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饭局的来历精彩20篇

导语:今年的“八一”建军节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建军节的优秀作文,欢迎查阅!

浏览

4456

作文

884

放鞭炮来历的

全文共 741 字

+ 加入清单

“爆竹声中一岁除”。2月18日,大年三十,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日子里,中国民间有放鞭炮的习俗。特别是初交子时,无论城乡爆竹焰火震地映天。那么,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呢?

古时迷信是为了吓鬼,现在是为了增添喜庆的气氛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鞭炮与桃符、春联一样,最早是用来驱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过年时候燃放爆竹就已经形成了习俗。《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了这个习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恶鬼。”这也是后来人们在春节燃放鞭炮的由来。由此可见,“爆竹”一词的本意是焚竹而爆。

火药发明之后,人们不再燃烧竹子了,而是将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烧,产生“爆仗”。不过,这时人们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直到今天。

到了宋代,人们用纸做的筒子代替了竹筒,里面灌上火药,内藏药线,制成了新的爆竹。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沿用这个方法,只不过在工艺上有所改进,在花样上有所翻新罢了。在宋代,还有人用麻茎把纸制爆竹编成串,管它叫“编炮”。因为成串的爆竹放起来声音持续时间长,清脆得好像人甩鞭子发出的响声,因此也就称它为“鞭炮”。

明清两代,爆竹更为流行,花色品种也不断增加。除了大年初一清晨要放爆竹之外,除夕之夜也兴放炮,到子夜零时达到高潮,爆竹声震耳欲聋,响彻天宇。过年,无论贫穷富贵,家家户户都要燃放爆竹以示除旧布新。

民俗专家表示,近年来,作为春节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很多地方陆续改变了春节城市禁止放炮的规定,给广大市民燃放烟花爆竹庆祝春节的机会。城市春节因为有了鞭炮而热闹非凡。当除夕午夜零时新年钟声敲响时,举国进入沸腾状态,烟花飞舞,鞭炮齐鸣,一向矜持的中国人融入狂欢的世界。国人在满天灿烂的烟花与满地红红的纸屑中,度过一个红火的中国年。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父亲节来历作文

全文共 539 字

+ 加入清单

天天放学,父亲都来接我回家。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天气冷暖,没一天间断过,也没晚到过一分钟,只须我一出校门就可以看到父亲在人群中寻视我的身影。每至此时,我都会快乐地跑到父亲面前,将书包塞到父亲手里,挽起父亲的手臂回家转。那滋味,是轻松的、愉快的、无忧无虑的。

一天下午,天气突变,天空中下起了倾盆大雨,晚上放学,我背着书包伴随拥挤的人流缓慢地往外走,心中不由地想:父亲是从单位直接来接我,一定没带伞,今天肯定不可以准时来接我,与其大家两个都挨雨淋,不如我自己受点委屈好了一个人回家。凉风吹在我身上,雨滴打在我的脸上、身上冷得我直打哆嗦。可是我刚出校门一眼就看见了那个我熟知的身影啊,是父亲!

父亲来接我了。我来到父亲面前,看见父亲手上撑着一把新雨伞,而全身却是淋湿了!父亲好像看出了我的疑惑,一边拿过我的书包挎到肩上,一边微笑着说:“嗨,出去买伞时浇湿了,没什么!冷了吧,快点回家吧!”说话时还塞给我一个暖暖的“热宝”一瞬间温暖传遍了我的身心。我由衷地感觉到父亲的爱是那样细腻,那样真挚!

