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北京的春节老舍读后感通用20篇

包容不等于懦弱,更非藏污纳垢。下面,就由开学吧小编给大家提供北京的春节老舍读后感,希望对各位童鞋能有所帮助。

浏览

7136

作文

66

北京春节游记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假期的一天,我们凌晨四点起床,坐汽车赶到长城。在车上,导游对我们说:“八达岭长城的人国庆期间肯定很多,昨天我们一个社的导游到了晚上11点才回家,因为堵车很严重。那我们改变一下行程,就换成到居庸关长城吧!”车子行驶了大约2个小时,我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长城想一条巨龙在山岭上盘绕,雄伟壮观。

爸爸还告诉我一个民间传说:秦始皇时期,秦始皇逼迫老百姓来修建长城,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也被征去修长城,不少人都累死了。冬天的时候,孟姜女怕丈夫冷,就带棉衣去看望他,不知道走了多长时间,孟姜女来到了修建长城的地方,可是从别人的口中得知,范喜良也累死了。孟姜女很伤心,痛苦了几天几夜,就把长城哭倒了。

我和爸爸兴高采烈的沿着石阶向前走,看见一个大门,上面书写着:“天下第一雄关”,就是指居庸关了。我们开始爬长城了,长城的台阶好高呀,大部分的台阶都被人踩凹了下去,因为来的人实在太多了。我看到了一块碑,上面是毛主席写的“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几个字,爸爸还给我在这里照了一张相呢!我一鼓作气,一下子就爬了好几个垛口。在高高的烽火台上,我看见了有射箭用的洞口,爸爸说,要是发现了敌人,就在烽火台上点燃烟火,发送消息,让大家做好准备。我最后终于爬不动了,爸爸后来鼓励了我,我想到课文中《天都峰》的小朋友和老爷爷都能爬上去,我怎么不能呢?后来我爬到了长城的最顶端,我骄傲地对着底下喊:“我登上长城啦!”爸爸在长城上给我买了一个纪念卡,上面写着“我登上了长城”,而且还刻有我的名字和登长城的时间。我要保留这段美好的记忆!从此以后,我就是“好汉”了,干什么事情都不服输!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不老泉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574 字

+ 加入清单

泉?如果世界上真有,我肯定会去喝了,谁不想长生不老呢?

当我还没翻开这本书时,妈妈对我说:“读读这本书,你会有不同的念头。”“不同的念头?”我带着好奇的心情仔细地读起来。

书里的塔克一家就因为无意中喝了能长生不老的泉水,发现自己从此不会变老了,是几岁,永远都是几岁,朋友们都以为他们被魔鬼附身,都离他们而去,他们只好住进深山,从此与世隔绝,只能过着不安稳、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日子。迈尔斯和杰西亲眼地看着他们的爱人慢慢地走远,心中不知有多难受。长生不老对于他们,那是一种世上最痛苦的折磨。

温妮是一个出生在较富裕的家庭里的女孩。她在炎热的夏天,认识了17岁的少年——杰西,并发现了一个惊天大秘密。而温妮没有选择永生,她做了一个平凡人,经历了生与死,拥有一个完美、完整的人生。杰西很多年后又回到温妮的家乡,他还是十七岁,而温妮,她活了78岁,已去世了。她的墓碑上写着:“亲爱的妻子,亲爱的妈妈,亲爱的奶奶,我们永远怀念您”。温妮虽然没有长生不老,但是生前和这么多爱她的人生活在一起,活在这么多人的怀念中。

读到这里,我再也不想长生不老了!我们有出生,就也有死亡。即便你真得喝了不老泉,除了让自己长生,又能怎样呢?就像在溪边一动不动的石头,毫无意义地生活着,更可怕的是,你会像迈尔斯和杰西一样,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个离你而去,陪伴你的只有孤独和寂寞!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北京的春节

全文共 366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的正月初一,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不过,你们知道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吗?

我刚到北京,就被那里的庙会吸引住了。庙会上有许多小玩意,像糖人、泥人、手工草编人……还有许多精彩的表演,像舞龙、舞狮子、斗鸡、走旱船……还有各种小吃,像糖葫芦、艾窝窝、驴打滚……好不热闹!

