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三进三帮走访笔录【实用20篇】

民情日记必须要跳出纸上谈兵的怪圈,不但要记,更要去做,对群众所反映急需解决的问题,要想方设法尽快帮助解决。看看下面的范文吧,也许对你有帮助哦。

浏览

5941

作文

113

走访贫困户民情日记

全文共 1087 字

+ 加入清单

我所属单位住房公积金鹤峰办事处今年帮扶铁炉乡泉峪村,既然是扶贫就要了解他们的情况,为什么贫困?拿什么来脱贫?怎么帮扶?不进村入户了解那都只是纸上谈兵。为了更好的了解情况,制定有效可行的帮扶计划,8月27日我与单位主任科员殷远凤乘班车来到帮扶村铁炉乡泉峪村,决定去最偏远的贫困户曾召爱家。我没有什么下乡经验,站在山脚下昂头朝着丛山峻岭--我们的目的地望去,心里满怀忐忑,崎岖的机耕路只能靠小“麻木”车进入,(“麻木”是鹤峰有名的代步交通工具,只能坐下两三人,农民家庭条件好的基本家里都会有一辆,进城购物、运送生产资料等)。坐上麻木车,司机特意装了两袋沙土,她说山路不好走,前面有一段路面有太深的坑过不了,拉点沙填一下,在那蜿蜒崎岖的小路上颠簸着慢慢的向目的地驶去,看着“公路”两边陡峭山崖和深不见底的沟壑,心里咚咚直跳。因为用力抓着麻木挡板以防自己簸下来,下车时紧张的心里一松懈,顿时感觉自己浑身都瘫软了。面对此情此景不由得感叹生活在这上面的农户是多么的不容易!

来到贫困户曾召爱家,映入眼帘的是陈旧破烂的木房。屋前的空地上晒着刚采回的黄豆,堂屋里没有像其它人家那样倒了水泥地板,就是一个黄泥巴屋。屋里杂物很多,原始的火坑,老式的黑白电视,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曾召爱全家三口人,老伴五十多岁,儿子快三十多岁了还没有成家立业。我们详细的询问了他们的经济收入,农作物的生长,什么原因致贫等一系列情况。曾召爱说,以前这里人户多,到现在低山发展的快,加上高山交通不便,好多都已搬迁,有的举家出去打工了。我们不想搬迁,我在这里有500多亩的山林,5亩多耕地,两亩多茶园,怎么舍得扔下。我明年还准备发展几亩茶叶的,这上面主要的就是交通不便,种的农作物要变成钱就要上坡下岭往集镇背,来回三四个小时。其实我们这里生产资料丰富,我们多想政府能帮我们把公路修好!那样出去打工的农民也会乐意回家创业,带动村里的经济发展。经过了解沟通,结合泉峪村情和他家的条件,我们和曾召爱夫妻两人商量着制定了帮扶计划,初步确定了三条措施:一是按照他家山林面积地理优势发展养殖业、种植,在现有的8只山羊基础上再增加30只种羊,同时今冬明春再发展密植茶5亩;二是结合乡里危房改造项目,帮助其翻修房屋3间;三是扶贫搬迁,通过政府、村委争取帮扶资金,改善其居住环境。殷主任鼓励他说:“从今以后,咱们就是亲戚,要常联系,有困难就打电话,我们尽最大努力帮助你们。要有信心,要鼓足勇气,相信经过几年努力,你们定会过上好日子的。发展养殖、种植,技术上需要帮助的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帮你们争取帮扶,也会向上级部门反应情况争取把公路扩宽”。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走访困难户民情日记

全文共 1976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二十,年关将近。根据工作安排,我们工作组今天走访慰问何桥、瓜圻、大庙、石竹4个驻点村的困难户。我们带了2万元现金和20套被褥,将要走访40个贫困户,每个村10户左右。

阴冷的寒风中,石竹村的石书记已在村头迎接我们。石书记是个办事极认真的人,慰问名单是村委会专门开会定下来的,困难户所在的村民小组组长也都到场陪同慰问。我们对石书记的办事作风感叹不已。

我们来到9组熊大爷家里。熊大爷刚过花甲之年,但家庭不幸,长子残疾,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次子车祸去世,留下两个孩子,一个3岁多,一个10多岁。家庭生活基本靠低保。屋内昏暗,家徒四壁,大家眼圈立刻红了,眼泪在眼眶中打转,不忍多待。

离开熊大爷家,我们来到4组汪只春家。说是家,其实就汪一人。汪前些年外出打工受伤,现已双目失明。身体倒还结实,可以自理起居,但无法劳动。我问石书记,五保户每月能补贴多少钱?石书记说,现在农村低保分三类,一类对象相当于过去的五保户,补贴最高,每月150元左右。

走完石竹村困难户,已经快11点了。我们立即驱车赶往大庙村。大庙村走访了10家困难户,其中残疾和患有重病的7户,高龄孤老3人。村支书胡麦佑告诉我们,因病致贫的,是村里困难户的主要部分。我们关切地询问农村医保情况,胡书记介绍说,鄂州实行城乡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险,分三个档,其中最低的第三档相当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个人每年缴费30元,政府补贴120元,可享受4万元医保报销。当然也可购买二档三档医疗保险,因为缴费高了很多,大多数人还是选择第三档。一般小病,费用够用,大病看不起。困难户们希望政府能再多补贴一些,能到第二档,除特大疾病外,都可以保障了。

草草地吃完午饭,我们直奔瓜圻村。瓜圻村是我们驻点的4个村最大的村,18个村民小组,798户近3000人。这次“挖万塘”活动,他们行动最快,19口塘,保质保量完工,在蒲团乡名列前茅,受到区、乡两级政府表彰。“三万”活动开始不久,湖北日报主要领导带队,一行几十人就是到这个村召开座谈会,并参加修塘劳动的。村支书陈国安快人快语,一边带路,一边介绍情况。

在13组梵正明家,其贫困现状令人震撼。梵与妻子住在村民捐建的靠在路边的两间简易房中,农具、柴火都堆在外屋,一张简易木床和锅碗瓢盆散乱地铺满里间,全部家当加起来值不了几百元钱。我们先是送了500元钱,但走出不远,大家心里总觉得堵得慌,一起又返回去,送了一套被褥。这套被褥可能是他们家最好的生活用品了。

