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红星闪耀中国观后感400-作文(经典20篇)

浏览

1075

作文

1000

1921点亮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685 字

+ 加入清单

2012年7月11日我在家打开电视,恰巧看到了上海东方电视台2011年建党90周年时拍摄的“1921点亮中国”5集电视连续记录片,感觉虽然罗列了众多当今国内外著名历史学家的现身说法,如中国的党史界权威章百家、金冲及、薛衔天、李玉贞等等,另外如俄罗斯远东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齐赫文斯基、季塔连珂、米罗维茨卡娅等,俄罗斯朋友多年未见,感到很亲切,但整体编排却感觉缺乏新意,照编以往形成的逻辑,仍然固守中国十月革命后的马列主义是从日本传入中国的老套,只提1920年李大钊在北大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绝口不提张西曼1919年在北京大学组织的社会主义研究会,其实根据1979年张申府的回忆,证实张西曼1949年1月出版的《历史回忆》是真实可靠的。

张申府、李大钊、陈独秀都是张西曼组织的社会主义研究会的成员。该片再次吹捧石川祯浩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史》,把马列主义传入中国说成是从日本的主要途径,我认为是违背了历史事实。

我2011年7月发现的共产国际文件就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十月革命后马列主义的传入是张西曼教授1919年从苏俄直接翻译绍介到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社会主义研究会,《俄国共产党党纲》和全部十月革命后的党政建构资料等大批马列主义文献都是经张西曼教授之手翻译介绍到中国,1920年9月1日共产国际远东局维连斯基-西比里亚科夫给共产国际的工作报告证实1920年8月就已正式印刷出版。实际上苏俄与中国边界相连,苏联十月革命以后直接从苏俄和共产国际传入马列主义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何必到日本再拐个弯再到中国呢?这种以讹传讹的行动,我觉得很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感动中国人物孙景坤事迹观后感

全文共 879 字

+ 加入清单

正如在战场上一鸣惊人一样,战斗英雄孙景坤这一次的选择再一次令人震惊——

1955年复员时,战功卓著的孙景坤放弃了可以留在城市的机会,选择回到自己家乡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务农。

从农民成为战士,又从战士回归为农民,在谈及这一选择时,孙景坤说:“谁叫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呢?只要能够为老百姓做一点事情,在哪个岗位上都一样。”

1947年,孙景坤入伍,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英勇善战,舍生忘死。1949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了,就要牢记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孙景坤说,“想想战场上那些牺牲的战友,我还有什么资格挑三拣四?党叫干啥就干啥!”

此后,孙景坤把余生献给了亟待脱贫的家乡热土。

回乡第三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很快就担任生产队长。他带领乡亲们大力开展粮菜生产和山城村建设,用几年的时间在家乡滚兔岭上栽下了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并修建水坝改造耕地。几十年过去,小土坝已经成为守护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固河坝。山城村有一条河,洪水泛滥常年吞蚀土地,他带乡亲们一起挡河造田,改造了一百多亩耕地……

在担任村干部期间,孙景坤仍保留忠诚担当本色。三年自然灾害时,全队男女老少都要去食堂就餐,农民自留地全部收归生产队。时任红旗公社古城作业区主任的他考虑到一些老人、小孩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可能因此吃不上饭,坚持提出不同看法,结果被撤销作业区主任职务。直到1963年,他才得以平反恢复职务。

为了让村民们尽快脱贫致富,1984年,孙景坤组织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还把分给自己的40亩地重新分配给5户从黑龙江迁来的贫困户。

在家乡务农的数十年间,孙景坤深深隐藏自己的战斗功绩,吃苦在前、不求享受,从不争名争利,受到了群众的高度赞扬。

村民们不知道孙景坤曾立下赫赫战功,可大家觉得,他是党员,上过战场,政治上过得硬、靠得住。山城村村民刘玉慧说:“这老爷子很善良、很慈祥、很公正,我们现在过上了好日子,都得感谢这个老爷子。”

孙景坤的选择,体现了一名党员的风骨,折射出信仰的底色,也映照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赤子初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2042 字

+ 加入清单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热播当中,延续了第一季的主题,“探讨人与食物的关系”,该片以美食为切入点,透过纪录片影像进行一次中国饮食文化全景式、深层次地人文解读,影片以“中华美食”为路径,展示了中国辽阔地域的风土人情,将镜头对准中国社会的普通民众,展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勤劳,热情和追求。不仅仅拍摄一流,让人享受到了美食的盛宴,而且让人得到了味觉上的享受。**、味诱,诱得心灵驿动。

中国绵延几千年的美食文化重新被人们审视.在此基础,导演把笔触更多地运用在了美食背后的故事讲述和情感酝酿上,“触动灵魂”,口水和泪水齐飞,让女子同时,也留下了更多的感悟。人文情怀愈加升华乡愁成为渲染的主题,餐桌上的美食见证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透过美食,在精神上有滋有味地认知、古老的东方国度,五千年的人文深厚的底蕴。让女子为之而自豪。

美食家蔡澜说;爱吃东西的人,多数不是什么坏人。他们拼命追求美食,没有时间去害人。大笑姑婆兼馋嘴,是完美的结合,这种女人多多益善,想来,女子能够挤身其中的一员,笑谈一下。因为自己也是一个吃货。一个完整的女人,就应是既会穿优雅的高跟鞋,又能够脚踏平底鞋在泥土地上接地气而生活。既就应在工作中挽起袖口,懂得自我奋斗的价值,又懂得适当的转换身份,轻盈的走入家庭-----杨澜《一问一世界》里如此睿智的回答。说得极是。:

林语语曾说;‘我们的身体都有一个饕餮精神的人,无可无不可,是人吃的东西女子都吃,越没吃过的越想尝尝,几乎如俗语所说;天上飞禽不吃风筝,地上走兽不吃板凳,不食人间烟火才算高洁么?恐是无人能做到吧!只有传说中去寻觅了。

男人不可下厨房,这种颇旧的思想,很让人费解,在女子看来也是不可思议的。无论男人或女人,基本都必需会一个人生活,至少要会为自己准备简单的饭菜,打扫房间,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到的话,启算是一个正常人呢?对一个会做饭的男子在女子眼中是会加分的,在我看来,锅碗瓢盆里碰撞交织的才是最朴实的生活,点起炉火,端起碗筷,里面传达的是一份沉甸甸的爱。人生如做菜,做菜也如人生,一盘菜好不好吃,不只是量要足,火候要到,用心烹饪才是关键。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无论靠山还是靠水,劳动者都有专属于自己家人的美味。自小就喜欢喝鸡汤,自打离开老家。妈妈炖鸡汤,总抱怨汤肉不如当年鲜美,那时愚钝,不明白好与不好,鲜与不鲜差距何在,心想大概是“一代不如一代论吧”,此刻才大概明白了些。

