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家乡的端午节的作文(汇编20篇)

说起咱家乡的习俗,那可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小编收集了家乡的风俗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5753

作文

320

我家乡的端午节作文700字

全文共 768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尤其有许多传统节日。

我最喜欢端午节了。是因为可以吃上好吃的粽子,糯米里有香肠、有枣子、还有肉。端午节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楚国有个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340年楚国就灭亡了。屈原很痛心,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自杀了,人们怕小鱼小虾吃屈原的身体,他们用竹简把米装起来投入江中,可是这些被蛟龙偷吃了,后来人们知道了蛟龙最怕苇叶和五色线,人们用这些东西把糯米包了起来。蛟龙看见这些东西就吓走了,这样小鱼小虾不吃屈原的身体了。于是到了这一天,人们把包好的粽子投进江中,一年又一年就成了习俗。

端午节又称重五。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裸上,称为长命缕。名字要插“五端”: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色的粽子、雄黄酒。无论南方北方,这一天还有用雄黄酒在儿童的的额头上写一个“王”字,还要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囊。

我最喜欢端午节了。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习俗,还有做粽子的方法很有趣。

端午节的那一天,我早早的起床,就看见妈妈在厨房里做粽子,每个粽子都是三角体的,而且还是肉馅的,每个粽子看起来都很诱人,我饶有兴趣也参加包粽子的活动中。我学着妈妈的模样拿出包粽子的粽叶,在粽叶上加点糯米,糯米里也塞了点肉,然后把粽叶一片一片地把它包住,再后,就用绳子把粽子打个结。虽然技术是很差,不像妈妈那样心灵手巧做出的粽子,包的很好,糯米也没有掉出来,简直和我做出来的粽子,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过,我不放弃,我继续做,连做十几个的时候,我的技术越来越好,包的粽子也快比上妈妈了,就这样,我和妈妈做了20多个,有十几个送人了,还有十几个就都给自己吃了。而我也偷偷收藏了几个,为的就是把粽子投进河中来纪念屈原。

端午节是我国最传统的节日,而我也最喜欢端午节,因为我敬佩屈原。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家乡的端午节

全文共 469 字

+ 加入清单

转眼间,春节已经过完,再过3个月,就是端午节了。想一想去年的端午节,真的很期待。 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等。相传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日子,到了端午节,人们就用棕子等方式来祭祀屈原。

端午节在农历的五月初五。大约在初二或初三人们就开始筹备过节所需的用品,做棕子的棕叶,肉馅……

到了端午节,早上人们就去包棕子,包棕子是很难的。包完了棕子,还得把棕子拿去煮。真是麻烦。

差不多到了中午的时候,人们就通通祭祀祖先,祭祀品最多的就是棕子。

吃完了棕子,人们就都去看赛龙舟。这时到处锣鼓喧天,彩旗飘扬。龙舟赛开始了,一条条龙船在大江里游,龙船各种各样,五颜六色,有黄色的,粽色的,红色的,蓝色的……比赛开始了,赛龙舟的人都用尽了全力划船,都想争夺第一名,大江两岸人山人海,观众在岸边大喊大叫,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他们在为船队加油。听奶奶说,每年举行龙船赛是我们潮州人的民俗文化,它是潮州人民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象征。这样的龙舟赛既好看又有意义,真让人喜欢至极。

这就是我记忆里的端午节,同学们,你们记忆里的端午节又是怎样的呢?美满的,还是……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我爱家乡的端午节作文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6月XX日,又一个端午节来临了,我爱家乡的端午节。每当想到端午节,我就会想起那位值得让人纪念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的一生是坎坷的,他把自己心中的爱国主义写成了一首又一首诗,直到后来国家灭亡,他也不屈服,身背年幼的皇帝,为国投江自杀。这感人事迹感动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他们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建立了这个节日——端午节。

在端午节里,人们要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戴香囊。记得我五六岁的时候,妈妈教过我一首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带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我的家乡建湖,这里的人们也都这样。端午节前夕,就包好了粽子,插好了艾叶,戴好了香囊。洒黄酒,驱害虫,把房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喜气洋洋地迎来端午节。

端午节时,我最爱戴香囊。那香囊的香气可香啦!让人闻着心旷神怡。我也爱吃粽子,特别是那甜丝丝的蜜枣粽子,又香又白、又嫩又甜的粽子让人吃了赞不绝口。

知识渊博的爸爸对我说,端午也叫端阳、重五划龙舟当时是为了打捞屈原的尸体;而往江里投粽子是为了让鱼蛟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我听了,才明白为什么要赛龙舟、投粽子了。

我爱家乡的粽子,爱家乡的香囊,更爱家乡的端午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家乡的端午节

全文共 975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快到了,说起端午节的习俗各地都不一样,但总的想法都是一样的。在我们家乡每到此时就会有很多习俗,比如门口插艾、吃煮鸡蛋煮大蒜,讲究一些的家庭是吃粽子、吃炸水饺、然后就是在手腕脚腕上系五彩绳,脖子上挂香布袋,鼻子、耳朵、肚脐抹雄黄酒。