现在的我已经长大,但父亲对我的爱一如既往。我思想有波动时,他是一位导师,循循善诱,为我拨开迷雾指明航向;我偶有病痛时他焦虑不安,受伤时寻医找药;衣食冷暖体贴入微。爸爸的爱有伟岸,也有细腻。

父爱深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七夕的来历作文

全文共 616 字

+ 加入清单

七夕情人节,将真心告诉王母,王母命我们相守一生;将爱恋告诉牛郎织女,他们祝我们天长地久;将故事告诉丘比特,丘比特传递:爱你不是承诺,是誓言。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 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压岁钱的来历

全文共 300 字

+ 加入清单

压岁钱的传说觉,使祟不敢来,这种做法叫做“守祟”。据说以前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有对夫妻老年时才得到一个儿子,对儿子十分珍爱,就连夜逗儿子玩,这个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当他睡下时,把包着的八枚铜钱放在枕头旁边。半夜里,一阵阴森森的冷风吹过,又黑又矮的祟正准备用它的白手摸这个孩子的脑门时,忽然,小孩子的枕头边发出了一道金色的光芒,又黑又矮的祟一边尖叫一边逃跑了。于是,这件事就传开了。大家纷纷模仿这件事,在每年除夕的晚上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来伤害孩子了。就因为这件事,人们把这种钱叫做“压祟钱”,由于“祟”与“岁”同音,日子久了,人们就把它叫作“压岁钱”。

现在,你们知道压岁钱的来历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拜年的来历

全文共 301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便流传开来。

遥远的年代,我国有个突厥统治下的鞑靼族部落。突厥衰亡后,鞑靼逐渐强大,吞并了邻近部落,在漠北建立了王朝。地盘大了,可是连年征伐,你争我斗,国力大不如前。王爷为战争的胜利而高兴,也为人口的锐减而烦恼。人是最可宝贵的,他们可以创造物质财富,供王爷贵族寻欢作乐。一旦失去了众多的人,地域再辽阔,牧草再充足,要想牛肥马壮,农牧双收,谈何容易。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英文介绍中秋节的来历

全文共 2570 字

+ 加入清单

"zhong qiu jie", which is also known as the mid-autumn festival, is celebrated on the 15th day of the 8th month of the lunar calendar. it is a time for family members and loved ones to congregate and enjoy the full moon - an auspicious symbol of abundance, harmony and luck. adults will usually indulge in fragrant mooncakes of many varieties with a good cup of piping hot chinese tea, while the little ones run around with their brightly-lit lanterns.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这天,每个家庭都团聚在一起,一家人共同观赏象征丰裕、和谐和幸运的圆月。此时,大人们吃着美味的月饼,品着热腾腾的香茗,而孩子们则在一旁拉着兔子灯尽情玩耍。

"zhong qiu jie" probably began as a harvest festival. the festival was later given a mythological flavour with legends of chang-e, the beautiful lady in the moon.

中秋节最早可能是一个庆祝丰收的节日。后来,月宫里美丽的仙女嫦娥的神话故事赋予了它神话色彩。

according to chinese mythology, the earth once had 10 suns circling over it. one day, all 10 suns appeared together, scorching the earth with their heat. the earth was saved when a strong archer, hou yi, succeeded in shooting down 9 of the suns. yi stole the elixir of life to save the people from his tyrannical rule, but his wife, chang-e drank it. thus started the legend of the lady in the moon to whom young chinese girls would pray at the mid-autumn festival.

传说古时候,天空曾有10个太阳。一天,这10个太阳同时出现,酷热难挡。弓箭手后翌射下了其中9个太阳,拯救了地球上的生灵。他偷了长生不死药,却被妻子嫦娥偷偷喝下。此后,每年中秋月圆之时,少女们都要向月宫仙女嫦娥祈福的传说便流传开来。

in the 14th century, the eating of mooncakes at "zhong qiu jie" was given a new significance. the story goes that when zhu yuan zhang was plotting to overthrow the yuan dynasty started by the mongolians, the rebels hid their messages in the mid-autumn mooncakes. zhong qiu jie is hence also a commemoration of the overthrow of the mongolians by the han people.

