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历史典故: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最新20篇)

导语: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老天爷为了使天下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每逢大年三十的晚上,他都要把天门打开,将天宫宝库中的金银财宝、珍珠玛瑙等等无数的宝贝撒往人间。下面是小编整理一些相关的典故,欢迎查阅,谢谢。

浏览

5327

作文

1000

历史典故:霸王项羽自刎乌江

全文共 150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一些关于霸王项羽自刎乌江历史典故,供您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您。

霸王项羽自刎乌江

公元前202年,韩信布置十面埋伏,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垓音gāi)。项羽的人马少,粮食也快完了。他想带领一支人马冲杀出去。但是汉军和诸侯的人马把楚军包围得重重叠叠。项羽打退一批,又来一批;杀出一层,还有一层;这儿还没杀出去,那儿的汉兵又围了上来。

项羽没法突围,只好仍回到垓下大营,吩咐将士小心防守,准备瞅个机会再出战。

这天夜里,项羽进了营帐,愁眉不展。他身边有个宠爱的美人名叫虞姬,看见他闷闷不乐,陪伴他喝酒解闷。

到了定更的时候,只听得一阵阵西风吹得呼呼直响,风声里还夹着唱歌的声音。项羽仔细一听,歌声是由汉营里传出来的,唱的净是楚人的歌子,唱的人还真不少。

项羽听到四面到处是楚歌声,不觉楞住了。他失神似地说:“完了!难道刘邦已经打下西楚了吗?怎么汉营里有这么多的楚人呢。”

项羽再也忍不住了,随口唱起一曲悲凉的歌来: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音zhuī)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首歌的意思是:“力气拔得一座出,气魄能压倒天下好汉,时运不利,乌骓马不肯跑。马儿不肯跑有什么办法?虞姬呀虞姬,我拿你怎么办?”)

项羽一连唱了几遍,虞姬也跟着唱起来。霸王唱着唱着,禁不住流下了眼泪。旁边的侍从也都伤心得抬不起头。

当夜,项羽跨上乌骓马,带了八百个子弟兵冲过汉营,马不停蹄地往前跑去。到了天蒙蒙亮,汉军才发现项羽已经突围,连忙派了五千骑兵紧紧追赶。项羽一路奔跑,赶到他渡过淮河,跟着他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又跑了一程,迷了道儿。

项羽来到一个三岔路口,瞧见一个庄稼人,就问他哪条道儿可以到彭城。那个庄稼人知道他是霸王,不愿给他指路,哄骗他说:“往左边走。”

项羽和一百多个人往左跑下去,越跑越不对头,跑到后来,只见前面是一片沼泽地带,连道儿都没有了。项羽这才知道是受了骗,赶快拉转马头,再绕出这个沼泽地,汉兵已经追上了。

项羽又往东南跑,一路上,随从的兵士死的死,伤的伤。到了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东南),再点了点人数,只有二十八个骑兵。但是汉军的几千名追兵却密密麻麻地围了上来。

项羽料想没法脱身,但是他仍旧不肯服输,对跟随他的兵士们说:“我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经历过七十多次战斗,从来没打过一次败仗,才当上了天下霸王。今天在这里被围,这是天叫我灭亡,并不是我打不过他们啊!”

他把仅有的二十八人分为四队,对他们说:“看我先斩他们一员大将,你们可以分四路跑开去,大家在东山下集合。”

说着,他猛喝一声,向汉军冲过去。汉兵抵挡不住。纷纷散开,当场被项羽杀死了一名汉将。

项羽到了东山下,那四队人马也到齐了。项羽又把他们分成三队,分三处把守。汉军也分兵三路,把楚军围住。项羽来往冲杀,又杀了汉军一名都尉和几百名兵士。最后,他又把三处人马会合在一起,点了一下人数,二十八名骑兵只损失了两名。

项羽对部下说:“你们看怎么样?”

部下都说:“大王说的一点不错。”

项羽杀出汉兵的包围,带着二十六个人一直往南跑去,到了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北)。恰巧乌江的亭长有一条小船停在岸边。

亭长劝项羽马上渡江,说:“江东虽然小,可还有一千多里土地,几十万人口。大王过了江,还可以在那边称王。”

项羽苦笑了一下说:“我在会稽郡起兵后,带了八千子弟渡江。到今天他们没有一个能回去,只有我一个人回到江东。即使江东父老同情我,立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再见他们呢。”

他把乌骓马送给了亭长,也叫兵士们都跳下马。他和二十六个兵士都拿着短刀,跟追上来的汉兵肉搏起来。他们杀了几百名汉兵,楚兵也一个个倒下。项羽受了十几处创伤,最后在乌江边拔剑自杀。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有关自毁长城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340 字

+ 加入清单

自毁长城这个典故不是说现在某些败家子儿破坏长城的事情,当然说的也是败家子儿的事情,但毁的这个长城却是一个人,这个人名叫檀道济,南北朝初期的人。

一说道济,您会不会想到那个神通广大的济公长老,他的法号就叫道济。但今天说的这位并不是佛门弟子,而是一位杀人如麻的名将。不过也许是这个名字叫的,这位檀道济倒并不嗜杀,能高高手,留人一条性命,一般都不会赶尽杀绝。416年,他在刘裕的率领下进行北伐,一直打到洛阳,打破了洛阳之后,大概抓了四千多个俘虏。对这些俘虏怎么处理,大家的意见一般都是这些人一个不留都杀了,然后把尸首堆在一块儿,铸一个“京观”。这个京观是古代战争当中很常见的一种残忍的艺术,就是把杀死的敌人尸体,或者是只有脑袋,都给堆在一起,再和上泥土,筑起的一个建筑,这个就叫京观,这玩意可以彰显胜利一方的功绩,也能看出常年在战场上厮杀的这些爷们儿这种异于常人的恶趣味,表现的是战争对人的心理状态的扭曲。

这个建议报到檀道济那儿,檀道济没批,他说了一句话:“讨伐罪人,哀愍百姓,正在今日。”那意思就是首恶必办,胁从无罪。然后就把这些俘虏都放了,一下子自救了四千多条性命,也算得上是大慈大悲了。

这次北伐的时间是416年,还是在东晋年间,虽然这会儿东晋已经没有几年了。檀道济站对了队伍,成了后来建立南朝宋的刘裕的铁杆嫡系。而且檀道济的功劳也拿得出手去,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后来刘裕当了皇上,作为一起打天下的老干部,檀道济自然错不了,被封为永修县公,公爵了,是除了皇亲之外的最高级别了。

再后来,刘裕死了。刚开始即位的是少帝刘义符,但这位不招人待见,这帮大臣们集体瞧不上他,都看好刘义隆,就是后来的宋文帝。大伙儿就策划换个皇上玩玩,这个檀道济倒是支持,而且出了大力,也给自己埋了一个大雷。

一开始还不错,因为他是军头,所以刘义隆能当上皇上,他出力也是数一数二的。封他为征北将军,那个时候四征将军(征东将军、征西将军,征南将军,征北将军)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同时他还兼着散骑常侍,还给他配了一个军乐队,作为出行时候的仪仗队。这个公爵又进一级,封他武陵郡公,虽然都是公爵,但郡比县级别又高了。而且食邑四千户,就是说这个武陵郡四千户老百姓上缴的赋税不给国家,直接入檀道济本人口袋,但檀道济表示,自己为革命作出的贡献没有那么大,朝廷和人民已经给了我很高的待遇了,所以坚决不接受这个郡公和食邑。来回辞了几次,皇上一看,他还真不是假客气,那就又给他增加了督五郡诸军事,算是大军区司令了。当然,这也是一个惹祸的根苗。

檀道济的军事才能没得说,他个人几乎没打过败仗,谢晦造反,檀道济带兵镇压。这个谢晦本来是听说檀道济死了才造的反。这一看真人来了,他的军队吓得没打就垮了。即便是寡不敌众,或者军粮断了,他也能至少把军队全须全尾地带回来。

有一个著名的檀道济唱筹量沙的故事,说的是430年,刘义隆派兵北伐,檀道济自然是义不容辞。但宋军出师不利,粮食让人家断了。对方北魏的军队得着情报了,说檀道济军队断粮了,这个加把劲就能把檀道济抓个活的,这个可是太美好了,于是大军就压上来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断粮的消息很快就传遍全营了,里无粮草,外面被人家围得跟铁桶里的耗子似的,肯定人心惶惶啊。北魏的军队也想摸个实信儿,也派间谍混进这边打听消息。结果那天晚上,檀道济的主营里灯火通明,就听司务长在那儿报数:“一斗、两斗……一石。”就听见刷刷地倒粮食的声音。一听这声音,北魏的间谍心就拔凉拔凉的,完蛋了,人家是逗你玩啊!赶快回去报告,北魏军主帅一听,这不瞎耽误工夫吗?而且以檀道济的能耐,散布这个假消息,他不会是算计我们吧?快撤!一下子解围了,这边安安稳稳地撤回去了。檀道济煞有介事点数的那个,其实全是沙子,就上面有一层粮食,这一下子救了命了。