奥林匹克公园里挂了许多彩灯,到了晚上,闪闪发亮,像一颗颗小星星。随时还可以看到美丽的烟花在天空中绽放。水立方柔和的蓝光像波浪一样,不停地变换颜色。红色、紫色、绿色、土黄色、灰色……一共变了72种颜色。鸟巢在橘黄色灯光的衬托下显得金碧辉煌。

北京的新年可真热闹呀!我还从来没见过这么热闹的场面。要是什么时候我们濮阳的新年也可以这么热闹该多好呀!到了那时候,我们就不用出门旅游,在自家门前逛庙会、看彩灯,说不定还会有外地游客来我们这里游玩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北京庙会哪个好——2024年北京地坛公园春节庙会

全文共 264 字

+ 加入清单

2015年北京地坛公园春节庙会时间:暂时未公布,请参考2014年北京地坛公园春节庙会时间:2014年1月30日——2月6日,农历年三十——正月初七

地址:城区安定门外大街地坛公园

票价:10元

乘车线路:乘地铁2号线到雍和宫或安定门站,地铁5号线雍和宫或和平里北街站,乘公交车13、116、62、44、800、606、684、特2路汽车到地坛南门,104、108、124路电车或27、104快、358、119、407、328、803、18、758、850、113、858、644、 643、430到地坛西门,125、117到地坛东门。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北京的春节作文

全文共 1229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這是一年里最冷的時候。在腊八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時,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時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多数铺户在正月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時候就叮叮地响。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的時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北京的春节日记600字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按照往常的规矩,盐城的春节在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家家户户开始忙活,开始为那激动人心的春节做准备。

腊月开始,家家户户都忙碌起来:掸尘,腌咸肉咸鱼,灌香肠……这些任务可都是除夕前要完成的。

孩子们忙过年,第一件事就是买过年吃的零食:糖果、薯片、饼干、坚果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男孩子们还要买爆竹:擦的,点的,看的,玩的等等,形形色色,应有尽有。女孩子呢,则是再买一些饰品。

孩子们紧张,大人也紧张。他们必须在过年前买好新衣服,准备过年的吃喝用品。

腊月二十四是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祭灶神。天一黑,鞭炮声就响起来了,人们在灶神像前点上蜡烛,摆上一圈食物。这就是祭灶神的.流程。

除夕眨眼就到了。家家户户赶做年夜饭,到处都是切菜的声响;到处都是美食的香味;到处都是鞭炮的火花。屋外贴上红红的对联,屋里贴上大大的福字。每一间房屋都焕然一新,喜气洋洋。年夜饭开始了。屋子里传出了人们把酒言欢的说笑声。这顿年夜饭,在外学习、打工的人都要赶回来,所以,年夜饭也是团圆的象征。这一夜,整座城市都是在灯火通宵中度过的。几乎没有人睡觉,大家都一边看着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守岁。

大年初一和除夕截然不同,除夕,人们都待在家中与亲人团圆。而大年初一人们就忙活起来了。他们开始踏出门户,互相拜年,走亲访友。前一天还冷冷清清空无一人的大街,这一天已经挤满了人。

转眼间就到了元宵节,人们该上学的上学,该上班的上班。元宵节,也就是吃一碗汤圆罢了。盐城的春节,就在这一碗汤圆中结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北京的春节

全文共 692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都有过过春节吧?春节是热热闹闹的节日,我是非常喜欢过春节。今年的春节,是在老家过的。

正月二十,我们的餐桌上摆满了食物,一共摆满了四桌。红的红绿的绿。我们几个小孩子看见那么多美食,都流出了口水,准备大吃一顿。这就是所谓的年饭。当然,年饭主要不是吃,而是一种热闹的形式。我们几个孩子刚吃完年饭,就迫不及待的跑去外面买小鞭炮玩。

