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国好家风的历史典故实用20篇

浏览

4253

作文

1000

子学父样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358 字

+ 加入清单

以前,有个人名叫刘槐,上有古稀老父,下有年幼孩儿,与妻子共管家计,日子尚且过得去。但刘槐夫妇总觉得老父是个累赘,能吃不能做。老的多活一天,他们夫妇便多苦一天。

一年冬天,刘槐和妻子计谋,趁隆冬腊月,将老的抬上山,像抛破旧物一样丢出去,免得办后事。

刘槐找来了一个箩筐,老人被安置在箩筐里,由刘槐和儿子抬出去。老人问:“要把我抬到哪里去呢?”儿子说:“让你上山看看风景。”

老人被抬到山上来了,刘槐把老父丢在山洞里,便叫儿子赶快下山。

儿子说要把箩筐拾回去。

刘槐说:“一起丢了,还要箩筐做什么?”

儿子说:“还有用呢!我把箩筐拾回家保存起来,以后等你老了,能吃不能做时,我还要和我的儿子——你的孙子,将你抬到这山洞里来似丢破旧物一样丢哩。”

刘槐听了,好似五雷轰顶,既震惊又羞愧,对儿子说:“不丢了,不丢了,我们抬爷爷回家去吧!”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历史典故:文采飞扬滕王阁

全文共 158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读: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唐代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是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峰。仅《全唐诗》一书,就收录了诗作近五万首,作者两千两百多人,涌现了李白、杜甫等许多享有世界盛誉的大诗人。唐诗的兴盛,是从唐太宗时就开始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历史典故,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公元676年(唐高宗上元三年),九月初九重阳节那天,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上大宴宾朋。滕王阁是高宗显庆年间,由前任都督李元婴修建的。阎伯屿继任后,将滕王阁修缮一新。这天请客,阎都督一是想让大家看看刚修好的滕王阁,二是他已事先让自己的女婿写好了一篇纪念这个盛会的文章,想借机显示女婿的才学。

宴会开始后,阎都督命下人捧出纸砚,请客人们写赋作序。客人们知道底细,都识趣地推辞了。当阎都督请到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时,年轻人却毫不谦辞,接过笔砚写了起来。这位年轻人便是在初唐文坛上享有盛誉的着名诗人王勃。他是去海南探望父亲,路过洪州而被邀请的。

可是阎都督见此情形还是有点不高兴,便推说更衣走开了。暗中他派随从看王勃怎样写,并要他们随时报告。随从先报来的是开篇的两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伯屿听了觉得平常,认为不过是老生常谈。随从后来又报来“星分翼轸(洪州处于楚地,翼轸是传说中楚地上空的两个星宿),地接衡庐(衡山与庐山)”,阎伯屿听了沉吟不语。当随从报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时,阎伯屿一下跳了起来,赞叹道:“这位是真天才,他的文章可以永垂不朽!”

阎都督重新回到宴席上,与王勃欢饮至终。王勃离开洪州时,阎都督还送了他一百匹绸缎。而他在滕王阁上写的这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也简称为《滕王阁序》),则成了传诵千古的杰作。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是初唐文坛上享有盛名的文学家,号称“初唐四杰”。他们以自己的创作对唐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打破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用诗反映社会现实,描画边塞江山,开拓了诗歌创作的题材,丰富了诗歌创作的内容。他们的创作得到了大诗人杜甫的很高评价。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唐代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是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峰。仅《全唐诗》一书,就收录了诗作近五万首,作者两千两百多人,涌现了李白、杜甫等许多享有世界盛誉的大诗人。唐诗的兴盛,是从唐太宗时就开始的。

唐太宗本身就爱好文学,也喜欢写诗。早在做秦王时,他就开设弘文馆,接纳四方文人学士。做了皇帝后,他身边更有一大批宫廷诗人,奉他的命令写“应制诗”。在这些诗人中,最出名的是上官仪。他是贞观年间的进士,被唐太宗任命为秘书郎。当时文坛上弥漫着六朝以来的靡丽文风,流行的也大多是点缀宫廷生活、为帝王歌功颂德的宫体诗。上官仪奉命所作的诗,也十分婉媚工整,适合宫廷需要,引得文人们纷纷仿效,被称为“上官体”。