17组王灯堂家则是另外一种情况。王自己是残疾,老伴、儿子都去世了,儿媳改嫁,3岁孙子与老人相依为命。老小两人基本靠低保生活。离开时,老人不停作揖,连连感谢政府。

瓜圻的几个村我们来过多次了,但在村里穿行中,我们突然觉得和前些日子大不相同,悟了好一阵子,才发现原来村里人多了起来,而且多是年轻人。原来,春节将近,外出打工的人已经陆续返乡。这些年轻人在村前村后嬉戏打闹,凭添了许多生气,我们的心情也马上变得轻松愉快。陈书记说,他们村是个穷村,低保户就有177户。村里没有像样的集体经济和赚钱项目。困难户大多是老弱病残家庭,如果家中有人在外打工,家里的日子就会好很多。

最后,我们来到何桥村。何桥村是我们工作队“下榻”的地方,村委会的几间办公室腾出来让我们住宿和办公。村支部书记老吴年届60,已连任几届书记,村里情况烂熟。老吴憨厚中透着机警,工作作风扎实。修整塘堰他启动的慢,叫苦叫难也多,但任务一旦确定,他立刻行动,也后来居上。当时我们去10组现场看塘,10组提出他们最急迫的是要修泵站,吴极力支持,还给我们工作组打了报告。我们赞成他们实事求是的想法,并调整资金给予帮助。

12组的蔡正国家祸不单行,家里几个人患有精神病,唯有他好一些,是家里的顶梁柱,但遭遇严重车祸,长期卧床。我们到他家时,他卧在里屋床上。我们将500元钱递给他,他执意要下床,被我们拦住。吴书记说,这500块钱,可以管他们家半年生活。

我们来到1组范米兰家慰问。范夫妻二人均为智障,这我们倒是不大奇怪,因为健康人与智障人结婚毕竟是少数。但一家三五口人都是智障,肯定是遗传造成的。遗传性疾病,这在城里大多就不再生育了,但农村似乎很难控制。这是我们在农村走访时经常碰到一家一家都是智障人的重要原因。范夫妻二人的病不是很严重,生活自理没有问题。我们说了一些宽松的话,他们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离开最后一家困难户,天已经大黑,丝丝细雨在天空飘洒。一天跑下来八九个小时,我们身体已疲惫不堪,但心情更沉重。据统计,我们走访的4个村的低保户数,占整个户数的五分之一还要多一点。

近些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的惠农政策日渐丰厚,社会保障日益完善,农民的生活已经得到很大改善,但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没有脱贫。我们深深感到,要解决农民的贫困,主要要靠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年乡镇干部民情走访日记

全文共 634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接到通知,今天早上要到**镇园林村参加“三万”活动,走访看望贫困户。

早上8点多钟,我和机关同事一起乘车前往园林村,有一段时间没有组织过这种活动了,大家都显得有些兴奋,你一言,我一语,叽叽喳喳,讲个不停。我们一边聊天,一边欣赏路边的景色,很快车就到了园林村。

在村委会,我们领取了慰问贫困户的物资(一袋米,一壶油)就跟着三组组长来到任演保的家中。任演保今年85岁,身体还算硬朗,组长何庆标告诉她说,工作组的同志们来看你了,这些东西是工作组送给你的。任演保从组长手中接过物资,显得十分吃力,我们见状,赶紧上去帮她把东西放到桌子上。我问她:“身体怎么样?“她说:“身体不算太好,不过跟同龄人比起来,还算是好的。”在跟她的聊天中,我们了解到这位老人家庭十分困难,家里就她跟老伴两个人在家,儿子女儿都没有在身边,没有收入来源,日子过得很艰难。她对我们来看她很感动,连声说:“感谢党,感谢你们这些干部关心我们。”我问她对国家政策有没有什么意见,她说:“现在国家的政策好,村干部对我们也很关心,还给我们评了低保,这么好的政策,怎么会有意见呢?”

在回家的路上,同事们都在谈论着各自走访的贫困户,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困难,听了这些,我终于明白开展“三万”活动的意义。通过组织机关干部走访农户,一是增加了我们和村民之间的感情,了解了他们的实际困难,对需要帮助的人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帮助;二是让我们受到了教育,平日里,我们呆在机关,对农村的情况不了解,通过这次走访,让我们近距离的接触农 ……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社区走访民情日记

全文共 1034 字

+ 加入清单

早晨起来,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下午,天气转晴,但路很泥泞。

白天,来访群众不断,几乎没有干几件事。晚上,因为要推选第五队的村民代表,我们按时赶到村支部,那里空无一人,我们静静地等待村民的到来。

等了一段时间后,才有村民赶到。突然,我们接到村支书电话,“有村民家里着火了!”我们立即赶到失火现场,大火已被扑灭,消防战士和村民们正在揭开屋顶的砖瓦清除隐藏火点。经了解,该村民家中无人,所以没有人员伤亡,但屋里生活用品、电器、家具等全部损毁。待房顶上的人员拆除完毕,我们与消防队长见面沟通了情况后,又让村干部安排好人员做好后续的防范工作,紧急赶回村支部。

这时村民仍然没来几个,或许是路太泥泞,村支书感到后又用喇叭通知了几遍。 时间过去了一个多小时,推选会即将开始,这时来了一个的“犀利哥”,蓬头垢面,酒气熏天,话语不清,想借着酒劲向我们反映邻居数目影响车辆出行的问题,村民们见状都劝他离开。而我们处长却向前握住他的手,冷静地说:“有话您尽管说。”他毫不客气地说了一通后,处长送他时却因为给他拍了照片而误解,大发雷霆,执意要求我们将照片删除。最后,我们处长又向他道歉,众人连拖带拉将他劝走。

正当大家填写选票时,一位老大爷来到了推选现场,手里拿着《推选票》嘴里唠叨着“以前的干部喝了甜水,让老百姓吃了苦水,你们工作组可要记住了。”几位村民一看势头不对,赶紧向前劝说,而这位老大爷恼火了,反而又骂了起来:“五队的社员还没有浇完地呢,井能借给外处用吗?”大家好不容易将其劝走。我们处长始终十分冷静坐地地在那里,因为他心里明白。

推选票刚要统计完,有一村民按捺不住内心的情绪,高声说:“请村干部或工作组带着全村的浇地电表去校校,校完后加盖公章,想办法防止有人再在电表上偷做手脚,还老百姓一个公道!”我们处长说:“今天天不早了,明后我们随时等着你,到我们驻地说说这事,咱们一块研究个好方法。”话音刚落,又有几位村民将我们处长拉到一边,待别人走后才说:“我们五队菜地的事您得帮我们解决,租用的人想霸占为宅基地,并找各种借口不拿租金,我们架线都没有钱,我们本来准备往乡里或县里去反映呢,你们来了正好。”话还没说完,那位“犀利哥”又来到了支部,真让我们出乎意料,只好耐心地给他做思想工作,最后在村干部的帮助下,我们才勉强离开了村支部。

我们终于明白了那句话:“百姓百姓,百人百性”,“宁带一军不领一村“。我们真正地体会到了其中内涵。然而,我们的路还很长,我们三人都感到了肩上的压力!

