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刻舟求剑成语故事新编精选20篇

导语:猴年说猴,你知道关于猴的成语故事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猴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浏览

10007

作文

1000

历史典故成语故事7:狡兔三窟

全文共 623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代,齐国有位叫孟尝君的人,家中豢(huàn)养着许多门客。在这些门客中,有位叫冯谖(xuān)的人,常常一住就是很长一段时间,却什么事都不做。孟尝君虽然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还是热情招待冯谖。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讨债,他不但没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把债券(quàn)全烧了。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心里充满感激。到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相国的职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热烈的欢迎,孟尝君才知道冯谖的才能。直到这时候,不多话的冯谖才对孟尝君说:“通常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这样才能在紧急的时候逃过猎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却只有一个藏身之处,所以你还不能把枕头垫得高高地睡觉,我愿意再为你安排另外两个可以安心的藏身之处。”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他告诉梁惠王说,如果梁惠王能请到孟尝君帮他治理国家,那么梁国一定能够变得更强盛。于是梁惠王派人邀请孟尝君到梁国,准备让他担任治理国家的重要官职。可是,梁国的使者一连来了三次,冯谖都叫孟尝君不要答应。梁国派人请孟尝君去治理梁国的消息传到齐王那里,齐王一急,就赶紧派人请孟尝君回齐国当相国。冯谖要孟尝君向齐王提出希望能够拥有齐国祖传祭器的要求,并且将它们放在薛地,同时兴建一座祠(cí)庙,以确保薛地的安全。祠庙建好后,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属于你的三个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从此以后你就可以垫高枕头,安心地睡大觉了。”

成语“狡兔三窟”,意思是狡猾的兔子有三个窟。比喻藏身的地方多。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马上得天下成语故事

全文共 432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mǎ shàng dé tiān xià

【出处】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解释】喻指武功建国。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凭武功建国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马上功成

【押韵词】物众地大、水广鱼大、才疏志大、女长须嫁、狂妄自大、度量宏大、耽惊受怕、堂皇正大、赶鸭子上架、霄鱼垂化……

【年代】古代

【英文】at once; right away; on the moment; by the run; in half a shake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陆生经常在人面前谈到《诗书》。高帝十分反感说:“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生不服气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成语示列】五年马上得天下,富贵乐在归故乡。 元·萨都刺《登歌风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班荆道故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682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意思:用荆条铺地,说从前的事。形容友人重逢,共叙旧情。班:开展。弄:黄荆,落叶灌木。道:谈说。

年龄时,楚国的伍参和蔡国的子朝是十分相知的朋友,他们的儿子伍举和声子也从小相识,两代世交,结成了深沉的友情。

这年,楚国公子王子牟因罪流亡。伍举的妻子是王子牟的女儿。因而,有人中伤伍举,说王子牟逃跑是伍举送的。伍举惧怕被拘捕,急匆忙忙地只身逃到郑国。因为郑国一贯臣服于楚国,伍举觉得不太保险,决议持续北走,到晋国去。

这天清晨,伍举走到新郑(今河南新郑)郊外,意本地碰见了声子。两人折下路边的荆条铺在地上,绝对而坐,还拿出干粮边吃边谈。伍举把本人的遭受告知了声子。声子听了,抚慰他说:“这次我也要到晋国去,正好跟你同行。先临时在晋国住下来,我必定尽最大的尽力,赞助你重新回到楚国去!”