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无奇,辛苦劳作给全身心带来的幸福,从来也是如此。极致的美食只留给最勤劳的人们.只要对自然怀着不变的信任和尊重,每一道菜,每一家人,都会获得甘甜的回报。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从深山到闹市。无不如此。厨房里没有秘密,注满了爱的就是珍贵佳肴。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鲜,色香味俱全,味与形色兼顾,正是中国人的饮食哲学。每个平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祖先的智慧,心觉和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代代传承。从手到口,从口到心,中国人延续着对人生特有的感知。

寻常的衣食住行中,传统日复一日地延续。对于扬州人来说,上午喝茶皮包水,下午泡澡水包皮。如果在听一场评话,便是平凡而精彩的一天,就像那些动人的故事,听过千遍也不厌倦,女子十分赞赏这种生活方式,在快节奏的压力中,还能有这种慢生活。惬意的栖居。不失本真。也是一种返璞归真的传承。

【舌尖上的中国】看的不仅仅仅是中国的美食,还有中国的文化习俗.美味的不只是食物,还有背后有关食物的情感与故事,每一种食物背后的来源与创造,无不透露出中国千万种美食的博大精深“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才是精髓,食物恰如其分的融入中国人的勤劳勇敢重视亲情的美德。舌尖上的正能量,淋漓尽致的表达了中国人的审美观点,在美食中感受到爱的味道!

忆苦思甜,一所幼儿园里,老师问小朋友;你们明白吃的大米是哪里来的吗?一个小朋友奶声奶气的回答。老师,我明白,是从超市里买来的。一笑,无言。孙子孙女都上小学了,但是,在当今社会,还有多少爷爷奶奶在追着给他们的宝贝喂饭。这就是安逸的生活所教育出来的孩子么?苦不苦,三年困难时期,对饥饿的人来说,所有的快乐都于食物相关,鸟为食亡,人也一样,像传说中的神农一样,人们尝遍了百草百虫,为扩充人类的食谱作出了贡献。

《舌尖上的中国》让人们爱上“那一个个采摘者、种植者、打捞者,以及持守传统制作工艺的烹饪者”,用那些我们熟知未知的食材,传达了有关于记忆的共同属性,击中的不是个体,而是所有人心。

从今以后,这世界有你,有我,一米一面,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当知自然厚藏,万勿浪费。感恩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1227 字

+ 加入清单

仿佛一夜之间,一部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轰动了。

本来,近几年的经验使我对中国的影视行业中陡然而火的玩意儿都保持一种谨慎的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可鉴于这次的导演是央视著名纪录片导演、吃货、有色人种、网络名人陈晓卿老师,倒使我实在闹不清楚这部片子的红火究竟包含有多少诚意,又有多少营销的成分在内,于是毅然决定,还是先看一看再说。

平心而论,片子拍得并不沉闷,甚至用“引人入胜”的考语来形容也不算谬赞,但几集看过,隐约总觉得什么地方差着点儿意思。于是扭头问一同观看的妻,有什么想法。她倒是毫不犹豫的说了句:主题很散。。。。。。是嘛,主题很散。一共七集,虽然每一集都有各自的主题,但有很多内容总觉得似乎是强扭到一起,关系并非那么紧密和理所当然,而有些内容又是重叠的,重复的,有些东西明明就是累赘,看着冗长又多余,这些东西,给熟悉中国的我们看起来,似乎理解起来毫不费力,因为讲述的都是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有很多时候,还会因为各种乡愁引爆泪腺,但给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看,恐怕就未必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常年在国外,我们也都喜欢看各种纪录片节目,所以看到类似的节目,总是免不了会设想一下,假如同样的题目,discovery会怎么拍,bbc会怎么拍。。。。。。对比之下,其间确实还是有高下的分别,不论是地理类,人文类还是历史类节目,哪怕分支剧情再复杂,并行线索再繁琐,bbc的纪录片总是会给人一个很清晰的线索,相较之下,《舌尖》就好比我们小学时候应付差事的作文,各种含混不清,各种眉毛胡子一把,各种泥沙俱下,各种一锅乱炖,但是不要紧,最后总会喊出一个时代的最强音用来总结了账,统一主题。

几集看下来,还让我发现,抛开那些令人感动的选题优点之外,这部片子的的确确是央视嫡传,有着最纯正的新中国纪录片科班印记,又带着明显的旧中国血统渊源。确切的说,就是高高在上,假装亲民;宏大叙事,空洞造作;装神弄鬼,语焉不详。片子仿佛是切入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但其实却又是游离的,其游离的神色,恰与鲁迅在《风波》一开始调侃的“船上文豪”感慨农家之乐时的姿态相似仿佛;而解说词中,类似“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这类莫名其妙的屁话更是俯拾皆是;至于装神弄鬼,你只需要看一看这部片子里,“神奇”“神秘”这类用词究竟出现过多少次,心里也就会有数了。在第三集“转化的灵感”中,按说发酵过程的生化原理本该是这部纪录片的一个重头戏,但在这部分当中,科学的理性成分被“中国人最早利用发酵菌”“发酵菌欢乐的歌声”“中国人能从黄酒中品出刚柔两重境界”这类煽情、似是而非、感性弥漫的解说词彻底湮灭了,从而使一部本可以很精彩很理性很纯粹的纪录片,变成了一部夹带大量民族强心剂和兴奋剂成分的宣传片。尤其令我难以承受的,是几乎每一部片子中出现的那些刻苦劳动的普通人,应导演的要求,手捧自己作品流露的一张张笑脸,那些笑脸是满含诚意的,是发自内心的,但在片子中流露出的题外之意却让我不忍卒读。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816 字

+ 加入清单

朋友,你到过我的家乡——新疆吗?你饱览过新疆的山水风光吗?你了解新疆的风土人情吗?这里确实是一处让你迷恋的地方。

我爱新疆,因为她不仅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还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更是和祖国各地血肉相连的地方。当年,由于军垦戍边的需要,许多汉族青年随军入驻这块少数民族聚集的西北边陲。从此,他们扎根雪域,世代繁衍,与这里的兄弟民族一起创建了西北的安定与繁荣。

说起新疆,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春夏之际,远望巍巍雪山耸入蓝天,山脚下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镶嵌在一望无垠的牧场边上,羊群洒在碧绿的草场内,如同点点白帆游弋在绿色的海洋。那一眼望不到边的麦海、棉田、玉米,生机无限,简直是美丽江南的翻版。如果你到南疆走一走,定会感受到与内地不同的奇特风光:头顶是蓝天白云,远处是茫茫沙海,近处是绿色的庄稼,徜徉在远接天际的林荫道上,你很远就会闻到田里飘来哈密瓜的清香。

