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身边艺术的作文(热门20篇)

艺术节作文有哪些呢?各位,看看下面小编整理推荐的难忘的艺术节作文,欢迎各位借鉴。

浏览

4777

作文

1000

身边的艺术作文

全文共 1071 字

+ 加入清单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剪纸吗?剪纸可是我国的艺术瑰宝之一呢!它具有很多年的历史了。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竟可以创造出那一张张惟妙惟肖的艺术品,真使人叹为观止。看着那一张张令人眼花缭乱的剪纸,我的思维不由不得飞向幻想的王国

从前在蒙古草原上有个叫知识的小姑娘,她天资聪?,又活泼可爱。而且她还有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并在当地成为了一位有名的小老师呢!她经常帮助一些穷苦的`人们。在整个村里人的心中,她就是上帝派来的天使。可是天使总是会招惹恶魔的。

这不,住在蓝精洞的小妖得知在村子里有位美若天仙而又聪明伶俐的人非常受村里人的爱戴。哇!她可受不了。嫉妒和仇恨之火在她的心中愈烧愈烈,她准备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将知识抓来。

就在这天晚上,知识回到家中,在花儿的簇拥下在书桌上看书。正当知识看得入神时,门突然被小妖踢开了,她抓起知识就走。还没等知识反应过来,她已被小妖五花大绑了。小妖把知识带回蓝精洞,想尽一切办法来折腾知识。小妖发誓一定要知识痛不欲身,让她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知识在残酷的折磨下最终因体力不支而死亡,蓝精洞里传来了一阵阵阴森可怕地笑声。上帝知道这件事后,立即把小妖抓回天上让她得到应有的惩罚。

为了纪念知识,上帝把知识的智慧散发在人群之中,智慧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

艺术,这个奇特的字眼,就是它,给了我欢乐与幸福!它,改变了我小小的人生。

电子琴,是我的爱好,它占用了我的双休日的四分之一的时间,有人会想:占用了那么多时间,你不烦他吗?说实话,我真的没有想到要放弃它!

要是说起学电子琴的来历,那还得从入学前说起:

你是在我入学前的某一天,妈妈带我去琴班。看到那些学生们,手在秦上跳来跳去。看看拿手,简直是一种享受。可能当时争强好胜,便下定决心要学琴。第二天,我便去了琴班。

去了琴班,先是练:哆、来、咪、发、唆、啦、西这七个基本音,一天一练,终于可以弹第一册啦。这种书一共三册,其中第三册极为复杂,但是都是名曲。

我看那些同学,都弹二至三册,心里很不自在.我就很认真地弹,过了一年,弹到了考级书.又弹了二册书.终于,可以考级了.我考完级,并没有放弃。

当时我弹到一首叫春天的曲子时,就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春天一样的幸福。

我弹着弹着,好象也看到了我面对春天:小草正从泥土中钻出来.弹到三连音的地方好象小雨一丝一丝地下来.倚音的地方,好象小鸟欢唱.结尾和着小鸟的欢唱,使人感到无限的美好。

这首曲子,不但感动了我,也坚定了我的信心.我对音乐产生了不可分开的感情.我被它感染了,以致它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它,突破了手的艺术,突破了我人生小小的路。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大自然的艺术家作文400字

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走出家门就是一片密林,每个季节都飘散着花香,翠绿高大的树密密麻麻的长在一起,让你看了不禁深吸口气贪婪的吸收大自然的气息。

那时,我和十八岁的姐姐曾是密林里的杀手,经常捉小动物来饲养,到最后把他们全部发放生,乐此不疲。

又一个初夏的傍晚,我揣上姐姐送我的钻石手电筒,踩着蓬松的泥土,向四周打量着,“叽叽”在我身后传来一阵叫声,把我吓得瑟瑟发抖,手电筒“啪”的一声掉到地上,这一掉,使我看不清前面的路了。

我转个头就跑,不料被许多树枝绊倒,我在地上摸索着,拿起手电筒才看清那是用杂枝搭成的帐篷。

我一边揉着头上的红包,一边看着那帐篷门口有许多装饰品,兰花,桂花叶片,还有我们喝饮料的瓶盖儿,都仅仅有条的摆成一堆,令我想起帐篷的主人,水滴透明的蓝色,大眼睛,棕褐色的羽毛––褐色园丁鸟。这时,他飞回来了,嘴里叼着一朵粉嫩的桃花放在门口,又扇扇翅膀飞向别处。

梵高,达芬·奇虽然都是赫赫有名的画家,却没有褐色园丁鸟有着这样的艺术气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小说中的艺术表现

全文共 10976 字

+ 加入清单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一起来看看小说中的艺术表现,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一、研究小说艺术内容形式的重要意义

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过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文学样式,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产生,发展、消亡。每一种文学样式,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表现当时的社会生活竭尽全力;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它自身的生灭。我们有过众多出色的学者,曾对文学发展

做过同样出色的研究,从中总结出很多颇有教益的经验与规律;然而,从艺术内容形式上,亦即从文学本身的规律上去研究它们,却很少有人去做。至今,在我们这样历史悠久、幅员广阔的国度里,还没有一本完善的《文体学》专著,就是一个明证。

上述情况,有着深远的历史原因。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文学始终不能登上大雅之堂,除了诗歌可以做为赞颂统治阶级以及上层人士间酬答的工具之外,其余可以说都被视为邪端异说。特别是小说这一样式,向来受到轻慢。如果说对文学样式进行研究,前人还给我们留下为数不少的“诗话”“词话”的话,而对小说样式的研究的著述,实在是风毛麟角。

从文学发展的历史状况来看,十九世纪以来,小说这种样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运用语言表达社会生活的文学诸种样式中,已经超群绝伦,人们可以一口气说出几十种乃至上百种列入世界名著的小说来。就中国文学史的情况看,曾经有过几个繁荣时期:唐宋的诗词、元代的杂剧、明清的小说。可以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社会生活日趋繁杂多变,小说正是适应这种情况而完成了它的发展。这充分表明了,小说出于它本身艺术表现上的原因,才能够肩负重任,大显身手。

从艺术内容形式上去研究小说,不是没有意义的。不错,鲁迅曾否定过“小说作法”,但我们应该历史地、客观地去领会他的这一论断。他否定的是当时草率成篇专为骗钱的“密诀”“入门”之类的书籍,绝不反对对小说艺术进行研究。在鲁迅的著作中,论及小说作法的篇章很多,假如不是由于斗争紧迫无暇顾及,他倒真会写一部高水平的“小说作法”来呢。

“利其器”向来是做好工作的先决条件,作小说,怎么可以不研究作法呢?

当前,我们正处在建设四化的历史时期,亿万人民高昂的情绪、举国上下沸腾的场面,需要我们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去表现它。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如果我们在运用各种文学样式时,能够扬其长,弃其短,则必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说发展的历史,就是小说艺术发展的历史。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对小说提出日益繁难的要求;这要求,成为小说艺术发展的动力,使它完成自身的发展。

中国小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道路。它从古代神话传说、史传文学吸取了营养,在魏晋六朝志怪、志人小说和唐宋传奇中初具规模,于宋元话本中日趋成熟,至明清小说中达到高峰。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国小说不单在表现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深刻、广泛,而且与之相适应在艺术表现上也越来越灵活、有力。

二,小说艺术表现力在逐步提高

从小说发展的历史来看,艺术表现力的逐步提高,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一)对人物刻划的手法日趋丰富、多样。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是从记事开始的。魏晋小说,不过是如鲁迅所说的“粗陈梗概”(《中国小说史略>),因为作者们的着眼点是“搜奇记逸”。唐宋传奇,已经在叙述故事力求“宛转”的同时,注意落墨于人物形象。所以,在唐宋传奇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刻划人物的细节和人物内心世界的简单表露。到了宋元话本中,人物已经从故事的演进中凸现出来,得到了多方面的表现。有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固然是吸引住听众的一个先决条件;但要想真正抓住听众,还需得力于绘声绘形的渲染。这样,说活艺术必须做到:“讲论处不滞搭、不絮烦,敷演处有规模、有收拾,冷淡处拾掇得有家数,热闹处敷演得越久长。(《醉翁谈录,小说开辟》)说到底,故事中人物的命运是听众关注的焦点,说话人的“敷演”就不能不围绕着它来进行。话本中的人物,面貌是清晰可见的,这里有具体的肖象描写;这些人物的身世是清楚的,这里有概括的介绍;这些人物的言谈举止是活灵活现的,这里有语言、动作的简劲描绘;这些人物的内心是可以窥测的,这里有多种方式的心理交代。明清小说,使小说艺术达到了高峰。

《红楼梦》一书,单就人物描写的艺术方法而论,可以说无愧于世界名著的称号。在人物描写的手法上,且不说那性格化的语言,也不说那独特性的动作,就那心理描写的多样性来说,也足以使人惊服。这里不但运用了结合人物行为言谈透示心理的传统手法,而且运用了条分缕析的静态剖析的创新手法,也运用了诸如幻境、梦境等等特异手法。有人说,静态剖析的心理描写手法,为19世纪西洋小说所独有,可是我们的伟大作家曹雪芹,在18世纪闭塞的中国却使用了它,恐怕这个手法的“独创权”不该归于外人吧。再说,意识流动,意识交流的写法,在《红楼梦》的幻景、梦境中有所体现,也可以说是“意识流”的较早的应用吧。综上所述,小说艺术在发展中,逐渐把人物描写推到首位,相应地也就促进了人物描写手法的丰富多样。

(二)对故事叙述的方式日趋曲折、多变。

敷演故事,一开始就成为小说着力解决的任务,但由于当时种种条件的限制,在内容形式上并没有那么复杂多变的手法。志怪、志人小说及传奇,大都叙述简单的故事,而且依自然顺序,平板地叙述交代。到了话本小说里,情况有了大的变化。由于说话人要靠“三寸不烂之舌”吸引住听众,就必须有一个动人而曲折的故事。故事的曲折动人,固然要靠故事本身;但在叙述交代时运用一些技巧,则不但不是多余的,而且是必需的。先提出结局,后交代过程,可以造成悬念;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使繁杂的故事得以表现;线索人物、线索物件的使用,使情节可以严谨贯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故事能够层层推进。

如果仔细考察中国古典小说,就可以发现,短篇向长篇有个过渡时期,这种过渡从《西游记》、《水浒传》等著作中都可以看得出来。先有了精心构制的短篇内容形式,再用它连环延续,最后才有了通体安排妥切的长篇结构《红楼梦》在安排情节方面,又达到另一个高峰。繁杂的生活琐事,众多的人物行为,是那样如涓涓细流归入大海;而看去平淡的家务事、儿女情,又是那样丝丝入扣、层层相因地依据它自身的逻辑在变化发展。面对《红楼梦》所表现的生活事件,恐怕除了曹雪芹以外的作者,都会束手无策吧。看来,小说艺术的焦点从叙事转向写人,并没有降低对叙事本身的要求,而是使它进一步发展,以适应着力刻划人物的需要。何况,叙事本身,也是小说艺术的一个不可推卸的任务。