到了正月二十一,就是拜年的时候,简单地说就是向大人问声好,然后像大人“索取”红包。如果你认识的亲戚非常之多,那你就发财了。

正月二十二,这天要忙起来了,第一个项目就是去山上拜祖宗,拜祖宗的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拿着几根“香”去,也可以直接拜,还可以烧钱作纪念。我拿着一大沓冥币,拿上打火机。一千亿一张。我拿了很多,然后烧掉了,这种感觉就是爽。

接着,我们还拿出长鞭炮出来燃放,一个大叔燃放以后,漫不经心的走出来,随后听见:“啪啪啪…”的声响,还有一些小孩捂着耳朵,但还是流露出了笑容。从山上爬下来,这一折腾,可累了。我睡的很香。

正月二十三上午,也就是除夕这年,要贴新对联。带着一锅糯米胶(烹饪出来的那种),走遍屋子,把旧对联撕下来,然后贴上新的,我负责撕下旧的。虽然这个工作简单,但也不能乱撕,要对整齐,然后撕下来,不然的话就会撕成不规则形状,贴不上新对联。

除夕晚上。我们每家每户都要放烟花,我们也开始放了。有一位大叔叼着烟摆好烟花,不紧不慢的燃放了。我连忙把耳套带上,这才开始了“节目”。在持续了3秒后,一束火花直速上升,在空中爆发出一条条彩带,接着又是一束火花冲上天,在许多烟花同时上升时,天空立刻映出焕然一新的景色……

直到看完春晚,我们才休息,这一天真累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全文共 991 字

+ 加入清单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又是一个热热闹闹的新春!说到春节,哪里的“年味儿”最浓呢?当然是北京了!怎么?不相信?走!和我去北京地坛文化庙会上去逛一逛!

来到地坛公园被装点得红红火火的大门前,我们便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儿”。 你瞧,门前那棵树上到处挂的都是圆圆的红灯笼,进进出出的人们喜气洋洋的拿着大串大串的冰糖葫芦,门口的售票处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大家都在这新年暖暖的阳光下,感受着中国传统节日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进入庙会,“年味儿”更是愈发的浓烈了!有老北京式叫卖的、玩皮影戏的、卖波浪鼓的、拉洋片的……人们兴致勃勃的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感受新年的快乐。在民俗一条街上,简直是视觉的盛宴,把传统文化的灿烂,展现的淋漓尽致 。先抬头,看看树上那一串串中国古典的花绣球,还有那一扇扇老式的纸折扇。你就知道此街非同小可了吧!不仅是装饰,这街上的内容才叫丰富呢!泥人张的泥塑,可谓惟妙惟肖;津门贡掸的鸡毛掸,可谓华丽多样;河北剪纸,可谓别具匠心。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北京木雕门楼。这木雕门楼,不仅技艺精湛,而且将老北京建筑的文化展现的完美无暇。不仅有老北京的建筑经典--四合院,还有古时的城门 、酒楼 、居处,乃至洋车 、古窗等等。让人有一眼看穿古今北京的感觉。除此之外,民俗一条街上的商品也是充满传统文化的韵味,象老北京的空竹风车、风筝剪纸、编织工艺等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这庙会里,不仅物品繁多,各种风味儿小吃也是数不胜数的!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山东的煎包;云南的过桥米线;北京的白魁老号、馄饨侯、茶汤李等等。就是闻闻味道,都会经不住的舔舔嘴唇。

除了经典的“传统大餐”,庙会还融合了许多现代元素。何以见得?在商品大街上,都摆着呢!有韩国的唯美日记本、日本的鲤鱼旗、假面舞会时戴的华美面具、俄罗斯经典娃娃、西部牛仔的帽子、Harry Potter的魔法学院的帽子等等。而那些叫卖的人,也成了这条街上亮丽的风景线。他们有的戴着假红鼻子和大出自己眼眶很多的夸张眼镜;有的带着魔法学院的帽子和假面舞会面具……总之,怎么吸引人们的眼球,怎么装扮。很容易就让人笑破肚皮。

就在熙熙攘攘,接踵摩肩的人潮中,欢乐与欣喜并进中,庙会接近尾声……蓝蓝的天上,还飘着燕子型的风筝;耳边,还响着空竹风车转动时的清脆响声;舌尖,还留着茶汤李的茶香;心里,还印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脑海里,还想着新年的新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北京春节的习俗真有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北京的春节作文500字

