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历史(汇编20篇)

从“公车上书”开始,近百年来,中国大学生一直都担当着全社会的先锋角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历史,希望大家喜欢。

浏览

7848

作文

1000

不忘过去,牢记历史

全文共 554 字

+ 加入清单

戴若涵朱棣文小学3年级

今天下午,阳光明媚,我们太仓日报小记者们参加了在太仓市委老干部局举办的建国70周年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到了太仓市委老干部局,走进一楼党员活动厅,迎面坐着三位精神矍铄、笑容可掬的老爷爷。主持人招呼我们小记者坐下后便逐一介绍三位老爷爷!戴干老爷爷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抗日战争和南下解放太仓,并以太仓为第二故乡,参与建设太仓,发展太仓的艰辛故事!张震爷爷讲述了他参加中原突围,与国民党反动派斗智斗勇,保存共产党领导下的有生力量的故事!王志强爷爷在读高中时期了解到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朝鲜战争,他响应祖国号召,写血书参军参战,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为完成上级交付的一个月内抓获一名美军战俘,以便掌握美军作战意图,赢得战争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讲述结束后,我们还分组向三位老爷爷请教了些问题呢,比如说:参军苦吗?戴干爷爷的回答是:“不怕苦,不怕难。”参军后悔吗?戴干爷爷的回答是:“不后悔,越打越有劲。”等等。

通过这次活动,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能有这么美好的生活,都是靠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创造的,他们的故事必将激励我们倍加珍惜现在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报国途径千万条,老爷爷们所处的年代,他们选择了最危险的战争,和平年代的我们,通过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开拓视野,学到真本领,为将来建设美丽中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历史将记住荆轲作文800字

全文共 883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诸雄割据,狼烟四起。在战火纷飞中,中华民族迎来了一次文化的空前繁荣。百花竞放,百家争鸣,不少人的事迹流传后世。而燕国出了一个以感恩闻名的人--荆轲

其实荆轲不是燕国人。荆轲生于卫国一个叫朝歌的地方。和商鞅的出生地一样,都在卫国。我将他跟诸子百家扯在一起,不是要拿他跟孔子之流比较,是因为他是个纵横家。“荆轲好诗书击剑”,虽然司马迁对他的兴趣写得不多,但这种人在战国时期,也算不平凡了。荆轲喜欢“游”。他去过榆次,到过邯郸,也曾经与著名剑客盖聂论剑。但我说他是从燕国出来的,因为燕国是他人生的转折之地。

荆轲本是一位默默无闻的侠士。他来到燕国后,同隐士田光、高渐离还有一位狗屠结交。他人生的转折发生在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田光向燕国太子推荐了他。太子对他行以大礼,常请他出谋划策,吃喝拉撒照顾得十分周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荆轲的不凡,不仅在于他的无畏,更在于他会感动,会感恩。

是的,荆轲留名千古,是因为他的感恩的心。

从现在开始,荆轲,一个在九州从未起眼的小人物,他将以自己的行动,让世界为之一惊。

易水诀别,荆轲上车,终已不顾。带上帮手,带上匕首,带上樊将军的人头,他要深入强秦,前方生死未卜。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的心情是沉重的。冒那么大的险,值不值?但他还是去了,他决绝的去了。他在路上,更多的大概是沉默吧。就像空中正在凝聚的乌云,浓墨一般厚重,并随时能放出一道闪电,震惊世人,照亮天空。

荆轲失败了,那又怎样?历代文人的评价褒贬不一,那又怎样?他的名字仍能在一千多年后,在我耳边回响。暂不论他刺秦是否合理。他当时只是为了感谢太子的知遇之恩。千里马遇到伯乐,尚且高兴满足,何况人呢?荆轲死了,但他的精神一直流传至今。而曾经诀别的易水,也在这些年中承载起珍贵的人文精神,成了无数人的精神寄托。

荆轲成名了,因为他的感恩,因为他感恩的由衷。“著名刺客”一词不是最适合他的,荆轲塔下的评价更好——“义士”。

历史记住荆轲。他会感恩。感恩说起小,但认真地、彻底地做好小事的人,永远不会简单。

历史将记住荆轲。我们将记住荆轲。我们的后辈也将记住荆轲。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倾听历史的声音作文400字

