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鸿门宴历史典故汇编20篇

导语:熟能生巧,谓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好办法。出自《镜花缘》第三一回:"九公不必谈了。俗语说的:熟能生巧。"秦牧《艺海拾贝·蒙古马的雕塑》:"这道理,耳濡目染,熟能生巧几个字,就尽够说出个中奥妙了。"孔厥《新儿女英雄续传》第四章:"不怕学不会,只怕不肯钻。工夫到了,自然熟能生巧。"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个故事!今天开学吧为同学们精心整理了一些鸿门宴历史典故优秀作文,欢迎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您。

浏览

3018

作文

1000

三英战吕布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82 字

+ 加入清单

故事背景为曹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上将吕布一连打败众将之后,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在虎牢关与吕布大战的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三英”指刘备(字玄德)、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

话说虎牢关下,诸侯云集.天下豪杰,奉先神威。两军阵前,吕布身着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手持方天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真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布大喝一声“吕布在此,谁人前来送死!"话音未落,幽州公孙瓒,舞动铁槊直取吕布,前去送死。吕布挥戟,战不三合,公孙招架不住,拨马败退。吕布纵马直追,危急关头.忽闻一声怒吼,"三姓家奴吕布休要猖狂,燕人张翼德在此!"

诸侯军阵之中,一将飞出,圆睁环眼,,怒声如雷,手持丈八蛇矛,正是张飞张翼德! 吕布舍弃公孙,疾取张飞。二将大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负,势震八方。诸侯喝彩,声盖九天!士兵看得痴呆,鼓手擂得手酸! 当时恼了虎将关云长,瞪起丹凤眼,竖起卧蚕眉。手提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催马上前,夹击吕布。刹那间,刀若闪电,矛似流星,奉先画戟,更犹若猛虎搜山,神龙出海。时有兵刃撞击,响彻八方,声闻于天!关张奋力,三将酣战三十回合,战不倒吕布。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乱世之中,才知豪杰笑傲。三人战得难分难解之时,诸侯军中,奋起一将,手持雌雄双剑。刘备刘玄德,一马当先,前来助战。三英合力攻杀,意欲将吕布斩于军前!虽吕布雄勇无双,无奈独力难支。大战多时,遮架不住。画戟带风,急取刘备,玄德急忙闪躲,再凝神看时,奉先已然纵马杀出。正是放开玉枷脱蛟龙,反身飞上虎牢关。虎牢关前,神将天威。桃园三英,兄弟扬名。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历史典故:一沐三捉发

全文共 473 字

+ 加入清单

谓一次沐浴须三度握其已散之发。形容求贤殷切或事务繁劳。《吕氏春秋·谨听》:"昔者 禹 一沐而三捉发,一食而三起,以礼有道之士,通乎己之不足也。"《淮南子·泛论训》:"当此之时,一馈而十起,一沐而三捉发,以劳天下之民。"《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 戒 伯禽 曰: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亦作" 一沐三握发 "。

《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

周公辅佐周成王,建设新的国家,日理万机,忙的事情都有什么?比如制定战俘处理政策,签署奴隶管理条定,讨伐周边不服气的小国,镇压反周复商势力,还得给政策安置商朝贵族和遗老遗少。忙的时候,周公洗澡都有人打搅,古时候男人头发长,周公握着湿头发从浴室跑出来,接见完了,又回去接着洗,反复多次。至于吃饭也很麻烦,吃一口肉片,不等嚼完又得吐出来,因为三教九流的客人又来求见了,所以一饭三吐哺。

后来曹操在短歌行里引用这个典故:"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就是说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待)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长征中七根火柴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120 字

+ 加入清单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就有一场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 ,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光滑地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看不清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有几粒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撮撮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

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一阵凉风吹得他冷不丁地连打了几个寒颤。他这才发现衣服已经完全湿透了。

“要是有堆火烤烤该多好啊!”他使劲绞着衣服,望着那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道。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不但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可是他仍然下意识地把手插进裤里。突然,他的手触到了一点粘粘的东西。他心里一喜,连忙蹲下身,把口袋翻过来。果然,在口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面 粉;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他吝惜地捏着这块面团,一会儿捏成长形,一会儿又捏成圆的,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昨天早晨我没有发现它!”

已经是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得饿得难以忍受。为了不至一口吞下去,他又把面团捏成了长条,正要把它送到嘴边,蓦地听见了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

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略略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

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根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贮满了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他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像一块黑毡糊贴在前额上,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答答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无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的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 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

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地张开眼睛,习惯地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却没有动得了。

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这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那同志抬起一双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抬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手停在半空,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这一刹那间,他觉得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那人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小堆火柴。焦干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簇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二,三,四……”

一共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询问地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爆发着一种喜悦的光。只见他合起党证,双手捧起了它,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进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他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 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着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咝--咝”地响着……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其余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又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

“一,二,三,四……”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成语韦编三绝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505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释义:“韦”是熟牛皮;“韦编”指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书。“三”是概数,表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后人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加以概括。用来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故事: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夹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文化名城常州不为人知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750 字

+ 加入清单

在位于常州城区中心的前北岸、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一间间苏南明清时期民居风格的房屋,黛瓦粉墙,曲巷通幽,东西不过500多米,南北不过200多米,小小的地方其传统底蕴却非常丰厚,集中了宋至明清时期的历史遗产精华,集中展示着常州文脉在中华文化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

漫步其间,前后北岸真的可以堪称常州的一处繁华胜景,这里曾经碧波环抱,烟桥画柳,曾经龙舟竞渡,百舸争流,这里是三面环水的半岛,古称白云尖,明清以来,名士云集,灿若群星,清代全国诗坛闻名的“毗陵七子”中,就有五位出自这里,那前北岸、后北岸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呢?

民俗专家季全保介绍:“他是由于这里面有一条河,产生了河这边和河那边,所以要解释前北岸后北岸的名字,一定要讲到一个白云渡也叫白云溪,因为只有白云溪这条河,才能取决河这边和河那边。 白云渡是宋朝时期,由常州把这条河前后开通,原来的常州城里有两条河,一条是前河,一条是后河,也就是一条是市河,我们运河入城是从西市河进城,东市河出城,到了市中心原来就是从青果巷后面的那条河走的,但是到了宋代把后河疏通后,就打通了常州的文脉,常州的文脉就是在前后北岸这个地段,叫白云溪,又叫云溪古渡。”

据相关资料记载,这里在历史最巅峰的一百多年间,全国有九名状元中就有一位状元喝着白云溪水长大的,这里出现了非常多的状元、榜眼和谈话,在这么小一个地方,怎么会出现这么多文化名人呢?

民俗专家季全保告诉记者:“文人全部集中在前岸后岸,这里是顾塘桥,顾塘桥边就是大文豪苏东坡寄居在常州的孙家,这里是吕宫府,这里是很多常州的大户人家都在这里,那么后河就是白云溪古渡的渡口,前河就是小营前东大街的主要马路,旁边就是文庙,所以在这个地盘,是所有常州最具文脉特色的地方,所以现在打造前后北岸街区,其实就是打造常州文脉的地方,所以前后北岸能够产生常州最大文气,也是为了体现常州2500年来千载读书地的最大亮点。 为什么大文豪苏东坡,生在了密山,又要终老在常州呢?原因很简单,就是这条白云溪,使他能够感觉到他的文风、文脉,他能够终老在这是很好的归宿,其实这里也就是常州的文脉所在。”

这个模型是清朝时期,整个常州城的全貌,而前后北岸当时和整个常州城也是密不可分的。季全保介绍:“运河入城,这就是我们的运河,市河,这条是运河的东市河,那么我们的前后北岸,这里前北岸就是在运河市河的南边,后北岸是在运河市河的北边,这里就组成了一个运河的白云溪,北边有白云古渡,南边有好几座桥,比如顾塘桥,八仙桥等等, 使我们的白云渡河小营前连接在了一起,所以白云渡也是我们常州市中心的一个岛,这里的风光非常漂亮,环境很好,很多文人雅士选择在这里生活做文章。”

这里有清代大学士吕宫状元府,有清代漕运总督管干贞的府邸,有清代道台府四合院和将军楼,有苏东坡终老地藤花旧馆, 这么多文人雅士住在这,也难怪这里的文化氛围如此浓厚!

说起赵翼,相信很多人都不熟悉,但是提起一首诗呢,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首诗就是出自赵翼之手,那我们也都知道以赵翼的才华当时是中了状元的,可是老百姓都称他为不中状元的状元,当时也成为了一段佳话,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一个怎样有趣的故事呢?

季全保介绍:“赵翼是常州出去考状元殿试的第一名,皇帝就讲了,怎么每年的殿试第一名总是你们江南人,不是杭州,就是苏州,不是苏州就是常州,乾隆皇帝一看啊呀,又是常州,那个陕西到了他手里,历来都没有出过状元,他就跟下面人说今年就把第一名变成第三名,状元就变成了探花,碰到赵翼本身对官又不是太看重,他对中举也不是看的太重,他说所有有本事的人有才华的人太多了,各领风骚数百年,你皇帝批就批吧 。常州流传一个故事,凡是状元要去考,不管是乡试,一直到殿试,凡是去考状元之前都要请大家吃蹄膀,为什么要吃蹄膀呢?大家不知道吧,金榜题名,蹄膀就是皇帝的帝,吃了蹄膀就可以高中举人、状元、进士,所以在赵翼背后,不仅把常州读书人的品格显示出来,更重要的是把我们的高风亮节展示出来,让给陕西的王杰做状元,说到这个也是我们常州的荣耀。”

现在前北岸、后北岸正在打造历史文化街区,虽然只有给这些古建筑注入新兴事物,才能重新恢复它们的生机,不过在这里我们也希望,在打造文化街区的同时能够尽可能的保留原汁原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西方世界的10个历史典故

全文共 1598 字

+ 加入清单

西方文化典故多来自《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方世界的10个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1、潘多拉的盒子

潘多拉是希腊神话中第一个尘世女子。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给人间后,主神宙斯为惩罚人类,命令神用黏土塑成一个年轻美貌、虚伪狡诈的姑娘,取名“潘多拉”,意为“具有一切天赋的女人”,并给了她一个礼盒,然后将她许配给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米修斯(意为“后知”)。埃庇米修斯不顾禁忌地接过礼盒,潘多拉趁机打开它,于是各种恶习、灾难和疾病立即从里面飞出来。盒子里只剩下唯一美好的东西——希望。但希望还没来得及飞出来,潘多拉就将盒子永远地关上了。“潘多拉的盒子”被用来比喻造成灾害的根源。

2、达摩克利斯剑

达摩克利斯是希腊神话中暴君迪奥尼修斯的宠臣,他常说帝王多福,以取悦帝王。有一次,迪奥尼修斯让他坐在帝王的宝座上,头顶上挂着一把仅用一根马鬃系着的利剑,以此告诉他,虽然身在宝座,利剑却随时可能掉下来,帝王并不多福,而是时刻存在着忧患。人们常用这一典故来比喻随时可能发生的潜在危机。

3、缪斯

缪斯是希腊神话中九位文艺和科学女神的通称。她们均为主神和记忆女神之女。她们以音乐和诗歌之神阿波罗为首领,分别掌管着历史、悲剧、喜剧、抒情诗、舞蹈、史诗、爱情诗、颂歌和天文。古希腊的诗人、歌手都向缪斯呼告,祈求灵感。后来,人们就常用“缪斯”来比喻文学、写作和灵感等。

4、斯芬克斯之谜

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以隐谜害人的怪物,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怪兽就是他。他给俄狄浦斯出的问题是:什么东西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俄狄浦斯回答:是人。在生命的早晨,他是个孩子,用两条腿和两只手爬行;到了生命的中午,他变成壮年,只用两条腿走路;到了生命的傍晚,他年老体衰,必须借助拐杖走路,所以被称为三只脚。俄狄浦斯答对了。斯芬克斯羞愧坠崖而死。“斯芬克斯之谜”常被用来比喻复杂、神秘、难以理解的问题。

5、皮格马利翁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憎恨女性,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女像,并爱上了她。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皮格马利翁效应”后来被用在教育心理学上,也称“期待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比喻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对他们施加的方法不同,学生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

