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口才好的名人故事优秀20篇

面红耳赤:脸笔耳朵都红了。形容因激动或羞惭而脸色发红。小编收集了面红耳赤的成语故事,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浏览

7821

作文

1000

自救之道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886 字

+ 加入清单

在那部根据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的生平拍摄的电影《弗里达》里,我忽略了作为影片主干的那些情事,却紧紧盯着她作画的那些场面,手指都快要抠进椅子的扶手里去。

她18岁那年遭遇了一场车祸,使她的脊柱、锁骨、肋骨断裂,骨盆破碎,右腿11处骨折,病痛从此就成为高悬在她头上的利剑,时不时召她回去接收警讯。她一生中大约经历了30次手术,到1954年离世,始终被疼痛困扰,她就带着疼痛作画,躺着画、半侧着画、趴着画,把画框悬挂在头顶上画,以各种能够使疼痛减轻一点的姿势画。

不画可以吗?不,不画,她就活不下去。生命如此短促,生活如此凡庸,终于找到突围之路,就要紧紧抓住。疾病已经不可能逆转,生命的终点遥遥在望,谁人的苦痛都不能分身为亿,让全世界都同感同受。躺在床上,却有时间流走的声音如此惊心。画画,是唯一的。甚至那些近乎癫狂的性事也是。

那是唯一的自救之道。就好像凡·高一定要画,临死前的一年,一天一张作品;就好像肺结核肆虐时期的音乐家一定要写,越是死亡逼近越要加速燃烧,三五年的作品总量超过后世音乐家半生所为;就好像,伊迪斯·皮亚芙一定要唱,她说“不唱,我就活不下去了”,还一定要在知道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后,抓紧时间开始巡回演唱;就好像,路遥一定要吐着黑血写作,不写,他就更加活不下去了;就好像,我的表叔,一定要在癌症的终末期,挣扎着站上讲台讲课——他有个曾经震动华夏的名字,他叫蒋焦影。若非身临其境,你一定当那是种不可理喻的刻苦姿态。但只有身在其中才知道,让剩下的时间尽量丰盛起来,让生命的密度尽量瓷实一些,是唯一的自救之道,是对抗人生终极问题“人生的意义”的唯一方法,是抵消茫茫宇宙自身如此渺小感觉的唯一路径。

就好像席慕容写过,她向别人请教如何能让植物花开得更加茂盛,得到的回答是:“在根部砍上几刀,再在伤口撒上几把盐。”她这么做了,那个夏天,花开得近乎疯狂。任何物种,在遭遇危机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繁衍,竭力开花结果。要对抗冰雪,就用花朵;对抗刀斧熔浆,就用花朵;对抗时间,就用花朵。此时此刻,唯一能做的,唯有开花结果。尽管他们告诉我,宇宙生灭轮回,不留痕迹,一切华美都是浪费。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华盛顿选择艰苦名人故事

全文共 500 字

+ 加入清单

乔治。华盛顿(1732——1799)享有美国国父之称。1789年,在美国立国后的第一次大选中他以全票当选为美国总统,之后,又于1793——1797年连任,但他拒绝蝉联第三次,这就形成了美国总统任期一般不超过两届的惯例。

华盛顿早熟,16岁时,他本可以过悠闲舒适的生活,可是,他却选择艰苦。他主动要求参加勘探队,到弗吉尼亚的大河谷去进行勘探。白天,他和探险队员们顶着烈日,在河谷、土坡、丛林里穿行测量;晚上,只能在荒野里燃起篝火,裹着爬满臭虫的破毯子露宿。有时整天冒雨在泥泞的道路上行进;有时睡得正香,帐篷却被大风刮翻了。

艰苦的生活锻炼了他,19岁华盛顿就当上了少校级的副官长。他潜心地阅读军事著作,虚心学习武器的使用和战术的运筹。

一次,在抗英法的战斗中,刚开始,华盛顿的军队处于劣势,伤亡很大。他的军衣被打穿四个洞,两匹马也先后被杀,他所在省份经济匮乏,军官开不出支,可这些他全然不顾,志愿参战,既没有薪饷,还要自己负担一大笔开支。他乐意干这种既破财还可能丧命的苦差事。最后他的队伍终于打败了敌人,而他本人也赢得人们的爱戴,使他在后来能被推举为抗英独立战争的总司令,成为改变美国历史的第一个重要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有关中国古代名人的励志小故事

全文共 3401 字

+ 加入清单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 青春励志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 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中国古代名人的励志小故事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王十朋苦学书法》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车胤囊萤照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囊萤照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从我们要给大家讲的这个有趣的故事,你一定会明白。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张三丰创太极》

张三丰,名全一,又名君实,号三丰,又号元元子,因不修边幅,又名张邋遢,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明朝英宗时被封为通微显化真人。他的传奇故事当时曾经广泛流传于民间,甚至把他看成了神仙。我们大家都知道太极拳吧?太极拳最大的特点就是柔中带刚!你知道张三丰到底怎么创造的太极拳吗?

《诸葛亮喂鸡》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三国时期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你看过《三国演义》,肯定不会忘记诸葛亮。至今,诸葛亮的智慧一直被后人所传颂,许多人甚至把他当作了智慧的化身。可是你知道吗,在诸葛亮的小时候,为了上学,发生过一些故事,好玩极了!

《玄奘苦学佛法》

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历史名人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538 字

+ 加入清单

有多少成语故事是与历史名人有关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名人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1、四面楚歌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

故事: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r?ng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jiǎ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p?ng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gāi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yú姬jī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pàn自刎wěn而死。 释义: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周围环境,而导致自己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在我们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日常行为表现不好,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喽。

2.破釜(fǔ)沉舟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

发音:po fǔ chen zhōu

释义:一般用来比喻决心战斗到底,勇往直前,拼死一战。表示下了极大的决心,舍出一切,必欲达到目的的作法。

故事:

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复国后的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包围。被项梁、项羽叔侄等各路义军拥立的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让他们带领军队前去援救赵国。但是,宋义把兵带到安阳就不再前进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项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与赵军里应外合,一举打败秦军。而宋义则希望赵、秦两军打得精疲力尽之时再发兵,以坐收渔翁之利。于是他严令军中不准轻举妄动。与此同时,宋义又宴请宾客,

大吃大喝,而士兵、百姓却忍饥挨饿。项羽实在忍不下去,便杀死了宋义,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为上将军。之后,项羽立即派出两名将军,率两万人马渡河解救巨鹿。取得小胜后,项羽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在全军渡河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船只凿沉,把煮饭的锅都打破,把营房都烧掉,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此表示决一死战的决心,不给士兵留一点儿退路。项羽领军到达巨鹿外围,立即包围了秦军,经过九天激战,最终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 。

3.班门弄斧的故事(主要人物:鲁班)

发 音: bān men nong fǔ

释 义: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木匠。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故事: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也称鲁般。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面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作“班门弄斧”。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4.卧薪尝胆的故事(主要人物:越王勾践)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发音:wo xīn cháng dǎn

释 义: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故事: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h? lǚ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chāi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yā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cì h?u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

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rù,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最后并找到时机,灭亡吴国。

5.围魏救赵的故事(主要人物:孙膑bìn )

发音:wei wai jiù zhào

故事: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6.三顾茅庐的故事(主要人物:刘备)

发音:sān gù máo lú

故事:

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统一国家。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shù,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有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并因诸葛亮不答应而哭,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便答应与刘备共图大业。 那年诸葛亮才27岁。

7、完璧归赵的故事(主要人物:蔺lìn相如)

拼 音:wán bì guī zhào

释 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近义词】物归原主【反义词】久假不归

【造句】我今天要去舞会,你的帽子借一下,明天一定完璧归赵。

故事: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xiá cī,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

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jiǎ xīng xīng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shuǎ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赵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zhāijia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赠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本不想这样做,但见蔺相如态度坚决,只得无奈wú nài地说:“好!就这么办吧!”说完,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恐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十分恼怒,可又见蔺相如机智勇敢,是位难得的人才,也没有为难他,便放他回到赵国去了。

8、图穷匕见的故事(主要人物:荆轲jīng kē)

拼 音: tú qiong bǐ xiàn

释 义: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故事:

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攻灭了韩、赵两国后,又向燕国进军。为此,燕太子丹决定派人去行刺秦王,以期扭转局势。