唐代以前,诗歌创作比较自由,没有格律、声韵方面的太多限制。上官仪在创作中,却很讲究对仗。他总结前人诗歌创作的经验,归纳出“六对”“八对”等对仗方法,定为格律。这对唐代的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称为五律,每句七个字的称为七律)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上官仪之后的“初唐四杰”,写了很多五言律诗,促进了律诗的发展,并通过他们的作品把五律这种形式固定了下来。在内容上,“初唐四杰”冲破“上官体”的框架,把诗歌从狭小的宫廷中解放出来。他们以广阔的内容、积极的思想意义和刚健活泼的诗风,推动诗歌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唐高宗、武则天和唐中宗各朝也像唐太宗那样,聚集着一批宫廷诗人。在这批诗人中,最出名的是宋之问和沈佺期两个。他们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把律诗成熟的形式肯定下来,定型化,使后来的诗人有明确的格律可以遵循。在他们手里,五言律诗的形式确定并成熟了,同时他们又开创了七言律诗的格局。到这时,唐代的律诗完全形成。在以后的一千多年中,许多诗人采用这种诗歌形式,创作了无数优秀的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个中国成语故事的典故英文版

全文共 887 字

+ 加入清单

相敬如宾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476 BC), there was a high official

in the State of Jin. He once saw a farmer working in the field and his wife

bringing his lunch to him in a very respectful manner. He showed great interest

in the matter. He took the farmer back to Jin with him, and said to the King of

Jin, "Respect is a demonstration of virtue. If one is respectful, he must be

virtuous. We should educate our people with virtue." But the King asked, "His

father is guilty, is it wise to do so?" He replied, "Guan Zhong had been enemy

to the Duke Huan of Qi, but the duke appointed Guan Zhong prime minister and

finally acnetplished his hegemony. Shun exiled Gun but promoted his son Yu. You

just make use of his strong points." At last, Duke Wen took his advice and put

the farmer in an important position.

Later, this idiom means a couple treats each other with respect like

guests.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长征中草地夜行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107 字

+ 加入清单

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大队人马已经过去了,留下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

干粮早就吃光了,皮带也煮着吃了。我空着肚子,拖着两条僵硬的腿,一步一挨地向前走着。背上的***和子弹就像一座山似的,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唉!就是在这稀泥地上躺一会儿也好啊!

迎面走来一个同志,冲着我大声嚷:“小鬼,你这算什么行军啊?照这样,三年也走不到陕北!”他这样小看人,真把我气坏了。我粗声粗气地回答:“别把人看扁了!从大别山走到这儿,少说也走了万儿八千里路。瞧!枪不是还在我的肩膀上吗?”

他笑了起来,和我并肩朝前走。他比我高两头,宽宽的肩膀,魁梧的身材,只是脸又黄又瘦,两只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小同志,你的老家在哪儿?”他问我。“金寨斑竹园!听说过吗?”

“啊,斑竹园!有名的金寨大暴动,就是从那儿搞起来的。我在那儿卖过帽子。”

一点不错,暴动前,我们村里来过几个卖帽子的人,爸爸还给我买了一顶。回家来掀开帽里子一看,里面有张小纸条,写着“打倒土豪劣绅”。真想不到,当年卖帽子的同志竟在这里碰上了。

我立刻对他产生了敬佩的感情,就亲热地问他:“同志,你在哪部分工作?我怎么从来没见过你呀?”“我吗?在军部。现在出来找你们这些掉队的小鬼。”他一边说,一边摘下我的枪,连空干粮袋也摘了去。“咱们得快点走呀!你看,太阳快落了。天黑以前咱们必须赶上部队。这草地到处是深潭,掉下去可就不能再革命了。”

听了他的话,我快走几步,紧紧地跟着他,但是不一会儿,我又落了一大段。www.gs5000.cn

他焦急地看看天,又看看我,说:“来吧,我背你走!”我说什么也不同意。这一下他可火了:“别磨蹭了!你想叫咱们俩都丧命吗?”他不容分说,背起我就往前走。

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也被黑暗吞没了。满天堆起了乌云,不一会儿下起大雨来。我一再请求他放下我,怎么说他也不肯,仍旧一步一滑地背着我向前走。

突然,他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小鬼,快离开我!”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了。”

我心里一惊,不知怎么办好,只觉得自己也随着他往下陷。这时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一下子把我甩在一边,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

我使劲伸手去拉他,可是什么也没有抓住。他陷下去了已经没顶了。我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眼泪不住地往下流。多么坚强的同志!为了我这样的小鬼,为了革命,他被这可恶的草地夺去了生命!