自毁长城这个事发生在刘义隆有一次病重的时候,这位皇上觉得自己也就这几天了,眼睛一闭,随时有可能不睁。在一辈子过去之前,他得给自己的后辈消除一些隐患。这个隐患是谁呢?老小子先想到了檀道济。你说他郡公,食邑这样的待遇都不要,一说给军队倒连眼都没眨就收了,这小子别再是有什么想法吧。这个时候檀道济已经是征南大将军,又升了。而且他还干过废皇上的事情,虽然立的是我,但难保下一次他就毛邃自荐了。刘义隆就不踏实,把他召回来,直接就给杀了。檀道济一听要杀自己,第一反应是把自己带的头巾摘下来,狠狠地摔在地上,喊着:“你这是自毁长城。”自毁长城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

檀道济一点儿没高看自己,刘义隆还真是自毁长城了。一听说檀道济死了,北魏那边激动的眼泪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跟拿了世界杯冠军似的。从此之后,南边的军队里就没有我们怕的人了。果然,在那以后,南边的军队再也打不过北方的部队了。不但原来的北伐成果又都吐出去了,北魏的军队直接打到了长江边上。刘义隆杀了檀道济之后,自己病倒好了,这不开玩笑吗。而且他站在首都南京的城墙上,就能看到长江对岸北魏的军队在那武装演习,耀武扬威。他就嘟囔了一句:“要是檀道济还在,哪能让他们这么撒欢儿。”其实这话就等于自己抽自己大嘴巴,啪啪的。

最后说说刘义隆的结局,他总怕武将造反,夺了他刘家的天下。为了子孙后代,他把檀道济当成了最大的威胁,给弄死了,这大概也算父爱如山。可他儿子不领情,太子刘劭直接发动政变,把他爹给剁了,他替儿子清除危机,结果儿子把他当成了最大的障碍,太有意思了。而且这位太子刘劭杀了他爹,没想到自己成了捕蝉的那只螳螂,当黄雀的是他弟弟刘骏,又把他宰了,当上了宋孝武帝。而且刘义隆就怕武将做大,杀了檀道济,最后还是改变不了这样的宿命。终结宋还是做大的武将萧道成,建立了齐。这真是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就是冤了檀道济了,太平本是将军定,不叫将军见太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战国四大公子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996 字

+ 加入清单

一、信陵君-魏无忌

信陵君无疑是战国四大公子中最杰出的一位,他排在第一位也是毫无争议、当之无愧的。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是四大公子故事中最闪耀的一个,这个故事流传千年,信陵君此次急人之困,千里赴义,以及前面礼贤下士的铺垫,都让这个故事有了足够的传奇性。这个故事因为流传广,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信陵君窃符救赵后,因为担心魏王忌恨,就让军队回去,自己在赵国客居了十年。后来秦国听说信陵君不在魏国,就屡次派兵攻打魏国,魏国屡屡落败。后魏王派人请信陵君归国,信陵君经门客劝说后决定火速归国。回到魏国后,魏王任信陵君为上将军,信陵君派使者向各国求救,各国听说信陵君为将,都纷纷派兵救魏。信陵君率燕、赵、韩、楚、魏五国联军再次大败秦军。此次合纵攻秦的胜利,再次显示了信陵君的杰出军事成就,也从此声名大振,名冠诸侯,后有《魏公子兵法》传世。

信陵君性格沉稳机智,能真正做到礼贤下士,而且有侠义之心,两次败秦则是他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信陵君后因魏王猜忌郁郁而终,十几年后魏亡。

简评:四大公子中,信陵君沉稳机智,综合能力最强,也很爱国,所以排第一。

战国四大公子排名谁最强?

(毛遂自荐-是平原君的代表故事)

二、平原君-赵胜

平原君赵胜,我觉得自身能力一般,而且气量显小。对于平原君有一件事挺经典的,一次,有个跛子门客经过平原楼下,平原君的小妾看到,大笑起来。第二天,跛子到平原君面前,跪着请求杀了这个小妾。平原君答应之后,却认为这个要求太过分而没有理会,他的门客因此走了一半。经过查问之下,才知道原来门客们认为平原君重女色,轻士人,于是平原君杀了这个小妾,亲自登门向跛子道歉,门客才陆陆续续的回来。

跛子门客的要求的确过分了点,但平原君思虑不周就贸然答应,答应后又不做也不做解释,等门客走了又再去做以挽回人心,平原君处世水平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平原君虽然水平一般,但可取之处是忠君爱国,长平之战后,赵国困守孤城邯郸,平原君带领自己的门客发挥了顶梁柱的作用,出面组织军民抗敌,联合魏、楚,终于大破秦军,解了赵国之围。

简评:四公子中,比较而言能力一般,但忠君爱国之心从未动摇过,综合而言,排第二。

三、春申君-黄歇

春申君黄歇为人比较仁义,算是勤政爱民吧,曾经在江苏一带治理水患,广施仁政,深得民心,现在上海简称“申”,就是纪念春申君而命名。军事上春申君曾经带领楚军,会同魏、赵,共同破秦,这也是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三大公子唯一一次联手演出,演出成功。后来春申君还带兵灭掉了鲁国,援赵灭鲁是春申君的主要军事成就。春申君还有一次带领六国联军共同抗秦的经历,但在函谷关下被全力出击的秦军击败。

之后春申君就做了件不太地道的事,楚王无子,春申君听从李园建议,把怀有自己孩子的李园妹妹送进宫去,想将来自己儿子就是楚王了,之后又不听门客劝阻,反被李园暗算,不得善终。

简评:春申君平常为人不错,挺仁义的,能力肯定不如信陵君,比平原强些,我个人觉得也要比孟尝君强些,但没孟尝君心狠手黑有枭雄本色,就是最后这件事做的既不道德,也很弱智(不听门客劝告),就排第三吧。

战国四大公子排名谁最强?

(鸡鸣狗盗-就是不择手段的枭雄孟尝君了)

四、孟尝君-田文

提到孟尝君,一般都会先想到“鸡鸣狗盗”这个词,孟尝君一次去秦国回不来了,一个门客去秦国国库偷了件狐皮裘衣送给了秦王的宠妃求情,秦王于是放了孟尝君,后又反悔派兵去追孟尝君,孟尝君逃到函谷关时天还没亮,当时函谷关是鸡叫开关,情急之下,有个门客擅长学鸡叫,叫了几声后,周围的鸡都跟着叫起来,于是顺利出城。

从这件事粗略可见孟尝君是个做事不择手段的人。孟尝君归途中经过赵国,平原君贵宾之礼招待。回家路上,赵国人听说孟尝君大名争相围观,看到后都说:原以为孟尝君是魁梧的大丈夫,没想到却是个身材瘦小的男人呢。孟尝君听到后勃然大怒,跟门客一起动手杀了几百个人,毁了一个县走了。

孟尝君的小故事应该是四公子中最多的,他还有一个替他烧毁借据,收买人心的超级好门客冯谖。

孟尝君广招门客,有好客知名,在后世几乎是“讲义气”的代名词,是江湖好汉们的精神偶像,小时候看《兴唐传》,里面说秦琼的外号是“赛专诸,似孟尝”,就是说秦琼为人孝顺像专诸,对朋友讲义气像孟尝君。

本来孟尝君处世果断,心狠手黑,有枭雄本色,虽然军事上没什么大成就,但也不至于被排在第四,论知名度和能力也比春申君和平原君强,但一件事就可以把孟尝君牢牢钉在老幺的位置上了。----后来齐湣王灭了宋国后,十分骄横,想杀孟尝君,孟尝君于是逃到魏国为相,竟然联合燕国、赵国、魏国、楚国、秦国几乎灭了齐国,要不是齐国田单大摆火牛阵,齐国就玩完了。

齐王虽然想杀孟尝君固然不对,逃走也就算了,竟联兵报仇,自己的国家差点被他给毁了,这点太过分了。

简评:能力是有,做事果断,不择手段,心狠手辣,说好听点是枭雄,不好听点是大流氓。能力再强,没用在正道上,那也白搭,孟尝君排第四一点不冤枉。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历史典故:鸿鹄之志

全文共 738 字

+ 加入清单

常用于比喻志向远大。《史记·陈涉世家》其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意思是“那燕子、麻雀怎么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不妨看看历史典故。以下仅供参考!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士容》和(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释义】鸿鹄:天鹅,叫声洪亮,飞得很高;志:志向。天鹅翱翔于天空的远大志向。比喻志向远大和有抱负的人。

【历史典故】

秦朝末年,统治者昏庸无道,不断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仅要交纳沉重的赋税,还要服繁重的徭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有一个人名叫陈胜,字涉。他因为家境贫寒,不得不以替别人耕种为生。他深刻地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疾苦,也为当时社会上所存在的严重的贫富差异而愤愤不平,于是,他便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局面。

一天,他和别人一起在地里劳作,中间休息的时候,他们谈起了现在过的苦日子。陈胜因失望而叹息了好长时间以后,对同伴们说:“假如以后谁发达了,一定不要忘记曾经一起受苦的人啊!”同伴们都觉得他是异想天开,笑着回答他说:“我们都是被人雇来耕地的农民,连自己的土地都没有,哪里谈得上富贵啊?别做白日梦了!”陈胜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燕子和麻雀又怎么会知道天鹅凌空飞翔的远大志向呢!”

