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鸿门宴历史典故20篇

导语:熟能生巧,谓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好办法。出自《镜花缘》第三一回:"九公不必谈了。俗语说的:熟能生巧。"秦牧《艺海拾贝·蒙古马的雕塑》:"这道理,耳濡目染,熟能生巧几个字,就尽够说出个中奥妙了。"孔厥《新儿女英雄续传》第四章:"不怕学不会,只怕不肯钻。工夫到了,自然熟能生巧。"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个故事!今天开学吧为同学们精心整理了一些鸿门宴历史典故优秀作文,欢迎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您。

浏览

2995

作文

1000

饱不忘饥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560 字

+ 加入清单

秦穆公立公子夷吾做了国君[就是晋惠公],自己没得到一点好处,反倒受了他的气。后来听了夫人穆姬的劝解,这才允许夷吾讲和,夷吾把公子圉送到秦国做抵押。秦穆公总算优待公子圉,还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他。公元前638年,公子圉听说他父亲病了,怕君位传给别人,就偷偷地跑回去了。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做了国君,也不跟秦国来往。秦穆公后悔当初错了主意,立了夷吾。现在夷吾死了,公子圉又是一个夷吾。因此,他决定要立公子重耳做国君,把他从楚国接了来。

秦穆公和穆姬都很尊敬公子重耳。他们要跟他结成亲戚,想把他们的女儿怀嬴改嫁给他。怀嬴说:“我嫁了公子圉,还能再嫁给他的伯父吗?”穆姬说:“为什么不能呐!公子重耳是个好人,要是咱们跟他做了亲戚,双方都有好处。”怀嬴一想:虽说嫁给一个老头子,这可是两国都有好处的事。她就点头认可了。秦穆公叫公孙枝去做媒。赵衰、狐偃他们巴不得能够跟秦国交好,都劝公子重耳答应这门亲事。在那时候,做父亲的娶儿媳妇,做儿子的娶后母,有的是,别说伯父娶侄媳妇了。这么着,老头子重耳又做了新郎。

大家正在那儿吃喜酒的时候,狐毛、狐偃哭着来见重耳,要他去给他们报仇。原来公子圉即位以后,就下了一道命令,说:“凡是跟随重耳的人必须在三个月之内回来,改过自新;过了期限,全有死罪,父兄不叫他们回来的也有死罪。”狐毛、狐偃的父亲狐突就因为不肯叫他们回去,给他杀了。重耳把这件事告诉了秦穆公,秦穆公决定发兵替女婿打进晋国去。可巧晋国的大夫栾枝打发他儿子栾盾到了秦国。栾盾对公子重耳说:“公子圉杀害忠良,虐待人民。朝廷上除了吕省、嘤芮以外,其余的大臣像韩简、嘤溱……和我们一家人,都打算起事,只等公子一到,就作内应。”秦穆公发了大军,叫丕豹作先锋,亲自带领着百里奚、公子葵、公孙枝等护送公子重耳回晋国去。

公元前636年(周襄王16年,秦穆公24年,楚成王36年),他们到了黄河,打算坐船过河。秦穆公分了一半兵马护送公子重耳过河,自已留下一半在黄河西岸作为接应。他对公子重耳说:“公子回到晋国,可别忘了我们夫妇俩啊!”说着流下眼泪来。重耳对他更是依依不舍。

上船的时候,那个管行李的壶叔,挺小心地把一切的东西全弄到船上。他还忘不了以前饿肚子、煮野菜的情形,把吃剩的凉饭、咸菜、穿过的旧衣裳、破鞋什么的,全舍不得扔下。重耳一瞧,哈哈大笑,对他说:“你们也太小门小户儿的啦!现在我去做国君,要什么有什么,这些破破烂烂的还要它干么?”说着就叫手下的人把这些东西全撇到岸上。那些手下的人也觉得现在富贵了,怎么还露出这份儿穷相来呐?狐偃一瞧他们全变成富贵人的派头了,就拿着秦穆公送给他的一块白玉,跪在重耳面前,说:“如今公子过河,对岸就是晋国。内有大臣,外有秦国,我挺放心。我想留在这儿,做您的外臣。奉上这块白玉,表表我一点心意。”公子重耳愣了一愣,说:“我全靠你帮助,才有今日。咱们吃了一十九年的苦,现在回去,有福同享,你怎么说不去了呐?”狐偃说:“从前公子在患难中,我多少也许有点用处。现在您回去作国君,自然另有一批新人使唤。我们就好比旧衣、破鞋,还带去作什么呐?”重耳究竟是重耳,听了这话,脸红了,马上说:“这全是我的不是!我可不是忘恩负义的人。我决不会忘了你的功劳。我可以对天起誓!”说完了,吩咐壶叔再把破烂东西弄上船来。那些手下的人也直怪自己不该好了疤拉忘了疼,做人应当节俭,暖不忘寒,饱不忘饥,才是道理。他们重新把扔了的东西挺小心地拣起来,弄到船上。

他们过了黄河,接连打下了几座城。公子葵劝告吕省、嘤芮投降。吕省他们也觉着自己力量不够,就跟公子葵订立盟约,投降了。倒是勃腰保护着公子圉逃到别的国去了。晋国的大臣们迎接了公子重耳,立他为国君,就是晋文公。晋文公四十三岁逃往狄国,五十五岁到了齐国,六十一岁到了秦国,即位的时候已经六十二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历史典故

全文共 684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700年,楚国用“抛砖引玉”的策略,轻取绞城。

这一年,楚国发兵攻打绞国(今湖北郧县西北),大军行动迅速。楚军兵临城下,气势旺盛,绞国自知出城迎战,凶多吉少,决定坚守城池。绞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楚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楚国大夫莫傲屈居瑕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认为绞城只可智取,不可力克。他向楚王献上一条“以鱼饵钓大鱼”的计谋。

抛砖引玉他说:“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诱之。”楚王向他问诱敌之法。屈瑕建议:趁绞城被围月余,城中缺少薪柴之时,派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运回来,敌军一定会出城劫夺柴草。头几天,让他们先得一些小利,等他们麻痹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夺柴草之时,先设伏兵断其后路,然后聚而歼之,乘势夺城。楚王担心绞国不会轻易上当,屈瑕说:“大王放心,绞国虽小而轻燥,轻躁则少谋略。有这样香甜的钓饵,不愁它不上钩。”楚王于是依计而行,命一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绞侯听探子报告有挑夫进山的情况,忙问这些樵夫有无楚军保护。探子说,他们三三两两进出,并无兵士跟随。绞候马上布置人马,待“樵夫”背着柴禾出山之机,突然袭击,果然顺利得手,抓了三十多个“樵夫”,夺得不少柴草。一连几天,果然收获不小。见有利可图,绞国士兵出城劫夺柴草的越来越多。楚王见敌人已经吞下钓饵,便决定迅速逮大鱼。第六天,绞国士兵象前几天一样出城劫掠,“樵夫”们见绞军又来劫掠,吓得没命的逃奔,绞国士兵紧紧追赶,不知不觉被引入楚军的埋伏圈内。只见伏兵四起,杀声震天,纹国士兵哪里抵挡得住,慌忙败退,又遇伏兵断了归路,死伤无数。楚王此时趁机攻城,绞侯自知中计,已无力抵抗,只得请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华而不实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454 字

+ 加入清单

华而不实意思是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下面就由小编为你们带来华而不实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春秋时,晋国大夫阳处父出使到魏国去,回来路过宁邑,住在一家客店里。店主姓赢,看见阳处父相貌堂堂,举止不凡,十分钦佩,悄悄对妻子说:“我早想投奔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可是多少年来,随时留心,都没找到一个合意的。今天我看阳处父这个人不错,我决心跟他去了。”店主得到阳处父的同意,离别妻子,跟着他走了。

一路上,阳处父同店主东拉西扯,不知谈些什么。

店主一边走,一边听。刚刚走出宁邑县境,店主改变了主意,和阳处父分手了。店主的妻子见丈夫突然折回,心中不明,问道。“你好不容易遇到这么个人,怎么不跟他去呢?你不是决心很大吗?家里的事你尽管放心好了。”“我看到他长得一表人才,以为他可以信赖,谁知听了他的言论却感到非常讨厌。我怕跟他一去,没有得到教育,反倒遭受祸害,所以打消了原来的主意。”店主说。这阳处父,在店主的心目中,就是个“华而不实”的人。所以,店主毅然地离开了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历史典故:孔丘周游列国

全文共 1935 字

+ 加入清单

孔丘,即孔子,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对后世的文化作出了很多的贡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典故:孔丘周游列国,欢迎阅读!