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民情日记下乡走访记录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10月14日星期一 天晴

今天,乡政府梅乡长要求我们到乡上开会。内容是研究驻村帮扶工作。

来到乡长办公室,梅乡长正在等我们。我们驻村帮扶组人员到齐后,会议开始了。会议只有两个主要议题。第一个议题是研究确定驻村帮扶组组长、副组长。梅乡长说我是市里下派的干部,所以让我当组长,仲副乡长当副组长。我说还是让仲副乡长当组长,但是他们执意让我当,我也没有推辞。第二个议题是按照《青海省驻村干部管理办法》,组建驻村帮扶组临时党组织。除xx县工会干部小罗是预备党员外,我们其他五名干部都是正式党员。因为党员较多,我们决定组建临时党支部,由乡党委下批复。梅乡长还是让我任支部书记,仲副乡长任副书记,大家都一致同意。接下来,梅乡长代表乡党委、政府向我们提出了驻村工作的相关要求,主要是如何遵守工作纪律、如何开展工作,等等。

会议结束后,我和仲副乡长按照会议研究的内容,立即起草了向xx村下派驻村帮扶组的通知和组建xx村临时党支部的请示,提交给了乡政府办公室。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走访贫困户民情日记

全文共 449 字

+ 加入清单

20xx年4月28日,福贡县马吉乡难得放晴的一天。

我来到马吉米桥上,用摄像机拍摄马吉米村的变化。这里正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要不了多久,这里将会是美丽新家园。

在返回工作队驻地时,我看到一个缓慢的身影,一手拄拐杖,一手提口袋,步履蹒跚地前行。这个身影我很熟悉,他是村里的百岁老人,也是村里少数会说汉话的老人。有时在乡街上会遇到他去买菜,他总是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老人是易地扶贫搬迁户,当我们问老人有什么困难时,老人却拉着我们说:“我没有什么困难,政府已经对我很好了。我身体好,村里还有很多身体不好的老人,你们应该多帮帮他们。”

老人行走得很慢,我走快两步搀扶住老人,询问他要去哪里。老人见到我,脸上绽开了笑容,拉着我的手说,他特意送只鸡过来给我们扶贫工作队,说我们为村里做事不容易,要吃好点。听到这话,我感觉到似乎有块灼碳卡住了喉咙,是感动、是责任、更是一股一股无形力量的鞭策。

离开大城市,在扶贫工作队工作期间,生活工作虽然辛苦,但总有这样一件件小事激励着我们。老乡的淳朴与深情厚望,让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干部走访群众民情日记

全文共 1353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一名基层党委书记,对农业农村各项工作拘泥于安排部署的多,督办检查的多。真正走近群众、直面群众的机会并不多。有时深入村组农户时,又总会被各种繁锁之事打扰,被一些无端应酬冲断,在内心深处总感觉自已与广大群众接触的时间少了,与普通百姓的距离拉远了。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机,我特地给自己安排了一些时间,深入村落、企业、农户中走访征求意见,了解群众对我们的期盼,征求群众对我们工作的意见建议。

3月20日一清早,我便驱车前往最边远、偏僻的八道关村。汽车在平坦的水泥小路上行驶一段距离后,就来到了水泥断头路。这里路面狭窄,坑坑洼洼,好在最近天气好,但仍依晰可见雨天时留下的深沟浅壑。我们一行下车开始徙步前进,沿着高低不平、曲曲折折的土路,行走近3公里,来到了原双河村严家铺大院。这里目前还居住着二十余户70多位老百姓,因为交通恶劣,出行不便,群众很难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甚至购买日常消费品都得走很远的路到村口小店才买得到。

今天我们是非常幸运的,大多数群众都在家附近忙农活儿。听说有镇领导干部来了,村民们个个儿喜出望外,奔走相告。不一会儿,院落附近的十几多位老百姓自发的来到我们身边,个个儿脸上露出真诚的笑容,我感到老百姓是多么朴实真挚、可亲可爱呀。当得知我们是专程来看望大家,来了解大家在生产生活方面有什么困难及对镇村干部在“四风”方面有什么问题时,他们的话匣子一个子就打开了。

“如今党的政策好啊,我们老百姓就托党的福啵。我们这儿现在最期盼的是能把水泥路修到家门口就好了”,严家铺院的村民杨龙宝拉着我的手,满怀期盼的对我说道。

“今天我已经看到并感受到了,这里的交通确实让你们受了不少苦,这是我工作不到位的地方。我一定会想办法改善交通条件,解决你们出行难的问题”,面对老百姓的期盼,我没有理由不这样去说,并按照自己的承诺去做。

村民周贤荣说:“我是双女户,大女英年早逝;二女远嫁江苏。丈夫快近六十岁的人了,最近几年三病两痛,光一年看病的钱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家庭现已面临困难,希望能够得到照顾。”

“等你年满60岁即可享受双女户奖励了;至于家庭因病困难,一是要自力更生;二是可以向村上递交救助申请,经村民代表评议同意后上报到镇政府,由镇上再上报县相关部门审批同意后方可享受。”听着村民的诉求,得知他们还有很多困难时,我内心充满了愧疚和不安,而些时我唯有细心的解答着他们的疑问,心里才稍有所安。

“镇、村两级有没有干部在给你们办事过程中,有吃拿卡要的行为吗?”、“有没有干部在工作过程中作风粗暴、官腔官调、只说不做的现象?”、“镇、村干部到你们这里来的多不多?”.....,为不虚此行,能更多的了解一些关于我们干部在群众工作中的态度和作风情况。不时地,我也给前来的群众抛出一些问题,希望能听到他们最真的声音。