全文共 580 字

+ 加入清单

回忆岁月的脚步,看着岁月的过往云烟;倾听历史声音,回往历史的点滴辉煌。

我听到了,听到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一如同滚滚雷声的淋漓叫喊,震醒了孱弱的南宋政府,喝退了可恨的万千敌军。这一如同滚滚雷声的淋漓叫喊,喊出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喊出了一个民族的血性与尊严。

我听到了,听到了“我要回来,母亲。”这一声声心酸的哭泣。西方列强的欺压掠夺,使积累了五千年的璀璨文化险些没落。一张张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一片片华夏热土的割离。只看见华夏母亲那苍老的眼眸中,终究泛起了不应有的泪花……

我听到了,听到了黄河滚滚,长江滔滔,昆仑山在呐喊,卢沟桥在咆哮。听到的是人们用血肉之躯颂出的一首不屈不挠、奋力抗争的英雄赞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是中华儿女最后的吼声!它曾淹没在叹息里,隐匿于自卑中,但它从未消失。

我听到了,听到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广场上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在场的所有中国人民的眼角都已经湿润了。是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它不会再向任何人低头屈服了,它向全世界发出了最雄壮的声音,开辟了历史的崭新篇章!

历史的回声叩响心扉,我听到中华民族自信自强的民族之魂;历史的声音在耳边萦绕,我听到中华儿女在铸造中国的辉煌!

我听到了!我听到了!我听到中国的脚步在豪迈向前,风华正茂的巨龙在空中翱翔!

[倾听历史的声音作文4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历史的回响作文800字

全文共 858 字

+ 加入清单

当我们看向历史,追随并探索时,不难发现,在时间漫长的涓流之中,一处发声,总能带动几声回响。而这回响背后,是文化的传承。

回响总是在一种坚毅而不失温和的声调下开始的。当我远眺林语堂纪念馆时,心中不甚为意。心思早已融入重重叠叠的香蕉林之中,密密的香蕉叶下,一串串青中渗黄的小香蕉早已约走了我的魂。我便一步一步向着林中走去,将要与林语堂纪念馆擦肩而过时,忽然一座青铜雕像从林中突起,林老含笑着让我过去。

步入红白相间的小楼,并无华丽的檐头雕刻,亦无辉煌的殿堂大厅,仅有几处花草,几张对联。仿佛两位老友相约,一抬眼,他如约而至,“呦,你来啦!”我顺着林老的招呼声,进入展览大厅。

见到了角隅处几本老版的林老著作,思绪一下子拉到了以前。父亲也是爱书之人,也购有几本先生的著作,幼小的我曾因书中涉及的“妓女”,“战争”等字眼,拒绝看先生的书,父亲摇头,带走书与时间。我懵然独立,而于林老伏案著书地再见之,心中由然一种淡淡的惆怅。父亲也曾立志于学,以应先生之号召,奈何命运多舛,只能寄愿与我。往日的严格,想必也是希望我成为像先生一样的人。我已从展厅走出,脑中却仍回荡着一种温润的声调,它牵引着我向旁边的语堂书吧走去。

书吧里漾着一种别样的氛围,民国的设计,满屋的书,几扇大窗用柔柔的白纱罩着,似乎向我低语:慢慢欣赏,少年郎。

我沿着书柜,轻步慢移,生怕惊扰了店中像我一样仰慕先生的学子。书柜中有先生的书,也有别人写先生的书,这其中又有一种极缓极缓的语调,诉说着另一个故事。那这个故事又是什么呢?心中依旧茫然,只得一步一步走下去,我的眼前浮过先生翻译的中国古代诗文,以及中英文字典。我仿佛抓住了什么,又向前走,脑中浮现起了先生曾在清华园执教的解说词。一切都是那么的清晰,先生所做的,正是用尽自己的力量去传承中华文化,把中华文化带向世界。这不是我心心念念想做的吗?亦是有这般心愿,先生才为我们立著这么多的书籍。那一刻我顺着先生的呼唤,成为他的回声。

离开这书香的小屋,在先生林立的著作中拾得简单的一本,其中却有我的心中的回响,弥久不息,弥久不忘。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行走在历史中作文800字

全文共 916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如长河般,从远古滚滚咆哮而来,裹挟着中华千年文化与历史。正如李白所感慨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何曾照古人。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人生显得多么的短暂与渺小啊!谁又曾见证那段历史呢?而若是问对历史的评价,我认为故宫就是一个代表,它的繁华或是衰败,不正式中华历史的写照吗?