(三)对背景、环境的渲染,日趋浓重、炽烈。

由于传奇以前的小说,还只是粗陈梗概,对故事演进的背景、人物活动的环境,还很少交代。这样,那时的小说在表现社会生活的厚度方面,就很受限制。在话本小谠中,情况开始有了变化。说话人为了绘声绘形地表现人物,便不能不连同他们身处其境的社会形势与自然氛围,也加以必要的渲染。但应该看到,这种对背景、环境的交代,还是很简单的,而且有时也流于公式化,如话本、讲史乃至后来小说中的“风景赞”“器物赞”“肖象赞”等等。又是在伟大著作《红楼梦》中,上述写法达到了新的高峰。这部被誉为“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作品,对于当时社会生活提供了那样丰富多采的画面,实在今人惊叹。《红楼梦》中社会背景和自然环境的描写,诸如政治形势的透示,人物关系的显现,世态人情的披露,风俗习惯的点染,山川景物的勾勒,用具器物的描绘,加强了作品的厚度和深度,使后世读者从中得到的东西比从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统计学家那里得到的要多得多。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作者在完成上述任务时的技巧,曹雪芹一反过去的那种简单而又刻板的写法,结合人物言淡举止,适应故事的推进演化,或随意点染,或着力铺陈,千姿百态,各尽其巧。

( 四)作者对人物、事件的评论抒发,日趋强烈、灵活。

小说的思想,主要靠故事、人物本身去完成;但是,这并不排斥作者的评论抒发。在传奇以前的小说中,还很少出现作者出面表态的情况。话本艺术中,由于有了说话人这一特定的讲述者,就可以随着故事的演进,抒发他的感慨赞叹,也可以对不同人物表示喜厌爱憎。话本中的楔子,内容中很大的因素是警世喻俗的规劝之言。《红楼梦))在这方面,同样攀上高峰。作者的意旨,竟然用了那么多的艺术手段来强调、陈述,实在是后世小说作者的楷模。在这部伟大作品里,表达作者的观点主张,是那样的内容形式多样,又是那样的方法灵活。这里面有几个次要人物做为作者的代言人,又有假主要人物之口发出的议论,有凭借某些细节显示的哲理,又有随处进行的即兴阐发。

小说内容形式的发展,原因在于小说本身。社会生活提出要求,这只是提出了文学内容形式发展的客观要求,能否适应这种要求完成这种发展,则要取决于文学内容形式本身的主观条件。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不能适应社会生活要求而消亡的文学样式,是并不乏见的,例如中国的宋词、元曲。那么,为什么在近最几百年间,不是别的文学样式,而恰恰是小说得到充分地发展呢?原因恐怕不难找出。

三,小说艺术表现力的特点

文学是以语言为工具来表现社会生活的,粗粗看来,它似乎不如线条、色彩、音响、造型等等手段那么生动、有力。但是,它的优点,也正在于它的表达条件的简朴。语言,犹如空气和水,无所不在,一当它掌握在巨匠手中,便生出无限的魔力。画一幅万人交战的场面,需要大幅的纸和多量的油彩,而当具体描绘时,则要有千钧的笔力;至于用色彩表现抽象的思维、声音,更是使一般匠人无能为力。在语言艺术领域中,情况则有了不同,尺幅之中可以囊括天下,寸毫之端可以尽洒风情。

社会生活,要求文学去反映它,而这要求似乎是无限的。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总是达不到极限,而只能逐步提高这种反映的深度、广度、厚度。

那么,社会生活对文学提出怎样的要求呢?概括说来,就是:对人物刻划的生动、丰满,对人物关系(故事情节)叙述的完整、多变,对人物活动的背景环境描写的细微、广泛,对人物行为的评论的深刻、灵活。

应该看到,在实现上述要求时,小说这一样式,较之诗歌、散文、剧本,有着独特的优越性。也可以说,满足上述要求,恰恰是小说之所长。下面,让我们对此做较为详细的研讨。

(一)小说可以生动、丰满地刻划人物。

“文学是人学”,各种文学作品,都以写人为中心。在人物刻划上,小说的艺术手段是多种多样的。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小说在刻划人物形象时,几乎不受什么限制。

这里,我们不妨拿小说与其它文学样式比较一下。诗歌中写人物的叙事诗,在进行人物刻划时,为适应这种凝炼的艺术内容形式,恐怕很难尽兴;再说,既使找到了那有力的动作、话语,也要屈从于那容量有限的诗行。剧本是供表演用的,它的主人公们,只能靠形诸于外的动作、语言去感染观众;尽管剧作家们创造了例如“独白”之类的揭示人物内心的方式,但要达到探微入细、淋漓尽至,怕也有不小的困难。

小说在这方面是得天独厚的。它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或明或暗、或虚或实、或表或里、或分或合地去完成人物刻划。详细地介绍小说刻划人物的方法,不是本文的任务,这里仅就这种刻划的独异性谈谈几点看法。

小说刻划人物,能够做到集中与分散结合。在小说中,一个人物出场了,作者将对他的言淡举止、遭遇命运负责。如果他是一个主要人物,我们则看到作者在他身上浸注的心血。从集中写的角度,有出场后的大段概括介绍,有特定行为的着力描写。而从分散的角度看,则随时随地都可写他,交代故事时可以点到他,写别的人物时可以想到他;就是在集中的概括介绍中,又何尝不是把很长时间分散的材料集拢到一起的呢。以鲁迅小说《孔乙己》为例,孔乙已出场共两次,是集中写他,这一点在剧本中可以做到;关于他身世的介绍,“有

一回”教“我”认字的描写、“有几回”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交代,都是分散写的,时间很不确切,这在剧本中就难办到。

身世,遭遇、性格的概括介绍,是小说刻划人物的独特手段。它可以概括较长时间内人物的行为表现,将分散的(也是在别的样式中无法或很难表现的)材料集中表现出来。类似《阿Q正传》前几章的描写,只能在小说里出现。

小说刻划人物,也可以做到直接与间接结合。人物出场,可以写入物;人物不出场,也可以写入物。间接写入物,可以在叙述故事中捎带提到,也可以在次要人物的议论中得到反映,还可以在两个人物之间相互映衬。同是在

小说刻划人物,还可以做到写形和写神结合。读者阅读作品,为其中的人物命运所吸引,不单要了解他的言淡举止,更重要的是要窥探他的思想灵魂。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人物行为的根据;人物形象的深刻、丰满,也源出于此。在文艺发展的进程中,人们不断对此提出更高的要求,迫使各种祥式不能不在这方面有所研讨。正是在这一点上,小说显示了它在表达上的巨大能量,小说的笔锋,可以深入到人物心灵深处,探奥搜微,似乎一切禁区死角都不存在;小说的笔力,可以梳理纷乱散漫的思绪,条分缕析,似乎一切繁难庞杂都要就范。

在鲁迅的小说中,较多的是采用结合人物行为举止透示心理的方法。仿佛是随意边一笔,竟然使读者得以窥见人物的隐秘,实在令人赞叹。在《祝福》中,几乎没有正面、直接去写祥林嫂的心理活动,然而人们从她那“瞪着”、“间或一轮”、“钉着我、“顺着”、“没有神采”、“旋转眼光”、“围着大黑圈”、“瞪着”、“窈陷下去”的眼睛和眼神中,不是可以看到她的灵魂吗?《阿Q正传》中的阿Q,对“革命”有着他自己的认识与幻想,文中第七章土谷祠的那段心理描写,实在是淋漓尽至。这些,与上述的写法不同,它得力于集中的状写与剖析。

小说的上述心理描写,在其它样式中则是较为困难的。在剧本中,一切都靠“演”出来,不是动作、言语透示,便是做作的自白 ,同时,揭示人物心理又要受到时问、空间的限制,具体些说它只能表现特定时间、地点的人物内心世界,无法像小说那样浮想联翩、思接千载。在散文中,这种以描述生活片断为主要内容的样式,怕也授难在状写人物心理时做刭尽兴,它只好采取以少胜多的写意笔法。这样,在韵味上有所得,而在细微处却有所失。就连电影文学这种新兴的能量颇大的样式,虽然有“主观镜头”、“幻想镜头”、“闪光镜头”、“回忆镜头”等等专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独特手段,但“诉诸视觉”“瞬息即逝”这些大框子却把它套住了。有才能的电影作家,面对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人笔下的几页乃至几十页的心理剖析,恐怕也要无能为力吧?

“意识流”手法,把小说揭示人物心灵的功能,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某些方面,竟然将事物推向它的反面。鉴于小说在心理描写上的独特功能,“意识流”派的作家们,以人的意识、思维活动为描写对象,运用诸如内心独白、幻觉、自由联思、客观心理描写、心理剖析等等手法,以独特的途径反映社会生活。应该看到,从艺术的角度看,意识流手法的出现,是小说内容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长于心理描写的小说,为什么不在心理描写上大显身手呢?然而,物极必反,任何事物的无限制的伸张,一定要走向它的反面。意识流派作家们,沉迷于小说心理描写的艺术快感,竟然忘记了小说本身。

什么是小说?尽管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但从人物、情节、环境三方面去限定这一祥式,总不至于遭到反对。小说是在相应的环境描写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塑造具有典型性的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用以广泛地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小说要写人,写心理是写人物的内容的一部分;小说要通过故事写人(这是做为阅读文学的一个先决条件),一旦有什么东西排斥了故事情节,则势必影响艺术效果。意识流派的小说家,用心理描写冲击了一切,也就冲击了小说本身。心理描写只是小说诸多手法之一,尽管它是有力的手法,但也不能恶性膨胀去代替一切。这正如一个人的双手,人们都希望它壮实有力,但如果它大过了身体,则要造成灾难。

我们欣喜地看到,意识流手法,在我国当代小说中得到了应用。中国作家们,对这种手法加以批判吸收,取其长,弃其短,增强了自己作品的表现力。例如,王蒙的《春之声》、《布礼》,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宗璞的《我是谁》等等,都因此种手法而使作品生色添采。

意识流手法,还不只限于心理描写,它还影响到结构等方面,这里不多谈了。

(二)小说对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的叙述,可以做到完整、多变。

敷演故事,本是小说形成后即着力注意的艺术焦点,所以既使是当它转向偏重刻划人物时,也不能不在这方面积累下大量的经验。何况,小说不管是讲说还是阅读,总是要靠故事情节来吸引听众和读者的。

叙述故事的技巧,历经各代积累,到了当代小说中,有了惊人的发展。本来,人世间的各种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千头万绪;为了在表现它时与之相适应,逼得小说艺术不能不如影逐形。故事的表述,应该巧妙地做到“事因人生,人以事显”;同时,它本身又该首尾相贯、摇曳多姿。小说在写人时很少禁区,在叙事时同样无甚障碍。这种叙事表现上的独特优越性,明显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小说表现故事,具有极强的适应性。现实生活是丰富多采、错综复杂的,世间的事件千头万绪、繁缛纷纭。从时间的因素看,有些事件绵延数年,源远流长;从空间的因素看,有些事件牵涉几地,场景广阔。俗称“一口难说两家事”,该是文艺家对此难阻发出的慨叹。

小说在这方面,有着自己独占的方便。一椿上下几十年、左右数万里发生的大事件,用剧本表现它,要用许多场次,而场次过多过碎又势必为表演带来困难。诗歌虽可以借助于它独有的跳动式的节奏,在表现时间、空间时一试身手,但总是要给人以凌乱、破碎之感。小说则不然,它可以上溯下延,虽概括漫长的岁月,仍能保持其连贯;它可以左勾右联,虽漫写众多场景,仍能保持其完整。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里,可否回忆往事,可否畅想未来,对不同时态中的事件可否交叉进行叙写,其它样式对此望而却步,小说却可以挺身而出。几个相互关联的事件,平行发展又互相制约,进而纠缠绕缭,小说可以对其有条有理地加以叙写,这又为其它样式所不及。能用二、三千字的篇幅写一个人的一生吗?叶圣陶在《一生》中做到了;能够用一只笔写出互相勾联牵涉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吗?茅盾在《子夜》中完成了。