6、犹大的亲吻

犹大是《圣经》中耶稣基督的亲信子弟12门徒之一。耶稣传布新道虽然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却引起犹太教长老司祭们的仇恨。他们用30个银币收买了犹大,要他帮助辨认出耶稣。他们到客马尼园抓耶稣时,犹大假装请安,拥抱和亲吻耶稣。耶稣随即被捕,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人们用“犹大的亲吻”比喻可耻的叛卖行为。

7、诺亚方舟

出自《圣经》。上帝对人类所犯下的罪孽非常忧伤,决定用洪水消灭人类。诺亚是个正直的人,上帝吩咐他造船避灾。经过40个昼夜的洪水,除诺亚一家和部分动物外,其他生物都被洪水吞没。后被用来比喻灾难中的避难所或救星。

8、伊甸园

出自《圣经》。上帝在东方的一片富饶的平原上开辟了一个园子,里面有果树和各种飞禽走兽。上帝让亚当看守园子。为排解他的寂寞,上帝从亚当的身上取出一根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夏娃来陪伴他。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人们用伊甸园比喻人间的乐园。

9、禁果

出自《圣经》。亚当和夏娃住在伊甸园中,上帝允许他们食用园中的果实,唯独“知善恶树”上的果实不能吃。狡猾的蛇引诱他们吃了禁果,从此他们懂得了善恶,辨别出真假,而且产生了羞耻之心。上帝因此将他们逐出伊甸园。禁果比喻被禁止得到而又渴望得到的东西。

10、多米诺骨牌

一种西洋游戏,将许多长方形的骨牌竖立排列成行,轻轻推倒第1张牌时,其余骨牌将依次纷纷倒下。用于比喻时,“多米诺骨牌效应”常指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历史典故

全文共 489 字

+ 加入清单

张融,南朝人,其貌不扬,但才智过人,诗文书画无所不精,尤其擅长狂草。他的作品不拘常法,独创一格。其为人处世,清高绝俗,只与有真才实学和真知灼见的人交往,否则即使王公贵族也不放在眼里。南朝皇帝萧道成在前朝做太尉时就很赏识他,萧道成精通武略又文采出众赢得张融的佩服,于是二人结为好友。萧道成建立南齐政权当了皇帝以后,两人还经常在一起探讨文学艺术领域里的一些问题。

一天,两人又讨论起了书法。在评价了几位著名书法家的特色之后,皇帝评论起张融的书法来,他说:“您的书法颇有风骨,但还缺少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法度。”张融笑道:“陛下只看到张融缺少二王的法度,却没看到二王缺少张融的法度啊。”皇帝听了心头一惊,随后指着张融笑道:“也只能从你嘴里说出这样奇怪的话,好,说说你的理由吧。”张融说:“男子汉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要向孔夫子删编《诗》、《书》,制定《礼》、《乐》那样,开拓新路,独创一格,推出的作品要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法度,怎能因循守旧,拾人牙慧,寄人篱下呢?二王的法度我不是没吸收,但已经转化为我自己的法度了,遗憾的是二王不能吸收我的法度再行转化了。”皇帝听了也不得不点头佩服。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历史典故:孟尝君的门客

全文共 1943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听过孟尝君养士的故事了吗?这个故事体现了战国时期对有知识分子即士大夫阶层求贤若渴的文化氛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典故:孟尝君的门客,欢迎阅读!

秦昭襄王为了拆散齐楚联盟,他使用两种手段。对楚国他用的是硬手段,对齐国他用的是软手段。他听说齐国最有势力的大臣是孟尝君,就邀请孟尝君上咸阳来,说是要拜他为丞相。

孟尝君是齐国的贵族,名叫田文。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专门招收人才。凡是投奔到他门下来的,他都收留下来,供养他们。这种人叫做门客,也叫做食客。据说,孟尝君门下一共养了三千个食客。其中有许多人其实没有什么本领,只是混口饭吃。

孟尝君上咸阳去的时候,随身带了一大帮门客。秦昭襄王亲自欢迎他。孟尝君献上一件纯白的狐狸皮的袍子作见面礼。秦昭襄王知道这是很名贵的银狐皮,很高兴地把它藏在内库里。

秦昭襄王本来打算请孟尝君当丞相,有人对他说:“田文是齐国的贵族,手下人又多。他当了丞相,一定先替齐国打算,秦国不就危险了吗?”

秦昭襄王说:“那么,还是把他送回去吧。”

他们说:“他在这儿已经住了不少日子,秦国的情况他差不多全知道,哪儿能轻易放他回去呢?”

秦昭襄王就把孟尝君软禁起来。

孟尝君十分着急,他打听得秦王身边有个宠爱的妃子,就托人向她求救。那个妃子叫人传话说:“叫我跟大王说句话并不难,我只要一件银狐皮袍。”

孟尝君和手下的门客商量,说:“我就这么一件,已经送给秦王了,哪里还能要得回来呢?”

其中有个门客说:“我有办法。”

当天夜里,这个门客就摸黑进王宫,找到了内库,把狐皮袍偷了出来。

孟尝君把狐皮袍子送给秦昭襄王的宠妃。那个妃子得了皮袍,就向秦昭襄王劝说把孟尝君释放回去。秦昭襄王果然同意了,发下过关文书,让孟尝君他们回去。

孟尝君得到文书,急急忙忙地往函谷关跑去。他怕秦王反悔,还改名换姓,把文书上的名字也改了。到了关上,正赶上半夜里。依照秦国的规矩,每天早晨,关上要到鸡叫的时候才许放人。大伙儿正在愁眉苦脸盼天亮的时候,忽然有个门客捏着鼻子学起公鸡叫来。一声跟着一声,附近的公鸡全都叫起来了。

守关的人听到鸡叫,开了城门,验过过关文书,让孟尝君出了关。

秦昭襄王果然后悔,派人赶到函谷关,孟尝君已经走远了。

孟尝君回到齐国,当了齐国的相国。他门下的食客就了。他把门客分为几等:头等的门客出去有车马,一般的门客吃的有鱼肉,至于下等的门客,就只能吃粗菜淡饭了。有个名叫冯驩(一作冯煖)的老头子,穷苦得活不下去,投到孟尝君门下来作食客。孟尝君问管事的:“这个人有什么本领?”

管事的回答说:“他说没有什么本领。”

孟尝君笑着说:“把他留下吧。”

管事的懂得孟尝君的意思,就把冯驩当作下等门客对待。过了几天,冯驩靠着柱子敲敲他的剑哼起歌来:“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呀!”

管事的报告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鱼吃,照一般门客的伙食办吧!”

又过了五天,冯驩又敲打他的剑唱起来:“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呀!”

孟尝君听到这个情况,又跟管事的说:“给他备车,照上等门客一样对待。”

又过了五天,孟尝君又问管事的,那位冯先生还有什么意见。管事的回答说:“他又在唱歌了,说什么没有钱养家呢。”

孟尝君问了一下,知道冯驩家里有个老娘,就派人给他老娘送了些吃的穿的。这一来,冯驩果然不再唱歌了。

孟尝君养了这么多的门客,管吃管住,光靠他的俸禄是远远不够花的。他就在自己的封地薛城(今山东滕县东南)向老百姓放债收利息,来维持他家的巨大的耗费。

有一天,孟尝君派冯驩到薛城去收债。冯驩临走的时候,向孟尝君告别,问:“回来的时候,要买点什么东西来?”

孟尝君说:“你瞧着办吧,看我家缺什么就买什么。”

冯驩到了薛城,把欠债的百姓都召集拢来,叫他们把债券拿出来核对。老百姓正在发愁还不出这些债,冯驩却当众假传孟尝君的决定:还不出债的,一概免了。

老百姓听了将信将疑,冯驩干脆点起一把火,把债券烧掉。

冯驩赶回临淄,把收债的情况原原本本告诉孟尝君。孟尝君听了十分生气:“你把债券都烧了,我这里三千人吃什么!”

冯驩不慌不忙地说:“我临走的时候您不是说过,这儿缺什么就买什么吗?我觉得您这儿别的不缺少,缺少的是老百姓的情义,所以我把‘情义’买回来了。”

孟尝君很不高兴地说:“算了吧!”

后来,孟尝君的声望越来越大。秦昭襄王听到齐国重用孟尝君,很担心,暗中打发人到齐国去散播谣言,说孟尝君收买民心,眼看就要当上齐王了。齐湣王听信这些话,认为孟尝君名声太大,威胁他的地位,决定收回孟尝君的相印。孟尝君被革了职,只好回到他的封地薛城去。

这时候,三千多门客大都散了,只有冯驩跟着他,替他驾车上薛城。当他的车马离开薛城还差一百里的时候,只见薛城的百姓,扶老携幼,都来迎接。

孟尝君看到这番情景,十分感触。对冯驩说:“你过去给我买的‘情义’,我今天才看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营疆》海盐中药热敷包历史典故

全文共 1516 字

+ 加入清单

扁鹊(前407年—前310年),战国时著名医学家。姓秦,名缓,字越人,号卢医,世人尊称他为扁鹊,善用“针石”、“服汤”、“熨”等治病。由于医术高超,时人借用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公元前361年,扁鹊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当地百姓很重视妇女,所以他便做带下医(妇科医生)。扁鹊深悉带下之症给妇女带来的痛苦,巧施妙手为妇女治疗病痛。但礼法和民俗限制,只能对患病妇女采取针石汤药治疗,对因寒症带来的脘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风湿疼痛等带下症,不便施以熨法治疗。由于时代条件和民俗风情所限,扁鹊一时陷入困惑。

公元前357年,扁鹊到达齐国的都城临淄(今山东临淄县)。至齐后,扁鹊既震撼于齐国的富饶与强大,又深感百姓疾病缠身之苦。齐国临海,空气湿重,寒气入体,百姓多风湿之症。缓解风湿病痛的简便方法是持续热敷,扁鹊一直在寻找一种有效的熨法,但一时不得其法。

齐国富强的一个原因得益于发达的海盐业,是天下海盐的最大集散地,临淄更是齐国海盐集散的中心。一日,扁鹊游览临淄繁华的坊市,忽见一家海盐商铺的伙计正在用锅炒盐,非常奇怪,走过去询问原因。伙计回答说:“湿气入盐,当热炒,利储存,减水气,示诚于民。”热盐装入麻袋,热气持久不散。扁鹊如醍醐灌顶,欣喜若狂,大呼:“熨法得矣!”