正当吴楚、吴越争斗激烈的时候,中原的诸侯国内部也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公元前年,鲁国的国君鲁昭公被大夫季孙意如驱逐。季孙意如另立昭公庶出的儿子宋为国君。这就是鲁定公。从此,鲁定公就只成了鲁国的一个象征性的国君,鲁国的权力就分别到了三家大夫的手中。

这就是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但是,这三家大夫在各自为政的过程中,慢慢地又被自己的家臣窃取了实权。其中,以季孙氏家的问题最为严重。这时季孙意如已死,他的儿子季孙斯继承了权力,并任鲁国的相国。季孙斯的家臣阳虎,乘机攫取了季孙氏的实权,并且企图灭掉季孙、孟孙、叔孙三族,自己取而代之。

公元前年,阳虎起兵叛乱,季孙斯逃到了孟孙氏无忌的封地。孟孙无忌有个老师叫孔丘,他早已料到了这次事变,并且事先对孟孙无忌作了警告。因此,孟孙氏预先调兵遣将,将士兵伪装成搞建筑的工匠,埋伏在自己封地的四周,待阳虎赶来捉拿季孙斯时,孟孙无忌的伏兵一拥而上,将阳虎打败了。

孟孙无忌的老师孔丘,字仲尼,鲁国人。生于公元前年。他的父亲叔梁纥做过邹邑(今山东邹城东南)大夫。但在孔丘幼年时父亲就死了,因此家中生活很贫苦。母亲颜征在把他抚养成人。他好学不倦,学问很深,并且收了不少学生、弟子。不久,这些学生、弟子遍及各诸侯国,孔丘也很快地就在诸侯国中出了名。孔丘主张各诸侯在治理国家方面要用“德治”,要“举贤才”,同时还应该“正名”,即国君、大夫、百姓、父亲、儿子都应各守自己的本分,不得“僭(jiàn)越”。在思想方面,他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仁”的意思就是说做人要有道德观念,要爱人;“礼”就是要人重视内心修养,并用它来约束自己。在教育上,他提倡“有教无类”,即不分人出身的门第高低,每个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他自己收教的学生,就各种出身的人都有,实践了他“有教无类”的观点。在学习方法上,他主张“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些都成为以后人们在治学方面的宝贵经验和格言。

当时一些诸侯国的国君想聘用孔丘。但是,他的一些观点显然触犯了那些掌握着诸侯国大权的大夫们的利益。比如关于“正名”的观点,正打中了大夫们的夺权割据、篡夺诸侯权力的要害,他们怎么可能让国君采用孔丘的政治主张呢?

孔丘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国家任用他,只好又回到了鲁国。孔丘五十岁那一年,正碰上阳虎叛乱。

由于孔丘提醒孟孙无忌,制止了阳虎的叛乱,孟孙无忌向相国季孙斯推荐,孔丘当上了鲁国的司空。

公元前年的一天,鲁定公让孔丘当相礼,陪定公一起去夹谷(今山东莱芜)与齐景公会盟。由于孔丘的周密筹划和临危不惧的机警应对,使齐国企图借合盟的机会羞辱和绑架鲁定公的阴谋彻底破产。

鲁定公回国后,升孔丘为大司寇(主管司法的长官),以表彰他在夹谷会盟时为鲁国立下的功劳。孔丘乘机施展了自己的抱负,他一面协助鲁定公平息了季孙斯的家臣公山不狃(niǔ)的叛乱,一面帮助相国季孙斯治理鲁国。三个月之后,鲁国的面貌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齐景公听说鲁国在孔丘的治理下正在起变化,就紧张起来了。大夫黎弥给景公出了个主意:选一批漂亮的美女和乐工送给鲁定公,让他纵情声色,疏远孔丘。这一招果然灵验。从此,鲁定公就日夜享乐,不理朝政了。

孔丘见鲁定公实在没出息,就带领一些学生再次到各国游历。他先后从卫国、宋国、郑国又到了陈国。当他准备从陈国到蔡国去的时候,楚昭王知道了,派人去请他。陈、蔡两国的大夫怕孔丘被楚国重用后会对他们不利,就在路上派兵截住了孔丘,将他围困了三天三夜。孔丘受了三天惊吓,饿了三天肚子,到第四天上,楚国的救兵到了,才脱离了困境,到了楚国。但楚昭王的大臣们也不能容纳孔丘,他最后只好又辗转回到了鲁国。

孔丘回到鲁国后,年纪也大了。他终于放弃了从政的念头,专心致志地着书立说和教授学生。古代的许多文化典籍,如《周易》、《尚书》、《诗经》、《礼》、《乐》,他都进行过系统的整理;他的言行,由他后来的弟子记录下来,编成《论语》;他教的学生、弟子,号称三千人,其中有名气有成绩的,就有七十二人。最难能可贵的,他还用编年体的形式,根据鲁国史官的记载,整理编纂成了《春秋》一书。这部书记载了从公元前年(鲁隐公元年)到公元前年(鲁哀公十四年)的我国历史上共年中的重大事件。这个时期,人们就通称它为春秋时期。孔丘于公元前年去世。按照后人对中国历史阶段的划分,我国古代春秋时期是从公元前开始,到公元前年结束。也就是说,就在孔丘去世后四年,我国的社会历史,就进入战国时期了。

孔丘的学说,后来就发展成了我国文化史上的儒家学派。孔丘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由于孔丘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贡献,以后人们尊称他为孔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徐文长手对知府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92 字

+ 加入清单

徐渭(1521年~1593年),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又别署田水月,山阴(今属绍兴)人,明文学家、书画家,也是晚明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他一生作联很多,《徐渭集》载有对联118副,这在明代是很少见的,而所写40字以上的长联就有12副,在明代几乎没有第二人。尤其是他最先突破百字长联,为绍兴开元寺大殿题的140字长联至今犹存。至今徐文长还有一些作联故事在浙江流传。

徐文长十四岁时来到杭州。当时的杭州知府目中无人,他得知徐文长在杭州赋诗作画,颇受人们赞赏时,大为恼火,认为一个小毛孩子竟敢在他的辖区内舞文弄墨,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便派衙役将徐文长召来对句。威胁他说如对不上,就驱逐出城。徐文长镇定自若,满口答应。知府带徐文长到西湖边,指着XXX*塔,说出上联:“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徐文长没有开口,只是扬了扬手。知府以为对不上,暗自高兴。他得意忘形地指着保俶塔,又出了个上联:“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四海。”徐文长还是一言不发,而是用手指了指锦带桥,向知府拱拱手,然后,又两手平摊,往上一举。

知府见徐文长还是没有回答,就神气十足地说:“连一句也对不出,还算什么神童!”立即下令:“快把他赶出去!”这时,徐文长却理直气壮地哈哈大笑:“休得无礼,下联早就对好了!”知府怒气冲冲地说:“你敢无理狡辩,愚弄本府?”徐文长解释说:“你是口出,我是手对。”“手对!是什么意思?”知府追问道。

徐文长答道:对第一联扬了扬手,就是说“一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对第二联拱拱手,两手平摊,往上一举,是说“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知府听了哑口无言,只好悻悻而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狡兔三窟历史典故

全文共 2341 字

+ 加入清单

冯驩虽然没收回账来,可是孟尝君的名声就更大了。秦昭襄王没能追上孟尝君,本来已经不高兴了,如今听说齐湣王又重用了他,更担了一份心。他就暗中打发心腹上齐国去散布谣言,说:“孟尝君收买人心,齐国的人光知道有孟尝君,不知道有齐王。孟尝君眼瞧着快要当上齐国的君王了。”他又打发使臣上楚国去对楚顷襄王说:“楚王死在敝国,实在是敝国上了齐国的当。秦王屡次三番要把楚王送回去,都给孟尝君拦住了。他如今执掌着齐国的大权,听说就要当齐王了。他要当上齐王,准得来打贵国和敝国。敝国情愿跟贵国联合起来,一块儿对抗孟尝君。请大王别计较以往,重新跟敝国和好吧。”

楚顷襄王听了秦国使臣的话,也打发人上齐国去散布谣言。齐湣王听见这些谣言,果然起了疑,收回了孟尝君的相印,叫他回到薛城去。

“树倒猢狲散”,孟尝君革了职,那些门客全都散了。孟尝君觉得挺凄凉。只有这位收账的冯先生还一步不离地跟着他,替他赶车,一块儿上薛城去。薛城的老百姓一听说孟尝君来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来迎接他。有的带了一只鸡,有的拿着一瓶酒,有的拿着牛肉,有的提着一筐子鸡子儿。大伙儿连拥带挤地都来献给孟尝君。孟尝君一见,感动得掉下眼泪来。他对冯驩说:“这就是先生给我买来的情义呀!”冯驩说:“这一点算得了什么?如今您能安居的地方只有这个薛城。俗话说,‘狡兔三窟’,您至少得有三个能安身的地方才能踏实。您要是能借给我这辆车马,让我上秦国去一趟,我准能再叫齐王重用您,增加您的俸禄。那时候薛城、咸阳、临淄三个地方,都会欢迎您。好不好?”孟尝君说:“全凭先生!”