胸怀大志的陈胜,后来揭竿而起,成为秦朝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

【成长心语】

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础。舒尔茨说:“理想犹如天上的星星,我们犹如水手,虽然不能到达天上,但我们的航程可凭它指引。”从古到今,大凡有作为的人都是有崇高理想的。吴王夫差灭了越国,越王勾践怀着复国之志,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打败了吴国。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青年时代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他以此为目标,奋斗终生,实现了他的抱负。让我们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向着远大的目标前进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木人石心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71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利用一些历史典故作为素材,下面是由小编为你精心编辑的木人石心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出处】

《晋书·隐逸传·夏统》。

【释义】

本义为“木头人,石头心”,比喻人全无感情,不为外物所动。

【历史典故】

晋朝有个名士叫夏统,会稽人,是位超凡脱俗的隐士。他多才善辩,很有名气。当时,许多人劝他出来做官,都被他拒绝了。

一次,他来到了京城洛陽,太尉贾充听说了,便想利用他的才学和名望来扩充自己的势力,于是就劝他到自己身边来任职,被他婉言谢绝。贾充不甘心,调来整齐的军队,装饰上华丽的车马,吹着响亮的号角,从夏统面前走过。贾充对夏统说:“如果你同意到我身边来做官,就可以指挥这些军队,乘坐这样华美的车子,那该有多威风啊!”夏统对眼前豪华显赫的场面就像没有看见似的,根本不动心。

贾充仍不死心,又招来一些美女,在夏统面前轻歌曼舞。贾充心想,这下你总该动心了吧。不料,夏统漠然如初,毫不动摇。贾充见全然打动不了夏统的心,不解地说:“天下竟有这样的人!真像木头做的人,石头做的心啊!”

【成长心语】

诱惑,是一个会让人心动的词汇。每个人的心中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轰轰烈烈,殊不知,这轰轰烈烈中便包含了无数次诱惑的考验。诱惑是从来都有的,差别在于面对诱惑,每个人所作出的不同反应。有的人享受诱惑,让自己沉醉于诱惑之中,一步步地沦陷;有的人洁身自好,他们不同流合污,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

我们身处的社会虽然不是物欲横流,但也有太多的诱惑,要想保持自己高贵的人格,便需要以一颗禅定的心去抵御诱惑。只有这样,才能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历史典故

全文共 488 字

+ 加入清单

祭遵,字弟孙,东汉初年颍陽人。祭遵虽然出身豪门,但生活非常俭朴。他从小就喜欢读书,知书达理,贤孝博学。

公元24年,刘秀攻打颍陽一带时,祭遵前去投奔,刘秀便将其收到帐下。刘秀发现祭遵为人正派,做事讲究原则,便任命他为军市令,负责军营的法令,管理军纪。祭执法严明,不徇私情,为大家所称道。

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祭遵查明真相后,依法把这名小侍从处以死刑。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欲降罪于祭遵。有人劝谏刘秀说:“严明军令,本来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对,这样号令三军才有威信,保证以后再也没人敢以身试法了。”

刘秀听了觉得有理,笑着说:“这个侍从死得太妙了,他一个该死的人让我看到了我的营帐中的两个贤人。”于是,他不但没有降罪于祭遵,还提升他为刺奸将军。后来,祭遵因屡立战功,又被封为征虏将军,颍陽侯。

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做事谨慎,克己奉公,常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了手下的人。他生活十分俭朴,家中也没有多少私人财产,即使在安排后事时,他仍嘱咐手下的人,不许铺张浪费,只要用牛车装载自己的尸体和棺木,拉到洛陽草草下葬就可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经典历史典故:姽婳将军

全文共 1064 字

+ 加入清单

姽婳将军,明朝末年人。姽婳将军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呢,下面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中,贾政讲述了“姽婳将军”林四娘的故事。当年一位恒王出镇青州,他“好武兼好色”,令一班美女习战斗攻拔之事,其中林四娘“姿色既冠,武艺更精”,恒王让林四娘统辖诸位美女,称为“姽婳将军”。

当然了,这位恒王是一个真正的“须眉浊物”兼草包,竟被“流贼”杀死。文武官员纷纷要献城,“不期忠义明闺阁”,林四娘带领众美女夜袭贼营,力战不支,殉王报国……有人考证,曹雪芹并非杜撰,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林四娘是明末崇祯年间的秦淮歌妓,后成为衡王朱常庶的宠妃,平生只参加过一次战斗,在战斗中香消玉殒,被人们称为“姽婳将军”。

到了清代,蒲松龄还把林四娘写进了《聊斋志异》。

此事的考证是否可靠不得而知,但是历史上层出不穷的“姽婳将军”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她们不爱红装爱武装,不系明珠系宝刀,艳李浓桃临战场,让婀娜和娇媚在刀光剑影里亮丽着。她们上马杀敌,就是将军;下马后娴静美好,是为“姽婳”,称之为“姽婳将军”,用《红楼梦》中的说法,是“妙极神奇,更觉妩媚风流”。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姽婳将军”是妇好,她是商王武丁的妻子。甲骨文中有关她的记载有二百多条,她曾率领一万多人的军队去攻打前来侵略的鬼方,并大胜而归,因功勋卓着而深得国民的爱戴。

后来,她的墓中出土了带有“妇好”铭文的“钺”,是妇好生前曾使用过的武器,重八点五公斤。另一件虎纹铜钺重九公斤。妇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见她武艺超群,力大过人。

在历史中,虽然这些巾帼英雄不让须眉,屡立功勋,但正式被皇帝册封,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只有一位,她就是明末的女帅秦良玉,她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封侯的女将军。

秦良玉是一位苗族姑娘,她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自幼从父习文练武,善骑射,通诗文,战功卓着。她统帅的“白杆兵”更是威名远扬,这也是她自己独有的一支部队。

崇祯二年十二月,清兵绕道喜峰口,直抵北京城下。崇祯皇帝匆忙下诏征调天下兵马勤王。秦良玉闻讯,火速“出家财济饷”,率“白杆兵”兼程北上。当时各地赶来的十余万官军互相观望,畏缩不前。唯独秦良玉率先奋勇出击,收复永平、遵化等四城,解除了清兵对北京的威胁。

为此,崇祯皇帝召见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女将军秦良玉,封其为一品夫人,充总兵官,加封少保。崇祯感慨万千,写下四首诗赐给了秦良玉,夸赞她的功绩。其中“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这一句是非常值得体味的。在国家危在旦夕的时候,崇祯皇帝对男人们也许是不抱什么希望的,他们是靠不住的。明末的男人们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沉鱼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77 字

+ 加入清单

“沉鱼”,讲的是西施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相争,吴国兵强马壮,很快打败越国,把越王勾践和宰相范蠡押作人质。越王为报灭国之仇,暂栖于吴王膝下,装得十分老实忠诚。一次吴王肚子疼,请来郎中也没有看出啥病。越王勾践得知后就当着吴王夫差的面,亲口尝了他的粪便,说:“大王没什么病,是着了凉喝点热酒暖暖就会好的。”吴王照勾践说的,喝了点热酒,果然好了。吴王看到勾践这样忠心,就将他放回越国。勾践回国后接受了范蠡献的复国三计;一是屯兵,加紧练武,二是屯田,发展农业,三是选美女送给吴王,作为内线。当时,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西施被选送到吴国后,吴王一看西施长得如此漂亮,对西施百依百顺,终日沉溺于游乐,不理国事,国力耗费殆尽。越王勾践乘虚而入,出兵攻打吴国,达到了复国报仇的目的,这里边有西施的很大功劳。

沉鱼

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

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

西施与杨贵妃、王昭君、貂婵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周勃夺军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632 字

+ 加入清单

汉惠帝没有儿子,吕太后从外面找了一个婴儿冒充是惠帝生的,立为太子。公元前188年,惠帝一死,由这个婴儿接替皇位,吕太后就名正言顺地临朝执政。

吕太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要立吕家的人为王,问问大臣们可不可以。

右丞相王陵是直筒子,说:“高皇帝宰白马立下盟约,不是姓刘的不应该封王。”

吕太后听了挺不高兴,又问左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

陈平、周勃说:“高祖平定天下,分封自己的子弟为王,这当然是对的;现在太后临朝,封自己的子弟为王,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吕太后才高兴地点点头。

散朝以后,王陵批评陈平和周勃说:“当初在先帝跟前宣誓的时候,你们不是都在场吗?现在你们违背了誓言,怎么对得起先帝?”

