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春节的风俗作文5篇 作文怎么写汇集20篇

在不同的地方都会有一些有趣的风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趣的风俗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761

作文

307

三年级春节的风俗

全文共 58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更是一个文明古国,她那无比灿烂的中华文化更是绵延了五千年之久,辽阔的疆域造就了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

而我的家乡,素有“江北小苏州”之称的济宁,也有很多风俗习惯。

每当过年时,人们都会穿上新衣、新鞋,以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北京的舅舅一家也会赶回来过年。终于到了大年三十这一天,只有这一天是这么的与众不同,平时车水马龙的大街上如今空空荡荡,家像一块吸铁石把人们吸附在它的身边,千里万里遥远的儿女们都要赶回家过年,人们都在为团聚忙活着,有的剁肉馅、有的擀皮子、有的包饺子,而爷爷在准备给佛祖与祖先的供品,即是祭奠也是能多讨吉利。我还会在饺子皮中包上糖,传说谁吃到,他这一年都会甜甜蜜蜜,幸福快乐!而姥姥如果发现自己碗里有糖饺子总会悄悄夹到孩子们的碗里鼓励你多吃,而谁吃到就会兴奋的叫起来,大家也为他高兴。

吃完饺子,全家人都会坐到沙发上看电视,每年的春晚成为全中国最关注的节目。接近12点了,新春来临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响了起来,预示着新的一年里红红火火。

俗话说,正月十五前都是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传统是看花灯、吃元宵。如今又增加一项新的项目——放许愿灯,特别是今年中国的元宵节和西方的情人节是同一天,公园里满是放灯的人,天空中密密麻麻的升起了一盏盏灯,像满天的星斗那么壮观,映亮了整个夜空。

民俗民风,就是我们生长的血脉,是我们心里抹不去的最美好的回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汉族春节的风俗作文500字

全文共 2920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风俗的传统,“为政必先究风俗”、“观风俗,知得失”是历代君主恪守的祖训。最高统治者不仅要亲自过问风俗民情,还要委派官吏考察民风民俗,在制定国策时以它作为重要参照,并由史官载入史册,为后世的治国理政留下治理风俗的经验。小编为你整理了汉族春节的风俗作文,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篇1、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北京春节的习俗真有趣! 篇2、春节习俗六年级作文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它蕴含着很多传说和习俗。传说,在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年”散居在深山密林中。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人们为了驱赶年兽,年兽来到的那一天,在门前贴上红纸,张灯结彩。人们就管那一天叫春节,也就是过年。

除夕在腊月三十,在除夕的时候会扫尘,“串门”,还会得到很多的压岁钱。还要贴春联,贴窗花和倒贴“福”。这些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完美呈现,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到了晚上,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看春晚,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来新的一年。而且也只有在春节,全家人才能够团聚在一起,共同守候新的一年的来临,共同感受亲情友情和爱情。过了除夕就是一年的头一天,也是春节的头一天,大家在一起放爆竹。爆竹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在当代,人们会通过发手机短信来表达自己的祝福。字虽不多,但字里行间都把我们的祝福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样让我们感受到这世间的真情与爱。在我们发祝福短信的同时,也就将人间这一份美好传播了。春节象征着新的一年的开始,今年是龙年,也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篇3、民风民俗的作文

每逢正月十三至十五,我县农民都有自发舞板龙(板凳龙)的习俗。板龙由一节节板凳连接而成,每桥长1.8米左右,用竹篾扎制龙头、龙肚、龙尾造型,糊以棉皮纸或丝绸,再彩绘或贴制龙鳞、云钩图案,龙身以红烛或灯炮装饰,长度超过百米。

2月14日,又逢元宵夜,勤俭村村民早早就将板龙的龙头、龙尾装扮一新,傍晚时分,全村老老少少都在翘首等待着板龙起舞。夜幕降临,伴随阵阵鞭炮声和两千余人的欢声笑语,一条巨型板龙在夜晚的风里和灯笼照耀下,来回舞动,让人目不暇接。以锣鼓伴奏,锣鼓打得慢就舞得慢,打得快就舞得快,劲舞起来气势恢弘,激情四射,令人大开眼界。

