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历史(经典20篇)

从“公车上书”开始,近百年来,中国大学生一直都担当着全社会的先锋角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历史,希望大家喜欢。

浏览

7704

作文

1000

HistoryoftheInternet因特网的历史

全文共 2768 字

+ 加入清单

Nowadays Intemet is very popular all over the world, especially in some big cities. Do you know when the Intemet was first established? Built in 1960s, the Internet was a crude network of a few computers which shared information. If one of the computers broke down, the whole networks would be unable to work, causing continual problems. At first, just the government had access to the Internet, using it for communications among different branches. However, by 1970s the Internet had been used in universities, banks, and hospitals. At the beginning of 1990s computers became affordable for common people and this affordability increased the use of the Internet by people,

It is said that each day tens of millions of people log off, making it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fe.

现在因特网在世界范围内非常流行,特,别是一些大城市更是如此。你知道因特网是在什么时候建立的吗?建立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因特网是少许计算机分享信息的原始网络。如果一台计算机坏了,整个计算机网络就停止工作,这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最初只是政府利用因特网在不同的分支机构间交流。然而,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因特网开始被用于大学、银行和医院。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计算机对大众来说已经负担得起了,因此因特网的使用也随之增加。

据说,每天使用互联网的人超过几百万,它已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Internet was first established in 1960s. At that time, the computer was both large and expensive and the networks were unable to work well. If one of the computers broke down, the whole networks would be unable to work.

At first, the Intemet was just used by the government. By 1970s, it had been used in universities, banks and hospitals. At the beginning of 1990s,computers became both cheaper and easier to operate. Now it is very convenient to log on the Intemet.

It is said that each day tens of millions of people log on the Internet. Sending e-mail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The Intemet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fe.

互联网首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那时,计算机又大又贵,计算机网络也不能很好地工作。如果网络中一台计算机坏了,整个网络就会停止运作。

起初,互联网只由政府使用。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些大学、医院和银行也开始使用互联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计算机价格下降,也更容易操作了。现在上网很方便了。

据说,每天使用互联网的人超过几百万。发电子邮件也越来越普遍。

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book review《小王子》读后感

Recently, I read a fairy story book, Little Prince. This book tells the adventurous experiences of little prince from his planet to the earth. Little prince comes from the outer space and he is hurt by a rose. So he leaves there and travels into space. He comes to the earth and be the friend of a fox. The fox tells his secret to little prince and he helps a pilot in the desert. In the end, he dies under the help of a snake and his soul goes back to his planet. This book is very interesting and teaches me a lot. I like little price adventures. He teaches me to be honest and love others. All of us should never loss the pureness of childhood.

最近,我读了一本童话书,《小王子》。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小王子从他的星球来到地球的冒险故事。小王子来自外太空的一个小星球上,在他被一朵玫瑰伤害之后,他离开了自己的星球开始遨游太空。他来到了地球并且和一只狐狸成为了好朋友。狐狸把自己的一个秘密告诉了小王子,小王子用这个秘密在沙漠里帮助了一个飞行员。最后,他在蛇的帮助下死去,心灵重新回到了他的星球上。这本书很有趣,也教会了我很多。我喜欢小王子的冒险。他告诉了我要诚实,要去爱其他的人和事物。我们都不应该失去童年时候的纯真。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历史人物传记作文500字

全文共 496 字

+ 加入清单

《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道不远人:不能不孝敬父母人生于世,长于世,源于父母。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交给我们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辛勤养育之恩,终身难以回报。所以说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父母儿女的亲情,是人类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是一个善心、爱心和良心形成的基础情感,也是今后各种品德形成的基本前提。古人云“百善,孝为先。”说明孝亲敬老是人类发展形成的一种最美好的道德。如果人类应该有爱,那么应该首先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集体、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连孝顺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一个有爱心。

有责任感的人呢?那么,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谁又相信他能够无私奉献。报效祖国呢?求学离家,独立生活,我们时常思念父母那温馨的家。但是你想的更多的,也许大多是父母对你无微不至的关爱,幼儿时对你的哺育呵护,病痛时对你悉心呵护,委屈挨欺时帮你擦干委屈的泪水对你衣食的操劳、对你行程的惦念,对你成长的担忧……是的,父母对儿女的思念胜于我们对父母的牵挂。

英国一位学者说过“母亲的眼泪里有难以分析的尊贵和深厚的爱在里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潘郎掷果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38 字

+ 加入清单

典源出处《世说新语·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注引晋·裴启《语林》曰:“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晋书·潘岳传》:“岳美姿仪,……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

释义用法潘岳 (字安仁) 年少貌美,他出游时,妇女见了都很喜爱他,争着往他的车里掷果子,车上都盛满了。后用此典表示男子受妇女喜爱或借指美男子。

用典形式

【掷果】 唐·李白:“遥知向前路,掷果定盈车。”宋·柳永:“檀郎幸有,凌云词赋,掷果风标。”

【掷赠】 唐·白居易:“唯君堪掷赠,面白似潘郎。”

【潘果】 南朝梁·简文帝:“玉车争晚入,潘果溢高箱。”

【潘郎】 唐·韦庄:“缓揭绣衾抽皓腕、移凤枕,枕潘郎。”宋·周邦彦:“秾李夭桃,是旧日潘郎,亲试春艳。”

【掷安仁】 唐·白居易:“偷须防曼倩,惜莫掷安仁。”

【潘令舆】 明·陈子龙:“梦入平原宅,春留潘令舆。”

【潘岳果】 唐·李商隐:“必投潘岳果,谁掺祢衡挝?”