陈平和周勃说:“您别着急。当面在朝廷上和太后争论,我们比不上您;将来保全刘家天下,您可比不上我们了。”

打这以后,吕太后就陆续把她的内侄、侄孙,像吕台、吕产、吕禄、吕嘉、吕通等一个个都封了王,还让他们掌握了军权。整个朝廷大权几乎全落在吕家的手里了。

吕后一家夺了刘家的权,大臣中不服气的人不少,只是大多数人敢怒而不敢说罢了。

汉高祖有个孙儿刘章,封号叫朱虚侯,他的妻子是吕禄的女儿。有一次,吕太后举行宴会,指定刘章进行监督。刘章对太后说:“我是将门的后代,请允许我按军法来监督酒宴。”吕太后答应了。

刘章瞧见大伙儿喝酒喝得热闹。他提出要给吕太后唱个《耕田歌》助助兴,吕太后说:“你就唱吧!”

刘章放开嗓子唱了起来:

深耕穊(音jì)种,立苗欲疏;

非其种者,锄而去之。

(这首歌的意思是:田要耕得深,苗要栽得疏;不是好种子,就把它锄掉。)

吕太后听了,很不痛快。

不一会,有个吕家子弟喝醉了酒,不告而别。刘章追了上去,借口他违犯宴会规矩,把他杀了。刘章回来向太后报告的时候,左右大臣吓得什么似的。吕太后因为已经允许他按军法办事,也拿他没有办法。

吕太后临朝的第八年,得了重病。临死前封赵王吕产为相国,统领北军;吕禄为上将军,率领南军,并且叮嘱他们说:“现在吕氏掌权,大臣们都不服。我死了以后,你们一定要带领军队保卫宫廷,不要出去送殡,免得被人暗算。”

吕太后死后,兵权都在吕产、吕禄手里。他们想发动叛乱,但是一时不敢动手。

刘章从妻子那里知道了吕家的阴谋,就派人去告诉他哥哥齐王刘襄,约他从外面发兵打进长安来。

齐王刘襄向西进兵,吕产得到这个消息,立刻派将军灌婴带领兵马去对付。灌婴一到荥阳,就跟部将们商量说:“吕氏统率大军,想夺取刘家天下。如果我们向齐王进攻,岂不是帮助吕氏叛乱吗?”

大家商量下来,决定按兵不动,还暗地里通知齐王,要他联络诸侯,等待时机成熟,一起起兵讨伐吕氏。齐王接到通知,也就暂时按兵不动。

周勃、陈平知道吕氏要发动叛乱,他们想先发制人,但是兵权在吕氏手里,怎么办呢?

他们想到大臣郦商的儿子郦寄和吕禄是好朋友,就派人要郦寄去劝说吕禄:“太后死了,皇帝年纪又小,您身为赵王,却留在长安带兵,大臣诸侯都怀疑您,对您不利。如果您能把兵权交给太尉,回到自己封地,齐国的兵就会撤退,大臣们也心安了。”

吕禄相信了郦寄的话,把北军交给太尉周勃掌管。

周勃拿了将军的大印,迅速跑到北军军营中去。向将士下了一道命令:“现在吕氏想夺刘氏的权,你们看怎么办?谁帮助吕家的袒露右臂,帮助刘家的袒露左臂。”

北军中的将士本来都是向着刘家的。命令一传下去,一下子全脱下左衣袖,露出左臂来(文言叫“左袒”)。周勃顺利地接管了北军,把吕禄的兵权夺了过来。

吕产还不知道吕禄的北军已落在周勃手里,他跑到未央宫想要发动叛乱。周勃派朱虚侯刘章带了一千多个兵士赶来,把吕产杀了。接着,周勃带领北军,把吕氏的势力消灭了。

到这时候,大臣们胆子就大了。他们说:“从前吕太后所立皇上不是惠帝的孩子。现在我们灭了吕氏,让这种冒充的太子当皇帝,长大了不是吕氏一党吗?我们不如再在刘氏诸王中推一个最贤明的立为皇帝。”

大臣们商议的结果,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的几个儿子中,年龄最大,品格又好,就派人到代郡(治所在今河北蔚县)把刘恒迎到长安,立为皇帝,这就是汉文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扇枕温席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98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典故,我们从小到大听过多少,知道多少,了解又有多少,下面梳理了扇枕温席的历史典故,供大家参考借鉴。

【出处】

(汉)刘珍《东观汉记·黄香传》。

【释义】

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

【历史典故】

东汉时,有一个人名叫黄香,很小的时候,他就知道亲近、孝顺父母。

在他九岁时,母亲去世了,父亲一人来养育他。他深知父亲的辛苦,对父亲倍加孝顺,一切家务活都由他一个人承担。别的小孩子在玩耍时,他在家里劈柴做饭,好让父亲有更多的时间休息。

夏天的时候,天气炎热,黄香的父亲干完活,坐在院子里乘凉。黄香就用扇子把床扇凉,然后伺候父亲上床就寝。冬天,天寒地冻,他先用自己的身体把被窝暖热,才让父亲躺下睡觉。日久天长,黄香对父亲的孝道深得乡邻的称赞。

在黄香12岁时,江夏的太守称他为“至孝”,汉和帝也曾嘉奖过他。

长大后,人们推举黄香当地方官。黄香担任太守时,体恤百姓们的饥苦,爱护子民,为百姓谋利。有一次,黄香出任太守的地区遭受了特大水灾,他毫不犹豫拿出自己历年的俸禄,赈济受灾的百姓;同时上奏皇帝,请求减免百姓当年的税务。百姓们都十分爱戴这位爱民如子的好官。在当时流行着这样的一句话:“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成长心语】

有句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的品德。人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因此,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好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定要以黄香为榜样,做一个孝敬父母,关爱老人的好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司马光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03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候,有一个叫司马光的孩子,很聪明。他长着乌黑的头发,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扑闪着智慧的光芒。

一个阳光和煦的早晨,司马光和小伙伴们一起到公园里玩耍。那时,冬天悄然无声地走了,春天迈开步伐轻盈地走来……一走进公园,只见那小草探出了细小的脑袋,花儿们争奇斗艳,红的似火,白的像雪,粉的如霞……在花丛的背后还有一座高大的假山,底下安放着一口大水缸,而水缸旁边还散落着一些石头,显得很有景致。

司马光的伙伴小东建议道:“我们玩捉迷藏吧,你们一起来找我?”大家都同意了。开始了,只见小东四下张望后,便大步流星地奔向假山。等到小东爬上了假山藏好身,司马光和伙伴们就开始分头寻找。司马光想:小东从来都是来无影,去无踪的,总之他的捉迷藏可谓是强中之强。我得想个“诱敌之计”,才能引虎出山啊!于是,司马光便虚张声势地说:“小东你出来吧!我早已看见你了。”不料,一向胆小如鼠的小东听到司马光的声音,心里一惊,“啪”的一声掉进了大水缸里。“救命啊!救命啊!”小东在大水缸里拼命地挣扎,可还是无济于事。司马光听到声音后,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跑了过去。大家一看这场面,吓呆了,有的坐在地板上哭泣,有的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回家。只有司马光面不改色,心想:如果回家找大人营救,肯定来不及。突然一块平凡的大石头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想:我可以砸缸呀!于是他拿起大石头投向缸,“啪”的一声缸碎了,水流了出来,小东也得救了。

瞧,司马光多么聪明机灵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袁绍尽灭宦官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628 字

+ 加入清单

经过黄巾军起义的冲击,东汉王朝本来已经摇摇欲坠,到汉灵帝一死,外戚和宦官两个集团闹了一场大火并,加速了它的崩溃。

公元189年,年才十四岁的皇子刘辩即位,这就是汉少帝。按照惯例,由何太后临朝,外戚大将军何进掌权。宦官蹇硕(音jiǎn shuò),原是禁卫军头目,想谋杀何进,没有成功。何进掌权以后,把蹇硕抓起来杀了。