全文共 502 字

+ 加入清单

大年初一,我们和舅妈一家人早早地起来,坐着地铁去天坛公园玩。

地铁里面人不多,地铁像火箭一样就到站台了,我和哥哥们拼命地快步走向出口,大人慢慢地跟在后面。我急得大叫:“快点,快点,我等不急了。”

终于,到了天坛公园。里面有很多参天古树和松柏,在寒风中摇摆枝叶,好像在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旁边还有很多枯萎的小草,也使劲向我们点点头,好像也在说:“在这里面好好玩,玩开心一点。”

我朝松柏林那边走去。里面太大了,每一棵树上都挂着书名片,上面写了树龄和名称,我一棵一棵看过去。走了很久,都没有找到课文里说的邓小平爷爷种的那棵松柏树。爸爸问别的带团导游阿姨,阿姨也说不知道在哪里。

接着,爸爸带我们来到了祈年殿。这里是明朝,清朝皇帝用来祈天用的。外殿以棕色,绿色为主色。殿高只有3层,一层比一层小,顶部是金色的圆球,可是看起来就是很雄伟。殿里面的结构很特别,没有我们现代的楼房的梁来承受重量,就用四条刻着龙凤图案的大柱子支撑着,像雨伞那样。周围还有别的木头交叉,像搭积木那样。最奇怪的,整座殿没有钉一枚钉子,但经历了这么久的年代,却依然那么坚固。

这次,虽然没有看见邓小平爷爷种的树,但是参观了祈年殿,我觉得收获也非常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老北京的春节风俗

全文共 982 字

+ 加入清单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风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风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结尾: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北京春节的风俗真有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春节北京游记作文

全文共 535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春节,爸爸带我去了首都北京玩,可把我高兴坏了,出发的前一晚兴奋得都睡不着觉。

到了北京首先去了天安门。这里游览观光的人可真多。天安门真雄伟,上面挂着毛主席的头像。两边还各有两行字。天安门上铺满红瓦,好象是革命战士的鲜血染红的一样。天安门前有几个小桥,叫“金水桥”。这时,我看见其中一座金水桥的中间有铁,而别的地方全是汉白玉。我问爸爸这是为什么?爸爸说:“以前是可以开车过金水桥的,可是有一次一个人开车把其中一座给压断了,以后就禁止开车过桥了。”我和爸爸上了天安门,上面又是警卫又有栏杆,好像怕天安门被损坏。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爸爸告诉我当年毛主席就是站在这里向全国人民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站起来了。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最后我们去了长城,是八达岭长城。远远看去它象一条腾飞的巨龙,我有些胆怯了,我能爬上去吗?登长城可真难呀!两条腿快断了,可爸爸却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呀!”我立刻反驳到:“这又不是山,是长城!”终于爬上了一大半,再看长城脚下,哇,这条巨龙终于被我踩在脚下了。下山时,因为风太大了,石梯太陡,我差一点摔了个大跟头。不过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登上了长城,我很自豪。

这次北京之行让我看见了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遗产。以后有机会我还要去别的地方看一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北京的春节记叙作文

全文共 1236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多数铺户在正月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hǔ)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春节北京之旅作文400字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寒假,我和我的伙伴来到首都北京游玩。

在北京,我们去了许多景点游玩,其中,我最喜欢的景点就是慕田峪长城和北京故宫了。

毛主席曾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也想当一个好汉,于是,我们第一天就去了慕田峪长城了。在城墙下仰望,长城如同一条蜿蜒曲折的卧龙盘踞在一座座山丘上,真不愧是世界第八大奇迹。我们从山脚下卖力地往上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上了慕田峪长城最高最大的烽火台。我站在烽火台上,俯视山下的高楼大厦,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我站在烽火台上大喊一声:“从今以后,我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汉了!”

