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观后感(汇编20篇)

1936年10月红军到达蒙古与军领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活动简报,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3609

作文

624

2024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观后感

全文共 691 字

+ 加入清单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而矢志奋斗;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必须把握方向、统揽大局、统筹全局,为实现我们的总任务、总布局、总目标而矢志奋斗;必须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而矢志奋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而矢志奋斗。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伟大长征精神,是党和人民付出巨大代价、进行伟大斗争获得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使之成为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我们军队、我们民族不断走向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长征胜利8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波澜壮阔的伟大长征,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我们这一代人,继承了前人的事业,进行着今天的奋斗,更要开辟明天的道路。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激励和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发愤图强、奋发有为,继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800字,抗日战争阅兵典礼

全文共 99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中国抗日战争暨法西斯战争胜利71周年纪念日,所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举办了盛大的阅兵典礼

首先,是习主席和夫人彭丽媛迎接并和各国的来宾合影,合影完之后,大家稍作休息,又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准备观礼。

接下来就是军人们的合唱团奏唱歌曲,气势之磅礴,声音之洪亮,使我和妈妈感觉自己仿佛也是其中的一员,忍不住想引吭高歌一曲。唱完后,主持人才宣布纪念活动开始,鸣了70响的礼炮,在这同?保说囊钦潭右部甲哒剑急干欤喙琛?

升国旗了,在场的所有人,无论是老兵,还是习主席,又或是大人小孩,所有人都目视红旗,敬礼。

升完国旗后,习主席发了言,然后站在缓缓开动的车上,对路边的军人们一一致敬。然后,就是最重要的阅兵了!

阅兵的过程很长,一开始,先是十几架飞机摆成“70”从空中飞过,寓意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然后就是各种新型武器的展示,许许多多个装备方队一一走来。地面突击、战略打击、海上攻击等方队,都装有导弹,威风凛凛地走过,特别神气。而信息支援和无人驾驶侦探机,则充分地向我们展示了当今科技的发达,而最后,还有医疗方队,为了保障军人们的安全和健康,这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支大队伍。看着一个个装备方队从眼前走过,不得不感慨,从1945年抗战胜利那一天到今天2015年9月3日,70年的时间,已经让中国从一个晕晕乎乎的小孩子,变成了一个在经济、装备等方面都成长迅速的巨人。

而祖国的“狼牙山五壮士”英模部队方队和其它国家的方队,也深深地震撼了我。看到那些齐步走着的军人,只有一个想法:齐!没错,军人,本来就是以纪律严谨闻名的,而参加阅兵的军人,高矮胖瘦都差不多,也是经过层层选拔选出来的,举手抬足之间,所有的人都整齐划一,就像机器人一样,迈着整齐的步伐,踏在天安门广场上,所有人都目不斜视,因为,这,可是为了自己祖国的荣耀!

这个时候,无论是白种人、黄种人还是黑种人,都是为了自己的祖国,而努力做出最标准的动作,做出最好的自己!

临近结束,还有几排空中梯队,最后那一排,拖着长长的彩色“尾巴”,在天空中留下自己的印记,像美丽的彩虹,五颜六色,不禁一阵激动。

最后,就是千万只和平鸽被放飞到蓝天上,寄托着我们的美好希望,飞向广袤的天空!

战争像一面镜子,反映出和平的美好。多希望,这些被放飞的和平鸽寄托着我们对世界的期望,寄托着我们对和平的热爱,将和平洒向美好的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长征观后感

全文共 974 字

+ 加入清单

而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只有16岁的少年,在战火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他没有像个英雄一般冲锋陷阵,他表现得只是一个正常孩子在失去亲人后的悲痛与恐惧。影片一开始我们就见到像个无头苍蝇一般的王瑞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下被父亲背在背上保护着,他太平凡了,没了任何主角光辉,就像一个毫不起眼的群众演员等着谢幕一样。然而他并没有倒下而是在长征道路上被越磨越锋利越来越勇敢,当他在战火中涅槃重生时,那个瘦弱的少年消失了,眨眼间他变成了一个高大而光荣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人性的光辉在他身上闪耀着。

长征途中不乏这样的少年战士,他们饱受战火摧残和亲人离别之痛,告别家乡,告别父老,告别昨日的过去,加入队伍只为迎来民族美好的未来和明天。他们铸成了长征路上移动的长城!这部影片中,有三个字让我很感动:跟着走。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包含了无数人的信念与力量;简简单单的三个字,瑞伢子的父亲说过,瑞伢子说过,毛主席说过,曾连长说过-----无数的人都说过。因为,他们始终相信,跟着共产党走永远是正确的。所以,尽管党内有不和谐的音符在,我们也不能一口否决了整部曲子。

我们要始终相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跟着走,正是有了这样的坚定不移的信念,我们得见今日幸福的生活。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奉献与牺牲就不会有今日的明媚阳光看到湘江战役时,我突然想: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文字来描述曾经的长征?长征是伟大的,因为他见证了一个内忧外患的民族的成长史;但同时他又是沉重的,因为他让许多人失去了生命。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由于某些人的错误指挥,湘江边上尸体成山,其中就有瑞伢子挚爱的父亲的尸体。那一条条鲜活的生命眨眼之间就悄无声息地消失了。看到这里,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长征路上有太多需要我们细细体会的精神太多留给我们思考的镜头。在那样一个炮火纷飞的年代那些真诚那份赤子之心都是出自心中的情感流露。这便是为什么我们在和平年代依然崇尚长征精神,不为炫耀,不为宣扬,而是激励一代代炎黄子孙,告诉我们曾经有那么一个民族他们奋起反抗不畏强敌用生命筑起一道道长城保卫着属于他们的国土家园。长征,永远都不是一件过时的陈旧往事,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长征的脚印将延续下去,直至永远!古有秦始皇修筑长城抵御侵略,而今长征啊,你筑起城墙将成为另一道长城保卫着这片曾经千疮百孔的热血土地和它的儿孙!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献礼剧《绝命后卫师》观后感

全文共 2242 字

+ 加入清单

82年前,一支由6000多名闽西子弟组成的“客家军团”,在湘江之畔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直至全军牺牲,书写了军史上惨烈而悲壮的一页,为的是掩护中央红军主力长征。82年后,一个几百人的剧组穿着棉衣忙碌一夏,还原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10月12日,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省委宣传部联合摄制的电视剧《绝命后卫师》在北京举行首播媒体见面会。《绝命后卫师》导演董亚春、编剧钱林森携剧中主要演员共同出席,细述该剧的拍摄故事,同时宣布该剧定档10月17日央视一套晚间黄金档推出。

《绝命后卫师》是中宣部确定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的重点电视剧项目。该剧把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红三十四师作为故事的原型,将史料和艺术相互结合,聚焦的是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重现红三十四师广大指战员在生死存亡时刻顾全大局、英勇战斗的壮阔场面。