所谓“板凳龙”,由龙头、龙肚、龙尾组成,前有锣鼓队开道,还有烟花爆竹队,引路人,阵容十分庞大。表演时家家户户出一男丁扛一板凳参演,一条条板凳首尾相连,一般都有上百条板凳,200多米长,起舞时巨龙游走,威不可挡。舞龙的村民齐心协力,或抬或举,先小步走,后快步奔,再急速跑,一圈圈跑下来,龙头接龙尾,“火龙”成了个“大火圈”,熠熠发光。随着激越的鼓点,那道流动的光圈越转越快,越转越奇,时而组成了“同心圆”,时而扭成了“麻花”,时而又上下奔腾跃动……鞭炮声更加密集,白色的烟雾在夜色中升腾,那条“火龙”在烟雾中出没,神龙不见尾,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篇4、汉族民风民俗作文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家乡的九月九,除了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等,还有放纸鹞(风筝)的习俗。据说,放纸鹞来自桓景与费长房的故事。一次桓景去费长房处求取除邪去瘟的药,在山上迷路了,后经鸽子引导,才找到费。后人为纪念此事,将纸糊的鸽子带到山上放飞,流传久了,就有了放纸鹞的习俗。旧时,福州等高,放纸鹞的地点主要在乌山,大庙山等地。那是,大庙山有一块登高石,据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人称“tian皇落地”。传说九月九时,大人带小孩到大庙山,在登高石上一登,便会长高。因此,吸引了福州四城门的人都往这里跑。每逢重阳节,通往大庙山的两条石阶路都被挤得水泄不通。

九月九登高,“高”和“糕”是谐音,因此,节日期间,福州还有一种特制的糕,称“九重粿”,即粿有九层,中间夹七层糖色,寓意节节高和登高消灾之意。每逢佳节倍思亲。福州的重阳节,还有扫祭祖坟的活动,这与清明的祭坟,合称春秋二祭。现在福州的有些地方,仍保留九月九扫墓的习俗。

重阳节发展到今天,人们又赋予它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把登高与全民健身运动结合起来,把祭扫祖坟与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结合起来,有的还把它与海外侨胞牵线搭桥,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全国人大还通过了以每年重阳节为老年节的决定。节日期间,各单位、团体还举行各种形式的登山、健身等体育活动。 篇5、关于过年习俗的作文:吃年糕

在田野边有一个洞,里面住着两只田鼠,一只大田鼠和一只小田鼠。一天,大田鼠从外面买来两袋小米种子,它一边和小田鼠在自己开垦的地里种下,一边兴奋地说:“这回咱们秋后就能吃上自己种的小米蒸的年糕了!”“那不一定!”小田鼠小声嚷了一句。大田鼠听了,有点生气,它惊讶地瞪了小田鼠一眼。

种子长出禾苗后,大田鼠满心欢喜地说:“看咱们的小米种子长得多旺,用不了多久,小米种子就会长大结子,秋天咱们就可以吃上自己家的年糕了!”“那不一定!”小田鼠又不冷不热地答了一句。大田鼠听了心里很不高兴。

小米成熟后,大田鼠辛辛苦苦把米粒的皮去掉,把小米加工成金黄的米粒。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大田鼠心里乐开了花:“这回咱们很快就会吃到自己劳动的果实!”“那不一定!”小田鼠仍不紧不慢地说。大田鼠没再理他,忙着挑拣米粒中的沙子。

米粒磨成了面粉,大田鼠蒸年糕,小田鼠生火,一盆金灿灿的年糕很快端上了饭桌,大田鼠兴致勃勃地说:“今儿这个年糕咱们是吃定了!”谁知小田鼠又和往常一样,仍旧说了一句让人扫兴的话:“那不一定!”到了嘴边的年糕怎么能说不一定?大田鼠顿时来了气,抡起一根棍棒就往小田鼠身上打,小田鼠掉头就跑。

就在大田鼠追打小田鼠时,一群蚂蚁把年糕抬起就跑。小田鼠看见了,边跑边说:“我说了不一定就是不一定!”大田鼠见小田鼠如此不争气,干脆把小田鼠赶出家门,自己重新蒸年糕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春节风俗

全文共 1262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 过年 ,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春节风俗作文的结尾

全文共 894 字

+ 加入清单

爆竹声中辞旧岁,转眼之间xxxx已经离我们远去,崭新的xxxx正在向我们招手。

夜,清冷清冷,窗外白色点点似是雪在飘,转眼之间地上的黑暗已被一片银白所笼罩,在这年尾时分,整个大地都被这浓浓的年味所吸引,而展现出一种靓丽的红色。爆竹的颜色。雪,还在下,在这大年夜里使出了自身所有的力量,想要覆盖这层浓浓的年味。那点点的红。

红色,是吉祥如意的颜色,中国的春节正是因为这一抹红色才显得热闹,喜庆非凡。但那万红从中的一点白似乎有点刺眼。

独自一人站在窗前,风吹着我的头发。雪花飘飞,落到我的脸上,引来丝丝凉意。冬天的夜本来是很寒冷的,春节热闹的气氛把温度都提升了好几度,电视机里正在播放着xxxx年的春晚,屋外的人们正在点燃一串串鞭炮。噼里啪啦之声涌入我们的耳朵。是啊,这就是过年。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有过年的传统,而各个民族的过年方法各有不同。但总结来说无外乎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穿新衣……到了我们这个时代,21世纪的新时期,过年的方式似乎正在转变,以前的过年春联都是自己买好红纸自己写或找人代写,现如今街上随处可见卖春联、年画的小摊。现在的人们追求新奇,年夜饭不再自己做而是出去品尝各种异域风情。结果往往在年三十晚上,西餐饭店爆满,中餐饭店人数寥寥无几。