第二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故宫。故宫,又名紫禁城,就是以前明清两朝的皇宫,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先后有24位皇帝在这里统治全中国五百多年。有一条中轴线穿过整个故宫,也穿过整个北京城。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在这条把北京一分为二的中轴线上。线的两旁还有东,西六舍等其他宏伟壮丽的建筑,我们跟着导游从午门进来,一边走一边听他讲解关于故宫的沧桑岁月和中华名族的兴起与衰落。

在北京,我们还游览了天坛,国博,颐和园等其他有趣的经典,让我受益匪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北京的春节作文600字

全文共 633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作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关于北京的春节作文

全文共 1238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多数铺户在正月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最新时事新闻:北京冬奥会拟2024年春节期间举办

全文共 718 字

+ 加入清单

1月6日,在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顾拜旦厅,北京冬奥申委主席、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左)向国际奥委会申办城市关系处主任巴雷特递交《申办报告》。当日上午,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委员会代表团走进位于瑞士洛桑的国际奥委会总部,按时提交了《申办报告》。

申办报告:北京冬奥会拟2022年春节期间举办

北京冬奥申委12日正式公布了2022年冬奥会《申办报告》,在这份提交给国际奥委会的重要文件中,若申办成功,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时间拟安排在2022年的春节期间举办,开闭幕式将在北京的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

在公布的《申办报告》中,若申办成功,北京2022年冬奥会计划于2022年2月4日(星期五)开幕,2月20日(星期日)闭幕;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计划于3月4日(星期五)开幕,3月13日(星期日)闭幕。

2022年的农历大年初一是2月1日。

选在这个时间段是因为这段时间是最有利于冬季运动的时间段。气温、湿度、风速等条件均能够达到冬奥会雪上、冰上比赛的要求;此时正值中国学校寒假期间,更有利于青少年观看、参与比赛以及参加赛会的志愿活动;这个时间段位于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期间,丰盛的中国传统美食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传统将为参与者提供十分特别的难忘体验。

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闭幕式都将在“鸟巢”举行。这里曾是北京2008奥运会的开闭幕式场馆,可以容纳9万余名观众。开幕式将从极具代表性的“长城”和“春节”等元素中汲取灵感。恰逢冬奥百年纪念,北京2022将以“长城”和“春节”为创意元素,为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架起桥梁,充分诠释“纯洁的冰雪,激情的约会”愿景。闭幕式将给所有参与者留下永恒的记忆,用快乐、美丽、想象力十足的形式揭开奥林匹克运动新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高三寒假作文:北京的春节

全文共 1318 字

+ 加入清单

2015年寒假又来啦,放假虽然开心,但是也不要忘了学习呢,下面应届毕业生网为你精心准备了这篇关于寒假的作文,仅供参考:

北京春节开始于腊月的初旬,在吃着腊八粥的同时也进行一系列的春节准备活动,熬腊八粥也是相当讲究的,还没上锅的时候,你会看到一幅小型的农业展览会,里面的各种米和豆子会看的你眼花缭乱。

除了吃腊八粥外,还要泡八蒜,要把蒜泡好,首先要蒜辫放到一罐醋里封起来,这也是为之后除夕的时候吃到更美味的饺子。

到了泡好的那一天,你会发现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多数铺户在正月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二单元作文: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全文共 968 字

+ 加入清单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习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不老泉读后感800字

全文共 1181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读了《不泉》这本书。这本书里竟有很深的哲学思想,给我很深的感触和启发。这本书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少女云妮渴望摆脱母亲严厉的控制,一次她在森林里迷了路,遇到了一个名叫杰西 · 塔克的少年,因此结识了塔克一家,杰西与父母和哥哥住在森林里一处隐秘的小屋里,因为他们平常的外表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因为饮用了具有神奇魔力的泉水,他们全都可以长生不老!但是长生不老也成为一种永无止尽的折磨,他们不断迁徙就是要避开常人异样的眼光。云妮与杰西相爱了,然而,随着云妮发现永生的秘密,他们的危机也从此开始。一个黄衣怪客追踪而至,他伺机夺取泉水从中获得暴利,塔克一家必须全力阻止黄衣怪客的阴谋,而云妮此时则面临抉择,是重返家人的普通世界,还是为了与杰西之间的爱情选择承受长生不老的折磨?

