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孙文龙故居【精彩20篇】

鲁迅之所以能成为大文豪是因为他从小就对自己要求很高,平且有很强的自制力。小编收集了孙文龙故居,欢迎阅读。

浏览

7488

作文

138

寻访瞿秋白故居作文600字

全文共 617 字

+ 加入清单

七月流火,我们顶着炎炎烈日来到瞿秋白故居寻访革命先烈的足迹。

一进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瞿秋白高大的塑像和他的名言:“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革命先烈的浩然之气,荡然而起。

往里走,是瞿秋白的房间,里面有桌子、椅子、床、书柜等。桌椅很旧,暗红的颜色,桌上放着一盏美孚灯。床上铺着蓝白的被子,非常简陋。我想:瞿秋白就是在这样的房间里日夜苦读,立下鸿鹄之志的吧。

转身到了一个小院子,看到一口井,虽然古朴的石头井圏看上去年代久远,但井水依然很满,很清冽,或许,就像是革命先烈的精神一样,长存不息,至今仍然滋养着我们。

穿过侧门,是瞿秋白纪念馆,迎面墙上写的是瞿秋白慷慨的宣言:“为大家开一条光明的路!”往里走,展览分“江南一燕”、“光明之路”、“少年觅渡”、“诸夏怀霜”等七个部分,详细介绍了瞿秋白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展柜里陈列着发黄的《新青年》《向导》《先锋》等杂志,还有各种书信手迹、珍贵文物。展板上呈现的是瞿秋白各个时期的照片。当我看到展览介绍瞿秋白在梅迳村被国民党保安团发现激战后被捕英勇就义时,心里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瞿秋白就像陆定一所题“他的高贵品质和毕生功绩将活在人民的心里,永垂不朽。”

从瞿秋白纪念馆出来,我们去了现代创意街区“运河五号”,在那里意外看到了《秋之白华》里茶馆的摄影场地。我想,不管是在清砖白墙、古色古香的故居,还是在现代气息、艺术氛围浓厚的“运河五号”,瞿秋白的精神都像那运河之水,延绵不绝,源远流长。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纪检机关孙文龙纪念馆观后感

全文共 397 字

+ 加入清单

为深入开展警示教育月活动,学习先进人物典型事迹,3月20日,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组织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赴阳城县孤堆底村孙文龙纪念馆参观学习。

党员干部在孙文龙纪念馆前面对鲜红的党旗重温了入党誓词,随后参观了孙文龙同志先进事迹展览厅、缅怀堂和千米碑林等,深入了解孙文龙同志的先进事迹,聆听他朴实无华的做人格言,感受他独特鲜明的人格魅力,寻找他致富百姓的宝典真经,领略他真抓实干的公仆风采。

通过此次参观学习,实地实景接受孙文龙精神的洗礼,卫计局全体干部职工进一步强化了奉献意识、宗旨意识、服务意识,明确了在今后的工作中和学习中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通过学榜样找差距,及时反思剖析自己的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要将孙文龙同志“崇尚科学、勇于创新、清廉善政、无私奉献、实干富民”精神运用到具体工作中,体现在具体岗位上;要带头讲党性修养、重品行锻炼、弘扬优良作风,努力工作,推动卫计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游鲁迅故居

全文共 464 字

+ 加入清单

自从我看了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后。就很想去鲁迅先生以前读过的学堂去看一看。也很想去那里看一看他课桌上课的“早”字。终于今天我们小记者能到绍兴有玩去了。

绍兴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也是一个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的地方。鲁迅的故居就在绍兴。我们晚报小记者一路上有说有笑的,兴致勃勃地猜想着鲁迅故里的风采。

一到鲁迅故里路口,我立刻被一种古色古香的特别风味所吸引。绽现在我面前的是鲁迅先生那神采奕奕的肖像,依旧展现着当年的英姿。

我们走在长满青苔的石板路上,感受着当年的沧桑。两排店里摆放着绍兴的特产。又有有名的乌干菜,,也有香飘十里地臭豆腐,还有颇有特色的乌毡帽。

我们走进了三味书屋,只见墙上挂着一幅梅花鹿图,桌自拍的整齐有序,鲁迅先生的位子在东北角,他的书桌上刻着一个大大的“早”字。先生的位子上摆着笔、墨、纸、砚还有一把戒尺。我们在“三烩书屋”,充当起学生来,先生穿这一件淡蓝色的衣服,梳着清朝的辫子,带着清朝的帽子。他认真教我们三字经。让我们体验到了孩子学习的景象。又让我体验到鲁迅响声那时的艰苦学习,勤奋好学的精神。