扁鹊终于找到了后世被命名为海盐热敷的熨法,通过改良,在海盐中加入治疗风湿病痛的药物,共同炒热,以麻布袋裹之,置之患处,实现了病灶部位的持续热敷。齐国之民亦因此得益。同时,海盐热敷法的出现,困扰扁鹊多时的妇女带下之症治疗存在的困难也迎刃而解。

田齐桓公(田午)召扁鹊入宫问疾,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扁鹊见蔡桓公。桓公讳疾忌医,不肯承认自己疾病在身,三十五天后,病入骨髓,“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扁鹊逃离临淄后,于公元前354年到了魏国的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公元前350年,到达秦国的都城咸阳,以后又回大梁。大约于公元前317年,又到达周都洛阳( 河南洛阳),听说当地的人民很敬重老人,因此,为“耳目痹医” (耳聋眼花四肢痹痛),用海盐热敷法疏通经脉,解决了诸多老年病症。

公元前310年,扁鹊再度来到咸阳,因咸阳的百姓很爱小儿,所以他就做了“小儿医”,用高超的医术,结合海盐热敷法治疗小儿风寒、消化不良、腹泻腹痛等症,受到咸阳百姓的爱戴。

同年,秦武王即位。秦武王生而有神力,勇武好战,喜好跟人比角力。秦武王与武士们比赛,伤了腰部、疼痛难忍,吃了太医李醯的药,也不见好转,并且更加严重。有人将神医扁鹊已来到秦国的事告诉了武王,武王传令扁鹊入宫。扁鹊很快治好了武王的伤痛。武王大喜,想封扁鹊为太医令。李醯知道后,担心扁鹊日后超过他,派了两个刺客,想刺杀扁鹊,却被扁鹊的弟子发觉,暂时躲过一劫。扁鹊只得离开秦国,他们沿着骊山北面的小路走,李醯派杀手扮成猎户,半路上劫杀了扁鹊。

扁鹊及其弟子不辞艰辛,行程四千余里,周游列国,济世救人。他“随俗为变”,到邯郸时,闻知当地人尊重妇女,就做治妇女病的医生;到洛阳时,闻知周人敬爱老人,就做专治耳聋眼花四肢痹痛的医生;到了咸阳,闻知秦人喜爱孩子,就做治小孩疾病的医生。他随着各地的习俗来变化自己的医治范围,成为医、药、技非常全面的“全科医生”,受到后世医者的无比尊重。

“熨” 是中医外治法之一,即用布包裹炒热的药物,借助药性及温暖作用,直接作用于患处或有关部位,使气血通畅,以达到治病或缓解病痛的作用,通俗地讲就是现代医学上的热敷。

又方:治阴证伤寒,腹痛吐利,唇青面黑,身背强,四肢冷,脉沉细,咽喉不利。

上用沧盐一斤,炒焦大热,布绢二重作囊,包裹盛之。熨阴脐间,亦同葱熨法。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欲擒故纵历史典故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欲擒故纵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十六计,其中也是有着典故的。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欲擒故纵历史典故,一起来看一下吧。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

【释义】欲:想要;擒:捕捉;故:故意;纵:放开。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历史典故】

东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晋将石勒闻讯后,打算消灭王浚。但王浚势力强大,石勒恐一时难以取胜,于是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石勒派门客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并写信给王浚说:“现在社稷衰败,中原无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资格称帝。”王浚信以为真。正在这时,王浚有个叫游统的部下,伺机反叛王浚,并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却杀了游统,将首级送给王浚,让王浚大为感动。

公元314年,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民怨沸腾,军心浮动,便亲自率领部队攻打幽州。这年4月,石勒的部队到了幽州城,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来拥戴他称帝,哪里会想到应战,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将士捉拿时,才如梦初醒。

【成长心语】

欲擒故纵是对待暂时强大的对手的有效策略,本意在攻击,却故意表现出顺从,使对手解除对自己的防备,等其陷于不利时再出招,就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欲擒故纵中的“擒”是目的,“纵”是方法。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把敌人逼急了,他就会集中全力,拼命反扑,不如暂时麻痹敌人,慢慢地、渗透式地使敌人丧失警惕,松懈斗志,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敌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秦武王举鼎致死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863 字

+ 加入清单

秦武王是秦国末期着名的君王,虽说他在位只有短短的四年,但他的雄心壮志与远大抱负,却不逊于任何一代有作为的秦国先君,乃至他的异母弟弟秦昭襄王和统一六国的秦始皇。但是,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的他,却由于一时的逞能与卖弄,而最终葬送了自己的性命,险些改写一统天下的秦国历史

秦武王生而有神力,从小就喜欢与勇士们做有关力气方面的游戏。乌获、任鄙二将在秦惠文王时期就因为作战英勇而倍受宠爱,秦武王即位后,对二人更是宠爱有加。

话说齐国有个名叫孟贲的人,单字说,也是凭借力大的缘故而闻名于乡里。他的力气大到什么程度呢——“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虎狼,发怒吐气,声响动天”。一次外出打柴,他看见两只公牛正在打斗,二话没说,上前一手握住一只牛的牛角,愣是硬生生地把两只牛给分开了。其中一只牛见此人有偌大的力气,当时也就服软了,匍匐在地,而另外一只牛则有点桀骜不驯,两只牛角不住地晃动,大有要抵死孟贲的意思。孟贲当时就怒了,后果很严重。他用左手按住牛头,右手就去拔牛角,瞬间牛角被拔出,牛血喷出丈余高,那牛也立马倒地而死。

人们都害怕他的蛮力,都不敢与他发生争执。没过多久,他就听说秦武王正在招募天下间的勇士,他认为自己终于有用武之地了,于是就前往秦国投奔秦武王。从齐国到秦国要经过黄河,过黄河当然要坐船而渡,然而此时岸上等待坐船的人很多,按照当地人的规矩,应该排队登船(这一点今人应该好好学学)。然而孟贲来晚了,而他又不是讲规矩的人。于是,他把前面的人都拉扯到自己的后面,抬脚就要登船。

当然有些人会看不惯,既而气愤,既而拿船桨打他的头,一边打一边说:“你以为你是孟贲啊,不排队就登船?!”看来他的名气还真是不小,都传到黄河沿岸了。孟贲二话没说,扭头就用双眼瞪他,顿时怒发直立,眼睛大有瞪裂之势。只见他大吼一声,河中瞬间波涛汹涌,先前登上船的人,都随着船体的摇动而站立不稳,纷纷掉入河中。为了早日见到秦王,孟贲也不与他们过多的计较,他把船桨插在岸上,站在船上用脚猛地一蹬,船儿瞬间已到十余米外,转眼间已经到了河对岸。

很快,他来到咸阳城,求见秦武王。秦武王经过测试,知道他也是个名不虚传的人物,于是也拜为大官,与乌获、任鄙一起受宠。

前面说过,秦武王是个很有抱负的人,他耻于与六国为伍。见六国都设有相国一职,他便把秦秦国的相国一职,改称为丞相,且设左右丞相各一人,以甘茂为左丞相,樗里疾为右丞相。秦武王素知甘茂、樗里疾都是博古通今、头脑极其聪明之人,于是借一机会单独问二人道:“由于我出生在偏远的西戎,从未有目睹过中原的强盛之势。如果你能让我得到三川所在的地区,能够一游巩、洛之间,那么,我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什么意思呢,如果我能灭掉周王室,得到应有的威望,那么我就是死了也值得!

最后,秦武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攻打韩国(此韩国非今之韩国),樗里疾则表示反对,因为到韩国的路途不光遥远而且艰险,劳师费财,还不一定能有收获,万一赵、魏二国再从背后偷袭,那后果不堪设想。秦武王转过身来看看甘茂,甘茂则自请入魏,让魏王不但不偷袭秦军,而且还会让魏国出兵助秦。武王当即大喜,给了甘茂很多财物,让其出使魏国。魏国答应出兵助秦。

不久,秦武王让甘茂率军十万伐韩。后来有增兵五万,使乌获前往协助甘茂。秦、魏两军大战于宜阳城下,乌获手持铁戟一双,重一百八十斤,独入韩军,身后军士所向披靡,没有敢抵挡的魏军。甘茂与大将向寿各率一军,乘势并进。韩兵大败,斩首七万有余。乌获一跃登城,手攀城墙外沿,没想到这是个豆腐渣工程,没有禁得起乌获的巨大臂力,顿时坍塌下去,可怜乌获将军,被摔得粉身碎骨。秦兵受其感染,很快便拔下宜阳。韩王惊恐之下,只得让出三川之地。三川之地到手了,第一个愿望也完成了。

接下来该游玩于巩、洛之间了,于是,秦武王引任鄙、孟贲一班勇士和大队人马起程,直入周王室所在地——雒阳。

周郝王遣使到郊外迎接,礼节极其隆重。秦武王拒绝了周王的召见,他急于要见几件东西,是什么东西这么让他急不可耐呢?原来是象征着王权的——九鼎。他早就让人打听清楚了,九鼎就放在周王室太庙的一侧。于是,他又马不停蹄地来到周太庙所在地。走进侧室,果然见到九个宝鼎一字排列,相当整齐、壮观。这九鼎是当年大禹王收取九州的贡金,各铸成一鼎,上面记载有本州的山川人物,以及贡赋田士之数,足耳都有龙文,又称之为“九龙神鼎”。后来夏朝灭亡,九鼎落于商朝,为商朝的镇国之重器。等到周武王攻克殷商,就把九鼎迁到了雒邑。当年迁移之时,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人、马、车、船,能用的都用上了,宛似九座小铁山,都不知道它们到底有多重。

秦武王周览了一回,赞不绝口!鼎的腹部刻分别有荆、梁、雍、豫、徐、扬、青、兖、冀等九字,秦武王指着“雍”字鼎叹道:“这个雍鼎,说的就是我们秦国!我要把它带回咸阳。”于是转身问守鼎的官吏曰:“此鼎可曾有人能举起来么?”小吏叩首答道:“自从有这个鼎以来,从来都未有人能举得动它。听人说每个鼎都有千余斤之重,谁能举得起来啊?”武王于是有转身问任鄙、孟贲:“你们二人力大无穷,能举得动这个鼎么?”任鄙不光是个勇士,而且还是个聪明人。他知武王依仗着自己的力气,喜欢争强好胜,于是乃推脱道:“小人只可举动百余斤的东西,这个鼎太重了,小人举它不动能胜。”但是孟贲却是个愣头青,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用在他的身上一点都不为过。只见他把袖子一卷,上前说道:“小人来试试,若不能举得动,大王也不能怪罪!”

于是,孟贲将腰带束紧,用两个铁臂紧紧抓住鼎耳,大喝一声:“起!只见那“雍鼎”离起地面约有半尺,但很快又落回原地。由于用力过猛,孟贲眼珠迸出,鲜血直流。秦武王笑道:“爱卿果然力大。既然爱卿都能举起此鼎,难道我还不如你么!”

这时,任鄙进谏道:“大王乃万乘之躯,不可轻易尝试!”武王笑而不听。当即解下锦袍玉带,束缚腰身。任任鄙上前抓住他的衣袖再次劝谏。秦武王曰:“你自己没本事,难道是妒忌我?”鄙遂被说的顿时无语。

秦武王大步向前,心中想道:“孟贲只能稍稍举起,我偏要举着它走动几步,那是方才能显现出我的王威!”于是,他猛的吸一口气,用尽生平神力,同样大喝声:“起!”那鼎也离地半尺。刚要转身走几步,不觉体力已经耗尽,大鼎从手中不觉落下,秦武王来不及收脚,大鼎已经重重地砸在他的右脚上,只听一声闷响,将右脚胫骨压个粉碎。武王大叫一声:“疼啊!”登时昏死在地。

随从人员慌忙将他扶回住处。鲜血很快染红了整个床第,秦武王疼痛难忍,捱到下半夜就呜呼哀哉了!真真的中了他那句话——‘今如果你能让我得到三川所在的地区,能够一游巩、洛之间,那么,我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今日果然死于雒阳。

其实,秦武王的结局完全可以是很美好滴,只因为他太争强好胜,以至于因此而命丧黄泉。你问我孟贲的下场啊,他几天后就被公议处死,连带着灭三族!从此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做人不能说不能争强好胜,但要看是什么事,有没有必要去争那个强、好那个胜。有时候学学任鄙,稍微收敛一下个性,考虑下事情的后果,也许事情的结局会是另一种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杨儒不签卖国条约的爱国历史典故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杨儒是清朝驻俄国公使。1901年,他到任后不久,就开始和俄国政府谈判我国东北问题。当时,俄国政府借口镇压义和团,派兵占领了东北大部分土地,又想在谈判桌上逼迫中国代表承认他们在东北的特权,永远霸占东北。杨儒坚决不同意,拒绝在俄国人拟定的条约文本上签字。俄国人威胁他:条约文本已由沙皇批准,一字不能改。你不签字,就不必谈判了。俄中两国也就无“友好”可谈了。杨儒不怕对方的威胁,回答说:“我宁愿与你们决裂,宁愿被我国政府治罪,也决不签字!我不能出卖祖国的权益。”

俄国代表又假意安慰说:“你们政府已授权给你,出了问题责任也不在你呀!如果你签了字,贵国政府要治你的罪,我们俄国会出面保护你的。”杨儒感到受了莫大的污辱,气愤地说:“你何出此言!我是中国的官员,怎么会寻求你们的保护呢?那不就太无颜面了吗?我难道会那样做吗?”

