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成语故事关于动物类【通用20篇】

钱可以买到一条很优秀的狗,却买不到它摇尾的热情。你以为狗不会上天堂吗?告诉你,它们会比我们任何人都早到达那里。每日一记,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带来:观察动物的日记。

浏览

2192

作文

1000

牛鼎烹鸡的成语小故事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牛鼎烹鸡”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对有才的人使用不当,大材小用。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边让传》,函牛之鼎以烹鸡,多汁则淡而不可食,小汁则熬而不可熟。

东汉末年,在陈留地方有位叫边让的人,很有名气。大将军何进便将他招来,命他作令史官。朝廷的议郎蔡邕听说边让在何进那里,心想:“边让这个人才学不凡,应该作更高一些的官。”便亲自到何进家里去,劝说他把边让推荐出去,让他担任再大些的官。

蔡邕说:“我看边让这个人,真是才能超群呀,他聪明贤智,心通性达,非礼不动,非法不言,实在是难得的奇才呵。俗语说,‘用煮牛的大锅来煮一只小鸡,水放多了,味道没了,就不好吃了;水放少了,则煮不熟,更不能吃了。’这说的是大器小用,所以是不相宜的。我现在忧虑的是,这个煮牛的大锅没有用来煮牛,希望将军仔细考虑一下,给边让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调虫小计成语故事

全文共 379 字

+ 加入清单

《隋书·李德林传》:雕虫小技,殆相如、子云之辈。

《北史·李浑传》:“尝谓魏收曰:雕虫小技,我不如卿。国典朝章,卿不如我。”

《与韩荆州书》李白: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做韩朝宗的人,为人非常热心,常常帮助一些年轻人找到好工作,大家都非常尊敬他。

有一天,一个叫做李白的年轻人写了一封信给韩朝宗,请韩朝宗帮忙介绍工作,信的最后写道:“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意思是说,恐怕我写的文章,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伎俩,不够让大人欣赏。这个谦虚的年轻人李白,后来可变成了一位鼎鼎大名的大诗人呢!

从此以后,大家就用“雕虫小技”来形容写文章或是做事情的时候,用的都是一些小技术而已。

释义:雕:雕刻;虫:指鸟虫书,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比喻小技或微不足道的技能。

出处:《北史·李浑传》:“雕虫小技,我不如卿;国典朝章,卿不如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较短中华成语故事大全

全文共 1159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在汉学文化底蕴中,大多数成语都有其历史典故!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较短中华成语故事大全,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二)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三)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四)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五)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六)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七)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八)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队伍,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鹤吊陶母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鹤吊陶母

成语拼音:hè diào táo mǔ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吊丧。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白鹤吊唁陶侃之母。指吊丧。

成语来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忽有二客来吊,不哭而退,仪服鲜异,知非常人,遣随视之,但见双鹤冲天而去。”

成语造句:

鹤吊陶母的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孝廉范逵赴京上任,路过陶侃家。陶母剪下长发卖钱来招待客人,让范逵深受感动,就举荐陶侃为广州刺史。陶侃当官后,十分孝顺母亲。母亲去世时,陶侃在墓前守候,见两个衣着鲜艳的人来拜祭,他暗中察看,两人化鹤冲天而去。

鹤字开头的成语

鹤亦败道    鹤吊陶母    鹤立鸡群

包含有鹤字的成语

风声鹤唳    鹤立鸡群    风声鹤唳    骑鹤上扬    鹤吊陶母    鹤亦败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伯乐相马儿童成语故事

全文共 822 字

+ 加入清单

解释:伯乐能发现千里马。比喻善于发现和选拔人才。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马齿徒增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25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

的牙齿,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现一般用于自谦,意思是年龄虽然增大了,但学问没有长进,事业没有成就,白白地度过了日子。