在14世纪,中秋节吃月饼又被赋予了一层特殊的含义。传说在朱元璋带兵起义推翻元朝时,将士们曾把联络信藏在月饼里。因此,中秋节后来也成为汉人推翻蒙古人统治的纪念日。

during the yuan dynasty (a.d.1206-1368) china was ruled by the mongolian people. leaders from the preceding sung dynasty (a.d.960-1279) were unhappy at submitting to foreign rule, and set how to coordinate the rebellion without it being

discovered. the leaders of the rebellion, knowing that the moon festival was drawing near, ordered the making of special cakes. packed into each mooncake was a message with the outline of the attack. on the night of the moon festival, the rebels successfully attacked and overthrew the government. what followed wa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ing dynasty (a.d. 1368-1644). today, moon cakes are eaten to commemorate this event.

在元朝,蒙古人统治中国。前朝统治者们不甘心政权落入外族之手,于是密谋策划联合起义。正值中秋将近,起义首领就命令部下制作一种特别的月饼,把起义计划藏在每个月饼里。到中秋那天,起义军获取胜利,推翻了元朝,建立明朝。今天,人们吃月饼纪念此事。

[英文介绍中秋节的来历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重阳节来历的

全文共 429 字

+ 加入清单

重阳节的传说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快到了,我们来了解了解关于重阳的传说吧: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重阳这一天,人们赏玩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僻灾之意。重阳节还有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风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重阳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种节令美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九九重阳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被后人广泛流传,现在在中国差不多是全部人家都会庆祝重阳节,登高、探亲、赏菊,是一种民俗的享受。

希望这种传统的节日能够一直流传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国庆节来历介绍

全文共 1261 字

+ 加入清单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就曾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我国封建时代,国家喜庆的大事,莫大过于帝王的登基、诞辰(清朝称皇帝的生日为万岁节)等。因而我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今天将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

1949年9月的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节。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转变。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典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毛主席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随即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朱德总司令检阅了海陆空军,并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肃清国民党一切残余武装,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在天安门广场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实况广播。这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实况广播,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同时广播。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那么10月1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许广平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毛泽东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从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

国庆这种特殊纪念方式一旦成为新的,全民性的节日形式,便承载了反映这个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时国庆日上的大规模庆典活动,也是政府动员与号召力的具体体现。近代国家的这种庆典就是对外显示力量,因为它们大多是在争取独立,政治革命,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中诞生的,需要通过这种力量的显示,以增强国民信心。显示力量,增强国民信心,体现凝聚力,发挥号召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小学四年级端午节作文100字:端午节的来历

全文共 392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农历的5月5日我们都会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带香囊。每逢过端午节,人们都会把房子打扫的干干净净,在厨房里洒上雄黄水,用来杀死毒虫或防止毒虫滋生。插上艾叶和配带香囊也有灭虫驱鬼的说法,以艾叶“悬于户上,可攘毒气。”

传说,端午节是纪念爱国大诗人屈原的日子。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那时屈原22岁就当了大夫,在楚怀王面前,楚怀王非常信任他。不久,楚国的大奸臣看屈原不顺眼,于是就不断的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怀王听了谗言,不再相信屈原了。过了几天秦国的人把楚怀王骗走后,把他软禁在那里,没多久,他就死了。楚怀王死后,他的儿子继成了王位称为楚襄王,楚襄王就把屈原赶到江南地区,当时他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 《 天问》 、《九章》 、《离骚》 这三首诗,写完后就跳入了汨罗江。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大诗人屈原,把粽子投入江河是为了让鱼虾蛟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尸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圣诞老人的来历作文

全文共 332 字

+ 加入清单

圣诞节当然少不了圣诞老人,根据圣经记载,书中并没有提起这一号人物。到底他是如何成为圣诞的主角之一呢?