村民席实林告诉我,现在镇村干部对老百姓有求必应,服务态度非常不错。只是他们因工作量大,工作繁忙,主动到像他们这样偏远的地方来的更少了,希望他们多来些,哪怕不带工作任务,只和他们说说话,唠唠嗑也行。席实林的这一席话深深触动着我。是啊,如今我们这些离群众直线距离最近的镇村干部,却被各种理由和借口远离了群众,甚至脱离了群众,这是多么危险的事情。干部的脚步本应在群众间行走,现在却本末倒置,这是我们工作的缺失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走访群众民情日记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中午,我去回访一起盗窃电瓶车案件的受害人杜某,一个星期前,杜某被盗电瓶车一辆,案件被查获了,违法行为人被依法行政拘留,被盗的电瓶车也得以发还。我到出租房后,杜某告诉我,他本来没怎么指望警察破案的,车子被偷掉之后就想去买新的,没成想海盐警察这么快破案了,还把车子追了回来送还给他,他觉得海盐警察真是给力。我告诉他被盗车子的折旧部分可以通过民事途径要求盗窃行为人赔偿,杜某很惊奇也很开心,告诉我:“这个我还真的不知道,要谢谢你们教了我一招啊!”快到饭点了,杜某留我们吃饭,我谢绝了。回到单位里,心里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到觉得杜某的热情给了我很大感动,群众的支持才是我们最大的感动之处,其实我应该谢谢他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走访困难户民情日记

全文共 121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驻村帮扶工作组一行5人按约定计划又一次一起去帮扶对象家中去走走看看。

一路上,我们议论中大都围绕着同样的话题:作为一般基层干部,投入 “同步小康”帮扶行动,能做些什么呢?说去扶贫吧,还算不上,没资金没技术没信息,似乎做不了什么;说去帮扶吧,又能帮什么呢?我们的对象大都是特困户,最实惠的帮扶莫过于经济上的资助了。说来尴尬,连自己都收入微薄,如何资助?带着完成任务和了解情况再说的心态,我们又开始了一天的走访历程。

说实话,作为一个镇机关干部。以前在报刊杂志和电视里也经常看到,干部带着资金或技术到边远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工作,通过实地调查,开发项目,改变了当地的贫困面貌。每当看到这样的事迹,我内心就充满着向往和期待,希望自己也能干出一番成效出来。这次全面性的帮扶大行动,虽然也有人说是作秀,但我还是坚信,只要我们每位尽职尽责,群策群力,一定会众人拾柴火焰高的。

我们在走过一村又一寨,又来到了老困难户龙阿防家。这次走访龙阿防家我也记不清是第十几次了。只记得,每次到入村时,她家是必不可少的。去年老伴重病住院无效去世,不久后婆婆和公公又因病而相继的过世,如今欠债累累,膝下还有幼小的两个儿子,因家境困难。面对此情此景,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给他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积极向上级反映和呼吁,并鼓励其乐观对待暂时的困境,她家是因病返贫的典型现实例子。在龙啊防家,我们驻村工作组给其带去了210斤救济大米和200远慰问金,以此表示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我们驻村干部的心意。

接下来,我们又走访特困孤寡老人户潘兴荣。当来到一栋旧式砖瓦房前,只见一位老人正在地里,借助锄头的支撑,出神地望着远处,似乎在寻找和思考什么似的。见到村干部和我们,老人就缓缓地挪着步子迎过来,我赶忙上前搀扶,而这几步路对于行动不便的他来说却有如千里之遥。据老人反映,他有61 岁,因体弱多病,没有子女在的照料,平时都还得邻居帮忙帮忙,好心的邻居们也经常给予照顾,真是远亲不如近邻啊。与老人简单的聊聊,我们便留下了联系方式,和老人说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帮忙的,就和我们联系。当前,在农村像他这样的孤刮老人很普遍啊,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他们都极需要照顾与关怀。

回来的路上,虽走着一样的路线,却有了不一样的心情。我们在讨论、在思索。如何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如何让他们过得更好?走访,虽只是一种形式,但走访的过程却是实在的,能直观地看到群众的困难,能真实地体会到群众的感受。它的意义不仅仅是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而是一次锻炼与情感体验,更是心与心的碰撞和交流。我很希望自己能更强大,能给予困难群众更多的帮助。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真心的鼓励、微薄的资助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帮扶对象当前的困境。所谓众人划桨开大船,真心希望通过这次帮扶大行动,能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特困人员等弱势群体,并尽力帮助他们,让他们能感受到温暖与关怀,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和谐与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八一建军节走访慰问活动简报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9周年,使辖区的现役军属过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欢喜街道祥和社区于7月29日下午开展了“八一建军节”节前走访慰问活动

社区工作人员走访了辖区内现役军属,为他们送上慰问品和节日的问候与祝福,感谢他们及他们的儿女在祖国国防建设中做出的无私奉献及贡献。现役军人刘忠兴的母亲今年三月份出了车祸,卧床一个多月至今未完全康复,为了让孩子在部队能安心工作,父母没有把此事告诉他,社区工作人员对他们的做法表示赞扬,赞扬他们是国防建设队伍的坚强后盾。军属们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到来表示感谢,感谢社区周到的服务,真挚的关心,热情的照顾。

通过此次走访慰问,使社区更深入了解了军属的生活情况,不仅加深了与军属的情谊,也增进了军民鱼水情,更促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走访日记

全文共 2130 字

+ 加入清单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如果要探寻舒城县广大党员干部的足迹,那么请到广袤的农村去吧。

一场轰轰烈烈的“深入开展三级书记大走访、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活动正在龙舒大地如火如荼地开展。

从 9 月 28 日开始,几个月来,全县 1 万多名党员干部纷纷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农家、话民情、解民忧,做到 力量在一线配置,情况在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感情在一线融合,绩效在一线考评,作风在一线转变 。这是一支农村政策的宣传队、社情民意的调查队、为民办事的突击队。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大会上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该县始终高度重视群众工作,群众冷暖,牵挂着县委、县政府的心;农情民情,触动着决策者的情。舒城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胡传道多次指出,工作要上去,干部要下去,要立足农业大县的县情,以加强群众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谋划“三农”、服务“三农”、发展“三农”入手,以此探寻密切联系群众的方法和路径。

2011 年 9 月 28 日 ,该县召开了“深入三级书记大走访、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动员大会,该县领导称,这项活动不是一件单纯的工作安排,也不是形式,“大走访”是贯彻落实省委、市委“书记大走访”活动的“规定动作”,“一线工作法”是根据我县实际,提升干部精气神的“自选动作”,“万名干部进百村入万户”是实施此项活的有效载体。这项活动是我县“十二五”开局之年提精神、鼓干劲、促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生命工程,是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培养锻炼干部的强训基地,是培养广大党员干部知三农、懂三农、爱三农、促三农的情感之旅,是推动舒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固基工程。“万名党员干部”就是第一旗帜,“进百村入万户”就是第一行动,“全覆盖”就是第一要求,“访民情”就是第一内容,“增感情”就是第一目的!