【潘郎车】 南朝陈·徐陵:“潘郎车欲满,无奈掷花何。”

【掷果河阳】 唐·骆宾王:“掷果河阳君有分,贳酒成都妾亦然。”

【潘仁载果】 南朝陈·王瑳:“曹王斗鸡返,潘仁载果来。”

【潘郎挟弹】 唐·刘禹锡:“廷尉张罗自不关,潘郎挟弹无情损。”

【潘郎掷果】 宋·杨亿:“应知韩掾偷香夜,犹记潘郎掷果年。”

【乱果掷行车】 北周·庾信:“连杯劝上马,乱果掷行车。”

【果掷潘河阳】 北周·庾信:“歌撩李都尉,果掷潘河阳。”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历史选择了我们作文450字

全文共 359 字

+ 加入清单

鱼儿选择湖泊,是因为它的敏捷尾巴能够自由畅游

鸟儿选择了天空,是因为它的轻巧双翅能够自由翱翔

骏马选择草原,是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能够大显风采

历史选择了中国,是因为它有民族团结力量的精神支撑。

一个曾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

一个曾被无数列强侵略的国家

一个被人轻蔑藐视的国家

一个历经重重磨难的国家

她没有选择懦弱

也没有选择逃避

更没有选择屈服

而是选择了坚强选择了奋斗

就是这种选择让历史的选择是她中国,

因为她的地大物博

因为她的人才济济

因为她的良好风气

因为她的文化精深

让历史做出了选择

中国无穷的力量震撼了历史

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的民族风貌感动了历史

让历史的选择成为悠久成为永远

历史的选择是中国人类并不惊诧中国有清正廉洁的执政党

有繁荣富饶的广袤土地

有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

让我们携手并肩去创造历史新面貌迎接繁荣富强的美好明天

因为是历史选择了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于姽婳将军的历史典故1000字

全文共 988 字

+ 加入清单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中,贾政讲述了姽婳将军林四娘的故事。当年一位恒王出镇青州,他好武兼好色,令一班美女习战斗攻拔之事,其中林四娘姿色既冠,武艺更精,恒王让林四娘统辖诸位美女,称为姽婳将军。

当然了,这位恒王是一个真正的须眉浊物兼草包,竟被流贼杀死。文武官员纷纷要献城,不期忠义明闺阁,林四娘带领众美女夜袭贼营,力战不支,殉王报国有人考证,曹雪芹并非杜撰,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林四娘是明末崇祯年间的秦淮歌妓,后成为衡王朱常庶的宠妃,平生只参加过一次战斗,在战斗中香消玉殒,被人们称为姽婳将军。

到了清代,蒲松龄还把林四娘写进了《聊斋志异》。

此事的考证是否可靠不得而知,但是历史上层出不穷的姽婳将军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她们不爱红装爱武装,不系明珠系宝刀,艳李浓桃临战场,让婀娜和娇媚在刀光剑影里亮丽着。她们上马杀敌,就是将军;下马后娴静美好,是为姽婳,称之为姽婳将军,用《红楼梦》中的说法,是妙极神奇,更觉妩媚风流。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姽婳将军是妇好,她是商王武丁的妻子。甲骨文中有关她的记载有二百多条,她曾率领一万多人的军队去攻打前来侵略的鬼方,并大胜而归,因功勋卓着而深得国民的爱戴。

后来,她的墓中出土了带有妇好铭文的钺,是妇好生前曾使用过的武器,重八点五公斤。另一件虎纹铜钺重九公斤。妇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见她武艺超群,力大过人。

在历史中,虽然这些巾帼英雄不让须眉,屡立功勋,但正式被皇帝册封,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只有一位,她就是明末的女帅秦良玉,她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封侯的女将军。

秦良玉是一位苗族姑娘,她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自幼从父习文练武,善骑射,通诗文,战功卓着。她统帅的白杆兵更是威名远扬,这也是她自己独有的一支部队。

崇祯二年十二月,清兵绕道喜峰口,直抵北京城下。崇祯皇帝匆忙下诏征调天下兵马勤王。秦良玉闻讯,火速出家财济饷,率白杆兵兼程北上。当时各地赶来的十余万官军互相观望,畏缩不前。唯独秦良玉率先奋勇出击,收复永平、遵化等四城,解除了清兵对北京的威胁。

为此,崇祯皇帝召见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女将军秦良玉,封其为一品夫人,充总兵官,加封少保。崇祯感慨万千,写下四首诗赐给了秦良玉,夸赞她的功绩。其中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这一句是非常值得体味的。在国家危在旦夕的时候,崇祯皇帝对男人们也许是不抱什么希望的,他们是靠不住的。明末的男人们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我是一个历史迷作文500字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岁月悠悠,时光荏苒,当年那个幼稚的小孩转眼间已变成了高大的少年。然而,他的爱好并没有改变。那就是——读《明史》。