冯驩到了咸阳,对秦昭襄王说:“如今天下有才干的人,不投奔秦国就投奔齐国。上秦国来的都想叫秦国强,齐国弱;上齐国去的都想叫齐国强,秦国弱。可见当今之世,不是秦国得天下,就是齐国得天下,这两个大国是势不两立的。”秦昭襄王听了他的话之后,您猜怎么着?他跪起来了,说:“先生有什么计策能叫秦国强大呐?”冯驩连忙请他坐下,说:“齐国把孟尝君革了职,大王知道了吗?”秦王装模做样地说:“我听说倒是听说了,可不大清楚。”冯驩说:“齐国能够有现在这样的地位,全仗着孟尝君。如今齐王听了谣言,革了他的官职,收回了相印。他这么以怨报德地对待孟尝君,孟尝君当然也怨恨齐王,大王趁着他怨恨齐王的时候,赶紧把他请来。要是他能够给大王出力,还怕齐国不来归附吗?齐国要一归附,天下可就是秦国的了。大王赶紧打发人用车马带着礼物上薛城去请他,还来得及。万一齐王反悔,再拜他为相国,齐国可又要跟秦国争高低了。”

这时候正巧樗里疾死了,秦王正要找人才,就依了冯驩的话,打发使臣带了十辆车马,一百斤黄金,用迎接丞相的仪式上薛城去迎接孟尝君。冯驩就告辞了,他说:“我先回去告诉孟尝君一声,免得临时匆促。”

冯驩来不及去报告孟尝君,就急急忙忙地一直到了临淄,求见齐湣王。他对齐湣王说:“齐国跟秦国是势不两立的两个大国,谁要是得到人才,谁就能够号令天下。我在道儿上听说秦国暗中去拉拢孟尝君,打发使臣带了十辆车马,一百斤黄金,用迎接丞相的仪式上薛城去迎接他。真要是孟尝君当上了秦国的丞相去号令天下,临淄、即墨不就危险了吗?”齐湣王真没防到这一招儿,挺着急地说:“怎么办呐?”冯驩说:“不能再耽误了,趁着秦国的人还没到,赶紧先恢复孟尝君的官职,再加封给他一些土地,孟尝君准得乐意。他做了相国,难道说秦国没得到大王的认可,就可以随便接走人家的大臣吗?”

齐湣王答应重新重用孟尝君。可是他嘴里虽是答应了,心里头还有点疑惑。他背地里打发人上边境上去打听秦国的动静。派去的人一到了边界上,就见那边大队的车马已经来了,一问果然是来接孟尝君的。他就连夜赶回临淄,向齐湣王报告。齐湣王连忙吩咐冯驩带了节杖去接孟尝君来做相国,另外又封给他一千户的土地。赶到秦国的使臣到了薛城,孟尝君已经官复原职了。秦国的使臣白跑了一趟。秦昭襄王只怪自己晚了一步。

早已散了的门客一听说孟尝君又当上了相国,争先恐后地都回来了。孟尝君生了大气,他跟冯驩说:“哼!他们还有脸来见我?”冯驩说:“人情本来就是这样的。倒不如好好地招待他们吧!”孟尝君向冯驩拜了一拜,说:“先生的话对。我就收留他们吧。”

孟尝君官复原职以后,秦昭襄王接连打败了韩国和魏国,占领了好几百里土地,就觉得秦国不应该再跟其余的六国并列着。七国的诸侯都称为“王”,怎么能够分别出来呐?秦昭襄王要把“王”改称为“帝”,可是他又不敢单独行动,就在公元前288年(周赧王27年,秦昭襄王19年,齐湣王36年),打发使臣上齐国去,请齐湣王也称为“帝”:秦王号令西方,称为“西帝”;齐王号令东方,称为“东帝”。这么着,秦国和齐国就能平分天下了。齐湣王听了秦国使臣的话,一时拿不定主意,就问孟尝君。孟尝君说:“诸侯没有不恨秦国的,大王千万别跟他一块儿干。”

呆了一个月,秦国又打发使臣来约会齐国一块儿去打赵国。可巧苏秦的兄弟苏代从燕国到齐国来。齐湣王问他对于改“王”为“帝”和进攻赵国的意见。苏代说:“秦国只请大王称帝,原是尊重贵国。不答应呐,得罪了秦国;答应呐,可就得罪了诸侯。我想还不如答应秦国所给的‘帝号’,可先别公开称呼。秦王改称了,让他先试试。要是秦国称帝之后,诸侯不反对,大王再称‘帝’也不晚。说到去打赵国,实在没有名目。赵国离秦国近,离齐国远,大王要是帮秦国去打赵国,打了胜仗,得到土地的是秦国,对齐国有什么好处呐?要打还不如去打邻近的宋国。宋王无道,宋国的人都管他叫‘暴君’。大王要打宋国,一来有征伐暴君的名目,二来有扩展土地的好处。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齐湣王挺赞成苏代的话,就接受了帝号,可是不公开用,准备去打宋国的暴君。后来“东帝”、“西帝”的称号用了两个月,就都取消了,仍然恢复了“秦王”、“齐王”的称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历史典故之四面楚歌声

全文共 1361 字

+ 加入清单

四面楚歌”这个词常常用来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典故之四面楚歌声,欢迎阅读!

出处: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hè 第四声 附和,应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王兵败垓下,在乌江自刎,有关历史上这一典故,李清照曾在《夏日绝句》里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对项王的惋惜思念和敬佩之情。

毛泽x也曾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典故:

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经过几次激战,最终韩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计策,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间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以酒解忧,自己吟了一首诗,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意思是:“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不利啊骏马不能奔驰。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和。歌数阙,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低着头一同哭泣。唱完,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800余名骑士突围,最终只余下28人。他感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最终自刎于江边,刘邦独揽天下。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被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 、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四面楚歌歌词:

九月秋凉兮,四野飞霜,日月征战兮,终归刘邦。白发老母兮,盼断肝肠,妻子何堪兮,独守空房。弟兄想见兮,跺足拭掌,姐妹思念兮 雨泪千行。故交好友兮,登门看望,窗兄窗弟兮,问短问长。一旦交兵兮,枪尖而亡,骨肉为泥兮,同战沙场。何不思故兮,各奔家乡,居家团圆兮,永得安康。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高考作文素材:历史典故苏秦合纵联六国

全文共 1596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七雄中,就数秦国最强盛。楚、齐、魏、赵、燕、韩六国诸侯联合起来,用“合纵”的办法结成南北联盟来抵抗秦国呢,还是联合西边的秦国,用“连横”的办法结成东西联盟来保存自己呢?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一批纵横家。他们的代表人物一个是洛阳人苏秦,他主张合纵;另一个是魏国人张仪,他主张连横。他们俩是同学。