今天,我学到了不少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参观周恩来故居作文

全文共 559 字

+ 加入清单

周恩来故居,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它被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向我们展示了周恩来总理的伟大一生。前几天我校集体组织去那里参观,我心里无比激动。

进入故居,我们向西通过一道腰门,是三间面南的正屋,这是周恩来父母当年的居室,格扇的门窗糊着洁白的绢纸。正屋向西,便进入一道南北走向的狭长的走廊。走廊南端西侧,是两间别具一格的亭子间。博学多才的陈三姑,不但亲自教周恩来识字、背诗,而且还给他讲述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使童年的周恩来萌发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思想。

在亭子后边,有一眼古老的水井,石刻的井栏中,被绳索磨出了一道道深痕,井水清澈见底。在井台东南角不远的厨房前,有一块不大的菜园。周恩来当年跟着蒋妈妈在那里学会了种菜、种瓜、种向日葵,用汗水拌井水辛勤地浇灌。在最初的劳动实践中,小小年纪的他悟出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和劳动人民的伟大。我们十分感慨:在户外多活动、多实践,原来也可以悟出生活的哲理。

我们来到后院,这里有周恩来童年最喜爱的两株腊梅,一棵雪松和一丛翠绿的苍竹,加上新栽的花草树木,使旧时冷落的后院万物峥嵘,四时葱绿。树青花红,多美的地方啊!我们无不啧啧赞叹。

故居里的一切,无不反映出人民公仆周恩来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坚持真理、光明磊落的一生,我们永远爱戴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看点二:建筑&商业&故居

全文共 205 字

+ 加入清单

听妈妈说,40年前,压根没有什么摩天大楼,饭店、旅馆也少之又少。就连旧城区也不例外,除古谯楼外并无其它标志性建筑。现在,城区高楼林立,座座都是拨地而起,直插云霄,啥凯天国际大厦、正鼎大厦等都是地标。商业也渐渐崛起,什么正荣时代广场、万达广场、联发电商城……哪个不是莆田商业蒸蒸日上的证明?再说到故居,那是笏石大坵村的一座老房子,最近,我们家在那附近建了一座新房,现在正整内装呢!完工后,相信它一定会面面俱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参观吴承恩故居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爷爷给我和弟弟买了中国四大名著。我们对《西游记》情有独钟,对作者吴承恩十分仰慕。就缠着爷爷,让他带我们去吴承恩故居。爷爷被我们闹得不胜其烦,便带我们去了。

我们到了吴承恩故居,买了票就进去了。进去之后首先看见一座轿子横在门前,我和弟弟争先恐后地坐进去,尽情享受坐轿的乐趣。接着我们参观了他的书房,书房的陈设十分简单,只有几张桌子和一把椅子。

我们又来到了后花园,花园里有许多美丽的鲜花,一年四季都盛开着。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蜜蜂则在嗡嗡地忙着采蜜。花园的旁边有一个大水池,池中央有一条栩栩如生的金黄色的石鲤鱼,它的嘴里有颗夜明珠,从珠子里不停地喷出清澈的水流。池边的岸上有一个雕像,是吴承恩老爷爷在那里看书呢!我们在荷花池边还看见唐僧师徒四人的雕像。荷花池里开满了荷花,真有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感觉!