端午节的前一天大人们就到地里拔回一些艾插在门上,听老年人说,端午节拔回的艾杀菌驱邪效果最佳,把艾插在门口上,既起到杀菌作用,又能避邪驱鬼魅。现在在城里,一到这个时候一些山区的农民就会在野地里拔一些艾到城里卖给城里人赚钱,我记得小时候,我们家乡的坡坡岭岭上到处长的都有,到了端午节你在地里检一些长的又粗又壮的艾拔下来,拿回家插在门上就行了。

关于吃粽子、鸡蛋、大蒜,小时候我们也不知道什么用意,后来我才明白主要是纪念屈原。据《读齐谐记》载,屈原五月初五投汩罗江,人们听说后竞相划船来救他,但为时已晚,人们为了缅怀他,每到这一天,就会向江里投煮熟的鸡蛋、大蒜和用竹筒装着的江米,让屈原的在天之灵享用,以寄托人们对屈原的敬仰之情。但投进江里的江米常常被蛟龙偷吃,有一个聪明人就把江米包进棕叶里,再用五彩线捆上,蛟龙害怕这种东西,就不敢再偷吃了。后来人们为了求富祈祥,就用竹叶或者苇叶包成各种各样的粽子,从而演变成了一种求富祈祥的风俗。

关于佩戴香包、抹雄黄酒习俗。小时候听老年人说是为了避邪,其实不然,据《帝京岁时记胜》记载:五月初,女人们剪“彩”叠“福”,用软布裁制成“老寿星”、老虎、蒜头等小包包,包里装上香草、薄荷、杨杞枝、艾草等中草药,给小孩带上,有的家庭用中草药制成雄黄酒,抹在小孩的鼻子上、耳朵上、肚脐上,主要都是防止夏天毒虫的侵袭。端午节佩戴香囊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就佩戴芳香药物以祛除不祥和防止污浊气味的侵袭,《楚辞.离骚》:“扈江离御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另据书载,汉代疫疠流行,“温气毒疠,千户灭门”,人们用薰草等7种药物,制成香囊“佩之可以疠”,由此可以看到,古代人们佩戴芳香药物香囊,与当时防疠流行有一定的关系。

另据现代有些专家研究称,佩戴药物香囊能改善人的免疫状态,能起到预防感冒的作用。所以民间习俗都有一定的出处,它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实践的结晶,也记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也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家乡端午节高一

全文共 63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端午节,我叫郑皓文来到我奶奶家,跟我一起包粽子。

奶奶说:“包粽子需要准备材料的,要准备竹叶、糯米和绳子。

我突然一愣,想:糟糕,我们没有竹叶,怎么办呢?奶奶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别担心,你来之前我就在老家采了很多竹叶。”

做粽子大作战开始了,奶奶说要先把灰水放到盆子里,盆子里面要先有糯米,浸泡个几十分钟,就可以拿出来了。

趁着糯米还没浸好的几十分钟,我和奶奶在卫生间里洗竹叶,奶奶告诉我方法:“洗竹叶要沾水来回摩擦很多次,这样就可以洗干净了。”我试了试,洗得很好,一起跟奶奶洗了很久,郑皓文呢?他洗了一两片,就回客厅玩游戏机了。唉!真是的!

我和奶奶洗完竹叶的时候,糯米差不多泡好了,奶奶拿出来,放在地上,我和郑皓文都兴高采烈的,想要包粽子,奶奶说,包粽子是有方法的,叫我们认真一点包。奶奶首先叫我们把两块竹叶重叠在一起,这很简单,我和郑皓文文很快就做好了,接下来比较难,要把粽子卷成一个三锥体的帽子,这比较难,我学了5分钟才学会,郑皓文学了比较久才学会,接着是把之前包好的竹叶用手给拖在上面,放上一大勺糯米,这个也很简单。但是接下来的就难了,接着奶奶把没封口的竹往外一扳,两边的边边夹紧,把口子粘在那里,这样就不会往外漏,然后就是再扳一下,然后就是用绳子绑起来了。可是这个过程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我干了大约20分钟才做好,郑皓文则更久。

晚上的时候,香喷喷的粽子来了,我咬了一口,感觉全身的细胞都在颤抖,真是太好吃了!果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呀!

祝大家端午节安康!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以端午节为主题的作文:家乡端午节习俗

全文共 1594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端午节,想起了小时候在家过的端午节来!

家乡的端午节中,有很多习俗,在离开家乡的这些年里,不经意的深深回忆起来,总觉得有种尘封的感觉!掐指一算,有近10年没有过个正宗的家乡的端午节了!