太子丹物色到一位勇士,名叫荆轲。他擅长剑术,是行刺秦王的最好人选。为了使荆轲能接近秦王,特地为他准备了两样秦王急于想获得的东西:一是从秦国叛逃到燕国的将领樊於期的头颅,二是燕国 (今河北某县)的地图,表示燕国愿将这块地方献给秦国。这两样东西分别放在匣子里。行刺秦王的匕首,就放在卷着的地图的最里面。此外,还为荆轲配了一名助手,此人叫秦舞阳。临行时,太子丹等身穿丧服,将荆轲送到易水边。

9、望梅止渴的故事(主要人物:曹操)

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军队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一滴水喝。头顶烈日,战士们一个个被晒得头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干舌燥,感觉喉咙里好像着了火,许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样子,鲜血直淌。每走几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体强壮的士兵,也渐渐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他策马奔向旁边一个山岗,在山岗上极目远眺tiào,想找个有水的地方。可是他失望地发现,龟jūn裂的土地一望无际,干旱的地区大得很。再回头看看士兵,一个个东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难得再走多远了。

曹操是个聪明的人,他在心里盘算道: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这么耗下去,不但会贻yí误战机,还会有不少的人马要损失在这里,想个什么办法来鼓舞士气,激励大家走出干旱地带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灵机一动,脑子里蹦出个好点子。他就在山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军队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释义:在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畏惧不前,应该时时用对成功的渴望来激励自己,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

10、草船借箭的故事(主要人物:诸葛亮)

故事:

周瑜yú非常嫉jí恨诸葛亮,总想找个理由杀掉诸葛亮。

一天,周瑜让诸葛亮造10万枝箭,并说10天内就要。诸葛亮痛快地答应了,说:“我3天之内就送10万枝箭过来。”周瑜很吃惊。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快船,600名士兵,把每条船用布蒙上,两边堆满一捆捆kǔn kǔn的干草。周瑜得知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怀疑,不知诸葛亮又在玩什么花样。到第三天,天还没亮,诸葛亮便派人将鲁肃请来,说:“请您和我一同去取箭。”然后,把20条快船用长绳连起来,一直往江北驶去。当时,长江上雾云很大,对面看不见人。鲁肃心里不明白,问诸葛亮怎么回事。诸葛亮只是笑,并不回答。

不久,船靠近曹操的水寨zhài诸葛亮命令将船头朝东船尾向西,一字摆开。又叫士兵一起敲鼓呐喊nà hǎn。曹操听了报告,说:“雾天作战,恐怕有埋伏。先让水陆军的弓箭手向他们射箭,雾散后再进军。”于是,箭像雨点一样射向那20条船。箭头准确地落在草捆上,排得密密麻麻。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命令船头掉过来,再由西向东排开,于是,另一面又被射满了箭。等到太阳要升起来时,雾也快散了。诸葛亮命令军士开船,并一起大喊:“谢谢丞相的箭!”

船到了南岸,周瑜已经派了500名军士在江边等着搬箭,卸xia完后共有十二三万枝箭。鲁肃见了周瑜,把诸葛亮借箭的事说了一遍。周瑜叹气说:“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实在不如他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江姐的故事名人爱国故事

全文共 1752 字

+ 加入清单

在一个静静的夜晚,两个特务从女牢房带走了一个同志。铁门边昏暗的灯光下,一个中等身材的女同志迈着稳稳的脚步向高墙边的黑漆铁门走去。她不是江姐吗?这么晚带她出去,敌人打什么鬼主意呢?

江姐叫江竹筠,童工出身,1939年入党,一直在白区工作。1947年夏天,重庆地下党要派一批同志到川东去支援农村里党的活动,发动武装起义,迎接解放。江姐向党要求参加这个工作。组织上考虑到她刚生孩子,没批准;只批准了她的丈夫,地下党重庆市委委员彭咏梧同志,带领一批同志到川东去。分别的时候,他们互相勉励要更好地为党工作。为了避免暴露,他们决定暂时断绝通讯联系。

几个月后,随着川东农村工作的发展,重庆地下党又派了一批同志去支援。江姐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出发了。到了万县,党组织告诉她,情况很紧急,命令她到奉节去跟那儿的彭咏梧同志联系。

江姐化了装,怀着兴奋的心情到了奉节县城。那是个阴雨天,她打着雨伞,沿着泥泞的江边走着。城门口围着一大群人,她也走上前去。原来是城头上挂着一排木笼,木笼里盛着一颗颗人头。她知道又有好些革命者牺牲了,心里觉得很难过,不忍看。再一想,不对,应该知道是谁牺牲了,好向党汇报。可是人头已经腐烂,没法辨认,只好到旁边去看布告。布告上一连串的名字,个个给打上红笔的勾。她只瞥了一眼,就看到使她触目惊心的几个字:“匪首彭咏梧……”

这个打击多么残酷啊!江姐感到眼前发黑,城头和木笼好像在空中旋转。她要痛哭一场,但是城门口站着一排敌人,她只好让眼泪往肚子里咽。她知道不能迟疑,应该马上离开。她抬起头,强压住她内心的悲愤,朝那木笼望了最后一眼,就默默地踏着泥泞的路走开了。

江姐很快就找到了党,向党组织做了汇报。她没哭,嘴唇微微抖动,平静地吐出仿佛经过千百次考虑的话:“这算不得什么!请转告上级,我请求留在老彭工作的地方。”党同意了她的请求。敌人风闻彭咏梧的妻子在这一带活动,就四处搜捕。几个月后,一个叛徒出卖了她,她在万县被捕了,立刻被解送到重庆渣滓洞集中营。

敌人从叛徒口里知道,江竹筠是地下党的地委委员。中美合作所的特务为了从她口里得到需要的东西,一个多月来,一直没有中断过对她的严刑审讯。这天夜间带她出去,看来也不会例外。同志们紧偎在牢门口,静静地守望着。

刑讯室离牢房不远,夜间,万籁俱寂,那边的声音显得特别清晰。

“说不说?说不说?”特务疯狂地吼叫着。

江姐回答说:“上级的姓名住址,我知道;下级的姓名住址,我也知道。但是,这些都是我们党的秘密,不能告诉你们。”

同志们知道,敌人又要下毒手了。大家屏息听着。先听见特务们用刑的声音,江姐倔强的呵斥声。接着,一个特务高声叫道:“拿竹签子来!”竹签子一根根地钉在江姐的指头里,也一根一根钉在同志们的心里。江姐大约是昏过去了。一会儿,听见一阵令人心悸的泼凉水的声音。

“说不说?说不说?”特务绝望地嘶叫起来,但是没有听到江姐的声音。

又是一阵令人心悸的泼凉水的声音。

但是没有听到江姐的一声呻吟。

这天夜里,渣滓洞牢房里的人们通夜未眠,大家怀着异样沉重的心情。

朝霞透过山峰,阳光泻满山谷。高墙边的黑漆铁门一响,人们聚在风门口张望。只见两个特务拖着昏迷不醒的江姐,往女牢房去。她熬受了一夜的折磨,流血过多,完全失去知觉了。

江姐还没醒过来。女牢房的同志把她的伤口包扎起来。这时候,大家发现,她在遭受敌人严刑拷打的时候,因为忍痛,紧咬着牙关,连嘴唇也咬破了。

集中营的同志们都关心江姐的身体,都为江姐的英雄行为感到骄傲。许多慰问信和诗从各个牢房秘密的传到女牢房来。有一间牢房的同志们集体写了一封信,信里说:

“亲爱的江姐:一个多月的严刑拷问没能使你屈服。我们深切地知道,一切毒刑,对那些懦夫和软弱的人才会有效;对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是不会起任何作用的。当我们每餐咽下霉米饭的时候,当我们被半夜里的敲梆声惊醒,听着歌乐山狂风呼啸的时候,当我们被提出去审讯的时候,我们想起了你,亲爱的江姐!我们想你保证:我们要像你一样地勇敢,坚强,在敌人面前不软弱,不动摇,不投降!……”

江姐醒过来了,同志们的关怀和慰问,使她激动。她请人代笔,给同志们回了一封信。同志们记得最清楚的,信上有这么几句话:

“同志们太好了。这算不了什么!……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是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盘点曾经高考落榜的名人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1793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人都有失败的时候,失败不能决定个人能力,更不能决定个人命运,而真正决定命运的是面对失败的态度,看看这些曾经高考落榜名人是如何面对失败的。