杨儒因为担忧国事,心情沉重,加上年事已高,一次谈判归来,不慎被雪地滑倒,摔成重伤,一病不起。可是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肯向俄国人屈服。

后来,清朝政府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同意了杨儒的意见,拒绝签约。杨儒的斗争胜利了,他不愧是一位有气节的外交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黄香公孝顺父母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711 字

+ 加入清单

黄香,东汉时期官员、孝子,是"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故事的主角。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香公孝顺父母历史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黄香公简介:

黄香(约68年-122年),字文强(一作文疆),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人。东汉时期官员、孝子,是"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故事的主角。他年方九岁时,便知事亲之理,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后任郎中、尚书郎、尚书左丞。又升任尚书令,任内勤于国事,一心为公,晓熟习边防事务,调度军政有方,受到汉和帝的恩宠。后出任魏郡太守,于水灾发生时以自己的俸禄赏赐来赈济灾民。不久被免职,数月后在家中去世。其子黄琼、曾孙黄琬,都官至太尉,闻名于天下。

黄香公孝顺父母的典故

黄香9岁那年,母亲生重病医治无效离开了人世,黄香悲痛万分。在母亲的遗体前,他下决心要好好孝敬父亲。从此父子俩朝夕相处,相依为命。早晨一起床,黄香便到父亲床前请安。吃,先请父饭时亲入座,自己再坐,有好菜总请父亲先吃。寒冬腊月,房间里温度很低,晚上,黄香没有马上去读书,竟先钻到父亲的被窝里去睡觉。父亲看到了,吃惊地说:“香儿,你怎么那么早就睡到我的床上了?”

黄香笑笑说:“父亲,天气这么冷,孩子睡在您的被窝里,将席子温暖一下,待您睡觉时,不致于太冷。”这就是弟子规里:冬则温一说。

夏日炎炎,他为父亲摇扇驱蚊解暑,直到父亲入睡,方才回墓庐学习;严寒冬日,黄香总是先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焐热后,再请父亲入睡,唯恐父亲受凉。

这就是弟子规里:夏则清一说。

正如那句著名诗句: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百善孝为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呀!黄香公孝顺父母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好好的孝敬最爱我们的父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司马光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396 字

+ 加入清单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马家族,结果被废黜,司马师立曹丕的孙子曹髦(mao)为帝。可是,曹髦空有皇帝的虚名,手中却没有实权,只是个傀儡(kuilei),连任命一个朝廷官员都做不了主。朝中的全部权力都集中在司马师和他弟弟司马昭手中。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接替做了大将军。司马昭同父亲、哥哥一样,工于心计,谋略过人。司马昭刚刚坐上大将军的宝座,镇东大将军诸葛诞谋反,司马昭率兵讨伐,大胜而归。司马昭为人奸诈,他认为魏国完全是依靠司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进进出出都有三千名手执武器的护卫前呼后拥,所有的事情也不禀报朝廷,而直接由他决断。

曹髦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皇帝,他对司马昭大权独揽,自己不能亲理朝政,越来越不满,更担心自己有朝一日会像曹芳一样,被司马昭废掉。他想了好几天,终于作出了决定。

这天,曹髦把平日里还比较听他话的王经、王沈和王业三位大臣召入宫内,从怀中取出事先写好的讨伐司马昭的诏书,说道:“三位爱卿,司马昭大权独揽,野心勃勃,他称帝之心连过路人都知道。我决不能坐以待毙,等着他来废掉我。今天,我决定和你们一起去讨伐他!”这就是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来历。

听了这话,三位大臣呆若木鸡,半晌才回过神来。

王经跪下身,一边叩头一边劝阻道:“陛下,这可万万使不得啊!从前鲁昭公不能容忍季氏专权,结果是失败亡国,被天下人耻笑!现在司马昭专权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个两个,而宫中肯听命于您的,实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么去讨伐?如果不成功的话,恐怕祸患更大。还请陛下慎重考虑,从长计议!”

曹髦激动起来,咬着牙说:“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我已下了决心,做好了死的准备,还有什么可怕的?何况我们不一定会死!”

说完,他径自入后宫,向太后禀报去了。

王沈和王业清楚地知道曹髦根本不是司马昭的对手,肯定必死无疑。他们生怕司马昭以后会治他们的罪,立刻溜出大殿,直奔司马昭府中告密去了。

曹髦手持利剑,带了一百多名童仆刚出宫门,迎面遇上了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奉令带了一队人马赶来。双方动起手来,曹髦持剑大喝一声:“我乃当朝天子,你们冲入宫中,难道想杀君谋反不成?”

这一声大喝把贾充的手下全吓得一动也不敢动,有几个胆小的甚至想转身逃跑。贾充见这情形,扯着嗓子对一个名叫成济的手下人喝道:“司马公平日里养你们是干吗用的?难道不正是为了今天这样的时刻吗?”

成济哆哆嗦嗦地问:“您看该怎么办?是杀还是绑起来?”

贾充瞪着眼说:“司马公有令,只要死的。”

成济这才壮起了胆,拿着长矛一直冲到曹髦的车前。曹髦大声说:“你小子竟敢对我无礼?”谁知话还未说完,已被成济一下子刺穿胸膛,从车上跌了下来,当场断了气。

司马昭没想到曹髦真的被手下人杀死,他有些心慌,更有些心虚。他马上把大臣们召集起来,装出非常伤心的样子,挤出几滴眼泪,假惺惺地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臣们心中都明白,却谁也不敢吱声。

司马昭又问老臣陈泰:“发生了这样的事,天下人会怎样看我呢?”

陈泰想了想,说:“只有杀了贾充,才可以向世人谢罪。”

这话让司马昭听了不顺耳,他又问:“您再想想,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吗?”

陈泰说:“实在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司马昭不再吭声,心里暗暗地盘算着这事如何处置才好。最后,他决定将罪责归于成济一人,下令将成济斩首示众。

就这样,司马昭把杀曹髦的事轻易地掩饰了过去;接着,他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国古代历史典故大全

全文共 14831 字

+ 加入清单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辞海》、《辞源》为“典故”一词立了两个义项:一是典故一词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所说的“故实”有些相当,指古代的典章制度、旧事旧例。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中国古代历史典故大全,欢迎阅读。

1、 科学巨匠祖冲之就是南北朝时期的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家和机械制造家。他所创制的《大明历》,确定一年为365.2428天(与现代科学确定的只差50秒),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祖冲之是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7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祖冲之还和他的儿子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后人称之为“祖氏原理”。于公元500年逝世,享年72岁。

2、 淝水之战:十六国时期,前秦苻(fu)坚讨伐东晋,其先锋部队被晋军击溃,秦晋两军夹淝水对阵。晋军要求秦军后撤,以便渡河一决胜负,在秦军撤退之际,秦军中有人疾呼:秦军败了,秦军大乱,晋军乘胜出击,大获全胜。侥幸逃脱者丢盔弃甲,连听到“风声鹤唳(li)”也以为是晋军到了。这就是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

3、 顾恺之:东晋时期绘画卓越的代表人物,是我国早期绘画理论家,代表作《洛神赋图》。

4、 公元581年,杨坚灭北周,称帝,国号隋,为隋文帝,建都长安。杨坚登基后以“节俭”、“杀贪官污吏”稳定了政权,后进行了系列的改革,其中最大的功绩是,废除了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开创了科举制。公元587年,隋文帝举兵南下,消灭了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270年(东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5、 公元604年,杨坚次子杨广,弑父杀兄夺取皇位,是为隋炀(yang)帝,公元617年,晋阳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攻入长安,立代王侑(you)为帝。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被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杀于江都,五月李渊在长安废隋恭帝侑,称帝,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隋朝灭亡。

6、 决战玄武门:唐高祖李渊有四子:三子玄霸早亡,长子太子建成、次子秦王世民、四子齐王元吉。长子建成、四子元吉因惧怕李世民的势力,屡次设计谋杀李世民,公元626年,李世民伏兵玄武门,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高祖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7、 房谋杜断:指唐太宗的两个得力的宰相,房玄龄、杜如晦,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能断大事,二人默契配合共同辅佐唐太宗,唐太宗视为自己的手臂。

8、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与吐蕃(bo)王朝松赞干布和亲,为加强藏、汉两族的友好作出了贡献。

9、 玄奘(zang)西游取正经:公元627年,陈玄奘孤身西行取经,历经大小110各国家,到达佛教圣地—天竺,公元645年返回长安,历时18年,带回佛经600余部,著《大唐西域记》。

10、 公元649年五月,唐太宗病逝,天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唐太宗在位期间“偃(yan)武修文”,使得百姓安居乐业,文化灿烂,国力鼎盛,史称“贞观之治”。

11、 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12、 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13、 鲧(gu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14、 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15、 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16、 “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17、 “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18、 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19、 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纣创造了“炮烙”、“虿(cha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20、 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o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著有《周易》,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21、 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chu)”,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22、 周幽王千金难求妃子(褒姒)笑,烽火连台戏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太子即位,为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23、 东周在历史上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第一个称霸的齐桓公,与后来的晋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起,在历史上被称为“春秋五霸”。

24、 “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子牙之交。

25、 “秦晋之好”指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的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ying)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26、 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27、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历经22年,复仇雪恨灭吴国,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

28、 范蠡(li),是勾践成霸业的主要谋士,跟随勾践20多年,殚精竭虑。相传范蠡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夫差,使其沉于美色,越由此灭吴。勾践成霸业后,尊其为上将军。但范蠡认为:“大名之后,难以久居”,认为越王“可与同患,难与处安”,后携西施隐退到陶邑经商,身家巨万,人称为“陶朱公”,被后世商人奉为保护神。

29、 “三家分晋”:春秋时期,晋国的兵力虽然强大,但“政出多门”不能统一力量重振霸业,多年后被“韩、赵、魏”三家分割而亡。

30、 商鞅变法:商鞅(yang),原名公孙鞅,秦孝公期间,其通过变法使秦国变的强大,但因执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后用车裂之刑(五马分尸)将其处死,可谓商鞅“作茧自缚”。

31、 孙膑与庞涓本是同门师兄弟,但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献谗言于魏帝,并将孙膑的髌骨挖掉,孙膑装疯被齐国营救,后有“围魏救赵”的事迹,并在一次战役中设计大败魏军,诛杀了庞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此事给后人的启示。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32、 战国时期四大公子: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

33、 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于是“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便“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连横”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4、 屈原爱国投江,屈原名平,楚国王室贵族,我国伟大的诗人,政治家、思想家,爱国人士,因遭谗言被流放,后因不忍看到国家(楚国)沦亡,抱石自投汨(mi)罗江,百姓乘舟寻尸不遇,为防鱼儿蚕食,用竹筒盛米倒入江中,后演化为赛龙舟、包粽子。屈原著有《离骚》、《天问》、《九章》等爱国诗篇,被后人整理为《楚辞》流传至今。

35、 蔺相如完璧归赵,廉颇(po)负荆请罪。

36、 赵括纸上谈兵:秦国攻打赵国,老将廉颇据守,秦无策,后秦使离间之计,调离了廉颇,赵国任赵括统兵,此人只识纸上谈兵,并无实战之能,被秦将白起打败,40万赵兵,除240名年幼者,全部被坑杀于长平,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惨案。

37、 毛遂自荐:毛遂,赵国平原君赵胜门客,因秦攻打赵国时,说服楚国合纵抗秦,而“锋芒毕露”且“脱颖而出”,“颖”指锥子的柄。

38、 信陵君窃符救赵: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都邯郸,平原君一面与楚合纵(毛遂),一面委托信陵君向魏王求救,魏王被秦国威胁未允,信陵君窃取兵符,假魏王将令出兵救赵,事成后留在赵国未归。

39、 荆轲刺秦王:秦王嬴政执政后,灭韩、赵,并攻占燕国,燕国太子丹派勇士荆轲刺杀秦王,“图穷匕见”,刺杀未果,丢了性命,可他英勇机智、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青史。

40、 秦始皇统一中国:秦王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山东六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并决定采用皇帝的称号,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地方实行郡县制,同时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为抵御匈奴的侵犯,修筑了西起临洮(tao)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另一方面又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在他死后不久便被农民义军推翻。

41、 陈胜吴广起义:秦始皇死后,其十八子胡亥(hai)篡位称帝,即秦二世,在郎中令赵高(有“指鹿为马”典故)的唆使下,变本加厉,继续兴建阿房宫,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兵夫屯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农民大起义。