十月金秋,新疆的美景更让你目不暇接:金灿灿的玉米,雪白的棉花……阵阵风送五谷香。走进村庄,一排排整齐的房舍栉次鳞比,家家门前绿荫环抱,果满枝头,葡萄架遮掩着庭院的天空。绿荫下的石桌上经常摆放着瓜果、清茶,随时招待来自远方的客人。走进果园,看,缀满了果实的树干压弯了腰:黄澄澄葫芦似的鸭梨、光鲜泛亮的红富士苹果,会让你垂涎欲滴;葡萄架上一串串珍珠似的葡萄弥散着甜蜜的馨香,你会感到象来到仙境一样。

这时候,正是哈密瓜成熟的季节。昼暖夜寒,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酿就了哈密瓜的奇特甘甜。红瓤、绿皮、个儿大、味美的哈密瓜吸引着无数游人的目光。林荫道上穿梭往来的汽车、马车把甘甜送往祖国的四面八方。

当你满载着新疆的情谊,乘着汽车来到边陲小城,扑面而来的是改革与时尚的新风。你看,那一幢幢高楼大厦,光彩耀眼;一排排琳琅满目的商业街,穿梭着服饰各异的人流;一阵阵随风飘来的乐曲让你真正领略到少有的异域风情。此时,你会真实感受到这里与祖国内地一样的心的律动。

看到新疆的今天,你一定憧憬她明天的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感动中国人物支月英观后感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2月8日晚,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1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上,江西农村最美乡村教师代表支月英当选“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主持人在介绍支月英的评委会颁奖词中说道,支月英,女,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教师。1980年,江西省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36年来支月英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

支月英在长达36年的教师生涯中,她努力创新教学方法,总结出适合乡村教学点的动静搭配教学法。她关爱孩子,资助贫困生,不让一个孩子辍学。她走得最多的是崎岖山路,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教好深山里的孩子。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江西省“龚全珍式好干部”、江西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最后的获奖感言里,支月英对孩子说出了最朴素的寄托:“希望你们走出大山,实现自己的愿望,老师为你们自豪,我爱你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国机长观后感800字

全文共 932 字

+ 加入清单

周末,爸爸妈妈带我去电影院看了一场震撼人心的电影——《中国机长》。这是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电影开始了。今天,是小女孩的六岁生日。她的爸爸刘长健是一名机长,今天也是他第一次驾驶民航飞机。他决定今天把飞机开到目的地后,就立马回家陪女儿过生日。乘客们上飞机之前,机长和乘务员们开始了一系列细致的检查,而后乘客们开始有条不紊地登上四川飞往拉萨的航班了。

飞机起飞了,一开始,机长刘长健开启着定速巡航模式。本以为这次可以很顺利地从四川飞往拉萨,可突然间,在万米高空,副机长前方的挡风玻璃爆裂脱落,副机长的上半身瞬间被强风“吸出”飞机外。我们观众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生怕副机长发生危险。飞机开始失控了,仪表盘全部失灵,飞机下面是绵延的雪山,飞机一旦出事,飞机上所有的人必死无疑。飞机晃动,乘客们都陷入了恐慌之中。乘务员们不断安抚着119位乘客的情绪。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刘机长沉着冷静地操控驾驶,判断周围情况,作出决策。塔台说,飞机只能被迫降落到就近的成都机场。这时,天气情况十分恶劣,云层中有气流,还伴有雷电,飞机要穿过云层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在这样的危难时刻,我的心都是揪着的,特别紧张。

“四川8633,成都叫你!”塔台和空中飞机的机长,都在一遍一遍急切地呼叫着他们。虽然四川8633听不到他们的呼喊,但是刘机长没有放弃,他凭着十几年的空军飞行经验,驾驶飞机穿过云层,让地面上所有为他们担心的人松了一口气。他凭着镇静、机敏、大胆与从容把119名乘客,安全地带回地面。

后来,在刘机长和地面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后,消防员和医护人员都做好了救援准备。终于,飞机安全降落在成都机场,大家都松了一口气。飞机上的乘客们下飞机后,都不愿离开,都想要看看这位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的伟大的机长。刘机长走出机舱,遗憾地对大家说:“很抱歉,没有将大家准时送达拉萨。”大家都激动地给刘机长鼓起掌来,纷纷的竖起了大拇指。在电影最后,刘机长说了这样一句话:“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这三个“敬畏”给所有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

正因为这三点,刘机长创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他临危不乱,果断应对,正确处置,都令我敬佩,令人折服。遇到事情,我们要消除焦虑的心理,尊重所有的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王定国颁奖典礼观后感

全文共 3171 字

+ 加入清单

岁月易逝人易老,但革命者王定国心随党走不觉老。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感动中国人物王定国颁奖典礼观后感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王定国,“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的夫人,生于1913年,是健在的年龄最大的女红军。她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新中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法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2009年9月,被评为双百人物之一。

“我清楚地记得在漆黑的夜晚,在蜿蜒曲折的路上,我们点燃了火把,长长的队伍像火龙一样,把天地照得通红……我一直在寻找这生命的火种。”王定国这样回忆。

这是一个忠贞追随者的人生写照。

百多年风雨,从黑暗到光明;两世纪奋斗,唯初心从未变。

蜕变:从童养媳到女红军

王定国的原名叫王乙香,1913年2月出生在四川省营山县的一个佃户家庭。困苦的生活迫使她早早地挑起了重担,六七岁的她,就要到卖担担面的面食馆推磨挣钱。

那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王家也难逃噩运。由于没有粮食,她的妹妹被活活饿死了,父亲也因过重的压力病故了。无奈的母亲卖掉了她三岁半的二弟,才安葬了她的父亲。为了活下来,只好把她给了邻村的李家当童养媳。

川东地下党中心县委委员杨克明以布客身份来山区开展工作。王乙香简陋的家,成了农会活动的秘密联络点。她从退婚、剪长发、解放小脚开始了闹翻身、求解放的征途。

获得自由的王乙香改名王定国,配合农民协会四处宣传放脚、剪发、男女平等三件事,让妇女劝男人不吸鸦片,动员妇女参加农民协会。

1933年10月,许世友率红九军解放营山,王定国参加了红军,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县苏维埃政权内务委员会主席、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营长、川陕苏区保卫局妇女连连长,为红军送弹药、清剿土匪,拿过枪、上过战场……

至今,王定国清楚地记得走上革命道路的那些细节:

“1932年,我跟着王维舟的川东游击队走南闯北。他有一个侄子叫王波,当时在91师,要我跟着他们走,我就跟着他们打游击去了。”“1933年12月,营山县委在消水河地区召开党代表大会期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记得那天晚上,县苏维埃组织部领导找到我,宣布我为中共正式党员,无候补期。他们和我谈了话,鼓励我在今后的斗争中要更加坚强。入党令我心绪万千,心情激动,我感到自己终于有了依靠,有了人生的奋斗目标。”

如果说一个人从平凡到伟大有一个起点,入党就是王定国的起点:“从那天起,我就只有一个想法,跟党走,不掉队!”