落榜后成功典范——俞敏洪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曾在1978年和1979年两次参加高考,都名落孙山。但怀抱着“不断面对失败的人,成功的机会比普通人多得多”的信念,终于在1980年又一次参考,考取北京大学。他努力抓住每次得之不易的机会,终于,在他第一次被美国签证官拒签25年后,“新东方”在美国上市。

落榜后求职典范——汤唯

汤唯出生于一个艺术家庭,母亲施西凤曾是浙江乐清小有名气的演员,父亲汤余铭是个画家。1997年汤唯高考落榜,父母让她进了职业模特队。但他们提出:“要想真正在演艺圈有前途,还得有文化,在考上大学之前,不准谈恋爱!”在职业模特队,每天训练、表演完毕,别的女孩忙于恋爱、逛街,汤唯却捧起了书。经过3年不懈努力,2000年她终于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

落榜后求职典范——蒋雯丽

蒋雯丽因《牵手》、《中国式离婚》而大红大紫,但是,当年这个心怀梦想的女孩儿居然高考(微博)落榜,然后被分配到安徽蚌埠的自来水厂当工人。蒋雯丽后来回忆道:“我觉得我是一个很不认命的人。”当时,蒋雯丽给厂里组织文艺演出,一个舞台总监跑过来对蒋雯丽说,我看你表现力不错,可以去考电影学院。这是蒋雯丽第一次听说电影学院。后来,她就这样“自以为是”地真的去考试了,没想到文化课高考落榜已经参加工作的她最后竟然考上了!

落榜后求职典范——郭晓冬

从沂蒙山区走出来的郭晓冬笑称自己是“著名的北漂”,在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前,他曾经当了三四年的“北漂”,当过雕刻工人,养过虾,当过邮递员、歌手、主持人……本来过着与娱乐圈不搭边的生活,可是机遇巧合被朋友拉去一同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结果一试就给刷了下来了。此后的郭晓冬继续“北漂”,时隔一年后他决定再给自己最后一次机会,于是第二次考试郭晓冬顺利过关,正式成为北京电影学院1996级表演系本科生。多年以后,电影《暖》的导演霍建起评价说:你当演员简直就是奇迹。

复读生的典范——袁立

杭州美女的袁立,当年参加高考时第一次投考上海戏剧学院的时候,虽然通过了一试、二试,却在最后的一场考试中落了榜。但自信的她并没有就此放弃自己的梦想,而是辗转北上,到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参加考试。(励志电影 )在当年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招考老师的鼓励下,袁立不仅通过了入学考试,还取得了北京电影学院92级第一名的成绩。

宋丹丹初恋使其学习一落千丈

宋丹丹说她高考那年19岁,但却遭遇初恋。那时候刚恢复高考没两年,许多已经不是学生的青年走回中学校门,和我们这些应届生一起复习高考。现在回想起来,我是第一眼就爱上他了,因为他长得比我们班任何一个同学都高大一圈儿。从那一眼开始,我的学习一落千丈,从班里的前5名,一直到高考落榜。

孙红雷落榜源自太胖

《潜伏》里的优质男人孙红雷,当年可是小胖子一个,想考中央戏剧学院,戏主任一看就说:“哎呀,回去吧,太胖了。”好在孙红雷没有放弃,硬是减去了快40斤,然后通过了高考。

李安曾二度高考落榜

李安在上高中的时候,他的父亲是台南一中校长。但李安却在上高一时的梦想就是当导演,第一年考大学,李安以六分之差落榜,第二年重考,数学甚至差了零点六七分,再度以一分之差落榜。“二度落榜在我们家有如世界末日,我根本没想到会发生在我身上。”李安当时最大的情绪发泄,不过是把桌上的台灯、书本一把扫到地上,然后跑出家门透透气。李安后来考上艺专影剧科,据他形容,是“灵魂第一次获得解放”,那时才发现,原来人生可以不是千篇一律的读书与升学。他在舞台上找到真正的自己,学芭蕾、写小说、练声乐,甚至是画素描,各方尝试后在电影领域里渐放光芒。

陈建斌报考北京体院失败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陈建斌最初的梦想并非当演员,而是当一个运动员。“其实,当演员并不是我的梦想。我父亲是一个运动员出身的体育工作者,所以小时侯我在体委大院长大。”从小就想子承父业当一个运动员,但是父亲却认为他不是当运动员的料。“我也觉得没有运动员的天赋。因为我小时侯学了很多东西都无法取得优异的成绩。”陈建斌透露,他最初报考的大学不是中央戏剧学院,而是北京体育学院(现在叫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系,准备当个中小学体育教师。但可惜没有考上,自己第一次高考却失败,成了高考落榜生。直到两年后,他才考上中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教我用3D脑袋看世界的人名人故事

全文共 1334 字

+ 加入清单

大概是2011年元旦之后,我在香港机场的书店看到了一本书,名叫《新自然主义的家》。无意间翻到其中一页图片,那个家的设计让我心里“哇哦”了一下。我站了三五分钟,就看了这一张图。我很少会对一个东西喜欢到用“哇哦”来形容,但对这个房子我是有点儿迷上了,里面每样东西都是我想要的。

就为了一张图片,我把那本厚厚的书买回了家。

一年后,为考察一个项目,我去了巴西。有朋友偶然带我去了三个地方,说都是一位叫亚瑟·凯撒斯(ArthurCasas)的著名建筑师设计的,他是巴西排前三名的建筑师,明年的米兰世博会的某个馆也是他的作品。

这三个地方中有一处是我朋友的家,那种简约的美让我惊呆了。要知道简约是最难做的,复杂工艺可以靠很多东西去修饰,但简约的设计最难修饰,比如都是原色木头,但打磨和质地上,稍稍的差别,品质感都会差很多。还有一处是里约热内卢海边的旧楼,平均层高大概才2.2米,伸手就能碰到天花板,却设计得让人一点儿都感觉不到压抑,当时就觉得这位叫亚瑟的设计师真棒。

后来一个朋友要做一个项目,我就强烈推荐亚瑟。我很贸然地给亚瑟写电邮、打电话去邀请,2012年5月,他应邀来中国商谈这个项目。他做工作汇报时,我才惊喜地发现,原来他就是《新自然主义的家》里那个房子的设计者!我的DreamHouse竟然就是他的家。

更幸运的是,第二次去巴西时我终于有机会去了那所房子。

他的房子没有想象中大,大概300平方米,但所有的窗户都是可以打开的。大的玻璃墙推起来虽然重,但非常好推,当整面墙都打开,你坐在一个两面畅通的房子里,四周环抱着绿树,天气又好,你想想那是什么感觉?!那种空气的味道我到现在都还记得。

亚瑟并不是异类,他只是巴西设计师中最典型的代表。精细的简约、完全融入的自然主义,这两个是巴西设计师最主要的特征,在他身上发挥到了极致。

当然他的厉害不止于此。陪他在北京工作的时候,就让我学了不少招。比如他去看一个房子时,最先进去的是厨房。他说一个家的厨房太重要了,做得好的甚至可以是这个家的活动中心。他很高,一米八五以上,每次一进厨房,就像上帝一样伸开双臂,开始左右比画,想象自己在这个空间操作时,如何取碗放盆,如何切菜码盘。

他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我现在喜欢每天晚上睡觉前看户型图,现在我的脑袋是3D的。你给我一个户型图,我可以完全凭想象在脑中造出一个立体的空间。

心动得太久,手就会发痒。去年底工作室装修,我决定自己来做设计师。当然有一个国内的设计师朋友帮我,比如说哪儿打梁,哪儿装灯,这种细节我不懂,但我画了那个房子。亚瑟教会我的第一点,就是要分出你需要的功能,于是除了常规的财务室和会议室,我还设计了有水台的吧台、有小沙发床的休息室,特别是我为自己选择了一处开放的公共空间,而不是独立的办公室,因为我觉得大家都是平等的……建成之后,看着这个工作室,我在很多地方都感觉到亚瑟的影子。想到几年前第一次看到亚瑟那张图的情形,感觉生活真是太奇妙了。

忘了是谁说的,哲学的最高境界是美学。于是乎,我为这个装修的小嗜好,找到些许深度的支点。也奇怪,我怎么就从一个包控衣服控,成了装修控呢?友人解答,家居是自己享受,时装是穿给别人看,说明你是一个注重自我感受胜过别人评判的人。原来,我一不小心就成了个女汉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名人小时候读书故事