出处

战国·梁縠赤《梁传·僖縠公二年》。

故事

春秋时期,晋献公一心想要吞并虢国,但是攻伐虢国必定要经过虞国。晋献公怕虞国不肯轻易让路,这可是个大问题。

大夫荀息便对晋献公献策:“大王,依小臣之见,不如以骏马和美玉作为交换条件,贿赂虞王,以便向虞国借路。”晋献公没有做声,美玉和骏马是他的两样至宝,他实在有些舍不得。于是,荀息又说:“大王,骏马和美玉可以再夺回,而虢国却不可多得啊。”晋献公沉思半日,终于接受了大夫的意见。

虞王对晋国献来的美玉和骏马爱不释手,一口允诺为晋国攻打虢国让出一条路。于是晋国轻而易举地把虢国灭亡了。

但是,晋献公却一直闷闷不乐,荀息猜出了晋献公的心事,于是对晋献公说:“大王,小臣曾说过,‘骏马和美玉可以再夺回’,现在虞国对我们毫不设防,不如我们来个一网打尽,同时吞并虞国,夺回大王的两样至宝。”

晋献公同意。回师的路上,晋国果真又占领了虞国。荀息牵回骏马,手中捧着美玉走向前去,对晋献公说:“大王,美玉还是那块美玉,只是骏马的牙齿增长了。”(“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后人以此话引申出“马齿徒增”这句成语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恶人先告状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94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恶人告状

【汉语拼音】è rén xiān gào zhuàng

【近义词】:贼喊抓贼

【反义词】:据理力争

【成语出处】鲁迅《两地书》:“经我强硬的答复,没法对付,便用最终的毒计,就是以退为进,先发制人,亦即所谓‘恶人先告状’也。”

【成语解释】谓侵犯别人的人,往往倒打一耙,先行诬告。

【恶人先告状造句】你就不要恶人先告状了,大家都已经知晓一切。

【恶人先告状的成语故事

《两地书》系作者鲁迅与景宋(许广平)在1925年3月至1929年6月间的通信结集,共收信一百三十五封(其中鲁迅信六十七封半),由鲁迅编辑修改而成,分为三集,1933年4月由上海青光书局初版。作者生前共印行四版次。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偏门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1782 字

+ 加入清单

简短的成语故事,简单而不简约,简短更显精致,简短的故事,深刻的道理!偏门的成语故事让学识变得更加丰富,跟随小编去看看吧!

1、雪中送炭

【成语故事】南宋时期,着名的诗人范成大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自号石湖居士,他着作被编为《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2、画饼充饥

【成语故事】曹操的孙子曹睿当上皇帝后急于找一个“中书郎”,让大臣卢毓推荐一个真有本事的人,并告诫他推荐人才不能只看名声,名声就像画在地上的一张饼,饥饿时不能吃。卢毓经过仔细挑选为曹睿选中中书郎。

3、囫囵吞枣

【成语故事】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然后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4、尔虞我诈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强大的楚国包围了弱小的宋国都城,宋国大帅华元誓死守城不降,楚军存粮不多,车夫申叔向楚庄王献计,要士兵盖房种地,装做长住的样子。华元急了,偷偷潜入楚军统帅子反的营帐,说城里缺粮人们易子而食。于是两军讲和。

5、草船借箭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攻打东吴,然后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周瑜心胸狭隘,很忌妒诸葛亮,设计让诸葛亮三天之间完成造箭十万支。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雾之机,开船向曹营,曹操率军拼命向草人上射箭,圆满完成任务。

6、嫦娥奔月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天空中有10个太阳同时出来,大地被烤成焦土,后羿为民除害射掉了9个太阳,西天的王母娘娘奖赏他长生不老的仙药。他的妻子嫦娥趁后羿不注意时偷吃了这些药,突然她就成仙飞向天宫,王母娘娘惩罚她,让她在广寒宫里思过。

7、恃才傲物

【成语故事】南朝时期,齐武帝的侄子萧子显从小聪慧过人,然后文思敏捷。在任梁国国子博士时,把梁武帝写的《经义》作太学的教材授课。他写成《后汉书》100卷,《齐史》60卷。他深得梁武帝的信任。梁武帝认为他恃才傲物,在他死后赐他谥号“骄”。