长征:五过雪山三过草地

1935年3月,王定国调入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前进剧团,自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路。

长征,一个震撼世界的艰难征程。在王老记忆中,牺牲与战斗永不磨灭:“草地我走了3遍,翻了5座大雪山,我们文工团要做宣传鼓动工作,行军途中跑前跑后,走的路远不止二万五千里,应该是一倍以上。”王老在雪山上还冻掉一个脚趾头,“用手一拨,趾头就掉了,也不疼也不流血。”

王老记得:“百丈关战斗,当时敌人把路全都堵住了,不让我们走,牺牲了很多人。剧团的人也参战,我们枪很少,大家都背着乐器赶路,手里有扁担之类的棍棒。也不是空手打仗,用棍棍棒棒打。”

艰苦卓绝这四个字,对长征中的女红军来说,考验更大。王老说:“过草地很艰苦,仗打得也很苦。敌人多,我们人少,打得好就赢了,打得不好,人就没了。”

革命路上有艰险,有时更会身临绝境。“我们想的,就是打开一条路,唯一目的就是和其他部队会合。男女没有什么区别,打仗时不是说女的留下男的打,而是大家一起打。”王老如此坚定。

过若尔盖草地时,王老的体重仅剩下50多斤,“要是胖的话,哪里过得来啊!踩到泥潭里就要陷下了。”除了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雪山草地的严酷环境,饥饿、疾病、疲劳也是大敌。历经艰辛,王定国最终还是走出来了。

让王老铭记的,是和毛泽东主席一起过草地,“毛主席和战士们一起行军,也不骑马,徒步前行,还一路用浓重的湘潭口音给大家鼓劲儿。”

王定国的这条路走得心里踏实,步履坚定。

战斗:在危难中鼓舞士气

从长征开始,王定国的战斗方式就是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剧本。

王定国身材瘦小,平时就爱唱爱跳,还担任过地方革命负责人,随中央红军长征后,被抽调到剧团做宣传工作。

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那个时代的战地宣传是怎样的情景,又意味着什么。

王老曾这样回忆,“山高路险,道不好走,剧团走前面,当拉拉队,大家看了我们唱歌、跳舞,忘了疲劳和艰苦,就走得快了。”

一边要长征,一边要作战,一边还要创作、编演、做宣传。部队行军时,剧团必须在队伍前头赶路;休息时,演员们还得回过头来进行慰问演出,从队头一直演到队尾。有人说:宣传队员所走的长征路,有时甚至超过一般部队的一倍。

仓德山是红军战士们翻越的第四座雪山。在那之前,战士们已经翻过了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雪山上空气稀薄,气候变化无常。上山时,还是阳光明媚,爬到半山腰就云遮雾罩,寒气袭人。等爬到山顶时,气温更是急转直下。爬上来时刚出了一身大汗,紧接着被冷风一吹,顿觉腰背冰凉。战士们的双手被冻得僵直,几乎抓不住木棍,耳朵也仿佛是要被冻掉一般。

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王定国和剧团的战友们仍然坚持着为同志们鼓劲,他们用自己的歌声和呼喊唤起同志们的斗志:“打了胜仗以后,剧团要去慰问我们的战士,我们去唱唱歌,跳跳舞,欢迎归来的战士,他们就不想战斗的事了,忘记战斗的苦了。”

1936年1月中旬,剧团翻过夹金山到大炮山慰问红五军三十七团,那里人烟稀少,野兽很多,经过艰苦行军,走了整整两天两夜才赶到大炮山脚下的牦牛村。“三十七团指战员听说我们冒着风雪,长途跋涉来前沿阵地演出,高兴极了,提前为战友做饭、烧水,并派人前往迎接。演出时,风像刀子一样刮着战士们的脸,而脸部肌肉冻僵了,手脚冻麻了,可这喧闹的锣鼓声却振奋着每个战士的心。”王定国回忆。

无悔:生死追随不改初心

在王定国的一生中,更严峻的考验是在参加西路军作战那一时期。

1936年11月,西路军向河西走廊挺进。王定国所在的剧团改称为“红西路军前进剧团”,过黄河后剧团跟总部行动。

“战斗中,我右腿被流弹击伤,剧团从士门到凉州时,我右腿又挨一枪,腿完全麻木了,天冷血流出来也冻成了冰,也不知道痛,包扎了一下照样行军。”王定国回忆说。

1936年12月5日,剧社奉命慰问从古浪突围出来的红九军,不料与马步芳部队遭遇。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剧社余下的30多人被敌人抓入了牢房。

“白天,不见太阳;夜晚,不见月亮。房阴森森,人孤零零,只有豺狼把牢房。”多年后回忆起被俘的境况,王定国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不叛变、不泄密、不出卖组织,千方百计营救战友,是王定国那个时期的全部信念。

1937年8月,党中央在兰州成立八路军办事处,全力营救被俘的西路军官兵,王定国和战友们被救出。当时担任八路军办事处党代表的是谢觉哉。

等见到营救回来的红军官兵时,谢觉哉一下子认出了王定国。谢觉哉日记中曾记载,王定国就是在长征途中替自己缝过羊毛衣的姑娘。经过“同志们关心,组织上安排”,1937年10月,两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在兰州“八办”简陋狭小的平房里,幸福地结成了革命家庭。

从此,从兰州、延安到北京,王定国几乎一直在谢觉哉身边工作。

从此,不识字的王定国有了一个不知疲倦的“识字教师”。

从此,王定国先后生育了7个子女,并全都抚养成才。

1971年6月15日,谢觉哉与世长辞。王定国在谢老走后的6年里,先后整理、撰写、出版了大量谢觉哉文献,总文字量多达500万字。

岁月易逝人易老,但革命者王定国心随党走不觉老。

1983年,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的王定国开始了新忙碌。她参与筹建了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她还关注林业发展,提出了我国造纸业应走林、浆、纸一体化等建议。2009年4月王定国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中国生态贡献奖“特别奖”,2011年又被授予 “终身生态贡献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布衣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深圳出品的五集服装文化纪录片《布衣中国》,将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首播。 播出时间为每天05:44/10:10/13:44/16:26,共四个时间段。

布衣,在中国传统语境中,是衣服,也是平民百姓的代称。服装,是社会变迁的地图、穿在身上的"国家史".国民冷暖,时代明暗,生活沉浮,在衣服上密密缝补,飘飘显现,无论霓裳,还是褴褛。

《布衣中国》,由台湾著名文化学者黄永松先生担任顾问,影片上下穿越,南北牵挂,剥茧中国服装的生成,以及服装后面的人物命运和时代变迁。从服装的本原和材质出发,在一丝一缕之间发现山河春秋的冷暖、浑然天成的密码。

据介绍,2014年四川"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节上,《布衣中国·百变一身》曾荣获"金熊猫"奖人文类"亚洲制作奖". 该片的获奖评语称,"衣服是社会的皮肤,能感知时代的冷暖。纪录片《布衣中国·百变一身》通过讲述从民间女红到服装产业的个人命运故事,重拾中国情结。影片奇思妙想,画面干净优雅,将服装设计之美与视听语言之美融合,让人在针头线脑中,丈量出布衣中国的社会变迁".

