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国古代名人孝顺的故事(精选20篇)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重阳节的故事作文,欢迎大家参考!

浏览

1319

作文

1000

中国古代名言警句30句

全文共 557 字

+ 加入清单

1、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2、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

3、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

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6、苛政猛于虎。(礼记)

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8、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9、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经)

10、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家经)

11、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

12、知耻近乎勇。(礼记)

13、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1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远。(易经)

15、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书经)

16、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礼记)

17、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冠子)

18、放之四海而皆准。(礼记)

19、皇皇不可终日。(礼记)

2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书经)

21、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人。(礼记)

2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2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5、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26、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

2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

28、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29、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

30、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

[中国古代名言警句30句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孙红雷抢戏名人故事

全文共 737 字

+ 加入清单

1997年,孙红雷毕业于北京戏剧学院后,经常奔波于北京的各大片场,应征一些电视剧的角色。因为长相平平,在那个盛行俊男美女的时代。他屡屡碰壁。

1998年初的一天,著名导演赵宝刚在《永不瞑目》片场选拔出演剧中大毒枭的打手建军的演员。尽管这是个小角色。但因为赵宝刚名气大,还是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应征,孙红雷也报了名。可令孙红雷没想到的是,赵宝刚仅看了他一眼,就摇摇头说:“小伙子,你长得太憨厚了。这个角色不适合你!”就这样,孙红雷灰溜溜地离开了片场。

半路上,孙红雷回忆起赵宝刚的话,感觉万分委屈,因为之前虽说多次应征失败,但至少有试戏的机会,而这次应征竟然连试都没试就被刷了下来。他越想越觉得憋屈。突然来了股横劲儿:我就不信邪,不给角色我演,那我就去抢!于是,孙红雷又急匆匆赶到片场,跑到正在选角的赵宝刚面前,斩钉截铁地说:“让我演段戏!如果你不满意,我立刻走人!你不让我试戏就淘汰我,这对我不公平!”赵宝刚被吓了一跳,重新审视了下这个“愣头青”,被他的自信和执着所感动,于是勉强答应了他的“要求”。孙红雷试了一段戏后,赵宝刚发现,他演技精湛,在剧中呈现的状态和现实中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就将角色给了他。

后来,电视剧《永不瞑目》热播,在这部电视剧中,尽管孙红雷饰演的建军一角是个很小的角色,戏份也不多,但他还是凭着出色的演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以后,孙红雷的片约接连不断,并最终成为中国炙手可热的男演员。

赵宝刚有次在接受采访时说:“孙红雷当初争取到电视剧《永不瞑目》的角色,与其说是我给他的,还不如说是他自己‘抢来的’。”

人们都说“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其实未必,因为在很多时候,即便我们做了大量准备,也可能等不到机会。这就须要我们自己为自己争取机会,自己为自己打开成功之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嫦娥名人故事

全文共 682 字

+ 加入清单

上古男女关系开放随便,传说尧要到百粤去考察,溯湟水面上,只见无数的青年男子围绕在一个溪边,溪中六七个年轻女子一丝不挂,正在洗浴,一面洗,一面与岸上的男子调笑。男子手中都拿着许多裙带,一个一个分递给她们。那些男子的头上都叠着红巾,有的二三层,有的十几层,有的约有几十层,高得不得了。尧有些不解,就去问一个男子,那男子答道:“红巾都是我情人赠的,情人越多,红巾自然越多,我的红巾有八方,我的情人就有八个,这何等体面。”尧又问:“这里的妇女,赤身裸体在溪水中洗浴,任凭你们这些男子在旁观看,不知道羞耻么?”那男子好象听到了天外来客的话,诧异道:“有什么可耻的?人的身体是天生的,给人看看,有什么可羞耻的,况且美人的美,最贵重的就是天然的曲线美,假使衣服装起来,脂粉涂起来,那就全是人为之美,不足贵重了。

寻常我们遇到女子洗浴,不要说在旁边看看不打紧,即使走过去,周身摸她一摸,也不打紧,只要不触着她的两乳,假使触到两乳,她就要生气。因为全身皮肉,都是天地生的,父母给她的,独有那两乳,是她自己生长的,所以不可触着它。但若是我们的情人,不要说触着她的两乳,就是抚摩她的两乳也不打紧。”嫦娥与后羿的结合就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嫦娥出生在渤海湾中的渔家,自幼风里来,浪里去,是帮助父兄渔捞作业的能手。长年的海上生活,锻炼成一幅健美的身材。后羿早听说了嫦娥的美丽,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人在一处森林之中相识,简单的交谈之后,两人就初试了云雨情。不久后的一个月明之夜,后羿来到嫦娥家门前,扯开喉咙唱道:“狂狗吠月晤知天,想妹姻缘会发癫。妹今好比月中丹,看时容易折时难。”......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不属于你的,也未必不属于你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712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次徐志摩带来一个神秘的人,让大家颇为震惊。此人就是著名的哲学大师金岳霖先生,他被称为中国的“逻辑学之父”,是中国现代哲学和逻辑学的开山祖师。金岳霖先生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于英国、美国,还曾经游历欧洲各国,吸收了大量西式文化。他是一个生活偏于西化的人,身材高大,仪表堂堂,像一位风度翩翩的绅士。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谈吐充满智慧和幽默,吸引了在座的不少人。他知道大家对枯燥的哲学也许没有多少兴趣,便不怎么谈论哲学,相反,他谈了很多关于文学艺术以及他知之甚少的建筑方面的话题。

从那一次被徐志摩带去参加文化沙龙,并且遇见林徽因之后,金岳霖一回来便把秦丽莲劝走,让她回美国去了。那个时候的他已经无可抑制地对林徽因一见钟情,如此强烈的感情,让一直以理智著称的逻辑学大师也变得不理智,甚至做出一些让人看上去丝毫没有逻辑的行为。 金岳霖卷着铺盖,拎着铁锅,就这样不声不响地搬到了林徽因夫妇居住的那个胡同里,与他们住在同一个院子。他住在后面的小院,他们住在前面的大院......