昨晚我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信手拿着金大侠的鹿鼎记,翻了起来。一个恍惚突然觉得不大对劲,我的复习资料怎么没了?一摸投可好!头发也没了!就脑后有个很长的辫子,身着鹿鼎公的官服,看着门口的亲兵,我恍然大悟!我穿越到了清朝!这里是哪儿?我一出门就听多隆跑过来,“韦大人,皇上宣你过去,好像要与罗刹人谈什么赏赐?”于是急匆匆地拉了我去。一路上宫殿林立,士兵、宫女、太监、大臣见了我都恭敬地拜见。养心殿!这不是故宫吗?我想,这可真繁华呀!卫兵森严,宫女们手拿花篮,中间还有精美的糕点。一切井然有序,皇家的气派从中流露了出来。还来不及想,只见多隆拉了我一把,向皇帝跪了下去,礼毕之间皇上在房中正与国外使节谈话,见我进来,一笑问:“小桂子,你看赏些什么好?”“就那些电信、玉器、珐琅,让他们见见世面。”我把途中所见一一说了,皇上一纸礼单递给了外国使节,我见外国人笑得合不上嘴,跪下不停地道谢。我由衷的感慨,历史上的康乾盛世果然名不虚传,康熙真厉害,国富兵强,外国人都这么恭敬!忽然,我脚下一空……

这是哪里?!四周的断壁似乎诉说着它的不幸,周围尸身遍地,宫女的哭喊声不时传来,死去的卫兵还拿着刀剑,这是人间地狱?只见前方大喊大骂的外国士兵拿着金银。还是在养心殿前,可这却好像是地狱一般,火烧起来了,我眼前一黑……

我一睁眼,周围还是卷子们,可我的心却无心再学。从故宫的繁荣、外国使臣的恭敬,一直到烧杀劫掠的外国士兵,耀武扬威的八国联军,让我感慨万千。中华自清初强盛,到了破败的近代,故宫也是亲历者与见证者,故宫向我诉说着朝代兴衰:故宫的不幸不是故宫的错,是时代统治者的落魄!是国力衰败,闭关锁国的必然结果。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行走在故宫里,就是行走在历史中,穷则思变,变则图强。现如今,故宫如一个沧桑老人般的依然俯瞰着北京城。希望我辈自强不息,续写历史的辉煌。让故宫和我们一起扬名于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关于中国历史成语故事:洛阳纸贵

全文共 68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洛阳纸贵

【拼音】: lu yáng zhǐ guì

【解释】: 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出处】: 《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举例造句】: 人说“洛阳纸贵”,谁知今日闹到“长安扇贵”。此时画的手也酸了,眼也花了。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七回

【成语故事】: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大家的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时。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我家的悠久历史作文500字

全文共 533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我们家的历史,那可真算得上悠久了。

吃过年夜饭,我从爷爷手上接过新旧两本家谱端详起来。听爸爸说新的那本是在他十几岁时“修”的,老的那本可就很难考证了,是从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世代相传下来的。说它是个“老古董”一点不为过,上面的纸张早已泛黄且破旧不堪,只是字迹还依稀可见,记载着咱老戴家上百年的悠久历史。我一边听爷爷和爸爸聊过去的事,一边翻阅家谱,发现上面大多是男人的名字,女人即便有也只是个姓,爸爸说这应该是受古代封建思想“男尊女卑”的影响。嘿!这是谁呀?原来是一个参加了新四军抗战的革命战士,曾被任命为连长,可惜最后光荣牺牲了。再往后,我发现参加抗日战争的人还不少呢。听爷爷说,我们老戴家还出过一个状元哩!我为自己是这个家族的后辈而感到骄傲。

说了这么多,也该谈谈我们的家风家训啦!祖辈们希望我们一直记得:勤劳致富、勤俭持家!值得一提的是家谱上有记载说我们的祖先是浙江上虞人,现在虽然爷爷住在江苏,但爸爸却已回到了浙江,而我出生在杭州,我们又回到了祖先居住的地方。妈妈说爸爸这是回来“寻根溯源”了,哈哈……

“书礼承先志,文章肇厚基”这是祖先为我们议定的字辈,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点滴所在,希望我们这一代以及我们的后代能够把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不断的传承和延续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倾听历史的声音作文