小说表现故事,具有特殊的灵活性。事件的发生发展,总是依自然顺序进行的。事件发展的自然顺序,显示了事件的内在逻辑,是表述它时不可动摇的主干。然而,总是按部就班地叙写,未免使人感到平板。艺术是用有限的内容去反映那无限的世界,以少胜多是应该遵循的总的法则。在诸多事件中,难道没有主次吗?一个事件中的各个环节,岂能轻重均等?重要的结局,应该使读者先睹为快;虽属必要但易使人生厌的交代,最好是分散进行。小说叙述故事,可以使其中的情节串动、跳跃、顿宕、隐藏;正是在这诸多技巧中,使故事的表述生辉。在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死,由于作者把它倒置在故事的开头,该是多么撼人心弦。在《药》这篇作品中,从第三节到第四节,一下子就跳过了几年,又是何等地筒劲明快。

短篇小说,把上述的灵活性发展到了极点。为什么在生活中撷取一、二场景,竟然上下勾联、左右牵涉地写出在漫长时间、广阔空间发生的人与事,恐怕得力于对小说这种特点的运用。

小说表现故事,具有极大的孕含力。小说以故事为经,以人物活动、场景描绘为纬,交织成一部部生活的书。在小说中,故事的进展恰似流动的河水,载着人物们向前行进。这股河水的容量是巨大的,简直可以负载一切。有才能的小说家,总是那么吝啬,他们不肯轻易地推进情节,这使一般看热闹的外行颇惑失望。随着情节之水的流动,人物做尽了自己的戏,环境也得到了足够的渲染,就连作者的议论阐发也达到了尽兴。在冈察洛夫的小说《奥勃洛摩夫》一书中,整整的第一部,花费了十多万字,主人公仍然象开篇那样躺在床上。这在剧本中,怕是不能令人容忍的吧?在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有整章的议论文字,穿插在故事发展之中,恐怕人们对此也不敢轻易否定。说讲文学,似乎从此点得到启发。一部武松的故事,可以说上几个月;“血溅鸳鸯楼”这在电影、戏剧中只能打上几分钟的事件,说书时竟要费上几天。

中国小说,具有说故事的传统,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外国小说,由于它的发展建立在阅读基础之上,偏重静态的剖析。前者,生动活泼、引入入胜,但不免失之单薄,特别是不利于人物刻划与评论抒发。后者,条分缕析、鞭辟入里,但不免失之沉闷,对习惯看故事的中国读者,不利于普及传播。鲁迅是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第一人,他在中国小说的传统技巧基础上,吸收外国小说技巧的宝贵经验,铸造了一种全新的小说技巧。鲁迅的小说,注重在故事的演进中,通过人物自身言谈举止刻划人物,但在关键处所,也不排斥对人物的深入剖析。令人感到婉惜的是,他忙于战斗,转而运用杂文武器,茌小说创作上只是开了个头,就那样戛然而止了。

(三)小说对人物活动背景的描写,可以做到细微、具体。

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背景环境之中的,脱离特定历史条件、政治形势、自然氛围的人物是没有生命的。问题还不限于此,文学作品的背景环境的渲染,还有另外的作用,那就是显示社会生活的时代的、阶级的、地域的、民族的气息。人们会惊异地发现,文学作品中那随意点染的一件器物、一个细节、一片场景、一种气氛,也许与故事演进、人物刻划并无多大直接关系,但却可以从它们身上看到一个特定的时代。这种点染,增强了作品的厚度与深度。后世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民俗学家、宗教学家、地理学家,乃至推进历史前进的政治领袖人物,都可以从托尔斯泰、契诃夫、巴尔扎克、左拉、狄更斯、马克。吐温、曹雪芹、鲁迅等等巨匠的著作中,去吸取营养。一一这些,都是小说家,说小说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恐怕不是偏颇之词吧!

小说勾勒环境、点染气氛,有很大的随意性。这里没有丝毫的贬意,“随意”者,随处可行也。在小说中,可以专门介绍形势、描写景物;也可以在人物活动中,就目之所及捎带写出;还可以随着人物心情变化,使景物形态也随之变化。鲁迅的《一件小事》,几处写到了“风”:人冒着风,风伴着人;事因风起,入以风显。《白光》中,又几处用到了“月”。月伴着人,月衬出心。一一这里的“风”与“月”,是随手点染的,既省力,又讨好,可以说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这与剧本就大不相同了:剧本中的每一场,景物固定,既不许中途变换,又很难随时添加。

小说勾勒环境、点染气氛,又能做到有深度。一定的场景、气氛、细节、器物,总是有它历史的来龙去脉,有它现实的底蕴根源。如果能从生活中挖掘、选择具有深厚内容的细枝末节,往往起到超乎寻常的作用。这仿佛从肉猪身上割下的一块肉,它联系着周身的血脉与神经。鲁迅在《孔乙己》中描述了鲁镇酒店的格局,它不单为主人公提供了一个活动的场所,也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旧社会各阶级依照严格界限交往应酬的画面。老舍笔下的北京城,那漫天的黄沙,那酷热的夏日,那皇族的养鱼玩鸟,那军阀的聚宴堂会,那说书的、卖艺的、保镖的、讨饭的、拉车的、算卦的等等三教九流的生活细节的描绘,为我们提供了20世纪初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完整图景。

(四)小说对人物进行评论抒发,能够做到灵活、深刻。

写任何作品,都是为了表露作者的思想。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评价、主张,通过作品中人物表现出来。这种政治倾向,当然主要靠作品的情节与人物“自然地流露出来”;但是,也不排斥必要的评论与抒发。如果在关键症结之处,结合具体描绘,或画龙点睛,或条分缕析,在形象感染的基础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则会大大地提高艺术效果。我们拿小说与剧本比较,就会发现:在小说中作者可以随时随地出场,而在剧本中作者通常却只能退居后台。小说的作者,不单在叙事写人时,把自己的喜怒爱憎,浸注其中,而且,可以象一个万能评沦家随时表态:对事件,他可以予先提示,也可以事后阐发;对人物的言谈举止,他可以赞恶褒贬;对一些细枝末节,他可以充分挖掘它的内在意义;对不同时、地的事物,他可以联系比照,显示出本质和规律。

小说中的抒发评论,是十分灵活的。首先,小说的叙述者,就是一位合法的评论人。叙述人与事,作者先表态,使得读者不能不顺着这个思路走。其次,这种评论取材格外方便,可以就事论理,可以归拢小结,可以联系对比,还可以联想生发。又次,评论的角度是可以变化的,不单以叙述人的身份加以评论,就是以书中人物身份也可以评论;有时,还可以拟设论敌,然后加以论辩。

柳青的巨著《创业史》,在运用小说这抒发评论的手法上,达到了一个高峰。从小说的开卷,到受到干扰勉强完成的二部下卷结尾,通篇充满了论辩的战斗气息。小说的“题叙”,写了一九二九年陕西饥饿史上严酷的一页,这里边写了多少作者的感叹。主人公梁生宝出场了,作者如同一位“尊神”在守护着他,对于他的事业,发出一通又一通赞语;而对于那来自敌对势力的攻击,作者多次挺身而出去抗击;对那来自人民内部的误解,作者不厌其烦地去劝解。合作化这一空前的事业,在它的每一里程上,作者在做出形象反映的同时,又都做了理性的阐发。

小说的抒发评论,可以做到旨远意深。生活中的事物,哪怕是一些细枝末节,都浸透着生活的浆液,能否深入地开掘它,在于作者的才识。小说为这种开掘,提供了方便,只待作者去发挥才力。一包零碎的纸币,在剧本中出现,只不过是件小道具,然而在小说《创业史》第五章中梁生宝的手里出现,却不同凡响。作者先是慨叹道:  “钱对予那里的贫雇农,该是多么困难啊!庄稼人们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使唤。”接着,作者对这包零钱做了具体描写:“打开红布小包,又打开他妹子秀兰写过大字的一层纸,才取出那些七凑八凑起来的,用指头捅鸡屁股、锥鞋底子挣来的人民币来……”当梁生宝“拣出最破的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的时候,作者又禁不住感叹了:“这五分票再装下去,就要烂在他手里了。”这里边,并不多费笔墨的抒发评论,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农民深厚的情意,也表达了他对在合作化大路上奋斗的带头人的由衷敬爱。显然,在其它文学样式中,是很难挖掘出这一细节的生活底蕴。因而也难使这种阐发达到如此的深度的。

通过上节的简略研讨,我们可以发现,小说的艺术表现力,较之其它样式来说,是突出、优异的。围绕着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表现出那么多的独特技巧,不能不使人重视这种文学样式,以便更好地表现社会生活。然而,正如本文开篇时说的那样,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小说在具有强大表现力的同时,也有它的弱点。我们应该正视它,才能弃短就长。

小说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靠阅读,为了抓住读者,要有形象。鲜明的人物,具体的场景,为小说所不可少。如果说剧本较为概念,而可以由演出来弥补的话,空洞无物的小说则难以挽回败局。

同样是由于上述原因,小说要有故事。故事恰如一条金线,串起人物、场景、细节等等珠玉,才形成了完整的工艺品。叙事诗如果故事性不强,可以由浓重的描写、抒情来补救,而没有故事的小说,终难取得好的效果。

小说的容量大,它可以容纳那与情节关系并不紧密的次要人物、环境场景、细节器物、抒发议论,但往往由此产生偏差。有的作者随意穿插、尽兴阐发,使小说拖沓臃肿,破坏了作品的有机结构。

以上种种,都提醒作者们掌握艺术的辩证法:样式的优异之赴,恰是应该着力发挥而又格外节制之所。

当前,祖国正在朝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沸腾的生活向文学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只要我们充分调动各种文艺样式的表现力,就一定能够很好地完成上述要求。我们祝愿小说这一支花,在百花园中继续放出异采。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难忘的艺术节作文500字

全文共 487 字

+ 加入清单

六月,百花盛开、阳光灿烂。在孩子们的六月里,学校举行了校园文化艺术节。艺术节的节目丰富有趣、形式多样,舞台上同学们尽情歌舞、展示自己,精彩的节目个个让人难忘。最令我难忘的是,我有幸成为本次艺术节的小主持人!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次主持人选拔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这句话。本来以为主持人不过就是读一读稿子,这有什么难的。要知道我可是学校朗诵大赛的冠军呢!没想到,指导老师让我们一排练,我才知道原来主持人可不是那么好当的。

就说记台词吧,你不仅要记住自己的,还要知道前后同学的内容,这样衔接才自然流畅;不同的节目形式,不同的表演对象,介绍还要有不同的语调、表情、动作……真是“处处皆学问”啊!最难的是,排练中总会出现小插曲,大家就老是笑场。排练的活动室里,不时传来我们六个人清脆的笑声。这也算是“苦中有乐”吧!