当时,晋楚两国为了争取中原地域的霸权,常常动员战斗。为了调停晋、楚两国的关联,声子被派到晋国去接洽诸侯会盟的事务。声子离别伍举后来到楚国。令尹子木问他:“晋国的大夫中人才多未几?”声子说:“多得很!个个才干出众,楚国事基本比不上的。”子木问:“他们是怎么物色到的?”“用不着物色,这些人都是从楚国跑过去的。”子木奇异地问:“楚国的人怎么肯为晋国所用呢?”声子说:“楚国用刑太滥,有才干的贤人时常无辜遭罪,都逃亡到晋国去了。比方说伍举吧,他的岳父犯了法,他也受到了连累。假如他假手晋国来报复,楚国就休想太平了!”(参看“楚才晋用”)

子木听了,心里非常惶恐,立刻去请楚康王赦免伍举,并发布增添他的爵禄,派人到晋国去接他回来。

伍举终于在声子的辅助下,从新回到了楚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三年级成语故事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候,有一个姓梁的女子,人称梁姑,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跟她的哥哥一家人住在一起。

有一天,哥哥和嫂嫂下地干活去了,梁姑就在家独自照看着哥哥的一个儿子和她的两个孩子。当她在屋外的庭院里洗衣服的时候,屋里突然着起了熊熊大火,烈火将三个小孩子堵在屋子里,情况十分危急。

梁姑奋不顾身地冲进屋子里,想先把哥哥的孩子救出来,但是因为屋子里浓烟滚滚,根本分不清哪个孩子是自己的小侄儿,所以等她把孩子抱出来一看,却发现得救的是自己的儿子。这时候,火势越来越猛,再进去救孩子的话她自己都有生命危险。她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捶胸大哭,心里想:这怎么得了啊!要是我不能把哥哥的孩子救出来,自己的孩子却得救了,这样一来,家家户户不都会知道我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了吗?那么我以后将再也没有脸去面对我的哥哥和嫂嫂了啊!不行,即使冲进去被烧死,我也得把自己的侄儿救出来!于是,她冒着生命危险再一次冲进了已成火海的茅草屋,结果孩子没有被救出来,她自己也被烧死了。

后来人们就用“家喻户晓”来表示一些人物、故事或者事件每家每户都明白,人人都知道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兄肥弟瘦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xiōng féi dì shòu

【出处】及天下乱,人相食。孝弟礼为饿贼所得,孝闻之,即自缚诣贼,曰:‘礼久饿羸瘦,不如孝肥饱。’贼大惊,并放之。 《后汉书·赵孝传》

【解释】旧喻兄弟相爱,临难争死。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兄弟之间

【同韵词】恋新忘旧、一蹴而就、明扬仄陋、鉴前毖后、艰苦奋斗、上溢下漏、人五人六、平复如旧、而今而后、揎拳舞袖。

成语故事】汉朝末年,天下大乱,饥民遍野,人饿得吃人。赵孝的弟弟赵礼一次被盗贼捉住,即将被吃,赵孝绑起自己去见盗贼说赵礼饿得太瘦,不如自己肥胖能够让你们多吃一点。盗贼深感惊奇,便把他们兄弟二人都放了。

【成语示列】友于兄弟,分形共气,兄肥弟瘦,无复相代之期;让枣推梨,长罢欢愉之日。 《南史·梁武陵王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蜀犬吠日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26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shǔ quǎn fèi rì

【出处】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 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解释】蜀:四川省的简称;吠:狗叫。原意是四川多雨,那里的狗不常见太阳,出太阳就要叫。比喻少见多怪。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少见多怪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少见多怪、孤陋寡闻

【同韵词】俗下文字、救民济世、一佛出世、推毂荐士、太平无事、椎牛飨士、僶俛从事、多管闲事、顾三不顾四、山陬海澨。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唐朝散文家柳宗元因王叔文失势而被贬到湖南永州当司马,他在永州期间收到韦中立的拜师信,非常感动。他立即回信《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表达一个观点:少见多怪是常有的事情,就像蜀犬吠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成语示例】蜀犬吠日,比人所见甚稀。 程允升《幼学琼林》卷一

【成语造句】

◎ 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蜀犬吠日"。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嫦娥奔月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cháng é bèn yuè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天空中有10个太阳同时出来,大地被烤成焦土,后羿为民除害射掉了9个太阳,西天的王母娘娘奖赏他长生不老的仙药。他的妻子嫦娥趁后羿不注意时偷吃了这些药,突然她就成仙飞向天宫,王母娘娘惩罚她,让她在广寒宫里思过。