苏秦在洛阳时想去见周天子,只恨没有人向周天子推荐。他知道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就是秦惠文王。他跑到秦国去劝秦惠文王用连横的办法,把六国一个一个地消灭。不想他等了一年多,盘缠花光了,衣服破了,秦惠文王也没有用他。他只好回老家去研究兵法,再作打算。他非常用功,念书十分刻苦。有时候念书念累了,眼皮粘到一块儿怎么也睁不开。他气急了,骂自己没出息,拿起锥子在大腿上刺了一下,刺得血都流出来了。这一下子,精神可来了,他接着又念下去。民间还传说,苏秦有时候太累了,就扑在案头上打瞌睡。为了不让自己打瞌睡,他就拿根绳子一头吊在房梁上,一头吊住自己的头发,如果他脑袋一往案头上扑,那根绳子就把他揪住。这么脑袋一顿,头发一揪,就把他揪醒了。他这么悬梁刺股,苦苦地熬了一年多工夫,读熟了姜太公的兵法,记熟了各国的地形、政治情况和军事力量,还研究了诸侯的心理。

一年多以后,苏秦到燕国见燕文公,对他说:“燕国没受到秦国的侵略,是因为西边有赵国挡住秦国。可是赵国要来打燕国,早上发兵,下午就能到。您不跟近邻的赵国交好,反倒把土地送给挺远的秦国,这种做法很不好。要是主公用我的计策,先跟邻近的赵国订立盟约,然后再去联络中原诸侯一同抵抗秦国,燕国才能安稳。”

燕文公很赞成苏秦的办法,就给他准备了礼物和车马,请他去和赵国联络。

苏秦到了赵国,对赵肃侯说:“如今秦国最注目的就是赵国。秦国不敢发兵来侵犯,是因为西南边有韩国和魏国挡住秦国,要是秦国去打韩国和魏国,韩国、魏国投降了,赵国可就保不住了。赵、韩、魏、燕、齐、楚的土地比秦国大五倍,军队比秦国多十倍。要是六国联合起来一同抵抗秦国,还怕打不过它吗?为什么一个个都送自己的土地去奉承秦国呢?六国不联合起来,单独地向秦国割地求和,决不是办法。要知道六国的土地有限,秦国的贪心不足。要是您约会诸侯,结为兄弟,订立盟约,不论秦国侵犯哪一国,其余五国一同去帮它。这样,秦国还敢欺负联合起来的六国吗?”

赵肃侯听了,就拜苏秦为相国,叫他去约会各国诸侯。正在这时,赵国的边界上来了报告,说秦国把魏国打败了,魏王割让十座城给秦国求和。赵肃侯担心秦国马上要来打赵国,让苏秦想个法子。

怎样才能叫秦国不打赵国呢?苏秦想利用他的同学张仪到秦国去说服秦王连横。张仪是个穷困潦倒的政客。他是魏国人,可是魏惠王不用他,他只得到楚国去碰运气。楚威王见也不肯见他,他就投在令尹昭阳门下做门客。昭阳怀疑他偷了家里藏着的和氏璧,把他打得半死,他就又回魏国。他媳妇劝他不要再想升官发财,他说:“只要我的舌头还在,就不怕没有官做!”现在,苏秦暗中派贾舍人,将他先接到赵国。

苏秦先是不见张仪,见了又十分冷淡,还羞辱他,暗中却叫先前接他来赵国的那个门客贾舍人,把张仪送到了秦国,当上了秦惠文王的客卿。张仪对秦惠文王说:“要是咱们发兵去打赵国,那么韩、魏、楚、齐、燕一同出兵帮它,咱们该对付哪个好呢?越逼得紧,人家越怕,越害怕就越需要联合起来共同抵抗。还不如去联络六国中的几个诸侯,把多数拉过来再打少数。”秦惠文王依了张仪,暂时就不向赵国进攻了。

赵肃侯知道秦国不来打赵国了,就派苏秦去约会各国诸侯。苏秦说服了各国诸侯联合起来抗秦,赵国又封苏秦为武安君。赵肃侯打发使者去约会齐、楚、魏、韩、燕五国的诸侯到赵国的洹(huán)水(今河南北境安阳河)会面,公元前333年,楚、齐、魏三个封王的诸侯和赵、燕、韩三个封侯的诸侯,一概称王,结为兄弟,告拜天地,订了盟约。六国封苏秦为“纵约长”,交给他六国的相印,让他专门管六国联合抗秦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家徒四壁历史典故

全文共 832 字

+ 加入清单

典源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卓) 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索隐:“家空无资储,但有四壁而已。”

释义用法司马相如 (字长卿) 与卓文君一同奔回成都,他家中空荡荡的,四面只有墙壁。后用此典形容家中贫穷,一无所有。多指寒士生涯。

用典形式

【四壁】 宋·杨万里:“他家都有侬家无,却有四壁环相如。”宋·刘辰翁:“相如倦游去,掩四壁凄其春暮。”金·元好问:“四壁旧闻悬磬宅,一囊今有卖书钱。”

【立壁】 宋·陈师道:“我无置锥君立壁,春黍作糜甘胜蜜。”

【壁立】 晋·左思:“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宋·范成大:“犬子地寒徒壁立,元龙身懒谩楼高。”

【马卿壁】 清·黄景仁:“杜陵茅,马卿壁,我更无家可归得。”

【无四壁】 宋·范成大:“苍茫一身无四壁,八方上下惟孤篷。”

【四立壁】 宋·黄庭坚:“参军但有四立壁,初无临江千木奴。”宋·范成大:“君家十年四立壁,震风凌雨啼妻孥。”

【四壁立】 宋·陈师道:“小家厚敛四壁立,拆东补西裳作带。”

【四壁穷】 宋·陆游:“兀兀终年醉,空空四壁穷。”

【四壁空】 宋·陆游:“无地容锥四壁空,浩然亦未怆途穷。”

【家四壁】 宋·苏轼:“不愁家四壁,自有锦千堆。”

【家徒壁】 宋·陈与义:“相如未免家徒壁,季子行看嫂下机。”

【长卿四壁】 清·赵执信:“长卿四壁羞文君,千金万里来长门。”

【四壁一身】 宋·陈与义:“四壁一身长客梦,百忧双鬓更春风。”

【四壁相如】 清·黄景仁:“一生伯道伤无嗣,四壁相如尚有妻。”

【君家四壁】 宋·苏轼:“君家四壁如相如,卷藏天禄吞石渠。”

【相如四壁】 金·元好问:“相如四壁消何物,直要文君典鹔鸘。”

【家无四壁】 唐·张偁:“一掷千金浑是胆,家无四壁不知贫。”

家徒四壁】 宋·黄庭坚:“家徒四壁书侵坐,马耸三山叶拥门。”清·徐夔:“入门家徒四壁立,短衣往往不掩踝。”

【一穷无四壁】 宋·陈师道:“一穷无四壁,百代有千诗。”

【司马归无屋】 宋·汪元量:“司马归无屋,冯驩出有车。”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纸上谈兵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524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就熟读兵书。他一谈起用兵之道来,连赵奢都说不过他。日子久了,赵括便自以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但赵奢深知儿子并没有带兵打仗的真本事,因此他临终前嘱咐赵括,千万不要担任将军的职务,否则必定会给赵国带来失败。

公元前262年,秦国进犯赵国。赵孝成王任命廉颇为大将,率军抵抗。久经沙场的廉颇领军20万前去抗敌,两军在长平展开了大战。廉颇见秦军强大,不能硬拼,便决定在长平筑垒固守,等到秦军粮草供给不足的时候再出兵作战。于是廉颇下令闭门不出,进行严密防守,不管秦军如何挑衅,都不应战。就这样,廉颇在长平坚守达三年之久,秦军没能得逞。

秦国见一时无法取胜,就派人到赵国都城邯郸去散布流言,说廉颇惧怕秦兵,秦国特别怕赵王任命赵括为将。赵王果然中计,下令由赵括取代廉颇为大将。

赵括根本没有实际作战经验,一上任便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向秦军发起全面攻击。秦军假装战败,一直将赵军引到秦军大营前。赵括知道中计,可为时已晚。赵军成了瓮中之鳖。几十万赵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军,陷入了绝境。

46天后,赵括决心孤注一掷地向外突围,还没冲到秦军的阵地前,就被乱箭射死了。主帅一死,赵军全线崩溃,40万大军全被秦军活埋。从此以后,赵国一蹶不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历史典故:掩耳盗铃

全文共 823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

【释义】掩: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历史典故

从前,有一个人很愚蠢,还爱占小便宜。凡是他喜欢的东西,总是想尽办法弄到手,甚至是去偷也在所不惜。

有一次,他看见邻居门口新挂的铃铛十分惹人喜爱,这只铃铛做得十分精致,声音也很响亮,在很远的地方便能听见。于是,他动心了,他边走边想:怎样才能弄到手呢?最后他决定等到没人的时候,把它偷走。

他知道,只要用手去碰这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铃铛一响,就会被人发现,那样就得不到铃铛了。该怎么办呢?他冥思苦想,始终也想不到一个好办法,他的一个朋友帮他出主意说:“只要把耳朵掩起来,不就听不到铃声了吗?”听了这个主意,他大受启发,他想:只要把自己的耳朵掩住,就听不见铃声了。于是,他自作聪明地用这个方法去偷铃铛。

一天晚上,他借着月光,蹑手蹑脚地来到邻居家门前。他伸手摘铃铛,但是,铃铛挂得太高了,怎么也够不着,他只好扫兴地回去了。

第二天晚上,他带着凳子,又蹑手蹑脚地来到邻居家门前。他踩着凳子,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铃铛。谁知他刚碰到铃铛,铃铛就响了。铃声惊醒了睡梦中的人们,众人纷纷披着衣服出来,想看个究竟。邻居走上前,当场抓住了偷铃铛的人。这个人看着大家奇怪地问:“我都把耳朵掩上了,你们怎么还听得见啊?”