该纪录片由深圳市汉唐韵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深圳市越众影视有限公司共同出品,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地理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586 字

+ 加入清单

太白山,秦岭山脉的主峰.它,雄伟俊秀,风光绮丽,千百年来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吟咏感叹.尤其是山顶上那个椭圆形的湖泊———大爷海,如同一只幽蓝的天眼,向尘世间抛出一个个足以令人动心的眼神.在山下,在宝鸡,在陕西民间对其神秘的猜测经年不断.

有一个传说,在天上玉皇大帝让他的儿子们下凡来到太白山上修炼,被太白山那锦绣的风景所吸引住了,于是便不愿意离去,就化为一个个湖泊,从此以高山相伴.相传大爷海就是玉皇大帝的大儿子变的.

大爷海东、南、西三面高耸着山,北面为山谷.大爷海周长约为300米,以此推算面积约为13000平方米,它的最深处是18米,有23万立方米的储水量.在大爷海的背后崖壁上有一个巨大的洞穴,难道那就是传说中的水晶宫吗?

洞内常年有冰,寒气逼人,好像一个"天然冰库".在洞内有许多冰锥、冰笋、冰旗琳琅满目,景象万千,这就是大爷海的源头——水晶宫.它里面之所以有那麽多的冰体,是因为他正好处于背阴的山坡,常年没有阳光的照射,而岩石中渗出的水滴,到了这里,就化成了冰锥、冰笋.一部分的水化成了冰锥、冰笋的奇观,更多的则形成一条地下暗河,在侵蚀岩石的同时,也注入了下方湛蓝的湖泊——大爷海.

在神奇的世界中,蕴含着那么多神秘而又神奇的地方,这是大自然的恩赐,送给我们那麽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在着神秘的世界中,到底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神秘景观?让我们慢慢的来破解大自然中的神奇密码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感动中国人物黄文秀先进事迹观后感大全1000字

全文共 538 字

+ 加入清单

黄文秀那么高的学历毅然回到家乡冲到第一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那么漂亮的女孩为了扶贫工作不打扮不恋爱、那么贫困的家庭不扶己先扶他,通过点点滴滴的选择可以看出她的勇于担当、倾情投入、甘于奉献。黄文秀深知,群众要脱贫,增收是硬道理,村经济发展了,人民群众的收入提高了,驻村扶贫的作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驻村一年,她把全村所有的贫困户遍访了一遍又一遍。在驻村满一年的那天,她的汽车仪表盘里程数正好增加了两万五千公里。她深入群众中,赢得了群众的尊重和认可。她的一生过的短暂而热烈,为我们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值得我们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和思考。我们党员干部要学习黄文秀敢于拼搏,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通过学习反思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端正思想,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地位,一切以人民利益出发,关心群众,服务群众。基层干部要加强与群众联系,听民情访民意,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切实利益,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多思多想,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带领人民群众脱贫的问题上来,要敢于创新,用于突破,牢记初心,不忘使命,以党的思想理论做指导,为人民群众服好务、办好事。

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感动中国颁奖观后感

全文共 452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一期的《感动中国》如约而来,在每年春天开始的时候,一批各行各业感动国人的故事跃然屏幕,给予我们感动和力量,积淀了一年的泪水为他们而流,这泪水正是他们人生的闪光点。他们是一个个十三亿分之一,用自己一生的执着坚持,用为事业的默默付出,用危急时刻冒死拼搏……在十三亿国人面前做出了表率。

一个伟大的民族有孕育可爱人民的土壤,他们正是时代的脊梁,传承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当网络上炒作国人素质低下,缺乏精神传承,每年的感动人物就是一个响亮的回答,他们是引领时代风尚的先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践行者。

人的一生总需要一些力量,有力量支撑的灵魂才是充实和富有的,才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我们不一定要去感动别人,但我们需要拥有一种力量,去匡正自己的志向,去支撑自己坚定自信地去实现自己的梦,这正是《感动中国》能够带给我们的启示和力量。

国家和人民始终会选择那些选择了国家和人民的人。感谢这些可爱的人们,感谢与他们相遇,为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给予我们力量,让我们把美好代代延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

全文共 1810 字

+ 加入清单

今晚没有出门,老老实实的待在家里陪妈妈看电视,因为我妈说自从过年很少有机会能在家里看见我。

今晚央视播出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第一期(重播),看着气势恢宏的震撼开场和高喊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百人团,我这颗热爱诗词的心也被感染的澎湃万分,其实我也挺想穿着汉服,跟着他们一起去大声念诗。由于去年已经看过了第一季,所以对第二季的赛制并不陌生。和妈妈边聊边看着节目,一个半小时看完,却没有太多地惊喜和意外,反而让我想念曾经在河北卫视看过的几期《中华好诗词》。

首先,不得不说的是,只要是诗词类的节目,我基本上都是打心眼里喜欢的,不管办得如何,起码比那些靠明星炒作的综艺娱乐初衷要好上千倍万倍,但今晚有感于《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细节,想要就事论事一番。

从赛制上来看,《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是在去年暑假播出,也就是说,半年播出一季,每季十期。选手是按照答题速度从百人团中选出,每期有四名选手答题,得分最高者再与场上百人团答题最快最准的选手展开竞争,最先得到五分者胜出。胜出的选手再和擂主展开较量。而河北卫视播出的《中华好诗词》的赛制就相对比较丰富。每期有几位选手登台,与在场的四位明星选手(之前是六位)一对一答题,答错者将要掉坑惩罚。选手战胜了四位明星选手后,会与擂主展开角逐。

从参与度上来看,《中国诗词大会》覆盖范围很广,在选拔百人团时,通过网络报名、央视海选组到各地区选拔等方式,涉及到各行各业各地区,真的是全民参与的诗词盛宴,不过次数较少。而《中华好诗词》则是可以通过电话报名、网上报名等方式来参加节目,相对覆盖范围小,但每周都有新节目更新。

从选手实力和题目难易程度上来看,《中国诗词大会》中通过全民参与选出的诗词达人在答题上,有些确实是实力很弱。在第一期的节目中,出场的四位选手,只有一位选手答满了九道题,题目涉及的均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备古诗词中的诗句。选手答错的点有:《山居秋暝》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芳字;《饮酒》(其五)中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真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

是什么节日。百人团在最简单的一道题上都能够有33位选手答错。就连点评嘉宾康震都大呼:还能不能好好玩耍了,这不应该啊!《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曾出现过很多高手,他们都是在《中华好诗词》舞台上历练的,如李四维、陈更、王天博、裘江、王纪波等,第二季已经看到了《中华好诗词》第四季冠军孙东辉,与《中华好诗词》相比,《中国诗词大会》的题目确实是太容易了。题目共九道,包括识别诗句题、填字题、对句题、单项选择题,且均是耳熟能详,只要上学期间好好背过的人就都该答出来的,所以就连擂主争霸最后一题也是简单得让人觉得无聊。可以这么说,《中国诗词大会》比的是对诗词的熟练程度和答题速度;而《中华好诗词》拼的是诗词储备量和诗词知识面!