8、舍生取义

【成语故事】春秋末期,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豫让发誓舍身取义要杀赵襄子,他潜入赵襄子的宅内行刺未遂。赵襄子佩服他的义气放了他。后来他把全身漆成癞子,吞下烧红的炭使声音变哑,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杀。

9、收买人心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赵云与刘备的两位夫人及小主人阿斗失散后,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甘夫人及阿斗。曹操的追兵赶到,赵云英勇杀敌,突出重围终于到达刘备身边,哭诉没有救下糜夫人,刘备感动得痛哭流涕,当场要摔死阿斗,被众将劝止。

10、声东击西

【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刘邦派大将韩信去攻打投靠项羽的魏王豹,魏王豹派柏直为大将率军在黄河东岸蒲坂驻守,封锁渡口。韩信发现蒲坂易守难攻,表面装作调兵遣将强行渡河,暗地将主力从夏阳渡河直捣安邑,消灭了魏王豹大部分兵力。

11、大公无私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平公问大夫祁黄羊谁担任南阳县令合适,祁黄羊推荐解狐,晋平公问他怎么推荐仇人,他说任人唯贤,解狐不负众望。朝廷缺一个军中尉,祁黄羊推荐儿子祁午,祁午也干得相当出色。孔子说祁黄羊推荐人才真是大公无私。

12、神武挂冠

【成语故事】南朝时期,梁国的陶弘景,自幼家贫,经过苦读而入仕,他没有当上大官,在一次求一个县官失败后,对官场的尔虞我诈十分厌倦,就于永明十年,他就脱下朝服挂在神武门,上表辞官。辞官后,他就隐居山林。

13、草木皆兵

【成语故事】东晋时期,前秦国王苻坚企图消灭东晋,东晋宰相谢安派谢石为征讨大都督,分兵三路夹击秦军。苻坚登上寿阳城,看见晋君阵容整齐有些畏惧。晋军用计围攻苻坚的秦军,秦军大败,在溃逃的过程中看到后边山上草木的阴影,都以为是追兵。

14、声色犬马

【成语故事】隋炀帝的长子杨昭死后,然后次子杨湅就成为理所当然的太子,他远不及兄长那样有修养,他平时骄纵恣肆,行为不端,经常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同时好女色,同达奚通的小妾王氏勾搭成奸,又霸占妻子的姐姐元氏,真是无恶不作。

15、李郭同舟

【成语故事】南朝时期,太原界休人郭太字林宗,出身贫寒,然后但他积极好学,到处游学。游学到洛阳见到河南尹李膺。李膺十分喜欢与他交往,一时传为佳话。后来郭太要回家,京师很多学者来送行,郭太只与李膺两人乘船而行,送行的人说他们像一对神仙。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小学生必学历史成语故事4:揭竿而起

全文共 290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揭:举;竿:竹竿,指旗帜。揭竿为旗,奋起反抗。泛指人民起义。

【语出】 汉?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人物】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今河南省方城县东孟洼村人)、吴广(今河南太康人)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嬴姓,名胡亥,也称二世皇帝,秦始皇第十八子),替楚将项燕(项羽的祖父)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南蕲县镇小刘村)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料事如神成语故事_700字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

料事:揣度事情的发展和结局。如神:形容极其奇妙灵验或预料事情非常准确。预料事情就如同神一样。形容对事情的预料和事情发生的完全一样。

成语出处:宋 杨万里《提刑徽猷检正王公墓志铭》:“公器识宏深,襟度宽博,议论设施加人数等,料事如神,物无遁情。”

成语简拼:LSRS

成语注音:一ㄠˋ ㄕˋ ㄨˊ ㄕㄣ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料事如神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补充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料,不能读作“liáo”。