直到1932年夏天,有一次,梁思成刚从外地回来,林徽因便一脸沮丧地跟他坦白道:“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最后林徽因在感动万分之余对梁思成说出了一句发自内心深处的话,她说:“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来偿还。”梁思成听到这句话之后,内心也便安宁许多,而且他相信妻子是可以做到的,同时他也相信金岳霖是一个正人君子。他既然选择了去相信他们,真的就从来没有怀疑过他们。

就这样,林徽因把她跟梁思成的对话转述给金岳霖听,他听了之后沉静地回答说:“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曹操刺杀董卓名人故事

全文共 879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曹操刺杀董卓故事听过吗?

曹操持王允所赠之七星宝刀立于董卓榻前。董卓前日染疾,不便起身,就让吕布去牵一匹好马来送给曹操以示感谢。曹操见吕布前去牵马,而董卓又面向里卧,知道这是刺杀董卓的唯一机会,便提起七星宝刀准备行刺。没想到董卓的前面有一面镜子,董卓从镜子里看到曹操提起了七星宝刀,便大声问道:“你要干什么?”这个时候曹操听到了屋外有响动,正是董卓麾下最为精锐的侍卫——铁甲士。如今刺杀已被董卓发现,就算拼死一击也未必能够成功,于是曹操不退反进道:“此刀正是我要献给董大人之物,正要拿给大人过目。”董卓从镜子里看见曹操面无惧色,而且手中的宝刀镶有7块宝石,刀锋幽萃而洗练,知道的确是一件宝贝,便起身欲接过刀来。曹操见董卓来接刀,心想只要他收下宝刀,到时自己借口有事离去,即使刺杀不成也可以留下一条命来。但是屋外侍候的李儒此时走进屋内,看到曹操手中的七星宝刀,顿时大惊。他曾在王允府上见过此刀,决不会看错。而王允与董卓争权早已人尽皆知,现在七星宝刀在曹操手上,虽说是献宝,刺杀想必才是真。于是不等董卓下令,李儒已经召集了数十位铁甲士围在了房屋四周。

果然如同李儒所料,曹操一等董卓接过宝刀便起身告辞,董卓只是被宝刀吸引而并未阻拦。当曹操走出房门时,却发现自己已经被数十个铁甲士围住了。他看见了一旁正在冷笑的李儒,明白自己的意图依然暴露,现在只有杀出去一条路了。于是曹操从腰间解下两只短戟,朝着包围最稀疏的地方冲了过去。董卓听见外面的动静,忙问近侍发生了什么事,被告知李儒正在指挥铁甲士截杀曹操。董卓大怒,正要拿李儒问罪,刚好吕布牵马回来。曹操看见吕布回来,大喊一声:“吕将军救我!”然后挥舞双戟朝吕布的方向杀了过去。李儒一面指挥铁甲士截杀曹操,一面对吕布高喊:“不要放走曹操。”但是他不知道,此时的吕布已经对董卓起了杀心,因为司徒王允给他的筹码更大。他本来也是见过七星宝刀的,之所以没有揭穿,是因为一旦曹操成功杀死了董卓,而自己便可以和自己心爱的女人在一起了。于是他没有阻拦曹操,而是装出一副很奇怪的样子看着曹操骑上马逃之夭夭了。

以上是曹操刺杀董卓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国名人鲁迅的爱情故事

全文共 1454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一生中真正的爱情体验是许广平给他带来的。关于鲁迅与许广平由相识相交到相知相恋的过程,在《许广平的一生》、《许广平的故事》等专着中已有详尽的介绍。去年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绍兴电视台又联合摄制了二十集电视连续剧《鲁迅与许广平》,近期将在荧屏与广大观众见面。在这篇短文中,没有必要再费笔墨去复述那些广为人知的内容,只想着重介绍他们相恋的思想基础和某些生动细节。

用世俗的眼光看来,鲁迅跟许广平的结合存在诸多障碍:论年龄,双方相差有十八岁之多;论外貌,鲁迅身材矮小,并无特殊魅力;论金钱,鲁迅不但家庭负担沉重,而且因购置北京西三条二十一号寓所而债务在身;论地位,鲁迅固然在文坛享有盛誉,但当时却因支持进步学生运动而被北洋政府教育部免去佥事之职,甚至面临着被通缉的危险。最大的障碍,还是鲁迅有着一位形式上的太太,如果离婚,按绍兴旧习,女方会因为被“休”而倍受歧视,后果不堪设想。鲁迅宁可陪着做一世的牺牲,也不愿伤害虽然无爱但却无辜的异性。然而,许广平仍然主动果敢地向鲁迅献出了纯真的爱情,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有着深受封建包办婚姻之害的共同遭遇(许广平刚生下三天,被酩酊大醉的父亲“碰杯为婚”,将她许配给劣绅家的子弟,后逃婚离家,北上求学),又有着反抗旧社会、旧礼教、旧教育的共同思想。

她跟鲁迅当时所能选择的惟一的结合方式,就是同居。许广平后来对此做出了明确解释:“我们以为两性生活,是除了当事人之外,没有任何方面可以束缚,而彼此间在情投意合,以同志一样相待,相亲相敬,互相信任,就不必要有任何的俗套。我们不是一切的旧礼教都要打破吗?所以,假使彼此间某一方面不满意,绝不需要争吵,也用不着法律解决,我自己是准备着始终能自立谋生的,如果遇到没有同住在一起的必要,那么马上各走各的路……”(《〈鲁迅年谱〉的经过》,原载1940年9月16日上海《宇宙风》乙刊)。

关于鲁迅与许广平恋爱的过程和细节,大致是这样的——他们相识于1923年10月,那时鲁迅开始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后改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讲师,每周讲授一小时中国小说史,而许广平是该校国文系二年级学生。在每周三十多点钟的课程中,她最盼望听讲小说史,上课时常选择第一排座位。在学校,鲁迅是一位在学生中找不出一句恶评的老师,而许广平则是一位听课时喜好忘形而直率地提问的小学生。他们相交于1925年3月11日,当时女师大发生了反对校长杨荫榆的学潮,作为学生自治会总干事的许广平正是学潮中的骨干。为了解除时代的苦闷,探讨中国女子教育的前途,她主动给鲁迅写出了第一封信。从此他们在斗争中相互支持,在事业上相互帮助,在生活上相互关怀。他们相恋于1925年10月20日(这个日期是绝对正确的,但笔者暂不准备披露材料来源)。这一天的晚上,在鲁迅西三条寓所的工作室———“老虎尾巴”,鲁迅坐在靠书桌的藤椅上,许广平坐在鲁迅的床头,27岁的许广平首先握住了鲁迅的手,鲁迅同时也报许广平以轻柔而缓缓的紧握。许广平脉搏的剧烈跳荡,正跟鲁迅逐渐急促的呼吸声相应。于是,鲁迅首先对许广平说:“你战胜了!”