在家乡,端午节的前个晚上,各家都要备一盆水,水里面泡上艾叶,然后放在外面,在端午节的早上,全家洗脸的水,都要从这一盆水里面取,人多的家庭可要节省着用了,免得有人没的水洗脸。有小孩子的人家,一大早要早早把小孩子叫起来,到外面的池塘,河里,或者湖边去洗澡,据说这样可以洗去一年的晦气,而且还有避邪的作用,为什么各家要用这样的水洗脸?小孩子要到外面去洗澡呢?据说,在端午节的前晚,月宫里的嫦娥,会让捣了一年药的玉兔,把药撒向人间,让人们洗去疾病和苦难,而且还有避邪的作用!这里面还要插上一个小插曲就是,在月宫上面,我们总是可以看到有一棵桂花树,树下有个貌似人形的玉兔总是跪着作捣药的动作,所以在小时候,晚上闹人了,老人们总会哄小孩子说,走走走,到外面看玉兔捣药去,小孩子们总是记得,月宫里的玉兔捣了一年的药,终于在5、4日的晚上悄悄的撒向了人间,所以,小孩子们在5、5的早上,总是争着去外面洗澡,觉得用玉兔撒了药的水来洗澡是件神圣的事情,而没有去外面洗澡的,只有用放在屋外面的水来洗一下脸了!当然,去外面洗澡的孩子,要身体好才行,以免感冒,因为在记忆里,5、5那天的早上,还是很冷的,也听在外面洗了澡的哥哥回来说,洗完,好冷。所以,我和弟弟只有在家用艾叶泡过的水洗脸,那样的水,泡了一夜艾叶后,颜色会变的绿绿的,还伴着一股艾叶特有的香味!用这样的水洗完了脸,心里总是有种安全感,在想:在这一年里,我又是健康的了!

其次,在5、5日的早上,各家要吃煮鸡蛋和刚刨下来的新鲜的蒜!鸡蛋和蒜在锅里煮时,水里面也要放上艾叶!经过放了艾叶的水一煮,鸡蛋和蒜都会变成另外一种颜色,煞是好看!更是有一股艾叶特有的味道!艾叶同时也是一味中药,具体治什么病,偶就不知道了!在吃早饭时,这些鸡蛋、蒜和粽子,都要摆上饭桌了,同时在饭桌上,还要摆一样,那就是酒壶,而酒壶里面的酒,和以往喝的酒要有一点不同了。有什么不同呢?那就是在酒里面,加了一味雄黄!酒也被泡成了雄黄的颜色,喝了这样的雄黄酒,也是为了避邪!有小孩子的人家,还要把喝盛的雄黄酒,擦在小孩子的耳朵上面,所以,吃过饭出去玩耍时,可以看到到处都是耳朵被抹了雄黄的小孩子,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特色吧!如果细看的话,还会发现这些小孩子的身上,都会戴了一个香囊,手、脚、脖子、手指头都会缠了五色线的,这样的香囊里面装的香料同样也是艾叶。五色线,顾名思义,就是用五种颜色的绣花线拈成的,这样的说法是为了避免蛇虫来咬,因为蛇的颜色就象五色线。戴几天后,把它取下来扔掉,就会变成了蛇,如果戴了几天还不扔掉,会变成了蛇来咬人的!

在端午节这天早上,各家还要把艾叶插在门的两天,有点象清明节时插柳枝一样,这样的说法也是为了驱病避邪。走在村子里,袅绕的炊烟中,伴着缕缕的艾叶的清香,和着露珠的清新气息,给这样一个早晨增添了浓浓的特有的节日气氛.

许多年过去了,每当这天,总是能隔着时空闻到记忆里远远的家乡,在这天早晨漂来的浓浓的艾香!也总是在这天的早上,想起那盆绿绿的艾叶水小心翼翼的神圣的轻拂在脸上的丝丝凉意,也总是在这天早上,想起那胸前佩戴着的秀美的各种各样的香囊!也总是在这天早上,想起耳朵上引以骄傲的红红的雄黄酒香,也总是在这天早上,想起吃着飘有艾香的鸡蛋直到把肚皮撑的鼓鼓的还要在兜里揣一个去上学!也总是在这一天,想起妈妈编的美丽的五色线与小朋友们比谁的漂亮时彼此羡慕的眼光!也总是在这一天,深深的,想起我的家门,想起我的父母!想起在家的幸福时光!

今天正值端午节,祝所有的好朋友们节日快乐!祝家乡的父母家人节日快乐!祝同我一样远在他乡的哥嫂节日快乐!

[以端午节为主题的作文:家乡端午节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家乡端午节的习俗

全文共 757 字

+ 加入清单

每一条彩绳背后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题记

前两天大连一直阴雨连绵,太阳也没露一下。昨天总算碰上了一个晴天。

今天,从补习班回家,一个人底着头,漫不经心的走着,突然看到地上躺着一根已被剪断的彩绳。据分析判断,这里前一阵子应该是一个小水凼。(端午过后的第一个雨天,要把手上的彩绳摘下来,扔到水凼里。算是一种习俗吧!)这才突然反应过来。端午节已经过去很久了。望着地上此时孤零零的彩绳,不可抑制的想起奶奶。