全文共 865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种声音,历经千年而不息,来自遥远而真切。

不知我们是否曾注意过,历史的声音并不难寻,就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历史平和的声音往往出现于质朴的地方。晨光洒落田间,农民牵着老牛,扛着锄头,从家中出来,大家互相打个招呼,开始一天的劳作。“哞哞”的牛叫与土块松动、翻落的声音自然和谐;而播种与灌溉的声音则充满希望。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也在同样的声音中抛洒着汗水。

历史也不乏繁荣的声音。唐朝,中国最强盛的时期之一。杜甫在《忆昔》中不禁写道“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那时,好一个开元盛世!李白在旅途中更是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等众多千古名句,好一派大好河山!到了宋朝,是经济、科技和文化同时繁荣的时期,一种新的诗歌形式繁荣起来,那便是词。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这些耳熟能详的词人用自己的才华为宋朝增添了一抹亮色。这些代代传诵的声音中包含了太多内容,是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这些声音,都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繁荣,在历史上闪烁熠熠的光辉。

事物是相对的,有平和繁荣的声音,自然会出现截然相反声音。

清朝晚期,腐败的清王朝再也维持不了昔日的荣光,外族侵略,火枪大炮的轰鸣声中,城墙、屋舍轰然倒塌,灰飞烟灭。与我国朝代更替的刀光剑影,战马嘶鸣相比,这些声音显然惨烈了许多。东方,一个古老民族正在流血,一支古老文明正在呻吟。在这时,一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激起了亿万华夏儿女的斗志。人民心中同一个声音在呼喊: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终于,百年的耻辱熬出了头,可以大喊一声:“我们站起来了!”

而至现代,中国正奏响新的旋律,我听到奥运会上我们欢呼的声音,蓝天间战斗机翱翔天际的声音,碧海中辽宁舰劈波斩浪的声音……这是有蓬勃力量的声音,是一股充满凝聚力的声音。我们正乘着这股力量不断开拓、不断前行,朝同一个“梦”努力。

我们倾听历史的声音,传诵繁荣的声音,铭记屈辱的声音。

历史的声音,蕴藏在生活里,经过时间的淘洗,变得简单而不单调,厚实而又富有。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历史与文明中国大运河:历史与文明的象征

全文共 743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大运河不单单是一条河流,而是一条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展示长廊。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了从扬州到淮安的“邗沟”,这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后来吴王又在今山东菏泽一带开凿菏水,使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四大水系相联。百年后,曹操又建立了黄河和海河水系之间的联系——可见早在东汉时期运河就沟通了五大水系。

元朝定都大都后,将原绕道洛阳的大运河取直,修建了济州、会通、通惠等河,最终形成了今日的京杭大运河。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的元朝时全线贯通,工程前后持续1779年,这不能不说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一大奇迹。

大运河技术上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实现了“十字”大交叉。在自然界,见不到?十字?交叉的河流,因为河往低处流,所以一条河不能穿过另一条河流淌。

由于运河的水量有限,缺水严重,因此需要从长江调水。但长江的水位低,向运河调水等于是水往高处流,而古代又没有抽水机,所

以古人便采用了水库、水柜、船闸等一系列技术。这一技术不仅实现了运河的十字交叉,还实现了“水往高处走”。运河上的这些船闸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在没有公路、铁路和航空的古代社会,运河就是当时的“高速公路”和“远洋巨轮”。古人的旅行也离不开这条黄金水道,从杨广的无数民女挽舟,到乾隆的六下江南,无不留下了古运河的影子。

大运河不仅促进了两岸几十座城镇的发展和繁荣,还培育了市民社会,诞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观察中国地图,我们可以看到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城市密密麻麻,而东部的海岸城市则是寥若晨星,这地理现象从另一个方面为我们诠释了大运河在古代中国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凤凰网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以历史话题

全文共 630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是飘渺的,你无法触及到它,甚至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历史是真实的,它以天地为纸、时间为笔、万物为墨,书写出一部经典传奇。

历史是茶,每一枚茶叶到记载了一个故事。只有将其掷于沸水之中,经过了凤凰涅槃般的蜕变,得到第二次生命;那么,你才能用一颗淡然的心去品味人生的苦涩与甘甜。

历史是酒,越久越醇厚。一直蛰伏在暗无天日的地窖中只为厚积薄发,从出世的那一刻起,便将辛辣的酒香洒满人间;仅是一嗅,就会深深地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闲暇之余,我喜欢孤独地坐在角落中,静静地把玩着一件小古玩,细心地揣摩其中的纹理;在惊叹工匠的精湛技术时,也会感悟着历史所留下的岁月印迹。