许广平不禁报以羞涩的一笑。(以上细节,参阅许广平:《风子是我的爱……》,原载《鲁迅研究动态》1985年第1期)。接着,两人热烈地接吻。第二天,刚刚写完小说《孤独者》四天的鲁迅,又一气呵成了一篇以婚恋为题材的充满生活哲理和抒情色彩的小说——《伤逝》。

1927年10月3日,鲁迅和许广平终于在上海开始了他们的同居生活。鲁迅承认,在他和许广平结合的全过程中,许广平都比他决断得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名人成长的短故事

全文共 700 字

+ 加入清单

琼瑶, 1938年生, 原名陈喆,笔名凤凰、心如,是湖南省衡阳人,后为台湾着名女作家,作品深受大陆读者喜爱。

琼瑶的父母对儿女管教很严格。她除了在父母的指导下读书识字以外,还兼顾照看弟弟、做家务等工作。妈妈一有时间就给她讲故事,讲嫦娥、讲七仙女下凡到人间洗澡的传说, 教她背唐诗。李白的诗是她最喜爱的, 如“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等。

8岁时, 她进了上海市第16 区国民小学读书。由於母亲的早期教育,对语文有着特殊天赋的琼瑶,在上学的第一天就能一字不漏地通读整本国文课文,使教师大为惊讶。

同学们也纷纷向她投去赞佩的目光。为了更好地培养这个出众的学生,老师课外总要给她增加学习任务,对她要求得格外严格。而琼瑶每次总能出色地完成作业, 成绩在班级一直名列前茅。学校有个墙报栏。有一天经过报栏时,她看到了一个题目叫《小狍的自述》的作文, 文章中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流畅感人的语言深深地吸引了她。回家后, 她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一种强烈的、遏制不住的写作欲望撞击着她的心扉。年仅8岁的她, 急切地铺开作文簿, 一气呵成写完了一篇充满纯真感情的作文《我的母亲》。从此以后, 她坚持练习写作。9 岁的时候, 她在上海《大公报》副刊儿童版发表了一个短篇小说《可怜的小青》, 这是她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编写的。16 岁时, 她又以她母亲的字“心如”为笔名, 写成小说《云影》, 在当时台湾最有名的《晨光》杂志上刊登。

从此以后, 琼瑶一发而不可收拾。强烈的创作兴趣使她又写成了《窗外》、《匆匆、太匆匆》、《穿紫衣的女人》等40 多部小说, 成为世界多产作家之一。她的原着已有49 部被改编成电影。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成语中名人故事大全

全文共 3354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中有许多名人故事,有时,这些成语可以在阅读和习作起到很大的作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成语中名人故事大全,欢迎来参考!

【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样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我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理解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势如破竹】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必须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一样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务必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我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此刻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 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如火如荼】

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他带领军队一向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十分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大家说,此刻退回去等于两关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如果能打败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思考再三,决定出奇制胜。

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每项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我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红简直就像深不可测;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工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象深不可测的大海。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样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必须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立刻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一夫当关】故事:《史记》载:公元前207年刘邦入咸阳,“守函谷关,项羽至,不得入。”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形势,由此可见。古代,还有几个与函谷关有联系的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出奇制胜】战国时期,齐国将领田单用火牛阵出击燕军,使燕军大败。这就是孙子兵法势篇中“凡战者,以奇胜。”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先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之后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就应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最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十分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十分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儿,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样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必须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立刻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马革裹尸】

东汉马援自南方还军,故人多迎劳他,号称有计谋的孟冀也向他祝贺。马援说:"你怎样也同一般人一样呢?方向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我想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死在儿妇女婢中呢?"见《后汉书·马援传》。后以"马革裹尸"等指为国而战死沙场。清张贷《西湖梦寻·岳王坟》:"但恨和一成,国家日削,大丈夫不能以马革裹尸报君父,是为叹耳!”

战无不克:攻战没有不取胜的。形容强大无比,能够战胜一切。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全文共 1338 字

+ 加入清单

“天王巨星”苏东坡

苏东坡才华出众,加上长得玉树临风、风度翩翩,因此拥有大批的粉丝。虽然苏东坡“星途坎坷”,但这些忠实的粉丝却一直追随,对他不离不弃。

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喜欢到西湖游玩。有一天,苏东坡游览西湖时,忽然着到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驾船追了上来。苏东坡不知其来意,一时愕然。女子激动万分地说,她自小就仰慕苏东坡,但一直无缘相见,现已嫁为民妻,今日亲眼看见自己的偶像,也了却了多年的愿望。之后,美女粉丝给苏东坡弹奏了一曲古筝,便驾船翩然而去。苏东坡无比感慨,为此,他写下一首《江神子》。

苏东坡谪居黄州时,有一个叫李琪的粉丝,非常想要苏东坡的签名墨宝,但一直没有机会。多年过去了,李琪仍拿不到偶像的签名墨宝,眼看苏东坡就要调离黄州,她心急如焚。离开当日,黄州官员设宴为苏东坡饯行,宴席就设在李琪所服务的酒店。真是天赐良机,李琪决定豁出去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苏东坡酒兴正酣。看到时机成熟,李琪便捧着酒杯跪拜在偶像面前,随即拿出自己的随身汗巾,求苏东坡签名墨宝。苏东坡倒也爽快,让李琪取来笔墨,挥手便在汗巾上写道:“东坡七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到此,即掷笔袖手,复与宾客谈笑。只写两句?这可把李琪急坏了,于是她再次跪拜,求苏东坡再续。苏东坡大笑,接着写了两句:“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书毕,在座宾客无不击节赞叹,李琪也了却多年心愿,激动得流下眼泪。