【典故】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 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

【释义】嫦娥:月宫仙子;奔:投向。嫦娥投向月亮。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飞向月球

【成语造句】

◎ 第一部短片是关于嫦娥奔月的历史考察,影片把人们视野带到了五千年前的中国大地。

◎ 说古有新闻而今之新闻实出古之新闻,便无异于说汽车源于木牛流马,飞机来自嫦娥奔月。

◎ 尹高山毫不思索地说:"这有什么好说?,象嫦娥奔月那样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寓言故事中的成语:惧老休妻

全文共 566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个叫陶邱的人住在平原郡,他娶了渤海郡墨台氏的女儿做妻子。这位女子不但容貌十分美丽,而且很有才华,为人温柔贤慧,亲戚邻居没有不羡慕的。陶邱也感到心满意足,一家人过得十分幸福。

一年后,他们养了个儿子,家中更是充满了乐趣。一天,妻子对丈夫说:"自从嫁到你家,这一年多我从没回过一次娘家,我很是想念母亲和娘家的人,我们是不是择个日子,回一趟娘家,顺便也把孩子带给他们瞧瞧?"

丈夫想了想,说:"也是,应该去见见岳母。"

于是一家三口人选了个日子,雇了车马一路上风尘仆仆到了渤海郡。到了墨台氏妻子家里,娘家人见了女儿、女婿和小外孙,都非常高兴,杀鸡宰羊招待。岳母丁氏已是70多岁的老妇人,自然行动迟缓,步履蹒跚,满脸皱纹交错,说话也不灵巧了。岳母上前见过女婿便回房休息去了。

几天后,陶邱带着妻子和儿子回家。一回到家就把妻子休了。

妻子感到十分诧异,便问丈夫:"不知我有什么过错,夫君要休我回家。"

丈夫陶邱说:"前几天到你家去,见了你母亲真叫我伤心,她年龄老了,满脸老气横秋,德行礼节都不讲了,已不能与过去相比。我担心你老了以后也会变成这副模样,倒不如现在就把你休了。再也没有别的原因了。"

妻子听了,哭笑不得。后来,亲戚和邻居知道了这件事,都骂陶邱愚蠢至极。

寓言启示:这位丈夫实在是庸人自扰,为担心遥远的将来而放弃现实中的美好,这不是太愚蠢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关于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成语故事介绍

全文共 698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多泛指人民起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感戴二天少儿成语故事

全文共 262 字

+ 加入清单

苏章是东汉时扶风人。

他当冀州刺史时,与属下清河郡太守是同窗好友。有一次,苏章巡察到了清河郡,查知郡守贪赃枉法,而且证据确凿。晚上苏章请清河郡守来吃晚饭。席间,郡守见苏章和他叙述往日的情谊,渐渐地将紧张的心情放下了,说:“人人头上都只有一个青天,而我却有两个。”苏章说:“今天喝酒,全是私交;明天办案,却是公事,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第二天在公堂上,苏章在历数了清河郡守的罪行后,依法将他免职了。

“感戴二天”比喻对他人的帮助感激不尽。

(出自《后汉书·苏章传》)

感戴二天的意思是:形容那些把人从危险、艰难、疾病当中挽救出来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前倨后恭的成语故事及意思

全文共 1127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战国策·苏秦以连横说秦》。

意思:对人先傲慢而后又万分恭敬,表示势利小人之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倨:傲慢。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他到东方的齐国去求学,拜在鬼谷先生的门下。学有所成后又四处游说数年,结果没有捞到一官半职,灰溜溜地回到家里。他的哥哥、弟弟、嫂嫂、妹妹以及妻子、侍妾都在背后嘲笑他,说:“周国人的习俗,人们都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为事业。如今您丢掉本行而去干耍嘴皮子的事,穷困潦倒,不也应该嘛!”