我知道,每件古董都是有生命、有灵魂的。只因在被铸造的过程中,工匠们倾注了他们所有的心血与虔诚的希望。

古董们每时每刻无不在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只是那些故事人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如茶和酒一样,不懂的人只会把它们当做解渴的蠢物;而真正懂得的人却会细心品味,去理解其中的人生哲理。

殷墟的甲骨文描摹出夏商的辉煌,塞北的丝绸之路走出了汉朝的盛世,而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更是承载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时至今日,历史仍在延续,传奇依旧在书写。每一分、每一秒的逝去,都将化作历史长河里的一滴水,沿着时间坐标所指引的方向,携带着沧桑岁月流向宇宙的终点,一去不复返。

当金镂玉衣的最后一针被穿起,青花瓷也勾勒出了第一条线;这是一个历史的结束,亦是一个历史的开始。

只愿凭窗而立,看日落黄昏,将今日的历史点上最后一个句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名字“历史”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灵溪镇第六小学四年(2)班叶存想

我们班有个人叫“吴伟”,我猜吴伟肯定非常生气,因为每当公布作文成绩时,老师看到有人写的作文有开头没结尾,老师就会气急败坏道:“这位同学写的作文有头无尾。”同学们就会听成“有头吴伟”。然后就笑得不行。

我们班还有一个人叫“李耀”,他还说自己叫“李光耀”,连本子上的名字都写“李光耀”,这可能是他几乎没有头发的缘故吧!但更可笑的是:我们在做“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的歇后语游戏时,我读着读着,把这句歇后语改成“猪八戒照镜子——李耀不是人”。这可把同学们耍得哈哈笑,连肚子子笑得都疼了。

因此,李耀和吴伟对自己的名字充满了“敌意”,同时对他们的妈妈充满了恨意,为什么有这样的名字呢?被我们笑话。

我希望我不会再遇到这种事,这种由名字引发的倒霉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鸿门宴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586 字

+ 加入清单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熊心的人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

张良向刘邦分析,不宜和项羽硬拼,刘邦只得退出咸阳,回师霸上,更知道自己军力不及于项羽四十万大军,刘邦更把在咸阳所得一切,原封不动的送到项羽营中,更说愿让项羽称关中王。范增已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但此事为项伯知悉,项伯顾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讯。刘邦知道这鸿门宴是去不得的凶险之地,但张良却表示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条,赴会也许能有生机,刘邦无奈只得应约前往。

鸿门宴当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定要把刘邦人头留下,谁知刘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项羽之怨恨,范增便再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心要在席中把刘邦刺死,可是还是被项伯和樊哙给刘邦解了围,刘邦终于更借往如厕而逃遁而去。回到军中后立即将曹无伤诛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鲍叔牙荐管仲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566 字

+ 加入清单

读史使人明智,就是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把理解历史当作把握人生的一把钥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鲍叔牙荐管仲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周平王在公元前年把国都迁到洛邑。从这一年起到公元前年周被秦消灭为止,历史上称为东周。东周又分为两个时代,一般把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叫做春秋,把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叫做战国。东周是个动荡的时期,周天子一天天丧失了权势和威力,称霸的诸侯国的权力大于天子。到后来周天子的国土只相当于一个很小的诸侯国了。

春秋初期,齐(都城临淄,在今山东淄博)是个大诸侯。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齐桓(huán)公在位。齐桓公即位七年后就开始称霸。他得力于管仲,管仲又叫管敬仲,名夷吾,字仲,治理国家的本事很大。齐桓公任命他为国相以后,齐国一天比一天强大。可是以前管仲却是齐桓公的死敌。这是怎么回事呢?那就不能不归功于鲍叔牙了。

原先,齐国的国君是齐桓公的哥哥齐襄公。齐襄公残暴荒唐,连他的两个兄弟都逃到别国去了。这两个兄弟是两个母亲生的。一个叫公子纠,逃到了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姥姥家。一个叫公子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逃到了莒(jǔ)国(都城在今山东莒县)的姥姥家。公子纠的师傅是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是鲍叔牙。

管仲和鲍叔牙从小就是好朋友。他们分别在当纠、小白公子的师傅以前,合伙做过买卖。鲍叔牙本钱出得多,管仲家里穷,出的本钱少。赚了钱呢,管仲倒多拿一份。伙计不服,鲍叔牙说:“管仲家里难,等着钱用,多分点给他我乐意。”他们俩也一块儿打过仗。冲锋时,管仲排在鲍叔牙后头,退兵时,管仲跑在鲍叔牙前头。人家说管仲贪生怕死。鲍叔牙分辩说,管仲不贪生,不怕死,他的母亲老了,多病,不能不奉养母亲。还说:“他的勇敢天下少有。”管仲听了这些话就对人说:“唉,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却是鲍叔牙!”