苏东坡59岁时被贬至惠州,当时,他的邻居温氏有个女儿叫温超超,年方16岁,貌美如花。在当时,16岁已经是谈婚论嫁的年龄了,但温超超的眼光极高,任提亲的踏破门槛,她就是不肯嫁人。直到苏东坡被贬谪到惠州,她才算是找到了意中人,她高兴地对人说:“嫁人只嫁苏东坡!”于是,每天晚上,温超超不顾其淑女形象,愣是翻过高墙,来到苏东坡窗前听他吟诗诵读。一个晚上,窗外的温超超被苏东坡发现了,慌乱之中,温超超马上就翻墙跑回家中。苏轼跟踪寻到温家,问其缘故。温父无奈地告诉了苏东坡实情。苏东坡并不是好色之徒,他答应温父,要给温超超找到一个好归宿。但天有不测风云,不久,苏东坡就又被贬到海南儋州去了,此事也因此不了了之。到苏东坡遇赦放还,途经惠州时,温超超已经抑郁而终。

在京城的皇宫里,苏东坡的粉丝也不在少数。当时,皇宫中的皇太后、皇后、公主和不少宫女都是苏东坡的超级粉丝。她们对苏东坡的一贬再贬非常愤慨,但始终无能为力。北宋元丰年间,“乌台诗案”案发,苏轼被逮捕下狱。宋神宗当时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看到自己的偶像入狱,神宗为此闷闷不乐。后来,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诉,搬出了当年宋仁宗“吾为子孙得两宰相”的祖训,为苏东坡说情。最终,宋神宗决定对苏东坡从轻处理。所谓的“吾为子孙得两宰相”,其实就是前任皇帝宋仁宗对苏东坡爱戴有加的一个体现。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在宋朝疆域之外,也有苏东坡的粉丝。有一回,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出使辽国,在辽国,苏辙惊奇地发现,辽国人常常向他打听苏东坡的情况。后来,苏辙在给苏东坡的信中写道::“谁将家谱到燕都,识底人人问大苏。”由此可见,苏东坡在辽国也有极大的影响力。当时高丽国有两个兄弟,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他们分别取名为金富轼、金富辙。轼和辙,正是苏东坡兄弟的名字,由此又可见,苏东坡被外国人崇拜的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于名人故事果断调整人生航向的文章

全文共 415 字

+ 加入清单

迪尔玛·罗塞夫生活经历丰富,她早期的探索之路充满了坎坷。1970年,迪尔玛被捕,遭遇了22天的酷刑,包括鞭刑、电击,在狱中度过将近3年时光后,于1972年年底获释。她的坚强使她赢得了巴西“圣女贞德”的称号。

1973年迪尔玛再次参加大学考试,考入南里约格朗德州联邦大学经济系,1977年毕业,进入州政府下属的经济和统计基金会工作。1978年,迪尔玛在州立坎皮纳斯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这一时期,迪尔玛的人生观有了重大转变,她不再参加任何学生运动,而是专心思考真正救国治国的方式。她最终选择了投身民主政治,支持左派用合法手段获得执政权力。此后,随着军政府的下台和民主体制的恢复,迪尔玛和她的丈夫投入到政治活动中,参与创建巴西民主工党。1986年民主工党在市政选举中获胜,有经济学背景的迪尔玛受邀担任财政局局长,这是她的第一个公职。她的政治才华逐渐显露,果断、干练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等优点很快被发现并被赏识,迪尔玛终于踏上了人生的坦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成语中的名人故事集锦

全文共 3550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名人,万古流芳。古文,是汉语的原始形态,亦是中华文化之精华,而成语更是精华中的精华。一个成语,往往诠释着一位名人波澜壮阔的人生。接下来小编搜集了成语中的名人故事集锦,欢迎查看。

1、一鼓作气(曹刿 guì)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成语解释: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处:《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成语解释: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处: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成语解释: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成语解释: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处:《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成语解释: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处:《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成语解释: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成语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成语解释: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成语解释: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处: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成语解释: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成语解释: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成语解释: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成语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4、老当益壮(马援)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成语解释: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15、投笔从戎(班超)

出处:《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成语解释: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16、暴殄天物(商王)

出处:《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成语解释: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17、暗渡陈仓(韩信)

出处: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成语解释: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8、嗟来之食(黔敖)

出处:《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成语解释: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19、怒发冲冠(蔺相如)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成语解释: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20、手不释卷(吕蒙)

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成语解释: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21、韦编三绝(孔子)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成语解释: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22、墨守成规(墨子)

出处: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成语解释: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处:《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成语解释: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24、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安)

出处: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成语解释: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25、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成语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26、口蜜腹剑(李林甫)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成语解释: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27、风声鹤唳(苻坚)

出处: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成语解释: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28、泰山北斗(韩愈)

出处:《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成语解释: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29、破釜沉舟(项羽)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成语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30、东窗事发(秦桧)

出处: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成语解释:比喻阴谋已败露。

31、程门立雪(程颐、杨时)

出处:《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成语解释: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32、司空见惯(刘禹锡)

出处: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成语解释: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33、梦笔生花(李白)

出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成语解释: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34、力透纸背(颜真卿)

出处: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成语解释: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35、胸有成竹(或成竹在胸)(文与可)

出处: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

成语解释: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36、赤膊上阵(许褚)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成语解释:光着膀子上阵。比喻亲身上场,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

37、马革裹尸(马援)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成语解释: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38、黄袍加身(赵匡胤)

出处:《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成语解释: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39、洛阳纸贵(左思)

出处:《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成语解释: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40、背水一战(韩信)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成语解释: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诚实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全文共 437 字

+ 加入清单

水牛和货车

从前有一个猫,一条狗和一头水牛,它们共同决定要从某地搬运三辆货车到某地。它们约好各人拉一辆,同时动身,谁先到达目的地就算谁赢。不用说,对于一个猫,要拉动一辆货车,并且要拉那么长的路程,不过是一句很动听的空话罢了,所以猫并不去拉车,只是拔脚就跑,一口气就跑到目的地了,立刻宣布自己的胜利,叫道:“我第一个到达了!”