成语辨形:料,不能写作“科”。

成语辨析:料事如神和“未卜先知”;都可以形容人很有预见性。但料事如神是褒义成语;是用夸张的手法说明人很有预见;显得庄重真诚;“未卜先知”是中性成语;可用于肯定;也可用于否定。

近义词:心中有数、先见之明

反义词:鼠目寸光、目光如豆

成语例子:我又不能料事如神,除了硬挺之外,总不免要吃点小亏。(清 吴趼人《近十年之怪现状》第四回)

英语翻译:predict with miraculous accuracy

俄语翻译:прáвильный расчёт

其他翻译:aussi prévoyant quun dieu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陈国闲居时,弟子冉求从鲁国回来,说鲁国宗庙失火之事,孔子说一定烧了桓公、僖公的庙。冉求说夫子料事如神,果然是烧了这两座。孔子说桓公杀兄夺位,僖公杀弟篡国,这是天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国成语故事5: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全文共 346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550年,北朝东魏大将军高洋逼迫东魏孝静帝退位,建立了北齐王朝。次年又毒死了孝静帝和他的三个儿子。有一年出现了日食,高洋担心自己的皇位不保,问一个亲信:“王莽夺了刘家的天下,为什么后来刘秀又能把天下夺回去?”那亲信说:“陛下,这要怪王莽自己了:他没有把刘氏家族斩尽杀绝。”高洋马上又开了杀戒:把东魏姓元(原姓拓跋)的二十五家直系皇族700多人全部杀光,连婴儿也无一幸免。

消息传来,东魏的元姓都很害怕,他们赶紧聚集起来商量对策。有个名叫元景安的县令说:眼下要保命的唯一办法,是请求高洋准许他们脱离元氏,改姓高氏。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坚决反对,他说:“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投靠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大丈夫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宁死也不改姓。”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比喻宁愿为气节牺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江郎才尽四字成语故事

全文共 382 字

+ 加入清单

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 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

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 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哦好久,依 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 平淡得一无可取。

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 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拘出几尺绸 缎还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采了。 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 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 那儿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 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据说从此以 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释义: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比喻才情减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成语拼音:shī zhī háo lí,chā zhī qi

成语用法:作宾语、分句;指小错误会产生大错误。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复句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毫厘:很小的计量单位,形容很小。开始稍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

成语来源:西汉·戴圣《大戴礼记·保傅》:“《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成语造句:陶铸《崇高的理想》:“在开始的时候,就得有个盘算,才不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赵充国奉汉宣帝之命去平定西北地区叛乱,见叛军军心不齐,就采取招抚的办法,使得大部分叛军投诚。可汉宣帝命他出兵,结果出师不利。后来他按皇命收集军粮,造成叛乱,他感慨地说:“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失字开头的成语

失之毫厘    失之毫厘    失之东隅

包含有失字的成语

拔十失五    机不可失    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    失之东隅    失之毫厘    失之毫厘    智者千虑    城门失火    内举不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动物的故事作文500字

全文共 541 字

+ 加入清单

一天,妈妈送我两只乌龟,一只是公的,我叫他“小白”;一只是母的,我叫她“小黑”。都是草龟。

乌龟长得很可爱。乌龟就像是身穿铠甲的勇士,壳就是乌龟的铠甲,铠甲是深绿色的,上面有三个六边形还有十个四边形,摸上去很硬;它的腹部很软,颜色是淡绿色的;乌龟的头小小的,头的两侧有小如芝麻的眼睛,虽然眼睛很小但是很亮,就像亮晶晶的黑宝石;它的脖子很长,伸缩很灵活,像个套子能把头缩进脖子里;他有四条又粗又短的腿;乌龟的爪子很小,每只脚有五个爪子;乌龟的尾巴都很细,就像我用的水笔的笔芯那么细,但是“小黑”的尾巴比“小白”的尾巴粗一点。