【成长心语】

铃声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万物也都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为你闭上了眼睛就不复存在或者改变形状。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你想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不要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想想别人看到你的举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如果已经决定要做的事情,至少应不损害别人的利益,才能被人接受。自欺欺人蒙住的只是你自己的双眼。唯有站得正、行得端,你才能成为一个不被人诟病的大写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自强不息的历史典故介绍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大学校训解释:来源于《周易》的两句话: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希望清华学子们都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此后,清华人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句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两千年来,知者多,能解者少。然而,在学术界仍有不同的解释,目前,似乎还没有公认的正确训解。)

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岱年先生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国学大师,他终生勤勉,致思学问,造福祖国的文化学术事业,堪称一代学人楷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妇女独立团的长征历史典故

全文共 3205 字

+ 加入清单

这些从小就饱受磨难的红军女战士,像每一个男战士一样,把革命当成了活着的唯一目的。她们的吃苦耐劳和不畏生死,与红军中的任何一支作战部队相比,都毫不逊(xùn)色。

一九三四年,妇女独立团,这样一支特殊的部队,在红军川陕根据地成立了。在当时的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和哪支军队拥有如此众多的女战士。

这些女战士,大多来自川北大巴山中的贫苦人家。从小生活就十分贫困。都是早早就操持家务,下地干活。养成了她们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习惯。

有许多女战士在还不满十岁的时候,就被活不下去的父母卖掉了。在别人家饱受打骂,没过一天好日子。

红军到达大巴山区后,在那里建立了根据地,实行男女平等的政策。这些女孩子得到了解放,过上了自由、自主的劳动生活,于是她们开始向往革命,想通过自己的双手,去拯(zhěnɡ)救更多的受难姐妹。

就这样,越是敌人向苏区进攻得猛烈的时候,报名参加红军的贫苦女孩子就越多。是红军的政策让她们生活得有自信,有尊严,她们一定要保护苏区。

成立的那天,正是红四方面军离开川陕边根据地,向西转移的途中,一千多名女同志,一下子变成参与打仗的战士了,女红军们欢欣鼓舞,蹦蹦跳跳。

成立的初期,她们是一个独立团,但随着妇女同志革命热情的高涨,独立团的战士越来越多,一度超过了三千人,曾经扩编为一个妇女独立师。

发军装,发武器,还给每人发一个带着红五星的大斗笠,就是长发都要剪短,这是上级的命令。女孩子都爱美,有些女同志舍不得了。

“打仗就打仗,为啥要剪头发?”

“是啊,留着头发还不能杀敌人了?”

妇女独立团的干部见大家叽叽喳喳的,就给大家讲道理:“咱们是来参军打仗的,不是来比美的。头发谁没有?重要的是看战斗力强不强。咱们剪短了头发,路上行军方便,打起敌人来也利索!”

女同志们想了想,也觉得有道理,就按上级的命令剪了短发。

部队给每人发了一支枪,个子高的就扛长枪,矮一些的就扛短枪。为了让这些女兵上战场不至于慌张,上级命令她们按正规军队的标准训练。

一边训练,一边行进。红四方面军运粮、抬担架、上阵杀敌……到处都可以看见年轻的女红军忙碌的身影。

为了把自己训练得和男战士一样勇猛,妇女独立团训练得比任何人都要刻苦。她们处处不落人后。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她们组成战场运输队:有的背着四支枪和一箱子弹,有的背着上百斤的粮食和盐巴,在陡峭的山林中跋山涉水,从不停歇。

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参加了红军,就一心一意战斗,她们就这样负重前进,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

她们奔跑在战火和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每到一个营地,她们都要在冰冷的溪流里,昼夜不停地洗带血的绷带和伤员的军衣,她们的双手由于冰冻和操劳,布满了像小孩嘴巴一样的口子,常常流血不止。

就这样,她们还是整天唱唱跳跳的,一有空就给战士们表演节目,驱散他们的疲劳。许多战士都夸赞她们,能文能武。是啊,在真正的战场上,她们的表现更是出色。

当队伍来到川康交界的理县时,妇女独立团打了个大胜仗,让全体红军战士对她们刮目相看了。

理县是汉族人和藏族人杂居的地方,民族状况很复杂。独立团到了那里就扎好营地,一分钟都没有休息就到县城里去宣传。她们不停地喊话,贴标语,宣传红军的政策的同时,还不忘尊重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

百姓们看着这一群穿着军装,扛着枪的女人,感到十分奇怪。好多老人见她们挺和善,不打骂百姓,就大着胆子问:“你们这些个女子,怎么也拿刀弄枪的?”

“大娘,红军的政策是男女平等,我们女子,怎么就不能当兵啦?”一个妇女团的干部笑呵呵地说。

“是啊,我还杀过好几个白狗子呢!”一个正在贴标语的女战士跳过来说。

“行啊!姑娘!”大娘没说什么,一边的村民都竖起了大拇指。

妇女同志们都很勤劳,她们一边开展工作,一边了解村镇中的情况。好多女战士给百姓家里帮忙,受到百姓们热情的欢迎。很快,她们就和当地人混熟了。许多百姓主动给她们提供消息,让女同志们非常高兴。

在离市镇几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喇嘛寺院。国民党兵来到这里,把寺院霸占了,作为临时的“官府衙门”。藏族的百姓不能到寺庙去拜佛,而且不分汉藏,所有百姓都要给那里交粮交物,还时不时地去做苦力。老百姓们怨声载道,却一点办法也没有。

寺院中的国民党兵把自己当成了活佛,让百姓们送粮时,在一公里以外就得跪下,用膝盖“走”进寺中。许多身体虚弱的百姓还没走到,就累死在半路了。

女战士们听了怒火中烧,大家商量一下,都想替百姓们出出这口气,让这些鱼肉乡民的敌人长点记性。

“团长,我们不能看着乡亲们受苦。”

“是啊,百姓们自己都吃不饱饭,还得供奉着这个‘皇帝’!”