苏秦听了这些话,暗自惭愧、伤感,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说:“一个读书人既然已经从师受教,埋头读书,可又不能凭借它获得荣华富贵,即使读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找到一本周书《阴符》,伏案而钻研它。下了一整年的功夫,悉求真缔,找到与国君相合的门道,激动地说:“就凭这些足可以游说当代的国君了。”

苏秦首先去游说周显王。周显王手下那一班大臣平时都很熟悉、了解苏秦,很看不起他,根本不相信他说的那一套。苏秦转而向东到赵国。此时赵肃侯的弟弟奉阳君赵成为相,赵成不喜欢苏秦,既不用他的计谋,也不给他一官半职。苏秦便离开赵国来到燕国。在燕国住了一年多,苏秦才受到燕文侯的接见。他劝燕文侯与赵国合纵相亲,把各国联成一体。

文侯说:“您说的当然不错,可是我的国家弱小,西边又紧靠着强大的赵国,南边接近齐周,齐、赵都是强国啊。您一定要用合纵相亲的办法使燕国安全无事,我愿倾国相从。”

于是燕文侯为苏秦备好全套车马,并拿出大批布帛,让他到赵国去联系合纵之事。此后,又一鼓作气,说服了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和楚威王,使他们都加入了合纵联盟。韩、魏、齐、楚和燕、赵国君一致请苏秦担任合纵连横的主持人,同时兼任六国的相。

合纵联盟成立后,苏秦便启程返回赵国,以便向赵王汇报。诸侯都派出使者护送,他们的座车、辎重车以及随从人员,组成一条长龙似的队伍,那声音就像帝王出巡一样壮观。周显王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害怕,赶快找人为他清除道路,并派使臣到郊外迎接慰劳。

苏秦的兄弟、妻子、嫂子斜着眼不敢抬头看他,都俯伏在地上,非常恭敬地服侍他用饭。苏秦笑着对嫂子说:“你以前为什么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却对我这么恭顺呢?”他的嫂子赶紧伏俯在地上,弯曲着身子,匍匐到他面前,脸贴着地面请罪说:“因为我看到小叔您地位显贵,钱财多啊。”

苏秦感慨地叹息说:“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了,亲戚就敬畏我,贫贱时,就轻视我。何况一般人呢!假使我当初在洛阳近郊有二顷良田,如今,我难道还佩带得上六个国家的相印吗?”当时他就散发了千金,赏赐给亲戚朋友。当初,苏秦到燕国去,向人家借过一百钱做路费,现在富贵了,经典语录,就拿出一百金(一百万钱)偿还那个人。并且报答了以前所有对他有恩德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铁石心肠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47 字

+ 加入清单

铁石心肠这个成语来源于《陏书·敬肃传》。

公元604年,隋朝太子杨广杀死其父隋文帝即位,史称隋炀帝。炀帝登基后,就命负责检察工作的司隶大夫薛道衡对天下官员进行一次考察。

薛道衡经过一番调查了解,最后向炀帝作了禀报。他对卫州司马敬肃的评语是“心如铁石,老而弥笃”,意思是心肠像铁石一样坚硬,办事老练而又忠诚老实e从此,炀帝对敬肃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宇文述的家乡在卫州,那里属于敬肃管辖。宇文述不时命人送书信给敬肃,表面上是笼络关系,实际上是要敬肃保护他在家乡的亲朋。

宇文述的书信每次送到敬肃那里,敬肃总是不拆开就退给送信人。送信人不敢把实情禀报宇文述,以致宇文述一直以为敬肃领了他的情,不敢得罪他家乡的亲朋。

那些亲朋依仗朝中宇文述的保护,为所欲为,鱼肉百姓。受害的百姓忍无可忍,向敬肃告发。敬肃派人査清事实后,并不顾及他们是宇文述的亲朋,-一捉拿归案,依法严厉惩处。

宇文述得知这个情况后,对敬肃怀恨在心,便一再在陏炀帝面前说敬肃的坏话=>隋炀帝本想升任敬肃为太守,因宇文述竭力反对,最后也就只好作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拋砖引玉的意思_成语故事