何进手下有个中军校尉袁绍,是个大士族的后代。他家祖上四代都做过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一级的大官,许多朝廷和州郡的官员是袁家的门生或者部下,所以势力特别大。

蹇硕被杀以后,袁绍劝何进把宦官势力彻底除掉。他说:“以前窦武想消灭宦官,由于泄漏了机密,反被宦官杀了。现在将军执掌兵权,应该替天下除害,可别错过了机会。”

何进不敢作主,去跟太后商量。何太后说什么也不答应。

袁绍又替何进出谋画策,劝何进秘密召集各地的兵马进京,迫使太后同意除宦官。何进觉得这是个好办法,决定召各地兵马来吓唬太后。

何进的主簿(管理文书、办理事务的官员)陈琳听了,连忙阻拦说:“将军手里有的是兵马,要消灭几个宦官,还不是像炉火上烧几根毛发那样容易?如果召外兵进京城,这好比拿刀把子交给别人,不闹出乱子来才怪呢。”

何进不听陈琳的劝告。他想了想各州人马中,数并州(今山西大部,内蒙古、河北的一部分)牧(州的长官)董卓的兵力雄厚,找他帮忙错不了,就派人给董卓送了一封信,叫他迅速带兵进洛阳。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宦官的耳朵里。几个宦官商量说:“再不动手,咱们全完了。”他们就在皇宫里埋伏了几十个武士,假传太后的命令,召何进进宫。

何进一进宫,就被宦官围住杀了。

袁绍得知何进被杀的消息,立刻派他弟弟袁术攻打皇宫。袁术干脆放了一把火,把皇宫的大门烧了。大批的兵士冲进宫里,不分青红皂白,见了宦官就杀。有的人不是宦官,只是因为没有胡须,也被错认为宦官杀了。

经过这场火并,外戚和宦官两败俱伤。何进召来的董卓却带兵进了洛阳。

董卓本来是凉州(约当今甘肃、宁夏和青海、内蒙古一部)的豪强,在凉州结交了一批羌族豪强,称霸一方。黄巾起义以后,他又靠镇压起义军,升到并州(约当今山西大部和内蒙古、河北的一部)牧的职位。他本来有侵占中原的野心。这次趁何进征召的机会,就急急忙忙带了三千人马来了。

董卓进了洛阳,就想掌握大权。可是人马太少,怕压不住洛阳的官兵。他就玩弄一个花招,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把人马悄悄地开到城外去。到了第二天白天,再让这支人马大张旗鼓地开进来。这样一连几次进出,洛阳的人都闹不清董卓到底调来多少兵马。原来属何进手下的将士看到董卓势力大,也纷纷投靠董卓。这样一来,洛阳的兵权就全落到了董卓手里。

为了独揽大权,董卓决定废掉汉少帝,另立少帝的弟弟陈留王刘协。他知道洛阳城里的士族官员,数袁家的势力大,就请袁绍来商量这件事。

董卓说:“我看陈留王比现在的皇帝强,我打算立他为帝,您看怎么样?”

袁绍回答说:“皇上年纪轻,刚刚即位,也没有听到有什么过失。您要废他,只怕天下的人不服。

董卓碰了个钉子,气得瞪圆双眼,把手按着剑把,威胁着说:“大权在我手里。我要这样做,谁敢反对?难道你以为我董卓的刀不够快吗?”

袁绍也气红了脸,说:“天下的好汉难道只有你姓董的一个人!”一面说,一面拔出佩刀,走了出去。他怕董卓不会放过他,就匆忙奔往冀州(约当今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北端和河南北端)去了。袁绍的弟弟袁术听到消息,也逃出洛阳,出奔南阳(在今河南省)。

袁绍兄弟走了以后,董卓就召集文武百官,宣布废立的决定。刘协即了皇位,这就是汉献帝。董卓自己当了相国。

董卓原是极其残忍的家伙。他担任相国之后,纵容兵士残杀无辜的百姓。有一次,洛阳附近的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举行庙会。百姓齐集在那里赶集。董卓派兵到那里,竟把集上的男子都杀死,还把掳掠到的妇女和财物,用百姓的牛车装载着,耀武扬威地回到洛阳。一路上高呼万岁,说打了大胜仗回来啦。

董卓的倒行逆施,造成洛阳城一片混乱。一些有见识的官员纷纷离开洛阳,其中包括洛阳的典军校尉曹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墨子破云梯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01 字

+ 加入清单

在战国初年的时候,楚国的国君楚惠王想重新恢复楚国的霸权。他扩大军队,要去攻打宋国。

楚惠王重用了一个当时最有本领的工匠。他是鲁国人,名叫公输般,也就是后来人们称为鲁班的。公输般使用斧子不用说是最灵巧的了,谁要想跟他比一比使用斧子的本领,那就是不自量力。所以后来有个成语,叫做“班门弄斧”。

公输般被楚惠王请了去,当了楚国的大夫。他替楚王设计了一种攻城的工具,比楼车还要高,看起来简直是高得可以碰到云端似的,所以叫做云梯

楚惠王一面叫公输般赶紧制造云梯,一面准备向宋国进攻。楚国制造云梯的消息一传扬出去,列国诸侯都有点担心。

特别是宋国,听到楚国要来进攻,更加觉得大祸临头。

楚国想进攻宋国的事,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对。反对得最厉害的是墨子。

墨子,名翟(音dí),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反对铺张浪费,主张节约;他要他的门徒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以吃苦为高尚的事。如果不刻苦,就是算违背他的主张。

墨子还反对那种为了争城夺地而使百姓遭到灾难的混战。这回他听到楚国要利用云梯去侵略宋国,就急急忙忙地亲自跑到楚国去,跑得脚底起了泡,出了血,他就把自己的衣服撕下一块裹着脚走。

这样奔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都城郢都。他先去见公输般,劝他不要帮助楚惠王攻打宋国。

公输般说:“不行呀,我已经答应楚王了。”

墨子就要求公输般带他去见楚惠王,公输般答应了。在楚惠王面前,墨子很诚恳地说:“楚国土地很大,方圆五千里,地大物博;宋国土地不过五百里,土地并不好,物产也不丰富。大王为什么有了华贵的车马,还要去偷人家的破车呢?为什么要扔了自己绣花绸袍,去偷人家一件旧短褂子呢?”

楚惠王虽然觉得墨子说得有道理,但是不肯放弃攻宋国的打算。公输般也认为用云梯攻城很有把握。

墨子直截了当地说:“你能攻,我能守,你也占不了便宜。”

他解下了身上系着的皮带,在地下围着当做城墙,再拿几块小木板当做攻城的工具,叫公输般来演习一下,比一比本领。

公输般采用一种方法攻城,墨子就用一种方法守城。一个用云梯攻城,一个就用火箭烧云梯;一个用撞车撞城门,一个就用滚木擂石砸撞车;一个用地道,一个用烟熏。

公输般用了九套攻法,把攻城的方法都使完了,可是墨子还有好些守城的高招没有使出来。

公输般呆住了,但是心里还不服,说:“我想出了办法来对付你,不过现在不说。”

墨子微微一笑说:“我知道你想怎样来对付我,不过我也不说。”

楚惠王听两人说话像打哑谜一样,弄得莫名其妙,问墨子说:“你们究竟在说什么?”

墨子说:“公输般的意思很清楚,不过是想把我杀掉,以为杀了我,宋国就没有人帮助他们守城了。其实他打错了主意。我来到楚国之前,早已派了禽滑釐等三百个徒弟守住宋城,他们每一个人都学会了我的守城办法。即使把我杀了,楚国也是占不到便宜的。”

楚惠王听了墨子一番话,又亲自看到墨子守城的本领,知道要打胜宋国没有希望,只好说:“先生的话说得对,我决定不进攻宋国了。”

这样,一场战争就被墨子阻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邓玉芬6个孩子为国捐躯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45 字

+ 加入清单

邓玉芬是个倔强的女子,她坚信只要努力,家里人丁兴旺,日子总有一天会好起来的。婚后,她和丈夫借住在亲戚家,靠租种地主家的几亩地,含辛茹苦地拉扯大了7个儿子。

好日子还没有熬到,1933年长城抗战失败后,日本侵略者就把邓玉芬的家乡强行划入了伪满洲国。为了糊口,她被迫搬到张家坟村东南的猪头岭山上,开荒度日。

1940年,八路军10团挺进密云西部山区。在邓玉芬的家门口,八路军宣讲抗日道理,字字句句都说到了她的心坎上。她知道,只有拿起刀枪打鬼子,才能挽救国家、拯救自己。

当年6月,10团组织游击队。邓玉芬和丈夫商量:咱家有人,在打鬼子这件事情上,绝对不能含糊。就叫儿子打鬼子去吧!于是,邓玉芬的大儿子永全、二儿子永水成为白河游击队的首批战士。