团长仔细思考了一下,下定决心教训教训这些敌人。

她派出了两个机灵能干的女战士,把敌人的情况摸清。

原来寺庙修在半山腰,院墙高大厚实,易守难攻。这股敌人就躲在这里,从百姓们那里收取粮草、盐巴,真是过着土皇帝的生活。

侦察员回来后,大家更加气愤,都想立刻去消灭这股敌人。还是团长和副团长制止了大家,冷静地想好了对策。

当天夜里,月亮躲在云层后面,四下里一片漆黑,通往寺院的路上,女战士们拿着从村民手中借来的工具,一声不响地挖着土。山野里一片寂静,除了“沙沙”的挖土声,什么声音也没有。

战士们干得热火朝天,连平时怕黑的几个小战士,都忘记了黑暗,脑中只想着消灭敌人,为百姓除害。第二天清晨,战壕挖到了寺庙周围,女战士们早就伏在战壕中,静静地观察着寺庙中的动静了。

平日早早打开的庙门依然紧闭,平日里嘻嘻哈哈的笑声也听不见了。团长断定,敌人已发现了妇女团,他们仗着粮草充足,想在这里耗着,等红军退去,或者援兵到来。有几位同志当时就要往上冲,团长拦住了她们。

不能让敌人得逞,妇女团的同志门开会商议。

“敌人对红军闻风丧胆,所以才不敢出来,想等援兵。所以我们不能等了。”一个急脾气的女战士首先发言。

“不行,现在是白天,进攻对我们不利。”

“而且白天敌人容易发现我们是女人。就不怕了。”

团长见大家说的都有道理,就说:

“我们等到晚上再进攻,进攻时大家不要喊,这样敌人就看不出我们的身份。再派一队从山顶上过去,在敌人的后面进攻,让他们着急,就会自己乱了。”

“这个计策好!给他来一个两面夹击。”

主意已定,团长安排了具体工作,大家就静静地等着夜晚的到来。

夜幕终于降临了,女战士们个个跃跃欲试。黑暗的天幕,半个月亮斜挂着,稀疏的星星在闪烁着。夜雾袭来,夜晚更添凉意,朦胧的月光下,可以看得见不远处的围墙。

团长一声令下,全面进攻开始了。大家都不出声,用身上背的手榴弹猛打,一声声爆炸声在寺院里传出来。

不一会儿,敌人从寺院里冲了出来。红军的火力更猛了,敌人的尸体一炸一大片。这时,迂回到山上的那支女红军也赶到了,敌人一看腹背受敌,连滚带爬地退回了寺庙。

“冲啊!不要让敌人跑了!”

冲锋号吹响了,团长拼尽全力地喊出来,妇女团把寺庙牢牢地包围起来,继续猛攻。敌人十分狡猾,就是不出来。战斗一直进行到第二天中午,妇女团长战士们不停的投手榴弹,不一会儿,寺院里冒起了黑烟:敌人的仓库被一颗手榴弹引着了。

这下子红军战士们可来了劲儿,她们抱起大木桩,“一、二、三!”一用力,紧闭的大门被撞开了,战士们像潮水一样冲了进去,彻底消灭了敌人。

紧接着,女战士们又忙着救火,把剩下的粮食和盐巴分给当地的乡民,自己也缴获了好多枪支弹药。

这一次旗开得胜,让妇女独立团名声大振,也增加了战士们的对敌经验。同志们的气势更加高昂,面对敌人时更加英勇向前了。

当需要冲上战场与敌人搏斗的时候,女战士们个个奋勇争先,不畏生死。打过几场硬仗之后,原来看不起她们的敌人,害怕到只要在丛林中看见一片红色,就胆战心惊。因为女战士们的枪上、刀柄上全都系着红布穗子。

爱美的她们,在有限的条件下打扮自己,队伍集合的时候,妇女团的同志们头上的大斗笠上,画着五颗鲜红的星星,脚下的草鞋上系着红绒球,那时候,无论是红军战士还是穷苦百姓,都为她们喝彩!

妇女独立团是军队中的花朵,但她们不是养在温室中的花,而是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钢铁之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司马昭之心历史典故

全文共 1460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常说“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那么司马昭之心的故事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司马昭之心历史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马家族,结果被废黜,司马师立曹丕的孙子曹髦(mao)为帝。但是,曹髦空有帝王的虚名,手中却没有实权,只是个傀儡(kuilei),蝉联命一个朝廷官员都做不了主。朝中的全部权威都集中在司马师和他弟弟司马昭手中。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接替做了上将军。司马昭同父亲、哥哥一样,工于心计,计谋过人。司马昭方才坐上上将军的宝座,镇东上将军诸葛诞谋反,司马昭率兵伐罪,大胜而归。司马昭为人奸滑,他以为魏国完全是依靠司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进进出出都有三千名手执兵器的保护一呼百诺,所有的事情也不禀报朝廷,而直接由他决断。

曹髦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帝王,他对司马昭大权在握,自己不能亲理朝政,越来越不满,更担忧自己有朝一日会像曹芳一样,被司马昭废掉。他想了好几天,终于作出了决定。

这天,曹髦把通常里还比较听他话的王经、王沈和王业三位大臣召入宫内,从怀中取失事先写好的伐罪司马昭的诏书,说道:“三位爱卿,司马昭大权在握,野心勃勃,他称帝之心连过路人都知道。我决不能坐以待毙,等着他来废掉我。今天,我决定和你们一起去伐罪他!”这就是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历史故事的来源。

听了这话,三位大臣呆若木鸡,半晌才回过神来。

王经跪下身,一边叩首一边劝阻道:“陛下,这可千万使不得啊!从前鲁昭公不能容忍季氏专权,结果是失败亡国,被全国人讥笑!此刻司马昭专权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个两个,而宫中肯听命于您的,实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么去伐罪?假如不成功的话,恐怕祸殃更大。还请陛下慎重思量,从长计议!”

曹髦冲动起来,咬着牙说:“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我已下了决心,做好了死的准备,另有什么恐怖的?况且我们不一定会死!”

说完,他径自入后宫,向太后禀报去了。

王沈和王业明显地知道曹髦基本不是司马昭的敌手,肯定必死无疑。他们生怕司马昭今后会治他们的罪,立即溜出大殿,直奔司马昭府中告发去了。

曹髦手持利剑,带了一百多名童仆刚出宫门,迎面赶上了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奉令带了一队人马赶来。双方动起手来,曹髦持剑大喝一声:“我乃当朝天子,你们冲入宫中,莫非想杀君谋反不成?”

这一声大喝把贾充的手下全吓得一动也不敢动,有几个怯弱的甚至想回身逃跑。贾充见这景象,扯着嗓子对一个名叫成济的手下人喝道:“司马公正日里养你们是干吗用的?莫非不正是为了今天这样的时刻吗?”

成济哆哆嗦嗦地问:“您看该怎么办?是杀仍是绑起来?”

贾充瞪着眼说:“司马公有令,只要死的。”

成济这才壮起了胆,拿着长矛一直冲到曹髦的车前。曹髦高声说:“你小子竟敢对我无礼?”谁知话还未说完,已被成济一下子刺穿胸膛,从车上跌了下来,就地断了气。

司马昭没想到曹髦真的被手下人杀死,他有些心慌,更有些心虚。他顿时把大臣们召集起来,装出很是伤心的样子,挤出几滴眼泪,假惺惺地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臣们心中都明白,却谁也不敢吱声。

司马昭又问老臣陈泰:“发生了这样的事,全国人会如何看我呢?”

陈泰想了想,说:“只有杀了贾充,才可以向世人赔罪。”

这话让司马昭听了不顺耳,他又问:“您再想想,另有什么其他措施吗?”

陈泰说:“实在没有比这更好的措施了。”

司马昭不再吭声,心里暗暗地皮算着这事如哪边理才好。最后,他决定将罪责归于成济一人,命令将成济斩首示众。

就这样,司马昭把杀曹髦的事容易地粉饰了过去;接着,他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囊萤映雪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791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典故,我们从小到大听过多少,知道多少,了解又有多少,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囊萤映的历史典故,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囊萤映雪:读书莫畏难,苦中乐逍遥

【出处】

“囊萤”出自《晋书·车胤(yìn)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映雪”则出自《孙氏世录》。

【释义】

映雪:利用雪的反光;囊萤:包着的萤火虫。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历史典故】

车胤,字武子,晋南平(今安乡、津市一带)人。车胤自幼好学不倦,可是由于家庭贫困,没有钱买灯油在晚上读书。因此,到了晚上,他只能背诵诗文。

一个夏夜,他在屋外诵书,忽然看到原野里如星星一样的萤火虫在空中飞舞。他突发奇想:萤火虫的光亮在黑夜里不正如灯一样吗?这样我就能够彻夜苦读了!想到这儿,他立即找来了白绢扎成一个小口袋,并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放在屋子里,果然亮了不少。

车胤就这样用功苦读,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做过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等。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溜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从窗缝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成长心语】

“读书莫畏难”,读书必然是一件苦累颇多的事情,即使条件艰苦,也不能动摇学习的意志。读书莫畏苦,苦尽才有甘来,只有克服种种困难,才能成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王母娘娘骗字历史典故

全文共 288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年,玉皇大帝下旨重修南天门,新的南天门气势宏伟、高耸庄重,仅仅缺一块匾。