吴承恩故居让我们留连忘返。当爷爷催促我们回家时,我们还依依不舍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雨中的达夫故居作文600字

全文共 623 字

+ 加入清单

,是人世间常有的,可这里的雨却让人产生无尽的思绪……

雨中的郁达夫故居,白墙黑瓦之间,条条雨丝被风拉扯成各种形状,飘落在古老的走廊扶手上,飘落在物是人非的历史中。当年那个不屈于黑暗势力,顽强斗争的文学巨子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辉煌与肃沉。

偶尔中雨,桔树摇曳,落叶纷飞,诉说着什么,又倾听着什么。黄澄澄的桔子无人采摘,只能沉入土中任其腐烂,消失,多么的可悲,我似乎看到了达夫先生孤独的身影,负载着不堪忍受的感伤。

记得前几天来此处,正遇大雨降临,豆大的雨珠急速落地,反弹起来的是些许雨星。雨珠残忍地打向墙壁,发出“嗒”“嗒”的响声。小草被大风摧残,残枝断叶零落于地。再坚固的墙壁也无法抵挡大雨常年累月的重击,变得坑坑洼洼,凹凸不平。我想,达夫先生也与这墙壁一样,长期经历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这样一位文学巨匠,在抗战胜利之后却依然死于日寇之手,沉入历史,化为沉寂,每次想到这里,我的心就好痛好痛。

现在,细雨已停,雨过天晴,枯枝的叶子上还挂着水珠,可能水珠太重,它从叶根滑向叶梢,储力,下坠,雨珠在空气中划过一道幻影,又重重地打在草上,最终沉入土中,消失,然后是一片肃静。

达夫先生不也如这雨珠,隐忍,储力,爆发,辉煌,最终化为历史。他从未想过自己要“名垂青史”,他的文字都是感于肺腑,他的行为皆是发自内心,这是他的性格,更是他的品格。他的一生沉沦,一世浮华,也因此成了传奇,让后人膜拜敬仰……

在雨中,在郁达夫故居前,我这样想着,这样看着,这样写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参观鲁迅故居作文

全文共 462 字

+ 加入清单

上星期六,我和爸爸妈妈去了绍兴,参观鲁迅故居和学校。

我认识鲁迅是因为在语文书上读过他写的一篇文章,名叫《猫是老虎的先生》,这是他祖母给他讲的故事。来到鲁迅的故居,就看到院子里有几座塑像,正是小鲁迅在聚精会神地听祖母讲故事,跟课文里描述得一模一样,旁边还蹲着一只小猫,它太可爱了,我禁不住跑上前和它拍了照。

我又来到了鲁迅的学校,名叫“三味书屋”,哦!对了,那时候的学校叫私塾,跟现在的学校大不相同,一个班只有四五个学生,课桌也不是一排一排地摆,而是四处摆。后来妈妈给我看了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知道那时候的老师会用戒尺打那些背不出书的学生,幸好鲁迅那个班的老师不常用戒尺打他们。

你应该觉得鲁迅能成为大作家,一定是读书很好吧。但我来到他的教室一看,一下吃惊得瞪大了眼睛,你做梦也想不到,小鲁迅其实坐在教室的最角落,椅子还是背对着老师的呢。

你觉得是一百二十年前的学校好,还是现在的学校好呢?我觉得还是现在的学校好,因为那时候的学校班级人太少了,一起玩没什么意思。我们现在一个班有四十几个人,玩起来才叫热闹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乌镇和鲁迅的故居八年级作文

全文共 1086 字

+ 加入清单

I woke up at half past eight this morning. Then i got up and had breakfast. Yesterday with you, i want to go to Wuzhen and the former residence of Lu Xun play. So , i got up early. I first went to the former residence of Lu Xun play. The facilities in the room, the decoration, the bed, the chair are all in ancient times. There is a big wall out here. Write "the hometown of Lu Xun".After visting the former residence of Lu Xun, i went to Wuzhen by through train. I spent 1.5 hours on the road. I came to Wuzhen, i feel that i came to Yunnan. Here is a water Village style. People go boating. Unfortunately, although the weather is good. The light of the sun is very strong. I am going to get a tan. It is still hot. I have got my back on my back. To travel once may have to pay the pr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

意思:我今早在八点半的时候就醒来了。 然后,我起床吃了早餐。昨天跟你们说好了,我今天要去乌镇鲁迅故居游玩的。所以,我早早的就起来了。我首先去了鲁迅的故居游玩。屋子里面的设施,摆设,床,椅子,全都是古代的样子。在外面还有一面很大的墙。写着“鲁迅故里”。接着参观完鲁迅故居后,我坐直通车来到了乌镇。我花费了一个半小时在路上。来到乌镇的我,就感觉来到了云南的我。这里有着水乡风情。人们出行都要划船。可惜的是,天气虽然好,但是太阳的光太强烈,快要把我晒黑了。我很热。吧我的后背都晒得蜕皮了。去旅游一次可能就要付出美的代价吧!