9月,邓玉芬知道游击队正缺人手,毫不犹豫地又把三儿子送去了白河游击队。

1941年底,日本侵略者实行“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邓玉芬响应党的号召,开展反“无人区”斗争。她叫丈夫把在外扛活的四儿子、五儿子找回来,在环境最残酷的时候,参加了抗日自卫军模范队。

1942年,抗日政府发出了“回山搞春耕”的号召。邓玉芬和许多山地群众决定重返“无人区”。她让丈夫先回山里搭窝棚自己随后就到。谁知丈夫走后没几天,竟传来噩耗:丈夫、四儿子和五儿子在种地时遭日军偷袭,丈夫和五儿子同时遇害,四儿子也被抓走了。

坚强的邓玉芬没有屈服。亲友们劝她不要再回山。她拉起两个小儿子,坚定地对他们说:“走,回家去。姓任的杀不绝,咱和鬼子拼了!”她又回到了猪头岭,拿起丈夫留下的镐头,没日没夜地开荒种地。

国难当头,人命如蝼蚁,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在这位母亲身上。1942年秋,大儿子永全在保卫盘山抗日根据地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

1943年夏,被抓走的四儿子永合惨死在鞍山监狱中。同年秋,二儿子永水在战斗中负伤回家休养,因伤情恶化无药医治死在了家里。三儿子也下落不明。

白发人送黑发人,面对沉重的打击,邓玉芬咬牙挺住了。只是,往日性格开朗的她,变得沉默寡言。春种秋收,做鞋做袜,照料伤员,她从不得闲。她的家成为八路军和伤员的休息站,干部战士到了她家,就像到了自己家一样。

战士们就是她的亲儿子!邓玉芬为了让伤员能多吃点儿,自己节衣缩食。家里养的几只老母鸡,鸡蛋却一个也舍不得给亲儿子吃,统统送给了伤病员。战士们都知道在密云的猪头岭有个邓妈妈。

1944年春,日伪军为了肃清“无人区”的抗日力量,围住猪头岭一带,一连折腾了7天7夜。小六儿跑丢了,她背着刚满7岁的小七躲进一个隐蔽的山洞里。她为了掩护藏在附近的乡亲和干部们,眼睁睁地看着幼子连病带饿死在怀里。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了,中国人民胜利了。邓玉芬眼噙泪花,告慰九泉之下的亲人,咱们胜利了!

值得一提的是,惟一的儿子小六儿也被妈妈送去当兵。1948年在攻打黄坨子据点的战斗中壮烈牺牲。

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男女老少齐动员。为了保卫家国,邓玉芬献出了一个妻子和母亲的至爱,这是抗战时期最普通的百姓代表,他们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长征路上半碗青稞面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32 字

+ 加入清单

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红军战士只有可怜的一点青稞面做干粮。

周恩来副主席和战士们一样,绝不多吃一点青稞面,还教育战士们,为了能走出草地,北上抗日,一定要特别爱惜粮食。战士们听了他的话,都把仅有的青稞面装在粮袋里,拴在腰上。

青稞面越来越少了,战士们只能用一点青稞面掺在野菜里煮汤喝。

战士吴开生的青稞面吃完了,已经饿了两天,周副主席知道后,就让警卫员把自己省下的青稞面给吴开生两碗。他看着吴开生蜡黄的脸,语重心长的说:“这是革命呀!”吴开生流着眼泪说:“我只要有一口气,就要跟你走出草地,革命到底!”

这天晚上又是狂风暴雨,用被单做成的帐篷自然挡不住风雨的袭击。战士们都淋成了落汤鸡。周副主席命令战士们都到他作为办公室的帐篷里去休息。

大家怕影响他工作,都不肯去。

他冒这大雨亲自来了,说:“你们不去,我心不安。”周副主席的话像火烤暖了战士们的心。

这样走了几天,草原仍然无边无际。青稞面吃完了,野菜吃光了,军马也杀掉吃了。战士们只好烧皮带吃,甚至把随身带的纸张咽下去充饥,红军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周副主席命令把仅存的半碗青稞面全部分给大家泡水喝:“那您吃什么呢?”警卫员急了。

周副主席两只大眼睛放出了严峻的光芒,清瘦的脸上肌肉抖动着,“有同志们活着,就有我。只要多留一个战士的生命,就给革命事业增加一份力量,拿出来分掉!”

这掺上一点青稞面的热水,分到战士们的手中。

战士们流泪了,这不足半碗的青稞面,是周副主席的心意和生命啊!

战士们又上路了,在茫茫的草地上。

行进着摧不垮的钢铁红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自强不息的历史典故启示

全文共 1936 字

+ 加入清单

人世沉浮如电光石火,盛衰起伏,变幻难测。如果你有天才,勤奋则使你如虎添翼;如果你没有天才,勤奋将使你赢得一切。命运掌握在那些勤勤恳恳工作的人手中。推动世界前进的人并不是那些严格意义上的天才,而是那些智力平平而又非常勤奋、埋头苦干的人;不是那些天资卓越、才华四射的天才,而是那些不论在哪一个行业都勤勤恳恳、劳作不息的人们。即使你身体有残缺,即使你没有过人的天资,即使别人看不起你。但是,只要你自强不息,就能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就能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天赋超常而没有毅力和恒心的人只会成为转瞬即逝的火花。许多意志坚强、持之以恒而智力平平乃至稍稍迟钝的人都会超过那些只有天赋而没有毅力的人。懒惰是一种毒药,它既毒害人们的肉体,也毒害人们的心灵。无论多么美好 的东西,人们只有付出相应的劳动和汗水,才能懂得这美好的东西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真正的智慧总是与谦虚相连,真正的哲人必然像大海一样宽厚。浅薄的嫉恨和无知的轻蔑都是真正不尊重劳动、不尊重勤劳的表现。人们常说:播下行为的种子,你就会收割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你就会收割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你就会收割一定的命运。 “闻鸡起舞早耕耘,天道酬勤有志人。”让我们养成勤劳的习惯,培养勤奋的性格,收割丰收的果实!

我曾用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题,要学生写文章。发现学生虽能从正面理解“自强不息”之意,然对其深厚的意蕴却是不甚了了的;至于“厚德载物”,绝大多数人更是字面意思亦不能了然,对此我觉得非常遗憾。

我曾对人说,我国学校校训之最佳者,当推清华大学的校训,因为它表述的是传统文化的精粹。“自强不息”,出于《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上的日月星辰在不断运行,这就是“天行健”的意思。君子效法天,要像天那样不断运行,不断努力。“厚德载物”,见《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土地的地势就是厚广,可以承载万物,君子取法地,要积累道德,方能承担事业。

所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要人们效法天地,在学、行各方面不断去努力。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人源于天地,是天地的派生物,所以天地之道就是人生之道。古代不少学者,能深刻体认这种精神并自觉加以践履,如孔子,自述“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有一次在河边对学生们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是激励他们效法自然,珍惜时光,努力进取。

明末顾炎武有诗云: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他认为“有一日未死之身,则有一日未闻之道”。王夫之于垂暮之年,疾病卧床,犹克服各种无法想象的困难,勤奋著书。《姜斋公行述》说他:“迄于暮年,体羸多病,腕不胜砚,指不胜笔,犹时置楮墨于卧榻之旁,力疾而篡注。”他们所体现的,都是这种精神。这种精神由于人们的践履,使我们后人仍时时感受到它那幽杳的理性与璀璨的美。传统文化中富含极有价值的东西是绝无疑义的,对这一点,人们口头上似也都能道,然我总觉得等闲视之或视而不见者仍滔滔皆是。如此优秀的自家珍藏不知宝爱教人不可思议,近来读到一条注释尤让我叹息不已。《朱子语类》载朱子语曰:“试思人以眇然之身,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以常人而可以为圣贤……。”某大学出版社出版之《朱子语类选注》注“赞”字为“称颂,赞美”,真是大错特错。这里的“赞”,应解为“助”,人可以助天地之化育,是儒家所乐道的,这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常识。注释者的无知令人吃惊。同书又注禅家话头“云在青天水在瓶”云:“要考查行为的结果,考虑到行事的困难。”更是胡说八道。如果敢于注释古书的人如此不学浅陋,对传统文化如此隔膜无知,则前面说到的我的学生们不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出处与意蕴,也就不足为奇了。可见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人们已疏离到何等程度。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多做好事,善事日积月累就象滴水汇成江河湖海而升华为高尚的品德,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就会受到人们的拥戴,恪守道德准则的团体就会与时俱进,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虽历尽沧桑却一脉相承依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是一代代龙的传人上下求索扬善弃恶的必然结果。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为人民服务”,都无不劝诫提倡人们从善。从这个角度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追求“善”的历史。所谓“善”就是“好”,“善事”就是遵循大多数人认可并遵守的行为准则或游戏规则所做的“好事”。的意思“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与各位兴业同仁共勉,愿我们为荣誉、为国家多做“善事”,积“小善”为“厚德”。