狗勉强地拉了一两步路,可是一则实在重不过,二则猫已经抢先跑前面去了,它很不甘心,所以它也就抛下了货车,飞步向前面跑去了。

水牛远远地落在后面,拉着笨重的货车,喘着气一步一步地走。等到它到达目的地,老实说,是已经很迟了:不但最先到达的猫已经等得不耐烦,自己跑开不见啦,就是晚一步到达的狗也已经等得无聊起来,自己跑开和别的狗打架去了;水牛看看那里什么也没有,就说:

“虽然它们很早就到过这里,可是它们是空手来的,后来又耐不住寂寞,空手回去了,这算得什么呢?那么,运了实在的货车到达这里来的,还得算我是第一个哩!”

不要跟说漂亮话的人竞赛,而要向老实工作的人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耳朵结了茧子名人故事

全文共 575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著名的激励大师莱斯·布朗的左耳上结有厚厚的茧子

布朗不是个幸运儿,他一出生就遭父母遗弃,稍大一点又被列为“尚可接受教育的智障儿童”,他实在有太多太多的理由。然而,他在中学阶段遇到了“贵人”——一位爱他的老师。老师告诉他:“不要因为人家说你怎样你就以为自己真的怎样。”这句看似平常的话彻底改变了布朗的命运。

布朗决定加入演讲会,为每一个像他一样被“瞎了眼的命运女神”无情捉弄的不幸者呐喊,让每一颗怯懦的心都滋生出进取的勇气,让每一个平凡的生命都迸发出向上的力量。他咬定青山不放松。

布朗很有自知之明,他想自己没有过人的资质,没有个人魅力,也没有经验,要获得演讲的机会,只有一天到晚给人打电话,有时一天打一百多个电话,请求别人给他机会,让他去演讲。就这样,日久天长,布朗的左耳硬是被话筒磨出了茧子。

现在,布朗成了美国最受欢迎的励志演说家,他的演讲酬金每小时高达2万美元。一切都如期而至:掌声、鲜花、荣誉、金钱……

布朗笑了,他摸着左耳上的茧子不无得意地说:“这个老茧值几百万美元哩!”

我想,那茧子本身就是一篇撼人心魄的励志演说!把粗暴的拒绝记下来,把冷漠的推挡记下来,把所有泼进生命的冷水都记下来。然后,让它们沉积,凝结,最终开出了一朵离聪明和成功最近的惊世之花。

手上有茧,那是辛苦劳作的明证;脚上有茧,那是艰难跋涉的印痕;耳上有茧,那是征服命运的戳记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有关名人故事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林肯的少年时代家境困窘,他每一天要花很多时间参加劳动。在空闲的时候,就抓紧学习,认真读书。他用木炭在木板上做算术,蘸着自制的黑墨水练字。到了夜晚,就利用火炉里射出来的亮光看书作文。他读的书,大都是借来的。有时为借一本书要跑上十几英里的路。

有一次,他向邻村大叔借到一本向往已久的《华盛顿传》,高兴极了。但这本书却因为屋漏被雨淋湿了。真是乐极生悲,林肯皱着眉头,暗暗思忖:向人家借来这样珍贵的书,此刻弄湿了,该怎样办呢?

第二天清早,林肯哭丧着脸赶到邻村那位大叔家里,先诚恳地道了歉,之后说:“我没钱赔书,请让我给您干三天活吧!”于是,他拼着力气,在大叔家劈柴、烧炊,整整忙了三天。这位大叔被林肯诚挚的行动感动了,和蔼地说:“林肯呀,你可真是个少有的好孩子,为了奖励你,把这本书送给你吧!”

林肯喜出望外,细心翼翼地接过珍爱的《华盛顿传》,回家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鲁迅与萧红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1991 字

+ 加入清单

萧红,1911年6月2日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城内一个地主家庭。萧红本姓张,名乃莹,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上著名的女作家。萧红是其1935年在上海出版著名长篇小说《生死场》时所用的笔名。

1934年6月12日,萧红离开哈尔滨,同萧军一起流亡到青岛。9月,在青岛她写完了旨在宣扬“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的长篇小说《生死场》。然而周围的朋友相继被捕,他们只好又流亡到上海。1934年11月30日,萧红和萧军在上海终于见到了文坛大师鲁迅先生。萧红眼中的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一代大师出奇的平和并充满善意,他面色苍白显得有些衰弱,脸颊消瘦,颧骨突出,嘴上留有浓密的唇须,头发极富于特征,硬而直立,眼睛喜欢眯起来,但目光却异常锐利。他们完全被先生的人格魅力所征服。

鲁迅先生喜欢萧红、萧军的纯朴爽直,而且萧红与鲁迅的夫人许广平也一见如故,甚至淘气的满嘴上海话的海婴,也很快和萧红混熟了。这次见面后,鲁迅为了给二萧在上海铺展一条从事文学写作的道路,又于12月29日以庆祝胡风的儿子满月为名,在梁园豫菜馆举行了一次宴会,把二萧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等左翼著名作家,并指派叶紫作为二萧的向导,帮助他们尽快熟悉上海,加入到左翼作家队伍中去。后来又支持他们三人结成“奴隶社”,出版“奴隶丛书”。

从此,在鲁迅的关怀引导下,萧红开始走入上海文坛,并与当时的许多重要人物建立了广泛联系。而萧红与鲁迅之间的情谊日益加深,这对其日后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1935年12月,第一次以“萧红”为笔名的成名作《生死场》,就是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三,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的。鲁迅先生还亲自为《生死场》一书写了序,震动了当时的文坛。《生死场》的出版,不仅为萧红打开了上海文坛的大门,而且使她立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著名左翼作家之林。

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与鼓励下,萧红很快步入了上海文坛,创作也如山中瀑布,奔泻而来。在此之后,萧红发表了不少散文和小说。如散文《索菲亚的愁苦》,短篇小说《手》、《马房之夜》等等。这期间萧红写的作品大多都经过鲁迅的审阅并介绍发表。萧红是鲁迅精心培养起来的作家。

鲁迅不仅在文学创作、出版方面鼓励、支持萧红,而且在经济、生活等方面也特别予以关怀和帮助。鲁迅时刻关心着萧红的成长,还经常把萧红介绍给一些外国的进步文化人士,与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女士的相识,就是鲁迅介绍的。