相传在一千六百多年前,荷兰巴里地方有一个老人,名叫尼古拉斯,他一生最爱帮助贫穷的人家。其中有一次他帮助三个贫穷的少女,送她们三袋金子以逃过被卖的不幸。

到了一八二二年,由荷兰传教士把这位伟大慈善家的故事传到美国,装扮圣诞老人渐渐地流行于世界各国。根据调查,以上故事还有下文;当尼古拉斯偷偷把其中一袋金子送给其中一名女子时,他把金子从其中一个窗户扔进去,恰好掉进晾在壁炉上的一只长袜中。于是,将礼物放在圣诞袜子的送礼方法便传到至今。

在平安夜里,孩子总会把一双双色彩缤纷的袜子挂在床头,然后在袜子旁边放杯热牛奶让圣诞老人喝,以让劳苦功高的圣诞老人解渴,并送份大礼给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重阳节的来历作文

全文共 300 字

+ 加入清单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大寒的来历

全文共 796 字

+ 加入清单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见前(小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这个时期,铁路、邮电、石油、海上运输等部门要特别注意及早采取预防大风降温、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的措施。农业上要加强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冻。

大寒期间,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的寒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我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

大寒节气,大气环流比较稳定,环流调整周期大约为20天左右。此种环流调整时,常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和大风降温。当东经80度以西为长波脊,东亚为沿海大槽,我国受西北风气流控制及不断补充的冷空气影响便会出现持续低温。这时期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的相当冷时期,铁路、邮电、石油、海上运输等部门要特别注意及早采取预防大风降温、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的措施。农业上要加强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冻。

对于体质弱的人来说,大寒进补仍是一项重要内容。旧时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的说法。广东佛山民间有大寒节瓦锅蒸煮糯米饭的习俗,糯米味甘,性温,比普通大米含糖份高,食之具有御寒滋补功效。而富贵人家在大寒饮食上的讲究更加细致。因大寒与立春相交接,所以大寒进补的食物量逐渐减少,多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以适应将来春天万物的升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

全文共 568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十二月初八即是腊八节,习惯上称作腊八。腊八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天做腊八粥、喝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

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小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肉丝、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元旦的来历作文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自西历传入我国以后,元旦一词便专用于新年,传统的旧历年则称春节。

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农历岁首第一天的。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庆贺新年的开始,欢度元旦可说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普遍习俗。在我国,还列为法定节日。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地区采用公历纪年法,把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称做“元旦”。

由于世界各国所处的经度位置不同,各国的时间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如大洋洲的岛国汤加位于日界线的西侧,它是世界上最先开始新的一天的地方,也是最先庆祝元旦的国家。而位于日界线东侧的西萨摩亚则是世界上最迟开始新的一天的地方。按公历计,我国是世界上第12个开始新年的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压岁钱的来历

全文共 680 字

+ 加入清单

在除夕夜的晚上,我们全家人欢欢喜喜地在阿月煲饭店一起吃  年  夜  饭。席间,作为晚辈的我向长辈们逐个敬酒,“祝外公外婆事事顺心、长命百岁、心想事成……”我的祝福声连连不断,长辈们一个个眉开眼笑,都纷纷拿出压岁红包给我。我像收薪水似的,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太好了,我的小金库中又增加资产了!我心中暗暗想着,越想越开心,还情不自禁地打开拿到的五个大红包“一,二,三,四……..”地数起钱来。数字不断往上涨,我的心情也随着不断往上飞。近五分钟的“数钱”战斗结束,我数出了一个惊人的数字------三千四百元人民币!!

年  夜 饭 结束,在回家的路上,我向妈妈询问了一个我一直不清楚的问题,那就是压岁钱究竟有什么含义?长辈们为什么要在过年的时候给孩子们压岁钱?妈妈绘声绘色地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传说古代除了“年”这个会祸害人类的兽之外还有一种兽叫“岁”。它通常会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出来害小孩子。有一次,一家大人在年三十的晚上无意落了38个铜钱在自己孩子的枕头边。深夜,“岁”来了,那38个铜钱突然发出万张金光,把“岁”给吓跑了。事后,大家都纷纷依葫芦画瓢,在大年三十的时候拿些钱放孩子枕边来吓走“岁”这个兽,简称“压岁钱”。听完故事,我恍然大悟,对妈妈说:“哦,我知道啦,压岁钱是大人们关爱小孩子的一种表现,生怕我们被年吃掉。”妈妈说:“对呀!其实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年这个兽,现在长辈们给娃娃压岁钱主要是大人们对孩子表达深深的祝福和期望。”