全文共 2265 字

+ 加入清单

【汉语拼音】 pāo zhuān yǐn yù

【名词解释】

将砖拋出,引回玉来。语或出《景德传灯录.卷一○.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后用“拋砖引玉”比喻自己先发表粗陋的诗文或不成熟的意见,以引出别人的佳作或高论,多用作自谦之词。亦用于比喻以身作则,引发众人响应。

【典故来源】

《景德传灯录.卷一○.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

有人与师游园,见兔子惊走。问云:“和尚是大善知识,为什么兔子见惊?”师云:“为老僧好杀。”僧问:“觉华未发时,如何辨真实?”师云:“开也。”僧云:“是真是实?”师云:“真是实,实是真。”僧云:“什么人分上事?”师云:“老僧有分,闍黎有分。”僧云:“某甲不招纳是如何?”师佯不闻,僧无语。师云:“去。”师院有石幢子被风吹折,僧问:“陀罗尼幢子作凡去?作圣去?”师云:“也不作凡,亦不作圣。”僧云:“毕竟作什么?”师云:“落地去也。”师问一座主,讲什么经?对云:“讲涅槃经。”师云:“问一段义得否?”云:“得。”师以脚踢空,吹一吹,云:“是什么义?”座主云:“经中无此义。”师云:“五百力士揭石义,便道无。”大众晚参,师云:“今夜答话去也,有解问者出来。”时有一僧便出礼拜,师云:“比来拋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

【注解】

(1) 典故或见于《谈徵.言部.拋砖引玉》。

(2) 墼子:土坯。

【参考资料】

《谈徵.言部.拋砖引玉》

赵嘏至吴。常建以有诗名,必游灵岩寺。建先题云:“馆娃宫畔十年寺,水阔云多客至稀。”末二句未续。嘏游寺续云:“闻说春来倍惆悵,百花深处一僧归。”人以建为拋砖引玉。

拋砖引玉

【典故说明】

砖头是低贱的东西,把砖头丢出去,引回来却是珍贵的玉。“拋砖引玉”这句成语较早的出处,见载于《景德传灯录.卷一○.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话说赵州大师有一次在晚上讲道场合中说:“今晚为大家回答问题,有需要解说的人请出来。”在座有一位僧人便出来礼拜。大师一看就说:“我原来準备拋砖引玉,哪知引来的是一个土坯。”大师为何如此说,并不清楚,但此处确实引用了“拋砖引玉”的成语。“拋砖引玉”用来比喻自己先发表粗陋的诗文或不成熟的意见,以引出别人的佳作或高论,多用作自谦之词。亦用于比喻以身作则,引发众人响应。宋代诗人王令〈答束徽之索〉诗有这两句:“勉为瓦砾投,幸有金珠报。”见《广陵诗钞》。句中“金珠”,一本作“珠玉”。这两句也是“拋砖引玉”的用法。意思是说我勉强作成这首似瓦砾般的诗,希望引来对方如珠玉般的好诗。在文献上,和“拋砖引玉”这句成语相关的传说,最有名的大概是唐代诗人常建和赵嘏的一段故事了。相传常建很佩服赵嘏。有一次知道赵嘏要来到苏州,心想赵嘏必然前去灵岩寺游览,于是先在寺里墙壁题上:“馆娃宫畔十年寺,水阔云多客至稀。”这首诗他故意只写两句,留下后面两句,就是希望赵嘏看了以后能补上。等赵嘏前来游览时,果然在这两句诗后补了:“闻说春来倍惆悵,百花深处一僧归。”意致高妙,确是好诗。后人认为常建就是在“拋砖引玉”,这个故事见载于《谈徵.言部.拋砖引玉》。