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黑暗笼罩着大地。“要记住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的话。对,要记住革命!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历史典故

全文共 271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的创始人。他在年老的时候,带着他的弟子周游列国。在他64岁那年,来到了楚国的叶邑。叶邑大夫沈诸梁热情接待了孔子和他的弟子。沈诸梁人称叶公,他只听说过孔子是个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对孔子本人并不十分了解,于是向孔子的学生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虽然跟随孔子多年,但一时却不知怎么回答,就没有做声。

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他:‘孔子的为人呀,努力学习而不厌倦,甚至于顾不上睡觉,忘记了吃饭,津津乐道于授业传道,而从不担忧受贫受苦;自强不息,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年纪。’”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兵不厌诈历史典故

全文共 838 字

+ 加入清单

兵不厌诈告诉我们,其实有时候诚信并非灵丹妙药。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兵不厌诈历史典故,一起来看一下吧。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难一》。

【释义】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比喻在战争中要善于用计迷惑对方,也就是说,对敌人不能太讲诚信,要使敌人防不胜防。

【历史典故】

汉安帝在位期间,羌族部落经常侵扰汉朝边境,有一次竟然把汉朝的武都郡包围了起来,汉安帝忙任命虞诩率军抵抗羌军。虞诩率人连夜赶往武都郡,部队到达陈仓、崤谷一带时,被大批羌军阻挡。虞诩见此情形,忙下令部队停止前行,然后大造声势,说朝廷派的大军随后就到,到时就对羌军前后夹击。羌军不知是计,便兵分四路抢掠粮草。虞诩见羌军分散开来,就抓住时机,突破羌军的防线,继续向武都郡进发。

虞诩命令军队全速前进,每天行军一百多里,命令各队士兵第一天挖两个灶坑,并且以后逐日增加一倍。将领不解其意,问他说:“孙膑领兵作战,每天减灶以迷惑敌军;兵法说每日行军三十里,可确保安全。我们每日加灶,一天行百里,都不合先人的规矩啊!”

虞诩回答说:“用兵打仗要根据不同的形势,采取不同的策略。羌军人多势众,士气高昂,我们不能与之硬拼。如果我们行动缓慢,必会被羌军赶上。兵不厌诈,制造假象才能迷惑敌人,当年孙膑减灶,是为了佯装弱小;如今我们加灶,是为了佯装强大。”

羌军见汉军每日加灶,以为汉军的兵力正在不断增加,就不敢继续紧追其后,虞诩的军队才能安全地进入武都郡。虞诩又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指挥作战,大败羌军,使动荡的武都郡最终安定下来。

【成长心语】

诚信是我们想要追求的最美好的人际关系状态,但我们也无法避免会遭遇诡诈。讨厌诡诈而平平实实行事,是君子的本色;但不识诡诈陷入别人的奸谋中,是要被人讥笑的,更严重的还有可能会对自己产生威胁。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我们,不应该总是沉浸在诚信的“乌托邦”中,应认清现实,以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看待世间的诡诈,自己固然不能成为实施诡诈的始作俑者,但最起码也要保证自己不沦为诡诈的牺牲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历史典故:红拂夜奔

全文共 2443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典故红拂奔讲述的是什么样的故事呢,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就来了解一下吧!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具眼识穷途,尸居馀气杨公墓,岂得羁縻女丈夫

美女识英雄,自古被人们传为佳话,唐初就有美人红拂女独具慧眼,在芸芸众生中,辨识了两位英雄人物,一位是她的夫君李靖,另一位是她的结拜兄长虬髯客,三人结为莫逆之交,一同在风尘乱世中施展才华,被人们敬传为“风尘三侠”。