说起明代历史知识,在班里,我可是所向披靡,无人可胜。我之所以喜欢明朝的历史,是因为明朝有许多离奇之事。

比如说“妖书案”吧。它就是一本叫《续危纮议本》的小册子里的,此案牵连到万历皇帝、郑贵妃、福王、内阁大臣等人。妖书案使他们惊恐不安,最终还没把凶手抓住。于是,这就成了“万历三大案”之一,成了悬案。

吸引我的除了明朝离奇之事,还有一些伟人让我震撼,值得我学习。

想当年圣人王阳明,在他被贬龙场,到了人生低谷时,他仍然泰然处之,终成正果。

还有于谦,他自幼家境贫寒,但他不认命,痛骂朱高煦等辈的昏庸无耻。其中最耀眼的还是京城保卫战。那时,蒙古铁骑入侵,京城岌岌可危。是于谦挺身而出,保卫了京城,击溃了蒙古兵,使其一蹶不振。虽然他最后含冤而死,但他的功劳永远伫立于天地间!

这就是我喜欢《明史》的原因,也正是因为这样,我常常深夜苦读明史,领略了张居正的权势与谋略,永乐大帝的英明与神武,王阳明那冠绝千古的勇气和智慧……

我相信,长大的我依然喜欢明史,喜欢明朝的点点滴滴,直到永远。我会一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明史迷。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铭记历史,振兴中华作文600字

全文共 591 字

+ 加入清单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我今天要演讲的主题是“我是中国”。

68年前的今天——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我国首都北京的天安门上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一时间,举国上下一片沸腾。从此,中国踏入了新的时代:1964年,在全国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1967年,第一枚氢弹也试爆成功;1969年10月,中国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地铁运营系统——北京地铁;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中国世界第一的高铁线路……

回望过去,从1949年10月1日起,新中国日新月异地发展着,变化着。从曾经被欺凌、被侵略的“东亚病夫”变成了一头意气风发,精神抖擞的“东方雄狮”。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让中华民族重新耸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尽管中国正在崛起,但那曾经的伤痛依然不能忘记。甲午战争的硝烟,圆明园的大火、南京大屠杀死难的同胞……还有那一个个丧国辱权的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这些条约,不仅让国人尊严殆尽,还让的白银向外国流失,大量的国土被强占,强借,无能的清政府最终把中国拉入了半封建半殖民的深渊。

铭记历史,才能不让历史重演。虽然我们中国正在伟大复兴的大道上奋勇前景,但身为中国人,一定要居安思危,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唯有如此,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致敬历史,开创未来作文500字

全文共 539 字

+ 加入清单

伡鼓声阵阵,欢喜的鼓点拉开了涵江区实验小学90周年校庆的序幕。校门口迎宾拱门庄严喜庆,一条长长的红毯变成喜庆的音符从校园里流出。穿过两边的花柱,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走入学校大门。雨后的紫璜山经过洗礼,愈发生机勃勃。操场上,大红的灯笼条幅迎空招展;舞台前,红色的桌椅排列整齐;教学楼前,来自社会各界的红色贺联让人激情澎湃。一大早,校友们都已齐聚校园,谈笑风生。

漫步在展览板前的“史片摭拾”专栏,看着那些年代久远的黑白照片,我不禁心生感慨,我们的校园已经90周岁了。画面中不同时空的师生合影却让我倍感亲切,这些朴实的面孔,这些朴实的记忆,让人心生温暖。望向身边那些白发苍苍的校友,他们正慈祥地站在那儿对着照片不住地颔首微笑。

庆典活动正式开始,各级领导热情扬溢的发言让人热血沸腾,副市长对我们的殷殷期盼,让我更坚定了努力学习的决心。喜气洋洋的器乐合奏,悦耳动听的大合唱,动感十足的花样跳绳……一个个精彩纷呈的节目感染着同学们。我们热烈鼓掌,祝福学校90岁生日快乐!校园里到处都洋溢着欢声笑语。

致敬历史开创未来。涵小,今天我为您而骄傲;明天,您将为我而荣光。90年,您一路走来培养了一代代学子,您教给我们知识,更教会我们学会做人,我们一定不会忘记母校之恩。100年校庆时,我们将载誉而归。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为了忘却的历史作文

全文共 906 字

+ 加入清单

遗忘历史是可怕的,忘记历史的民族没有历史。——题记

又是一年九月了,听,耳畔又响起了激昂的国歌声。回眸一看,那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再次冉冉升起。弹指一挥间,已经70年了,70年前的中国,你可曾还记得?