我的小学生活大多是和爷爷奶奶一起度过的。那时的自己那么无邪,那时的日子那么温暖。

那时,在端午节的前一个晚上,奶奶都会把我搂在怀中,我可以清楚的感到她的体温,和她血液中流淌的爱意。我静静的听着奶奶轻微的喘息声,看她变魔术般的将普通的彩绳,拧在一起,编成好看的结。然后她会用她的大手托起我的小手,认真而小心的将彩绳系在我的手腕上,脚踝上。清楚的记得她的那双大手那么温暖,却那么粗糙。当时的我还会天真的问奶奶,为什么不好好保护自己的双手。而奶奶只是莞尔一笑,不予回答。现在想起,才晓得,那是岁月在奶奶手上留下的烙印,是她经历无数风雨坎坷的见证。系好后,奶奶总是会端详一番,似乎在欣赏她的杰作。而那又是一种怎样的目光啊!宛若三月中微风对嫩柳的抚弄;秋日里月光对修竹的依恋。又似晨曦中露水对小草的滋润;暮霭时夕阳与水面的辉映。奶奶澄澈的眸子中,满满的,都是对我的宠爱。

至今,那种感觉依旧十分真切。仿佛还能感觉到奶奶的体温和目光。

只是后来,我回到大连,回到妈妈身边。她的工作总是那么忙,忙到无暇顾及节日的到来,更不要说为我系彩绳了。

被忽略的端午,我已过了好几个。竟也习惯了没有彩绳的节日。只是当看到同学手上带着五颜六色的彩绳时,我虽然会不屑一顾,说那是小孩子的东西罢了。但心中,还是会想起奶奶,想起那童年用爱编织的端午的彩绳。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我爱家乡的端午节作文

全文共 401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为了纪念诗人屈原,举行了丰富多彩的风俗活动。

爷爷一早就起来挂艾叶菖蒲,传说它能避邪,保平安。妈妈还给我佩戴上了一个漂亮的香囊,听说带上它,小孩能平安长大。

最有趣的是包粽子。说起粽子,它不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过程中,体现着乐趣。奶奶一大早就到市场上买来了粽叶、五花肉、红枣、咸蛋、糯米等,于是便包起了粽子,绿绿的粽叶里加上糯米和红枣、五花肉、蛋黄等,包成三棱形,包好后放在大锅里煮了3、4个钟头,终于出锅了。我闻到那香喷喷的气味,口水直流!伸手去抓,却烫到手败下阵来。奶奶包的有大肉粽,有蛋黄粽,还有红枣粽。嗬!这粽子放在一起,真像是粽子大赛呢!既漂亮又好吃,要是让我当评判,奶奶包的粽子一定得冠军!

到了傍晚,大家欢乐地在一起喝起了雄黄酒,饭后,外公还带我到苏州金鸡湖看赛龙舟,真是好看极了。这一天真是太有趣了。所以,我爱家乡的端午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家乡的端午节

全文共 526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我开心极了,因为又可以吃到奶奶包的粽子啦!

吃过早饭,就见奶奶在客厅整理那一大堆的粽叶,又是清洗,又是剪去多余的边叶忙得有条不紊。我凑过去,这时妈妈已把洗净糯米端来,只见奶奶先拿来粽叶然后把它折成喇叭状,把米放进去,又在中间放一粒我最爱吃的红枣,再把粽叶左绕右绕的,最后拿一根线沿着对角扎起来。嗬!一个有棱有角的粽子就包好了。

我问奶奶:“为什么每年的五月初五,大家都要包粽子呢?谁第一个包粽子的?”

奶奶一边包粽子,一边说:“这里有关于粽子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想听这个故事吗?”

我连忙央求奶奶,说:“想听!奶奶你给我讲讲吧!”

奶奶说:“传说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屈原原来个忠臣是楚国的大夫,他受到的奸臣的陷害,不能保卫自己的国家。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为了唤起楚国百姓的爱国之心,屈原就抱着大石头跳入了汨罗江里以死来抗争。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后才醒悟过来,于是就让去打捞屈原的尸体,但是屈原已经跳江有两三个钟头了,怎么捞得到呢?而且水里又有许多蛟龙。当地的农民怕屈原的肉体在水里会被蛟龙吃掉,于是便把饭团、鸡蛋等东西投到江里。后来人们就努力的修改,就变成现在的粽子。”

我看着箩筐里一个个粽子,似乎看到爱国的屈原抱起石头正往汨罗江跳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我爱家乡的端午节

全文共 463 字

+ 加入清单

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插艾叶、包粽子、做香囊、划龙舟来庆祝它。

听妈妈说,在很久以前的中国,我一位名叫屈原的大臣,他忠心耿耿的为国家出谋划策,但是,糊涂的国王不但不采纳他的意见,反而,多次把他发配到边远地区服劳役,在那年的五月初五,他的国家被其他国打败了,听到这个消息,屈原悲愤交加,投身跳进汨罗江里,当地的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吃掉他,就把米团做成的粽子扔到江里,并划船四处打捞尸体。

