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朗读者》金士杰观后感(优秀20篇)

浏览

5073

作文

119

《朗读者》勇气为主题的观后感

全文共 1119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正在寻找和回归的方向,也是这类节目带来的意义,优秀节目的意义也在于引领和示范。对普通人来说,朗读可以随时发生,但在读的同时还要去听,多听一些好的作品,多看一些好的节目。

对于孩子来说,勇气能让你收获成长,而对于成年人来说,勇气更多时候被用来收获爱。从1987年认识到现在,汪明荃和罗家英相识相恋了整整30年。两人谈了22年的恋爱,直到2009年,61岁的“阿姐”汪明荃才和62岁的罗家英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注册结婚。在《朗读者》的现场,汪明荃坦言这是她做过的最有勇气的事:“因为我们俩单身了很久,然后在六十岁的时候才决定结婚,我觉得这实在需要很大的勇气。

普通人或许很难理解汪明荃和罗家英之间的情感,与外界的猜想有所不同,虽然两人相恋了那么久,但其实在结婚之前,他们一直都是分开住的,各自保持着各自的生活。而在持续了几十年这样的“分居恋爱”后,突然要住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家庭,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两人的生活理念和性格其实很不相同。

现场汪明荃“吐槽”罗家英:“我这个人喜欢干净整洁,他就东西扔的到处都是。”罗家英也忍不住腹诽:“她是个大女人,我也是个大男人,不晓得谁听谁的。”现场这样的斗嘴小插曲几乎伴随着整个访谈,一会罗家英说:“吵不过她们,她们说的都是歪理。”阿姐立刻反击:“现在看的主要都是女观众,你要小心。”于是罗家英只好败下阵来,灰溜溜地表示“不说了,喝茶”,可爱的表现令场面显得温情至极。

对于孩子来说,勇气能让你收获成长,而对于成年人来说,勇气更多时候被用来收获爱。从1987年认识到现在,汪明荃和罗家英相识相恋了整整30年。两人谈了22年的恋爱,直到2009年,61岁的“阿姐”汪明荃才和62岁的罗家英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注册结婚。在《朗读者》的现场,汪明荃坦言这是她做过的最有勇气的事:“因为我们俩单身了很久,然后在六十岁的时候才决定结婚,我觉得这实在需要很大的勇气。

普通人或许很难理解汪明荃和罗家英之间的情感,与外界的猜想有所不同,虽然两人相恋了那么久,但其实在结婚之前,他们一直都是分开住的,各自保持着各自的生活。而在持续了几十年这样的“分居恋爱”后,突然要住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家庭,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两人的生活理念和性格其实很不相同。

现场汪明荃“吐槽”罗家英:“我这个人喜欢干净整洁,他就东西扔的到处都是。”罗家英也忍不住腹诽:“她是个大女人,我也是个大男人,不晓得谁听谁的。”现场这样的斗嘴小插曲几乎伴随着整个访谈,一会罗家英说:“吵不过她们,她们说的都是歪理。”阿姐立刻反击:“现在看的主要都是女观众,你要小心。”于是罗家英只好败下阵来,灰溜溜地表示“不说了,喝茶”,可爱的表现令场面显得温情至极。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年《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

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位朗读者是濮存昕,他读了老舍的《宗月大师》,送给改变自己命运的医生。这里有一个读音纠正:老舍(she四声)。

第二位朗读者是曾在阿富汗工作的无国界医生志愿者蒋励,她曾在战争中看到面对死亡的孕妇,因此选择为苦痛的孩子们朗读。

下一位朗读者是柳传志,他朗读了《写给儿子的信》。这是一份在儿子柳林婚礼上的致辞。

之后,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殷洁夫妇朗读了《朱生豪情诗》,她说我想要一片小花园,他就给了她最美的鲜花山谷。

世界小姐张梓琳选择为女儿朗读,她读了《愿你慢慢长大》,这段里有个特别美好的祝愿,张梓琳对女儿说:愿你一生一世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最后也是最美的一段: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三种语言为老师朗读文学经典。我个人超爱这一段访谈:许渊冲老人简直太可爱了,用一生时间搭建世界文化桥梁,却难得的保有一颗赤子之心——96岁才收到年轻时追逐的女同学的回复,甚是高兴;讲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别丢掉》,简直流出眼泪来……

这 总体的感觉是,虽然访谈环节比较硬,有一种《艺术人生》的调子,但整体信息量很大,看完不白看。

能看得出节目花了心思,也做了很多准备。

因为都是关于“读”的节目,网友确实不可避免地会把这档节目和《见字如面》作比较。但在我看来,看多了体能类和明星类的综艺,感觉文学性的综艺节目还是少,越多越好。现在就那么几个能叫出号的,大家自己就别互相撕了……

更令我感兴趣的,是《朗读者》栏目组做了个亭子,找素人进去朗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朗读者》倪萍观后感

全文共 610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不是因为站上了《朗读者》的舞台,与如今的“央视一姐”董卿实现了少有的“世纪同台”,也许很多人根本没有见过这样的倪萍。身形发胖臃肿,面容布满皱纹,多年抽烟导致牙齿不再白净,而棉麻质地的宽大衣服,外加一双平底鞋,如此穿着打扮更是透着一股“放飞自我”的意味。

上周六晚播出的《朗读者》,让倪萍多年前突然离开央视、告别荧屏的往事重新被提起。光环,曾经因为“央视一姐”的名号笼罩在她前半段的人生,而一旦离开央视,人们对她的近况并不完全知晓。节目录制前,倪萍并没有和董卿沟通台本,而是凭着彼此的信任,从1999年那年的春晚说起,平淡地讲述自己因儿子身患先天性白内障而改变的人生轨迹。