【书证】

01.《景德传灯录.卷一○.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时有一僧便出礼拜,师云:『比来拋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源)

02.元.贯云石〈斗鵪鶉.国色天香套.金蕉叶〉曲:“他道是拋砖引玉,俺却道因祸致福。”

03.《幼学琼林.卷三.珍宝类》:“以小致大,谓之『拋砖引玉』。”

04.《镜花缘.第一八回》:“刚才婢子费了脣舌,说了许多书名,原是拋砖引玉,以为借此长长见识,不意竟是如此﹗”

拋砖引玉

【用法说明】

一、

语义说明 比喻自己先发表粗陋的诗文或不成熟的意见,以引出别人的佳作或高论。多用作自谦之词。

使用类别 用在“自我谦逊”的表述上。

拋砖引玉【造句】

01 我借着这段话拋砖引玉,希望各位能有许多精彩的论见。

02 他的一番话原盼拋砖引玉,结果却造成大家各说各话,徒增纷扰。

03 我的提议只是拋砖引玉,更周详的办法还请大家一起来深入讨论。

04 座谈会引言人拋砖引玉的说辞很巧妙,使得在座各位纷纷发表高见。

05 我这篇文章果然发生拋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各界对这问题热烈的讨论。

06 本文仅就这问题谈些浅显的看法,意在拋砖引玉,以就教于各界专家。

07 要不是你适时发言,产生拋砖引玉的效果,我看今天的讨论会可能十分冷场。

08 主席谦虚地说:“这个问题我不太懂,只谈点个人粗浅的想法,以便拋砖引玉。”

二、

语义说明 比喻以身作则,引发众人响应。

使用类别 用在“争取认同”的表述上。

拋砖引玉【造句】 01 她捐出所有积蓄来賑灾,希望的是拋砖引玉,造成更多的人跟进。

02 这次义诊的目的,是希望能拋砖引玉,引起医学界多关怀偏远地区的卫生问题。

03 义卖会上,主持人率先认购一条围巾以拋砖引玉的结果,引起大众热烈的回响。

04 里长为了鼓励里民参加社区服务工作,自愿出钱出力,希望有拋砖引玉的效果。

05 班会讨论捐血问题,班长首先挽起袖子,以示拋砖引玉,结果造成大家热烈响应。

【参考词语】 引玉拋砖

【汉语拼音】 yǐn yù pāo zhuān

【名词解释】 即“拋砖引玉”。见“拋砖引玉”条。

01.宋.周必大〈闻西省赏酴醾芍药戏成小诗奉简泰之侍讲舍人年兄併以丁香橄欖百枚助筵却求残花数枝〉四首之四:“从来引玉即拋砖,自笑囊空百不堪。”

【参考词语】 投砾引珠

【汉语拼音】 tóu lì yǐn zhū

【名词解释】 犹“拋砖引玉”。见“拋砖引玉”条。

01.明.徐渭〈吕礼部再灯上元〉诗:“共道胜筵须有纪,不妨投砾引珠玑。”

以上是小编为你分享的关于拋砖引玉的意思_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杯弓蛇影成语故事感悟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里我读了《杯弓蛇影》这则寓言小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从前有个叫乐广的人,一天他请朋友吃饭,可这个朋友回家以后就病了,乐广去探望他,问他怎么回事,朋友说你上次给我倒的酒里有一条蛇,我不好意思倒掉,只好喝了下去了。

乐广百思不得其解,酒里怎么会有蛇呢?乐广回家看到了挂在墙上的弓,心想,原来朋友看到的蛇是弓的影子啊!过了几天,他又请朋友来做客,还是让他坐在原来的位置,朋友又看到了那条蛇,乐广也拿着杯子到朋友的位置上,朋友发现他的杯子里也有一条蛇,朋友很奇怪,问他怎么回事?乐广把事情都告诉了他,朋友心里一下轻快了,病也好了。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一个为什么,都要通过调差研究去努力弄清楚事情的真相,求得正确的解决方法,而不是一味的猜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画蛇添足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03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候,楚国有一家人,祭完祖宗之后,准备将祭祀用的一壶酒,赏给帮忙办事的人喝。参加的人很多,这壶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够的,若是让一个人喝,那能喝得有余。这一壶酒到底怎么分呢?