全文共 9160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名人成功的背后都是付出过勤奋与努力的,特别是在读书这个问题上,他们尤其对自己要求严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名人小时候读书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张广厚】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爱因斯坦】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 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余秋雨】

余秋雨是着名的文化学者,他的《文化苦旅》和《中国文脉》丛书,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书中对中国文化深刻的反思和认识,让许多人追捧。可你们知道吗,这与余秋雨先生的幼年读书时光有密切的关系。

余秋雨的童年是在余姚县桥头镇度过的,乡村的生活简单、清贫而又快乐。从上海来的母亲几乎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在村子里开办了一个免费的识字班。儿时的余秋雨跟在母亲身边玩,竟然也认识了不少字。

4岁那年,余秋雨背上书包走进了乡村的小学。小学有一个图书馆,有几十本童话和民间故事,十分诱人。但几十本书怎么能满足得了几百名学生呢?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写100个毛笔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书。余秋雨的毛笔字,就是在那时打下的根基。他在回忆那段日子时,曾说:“我正是用晨昏的笔墨,换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的权利。直到今天,我读任何一本书都非常恭敬,那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在余秋雨11岁的时候,为了能让他有更好的前途,他们全家借住到上海市区。余秋雨在上海报考了中学。

中学的图书馆不小,但每天借书都要排长队,而且想借的书十次有九次都被借出去了。后来,余秋雨到处打听,终于知道有一个叫“上海青年宫图书馆”的地方借书比较方便,就立即去申办了一张借书证。青年宫在江西中路200号,快到外滩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人们每天都吃不饱。余秋雨在晚饭后要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青年宫,走到一半就饿了。当他走到图书馆时,离人家关门已经不到一个小时了。从青年宫图书馆把书借出来也不容易,所以余秋雨只能在那里看。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等找到书,就只剩下半个多小时了,能读几页?但是,就为了这几页,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子,每天忍着饥饿走一个多小时,看完再走一个多小时回家。这种如饥似渴的阅读精神怎能不让人为之感动?

正是少年时那段艰辛的阅读时光,为他今后的文化之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余秋雨的《长者》一文中,我们还看到了余秋雨在年轻时发愤读书的情景。1975年世事纷扰,29岁的余秋雨因肝炎回乡下养病,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被安排到了奉化山间的一个蒋经国的图书室,专心阅读了当时很难找到的《古今图书集成》《二十四史》《四部丛刊》等书。这简直是上天的一个有意的成全,也使得余秋雨像金庸笔下的人物,仅有高人指点还不够,还让他在某山某洞中获得某种“武功秘笈”。这次阅读对余秋雨无疑是重要的,因为这正好和他在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张可的指导互为补充,形成双翼:张可指导他接触西方文化,这次他却走进了浩瀚的中国历史。

关于读书的方法,余秋雨有一个着名的“畏友”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苏东坡】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沈从文】

沈从文是民国时期着名的文学大师,他的文学作品广泛受到世人好评。小时候的沈从文就认真读书,显示出了卓越的文学家气质。

有一次,小沈从文逃课,溜到邻村看大戏,一直到太阳落山,他回家。

第二天,老师责问他为什么逃课。沈从文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老师罚他跪在院子里的一颗大树下,说道:“你看,这楠木树天天往上长,而你却偏偏不思上进,甘愿做一个没出息的矮子。”

第三天,老师又把他叫去,对他说:“大家都在用功读书,你却偷偷溜去看戏。昨天我虽然羞辱了你,可这也是为了你好。一个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老师的一番话,使沈从文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记住这次教训,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

此后,沈从文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没有辜负老师的教导,成为伟大的文学家。

【况衡】

况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孙中山】

一九〇八年,孙中山先生颠沛流离地到了英国伦敦。

这个消息立刻引起了一些华侨和中国留学生的注意。这些人有的怀着崇敬心情,有的抱着好奇心理,都想见到孙中山这位赫赫有名的革命领袖人物。其中有些迂腐的人推测,孙中山肯定是一个大字不识的“绿林豪杰”。

待到与中山先生见面后,才知道他原来是一位博学多识、勤勉出奇的伟人。

当时,中山先生经过旅途的辗转周折,所带的费用已分文不剩了,眼看着连一口面包都吃不上。于是,一些热心的留学生便慷慨解囊,你凑一点,我凑一点,凑了三四十个英镑送给中山先生,以暂时维持他的基本生活。不料三天之后,大伙儿再去看望他时,却见他已将这些钱买了一大堆新书。一见面,中山先生便津津有味地指着书告诉众人说,这是什么书,那是什么书,这本书怎么怎么好,那本书又如何如何重要。众人见此情景,一个个不禁目瞪口呆,有的为中山先生的好学精神所惊骇,也有的抱怨他不该将吃面包的钱拿来买了书。

这些人哪里知道在中山先生看来,书比面包更重要得多。他曾经说过:“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

的确,在中山先生的一生中,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休假,每夭除了饮食做事以外,总是手不释卷。他每次外出旅行,什么行李都可以不带,却总要带上几本最新出版的书籍。即使是在火线上督战,他也要带许多书籍杂志放在指挥所里多军事上的工作一停止,便把书本拿在手上,从容不迫,一字一句地读起来。

他曾经对一位朋友说:“我几十年来,因为革命,居无定所,每年所买的书籍,读完了之后,便送给朋友去了。至于读过了的书籍之种类和数目,记不清楚。大概在我革命的时候,每年所花的书籍费,至少有四五千元;若是在革命很忙的时侯,所花的书籍费便不太多,大概只有二三千元。”

【诸葛亮】

诸葛亮小的时候,跟着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先生学习兵法。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公鸡一到晌午啼叫三声,水镜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听课听得很不过瘾。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口袋,每天上学的时候就抓几把小米放在口袋里。当晌午快到时,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鸡见有黄灿灿的小米,顾不上啼叫,就啄食起来。刚刚啄完,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里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鸡吃完口袋里的小米再叫时,水镜先生多讲了一个时辰的课,可把师娘饿坏了,时间长了不免抱怨几句:怎么搞到这么晚,晌午过了,也不知道饿!

你没听见鸡才叫吗?水镜先生说。

师娘是个聪明人,知道其中必有奥妙。

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时候,她悄悄地来到了院子里,只见那只花颈公鸡刚要伸长脖子叫唤,就有人从书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个仔细,又悄悄地回家了。

这天水镜先生回来,师娘笑着说:你这个当先生的,还不如小诸葛。于是她把刚才看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水镜先生。

水镜先生听后一愣,又哈哈大笑起来,心想诸葛亮喂鸡求学,真是聪明过人,将来必定是盖世奇才。

诸葛亮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

【孔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丘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

孔丘说:“一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鲁迅】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着名的文学家。

【伽利略】

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

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

比罗教授不高兴地说:“你提的问题太多了!你是个学生,上课时应该认真听老师讲,多记笔记,不要胡思乱想,动不动就提问题,影响同学们学习!”“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伽利略没有被比罗教授吓倒,继续反问。

“我是根据古希腊着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搬出了理论根据,想压服他。

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是对的吗?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符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比罗教授被问倒了,下不了台。

后来,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郭沫若】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华罗庚】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李大钊】

李大钊同志从小读书异常勤奋、刻苦。在幼年时,便以才思敏捷、能文善诗着称于乡里。他当时辛勤好学的一些故事,至今还在家乡传为美谈。

七岁时,祖父送他到附近黄瓜口村的一位塾师单子鳌那里读书。当时,读书是为了应试科举,读的是四书五经一类,入学之始,还要先读一段蒙学。大钊同志跳过了蒙学阶段,一入学就和较大的孩子们一起读“四书”。这些宣扬孔孟之道的书虽然陈腐,但在当时大钊同志家乡一带,连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所谓“新学”也还没有传过来,就只能通过这些书来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大钊同志读书非常认真,他在同学中年岁最小,但却是最用功因而也是学得最好的一个。放学了,别的同学全回家了,他还一个人留在自己的座位上背书,往往要老师几次催促:“耆年,回家去吧!”这才回去。

单子鳌非常喜欢这个聪明用功的学生,常常立在窗外,一面听着年幼的大钊同志帮助同学背书、破讲,一面不住地点头称赞。大钊同志乳名憨头,少年时,名耆年,字寿昌。耆年的学名就是这位老先生给起的。耆年,是长寿的意思。直到后来,单子鳌还常常对人说:“我教了一辈子书,生平最得意的学生,就是李耆年!”