这样一个活得通透的倪萍,在多年淡出公众视野后早已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大众意义上的名和利都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内心渴求,这个渴求说大无限大,说小也无限小,大小都遵从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和愿望。什么都尝过了,什么都拥有了,你才知道什么是你想要的,什么是你能吞咽下的,什么是可以在你生命里再生的。”

她深知,个人的选择永远关乎内心,未来的她还将接演影视剧,不排斥综艺节目,而写作也想继续下去,主题是“写一个清冷的母亲”。对她来说,像妈妈和姥姥那样遵从自己的内心而活,正是人生追求的最优状态,“衣服越穿越肥,鞋越穿越软,不照镜子、不上秤,进门和出门可以是一个人,越活越简单,好像这个世界只剩下你自己了,别人怎么看你,你都不在乎。不为他人活着,只为自己活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朗读者》第7期观后感

全文共 1293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自开播以来,受到了众多朗读爱好者的响应,掀起一场朗读热潮。当日上午的朗读亭聚集了许多闻讯而来的师生和市民,大家有序地排着队,热烈地参与到朗读亭的活动中去。

“我们是朗读者,我们在西安交大!”40名同学齐声呐喊道。在朗读亭开放之前,交大学子以《交大,你好》为背景音乐带来了轻快的快闪舞蹈,舞出了交大校园的青春活力;同学们随后齐声朗读《西安交大百廿年赋》:“浩浩中华,名校星熠。西安交大,卓尔鹤立。风云两甲子,筚路蓝缕;弦歌三世纪,道远情弥。”道出了交大的风云历程和传承创新。

钱学森51班游博智今天朗读的是诗歌《双甲岁月,世纪赞歌》,120周年校庆时由汉语言31班黄晶晶同学原创,“培俊秀,传师道;振西迁,兴中华”,一代人放弃上海优越的物质条件,决心投身西部建设,读到这首诗歌,游博智感叹道:“我深深感受到西迁的不易,也加深了我对西迁的了解,这种精神也将一直鼓舞着我。” 建筑32班吕雨恒同样选取了西迁题材的作品,由我校刘正兴老教授撰写的《西迁——我的60年追梦之旅》,西迁一辈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打动我的是他们那种科研精神,在本科阶段就能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即便条件艰苦也坚持科研,我们现在处于这么优越的环境中,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吕雨恒说道。

陈奕菲是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一名学生,她朗读了自己在西安交大120周年校庆时写的一首诗——《附中,我们的荣光》。这首诗表现的不仅仅是一个中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也是众多西交学子的心声。陈奕菲相信,西安交大给予每一个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难得的品质和不变的梦想。风雨交加后,坚定的是一辈西迁人的信念,传递的是所有西安交大人的精神。

今天最小的朗读者年仅2岁半,他背诵了耳熟能详的《悯农》和《登鹳鹊楼》。他的父亲祖铁军教授任教于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一首诗从咿呀学语时就印在孩子的脑海,这不仅是一种对孩子口语方面启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六岁的高若灵朗诵了《孟子?得道者多助》,虽说文章中有一些字她还不熟悉,需要标拼音,但自己学习到了文中的道理,她希望自己以后可以作为老师向更多的人传授知识和道理。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对孩子知识的培养,与此同时,传递的还有一种习惯,一种情怀。

医学院退休教授石新力是西安交大老年诗社的成员,今天来朗读他创作的诗作《那时候》,追忆他们的黄金时代,歌颂党的伟大与荣光。同样来自老年诗社的任锦文老教授带来的是自己创作的诗稿《当我走进交大的时候》,自从她六岁来到交大,她已经见证了交大的一个甲子。“在社科系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我的思想境界得到了飞越,我的学识得到了提升,交大对我的恩情永生难忘。”她深情地说。

理学院的钟锡华教授朗读的是一篇自己写的《读后感怀》。他是2010年从北大来的外聘教授,承担物理拔尖班两门课程的教学。在听完钟教授讲授的课程后,23名2014届的学生给钟教授写了珍贵的赠言,“内容长短不一、率性怡然、情真意浓,无一例外地表达对老师的感念与祝福。”钟教授读完后深有感触,提笔写了一篇《读后感怀》,希望借助这个机会,将学生们正在成长的正能量传达给更多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2382 字

+ 加入清单

当朗读声起,画面上出现那本会翻页的书籍,电视不再是充满喧嚣和吵闹的舞台,缓缓流动的朗读声中能触摸心灵与文字交汇时感动的震颤。

董卿用一段段的情感,一句句的文字,向人们昭示着真善美,像一股清泉,一束暖阳,沁入人们心扉,温馨而舒适。

从《朗读者》的“遇见”,到“陪伴”,到“选择”,再到“礼物”,最后回归到“第一次”,每一个故事,每一段历程,每一场画面,都让人感悟深远。正如这淅淅沥沥的春雨,滋润着我们干涸而又沉闷的心灵,那挣扎着要挤出灵魂的感悟,透过心灵的千年古屋,已然绽放出诗的语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