客家雄师绝命后卫,闽西英烈浴血湘江,这是一个真实群体英勇悲壮的故事。八十多年过去,这段史实在历史的进程中始终鲜为人知。

据导演董亚春介绍,这段历史在军事史料记载方面几乎是空白,这和全师将士几乎全部阵亡有关,找资料很难。“整个剧基本上遵循历史真实和红军长征大的历史背景,但也有很多描写做了逻辑上的推演,细节上有创作。”

“80年前的一段悲壮史实,却找不到恰当的艺术表达手段,更不知道怎么被现在的年轻人所接受。”钱林森表示,其最初剧本创作资料全来自于网络已知的少许资料,直到后来,通过资料收集和走访,一张烈士名单上千余个极为朴素的名字刺激了他。“一看就知道是一群普通的苏区老乡,在红军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为保卫苏维埃毅然投红,把家一扔就走,再也没有回来。这样,忽然就感到这些小人物扑面而来。”

《绝命后卫师》有5条创作框架,即大格局、小人物、好故事、重创新、强团队。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绝命后卫师》总制片人芶鹏表示,“这部剧注重讲好故事,每个人物的故事都是可以连接起来的。这支部队包罗了各类人物,有的不乏过人之处,更重要的是,观众可以从这部剧里看到红军战士的铮铮铁骨。红三十四师的全体官兵,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为实现革命理想不惜牺牲生命,这正是剧中弘扬和赞颂的长征精神,也是我们当下这个时代很多人所缺乏的。这也是该剧的精神内核和创作主旨。”

《绝命后卫师》区别于以往许多重大革命题材主要写敌我双方的领袖,该剧“切入点”比较低,把描写刻画的重点放在基层指挥员和普通士兵身上,聚焦红军战士的英雄群像:夫妻红军,父子红军,兄弟红军,还有投红士兵等另类意义上的红军战士。“他们更接地气,更能体现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董亚春表示,“这些小人物的心路历程和他们的情感,让剧作创造起来更游刃有余一些,创作空间更大。”

红三十四师的绝命后卫任务是一项向死而生的悲壮任务,而这种悲壮是一种灵魂的集体升华。董亚春表示,《绝命后卫师》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红三十四师的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他们最高贵的自我牺牲精神。“无论是指挥员还是小人物,当他们从农民成长为无畏死亡的伟大战士,当个体命运与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一个个卑微的生命就此变得无限荣光,生活也因此变得波澜壮阔。”

作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献礼片,《绝命后卫师》选在长征的出发地福建长汀拍摄。长汀是革命老区闽西根据地,在那里,随时随地可听到真实的历史故事。随时可穿越到那个时代的剧作中。据董亚春介绍,影片中的2个故事就是取材于长汀当地的真实故事。一个闽西大地土生土长的农民,把自己的6个儿子送上了战场,最后全部牺牲,老人为此哭瞎了眼;另一个是丈夫当兵、妻子一等就是75年的故事,这些鲜活的素材都成为了《绝命后卫师》的人物原型。“当时听到这些故事感到很震撼,简直无法想象。”

红军长征是一项艰苦卓越的远征,而《绝命后卫师》的拍摄也同样是一场艰难的战斗。

红三十四师最后全师阵亡,很悲壮的历史,但是怎么去描写和表达这个悲壮?剧中牺牲的场景中,人物在生命最后弥留之际出现的幻觉,比如木子李最后看见妻子生下的儿子,还有爆炸的硝烟随波而去,寓意着那些英雄的名字将血染湘江,比如陈树湘母子最后一脸平静与儿子对话的情境,极具精神意境……

钱林森表示,“全军覆没不是说每一个人在枪口下倒一下就完了,重要的是要写他们在生死抉择那一刻怎么把人性当中最光彩,最美的闪烁出来。”

“在生死最后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牺牲留给自己,父亲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子,哥哥把生的希望留给弟弟,丈夫把生的希望留给妻子……这个戏有很多浪漫主义的处理方式,这些人性当中最美、最高尚的牺牲精神,都牵动了亲情关系,最后落点都在人情、人性上。从个体到群体,红三十四师是牺牲自己来换取中央顺利突围,保证中央的全身而退,这种牺牲精神可能是我们这部戏里最主要的主题。对于生死的认知,是我们全力去表现的。” 董亚春如是说。

虽然这部剧有些情节非常悲壮,但这不是一部“悲剧”,红三十四师打的是一场“胜仗”,因为他们完成了上级派给他们的后卫作战任务。历史上师长陈树湘受伤被俘后,用手扯断自己的肠子自尽。但在《绝命后卫师》中,陈树湘并未如历史一般在屏幕上倒下,而是冒死掩护了几个少年红军过牯子河追赶主力部队。“以比较抒情的方式来结束,也是想寄托这样一种感情,这里就有浪漫主义的东西。这几个少年红军历史上并没有记载,这是我们对红三十四师的文化期许。虽然这个师全军覆没了,但是不能让所有人都倒下,这也是我们后人寄托的一种希望,希望他们能有几个人回来。”董亚春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战争片观后感

全文共 650 字

+ 加入清单

原本只是想看看冯小刚的电影,调剂下心情,放松身心,满足以下自己的小资情调。

结果是轻松的走进去,脚步沉重的走出来。

原本以为自己长大了,上学时学校组织看革命教育电影时的那种感动和使命感已经离我越来越远,以为自己不会再那么感动,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知道,我还是很多年前那个看着“打仗片”就会激动的热血澎湃的孩子,而自从看了兄弟连和拯救大兵这样写实的国外军事作品,就一直期待着,梦想着什么时候我们也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今天,我多年的梦终于实现了,让我心满意足而又充满期待。

作为部队大院里长大的孩子,好像天生骨子里就有着那种热血和天赋的责任,对于军绿色也有着非同一般的热爱和崇拜。

我们的军人让人敬佩,不仅仅是过去的战争,也在今天的抗洪,更在日后的对台都会以生命来捍卫祖国的尊严和人民的利益。大国崛起里讲过什么样的国家算得上是真正的大国,其中军队和教育都是国家的脊梁。

想到这里,我觉得,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里高调宣传集结号,是有意义的。

我们的社会在发展中丢掉了很多好的传统,但是,有些精神是需要我们继承的,一个崛起的大国,不仅要有实实在在的实力,更要有种精神,一种让人不敢小觑的精神,集结号让我们看到了这种精神。