鲁迅先生的人格风范、美学思想和文艺创作乃至为人处事等方面都给萧红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次,萧红到鲁迅家里做客,他们谈得非常高兴,不知不觉忘了时间,当萧红要走时已是午夜1点钟以后了,许广平送萧红出来,外面正下着蒙蒙细雨,弄堂里的灯全都熄灭了,鲁迅一再嘱咐许广平一定让萧红做小汽车回去,并让许广平先付车费。后来,二萧把家搬到北四川路,离鲁迅家住得近了,萧红就经常到鲁迅家来,一方面排解纷杂的思想因素,一方面聆听鲁迅先生的教诲。有时萧红也给鲁迅一家做一些饺子、韭菜盒子、荷叶饼之类的北方面食,即使萧红没做好,鲁迅也必定要多吃一些,似乎是对萧红的一种鼓励,萧红看到鲁迅先生吃了许多,心里非常高兴。

1936年夏,由于个人感情方面的原因,在极度苦闷的心情指使下,萧红只身东渡日本去东京疗养。临行前的7月15日,鲁迅支撑着病重的身体,设家宴为萧红饯行,许广平亲自下厨烧菜。鲁迅爱怜地嘱咐萧红:“每到码头就有验病的上来,不要怕,中国人就会吓唬中国人。”这一次相聚,竟成了萧红与鲁迅先生的永诀。

1936年10月21日,萧红在日本东京得知了鲁迅逝世的消息,悲痛万分。为此,她写了散文《海外的悲悼》。

回国后,萧红怀着巨大的悲痛,拜谒了鲁迅先生墓,写下了令人泪下的《拜墓》一诗。她用很多时间负责《鲁迅纪念集》中新闻报纸部分的剪贴、校对工作,以寄托她对鲁迅先生的哀思。同时也写了许多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鲁迅的深深怀念、崇敬与感激之情。她用细腻、清新的笔调,为读者刻画出一个特别富有人情味的鲁迅先生的形象。让读者看到鲁迅家庭的和谐、生活的朴素以及她与鲁迅全家之间的感情。

在萧红笔下,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一个和蔼宽厚的老人;他不仅是中国文化界的思想领袖,他还是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一个了解儿子的好父亲,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重的、慈祥宽厚的长者。

与鲁迅相处的日子,是萧红坎坷不幸的一生中少有的闪烁着灿烂阳光的日子,她对鲁迅先生一直怀着深深的崇敬与感激之情。鲁迅先生的早逝,对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给她留下了难以消除的悲痛,甚至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恩师鲁迅先生。1942年1月22日,弥留之际的萧红一再拜托守候在她床前的挚友骆宾基说:“我死后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能把我的一点骨灰埋葬在鲁迅先生的墓旁……如果真有在天之灵的话,以便在天国里也能聆听到先生的教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480 字

+ 加入清单

我读了《成语故事》,它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成语共有82个,它是按第一个字的音序归类的。有的成语比较好理解,比如胸有成竹,有的成语则需要探明出处才能理解其中的奥妙,比如近水楼台,有的甚至失去原来的意义,比如朝三暮四。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成语是“八仙过海”。这个故事讲的是八个神仙过东海去参加蟠桃盛会。八个神仙有的把葫芦变成一叶扁舟,有的把花篮当船,其他几位神仙也把自己的宝物投入大海,最有趣的要算张果老,他从一只小箱子里拿出一只纸驴,吹了口仙气,它就变成了一只活蹦乱跳的小毛驴了,他倒着骑在驴背上渡海。在渡海的过程中,他们各显神通,最终都顺利地渡过了东海。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各自显示自己的能力和本领。

成语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符号。读完这本成语故事,我说话的时候就会用到我读过的这些成语,妈妈经常会说我:“你还挺会用词的。”写文章的时候,我也会用到这些成语,我的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老师也夸我的作文水平提高了,文章词句很生动。这就是我读《成语故事》这本书的收获。希望大家也抽空多学成语,这样就能大大提高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成功名人的小故事国民宝贝颜如晶

全文共 865 字

+ 加入清单

高晓松、蔡康永和马东三个不务正业的中年汉子,凑在一块做了个很特别的说话类节目,叫“奇葩说”。这款独一无二的说话类达人秀,一横空出世,便在网络爆红。在奇葩说想要脱颖而出真是太难了。但是谁都更难忘的,是一个以黑马姿态冲出的马来西亚萌少女:颜如晶

早在奇葩说的海选现场,貌不惊人的颜如晶一入场,看起来像机器猫一样呆萌,打完招呼就沉默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饶是高晓松这三个人见惯了各种怪胎,也不仅面面相觑,这毕竟是一个以辩论为主打的节目海选,最看重的就是“能说”,可是进来一个打完招呼就断电的选手,简直让人摸不到头脑。这时画外的一个指导老师说,颜如晶有一点自闭。不爱说话……纳尼?不爱说话的人怎么辩论,这好比怕水的人参加游泳比赛,社交恐惧症的人要当交际花,简直开玩笑。但没想到的是,当高晓松抛出一个辩论题目:是要丑而聪明,还是要美但是蠢的时候,颜如晶眼睛一亮,问,我可以开始了吗?

好像忽然被接通了电源,颜如晶不疾不徐、娓娓道来、逻辑严密而且妙趣横生的完成了一场陈述,当场把高晓松说得内牛满面,对颜如晶说,我知道我自己长得丑,但我建立了30多年的自信,被你这一番话给彻底地摧毁了。其实他的话深深地表示出对颜如晶的认可,然后当场给了通过牌。

事实证明他们的眼光不错,颜如晶在高手如云的辩论场上大放异彩,由于她整个人呆萌可爱,一旦切入辩论便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堪称“神一样的队友”,在网络上迅速成名,被人亲切地称呼为“国民宝贝”。

在国际辩论赛中表现抢眼的大神级人物,台湾的黄执中说,他很理解如晶。因为他小时候也是一个有自闭症的孩子。自闭症这个bug,就在于他无法理解在一段谈话中。何时要开始,何时能打断,何时能停止。但是辩论赛把这些规定得很明确,于是当他知道辩论赛的存在时,他就站到了场上。由于自闭的小孩爱把自己封锁在自己的世界中,反而极少受外界干扰,思路极为清晰,逻辑严密,一旦上了赛场,简直所向披靡。

颜如晶的bug是不爱说话,但她恰恰在一个说话类的节目中大放异彩。人生的bug有时候真的不是障碍,不信你可以看看奇葩说中,颜如晶精彩难忘的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骆宾王七龄咏鹅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1678 字