从点评嘉宾上来看,《中国诗词大会》的点评嘉宾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和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蒙曼,两位都是百家讲坛的大师级人物,阵容是一流的,在节目中出镜率也很高。几乎每道题都会讲讲写作背景和作者本人,俨然像一个以答题为辅,以讲诗为主的第二课堂,适合不太了解诗词的普通大众来观看;而《中华好诗词》是由著名主持人赵忠祥和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杨雨老师担任点评嘉宾,两人诗词水平都很高,这不容置疑,且相当专业。但在节目中出镜的次数并不多,且每场节目只会点评三到四次。从这可以看出,前者是科普性质的全民受教;后者是追求专业度和拔高性质的诗词平台。

在我看来,《中国诗词大会》追求的是一个沉稳大气、恢弘博远的录制风格,符合主持人董卿的主持风格,与其说这是一个比赛擂台,但从题目的难易程度来看,倒不如说是央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和责任,让全国不太了解诗词的人能够因此多了解一些诗词、多懂得一些诗人的创作故事;而《中华好诗词》除了题目更专业以外,还具有前所未有的娱乐性。主持人王凯活泼幽默的主持风格俨然与董卿不同,更何况有了明星的参与,让节目因此而有意思,符合现在观众们的娱乐心态,用娱乐来带动文化,让明星效应用对地方,真是个好创意!

对于诗词,我顶多就是个门外汉,文笔不怎么样,也写不出什么漂亮的句子。偶尔作诗也只是为了凑韵凑字数,不懂诗人作诗的意境,所以此生最仰慕诗人。我一向认为,诗歌由风雅之士所属,爱吟诗词的人,自然懂得生活之乐。

所以对于生命里出现的每一个热爱文字的人我都万般珍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的观后感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以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量子力学的世界级大师塞林格教授曾经这样评价过他的一名中国学生:“你的努力,不仅是为自己,更是为国家!”数年后,这名中国学生的确没有辜负导师的期许,他带领团队在中国建立起世界领先的量子光学实验室,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世界首次”。他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同爱因斯坦建立的相对论、伦琴发现的X射线等影响世界的重要发现一起,被评选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

这个人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

从事量子通信研究的十余载,潘建伟的团队先后六次斩获“国际物理学领域十项重大突破”,并以“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的研究成果问鼎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头顶着众多耀眼的光环,在普通人眼中,潘建伟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1084 字

+ 加入清单

“国有难,操戈披甲,人有危,众士争先”,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疫情面前不退缩,在关键时刻冲在前方,这些逆行者真正地为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勇气。

你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

当新冠肺炎疫情降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此打响,没有人拿着喇叭吼出前进的号子,但“战士”们都在争分夺秒。别人回家,他们出发,奔赴抗争疫情的最前线。一线的战士吴亚玲不能回家乡云南去送别去世的母亲,从此天人两隔。武汉肺科医院一位叫胡明的医生得知同事倒下时一边泣不成声,一边擦干眼泪进入病房,因为还有许多病人需要他去拯救。不是长发飘飘才叫可爱,也不是浓妆淡抹就叫美,那一道道在脸上勒出的血痕也叫美,那隔空给人的拥抱也叫可爱,你的样子我们铭记在心,你的精神我们世代传承,你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这世上没有什么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你们冒着生命危险夜以继日地守护着我们的健康,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天亮之后,我们一定不能忘记那些在漫长冬夜里为我们披霜冒雪的守夜人。

因为被需要,所以勇往直前。

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钟南山作为总指挥奋战在抗病毒的最前线,一句“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铿锵有力,全力以赴,共克时艰。而在17年后的今天,84岁的终南山没有去选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退休生活,而是呼吁人们不去武汉,自己却坐上了去武汉的高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大爱无疆,最美逆行。他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满腔责任为国为民,镜头前的含泪哽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才是真正的英雄。“排国难于危急,救民众于水火”,令人高山景行,肃然起敬。

顺行者可赞,逆行者可贵。

国难当头,危急时刻,竟然有黑心商家借机提高口罩的价格赚国难财,可是也有一些平凡的人匿名将两箱口罩悄悄放到派出所门口,然后离开。也有人为武汉医院免费提供快餐,为上下班的护士免费送行。83岁的拾荒老大爷匿名捐款1万余元抗疫,银行要留姓名,他说“如果非要写名字,就写‘知恩者’”。所有细微之下都隐藏着春暖花开,冰面破裂的巨响,平凡中的逆行者拼尽全力燃烧自己,为世界发出微弱的光芒,无数人发出光芒,萤火便会汇成一片星河。

武汉本来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中国本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国家。阴霾总会被阳光驱散,困难终究会被努力打败,一千句加油不如一次行动,让我们在管理好自己的同时帮助他人。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让我们一起期待春回大雁归的那一刻,一同去武汉看看樱花。

冬将尽,春可期,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569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一个令人温暖的词语。每个人的身边都有感动,只是这种感动有大有小,小小的感动制造温馨,大大的感动震撼人的心灵。

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节目后,觉得那些人都令我敬佩、感动。在这个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生活中的普通人。有“纵死终令汗竹香”的林俊德、“孝更绝伦足可矜”的陈斌强、“何处春江无月明”的何玥、“悲莫悲兮生别离”的高秉涵、“冰雪为容玉作胎”的张丽莉……但是,我印象最深的是“最美教师”——张丽莉和“最美女孩”——何玥。

张丽莉,一个28岁的年轻女老师,她在危急时刻救了几名学生,自己却被迫高位截肢。张老师醒来的第一句话是“那几个孩子没事吧!”看到这里,我的眼眶红了,这是多么伟大和无私的一位老师啊!