我们的战士不怕死亡,面对死亡也没一个孬种,但是,在以人为本的当前,影片也融入了对生命的探讨,那就是如许三多般的“有意义”。我们的战士要求被承认。

我想到了现实生活,其实我们也没有什么要求,工作苦点累点是不怕的,付出没有收获也是正常的,只是组织上一句安慰的话,心里暖暖的就足够了。

我们活得也是很有意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敬礼—抗日战争的老兵作文800字

全文共 814 字

+ 加入清单

每次我到外公外婆家时,总会看见外婆坐在书房里拿着一个神秘的小盒子,她用毛巾轻轻的擦拭着小盒子里的东西。小时候我一直很好奇那里面到底装的是什么?现在我长大了,外婆终于让我看到了那个神秘盒子里的东西——勋章!那是一盒子各种各样的勋章,虽然看起来已经有些陈旧了,可是每枚勋章都被外婆擦得闪闪发亮。我很好奇,便问外婆:“外婆,您可以告诉我这些是谁的勋章吗?这些勋章是不是有什么故事啊?”外婆拉着我坐在了椅子上和我讲起了关于勋章的故事。

“宝贝,你的老外公是一名老红军战士,他参加过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这些勋章都是老外公曾经的战功。”哇!我有一位这么厉害的老外公,我觉得好骄傲啊!外婆接着说:“在1935年,老外公和他的战友们为了北上抗日参加了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那一路上他们要翻过一座座的雪山;爬过一块块的沼泽;穿过一片片的森林。饿了啃树皮、挖草根,渴了吃雪块、喝雨水,一路上历经了千辛万苦。”听了外婆讲的这些我都震惊了,我所知道的仅仅就是每年的9月3日是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每年的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我不知道这其中还有这么多的曲折故事啊!外婆告诉我:“南京大屠杀是日军侵略中国犯下的最凶残、最暴力的罪行。日军烧毁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屠杀了30万的中国平民,这场抗日战争整整持续了8年,如果没有像老外公一样的千千万万的红军,中国就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老外公也是在那场战争中被弹片从颈部击穿了左耳,造成了终身残疾,而且在那场战争中,老外公身边很多很多的战友都牺牲了!”外婆说着说着已经泪流满面!

今天的我们在祖国的怀抱中幸福快乐的成长,我们在五彩缤纷的城市生活、在环境优美的学校学习;我们有相亲相爱的家人、有亲密无间的伙伴;所有这一切都是我们的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我以我的老外公为荣!我向所有的老兵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我喜欢梁启超先生的话: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新中国的新一代,我们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抗日战争70周年纪念谈钓鱼岛的归属

全文共 2943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70年前,中国开始了抗日战争,当年,无数爱国同胞投入其中,为中华民族的英勇斗争和伟大复兴,做出了自己的卓越贡献。今天,中日之间钓鱼岛争端再起,作为讲责任、勇担当的一中人,有必要对此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位于东海海域,台湾省的东北,是我国最东端的岛屿。它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等八小岛组成,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多,其中钓鱼岛约4平方公里多。台湾称其为钓鱼台列屿,日本称其为尖阁诸岛。

首先,我们要明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

最早清楚写明钓鱼岛的史册,是1403年中国明朝出版的《顺风相送》一书(该书现存于英国牛津大学);明清时期,琉球国(即今天的日本冲绳)是中国的属国,中国多次派出使者出使该国,在他们的各种着述中,很多次提到:经过钓鱼岛之后,才进入琉球地界。这表明钓鱼岛不属于琉球国,也就不属于今天的日本。同时,明朝官方的《筹海图编》等许多地图也一再标注了这些岛屿的位置与名称,这反映出钓鱼岛在明代就属于中国的海防区域。诸多史实清楚地说明,明清两朝政府视钓鱼岛为中国领土。即使许多日本着名人物,如历史学者井上清教授等也持相同态度。

同时,从地质来讲,钓鱼岛也是中国的领土,它是台湾山脉延伸海底的凸出部分,其所在的大面积大陆礁层,累积了长江、黄河等大河冲下的沉积物。中国的渔民,也自古以来将其作为渔场。

其次,我们要了解:在近现代历史的演变中,钓鱼岛争端渐起。

1879年,琉球国被日本所吞并,成为其冲绳县。此后,附近的钓鱼岛成为日本的侵夺目标,1884年,有日本人古贺辰四郎登陆该岛从事生产。1895年,甲午战争中的日本内阁决定将钓鱼岛并入冲绳县。第二年,日本政府将钓鱼岛“租借”给古贺家族,建设码头、加工厂等。1932年,又将其非法卖给古贺家族,成为其所谓“私产”。岛上曾有90多户日本人家从事劳动生产。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岛上居民撤出,钓鱼岛再次成为无人岛。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1943年,中美英签署《开罗宣言》,明确规定,“要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日本亦将被逐出于其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也就是说日本不仅要归还中国所有领土,而且还应放弃它所侵占的其它所有领土。)1945年,中美英三国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强调,“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也就是说日本其它小岛的主权由中美英等国决定。)9月2日,日本政府签署《日本投降书》,宣示“承担忠诚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项规定之义务”。这就意味日本放弃了其所攫取的所有中国领土,中方认为,这当然包括作为台湾所属岛屿的钓鱼岛。而1951年日美等国签定《旧金山和约》,授权美国托管琉球群岛及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中国政府没有签署,拒绝承认该条约。

60年代末,联合国远东经济委员会在海洋考察中,提出钓鱼岛附近可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进入70年代,港台地区和留美学生在各处掀起保钓运动。1971年,《开罗宣言》签字国之一美国将冲绳和钓鱼岛移交日本,海峡两岸政府随即提出抗议,申明钓鱼岛列岛是自己的固有领土。(美国后来表示:在钓鱼岛的最终主权问题上采取中立态度。)这一时期,日本的古贺家族又将几座岛屿先后“转卖给”栗原家族。1978年,大陆两百多艘渔船到有关海域宣示主权。这一年,中日双方签署《中日友好和平条约》,共同承诺“发展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在相互关系中,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1979年5月,邓小平在接见日本议员时表示,可考虑在不涉及领土主权情况下,共同开发钓鱼岛附近资源。80年代,对于海洋争端问题,中国逐步形成“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思想。

1992年,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以立法形式重申钓鱼岛为中国领土。1996年,香港保钓人士陈毓祥登岛不幸遇难,台湾千艘渔船驶往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宣示主权。进入21世纪,大陆保钓人士继港台爱国人士多次登岛之后,也成功登岛。

今年以来,中国政府为扞卫钓鱼岛主权,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3月,中国公布了钓鱼岛及其部分附属岛屿的标准名称;4月,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发起捐款购买钓鱼岛运动;7月,日本政府决定由国家出面购买钓鱼岛;9月10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公布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线;9月11日,日本从栗原家购买钓鱼岛,企图实现所谓“国有化”。

总而言之,对于钓鱼岛争端,中方认为: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日本暗自霸占,二战战败后根据国际法应该予以归还;日方则认为:日本实现了首先占领和长期有效控制,中国从未有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也长期未提出异议,钓鱼岛并非是日本承诺放弃的领土。

以上这些就是关于钓鱼岛争端的部分来龙去脉。作为“关注世界形势,关注社会变革,关注生存环境,关注突发事件”的一中人,有着深深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意识,我们要坚定地扞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的利益。同时也要理性地采取行动。

今天,当我们漫步于长沙闹市区,中山路、黄兴路、蔡锷路等路名会浮现于我们眼前;当我们攀登岳麓山,黄兴、蔡锷、陈天华、焦达峰、刘道一……一座座烈士墓为我们所瞻仰。这些先烈们,当年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后,面对日本欺凌下的耻辱,将满腔的愤怒转化为四处求学的动力,他们发愤读书,牺牲奉献,谋求民族的觉醒、自立与自强,为民国时代赢得抗日胜利打下坚实基础!