42、 西楚霸王项羽:陈胜、吴广被害后,反秦声势以南方会稽郡最大,其首领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和侄子项羽,北上进军沿途收编了刘邦、英布、吕臣的反秦武装,并在巨鹿一战,破釜沉舟,一举击溃了秦军主力,扭转了反秦战局。

43、 鸿门宴:反秦义军刘邦攻下秦都咸阳,秦王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从范增之计预设鸿门宴铲除刘邦,刘邦携张良、樊(fan)哙(kuai)赴宴,席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在项伯、樊哙的养护下得以逃脱。

44、 萧何月下追韩信:汉王刘邦谋士萧何月下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将军,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刘邦做了皇帝后,以韩信匿藏项羽部下将其治罪降职,后萧何与吕后(刘邦妻)设计将韩信处死,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45、 霸王别姬:刘邦趁项羽出兵之际,自汉中出击攻占了项羽都城彭城,项羽回攻,大败汉军,擒获了刘太公和吕雉(zhi),刘邦求和,范增未允,刘邦用反间计离间了范增,又以划分楚河汉界为诱救回老小,后采用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困在垓(gai)下,项羽爱妻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一代名姬香消玉损。项羽退至乌江,乌江厅长劝其退回江东称王,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在乌江边拔剑自刎,“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西楚霸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46、 吕氏之乱:吕雉,刘邦结发之妻,其子刘盈即位,吕氏便执掌大权,进入了吕后时代,吕后为人阴险毒辣、残酷无情,残害刘氏家族,意将刘氏天下改为吕氏天下,其中,将刘邦爱妾戚夫人,砍手足、挖出双目、熏聋耳朵、弄哑喉咙,扔进猪圈,做成“人彘(zhi)”。吕氏执政16年,死后,刘氏势力消灭吕氏家族势力,迎立刘邦之子刘恒为帝,恢复了刘氏家族的统治。但吕氏继承了汉高祖开创的“与民休息、无为而治和对外和亲”政策,是历史上值得肯定的一面。

47、 飞将军李广:汉朝猛将,一生抗击匈奴,赢得飞将军美名,后被卫青陷害引剑自刎。有唐诗人王昌龄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说的就是李广。

48、 卫青和霍去病:均为西汉时期抵抗匈奴的将军,“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是霍去病一生的写照,霍去病病逝年仅23岁。

49、 张骞通西域:西汉张骞是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二次出使西域,对开辟丝绸之路卓有贡献。

50、 司马迁写《史记》:西汉司马迁秉承父志编写《太史公记》(《史记》),因替大将李陵求情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忍辱含垢(gou)的生存,深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6年出狱后奋发著述,终于完成了《史记》,历时10余年,共130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1、 昭君出塞:王昭君,汉元帝时宫女,名王嫱(qiang),字昭君,因未行贿画师毛延寿而被丑化,不得宠幸。后汉室与匈奴和亲嫁给匈奴单于,出塞途中因曲哀人艳,南飞大雁为之驻足,故有“落雁”之称。从此,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60余年,王昭君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

52、 王莽改制:汉成帝时大司马,公元8年,王莽篡汉位称帝,该国号“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均未成功,公元25年,汉皇族子弟刘秀推翻了王莽新朝,建立了东汉王朝。

53、 马援老当益壮:东汉大将马援,曾言:“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其以“堆米为山”分析战局也是战争史上的创举。

54、 班超弃笔从戎:班超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探险家,通军事,有胆气。40岁出使西域,71岁回洛阳,历经31年,招抚了西域鄯(shan)善、于阗(tian)、龟兹等50余国再度隶属于东汉统治。

55、 党锢(gu)事件:指东汉汉桓帝时期,以李膺(ying)、陈蕃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郭泰为首的太学生结成朋党,抨击宦官的黑暗统治。官宦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迫害,史称:“党锢之祸”,时光荏(ren)苒(ran),党人“杀身以成仁”的气节为历代文人所推崇。

56、 黄巾军起义:东汉晚期,官宦和外戚两大集团交替专政,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流离失所。冀(ji)州巨鹿人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举行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规定义军以黄巾缠头,故称“黄巾起义”,后被官军镇压,余部前仆后继斗争了20余年,沉痛打击了东汉王朝的腐败统治,东汉王朝奄奄一息。

57、 董卓专权: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以镇压黄巾为名,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割据一方。凉州军阀董卓以铲除宦官为名进京驻守,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汉献帝),董卓自封相国,独揽大权。骁(xiao)骑校尉曹操,联络冀州袁绍,聚集各州郡人马,选袁绍为盟主,进军洛阳。董卓得知,迁都长安,烧毁洛阳城。

58、 袁绍尽灭宦官:东汉末年,宦官当政,大将军何进召前将军董卓进京协助诛灭宦官,反被宦官谋杀,袁绍、袁术引兵入宫,大杀宦官两千多人,宦官张让、段珪(gui)挟帝出逃,后被逼投水自尽。

59、 王允巧诛董卓:董卓挟天子专横当道,发展到“董卓不除,国无宁日”的地步,司马王允将义女貂蝉同时许给吕布和董卓(义父子关系),使之反目,并挑唆吕布将董卓诛杀。

60、 挟天子以令诸侯:王允定计诛董卓,执掌朝政,董卓部将郭汜(si)帅大军攻陷长安,吕布出逃,王允被杀,郭汜当政,国舅董承及部将杨奉护汉献帝出逃,被曹操接至许昌为都,曹操自封大将军,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61、 官渡之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北方的袁绍产生了冲突,公元200年,袁绍派军10万进军,先是大将颜良、文丑被暂降曹操的关羽所杀,形成了官渡对峙。袁绍谋士许攸(you)献计不被采用,且家人被拘捕,弃袁投曹,并向曹操献计火烧袁绍粮营乌巢,一战将袁绍击败,两年后袁绍忧愤而亡。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而后曹操各个消灭袁绍残余,统一了北方。

62、 华佗:汉末注明医学家,外科技术尤为精湛,首次将全身麻醉(酒服麻沸散)应用于外科手术。并模仿“虎、鹿、熊、猿、鸟”5种禽兽创编了“五禽戏”。

63、 三顾茅庐:袁绍败北,刘备投靠刘表,屯驻新野小县,访襄阳水镜先生司马徽(hui)知: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卧龙”诸葛亮,字孔明,刘备三访襄阳隆中,求得诸葛亮出山辅佐,并按照《隆中对》“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业。

64、 赤壁之战:曹操消灭袁绍统一北方,预南下扫平刘表和江东孙权,刘表病故,次子刘琮(cong)继位,向曹操递了降表,刘备腹背受敌,撤往江陵,被曹军在长坂坡追上,幸有赵云、张飞奋力拼杀得以脱险,退至江夏与刘琦汇合;同时,孙权接到曹操檄文,劝其投降,鲁肃献计联合刘备抗曹,任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领兵五万赤壁下寨抗曹。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战,曹操采用庞统之计将战船连在一起,孙刘联盟设反间计(蒋干中计)、苦肉计(周瑜打黄盖),并巧借东风,火烧连营,曹操败走华容道,被关羽所放(曹操对关羽有救命之恩),逃回江陵。赤壁一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65、 孔明巧取荆襄:周瑜在赤壁大败曹操后,诸葛亮乘周瑜和曹仁周旋之计,略施小计,兵不血刃,巧夺南郡、荆州和襄阳。刘备丧偶,周瑜生计,用孙权的妹妹向刘备招亲为由,欲将刘备骗到南徐,以换回荆州。刘备协同赵云如约而至,在诸葛亮三个锦囊的帮助下,带着妻子安全回到荆州,所谓“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66、 建安七子:在曹操统治集团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can)、徐幹(gan)、阮瑀(yu)、应玚(yang)、刘桢(zhen)主导文坛发展。

67、 公元220年,一月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在洛阳病逝,十月,曹丕称帝,建魏,东汉灭亡。

68、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69、 关羽因大意失荆州,公元222年,刘备为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出兵三峡,进攻东吴,在彝(yi)陵猇(xiao)亭被陆逊打败,于次年病逝。

70、 自蜀汉建兴5年起,诸葛亮上书《出师表》给后主刘禅(shan),六次出兵北伐,史称“六出祁山”。在最后一次北伐,至五丈原,终因心力交瘁(cui),病逝,年仅54岁。虽然没有实现统一中原的愿望,但他的智慧和品格万古流芳,他为蜀汉的巩固和发展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71、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迁都建业,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72、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件”,杀曹爽、何晏(yan)等,司马氏至此专权魏国。

73、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mao),曹丕之孙,公元260年,因司马昭权势日重,危及帝位,声称司马昭代魏之心,路人皆知,率殿中卫士、僮仆讨伐司马昭未果被害;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huan)为帝,即魏元帝,自己独揽大权。

74、 三国归晋:司马昭立了魏元帝后举兵进攻蜀汉,蜀汉后主刘禅昏庸透顶,是扶不起来的天子,在奸佞(ning)宦官黄皓(hao)的唆使下负荆而降,刘备、诸葛亮千辛万苦开创的蜀汉政权从此灭亡。蜀汉灭亡不久,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为晋武帝,建立了晋朝,公元279年,起兵灭吴,三国归晋,全国统一。

75、 公元290年,晋武帝病重,弱智太子司马衷即位,为晋惠帝,晋惠帝皇后贾南风(贾后)阴险毒辣,先后除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wei),废太子(后毒杀),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囧(jiong)废除贾后,司马伦称帝,之后各诸侯为争夺皇位展开了厮杀,有: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囧、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yong)、长沙王司马乂(yi)、东海王司马越,加上被贾后所杀的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史上称“八王之乱”,持续16年,独剩东海王司马越,司马越毒死晋惠帝,立司马炽(chi)为帝,即晋怀帝,西晋王朝从此衰落。

76、 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国号汉,十六国开始,公元316年汉军大举进攻西晋都城长安,晋愍帝赤上身,乘羊车出城请降,西晋灭亡。次年东海王司马越侄司马睿(rui)在南方建业正式称帝,为晋元帝,建立东晋王朝,任王导为宰相,共同执掌朝政,实为“王与马,共天下”,司马睿亦因不满“王马共天下”的局面,最终抑郁病死。

77、 十六国:从刘渊的后汉开始,北方的一些民族先后建立了许多国家,史上称为“十六国”,南方由东晋统治。十六国与东晋并立百余年。

78、 南北朝:公元420年,东晋将领刘裕登基,国号“宋”,统治南方,晋恭帝退位,东晋灭亡;次年刘裕毒杀晋恭帝,开了杀“禅让退位者”的先例。北方的北魏灭掉北方的几个小国,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南方的宋和北方的魏分统天下,并立百余年,历史上把这段时期叫“南北朝”。

79、 女皇武则天:公元655年,唐高宗废皇后王氏,册立武则天为皇后,自此,武氏独揽内宫大权,660年,因高宗患风眩,目不能视,下诏委托武则天协理政事,武则天自参政步入执政;674年武则天与高宗同殿听政,共受朝拜,天下称“二圣”,公元683年,高宗卒,武则天立三子李显为帝,是为唐中宗,自为皇太后临朝听政,次年,武后废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是为睿宗。公元690年,武则天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下,登临大宝,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武则天称帝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在其掌理朝政的半个世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

80、 请君入瓮(weng):武则天称帝,平定徐敬业叛乱后,为除掉反对她的唐朝宗室和大臣,昭告国人告密,告密者可以做官。因此出现一批因告密起家的人,其中:索元礼、周兴、来俊臣是典型例子,三人办案严刑逼供、手段残忍,害死了许多无辜的人,后来有人告密周兴造反,来俊臣“请君入瓮”将其治罪,周兴在被流放的途中被人暗杀;索元礼因害人太多,民愤太大,被武则天处死;来俊臣预谋害当时势力强大的武则天侄子武三思和太平公主,被后者先发制人,揭了老底,也被武则天处死。

81、 狄仁杰桃李满天下:武则天十分信任和推重狄仁杰,凡事均仰仗他的决断,尊称“国老”,狄仁杰向武则天举荐了很多人,后来都成了唐代名臣,包括宰相张柬之,治理天下的贤能之臣,皆出自狄仁杰的门下,故称“桃李满天下”。