[乌镇和鲁迅的故居八年级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参观阳城孙文龙纪念馆有感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3月14日,沁水县总工会组织全体党员赴阳城孙文龙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

首先,全体党员干部在孙文龙纪念馆前面对鲜红的党旗重温了入党誓词。随后,党员干部参观了孙文龙同志先进事迹展览厅、缅怀堂、千米碑林和中国清官纪念馆等,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片,一件件饱经风霜的遗物,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生动再现了孙文龙同志当年访贫问苦、深入调研、带领群众大兴水利、推广蚕桑的动人场面,使每一名党员干部受到了深刻的党性教育和心灵洗礼。

通过参观,大家一致认为,孙文龙同志事迹感人,催人奋进,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认真学习宣传孙文龙同志的先进事迹,真正从信念深处感受他的为民情怀,从境界深处体悟他的清廉品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树立良好作风,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扎实做好工会各项工作,努力做孙文龙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漫步故居思故人,墙内开花墙外香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345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朴实的屋宇里,绽放了一朵又一朵的奇葩,满园芬芳,飘香万里。——题记

随着路径的延绵,车子在阳光的照耀之下,带领着我们来到了江门市新会茶坑村的梁启超故居

下了车,我们走上了一条小路,并沿着小路通往了梁启超故居。在路上,两旁树木茂盛成林,与路上的小小草相得益彰,给人一种朴素自然的农家感觉。

来到故居,抬头便望见悬挂在精致的门顶有一处牌匾,上面镌刻着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梁启超故居纪念馆。随着步伐的迁移,走过过道,一个幽雅清新的景观跃然眼前,带来了一种“柳暗花明”的视觉冲击:一个波光粼粼的质朴的金鱼池,一幢洁白豪迈的西洋建筑,一间古色古香的书斋,在这故居的入口处与古朴的故居形成了一种对比鲜明但让人悠然自得的淡泊之意。这中西合璧所形成的故居纪念馆,既融合晚清岭南斜侨乡建筑韵味,更隐现了天津饮冰室的风格。

这是一座怎样独特的建筑!心中暗发赞叹。想当时,我国一位伟大的政治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先生,就在此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地为国家的发展而用功勤学。这位在幼时便有“神童”之称的天才,四岁便在母亲赵氏的教导下学习认字,五岁便随祖父阅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之作,六岁便已会应用所学经典吟诗作对,七岁起便开始写文章,八岁便能写出洋洋洒洒的千言佳作,于是,在这狭小的天地里,就这样飞出了一只骄人的鸿鹄!

沿着长廊的逶迤,我们步过了纪念馆中仿饮冰室的建筑——那个曾经让梁先生晚年泼毫洒墨,大施拳脚的书室,静静地伫立在长廊边,默默地为故居增添了浓厚的纸墨书香的气息。

移步换景,我们来到了故居中心——一个四周跳跃着绿色植物的广场中,矗立着雄伟的梁启超先生的雕像。阳光绚烂夺目,把梁先生的雕象照耀得熠熠生辉。

梁先生爱国图强,与他的恩师一起领导并发动了戊戌变法,史称“百日维新”。虽然变法失败了,但这位叱咤政治风云的传奇人物却并未因此而丧失斗志和勇气!相反,在此后的日子里,仍继续为国家默默奉献,专注于学术和教育事业,决心要从思想上唤醒和启迪国民。晚年潜心治学救国,学识渊博,著述甚丰,编为《饮冰室合集》,享誉学坛。这部《饮冰室合集》,涉及了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等多方面的现代述论,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学术文化,体现了梁先生伟大的爱国主义。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就是对梁启超先生一生劳碌的最好的诠释。