古代也有传说,年是一种怪兽我们正因为赶走了年从而才开始过年的,但是现如今科技如此发达,我们应该知道年这种古代人想象中的怪兽是根本不会存在的。我们过年的习俗却从未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认知面更加宽阔而消失。这是为什么呢?请听听我的看法。

结尾:过年,就是度过农历的腊月三十就算是过了一年,因此我们会在大年三十这一日举行许多的庆祝活动从而营造一种过年的氛围。过年这一思想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扎根,它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神圣的一种象征,每当到了这一日无论人们身在何方都会尽自己所能赶回家中和父母、亲人团聚。这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推动着人们,正如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是龙的传人一样。春节也同样是在肩负着这样一种使命。

春节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有着无比重大的特殊意义,正如外国人疯狂的过他们的圣诞节一样,再看我们的春节就不会觉得外国人比中国人疯狂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天津的春节风俗作文400字左右

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早上起床后,我匆匆的吃完早饭,就和妈妈要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帖对联。家中有两副对联,一副贴屋门上,则另一幅帖街门上。

我们说干就干,我和妈妈拿着椅子和胶带,放好位置用胶带固定好对联,将对联贴好以后。我们就要打扫屋子了。妈妈负责屋顶和墙壁的干净,而我负责擦桌和扫地。为什么没有爸爸呢?因为爸爸在忙着挂灯笼。我认真的把桌擦得干干净净,妈妈更是夸张,她把我们的家打扫的一尘不染。我把抹布弄得张兮兮的,就跑去水管洗。水管里的水可真凉呀,把我的手冻的直发抖,可是我并没有退缩,继续着我的工作。直到中午十一点左右,我们才把家里收拾完。

到了晚上,我们都会熬夜,一晚上都不睡觉。直到过新年的早上,噼里啪啦的炮声响了起来,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欢乐的节日之中。我出门一看,真是满是“红花”红满地呀。也让我想起了一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光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春节的风俗

全文共 403 字

+ 加入清单

炮竹声声,新年到了,好多人已经回到自己的家乡过大年了。

我们买了新对联与烟花爆竹,回到家后,我迫不及待地将旧对联撕了下来,又把新对联贴了上去,我刚准备贴上新对联,就被妈妈阻止了,她说:“先看一下吧!”我左看右看,摆正了一点往上贴,妈妈急着喊着:“不对不对,不是这样的”。说完,她就倒着对联往上一贴,我哈哈大笑:“妈妈,你犯胡涂了。对联贴反了”。妈妈严肃地说:“不要乱说话,福倒着贴,代表福到了”。我这才恍然大悟。就这样,除旧迎新的任务搞定了。

我与哥哥各拿着一根烟花爆竹点了打火机,突然“嘶”的一声,烟花爆竹上冒出了小火花,接着,烟花爆竹出现了噼呖,每过20秒,烟花上的颜色就会变焕,当最后一个颜色出现时,我不禁感叹:“这真好玩啊!”

爸爸提起了炮竹就往家外走,显然,他是要去放炮竹了,到了指定燃放点,爸爸用打火机在点火口上放了火,就扔得远远的,炮竹“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年的味道越来越浓了。

这个新年真美好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春节风俗

全文共 54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大年三十儿,家家户户都来庆贺新年,但是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同一种祝福方式------发送手机短信。我妈妈十几分钟就收到96条短信呐,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妈妈的手机都要爆炸了!其中有一条短信我很喜欢,开头是这样的:“昨天拜年早了点儿;明天拜年挤了点儿;后天拜年迟了点儿;现在拜年正是点儿!------”

今天还是去探亲拜年的好日子,于是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我姥姥家。当然,去那里的人不光只有我们三个人,还有我的舅舅、舅妈、大姨和大姨父,以及我想念以久的两个姐姐。吃完那顿丰盛的年夜饭,大院里顿时热闹起来,大家开始放烟花了。我们穿好外衣,拿着两大包的烟花爆竹向中心广场走去……

“当,当……”12点的钟声刚刚敲响,无数的礼花腾空而起,又带着满身的光焰洒向大地,把大地映的光彩夺目。啊!烟花五彩缤纷,千姿百态,争奇斗艳,把节日的夜空装点成了美丽的大花园!人们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纵情地欢笑、歌唱。变幻无穷的焰火映照着人们兴奋的笑脸。这边的“闪光雷”刚刚炸开;“蹿天猴”又鸣叫着飞上高空;那边紧追着“金龙狂舞”;这时一朵烟花又炸开了,里面喷射出火花,越喷越高,越闪越大,慢慢呈现出一棵树型,一朵朵金色的火花从“树”上摇落下来。“噢------发财了!”人们望着“摇钱树”欢呼雀跃起来。

