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才疏意广的成语故事通用3篇 作文精彩20篇

导语:雷锋叔叔喜爱帮助别人,我要向雷锋叔叔学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雷锋的故事作文,欢迎大家参考!

浏览

3278

作文

1000

占山为王成语故事

全文共 264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 占:占据,霸占;王:统治者。占据山头,自称为王。比喻独霸一方,称王称霸

成语出处: 清·姜振名《永庆升平前传》第69回:“第二件是我也不占山为王,不过是与你比并武艺,也就算完了。”

成语繁体: 占山為王

成语简拼: ZSWW

成语注音: ㄓˋ ㄕ ㄨㄟˊ ㄨㄤˊ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 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占山为王作谓语、定语;指称王称霸。

成语结构: 连动式成语

成语年代: 近代成语

成语例子: 金玉舟《赵匡胤》第三章:“结交了一帮苦兄难弟,占山为王的经历,从头到尾叙述了一遍。”

成语谜语: 山大王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紫芝眉宇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54 字

+ 加入清单

元德秀是唐朝时的河南人,为人宽厚,少浮华。

元德秀当鲁山县令时,县里有个人因偷盗被捕,恰好当时鲁山境内有虎为暴,那人请求去缚虎来赎自己的罪,元德秀答应了。官吏劝他说:“这是那人的诡计,他想逃走,你不怕受到牵连吗?” 元德秀说:“人应该讲究信义。如果有什么差错,由我一人来承担好了,决不连累别人。”第二天那人背着死虎回来了,一县人都感叹不已。

由于元德秀平日里把自己的奉禄都接济了县里的孤遗,到离任时,他的全部财产只是一匹细绢,坐着柴车而去。因为喜欢陆浑的山水,元德秀就去那里隐居。家里没有围墙也不上锁,也没有仆人。遇到荒年,有时一天也吃不上饭,元德秀喜欢喝酒,常常弹琴来自娱。宰相房?g每看见元德秀,都感叹说:“见紫芝(元德秀的字)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

“紫芝眉宇”形容人德行高洁。

(出自《新唐书 元德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鹤发鸡皮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8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鹤发鸡皮

【汉语拼音】hè fà jī pí

【近义词】:鹤发童颜、白发苍苍、瘦骨嶙峋、步履蹒跚、齿牙动摇、老眼昏花、慈祥和蔼、腰弯背驼、老态龙钟

【反义词】:明眸皓齿、鹤发童颜、青面獠牙

【成语出处】

1、北周、庾信《竹杖赋》:“噫,子老矣!鹤发鸡皮,蓬头历齿。”

2、清、蒲松龄《拟上加意养老诏……谢表》:“山岩洞谷之中,齐呼万岁;鹤发鸡皮之叟,俱颂三多。”

【成语解释】白发皮皱。形容老人年迈的相貌。

【鹤发鸡皮造句】看着那村长大人鹤发鸡皮的样子,杭杭终于忍不住扑的笑了出来。

【鹤发鸡皮的成语故事

你老了,头发像白鹤羽毛那样白,皮肤像鸡皮那样粗糙而发皱,头发蓬乱,牙齿稀疏。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不毛之地成语故事_500字

全文共 385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bù máo zhī dì

成语故事】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军攻打郑国,占领郑国的首都,郑襄公见彻底完蛋,只好光着膀子向楚庄王跪地求和,答应郑国土地可以划给楚国,郑人做楚人的奴隶,只恳求给一块不毛之地度过余生。楚庄王见郑襄公真诚悔过,就答应了他的求和要求。

【典故】锡之不毛之地.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释义】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用法】作主语、宾语;形容荒凉或未开垦的土地