我的家乡晋城也沿袭了这个传统,每到端午节,我们村的人都会包各式各样的粽子来纪念他。在我家,奶奶包的粽子可以说是色香味俱佳。清晨,奶奶先把绿色的苇叶和竹叶洗干净备用,再把昨晚泡的糯米、红枣、花生米端过来,准备工作就绪后,只见奶奶把洗净的竹叶折成一个三角形形状的空壳,然后加上糯米、花生、红枣和苇叶,填满后再小心翼翼的包好,接着把它放入锅里用热水蒸大约半小时,一个香喷喷、绿莹莹的粽子就出锅了,闻着清香诱人的粽子,我真想咬上一口,“喂,小馋猫,不怕烧着嘴吗?”奶奶笑着说。我爱家乡的端午节,更爱清香扑鼻的粽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家乡的端午节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的端午节

过端午节,一定少不了粽子!今天,姐姐就在教我包粽子呢!你瞧……

做粽子一定要有准备的。原来,姐姐已准备好浸泡了3个小时的糯米,同时也买好了粽叶,这样准备就让我大吃一惊了。

我把米放在叶子里,可米全撒在了桌上,我生气极了。姐姐对我说:“你要把叶子做成一个三角形的样子,然后再把米放进去啊!”

于是,我按照姐姐说的步骤作了一遍,在米上按了按,咦?旁边那个盘子中间放的是什么?原来是肉馅哦!我在糯米中间挖了一个小洞洞,把肉馅弄成圆状,塞入糯米中,让它也加入糯米的行列中。可怎么封好呢?我看了眼姐姐,就明白了一切。

我把翘起来的一片叶子按下来,并用绳子用力的扎紧。成功啦!我按照前面的方法,包了好多个。现在就要下锅了,先是把水烧开,然后把粽子放下去。

过了一会儿,粽子煮好了。大家四人坐在桌子旁,吃起了粽子。

我把绳子解开,正想把叶子摘掉,可我一碰,就被烫着了。姐姐看了,哈哈的笑了起来。我吹着吹着,把让热气吹走了。我再次小心翼翼的将叶子掀开,吃起了自己亲手做的香喷喷的粽子来——白白胖胖的糯米中间,包着一团鲜汁可口的肉馅,放入口中,不油不腻,又有嚼劲,感觉太好了!

端午节就这么过去了,嘴里吃着自己亲手包的粽子,心里想着我国唐代诗人杜甫写的诗: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这真是一个快乐的端午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家乡的端午节

全文共 410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有很多节日,我尤其喜欢五月初五端午节了。

今年的端午这天节,我们全家人一起抢着吃妈妈刚刚包好的粽子。我迫不及待地剥开粽叶,咬了一口,说:“哇!妈妈包的粽子可真好吃啊!”妈妈笑着说:“你这个小馋鬼!粽子呀,有三角形、菱形、方形、柱形…… 可真是样式繁多。如果按照馅料来分,可分为猪肉粽,黄豆粽,蜜枣粽,蛋黄粽等,味道各不相同。”我俏皮地说:“还是妈妈做的最好吃。”我一下子就吃了三大个。香喷喷的,里面的肉馅更是鲜嫩。吃了一口还想再咬一口。

我们一家人吃好粽子后,又开车赶去观看赛龙舟。

到那时,岸上的观众已是人山人海。河上的龙舟活灵活现,两侧做工十分精美。赛龙舟的叔叔们,穿着红背心,头上用手巾盘着英雄结。他们可谓信心满满,蓄势待发。一声枪响后,各位叔叔们用力划着龙舟,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非一般地前进。刚开始,旗鼓相当,不分上下,最后红色的龙舟胜利了,红色龙舟上的人们欢呼起来,我们也欢呼起来。

今天端午节过的真开心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我爱家乡的端午节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马上就要过端午节了,大家都开始忙活起来了。妈妈和奶奶先把泡好的糯米拿出来,然后开始清洗干净粽子叶,便准备开始做粽子了。

“妈,我还不会包粽子呢,您能不能教我包粽子啊?”我恳求道。“行,反正包粽子还是蛮简单的,我就教你吧!”妈妈爽快的答应了我的请求。“不过,刚开始包很困难,你必须耐心点儿。诺,首先把粽子叶捆成一个圆锥形;记住,一定要捆的很紧,这样才不会漏出米来。再把糯米放下去,如果你喜欢吃红枣粽子,也可以在里面放几颗小红枣进去一起煮。然后再用一片粽子叶把装糯米的口盖住;接着用一条细绳或割叶青把粽子绑紧来,就完成了!”妈妈仔细地对我说。

不知道为什么,在妈妈面前的“乖乖女”粽子,在我面前又变成“调皮蛋”了,不管怎么弄,它都不听我的话,气得我真想大骂它一顿。最后,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在妈妈的帮助下,“不成功则成仁”地包了一个粽子,虽然看起来并不雅观,不过,这是我包的最好的一个了。

到了端午节这一天,妈妈给我带上了五线绳,并嘱咐我一定不要折掉或坏掉,只有在端午节后的第一场雨下了,才可以摘下来。据说五彩绳代表五色龙,可以降伏妖魔,驱走疾病。早上忙完之后,今天的主角登场了——白嫩嫩的粽子蘸上白糖,又甜又黏,又白又香,好吃极了!