啊!新年是多么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三中国春节的风俗

全文共 679 字

+ 加入清单

大年三十这天,是一个值得欢喜的日子。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处处充满喜气洋洋的景象,大街小巷响起了热闹新年的问候语:“新年好呀,新年好呀!”大家脸上都充满了幸福的笑容,大人小孩子换上了漂亮的新衣。

我们家也很热闹。哇!晚上的团圆饭可真丰富呀!有我最爱的芋头丸,有令我垂涎三尺的鱼,还有美味的腊肉……所有的美食一一摆上了桌。可是在吃饭的时候,我一心想着五彩缤纷的鞭炮,根本无法专心吃饭,于是我胡乱吃了一小点火锅,就迫不及待地对妈妈说:“妈妈,我吃饱了。”不等妈妈回答,我便溜之而去,跑到楼上,拿了下午买的鞭炮“旋涡”烟花棒。弟弟妹妹看见我拿着烟花棒,急急忙忙地下了楼,也狼吞虎咽地吃了几口饭,便向我跑来。

我先拿起了“旋涡”鞭炮,把它点燃了。呀!这简直就是一个五颜六色的“旋涡”呀!我不禁喊了一声,顽皮的弟弟上前一看,便用他那好动的脚踩了上去,他踩了一会儿,“旋涡”就停了一下,正要松开,旋涡又转了起来,吓得弟弟一蹦三尺高,让我和妹妹捧腹大笑。

鞭炮放完后,爷爷开始给我们分红包了,爷爷说这红包代表着岁岁平安的意思。我突然想起了诗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这压岁钱给我们小孩子用处就在这诗里面。我们在爷爷的祝福中接过了红包,乐得一蹦三尺高,分头放在自己的枕头下,准备等会儿枕着它睡。

“啪”的一声,一阵烟花飞上了天空,它像一朵美丽的花绽开,落下时,仿佛天女散花,不一会儿,五颜六色的烟花占满了夜空,各式各样,数不胜数。新的一年也将在这烟花中到来,在新的一年里,我们的梦想也一定会如这烟花般璀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春节风俗

全文共 979 字

+ 加入清单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风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风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向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齐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北京春节的习俗真搞笑!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春节风俗作文开头

全文共 2369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的氛围永远是热闹的,永远是欢快的,那么怎样在文章的一开头就能够淋漓尽致的展现出纯洁的韵味呢?

开头是一篇文章最重要的地方,因为一篇文章是否能够吸引人,就在于这个开头。让我们一同欣赏这些精妙的开头吧,一同触碰春节的气息。

1、盼啊、盼啊,终于盼到春节了,我迫不及待地穿上妈妈给我买的新衣裳,一路兴高采烈地跑到了奶奶家过除夕。

2、我们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有春节、有元宵节、有清明节、有端午节和中秋节……其中我最喜欢的要数春节了。

3、放寒假后大年三十是我期盼已久的节日,我喜欢春节,因为它是那么让人喜气洋洋,那么让人感受传统风俗的魅力。

4、在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曰——春节,家家喜气洋洋,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红红的春联,忙忙碌碌……

5、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喜气洋洋,沉浸在一个欢乐的节日气氛之中。我在春节里过得快快乐乐,因为我们在一起放鞭炮!

6、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次过春节,人们总要贴春联、贴福字、放爆竹。你瞧,家家户户都一派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的景象。

7、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8、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人欢度春节,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春节是个令人高兴的日子,放鞭炮、吃饺子……这些都是过年的习俗。

9、我们送走了不同凡响的2011年,迎来了充满期待的2012年。“铛”!新年的钟声敲起来了。过年了!春节里,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10、今天是除夕,到处都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气息。大人小孩穿上了新装,家家户户贴上了春联,人人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见面无论认识不认识的都爱打个招呼……

11、当迎新的钟声敲响时,我们中国人民满怀激动地呼喊着:“新年到了!新年到了!”啊!新年多么美好啊!我兴奋地在家中来回地跑着,抑制不住自己喜悦的心情。

12、按照广东的老规矩,年前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哦。无论是显眼的地方,还是角落,都要清扫,一丝尘埃也不会有机会存在哦。把家里的打扫得干干净净,好迎接新年嘛。

13、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去商场、超市采办各种年货;有的在家里忙着清洁各种食品;有的在门上贴春联、窗花,还有的贴上了今年的吉祥物--兔子。

14、在鞭炮声声,辞旧迎新的新春佳节,人们的心中酝酿着浓浓的情感,这滚烫的情感里,包含了对家人的关心,对朋友的问候,对老师的尊敬,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祝福!