大家经过刻苦训练,短短一周时间,我们就将台词练的滚瓜烂熟了。虽然嗓子练哑了,腿也站麻了,但是听到指导老师的赞扬,我的心里比吃了蜜糖还甜。

艺术节上,我们几个齐心协力,圆满完成了主持任务。听到大家热烈的掌声和赞扬声,我觉得再苦再累也值了。我期待,明年的艺术节早点来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体育艺术节作文

全文共 705 字

+ 加入清单

前几个月,我们学校专门为体育艺术节举办了一次运动会。这次运动会有我校2至6年的全体师生。领导和课任老师。

早上七点多,还没等运动会开始,操场上就已经人山人海了:有的搬桌椅,有的协助老师拉横幅,有的协助老师支彩旗。有的同学已经买了助威的喇叭。各个班桌子前满是鲜花。

更具有节日气氛的地方就是学校主席台前:雨达上是大横幅“东丰县实验小学2007年体育艺术节”。旁边各是两条横幅:“我快乐,我健康,我运动,我成长。”和“全民健身,喜迎奥运”。主席台前各位领导的桌子是用大红布铺设的,桌子上放着许多五彩缤纷的花。

首先,校长开始讲话。当她读到“东丰县实验小学2007年体育艺术节现在开始时,全场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九点整,运动会开始了。有的在赛跑,有的在拔河,有的在跳高,有的在跳远……旁边的同学也在为那些运动员加油助威:有的扬起手中的红旗,有的使劲吹挂在脖子上的喇叭,有的没有这些东西的,就为这些运动员大喊”加油“。那声音像一只只狮子在高呼。旁边一些人有的在参加“水果拼盘”,有的在“画画"。主席台前各个班出两个节目,有唱歌,跳舞等多种节目。

下午两点多,那些校本,美术老师把各个年级学生的字画挂在校园西侧。我们看见了,也走过去看了看,果然让人大饱眼福。

不知过了多久,运动会结束了。校长宣读比赛成绩。宣布完了之后,就宣读闭幕词。当她读到”东丰县实验小学2007年体育艺术节闭幕“时,脸上的神情立刻变得激动起来。全场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这次运动会,我认为很好。即传播了奥运文明,又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在全国迎奥运的大环境响应下,我们小镇也积极的响应了这一”行动”--为奥运而喝彩,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奥运会的重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艺术作文

全文共 1001 字

+ 加入清单

艺术,什么是艺术?艺术有很多种。比如音乐类呀,美术类呀……我就喜欢这些,它们丰富了我的课外生活,同时也美化了我的生活。

平时不上课的时候,我就会在家里弹钢琴。每当打开钢琴盖的那一刻,看到它那一排排整齐的琴键:黑的、白的,交错着,等待着在我的十指下一展歌喉。每当弹琴的时候,我会想像自己是一位钢琴家,不,或者是一位演奏家,在美丽皎洁的月光下演奏着我喜欢的《月光曲》,或是吹起能发出空悠婉转声音的笛子;又或是拉起能发出优雅、复古弦音的小提琴……简直太美妙了,一想起这些,一股愉快,清爽,超凡脱俗的感觉就涌上心头,非常畅快!想想看,当个音乐家,又或者演奏家,每天沉浸在各种音乐的美妙音色中,将会是多么美好的人生,充满了畅快淋漓的感觉……

然而,我更希望我是一个画家,在我闲暇之时,绘画、创作是我最想做的事情。在作画的时候,我感觉可以绘出我心中所有的美好。

从小我就喜欢绘画,也算颇有天赋,不过天赋也需要不断的努力,我从四岁开始学习绘画,到现在已经七年了,我一直坚持着,努力学习,努力练习,从来不曾松懈!因为我知道我有一个美丽的梦,而为了完成这个梦,我就要不断的努力,不断的练习,才能画出我心中的美好!

大自然,人的生活。就像风,它是无形的,人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其实我却并不这么想,我想把它变成一个可爱的风精灵,可以一直陪伴着我,无论是白天黑夜,四季交替,都会有春精灵,夏精灵,秋姑娘和冬婆婆,始终陪伴在我的身边,陪我一起感受大自然,感受生活……有时,万物并非像人们想的那样平凡,它们其实也有生命,就像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精灵,又或者是灵鸟,魔法鸟,或者其他生物,它们也有喜怒哀乐。甚至还可能是你自己无形的,内心深处的自我……这些所有的感触,认知,我都想画下来,然后通过我的画让所有人都可以感受到这些,让我的画可以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感染世界上的每一个人……这是一个画家的责任,让人们都可以感受到美好,让温暖洒在每个人的心田,向世界撒下生机和爱的种子,播种无尽的希望……

艺术家,不错,它是藏在每一个追梦者心底的明灯。对我而言无论是演奏家还是画家都是我心底的艺术梦,就向一颗渺小的星辰在闪闪发光,它会在我的不断努力下发光发亮!让我的一个个艺术梦成真。我一定要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家!用我的行动,我的力量去美化生活,用我的心去感受生活,让人们都充满对生活美好的憧憬和希望!因为每个人的愿望和梦想都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宋代文学艺术

全文共 239 字

+ 加入清单

1.宋词

(1)北宋著名词人

苏轼:号“东坡居士”,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世称“三苏”。

秦观: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

李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是其代表作。

(2)南宋著名词人及其作品概况

李清照:婉约派兼得豪放派。

辛弃疾:豪放派词人,第一次把金戈铁马的铿锵之声带入词的歌唱里来。

陆游: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2.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艺术家黄想想读后感

全文共 1309 字

+ 加入清单

艺术滋养,成就人生

捧着《艺术家黄想想》这本书时,我就被这个书名吸引住了,它将我带入了好奇的想象之中:一个小孩子如何成为艺术家?

走进《艺术家黄想想》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主人公对艺术的强烈追求和热爱,他拥有者着极高的艺术造诣和艺术修养。在汪玥含的笔下,我认识了对音乐痴迷、爱好舞蹈和演戏、拥有丰富的想象力、看似平凡却实不平凡的“少年艺术家”——黄想想。

音乐是生命的一部分

汪玥含笔下的黄想想在他妈妈的肚子里时,就对音乐有一种特殊的喜爱感,每当音乐响起不足一分钟,肚子里的黄想想就开始展示他欣赏音乐的独特方式:有节奏地踢打妈妈的肚皮。

在黄想想的生活里,疲劳时,音乐能够让他放松身心;烦躁时,音乐能够让他忘却烦恼;学业之余,音乐能够充实他的生活……音乐是黄想想欢乐生活的使者,是烦躁生活的克星。

黄想想对于音乐的热爱与执着,让我想到音乐家叫舒伯特,他因为贫穷而经常饿肚子。一次,他在一家餐馆坐着,等待能够偶遇熟人帮他买单。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舒伯特仍旧没有遇见熟人。这时,他忽然读到一首登在报纸上的小诗,他灵机一动,即兴将小诗改成了一首小曲子,演奏出来献给餐馆的店长。店长陶醉其中,十分愉悦,立刻给舒伯特送上一份免费的牛排。

音乐有时候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长期受到音乐的熏陶、滋养的人总会和平常人不一样,这也就是艺术对一个人的滋养和影响。可见,音乐在艺术的组成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黄想想的选择和追求,是正确的,他将乐融进自己的生命,用充实的生命去创造生命的价值。

舞蹈是艺术的一部分

黄想想非常喜欢跳舞。汪玥含在《迈克尔杰克逊》一书中写道:小学三年级的黄想想放学后静坐在家里,一口气就把迈克尔杰克逊的慕尼黑演唱会的现场视频看完,便学会了迈克尔杰克逊的侧行和退式太空步。

有谁能够拍拍胸脯说自己比黄想想更热爱舞蹈呢?要想成为真正的、有内涵的艺术家就要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和对艺术的完全痴迷,除此之外,还要有超强的学习能力。

舞蹈表面上是一系列的肢体动作,实际上是人的内心的表现。每一个肢体动作就是内心的表述,能够做到形体与内心两者完美结合的人,堪称是“舞蹈家”、“艺术家”,黄想想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偶像是成为艺术家的因素

黄想想的偶像是迈克尔·杰克逊,他能将迈克尔·杰克逊的太空步表演得淋漓尽致,迈克尔·杰克逊的经典形象也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

随着现代社会娱乐圈的扩展,衍生出一批又一批的明星,追星族也层出不穷。偶像可以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我们可以去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不断地超越自己,成为一个艺术家。

追求偶像是一把双刃剑。有的学生追星族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树立自己的目标,一步一步地朝自己的梦想走进。然而,有些追星学生只追求闪耀的偶像光环,不适当的追星反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诱发少年犯罪。寻找自己心中的偶像,并且把他当作我们自己前进的目标,不断努力,那么我们也能成为别人的偶像。在这个过程中,偶像这个头衔得到升华,我们最终就会成为一名艺术家。偶像是成为艺术家的因素。

黄想想,为今天的青少年艺成长,提供了一面镜子。如何拥有一个让内心愉悦的童年,如何树立心中的偶像目标,如何拓展青少年时代生命的宽度,黄想想会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和启迪。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读书是艺术作文

全文共 557 字

+ 加入清单

读书不是为了追名逐利,读书是艺术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枯燥烦闷时,读书能使我心情愉悦;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我的心,让我看清前路;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我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我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我坚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朽,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我喜欢在一个晴朗的午后,端上一杯香茗,在缕缕轻雾中捧起一本书,品着茶香,嗅着书香,反复咀嚼,品味着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阳光温柔又钝重地洒下,透过皮肤一丝丝进入血液。伴随着书本里文字的起伏跌宕,我的心暖暖的,暖暖的。阳光把我的轮廓晒成金黄,混合着这慵懒的时光,酿成记忆。

与书为伴,我徜徉在文字的乐园里,翻看,也倾听,倾听文人墨客的浅吟,倾听崇高灵魂的低唱。我熄灭昏黄的灯光,在一片黑夜里寻不到飞虫的身影。在一团黑色的迷雾中,我看到自己蜕变成一只小小的飞蛾,飞向那片明亮的书海……

[读书是艺术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小说艺术表现的作用

全文共 10888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小说,对我國读者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小说艺术表现作用,欢迎借鉴!

一、研究小说艺术形式的重要意义

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長河中,有过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文学样式,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产生,发展、消亡。每一种文学样式,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表现当时的社会生活竭尽全力;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它自身的生灭。我们有过众多出色的学者,曾对文学发展

做过同样出色的研究,从中总结出很多颇有教益的经验与规律;然而,从艺术形式上,亦即从文学本身的规律上去研究它们,却很少有人去做。至今,在我们这样历史悠久、幅员广阔的國度里,还没有一本完善的《文体学》专著,就是一个明证。

上述情况,有着深远的历史原因。在漫長的封建社会里,文学始终不能登上大雅之堂,除了诗歌可以做为赞颂统治阶级以及上层人士间酬答的工具之外,其余可以说都被视为邪端异说。特别是小说这一样式,向来受到轻慢。如果说对文学样式进行研究,前人还给我们留

下为数不少的“诗话”“词话”的话,而对小说样式的研究的著述,实在是风毛麟角。

从文学发展的历史状况来看,十九世纪以来,小说这种样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运用语言表达社会生活的文学诸种样式中,已经超群绝伦,人们可以一口气说出几十种乃至上百种列入世界名著的小说来。就中國文学史的情况看,曾经有过几个繁荣时期:唐宋的诗词、

元代的杂剧、明清的小说。可以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社会生活日趋繁杂多变,小说正是适应这种情况而完成了它的发展。这充分表明了,小说出于它本身艺术表现上的原因,才能够肩负重任,大显身手。

从艺术形式上去研究小说,不是没有意义的。不错,鲁迅曾否定过“小说作法”,但我们应该历史地、客观地去领会他的这一论断。他否定的是当时草率成篇专为骗钱的“密诀”“入门”之类的书籍,绝不反对对小说艺术进行研究。在鲁迅的著作中,论及小说作法的篇

章很多,假如不是由于斗争紧迫无暇顾及,他倒真会写一部高水平的“小说作法”来呢。

“利其器”向来是做好工作的先决条件,作小说,怎么可以不研究作法呢?