回顾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多少一中人投笔从戎,挽救民族危亡,同时也有多少一中人在颠沛流离中坚持发愤读书,为胜利后的国家建设积极做准备。如总理朱镕基、省委书记熊清泉、法学家郭道晖、还有谭靖夷、唐稚松等多位院士……正是他们的这种坚持与接力,使那些为民族洒热血的学长和同学实现了更高的价值!彼此的付出,都因而变得更有意义!

希望广大同学以我们的先辈为榜样,以我们的学长为榜样,越是紧要关头,越要为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人民的幸福、安康、自由、进步而好好读书,不断进取塑造自己;越是大是大非面前,越要站在国家民族长远利益上,在思想和行动方面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团结起来建设国家。赢得国家尊严的,不是大家对他者的仇恨,而是每个人的自信自尊;推动国家强大的,不是大家的愤怒,而是每个人的强大。这种强大,是这样组成的:务实诚恳的工作学习态度、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进取信念、理性文明守法的公民意识、薪火相传的文化使命感……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中华民族经历了一场世界上最长的反法西斯战争,我们用自己的空前团结与坚韧,改变了民族的命运。今天,早已告别战争,进入到和平建设时期,我们更应该空前团结,用更好的学习,更高的素养为书写民族的兴旺,尽一名学子的责任。

请深深记住我们的校训:“公、勇”二字,是用非常坚实的“勤、朴”二字作支撑的。让我们在一中的校园里扎扎实实地认真读书,学会全面、客观、理性、深刻地思考,为“天下有大事,要有一中人;天下有大事,必有一中人”的社会担当,打下最坚实的基础吧!

我今天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和同学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抗日战争征文

全文共 537 字

+ 加入清单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一首《歌唱二小放牛郎》传唱了许多年,这优美的旋律,以及动人的故事,真的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王二小是中国少年抗日的小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来源的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居住的家乡是八路军的抗日根据地,所以经常受到日本鬼子意料不到的“扫荡”。王二小不但是儿童团的团员,不仅如此他还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着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预防日本鬼子来“扫荡”,好把敌人引到八路军的埋伏圈,他也做好了死的准备。

1942年10月25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由于地形不熟悉,所以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东张西望,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下来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日本鬼子在后面,他走在前面带路,为了保护、转移、躲藏的乡亲们,王二小用自己的头脑,把日本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里,而敌人却毫不知情。突然,四周响起了枪声,当日本鬼子发现上了当,气急败坏的将王二小杀害。牺牲时,王二小年仅13岁。最后八路军从山上冲了下来,消灭了全部的日本鬼子,所有乡亲们将王二小的尸体放在担架上,呼喊着王二小的名字,但是王二小再也听不到了。

虽然王二小牺牲了,但是,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作出的贡献,永远不会忘记王二小这个抗日小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观后感

全文共 229 字

+ 加入清单

要从红军长征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团结的力量、纪律的力量、人民的力量,铸牢军魂永不动摇,备战打仗永不懈怠,赓续传统永不变色,践行宗旨永不忘本,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的部署,在新的长征路上,不断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坚定人民立场,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四个意识”,不断为真理而斗争,奋发有为干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谱写湖北改革发展和“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新篇章。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年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手抄报内容及图片

全文共 4441 字

+ 加入清单

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根据远东军事法庭裁判:“中日战争”应从1928年皇姑屯事件开始)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1928年6月4日清晨,奉系军阀张作霖(当时是中华民国总统)的专车开到皇姑屯车站以东的京奉、南满两铁路交叉点的桥洞时,轰然一声巨响,专车被日本人事先埋在桥下的炸药炸得粉碎,张作霖身受重伤,倒在血泊之中,四小时后不治身亡。这就是当时轰动中外的“皇姑屯炸车案”(皇姑屯事件)。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日军得寸进尺,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日本强占东北后,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但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前,未能形成全国性的民族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进攻,第29军奋起抵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8月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同样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抗战。

中国共产党面对民族危亡的严重形势,率先捐弃前嫌,主张国共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共同挽救中华民族。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就此同******进行了多次谈判。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为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根本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督促下,1937年9月,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宣告成立。

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当时,日本侵略者把******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所以由******军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在全国抗战初期,******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先后进行了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但是,由于******在政治上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在军事上则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所以,尽管******军队的许多官兵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战局仍非常不利,先后丢失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国民政府亦迁都重庆。而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条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的路线。1937年8月下旬,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八路军全军共四万六千人,下辖三个师:第一一五师,林彪任师长,聂荣臻任副师长;第一二○师,贺龙任师长,萧克任副师长;第一二九师,刘伯承任师长,徐向前任副师长。10月间,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也改编为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开赴华中前线。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主要从战略上配合******军作战。1938年6月蒋介石命令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南岸大坝。此举虽然暂时阻挡了日军南下,但是也造成了黄河下游的大规模水灾,造成上百万民众直接死亡或间接因饥荒而死,造成当地民众对******的不满。

第二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使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一些大城市,广大农村均控制在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手中。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问题,批判和克服了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在此阶段,日本的侵华方针有了重大变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日本侵略军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艰苦的斗争,坚决地进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在黄土岭战斗中八路军利用大兵团伏击的战术与日军第二混成旅作战,击毙日军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

在日本政府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投降。1940年3月,他在南京成立了伪国民政府,组织伪军,协同日本侵略军进攻抗日根据地。国民政府组织的三次长沙会战和1940年底的百团大战对日军造成重大打击,1940年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歼灭日伪军4万多人,其中日军伤亡2万多人;1940年的枣宜会战中,张自忠将军率部血战到底,不幸牺牲。1941年薛岳指挥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歼灭日军5万多人。这些大捷一度改变了当时中国国内的抗战士气。一些不受两党直接指挥的民兵组织(如蒙古抗日游击队等)也开始逐步壮大。至1940年7月,第18集团军已发展至近40余万人,并拥有约1亿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近200万的民兵组织。成为华北方面日本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