今年的除夕过得真有意义!我不仅拿到了不少压岁钱,还知道了“压岁”的来历,懂得了长辈们疼爱我们晚辈的一片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元节的来历

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在梁武帝时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已成为民俗节日。清乾隆《普宁县志》言:"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尽,须更衣防寒,与人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中元节俗的首要内容。抗战胜利后,各寺庙还增加祈请佛力普渡"抗战阵亡将士"英灵。20世纪50年代,中元节依然热闹。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传统中元节都是商办官助,可到20世纪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无力承办,又无官助,自然销声匿迹。

"文革"时期,除了清明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中元节也没能幸免。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中元节却被冷落了。2010年5月18 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端午节的来历400字作文

全文共 43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端午节。今天是纪念屈原的日子,一定要吃粽子呦!我现在已经闻到粽子的香味了!

我冲进厨房,到锅旁一看:锅中热气袅袅,几个被棕叶包得牢牢的粽子浸泡在水里。哇!好多粽子啊!我叫到。刷好牙再来吃吧。妈妈对我说。我以风(不对!应该是光)的速度刷好牙,坐在餐桌旁,等待着美味的大餐。

没过几分钟,一碗香喷喷的粽子立即出现在我的眼前。这些粽子的口味样样齐全:有肉馅的、赤豆馅的、蛋黄馅的等等。我最爱吃的当然是大肉粽啦,我选起一个,急忙扯下外面包着的粽叶赶紧吃。

当我咬下第一口时,我又一次品尝到了那鲜美的味道。美味的糯米再加上好吃的肉,简直胜过山珍海味。在品尝美味粽子的同时,我想到粽子的由来。

公元前340年,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入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代代相传。现在,我一边吃着粽子,一边问着妈妈关于屈原的故事,过着快乐的端午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小年节日的由来|来历

全文共 375 字

+ 加入清单

由来一:传说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经常给玉皇大帝打小报告,说人间的坏话。在很短的时间内,玉皇大帝就收到了他的很多张密报,说人间要谋反天庭。

玉帝看后大怒,立即召见三尸神,命他把说玉帝坏话的人家墙上写上他们的罪行,再让蜘蛛结张大网,挂在屋檐下。玉帝又命王灵官除夕之夜下界,凡见到三尸神做了记号的人家,就满门抄斩。三尸神见阴谋将要得逞,自己可以独占美好的人间了,就飞快下凡,将每户人家的墙上都做了记号。

灶君发现了三尸神的阴谋,急忙找来各家的灶王爷商量对策:从送灶之日起,在除夕前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等王灵官大年夜奉旨下界察看时,发现家家户户都很干净,没有任何标记,百姓安分守己,辛勤劳动。玉帝从王灵官和灶君嘴里得知三尸神冤枉好人,怒火万丈,将三尸神永押于牢。

从此,心地善良的灶君受到大家的拥戴,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二十四扫尘也随之成为民间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回族开斋节的来历

全文共 634 字

+ 加入清单

据伊斯兰教经典记载,伊斯兰教初创时,穆罕默德在斋月满时进行 沐浴,然后身着洁净的服装,率穆斯林步行到郊外旷野举行会礼,并散发“菲图尔钱”(开斋捐)表示赎罪,以后相沿成俗。

回族开斋节视为最大的节日,因此将开斋节称为“大尔迪”。但维吾尔族认为古尔邦节(宰牲节)是最大的节日,所以在政府规定:古尔邦节穆斯林放假三天,非穆斯林放假一天;开斋节穆斯林放假一天,非穆斯林照常上班。