爱思考,爱发问,也是大钊同志幼年读书的特点。就是对日常碰到的问题,他也不轻易放过,总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有一次读书,问他表姑:

“你看这念个啥?”

“我不认得字呵。”

“你为啥不认得字呢?”

“我没上过学呵。”

“你为啥不上学呢?”

“我是个女的,又不考秀才!”

但他还是一个劲地问下去:

“女的,为啥就不念书呢?”……

就这样,小小的孩子,开始接触到了一个社会的大问题。

大钊同志从小勇于接受正确的教导,改正错误。当时的大黑坨村,赌博之风颇盛。村里的老母庙后边,经常有一群人在那儿聚赌。大钊同志有次放学回家,也到老母庙看了一回热闹,被祖父发觉了,大加训斥,并罚他捣粪数车。大钊同志知道了赌博的坏处,从此,再没有到老母庙去看赌钱。以后,凡是赌钱的场合,他从来不去。

大钊同志的学习进步很快,在黄瓜口村念了三年书,单子鳌就向他祖父提出:“耆年的学业良好,我已经教不了他,还是另请明师吧!”此后,大钊同志到小黑坨村跟一个秀才赵辉斗念书,又到井家坨的举人宋某家跟一个叫黄玉堂的老师念书,直到他十六岁考入永平府中学。

大钊同志读书越发刻苦努力了。在井家坨读书时,有二十多个学生,到晚间别人都睡了,他还在孜孜不倦地攻读,每天都要读到半夜。黄玉堂的妹妹多少年后还记得,他哥哥当时一回家就念叨:“有个学生,叫李耆年,念书念得特别的好!”

因为家里缺少人手,大钊同志十岁那年,祖父就给他完婚了。夫人赵纫兰比大钊同志大六岁,是个贤惠的妇女。在尔后的日子里,她辛勤地操持家务,帮助大钊同志。她相信大钊同志作得对,不管家境多么困难,总是赞助、支持他的活动。

一九○五年,大钊同志考入永平府中学。这时,清朝政府为了维持它的反动统治,不得不作某些表面上的改良,实行了所谓废科举、办学堂。大钊同志原是报考秀才,正赶上这个变动,结果考进了中学。当时,还象考上秀才一样,村里照旧放铁炮、贴报单、坐棚车,热闹了一番。

在永平府中学,大钊同志仍然勤奋不懈地读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课余时间也很少游玩,是班上出名的好学生。

【巴金】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另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他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

(2)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曾国藩】

曾国藩,清代名臣,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将士的刽子手,又是一个治学严谨、博览群书的理论家和古文学家。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县(今双峰县)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一个穷山僻谷的耕读人家。他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教育子侄。谓“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事事松弛”。他抓住一切读书的机会,死前一日犹手不释卷。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曾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它们是:

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十二、夜不出门。

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读书规矩,前三条是为读书做准备的。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因而这看似关系不大的规矩,却是保证读书质量的重要手段。

咸丰八年(1858年)曾国藩在军务繁忙之际,犹定申、酉、戌、亥四个时辰温旧书,读新书,偿外债(指诗文债、字债),写笔记。同治元年(1862年),他任两江总督,白天忙于军政事务,夜里仍温读诗文。他自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初一起写日记,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二止从未间断,数十年如一日。

他不仅勤于读书,而且善于读书,深得要领,曾说:“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语。”其见解可谓精辟至极。曾国藩读书注重消化归纳,从而提出自己的精当见解。

他很重视做读书笔记,除经史外,常随手摘记,使得他的读书精深有用。曾国藩曾说:“凡奇僻之字,雅故之训,不手抄则不能记。”曾国藩喜欢读史,曾写成《历代大事记》数卷,以此作为重要的读书方法。

曾国藩的读书特点是:日课有程,持之以恒;博求约守,不拘门户;提要钩玄,善于概括;挈长补短,与时变化。曾国藩的这些读书经验对今天的读书人来说,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牛顿】

世界上有许多着名的科学家的家境是清贫的。他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与困苦的境遇作过顽强的斗争。牛顿少年时代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牛顿一六四二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当牛顿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学校啊!他伤心地哭闹了几次,母亲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只得违心地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每天一早,他跟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买卖。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务都交托老仆人经办,自己却偷偷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

时光渐渐流逝,牛顿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所喜欢的只是读书。后来,牛顿索性不去镇里营商了,仅嘱老仆人独去。怕家里人发觉,他每天与老仆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个篱笆下读书。每当下午老仆人归来时,再一同回家。

这样,日复一日,篱笆下的读书生活倒也其乐无穷。一天,他正在篱笆下兴致勃勃地读书,赶巧被过路的舅舅看见。舅舅一看这个情景,很是生气,大声责骂他不务正业;把牛顿的书抢了过来。舅舅一看他所读的是数学书,上面画着种种记号,心里受到感动。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你的正道应该是读书。”

回到家里后,舅舅竭力劝说牛顿的母亲,让牛顿弃商就学。在舅舅的帮助下,牛顿如愿以偿地复学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经典简短的励志名人故事4:99分的人生

全文共 726 字

+ 加入清单

他从小就有个理想,就是做玉雕师傅,把那些最不起眼的石头雕刻成精美的工艺品。

1958年,他有幸进到玉雕厂。

第一天上班,他看到师傅们正打着赤膊站在一块大石头前汗流浃背地打磨,他于是明白,做玉雕不单单是专注地雕刻那么简单,而是需要体力与脑力的结合。他心里暗暗发誓,要做就做到最好,终有一天,要雕出众人瞩目的作品。

3年后,他出师了,考级作品,他用尽了全身的心力,雕出了一件精美绝伦的无可挑剔的作品。好些高级工艺师围着他的作品微微笑着,看得出来非常满意。他很自信地期待着评委们打出全场的最高分——满分,可是分数打出来,却只有99分。他很气愤地质问评委:明明可以打100分,为什么要扣掉我1分?

面对他的质疑,评委们却心平气和地微笑着。

最后一个高级工艺师,终于忍不住对他说:扣掉你1分,是为了你好!为我好?他很不解,继续追问。人家告诉他,只有99分,你还有前进的余地,要是给你100分的满分,你就走到尽头了,明天也就根本没有希望了。

他突然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人只有不满足现状才能不断地进步。

从此,他不再沾沾自喜,也不再自以为是,而是更加积极地投身工作。

虽然前辈们的优秀作品早已经深深地印入他的脑海,但他并不局限于那些已经定好的条条框框,而是推陈出新,勇于开拓和创造,执著地走更加艰辛的探索与创作之路。

他永远记得那位工艺师说过的话:给自己99分,才有进步和希望。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30岁那年,他终于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干,进入国家顶级玉雕大师的行列。

他就是国家工艺美术大师李博生,他的许多作品,都被作为国宝级礼品送给尊贵的外宾。他的玛瑙作品《无量寿佛》获得过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

李博生说,人要活得有激情,有动力,就要为自己找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朱军与谭梅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2661 字

+ 加入清单

健康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表现,首先是健康的平常心。假如没有健康心态,即便怎样运动,都只是形式;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运动,并且坚持下来。

——朱军

健康的女人,绝对不是純粹的“瘦”,应该是适当运动和饮食均衡相结合的健康生活;与孩子的良好沟通带给母亲无比的愉悦。

——谭梅

家人之间发自内心的爱是健康家庭的基础。

——朱军、谭梅

结婚12年,从平淡到辉煌,从艰苦到殷实,朱军、谭梅相扶相守一路走来,我们说他们俩是“圈儿”里的模范夫妻。从车上走出来的两位朴素、温和,每一个眼神都是默契的,而且没有一点点“星”的架子,一如我们的老友。

“夫妻之间的健康关系,首先双方都该有颗平常心。”

说到“模范夫妻”,朱军谦虚了:“给我很深刻感动的,是歌唱家闫维文和太太!”朱军在“艺术人生”中曾采访过闫维文,他们夫妻俩是“圈儿”里经常出双入对,像朋友像兄妹更是爱人,但并非牵着拉着显得很亲密的样子,而一个递衣服的小动作透露出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可事实上,多年前闫太太就得了癌症!在闫维文的爱护下,如今太太已经康复了!这个医学奇迹跟丈夫对待家庭磨难的健康心态是绝对分不开的。

“在结婚的时候,双方都信誓旦旦地要终一生相守,可是真正做到的能有多少呢?在疾病、贫穷面前,人是弱小的。要想维系一生的健康夫妻关系,首先要有一颗平常心,遇到什么挫折都不失去平常心。比如对方病了,那么不要把他当病人看待,要从内心里感觉他是健康的正常的,那才能真正给他带来快乐和安慰。

“尤其是男人,每个男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有成就,拥有充分的爱和充分的物质生活,可是,如果他担当不起家庭的变故,那么他是无法拥有这个世界的。”

早就听说朱军和谭梅两人也经历过困顿的生活和事业的低谷,如今他们终于能得到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的家庭生活,恐怕得益于他们一直拥有的健康心态。

“每当工作有压力,我就想,自己得到的已经够多了。”

工作压力是著名主持人和他的家庭都不可避免的问题。“如果工作实在分不开身,我也烦!但,只是很短的时间!”