15、人们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春节热闹了中国,春节也正走向世界。

16、与北方不一样的是家乡的春节来得要晚一些,一般都是从腊月二十几才开始的。这时,大家都忙着在大扫除,用掸子扫去灰尘,将窗帘。床单等都刷洗干净,家里一定要显得干净整洁才行,好迎接小年的到来。

17、除夕夜迎着无数烟花回奶奶家,窗外震耳欲聋的鞭炮让我们不得不大声喊着说话,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喜悦,中国人的年夜饭,讲究的是吉利,各盘菜都有各自的寓意,每道菜都蕴含着对新一年的祝福,对新一年的期待。

18、一阵风,一阵雪,满城中落花飞絮。研香汁,展素纸,蘸霜毫传心事。思博友,学友,战友,都在何方?遥山隐隐,远水粼粼。见大雪飞绵滚滚,对雪花思絮纷纷。多少闲情,想应如旧。回放一生历史,触摸民族之魂,我无限感慨!

19、盼啊!盼啊,眼看春节就快到了,想到这,我不由得笑了起来,在春节前,人们个个喜气洋洋,个个精神饱满。逛街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在买年画,有的在买年货,有的坐着火箱围着火炉看电视,还有的人在打麻将打扑克,等等不一而足。

20、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这是我们小孩子最最盼望的日子,俗话说得好:“大人望种田啊,小孩望过年啊。”过年最主要的是能吃饺子、放鞭炮、还有更实惠的就是可以得到压岁钱了。

21、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大家就开始为新年做准备了。过小年又叫“辞灶”要祭灶神。这天开始,年味就越来越浓了,过后就开始除尘,蒸饽饽、做年糕、炸丸子、做“团圆饼”和“圣虫”等面食。据说小年这天是灶神上天的日子,所以做的饽饽味道很特别,最香最好吃。

22、春节前,街上到处张灯结彩,披红挂绿,无时不刻不洋溢着喜气洋洋的气氛。每家每户提前购买各种各样的年货,并将自己的家打扫得一尘不染,将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自家的家门,在门上贴上喜庆的对联,在窗户上贴上五彩缤纷的窗花,显示出万象更新的气息,准备迎接崭新美好新的一年好运来临!

23、在每个崭新的日子里,快乐的呐喊着。不经意间。猛的抬头发现世界变了。从昨日的简单朴素变成了今日的绚丽和热闹。不知何时,那硕大的红灯笼跳上了高楼,在风中调皮的摇动这发福的身躯;还有那一泻千里闪着这金灿的亮光的对联,在各自比拼着这看谁更有才……不经意间,春节却踏着轻盈的脚步到来。

24、过年了,人人都喜洋洋的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人们正穿梭于繁华的街道,逛商店、去超市……办年货,看到玲琅满目丰富多样的商品,大人们的脸上更是喜滋滋的。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着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25、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春节风俗作文开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春节风俗

全文共 22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大年三十,终于要过年了,傍晚我和妈妈去超市,我们买了许多好吃的,还买了对联和福字,最后又买了一大堆烟花爆竹,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回家后,我先帮着妈妈把对联和福字贴在门上,然后又帮妈妈一起包饺子,饺子煮好了,妈妈把电视打开,我们一边吃着香喷喷的饺子,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晚会很好看,尤其是刘谦的魔术表演,简直太神奇了。

不知不觉就到了夜里十二点,外面鞭炮齐鸣,烟花照亮了夜空,我和妈妈也拿出鞭炮、烟花开始燃放,好热闹呀,新的一年终于来临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春节风俗作文

全文共 40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除夕夜,我们一家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晚会精彩极了,有好多明星和好玩的小品。我们一直看到了11点40分,我姑父拿了鞭炮对我说:“沈子焱,走,跟我下去放鞭炮!”我开心极了,马上撒开小腿就跟了上去。姑父把鞭炮竖放在地上,小心翼翼的用火点燃了导火线。我们马上躲的远远的,只听“砰”的一声,鞭炮炸上了天空,在空中的时候有发出“啪”的一声。接着,周围的人也开始放起了鞭炮,噼里啪啦,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我也被这个欢乐的气氛感染了,跟着几个小伙伴一起放鞭炮,有个小孩可调皮了,他把冲天炮里的火药粉全倒出来,倒在地上,冲着我们大声喊:“谁有打火机的?”我马上自告奋勇的说:“我有,我来点。”我凑上前去,刚一点。“轰”的一声,我眼前一黑,然后就觉得脸烫烫的。一摸眉毛,居然烧焦了。头发也被烧掉了点。大哥哥看到我,吓了一大跳,说我像个火星人。

这个春节虽然很热闹,但是把我的眉毛烧没了,阿姨说,这叫乐极生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春节民族风俗的作文

全文共 598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的家乡孟州,春节,是一个隆重又快乐的节日。

大年三中午十,一吃完饭,人们就开始忙活起来。忙活什么呢?贴对联!大家纷纷从自己家中拿出对联,站在梯子上,用胶带贴在门上。贴完总要念一念,那对联可是代表着人们对来年的希望呀!