红拂女姓张,原本是江南人氏,由于南朝战乱,随父母流落长安,迫于生计,卖入司空杨素府中成为歌妓,因喜手执红色拂尘,故称作红拂女。

杨素是北朝和隋朝政坛上的一个通天人物,更是一个兴风作浪的高手。早年曾协助北周武帝击灭北齐;后与北周丞相兼外戚杨坚配合,迫使北周静帝禅位给杨坚。二十四年后又帮助太子杨广弑父弑兄而为隋炀帝。隋炀帝即位以后,拜杨素为司空,封越国公,把一切军国大事都托付给他处理,自己则专心致志地躲在东都洛阳的西苑中,醇酒美人,声色犬马,享受人间的奢华快乐;杨素留守西京长安,几乎成了实质的政治领导中心。

杨素权高位尊,必然讲究生活的享受,府中金银堆积如山,仆役侍女如云,每次接见宾客,总是大模大样地坐在躺椅上,由一群侍女抬着出厅,两旁还排列着许多美艳的侍女,负责薰香、打扇、捶腿及驱赶蚊蝇等工作。这种豪奢尊贵的排场,许多人都叹为观止,羡慕不已,但后来看在李靖眼里,却嗤之以鼻。

李靖是三原地方一位文武兼通的才子,生得身材魁梧,仪表堂堂,饱读诗书,通晓天下治乱兴国之道,还练就一身好武艺,精于天文地理与兵法韬略,心怀大志却一直苦于英雄无用武之地。后来隋朝稳定下来,他决定从家乡投身长安,以图施展抱负,为国效命。

奔经长安路途中,在风陵渡口李靖遇到了刘文静,刘文静身为北朝官宦之后,见解不凡却在隋庭无法施展,准备前往太原投奔李渊父子。两人交谈之下,大有惺惺相惜之感,于是结为挚友,约定日后一旦谁有发展必定提挈另一方。分手后,一人往太原,一人奔长安。

李靖到了长安,由于国政大权基本掌握在杨素手中,于是他准备先投到杨素门下。好不容易进入司空府拜见了杨素,杨素却半躺在椅中,眯缝着眼睛,一付根本不把来客放在心上的神态。李靖心想:这样的排场,这样的待客之道,岂不令天下英雄寒心,怎能收贤纳士,振兴国道!于是他不悦地直言道:“当今天下大乱,英雄竟起。明公为朝庭之重臣,而不收罗豪杰,扶济艰危,而专以踞傲示天下士,实在令人不敢苟同!”

杨素一听这话大感吃惊,心想:这等无名之辈,竟敢在这里口出狂言,真是放肆!他想发火,但转念想到自己的身份,若与眼前这位初生牛犊计较,实在是失于大度,于是反而转怒为喜,起身夸赞李靖的胆识,并请他落座,宾主畅谈天下大事。

李靖侃侃而谈,从天下时势谈到治国安邦之道,见解精辟,头头是道;杨素听了频频点头称是,然而最后结论却说:“老夫来日不多,多承指教,然时不我予,奈何?”

这话仿佛给李靖的满腔热情浇上了一瓢冷水,让他失望之极。

这天,红拂女正侍立在杨素身旁,目睹李靖英爽之气溢于眉宇之间,又谈议风生,见解出众,不同凡响,心中大为倾慕,不由得闪动着一双聪慧的大眼睛,不断地瞟向李靖。待李靖告辞出门时,她不露声色地暗中嘱托侍立廊下的小童代为询问李靖的住址;小童问得结果,回报红拂女,红拂女默默记在心里,望着李靖大踏步出门远去的背影,有一种奇妙的牵挂之感升在心中。

当天夜里,李靖独坐客栈,面对孤灯,想起白天在司空府的情形,暗叹:不可一世的司空杨素毕竟是老了,守业尚嫌精力不足,根本谈不上有所发展了,自己看来还得另谋途径。这时他又想起司空府中那位手持红拂尘的美丽侍女,她那一对写满睿智又充满柔情的大眼睛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在杨素身后一大群侍女中一眼就发现了她,总觉她有些什么与众不同,引得自己心神荡漾。

夜深了,万籁俱静,李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成眠。突然耳旁响起一阵轻轻的叩门声,李靖披衣起身,点亮了灯。拉开门闩,只见门外站着一个头戴阔边风帽,身披紫色大氅,肩背绣花布囊的年轻人。