开斋节习俗

开斋节在各地尽管称谓不同(在新疆,穆斯林称这一节日为肉孜节,是波斯语的意译),但实际上就是一个规模盛大、礼仪隆重的节日。

节日早上,清真寺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还要悬挂“庆祝开斋节”的横幅和彩灯,张贴赞颂真主的对联。家家户户要打扫卫生,成年男子沐浴净身,小孩子也要把脸洗干净,男女老少都换上民族服装。大约早晨八点以后(有的地方以敲响会礼钟声为准),人们汇集到清真寺或出荒郊举行会礼。

当阿訇宣布会礼开始,人们自动跪成很整齐的行列,向圣地麦加古寺克尔白方向礼拜。这种会礼比平时主麻的聚礼要隆重得多。礼拜后,人们齐向阿訇道安,接着互道“色俩目”(和平、平安、安宁)问候。整个会礼结束后,由阿訇带领或各户分散游坟扫墓,为逝者祈祷。随后串亲访友,恭贺节日。

节日中,家家户户都准备馓子、油香、课课、花花等富有民族风味的传统食品,同时还要宰羊、鸡、兔等,做凉粉、烩菜等,互送亲友邻居,互相拜节问候。在节日的第一、二天,已婚和未婚的女婿要带上节日礼品给岳父母拜节。许多青年还在开斋节举行婚礼,更添节日气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近义词:发源,出处,开始,来历,开端,劈头,开头,泉源,根源,来源

全文共 1340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qǐ yuán。

动词:最初产生。

名词:事物产生的根源

英文:origin;beginning;originate from;originate in

引证解释

1. 事物产生的根源。

田北湖《论文章源流》:“象者天所生也,数者物所呈也。字者人所制也,列象数而成字形,乃斯文之起源。”蔡东藩《清史通俗演义》第四一回:“白莲教的起源,也不知始自何时。”秦牧《长街灯语·看马戏》:“听说马戏团的起源是这样的: 欧洲 各国老是互相战争,战败的一方在奔逃的时候,遗弃了许多军马,流浪汉们就把它们搜罗起来,加以训练,组成了小小的演出团体。”

2.发源

牟崇光《在大路上》:“ 铁队长 指的,是起源于这个公社北边山里的那条白沙河。”[1]

李二和《舟船的起源》:“中国水运的形成和发展,当始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分布及相互联系充分说明了这点。那么舟船与水运的发生,当无疑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和交换了。”

相关名言

尽管骄傲并不是一种美德,但它却是许多美德的起源。——柯林斯

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亚里士多德

解决语言演化问题的难度不亚于破解物种演化之谜的难度;语言演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自然现象,还是人类心智发展和历史文化演变的结果;由于语言的起源与变化有其内在的原因和外界的影响,从而增加了语言演化问题的复杂性。——周海中

其它含义

《起源》虚幻的真实世界。

《起源》是由安徽启盛数码软件有限公司采用独立研发的KM3D游戏引擎。倾力开发的3D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

《起源》将把你带入一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新时代。人类,变异生物,隐藏的势力等多方势力为了最基本的生存权利进行着殊死的争斗。我预料不到结局... ...但是你能!

故事的起源

·人类的未来,究竟会是怎样的呢?

几千年灿烂的人类文明究竟给地球带来了什么,繁荣还是毁灭?对于整个地球来说,人类究竟扮演着一个什么角色,天使还是恶魔?