县主要领导率先垂范,村头巷尾,田间地头,堂屋宅院,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胡传道来到了杭埠镇三蕊村,与村民们亲切交谈,群众说:一点也没有县委书记的架子。县长金德元深入万佛湖大塘村走访,宣传党的政策,倾听群众心声,真习实意为群众办实事,以一言一行的真情 赢得了群众的夸赞,县委副书记陆纯轻车简从到桃溪镇开展大走访,在联系群众上动真情,在为民谋利上出实招。

领导的示范就是无声的动员,一大批党员干部走出了机关、 他们下到村里研究农村问题,来到田间研究农业问题,走进农户研究农民问题;他们与农村乡亲们齐坐一条板凳,促膝谈心,问需问计,共商发展,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听民声、解民忧、化民怨、集民智;他们努力融入基层、联系农村、服务农业、亲近农民、增进感情!冬天里的农村热起来了。

几个月以来,活动取得初步成效,到日前为止,工作队已走访 10 多万农户,入户率达到 9 0% 以上。

为确保活动有序推进,该县建立了《民情日记》分级审阅点评、问题梳理解决反馈、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多项大走访工作制度;健全了领导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和各地各部门大走访活动定期汇报制度,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安排阶段性工作任务。干汊河镇 为方便干部直接与农户联系,统一编印了《群众工作联系手册》,收集了全镇党员、村民代表、村组干部、能人大户和困难群体的基本信息。为提高集中走访质量,印制了《民情日记》,要求镇村干部开展好“六个一”活动,即:拟好一个调查提纲,开好一场党员群众座谈会,填写一份调查问卷,进行一系列政策宣传,记好一本民情日记,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实行《民情日记》分级审阅和群众意见建议分层办理制度,每周梳理一次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到分类交办、限期办结,并及时反馈。

在集中走访阶段, 该县 严格制定了大走访活动的 “十项规定动作”,即: 一批干部进村入户;一封书信增进感情;一本手册宣传政策;一份问卷了解民意;一个本子记录民情;一组课题研究问题;一批矛盾就地化解;一组实事惠及群众;一套办法推进发展;一项措施督促落实, 做到了真走访、真调研、真解忧、真惠民。在走访活动中,要求实现 “两个全覆盖”,即工作组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工作队员足迹覆盖全县所有农户。为防止活动流于形势、走过场,该县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的责任和考核评价体系。县委从有关部门抽调12名同志组成4个督查指导组,由县委副书记和三名县委常委带队分赴全县各地开展督查指导,确保整个集中走访活动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

为把活动的推进与重点工程紧密结合起来,该县着力围绕全县重点工程的实施,找准活动关键点。以大走访问活动推动 工业经济、城镇建设、旅游发展、农业发展四个三年行动计划的开展 。 县城建设重点工程南溪河综合改造项目是该县有史以来改造规模最大,涉及被拆迁人数最多,情况最为复杂的一项工程。城关镇、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县直各单位共抽调1000多名干部,到1700多个征收对象家中挨家挨户上门走访,真心与群众拉家常、交朋友,了解他们的诉求,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解决安置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仅20天的时间,就完成了98%的征收安置工作任务,为一期工程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走访奇幻世界作文500字

全文共 540 字

+ 加入清单

走进校园路,“迎”入眼帘的是一排黄澄澄的银杏树。她们齐刷刷地穿上澄黄澄黄的舞裙,每天在门口迎接我们的到来。那醉人的黄呀,又仿佛一把唯美的油纸伞,为我们抵挡深秋的丝丝寒意。

那纯粹的黄呀!平铺着,厚积着的黄,着实温暖。她轻轻地躺坐着,如晚霞最后一抹金色的余晖。她们缠绵地旋转着,如善舞的江南少女,是那么柔美,那么婀娜,那么妩媚。时不时下一场缠绵的秋雨,平添几分寒意,但依旧是清一色的黄,黄得纯粹,纯粹到你看不透她的心思。

那高雅的黄呀!我曾经见过非洲的沙漠,脱不了橙橘色的面,太亮了。我又曾见过南美洲小巧的柠檬,挂在墨绿色的枝叶中,太淡了。其它呢?香蕉太杂,而金子太俗。唯有那抹黄,不俗,不炫!黄得高雅,脱俗!

那醉人的黄呀!我若能携你为签,定会赠与那远方的游子,让他漂浮的心不再游荡;若我能挟你为签,定会赠与不倦的老师,让她忙碌的日子多一份惊喜;我若能撷你为签,定会予书一个温馨的停歇,让它忙碌的日子稍作休歇。可我舍不得!我怎舍得呢?