五月五,端午节,吃粽子,龙舟戏水喜气洋洋······我爱家乡的端午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家乡的端午节作文600字

全文共 641 字

+ 加入清单

又是一年的端午,空气中弥漫这糯米和艾叶的香气,清香宁神,层层的雾气掩映着热闹的气息。

犹记几千年前,那位诗人抱石投入了汨罗江,人们纷纷划船寻找,龙舟,粽香在节日里传承下来。今天的端午是否还似当年那样,龙舟驰骋,糯米粽香。

是否还记得,那一年手包粽叶,糯米在手中回旋,慢慢的绕成一个又一个喜人的粽子,蒸笼的青烟弥漫,江南小镇的细雨朦胧,谁手持艾叶,一曲离散,吹尽了断桥的哀愁,喝尽了那一杯三生三世的雄黄酒。

说到端午,应该有不少人记得五色线,小小的丝线在手腕脚腕上绕来绕去,绕成一个个五彩的结,小孩子戴上去格外的喜人辟邪的说法也在其中流传下来,下雨天的时候拿下来顺着河水流走,总少不了雨天的诗意。

我还记得家乡端午节必须是要吃粽子的,那芭蕉叶包裹着的糯米,层层的香气萦绕在鼻翼之间,小心翼翼的剥开粽叶,生怕是破坏了粽子的形状,糯米的软糯香气与粽叶的清香混合在一起,令人久久回味,一口咬下去,便是无穷回味。

南方的许多地方或许还留有着端午佩香囊的行为,这香囊里有着朱砂,雄黄和香药,外包丝布不仅样子玲珑夺目,而且也是清香四溢,有着祈福安康避邪驱瘟之意,在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也是精巧至极。

手包粽子,手采艾草只有亲手才能体会到端午的乐趣。粽香、五色线、艾叶、赛龙舟。这本是端午节最常见的习俗,如今却能见的几个又有谁人能知,连那粽子也都是超市里的各色粽粽子的品种也是五花八门,各色粽子争奇斗艳,却也失去了曾经的那种手包粽子的欢乐,民俗在渐渐淡去,哪个才是我们想要的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家乡的端午节作文800字

全文共 889 字

+ 加入清单

清晨到菜市场买菜,惊喜地发现一处菜摊上摆放着几缕艾草,一股艾草香扑鼻而来。我这才意识到,端午节到了。在我的记忆深处,故乡的端午节就蕴藏在这悠悠的艾香里。

童年时代,每到端午节这天,父母就会早早地唤醒我,沿着乡间小路,到河边去采艾草。初夏清晨的微风,手中艾草淡淡的清香,成了我童年生活中永远抹不掉的记忆。上学后,在课堂上朗诵《诗经》中的句子,“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了河边艾草的影子,我的鼻尖也会飘动着艾草的香气。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习俗依然在我的家乡沿袭着。那时,采完艾草,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插在家中的门上。爱好中医的父亲就告诉我,家里插艾草,就是要用艾草的香气祛病驱邪,端午节这天插艾草,全家人一年都不会生病。记得那时母亲还特意挑选嫩一点的艾草,编成环形,然后挂在我的耳朵上,希望我健康平安。

端午节吃艾叶粽子,是童年时最难得的记忆。母亲先是把采来的艾叶洗净,放进锅里用水煮透。然后捞出来把水挤干,用刀剁碎,放进泡发好了的糯米里一起拌匀。最后用芦苇叶把他们包好,放进锅里煮。这种艾叶粽子从早晨下锅直到中午才能煮熟煮透。出锅后,早已等不及的我,立即打开一个,顾不得烫嘴就大吃起来。艾叶的清香,糯米的甜润,母亲忙碌的身影,给我留下的记忆是一生中无法抹去的。以至于后来吃过各种地方的粽子,但是都没有母亲亲手包的艾叶粽子香甜。

每年端午节这天采的艾草,都会被父亲细心地收藏一部分。父亲说这艾草不仅能吃,还能治病,对腰腿疼痛、四肢不灵等风寒性疾病效果十分显著。记得有一年我慢性腰肌劳损的毛病又犯了,吃了许多药都没有效果后。母亲于是亲手把艾叶用锅炒熟,然后亲手做了一件艾叶褥子,专门托人从老家给我捎到省城。那天晚上躺在艾叶褥子上,闻着艾叶特有的香味,感觉后背暖烘烘的,疼痛立时减轻了许多。

如今,又看见了那熟悉的艾草,又闻到了那艾草的清香,我于是准备买上几缕拿回家中,这时手机响了,母亲从老家打来电话,问我什么时候回去过端午节,他们在等我一起去采艾草,一起包艾叶粽子。思念之情立即在我心头涌起,我大声对母亲说:“端午节一放假,我立即就回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我家乡的端午节作文500字