百团大战后,侵华日军将视线转移至它们的后方——共产党控制的华北地区。开始将前线作战的日军抽调至华北,以维护对美、对华战争物资的流通,1941年底,华北日军兵力达到47万,并集中了傀儡政权中投入战场的全部伪军。为应对共产党方面的游击战术,采用了“保甲制度”来断绝共产党军队与当地民兵的接触,设立无人区,进行三光政策来压制八路军的活动空间。为达到这个目的,日本军队希望利用屠杀来震慑抗日力量,在华北进行了大量的屠杀惨案。并使用了违反国际法的生化武器来作战。其中1942年的冀中“五一大扫荡”,八路军和冀中根据地遭到最严重的损失,八路军伤亡1万多人,日军也伤亡2万人之多,有1万多青壮年被日军抓走充当苦力,战后八路军主力被迫撤离冀中,日军暂时控制了冀中平原。1942年太行区反扫荡中,八路军司令部遭到巨大损失,副参谋长左权牺牲,副总司令彭德怀惊险突围。中国政府根据1941年12月《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应英国政府请求遂以第五、六、六十六军,共十万余人组成远征军。由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罗卓英和同盟国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指挥,于1942年2月先后入缅作战。

另一方面,******的****倾向也日渐增长,蒋介石采取“消极抗日,积极****”的政策,掀起了三次****高潮,妄图消灭共产党和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领导解放区军民一面抗击日伪军的“大扫荡”,一面打退了******的三次****高潮,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至1943年12月,日军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被迫收缩战线,华北方面军停止向抗日根据地的进攻。

第三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战略反攻阶段。1944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与此同时,******正面战场的豫湘桂战役却出现了大溃败的局面,先后丧失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豫湘桂溃败的同时,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发起了滇西缅北大反攻。1944年5月,由卫立煌将军指挥的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发起滇西反攻,先后攻克日军坚固防守的松山、腾冲、龙陵,收复西南失地,将日军逐出国门。由史迪威和郑洞国指挥的中国驻印军也在缅甸北部发起了反攻。中国驻印军先后在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和密支那取得大捷,全歼日军名震东南亚的第18师团,战果辉煌。1945年1月23日,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在缅甸芒友会师。中国军队收复滇西失地,打通中印公路,取得滇西缅北反攻的胜利。

1945年,八路军、新四军向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春、夏季攻势,扩大了解放区,打通了许多解放区之间的联系。当时,由于******军队主力分散在中国的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日军占领的大部分城镇、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区都处在解放区军民的包围之中,因此全面反攻的任务,自然地主要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军队来进行。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德军正式向盟军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战争宣告结束。1945年8月,美国军队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作战胜利,逼近日本本土。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

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8月9日,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在一切可能的条件下,对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美、英、苏、中四国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9月9日,在南京陆军总部举行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上,日本驻中国侵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代表日本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并交出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至此,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战争结束时,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接收投降伪军146万余人。

关于八年抗战中国的损失,抗战胜利后,抗战赔偿委员会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指出,沦陷区有26省1500余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我军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其他因逃避战火,流离颠沛,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不可胜计。直接财产损失313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204亿美元,此数尚不包括东北、台湾、海外华侨所受损失及41.6亿美元的军费损失和1000多万军民伤亡损害。此外,七七事变以前中国的损失未予计算;中共敌后抗日所受损失也不在内。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8月15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951年8月13日,周恩来总理签署中国人民政府政务院通告,规定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更多的节日作文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9月开学第一课2024观后感作文:长征精神

全文共 1149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起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两年中,红军长征转辗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他们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出的英雄史诗。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

长征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的航船终于有了一位能驾驭其进程的舵手!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为代表的一批党的领袖人物,

“长征”属于世界。长征精神,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抗日电影《邱少云》观后感

全文共 598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里,我观看了一部电影,名叫《邱少云》。电影里的故事情节深深地打动了我。

1952年10月,邱少云和他的连队接到了上级的任务,要到391高地去埋伏。因为那里会有敌人出没,于是他们就穿着绿军装,头戴草编的帽子。风一吹,阵地上的草动,战士们头上的草也随风飘动,这样就看不出有人埋伏的痕迹了。就这样,战士们已经连续趴在那里18个小时了。突然,有敌军出现了,他们边走边观察周围动静,因为害怕有埋伏,所以试探性地发射了一枚炮弹。这枚炮弹正好落在邱少云的后面,顿时熊熊大火就烧到了他的身上。邱少云把冲锋枪压在身下,一动不动,然后对附近的战友说:“这次爆破的任务就交给你了。”大火无情地燃烧在他的身上,他觉得很痛。可是他深深知道,只要挪动一下,就会被敌方发现,我方的伤亡就会很惨重。所以他咬紧牙关拼命坚持着,没有挪动1厘米,只是用双手紧紧地抓着土地,直到壮烈牺牲。时机到时,连长下令开火,悲痛的战友们高喊着:“为邱少云报仇!!”最后我军胜利占领了391高地,消灭了所有的敌人。在邱少云牺牲后的几天,他被追认为特等功烈士。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点小疼痛,就呲牙咧嘴难以忍受,还要向家长诉苦,博得家长的关爱。而战士邱少云,直接身处熊熊的烈火中,真是无法想象他所承受的剧烈疼痛!这一比,邱少云实在很伟大!我知道,正是邱少云的舍命坚持,那次的战役我军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邱少云这种坚韧不拔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赞颂和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1周年征文:爷爷的抗战

全文共 1794 字

+ 加入清单

爷爷,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保家卫国的大英雄。今天小编就来分享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1周年征文:爷爷的抗战,请各位读者好好欣赏和借鉴。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1周年征文一:爷爷的抗战

我今年9岁了,却从未见过我的爷爷,只见过奶奶家书房的墙上,爷爷那英姿飒爽的将军照片。曾听爸爸说,爷爷是老革命了,他参加过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志愿军,打过好多仗,立过好多战功。爷爷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上学,每天要背几十斤木炭,走几十里的山路,只有把炭卖完了才能去读书,可把炭全卖完的日子屈指可数,常常连肚子都填不饱。爷爷读书非常用功,一次天还没亮,爷爷由于到学校太早,无法进教室,就站在老师宿舍的窗下,借着透过的亮光看书;看到入神时, 竟然不由自主的读出声来;读书声惊动了他的老师,老师见状非常感动,赶忙起身给他开门;爷爷的老师是地下党的地委书记(四川达县地区地委书记),他鼓励爷爷要刻苦钻研、勤于思考。后来,爷爷考中学,以全县第三全乡第一名的成绩享誉村内村外,可又因为家里没钱,爷爷的名额就被有钱人家的孩子顶替了。正是因为这件事,无奈、愤慨之下,老师就把爷爷引向了革命的道路,爷爷参加了红军。爷爷从此将一句话铭记在心:“红军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听爸爸说,抗日战争爆发后,爷爷在八路军115师,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消灭日本鬼子一千多人,大长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的志气。皖南事变后,遵照毛主席的指示,爷爷跟随大将黄克诚带领的一万多名八路军将士,到苏北配合陈毅元帅重新组建新四军;爷爷在新四军三师十旅教导团当政委。1943年,一次跟日本鬼子作战,爷爷负了伤,为了不影响大部队行动,爷爷带着几十个伤病员秘密转移,白天躲在庄稼地里,甚至墓地和棺材里,夜里得靠老乡送食送衣送药,还靠老乡帮助带路,就这样艰苦卓绝地辗转了三个月,终于找到了大部队。爷爷说:“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将寸步难行”。