随着78年前卢沟桥上的枪声,抗战的序幕被揭开了,随着一声声的呐喊,中国人民站起来反抗了,历时八年的峥嵘岁月,中国人民终于熄灭日寇在华夏大地上燃起的战火硝烟,中华民族终于扭转了任人宰割的历史,古老的中国终于走向独立和自强了。

遥想当年,你可曾还记得,日本帝国士兵那冷气阴森的狞笑,你可曾记得,日本用那飞机炮弹肆意的摧残着我国的大好河山;你可曾记得,日本士兵们丧心病狂的杀戮抢掠;你可曾记得,南京大屠杀时,三十万同胞的含冤而死……中国人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街头上,是堆积如山的尸体,处处可听见啼哭声,咆哮声和撕心裂肺的呐喊声。

就在这关乎中华民族存亡的非常时刻,一大批的热血儿女站出来了。他们用自己的身躯筑起了坚强的肉盾,用自己的鲜血换来了希望与未来。如王二小故事原型闫富华,将生的希望给了伙伴,将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似左权,在小家与大家之间,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大家,为了集体显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殊不知,在另一方的妻子与女儿是多么的思念他……我们要铭记在这些在抗日战争中逝去的英勇的先烈们,我们要铭记在灾难时勇敢挺身而出的英豪们,我们要铭记在危险时刻义无反顾站出来保护中国人民的海外侨胞们。我们要铭记他们的智慧,铭记他们的无私,铭记他们的勇敢,铭记这浓浓的爱国之情……

时过境迁,现在,沉睡的雄狮早已觉醒,我们正大步地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日本的投降并不代表着放弃,只是短暂的休克,所以我们只有不断在教训经验中前进,不断进取,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才能不受欺辱,不被“挨打”。如今已步入了21世纪,我们将是未来的接班人。我们要自强不息,把握历史赋予的使命,在祖国统一大业,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走向祖国激昂时代的最强音。

在这里,让我们宣誓:我们是英雄的子孙,未来是属于我们的时代,学习英雄的精神,结果英雄前辈的旗帜,从现在起,坚定立志,把祖国的强盛当做自己的梦想。

少年们,勿忘国耻,铭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让我们朝着未来,出发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春秋战国历史成语故事2:一言九鼎

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秦国的军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寻找历史的遗迹小学

全文共 795 字

+ 加入清单

时间一直在流逝,时代一直在更改,历史不断在更替,只留下一座座遗迹在风中屹立。供我们欣赏,供我们去追寻历史的足迹,感受历史的温存,可是就是这样的历史遗迹人们有时对它也是不加以爱惜,欣赏中却对它进行了破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会享受生活了。旅游成为了很好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节假日出行,看风景,访古迹,随之也出现了各式的不文明行为的新闻,近期就有杭州雷峰塔不堪“硬币之累”再度成为网民热议话题,全都忽视了遗址玻璃墙外赫然写着的“保护遗址,请勿抛物”。

抛币祈福似乎是许多中国游客的心理,也源于中国从古至今的传统文化,但祈福的方式有多种,并非要向文物抛币,当你知道你的行为可能会损坏到文物遗迹之时,你就不应该继续这么做;当你看见玻璃墙外的字,你就应当停止你的行为,你的一个硬币会让想抛币的人抛下下一个硬币,都觉得无事,可是就是这样你一个我一个的,硬币不断的增多,工作人员清理将不便,遗迹也将有可能损害。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在看见“保护遗址”之时,都能反思自身的行为,约束自己,那遗迹是否会存留的更长久呢?

不只只是抛币,我们做的损坏遗迹之事,不文明之事还有很多,比如在长城上刻上“到此一游”的,将垃圾随意的扔在遗迹附近,这样的因为难道不是不文明的行为吗?难道不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对文物的不尊敬吗?

那一座座遗迹是历史的见证者,经历了时间的洗礼,现存于世上的,是我们应该保护的对象,我们面对它们时应该是满怀敬畏之心的;应当是带走对历史的尊重去观赏;应该是感受他们独有的温存,而不是做伤害他们的行为,遗迹也是有生命的,你有没有想过硬币打在他们身上,他们也会疼痛,你有没有听见,他们因为受伤疼痛哭泣的声音。

请去爱护他们,感受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带来的温存,不要让遗迹在我们手里受损,不要让他们在风中哭泣,留下悲伤的泪水,去怀有敬畏的心,尊重每一个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依然屹立与世上的遗迹与文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历史将记住勇士作文1000字

全文共 944 字

+ 加入清单

士兵是一个国家的守护者,正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有了现在这样和平,安逸的生活。我们应该感谢他们,而历史也会记住他们。不管在多少年后,大家都会知道我们国家有这样一群不怕艰难险阻,不管在寒风刺骨的冬天还是在酷热的夏天他们都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

现在我们明天都过得开开心心,一家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在这个时候你想过是谁让我们有了这种幸福的生活呢?你是否会想起那些让我们有幸福生活的士兵正在干什么呢?我们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去感恩帮助过我们的人。

在历史的长河中,勇士被永久的记住了,现在很多地方都有祭奠以前的红军烈士的陵园。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我们不忘历史,感恩烈士,不要忘记曾经为了我们国家的安危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真因为有了他们的勇敢牺牲,才有了现在的我们。

抗日战争八年,前前后后有多少士兵勇士为了保护国家而英勇就义了。那些人中有还是青年的学生,他们本该像现在的我们坐在教室里学习的,但却因为国家正处在危难时刻,义无反顾的投身到战争里去了。他们是正真的勇士,值得我们去怀念。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他们都是正真的勇士,正真的英雄。他们用了整整八年时间把敌人击退,他们为了后人们,不怕牺牲。