为什么呢?朱军有一套自己的解脱方法——

当他很烦的时候,就会提醒自己:当初来北京,从事这样的一种行业,不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自己嘛!现在好了,大家都认识自己了,还烦?没有理由!

朱军至今都记得,当年自己刚来北京的时候,看到电视播放别人主持节目,心理羡慕得不得了。94年10月7日,这天朱军终生难忘的,在中央台,跟陈鲁豫一起主持节目,是他的“第一次”,“这是我渴望很久才得到的!当时,我每根头发都兴奋!”

“如今,大小晚会的导演都来找我,希望得到我的‘支持,这难道不是自己一直希望的嘛!所以,我没有理由烦!”

有时候,朱军还会抽一两个小时到以前住过的地方坐坐,哪怕坐 10分钟,也能让他的思绪平静下来——看着10多年前在菜户营租的不足10平米的房子,那里依然有灯光,有人影,他会释然,会想到自己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东西已经得到了,真的,没有资格烦。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谭梅也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工作时间,拍戏、教舞蹈,变得越来越忙碌。“不管再忙,我只要看到儿子就忘记了烦恼。我会跟儿子一起到小区的健身角玩耍,或陪他爬台阶上上下下,不仅增进了母子的感情,也是锻炼身体的好办法!所以,当妈妈的不能找理由说自己多么忙,再忙也不能忽视了孩子。”

“我没有舞蹈天份,但我支持谭梅把自己对舞蹈的感受传播出去!”

“我是个好静不好动的人,如果运动,我就找自己最有兴趣的项目,并不是流行瑜伽就去练瑜伽,流行网球就去打网球。我最喜欢的运动该是航模了。”在紧张的案头工作空隙或者在难得的假日里,朱军喜欢玩航模,有时候跟儿子一起玩。看着航模在天空中环绕飞行,或掉落在远处奔跑去拣拾,朱军觉得此时心胸无比开阔,还顺带活动了颈椎和腿脚。

但是,守着舞蹈演员出身的妻子,朱军对自己跳舞却很不自信。“曾经主持一场舞蹈大赛,最后我跟主持人董卿跳了一段,虽然人家都说不错,但重播了两遍我都没敢看!不过我认为孩子如果从小练习跳舞,别管是不是能成为专业舞蹈演员,都对身材和气质的塑造很有好处。”

而谭梅自己是深深体会到舞蹈的好处的,在儿子4个多月大的时候,她的体型就基本恢复了。而且,在他们居住的小区里,两年多来,她每周两次教小区的女士们跳健美操,一来二去,“谭老师”的名声就叫响了。在休息时间里,他们家的电话铃声不断,都是找“谭老师”的,大家热烈地讨论舞蹈运动带给自己在穿衣、礼仪、身材等方面的进步。有一位全职太太很开心地说:“自从练习了舞蹈,我老公说我炒菜的姿势都优美了!”

想到舞蹈的诸多好处,想到自己多年来对舞蹈教育的钟爱,有一天,谭梅想,能拥有自己的舞蹈室该多好!说干就干,她开始跟几个朋友筹划,要把热爱舞蹈的人集中起来,或许,还可以让热爱舞蹈的一家人一起来练习,更增进亲情,再比如年轻妈妈在练舞蹈的同时,让她的宝宝在旁边的游戏室里听音乐做舞蹈游戏……

最初,这个想法被朱军当成一时的“头脑发热”,但在家听他们几个“合作伙伴”热火朝天地讨论,终于按捺不住,最后竟发展为“高参”之一:“现在社会上的健美操班太多,这跟舞蹈是有很大区别的,你们都是专业舞蹈演员出身,应該给人们带来专业的舞蹈训练,不让热爱舞蹈的人走弯路才对!”连舞蹈社的口号都是他在细心琢磨:“踮起你的脚尖,触摸心灵之舞;展开你的双臂,拥抱灵动空间……”

呵,听说这个凝结了朱军、谭梅心血的“八八空间舞蹈艺术社”马上就要开张了,我们就等好消息吧!

“我们不排斥自己的年龄一天天增长,一个年龄有一个年龄的快乐!”

谭梅给我们带来很多“老”照片,10多年前的他们也肤如凝脂,也面若桃花,也意气风发,看得真让人感慨!朱军说:“谁都知道年轻好,可是,一个年龄有一个年龄该做的事情。记得我刚到中央台的时候,那真是年轻啊,脸上一点皱纹都没有,可是,那张脸显得很青涩,为什么?该有的内涵和成熟都没有。如今我40多岁了,感受到了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和社会地位,我认为自己现在挺好!曾有人让我去‘做了眼袋,我说我不需要!我40多岁了,干嘛不承认呢?”

不过谭梅说了:“从少女到女人再当妈妈,女人都希望自己在丈夫眼中是最美丽的,在朋友眼中是完美的。女人珍爱自己,甚至去做点手术让自己更年轻,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年轻可不仅仅看外表,还必须有一颗年轻的心。如果心老了,觉得自己不适合穿这个,不适合穿那个,那么她就是真的老了……”

开拍了!朱军和谭梅穿上暖色休闲服,很自然地依偎在一起笑对镜头,比舞台上的形象更有亲和力,更加可爱。都说风雨之后是彩虹,而“健康的生活从健康之家开始”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祝愿他们走过幸福的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读书名人故事100字6.王亚南的读书故事

全文共 392 字

+ 加入清单

(1)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2)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古今中外励志名人经典小故事:太阳的背后不是光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个年轻人自小父母离异,在母亲含辛茹苦的抚养下长大。

小学时,年轻人对音乐情有独钟,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望子成龙的母亲日积月累,凑前为他买了一架钢琴。“玩”者琴,年轻人挖掘着潜力,慢慢积聚着自己的音乐“资本”。

高中毕业后,年轻人没有考上大学,只能到餐馆当服务生,被老板暴骂过,克扣过薪水。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年轻人被台湾乐坛老大吴宗宪看上,进入吴的公司做音乐制片助理。期间,他不停的写歌,结果都被吴宗宪搁置一旁,有的甚至当面扔进垃圾桶。

年轻人没有泄气,吴被其努力感动了,答应找歌手唱他的歌。但是,许多著名歌手都不愿意一展歌喉,因为他写的歌太稀奇古怪。年轻人只得一如既往、默默地进行着自己的创作。

有一天,吴宗宪抛给年轻人一个机会:10天,写50首歌,然后自己挑选10首,自己唱,出专辑。这样,年轻人废寝忘食,没日没夜,绞尽脑汁,拼命写歌。终于,他的第一张专辑问世了,立即轰动歌坛。接着第二张专辑《范特西》又流行音乐界。

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的生命:周杰伦——两岸三地最受欢迎的歌手。

冰心有首小诗:

成功的花,人们只敬慕它显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周杰伦的成名之旅,不正是这首诗滋生懂得诠译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名人故事作文300字集合

全文共 378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看了《绍兴名人故事》,其中的一篇“看白书”,让我看了以后很有感触。