+ 加入清单

骆宾王,字观光,是我国唐朝初期的著名诗人,和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他出生于公元640年,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卒年不详。骆宾王因七岁能作《咏鹅》诗而被称为“神童”。骆宾王之所以七岁就能写出震惊后世的《咏鹅》诗,当然和他的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后天勤奋学习、刻苦努力的结果。

骆宾王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祖父是一个诗赋爱好者,熟读《诗经》和《汉赋》;他的母亲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女子,善于作诗习文。特别是他的父亲骆一度,虽然主读经史,但也喜欢赋诗写文章。

骆宾王出生后,祖父见他生得皮肤如脂,眼睛有神,便预测他将来是一个做诗人的材料,对他格外注重培养。从他刚刚会说话的时候开始,没有先教他识字,而是教他背诗;他的母亲虽然知道应该先教字后教诗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但她不愿意扫老人的兴,便乘老人不在时,偷偷地教他识字。

骆宾王在长辈的影响和教育下,对诗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祖父教给他背的诗歌,只要祖父教一遍,他自己背一遍,再用母亲私下教给他的字默写一遍,便能记住,而且再也不会忘记。开始,祖父每天教他一首诗,他能记住;后来,祖父每天教他两首诗,也能记住;再后来,祖父每天教他三首、四首、五首诗,他仍能记得住。父亲见儿子一天能学会四五首诗,仍精力充沛,便又夹杂着让他学古文,读经书,骆宾王同样兴趣浓厚,学习刻苦,并且开始模仿着写诗、作文章。当他五六岁的时候,因为他善于观察,喜欢动脑,不仅掌握了上千首诗和几百篇古文,而且写出的诗歌也意新词美,作出的文章气势豪迈,成了当地远近有名的小才子。

公元647年七月,唐太宗下令全国各地选拔人才。来浙江义乌县选才的官员独出心裁,在正式举行考试之前,要召开一次赛诗大会,以进行初选。骆宾王听说后,也非要去参加不可,可是他的父亲骆一度却不同意。他认为,这次赛诗会是朝廷所派官员举办的,一个刚刚学会写诗作文的孩子也去,岂不是胡闹?万一朝廷怪罪下来,自己如何担当得起?

后来,在骆宾王的反复要求下,他的爷爷发话了:“你父亲就是这样胆小怕事。别闹了,他不带你去,我带你去;可有一件,去了后能作诗就作诗,不能作就别参加,去看一看,开开眼界也是好的。”

骆宾王高兴得一个劲地点头。

七月的天气,正是骄阳似火,赛诗场不得不设在了湖边的一片树荫下。即使这样,那些考官们一人一把扇子,不停地扇着,可汗水还是顺着脸往下流。祖孙俩来到一看,赛诗已经开始了。那些报名的举子,有的年过半百,有的已近不惑之年,最年轻的也二三十岁了;可他们念出的那些诗句,不但考官听了摇头,连小骆宾王听了也感到没有味道,不由得心中着急,跃跃欲试。

正在这时,只听考官高声喊道:“还有哪位上场参赛?”

赛场上无人回答。

考官见无人应赛,便宣布说:“既然无人再来参赛,今日就此结束。”

“且慢!我可以参赛吗?”

祖父一把没拉住,骆宾王已跃人场内。

考官见进入赛场的虽然是个小孩,出语倒有胆识,眼睛虽然不大,却炯炯有神,不由得来了兴致,遂微笑着说:“此次赛诗,未宣布年龄限制,你可以参加。”

骆宾王说:“那就请大人出题吧!”

考官一听,不由感到吃惊,心想:别的参赛举子,都是把准备好的诗拿来念,而他却要当场吟诗,还要考官出题,看来,这小孩有点不凡。可是,出个什么题目好呢?

考官正在思考,忽见湖的对面游来一群鹅,并且“哦,哦”地叫着,遂灵机一动说:“就以湖中的鹅为题吧!”

对鹅,骆宾王很熟悉。因为他的家乡有一条小河,天天有鹅在河中戏水觅食,他经常随爷爷去河边散步,对鹅的形象和习性做过细致的观察。所以,当考官说出以鹅为题时,他稍加思索,便随口吟道: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青波。

骆宾王的话音一落,那考官便情不自禁地称赞说:“咏得好,咏得好,真是咏绝了!”

那些参赛的举子,更是一个个被骆宾王惊得面红耳赤,目瞪口呆。

这年,骆宾王七岁。他的名字,伴随着《咏鹅》,被越传越远。

后来,骆一度去山东博昌(今山东博兴县)任县令,骆宾王也随父来到博昌。几年后,父亲病死在任上。十七岁的骆宾王带着他的母亲,移居到兖州瑕丘县。他初试未中,公元678年,任长安主簿,后调侍御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音乐神童莫扎特的名人故事短文

全文共 1521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说贝多芬通过不懈的奋斗而努力接近上帝的话,那么莫扎特就是天使在人间。

莫扎特出身于萨尔兹堡宫廷乐师家庭,很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即兴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六岁即创作了一首小步舞曲,并在欧洲旅行演出获得成功,被誉为“神童”。1773年任萨尔兹堡大主教宫廷乐师,1781年不满主教对他的严厉管束而愤然辞职来到维也纳,走上了艰难的自由音乐家道路。

莫扎特学起音乐来就如同别的婴儿学说话一样发自天然。他有一个姐姐叫玛丽安娜(marianne)。当沃尔夫冈刚会走路时,在父亲给小玛丽安娜上音乐课的时侯,他就听着。然后他蹒跚着走到拨弦古钢琴那里把教材从头到尾弹得一点不差。到他四岁时,他不仅能弹拨弦古钢琴,而且开始写作小巧的小步舞曲,甚至为乐队写一部协奏曲。在任何人都不知道的情况下,他得到了一把小型的小提琴并且学着拉它。有一天,当他的父亲和三个朋友正在花园的凉亭里弹奏一部弦乐四重奏时,小沃尔夫冈把那第二小提琴分部一点不错地拉了出来!他们都大为惊讶,他又同样把那第一小提琴分部拉完。他是出色的钢琴家,可视谱演奏协奏曲,能即兴演奏。从六岁开始作曲:八岁时写下第一首交响曲,十一岁写下第一首清唱剧,十二岁写下第一部歌剧,十四岁指挥了该歌剧的十二场演出。他在1773年听了海顿的弦乐四重奏后,同年首次写出自己的六首四重奏,时年十七岁。