他们被历史永远的记住了。

说过了那历史上的英雄豪杰们,在说一说现在的勇士。别看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的时代,但是战争也是处处都有的。你现在可能开开心心的在玩,但你可能不知道,在那远方,有士兵正在和罪犯生死搏斗。现在这个社会虽说是和平时代,但也有不少的可恶的犯罪分子出来危害社会。那是谁在犯罪分子出来行凶作恶的时候,出来“收拾”他们呢?是国家的守护者们。他们为了普通百姓能有一个安稳的日子,每天都在守护着我们。只要哪里有坏蛋,他们就会出现在哪里。他们其中有的人为了让罪犯绳之以法而壮烈牺牲了。他们也是正真的英雄,值得我们记住,值得被历史记住。

每当我们过节时,亲戚朋友在家里团聚一起玩耍,一起吃饭时,你是否会想起还在那里坚守岗位的他们?你是否会在心里感谢他们?他们没有假日,他们心中只有“坚守岗位”这四个字。每当哪里有灾难,他们都会在第一时间感到,他们可以不吃饭不喝水一直工作,尽管很累,尽管很饿,尽管很渴,他们也不会有一声抱怨的话,因为他们是英雄,是勇士,是国家的守护神。

历史将会永远记住他们。因为他们是正真的勇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历史典故:围魏救赵

全文共 803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释义】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历史典故

齐威王三年,魏惠王想一泄失去中山的仇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如直接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既能解旧恨又能削弱赵国,可谓一举两得。于是,魏惠王调拨五百战车,由庞涓率领,直奔赵国。

庞涓治军有方,军队战无不胜,很快便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形势危急。第二年,赵国迫于无奈只得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任命田忌做主将,孙膑做军师,领兵前往救援。

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田忌本来打算领军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制止说:“如今魏赵两国相互攻打,魏国的精锐部队必定在国外精疲力竭,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你不如率领军队火速向魏国的国都大梁挺进,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军备空虚的地方,魏国国都被围困,魏王肯定会下令庞涓放弃攻打赵国而回兵自救。我们再在庞涓回师的必经之路,中途伏击他,必定可以大获全胜。这样,我们不但可以一举解救赵国之围,而且可坐收魏国自行挫败的成果。”

田忌听取了孙膑的意见,出兵围困魏国的都城大梁,魏王果然下令庞涓回军自救。庞涓收到魏王的命令后,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齐国军队大胜,赵国的危机也相应解除了。

【成长心语】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样的定理在科学研究领域,是成立的,但它并不一定适用于现实生活中。当我们身陷困境时,与对手发生正面的冲突,以此来解决问题,固然是一种方法,不过绝不是最聪明的方法。身处困境之中,只要我们不被自己的处境吓倒,静下心来,认真寻找对手的软肋,绕过对手的正面攻击,从其软肋下手,一样可以摆脱困境,甚至还有可能转败为胜。所以,有些时候,两点之间“曲线”最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秦国穷图必见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520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末期,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秦国野心不断膨胀,企图吞食其他六国。公元前228年,秦国开始向北侵略,先后功灭了韩国和赵国,作为邻国的燕国唇亡齿寒、危在旦夕。为此,燕太子丹决定派荆轲去行刺秦王,以此来扭转局势。

荆轲是当时燕国的一位勇士,他擅长剑术,是行刺秦王的不二人选。为了荆轲能够成功接近并行刺秦王,燕太子为荆轲精心准备了秦王痛恨的秦国叛逃樊於期的头颅,同时,荆轲带上了燕国打算献给秦王的最肥沃的燕地督亢地区的地图。然而,在这卷地图里面藏着刺杀秦始皇的锋利匕首,刀锋上还涂抹上了烈性毒药。

秦王得知燕国派人进贡他最需要的两样东西,喜上眉梢。当秦王看见自己最痛恨的叛徒的头颅满心欢喜,紧接着秦王听说燕国想要奉献本国最肥沃的大块土地,更是心奋不已。秦王接过秦武阳手上的地图,当场展开地图。秦王仔细地看着地图,正当地图快要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荆轲一个箭步上前,一手抓着秦王的衣袖,一手举起匕首行刺。

但是,荆轲并没有刺中秦王,秦王奋力挣脱,两人随后围着柱子追逐,在一番追逐后,秦王在侍臣的提醒下,拔剑刺伤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受伤倒地后,用力将匕首投向秦王,但是,可惜的是并没有刺中,而荆轲亦被随后拥上来的士兵用乱刀杀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历史将记住屈原作文800字

全文共 890 字

+ 加入清单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用崇尚忧国忧民的美德来约束自己,即使为此牺牲生命也不足惜。

屈原高尚的精神为后入所追求,在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屈原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齐君,馋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在后世人眼中可谓是一大伟人。“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志士屈原,在封建专制的统治中,不被世俗权贵所迷惑,“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全天下正遭受着饥寒痛苦的老百姓,而自己作为士大夫却束手无策,不顾生死纵身一跃跳入江中,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面对朝廷的腐败,君王的昏庸无能,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被楚怀王接受,最终楚国被强秦打败,满怀悲愤的他投江自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屈原的一生,远大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实现,一生不得志,想要隐退却却又心系祖国和天下人民而不能隐退。不仅思想伟大,还“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他高洁的人格,纯正的心灵,为后世之人所敬仰。在不得志面前,他懂得“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即使受挫,也始终坚持“虽体解勿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观点,他忠贞不移,不改初衷。用“吾独好修以为常”来表现自己认定自己的原则是正确的并甘愿为此付出的自觉态度,而不为世俗所改变。又“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熟异道而相安?”表明屈原自己和群小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正所谓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屈原不仅是为人正直高洁,心怀大志,还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的著作,他的著作也是受后世名人所夸赞。在《艺概》中:“顿挫莫善于《离骚》,自一篇以至一章,及一两句,皆有之,此所谓“反复致意”者。”在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又被赞之:“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故后儒之服膺诗教者,或訾而绌之,然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屈原一生所留下的,不止是这些诗篇,留下的更是他高洁的人格和那为我们所学习的宽阔胸襟,为人民着想心系祖国的精神。这样的伟人,历史将会永远记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全文共 995 字