【近义词】穷山恶水、穷乡僻壤

【反义词】鱼米之乡、天府之国

【灯谜】芜;荒山;光山;天涯何处无芳草

【歇后语】秃子的头发;兔子不拉屎

【英文】poorsoil

【成语例句】

◎ 她一心盼他快快毕业,好有个照应,没想到竟然要去千里之外的不毛之地,妇人家的眼泪簌簌落下。

◎ 这不毛之地、瘴疫之乡,指的就是云、贵地方。

◎ 过去被人们视为不毛之地的撒哈拉,现在被誉为"能源和矿产的宝库"。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于超群绝伦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692 字

+ 加入清单

超群绝伦,形容超出一般人,没有可以相比的。下面整理了关于超群绝伦的成语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释义

比喻超过众人,同辈中没有人比得上。超群:超出众人。绝伦:独一无二。

故事出处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孟起兼资文武……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出处译文

马超文武双全,非常勇猛……与张飞的本事不相上下。但是,他绝对不能和你这个超出众人、独一无二的美髯公相提并论。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刘备非常注意任用人才。他担任平原相的时候,手下有两员猛将,一个叫关羽,一个叫张飞。刘备对他们非常重视,与他们亲如兄弟。后来刘备吃了败仗,依附荆州刘表,他们不嫌刘备势力小,仍然忠心耿耿地辅佐他。

曹操率军攻打荆州时,刘备为了保存实力,只得率部南下,准备渡过长江,再作打算。他派关羽率领几百战船的军队先走,与他在江陵会合。曹操一心想擒拿刘备,在他身后穷追不舍,一直追到当阳长坂。在危急的情况下,刘备丢弃妻子,往东北方向狂奔,恰好关羽的船队赶到,将刘备接走。从此,刘备对关羽更加信任了。

刘备在长坂退走后,与孙权的军队联合,在赤壁打败曹操,使其退走。

赤壁之战后,刘备统率军队不断征讨,夺取荆州全境。关羽因为能力出众,被任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守于长江北岸。

刘备得了荆州后,又占领了蜀地,收降了名将马超。关羽听说马超的本事很大,就写信给军师诸葛亮,请他向自己介绍一下马超的能力。诸葛亮了解关羽,知道他不愿意看到别人取代自己的位置,便给他回了封信:“马超文武双全,非常勇猛,是一代英雄,与汉初大将黥布、彭越等人相仿佛,与张飞的本事不相上下。但是,他绝对不能和你这个超出众人、独一无二的美髯公相提并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笨鸟先飞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50 字

+ 加入清单

东汉时,乐羊子的妻子是一位贤德的女子。一次,乐羊子拾到了一块金子,高兴地拿回来交给妻子。妻子说:“有志气的人会严格要求自己,把捡来的东西拿回家是败坏自己的名声。乐羊子深感惭愧,就把金子放回原处,然后说:“你很笨要笨先飞,要出外求学去。”所以乐羊子就出外求学去了。

但一年后,乐羊子因为思念妻子返回家中。妻子把他领到织机旁说:“这布是一寸寸、一尺尺织出来的,日积月累才能成丈、成匹。如果我把它剪断,就前功尽弃了。求学也和织布一样,不能在学到一半的时候放弃。”乐羊子深受感动,又回去求学了,七年没有回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枕戈待旦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52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枕戈待旦

成语拼音:zhěn gē dài dàn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提防。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戈:古兵器;旦:天亮。枕着武器躺着等待天亮。形容时刻准备作战。

成语来源:《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成语造句:鲁迅《准风月谈·冲》:“我先前只知道武将大抵通文,当‘枕戈待旦’的时候,就会做骈体电报。”

枕戈待旦的成语故事

西晋人祖逖和刘琨,都是性格开朗、仗义好侠的志士。年轻时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都喜欢练武健身,决心报效祖国。当时,晋朝表面上还管辖着中原大地,但实际上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了。祖逖和刘琨一谈起国家局势,总是慷慨万分,常常聊到深夜。

枕字开头的成语

枕戈待旦

包含有枕字的成语

枕戈待旦    高枕无忧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自不量力成语故事

全文共 311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zì bù liàng lì

【解释】: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出处】:《战国策·齐策三》:"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例子】:就说我们殿试都是侥幸名列上等,并非真才实学,何敢~,妄自谈文。《镜花缘》第八十七回