“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次见面时欢喜的遇见。

“风情云淡的片刻间,我看到了这个世界最为深刻而美好的东西”这是我和《朗读者》之间的遇见。

第一期朗读者濮存昕小时候是一位残疾孩子,被同学嘲笑,体育课上跑步也没人愿意和他一组,甚至同学给他起外号“濮瘸子”。我想,那时候他的内心是有多受伤,要有多坚强?但上帝再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总是不会忘记给你打开一扇窗,濮存昕透过这扇窗户遇见了改变他命运的荣国威大夫,荣大夫给他做了整形手术后他可以和正常小孩一样跑、跳了。他在节目中带来的朗读是老舍的《宗月大师》节选,其中这么写道:“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和意义、、、他是宗月大师。”老舍遇见了宗月大师,走上了读书这条路,成就了他后来的种种,写出这么多优秀书籍,这大概是他最美丽的遇见。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相信很多人都被这句话打动过,也对此寄予着美好的期许吧。为何孤单的黑白两色会多姿多彩,为何是非对错总在上演不同的精彩,为何生活会这般曲折离奇,为何我们会喜怒变换着心情?只因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陪伴着我们。感谢陪伴,《朗读者》第二期上孩子问妈妈:“你为什么爱我?”,妈妈回答道“不为什”。这就是母爱,母亲陪儿子读书16年,这种陪伴真的太刻骨。林青玄的《百合花开》中我最爱的一句“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看似平凡的话语,却十分动人,我们这代人,身在滚滚红尘中,又有几人能像百合般,孜孜不倦的追求一中永不停歇的生命状态呢?我想百合终其一生给了自己最美好的陪伴。

朗读者第三期的主题是选择。生活处处皆选择,面对鸦片泛滥,长此下去,全中国将无御敌之兵且无充饷之银的危难境况下,虎门销烟是林则徐的选择;面对元人的种种威逼利诱,“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罢休”是文天祥的选择;“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是孟子的选择。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的突破和重塑过程,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或彼或此。

董卿说:“当我们仰望星空,放眼浩荡,这蔚蓝色的星球是宇宙给人类最好的礼物;当我们低头思索,凝神注目,自然界中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最宜人的礼物;孩子是父母的礼物,江河是大地的礼物,八千里路云和月是多娇江山的礼物。”我想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最好的礼物,我们生命中遇到的人和事都是一份礼物,或轻或重,都是一种体验和成长。李亚鹏在《朗读者》中跟女儿说:“上帝给了你这伤痕,我要让这伤痕成为你的荣耀”,这大概就是一份特别的礼物。倪萍《姥姥语录》中说:“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自己倒下,谁也扶不起你。”2004年她离开央视后踏上漫漫为子求医路,一次次的徘徊和煎熬,一次次的坚持和面对,生活还在继续、、、这份不易也是生活赋予她的礼物,让她更具有韧性。

人的记忆具有首因效应,第一次收到鲜花,第一次恋爱,第一次远行,第一次极限运动,第一次被爸妈夸奖、、、第一次的经历总是那么刻骨铭心,越多的第一次代表越丰富的人生,第五期节目回归到“第一次”。王学圻带来了第一次导演《天堂鸟》的经历,热情,坚强和不服输的信念给了他这一次顶尖的成就。他朗读了《平凡的世界》,我仿佛看到了孙少平第一次见到心动的女孩小霞时的羞怯与欣喜;少安第一次收到润叶的告白信时内心的纠结与痛苦;可那时代里打不穿的思想封建如那牢不可摧的保险柜。少安与润叶,那一对双水村里青梅竹马玩到大的童真少年,就因为身份不平等生生把思念埋葬;少平与小霞这对抱负远大的知识青年,在一起谈理想谈希望,却只能是梦中的姑娘。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如爱情一般,会让人觉得,迟来的开始,也可以如此美好。然而阅读时,你会发现那些会心一击的触动,那些相见恨晚的感动,那些与作者心神相通的时刻,像极了遇见真爱一般的心情。《朗读者》给我的就是这种感觉,它教会我养成阅读的习惯,在阅读中遇见自己,成就更好的自己。

当代大学生在阅读方面的缺失已然是个大问题,“现在的大学生都不肯下功夫去较真,所谓浮躁,是大家的心浮躁。”江苏扬州举办的第六届江苏书展上,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格非谈及现在大学生的快餐式阅读时说道。

在这网络化的大数据时代里,大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多,信息面也非常广,并不存在无书可读的情况,相反,书多得难以选择是最大的问题,想读书但不知道读什么书,各种推荐书单眼花缭乱。其实我觉得,不管读什么书,一定要多元,另外,要读干货,才会慢慢形成自己的见解,三观才慢慢变得更强大。对阅读没有自己的看法,一切以简单方便为主,这种浅阅读并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我认为大学生的阅读除了自主,同时也需要学校、组织方面创设一定的阅读氛围,环境的影响力非常重要。比如学校可以定期举办读书会,让学生报名分享自己近期的阅读和一些感受;另外可以邀请一些文学大咖举办阅读讲座;图书馆方面可以在图书的质和量上花多点心思;另外,图书馆可以每周做个统计,将本周借书最多的同学做个排行榜公布在图书馆大厅,并将每周畅读书籍书单公布出来,对同学们的阅读将会起到一个引导作用。

生活不止,阅读不息。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你值得拥有。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第十期《朗读者》张艾嘉观后感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这世间,总有一些前辈们,云淡风轻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不在意时间,也不给人生设限。人生在她们眼中成了游乐场,可以尽情创造,轻描淡写地尝试一个又一个新事物。

别人安安分分当演员的时候她试水做导演;

别人结婚时她正跟风情才子谈恋爱;

别人息影退居幕后的时候,她已经导演了N部经典电影,并在影片中和90后小鲜肉演对手戏;

别人退休了陪老伴环游世界时,她出了第一本书,《轻描淡写》,谈创作,谈感情,说句“60岁才是新开始”

做演员,她是最TOP的演员,得过数届影后;

做导演,她亦是最TOP的导演,《最爱》《莎莎嘉嘉站起来》《梦醒时分》《新同居时代》《少女小渔》《今天不回家》《心动》《203040》都是历久弥新的女性电影;

而做女人,她亦是最TOP的女人,这辈子的经历可能是别的女人的几倍。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朗读者》柳传志观后感