那抹暖心的黄呀!真是明似炎日黄如金,活脱脱是仙人道士捡遍天下天下珍宝所挑选出的极品。如遇温暖如母的阳光洒下,行在叶中望两侧,只见阳光渲叶,于黄,闪闪烁烁,熠熠生辉,层层叠叠黄进去。只觉似天上霞,似树上焰,一团,一簇。真难说是霞染黄了叶,还是叶渲黄了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驻村干部走访记录民情日记

全文共 268 字

+ 加入清单

7月27日

感激与承诺

昨天开始的人代会,今天是选举日,自我安慰着,选不起,有点丢脸,老百姓都不要,留在这干嘛!也正好借这机会回城,心里盘算着最下策的棋局,心里也就淡然了。

但我真的没有想到,结果出来竟然是满票,50个代表有两个公假外出学习,48票。对高票都只是一种奢望,结果却是满票,的确是出乎意料的,那一刻心里除了感激那份满满的信任,忽然感觉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没有任何的豪言壮语,只能发至内心真诚而坚定的作出承诺:任期,一定用我的正直去引领人,用正气感召人,用正派去规范人,踏踏实实做事,坦坦荡荡做人,除了尽职尽责努力工作,我别无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春节慰问走访日记

全文共 533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别斯托别乡喀拉哈西特村工作组开展的系列慰问送温暖,浓浓的关怀沁到了村民内心深处。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接连几天的阴雨天气,使喀拉哈西特村的秋天显得更外寒气袭人。10月10日,工作组和村委会就忙着走家入户,了解牧民入冬前转场安排、牲畜转场、饲料准备情况,贫困户的冬季取暖、疾病预防、巷道卫生情况。10月15日工作组成员分别在牧业队、村巷道开展入冬前维护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宣传;

10月21日,乡、村、工作组和村民100多人,分散到村里每个巷道,开展入冬前环境卫生清理;工作组与包村单位县纪检委共同为村里贫困户、村委会送去冬季取暖用煤45吨,为州党校扶贫村塔勒德镇加尔吾特克勒送煤15吨;并将邀请县人民医院开展入冬前疾病预防专题讲座和义诊活动。通过开展系列送慰问活动,营造安全整洁、文明和谐的生活环境,让农牧民深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增进干群互信,凝聚民心,有效巩固和促进民族团结。

工作组长说“入冬前我们开展系列慰问送温暖活动,就是要让广大农牧民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作为住村干部我们要真心爱村民,真诚服务村民,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实事,配合乡党委政府、协助村“两委”为建设民富和谐美丽的新农村建设作出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社区走访民情日记

全文共 1506 字

+ 加入清单

社区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是联系党,政府和群众的纽带。社区工作的开展,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作为我们社区工作者,面对的是众多的居民,接触的是居民大大小小最锁碎的事,我们的工作更有意义,也更重要。

我是2002年开始从事社区工作的,担任社区书记兼主任这个职务。虽然我曾有过20几年的街道工作经验,但是做社区工作还是新兵。几年来,我在社区里跟居民的直接接触,帮助解决的事太多太多了,这让我最遗憾的是没有一本《社区民情日记》,记载着详细的情况。自从市、区两级民政部门建立了,对社区工作的考核机制后,特别是对《社区民情日记》这项工作加大了考评力度,使我感受到这项举措太符合社区实际了,对每位社区工作者在工作上太有帮助了。下面我就把两年来开展《社区民情日记》工作的一点体会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几年来,我在社区工作也算是老兵了,工作经验,工作阅历多些,但是我每做一件事,每干一项工作都是在摸索着干,虽然干了那么多显为人知的事,到后来总觉得没有值得回味的东西,那就是《社区民情日记》。两年来在社区实践活动中,我以“民情日记”为载体,以破解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为突破口,通过了解民情掌握民意,倾听民声,从细微入手,从点滴做起,实实在在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真正让群众感受到党和社区的温暖。刚开始开展《社区民情日记》这项工作,说实在的我根本不知道它的涵义和用途,觉得又增添了一项工作,没有被重视起来。通过以后的实际工作开展,每天都要接触很多来访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遇到很多大大小小的事还要帮助解决的各种疑难问题,这就需要把它一一地记录下来,也就是现在的《民情日记》簿。通过记录这本《民情日记》簿使我锻炼了勤动脑,勤动嘴,勤动手,也就是善于思考问题;跟居民勤沟通取得联系;经常深入居民家中掌握第一手材料;及时了解听取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一年多,是“民情日记”帮了我,我作为社区主任,每天接触的人、事,需要下去解决的问题很多,这些我都记录在民情日记上,有了它,我就能做到居民情况“一口情”,有了民情日记后,我党得在工作上有了帮手,最起码知道每办一件事或解决一个疑难问题后,居民的满意程度。

两年来,通过记录民情日记使我体会到,在实际工作中,我始终坚持真心做人,精心做事,对社区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对弱势群体家中情况,对容易出现老楼的管道堵塞、漏水问题和居民需求等问题都记录在“民情日记”簿上,都一件件地帮助解决,由于我经常深入到居民中,所以居民对我格外亲,有说不出来的那种情感,有事有话都愿意跟我说。当我翻开民情日记时详细记载着去年11月份师专旧楼,建行旧楼共75户居民因自来水管线漏水停水近半个月,当时我知道此事后,马上同社区其他同志来到此楼了解情况,及时与自来水相关部门联系帮助解决问题,由于我看到楼内的老人拎着塑料桶四处找水,还有的干脆每天买水用,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恨不得马上就让居民吃上水。最后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帮助齐钱,帮助监督维修,困扰了10多天吃水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居民为了表示感激之情,特为我们做了一面锦旗送来,像类似这样事太多了。例如,民情日记中还记载着近一个月的时间组织业主代表召开多次会议为世纪花园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得到业主的赞誉和好评。

两年来,我不仅自己在记录“民情日记”,还要求每位工作人员都有“民情日记”本,记录你所从事的工作,身边所发生的事,通过推行这项工作来,社区在为民服务和转变工作作风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与居民群众的关系也更为融洽,也积极带动了社区其他工作。同时也带动了群众参与活动的热情度以及对政府信任度,为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温情走访作文900字

全文共 938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寒假,我和妈妈来到了泰州福利院中心,看望那些福利院儿童。福利院的环境很好,有着温暖色调的墙,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大厅的前台上摆放着孩子们的照片,笑意在他们的脸上轻轻漾开,无处不体现出孩子的稚嫩和天真。

妈妈带了许多零食,孩子们都目不转睛的盯着那些零食,护理员便叫一个5岁的小女孩去和活动室里的伙伴分享。小女孩兴冲冲地跑了进去。三四个小孩子,围站在一起,女孩拿着零食袋子,大家有序的依次从中拿取零食。没有谁会去争抢,更别说会占为己有了。大家吃吃笑笑,吃完了,便又乖乖去玩了。我很好奇,这些孩子看上去都十分健康、活泼,可现在这个社会哪儿还有父母会把健康的孩子丢弃呢?便去问了护理员阿姨:“阿姨,这些孩子不是很健康吗,而且每个都生的十分俊俏,你们是从哪儿发现这些孩子的?”护理员阿姨笑说:“是啊,这些孩子看起来都很健康,可他们在被派出所送来之后,经过检查和治疗,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大问题了,但还是有些小小的后遗症。其实所有福利院的孤儿都是带有疾病的,不然哪家父母舍得丢弃啊。”后来我发现,孩子们身上的确还有些后遗症,走路时会一瘸一拐的。