【反义词】:量力而行、力所能及、自知之明

【近义词】:蚍蜉憾树、螳臂当车、以卵击石

【歇后语】:以卵投石;鸭子拉车;螳臂挡车

【语法】:作谓语、宾语;指没有自知之明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实力弱小的息国从郑国发动战争,结果被打败。分析人士认为自不量力的息国即将被消灭,原因是他不考虑自己的德行,不正确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分不清敌人与朋友,不团结邻国,结果没过多久息国被楚国消灭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惊弓之鸟的意思及成语故事_600字

全文共 489 字

+ 加入清单

【解释】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出自】《战国策·楚策四》;《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更羸并没有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只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本事!”更羸笑笑说:“不是我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

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

后来用“惊弓之鸟”形容受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战国策·楚策四》)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打里打外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打里打外

【汉语拼音】dǎ lǐ dǎ wài

【近义词】忙里忙外、内外兼顾

【反义词】顾此失彼

【成语出处】浩然《浮云》:“娶了媳妇,就有了个打里打外的帮手。”

【成语解释】比喻又要管家里的事,又要对付外面的事。

【打里打外造句】一个家里需要打里打外的人来安排生活。

【打里打外的成语故事

浩然(1932.3.25—2008.2.20),本名梁金广,中共党员,中国著名作家。祖籍河北宝坻。 1946年参加革命工作,当过8年村、区、县基层干部。1954年调到《河北日报》当记者。1959年10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60年到山东昌乐县城关公社东村下放劳动,后担任该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1961年调任《红旗》杂志编辑。1964年到北京市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历任中国文化传播发展促进会会长,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委,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有关弄巧成拙的四字成语故事

全文共 671 字

+ 加入清单

北宋时期有位画家叫孙知微。专擅长人物画。一次,他受成都寿宁寺的委托,画一幅《九耀星君图》。他用心将图用笔勾好,人物栩栩如生,衣带飘飘,宛然仙姿,只剩下着色最后一道工序。恰好此时有朋友请去他饮酒,他放下笔,将画仔细看了好一会,觉得还算满意,便对弟子们说:这幅画的线条我已全部画好,只剩下着色,你们须小心些,不要着错了颜色,我去朋友家有事,回来时,希望你们画好。

孙知微走后,弟子们围住画,反复观看老师用笔的技巧和总体构图的高妙,互相交流心得。

有人说:你看那水暖星君的神态多么逼真,长髯飘洒,不怒而威。

还有的说:菩萨脚下的祥云综绕,真正的神姿仙态,让人肃然起敬。

其中有一个叫童仁益的弟子,平时专门卖弄小聪明,喜欢哗众取宠,只有他一个人装模作样地一言不发。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说话,莫非这幅画有什么缺欠?

童仁益故作高深地说:水暖星君身边的童子神态很传神,只是他手中的水晶瓶好像少了点东西。

众弟子说:没发现少什么呀。

童仁益说:老师每次画瓶子,总要在瓶中画一枝鲜花,可这次却没有。也许是急于出门,来不及画好,我们还是画好了再着色吧。

童仁益说着,用心在瓶口画了一枝艳丽的红莲花。不错哦

孙知微从朋友家回来,发现重子手中的瓶子生出一朵莲花,又气又笑地说:这是谁干的蠢事,若仅仅是画蛇添足倒还罢了,这简直是弄巧成拙嘛。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暖星君用来降服水怪的镇妖瓶,你们给添上莲花,把宝瓶变成了普通装花的瓶,岂不成了天大笑话。说着,把画撕个粉碎。

众弟子看着童仁益,默默低头不语。

【出处】宋黄庭坚《拙轩颂》: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释读】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猴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586 字