全文共 454 字

+ 加入清单

企业家柳传志、演员濮存昕,翻译家许渊冲、世界小姐张梓琳、无国界医生蒋励、鲜花山谷夫妇相继走上舞台,为观众朗读一段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并通过文字的情感纽带,给予观众情感共鸣。节目中,老舍、朱生豪、林徽因等作家的文学经典被频频提起,犹如一股清新的文学之风,扑面而来。不少网友点赞称,《朗读者》脱俗的文学气质,让它在众多喧嚣的娱乐综艺节目中独树一帜。

柳传志是著名的企业家,但《朗读者》中他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朗读的是他在儿子婚礼上的致辞。他深情转送了一句他父亲的话给儿子,“只要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柳传志说,“在我的一生中,经历坎坷,天上地下,水中火中,但这句话,让我直面环境,坦荡相对。”经历半生商场拼杀的柳传志告诉儿子,“正直两个字,包含了忠诚坦荡、光明磊落等多种真善美的内涵,我还想加的半句话是,懂得融通,也就是有理想而不理想化。”当他大声读出这段情真意切的致辞时,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的复杂情感来自他最真实的内心,引得观众掌声不断。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朗读者》王源观后感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从第一期的“遇见”开始,《朗读者》十一期节目十一个关键词,每次都能引发无数观众的共鸣。本周,这一季的最后一个主题词又是一个一听就能让人泛起无尽感慨和回忆的词——青春。

节目中,17岁的内地人气青春励志组合TFBOYS成员王源将以自身经历为观众讲述一个不一样的偶像青春。作为无数青少年的偶像,也是第一位登上联合国世界舞台的中国少年偶像,王源在大众的眼中无疑是光芒万丈享受着无尽粉丝追捧的。然而12岁就已少年成名,在其他人想着看什么动画玩什么游戏的时候就必须承担繁重的艺能训练、工作,同时还要平衡自己的课业。王源看似令人羡慕的偶像青春其实完全不像大众想象中那么轻松。节目中,王源坦言自己的成名作《青春修炼手册》原名其实叫《正太修炼手册》,而且唱的时候完全不懂歌词的意思,“因为当时还是小孩,才12岁,就当作儿歌来唱。”

如今,17岁的王源已经学会处理学习与工作、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等很多问题。但在刚刚出道时,还是孩子的他在网络上被不少人攻击,面对难以理解的委屈,为了发泄只能关起门来对着空气“回骂”。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央视《朗读者》第7期观后感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在《朗读者》这档节目的筹备阶段,制作人董卿便欲邀请作家曹文轩作为节目嘉宾。曹文轩曾经为小说《朗读者》写过一篇序。本周末即将播出的《朗读者》节目第七期,主题词为“告别”。曹文轩参加这一期的录制时,董卿提到了这篇序,并且朗读了其中的选段。

一个喜欢孩子的人是心地善良的,一个坚持为孩子写作的人是内心纯净的。作为儿童文学家,他用精雕细琢的诗化语言撰写童年,让优雅的思想内涵启蒙未来。作为北大中文系教授,他桃李天下,培养了刘震云、陈建功等一批优秀学生;作为国家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工作的主编之一,他用行动催生着阅读的成长。

曹文轩,中国第一位获得”国际安徒生奖“,这一具有“儿童文学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作家。而他多年创作的根基、引路人是自己的父亲。在《朗读者》,他要讲述儿时与父亲的回忆、告别家乡的父亲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528 字

+ 加入清单

有人说:每一首诗都有为她朗诵的人,每一个人都有一首等他朗诵的诗。《朗读者》恰好提供了一个平台,让这些作品找到了为她朗读的人,而那些人也遇见了值得他们用诗去表白的陪伴。

陪伴,一个多么温暖的词,便是不经意从唇齿间吐露,都会带着丝丝幸福与感动。亲人的陪伴,朋友的陪伴,爱人的陪伴,陌生人的陪伴……每一种都是人生的一份惊喜。人的一生很长很长,一段旅程里会发生太多太多故事;人的一生很短很短,每个故事匆匆开场过后又匆匆散场。你和我都是这故事里的角色,总要面对坎坎坷坷,经历起起伏伏,体会杂陈五味。这百态的人生里最黑暗的日子、最难过的日子,往往都是没有陪伴的日子。陪伴的出现,仿佛一道光,穿透了雾霭,照亮了生活。恰恰因为有了陪伴,才有了面对一切的勇敢;恰恰因为有了陪伴,才有了不再沉重的叹息;恰恰因为有了陪伴,才有了继续向前的力量;恰恰因为有了陪伴,才有了镌刻在心底的震撼。

遇上那些陪伴是一种幸,拥有那些陪伴是一种幸,记得那些陪伴也是一种幸。陪伴,让所有不幸的日子都开满了花朵,让幸福的日子阳光更为灿烂。有幸,在寒冷的日子里,有你为我取暖;有幸,在悲伤的日子里,有你借我肩膀;有幸,在寂静的日子里,有你陪我聆听风来的声音。

所有的陪伴都是一场惊喜,如果遇见,请好好珍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朗读者》董卿观后感

全文共 445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董卿亲手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上线,豆瓣评分9.2高分,对比国内清一色烂大街的娱乐综艺真的是诚意之作,董卿当然再次大火。

不管在《中国诗词大会》抑或《朗读者》,董卿的着装大都是一身干练的西装,优雅端庄如其人。

董卿,腹有诗书没错,优雅干练也是,董卿本就出生于书香门第,父母均为复旦大学高材生,从小博看群书造就其深厚的文学功底,更是华师大中国古典文学硕士。在节目上名句名言信手捏来,自然离不开广泛的阅读,主持台风稳定,衔接自然,和努力也分不开。