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个大约两周岁的小女孩。她的那双眼睛好像会说话,又长又密的睫毛将眼睛的水灵呈现的淋漓尽致。小女孩正在床上玩着一个有些破旧的毛绒玩具,她总是点着玩具的眼睛,可能那里面有童话在吸引着她。当护理员阿姨替她换尿片时,她就像得到了指令一般。放下了手中的玩具,乖乖躺在床上,常常与护理员阿姨笑笑,真是个可爱的小天使。后来,护理员却说,这个小女孩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目前还不能医治。

那时,我的内心尽管谈不上心如刀绞,却也又一番苦楚的滋味。谁让这世上的事情总是不如人意呢。

通过这次走访,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了孤儿内心的那份孤单和无助,同时他们又是活泼开朗的,他们并没有抱怨上天对他们的不公,以及父母对他们的残忍伤害,而是努力且乐观的活着。那么,我们这些有家有爱的孩子更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了,不能抱怨学习的苦累,不能总向父母提出物质要求。要像福利院儿童那样,一切都必须靠自己的努力,要尽最大的努力去让自己乐观快乐的活着,要让周围的的人感受到你的那份暖。最后,我也希望有更多的爱心人士来关心这类特殊群体,让孩子们感受到这社会的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联村联户走访慰问的民情日记

全文共 510 字

+ 加入清单

为大力宣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及双联行动,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的惠民政策。10月27日,本报联合省社保局对双联干部在双联行动中所写的民情日记、心得体会予以刊发,使双联干部和帮扶对象以及帮扶进度、帮扶成效人人知晓,激发全社会投入精准扶贫和双联行动的主战场。

据介绍,自全省开展双联行动以来,省人社厅及省社保局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扎实开展双联行动,针对双联点舟曲县大峪乡得力村和老地村的实际情况,经过多次进村入户走访调研,制定了相应的帮扶措施,目前当地村民的收入得到了增加,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今年,又将陇南市水泉村作为省社保局新增加的双联帮扶点重点帮扶。在今年的双联行动中,省人社厅及省社保局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双联行动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帮扶有重点、帮扶有措施、帮扶见成效。在双联行动中,省社保局干部把每次帮扶的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针对每户的不同需求提出相应的帮扶措施和计划。为了提高帮扶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每个人的能动性,体察当地村情民情,真正把贫困户的困难和所需掌握清楚。省社保局联合本报对每位双联干部的“精准扶贫、双联行动民情日记”予以刊登,以激发帮扶干部和帮扶村、联系户共同出谋划策,早日脱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驻村干部走访记录民情日记

全文共 62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车步赶圩的日子,也是中圳村的“圩日”,因为这一天,中圳新的村部就要正式启用了!这真是值得纪念的一天。

2011年,在驻村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工作组主要以群众关注的焦点为“三送”工作的突破口,办实事,惠民生。通过筹资兴修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我们在中圳村建设新村部的问题上也积极表示会尽最大力量帮助中圳村一年内完成新村部主体建设。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为尽快完成这一任务,我们就建设新村部事宜进行了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监督。构想是如此美好,但过程却总如此艰辛。在新村部建设预算中,除了上级配套的几万元资金,仍差20余万元资金缺口,20万的资金筹措任务,我相信对任何一个部门而言,都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为了尽早启动工程,工作组和村干部想尽了一切办法,带头捐一点、通过私人感情向老板讨一点,向社会募集一点……在筹资的过程中,我们碰过壁、遇到过冷脸,但我们最终坚持下来了。今天,终于看到了累累硕果。

为了向村里表示祝贺,我们选派了5名干部赶赴中圳。刚一进村,就听到了喜庆的歌声,远远地还看见了新村部楼顶飘扬的彩旗,大门口还聚集很不少群众,都是帮村里招呼客人的。从他们的笑容里,我看到更多的是希望,是整个中圳村的希望。远远地望着这栋办公楼,还有这群质朴的人们,那时的心情,欣喜与感动并存。

望着大门前自己选定的对联,我凝视良久。不光是欣赏书法者潇洒的笔锋,更是在体会联中的含义。正如此联所书:中华锦绣育千秋人杰,圳成水流润万栽物丰。

愿中圳的明天更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民情日记走访记录

全文共 1804 字

+ 加入清单

黄龙山延伸到合阳的部分叫梁山,因山上有武帝庙,老百姓也称其为“武帝山”,山脚下散落着好几个村子。山里面究竟有无人住,一直想亲自寻访。上午,顺着金水沟河道溯流而上,行至山内五、六里处,发现路边竖着石堡镇十亩地村和野鸡岭的牌子,才知道已跑到黄龙县地盘了。随折身而回,在三个山头环抱的一处坡地上,来到了河西坡村。

这是一个坐落在半山腰的小村庄,就山势修成横竖5条单面巷道,每家基本都有窑洞,住宿条件比较传统,条件稍好的人家在前院修建了平房。顺着村北木瓜树旁边的一条土路,行走300米左右,来到一家没有围墙,没有大门,院墙上贴着低保户的人家,前院是已经废弃的猪圈,后面是三面窑洞,走进北边的窑洞,见到两位拄拐的老人,经聊天得知,老人叫李富刚,50年前从黄龙山里来此落户,已经76岁,患有心脏病和肺气肿,与73岁老伴王小凤住在窑洞里相依为命,生育了三个儿女,给大女儿招了上门女婿,生了两个孩子后却因意外身亡,女婿李安朝再婚后在村里别处建了房,与他们分开生活,平时照顾也不多,由于户口未分开,所以老两口的低保金也一直在户主李安朝的一卡通上,二女儿外嫁,儿子也入赘到甘井镇那边,老两口身边实际并无人照料,由于行走不便,很少出门,甚至院子一棵杏树上挂满熟透的果子都无法采摘,看到家中来人,老人就赶紧搬来凳子让我们自己摘着吃。在李富刚老人家中,没有见到上墙的脱贫明白卡,也没有见到帮扶工作袋、帮扶手册和政策一本通,仅在院墙上见了医生包联的牌子,在窑洞里见到医生的联系卡,谈论中得知,两位老人的低保金由女婿领办,他们并没有花到一分钱,暴露出低保金管理中的问题,应当协调解决。针对老人没有劳动能力、没有收入来源和病痛缠身的实际,应该健康扶贫、助残扶贫和低保救助三管齐下,加上落实生活照料等措施,老两口的生活才有可能好起来。