乌龟的胆子很小。遇到危险时会快如闪电地把头,四肢,尾巴缩进壳中;当危险过去时,就再慢慢地把头,四肢,尾巴伸出来。

我很喜欢和乌龟玩。我把乌龟放在地上,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在地上爬,然后让他们比赛跑步,别看乌龟看上去很笨拙,其实爬起来很快,“小黑”爬得更快一些,“小白”就老是开小差。我要不停地纠正他们前进的方向,不然他们会钻进柜子底下。我也经常为难小乌龟,把他们翻个身,让他们腹部朝上,他们用头一顶,借助腿的力气,“砰”一声就翻过来了。我把乌龟放在水缸中的树桩上,让他爬下去,玩得不亦乐乎。

“小白”和“小黑”为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我喜欢我的乌龟,他们是我的好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成语权宜之计故事

全文共 502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权宜之计

【拼音】:quán yí zhī jì

【解释】:权宜:暂时适宜,变通;计:计划,办法。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军阀董卓率军进入洛阳,废掉汉少帝,另立9岁的汉献帝,窃居相位,权势烜赫一时。董卓有一个部将名叫吕布,精通武艺。2人专横跋扈,任意杀戮朝臣和百姓,弄得民怨沸腾。司徒王允见董卓祸害日深,曾几次秘密召集几个大臣商议诛杀董卓,决定用计策动吕布来杀死董卓。公元192年4月,汉献帝久病初愈,在未央殿大会群臣。董卓命令吕布等带领卫队护卫。这时候,王允设下的伏兵,突然朝董卓冲杀过去,董卓从马车上掼下来,大声疾呼:“吕布在哪里?”吕布怒喝一声:“皇上下令诛杀你这个逆贼!”喊声刚落,一戟将董卓刺死了。董卓被杀死后,王允认为大患已除,天下太平,做事就不因时因事而采取变通办法(原文是“不循权宜之计”),所以好多部下对他逐渐疏远了。不久,董卓的旧部郭汜、李傕攻入长安(这时汉献帝已西迁长安)杀死王允,赶走吕布。后来,郭汜、李傕又争权夺利,互相火并起来,关中地区出现军阀混战的局面。后来,人们引用“权宜之计”这个成语,来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变通办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洋洋自得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12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洋洋自得

【汉语拼音】yáng yáng zì dé

【近义词】:洋洋得意

【反义词】:垂头丧气

【成语出处】1、铁厓《名说》:“鄙陋之夫以一材一艺自诩,腐朽之士以一文一诗自矜,洋洋自得,沾沾自喜。” 2、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5回:“主意打定,正在洋洋自得,那差出去的管家也回来了。”

【成语解释】犹言洋洋得意。形容得意时神气十足的姿态。

【洋洋自得造句】她洋洋自得地以为她把屋子布置得比她兄弟在时更能吸引朋友。

【洋洋自得的成语故事

《官场现形记》第45回:屈指一算:“帐房老夫子一位,本官二老爷两位,王二瞎子三位,连自己一共才有四个人。人头太少,索性多请两位,把南关里咸肉铺老板孙老荤,东门外丰大药材行跑街周小驴子,一齐请了来,大家热闹。料想他们听见我请的是州里二老爷、帐房师爷,他们一齐都要赶得来的。况且如此一请,人家晓得我同州里要好,目下于我的事情也不为无益。”主意打定,正在洋洋自得,那差出去的管家也回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出神入化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1088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chū shén rù huà

【典故】我不曾出声,他连忙答应。金圣叹:‘真正出神入化之笔’。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

【释义】神、化:指神妙的境域。极其高超的境界。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文艺或技艺高超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炉火纯青

【反义词】平淡无奇

【同韵词】名重天下、饿死事大、星言夙驾、久居人下、留中不下、冠上履下、九泉之下、高自骄大、誉满天下、不绝如发

【年代】古代

【灯谜】纸船明烛照天烧

【日语】蕑神(にゅうしん)の域(いき)に達(たっ)しいる,絶妙(ぜつみょう)の域に達しいる

【语文同步】说到底,其本色不外乎是红、绿、紫、蓝、白、黄,可是大自然这一超级画家用出神入化的手法,将深浅浓淡、隐显明暗一搭配、一组合,好家伙,一下子变成了万花筒啦。 鲁冲《神奇的极光》高中二册·课文·11