大家都安静下来,这时有人建议: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又画得好,就把这壶酒归他喝。大家都认为这一个方法好,都同意这样做。于是,在地上画起蛇来。

有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最先画好了,他就端起酒壶要喝酒。但他回 头看看别人,还都没有画好呢。心里

想:他们画得真慢。又想显示自己的本领, 他洋洋得意地说: “你们画得好慢啊!我再给蛇画几只脚也不算晚呢!”于是,他便左手提着酒壶,右手拿了一根树枝,给蛇画起脚来。

正在他一边画着脚,一边说话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已经画好了。那个人 马上把酒壶从他手里夺过去,说:"你见过蛇吗?蛇是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它添上脚呢?所以第一个画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

那个人说罢就仰起头来,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幽默风趣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犊发出的叫声。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对牛弹琴的启示:说话不看对象是不可取的,对蠢人讲道理也是不可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话里有话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话里有话

【汉语拼音】huà lǐ yǒu huà

【近义词】:话中有话、话外之音

【反义词】:直言不讳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第一百十回:“邢夫人等听了话中有话,不想到自己不令凤姐便宜行事,反说:‘凤丫头果然有些不用心。’”

【成语解释】话里含有别的意思。

【话里有话造句】他说的不是很明白,似乎话里有话,没听明白只能去猜了。

【话里有话的成语故事

《红楼梦》第第一百十回:邢夫人素知凤姐手脚大,贾琏的闹鬼,所以死拿住不放松.鸳鸯只道已将这项银两交了出去了,故见凤姐掣肘如此,便疑为不肯用心,便在贾母灵前唠唠叨叨哭个不了.邢夫人等听了话中有话,不想到自己不令凤姐便宜行事,反说凤丫头果然有些不用心.王夫人到了晚上叫了凤姐过来说:“咱们家虽说不济,外头的体面是要的.这两三日人来人往,我瞧着那些人都照应不到,想是你没有吩咐.还得你替我们躁点心儿才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掩耳盗铃的成语故事大全

全文共 711 字

+ 加入清单

引导语: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掩耳盗铃

从前,有一个人很愚蠢又很自私,他还有一个爱占便宜的坏毛病。凡是 他喜欢的东西,总是想尽办法把它弄到手,甚至是去偷。有一次,他看中了一家大门上挂的铃铛。这只门的铃铛制作得十分精致, 好看,声音也很响亮。他想,怎么样才能弄到手呢?最后决定,把它偷走。 他知道,只要用手去碰这个铃铛,就会"叮零叮零"地响起来。门铃 一响,耳朵就会听到铃铛的响声,有了响声,就会被人发现了。那可就得不 到铃铛了。那怎么办呢?

他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认为,门铃一响,耳朵就会听见了 ,如果把自己的耳朵掩住,不是就听不见了么?于是,他自作聪明地采用这 个方法去偷门铃。 有一天晚上,他借着月光,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前。他伸手 向上摘铃铛,但是,门铃挂得太高了,怎么也够不着,他只好扫兴地回来了。 回到家,他又想该怎么办呢?

他想叫邻居聋子一起去偷铃铛,踩着他的肩膀就能够摘到铃铛了。 可是又怕别人不干,不和他一起偷东西,只好自己踩着凳子摘铃铛吧。 第二天晚上,他带着凳子,又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口。他踩 着凳子,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这只铃铛。谁知他刚碰到铃铛,铃铛响了, 这家主人发觉后,就把他抓住了。因为别人的耳朵并没有被掩住,仍然能 够听到铃铛的响声。

故事就是这样了,到最后,他也没有得到铃铛,反而别抓了。

成语寓意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为改变。有的人对对自己不利,或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钟”(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有关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全文共 661 字

+ 加入清单

齐王嫁女

有一个名叫吐的人,经营宰牛卖肉的生意,由于他聪明机灵,经营有方,因此生意做得还算红火。

一天,齐王派人找到吐,那人对吐说:"齐王准备了丰厚的嫁妆,打算把女儿嫁给你做妻子,这可是大好事呀!"