+ 加入清单

东汉末年,天下四分五裂,刘关张桃园结义之后,刘备广招贤能异士,于是便有了刘备三顾茅庐请隆中诸葛的故事,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时代躬耕于隆中,并苦读经书,熟悉历朝兴衰的历史,潜心钻研兵法。他常以春秋战国时的管仲、乐毅自比,是难得的一位将才、谋士,自称“卧龙”。善于网罗人才的刘备闻知,高兴地说:“我需要这样的人才!”并表示哪怕山高路远,行走不便,也非亲自去请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到隆中邀请诸葛亮。谁知诸葛亮恰好不在家,刘备只好扫兴而归。

刘备回到新野,不断派人到隆中打听诸葛亮何时在家。当打听到诸葛亮外出已经回到家时,刘备当即决定二请诸葛。这时,张飞不以为然地说:“一个平民百姓,派个武士把他叫来就得了,犯不着让你一再去请。”刘备说:“诸葛亮是当代大贤,怎么能随便派个人去叫他呢?你还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刘备说服了张飞,叫上关羽,三人骑马直奔隆中而去。

这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冷得实在教人难忍。张飞对着刘备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说。”刘备却说:“贤弟,咱们冒此大风雪,不怕山高路远,去请诸葛,不正表明了我们的一片诚意吗?”三人继续往前赶路。不料,这一次刘备又未见到诸葛亮,只好写了一封信托诸葛亮的弟弟转交,说明来意,并表示择日再访。

第二年春天,刘备更衣备马,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张飞、关羽竭力劝阻。关羽说:“我们两次相请,都未见到他,想必他徒有虚名,不敢前来相见。”张飞更是带着轻蔑的口吻说:“我们已仁至义尽,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来,我就将他绑来见你。”刘备连忙说道:“不得无礼,没有诚意哪能请到贤人呢?”

刘备三人飞马直奔隆中,来到诸葛亮的草庐前。此时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唯恐打扰诸葛亮,不顾路途疲劳,屏声敛气地站在门外静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敢求见。刘备见了诸葛亮,说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访,今日如愿,实是平生之大幸!”诸葛亮说:“蒙将军不弃,三顾茅庐,真叫我过意不去。亮年幼不才,恐怕让将军失望。”刘备却诚恳地说:“我不度德量力,想为天下伸张正义,振兴汉室。由于智术短浅,时至今日,尚未达到目的,望先生多多指教。”刘备谦虚的态度,诚恳的情意,使诸葛亮很受感动。于是诸葛亮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怀着统一全国的政治抱负,离开了隆中茅庐,出任刘备的军师。他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为“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小学生作文:历史的耻辱

全文共 649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我们的生活十分美好,可以在蔚蓝的天空下生活,有舒舒服服的床和枕头睡,还有健康的身体。可你,是否想过,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怎样来的?这可是战士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个代价太大了! 大家还记得1937年8月28日的那一天吗?那天,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又一次,在中国人的脸上,写下了“耻辱”二字。又有多少人,因此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一位才五岁的孤儿的父母,就是不幸者中的两个。 那天,那位母亲带着孩子,来火车站给丈夫送蘑菇饭。

她的丈夫,是埋伏在上海火车站的抗日游击队员,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饭正吃了一半,一位叔叔就满头大汗地跑来了:“在车站附近发现了一大群鬼子!我们快准备吹起口哨通知其他人,他们这次准备炸毁这里!”爸爸从柱子下的洞中,摸出了武器,就匆匆出发了!过了会儿,从候车室那儿传来了一阵阵的枪声,接着“忽”的一声,一颗炸弹从远处飞来,烧毁了房子。母亲的脑海里一片空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为了保护孩子,把孩子投到远处一片柔软的草地上。孩子,毫发无伤,可是,母亲,却被炸得粉身碎骨,尸骨无存!孩子呆呆地坐在废墟旁,却已不见了母亲,在他眼前的,只有那熊熊的大火,和浓浓的烟雾,孩子傻眼了!他“扑通“一声,摊坐在地上,撕心裂肺的哭着盘问其他人,爸爸、妈妈在哪里?望着已成一处废墟的火车站,他只能哭。

他被一位大妈收留了,渐渐成长,他要表达对阿姨的谢意并为祖国作出贡献。他向整个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他希望世界上再没有战争,这样罪恶的子弹再也不会威胁着我们了。

[小学生作文:历史的耻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全文共 132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很多成语往往来源于历史事件。那么下面这些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你都知道吗?