思绪,在这故居上盘旋;感慨,在这故居上交织;赞叹,在这故居上升华……

忽然,风轻轻地掠过耳际,扬起缕缕发丝,也轻轻地吹拂着灵动的叶儿,发出着倏倏的响声,为宁静的故居奏响一支清雅的曲调。

漫步古朴的青砖瓦土平房,追忆着梁启超先生的成长足迹,一位在历史长河中意气风发的爱国主义者,如今给后人无限启示的思想家,就在这平凡的居室之中,绽放了智慧的花朵,将沁透了这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的花香,溢满了他潜心治学的小天地中,也溢满了小天地之外的大千世界和万千人心……

如今,漫步在昔日梁先生奋发向上的地方,感受当时梁先生那坚忍不拔的意志,都使我真正地明白了“潜心治学”,“爱国如家”的真谛。

请允许我,用我们最真挚的情感、和最质朴的语言,向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学术大师表达我们无比的崇敬敬仰之情吧!让我们深情地再行一次注目礼!

忽然想起了苏轼的一首词来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好干部孙文龙纪念馆观后感

全文共 254 字

+ 加入清单

孙文龙纪念馆,我们来到孙文龙事迹展示厅,参观了孙文龙同志生平事迹展览,聆听孙文龙做人为官的点滴故事。一幅幅图片,一行行文字,一个个故事,无不感染着李俊敏,他时不时与随行的县乡干部交谈,要求大家把孙文龙精神传承下去,学习他走一路爱一路、爱字当头,走一路干一路、敢字当头,走一路廉一路、清廉为本,走一路献一路、奉献一生的高贵品格。

掀起学习孙文龙精神高潮,以孙文龙同志为榜样,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切实做到心中有党不忘恩,心中有民不忘本,心中有责不懈怠,心中有戒不妄为,争做求真务实、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好干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绿色村庄与故居作文600字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村庄规划故居被推倒了,取而代之的是水泥建造的楼房,改叫城中村。村庄的绿色不见了,我又怀念起我的绿色故居来。

原先村庄边有座土山,山下有一个大水坑。一到春夏,水坑岸上依依杨柳,用白居易的佳句“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黄软于丝。”形容再恰当不过了。山路两边各种野花,飘来一阵沁人心肺的花香,还有鸟儿叽叽喳喳地叫声。登上山顶,举目仰望,田园、农房尽收眼底。

夏日村庄的居民常常来这里纳凉,顽童们则是奔来跑去,追逐玩乐。青蛙的“呱呱”声此起彼伏,蝈蝈也不甘示弱,还有那飞舞着的一闪闪的萤火虫。水坑里有不知名的鱼,村庄的居民无事便在水坑边钓鱼,这里一时成为村庄居民的乐园。

故居那浓浓的陋室情怀簇拥在我心头,那时村庄边没有如此多的工厂,车辆也很少,故居一直保持着原建筑的自然色调,因而显得宽敞豁亮。小院显得宁静而秀丽。盛夏酷暑难耐,而故居却是绿荫满院。院中的洋槐、紫藤、爬山虎,远看就如同个小植物园。初夏洋槐花香略带甜味,每逢槐花盛开之际,满院子清香,总要引来成群的蜜蜂。紫藤使劲地扭动着腰肢缠绕在架子上,形成了一个大凉棚。盛夏吃过晚饭,我们一家人坐在下边,一边品茶一边谈各自的工作和学习,正是这绿色庭院拉近了亲朋好友,拉近了街坊四邻的心理距离,他们推门而入,无所窘意,随意而坐敞怀谈笑、欣然自得。

我钟情于绿色,因为有了绿色,才有了我们绿色的村庄乐园。绿色村庄构成一种绚丽多彩的美,这种美出于自然成于自然,这才是至纯至善的绿色美。可惜现在寻它,却不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公司组织参观孙文龙纪念馆有感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3月21日,市检察院组织机关干警在河北镇孤堆底村孙文龙纪念馆参观学习,接受廉政教育。市检察院检察长张世荣,县委书记窦三马参加活动。

活动中,市检察院机关干警在孙文龙纪念馆前集体重温了入党誓词。参观了孙文龙展览厅,认真聆听了孙文龙事迹,观看了记录孙文龙生平事迹的电教宣传片《心碑》,对孙文龙同志心系百姓、清廉为官的公仆情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参观学习,使检察干警们在思想上受到了教育,在心灵上得到了净化,在行动上受到了启示。大家一致认为,这种警示教育形式直观、生动,感染力强,思想受到了很大的触动。