何玥,一个12岁的学生,因高度恶性小胶质瘤而在 2012年11月17日凌晨0点10分结束了自己短短12年的生命历程。她捐出的两个肾和一个肝拯救了3条生命。看完关于她的介绍,我陷入了沉思。作为同龄人,我还在悠闲地学习、玩乐时,她却做出了一个这么伟大的决定。她的善良、勇敢令我感动不已。

看完整个节目,我已经泪流满面。我被这些平凡又伟大的人感动了。但是,我知道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因为他们善良、坚强、勇敢,心中充满爱,所以总是做出令人感动的事来。

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做一个能感动别人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国合伙人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085 字

+ 加入清单

调成泛黄色调,温火热煮青葱岁月,《中国合伙人》里有旧时代热血青春;三个青年从一无所有到身家万贯,这是一部励志大片;横跨几个年代,里面有时代的断截面;还有始乱终弃的爱情,有始至终的友情陈可辛想说的东西很多,但什么都没讲彻底。或许,其实是这样,他并不想说这么多,他只是觉得要堆砌这么多,因为这些对票房可能有益。经过《武侠》和《血滴子》(监制)或小或大的失败教训,他对失败产生前所未有的恐惧,迫不及待想找个机会消除挫败感。

陈可辛擅长刻画情感,收集整理以及更大一点的群体情怀,他所有的电影都在围着情感打转,即便在尝试拍摄中国式大片时,类型电影的框架也压制不住他对情感的突出关注。这是陈可辛最大的优点,他懂得人性的复杂,情感的美好与哀愁。可惜在《中国合伙人》里,他并没发挥出上好状态,成冬青、孟晓骏和王阳三人的性格和关系变化,包括他们各自的爱情,除了偶现的动人妙笔,几乎全靠旁白帮忙。在讲述方式上,我没见过这么笨、这么匆忙的陈可辛,旁白多得令人厌烦,简直退化到早期作品《双城故事》的地步,旁白甚至比之更泛滥。设想一下,假如抽掉三人相互交叉的旁白,仅借助于画面和情节,他们三人的性格和情谊差不多会坍塌。过于依赖旁白,就像强行灌输的评述,生硬地为观者构建对主角们的印象。

作为北上拍片的港区导演,对于影片营造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代质感,当给予一些表扬,这也是陈可辛从不失手的地方。不像别的香港导演到了内地,港味与陆味仓促杂交,如蹩脚的国语配音一样令人难受,陈可辛的《如果·爱》、《武侠》,包括这部《中国合伙人》,并没出现不自然的怪异问题。当表面功夫做足,就要深入内核精神。王阳是个文青,留着长发,有观众向陈可辛提问,王阳是否有海子的影子,他坦承,不知道诗人海子是谁。这个无关紧要的事实,泄露了很多秘密,可解释三个人物没有人格(不一定是高尚的)魅力的原因。陈可辛终究对人物的外在和内在设定有距离感,他做了功课,但视野和经验不够。王阳的文青范,孟晓骏的世家子弟样貌,成冬青艰难求学的漫画式描述,均流于类型片的套路化,尽管他们的形象借鉴了现实人物。

校园、创业、泡妞、决裂,自从预告片曝光,就可推断《中国合伙人》可能和大卫·芬奇讲述Facebook创始人故事的《社交网络》有关联。出来的成品,果然证实了这个猜测,《中国合伙人》偷了《社交网络》不少东西,这真令人尴尬。成冬青三人和美方律师对峙的戏及对整个电影的牵引作用,和《社交网络》如出一辙。甚至可以再一步推断,《中国合伙人》的诞生,就是《社交网络》催生的产品。主创照着《社交网络》的样子,找适合的故事,左转右拐到了新东方俞敏洪他们的头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600字

全文共 624 字

+ 加入清单

我原本以为《红星照耀中国》和《红岩》这本书差不多,但读了之后我才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美国的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

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红区,解决了世人心中的疑问。当我从埃德加·斯诺的笔下得知当时白区人民对红军的看法时,我不禁会感到不可思议,甚至有些愤怒,共产党何时抢劫百姓?何时烧毁房屋了?不过这也是情有可原,毕竟当时国民党百般刁难共产党,又怎会让共产党的丰功伟绩传入百姓耳中。

虽然陕西的苏区在开创时期特别艰苦,农民们被沉重的税钱压得喘不过气,但在陕西解放后,百姓与红军团结一心,这才使得红军得以在国民党的五次围剿中获得突围,当然,成功突围的原因还有红军详细而精湛的作战计划。

作者又通过介绍红军在长征途中,渡过金沙江、大渡河与国民党作战的经历,体现了红军战士们不怕牺牲、奋勇拼搏的英雄气概。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红军读书识字了,在当时,日本的飞机随时都会投下原子弹,红军与许多红小鬼却不害怕,他们照样读书,照样写字,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既不需要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也不需要时刻准备着为国捐躯,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保卫祖国出一份力。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本经典的纪实文学作品。书中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日本捏造事实的行为使中国人民为之愤恨。埃德加·斯诺能在乱世中保持清醒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我尊重他本人,《红星照耀中国》传达给我们他的这一种清醒,真实、生动得使我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观后感:闪闪的红星

全文共 3018 字

+ 加入清单

星期五的下午,我们六年级观看了电影《闪闪的红星》,闪闪的红星观后感。虽说这部电影我们已经不知道看过多少次了,连故事的情节都能背下来,但我还是看了下来,应为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思想观念值得我们去反复的品位,故事的情节环环相扣,扣人心弦……

电影讲述的是一位名叫潘冬子的小英雄与白狗子斗智斗勇的故事,最终打败了地主胡汉三。潘冬子他经过不断的努力,最后也成为了一名小红军战士……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过去我们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看的都是他的外表,没有注意过电影的内在,从而觉得在看了几次后就觉得没有意思了。如今,我们长大了,能够更深入的了解电影的内涵,从而觉得这部电影寓意深刻。虽然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但它依然能吸引我们现代人的眼球。

整部电影的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潘冬子。潘冬子他从小就想着有一天能够摆脱地主的统治,最终在党和它的前辈的引导下,逐渐长大,走向成熟。他富有爱心,勇敢无畏,为他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红军战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胆小怕事的地主胡汉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体现出红色政治的可靠性。

虽然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非常稳定,但我们依然不能忘记几天的和平是过去的革命者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坚持走我们的特色发展道路,树立爱党爱国的理念。

-----------

今天,我看了一场极有教育意义的电影。

这部影片主要描写儿童团员潘冬子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闪闪红星的照耀下,由一个儿童团员成长为一名红军战士的故事。而潘冬子则留给我很深的印象。

影片讲述了少年潘冬子和游击队联手对抗土豪恶霸的精彩故事。本剧主角是小英雄潘冬子,他的父亲是红军团长,母亲是地下党成员。当时他的父亲跟着红军队伍走了,冬子天天盼望着父亲回来,有一天母亲对他说:“等到山上的映山红开了的时候,红军就来了,你爸爸也就回来了。”于是冬子来到村口的一棵小松树下,从地上捡起一枝干枯的映山红,坐在石头上等红军的到来,一天又一天……他梦见山上的映山红开了,红军来了,自己穿着整洁的军装,戴着闪闪的红星走在队伍里,特神气……当他正陶醉在这美梦之中时,吴大叔来了,他对冬子说:“要想胜利不能靠等,要去斗!”冬子听了后用力地点了点头。最终,尽管冬子失去了母亲,但他靠自己的机智与勇敢帮助共产党打败了土豪劣绅,当上了梦寐以求的红军。

潘冬子的父亲参加了红军,冬子非常想念父亲盼望红军打回来。就每天坐在小松树下等,幻想着自己也成了红军的一员,神气的走在队伍里,观后感《闪闪的红星观后感》。这时吴大叔来了,他告诉冬子:“要想胜利不能等,要去斗!”