当前,我们正处在建设四化的历史时期,亿万人民高昂的情绪、举國上下沸腾的场面,需要我们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去表现它。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如果我们在运用各种文学样式时,能够扬其長,弃其短,则必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说发展的历史,就是小说艺术发展的历史。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对小说提出日益繁难的要求;这要求,成为小说艺术发展的动力,使它完成自身的发展。

中國小说,经历了漫長的发展道路。它从古代神话传说、史传文学吸取了营养,在魏晋六朝志怪、志人小说和唐宋传奇中初具规模,于宋元话本中日趋成熟,至明清小说中达到高峰。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國小说不单在表现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深刻、广泛,而且与之相适

应在艺术表现上也越来越灵活、有力。

二,小说艺术表现力在逐步提高

从小说发展的历史来看,艺术表现力的逐步提高,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一)对人物刻划的手法日趋丰富、多样。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是从记事开始的。魏晋小说,不过是如鲁迅所说的“粗陈梗概”(《中國小说史略>),因为作者们的着眼点是“搜奇记逸”。唐宋传奇,已经在叙述故事力求“宛转”的同时,注意落墨于人物形象。所以,在唐宋传奇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刻划人物的细节和人物内心世界的简单表露。到了宋元话本中,人物已经从故事的演进中凸现出来,得到了多方面的表现。有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固然是吸引住听众的一个先决条件;但要想真正抓住听众,还需得力于绘声绘形的渲染。这样,说活艺术必须做到:“讲论处不滞搭、不絮烦,敷演处有规模、有收拾,冷淡处拾掇得有家数,热闹处敷演得越久長。(《醉翁谈录,小说开辟》)说到底,故事中人物的命运是听众关注的焦点,说话人的“敷演”就不能不围绕着它来进行。话本中的人物,面貌是清晰可见的,这里有具体的肖象描写;这些人物的身世是清楚的,这里有概括的介绍;这些人物的言谈举止是活灵活现的,这里有语言、动作的简劲描绘;这些人物的内心是可以窥测的,这里有多种方式的心理交代。明清小说,使小说艺术达到了高峰。《红楼梦》一书,单就人物描写的艺术方法而论,可以说无愧于世界名著的称号。在人物描写的手法上,且不说那性格化的语言,也不说那独特性的动作,就那心理描写的多样性来说,也足以使人惊服。这里不但运用了结合人物行为言谈透示心理的传统手法,而且运用了条分缕析的静态剖析的创新手法,也运用了诸如幻境、梦境等等特异手法。有人说,静态剖析的心理描写手法,为19世纪西洋小说所独有,可是我们的伟大作家曹雪芹,在18世纪闭塞的中國却使用了它,恐怕这个手法的“独创权”不该归于外人吧。再说,意识流动,意识交流的写法,在《红楼梦》的幻景、梦境中有所体现,也可以说是“意识流”的较早的应用吧。综上所述,小说艺术在发展中,逐渐把人物描写推到首位,相应地也就促进了人物描写手法的丰富多样。

(二)对故事叙述的方式日趋曲折、多变。

敷演故事,一开始就成为小说着力解决的任务,但由于当时种种条件的限制,在形式上并没有那么复杂多变的手法。志怪、志人小说及传奇,大都叙述简单的故事,而且依自然顺序,平板地叙述交代。到了话本小说里,情况有了大的变化。由于说话人要靠“三寸不烂之舌”吸引住听众,就必须有一个动人而曲折的故事。故事的曲折动人,固然要靠故事本身;但在叙述交代时运用一些技巧,则不但不是多余的,而且是必需的。先提出结局,后交代过程,可以造成悬念;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使繁杂的故事得以表现;线索人物、线索物件的使用,使情节可以严谨贯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故事能够层层推进。如果仔细考察中國古典小说,就可以发现,短篇向長篇有个过渡时期,这种过渡从《西游记》、《水浒传》等著作中都可以看得出来。先有了精心构制的短篇形式,再用它连环延续,最后才有了通体安排妥切的長篇结构《红楼梦》在安排情节方面,又达到另一个高峰。繁杂的生活琐事,众多的人物行为,是那样如涓涓细流归入大海;而看去平淡的家务事、儿女情,又是那样丝丝入扣、层层相因地依据它自身的逻辑在变化发展。面对《红楼梦》所表现的生活事件,恐怕除了曹雪芹以外的作者,都会束手无策吧。看来,小说艺术的焦点从叙事转向写人,并没有降低对叙事本身的要求,而是使它进一步发展,以适应着力刻划人物的需要。何况,叙事本身,也是小说艺术的一个不可推卸的任务。

(三)对背景、环境的渲染,日趋浓重、炽烈。

由于传奇以前的小说,还只是粗陈梗概,对故事演进的背景、人物活动的环境,还很少交代。这样,那时的小说在表现社会生活的厚度方面,就很受限制。在话本小谠中,情况开始有了变化。说话人为了绘声绘形地表现人物,便不能不连同他们身处其境的社会形势与自然氛围,也加以必要的渲染。但应该看到,这种对背景、环境的交代,还是很简单的,而且有时也流于公式化,如话本、讲史乃至后来小说中的“风景赞”“器物赞”“肖象赞”等等。又是在伟大著作《红楼梦》中,上述写法达到了新的高峰。这部被誉为“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作品,对于当时社会生活提供了那样丰富多采的画面,实在今人惊叹。《红楼梦》中社会背景和自然环境的描写,诸如政治形势的透示,人物关系的显现,世态人情的披露,风俗习惯的点染,山川景物的勾勒,用具器物的描绘,加强了作品的厚度和深度,使后世读者从中得到的东西比从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统计学家那里得到的要多得多。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作者在完成上述任务时的技巧,曹雪芹一反过去的那种简单而又刻板的写法,结合人物言淡举止,适应故事的推进演化,或随意点染,或着力铺陈,千姿百态,各尽其巧。

(四)作者对人物、事件的评论抒发,日趋强烈、灵活。

小说的思想,主要靠故事、人物本身去完成;但是,这并不排斥作者的评论抒发。在传奇以前的小说中,还很少出现作者出面表态的情况。话本艺术中,由于有了说话人这一特定的讲述者,就可以随着故事的演进,抒发他的感慨赞叹,也可以对不同人物表示喜厌爱憎。话本中的楔子,内容中很大的因素是警世喻俗的规劝之言。《红楼梦))在这方面,同样攀上高峰。作者的意旨,竟然用了那么多的艺术手段来强调、陈述,实在是后世小说作者的楷模。在这部伟大作品里,表达作者的观点主张,是那样的形式多样,又是那样的方法灵活。这里面有几个次要人物做为作者的代言人,又有假主要人物之口发出的议论,有凭借某些细节显示的哲理,又有随处进行的即兴阐发。

小说形式的发展,原因在于小说本身。社会生活提出要求,这只是提出了文学形式发展的客观要求,能否适应这种要求完成这种发展,则要取决于文学形式本身的主观条件。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不能适应社会生活要求而消亡的文学样式,是并不乏见的,例如中國的宋

词、元曲。那么,为什么在近最几百年间,不是别的文学样式,而恰恰是小说得到充分地发展呢?原因恐怕不难找出。

三,小说艺术表现力的特点

文学是以语言为工具来表现社会生活的,粗粗看来,它似乎不如线条、色彩、音响、造型等等手段那么生动、有力。但是,它的优点,也正在于它的表达条件的简朴。语言,犹如空气和水,无所不在,一当它掌握在巨匠手中,便生出无限的魔力。画一幅万人交战的场面,需要大幅的纸和多量的油彩,而当具体描绘时,则要有千钧的笔力;至于用色彩表现抽象的思维、声音,更是使一般匠人无能为力。在语言艺术领域中,情况则有了不同,尺幅之中可以囊括天下,寸毫之端可以尽洒风情。

社会生活,要求文学去反映它,而这要求似乎是无限的。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总是达不到极限,而只能逐步提高这种反映的深度、广度、厚度。

那么,社会生活对文学提出怎样的要求呢?概括说来,就是:对人物刻划的生动、丰满,对人物关系(故事情节)叙述的完整、多变,对人物活动的背景环境描写的细微、广泛,对人物行为的评论的深刻、灵活。

应该看到,在实现上述要求时,小说这一样式,较之诗歌、散文、剧本,有着独特的优越性。也可以说,满足上述要求,恰恰是小说之所長。下面,让我们对此做较为详细的研讨。

(一)小说可以生动、丰满地刻划人物。

“文学是人学”,各种文学作品,都以写人为中心。在人物刻划上,小说的艺术手段是多种多样的。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小说在刻划人物形象时,几乎不受什么限制。

这里,我们不妨拿小说与其它文学样式比较一下。诗歌中写人物的叙事诗,在进行人物刻划时,为适应这种凝炼的艺术形式,恐怕很难尽兴;再说,既使找到了那有力的动作、话语,也要屈从于那容量有限的诗行。剧本是供表演用的,它的主人公们,只能靠形诸于外的动作、语言去感染观众;尽管剧作家们创造了例如“独白”之类的揭示人物内心的方式,但要达到探微入细、淋漓尽至,怕也有不小的困难。

小说在这方面是得天独厚的。它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或明或暗、或虚或实、或表或里、或分或合地去完成人物刻划。详细地介绍小说刻划人物的方法,不是本文的任务,这里仅就这种刻划的独异性谈谈几点看法。

小说刻划人物,能够做到集中与分散结合。在小说中,一个人物出场了,作者将对他的言淡举止、遭遇命运负责。如果他是一个主要人物,我们则看到作者在他身上浸注的心血。从集中写的角度,有出场后的大段概括介绍,有特定行为的着力描写。而从分散的角度看,

则随时随地都可写他,交代故事时可以点到他,写别的人物时可以想到他;就是在集中的概括介绍中,又何尝不是把很長时间分散的材料集拢到一起的呢。以鲁迅小说《孔乙己》为例,孔乙已出场共两次,是集中写他,这一点在剧本中可以做到;关于他身世的介绍,“有

一回”教“我”认字的描写、“有几回”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交代,都是分散写的,时间很不确切,这在剧本中就难办到。

身世,遭遇、性格的概括介绍,是小说刻划人物的独特手段。它可以概括较長时间内人物的行为表现,将分散的(也是在别的样式中无法或很难表现的)材料集中表现出来。类似《阿Q正传》前几章的描写,只能在小说里出现。

小说刻划人物,也可以做到直接与间接结合。人物出场,可以写入物;人物不出场,也可以写入物。间接写入物,可以在叙述故事中捎带提到,也可以在次要人物的议论中得到反映,还可以在两个人物之间相互映衬。同是在

孔乙己身世的交代,“有一天”关于孔乙己被打折了腿的议论,结尾关于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的推测,都是间接写的。这种间接描写,虽然在剧本、叙事诗、散文中也可看到,但都不及在小说中这样自由。

小说刻划人物,还可以做到写形和写神结合。读者阅读作品,为其中的人物命运所吸引,不单要了解他的言淡举止,更重要的是要窥探他的思想灵魂。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人物行为的根据;人物形象的深刻、丰满,也源出于此。在文艺发展的进程中,人们不断对此提