82、 公元705年,武则天重病,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杀张易之、张忠昌,唐中宗李显复位,恢复国号唐,十一月武则天去世。

83、 唐中宗复位后,让其妻韦后当权,公元710年,中宗卒,唐睿宗的儿子李隆基起兵杀韦后,拥其父戴睿宗复位,两年后,睿宗传位给李隆基,是为“唐玄宗”。唐玄宗在宰相“姚崇、宋璟”辅佐下,吏治不紊、纲纪有条,再次出现了“天下大理”的中兴局面,史称“开元盛世”。后来被奸相李林甫(fu)、杨国忠(杨玉环的同族哥哥)破坏殆尽。

84、 公元713年,高宗之女(武后生),太平公主谋反被玄宗赐死,其党羽及儿子们尽数被诛杀,同党窦怀贞被改姓“毒”,王晋改姓为“厉”,以作为惩罚。宦官高力士因诛逆有功被破格提升,官宦之盛从此开始。

85、 公元718年,日本遣使中国,受唐皇帝接见,获赠大量朝服。次年,日本天皇下令,举国仿衣隋唐,遂成为和服基础。

86、 公元713年,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随遣唐使团来到中国,考中进士,在唐朝政府担任官职,唐玄宗赐名:晁(chao)恒。同期唐朝和尚鉴真东渡日本,将中国丰富的文化传到日本。两位中日友好的使者最终都客死他乡。

87、 李白和杜甫是历史上最杰出的诗人,李白,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继屈原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字子美,后人称为:“诗圣”,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公元744年,两位文学巨匠在洛阳相遇,成为历史佳话,闻一多曾把二人的相遇比喻成太阳和月亮的相碰。

88、 安史之乱:唐玄宗执政后期,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攻陷洛阳,安禄山自立为帝,号大燕皇帝,之后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唐军乘机收复长安、洛阳。不久安禄山部下史思明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皇帝,后又被儿子史朝义所杀,此次叛变持续了8年,史称“安史之乱”,也是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89、 杨贵妃,小字玉环,“姿色冠代”,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公元745年被唐玄宗册为贵妃,深得宠爱。安禄山叛乱攻陷潼关,唐玄宗携杨贵妃逃离长安,至马嵬(wei)驿,将士杀奸相杨国忠,玄宗被逼缢杀杨贵妃,卒年37岁。

90、 唐代两位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后人并称“颜筋柳骨”来形容书法风格。

91、 唐末,公元875年,王仙芝起义,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黄巢率众响应,公元880年黄巢义军攻克长安,唐僖宗南逃,黄巢称帝,改号大齐。公元884年,唐李克用、朱全忠击败黄巢义军,黄巢至狼虎谷自杀,起义失败,唐朝也迅速走向衰亡。

92、 唐朝末期,经过藩镇混战,官宦专权,朋党之争,以及农民起义,唐王朝已处风雨飘摇之中,于公元907年被朱全忠所灭,唐高祖李渊创立的大唐近300年(公元618年至907年)的基业退出历史舞台。

93、 唐王朝灭亡以后的53年中(公元907年至960年),中国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公元960年后周“点检”(职位名称,相当于皇家部队司令)赵匡胤(yin)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拜呼万岁”,夺取周政权,即位皇帝,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建都开封。

94、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的兵权,不久用同样的方式罢免了个藩镇的节度使,加强了中央集权。

95、 宋太祖建立北宋王朝后,五代十国中留下来的有北方的北汉、南方有南唐、吴越、后蜀、南汉、南平等国。宋太祖用了13年的时间,把南方五国灭掉,又出兵北汉未果,不久病逝,其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公元979年,亲帅军队攻至北汉都城太原,北汉国主刘继元投降,其手下名将杨业(杨继业)也随住归宋,北汉亡,五代十国割据时代结束。

96、 南唐后主李煜(yu)是历史上有名的作家,其王国后的词写的很好,最著名的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97、 杨业,又名杨继业,随北汉后主归宋后,被宋太宗任命为大将,在抗辽战争中屡立战功,被称“杨无敌”,后在征辽战役中,在陈家口不幸被俘,誓不投降,绝食而亡。之后杨继业儿子杨延昭,孙子杨文广在保卫宋朝边境战争中屡立战功,成为抗辽名将。后人将其祖孙三代的抗辽事迹演绎为“杨家将”世代流传。

98、 北宋王小波起义:川蜀地区王小波、李顺因不堪官府的压榨剥削,聚众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均贫富“的农民义军,后被宋军镇压。

99、 寇准抗辽:寇准是北宋名相,宋太宗时期入朝任职,因刚正不阿被贬;宋真宗即位后,再次被启用任宰相。对北宋抗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公元1004年,契丹大举南下攻宋,兵至澶州,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挫败契丹前锋,双方议和,订立“澶州之盟”。

100、 范仲淹:北宋时期伟大的改革思想家,宋仁宗时期任职,公元1043年开始改革,终因反对派势力强大,改革失败,历时1年4个月,史称“庆历新法”,范仲淹被贬至邓州后,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一生所恪守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

101、 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宋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给宋仁宗,名为《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主张变法,未被仁宗采纳;宋神宗即位,任参知政事开始变法,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公元1085年神宗病逝,守旧派执政,新法全部被废除。王安石一生著述颇多,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102、 公元1048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实现了人类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

103、 公元1088年,沈括,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著有《梦溪笔谈》,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光辉巨著,至今享誉海内外。

104、 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称帝,国号大金,是为金太祖。

105、 靖康之耻: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再度南侵,攻陷太原,直逼京都汴京,徽宗、钦宗二帝被金人俘获,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公元1127年,徽宗九子康王赵构在临安(南京)即位称帝,是为宋高宗,南宋开始。

106、 岳飞:南宋著名将领。公元1126开始抗金卫国的戎马生涯,公元1140年金人背盟,大举南侵,岳飞、韩世忠、张俊等率领宋军奋起抵抗,在郾(yan)城之战中,岳飞破金兀术“拐子马”,大败金军,在岳飞乘胜追击,收复失地之时,被宋廷召回,“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107、 卖国贼秦桧:秦桧,北宋时期的大臣,在北宋沦陷时被金兵俘虏,因其奴颜婢膝,得到金太祖的重用,并在宋金交战之际,连同其妻王氏派往南宋做了内奸。秦桧在南宋任宰相期间,卖国求荣、陷害忠良,以“莫须有”的罪名将抗金英雄岳飞杀害,一起被害的还有岳云、张宪等忠良,造成了一起人神共怒的千古冤狱,而秦桧及其妻王氏也是遗臭万年。

108、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辽及北宋时期,蒙古国各部落为争夺领域展开了长期、激烈的部落战争,乞颜部落可汗,铁木真力量逐渐强大,并陆续消灭了其他部落,统一了蒙古,,被推为大汗,即成吉思汗。

109、 公元1271年,蒙古国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是为元世祖,次年迁都大兴府(今北京市)。随后,大举南下攻宋。公元1279年,元朝统一了中国,南宋宣告灭亡。抗元英雄文天祥被俘,誓死不降,终被处死,卒年47岁。“自古英雄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其爱国精神的真实写照,其被俘后许多慷慨悲壮、凌云壮志的爱国诗篇,最著名的一篇是在狱中所作的《正气歌》。

110、 元世祖时,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入华,17年后回国,写下《马可·波罗游记》,将东方文化传入欧洲,引起轰动,激起了西方人对东方的向往,西班牙人哥伦布正是想来富庶的东方,而误入美洲,发现了新大陆,开辟了欧美航线。

111、 元世祖死后,其孙铁穆耳即位,是为元成宗,元成宗时期,贪赃枉法日益严重,贪官污吏数不胜数,冤案层出不穷,一些文人采用当时流行的杂剧形式揭露对社会的不满,于是一种新得文学形式—元曲诞生了,其中关汉卿所著《窦娥冤》是最为鲜明的代表,广受民众喜爱。

112、 朱元璋:元朝末年,元顺帝即位后,荒淫残暴,民不聊生,许多地方爆发了农民起义,并割地称王,自立国号。其中有一支由朱元璋领导的部队,实力发展迅速,朱元璋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南方势力,于1368年在应天(南京)称帝,国号明,是为明太祖。同年八月,眀将徐达率军直捣元大都(北京),元顺帝逃往塞外,统治中国97年的元王朝被推翻。

113、 刘基:字伯温。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功臣,为朱元璋制定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的战略方针。功成名就后主动辞职,告老还乡。后被其政敌胡惟庸迫害。刘基是历史上著名的学者和文人,代表作《郁离子》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114、 胡蓝之狱:明太祖建国后大封功臣,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人被封为公爵、刘基被封为伯爵,汤和等被封为侯爵。有些功臣仗着自己的功劳,横行不法,结党专权,更甚至威胁到朱元璋的君权。公元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被告发谋反之机,诛杀胡惟庸以及其部下15000多人。此后明太祖以“胡党”为由,杀戮了不少无辜功臣,其中,77岁的李善长被赐死,全家共70多人被诛杀;公元1393年,凉国公蓝玉被告谋反,全家被杀,并株连15000多人,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时人称之为“蓝狱”,这两次大狱持续了14年之久,后人合称为“胡蓝之狱”。后来又设置了“锦衣卫”特务机构,负责监察大臣的活动。

115、 靖难之役:明太祖开国后,将自己的子孙加封为王,镇守边疆。藩王权力很大,最受器重的是燕王朱棣。公元1398年,明太祖去世后,皇太孙孙朱允炆即帝,是为惠帝,史称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后,为保护自己的皇权,决定削藩,各藩王先后被革去兵权。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以“清君侧”为名,北平起兵,其部队称为“靖难军”,此次内战史称“靖难之变”。三年后,燕军攻陷京都,建文帝失踪(传说是建文帝自焚宫中),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成为明代第三个皇帝。

116、 空前绝后“诛十族”:朱棣入京即帝位后,立即诛杀建文帝的臣子、宫人、内官无数,并令建文帝的臣子方孝孺起草继位诏书,方孝孺誓死不从,被朱棣诛杀九族亲眷,外加学生,“十族”共873人。朱棣诛杀建文帝的家眷及臣子共一万多人,惨绝人寰。清初史家谷应泰叹曰:“嗟(jie)乎,暴秦之法,罪止三族;强汉之律,不过五宗……世谓天道好还,而人命至重,遂可灭绝至此乎!”

