天下,就派大将李靖统率大军去攻打蜀都的萧铣。当他的大军来到江边,只见大浪滔天,势如千军万马,奔腾咆哮,看得人心惊胆颤。这时候有位将军说:“等江水退了,再打过江去吧!”可李靖语气坚定地说:“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敌军一定认为我们被江水阻隔,不会马上进攻,我们必须在他还没有调集兵马之前,趁着这江水猛涨的大好时机迅速渡过江去,攻到城下,这才是用兵的上策。果然,在李靖的强大攻势下,萧铣被打败了。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只要有机会,就一定要牢牢地去把握,这样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失去了,就后悔莫及!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也一定要“机不可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