干警们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立足检察本职岗位,把强化法律监督与强化自身监督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自身廉政意识,做到“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率己之心”,管好细节、把握人生,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做到对家庭负责、对工作负责、对社会负责。要时刻不忘自警、自省、自律、自重,真正做到履职尽责、廉洁从检,努力做一名守法护法、清正廉洁的人民检察官。

县检察院检察长冯文莉、县委办公室主任陕雄亮参加了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刘少奇故居一日游作文700字

全文共 70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我和爸爸单位的叔叔阿姨一起乘大巴车去花明楼刘少奇故居参观。

车行一个多小时,我们便来到了刘少奇爷爷的故居宁乡花明楼。我们跟着讲解员阿姨,参观了刘少奇纪念馆和他的故居。通过讲解员细致的讲解,我了解到刘少奇爷爷曾经是我们的国家的主席,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进入刘少奇爷爷生平事迹展,一幅幅图画向我们展示了刘爷爷光辉的一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一幅图画,一个少年正在聚精会神的看着一本书,他脚上穿的鞋子被火炉子烤得冒烟了都浑然不觉。讲解员说“这正是少年刘少奇,有一次他去同学家借书看,由于看书太入神,鞋子被烧焦了都没有察觉,幸亏他同学及时提醒,不然就会烧伤自己了”。听了这段讲解,我心中由衷的敬佩刘少奇爷爷,他如此的热爱学习,对知识有无限的追求,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随后我们来到了刘少奇故居,依山傍水坐落着一栋老式民宅,从房子的样子来看刘爷爷小时候家里条件并不是很好。刘爷爷在领导革命斗争期间很少回家,就把房子让给了当地的穷苦老百姓居住,国民党反动派当时想拆掉刘爷爷的房子,当地的老百姓为了感谢刘爷爷用自己的生命保住了这栋老房子。后来,刘爷爷成为了国家领导人就更加没有时间回到自己的家乡了。

最后,我们游览了花明园,那里有刘爷爷出国访问时坐过的大飞机。园子里还有一座花明楼,楼有七八层楼房那么高,我第一个爬上楼顶,站在楼上,视野一下子变得很开阔,整个花明楼村的景色都尽收眼底,真是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参观完回到家后,我又想起刘少奇爷爷那种好学、认真、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我决心以后一定要发奋努力学习,像刘爷爷一样做一个能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游鲁迅故居

全文共 841 字

+ 加入清单

绍兴似乎从古至今是一个出名人的城市,也可以说,这个城市是以名人而新的。但是一踏上绍兴,脑海里便只有“鲁迅”这个深刻的印象罢。也是因为鲁迅,给绍兴添上了些许浓郁的“书气”。

绍兴总会给予人一种“老夫子”式的感觉。在冬天里,绍兴可算是生冷的,只不过还带一点清新,让人从沉闷中释放出来。昨晚的雪还未化完,便堆积在檐上。小水珠从中渗出来,极有声韵地“嗒叭”垂下来。“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的孩提住所就坐落在绍兴市区。第一次看见,真仿佛是几十年前的古镇,永不褪色的意蕴,与这日新月异的城市相映成趣。在鲁迅故居的一条街上,有不少民间特色工艺品摆在那儿。还有弥漫的臭豆腐的香味飘散,似乎再次强调了绍兴的饮食特色。中间的水道上三三两两的停着乌篷船,似乎还在重现昔时的江南水乡。不少戴着乌毡帽的游客与老人穿插在人群中,别有特色。作文网:zw.yjbys.com

在这个昔日的辉煌的大户人家里,虽是大年初二,却还是挤满了前来探寻的游客,不乏有闻名而来的老外。鲁迅的故居已大部分被修建,只留下故屋里的木板中的裂缝去探个仔细了。最真的,还是鲁迅故居里破损不堪的椅子,还有不成样子的一触即崩的棉絮,还有鲁迅睡过的木床,反应着当年这个伟大的历史人物的点点滴滴。我们还从被从远处“搬”来的三味书屋中看到了鲁迅所用的课桌与椅子,桌子上的那个“早”已经依稀,只是那黑白拓片还在描写着这一段“轶事”。则在“百草园”中,或许上面的杂草们已经做了几十年的替更,但是那片土地还在,洁净的轻纱一样的雪把这方寸土地轻轻地盖住,令人不禁想觉三尺土追寻当年鲁迅的脚印。这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从那连珠中,竟让人品味出一段江南的气息。更像是一幅水墨画,挂在故乡的记忆中。