+ 加入清单

每天用三分钟讲解一个成语,以及一个相关的历史故事,让孩子在家轻轻松松每天学会一个成语,丰富其文化知识,出口成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下面是由小编为你精心编辑的关于猴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关于猴的成语故事:沐猴而冠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起义军纷纷起兵反秦。他们在全国各地和秦军作战,没有统一的指挥,于是约定:如果谁能够先打入咸阳,推翻秦朝的暴政,谁就做关中王。

在这些起义军将领中,刘邦和项羽是最有实力的,刘邦虽然出身卑微,但善于用人,所以他手下有很多本领高强的人。而项羽本人就是一员能征善战的大将,所以他领导的起义军的军事力量是最强的。但是,他这个人有些刚愎自用,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一向独断专行。在战争发展的过程中,刘邦充分听取部下的意见,进攻路线安排得十分巧妙,受到的阻力较小,因而得以抢先一步进驻咸阳,俘虏了秦王子婴,灭了秦朝。但是,刘邦心里清楚,凭自己的实力一时还无法与项羽对抗,他便以退为进,先将军队撤出了咸阳,等待日后有了机会再成就大事。

项羽的路线安排不是很好,所以总是和秦军正面遭遇,费尽千辛万苦还是晚来一步。所以他对刘邦极为不满,就以胡作非为来发泄心中的怨愤。项羽率领大队人马到处冲撞杀戮,又放火烧了秦宫,大火烧了几个月,把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烧成了一片焦土瓦砾。即便这样,他还觉得不够解气,又把秦朝留下的珠宝玉器洗劫一空,然后准备率领众人回到江东。

当时,项羽手下的有识之士劝他说:“咸阳处在关中要地,土地肥沃,物产富饶,而且地势险要,您不如就在这里建都,这样有利于您奠定霸业。”项羽本也有些心动,可是一看眼前的咸阳已被自己弄得残破不堪,哪里还像个都城的样子?就更加怀念故乡,所以一心只想回到故里去。他对那个劝他的人说:“人要是富贵了,就应该回到故乡去,让父老乡亲知道你现在是什么样子。要是富贵了还不回故乡,就好像是穿着漂亮的锦绣衣服在黑夜里行走,你的衣服再好也没有人看得见,有什么用呢?所以我还是要回到江东去。”,那人听了这话,觉得项羽实在算不上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就私下对别人说:“人家都说楚国人徒有其表,就好像是猴子戴上帽子假充人一样,我以前还不相信,这次和楚王谈话之后,我才知道果真如此啊!”,不料,这句话传到了项羽的耳朵里,他非常生气,立即把那人抓来,投入鼎镬[ding huò]里活活烹死了。

沐猴而冠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mù hóu ér guàn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解释】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贬义词; 指人面兽心的人。

【近义词】衣冠禽兽、道貌岸然、沐猴衣冠

【反义词】正人君子、仁人志士

【例句】那些肥头胖脑的绅士,大肚皮的豪商,~的穿着西洋礼服,其实都是资本家的走狗。

关于猴的成语故事:沐猴而冠点评

从沐猴而冠的成语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羽的性格,沽名钓誉,残忍野蛮,贪婪,目光短浅,由此也可以看出项羽失败的原因。小朋友们,我们不要做这样的人哦!

关于猴的成语故事:杀鸡儆猴

春秋时期,齐景公任命田穰苴[ráng jū]为将,带兵攻打晋、燕联军,又派宠臣庄贾作监军。穰苴与庄贾约定,第二天中午在营门集合。

第二天,穰苴早早到了营中,命令装好作为计时器的标杆和滴漏盘。约定时间一到,穰苴就到军营宣布军令,整顿部队。可是庄贾迟迟不到,穰苴几次派人催促,直到黄昏时分,庄贾才带着醉容到达营门。

穰苴问他为何不按时到军营来,庄贾无所谓,只说什么亲威朋友都来为我设宴饯行,我总得应酬应酬吧?所以来得迟了。

穰苴非常气愤,斥责他身为国家大臣,有监军重任,却只恋自己的小家,不以国家大事为重。庄贾以为这是区区小事,仗着自己是国王的宠臣亲信,对穰苴的话不以为然。

穰苴当着全军将士,命令叫来军法官,问:“无故误了时间,按照军法应当如何处理?”军法官答道:“该斩!”穰苴即命拿下庄贾。庄贾吓得浑身发抖,他的随从连忙飞马进宫,向齐景公报告情况,请求景公派人救命。