117、 郑和下西洋:明成祖朱棣派太监郑和七下西洋,从公元1405年至1431年将近30年里,郑和七次出海,前后到过印度洋沿海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

118、 土木之变:公元1449年瓦刺太师也先兵犯大明,明英宗亲征,兵败退至土木堡,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国不可一日无主,于是,在群臣的簇拥下朱祁钰即位,是为明代宗,史称景帝。景帝力主抗战,任命于谦负责指挥保卫北京,并取得了胜利,赶走了侵略军。“北京保卫战”在明朝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119、 夺门之变:于谦赶走了瓦刺军,明英宗被放回后宣布退位,被代宗软禁起来,1457年,明代宗病重,大臣徐有贞、宦官曹吉祥拥太上皇英宗复位,史称“夺门之变”。于谦等人不久被杀害。

120、 庚戌之变:明世宗沉迷道教,大学士严嵩(song)应善于起草祭神文书而被重用,官至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公元1550年,鞑靼(da)部落俺答兵犯大同,兵临北京城下,严嵩闭城不战,俺答部队在城外烧杀抢夺,历史上称此为“庚戌之变”。

121、 明中严嵩、严世蕃父子恃宠专权,独揽国政,排斥异己,残害忠良。公元1565年,世宗降旨:将严嵩削职为民,将严世蕃西市斩首。严嵩父子倒台。

122、 公元1581年,明神宗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大张居正在清丈全国土地的基础上,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把一切征税项目包括田赋、徭役、杂税等合并起来征收。1582年,张居正病死,十年的改革成果付之东流。

123、 公元1565年,名将戚继光、俞大猷(you)等在兴化大破倭寇,斩杀敌众2000人,肃清倭乱,救还被挟持百姓3000多人,史称“兴化大捷”。

124、 明代名医李时珍著《本草纲目》52卷,载药物千余种,验方万余条,是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此书在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方面也颇有建树,达尔文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125、 公元1579年,西班牙传教士利玛窦将鼻烟带入广东省,从此,中国的吸烟人口大增,并一直延续至今。

126、 公元1592年,大明朝廷向朝鲜派兵,援助属国朝鲜抵抗日本向大陆的军事扩张,这是中朝人民的第一次合作抗击日本的侵略。

127、 收复台湾: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入台湾,开始对台湾的殖民统治。1662年2月,郑成功率军赶走荷兰殖民者,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38年的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其后,郑成功的子孙统治了台湾20多年,直至1683年,清军进驻台湾,设立台湾省,郑成功作为民族英雄,永留史册。

128、 东林党人:在现在的无锡有个东林小学,是原来明朝末年东林党人讲学的地方—东林书院,东林学院过去贴着一副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联是东林党的领袖顾宪成所写。明末清官顾宪成罢官至无锡,修复筹建了东林书院,得到了当局不满的士大夫、官僚、知识分子和商人的支持,形成了社会舆论的中心,反对他们的人称之为“东林党”。后遭到当朝阉党魏忠贤的迫害,东林党领袖先后被逮捕迫害,有“前六君子”和“后六君子”。明崇祯帝朱由检即位后,惩治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东林党人得以昭雪,并一度入阁。

129、 徐光启:明代杰出的科学家,他与西班牙传教士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对我国近代数学有着重要的影响;所著《农政全书》可谓当时我国农学中的百科全书;他还使用望远镜观测天象,是我国提出“银河是由无数星星组成”的第一人,不愧为“我国17世纪杰出的科学家”。

130、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后来改国号为清),努尔哈赤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清太祖”。1626年名将袁崇焕在辽东打败后金,努尔哈赤战死,史称“宁远之战”,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即位,即为“清太宗”。

131、 闯王李自成:公元1627年陕北白水县王二揭开农民起义的序幕,各地纷纷响应,李自成、张献忠也加入了起义的队伍。1636年李自成被推为“闯王”,1641年,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粮”的革命纲领。1644年初春,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3月,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树下,统治中国276年的明王朝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革命推翻,5月,原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引清兵占领北京,李自成退出北京,在河南、山西、陕西一带战斗,1645年被地主武装袭击,壮烈牺牲,年仅39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子学父样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358 字

+ 加入清单

以前,有个人名叫刘槐,上有古稀老父,下有年幼孩儿,与妻子共管家计,日子尚且过得去。但刘槐夫妇总觉得老父是个累赘,能吃不能做。老的多活一天,他们夫妇便多苦一天。

一年冬天,刘槐和妻子计谋,趁隆冬腊月,将老的抬上山,像抛破旧物一样丢出去,免得办后事。

刘槐找来了一个箩筐,老人被安置在箩筐里,由刘槐和儿子抬出去。老人问:“要把我抬到哪里去呢?”儿子说:“让你上山看看风景。”

老人被抬到山上来了,刘槐把老父丢在山洞里,便叫儿子赶快下山。

儿子说要把箩筐拾回去。

刘槐说:“一起丢了,还要箩筐做什么?”

儿子说:“还有用呢!我把箩筐拾回家保存起来,以后等你老了,能吃不能做时,我还要和我的儿子——你的孙子,将你抬到这山洞里来似丢破旧物一样丢哩。”

刘槐听了,好似五雷轰顶,既震惊又羞愧,对儿子说:“不丢了,不丢了,我们抬爷爷回家去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有关屈原沉江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544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活着,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终于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屈原沉江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屈原沉江的历史典故

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又想重新和齐国联合。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面订立盟约。

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又怕出危险。他就跟大臣们商量。

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强暴得像豺狼一样,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准上他们的圈套。”

可是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却一股劲儿劝楚怀王去,说:“咱们为了把秦国当做敌人,结果死了好多人,又丢了土地。

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怎么能推辞人家呢。”

楚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就上秦国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在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没答应。秦昭襄王就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才放他。

楚国的大臣们听到国君被押,把太子立为新的国君,拒绝割让土地。这个国君就是楚顷襄王。公子子兰当了楚国的令尹。

楚怀王在秦国被押了一年多,吃尽苦头。他冒险逃出咸阳,又被秦国派兵追捕了回去。他连气带病,没有多久就死在秦国。

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秦国欺负,死在外头,心里很不平。特别是大夫屈原,更是气愤。他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

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他们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他们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秦国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儿能不亡国呢?大王,你想想这叫什么话!”

楚顷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挤出去,简直气疯了。他到了湘南以后,经常在汨罗江(在今湖南省东北部,汨音mì)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诗歌。

附近的庄稼人知道他是一个爱国的大臣,都挺同情他 这时候,有一个经常在汨罗江上打鱼的渔父,很佩服屈原的为人,但就是不赞成他那愁闷的样子。

有一天,屈原在江边遇见渔父。渔父对屈原说:“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么会弄到这等地步呢?”

屈原说:“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个干净人;将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我被赶到这儿来了。”

渔父不以为然地说:“既然您觉得别人都是肮脏的,就不该自鸣清高;既然别人喝醉了,那么您何必独自清醒呢!”

屈原反对说:“我听人说过,刚洗头的总要把帽子弹弹,刚洗澡的人总是喜欢掸掸衣上的灰尘。我宁愿跳进江心,埋在鱼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净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脏。”

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活着,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终于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

附近的庄稼人,得到这个信儿,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儿有屈原的影儿。大伙儿在汨罗江上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

渔父很难受,他对着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的。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当地的百姓想起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划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祀他。后来,他们又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粽子,划小船改为赛龙船。这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风俗。人们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据说就是这样来的。

屈原死后,留下了一些优秀的诗歌,其中最有名的是《离骚》。他在诗歌里,痛斥卖国的小人,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对楚国的一草一木,都寄托了无限的深情。后来人们认为屈原是一位我国古代杰出的爱国诗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织女牛郎鹊桥相会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156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七月七日是民间的“乞巧”节,妇女们这晚在庭院中摆下酒脯瓜果,虔诚地向夜空膜拜,以盼望织女星赐予技巧。由于诗人的吟咏,画家的描绘,文人的铺排,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于是流传人间,缠绵绯恻,委婉动人,这便是牛郎与织女的故事。

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为素材的诗词、戏曲,不胜枚举。可以推断牛郎与织女的凄美爱情故事,大约是发生在西周时代,当时的奴隶社会,等级十分严苛,这个故事就是一般人追求幸福的心声与饱受压抑的写照,托言天上双星,也就是人间的实情。

据说西周时齐地,也就是今山东一带,有一贫苦人家,父母早丧,幼弟依兄嫂度日,每日出外牧牛,人们都把他叫作“牛郎”。

牛郎渐渐长大了,他的嫂子一直不喜欢他,于是他牵着一条老黄牛流浪到一片荒山下结茅而居。一面垦荒,一面哭泣,泪珠点点滴滴落地上,不久后就生出一朵朵艳丽的牵牛花来。继而,有粉蝶双双在上面飞舞,小鸟在枝头碉啾和呜,叫个不停,田地里也长出了茂盛的庄稼。

老黄牛的来历不凡,它是天上的金牛星,因触犯天条而被谪降人间受苦受难,有感于小主人牛郎对它的饲养和爱护,除了感恩图报辛勤耕作外,还挖空心思想要为牛郎撮合一段美满的良缘。

终于,金牛星得知天上的七仙女,时常结伴到人间来溜达,甚至在东边山谷中的明镜湖里沐浴。于是便在夜间托梦给牛郎,要他第二天清晨天未明时到湖畔,趁仙女们戏水时,取走一件仙女挂在树上的衣衫,头也不回地跑回家来,便会获得一位美丽的仙女做妻子。

牛郎将信将疑地翻山越岭,在晓雾弥漫中,果然瞥见七个绝色美女在湖中嬉戏,粉装玉饰,云鬓花颜,不觉为之心神荡漾;旋即抱起矮树上一件粉红衣衫,飞奔而回。

这个被抢走衣衫而无法返回天庭的仙女就是织女,当天夜里,她趁着夜幕的掩护,赤身露体地轻敲牛郎的柴扉。在微明的灯影里,一个是诚实憨厚,壮硕俊朗的少年农夫,一个是美艳如花,柔情似水的天上仙女,四目相接,一见钟情,于是在静褴的春夜里,两情相悦,同赴巫山云雨。

幸福的生活过得总比痛苦的生活要快一些,时光荏苒,眨眼三年,织女已为牛郎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老黄牛已死,留下的一对牛角挂在墙上,牛郎舍不得老黄牛,天天对着牛角发楞。织女私自偷下凡间的事终于被天帝知道,天兵天将把她拘回宫里,牛郎此时真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一对小儿女也天天哭着要妈妈,牛郎肝肠寸断,想着曾给过他无限帮助和关怀的老黄牛,抱着牛角痛哭。谁料一不小心,牛角掉到地上,奇迹发生了,两只牛角竟然变成两只箩筐,牛郎把两个孩子放入箩筐中,准备一肩挑起,寻找娇妻,一阵清风吹过,两只箩筐像两只强有力的翅膀,蓦然平地飞升,腾云驾雾,风驰电掣般地飘飞在霄汉之中,眼看娇妻就在前面,牛郎奋力追求,眼看赶上了,却被王母娘娘察觉,拔下头上的金钗,在牛郎与织女之间一划,立刻出现了波涛汹涌,白浪滔天地银色河川,从此一个河东,一个在河西,遥遥相对,却无法相见。

鹊鸟非常同情牛郎与织女的情真意挚,每年夏秋之间,趁银河风平浪静的时候,群集河上,口尾相衔,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相聚。“鹊桥崔鬼河宛转,织女牵牛夜相见。”据说七夕过后,鹊鸟的羽毛都会七零八落地脱掉不少,就是因为辛苦搭桥的缘故。

牛郎织女的故事大致如此,后世的《天河配》、《天仙配》、《鹊桥会》等平话或戏曲都大同小异;不但把人仙化,也把神仙凡人化,仙女可以下凡,凡人也可以升天,一段天人揉合的爱情故事,充满了馥郁甜蜜的人情味,也洋溢着农牧社会的生活面貌与伦理道德色彩。

杜牧的《秋夕诗》:“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甫《银河诗》:“牛女年年渡,何曾风波生?”