全文共 681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到那天,人们整天都沉浸在喜气洋洋的气氛里。

每逢端午节那天,人们都包粽子吃,听说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位著名的爱国大诗人,名叫屈原,当初他因国破家亡,悲愤不已,抱石怒投汩罗江里。人们知道了,怕江里鱼虾把屈原的尸体吃掉,便包了许多味道鲜美的粽子扔进江里,希望这样鱼就不会吃屈原的尸体。正好那天是农历五月初五,善良的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把这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

你知道粽子是怎么包的吗?让我来告诉你吧。首先把新鲜的粽叶洗得干干净净,然后用左手托着粽叶,右手轻轻地舀起糯米,并加上绿豆、蜜枣、葡萄干、排骨、花生米,用粽叶把它们包起来并用绳子捆紧,最后把包好的粽子煮上几个小时,熟透了就可以吃了。粽子还在煮的时候那香味就早已飘荡遍了整个大街!你咬上一口尝尝,保证令你越吃越想吃,就算你不吃,闻一闻,都会垂涎欲滴,并且那香味直往心里钻。

一顿丰盛的午餐过后,人们就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不约而同地来到河边,观看激烈的龙舟比赛。只见两队选手精神抖擞地坐在船上,手紧紧地握住船桨,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前方,整装待发。听到“叭”的一声,一条条龙舟像射出的箭一样向前冲。两岸的人们也欢腾跳跃,兴奋地大喊着:“加油,加油!”一时间,人声鼎沸,锣鼓喧天,响彻云霄,热闹非凡!

到了下午,人们也早已满头大汗,该洗个舒服的澡了。按着传统的习惯,人们用早已准备好的艾叶、菖蒲、鱼腥草等烧上一大锅水。全家人都要洗,说是避邪气 ,其实按中药原理是杀菌除湿气。洗了以后,不会生痱子。

朋友们,欢迎你们到我的家乡来过端午节,你们一定会一饱眼福和口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我爱家乡的端午节作文

全文共 479 字

+ 加入清单

不知不觉又到了端午节,端午节是个特别热闹的节日,家家悬挂昌蒲艾草,喝雄黄酒,用艾草、柚子叶等许多中草药熬成药汁沐浴,吃粽子,赛龙舟。人们做这些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和祛病除邪以及对新生活寄予了美好的期望。

端午节我最喜欢看赛龙舟和吃粽子了。

赛龙舟时,只见河的两岸人山人海,河中惊涛骇浪,飞舞的龙旗,飞驰的龙舟,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助威呐喊声响彻云霄,真是热闹非凡,令人振奋,让人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龙的传人的奋斗进取精神。

其次我爱吃家乡的粽子,家乡的粽子原汁原味,不用放对人有害的小苏打和硼砂作调料。包粽子时,只见外婆用糯禾稻草烧成灰,用水把草灰溶解过滤去渣,然后用过滤好的草灰水浸泡糯米半天后把糯米沥干水,再用已炒香研成粉末的槐花粉末拌匀,经过这几道工序包的粽子,不仅色泽金黄透亮,且能消食化积,绝对胜过用苏打和硼砂作佐料。然后再用红豆、绿豆、板栗、花生、五香肉作馅,用煮过的芦竹叶包成三棱型状的粽子,用粽树叶扎紧,再用柴火煮几个时后,便可吃到香而不腻的粽子了,我真希望在城里的人们个个也能吃上这种绿色食品—家乡的粽子。

我爱家乡的端午节,因为我爱家乡的粽子和赛龙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我家乡的端午节作文500字

全文共 620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有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肯定都有它独特的风俗习惯。在我美丽的家乡上海,就有许多不同的习俗。其中,元宵节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在我的家乡,总是特别重视元宵节。在正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都吃元宵。因为元宵的形状是圆形,圆就意味着团团圆圆,它能够祈福家人团聚,每天都能幸福圆满。

吃完元宵,接下来就是元宵节的高潮部分。要表演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耍龙灯等元宵节特有的节目。在表演时,每一个观众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都被表演所吸引了。

说起元宵节,最负盛名的便是观花灯、猜灯谜了。在元宵节那天晚上,每天街上都张灯结彩,处处显示出元宵节特有的气氛。就像《东京梦华录》中说的那样: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热闹的气氛足以形成一条河流,让所有看到的人们都跟他们一起欢呼起来。

正月十五之夜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观月。正如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中提到:”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一边欣赏着天空中美丽的月亮,一边看着人们欢庆元宵佳节的样子,此时还有谁能坐得住呢?赶紧出来和人们一起庆祝象征美满的元宵佳节。

啊!这是一派多么祥和、热闹的景象啊!这就是我家乡最独一无二的习俗。是不是也令你十分神往呢?我爱我的家乡,爱家乡独有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我的家乡的端午节