“天道酬勤,厚德载物”,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成正比,而增厚美德以容载万物应成为我们崇高不变的追求,自强不息,是一切成功的源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有关家具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539 字

+ 加入清单

在两千年漫长的家具历史长河中,无论在史料中,或是在民间,都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家具故事、传说和趣闻,反映出时代、民族、地域的情感和脉络相连的文化背景,直抒着社会的兴衰,见证岁月的沧桑。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那些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典故传说。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有关家具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有关家具的历史典故

1、榻的典故

历史上关于榻有很多故事,最典型的故事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他的一句名言就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因为我们都知道,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以后他心里老是忐忑不安的,所以他对身边的事,尤其经过五代十国以后,五代十国我们都知道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残酷的时期,不停地在换君主,所以他非常担心,他就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好像是一种担心。这个榻呢,显然是睡觉来用的。

跟榻相关的有一个词是我们今天还在使用的,叫“下榻”。就是出差,说您在哪儿下榻呀?榻是睡觉的,床也是睡觉的,可是睡觉却说“上床”,那么它为什么叫“下榻”,不叫“上榻”呢?

这就有个历史故事,东汉有一个名臣陈蕃,他性情耿直,是一个非常廉政的官,他喜欢结交有气节的人,他专门设专榻。就是他分人嘛,看不上的人,你爱怎么着怎么着了,我看上的人,我就专门有一个榻。他这榻平时是挂在墙上的。一来了重要的客人,就是他喜欢,他看得中的人,他就把这个榻从墙上拿下来,让你睡觉,所以叫“下榻”。如果当时他要挂一床在墙上,那就叫“下床”了。所以“下榻”是这么来的,是非常古的一个词。

2、八仙桌的传说

八仙桌的起源已经无从追究,但是民间有很多关于八仙桌的美好传说。八仙桌,凝聚了很多文化;八仙桌,造福了炎黄子孙;八仙桌,闪耀着五千年文化。怀着对八仙桌的崇高敬意,我们来欣赏此文。

相传,以前布依人家办喜事,没有桌子,吃饭时只能用木头或石板摆在外面吃,大热天,晒得满头大汗;雨天,淋得周身湿。

一天,有一家娶媳妇,中午摆饭时太阳变得火热起来,蹲在地上吃饭的亲戚朋友们个个被晒得满头大汗,但刚摆了两轮,天上乌云滚滚,下起瓢泼大雨来,地上的饭菜被雨淋得吃不成。大雨刚过,来了一帮人,自称是这家远方亲戚,一人骑驴,一人拄拐共八人,见地上的饭菜被雨淋得吃不成,来吃酒的亲戚们也被淋得不成样子,便问主人家,为何不摆在屋里吃,主人说,石板太重,不便搬动,木头在屋里又顺不转,只能在外面将就些。几位远方的“亲戚”问明原由后,一合计,决定为好客的布依人家创造一个好的办酒环境,让亲戚们能舒舒服服地坐在屋里吃饭,不遭日晒雨淋。

于是几位“亲戚”叫主人把地下的饭菜收进灶房,又叫亲戚们把淋湿的衣服换掉,暂时不要到堂屋来。等亲戚们换好干衣服再来到堂屋时,只见几位远方来的“亲戚”已在堂屋摆上了一大排整齐的木方桌,四周还放上木条凳,请亲戚们按每桌八人坐下吃饭。主人见状后,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只是一个劲地请几位“亲戚”到加神脚的那一张桌坐下吃饭,嘴里不停地念:“我的天哪,你们真是神仙哪!”嘴里念着,手边摆酒菜,等将酒菜摆齐后,几位“亲戚”突然不见了。这时所有的亲戚都感到奇怪,说他们可能就是仙人,有心来帮我们布依人家办好事的。据说这几位“亲戚”确实是天上的张果老、铁拐李等八位仙人。

后来布依人家就称这种桌子叫“八仙桌”,凡是办酒或亲戚朋友来,都用这种桌子摆饭吃酒。为了纪念八仙的功德,平时有好酒、好吃的东西,布依人家都要摆在家神脚的八仙桌上,表示对八仙的祭祀。

还有的传说为,八仙结伴云游天下。有一天,路过杭州,听人说杭州有个画圣吴道子,就一齐来拜访。

吴道子正在家中作画,忽见八仙来拜访,忙上前把他们迎进房内,海阔天空的谈论起来,不知不觉天已暗了下来。吴道子想:难得八仙光临,要招待他们吃饭,吩咐下人准备酒菜。可是这么多人没有一张大桌。吴道子灵机一动,大笔一挥,画出一张四角方方的桌子。正好够坐八个人。高高兴兴地吃喝起来。吕洞宾问吴道子:“吴先生这张桌子倒很实惠,叫啥名字?”吴道子想了想说:“我为你们而作,就干脆叫八仙桌吧!”

到了明代,八仙桌的造型已基本完善,分为有束腰与无束腰两种形式,有束腰的工艺是,在桌面下部有一圈是收缩进去的,而无束腰的即四腿直接连着桌面。至清代时,八仙桌大部分改成带束腰的,腿有的也改成了三弯腿,牙板加了很多如拐子龙、浮雕吉祥图案等装饰性的部件,美观性很强,做工很精巧。

3、关于太师椅的典故

在中国古典家具中,有一种以官衔命名的家具十分特别,这就是“太师椅”。太师椅兴于北宋,以后在宋元明清的史书、名人笔记以及现今流行的几部有影响的辞书中均有记载和描述。到底什么样的椅子才叫太师椅?太师椅的名称又从何而来呢?

有关太师椅名称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张端义的《贵耳集》。书中提到“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自来只有栲栳样,宰执侍从皆用之。因秦师垣宰国忌所,偃仰,片时坠巾。京伊吴渊奉承时相,出意撰制荷叶托首四十柄,载赴国忌所,遗匠者顷刻添上。凡宰执侍从皆用之。遂号太师样。”

文中提到的秦师垣,即当时任太师的大奸臣秦桧。这段记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秦桧坐在那里一仰头,无意中头巾坠落,当时有个官员叫吴渊,很有眼力见儿,喜欢拍马屁,赶紧把头巾捡起来给秦桧戴上。随后便命人制做了一种荷叶托首,由工匠安在秦桧等人的椅圈上。太师椅由此产生,太师椅这一名称也由此传开。这段文字除了告诉我们太师椅的名称由来以外,还清楚地说明,当时的太师椅就是带有荷叶托首的圈椅。这种拖首的功用类似于现代汽车、飞机靠背椅上的头枕。一个大奸臣,一个马屁精,无意中为中国家具史留下了一笔遗产。

有趣的是,岳飞的孙子岳珂在《桯史》中也提到秦桧与太师椅的种种瓜葛,并将带有荷叶托首的交椅明确称为“荷叶交椅”、“太师交椅”,为张瑞义的说法提供一个佐证。

宋人王明清在《挥尘三录》中记载了当时其他朝臣用太师椅“仰首而寝”的情形,并说“达宦者皆用之”。可见“太师椅”之名流传颇快。宋代名画《春游晚归图》中将太师椅描绘得十分清晰。图中一个官员游春归来,鞍前马后簇拥十余侍从。其中一个肩扛的就是这种带荷叶托首的太师椅,用以供主人随时休息。

明代时,“太师椅”之名仍很流行。到清代,就把屏背式扶手椅称为太师椅,除了对使用这种椅子的官宦、长辈们表示尊敬外,还因为这种椅子多用狮子纹作装饰,称其为太师椅也就不足为奇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妙趣横生的十二生肖诗历史典故

全文共 751 字

+ 加入清单

南北朝时,不仅使用十二生肖纪年,著名文士沈炯还创作了我国第一首有趣的十二生肖诗:“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虎啸坐空谷,兔月向窗开,龙隰远青翠,蛇柳近徘徊。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猴栗羞芳果,鸡砧引清杯。狗其怀物外,猪蠡窗悠哉。”这道诗在首字按排序嵌入十二生肖名,且突出了每种动物的生性特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谓别开生面,文采娱人。