起初,莫扎特的父亲把两个孩子带到德国的音乐城市慕尼黑。在那里,他们使所有的人都高兴得发狂。他们在德国和奥地利的每一个市镇停下来,在贵族们的宫殿里开音乐会。在一个寺院里,孩子们在管风琴上以娴熟的技能使那些善良的修道士们大惊失色,因为他们过去从来也没有试过这样演奏这个乐器。不久他们就常被邀请到公爵和王子们的家里演奏。后来,他们渴望已久的时刻来到了:他们接到邀请,到皇帝的宫殿里去演出。孩子们在皇帝和皇后以及他们的整个宫廷面前演奏。小沃尔夫冈被要求作各种不同的测验:他视奏了宫廷作曲家一首难弹的协奏曲,那作曲家为他翻着乐谱,看着他在主题上出色的即兴演奏;他用一个手指弹琴,又在蒙着一块布的键盘上弹奏。最后,皇帝称他是一个小魔术家。皇后送给每个孩子一个钻石指环,给玛丽安娜一件白色丝绸服装,给沃尔夫冈一件镶着宽金边的淡紫色的丝绸服装。

莫扎特全家乘坐公共马车在德国、法国、英国和荷兰旅行了三年。每到有公爵或王子掌管宫廷的地方,他们都停下来开音乐会。那些贵族夫人们对这个小男孩宠爱得这样厉害,以致父亲给一位朋友写信说:他真希望她们给这孩子的金币象她们给他的亲吻一样多。一位英国评论家写道:“这个孩子出于本能懂得的音乐比许多大教堂教师钻研了一辈子所学的还多。”当莫扎特全家回到萨尔兹堡的时候,他们带的许多有装饰图案的精细纺织品、披巾、绸缎、鼻烟盒、戒指和其它礼物足够开一个铺子,但却没有多少钱,他们在音乐会上挣来的钱都在旅途中花光了。他的父亲意识到:假如让这孩子在萨尔兹堡呆得太长,他很快会被世人忘记。于是他又计划了一次旅行演出,这次是去意大利,一个当时在音乐上非常重要的国家。那时,意大利每个城市都有歌剧院,它的歌剧作曲家和歌唱家到全世界都很吃香,往往挤占了当地音乐家们的工作。父亲认为假如沃尔夫冈能够在意大利赢得名誉的话,他在世上的道路就容易走了。父子二人开始了在意大利各城市的旅行演出,自始至终都是一项胜利凯旋。富有的夫人们把各种礼物倾泻到他身上,人们委托他为米兰的大歌剧院写歌剧。在拿波里,他的演奏使单纯的老百姓吃惊得以为他的钻石戒指一定有魔术,要求把它脱下来看看。在罗马,他们在复活节的前一周到西斯廷大教堂去听一个圣乐作品。合唱班对乐谱戒备森严,从来都不准许别人把它抄下来。沃尔夫冈回到自己房间里,仅凭记忆就把它写出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古代名人励志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819 字

+ 加入清单

1: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2: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3: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4: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5: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羞辱人生之砺激励人心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1075 字

+ 加入清单

人的一生,免不了会遭受大大小的羞辱。如果面对羞辱?愚者把它当做是对自己的一种打击,往往耿耿于怀,自暴自弃,甚至一蹶不振。智者却把它当作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反省自新,锐意进取,发愤图强。

有一次,戏剧家曹禺邀请他的朋友阿瑟·米勒来家中做客。闲聊中,阿瑟·米勒暗示道:像您这样的老作家,肯定是包围在一片荣耀和吹捧中吧。曹禺笑了笑,从书架上拿来一本装帧讲究的册子,上面裱着的是画家黄永玉给他的信。黄永玉写道:“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的心不在戏剧里,你失去了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地位所误,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绎分析也不够透彻,过去数不尽的精妙休止符、节拍、冷热快慢的安排,那一箩筐的隽语都消失了……”信中对曹禺的批评字字严厉,甚至有明显羞辱的味道。阿瑟·米勒非常不解,如此一封使自己难堪的信,为何还精心地裱在精美的册子里呢?曹禺解释道,正是这封信在不断地鞭策着他前进,每当他觉得懒散时,他都要阅读一下,进而激励自己继续向前。

果然,曹禺在羞辱的鞭策下,又励精图治,创作了《胆剑篇》《王昭君》等著名戏剧作品。

有一个年轻人从部队退伍时,只有高中这历,无一技之长,只好到一家印刷厂担任送货员。一天,他要将一整车四五十捆的书,送到某大学的7楼办公室。当他把两捆书扛到电梯口等候时,一位50多岁的警卫走过来,说:“这电梯是给教授、老师搭乘的,其他一人律都不准搭,你必须走楼梯。”年轻人向警卫解释:“我是要送一整车的书到7楼办公室。这是你们学校订的书啊!”可是警卫一脸无情地说:“不行就是不行,你不是教授,不是老师,不准搭电梯。”他们在电梯口吵了半天,但警卫依然不予放行。年轻人心想:这一整车的书要搬完,至少要来回走7层楼梯20多趟,会累死人的。后来,年轻人无法忍受这无理的刁难,就心一横,把四五十捆书堆放在大厅角落,不顾一切地走人。年轻人向印刷厂老板解释事情原委,获得谅解,但也向老板辞职,而且立刻到书店买了一整套高中教材和参考书,含泪发誓,我一定要奋发图强,考上大学。我绝不再让别人瞧不起。这个年轻人在高考前半年,闭门不出,每天苦读14个小时,因为他知道,他已无退路可走!每当他想偷懒!懈怠时,脑海中就想起“警卫不准他搭电梯”这一被羞辱、歧视的一幕。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位年轻人终于考上某大学医学院。后来,他成一家著名医院的医这专家。他常对他的孩子说,我非常感谢那个警卫,要不是警卫的无理刁难和歧视,也许我会碌碌无为、平庸度过一生。

羞辱人生之砺。古人说,砺乃锋刃。人也一样,只有经过羞辱、困难和挫折的砥砺,才能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增长才干,步入成功之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