到了晚上,大人们摆好贡品,烧上香,祭拜祖宗。小孩子们则在屋外放鞭炮,玩的不亦乐乎。祭拜完后,烹饪年夜饭又成了大人们的工作。年夜饭大多都是饺子,醇厚美味的饺子总能让人感受到家的味道。年夜饭做好后,大家打开电视,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有说有笑的吃着年夜饭,这恐怕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了吧!随着零点的钟声响起,新的一年开始了,人们沸腾起来,又出门放起鞭炮来。鞭炮声声,直到午夜才停下来。

初一初二的早晨,人们早早的起了床,穿上新衣,带着满满的幸福与欢悦,出门走亲访友。在亲戚好友家,人们总会坐上一会儿,拉拉家常,聊聊心事。孩子们总能收到长辈给的红包,红包里装的不仅仅是压岁钱,还有那浓浓的期盼和关爱啊!

到了初五初六,串完了亲戚,大家都会带上风筝到公园里去放风筝。一家人在一起放风筝,有说有笑,开心极了!公园里也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柳树发了芽,桃树长出了花骨朵,小草也愈发翠绿,这美好的景象,代表了来年的好生活,人们的嘴角也都漾起了微笑。

孟州,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的人们淳朴善良,也过着朴实又快乐的日子。春节,对这里的人们来说,是个美好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与家人团聚,快乐又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国春节的风俗

全文共 596 字

+ 加入清单

一大清早,我就被“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吵醒了,爸爸走进我的房间,把我拽出被窝,说:“宝贝,新年快乐!”妈妈微笑着把我盼望已久的新衣服给我穿上。我兴高采烈地和爸爸去贴春联,我手里拿着胶,爸爸拿着一副对联小心翼翼地贴好,然后爸爸又拿出一张“福”字倒贴在门口上,我好奇地问:“福”字为什么倒着贴呢?”爸爸笑着说:“这代表福到了的意思”。

贴完对联,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开车到奶奶家拜年。一进门我就喊:“奶奶新年快乐,”奶奶愣了一下,接着笑得合不拢嘴,说:“我大孙女真懂事。”又从衣兜拿来一个红彤彤的大红包给我,我开心的又蹦又跳。

妈妈一会儿忙这个,一会儿忙那个,做着各种各样的饭菜。开饭了,真是太丰盛了,鸡鸭鱼肉什么都有,听说每次春节晚上吃饭都要有鱼,因为这代表“年年有余”的意思,就是有剩余的意思。我们一边吃饭一边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不时被上面演的小品逗得哈哈大笑。

晚饭过后,我和爸爸走在大街上,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到处都是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大街小巷满是人,就如潮水一般。远处传来欢快的锣鼓声,我们一看许多人都穿着五颜六色的衣裳在扭秧歌呢。他们手里拿着彩扇子,挥舞着,看起来开心极了,有的是孙悟空,有的是猪八戒,有的是沙和尚,真是奇装异服,热闹非凡。我看见有一个人手里拿着打火机点燃烟花筒,砰的`一声烟花升上了天空,就像拖着彩带的流星,把天空染得五颜六色,顿时天空就像一块五彩斑斓的布。

我真喜欢热闹的春节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彝族春节风俗作文

全文共 584 字

+ 加入清单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区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大块大块(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妇女地位较低。遗产由诸子平分,绝业一般归近亲所有。彝族历史上盛行父子连名,此俗在凉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继续到建国前。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较高的聘金,交错从表婚比较流行,夫死实行转房。建国前云南部分彝族地区还保持着公房制度,凉山彝族保持着严格的等级内婚。历史上彝族多实行火葬,建国前,凉山及云南沿金沙江一带居民仍行此葬俗。其他地区自明、清以来逐渐改为上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春节风俗习惯作文300字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噼噼啪啪,噼噼啪啪……”日夜盼望的新年终于伴着阵阵的鞭炮声向我们走来。今天是农历正月初二,我与姐姐起了个大早,准备与爸爸妈妈到外婆家拜年。

一路上,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好不热闹。到了外婆家,“蹦,啪。蹦,啪。蹦,啪……”更是热闹非凡。一向怕打炮烟,又非常想打炮烟的我终于鼓起勇气拿了一根,可我还是不敢打,我叫外婆试一遍,姐姐也打了一根,最后我终于也打了一根。“哇,好痛快啊!”我先将右手把打火机打起来,左手拿起炮烟,小心翼翼地往火上点,“点着了,点着了。”我高兴地叫起来,同时,我马上将炮烟扔了出去。可我没用力,炮烟掉到了我的脚跟前,我吓得拼命逃,连打火机都扔到了河里去了。幸好我跑得快,跑得远,扔出去时火花马上就灭了,接着清烟飘了出来,然后一下子就“啪”的一声炸开,声音震耳欲聋。我虽然心里不怕,可还是一哆嗦。