李靖不料在这人生地不熟的长安,竟有客人深夜来访。正在狐疑之际,来客自动解释说:“妾乃杨司空家红拂女,今夜特来相投!”烛影摇动中,红拂女卸下了绣花布囊,摘下阔边风帽,脱去紫色大氅,变成一个秀发蓬松,明眸皓齿,如三春水蜜桃似的鲜灵的一个女孩。李靖对红拂女的来意仍有些不解,红拂女也看出了他的心思,不待他询问,就盈盈下拜,并轻声说道:“妾侍杨司空多年,看到的人物不计其数,但从来不曾见过象李公子这样英伟绝伦的人;妾似丝箩不能独生,一心依托于参天大树,以了平生之愿,因而前来投奔,请公子不要推辞!”

李靖既惊又喜,他对红拂女早已有好感,这时又见她如此理解自己,且有这般自作主张的胆识,甚是爱怜。但转念又忧虑道:“杨司空权重京师,你私自逃去,他必定追寻,那怎么逃得他的手心?”红拂女胸有成竹地说:"杨司空现在不过是苟延残喘,行将就木,不足畏也!他府中姬妾时常有人溜走,他也无心过于追究,何况司空府中侍女多如牛毛,少妾一人不会在意,所以大胆前来,请公子不要担心!”

李靖仔细打量红拂女,见她肌肤细嫩,面带红晕,仪态从容,嘘气如兰,羞怯中不失果敢之气,李靖心中甚喜,但又想到自己孓然一身,飘泊不定,那能给她一个安定的家,深觉愧对红颜,委屈她的一片真情。

红拂女见他欲言又止,似乎明白了他的犹疑,于是坦然陈述自己的心意:“既然来投公子,就已深思熟虑,今后天涯海角,妾愿患难相随,一片诚心,苍天可证!”

话已说得十分明白,李靖也不必再有什么顾虑了。这夜,一对患难之交同入罗帐,没有父母之命,没有媒妁之言,但有的是相知相慕,便由他们自作主张,成为一对恩爱夫妻。

司空府中不见了红拂女,也曾派人出来追寻,但数日之后就不了了之,这对他们来说算不了什么。待风声过后,李靖打算前往太原,投奔招揽四方豪杰、待成大业的李渊父子。红拂女理解夫君的志向,她不声不响地从绣花布囊中拿出一些金银,委托店家买来了两匹俊马和一些衣物干粮。一切准备停当,两人装扮成行商模样,趁着天色微明之际,悄悄离开了隋都长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乞丐妙谏左宗棠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02 字

+ 加入清单

左宗棠担任陕甘总督期间,沙俄唆使原来浩罕国的反动军官阿古柏带领侵略军占领了新疆。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清廷中以李鸿章为首的多数朝臣主张妥协退让放弃新疆,唯有左宗棠义正言辞地给朝廷上书,陈述“保新疆者,是为了保蒙古,而保蒙古者,是为了保京师”,力主通过武力收复新疆来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

握有实权的慈禧太后权衡再三,认为若想巩固大清的长治久安,必须采纳左宗棠的主张,于是授予左宗棠为全权钦差大臣,统率重兵挥师西进。就在左宗棠举行完誓师大会离开兰州赶赴前线时,在城郊遇到了一个乞丐。令左宗棠奇怪的是,该乞丐在路边摆了一个棋摊,旁边还用木牌特意标上“天下第一棋手”几个字。

左宗棠从小就对下棋着迷,自认为是一个下棋高手,如今见一个无名乞丐居然摆上棋阵同旁人叫板,就利用行军间歇,不服气地同乞丐下了3盘。尽管两人此攻彼守厮杀得难解难分,但最终乞丐还是由于落子连连失误输给了左宗棠。

离开兰州后,左宗棠统率数万精锐之师经过浴血奋战,先攻克乌鲁木齐,后取南疆托克逊、达坂、于阗诸城,彻底消灭了猖獗一时的外国侵略军,并逼迫罪不容诛的阿古柏服毒自杀。胜利收复新疆的消息传至北京,不仅清王室大喜过望,就连全国民间各阶层也纷纷修庙立碑为左宗棠歌功颂德。红得发紫的左宗棠无限得意之际,下令隆重地举行凯旋庆祝仪式。谁知就在他骑着高头骏马经过兰州城郊时,竟然再次看到那个乞丐,而且乞丐依旧摆起棋摊,旁边木牌上还是赫然写着“天下第一棋手”几个字。