出更高的要求,迫使各种祥式不能不在这方面有所研讨。正是在这一点上,小说显示了它在表达上的巨大能量,小说的笔锋,可以深入到人物心灵深处,探奥搜微,似乎一切禁区死角都不存在;小说的笔力,可以梳理纷乱散漫的思绪,条分缕析,似乎一切繁难庞杂都要就范。

在鲁迅的小说中,较多的是采用结合人物行为举止透示心理的方法。仿佛是随意边一笔,竟然使读者得以窥见人物的隐秘,实在令人赞叹。在《祝福》中,几乎没有正面、直接去写祥林嫂的心理活动,然而人们从她那“瞪着”、“间或一轮”、“钉着我、“顺着”、“没有神采”、“旋转眼光”、“围着大黑圈”、“瞪着”、“窈陷下去”的眼睛和眼神中,不是可以看到她的灵魂吗?《阿Q正传》中的阿Q,对“革命”有着他自己的认识与幻想,文中第七章土谷祠的那段心理描写,实在是淋漓尽至。这些,与上述的写法不同,它得力于集中的状写与剖析。

小说的上述心理描写,在其它样式中则是较为困难的。在剧本中,一切都靠“演”出来,不是动作、言语透示,便是做作的自白 ,同时,揭示人物心理又要受到时问、空间的限制,具体些说它只能表现特定时间、地点的人物内心世界,无法像小说那样浮想联翩、思接千载。在散文中,这种以描述生活片断为主要内容的样式,怕也授难在状写人物心理时做刭尽兴,它只好采取以少胜多的写意笔法。这样,在韵味上有所得,而在细微处却有所失。就连电影文学这种新兴的能量颇大的样式,虽然有“主观镜头”、“幻想镜头”、“闪光镜头”、“回忆镜头”等等专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独特手段,但“诉诸视觉”“瞬息即逝”这些大框子却把它套住了。有才能的电影作家,面对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人笔下的几页乃至几十页的心理剖析,恐怕也要无能为力吧?

“意识流”手法,把小说揭示人物心灵的功能,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某些方面,竟然将事物推向它的反面。鉴于小说在心理描写上的独特功能,“意识流”派的作家们,以人的意识、思维活动为描写对象,运用诸如内心独白、幻觉、自由联思、客观心理描写、心理剖析等等手法,以独特的途径反映社会生活。应该看到,从艺术的角度看,意识流手法的出现,是小说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長于心理描写的小说,为什么不在心理描写上大显身手呢?然而,物极必反,任何事物的无限制的伸张,一定要走向它的反面。意识流派作家们,沉迷于小说心理描写的艺术快感,竟然忘记了小说本身。什么是小说?尽管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但从人物、情节、环境三方面去限定这一祥式,总不至于遭到反对。小说是在相应的环境描写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塑造具有典型性的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用以广泛地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小说要写人,写心理是写人物的内容的一部分;小说要通过故事写人(这是做为阅读文学的一个先决条件),一旦有什么东西排斥了故事情节,则势必影响艺术效果。意识流派的小说家,用心理描写冲击了一切,也就冲击了小说

本身。心理描写只是小说诸多手法之一,尽管它是有力的手法,但也不能恶性膨胀去代替一切。这正如一个人的双手,人们都希望它壮实有力,但如果它大过了身体,则要造成灾难。

我们欣喜地看到,意识流手法,在我國当代小说中得到了应用。中國作家们,对这种手法加以批判吸收,取其長,弃其短,增强了自己作品的表现力。例如,王蒙的《春之声》、《布礼》,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宗璞的《我是谁》等等,都因此种手法而使作品生色添采。

意识流手法,还不只限于心理描写,它还影响到结构等方面,这里不多谈了。

(二)小说对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的叙述,可以做到完整、多变。

敷演故事,本是小说形成后即着力注意的艺术焦点,所以既使是当它转向偏重刻划人物时,也不能不在这方面积累下大量的经验。何况,小说不管是讲说还是阅读,总是要靠故事情节来吸引听众和读者的。

叙述故事的技巧,历经各代积累,到了当代小说中,有了惊人的发展。本来,人世间的各种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千头万绪;为了在表现它时与之相适应,逼得小说艺术不能不如影逐形。故事的表述,应该巧妙地做到“事因人生,人以事显”;同时,它本身又该首尾相

贯、摇曳多姿。小说在写人时很少禁区,在叙事时同样无甚障碍。这种叙事表现上的独特优越性,明显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小说表现故事,具有极强的适应性。现实生活是丰富多采、错综复杂的,世间的事件千头万绪、繁缛纷纭。从时间的因素看,有些事件绵延数年,源远流長;从空间的因素看,有些事件牵涉几地,场景广阔。俗称“一口难说两家事”,该是文艺家对此难阻发出的慨叹。

小说在这方面,有着自己独占的方便。一椿上下几十年、左右数万里发生的大事件,用剧本表现它,要用许多场次,而场次过多过碎又势必为表演带来困难。诗歌虽可以借助于它独有的跳动式的节奏,在表现时间、空间时一试身手,但总是要给人以凌乱、破碎之感。小说则不然,它可以上溯下延,虽概括漫長的岁月,仍能保持其连贯;它可以左勾右联,虽漫写众多场景,仍能保持其完整。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里,可否回忆往事,可否畅想未来,对不同时态中的事件可否交叉进行叙写,其它样式对此望而却步,小说却可以挺身而出。几个相互关联的事件,平行发展又互相制约,进而纠缠绕缭,小说可以对其有条有理地加以叙写,这又为其它样式所不及。能用二、三千字的篇幅写一个人的一生吗?叶圣陶在《一生》中做到了;能够用一只笔写出互相勾联牵涉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吗?茅盾在《子夜》中完成了。

小说表现故事,具有特殊的灵活性。事件的发生发展,总是依自然顺序进行的。事件发展的自然顺序,显示了事件的内在逻辑,是表述它时不可动摇的主干。然而,总是按部就班地叙写,未免使人感到平板。艺术是用有限的内容去反映那无限的世界,以少胜多是应该遵

循的总的法则。在诸多事件中,难道没有主次吗?一个事件中的各个环节,岂能轻重均等?重要的结局,应该使读者先睹为快;虽属必要但易使人生厌的交代,最好是分散进行。小说叙述故事,可以使其中的情节串动、跳跃、顿宕、隐藏;正是在这诸多技巧中,使故事的表

述生辉。在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死,由于作者把它倒置在故事的开头,该是多么撼人心弦。在《药》这篇作品中,从第三节到第四节,一下子就跳过了几年,又是何等地筒劲明快。

短篇小说,把上述的灵活性发展到了极点。为什么在生活中撷取一、二场景,竟然上下勾联、左右牵涉地写出在漫長时间、广阔空间发生的人与事,恐怕得力于对小说这种特点的运用。

小说表现故事,具有极大的孕含力。小说以故事为经,以人物活动、场景描绘为纬,交织成一部部生活的书。在小说中,故事的进展恰似流动的河水,载着人物们向前行进。这股河水的容量是巨大的,简直可以负载一切。有才能的小说家,总是那么吝啬,他们不肯轻易地推进情节,这使一般看热闹的外行颇惑失望。随着情节之水的流动,人物做尽了自己的戏,环境也得到了足够的渲染,就连作者的议论阐发也达到了尽兴。在冈察洛夫的小说《奥勃洛摩夫》一书中,整整的第一部,花费了十多万字,主人公仍然象开篇那样躺在床上。这在剧本中,怕是不能令人容忍的吧?在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有整章的议论文字,穿插在故事发展之中,恐怕人们对此也不敢轻易否定。说讲文学,似乎从此点得到启发。一部武松的故事,可以说上几个月;“血溅鸳鸯楼”这在电影、戏剧中只能打上几分钟的事件,说书时竟要费上几天。

中國小说,具有说故事的传统,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外國小说,由于它的发展建立在阅读基础之上,偏重静态的剖析。前者,生动活泼、引入入胜,但不免失之单薄,特别是不利于人物刻划与评论抒发。后者,条分缕析、鞭辟入里,但不免失之沉闷,对习惯看故事的中國读者,不利于普及传播。鲁迅是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第一人,他在中國小说的传统技巧基础上,吸收外國小说技巧的宝贵经验,铸造了一种全新的小说技巧。鲁迅的小说,注重在故事的演进中,通过人物自身言谈举止刻划人物,但在关键处所,也不排斥对人物的深入剖析。令人感到婉惜的是,他忙于战斗,转而运用杂文武器,茌小说创作上只是开了个头,就那样戛然而止了。

(三)小说对人物活动背景的描写,可以做到细微、具体。

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背景环境之中的,脱离特定历史条件、政治形势、自然氛围的人物是没有生命的。问题还不限于此,文学作品的背景环境的渲染,还有另外的作用,那就是显示社会生活的时代的、阶级的、地域的、民族的气息。人们会惊异地发现,文学作品中那随意点染的一件器物、一个细节、一片场景、一种气氛,也许与故事演进、人物刻划并无多大直接关系,但却可以从它们身上看到一个特定的时代。这种点染,增强了作品的厚度与深度。后世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民俗学家、宗教学家、地理学家,乃至推进历史前进的政治领袖人物,都可以从托尔斯泰、契诃夫、巴尔扎克、左拉、狄更斯、马克。吐温、曹雪芹、鲁迅等等巨匠的著作中,去吸取营养。一一这些,都是小说家,说小说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恐怕不是偏颇之词吧!

小说勾勒环境、点染气氛,有很大的随意性。这里没有丝毫的贬意,“随意”者,随处可行也。在小说中,可以专门介绍形势、描写景物;也可以在人物活动中,就目之所及捎带写出;还可以随着人物心情变化,使景物形态也随之变化。鲁迅的《一件小事》,几处写到

了“风”:人冒着风,风伴着人;事因风起,入以风显。《白光》中,又几处用到了“月”。月伴着人,月衬出心。一一这里的“风”与“月”,是随手点染的,既省力,又讨好,可以说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这与剧本就大不相同了:剧本中的每一场,景物固定,既不许中途变换,又很难随时添加。

小说勾勒环境、点染气氛,又能做到有深度。一定的场景、气氛、细节、器物,总是有它历史的来龙去脉,有它现实的底蕴根源。如果能从生活中挖掘、选择具有深厚内容的细枝末节,往往起到超乎寻常的作用。这仿佛从肉猪身上割下的一块肉,它联系着周身的血脉与

神经。鲁迅在《孔乙己》中描述了鲁镇酒店的格局,它不单为主人公提供了一个活动的场所,也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旧社会各阶级依照严格界限交往应酬的画面。老舍笔下的北京城,那漫天的黄沙,那酷热的夏日,那皇族的养鱼玩鸟,那军阀的聚宴堂会,那说书的、卖艺的、保镖的、讨饭的、拉车的、算卦的等等三教九流的生活细节的描绘,为我们提供了20世纪初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完整图景。