在景公派的使者没有赶到之前,穰苴即令将庄贾斩首示众。全军将士,看到主将杀违犯军令的大臣,个个吓得发抖,谁还再敢不遵将令。

这时,景公派来的使臣飞马闯入军营, 拿景公的命令叫穰苴放了庄贾。

穰苴沉着地应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见来人骄狂,便又叫来军法官,问道:“乱在军营跑马,按军法应当如何处理?”

军法官答道:“该斩。’来使吓得面如土色。穰苴不慌不忙地说道:“君王派来的使者,可以不杀。”

于是下令杀了他的随从和三驾车的左马,砍断马车左边的木柱。然后让使者回去报告。穰苴军纪严明,军队战斗力旺盛,果然打了不少胜仗。

杀鸡儆猴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shā jī jǐng hóu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

【解释】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杀一儆百

【近义词】衣杀一儆百、杀鸡骇猴

【例句】他现在玩的就是杀鸡儆猴的把戏。

关于猴的成语故事:杀鸡儆猴点评

杀鸡儆猴是做事的一种策略,相传猴子是最怕见血的,驯猴的人首先当面把鸡杀给它看,叫它看看血的厉害。才可以逐步进行教化。捉猴子的人就采用这杀鸡战术,不管它怎样顽强抗拒,只要雄鸡一声惨叫,鲜血一冒,猴子一见,便全身软化,任由捉获了。杀鸡儆猴的做法,能够警示他人。

关于猴的成语故事:猿猴取月

传说古代波罗奈城有五百猕猴。

有一天五百猕猴游行林中,见树下井中有月亮的倒影。

猕猴王就对所有的猕猴说:“今天月亮掉到井里,我们大家得想办法捞出来挂到天上去。”

于是这些猴子就在树一只接一只地往井中延伸,结果树枝断,全部落井。

猿猴取月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yuán hóu qǔ yuè

【出处】宋·黄庭坚《沁园春》词:“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

【解释】比喻愚昧无知。也比喻白费力气。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白费力气。

【同韵词】杀人不见血、椎心泣血、以血还血、金针见血、旋生旋灭、黄金世界、不惜一切、张设布列、穷凶极虐、身在江湖,心悬魏阙

关于猴的成语故事:猿猴取月点评

猿猴取月的故事滑稽可笑,更让人深思。猿猴取月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事情的方方面面,不要盲目的去做,这样不仅是在做无用功,还会伤害到自己,反而得不偿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三的成语故事: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全文共 733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这句产生于反抗暴秦统治的时代名言,除其代表了一种情绪化了的坚定信念之外,又不可思议地与历史演进的过程吻合。

据《史记·项羽本纪》载,早在楚怀王客死于秦时,楚国的南公就说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它先验而无比正确地预言了亡秦的真谛:即亡秦这一事业乃起于楚,又终成于楚。而仅就亡秦这一事实,这句名言还有着双重应验。首先,亡秦大业虽成于天下民众,但在大泽乡振臂一呼,天下响应的陈胜是楚人,他建立的政权称为“张楚”,率江东子弟渡江,成为抗秦主力的项羽也是楚人,他建立的政权称为“西楚”。总领群雄,收拾河山,建立一个空前统一的大汉王朝的刘邦秦统一前虽是魏人,却做过楚将。刘邦的众臣之中也有不少楚人。其次,亡秦的决定性战役就是在三户水(今河北临漳西)一带展开,楚将项羽率军战胜秦军主力,并接受其投降。从此,秦亡便成了不可逆转之势。以下即根据历史记载,考察这句名言的应验情况。