成语故事】张君瑞与崔莺莺一见钟情,互相爱慕,强人孙飞虎来围攻普救寺抢莺莺为妻。崔夫人答应将莺莺许给退贼有功之人。张君瑞请故人杜确解了普救寺之围。崔夫人备酒致谢,叫红娘请张君瑞。金圣叹评论王实甫描写张君瑞的心情是出神入化之笔

【示例】不知道这位老画师是观察了多少的活虾,才能够画虾画得这样出神入化的。 秦牧《虾趣》

【成语造句】

◎ 它倾注了艺术家相似的审美情感,从而造就出一种令审美主体在精神、意志上为之一振的存在于审美主体的思维想象中可感而不可即的一种出神入化,超凡脱俗的神态、意象。

◎ 剧院上演过数百场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她场场必看,已"偷"来了几般舞艺,剧院上演的剧目,她都能把每个角色从头跳到尾,外婆用罐头盒给她做了一个红灯,小"铁梅"便惟妙惟肖,出神入化起来。

◎ 她说一口完全不带鬼子腔、倒带点她婆婆安徽腔的普通话,将中国的煤球炉、搓板、擀面杖、鸡毛掸用得出神入化,

◎ 在片中,他从青年演到老年,无论是化妆、造型,还是动作、气质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 看到四肢酸疼、七窍生烟了,看到出神入化了,他就明白了这个机器还有哪些毛病,也就知道了该在哪里拿个零件下来,该在哪里再装个部件上去。

◎ 当他自信已经把孙叔敖模仿得出神入化时,便趁楚庄王置酒之机穿扮出场了。

◎ 就在"众赞歌"出神入化之际,突然,保险丝断了,教堂里顿时一片漆黑。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拔山扛鼎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拔:拔起来。扛:两手举起。鼎:古代用以烹煮的器皿;多为青铜铸造而成;是非常重的器物。拔起大;举起鼎。形容力大无比。

成语出处: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成语繁体:拔山摃鼎

成语简拼:BSGD

成语注音:ㄅㄚˊ ㄕ ㄍㄤ ㄉ一ㄥ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拔山扛鼎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力气极大。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扛,不能读作“ɡànɡ”。

成语辨形:鼎,不能写作“顶”。

近义词:拔山盖世、拔山举鼎

反义词:软弱无力

成语例子:汉祖入关破秦而楚后之拔山扛鼎,力大过人。(宋 邵雍《皇极经世绪言》第二卷)

英语翻译:great in strength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项羽少年时不喜欢读书写字,叔父项梁改教他击剑,他想学抵敌万人的本事,项梁教他兵法,他不肯认真钻研,但力气很大,能举起几百斤重的鼎。同刘邦争天下8年,最后被迫在垓下乌江边自刎,感慨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小学动物寓言故事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上次兔子输了以后很不甘心,就找乌龟说:来呀,有本事再来比一次跑步。乌龟答应了。

这一次,兔子选了一段下坡路作为比赛路线。这一次,一开始兔子就快速地向前跑。而乌龟呢?他把身子缩在了自己的壳里,由于是下坡路,乌龟越滚越快,不一会儿就超过了兔子。最终取得了胜利。

兔子回到家里,非常生气,想自己为什赢不了乌龟?觉得很丢脸,就再一次向乌龟挑战,说:咱们再比一场,在老地方老规矩,我一定赢你!乌龟答应了。

这天,动物们都来看龟兔赛跑。

一声令下,乌龟和兔子都跑了起来。到了下坡路,兔子想向乌龟一样滚下坡,但又怕摔伤,可又转念一想,乌龟不是滚下去都没受伤吗?兔子就下定决心向下一滚。到了坡底下,兔子怎么也起不来了。心想,真倒霉呀,气死我了!恰巧乌龟到了坡上边,又滚到了坡下面。乌龟刚想走,忽然发现兔子在旁边,就问:怎么拉?兔子也不说,想,你肯定想占我便宜,我就不告诉你。乌龟见兔子没反应,害怕出了事,立马背起了兔子,边跑边喊:快来人呀!有人手伤拉!可没人说话帮忙,急死乌龟了。