“看白书”讲的是古代王充十八岁那年到洛阳求学时,看到了讲授经文的班彪知识渊博,讲学时广征博引,思想开阔,常常令自己感到才疏学浅,所以下决心以苦读来充实自己。因为家境贫寒,没钱买书,于是他每天去书铺“看白书”。后来被店主感动,有了好书主动向他介绍,偌大京城,俨然成了王充免费的图书馆。后来王充用毕生的精力,写就了巨著《论衡》一书。

看完这个故事让我感到很惭愧,想想自己,只要我想学习,妈妈哪本书不会给我买?而我呢,多余的时间总是出去玩,不肯多学点知识,总让妈妈生气。而王充在“看白书”的情况下,却成为了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如果不是靠他的刻苦努力,勤奋好学,哪来这样的成就呢!!!我生长在这样的好时代,如果现在还不好好学习,那么长大后就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没有用的人。所以我一定要有所改进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先盛半缸饭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537 字

+ 加入清单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一次青年电视公开课上,给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一个小故事

19xx年,十六岁的王健林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当时,部队正在积极开展野营训练。战士们每个人背一个粮袋、背包,就拉出去训练,负重至少也有二十来斤。野营训练的环境很恶劣,积雪很厚,没过了膝盖,野外宿营,什么也没有,需要自己挖个雪洞,钻进去过一晚上。每天平均要走六十里,甚至七八十里。如果你受不了了,可以坐后面的收容车,但这意味着你当年的五好战士就评不上了。

天气寒冷,加上每天的训练强度很大,战士们的饭量大增,而粮食供应却没有增加,大家普遍都吃不饱。当时的老班长看见王健林岁数小,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于是好心告诉他说:“小王,我给你说个事,首先你要承诺保密,我教你吃饱饭的招。”王健林连忙说一定保密。当时,部队吃饭用的是搪瓷缸,老班长告诉他说:“你呀,上去先盛半缸,等吃完这半缸,你再上去盛一缸满的,这样你就能吃饱了。千万别傻傻地先去盛一满缸,很多人都有这个心态,上去先盛满,等吃完了再来,就没第二次了。”王健林就靠着老班长教他的这招,在野营训练中吃饱了饭。

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但对王健林的内心产生了很大的触动,他深刻体会到:做事要讲究方式和方法,勤于思考、懂得取舍,把眼光放长远,才能有所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这就是克迪名人故事

全文共 751 字

+ 加入清单

行家们说,钢琴大师克迪是最权威的莫扎特诠释者之一。他在上海的演奏是排在一个美妙的晚上。他的那份专注神情,就像在精心挑选珠宝。他的手指在划动“珠宝”时,发出了那么悦耳的声音。当他从座位上站起来,向鼓掌的观众行礼时,观众早已疯了。他们拼命鼓掌,希望再一次将他拖入加弹。几乎所有人都相信彬彬有礼的克迪还会献出他更好的音乐。然而,他一次次返回台上,一次次立于钢琴旁边,一次次行礼。他以最有礼貌的温柔方式,没有加弹任何一个曲目。观众费解了。这是迄今为止,惟一的一位不肯加弹的钢琴大师。

不媚俗,坚持音乐精神,坚持高品质的纯粹的追求,构成了克迪的独特的音乐品位和精神高度。即使是加弹,他也不肯!

翻阅1975年的《加拿大表演艺术》杂志,可以看到一篇题为《安东·克迪挑战名声》的评论文章。今天,他已经赢得了这种挑战:不管媒体如何冷嘲热讽,他就是不与大牌的唱片公司签约。并且,他宁可在加拿大北方的小型音乐节演奏,也不愿去萨尔斯堡或者英国的“Proms”音乐节。他就是如此清高,如此超然而脱俗。

他还有更绝的细节。他常常去一个叫做曼尼托巴的小镇上演出。那个小镇在加拿大最偏远的地区,交通也不便利,也不会有专门的车来拉钢琴。但是,他却宁肯将钢琴装到运货的粗糙大卡车上,在弯曲的山路上一摇一晃,逶迤而行。那个小镇才1500人,而出席他的音乐会的却有750人。他翻山越岭不辞辛苦只为了尊重这750人。他是为音乐为真音乐而生的。

据载,他有一次专程去了一个地方演出,那里是查罗德皇后岛。他去那里演奏仅仅是为了一个人——一个老太太。这个老太太听过他的录音,便给他写信,希望他能够来她的小镇演出。而老太太以为他这么知名的钢琴家不会来的,永远不会来的。但是,她想不到他一接到她的信,就真的来了。这个老太太面对他的演奏,很久不敢相信眼前的真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两只帽徽的军帽名人故事

全文共 824 字

+ 加入清单

蒙哥马利是英国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盟军军事指挥官,入选“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并以50年的军旅生涯而成为英国历史上服役最久的将领。

蒙哥马利是一位谨慎、彻底的战略家。他不打无准备之仗,在部属中享有极高威信。

蒙哥马利精通驭兵之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充满硝烟的前线,英国官兵时常看见一位身材高大的将领,察看地形,指点部署,与官兵交谈,有时还亲切地拍拍士兵的肩膀。士兵们一下子就记住了这名将领,因为这位将领戴着一顶与众不同的军帽。别的将领和士兵的军帽都只镶嵌一只帽徽,而这名将领的军帽,却镶嵌着两只帽徽,一只是将军标志的帽徽,一只是装甲兵标志的帽徽。

士兵们互相一打听,原来此人是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元帅亲临一线,让士兵们又兴奋又感动,士气大振。蒙哥马利元帅为什么要戴两只帽徽的军帽,大家又好奇地猜测起来。有的说元帅喜欢标新立异,故意猎奇;有的说元帅是以此显示自己特别重视装甲兵的用途。随着猜测的传播,士兵们深刻地记住了元帅,深刻地记住了元帅亲临前线的场景。

后来,还是蒙哥马利本人揭开了军帽带两只帽徽的秘密。原来,蒙哥马利元帅是出于具有实际价值的动机,才戴这样的帽子的。他认为,一个统帅人物要在部队中具有威信和感召力,就必须使下级官兵经常能够在前线看到他。这种认识来自于蒙哥马利的亲身经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蒙哥马利担任排长和上尉参谋,一直让他深感遗憾的是,他从未见过自己部队的总司令。蒙哥马利认为这是英军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蒙哥马利戴这顶镶有两只帽徽的特殊军帽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部队官兵能够经常看到他,并记住他。他说:“各部队官兵看到这顶帽子,就知道我来了,就知道我对他们的所作所为非常关切,就知道我不只是坐在安全的后方,高高在上发号施令,我是和他们站在一起,并肩作战。”

两只帽徽的小小军帽,成为了蒙哥马利元帅的象征,成为了元帅深入一线与士兵携手并肩的标志,成为了鼓舞士气提振军心的旗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关于诚信的名人故事——济阳商人

全文共 312 字

+ 加入清单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的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淦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他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魔术师名人刘谦的成长故事

全文共 1403 字

+ 加入清单

刘谦幼时在某百货公司看到魔术表演,引发了他对魔术的热忱,7岁时开始自学魔术,8岁时开始尝试表演给同学看。他所表演的第一个魔术是,先把一枚硬币吃进嘴里,再把它从后脑取出来。刘谦从东吴大学日本语文学系毕业后,最初只想当一个平凡的上班族,下班后做业余魔术表演。但是,他多次应征工作皆无所获,故决定以魔术表演维生。有些网友宣称“破解”了刘谦的魔术,刘谦颇不认同这种行为;刘谦又说,这些“破解”都不正确。刘谦认为,“挖空心思破解魔术”是魔术观众的“不正常的欣赏习惯”,而且这种习惯“很累人”;他认为,魔术观众应该像看电影一样的欣赏魔术师的表演,而不是研究破解魔术。

刘谦,唯一曾受邀至拉斯维加斯及好莱坞魔术城堡演出的中国台湾魔术师,也是台湾获得过最多国际奖项肯定的魔术师。表演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并多次受邀至国际性魔术大会担任嘉宾演出。其前卫的风格及惊人的创意,俱获海内外同行之赞赏。是在全世界的同业间,最具知名度的台湾魔术师。

非凡的国际观及不断的自我充实是他的独特之处,为了充实专业领域及格局,同时还涉猎音乐,舞台美术,剧场,工业设计,电视,广告,摄影等等的艺术相关知识。在业界有“魔术活字典”的称号。 目前在台湾地区、日本及欧美各地活跃当中。并多次受邀至世界各地的国际性魔术师大会担任演出嘉宾及专题讲座的讲师。