有一大臣奏言道:“尘世王羲之极善书法,只要他的字能力与南天门相配。”玉皇大帝当即派王母娘娘与一仙女下凡请王羲之写匾。

这一天,王羲之玩耍以后返家,途中遇一老妇和姑娘在烙馍,老妇捏一个馍便从阁着的门帘丢进房子里间,正巧落在锅上。

王羲之惊叹不已,老妇称:“你写字的手法才高明呢。”王羲之谦逊地说他实际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

老妇很不振奋,硬要他在案板上用扫帚写下“南天门”三个大字,与王羲之比凹凸。王羲之无法只好写了。

老妇喜上眉梢,捧起案板,说了声“多谢书圣写匾”,便一道白光升上苍空,本来老妇是王母娘娘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历史典故:江郎才尽

全文共 1325 字

+ 加入清单

江郎才尽”这一带贬意的成语,一千五百多年来就一直陪伴着江淹。他自幼勤奋好学,六岁能诗,十八岁己熟背“五经”,所作《恨赋》、《别赋》,更显其才华横溢,被誉为千古奇文。只可惜,中年的江淹突然罢笔,落了个“江郎才尽”的名声。也许人们并不清楚,聪明的江淹正是用“江郎才尽”的把戏,把后人给涮了一把。

江郎才尽: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出处】钟嵘《诗品》。

【释义】江郎:指南朝江淹。原指江淹年少时以文才著称,晚年诗文无佳句。后比喻在安逸享乐中才思枯竭。

历史典故

江淹是南朝时的一位诗人,他出身贫穷,从小失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艰苦,以砍柴为生。他每天忙于砍柴,根本没时间读书。后来,在13岁那年,他在去山上砍柴的途中拾到一顶大官戴过的貂皮帽子。貂皮很珍贵,可以卖不少钱,这样就可以买好多米、面、油、盐等。江淹高兴地把帽子拿回家,母亲看了也很高兴,说:“孩子啊,咱捡到这帽子是好事,是个好兆头,以后你一定能做大官。要好好把它留着,将来做了大官你好戴它。”听母亲这么说,江郎打消了原来的想法,把帽子好好地收藏起来。

从此后,他开始刻苦读书,一心想将来当个大官。他一边砍柴,一边默默背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进步很快。不几年工夫,写起文章来下笔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如《别赋》、《恨赋》等都得到了好评。

当时,有个叫檀超的人,喜好才学,读了江淹的诗,赞不绝口,还特地去拜访江淹,并请江淹到他家去做客。江淹见檀超热情好客,性情豪放爽直,又不拘礼节,从心里很敬佩他。于是,两人成了意气相合的好朋友。檀超赏识江淹的才华,逢人便讲,言辞不免有些过头,近似为其吹嘘。这样,江淹的名声渐渐大起来,也成了有名的诗人。

不久后,他受到了建平王刘景素的赏识和提拔,在南兖州做了官。但是没想到,不多时,他便被一名犯了罪的县令诬告,被捕入狱坐了大牢。这真是福到祸也至。幸亏后来刘景素给他洗清了冤情,出了狱,又提升他做了官,与刘景素一起去镇守京口。

后来刘宋被齐朝取代,江淹和檀超又做了史官,负责编写历史。不久,一个襄陽人发掘出一座古墓,里面有一面玉镜和一些竹筒。竹筒上的古体字没有人认识,有人提议说,让江淹来看看。后朝廷派人把竹筒拿给江淹看。江淹一看,这是西周时候的钟鼎文,当年他为了当大官还苦学过这种文字。江淹看了一会儿,明白了其中的内容,写的是周宣王时候的事。看后,他给来人讲着,周围听的人很惊讶。一下子传开了,江淹认识西周时候的文字,从此,名气更大了。于是,朝廷更加看重他,他的官也越做越大,最后官至梁朝的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就是皇帝的顾问,以后又被封为醴陵侯,有了千亩良田,成了豪门贵族,过起了养尊处优的生活。

他不再读书、写字、做诗、写文章了,有时写首诗,也大不如从前,才华没有了。这时候,很多人都替他惋惜,说“江郎才尽”了。

【成长心语】

江淹早年为当官,拼命用功读书,有了学识,能写出好文章,动人的诗篇。但当了大官,名利皆有,心满意足,尽享荣华富贵,不再刻苦用功,常年不看书、写诗,这样,他的才怎能不尽呢?正所谓:“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古往今来,大部分有成就的人都有勤奋刻苦的精神,在这方面留下的美谈也是举不胜举。勤奋是通往成功的阶梯,只有勤奋学习才能精于学业,反之,贪玩懒惰就会荒废学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伏羲制琴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41 字

+ 加入清单

古琴历史悠久,出现古琴到底是什么时候?史学家众说纷纭,不去计较学术的考证,我们且听一个传说的故事吧。

传说中华夏民族先祖——伏羲,由于母亲华胥氏一日在东方的一个名为“雷泽”的沼泽边,看到巨人的脚印觉得好奇而踩踏上去,突然受到一种令人昏厥的震动感,那以后不久便生下一个人下孩,见风就长,没多久便长成一个巨人,华胥氏给他取名为“伏羲”。

伏羲聪明能干并且很有爱心,他教会世人使用火种煮熟食物后食用以减少因吃生食而带来的疾病,创造出八卦图为人们记录天地的奥妙及身边的发生各种事情。还教会大家用蜘蛛网的样子编制渔网下水捕鱼等等,使老百姓的生活一点点的好起来。

一天,他正在四处巡查,看看还有什么可以帮助大家的,走着走着看到西山桐林霞光万丈,祥云四起,两只巨大彩鸟从云中而降飞向林中,栖息在最大梧桐树上,瞬间天空中飞鸟全都停在了四周,齐声叫起来,如朝拜一般。伏羲非常的惊喜,找来树神句芒问:“这是什么神鸟?”句芒回答:“这就是传说中的凤凰。雄鸟叫凤、雌鸟叫凰,是“德、顺、义、信、仁”五德皆具的吉祥鸟。百鸟之王,您看所有鸟都来朝拜他们。”伏羲恍然说:“我听说凤凰通天祉、应地灵、律五音、贤九德,非醴泉不饮,非梧桐不栖,由此看来此树必是桐林中的神品,可以做成乐器,让人们通天地,泯自性,繁衍生息。”

几年以后,他再次来到西山桐林,却看到大树繁叶飘落、树枝干枯、显示出枯萎的样子,他很难过,又找来树神句芒问道:“这颗灵树怎么了?”句芒答到;“自您上次见过神鸟凤凰以后,他们便不知去向,这颗灵树也好像在等待着凤凰,可凤凰有好几年都没来过,灵树可能是伤心了!”。先祖伏羲听了后很难过,为了使大树的生命得到延续,他决定用最美的声音来使大树复活。于是,朝那棵桐树行了三拜大礼,说道:“皇天降祉,施民以乐。”然后, 他找来了几个有经验的能工巧匠,小心翼翼的将大树砍下,然后按33之数,将梧桐截为三段。他用手叩击上段,发出的声音太清;他又叩了叩下段,发出的声音太浊;最后他取中段叩之,发音正好清浊相济。于是,他让工匠将中段桐木按照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数字,斫出了长三尺六寸五的琴胚,又按四时八节之数,定为后宽四寸,前阔八寸,并把琴按“天圆地方”的认识概念,将琴的底板作平,面板却做出半圆的弧形,代表着天地同心。然后按阴阳两仪之数在底板上留出龙沼、凤泽,再按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意配上宫、商、角、徵、羽五根弦。随后又依百鸟朝凤凰的情景编创了《驾辩》乐曲,供弹唱,以纪念灵桐之义、凤凰之德!