全文共 498 字

+ 加入清单

这“端午节”有个来历,传说从前有一个叫屈原的伟大爱国诗人,因为反对妥协,主张联齐抗秦,受到楚国权臣的打击和陷害,先后遭到杯王和顷襄王的贬谪和放逐。屈原离开郢都以后,沿长江东下,踽踽独行,颜色憔悴,披着长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不知道为什么世界会是这样黑白混淆,忠奸颠倒,美丑不分。他禁不住内心的愤怒,一面大声呵斥吟诵,一面提起笔来,洋洋洒洒在石壁上写下一篇奇绝千古的《天问》。他深知自已无法同现实调和,最后自投于汩罗江,结束了他悲壮的一生。

当地老百性都非常尊敬和爱戴屈原,生怕他的尸体被鱼吃掉,就投下一种用棕叶包米的东西—棕子喂鱼,好让鱼不去吃屈原。以后,每年都以此方法来纪念屈原。

今天正是纪念屈原的日子,我一大早就闻到浓浓的棕子清香,于是赶紧洗濑,急不可待地坐到餐床边津津有味地吃起了棕子。我想:为什么象屈原这样的忠臣要被放逐,还要遭到坏人的打击和陷害,那些奸臣为什么不会考虑国家会不会被人家吞并掉,总有一天,国家肯定要栽在他们的手里,还有那个笨大王,怎么也不知道屈原是个忠臣呢,真是笨。虽然心中替屈原打不平,但一点不影响我吃棕子的好胃口。

我以后要学习屈原,一定要做一个能为祖国做贡献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家乡的端午节作文

全文共 378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快到了.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每到端午节,我们青少年儿童就合唱这首朗朗上口的儿歌.

端午又称重午,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系在一起,比如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脚踝上,称为长命缕.各家各户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棕子、雄黄酒.无论南方北方,这一天还要用雄黄在儿童的额头上画个黄字,还要穿五毒的小褂子,戴五颜六色的香囊.

一大早,人们都去看赛龙舟.比赛场上的队员们个个摩拳擦掌,生龙活虎.发令枪一响,龙船似离弦的箭,又象猛虎下山,威不可挡.队长一边打鼓,一边为队员们加油,在震耳欲聋的鼓声下,队员们的力气也好像涨了三分.

其实,赛龙舟的胜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来纪念屈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家乡的端午节

全文共 948 字

+ 加入清单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不久就到了,想必大家对去年过端午节的情形仍记忆犹新吧!现在我就介绍一下我家乡的端午节吧!

我的家乡――永昌,位于祖国的大西北,是座古城,历史悠久,可如今也只是知道者微乎其微的小镇而已。在彼,人们留心于早晚的云蒸霞蔚,四时的风花雪月,并不太在意小小的端午节;在此,人们向往着都市的灯红酒绿,生活的纸醉金迷,而忽略了小小的城镇。他们都喜欢心目中美好的东西,却不知在此边陲小镇中,端午节也是热闹非凡的。

家乡的端午习俗可谓多种多样。插茱萸。在端午前几天,人们就弄一枝茱萸(或一柳条)插于门楣之上,据说可以驱妖避邪。戴香包。大人们用布缝制成小布包,并将艾、苍术、板蓝根等草药包于其中,让孩子或戴于项下,或系于腰间,可增强免疫力。我的家乡由于缺水,所以并不像江南等地划龙舟。在我家乡,最典型的风俗便是吃粽子了(有些地方吃油糕)。将糯米洗净,并配一把包,用棕叶宝成三角锥形,蒸熟,便成了香气四溢、味甘可人的粽子了。在永昌吃粽子有一个讲究,那就是在吃之前先祭屈原,在祭祖先,然后才能吃。

我最爱吃粽子。每逢端午节,我总要吃个够,直到再也吃不下为止。母亲做的粽子十分可口。轻轻将棕叶撕破,便露出了又白又嫩的糯米糕,忍不住吃一口,甜汁溢入口中,那感觉简直妙不可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吃惯母亲包的粽子,吃起别人包的,总觉得有些干涩,不如母亲包的香嫩。

不知怎的,每次吃粽子都会有同一种感觉。满口喷香的糯米,氤氲香气中,仿佛升腾起成败英雄不灭的屈原,自己也仿佛回到了失落千年的楚国。不禁对靳尚、张仪与郑袖的卑鄙无耻嗤之以鼻,为屈原的气节所折服。何为英雄?生死契阔,气吞山河?金戈铁马,仰天长啸?都不是!而是喜笑悲歌气傲然,九万里风鹏正举!隐隐的,似乎可见你将那无尽的沉沦抛进滚滚汨罗江,只有那涓涓流水重复着永不改变的晨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你的心胸可吞日月,可囊星汉!整个世界因你而美丽!折断柳条留不住的,是岁月的裙袂,挽短罗衣留不住的,还有你追寻真理的脚步……

忽然,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幽雅的餐桌。原来,手中的粽子已尽,才明白富贵名禄过眼云烟,君王霸业恒河沙数,最终空留叹嗟,沉沦不已……

粽子在口,母亲在身边,家乡在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