鲁迅走了,带来了一拨又一拨或许永无止尽的来凭吊的人们,绍兴的故居还在沉睡中,让游客忍不住多窥一眼,庸俗的土墙还在大话着上个世纪,如今,只能从一个个故事与猜想中,扪问当年时节。

一片属于绍兴的棕黄色,记忆中的人儿还在吃着茴香豆,喝着温黄酒,安静地听着,属于乌篷船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党员干部孙文龙纪念馆观后感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孙文龙纪念馆是我省各级关工委培养树立的关心下一代教育示范基地。2001年以来,孙文龙纪念馆关工委以孙文龙精神研究会为中心向青少年进行“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用孙文龙勤政廉洁的公仆精神,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心系百姓的奉献精神教育下一代,向青少年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学习孙文龙精神,站在新高度,瞄准新目标,推出新举措,着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引导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关心和支持下一代工作,进一步弘扬“五老”精神,重视发挥“五老”作用,支持更多老同志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推动我市关心下一代事业更好发展,为开创“弊革风清、富民强市”新局面作出更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游陈毅故居作文500字

全文共 481 字

+ 加入清单

国庆节到了,妈妈带我出去旅游,我们去到了妈妈的老家四川,还去到了陈毅元帅的故居。听妈妈说陈毅是开过的大元帅,这让我对这位大人物充满了好奇。

现在已经是秋天了,所以天气很凉爽,又是旅游的旺季,所以人很多。初到陈毅的故居就被这里的景色吸引了,砖瓦建造的四合院很有特色。故居的大门上挂着一块很大大字匾额,匾额上写着陈毅故居四个大字,两边的柱子上还有两幅联子:“直声满天下,功勋炳世间。”听一位阿姨说这是一位大书法家写的,是对陈毅元帅的评价。

走进正大门中央竖立着陈毅元帅的铜像,很是气派,让我感觉到他人就真的在这里一样。在往里走是一个博物馆,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关于陈毅元帅的介绍的文章和一些旧物等。被这些事物深深地吸引了,心想陈毅元帅是多么伟大的一个人。再往里走是陈毅元帅及他的家人以前生活学习的地方,床、桌子、板凳等一些生活用品都有,在往后就是陈家的祖墓了。

经过一番游历和听了别人的介绍,让我更深的认识到了陈毅这个人物。感叹他的事迹和感谢他为新中国做的贡献。这次旅行让我深有体会,虽然我不会成为像陈毅元帅一样的伟人,但是,我会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做一个积极努力向上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游梁启超故居作文450字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老师为了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在一个晴空万里的星期六,“五会”作文老师带我们来到了梁启超故居游学。

一走进梁启超故居,就看见了梁启超的铜像,梁启超的身材高大挺拔,一手叉腰,一手拿着书卷。

再往后边走,那里有一个弯弯曲曲的楼梯,楼梯下还有一个池塘,里面游着许多的小鱼,我们拿起鱼料,让这鲜小鱼吃得饱饱的,有的小雨穿着一身金色的拖尾裙,有的穿着雪白的衣裳,真像一群淘气的小公主啊!

再往左边走,进入会客厅。厅堂是户主用于会客,闲坐谈的地方。正堂上一对明国春天大花瓶,正是厅堂摆设的习俗。那儿有一幅金木雕彩瓷画——《八仙图》挂在墙壁上。还有一把木梯用于上神阁上香等。

往前走,那就是怡堂书室了,怡堂书室是梁启超的父亲梁宝瑛教书的地方。其中有个南耳北房:1892年梁启超上京考试落第后回来居住的地方,越年生下长女梁思顺。还有一个正堂:是梁启超父亲了梁宝瑛教学的场所,梁启超小时候就在此读书(这类私塾在明清时普遍出现)。最后,就剩下北面耳房:是梁宝瑛教学休息的地方。