是的吴大叔说得太好了,革命胜利不能靠等。如果你也等他也等,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才能壮大起来呢?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做一个对社会主义,对人民有贡献的接班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期望!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前几天,我看了一场极有教育意义的电影。

这部影片主要描写儿童团员潘冬子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闪闪红星的照耀下,由一个儿童团员成长为一名红军战士的故事。而潘冬子则留给我很深的印象。

潘冬子的父亲参加了红军,冬子非常想念父亲盼望红军打回来。就每天坐在小松树下等,幻想着自己也成了红军的一员,神气的走在队伍里。这时吴大叔来了,他告诉冬子:“要想胜利不能等,要去斗!”

是的吴大叔说得太好了,革命胜利不能靠等。如果你也等他也等,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才能壮大起来呢?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做一个对社会主义,对人民有贡献的接班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期望!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周五下午,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一部革命题材的电影——《闪闪的红星》。

影片讲述了少年潘冬子和游击队联手对抗土豪恶霸的精彩故事。本剧主角是小英雄潘冬子,他的父亲是红军团长,母亲是地下党成员。当时他的父亲跟着红军队伍走了,冬子天天盼望着父亲回来,有一天母亲对他说:“等到山上的映山红开了的时候,红军就来了,你爸爸也就回来了。”于是冬子来到村口的一棵小松树下,从地上捡起一枝干枯的映山红,坐在石头上等红军的到来,一天又一天……他梦见山上的映山红开了,红军来了,自己穿着整洁的军装,戴着闪闪的红星走在队伍里,特神气……当他正陶醉在这美梦之中时,吴大叔来了,他对冬子说:“要想胜利不能靠等,要去斗!”冬子听了后用力地点了点头。最终,尽管冬子失去了母亲,但他靠自己的机智与勇敢帮助共产党打败了土豪劣绅,当上了梦寐以求的红军。

看了这部电影,我感触很深,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潘冬子的机智、勇敢和不怕牺牲、坚信革命必胜的信念。他敢于与敌人作斗争,敢于争取革命的胜利。当时胡汉三为了阻止红军吃上生命中必不可少的盐,便封锁了上山的路,潘冬子灵机一动,用河水把盐融化了,倒在衣服里,把河水装到竹筒里带上了山。他的聪明、机智使红军保存了体力,最终取得了胜利。第二点是:吴大叔的那句话:“要想胜利不能靠等,要去斗!”是啊,现在是个科技发达的时代,要想实现任何愿望,都要靠我们自己去努力奋斗!虽然现在生活好了,可这些都是老一辈革命家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是值得我们永远珍惜的。如果现在你等,他等,我也等,那我们的祖国何时才能强大呢?所以,我们现在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做个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老一辈革命家对我们的期望!

是啊,“要想胜利不能靠等,要去斗”!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句话。为了祖国的腾飞,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电影《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今天上午,我们观看了电影《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讲述了革命小英雄潘冬子的故事。

潘冬子生在革命战争年代,而他当时所在的村子正好有个大地主胡汉三,老百姓们的粮食每年都要上交给他一大部分,自己就只能留下一小部分。冬子的父亲因为红军长征而存下了大量的粮食,差点被胡汉三害死。

终于有一天,红军们来到了这里,抓住了胡汉三,将他贪污的粮食分给了贫苦的村民。可是,就在红军们将胡汉三押回总部受审的路上,胡汉三的手下却将他救走了。因此,他又回到村里继续作恶。红军只好开始长征,而冬子的父亲作为民兵也参加了这次长征。冬子的父亲在临走时送了冬子一颗闪闪的红五星,说这颗红五星可以保护他,然后就匆匆上路了。

而然,父亲走后没多久,村里的土匪又开始烧杀抢虐,冬子的家也被胡汉三烧掉了,母子俩只得和留下来的红军一起住在窑洞里。但是胡汉三得知这个消息后,马上就带上了一队人马去围攻窑洞。红军决定突围,冬子的母亲为了掩护红军突围而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红军也是伤亡惨重。为了抢救伤员,冬子自告奋勇去山上采药,结果被胡汉三抓去了,说是想要救冬子就把电报机还给他们。红军就在胡汉三的房子里打好埋伏然后将电报机弄坏,准备第二天早上开始歼敌。第二天一早,红军队长来到胡汉三居住的地方,将电报机还给胡汉三。胡汉三刚要伸手拿,只听几声枪响,胡汉三的手下应声倒地。冬子逃进了粮仓,不料,狡猾的地主也逃进了粮仓。两人在粮仓里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搏斗,最终,地主被米淹死在粮仓里。

村里又变得和谐和安宁。就在这时,冬子的父亲长征回来了。他亲手为冬子戴上了那颗闪闪的红星。从此以后,冬子就成为了人人称赞的小英雄。

我认为冬子的性格很坚韧,小小年纪就怀有坚定的革命信念,使他在面对残暴的敌人而毫不畏惧。他也很坚强,他没有因为失去母亲而丧失自我。他也很机智勇敢,在最危险的时刻,他冒着生命危险去除掉恶霸。他高尚的品格值得我们去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380 字

+ 加入清单

王锋,38岁,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广阳镇古城村人。

2016年5月18日凌晨,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突发大火,浓烟迅速吞没了整栋楼房。租住在一楼的王锋发现火情后,义无反顾地三次冲入火场救人,20多位邻居无一伤亡。第三次从火场出来时,王锋快被烧成了“炭人”,浑身都是黑的,神智已不清醒。从住处到临近的张衡路口,大约五六十米的距离,一路上都留下了他血染的脚印。

王锋的伤情牵动着千万人的心,短短六天时间,收到社会各界捐款两百多万元。10月1日下午,王锋突发肺栓塞,全力抢救无效离世。

妻子潘品最了解丈夫的品性,她知道在王锋沉默的外表下有着坚毅的力量,她说,“他这样做,我一点都不奇怪,他平时就是这样的人,他要不这样就不是他了。”

颁奖辞:面对千度的烈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你的无私和无畏,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国十大感动人物的观后感

全文共 43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观看了“20xx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吴锦泉。

20xx年8月9日,吴锦泉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20xx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1966。2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自20xx年汶川地震之后,累计捐款37000多元钱。吴锦泉,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老两口还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

我看完后,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以及对这些伟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没有这些默默为社会奉献的人,如果没有这些舍己为人的人,如果没有这些不求自身幸福,只求他人幸福的人,我们的社会将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希望。这些伟大的人,我敬佩你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