抗日战争胜利了,今年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爸爸告诉我:“纪念战争是为了记住和平。追忆爷爷是为了不忘为国为民牺牲的抗战英雄”。爸爸教我记住的话,我记在心里,虽然对其中的道理,我只能参透一二,但我知道了,铭记历史和追求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

我的爷爷,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望着奶奶家墙上爷爷那张英姿飒爽的将军照片,我想,也许我不会象爷爷那样成为一名将军,但我要学习爷爷在艰苦环境下珍惜时间,用功读书的顽强;要学习爷爷在战争中吃苦耐劳,奋力拼搏的坚忍;更要铭记爷爷及老革命先辈们浴血奋战,至今历历在目的鲜活历史,因为我明白,历史,是刻在时间上的一首回旋诗,读这首诗,能让我以前人为鉴;悟这首诗,能使我心中更加亮敞、更加向往和平、光明的未来!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1周年征文二:爷爷的抗战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六周年,我请爷爷给我讲讲这段历史。在一天下午,爷爷让我自己从电脑上看了一些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后,爷爷以他亲身的经历,向我讲述了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

最早从一八七五年日本侵略台湾杀害我高山族同胞开始,到一八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侵占我东三省,再到一九三七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对我国发动全面的侵略战争,最后到一九四五年八?十五日本鬼子投降日,日本帝国主义曾侵占了我国三分之二的土地。日本鬼子所到之处,到处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在我国的土地上制造了无数的“万人坑”、“无人村”。

我爷爷于一九三七年生于济南,出生不久,日本鬼子就侵占了济南,老奶奶抱着爷爷加入了逃难的人群,逃回了老奶奶的老家肥城县。可是不久之后日本鬼子又占领了肥城,并且经常到村子里扫荡,乡亲们被鬼子们追赶的东奔西逃,鬼子给老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苦难。1943年老奶奶带着爷爷又回到了济南,住在官扎营西街,正好在当时的“新华院”对面。“新华院”是鬼子在济南建的最大的集中营,关押着中国的抗日军民。爷爷亲眼看见过日本鬼子把中国人捆在树上,用刺刀将他们残杀。鬼子还让大狼狗咬人,将人活活咬死。不仅如此,日本鬼子还在无影山上活埋了大批的中国人。爷爷说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就充满了对日本鬼子的仇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终于在一九四五年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在八年抗战中中国人民死伤三千五百万人,损失的财富更是不计其数。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不忘国耻,发奋学习,长大了为建设我们的问答祖国贡献力量,决不允许任何国家侵占中国的一寸土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抗日战争的观后感

全文共 802 字

+ 加入清单

抗日战争》共分三卷,每卷均有60多万字,第一卷于6月底出版,其余两卷将于其后陆续上市。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120种重点选题中,王树增的《抗日战争》位列其中。

《抗日战争》是一部宏大的历史非虚构作品,它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高度,用国际眼光审视中国抗日战争的发生、发展及结局。作者立足于全民族抗战的全局,客观、全面、科学地评价了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历史地位作用,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敌后战场的中流砥柱作用,全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各阶级、各政党、人民各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团结一致,共赴国难,浴血奋战,不屈不挠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斗争历史。

从史料收集和研读开始,《抗日战争》写作长达六年之久。由于战场广阔,参战人数众多,抗日战争亲历者遍布各地。尽管如此,王树增还是尽可能地查阅文献、踏勘战场、走访战争的亲历者,采集、比对、甄别,力求真实。经过海量阅读和精心酝酿,最后完成总计180万字的巨著。

这部作品以波澜壮阔的文学叙述向最广大的读者解读中日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持久的战争。对于这场残酷的战争所揭示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广大读者认识战争的本质,在实践民族复兴伟业的今日中国,都有着巨大的认知意义和价值。首次全景式反映全民族抗日战争历史

彰显中华民族“不屈服”的民族精神。

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往在讲抗日战争历史的时候,国共两党的矛盾成为影响客观呈现的重要因素。王树增在《抗日战争》中,摆脱了这一思想的束缚和限制,他站在全民族抗战的角度,从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立场出发,全面反映了中华民族为反抗外敌侵略,团结起来一致抗日的伟大历史。“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在抗日战争过程中,整个中华民族表现出的“不屈服”精神值得我们深深铭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长征悲壮史诗《淬火成钢》观后感

全文共 496 字

+ 加入清单

淬火成钢》在制作层面延续了八一厂一贯厚重、精良的创作风格,特别是很多有质感的场景、细节和对话,都是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不断打磨才得以呈现,这也体现出创作团队是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过程中挖掘中国故事。特别是本剧对战争戏的拍摄,借助后期特效技术打造出过去电视剧中难以完成的战争场景,达到接近电影大场面的水准,真实且具感染力,满足了现代主流观众的视听需求。

当下的主旋律影视剧,与市场和观众的有效对接是重点,也是难点,其突破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创作思想、创作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开拓,也在于贴近时代、贴近观众并且合理地运用新的策略和手段。在探索主流电视剧如何与大众审美接轨上,《淬火成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在目前影视观众普遍年轻化的前提下,他们对战争题材电视剧的叙事和视听都有着高标准和高要求。一方面,坚持在史实、史材、史德的基础上真实还原历史、艺术呈现历史;另一方面,注重历史与现实精神的共振、共鸣,实现与大众更直接、有效的情感对话。主旋律的红色题材电视剧要真正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力,必须让观众从被动观看转变为主动观看,需要从业者用更多的智慧,从创作、发行到播映,多管齐下,实现对主流价值观更好的传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年长征电影勇士观后感

全文共 1546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长征》的七律诗高度的形容了红军长征的情景,前几天观看了〈〈我的长征〉〉,红军长征的经历又重新在我的眼前。影片的片头以著名的老电影演员王心刚饰演的王瑞,在乘飞机的途中,时空由现代回到解放战争时期,影片通过时空倒转的手法,通过王瑞的回忆,记述了红军长征的事件。

王瑞,一个16岁红军小鬼,诠释了那些历史上的著名事件,遵义会议,四度赤水,飞夺泸定桥等等。当红军辗转行军,危机重重,九死一生的时候,几乎没有人能够知道去哪里?为什么要走?连毛主席也说不知道该怎么走,他说,我知道那是错误的,所以不要跟着错误走,而其他人的的回答是:跟着走!或者跟着毛主席走。