左宗棠见状有些不愠,责问乞丐已是自己手下败将,为何还要标榜自己是天下第一棋手。乞丐并不辩解,笑吟吟地请求重新与左宗棠对弈。左宗棠趁着心情好,便同意了。经过几番搏杀,左宗棠竟然连输3局。左宗棠这才晓得乞丐的棋艺确实比自己更胜一筹,便不解地问对方之前为何要输给自己。乞丐意味深长地回答道:“那时的左公肩负朝廷重托要领军出征,全凭着锐气才能身先士卒驰骋沙场,因此为了不挫您的锐气,我才故意落子失误而连输3盘棋,目的就是鼓励左公能够不负兰州父老厚望早日胜利归来。如今您已经功成名就,但凡国人提起‘曾左’(曾国藩、左宗棠)的大名,几乎没有一个不竖指称赞的,所以小人就没有必要在棋艺上让着左公了。”

左宗棠听了这番话,若有所思地沉吟半晌,而后不服气地再次问乞丐:“既然你也知道‘曾左’,那么能否说一说为何人们都称呼‘曾左’,而不称呼‘左曾’呢?”乞丐微微一笑:“这个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曾公眼里有左公,而左公眼里没有曾公啊!”左宗棠听后整张脸不由得变红了。因为事实的确如此,自从曾国藩辞官归隐后,左宗棠就渐渐对这位当年的朋友产生淡忘乃至鄙视之意,认为自己的功劳已然后来居上超过了曾国藩,甚至在多次接到曾国藩言词恳切的书信后也懒得去回复。

经过乞丐一番言语巧妙的点拨,左宗棠很快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不再居功自傲,放下目空一切的架子主动去联系昔日旧友。劝谏他的这位乞丐也被他请入军营委以重用,乃至二人后来结为生死之交。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一文钱难倒赵匡胤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166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次,赵匡胤领兵打仗,因寡不敌众,吃了败仗。他单枪匹马冲出重围,跑了一段路程,只觉得又饥又渴,肚里咕咕直叫。想弄点什么吃的,又偏偏前不邻村,后不靠店。没办法,只好拖着青龙宝棍,无精打采地骑在马上往前走。他走啊,走啊,走了好远,仍不见一个人影儿。赵匡胤心想:好家伙,难道今天要饿死不成?就在他眼睛发花、恍恍惚惚将要栽下马时,突然前面出现一个黑点,定睛一看,像是一个棚子。于是他打起精神,拍马赶去。

黑点越来越近,果然不错,是一个看瓜的棚子,棚子前边是一片青绿青绿的西瓜地。满地的大西瓜,使他顿时流出了口水。他翻身下马,拖着那条青龙宝棍,来到瓜棚旁边,正要开口买瓜时,一摸口袋,竟连一文钱也没有。怎么办呢?继续赶路吧,怕是再也支持不住了;说明没钱吧,又觉有失自己的身份。他在瓜地边转过来,走过去,也没有想出啥好办法来。停了一会儿,他想了一个混账的办法:到瓜棚只管让称瓜吃。吃罢,如果卖瓜人要的价钱贵,就吓唬一顿,骑马便走。主意拿定,他就三步并作两步进了瓜棚。只见瓜棚下坐着一位胡须雪白、面容慈祥的看瓜老人。

赵匡胤粗声粗气地说:“老头子,拿瓜来吃!”看瓜老人急忙站起来笑着说:“军爷请坐,我去给您挑瓜。”老人说着进地挑了一个大西瓜,抱到赵匡胤面前,说:“军爷,请吃吧!”