这些都为世人传诵,还有: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儿百条。”

这诗传说是一个六岁的儿童,唐代的林杰写的,可见一般人对七夕的故事已经耳熟能详,连六岁小儿也能执笔成诗,朗朗上口。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最为少年男女所向慕。南北朝所谓“七夕节”,禁中优伶扮演《鹊桥仙》戏曲,进时新果品,市井儿童手执荷叶,欢呼雀跃。唐时在七夕夜登高楼危树,安排筵会,以赏节序。宋时以七夕为“女儿节”,妇女在庭院中以巾帕蒙面,仰首空际,默默祷告,根据所看到的迷蒙景象,以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元、明、清各代,称七夕为“七巧节”,当夜的花样更多。

最常见的是在庭中摆设香案,盛陈瓜果,望空焚香膜拜,然后一口气在朦胧中以丝线连穿七个针孔,能有如此眼力,想必也有一双巧手,还有捉取小蜘蛛以小盒盛着,翌晨观看如果网丝圆正,叫“得巧”,另有“丢针”,盛清水一碗,在星光下把绣花针轻轻地丢在水中,能浮在水面的叫“大吉”,事实上这就是物理学上的表面张力,只要小心翼翼,大概不难办到。

还有两首描写七夕的诗,字丽句清,可堪一读。一首是:

“乞巧楼前雨乍晴,弯弯新月伴双星;

邻家少女都相学,斗取金盆卜他生。”

一首是:

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

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寻看。”

这两首诗对七夕夜晚妇女们的活动和心态形容得入木三分。

时至今日,少男少女们的情感已了无阻隔,不只是抽象的银河无法隔绝,就连实质的尊长约束,社会道德法律,也已发生不了多大效果,然而重温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则可对少年男女的情爱,产生了一种虚幻而浪漫的憧憬,从而唤起更加珍惜的意念,则认七夕为“情人节”,就有了积极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534 字

+ 加入清单

冯唐易老”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冯唐列传》。

汉文帝时,冯唐是一位大臣,他当初以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由于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也没有得到升迁,还只是个郎官。

后来,北方的匈奴族又来入侵汉朝,汉文帝下令到各地征招平匈奴的将军。这一天,汉文帝经过郎署时,遇上了冯唐,于是两人就将帅之事交谈起来,没想到,汉文帝非常赏识冯唐的才能。冯唐趁此机会向汉文帝申斥了云中太守魏尚被削职的冤案,并恳求汉文帝把魏尚官复原职,而且让魏尚率兵攻打匈奴。魏尚不负众望,击退了匈奴,冯唐也因为荐贤而升为车都尉。汉景帝即位后,由于冯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罢官。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即位,匈奴又来侵犯边疆,汉武帝又广征贤良,有人推举冯唐,可是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来任职。

后来,人们就用冯唐易老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里就有这个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唐朝诗人王昌龄曾赞美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没有封侯,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为李广惋惜“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但李广难封是真的不走运吗?历史评价一个人常带有感情色彩(现代评价一个人多带有政治色彩),对李广同情多于理性分析。因此对于李广难封侯的原因,除了其不走运外,还有其它方面原因。

李广身材高大,手臂修长,擅长骑射,打起仗来行踪飘乎不定,行动敏捷,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在做上谷太守时,他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他置个人生死于外,战斗非常勇猛。以力战为名。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皇帝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皇上爱其才,恐亡之,把李广调到上郡做太守。老子曰:“揣而锐之,不可长葆。”意思是兵器太锋利了就容易折断。李广本人自以为天下无敌,从心底里蔑视匈奴人,因此每次打仗拼了命的打,匈奴算什么,多亏匈奴人不懂汉家孙子兵法,如果匈奴人略懂兵法一二,李广很有可能被匈奴人施计捉走或杀死。虽然李广每次都是身先士卒,作战勇敢,但李广除了力战外,不懂战略部署,从战术上胜敌人,只是以勇猛胜人,如一介猛夫,自负非常轻敌。

李广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李广被捉。此点说明李广一介勇夫,除了单对单、等对等、多打少外,只要敌人兵一多,李广便无可奈何,要么兵败,要么被捉。

李广设计逃走,李广兵败,当斩,赎为庶人。李广回霸陵亭太晚,城门已关。霸陵亭尉趁着一股酒劲,呵斥广:“今将军不得夜行,何况你是前将军!”李广气而无可奈何。虽然霸陵亭尉酒喝多了,但他也算的上是秉公办事。等李广又一次被皇上用为右北平太守时,李广心想:“上次被那个霸陵亭尉拒之城外,竟然蔑视我飞将军,这次我非杀了他而后快。”于是李广把霸陵亭尉召至自己的军中,后而斩之。这一点说明李广心胸太狭窄,心中容不得对自己有意见的人。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李广心里竟容不下一个小小的霸陵亭尉,可见李广气量狭小,不足以成大事。如果李广不杀霸陵亭尉的话,霸陵亭尉必然会内疚自责,感激李广的不杀之恩,他也必然在杀敌时力战以报答李广,但李广却凭一时之气杀了他。没有恢宏气度的人又怎么会去统领千军万马呢?

同样是同时代的御史大夫韩安国,他坐牢的时,狱吏田甲辱安国。韩安国说:“你就不怕我死灰复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复燃,我当洒尿灭之。”后韩安国被拜为梁内史。田甲知后,逃走。韩安国更幽默说:“不逃走就不杀,如果逃走,就灭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韩安国认罪。韩安国笑着说:“你给我洒泡尿看看。”韩安国不仅放走了田甲,而且还善待了他。这就是韩安国一种大人不计小人过的气度。但李广却做不到。

李广数不能封侯,于是向搞星相占卜的王朔抱怨道:“自从汉朝北击匈奴以来,我未尝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将领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却没有封侯,难道我命中注定不封侯?”王朔说:“你想想,你有没有做什么亏心事情?”李广说:“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我杀了已经投降的八百人。”王朔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及将军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杀俘虏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义的事情,何况又杀了800人,因此李广必会遭到报应。果然从李陵投降匈奴之后,李广家就衰败下去。

李广在参与卫青大将军的漠北之决战时,卫青让李广从侧路袭击,但李广一介勇夫思想的顽疾又出现,他请战当先锋,但卫青却没有同意李广的请求,李广怒而回部。一是卫青了解李广,李广自以为是,不听指挥,没有大局意识,跟敌人小打小闹行,大规模作战就不能胜任了;二是卫青看到李广年纪也大了,体力和精力都不足,而且李广急于封侯,想最后一博取得战绩,因此在他这种急于求胜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失误。因此卫青还是很理智的拒绝了李广的请战请求。但就是让李广从侧路进攻,李广也没有顺利完成任务,他带领队伍迷了路,没有及时和卫青主力部队会合,以至让单于逃跑。卫青责怪了李广几句。李广顿时感到一阵悲凉:“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然后引刀自刭,死的很悲壮,百姓闻之皆恸哭之。最终李广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机会。

说到跟匈奴的大战斗李广没有胜过,但在“七国之乱”时,李广跟随周亚夫平定吴楚联军,立下战功。梁王刘武看上李广之才,私授李广将军印,李广不识事务,竟然接受了。刘武当时很想做皇帝,想等哪天他起兵逼宫时,希望李广能支持他,这一点汉景帝刘启很明白。当时李广为什么要接受将军印呢,还是一点原因李广眼光短浅,分不清利害关系,自以为立下战功,梁王授给将军印,这是对我的奖赏,我还要拿回京城炫耀一番。结果李广此局触怒皇帝,未受到丝毫奖赏。老子曰:“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但李广却不明白其中道理,他太天真。

不可否认,李广很忠诚很爱国,但毕竟李广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运筹帷幄的大战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识)的不足,虽然在小规模战斗上,他表现出来的勇猛以及处变不惊的大将气度,但这些只能使李广扬名,而大战斗中李广总是屡战屡败,没有大的战绩可言,因此李广至死难封。命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历史典故

全文共 371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 208 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

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 。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6.作壁上观

历史典故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项羽在漳河之滨孤军作战抗击秦军,在赵国要求下,诸侯国军队也兵临巨鹿城下。

他们垒高壁,掘深沟,筑有十多座营盘,作出抗秦救赵的架势。却都惧怕秦国兵强势大退缩营内不敢出兵作战。

当项羽“破釜沉舟”与秦军决一死战时,诸侯国将士都站在壁垒上偷偷观看。史书上称其为“壁上观”。这就是“壁上观”或“作壁上观”成语典故的来源和出处。后世,以此成语典故比喻朋友有难,不伸手,不帮助坐观成败的错误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历史典故:伍子胥过昭关

全文共 1812 字

+ 加入清单

伍子胥过昭典故入选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典故:伍子胥过昭关,欢迎阅读!

正当齐国逐渐强大的时候,楚国走下坡路了。公元前年,楚灵王的兄弟公子弃疾乘灵王率兵伐徐的机会夺取了王位,这就是楚平王。

楚平王开始时改变了灵王的一些做法,还颇得人心。但不久,他也骄奢淫逸起来,而且宠信一个专门会拍马屁的大臣费无极,将国家越搞越乱。

当时,楚、秦两国联姻。秦哀公将自己的妹子孟嬴嫁给楚平王的长子太子建。费无极奉命去秦国迎亲,回来的路上,他发现孟嬴十分漂亮,为了讨好平王,他用了个掉包计:在随同陪嫁的侍女中选了一个女子冒充孟嬴,送到太子建那里去成婚,而将真孟嬴偷偷送给了平王。当然,平王这件抢儿媳为己有的丑事不可能一直隐瞒下去的。当它终于被太子建知道以后,费无极又给平王出主意设计废掉太子。他让平王先召太子建的老师伍奢到郢都,要他承认与太子建合谋造反。伍奢是个耿直的人,他坚决拒绝了。平王就想杀掉伍奢,然后再杀太子。费无极怕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尚、伍员不服,留下后患,就又出主意让平王命伍奢写信将他们骗到郢都来一起杀掉。

再说伍奢不得已只得写信叫两个儿子去郢都。大儿子伍尚是个书呆子,明知此去凶多吉少,认为父命不能违抗,还是去了;小儿子伍员,字子胥,生得人高膀粗,具有过人的文才武略,他马上识破了平王的阴谋,连夜出走了。伍尚一到郢都,就被平王将他连同父亲伍奢一起杀害了。怕伍子胥将来会替父兄报仇,平王又下令在全国悬挂榜文和伍子胥的图像捉拿他。榜文上说:“凡能捕获伍子胥献给楚王的,赏粟米五万石,让他当上大夫的官;凡窝藏、收留、放跑伍子胥的,全家处斩!”楚王还命令全国各处关津渡口,对来往行人,严加盘查。

再说伍子胥离家后,与太子建逃到了宋国。但不久宋国发生内乱,伍子胥又同太子建一起跑到郑国。郑定公很客气地将他们留了下来。但太子建却私下与晋顷公联络,企图联晋灭郑。不久,事情败露,太子建被郑国所杀。于是,伍子胥只好带了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逃离郑国投奔吴国。一路上,他背着公子胜,历尽千辛万苦,一直向东走了数天,来到昭关(今安徽含山北)附近。这里是楚国的东部边界,出了昭关,就是大江,江那边就是吴国的地面了。

这天,伍子胥带着公子胜,正躲在离昭关六十里左右的一片森林里,遇到了一个名叫东皋公的老中医。东皋公同情伍子胥的不幸遭遇,将他带到了自己家里,要他不要擅自行动,待他连夜出去找个朋友想办法。

老中医走后,伍子胥在茅屋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这里呆下去,也不知道老人是否真有办法,多呆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如果贸然出走,人生地不熟,万一碰到盘查,就更危险。他在茅屋里辗转反侧,又恐又愁;天微明时分,那老中医推门进来,不由得吃了一惊。他只见伍子胥的鬓发胡髭,一夜之间全部变白了。

那老人拿出一面镜子,让伍子胥一照,连他自己也吃了一惊:“我怎么变得这样苍老了?!”突然间,他放声哭了起来,“天啊,我大仇未报,难道就这样一事无成地完了吗?!”

东皋公安慰他说:“不要悲伤。这是件好事呢。你的鬓发变白了,就不易被人辨认出来了。我已找到了一个与你的相貌十分相像的朋友皇甫讷,让他扮作你,你扮作仆人,明天你就可以过昭关了。”

第二天,皇甫讷来了。东皋公让皇甫讷穿上伍子胥的衣服,让伍子胥换上仆人的衣服,并用中药汤将他的脸洗黑,同时也给公子胜换上农村小孩的服装。一切装束停当后,三人就连夜出发,待到天蒙蒙亮时,他们刚好赶到昭关。而这里关上的守军,也刚刚开关。

这时,只见守关士兵果然拿着伍子胥的画像在排队过关的人中一个个核对……忽然间,一个士兵叫了起来:“伍子胥!”于是,一伙士兵一拥而上,将皇甫讷捉住了。

伍子胥乘士兵们围住皇甫讷、关口混乱无人照管的机会,赶紧拉着公子胜随人群出了昭关……

再说皇甫讷被士兵捉住,解到守将越那里,他却大声申辩说:“我不是伍子胥。我是本地龙洞山下隐士皇甫讷,今天与老朋友东皋公约好出关去游玩的,为什么要抓我?”

东皋公经常给越看病,是越的朋友。于是,越就让士兵把东皋公请来。

东皋公一看,连忙笑着对越说:“将军搞错了。这个人不是伍子胥,是我的朋友。今天我们约好去关外玩的。我们还办好了过关文牒,您看……”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了文牒。越接过来一看,上面确实写着东皋公和皇甫讷的名字。他只好下令放了皇甫讷,并向他们两人道歉。

伍子胥投奔吴国后,帮助吴王阖闾夺得了政权,又协助他发展生产,建造姑苏城,冶炼兵器,训练军队。吴国从此强大起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