通过了这次尝试,我的胆子大了许多,现在我总算敢打炮烟了。这个春节我的收获真大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湛江春节风俗

全文共 735 字

+ 加入清单

湛江春节每家每户都会庆祝一番。有些民族还会搞一些活动来欢度新春佳节,比如舞龙舞狮、说书唱戏、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 一到年关,大人小孩都忙乎开了,备年货、扫屋子、祭祖宗忙的不也乐乎!贴春联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或自己动手或请人代劳,把一年的收获和来年的希望都写进这小小的春联里。同学们,说起春联,还有一个故事呢!春联,起源于桃符,它最早出现在周代,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门板。据说,桃木有镇鬼、驱邪的功能。因为世上的恶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二神,所以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驱鬼辟邪。后来,人们索性在桃木板上刻上两位神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驱恶。这种桃板就称为“桃符”。在五代十国时期,开始有人在桃符上写字。一次,蜀国的君主孟昶在除夕之夜令学士在桃符板上写字,因看不清学士们所写的内容,孟昶索性自己书写“年年约余庆,嘉年号长春”。由此产生了中国第一副春联。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再远的游子也要赶回家跟家人团聚,吃上父母精心准备的年夜饭。旧时,人们把这叫做除夕守岁、熬年。这一顿饭要慢慢吃,一直要吃到深夜。 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的精彩节目,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听着窗外阵阵的爆竹声,一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这时候,小孩子最开心的是长辈会发压岁钱。据说,在魏晋时期就有这个做法。压岁钱也叫“押岁钱”、“压祟钱”因为岁与祟是谐音,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使小孩们平平安安过年。 过年了,少不了走亲访友。亲戚朋友聚集在一起,吃着丰盛的酒菜,互赠祝福,共谋发展大计。

这一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后。 春节,不仅仅是大家在一起吃喝玩乐,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一种民族精神。它融入的是一种亲情,一种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安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家乡春节的风俗

全文共 914 字

+ 加入清单

每逢春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打扫除、清洗各种器具、折洗被褥,窗帘,舒疏明渠暗沟。到处洋溢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年的欢乐气氛。打扫干净后又开始贴对联了。对联有很多种叫法。如:门对、春贴、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写时代的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化形式。每逢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大家都会精挑细选的选上一副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重庆人也不例外。

重庆是一座青山环绕,绿水相间的秀城。重庆人也是非常讲究,像过年时都必须按照祖上定下的规矩做事,比如:初一不出门,初二初三走亲戚。初一不能打扫,还有过年时要吃汤圆,代表家庭团团圆圆,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吃火锅,火锅可是重庆人的最爱了。火锅越红,代表着以后的日子红红火火,想到火锅一定不能忘掉鱼了,代表着年年有余。本来是年年有鱼,“鱼”与“余”读音相同,所以就是年年有余的意思。

说道火锅你知道是怎样做成的吗?做火锅其实也不难。制作火锅的主料就是毛肚、牛肝、牛肉、瘦肉,还有一些蔬菜和佐料。佐料有:大葱、辣椒、姜末、花椒、盐等等。还有一种专门做火锅用的火锅底料。把他们炒一会,可见油是红的,烟也很呛人的程度时就放入牛肉汤,等到汤开了以后,你喜欢吃什么就放什么到锅里,熟了之后就可以吃了。

看着火锅一层又一层的油,花椒浮在上面让人情不自禁的想吃,仅管它是那么的辣,那么的滚烫。吃起重庆火锅是多么的爽口,麻辣鲜烫,口感丰富,自烹自食,乐在其中了!

除夕晚上家家户户放起了自家的鞭炮,大街小巷都热闹极了。地上小孩舞着彩灯,在抬头向天空一看,烟花布满整个天空多么美呀!你要是在一定会忍不住想许个愿望。到了半晚12点时,鞭炮声更大了,让人无法安睡。

过年过完后,就要去拜年了,一般都是晚辈给长辈拜年,去时买上拜年的礼物。则长辈们煮好了一桌香喷喷的菜。大人们举着酒杯大口大口的喝着,小孩们就大口大口的吃菜,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开开心心!