南宋儒学大家朱熹也曾写过一首十二生肖诗。他把十二生肖名,巧妙地散嵌于诗句中。诗云:“昼间空箪啮饥鼠,晓驾羸牛耕废圃。时才虎圈听豪夸,旧业兔国嗟差卤。君看蛰龙卧三冬,头角不与蛇争雄。毁车杀马罢驰逐,烹羊酤酒聊从容。手种猴桃垂架绿,养得鹍鸡(鹍鸡:古书指像鹤的一种鸟)鸣角角。客来犬吠催煮茶,不用东家买猪肉。”

元代文人刘因的咏十二生肖诗:“饥鹰吓鼠惊不起,牛背高眼有如此。江山虎踞千里来,才辨荆州兔穴尔。鱼龙入水浩无涯,幻镜等是杯中蛇。马耳秋风去无迹,羊肠蜀道早还家。何必高门沐猴舞,肠栅鸡栖皆乐土。柴门狗吠报邻翁,约买神猪谢春雨。”诗中嵌入十二属相,且每一句都是一个寓意生辉的故事。

明朝大学者胡俨也写有十二生肖诗,诗云:“鼷鼠饮河河不干,牛女长年相见难。赤手南山缚猛虎,月中取兔天漫漫。骊龙有珠常不睡,画蛇添足适为累。老马何曾有角生,羝羊触藩徒忿嚏。莫笑楚人冠沐猴,祝鸡空自老林邱。舞阳屠狗沛中市,平津放豕海东头。”首句“鼷鼠”即水鼠;二句的“牛女”即民间牛郎织女的传说:五句的“骊龙”是龙的一个种类,其颏下有宝珠一颗,故谓之骊龙;八句的“羝羊”即公羊,“触藩”指羊角触篱笆;十一句的“舞阳”指汉高祖刘邦封名将樊哙为舞阳侯,他曾在江苏沛县以宰狗为生;最后一句是指汉武帝时的丞相公孙弘,当年曾在东海放过猪。此诗不仅依次嵌入生肖名,而且一名一典,让人在享受情趣之余品味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827 字

+ 加入清单

行百里者半九十: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了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今天小编就来分享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历史典故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谓秦王》:“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

解释为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了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激励人在做事的时候要一鼓作气,不可半途而废。

【历史故事】

秦王依靠秦国强大的实力,有利的地形,成功实行了“远交近攻”的“连横”政策。几年来,六国或被攻破,或被削弱,眼看着大局已定,为此秦王逐渐放松了努力,把政事交给相国,自己在宫中饮酒作乐,肆意享受起来。

一天,侍卫向秦王报告说,有一个年近九十岁的老人,刚从百里路外赶到京城,一定要进宫求见秦王。秦王亲自接见了他。

秦王说:“老人家,你刚从远地赶来,路上一定很辛苦吧?”

老人说:“是啊!老臣从家乡出发,赶了十天,行了九十里;又走了十天,行了十里,好不容易赶到京城。”

秦王笑道:“老人家,你算错了吧?开头十天走了九十里,后来十天怎么只走了十里呢?”

老人家回答说:“开始的十天,我一心赶路,全力以赴,待走了九十里以后,实在觉得很累,那剩下的十里,似乎越走越长,每走一步都要花费许多力气,所以走了十天才到了咸阳。回头一想,前面的九十里,只能算是路程的一半。”

秦王点点头,说:“老人家赶了那么多路来见我,可有什么话要对我说呢?”

老人家回答说:“我就是要把这走路的道理禀告大王。我们秦国统一的大业眼看就要完成,就像老臣百里路已经走了九十里一样。不过我希望大王把以往的成功只看作是事业的一半,还有一半更需要去努力完成。如果现在懈怠起来,那以后的路就会特别难走,甚至会半途而废,走不到终点呢!”

秦王谢过老人的忠告,再也不敢懈怠,而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到统一六国的大业上去了。

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只能算是走完了一半路程。比喻越接近成功,越不能松懈,要坚持到底,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沙丘鲍鱼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802 字

+ 加入清单

典出《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名嬴政,秦庄襄王之子。始皇是他灭掉六国、统一天下以后自封的帝号。称帝以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来之不易的统一大业,创立了一套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及度量衡,在全国范围内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道路并修建了著名的万里长城。

但是始皇仍然不放心,因为秦朝推行一套严酷的法律制度,向人民征收很重的赋税,人民动不动就会受到惩罚,甚至处死,所以一些残余的六国贵族和老百姓都心存不满。为此,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的第二年,便开始到全国各地巡察,巩固帝国统治。 公元前210年正月,秦始皇第五次出外巡游。左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等人随驾同行。一路上,始皇遍访名山胜水,祭祀先圣,到处立石刻歌颂秦国的功德。

但是在归途中,始皇得了重病,且越来越严重,于是写下遗诏给大公子扶苏,要扶苏继承皇位,并料理自己的丧事。

不久,始皇在沙丘平台(今河南广宗大平台)病死。左丞相李斯认为皇帝死在外面,恐怕留在咸阳的王子们以及全国各地知道皇帝死讯的人会反叛作乱,因此对皇帝驾崩严守秘密,不予发丧。赵高以前曾教过胡亥读书以及狱律法令等知识,和胡亥关系十分密切。他见有机可乘,便和胡亥密谋篡位,并胁迫李斯共同参与其事。于是他们毁掉始皇给扶苏的遗诏,另外伪造了一份始皇遗诏,说是立胡亥为太子。同时伪造了一封始皇给公子扶苏、将军蒙恬的遗诏,列举他们两人的罪行,令他们自杀。

在做完这些事情之后,巡游车队继续西行,经由井陉关抵达九原。此时,正值七月高温,始皇的尸体已开始腐烂并发出难闻的臭味,李斯等人于是下令车上装了一担臭咸鱼,以混淆掩盖始皇尸体发出的臭味。

巡游车队经由直道(古道名)回到咸阳,方正式为秦始皇办理丧事,把秦始皇安葬在骊山。

不久,太子胡亥继位做了皇帝,称为秦二世。但好景不长,由于他对人民施以更残暴的统治,很快就被秦末农民起义军推翻。

后来,“沙丘鲍鱼”这一典故,用来指秦始皇死,秦朝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历史典故:黔驴技穷

全文共 927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唐代)柳宗元《三戒·黔之驴》。

【释义】黔:地名,今天的贵州省;技:技能,本领;穷:尽,用完。贵州的驴子用尽了所有的本事。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讽刺一些虚有其表,外强中干,无德无才的人。

历史典故

相传,古时候贵州一带没有毛驴。有一个好事之人从外地买了一头毛驴,用船运到了贵州。贵州多为崎岖山地,此人一时也想不出毛驴能派上什么用场,所以就把它放在山脚下。贵州山中有老虎出没,老虎从来没见过毛驴,一天,它发现了这头毛驴,还以为毛驴是神,一定有什么特殊的本领,所以不敢贸然靠近它。

老虎远远地躲在树林里,偷偷地观察毛驴的一举一动。过了一段时间,老虎放轻脚步小心翼翼地朝毛驴的方向挪动了几步,想弄清楚这个怪物究竟是什么东西。它一点一点地靠近毛驴,可还没等老虎看清,毛驴突然大叫起来,声音大得响彻了山谷,回音不绝。毛驴的叫声着实把老虎吓了一大跳,以为它要来吃自己了,吓得急忙逃得远远的。

又过了几天,老虎仍不死心,又转来转去慢慢地靠近毛驴,反复地观察毛驴,再也没有发现这只驴子有什么特殊的动静,也没发现它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好像它只会偶尔响亮地叫上几声罢了。

再后来,日子久了,老虎对毛驴的叫声也习惯了,觉得它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渐渐地就敢靠近毛驴了。于是,老虎向毛驴靠得更近些,在它面前转来转去,结果还是相安无事。后来,老虎靠毛驴更近了,甚至碰撞毛驴的身子,故意冒犯它,毛驴也只是一味躲闪。

有一次,老虎试着用爪子抓了毛驴一下,毛驴终于被惹怒了,就用蹄子猛踢了老虎一脚。老虎一点也不觉得疼,于是便很高兴地想:“原来这个怪物不过如此,只有这么一点本事啊!并不可怕嘛!”于是,老虎便大吼一声,猛扑上去,张开血盆大口,咬断了毛驴的喉咙,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成长心语】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貌似强大,样子很可怕,其实只不过是外强中干而已。那些咋咋呼呼的人,往往并非是真正的强者,他们因为内心极度不安全,而被迫采用这样的方式,试图掩盖自己的弱点。这样的做法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真相总会被揭穿的。

外强中干,是一种最不可靠的本领,与其假装强大去吓唬别人,不如真正地做一个强者。其实,没有什么值得我们胆怯的,因为只要尽力了,你也可以成为一个拥有强大力量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