我想不管人类社会如何变迁,都不会忘记古诗词带给我们的感动。

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人,不分年龄不分行业,而正是不分年龄,不分行业的热爱,才能让古代诗词得以传承。

《朗读者》里当96岁的许渊冲老先生红着眼眶读出那句“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哽咽无声流泪。

文字一直有种展现生命的力量,而我们能被这种力量感动,总因为我们内心总要有一部分角落要用来被诗词文字来填补的,人文并没有缺失,我们正在努力找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小说改编的电影《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2712 字

+ 加入清单

看完《朗读者》,泪水仍旧不停的从眼角涌出,一次又一次的情绪起伏已经让我无暇去思考这部影片带给我们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剩下的只有感动,无法言喻的感动。

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是男女之间裸露的肉体和疯狂的性爱吗?如果这么想那大概是因为没有经历过一段真正刻骨铭心的爱情。当一个女人完全占据你的内心世界,让你放弃与同学的聚会、变卖心爱的邮票、不顾及周围人的眼光并对她一次又一次妥协道歉时,她的年龄、身份、文化程度在你眼中早已不再重要!《朗读者》正是为我们诠释着这样一段超越世俗界限,渗入血液跟随生命流淌、却不会跟随生命消失的爱情。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和一个比他大二十一岁的女人之间的爱情,少妇孤身一人,少年初长成人,他们的结合看似刹那间的激情迸发,但从此却烙入他们心底,转变为一段不需见面、不需语言、却牵伴一生的真爱。

在影片开始的五十分钟里,一直用各种直白的镜头来展现Hanna与Michael之间的交往,因为裸露的身体几乎贯穿了他们的每一次见面,这不禁让人疑问导演在设计时是否刻意营造这种效果,多少有点哗众取宠之嫌。但看到后面,我明白了,刻意为之不假,哗众取宠似乎就有点太低估史蒂芬·戴得利了,而这些镜头语言正是他向观众提出了我在前面提到的问题——真正的爱情是什么?前面的水乳交融与后面的天各一方,哪个才更能表现真正的爱情?显然,令观众潸然泪下的是后者。

“保密是西方文学的重要部分,你可以说角色的所有想法在小说中都被人们所持的特定信息所否定,这是有很多原因的,也许是因为固执,也许是因为高尚,他们决定不去揭露。”这是在影片进行到20分钟时,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讲解的内容,这一内容也成为了解构影片后半段的关键。在经历了一个夏天的美妙相处后,Hanna离开了Michael,再一次见到Hanna已经是7年之后的审判法庭,低身聆听证人指控Hanna曾经的所作所为;踏进集中营,回想Hanna曾经犯下的“滔天的罪行”;在Hanna推开面前的纸笔时,意识到Hanna是“文盲”的事实;曾经让自己魂牵梦绕的女人,原来竟然是这样一个“死要面子,满手鲜血”的人,到底应该怎么面对?Michael的第一反应是用法律——这个在法律专业老师和同学口中“狭隘”的工具来解决该问题,他告诉了自己的老师并试图以此为Hanna上诉;因此,他来到了监狱前,他想见她,想劝服她,但是当Michael即将来到Hanna面前的那一刻他选择了放弃,有些人说那是因为他不愿面对Hanna,但是从前面 “保密原则”的那段课文能够看出,导演想表达的是Michael选择了尊重,还有什么比尊重更能体现对那个人的爱呢?而第三步,Michael来到了女同学的宿舍并与她做爱,但是面对着妙龄少女,回想着Hanna的种种行为,令Michael最割舍不下的仍是Hanna曾经的那份温存,在Hanna被宣判的那一刻,眼泪夺眶而出,Michael对Hanna感情的展现在这时才真正迸发。当爱人的面纱逐层被揭开,露出最原始的面目时,Michael的意识却从理性一步步走向感性直至最难滴落的“男人泪”,在一刻人类最原始的感情战胜了一切世俗伦理偏见,留下的只有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很佩服导演这种渐进式的展现方式,并在片中设下重重伏笔,让观众去揣摩其中意味。

在接下来的21年里,通过一些生活细节和人物之间简短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Michael不太爱与人交流,几乎没有人能明白他的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甚至连女儿也看不懂自己的父亲。与妻子离婚,Michael的心灵再一次获得自由,他要继续自己的使命,他要为Hanna继续朗读,也许只有在朗读中他才能够找到自我,能够找到自己曾经试图割舍却割舍不下的爱人。接到录音带的Hanna也终于鼓起勇气学习单词,去告别她认为可耻的“文盲”,爱情在此时终于让被“文盲”的枷锁套了几十年、懦弱了几十年的Hanna有了追寻重生的勇气,而爱情已经不再是爱情,它升华成了支撑Hanna继续活下去的信念。

当Hanna即将出狱,Michael前来探望的时候,他们再次见面,21年,无情的岁月已将Hanna变成了两鬓斑白、体态臃肿的老妇人,看着对面那个用朗读声陪伴自己走过半生,带领自己冲破内心阴暗的枷锁,给予自己生存希望的爱人,Hanna突然意识到一切将会结束,当她离开监狱的那一刻,Michael为她的朗读将会结束,而在她内心深处支撑她继续下去的信念也将结束,这意味着Hanna的生命也将随之消逝……