在村子中间随机走进一家贴有贫困户标志的家中,院子收拾得很干净,主人在南墙边开地种了些辣子、茄子、黄瓜等蔬菜自给自足。聊天得知,户主叫庞建军,前年因肺病手术欠了不少外债,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母亲80岁,患有脑梗,每年都要住两三次医院,女儿外嫁,年前举债建了80平方米的房子,给儿子娶了媳妇,儿子和媳妇外出打工,过年才回来呆几天,家里的7亩苹果树和6亩花椒树基本都靠雇工,因干旱缺水和管理不善,收入也不高。这户人家应是典型的因病致贫,但是在这家却没有见到医生包联相关信息和材料,帮扶干部是村里的组长王彦民,但脱贫明白卡上填写有漏项,产业扶持填写不具体,危房改造填写内容与上面的选项相矛盾,帮扶手册上的入户记录填写到3月10日,便再没有记写。看来干部入户的基础资料工作不精细,镇上要加强指导和检查。

走了两条巷道,又发现一家贴着医生包联的牌子,进去后才得知,78岁的严榜录十多年前丧女后,与老伴相依为命,年老体弱没有劳动能力,没有收入来源,也没有法定赡养人,吃水靠自己拉,烧柴靠自己剁,依靠国家发的五保金维持生活,老人对国家的政策也很满意,心愿就是解决村上吃水难的问题。但在这一家中,也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帮扶干部卢润学(村支书)的脱贫明白卡填写不规范、不完整,年人均纯收入计算不正确,错将五保金计入年人均纯收入。二是五保户纳入有偏差,老两口按政策都应纳入五保户,但实际仅将严榜录一个人纳入。

回来路过村委会,和村支书交谈得知,全村有90户,380多口人,两个自然小组,产业基础还不错,大多都是核桃、苹果和花椒等经济作物,基本没有空白地。贫困户有18户58人,多是因灾或因病致贫,大部分由村上的干部包联。来到村脱贫攻坚作战室,看到制度上墙,资料柜里摆放整齐,随意翻看了两本工作纪实,发现彭文学等村干部的工作纪实记写得都比较简单,想看村里的脱贫规划,干部翻了好一会都没有找到,只能作罢。我问村里还有什么困难,村支书说主要是群众吃水难问题,平时村民用的是黄龙山里的浅表水,因干旱等原因会产生季节性断流,每年仅有5、6个月的正常供水,更谈不上地里的浇灌了。看来解决吃水难的问题是这里群众的第一大愿望,水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生产生活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告别村支书,沿着蜿蜒的山往回走,路边的植被郁郁葱葱,远处的武帝山巍峨挺拔,回望着渐行渐远的河西坡村,我在想: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就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这里群众最难的问题是吃水,那就从吃水难的问题入手解决。我们基层脱贫攻坚就应该问需于群众,问计于百姓,紧盯问题抓落实,才能赢得群众的满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双联民情日记走访记录

全文共 640 字

+ 加入清单

桐川乡将双联行动与扶贫攻坚行动深度融合,抢抓政策机遇,在帮联干部中推行《民情日记》制度,使每一名干部心中有底子、致富有路子、帮扶有实效,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

一是让《民情日记》成为扶贫帮困的“明白册”。为了让帮扶群众的举措不流于形式,切实做出实效,把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时刻记在心间,桐川乡要求每个干部在进村入户了解民情的过程中准确记录《民情日记》,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把不懂、不明白的问题,需要为群众解决的问题记录在案,而后认真梳理,获得精准扶贫第一手资料,使帮扶工作客观真实有效。

二是让《民情日记》成为扶贫帮困的“规划图”。在扎实掌握群众实际困难的基础上,桐川乡要求每一名帮联干部能够认真分析《民情日记》中所记录的问题,找出贫困原因,探索致富途径,以此为基础,切实为群众在增收致富上出主意、想办法,争取为帮扶群众提供更多更实用的知识、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引导他们熟悉政策、转变思路,加快解决致富难题的步伐,使精准扶贫的效果体现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

三是让《民情日记》成为扶贫帮困的“助推器”。为了让《民情日记》制度不流于形式,桐川乡把干部记好《民情日记》、突破瓶颈解决难题纳入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中,组织督查组定期不定期地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同时,建立了详实的信息考核制度,做到周总结、月汇报、季奖惩、年考核,将《民情日记》作为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载体,努力使其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科学化,助推帮联干部积极为帮扶群众排忧解难,助推精准扶贫高效开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走访贫困户民情日记

全文共 490 字

+ 加入清单

2011年2月22日 星期二 阴

春节前夕,大汾村‚三送‛工作组在全村筛选出了十户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家庭进行了春节慰问。帮他们买好了过年的面条、大米、棉被和衣物,并给了每户家庭600元现金。今天,‚三送‛工作组对这四户家庭分别进行了一一回访。

‚你们比亲人更亲,比儿女更贴心‛,受回访户这样称赞‚三送‛工作组成员。他们看到工作组成员来回访,个个喜笑颜开,看到他们喜乐融融,我们心里也乐开了花。村民刘来娣对我们说:‚自从丈夫郭志汗患上精神病后就没有过上一个好年,十多年了,每到过年就为备年货愁眉苦脸,感谢你们去年临近春节为我家备足了年货和过年用的现金,这次,我家也和其他家庭一样过上了一个幸福的欢乐年‛。村民郭石古对我们说:‚去年妻子肾炎治疗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且欠了许多债,人去又财空,春节临近,正愁没钱备年货,幸好有你们党的好干部为我家雪中送炭,让我家过上了欢乐年‛。村民宋先伦家、郭昌有家过的春节也比往年更加幸福、更加喜庆。

天气有些寒冷,但我们被群众的热情包围,大家围坐在村书记家里,谈着今年的打算,脸上洋溢着笑容,眼神中充满着对生活的期待。(瑞林镇驻大汾‚三送‛工作组 刘远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