1、一饭千金——韩信

典故:韩信在未得志时生活困苦。他常常去钓鱼,运气好的时候能靠着钓上来的鱼充饥,运气差时就只能饿着肚子。在韩信钓鱼的地方有位洗衣服的老婆婆,她经常拿些饭菜给韩信,韩信非常感激她。在韩信功成名就之后,想起了曾给予他救济的老婆婆,便拿出一千两黄金来回报她。

释义:比喻厚报对自己有恩的人。

2、东山再起——谢安

典故:东晋政治家谢安出身士族,是个十分有才干的人。但他宁可隐居于东山,也不愿意做官。有人曾举荐谢安做官,结果不到一个月他就不想干了。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又出来做官,出任要职。

释义:指退隐后再次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3、纸上谈兵——赵括

典故: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会按照兵书上的理论制定作战计划,不懂得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4、四面楚歌——项羽

典故:汉高祖刘邦在攻打西楚霸王项羽时,将项羽的军队围困于垓下。此时项羽的士兵已经很少了,粮食也没有了。夜里四周围住项羽军队的汉兵唱起了楚国的民歌。项羽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到楚地了么?为何他军队中的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羽打算突围逃走,最终在乌江畔自刎。

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5、投笔从戎——班超

典故:东汉时期军事家、史学家班超年少时常常替官府抄书,以此来养家。班超面对这样的生活曾扔下笔感叹:“我若没有更好的志向,也应该像傅介子、张骞立功封侯,怎能长期在笔砚间忙碌呢?”

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就对他们说:“小人物怎么能了解壮烈之士的志向呢?”后来他奉命出使西域,最终立下了功劳,封了侯。

释义: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6、暗渡陈仓——韩信

典故:汉高祖刘邦从汉中出兵要攻打项羽的时候,大将军韩信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

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7、韦编三绝——孔子

典故:孔子晚年喜欢《易经》,他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这样的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释义: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8、司空见惯——刘禹锡

典故: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任苏州刺使时,有一个曾任司空官职的人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便邀请他一同喝酒,并请了几个歌女作陪。席间,刘禹锡诗兴大发,赋诗一首:“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释义: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9、入木三分——王羲之

典故: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

释义: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10、近水楼台先得月——苏麟

典故:宋仁宗时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气温和,与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都得到过他的关心与提拔。有一个外地巡检苏麟到杭州办事,送给范仲淹一首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给了他想要的东西。

释义:比喻由于接近某些人或事物而抢先得到某种利益或便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历史将记住他作文800字

全文共 783 字

+ 加入清单

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共产主义理想无私无畏,他在广大干部和群众中,以至在国际人士中,树立了忠诚、亲切、勤奋、坚毅的崇高形象,他就是周恩来――一位用高尚的人格魅力而赢得了世人的敬佩的人。

历史将永远记住他的伟大,周恩来一生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建树了卓越功勋。在大革命中,他出色领导了国民党工作,震惊中外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成为我们党最早认识武装斗争重要性和最早从事军事工作的领导人之一。在大革命失败后,他领导发动举世闻名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此诞生。他为中国无畏的奉献换来我们今天的和谐幸福社会。

历史将永远记住他对中国的付出,在战争年代,周恩来夫妇为了革命事业东奔四走、出生入死,连续两次失去腹中的骨肉,妻子也因此落下病根无法再生育,有人曾劝说他另娶一门,可他听后生气的说:新中国的宪法是一夫一妻制,我是堂堂大国的国务院总理,如果照你们说得那样做,我宁可绝后,也不让人背后指着脊梁骨骂!就这样,那些劝说的人再也不敢提及此事。周恩来一生没有亲生子女,但他把革命后代当作自己的亲生骨肉,关心爱护无至

历史将永远记住他的魅力,周恩来在外交中,用自己超群的智慧和雄才大略,让世界了解中国,称赞中国,在日内瓦会议,在各国都不看好中国讽刺中国时,周恩来用他的外交应变智慧提出“求同存异”让人们接受中国。在尼克松访华时,周恩来同样用他的才谋让尼克松敬佩。周恩来的人格智慧曾让外国人赞扬中国,中国为有一位“全天侯”的总理感到幸运,他高尚的品德和魅力不仅为中国人所敬佩更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

他是一座丰碑,他的丰功伟绩和精神风范为千秋万代所传颂,永存于中华儿女心中;他是一面镜子,以自身塑造的完美让我们时刻在他面前整理着自己的行为;他是一位师长,用他那慈父般关怀给了我们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和进步源泉,历史将永远记住他――周恩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穿越历史走读龙门作文800字

全文共 1299 字

+ 加入清单

顶着濛濛的小雨,踏着古老的青石板,沐浴着时隐时现的微冷春风,眺望着远处在乳白色山雾中的碧绿青山。我们撑着伞,踏入了这个充满古韵的江南小镇。简朴的黑瓦白墙,映照于后方的群山,好似融入了这幅绝美的山水画,令人瞠目结舌。漫步于悠长的龙门小巷之中,若不是我们还有任务在身,定还要在这幅山水画中游玩片刻。

沿着砚池,我们钻入了一个羊肠小道,在古镇中穿行。到了义门附近,我们已摸不清头脑,不知往哪一处好。可是在龙门,如果没有一点勇气,佐以一点口才,向当地人问路,定要迷失于那一条条铺满鹅软石的小道。在询问之后,我们顺着小巷,来到了龙门著名的老街。