吃完后,大孩们与小孩们都猜起了谜语。看吧!重庆的春节多么的热闹啊!长辈又纷纷给小孩们发了他们渴望的压岁钱,孩子们高兴得又蹦又跳。

我爱重庆的过节,特别是春节。多么的热闹啊!我爱重庆的人,我爱重庆人的热情,我更爱重庆的春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国春节的风俗作文700字大全

全文共 672 字

+ 加入清单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诗是古人描写春节的情景,我也喜欢春节。

春节前两天的早晨,我起床时,爸爸妈妈都已经穿好了衣服,爸爸开着车带着我们一家到了爷爷奶奶家里。爷爷不在家,奶奶在家里看电视,我和弟弟在外面玩。

到晚上,我们一家人在厨房里做团圆饭,爸爸和奶奶切菜,妈妈和大妈做饭,我烧锅。厨房里飘出的阵阵菜香可把我馋得不轻,只盼望着赶快开饭。

过了一会,饭做好了,爷爷把酒拿了过来,这真是在一年中阖家欢乐的一天呀!共饮屠苏美酒,品尝着团圆饭中各种爱吃的菜:辣椒炒肉、胡萝卜丝、鱼汤、红烧排骨等,我们都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姐姐还把果汁拿了过来,大家都吃得很欢畅。

晚饭后,就开始做游戏了,妹妹给爸爸气球,爸爸把气球吹得好大,我们就开始玩踩气球。我和弟弟一队,姐姐和妹妹一队。开始了,我跑向姐姐,踩来踩去,就是踩不着,结果给姐姐踩了一个。我向后跑,看见了妹妹,妹妹踩弟弟的气球,趁她不注意,我把她的两个气球全都踩爆了。可游戏太激烈了,最终我还是输了。

除夕这一天一大早,爸爸妈妈起床了,把我叫了起来,我说:“妈妈,有什么事?”“你说有什么事,要贴对联了。”妈妈说。我赶忙起床,爸爸把“福”字贴到了,我立马提醒说:“您把‘福’字倒过来干嘛?”爸爸说:“你已经长大了,有什么问题可以自己想办法查阅书籍资料。”回来之后问了爷爷奶奶,才知道爸爸是想要福到我们家,才故意贴倒了。

到了第二天早上,我给爷爷、奶奶磕头拜年:“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新春快乐。”话音刚落,就拿了红包,两个红包里居然有800元巨款呢!

在新的一年中,我真开心,我真想下一个春节快点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春节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按照我们家乡的习俗,春节就是在除夕那天开始的。到了除夕,家家户户都忙碌起来。大人们要上街买很多菜和零食回来,还要打扫卫生,而且家家户户都要贴上对联和红艳艳的“福”字。有一些人家帖的是倒“福”,有一些帖的是正“福”。我就问妈妈:“为什么有一些家是倒“福”呢?”妈妈笑眯眯地说:“倒“福”和正“福”都是一样的,它们都是代表福气来到了。”妈妈又对我说:“除夕要守岁,不到十二点是不能睡的。守岁,就是全家人要在除夕的夜晚用虔诚的心守住平安。”午夜十二点整,家家户户都放起鞭炮和烟花,顿时,整个城镇响声四处,真是震耳欲聋,热闹非凡呀!

到了正月初一,爷爷.奶奶会煮我们最喜欢吃的东西,比如:龙虾.虾菇.螃蟹.海蛰皮.虾.跳鱼等。吃过了饭,小孩子们都要去给长辈们拜年,拜了年,长辈们会给小孩子们压岁钱,有的孩子会拿钱买玩具,也有的会把钱存起来,将来再买学习用品。拜完了年,大人们就要上寺庙去进香。在我们老家有很多寺庙,每个寺庙都要进香。等大人们进完了香就会带着小孩子去游乐园.公园等。正月初一就这样过了。到了元宵节,是我们家乡最热闹的一天,也是我们小孩子最渴望的。最欢喜的时刻到来了,因为家家户户都摆上了年货,每家都要杀鸡来拜神,桌子上堆满了糖果点心等之类的东西,小孩子都喜欢吃的,有一些嘴馋的孩子会忍不住偷一个吃呢!让孩子们开心的不止这个,是在公庙上,摆着许多各色的旗子,让人来拿着,干什么呢?

对了,就是游村,还有醒师,每逢家节,都有机会的,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风俗习惯。春节过后,小孩子们要上学了,大人们也去做平时该做的事了。我真是难忘家乡的春节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春节风俗作文500字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浩大的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民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着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现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千古绝唱的好诗总让我想起了家乡过年的习俗,我至今都刻骨铭心。

过年是一年中令我最开心的时刻,大人们开心,我们小孩子更加开心,因为我们小孩子可以尽情地玩耍。我一整天都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外面疯玩,还有一件事情让我们这些晚辈们最开心,那就是收压岁钱。长辈们给我们压岁钱是想让我们这一年都过得平平安安的,因为“岁”与“祟“同音,收到了压岁钱就可以镇压邪祟,这样一年都会过得开开心心、平平安安的。

元宵节来了,春节又到了一个热闹的时候。正月十五到处都挂满了灯笼,一片红红火火的景象,广场上还有美丽的表演呢,家家户户还要吃元宵,这代表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正月十五的确是一个好日子,过了正月十五之后,这个春节才算真正的过完了。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当我吟诵这首诗的时候,我又想起了美好的春节。春节中的一些习俗我会一直继承和发扬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