楚国地大物博,民风强悍,再加上楚怀王入秦,客死秦地不得归国,楚人都很恨秦国,所以有所谓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chǔ suī sān hù,wáng qín bì chǔ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解释】秦:秦国。虽:即使。三户:指楚国的三大氏族屈、景、昭。亡:灭亡,消亡。全文意指不畏-暴,奋起推翻黑暗统治之事。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关于三的成语故事: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点评

即使楚国只剩到三个氏族,也能灭掉秦国。比喻即使弱小,团结一致也能成功。它代表了一种情绪化的坚定信念。楚王族姓芈,本支为熊氏,另分为昭(昭阳)、屈(屈原)、景(景差)三氏(三户)。并非后世所指的只是几户人家,几个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席不暇暖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80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席不暇暖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德行》。

席不暇暖这个成语来源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德行》。

东汉大臣陈蕃,从小怀有大志,刻苦好学,为人正直。十五岁时,他废寝忘食地在屋里读书,许多天不去打扫院子,以致满地都是枯枝败叶。-天,有位老人来到他家,见到院子里很不整洁,责备他说:“你为什么不把院子洒扫一下呢?”陈蕃回答说:“大丈夫在世,应当扫除天下,哪有什么心思去管自己家里的院子?”

后来,陈蕃被任命为乐安太守。他的上司青州刺史李膺为官清正,秉公执法,对属下也要求很严。不少官员为此辞职他去,惟有陈蕃克尽职守,政绩卓著,受到李膺赏识。后来,由于他与当权的大臣意见不合,又被贬为豫章太守o

豫章有位贤才,名叫徐稩=陈蕃抵达淥章后还未安顿好家,就叫人去打听这位贤才的住处,准备去拜访他。来迎接陈蕃的一位官员知道这情况后,对陈蕃说:“大人请先安顿好家眷再说。徐先生就住在城里,过几天再去拜访也不迟

陈蕃回答说:“从前周武王灭纣以后,一进城就去登商朝贤臣商容家的门。他求贤心切,可说是连席子也来不及坐暖。我学古人礼贤下士,上门拜访,有什么不可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得心应手四字成语故事

全文共 367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得心应手

成语拼音:dé xīn yìng shǒu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各种技艺。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得心:指摸索到规律;应:适应。心里怎么想,手上就能相应怎么做。比喻技艺纯熟,做起事情来非常顺利。

成语来源:战国·宋·庄周《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成语造句:秦牧《艺海拾贝·在词汇的海洋中》:“即使这些都做到了,还不能说在写作时就一定十分得心应手。”

得心应手的成语故事

古时,匏巴弹琴,鸟儿会随着乐声而舞,鱼儿跃出水面倾听。郑国的师文听说后,就去拜师襄为师学琴。

得字开头的成语

得意忘形 得陇望蜀 得心应手

包含有得字的成语

马上得天 拼得工夫 愚者千虑 自以为得 鹬蚌相持 鹬蚌相持 鹬蚌相争 如鱼得水 不探虎穴 矢在弦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一家之言成语故事

全文共 92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拼音】yī jiā zhī yán

【成语典故】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成语释义】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论着。

【成语用法】作宾语;指有独特见解

【成语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一家之辞、一家之论、一家之说

【同韵词】处之夷然、无话不谈、别易会难、东阁待贤、烽火连年、文思如泉、多易多难、袒臂挥拳、满腹疑团、缚鸡弄丸。

【年代】古代

【灯谜】诧

【教学同步】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高中六册·课文·13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走南闯北,收集各种史学资料,用近20年时间撰写出52万余字的《史记》。他始终保持严谨的态度,按事实撰写历史,以自己的独特的见解评价历史人物,他对好友任安说:“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成语示例】皆当补译,以成一家之言。  梁启超《论译书》

【成语例举】

◎ 从这一点说,历史研究的可贵之处不在于人云亦云,因循旧说,而在于汇通古今之变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成一家之言。