·丰富多彩的道具系统:

《起源》中对道具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具有丰富的道具种类以及完善的道具换装系统。在游戏中玩家可以通过杀怪,任务,或者打造等多种方式获得这些丰富的道具。并且角色的装备可以通过镶嵌,打造等多种方式进行增强。使武器或者装备散发出光彩夺目的光影特效。

·极具挑战性的副本系统:

《起源》中有大量极具挑战性的副本区域,等待优秀的玩家团队来挑战。玩家挑战副本区域,必须在装备,道具,上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紧密的团队合作,挑战一个又一个的副本。

·向导性的任务系统:

《起源》的任务具有非常强的向导性,一个玩家从进入游戏世界开始就会被任务所引导,初步认识自己的职业以及周围的环境,当玩家熟悉了这一切之后,会通过任务的方式引导玩家到最适合的游戏区域。通过向导性的任务系统让玩家熟悉整个游戏世界,并享受轻松游戏带来的乐趣。

·特有的怪物及丰富的功能系统:

《起源》玩家能够在游戏中轻松的同其他好友聊天,物品交易,拍卖,发送邮件,互动。实时的战斗,法术技能,以及队伍团队功能使得玩家能在游戏中绚丽的完成一场场的战役。各种丰富的任务系统使得玩家能在有时的同时又如读着一本愉快的小说。

客户端部分:引擎亮点,界面功能扩展,换装,语音系统等。

服务器部分:强大的支持多人在线的MMORPG服务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关于除夕年夜饭的来历作文_节日作文2400字

全文共 2405 字

+ 加入清单

年夜饭来历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除夕"年夜饭"的来历作文。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说到除夕的刀砧声,邓云乡撰写的《燕京乡土记》却记载着除夕一个十分凄凉的故事:旧社会穷人生活困难,三十晚上是个关。有户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钱归来,"家中瓶粟早罄,年货毫无。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筹莫展,听得邻家的砧板声,痛苦到极点,不知丈夫能否拿点钱或东西回来,不知明天这个年如何过,又怕自己家中没有砧板声惹人笑,便拿刀斩空砧板,一边噔噔地斩,一边眼泪潸潸地落……,这个故事让人听了.确实心酸。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古代,过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质,有些酒现在已经没有了,只留下许多动人的酒名,如"葡萄醅"、"兰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苏酒"等等。在这些酒中间,流传最久、最普遍的,还是屠苏酒。但是屠苏酒的名称是如何来的?又是用什么制作的?从来传说不一。

屠苏是一种草名,也有人说,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尾因为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这种药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有人不明白这种习惯的意义,董勋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这种风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苏轼晚年虽然穷困潦倒,但精神却很乐观,他认为只要身体健康,虽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后罚饮屠苏酒自然不必推辞。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直至清代,这一习俗仍不衰。今天人们虽已不再大规模盛行此俗,但在节日或平时饮用这些药酒的习俗仍然存在。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屠苏”本来是一种阔叶草。南方民间风俗,有的房屋上画了屠苏草作为装饰,这种房屋就叫做“屠苏”。有的书上说,住在屠苏里的人们酿的一种酒就叫做屠苏酒。它是用几种药草酿成的。据明代屠隆的《遵生八笺》记载:“屠苏方:大黄十六铢,白术十五铢,桔梗十五株,蜀椒十五铢,去目桂心十八铢,去皮乌头六铢,去皮脐茇葜十二铢。”古人把一两分为二十四茱。照这些分量按方配制,就成为屠苏酒。”

如果分析一下屠苏酒所包含的七味药草的药性和功效,我们就很清楚地知道它是防治瘟疫的。大黄的功能是排除各种滞浊之气,推陈致新,所以被称为药中的将军。白术是健胃、利水、解热的药,久服能轻身延年。桔梗能补血气,除寒热,祛风痹,下盅毒。蜀椒也能解毒、杀虫、健胃。桂心的功能是化瘀、活血、散寒、止痛。乌头能去风痹,去痞,温养脏腑。茇葜能驱毒、防腐、定神。综合这些药的功能,可以肯定它是防治疫病的有效药方。

由此看来,古人守岁饮屠苏的习惯,也颇有一些道理。尤其是饮屠苏,可以说是群众性的防疫运动,很值得研究群众卫生的同志们作为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