公元前年,齐襄公被人杀死了。第二年春天,齐国的大臣派使者迎接公子纠回去做国君。鲁国的国君鲁庄公亲自派兵护送。管仲怕小白抢在前头,就带着几十辆兵车赶紧走。走到即墨(在今山东平度东南),听人说公子小白已经跑在头里了。管仲使劲地追,追了三十多里路才追上。管仲瞧见公子小白坐在车里,也不多说,偷偷地拿起弓箭,对准了公子小白,“嗖”地一箭射过去。公子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子里。管仲一看,小白死了,急急忙忙带着人马逃跑。他想公子小白已经被射死,公子纠的君位稳坐了。

谁知道公子小白并没有死,只是咬破舌头,弄得满口的鲜血装死。鲍叔牙护着小白抄小道赶到都城临淄(zī),可是公子纠年龄比公子小白大,照理应该立公子纠。鲍叔牙硬是说服了大臣们,立公子小白为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任命鲍叔牙做宰(最高助手),鲍叔牙推辞不做,说管仲才可以当这个官。

不久,鲁国的兵马送公子纠回到了齐国地界。齐国的鲍叔牙立即请齐桓公发兵抵抗,结果鲁庄公吃了败仗,又把公子纠和管仲带回鲁国。不料齐国的追兵追上门来打。鲁庄公没有法子,逼死了公子纠,拿住管仲。鲍叔牙关照齐国的使者对鲁庄公说:管仲射过齐桓公,齐桓公要报一箭之仇,亲手杀了他。鲁庄公只好把管仲装上囚车,押回齐国。管仲明白,自己能活着回去,全是鲍叔牙的主意。原来鲍叔牙要举荐管仲帮助齐桓公治理齐国,怕鲁国先杀管仲。等到管仲一回到齐国,鲍叔牙就亲自到城外迎接。

接着,鲍叔牙大力把管仲保举给齐桓公。齐桓公说:“他拿箭射我,要我的命,你还叫我用他吗?”

鲍叔牙说:“那会儿他是公子纠的师傅,管仲自然冒死帮着公子纠啦。管仲的本领比我强十倍。主公要是用他,他准能给您立大功。”

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话,立即拜管仲为相国。鲍叔牙反倒做了管仲的副手。

管仲当相国以后,发挥他的政治才能,大力实行改革,使齐国的国力迅速增强。七年后,齐桓公就称霸四方,不久齐桓公就成了春秋第一霸。他尊称管仲为仲父。鲍叔牙则一心为齐国着想,甘居管仲之下,历史上传为美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征虏投壶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352 字

+ 加入清单

典源出处《后汉书 ·祭遵列传》:“ (祭) (zhai) 遵为将军,取士皆用儒术,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

释义用法投壶是古代宴会上一种高雅的娱乐活动,宾主依次把箭筹投入壶中,以投中多少决定胜负,负的饮酒。后汉征虏将军祭遵设宴时,一定要雅歌投壶。后用此典表示武将的风流儒雅的气度。

用典形式

【投壶乐】 宋·曾巩:“柳间自诧投壶乐,桑下方安佩犊行。”

【军中歌吟】 金·元好问:“诗书义府无古今,祭遵军中亦歌吟。”

【征虏投壶】 清·顾炎武:“征虏投壶暇,东山赌墅优。”

【宾从投壶】 明 ·陈子龙:“檄书倚马销金甲,宾从投壶佐玉觞。”

【雅咏投壶】 明 ·高启:“如今四海无征战,雅咏投壶乐太平。”

【投壶接高宴】 唐·李白:“他日观军容,投壶接高宴。”

【投壶祭征虏】 宋·梅尧臣:“聊奉投壶祭征虏,休言击剑马相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国历史常识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544 字