啊!时间过得飞快!眨眼又要到下一站了。我念念不舍地离开了梁启超故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鲁迅故居随想_800字

全文共 891 字

+ 加入清单

一方水土的她——古城绍兴,以古朴典雅、恬淡清幽的面容吸引着大批游人,却以一个不苟言笑的老人般的庄严述说着二千五百多年来深厚的文化底蕴:“治水英雄”大禹、“书圣”王羲之、“鉴湖女侠”秋瑾、更有一位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让我的内心莫名的激动……

一个星期天,我和伙伴们结伴而行,一同来到仰慕已久的鲁迅故居。一到那儿,我们的眼睛不由得被那黑漆斑驳的木门所吸引,啊,十足的古色古香。跨入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尊鲁迅先生的铜像,他凝神端坐,暗黑的古铜色,眉宇间流露出坚毅的目光。我默默地瞻仰着,心潮起伏,不禁为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气节而钦佩不已。

我们穿过窄窄的青石铺成的过道,看到了一个小小的四方庭院,一股压抑郁闷的感觉油然而生——这也许就是鲁迅先生儿时所谓的“只看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生活天地。随后又来到了当年鲁迅的卧室前,只见折叠整齐的素色被褥,端庄厚重的木床,四四方方的八仙桌以及桌上油黑的茶壶水瓢……一切显得那么井然有序,让人不由得联想到当年鲁迅舒适安逸的童年生活。一路七拐八弯后,我们穿过了一座拱形门,游历了鲁迅儿时戏耍的天堂——百草园,现在的百草园早已分不清哪棵是高大的皂荚树,哪棵是结过桑椹的桑树,只有一堵半人来高的泥墙,想必就是当年鲁迅拔何首乌弄坏的墙了……眼前的一片萧条荒凉,丝毫没有让人产生凄凉之感,反而勾起了我无尽的遐想:在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的绍兴,竟然还保存着如此古老悠远的历史风貌,到底是绍兴的现代化留住了文化历史,还是绍兴的文化历史促进了现代化……

在联翩遐想中,我们走出了鲁迅故居,踏在青石板的步行街道上,两旁的商店起劲地吆喝着琳琅满目的绍兴土特产:甘醇清香的古越黄酒、令人回味无穷的茴香豆、乌黑油亮的霉干菜……此时的我们,感觉像是走进了鲁迅童年的天地,恍若隔世。突然一股奇臭无比的气味随风袭来,“啊,臭豆腐!”伙伴们异口同声地叫起来。我们循味找到了一个油炸豆腐摊前,只见一个头戴乌毡帽的青年人正神情专注地炸着臭豆腐,“那……那不是闰土嘛!”一个伙伴脱口而出。大伙儿都笑了,每人拿起一串臭豆腐,津津有味地品着,说着,感受着古城绍兴的无限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徐霞客故居的游览

全文共 434 字

+ 加入清单

古往今来,长江后浪推前浪,英才辈出,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更是被古人震撼:李时珍跋涉千里,写出名著,被后人传颂;戚继光智斗倭寇,保卫边疆,留千古英名。正巧,爸爸去过旅游家徐霞客故居,于是自愿作导游,为我解说。

我们首先来到了后人建设的徐霞客园,立刻被一部104幅的围墙石刻连环画所吸引,石刻讲述了徐霞客的艰辛路程、感人事迹,他旅游只为科考,为后人做了铺垫。他不满20岁便开始了旅程,他不畏艰险,发现并纠正了地理书的错误。游遍了大半个中国,才恋恋不舍地与世长辞,终年56岁。

接着,我们来到了古色古香的徐霞客故居,看着详细的图片资料介绍,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为了梦想,他不惜钱财,不惜工作,不惜前程,甚至不惜家人和生命。这时,我感觉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我的上空。

回顾他的一生,无处不惊险,徐霞客却以惊人的毅力,写下了大名鼎鼎的《徐霞客游记》。他靠的是什么?是兴趣,是渴求,更是信念,他的信念如此坚定,公平的历史才给了他公平的命运,公平的一生。

徐霞客,你,是真真的伟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