吐听了,并没有受宠若惊,而是连连摆手说:"哎呀,不行啊。我身体有病,不能娶妻。"

那人很不理解地走了。后来,吐的朋友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奇怪,吐怎么这么傻呢?于是跑去劝吐说:"你这个人真傻,你一个卖肉的,整天在腥臭的宰牛铺里生活,为什么要拒绝齐王拿厚礼把女儿嫁给你呢?真不知你是怎么想的。"

吐笑着对朋友说:"齐王的女儿实在太丑了。"吐的朋友摸头不知脑,问:"你见过齐王的女儿?你何以知道她丑呢?"吐回答说:"我虽没见过齐王的女儿,可是我卖肉的经验告诉我,齐王的女儿是个丑女。"

朋友不服气地问:"何以见得?"吐胸有成竹地回答说:"就说我卖牛肉吧,我的牛肉质量好的时候,只要给足数量,顾客拿着就走,我用不着加一点、找一点的,顾客感到满意,我呢,惟恐肉少了不够卖。我的牛肉质量不好的时候,我虽然给顾客再加一点这、找一点那,他们依然不要,牛肉怎么也卖不出去。现在齐王把女儿嫁给我一个宰牛卖肉的,还加上丰厚礼品财物,我想,他的女儿一定是很丑的了。"

吐的朋友觉得吐说得十分在理,便不再劝他了。过了些时候,吐的朋友见到了齐王的女儿,齐王的女儿果然长得很难看。这位朋友不由得暗暗佩服吐的先见之明。

寓言启示:有些事情虽没什么直接的联系,但道理是相通的,如果吐不是以自己亲身的感受去举一反三地思考生活中的现象,那说不定就会要娶回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丑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收之桑榆成语故事

全文共 357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shōu zhī sāng yú

【出处】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异传》

【解释】指初虽有失,而终得补偿。后指事犹未晚,尚可补救。

【用法】作宾语、定语;常与“失之东隅”连用

【结构】紧缩式

【近义词】亡羊补牢

【同韵词】持鳌封菊、高步通衢、陷入僵局、卸磨杀驴、通观全局、借坡下驴、纯属骗局、逾淮之橘、背碑覆局、匹妇沟渠。

【年代】古代

【邂逅语】失之东隅

成语故事】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派大将冯异与邓禹去围剿赤眉农民起义军,邓禹与义军交战后不幸损兵折将,冯异命令部队加强防御,收拢溃散的散兵,同时派军装成赤眉军打入其内部,结果大获全胜。朝廷下文书表彰他们的战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成语示例】这于我是很不好的,所以赶紧订正宁此,庶几‘收之桑榆’云。 鲁迅《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三年级成语故事

全文共 346 字

+ 加入清单

一鸣惊人,一飞冲天。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的故事。楚庄王登基后,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当政三年,没有发布一项政令,每天不是出宫打猎游玩,就是在后宫里和妃子们喝酒取乐,并且不允许任何人劝谏,他通令全国:“有敢于劝谏者,以死罪论处!”

朝野上下都为楚国的前途担忧。当时主管军政的右司马以他的机智,委婉的用猜谜方式劝谏了庄王:“臣在南方时,见到一只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岗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不鸣叫,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名啊?”楚庄王知道右司马是在暗示自己,就说:“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在观察民众的态度。这鸟虽然不飞,一飞必然冲天;虽然不鸣,一鸣必然惊人。你回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此后,楚庄王整顿朝纲,重振君威,没过多久把楚国治理得国富兵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