在遵义会议的时候,面临着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各位领导人都很焦急,但是影片没有直接表现出那种紧张的气氛,而是通过王瑞去送宵夜时,被毛泽东骂,之后再通过另一位领导人对王瑞的解释说:“现阶段的情况很紧张,毛泽东他们在没日没夜的开会,你打断了他的思路,所以他才会对你凶的,表现出来。会开完了,第二天早上毛泽东同王瑞偶然相间了,毛泽东想起那个小鬼就是昨晚被自己凶过得人,于是跟他聊了起来。期间,毛泽东看王

瑞口袋里鼓鼓的便问那是什么?王瑞便掏出来那四只红色的蜡烛,毛泽东要他好好保存,以后会有用的。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老师要我们注意那红色的蜡烛,在红军长征胜利后,红色的蜡烛又出现在荧屏中,但与前次不同的是,这次的红色蜡烛是点燃的。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红色是否代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点燃的蜡烛是否代表了中国红军长征的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红军用鲜血换回来的。蜡烛一般是代表着奉献精神,红色的燃烧的蜡烛也代表了红军的奉献精神。

影片中的一幕幕场景使我记忆深刻,遵义会议后,正是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红军才能摆脱敌人的一次次围剿,红军知道了自己往哪里走——向胜利的方向走;影片中以浪漫的手法——王瑞姐姐的歌声去打动那些彝族同胞,以以诚待人的方式终于取得彝族同胞的信任。

红军需要渡过天险大渡河,三条小船无法渡过千军万马,而为了能够抢渡泸定桥,红军战士不畏艰辛,王瑞所在部队奉命沿江而下,抢夺距安顺场渡口三百二十里的泸定桥,只有这样,红军才能通过天险大渡河,北上抗日。晚上,下着大雨,悬崖下的羊肠小道,道路泥泞难行,红军战士饿着肚子强行前进,因为对岸就是去增援的敌人,如果让增援的敌人抢了先,后果不堪设想。好在雨越下越大,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而红军战士们凭着顽强的毅力,仍旧冒雨、踩着泥泞前进。日以继夜赶赴目的地,红军组织的突击队,攀着铁索桥,冒着对面桥头堡敌人的枪林弹雨,匍匐前进,勇敢顽强地冲向被敌人拆成只有十三根铁索地泸定桥,最后勇士们冲破了敌人在桥头堡的火墙,为他们身后千万个红军战士顺利通过泸定桥铺平了道路。王瑞最后一位亲人——姐夫肖德昌牺牲了,从悬空的铁索上中弹跌落到汹涌咆哮的大渡河激流中;他的彝族兄长达尔火——这位参加红军才二十多天的小伙子在把弹痕累累的红旗插上桥头堡时,也被流弹击中,挺立在桥头堡一动不动,手里仍旧高举着那弹痕累累的红旗,一个个赤血男儿怀着革命的激情和对革命胜利的渴望,克服重重困难使国家转危为安。敌人的枪炮是猛烈的,却始终打不倒战士们勇敢的心,自然条件是恶劣的,但依然撼不动他们对革命胜利的憧憬。为了革命,他们甘愿献身,为了新中国,他们不惧死亡,他们用热情和鲜血缔造了中国革命的辉煌明天。

红军长征是艰辛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磨练了中国共产党,也为红军保留了后续力量,成为了后来的精英领导。同时,通过长征生存下来的红军也是伟大的,我想我们应该牢记这段历史,牢记为中国革命事业献身的共产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观抗日战争纪念馆有感作文

全文共 931 字

+ 加入清单

201X年9月3日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日,为了庆祝胜利、牢记历史,国家还宣布今年的9月3日放假一天,首都北京还有盛大的阅兵仪式呢。我们也响应学校的号召,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去参观了萧山的抗日战争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抗日战争纪念馆位于北干山革命烈士陵园处,那里庄严肃穆,而参观那天,天阴沉沉的,更加重了当时的气氛,让我感到心情沉重。我们萧山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许多优秀儿女,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祖国的安宁,人们的幸福,在与帝国主义和各反动派的斗争中,在与搏斗歹徒、抢险抗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英勇献身了,他们的光辉业绩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共存,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些革命先烈,并将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崇高品德,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原创投稿 )

在纪念馆中,我还看到了许多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萧山人的名字和照片,最让我气愤的是:1936年6月,日军对萧山实施了细菌战,萧山军民损失巨大,1940年1月22日凌晨,日军在进犯萧山县城的过程中,“施放极不人道之毒气,侵占萧山县城”。日军又多次以施放细菌病毒,散布带菌动物,投掷有毒食物等方式,在萧山散布病毒,制造伤亡。“细菌战”又称“生物战”,是利用细菌或病毒作为武器,毒害人、畜及农作物,造成人工瘟疫的一种灭绝人性的罪行。因此,较之常规的军事打击,细菌战更加隐蔽和杀人不眨眼,罪行滔天,遗毒后世,也警示着后人揭露历史,控诉暴行,维护正义。随后,我又看到了一份名叫“细菌弹部分受害者名单”,里面受害的有好多人,最小的才7岁,最大的有58岁,但这还是一小部分受害者,还有许多人已无法查证了。看到这时,我的眼泪模糊了,夺门而出……

看着外面车来车往的世界,我知道:我们的新中国来之不易,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刻,英雄先烈们毅然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捍卫了新中国的独立和兴起。现在我们萧山,像一颗灿烂的明珠闪烁在祖国东海之滨,她已经把旧社会那种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的贫困境况远远的抛在后面,打开了繁荣富庶、百业兴旺的新局面。我作为一名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小学生,一定要牢记历史,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并好好学习,为我们伟大的中国梦复兴而奋斗到底!

我要向这些英雄致敬!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观抗日战争纪念馆有感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抗日英雄观后感

全文共 552 字

+ 加入清单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每当响起这首歌曲,相信大家都会想起人们心中那个久久不能忘怀的抗日英雄王二小。今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再一次回顾了王二小的英雄事迹。

王二小出生在河北省沬源县上庄村,11岁那年,日本鬼子从张家口打到了王二小的家乡,他的爸爸妈妈都被鬼子害死了,哥哥也被抓去当了劳工,二小恨透了日本鬼子,他在八路军巩固区加入了抗日儿童团,并做了很多对抗日有益的事情。

1941年9月16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日本鬼子又一次沿着山沟扫荡,在他们迷路的时候,抓住了正在放牛的王二小让他带路,王二小毫不畏惧,巧妙的与鬼子周旋,把鬼子引进了八路军埋伏圈,鬼子被消灭了,可我们的小英雄王二小也被鬼子活活的摔死在了大山的深处,他的鲜血染红了祖国的大堤,染红了蓝蓝的天空。

读完了这篇作品,我被王二小的英雄事迹深深的打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虽然我们现在是和平时期,但我们仍然要学习王二小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不当逃兵,面对困难、解决困难。我们更要学习王二小爱国家,爱集体的精神,不能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跟同学吵架、闹矛盾,影响班级的荣誉,给班级抹黑。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牺牲__多年了,但他的英雄事迹将永远鼓励和激励我们,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祭文