人们都不愿意死去,都希望自己永远年轻,长生不老。但是读了这本书会发现,原来长生不老也不是最好的。如果你永远年轻,生命的规律就和你无关,而你并不会如同想象的那样快乐!如果我们真的长生不老,自己的朋友、亲人都陆陆续续去世了,只留下我们,我们会感到十分的伤心和孤独。凡是有生命的,都不会长生不老,如果都长生不老,地球就装不下了。如果长生不老,就被生命的转轮抛弃了。转轮仍然在转,而你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如果你不会变老,不会死,那你还会珍惜生命吗?那样生命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正因为人只有一次生命,所以要珍惜生命,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是啊!命运之轮,不能停止不前,如果停止不前,那我们的生命将无休无止!也不会珍惜生命了。

若 干年后,杰西来寻找 云妮 时,见到的是温妮的墓,她已经像普通人一样死去了,而杰西还停留在永远的17 岁。可见 温妮最终没有去赴杰西的不老之约,她选择了做一个凡人,选择经历生与死。她活了 78 岁。她的墓碑上写着: “ 亲爱的妻子,亲爱的妈妈,亲爱的奶奶,我们怀念您 ” 。读到这里时,我满眼热泪,温妮虽然没有选择长生不老,但是她活在这么多人的怀念中,多幸福啊,她生前和这么多爱她的人生活在一起,多幸福啊!

活在世上,经历生老病死,这才算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如果不会生老病死,那么,面临的会是害怕、孤寂、痛苦与悲伤。读了这个让人应该深省的故事,我觉得很震撼!在真实的世界里,没有人可以永远地活下去,古代多少人追求长生不老,甚至对传说中神仙的青春永驻如饥似渴。但很多人都像书中的黄衣人那样拼命寻找长生不老的秘诀,最终毫无结果。古人云: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人,总该会死去的,有些事情,明显是天方夜谭,但依旧要盲目地追求,不撞南墙不回头,那在你的执著之中,你将变得一无所有!

读了《不老泉》这本书,让人明白:只有人们共同遵循自然规律,那么这个社会才会前进,这个世界才会是人们向往的美好的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老北京中的“三味”

全文共 711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有老规矩,老规矩有老味道。

在每一个北京的家庭中,这些老规矩时时刻刻地回响在孩子们的耳畔。这规矩中没有大道理,有的只是一种对立身行事的提醒。可对每个孩子而言,老规矩就是他们成长的模具,让人温润光泽;而对每个大人而言,老规矩中的字字句句都有“三味”。

一是“情味”。老北京最讲情义,也最重感情,自然在教育中要透漏出人情练达。“做人要懂礼尚往来,不能太小气”“借了别人东西要知道还,知道感谢,再借才不难”,这些耳熟能详的话总提醒着我们心中要含情,做人才不“硬”。懂得尊重别人的感情,学会建立情感的纽带,一个人才活得从容不迫。整个北京城,就是在这份“情味”的笼罩下,显得温润,显得温暖,显得温情。

二是“礼味”。北京人很重视家庭教育中的明礼。“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做客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一切都是要构建“礼”的社会。长辈是亲人,该有的礼数不能少;外人再亲近,又不能由着性子不讲礼貌。这便是北京人,纵然有情,不可少礼。如果说情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那么礼便是这桥梁的根根基柱。有礼,社会方治,立身方正。孔子云“不知礼,无以立。”正是这个道理。

三是“德味”。一个人长大总要持家行事,老规矩中自然要求“忠厚传世,勤俭持家”,自然告诫“俭以养德”。人人都希望孩子能顶立门户,那么这从小的教育,就是注重对德行的培养。其实,这是经邦济世的大教育。一个人有德行,家便能顺;每个人有德行,国便能兴。

情味,礼味,德味,实质是有情,明礼,养德,这寄托着每一个北京家庭对下一代的殷切期盼,也蕴藏着每一个华夏儿女对社会和谐、国家兴盛的深深祝福。

老规矩中的三味,是北京味,是人味。在此作诗一首:回望老规矩,重品北京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