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已经名闻天下的魔术师,从没有正式拜师学魔术,而且一直“不务正业”:中学时他好玩电脑,上大学时则报了日语专业,毕业出来后却又爱上了唱歌,但绕了十几年,刘谦终于还是当上了职业魔术师、星空卫视《魔星高照》的节目主持人。

七岁时开始对魔术表演产生兴趣,1988年由世界着名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颁发“全国儿童魔术大赛冠军”。由于兴趣使然,于求学期间仍不断钻研魔术知识及技巧,并受教于多位国内外大师。自东吴大学日文系毕业后,开始与日本魔术界交流频繁。

2000年于大阪“Internation Magic Convention In Naniwa”国际魔术大赛,荣获舞台魔术部门冠军及特别奖。

2001年于上海国际魔术节,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三十多位魔术高手进行角逐,获得银牌奖,并且为唯一获奖华人。

同年获世界杂技界最高荣誉吴侨国际艺术节魔术比赛铜狮奖,也是唯一获奖华人。

也在此年,开始于中国STAR TV电视台主持及策划常态性电视节目“魔星高照MAGIC STAR”,其独特的创意及极具亲和力的表演风格极受大众的好评。

2002年受邀于上海电影节演出。

2003年 曾经与人共同制作卫视中文台魔术表演节目《魔星高照》,并亲自担任该节目主持人,而家喻户晓。同年12月,刘谦获得财团法人日本职业魔术协会全体会员票选为“年度最佳外国魔术师”。

2007年,年中起,刘谦在综艺节目《综艺大哥大》中,固定担任魔术竞技单元〈大魔竞〉评审之一,并担任魔术表演单元〈刘谦 Magic Show〉主持人,在〈刘谦 Magic Show〉中以固定台词“见证奇迹的时刻”一语成名。

2009年,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表演近景魔术《魔手神彩》,其中包含近距离魔术(近景魔术)“橡皮筋”、“硬币进入玻璃杯”及“戒指进鸡蛋”三个部分。8分钟的表演,精彩绝伦,从此红遍中国大陆,为十三亿观众所熟悉。在观众网路票选“最佳《春·晚》节日”中,《魔手神彩》以55,250票赢得“曲艺、其他类”第一名。同年3月,与汪涵合作主持湖南卫视魔术节目《金牌魔术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经典古代名人故事8:齐桓公管仲与鲍叔牙

全文共 911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686年的冬天,齐襄公被手下将士杀死,他的弟弟公孙无知被立为齐王。没几个月,公孙无知又被手下大臣给杀掉了。流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和寄居在鲁国的公子纠得到消息后,都觉得自己继承王位的机会来了,急忙打点行装回国。

管仲是公子纠的军师,他提醒公子纠说:“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离齐国很近,如果他抢先一步回到齐国,我们就没戏了。”于是,管仲先带一队快马去拦截公子小白,让鲁国大将曹沫带另一队人马赶往齐国。

管仲带着人马赶到莒国和齐国的交界处,正碰上鲍叔牙从莒国带了一队人马,护送着公子小白而来。

管仲上前拦住去路,问道:“敢问公子要去哪里?”公子小白回答说:“我回国办丧事去啊!”管仲撒谎说:“您的哥哥公子纠已回到齐国操办此事了!”

鲍叔牙喝斥管仲:“如果公子纠真的回到齐国,你干嘛还带人来拦截我的主公呢?”命令部队火速前进。

管仲见状,搭弓取箭,朝公子小白射去。小白大叫一声,栽倒在车上。管仲带着人马飞逃而去。

没想到,管仲这一箭恰好射在公子小白的带钩上,没伤到人,公子小白是装死。这个公子小白,史称齐桓公,春秋时期五位霸主之首。

管仲自以为射死了公子小白,回到公子纠身边,与曹沫一起护送公子纠继续向齐国进发。到齐鲁边界时,齐国使者拦住了他们的车马,说:“齐国新君公子小白已登基,请你们离开齐国。”

管仲一听,才知自己没把事情办好。他杀了齐国使者,公子纠命令大将曹沫攻打齐国,结果大败,公子纠和管仲又逃回了鲁国。

公子小白命鲍叔牙领兵30万攻打鲁国,鲁国连连败北,鲁庄公派人与齐国讲和。公子纠与齐桓公本是一母同胞,齐桓公不便亲自杀掉公子纠,就请鲁国代为执行。公子纠的辅臣管仲和召忽是齐桓公的仇人,要带回齐国处置。鲁国于是杀掉了公子纠,将管仲、召忽二人交给鲍叔牙。召忽不愿返齐受罪,自杀身亡。管仲作为囚犯随鲍叔牙返齐。

到达齐鲁边境时,鲍叔牙放了管仲。回国后,鲍叔牙对齐桓公说:“管仲乃天下奇才,您不可不得,我可以助您治理齐国,然而管仲可助您称霸天下。”齐桓公不计前仇,亲自出城迎接管仲,任命他为相国,从此齐国走上了称霸之路。

管仲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二人的友情,为千古称颂,而这其中又与鲍叔牙知人善谏、齐桓公胸怀大度是分不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现代名人小故事:身残志坚张海迪的传奇一生

全文共 513 字

+ 加入清单

早就听父亲讲过张海迪姐姐的故事,今天阅读完《张海迪的故事》这本书后,我真正明白了“身残志坚,顽强拼搏”的含义。

张海迪五岁时患脊骨骨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家里自学完中学课程。十五岁,便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地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的英语小说,还当过无线修理工。《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讲述的就是张海迪的故事。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从非凡和毅力学习和工作,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看到这位与疾病顽强搏斗的身残志坚的女性,我不由得想起街头乞讨为生的健壮的青年,想起整日麻将虚度光阴的人们。他们有着健康的体魄,却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勤劳勇敢的志向。平时,有些人总以这样那样的理由作为没有取得成就的理由。但是和张海迪相比,这些借口是多么微不足道呀!

遇到困难不退缩,这就是张海迪。做困难面前的强者,这是张海迪给我的启示。这本书真是影响我一生的书,我将以海迪精神为目标,勇敢向前,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和校长的一面名人故事

全文共 809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点了,准备从图书馆回去,就在四楼那里等电梯,突然走来了一身穿军装的人也来等电梯,这不是我们的邱校长吗?还没等我说话,他对我笑了笑,好像还说了一句你好,我叫了一句“邱校长”,以前只是在学校的屏幕上看到他,今天这么近距离的看见他,反倒有点不太确定,但还是觉得就是,所以叫了那句“邱校长”。

我们在四楼等,原来电梯还在升去五楼,校长摁那个按钮,觉得奇怪它怎么不在四楼停,后来恍然大悟,其实,以前我也有过这样的困惑,原来五楼没人按按钮,它还是会上去。又来了一个人,大叔级别,我们三个人就一起从四楼开始坐电梯,那大叔对校长很热情,让校长先上先下电梯,我却不然,我倒第一个进了这个电梯。

二楼停了,进来个小伙子,校长问,你学什么专业的?他好像说是了,广告设计,然后还问他大几了,邱校长说,四楼那里在弄一个面试还是什么东西,说这个同学等下可以坐电梯上去看一下,说他的专业可能会被需要,还说到了那里,说是邱校长介绍我来的。

这个时候我突然想起电视里的那些画面,我应该借这个机会,好好跟校长沟通,说我是什么专业的某某,因为一般电视情节就是这样的,我没有选择说话,因为不知道说什么,因为明白太多话会是客套,明白我还没到那可以自荐的地步。

接着二楼又停了下,是两个女生,我敢保证,她们肯定不认识眼前这个人是校长,而校长,也正和那个小伙子一路都在交流。

一楼到了,我们都下去了,校长走到了图书馆左侧的咖啡厅,说着这里要怎样摆放的事宜,那时候我在想,要是等下一起出门,我会说一句再见,那是一种礼貌,礼貌而已!

突然想起我们现任的一个老师,她说她以前看见领导就躲,胆子特别小,后来自己慢慢克服了这个,现在看到领导会打招呼,因为其实那些客套寒暄的话,其实很重要,毕竟我们需要和很多人打交道,那种寒暄的本领需要,它不是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它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礼仪了。

我们不需要自命清高,也不需要去刻意讨好,只是需要把握好这个度,不容易,尤其是踏入社会的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