全文共 876 字

+ 加入清单

维公元二〇一五年四月三日,岁次乙未,适值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四川泛美教育集团旗下三万师生虔具蒸尝,祭奠为争取世界和平而付出生命的父老乡亲、国共志士及国际友人。战是为了不战,纪念无关仇恨。我们铭记先烈的再造之恩,并珍惜和平成果,共同努力,永世修好。祭文如下:

云山苍苍,黄河泱泱。时维丁丑,华夏国殇。

卢沟肇始,倭寇嚣昂。怜我父老,背井离乡。

饿殍遍野,马乱兵荒。辅车相依,齿寒唇亡。

国共志士,浴血沙场。军民一心,箪食壶浆。

耄耋垂髫,磨刀拭枪。男女相扶,竞入戎行。

吾邦羸弱,敌寇猖狂。吾戈简陋,敌械精良。

力虽悬殊,誓死不降。忘乎生死,遑论存亡?

七十三军,神州忠良。喋血淞沪,鏖战湖湘。

一一五师,烈火金刚。平型关上,锋不可当。

百团大战,挫彼锋芒。异军突起,风雷震荡。

孙公立人,百战名将。远征滇缅,平定后方。

幸得时济,国际友邦。驼峰航线,海外屏障。

助我灭寇,日月重光。恩同再造,永志不忘。

白公求恩,救死扶伤。呕心沥血,客死异乡。

临危受命,万世敬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大势所趋,困兽顽抗。穷兵黩武,祸之所藏。

八年死磕,终致败降。铩羽而归,颜面尽丧。

和平难求,前事勿忘。铸剑为犁,定国安邦。

永弃刀兵,功不可量。人间正道,斯是沧桑。

忠魂盍安,青山沃壤。余生穆列,俱怀感伤。

人间四月,乾坤朗朗。聊寄哀思,伏惟尚飨!

【注释】:

【1】丁丑:1937年。

【2】倭寇:此处指日本侵略者。

【3】饿殍(piǎo):饿死的人。

【4】辅车相依,唇亡齿寒:颊骨和齿床互相依靠。比喻两者关系密切,互相依存。

【5】箪食(dān sì)壶浆: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的拥护、爱戴和欢迎。

【6】耄耋(mào dié)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

【7】戎行(róng háng):军队。

【8】喋血(dié xuè):形容血流遍地,战争惨烈。

【9】鏖(áo)战:激烈的战斗。

【10】山高水长: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像高山一样永远存在,后比喻恩德深厚。

【11】铩(shā)羽而归:比喻遭受挫折或失败后不光彩地返回。

【12】盍(hé):何处。

【13】伏惟尚飨(xiǎng):伏在地上恭敬地请被祭者享用供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生看我的战争的观后感

全文共 1371 字

+ 加入清单

九月十八日,北京一雨成秋。

85年前“九一八事变”留下的惨痛历史记忆依旧清晰,天作泪,人悲戚。此前一天,北京市防空警报试鸣声萦绕耳畔,更是刺痛国人心头。

比缅怀更痛是所谓“公知”对民族血性的抹杀。

三天前,就在“天宫二号”揽星月、撼天阙的中秋之夜,一部讲述抗美援朝、反映民族血性的电影《我的战争》,在一些网民的口水中上映了,莫名地遭遇了许多“差评”。

历史是最好的现实。85年前,30万东北军在蒋石一纸“不抵抗”的命令下默然离开故土,留下无尽的悔恨悲愤、国恸民伤。

“中日实力悬殊太大”“日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抵抗就会亡国”……当年那些甚嚣尘上、世故精明的叫嚷,与今日网络上喧嚣着的“抗美援朝和事实、价值完全违背”“冷战思维的影片必须下线”等“高论”何其相似。

一场浸润着民族血性的“立国之战”被肆意歪曲,一段镌刻着无数英灵的卫国历史被消解。没有敬畏,何谈向往?

忘不了影片中“老爹”为保护女兵和“儿子”在最后时刻哼唱豫剧与敌同归于尽的那一瞬间;忘不了胜利的列车驶来,孟三夏却等不到自己爱人的最后一幕;忘不了孙北川在最后冲锋前面对全连仅存30多人发出“还有不有种?!”的那声高呼……

“有种”,这个词已经很久没有听到了!宝剑无锋,沦作饰品;男儿无种,一众乌合。当下中国,网络上充斥着对历史文化、先辈英雄的显摆质疑,抒发着对职场厚黑、美食养生的警句格言,沉沦着对快男超女、选秀相亲的温柔情水。但凡出点事,网上“不哭”“挺住”的声浪不绝于耳。不禁在想,当年大汉男人那股血性都去哪了?

从先古圣贤的“虽千万人吾独往矣”到西汉陈汤的“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从赵登禹大刀队的“丈夫许国,不必相送”到川军死字旗的“伤时拭血,死后裹身”,从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以诗明志到杨靖宇“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的凛然质问,朗朗乾坤,华夏汉子们的气魄光昭日月。

犹记得,《后汉书耿m列传》中,数万匈奴铁骑围困金蒲孤城数年,也未能将区区几百汉军击败。最后耿m率军返回玉门关仅存13人,“衣屦穿决,形容枯槁”“恭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百千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

不为大汉耻!五个大字,今人动容。

犹记得,金一南先生在《苦难辉煌》中写到,80年前长征路上的那群衣衫褴褛的少年,他们以自己幼稚但不乏热血的气节去探知历史的深度和宽度。无一人老态龙钟,无一人德高望重。那是一个年纪轻轻就干大事、年纪轻轻就丢性命的时代。

青春年少,热血气概,后世惊叹。

犹记得,过去,西方国家阻止我们加入国际空间探索计划,今天,我们造出了“天宫”;过去,西方随时掐断我们的GPS,今天,我们搞出了北斗导航;过去,西方对我们封锁高铁技术,今天,我们成了地球上高铁技术最发达的国家。

时代歌者,不畏艰辛,寰球瞩目。

一个个风华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蝇蝇苟苟的凄怨灵魂。“九一八事变”之时,东北军“三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血火战争似乎与他们无关。倏忽二十载之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那场战争切切实实就是“我的战争”。国家存亡之际,激昂在每一个志愿军战士胸膛里的民族血性,就像天际的光照,以一己之心力,使整个华夏走向光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年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成功观后感

全文共 309 字

+ 加入清单

“新一代运载火箭按照系列化、组合化、模块化思想进行设计,从国家最高层面规划我国运载火箭的整体发展,尽可能多地采用通用技术,降低研制成本。”长征五号总设计师李东说。

11月3日,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完成了从总装测试厂房到发射塔架的垂直转运。现在,“大火箭”首飞已经进入了倒计时阶段,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11月3日20时43分,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