乌龟一个人背着兔子跑到了终点,动物们都跑上前去。乌龟累的满头大汗,而兔子呢?早已感动的流泪了。动物们为乌龟颁奖,兔子也说:看来我还是不如你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望洋兴叹成语小故事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秋天的大水按着时令到了,无数支流的水都灌进了黄河。河面十分宽广,水雾蒸腾,不论是河的两岸,还是河心的沙洲,隔岸望去,简直分不清岸上的是牛还是马。这时呀,河伯欣欣然自我沉醉起来,认为天下的美景,全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了。

河伯顺着水势向东前行,到了北海,朝东一看,只见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到这时,河伯才开始改变他那洋洋自得的神态,仰起头来对着北海神无限感叹地说:“俗话说:‘有的人懂得了一点道理,便以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批评我这种人的啊。我曾经听人说过,孔子的见闻学识不算多,伯夷的德行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以前我不信这话,现在我见到了你的广阔无边,才知道这话是真的啊。我假如不到你这里来,那就糟了。我将永远被道德高尚、学问渊博的人所耻笑了。”

故事启发】家长们在教育你们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教育你们的孩子在做学问这方面,千万不要做一个望洋兴叹的人,这样就相当于你会止步不前,并且高傲自大,人生就到此为止,不会再有继续的进步。

家长们切记,在生活中洋洋自得,在孩子面前吹牛,因为这样你的孩子就会很容易模仿你,在未来的学习或者是工作过程中,望洋兴叹,觉得自己什么都坏了,而且就止步不前,这样对他们就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家长们一定要教育你们的孩子,不要再学问上望洋兴叹,去嘲讽别人,且先不说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他可能几辈子都学不完,再加上现在的科学和实验这么发达,要学的东西远远还有很多,所以切记不可教会你的孩子有望洋兴叹的心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与韩信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59 字

+ 加入清单

楚汉之争时,韩信投奔到刘邦手下,却一直得不到重用,等到刘邦行军至南郑时,他便悄悄地逃走了。刘邦的谋士萧何知道此事,心里十分着急,来不及告诉刘邦,就连夜骑着快马去追赶。有人不知详情,向刘邦报告说:“萧何已经逃亡了。”刘邦一听,顿时感到像失去了左右手一般,沮丧地说:“想不到连萧何也离开了我!”

过了一两天,萧何返回来。刘邦骂他说:“连你也逃跑,究竟为什么呢?”萧何解释说:“我怎么敢逃跑,只是去追回一个逃跑的.人。”刘邦又骂他说:“自从我被项羽封为汉王以来,逃跑的将士无数,你不去追赶,现在却来骗我,我相信吗?”萧何回答道:“其他逃跑的人无关紧要,至于我追赶的韩信,确是一个杰出的人才啊!大王如果想在汉中称王,韩信没有什么用处;如果想与项羽争夺天下,一定要重用韩信。现在我已将韩信追回,请大王考虑吧!”刘邦思考了一会儿,然后说:“我是东部沛县的人,哪能郁郁寡欢地久居在这偏僻的汉中。”

接着,萧何请求刘邦用隆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并告诉刘邦,如果不这样,韩信最终要逃走。

刘邦见萧何如此看重韩信,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刘邦选择了一个良辰吉日,筑起了拜将坛,向大家宣布:将拜一位智勇双全的大将。不料拜将仪式开始后,将领一看,原来被拜的大将曾是他们手下默默无闻的韩信,不禁都吃了一惊。

含义及用法:后世用“萧何追韩信”表示对人才的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