(四)小说对人物进行评论抒发,能够做到灵活、深刻。

写任何作品,都是为了表露作者的思想。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评价、主张,通过作品中人物表现出来。这种政治倾向,当然主要靠作品的情节与人物“自然地流露出来”;但是,也不排斥必要的评论与抒发。如果在关键症结之处,结合具体描绘,或画龙点睛,或条分缕析,在形象感染的基础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则会大大地提高艺术效果。我们拿小说与剧本比较,就会发现:在小说中作者可以随时随地出场,而在剧本中作者通常却只能退居后台。小说的作者,不单在叙事写人时,把自己的喜怒爱憎,浸注其中,而且,可以象一个万能评沦家随时表态:对事件,他可以予先提示,也可以事后阐发;对人物的言谈举止,他可以赞恶褒贬;对一些细枝末节,他可以充分挖掘它的内在意义;对不同时、地的事物,他可以联系比照,显示出本质和规律。

小说中的抒发评论,是十分灵活的。首先,小说的叙述者,就是一位合法的评论人。叙述人与事,作者先表态,使得读者不能不顺着这个思路走。其次,这种评论取材格外方便,可以就事论理,可以归拢小结,可以联系对比,还可以联想生发。又次,评论的角度是可以变化的,不单以叙述人的身份加以评论,就是以书中人物身份也可以评论;有时,还可以拟设论敌,然后加以论辩。

柳青的巨著《创业史》,在运用小说这抒发评论的手法上,达到了一个高峰。从小说的开卷,到受到干扰勉强完成的二部下卷结尾,通篇充满了论辩的战斗气息。小说的“题叙”,写了一九二九年陕西饥饿史上严酷的一页,这里边写了多少作者的感叹。主人公梁生宝出场了,作者如同一位“尊神”在守护着他,对于他的事业,发出一通又一通赞语;而对于那来自敌对势力的攻击,作者多次挺身而出去抗击;对那来自人民内部的误解,作者不厌其烦地去劝解。合作化这一空前的事业,在它的每一里程上,作者在做出形象反映的同时,又都做了理性的阐发。

小说的抒发评论,可以做到旨远意深。生活中的事物,哪怕是一些细枝末节,都浸透着生活的浆液,能否深入地开掘它,在于作者的才识。小说为这种开掘,提供了方便,只待作者去发挥才力。一包零碎的纸币,在剧本中出现,只不过是件小道具,然而在小说《创业史》第五章中梁生宝的手里出现,却不同凡响。作者先是慨叹道:  “钱对予那里的贫雇农,该是多么困难啊!庄稼人们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使唤。”接着,作者对这包零钱做了具体描写:“打开红布小包,又打开他妹子秀兰写过大字的一层纸,才取出那些七凑八凑起来的,用指头捅鸡屁股、锥鞋底子挣来的人民币来……”当梁生宝“拣出最破的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的时候,作者又禁不住感叹了:“这五分票再装下去,就要烂在他手里了。”这里边,并不多费笔墨的抒发评论,表达了作者对中國农民深厚的情意,也表达了他对在合作化大路上奋斗的带头人的由衷敬爱。显然,在其它文学样式中,是很难挖掘出这一细节的生活底蕴。因而也难使这种阐发达到如此的深度的。

通过上节的简略研讨,我们可以发现,小说的艺术表现力,较之其它样式来说,是突出、优异的。围绕着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表现出那么多的独特技巧,不能不使人重视这种文学样式,以便更好地表现社会生活。然而,正如本文开篇时说的那样,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小说在具有强大表现力的同时,也有它的弱点。我们应该正视它,才能弃短就長。

小说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靠阅读,为了抓住读者,要有形象。鲜明的人物,具体的场景,为小说所不可少。如果说剧本较为概念,而可以由演出来弥补的话,空洞无物的小说则难以挽回败局。

同样是由于上述原因,小说要有故事。故事恰如一条金线,串起人物、场景、细节等等珠玉,才形成了完整的工艺品。叙事诗如果故事性不强,可以由浓重的描写、抒情来补救,而没有故事的小说,终难取得好的效果。

小说的容量大,它可以容纳那与情节关系并不紧密的次要人物、环境场景、细节器物、抒发议论,但往往由此产生偏差。有的作者随意穿插、尽兴阐发,使小说拖沓臃肿,破坏了作品的有机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街头艺术家作文300字

全文共 689 字

+ 加入清单

炎炎夏日的一个晚上,我陪夫人逛商店回来,见门口街边围着一大帮人。我凑个热闹,走进去一看,一位残疾年轻人,双手操纵着电子琴,自如地演奏音乐,声音美妙动听。从音乐车前挂靠的告示看出演奏者叫董全才,16岁外出打工时不幸工伤,双目失明,无以谋生,经好心人帮忙,无偿捐赠音响器材,培训后流落街头巡回表演,成为街头艺术家。我在欣赏他的演奏,乐声节奏明快,糸现代派音乐。前头放一只红色塑料桶,卖艺求助。几位好心人各投入多少不等的钱。

我不知道他来自何方,见他神情专注,醉心于音乐,行人纷纷留步,欣赏这个独特的露天音乐会,购票与否,悉听尊便。现代乞丐求讨方式五花八门。我在门诊部当班,每天碰见形形色色的乞丐也不少。我对他们已无好感,很少有银子从口袋里掏出给他们。但对这个可怜的文化乞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我还是慷慨解囊,投入十元钱,以示对他的同情和支持。

我的近邻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很值得尊敬。他的女儿不幸致残,整天在家学习功课,母亲没有嫌弃她,鼓励她努力学习,力求上进,并帮她报名参加自考。每次考试,这位母亲背着女儿上考场迎考,这一场面刚好给我碰见。这位母亲背女缓缓拾级而上,每上一级台阶代表母亲的人格力量。感人的场面使我久久难忘。也许受这位母亲的感召,自己越来越对残疾人产生好感。面对这个弱势群体,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我想这个世界会更加美好。

残疾人不应等、靠、要,要自立、自尊、自强,向这位盲人音乐家一样,自力更生,自强不息,闯出一条生路。我想社会上的人肯定会支持和帮助他们的。董先生对大家的好心好意表示感谢!一曲《好人一生平安》回荡在街头上空,给行人带去了平安和祝福。

[街头艺术家作文3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艺术节的专题

全文共 660 字

+ 加入清单

盼呀盼,终于盼到了这一天——12月2日,我们学校第一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终于隆重开幕了。

一大早,我就来到了校园。哇!今天的校园焕然一新,教学楼上彩旗飘飘,一楼和二楼的走廊墙壁上挂满了一幅幅童趣十足的画作,走廊的桌上还摆放着同学们的手工作品,升旗台上摆满了一盆盆金黄的菊花,旗杆上鲜艳的国旗迎风飘扬,同学们穿着整洁的校服,系着鲜艳的红领巾,脸上绽放出灿烂的微笑。

8点30分,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操场,操场上早已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9点零8分,学校领导宣布艺术节开幕。顿时,欢声雷动,礼炮齐鸣,操场上成了欢乐的海洋。

团体操表演开始了。伴随着《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声,首先上场的是我们年级的女同学。场上,我们手拿绿色的花伞,时而撑开,时而收拢,时而上举,时而下蹲,一把把绿伞就像一片片舞动的荷叶,美极了。观众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紧接着上场的同学表演的是扇子舞。一把把扇子上系着长长的丝绸,有的红,有的黄。扇子在小演员们的手中灵巧地舞动着。飘动的丝带漂亮极了,红的像跳动的火苗,红红火火;黄的像金黄的麦浪,随风翻滚。

最好看的是五年级同学表演的啦啦球舞,她们手拿金黄的啦啦球,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起舞。场上的队型在不断地变换,一会儿变成两个正方形,一会儿围成一个圆圈,一会儿又变成了竖排...。每个人按顺序伸出手抖动着手中的啦啦球,像千手观音一样,同学们看的津津有味。

舞蹈表演后是四到六年级的合唱、朗诵比赛。每个班的同学都表演得非常精彩,只想为班争光。

时间过得真快,表演结束了。我们只好依依不舍地回到教室,但是欢声笑语仍然在校园里回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六年级艺术的作文600字

全文共 768 字

+ 加入清单

艺术自有生命,如何将其本真呈现给大众同时又能融入大众,理应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还原”与“创新”本就不是矛盾的,但若无还原,又何来创新一谈呢?还原之于创新本就是基石,必不可少。如若直接略过还原这一步骤,我们又怎能把握创新的方向呢?是以还原在前,创新在后;故而还原重于创新。

艺术,不是被创新或者是还原锁定了的,它就是艺术,无论哪种表现方式,明白艺术的人,一眼看去,就会明白,那就艺术,好似时间,他承载着无尽岁月,却不回旋,也不汹涌,仍淡然地继续向前,艺术也仿佛那般,有无限的视角,但,它仍还是艺术,不被我们的眼睛或心灵左右。

把一份事情做到极致,就是艺术。艺术这个词形容美好而又闲情雅致的事物,但现在仿佛被局限,被看的遥不可及,可其实就在眼前,你精心摆盘细心烹饪的一道菜,针线在手间游走缝纫出的衣服,每日被阳光沐浴的盆栽,都是艺术。只要极致,便是优雅。

艺术像一个幽灵,它在黑暗中徘徊不定,他需要一个人去感受,这个人则是最辛运的人,然而他也需要极大的勇气去面对,他若战胜了自己,则会赢得艺术的信赖,从而走上人生的巅峰!这个幽灵总是在你身后躲藏,你只需要留心转身,仔细点,就能看到!

艺术在常总是十分高雅而不可及的,其实它可以是一首歌、一次展览、一段经历有艺术的生活就有欢乐,就有美。最高贵的艺术,未必出自巨额投入、官方重视、媒体操作,相反,往往是对恶劣环境的直接回答。艺术的最佳背景,不是金色,而是黑色。艺术的重大使命,就是在寒冷的乱世中温暖人心。

艺术的重大使命,就是在寒冷的乱世中温暖人心。用灵魂的笔尖于心湖渲染,清澈透亮,不染尘世;露跃尖尖,触动心弦。扫去心扉尘埃,点上无暇青瓷;拂开蒙蒙雾花,敛露点点柔丝。你与我不曾相识,却与纸上交融,心灵的触碰,丝线的缠绕,轻轻浮动,缕缕缠绵,光阴的色彩,水纹的流线。不曾相识,在这纷乱世间,温柔相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我的书法艺术作文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艺术,包括很多种,如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建筑、语言等。 我喜欢的艺术是书法。我喜欢练字,喜欢书法。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我饱尝了艰辛。虽然曾经想要过放弃,但一次次收获的喜悦,让我坚持了三年。 那是三年前的一天,爸爸带我去参观书法现场大赛。当我走进那现场时,就被这种连空气都带有墨香的气氛沉浸到无可救药,此刻,一个学习书法的念头在我的心中萌生。 就这样,爸爸给我报了一个书法班。

从此,我便走上了,书法艺术之路。刚开始,我是从笔画开始练起的,横、竖、点、撇。。。。。。一下一下地练。由于我对书法的热爱,我可认真了,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

五年级时,因为要期末考,功课很紧张。是不是要放弃呢,我心开始动摇了。爸爸,看着我那么犹豫,就带我去小区的书法室参观参观。当我走进书法室,梅花香自苦寒来七个大字赫然映入我眼帘,同时也引起了我的反思:是啊!做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艰难困苦,才能取得成功。于是,我又很认真地学书法。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书法越写越好,每次参加书法比赛都能获奖 辛苦的劳动让我有了收获。书法,它让我在勤学苦练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这就是真正的艺术

[我的书法艺术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思维的艺术哲理故事

全文共 700 字

+ 加入清单

一位工程师和一位逻辑学家,是无话不谈的好友。一次,两人相约赴埃及参观著名的金字塔。到埃及后,有一天,逻辑学家住进宾馆后,依然习以为常地写起自己的旅行日记。工程师独自倘佯在街头,忽然耳边传来一位老妇人的叫卖声:"卖猫啊,卖猫啊!"