Michael希望知道她这些年究竟思考了什么?也许他希望这些年他的朗读可以使一个人的灵魂得到净化,同时也净化这段牵挂一生的爱情,也许这正是他执著一生所要追寻的答案。当这段爱情早已穿越了年龄、阶层、文化阶层的偏见时,穿越不了的确是那可怕的战争,Michael唯一介怀的确是战争中Hanna的那段经历。然而,这一切是Hanna的错吗?因为文盲她放弃了西门子的升职考试,而成为纳粹集中营的看守,在集中营里,她只是履行着作为一名看守应尽的职责,而因为战胜结束,因为纳粹失败,因为那个集中营中还有幸存者,因为Hanna不识字,因为Hanna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文盲,所以她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千夫所指的对象?因为这场大家都不愿意看到战争,它们之间的那穿越一切世俗障碍的爱情出现了鸿沟,还有什么比战争更为可怕?Mather小姐不会因为Hanna是文盲的事实和Hanna留给她的那点微不足道的钱而原谅她,正如她说的那样集中营不是疗养院,别问我们在那里学习到了什么?那里不是用来学习的。在战争中没有赢家,所有的人都是受害者,Hanna不会因为她完成了自己的看守职责而被人认可,她的后半生都在监牢中度过;Mather小姐不会因为指控了战犯而成为胜利者,作为战争的亲历者她遭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黑暗;Michael也不会因为在战争后出生而免于不幸,战争的余震将他与爱人分开,让他去承受这份无法触及的爱情带他的煎熬。这份无比坚定的爱情就这样成为这场战争的牺牲品。偷罐子的人,他获得的罐子里面的东西没有任何价值,罐子甚至比里面的东西更加珍贵,这个价值应该如何去衡量呢?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和价值又应该如何去衡量呢?我想正如Hanna所说的,战争已经结束,逝者已经远去,我们更多要做的应该是寻求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也许是阅读,也许是答案,也是仅仅只是爱……

Ps:对影片最后的结尾,只是个人观点,相信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东西,这只是初看时的一些感受,我还打算再多看几次这部电影,也许还会有很多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其实每年都很喜欢年初的这段时光,因为总会有很多申奥的好片出炉,而今年,《The Reader》在我心中留下的烙印最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朗读者》柳传志观后感

全文共 380 字

+ 加入清单

上周末开播的《朗读者》,以“遇见”为核心线索。各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人来到现场,与董卿围绕“遇见”对谈,分享人生故事,并倾情朗读一段打动自己的经典美文。在这样的设定下,文字不再只是别人笔下的世界,更融入了朗读者的精神世界。

柳传志是著名的企业家,但《朗读者》中他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朗读的是他在儿子婚礼上的致辞。他深情转送了一句他父亲的话给儿子,“只要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柳传志说,“在我的一生中,经历坎坷,天上地下,水中火中,但这句话,让我直面环境,坦荡相对。”经历半生商场拼杀的柳传志告诉儿子,“正直两个字,包含了忠诚坦荡、光明磊落等多种真善美的内涵,我还想加的半句话是,懂得融通,也就是有理想而不理想化。”当他大声读出这段情真意切的致辞时,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的复杂情感来自他最真实的内心,引得观众掌声不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朗读者》观后感作文

全文共 1125 字

+ 加入清单

很喜欢董卿创办的《朗读者》,开播以来每期必看。《朗读者》的主题是“选择”,徐静蕾朗读的是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徐一直泣不成声,电视机前的我喉头噎得我喘不过气。

自从有了妹妹,我好像一直跟奶奶睡,虽然不是奶奶带大的,但我对奶奶爷爷一直很有感情。奶奶总是把好吃的悄悄藏到晚上,在我睡前给我吃,夜里我爱蹬被子,奶奶说不知给我盖多少回。我小时候爱画画,奶奶床头的墙面上全是我用铅笔画的各种小人儿和小花,奶奶还夸我画的好看。我趴在奶奶的箱子上写作业,几次不小心把煤油灯弄翻了,烧着了箱子的面,还浸上了煤油,奶奶也不打我。那时我爱上踢毽子,悄悄把奶奶箱子上所有扣环嵌着的铜钱弄下来缝了毽子,奶奶也没怎么抱怨我。我上高中时,每次经过奶奶门口,奶奶从来少不了悄悄塞给我几十元零花钱,嘱咐我要吃饱。我后来出嫁了,婆家离我家很远,奶奶一直想看看我的家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等我生孩子时,奶奶都近八十岁了,还是不怕颠簸坐着当时的大篷车来看我和孩子,并亲自为我的孩子打出一对银手镯,乐呵呵的说,我这辈子想着喝不上你家的水哩。奶奶去我家总共两次,另外一次是看我生病的老公,奶奶怕我受委屈。

转眼间奶奶今年已是九十二岁了,奶奶经常说,活的够本了。去年奶奶还能自己拄着拐棍走出院子晒太阳,但今年却起不来了。我由于当时妊娠反应太厉害,今年没回去过年,只能打电话问候。奶奶是靠着我父亲和三叔轮流照顾。近期听母亲说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都犯迷糊了,整体躺在床上吃饭都不清楚是哪一顿的,有时候人也认不清了。生活也不能自理了,所以也更招人嫌弃了,听说小孩子都不愿意去她的房间,因为气味太难闻。我通过电话叮嘱母亲,尽力把奶奶伺候干净点,多买点尿不湿用,要帮奶奶经常翻身子,千万别生了褥疮,说不定奶奶的日子不会太多了,能做的就尽力做吧,别再计较多少年前的问题了,人老了,不容易,您可是为自己的孩子们做榜样呢。可是,母亲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我自己不能常去尽点儿孝心,只能在自家微信圈里暗示其他几个妹妹弟弟要常去看看奶奶,我怕奶奶的日子真的不多了。

在看完那期《朗读者》后,我对妹妹说,我老做梦梦见奶奶,我想给奶奶买一个轮椅,马上天气暖和了,让奶奶出来晒晒太阳,看看庄稼。不料妹妹说,即使有轮椅,谁来推呢?你以为家里人都闲着没事?正好当时妹妹在母亲那里,她立即去后院三叔家录了一段视频给我,奶奶只能倚着被子坐着,眼神也迷离了,一个劲的问妹妹:“你弄啥哩?”我眼泪哗哗的流,打给妹妹一行字:能去多去看几趟吧,奶奶的好日子没了。

我觉得我很对不起爷爷奶奶,爷爷那么疼我,爷爷去世很突然,我没在跟前。现在奶奶需要人的时候,我仍然不能在身边,“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尽孝谈何容易啊!