◎ 他还论证了"史法"和"史意"的相互关系,阐有了史学属性在于著述具有别识心裁,成一家之言,而不能仅仅编纂历史事实,没有史学思想。

◎ 本文当然只是一家之言,本版刊出的目的在于引发大家的议论:在当代社会,汉语在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和变革已是大势所趋,但如何为变革中的汉语提供文化规范?这个问题关乎汉语言文字的命运,关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尊。

◎ 在具体的论述中也是不囿于一己之见、一家之言,而是从善如流、广泛汲取。

◎ 这些有关舞蹈渊源的论述,都可作为一家之言,供我们在欣赏舞蹈过程中思考。

◎ 周所长乃是小有名气的学者警官,法律系毕业,操办刑侦十几年,不但常去学堂讲演一番,更著文立说,成一家之言。

◎ 一家之言":个性化的主持风格、独特的视角、客观公正的观点、到位评述的追求目标。"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一个关于半途而废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8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半途而废故事,

东汉时,河南郡有一位贤慧的女子,人们都不知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是乐羊子的妻子。

一天,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回家后把它交给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向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因为它的名字令人厌恶;也不吃别人施舍而呼唤过来吃的食物,宁可饿死。更何况拾取别人失去的乐西。这样会玷污品行。”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非常惭愧,就把那块金子扔到野外,然后到远方去寻师求学。

一年后,乐羊子归来。妻子跪着问他为何回家,乐羊子说:“出门时间长了想家,没有其他缘故。”妻子听罢,操起一把刀走到织布机前说:“这机上织的绢帛产自蚕茧,成于织机。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有一寸长;一寸寸地积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我将它割断,就会前功尽弃,从前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掉。”

妻子接着又说:“读书也是这样,你积累学问,应该每天获得新的知识,从而使自已的品行日益完美。如果半途而归,和割断织丝有什么两样呢?”

乐羊子被妻子说的话深深感动,于是又去完成学业,一连七年没有回过家。

【释读】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中途停顿,有始无终。

【出处】《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难已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历史典故成语故事2:卧薪尝胆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一字千金的成语故事是什么

全文共 613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当时在赵国做质子抵押品)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手中。

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汇集起来,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着,提名“吕氏春秋”。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

这段记载,见“史记”:“吕不韦传”。后来的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珠矶,不可多得。例如我们读到一位名学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业程度和品质,还能相应增加教师本身的进修,对这样的一篇价值极高的文章,我们便可说它“一字千金”了。在近代的社会中,样样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么我们说,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费价格之高,相当于“一字千金”。不过,通常我们还是用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妙比较妥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金针度人成语故事_300字

全文共 258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jīn zhēn dù rén

【出处】鸳鸯绣出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金·元好问《论诗》诗

【解释】金针:比喻秘法,诀窍;度:通“渡”,越过,引伸为传授。把高明的方法传授给别人。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把高超的技艺传授给人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郑采娘从小聪明伶俐,心灵手巧,她的针线活、刺绣做得十分精巧。她七夕之夜设香案向织女祈祷,祈求做针线的绝活。当夜的梦中她见到织女送给她一枚金针,三天后可以得到绝技,然而她急不可待把到手的金针给弄飞了

【成语举例】用笔之活可作金针度人。  鲁迅《集外集拾遗·怀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马入华山的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mǎ rù huá shān

成语故事】商朝末年,商纣王荒淫无度,百姓怨声载道。周武王率领大军把商都包围起来,商纣王登上鹿台放火自杀。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让士兵回家从事农业生产,把征用的牛全部退还,让全国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

【出处】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书·武成》

【解释】表示天下太平,不再打仗。

【用法】作定语;用于社会局面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马放南山、归马放牛

【同韵词】暗礁险滩、两脚居间、色胆包天、吹毛索瘢、燕婉之欢、浓荫蔽天、老鹤乘轩、斗酒百篇、情巧万端、一枕槐安

【成语示列】当今鹿台已散,离宫已遣,兵藏武库,马入华山。 北周·庚信《贺平邺都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