不同于之前那副清冷,不食人间烟火的山水画。与刻满青苔的幽深,散发着历史变迁过程的白墙。喧闹,交易声,与油香,酒香交织成一副有声有色的众生相。扑面而来的,是红尘,是牵挂。之前的清冷与现在的喧闹,古老与新颖。两幅决然不同的画面交织于一起,让人不禁有一种恍如隔世的穿越感。

循着油香,我们越过多家商铺,多条石桥,来到一家颇为大气的油面筋店,店门上方,龙飞凤舞的镌着四个大字——杨氏面筋。在看柜台处,一位非常年轻的姐姐,正在操纵着手中的筷子,为客人夹取油面筋。我不禁有些诧异。一路走来,许多做油面筋的老板无一不是上了年纪的阿婆们。可现在,却换成了一个姐姐,还很年轻。她做的好吗?我有些不敢相信。可她用行动打消了我的疑问,只见一双简简单单的筷子在她的手上,竟像被玩出了花似的。一个个动作行云流水的施展,没有停顿,可见她的技艺高超。看到客人已经走了一些,我们走上前去微笑着说:“姐姐你好,我们是郁达夫文学社的社员。可以采访您几个关于油面筋的问题吗?”她擦了擦汗也报以一个微笑,说道:“当然可以啦,你们尽管问。”看到姐姐没有拒绝,勇气又增了几分,问到:“姐姐你做油面筋做了多少年了?”姐姐笑道:“这家店是我阿姨的,我只是来帮忙的而已。“那可以将油面筋的制作过程告诉我们吗?”“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油面筋的做法,几乎是每个龙门人都熟悉的。我虽然没做过油面筋。但它的做法我还是略知一二的。”“我们洗耳恭听”“嗯……首先按比例,将麦皮和面粉揉成面团。再把面团在清水中洗出筋。至于馅,里面有笋有肉有韭菜。这些食材都是新鲜的,今天刚刚摘来的呢。”在一番沉思后姐姐说出了这么一番话。

“姐姐在问一个问题。”我停顿了一下,说“姐姐,对于~~油面筋。你有什么自己的感触吗?或者说什么自己的情感?”

姐姐琢磨了一阵,忽然抬起头,严肃的说:“对于油面筋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感触,在游客眼里这或许是一样美食,而且油面筋可以说是龙门的一张明信片。但对于我们龙门人来说,这已经不是一件物品。他更多的还是一个——传承。迄今为止,这个传承从未中断过。这里面有好几代龙门人的心血。更可以说,在这个团子里,有着我们龙门的——乡魂!”

“乡魂。”这个词在采访结束之后还一直于我的脑海中盘旋。当我们走了的时候,我还意犹未尽。闻着这淡淡的油香味,酒香味,亦或是墨香味,他一直向我传递一种情感。以前一直说不上来,但现在了我知道了,那是乡魂,更是传承!

望着村子愈来愈远,我多想挥墨,将此刻定格,记录下,那景,那桥,那水,那人,那乡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倾听历史的声音作文

全文共 890 字

+ 加入清单

独自一人漫步在灵渠边,河水湍急流淌,阳光下,微风吹拂着河面,天色湖光相接。水声伴随着脚步声悦耳动听,闭上眼,感到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向你倾诉。

脑海中不停地闪现出历史的画面,伟大的先祖在不停的向我诉说。我恍然大悟,原来它在向我倾诉历史的声音。历史的声音遥远而真切,倾听历史的声音,启迪我们的心灵。

语文书中我们可以了解《陋室铭》。老师给我们讲这篇文章时说,刘禹锡被贬时,遭到无理县官的刁难,刘禹锡不但没埋怨。还悠闲自得。最后县官实在欺人太甚,于是就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其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现出他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被捕时,面对威胁和诱惑,只要他一点头荣华富贵享用不尽。但他没有辜负国家,辜负人民。毅然的临危不惧。文将军的字字言语中无不体现出忠于祖国。他是为国为民而肯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

笼统的说历史就是记述我们过去发生的事情。历史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历史是讲述世界的发展。

14世纪,意大利开始文艺复兴,人们追求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发扬人的个性,文艺复兴又称是“人的发现”。15世纪,西方各国航海家都在探索者新大陆,也许经历失败,但那在当时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

17世纪英国鼓吹“君权神授”,严重的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最后经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治,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每发生一件历史大事,都会改变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命运。我们不可以改变历史,但我们能在历史中得到启迪,历史它有声音,它在向我们诉说,指引我们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无声胜似有声,它在慢慢地洗涤我们的灵魂,洗刷出一个崭新的自我。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回望历史,我们骄傲;展望未来,我们自豪。让我们倾听历史伟人所发出的声音,将民族的豪迈与刚强、血性与尊严、责任与使命放在心中。

太阳渐渐西斜,河水仍然在湍急流淌,天与山与河形成一个整体,被一天中最后一缕阳光照的分外通红。我转过身,眼前还不时的闪现出历史的画面……

倾听历史的声音。那些或惬意或豁达或清闲的音色,让我知道了世界的变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