+ 加入清单

在沉默的岁月中,唤醒五千年的记忆。像层层细沙,积淀已久。时光飞逝,斗转星移。一叠叠脚印,一缕缕阳光。谱写了一段无法重现的历史

刚读完《中国古代历史常识》这本书。这本书好,不是因为它比其它历史书描写生动,只不过更详尽些。要单说这本书,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因为历史书都是用记叙的表达方式记录史实。我真正想说的,是看完这本书后对历史的“感”。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很常见的一句话。我觉得,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就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例如:张骞出使西域,隋文帝统一南北,玄奘西游…都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今天,习主席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与实施,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促进了中国同沿线国家的友谊,实现互利共赢。也正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谈过历代伟人的做为,那我们又该如何呢?人为点,纵横阡陌为线,才构成了点线交织的历史画卷。所以比起伟人的作为,我们的责任才更重要。历史是一个厚重的话题,但我们要做的,就在点滴。就如同清晨的露水,一片叶子上可能不多,但每片叶子加起来,就会发出阵阵清香。

从现在,文明守信,遵纪守法。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自己所能的帮助他人。为历史担一份责任!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默默无语,却胜过千言。她的魅力,使人们多一份责任,也为人们添上了绚丽的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TheHistoryofTree-plantingDay植树节的历史

全文共 1941 字

+ 加入清单

Afforestation can not only make our homes green and beautiful, but also can play a role in expanding forest resources, preventing soil erosion, protect the farmland, climate regulation, the promo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a contemporary grand project to benefit the future generations. While "Arbor Day" is the day that some countries in the form of law to promote the benefit of forest, and mobilize the masses to participate in afforestation. According to the length of time, people have Tree-planting Day, week or month to plant trees, and all of them call Tree-planting Day. Through this activity, to stimulate peoples love for forest and afforestation, to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forest function to promot afforestation, reaching the aim of loving forest, protecting forest, expanding forest resources and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t is a festival to mobilize the national to plan trees. Chinas Arbor Day begins to commemorate the death of Mr. Sun Zhongshan, who is the earliest people aware the importance of forest and advocate afforestation in the China modern history. China set the rule that March 12th is Arbor Day, to encourage people of all nationalities for afforestation, greening of the motherland,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 benefit the future generations. Each Arbor Day has different themes, 2013 Arbor Day’s theme is: carry out in a deep-going way for afforestation,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Each year the school and some companies will organize people to plant trees.

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绿化和美化家园,同时还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是一项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而“植树节”则是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宣传森林效益,并动员群众参加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或植树月,总称植树节。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们对森林功用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动员全民植树而规定的节日。我国的植树节开始时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意义和倡导植树造林的人。我国规定以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每一年的植树节都有不同的主题,2013年的植树节主题是:深入开展造林绿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每年各学校单位都会组织去植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

全文共 638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瓜果飘香,牛羊壮……昔日荒滩变良田……”许多人都很熟悉这首歌,每当这首赞扬新疆的歌在耳边响起时,我就会激情满怀,兴奋无比。

她是历史上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是第三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我暑假里,也去她那儿领略了一番。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和许多的叔叔阿姨们来到了神秘的天池,哇,天池真美啊!这是我来天池想说的第一句话,那郁郁葱葱的森林和那清澈见底的湖水吸引了我的眼球,还没让我从天池有湖水吸引了我的眼球。还没让我从天池的美景的感叹中醒过来时又去了另一个人间仙境——喀纳斯。喀纳斯可谓是人间天堂,梦中仙境。迎面而来的是两边灿烂金色热情似火的高山松林与白桦树林的拥抱,雪山上皑皑白雪闪耀着人的眼睛,傍着车窗晃过的蓝天白云,神仙湾那飘逸的薄雾让我们惊呼而起,仿佛神仙真的已经降临我们身旁,这瞬息万变的美景岂是画家能记录的了?只有我的手中的摄像机能把此美妙的景物记下,几秒钟的时间就拍到了十几张不同的美景,我的白雾,我的神仙湾,哈哈!真是投影家的天堂……

她的子民一个个都是热情好客的,并且十分大方,只要你去做客,他们会热情地把你请进屋子,并端上他们风靡全国的一名菜——烤全羊,再配着别致的各类抓饭,一大盘一大盘,毫不吝啬。更奇特的是他们能把羊奶、牛奶的制成许多奶制品,这些奶制品不但有纯天然的浓郁奶味,而且营养价值相当高。