工程师一看,在老妇人身旁放着一只黑色的玩具猫,标价500美元。这位妇人解释说,这只玩具猫是祖传宝物,因孙子重病,不得已才出卖以换取住院治疗费。工程师用手一举猫,看起来似乎是用黑铁铸就的。不过,那一对猫眼则是珍珠的。

于是,工程师就对那位老妇人说:"我给你300美元,只买下两只猫眼吧!"

老妇人一算,觉得行,就同意了。工程师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宾馆,对逻辑学家说:"我只花了300美元竟然买下两颗硕大的珍珠!"

逻辑学家一看这两颗大珍珠,少说也值上千美元,忙问朋友是怎么回事。当工程师讲完缘由,逻辑学家忙问:"那位妇人是否还在原处?"工程师回答说:"她还坐在那里,想卖掉那只没有眼珠的黑铁猫。"

逻辑学家听完,忙跑到街上,给了老妇人200美元,把猫买了下来。工程师见后,嘲笑道:"你呀,花200美元买个没眼珠的铁猫!"

逻辑学家却不声不响地坐下来摆弄琢磨这只铁猫,突然,他灵机一动,用小刀刮铁猫的脚,当黑漆脱落后,露出的是黄灿灿的一道金色的印迹,他高兴地大叫起来:"正如我所想,这猫是纯金的!"

原来,当年铸造这只金猫的主人,怕金身暴露,便将猫身用黑漆漆了一遍,俨然像一只铁猫。对此,工程师十分后悔。此时,逻辑学家转过身来嘲笑他说:"你虽然知识渊博,可就是缺乏一种思维艺术,没把问题想透。你应该好好想一想,猫的眼珠既然是珍珠做成,那猫的全身会是不值钱的黑铁所铸吗?"

[思维的艺术哲理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关于描写一件艺术品的

全文共 469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的书桌上,摆着许多漂亮的艺术品。其中,我还是喜欢一个琉璃艺术品。这个琉璃艺术品是我们小区的一个奶奶送给我的,我特别喜欢,所以就放在了书桌的架子上。

这个琉璃艺术品的形状类似于椭圆形,里面还做出来了一个海底世界的画面。“海底世界”里面有五条小鱼,有一条是小丑鱼,还有一条是小海豚,还有一条是长嘴鱼,还有一条小鲸鱼,还有一条是小银鱼。它们像五个小伙伴一样,在这个“海底世界”里玩耍。它们互相追逐嬉戏,有的钻在蓝色珊瑚礁里玩捉迷藏,有的在比赛吐泡泡,看谁吐得又大又多。在“海底世界”里,还飘着几根绿油油的海带,就像是给海底世界戴上了一根飘带,漂亮极了!

在我写作业的时候,有时我的注意力就跑到到了这件艺术品上,我在这把它转过来转过去,仔细欣赏着这件艺术品。妈妈发现了我,说:“快点写,别在这弄这弄那的。”我只好收回手,继续埋头写作业。

这件琉璃艺术品,不仅美丽,而且也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我特别喜欢这件琉璃艺术品!我更佩服做这件艺术品的人,通过他们的巧手,把美丽的“海底世界”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有机会我要亲眼看一看这件艺术品是怎样诞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写艺术作文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和同学们都参加20xx年的艺术节。我们每人参加一项美术项目。

美术项目是在早上8:30分开始。我参加的剪纸比赛是在二(3)班举行。

早上,同学们来到二(3)班,监考老师让我们开始比赛,当时,我很紧张,可能是不在自己的教室,随着时间的过去,慢慢的我就不紧张了。我剪了两种窗花,一种是《富贵长寿》,一种是我自己想象的。剪好了,我把窗花交给老师,不知到结果怎么样。

下午,是舞蹈比赛,首先,上场的是二(1)班的同学,她们表演很精彩,下一轮就是我们二(4)班了,音乐一响起,女生就跑上台去,立刻跳了起来。而且跳地非常好,全场观看演出的同学们多为她们鼓掌,掌声如鞭炮声一样劈劈啪啪地响个不停。还有二(5)班,二(2)班,二(3)班。她们的表演多很精彩。

今天的艺术节真好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欣赏的好机会。真是一个难忘的艺术节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民间艺术作文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讲民间艺术剪纸。

剪纸是汉族民间艺术之一,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每逢过年或者新婚喜庆,人们便将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家中,气氛也因此被烘托的更加热烈。

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墓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剪纸常用的材料是纸,比如单色纸、彩色纸、金箔纸……所用的工具也很简单,主要是剪刀和刻刀。

这些简单的材料和工具就可以剪出:象征富贵的“年年有余”、“富贵牡丹”和象征喜庆的“喜上眉梢”。还可以剪出活灵活现的“十二生肖”和栩栩如生的各种动物,比如:飞鸟、小兔子、小猴子……

现在你了解剪纸艺术了吧?你也喜欢剪纸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碎片化的艺术享受作文700字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音乐总是伴随着我的生活,它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剂。现在,步入了中学的学习生活,学习的节奏加快了,我享受音乐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但是,我却学会了利用零碎的时间去享受我爱的音乐。

每次在去乐团排练的路上,我都会让爸爸放循环播放古筝曲,一遍又一遍优美的旋律,让我整个人都沉浸在音乐中。记得那一天,我听到了一首《故乡的亲人》,在一遍一遍的欣赏中,我慢慢地领悟到了,作曲家远离故乡的思乡之情,好像我自己就站在大海边,眺望着远处的故乡,思念着故乡的亲人。

每天从家到学校的20分钟的路,就是我和妈妈讨论音乐和分享艺术感受的时间。在我学《广陵散》这首曲子的时候,我会熟练地弹整首曲子,但是达不到演奏《广陵散》要求的意境。那天上学的路上,妈妈就讲了《广陵散》的故事:聂政替父报仇,刺死韩王,为了不牵连家人,自己毁容。后人根据这个悲壮的故事,谱成了激昂、慷慨的曲调。在每天这20分钟的交流中,我领悟到了,弹琴单靠指法的熟练是不够的,还要理解曲子的内容和精神,要把自己的感情融化的曲子中,自己感动了才能打动别人,这样弹出的曲子才会有生命力。

每天吃完晚饭,我都会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去弹一会古筝,美妙的音符从琴弦上缓缓流出。当我弹到欢快的旋律时,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只蝴蝶在空中翩翩飞舞;当我弹到优美的旋律时,我感觉自己就像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夜空中闪烁。学习的压力顿时被抛到九霄云外,无影无踪,渐渐地我觉得我澎湃的内心变得平静了。

鲁迅先生说:哪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每天上学、写作业、上补习班,我的时间得支零破碎,已经没有整块的时间让我在音乐的海洋中畅游,但是这依然不能阻挡我对音乐的追求,我学会了利用碎片化时间去感受音乐的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风筝艺术节作文500字

全文共 535 字

+ 加入清单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英华小学一年一度的风筝艺术节在今天拉开了序幕。

下午一到操场,就看到了场地上画着一道道醒目的白线。大家都知道,“风筝艺术节”马上就要开始了!升国旗,唱国歌之后,张校长宣布——比赛正式开始!看台上同学们的欢呼声大的都能盖过音乐的声音了!同学们一个个精神抖擞,兴高采烈。

啊!你看那碧蓝的天空中五颜六色的风筝,意气风发。诶?那个风筝是一只蝙蝠吗?哇!它可真够劲儿的!在天空中横冲直撞,一会直线坠落于地面,一会腾空而起入云霄……搞的同学们同学们开怀大笑。

哎呀!糟糕!风筝挂树上啦!没关系,你看那小放飞手把线一拽,一拽!好啦!下来啦!助飞手把小蝙蝠用力往上一抛,可小蝙蝠偏偏不起来,赖在半空中盘旋,嗯,肯定是刚才撞树上时撞昏了头……

你再抬头看那威风凛凛的大令、可爱小狐狸、拖着长长尾巴的笑脸、颜色鲜艳的彩条、迷彩斑斓的战斗机,纷争上游的小燕鱼……必将使你眼花缭乱!

一时间,校园的上空绚丽多姿,真的好像一副多姿多彩的画!

同学们的欢笑声,欢呼声,加油声此起彼伏,但都不能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

风筝比赛圆满落幕,它给老师、同学们无限的乐趣,无尽的愉悦,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三月,真是一个放风筝的好季节,望同学们能够在放风筝的同时,也放飞自己的心情,自己的梦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身边的艺术作文

全文共 1047 字

+ 加入清单

每当我看到那一件件制作精美的工艺品时,我总是万分羡慕,总是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用我的双手,制作出一件令自己感到骄傲的作品。

终于,这个机会来临了。上星期,我们学校组织我们去劳动,去体验的艰苦生活。我们在里体验到了军训的辛苦,剪纸艺术的有趣,最让我感到高兴的是终于靠自己做出了一件让我感到欣慰的工艺品。

记得那天早上,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工艺制作”的教室里,只见老师拿出一袋石膏粉和两个杯子以及一个模具。老师先将水与石膏粉掺在一起搅拌,搅拌均匀后,就把这些石膏倒在一个模具里,待到将模具填平时,再把模具轻轻摇晃,这样,这些石膏就均匀地遍布在这个模具里,过了大约4至5分钟,就可以将这个工艺品从模具里取出,这不,一件还没有上色的工艺品就“出炉”了。

看了老师的示范后,我们就自己动手作了起来,当初我忘了水与石膏的比例是1:2,将水与石膏粉都装了满满一杯,致使怎么倒也没办法让杯子里的水不向外溢出去。后来我将水与石膏粉的比例调好后,我把水倒进石膏中,这回,又遇到麻烦了——我怎样搅拌也没办法搅拌均匀,这是怎么回事呢?我起初还以为是水倒得太快了,于是,我重新试了一遍,得到的结果还是与上回一样。没办法,我只好请教老师了,我向老师说明了为什么会搅拌不均匀的原因后。老师笑着告诉我说:“你其中的一个步骤做错了,你不应该将水倒进石膏粉里,而是应该将石膏倒进水里。”听了老师的讲解,我恍然大悟,果真,这样一来,我很快将这些石膏搅拌好了,然后,我便将这些石膏倒进模具里,最后把它摇均匀,等了许久过后,我的作品“问世”了。虽然还没有涂上颜色,可我仍然是十分高兴。

下午,我们迫不及待地来到另外一间教室,给我早上的那件作品上色。我们等老师给我们安排好座位时,就手握毛笔,给这件作品上色,因为我的这件作品描绘了两条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的画面,所以一定要用浅蓝色作为基色,可是桌上的这五种颜料中,并没有浅蓝色,怎么办呢?这时,老师走了过来,我再次请教老师,老师仍然是笑着告诉我:“这五种颜色中,你可以将它们调配在一起,这样,就会有新的颜色出现。”果然,我将白色与深蓝色调配在一起,浅蓝色果真出现了,后来我用了同样的方法调出了许多缤纷的颜色,不一会儿,我的这件作品终于真真正正地“面世”了。你瞧,灰色的花边衬托着浅蓝色的“海水”,水中两只小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两枚小海螺与一只小海星点缀在旁边,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看到这件作品,我不禁感到十分自豪。制作工艺品,只要掌握方法,认真细致,就一定能够成功,怎么样,你也来试试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