[《朗读者》观后感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朗读者》柳传志观后感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上周末首播的《朗读者》,以“遇见”为核心线索。在各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嘉宾来到现场,与董卿围绕“遇见”对谈,分享人生故事,并倾情朗读一段打动自己的经典美文。

柳传志是著名的企业家,但《朗读者》中他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朗读的是他在儿子婚礼上的致辞。当他大声读出这段情真意切的致辞时,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的复杂情感是来自他最真实的内心,引得观众掌声不断;世界小姐张梓琳与大家分享了人生中母亲角色的转变,世界小姐带给她的是惊喜,而作为一位母亲则是更多感性和感动。也正如她在节目中给孩子朗读的《愿你慢慢长大》:“愿你被许多人爱,如果没有就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能够睡到自然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央视《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在CCTV-1黄金档首播,一档纯文化节目,受到意料之外的全民关注。节目首播后,各方好评不断,豆瓣评分高达9.5,微博榜单持续上榜三小时,张梓琳、许渊冲等嘉宾纷纷登上微博热搜,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的书也上了当当的热搜,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朗读者》是董卿作为制作人的首秀。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仿佛是董卿走下春晚舞台的一个转身,让观众领受到了她规矩之外的别样风采,温婉庄重包裹的是一股强烈的个性,一瞬间鲜活起来。这也同样是《朗读者》带给观众的感受,无论是企业家、世界小姐、大明星、大学者、医生和普通人,他们虽各有身份之别、建树之差,但都有着同样浓度的性情之真。 一对平凡的夫妇上台念情诗,丈夫为妻子的愿望种下满谷鲜花,更让人击节赞叹的是丈夫遇到妻子后的所有荒唐举动。

妻子说,如果当年我有一万个结婚对象可以选择,他也只排在一万名之外,却被丈夫先通知了所有亲朋好友结婚的消息,收了礼金后再求婚的破釜沉舟之势反攻,妻子说更打动人的是那一往无前的勇气。从此一生,丈夫偕着妻子,以开阔的胸襟践行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古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朗读者》告别主题的观后感

全文共 505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两种告别无可回避,那就是离开故乡和与至亲的生离死别。节目中,著名演员李立群坦言自己之所以常来内地拍戏,就是因为母亲的故乡在北京,那种对故乡的情节对自己影响很深。

而回忆起已故的母亲,身为老戏骨的李立群笑言自己的表演其实很大程度上受了不是演员的母亲的影响。1984年,李立群与赖声川一同成立“表演工作坊”,先后推出了《那一夜,我们说相声》《这一夜,谁来说相声》以及单口相声《台湾怪谭》,全新相声表演方式在台湾风靡一时。而李立群对于相声的最初启蒙就是来自于母亲,他说:“因为我妈妈说个事,常像是在说相声,生动,准确,哪怕是用错了字,都错得无与伦比。我的相声段子里,内容到表演,有太多无形的她在里面,在里面影响着我的思想,感情和语言。我无法举例,也举不全,因为那往往就是一段即兴的 ‘相声 ’,只可当时意会,无法事后言传。”

当母亲离世时,李立群没有陪伴在她身边。面对主持人董卿问道是否会认为这是一次遗憾的告别,李立群却坦言“不遗憾”。究竟为何这位公认的孝子面对母亲的离世会说出“不遗憾”三个字,他与母亲的告别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更多精彩,敬请锁定本周日晚,央视一套和央视三套黄金档播出的《朗读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朗读者》李立群观后感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承担制作,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综艺频道黄金时间联合播出。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

李立群朗读老舍先生的《我的理想家庭》献给母亲。北平的家,一儿一女,惬意的生活在老舍先生笔下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李立群的母亲告别故乡北京已多年,李立群多次邀请母亲重回北京,但她始终不愿,只愿铭记心中刻画出的故乡。在母亲的心里,故乡依旧是红墙绿瓦的样子。

听李立群先生朗读老舍的《我的理想家庭》真是如沐春风,意境幽雅而不又止于幽雅,更有一份悠扬,这样的张力中还能有这样温馨的气息实在是精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1341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开始看一档电视节目《朗读者》,节目中主持人说“总有一段文字影响生命的成长,总有一个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迹”,令我印象深刻。节目每期有一个主题词,有关“遇见”,有关“选择”,有关“陪伴”,有关“眼泪”,有关“告别”,更有关“勇气”。每一个嘉宾都会朗读一段文字,或者是一篇散文、一首诗、或者是一封家信。这些人,这些文字给我们分享了亲情、友情、爱情以及理想和信仰,带给我深深的感动,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体会。