她那里的景色,美丽迷人;那里的美食,让人乐不思蜀;那里的人民,热情大方。我爱她的美丽富饶啊!我爱新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回顾历史

全文共 405 字

+ 加入清单

新中国成立初,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人们的衣着还保持着过去的保守,颜色还是以灰,黑,蓝,绿为主。居民房大多数都是茅草房,土坯房,大瓦房都是稀罕的,更别提砖房了。生活最基本的用品我们都不能生产,连火,油,布……都带着一个“洋”字。食物都是红薯面,窝窝头,糠咽菜等粗粮野菜为主。交通就有大力车和老式自行车,交通很不方便。娱乐就听听评书,戏曲之类。家中若是有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手表这“四大件”就让旁人羡慕不已。

奶奶那一代,就是我小的时候。土坯房,粗粮野菜,戏曲等还是很风行,一到晚上,几户老人家就夹着凳子到院门口空地听戏,时不时兴头上的话,还随口唱两句。印象中奶奶最爱穿的就是对襟的深蓝色套装,做饭时筷子会对着油瓶口沾一两滴,再抖入锅中。去树林野地里挖野菜,捋槐花,一定少不了她,而我就会挎着一柳条小筐,屁颠屁颠的跟在她后面。

那时的节俭,简朴一直影响着我们,总而言之。过去的中国,还是很落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蔡磷坚还亡友财历史典故

全文共 345 字

+ 加入清单

《清稗[bài]类钞》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吴县(今苏州)有一个叫蔡磷的人,他为人讲信义,重感情。

有一个朋友寄放了一千两白银在他那里,没有立下任何字据。

过了不久,他的朋友死了。蔡磷把他朋友的儿子叫来,要把一千两白银还给他。

他朋友的儿子很吃惊,不肯接受,说道:“哎呀!没有这样的事情,哪里有寄放千两白银却不立字据的人?而且我的父亲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呀。”

蔡磷笑着说:“字据是在心里,不是在纸上。你的父亲把我当知己,所以不告诉你。”最终蔡磷用车子把千两白银运着送还给他。

友人死后,蔡磷本可将千金据为己有,但他仍将它们主动送还给友人不知情的儿子。由此可见,真正的信用,是对自己内心的承诺,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在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诚实守信相对容易;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仍能严于律己,认真履行诺言却很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历史不会忘记作文600字

全文共 644 字

+ 加入清单

春雨纷飞,桃花开了,又是一年桃花节。

“桃花红雨英雄血,碧血丹霞志士心”,逝去的人儿啊,行云不见,流水不停,留下的只是他们英雄的灵魂,只是他们不朽的功勋!

清明时节,留恋于梅家山顶,沉醉于鸟鸣声中,高大的树木环绕在“成渝铁路烈士纪念碑”的周围,苍劲的大字向我们诉说着筑路民工们的动人事迹——

筑路工人们,他们本可以在农忙时节扛起锄头、披着蓑戴着笠,悠闲地种地,农闲时可以与自己心爱的家人同享天伦之乐。但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他们满怀雄心壮志,毅然舍弃小家,为的是成就一个美好的大家,因为他们深深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淡淡的月光笼罩着沱江之水。

筑路工人们佝偻着身体,双眼盯着镐头,一边工作,一边还时时喃喃道:铁路修好了,人民的好日子也要来了。平凡的话语中蕴含着你们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你们时而低吟,时而激昂,时而抬起疲惫的脑袋望望已铺好的铁轨,看着它们,你们笑了,这是欣喜的笑容,这是你们的心血啊!你们期待这铁路早日峻工,憧憬着机车隆隆的美妙乐章。

筑路工人们啊,你们奋斗的一生,为后人留下巍峨的丰碑,你们奉献的一生,为中华民族书写了壮丽的诗篇!筑路民工们啊!你们为祖国建设不怕苦、不怕累、英勇奋斗、甚至流血牺牲的精神,我们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

迈着沉重的脚步,向着伟大的英雄的纪念碑,虔诚地献上一束美丽的桃花。啊,桃花,请你代我告慰英烈们在天之灵:“你们对中华民族的付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春雨纷飞,桃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但英烈们的精神却只会永垂不朽。历史不会忘记,有每年的桃花作证!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历史典故成语故事5:唇亡齿寒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guó)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yú)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会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