随后,琴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每当人间庆贺丰收和节日的时候,人们便用伏羲留下火种将食物煮熟,用他帮助编织的鱼网,打捞出水里的鱼,烹调出美味佳肴,摆成丰盛的宴席。在宴席当中,大家还要弹奏伏羲发明的乐器,高唱他创造的乐曲,歌颂着先祖的公德,期盼着风调雨顺,其乐融融也。明代朱权编辑的琴谱《神奇秘谱》上古神品篇中所记乐曲《神人畅》就形象的表达了这一场景。全曲只用了一至五弦进行演奏。也应算是五弦古琴的一个有力佐证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许田弃瓢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392 字

+ 加入清单

许由,是中国上古时代的隐土。他品行高沽,固操守志,视功名利禄如同粪土。

许由隐居于深山之中,夏天住于草丛中,冬天住在穴洞里。饿了,就采集野果充饥;渴了,就去泉边喝水。

许由分文不名,一无所有。就连渴的时候喝泉水,也只能用双捧着喝。

许由的一位朋友见许由连喝水的器具都没有,就好心地送给他一只用葫芦做成的水瓢,让他舀水喝。于是,这水瓢就成了许由惟一的财产。

一天,许由喝完了水,就把水瓢挂在一棵树上,自己躺在树下鼾然入睡。

一会儿,起风了。风吹着瓢,瓢在风中摆动起来,碰到了树干,发出一阵阵响声。

在甜睡的许由被水瓢与树相碰的声音给弄醒了。许由十分烦躁,非常气愤由于有了水瓢而影响了自己的休息。他生气地站起来,取过瓢,用力地摔到了山石上。

水瓢一下子就被摔成了几瓣。

许由把自己惟一的财产摔碎了,然后又躺倒在树下,美美地入睡了。

后来,“一瓢挂树”(或“许田弃瓢”)这一典故,用来形容清心寡欲的隐士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历史典故:朱熹集理学之大成

全文共 187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读:朱熹的重要着作有《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易本义》、《通鉴纲目》等,后人偏有《朱子语类》和《朱子大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历史典故,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公元1162年五月,没有皇子的宋高宗,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赵玮为太子,并改名眘(shèn)。六月,高宗宣布退位,做太上皇去了,太子赵玮即位,这就是宋孝宗。

宋孝宗即位后,也想整顿朝纲,抗击金兵,收复大宋疆土,因此一度出现了较好的局面。他即位后不久就下诏书,要大臣们对朝廷政治提意见。曾任泉州同安(今福建厦门东北)主簿的朱熹立即写了奏章。在奏章中他指出,与金人“不作战不能复仇,不守住国土不能确保胜利”;甚至提出,和议有百害而无一利。他还劝孝宗要“正心诚意”,多学知识,管好国家。

朱熹是南宋时着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公元1148年的进士。朱熹从小就很聪明,有悟性。在他刚学说话的年龄,有一天,他父亲朱松手指着天空教他说:“天。”朱熹仰头看看天,眨巴着眼睛竟问他父亲道:“天的上面是什么东西呀?”朱松又惊又喜,于是便教他读书。朱熹学习很努力,熟读经史,受到老师的赞赏,称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公元1163年,朱熹被朝廷授予武学博士一职,两年后到临安上任。但那时宋军在符离(今江苏宿州东北)大败,宋金签订了“隆兴和议”;而宋孝宗依仗为抗金“长城”的大臣张浚,也病死了,朝中主和派又占了上风。主张抗金的朱熹受不了这样的环境,不多久便辞职回家。十多年后,他已经四十九岁时,才又到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主持政务。

任职期间,朱熹修复了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并亲自为学生讲课。那时,他的学说正是发展成熟时期,影响很大,因此吸引了各地的读书人,他们纷纷来到白鹿洞书院求学。白鹿洞书院一时间也声名远扬,成了和石鼓、应天、岳麓齐名的宋代“四大书院”。

朱熹在学术上最大的成就,是发展了北宋哲学家程颢(hào)、程颐兄弟关于“理气”的学说,集理学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

自从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学说便成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为了适应各个不同时期封建统治的需要,儒家所提倡的学说又有所不同。宋代的儒学着重阐释天道义理,所以叫理学,也称道学。它是新儒学,是儒学发展史上最大的学派和思想体系。

理学的先驱是北宋早期的哲学家周敦颐,奠基者是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周敦颐的学生,世称二程。他们长期在原籍洛阳讲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他们以“理”为最高范畴,主张“天下只有一个理”,认为“天理”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产生万物,主宰万物,“顺之者昌,逆之则难”;他们还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这一着名的理学原则。当时曾有人问:如果寡妇家庭贫穷,能不能改嫁?他们回答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朱熹是二程的四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二程的学说,他们的学说被世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理”、“气”学说,主张理、气相依而不能相离,“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是生物的根本,气是生物的形态。但“理在先,气在后”,“理生气”,“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这就是朱熹理学的哲学本体论。

朱熹的理学也具有辩证法思想,他提出“凡事无不相反以相成”,天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都有相对应或对立的一面。这些对应、对立的方面是相互转化、相互联系的。朱熹还继承了二程的主张,坚持“天理”和“人欲”的对立,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公元1190年,宋光宗即位,朱熹被授以漳州(在今福建)知府一职。三年后,他又调到潭州(今湖南长沙)当知府。在潭州,他又重建了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引来众多的学子前来求学。公元1195年,宋宁宗即位,朱熹被宰相赵汝愚推荐为焕章阁侍讲。但赵汝愚是太宗赵匡义的后代,宁宗是太祖的后人,因此他不久就引起了宁宗的猜忌,被贬为福州知府。朱熹等人也受到株连,他不仅被罢官,连他的理学也被定为是“伪学”,他的学生被称为“伪党”。这就是历史上的“庆元党jin”。

公元1200年,七十一岁的朱熹因病去世。他去世后,党jin渐渐放松,他的学说也渐渐受到重视。到元代时,科举考试要采用他的《四书集注》;而明清两代则把他的学说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日本在江户时代,也流行他的“朱子学”,可见,他的学说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朱熹的重要着作有《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易本义》、《通鉴纲目》等,后人偏有《朱子语类》和《朱子大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感恩老师》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88 字

+ 加入清单

花儿感谢阳光,因为阳光抚育它的成长;雄鹰感谢蓝天,因为蓝天让它自由飞翔;老师,我感谢您,因为您给我传授知识,让我健康成长。老师,作为您的学生,我感谢您为我们无私的奉献青春。虽然我们只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我们也要学着释放温暖,更要怀着对老师感恩的心去思考、行动,毕竟老师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

居里夫人曾经说过:“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该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们的成长播下了最初的种子。”洛克认为:“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卢梭也说过:“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一直以来我们只懂得索取,不懂得感恩。老师您是园丁,为祖国山川添秀色;您如春雨,润育桃李,神州大地尽芳菲。在这欢庆的节日里,让我献上一支心灵的鲜花,向您表达衷心的祝愿。

老师的爱,叫做师生情。这种情是人世间最严肃的情。当我犯错误而受到惩罚时教导我的是老师;当我遇到一道难解的题而汗流浃背的时候,为我细心讲解的是老师。一个赞扬的眼神,使我万分开心;一句温暖的问候,使我感受到第二种亲情。有一位教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不需要太多的荣誉和赞美,我们只喜欢“老师”这两个字……这些质朴的教育,感恩于他们的淳淳教诲,然而,再多赞美的言语,仰慕的辞藻,也比不上我们用爱和行动来感恩老师

当我怀着忐忑的心第一次跨进校门时,老师您阳光般的笑容给我以安慰。您将我带进了学校,带进了丰富多彩的校园,也带进了学习的殿堂。

当我怀着疑惑的心面对一道难题时,您耐心细致的给我讲解解题的思路。在举一反三的解题思路中,将我带进了趣味无穷的数学天地里。当我怀着惭愧的心面对错误时,您意味深长的教给我做人的道理。您将我那颗幼小、无知的心灵带到了正确的道理中,带进了我日后要正确面对错误的信念中,也带进从错误走向正确的生活中。

我怀着失落的心面对失败时,您天使般的来到我身边给我以勇气与希望。您将我那颗受伤、气馁的心带进了“自信”的“天空”中,带进了浩瀚的“海洋”里,也带进了以后成功的大门里。

当我怀着喜悦的心对待成功时,您善意的提醒给我以谦虚。您将我那颗骄傲,浮躁的心带到了巍巍的“高山”上,带进了上进的“流水”中,也带到了自强不息的世界里。

不论我遇到了什么,您都会与我一同面对。老师,在我的眼里您是神奇的。我发自内心地感谢您,“感恩您,我的老师,感恩您为我所做的一切!”那么,什么是感恩呢?“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也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不至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

感恩老师,并不需要我们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它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课堂上,一道坚定的目光,一个轻轻的点头,证明了你全身心地投入,你在专心地听课,这便是感恩;下课后,在走廊里看到了老师,一抹淡淡的微笑,一声礼貌的“老师好”,这也是感恩……在这对全天下的老师说一声:老师,我们永远爱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