节目的开始在各个城市的朗读亭里,朗读者都说“谨以此篇,献给我爱的人们……”短短的朗读,饱含着心中的爱与思念,思考与期盼,理想与信仰。当李亚鹏读着朱自清的《背影》,父亲在月台买橘子蹒跚的背影就在眼前浮动,父爱的深沉悄悄地在心里流淌;当杨乃斌和妈妈读着冰心的《不为什么》:“‘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额,抵住我的前额,温柔的,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让我深切的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当徐静蕾读着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我会想起外婆慈祥的脸和那和蔼的目光,格外的思念;当斯琴高娃读着贾平凹的《写给母亲》,“现实告诉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啊。”眼泪不停地流,赶紧打电话给妈妈,觉得妈妈在身边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初为人母的母亲对女儿祝愿:“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作家写给远方儿子叮嘱“要保护你的生命,要冷暖自知,要劳逸结合,更要远离一切形式的冲突……”;自闭症儿童的父母的勇气“在生命的意义上,我们都是奇迹,正如未来不一定比现在更重要,然而我爱你,我的孩子,我爱你,仅此而已”……文字就是这么的神奇,总能击中我们内心柔软的部分,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我们的情感。

在节目中有许多年轻的战士,燃烧着自己的青春,拼搏着自己的理想,给了我深深的震撼:无国界医生蒋励在战火纷飞的阿富汗接生了数千名新生儿、维和战士申亮亮在异国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耶鲁大学生秦玥飞和年轻的同事们在希望的田野上,带领村民致富……也有许多年长的前辈依然在坚持着自己的信仰:敦煌女儿樊锦诗不忘初心,一辈子守卫着敦煌文化、已故清华教授赵家和,他曾将一生积蓄全部匿名捐献给了陌生的贫困学生、红丝带校长郭小平,选择了用爱和奉献,为一群特殊的儿童撑起了一把伞,为他们挡风遮雨、九十多岁的翻译家许渊冲说:“生活呐,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回忆。”……生活中有那么多可爱的人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创造着更美好的世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的努力奋斗呢?

看到这里的时候,常常会在想“如果是我,我会想给谁朗读什么呢?”想起上次看到巴金、老舍、朱自清这些文学大家的名字还是在上学的时候书本里,长大后的我,丢掉了书本,忘记了文字的看读写,也忘记了最初爱书的情怀。而《朗读者》,让我重新遇见了那些曾经熟悉的名字和文章,也遇见了曾经的自己。我想,在今后的时间里,试着放下手机,安安静静的去读一段文字,思考下生活,关心下身边的人,收获一个充实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年《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

全文共 882 字

+ 加入清单

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本周末,《朗读者》将迎来第三期的播出,而这次的主题是“选择”。每个生命都有不同的华彩,每个人生都面临多样的选择,才女徐静蕾、演员王千源、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艾滋病学校校长郭小平、“最美村官”秦玥飞、汉字叔叔理查德等嘉宾,将与观众分享“选择”的故事。

影帝王千源回忆拍摄电影《钢的琴》时的辛酸事

2011年,王千源凭借《钢的琴》在东京电影节上成为了新科影帝,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当初拍摄这部电影时因为资金问题曾一度停拍,原本30天的周期一下子到了60天,王千源在节目里回忆说道:“当时已经接了姜伟导演的《借枪》,片酬都提前拿到了,他还为我戏中的角色专门做了十几套衣服。但最后还是把《借枪》的片酬退了,选择继续演《钢的琴》。”

虽然拿到了影帝,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王千源没有像大家预想的那样大红大紫,主持人兼制作人董卿不禁问道:“那个阶段,你的心里会有很大的落差吗?”面对董卿的提问,王千源将会如何回答?

徐静蕾畅谈感情观 称不会再拍爱情片

从演员到导演,徐静蕾执导每一次电影的选择都是一次不同的经历,即将上映的《绑架者》是她尝试的另一风格作品。而在《朗读者》的舞台上,徐静蕾坦言不会再拍爱情片,“我现在对感情就特别简单,所以拍不出来就百转千回的那种东西来。”

同时,她还透露最触动自己的是亲情题材的电影,但是由于自身经历,目前心理还没强壮到选择尝试这样的题材。究竟是怎样的经历,让大家眼中敢想敢做的才女徐静蕾对亲情题材的电影望而却步呢?

麦家谈儿子青春叛逆期

麦家,中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编剧,被誉为“中国特情文学之父”、“谍战小说之王”,2008年,小说《暗算》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节目中,麦家聊起自己儿子的青春叛逆期,“高中三年没读,他就是自己关在房间里,打游戏、上网、聊天、恶作剧,可能网上有的那些事他都做过。”

面对儿子不愿上学读书的叛逆,麦家采取了开放式的教育-每天把老师请到家里来教学。但是很多老师上了几天后就劝麦家放弃,原因是他的儿子根本不听。究竟面对青春叛逆的儿子,麦家是选择无奈的放弃,还是父爱的回眸?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年董卿《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445 字

+ 加入清单

从《中国诗词大会》后被董主播圈粉的厉害,刷了她无数视频软文,对,我就是日日沉迷女色的那一个,奔着她开始入的坑。

我曾提过,现代媒体低估了受众,或者说他们有意地低估了受众,为自己的粗制滥造制造借口。

所以很高兴那个愿意站出来尊重观众审美的人,是董卿

感慨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多迷人小姐姐之余,我同样惊讶于央视的能力。从立意选题,文稿人物,舞台设计,服装灯光音乐,无不透露着两个字,高级。

属于文化的,正统的,高级。

相比《见字如面》,《朗读者》没有拘泥于信件与明星,更重要的,它抓住了朗读的本质。字字掷地有声,动人的从来不是技巧,而是背后的感情。

一个人一段文,节目组给予了文字与生命联结的最大可能性展示。较之前面节目里聒噪的嘉宾、肤浅的主持人,的确令人不由称赞,这才是央视,这才是中央媒体该有的水平和姿态。

最新也是仅有的两期《朗读者》中主题词分别为“遇见”“陪伴”。不能不说制片人的小心思,人生若只有遇见没有陪伴该多遗憾,而倘若没有遇见又何来今后的陪伴。

所以遇见跟陪伴在一起才最好,就像我们在一起一样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