赵匡胤虽说饥渴得很,恨不能一口把西瓜吃掉,但又怕卖瓜的人瞧不起自己,就强鼓起肚皮子说:“我又不白吃你的,怎么不称一称?”老人听他这样说,就过了秤。称罢用刀切开,拱手递到赵匡胤面前。赵匡胤狼吞虎咽地大吃起来。老人坐在旁边也不答话,一边叭嗒叭嗒地抽着旱烟,一边瞧着赵匡胤吃瓜。

不一会儿,赵匡胤把一个十斤重的大西瓜吃了个净光,他用手抹了抹嘴,对着老人瓮声瓮气地说:“这瓜多少钱一斤?”边说边在心里合算:他就是说个公道价钱,也要说他瓜贵,有意诈人,吓唬吓唬,便扬长而去。

卖瓜的老人看出了他的用心,笑着说:“军爷,自己的瓜,过路人口渴了吃个瓜,从来是不要钱的。”

“胡说!你是有意小看人,难道说我给不起你的瓜钱吗?”赵匡胤说着还故意拍了拍自己的口袋。“如果军爷真的过意不去,那就按别人吃瓜的价钱,一文钱十斤吧。”老人慢慢地说了一句。

这一下可把赵匡胤给难住了。人家不要钱,自己硬要给;价钱又极便宜,可该怎么办呢?他不自觉地又摸了摸口袋,依然是没有分文。此时,赵匡胤脸红了,汗珠也从鬓角上渗了出来。卖瓜的老人不紧不慢地在等着接钱。赵匡胤服软了,走上前去哀求道:“老伯伯,我忘了带钱,你有什么活让我干干,顶瓜钱好吗?”

卖瓜老人轻蔑地瞟他一眼,说:“年轻人,你一来我就看出你饥渴难忍,而又空无一文。可你又装腔作势,出言不逊。如果你真有悔改之意,就请你在地下打个滚儿顶瓜钱吧。”

赵匡胤无奈,只好在地下打了个滚儿,满脸通红地上了马。一路上,他不住地长叹:“哎,真是没有一文钱,逼倒英雄汉哪!”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个中国成语故事的典故英文版

全文共 548 字

+ 加入清单

东施效颦

Xi Shi, a famous beauty, had a pain in her bosom(胸部) , so she had a frown

on her face when she went out. An ugly girl who lived nearby saw her and thought

she looked very beautiful. therefore when she went home, she also put her hands

on her bosom and had a frown on her face.

When a rich man in the neighbourhood saw her, he shut his doors tightly and

did not go out. When a poor man saw her, he took his wife and children and gave

her a wide berth(保持安全距离) .

She only knew Xi Shis frown looked beautiful but she did not know the

reason for its beauty.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家徒四壁历史典故

全文共 832 字

+ 加入清单

典源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卓) 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索隐:“家空无资储,但有四壁而已。”

释义用法司马相如 (字长卿) 与卓文君一同奔回成都,他家中空荡荡的,四面只有墙壁。后用此典形容家中贫穷,一无所有。多指寒士生涯。

用典形式

【四壁】 宋·杨万里:“他家都有侬家无,却有四壁环相如。”宋·刘辰翁:“相如倦游去,掩四壁凄其春暮。”金·元好问:“四壁旧闻悬磬宅,一囊今有卖书钱。”

【立壁】 宋·陈师道:“我无置锥君立壁,春黍作糜甘胜蜜。”

【壁立】 晋·左思:“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宋·范成大:“犬子地寒徒壁立,元龙身懒谩楼高。”

【马卿壁】 清·黄景仁:“杜陵茅,马卿壁,我更无家可归得。”

【无四壁】 宋·范成大:“苍茫一身无四壁,八方上下惟孤篷。”

【四立壁】 宋·黄庭坚:“参军但有四立壁,初无临江千木奴。”宋·范成大:“君家十年四立壁,震风凌雨啼妻孥。”

【四壁立】 宋·陈师道:“小家厚敛四壁立,拆东补西裳作带。”

【四壁穷】 宋·陆游:“兀兀终年醉,空空四壁穷。”

【四壁空】 宋·陆游:“无地容锥四壁空,浩然亦未怆途穷。”

【家四壁】 宋·苏轼:“不愁家四壁,自有锦千堆。”

【家徒壁】 宋·陈与义:“相如未免家徒壁,季子行看嫂下机。”

【长卿四壁】 清·赵执信:“长卿四壁羞文君,千金万里来长门。”

【四壁一身】 宋·陈与义:“四壁一身长客梦,百忧双鬓更春风。”

【四壁相如】 清·黄景仁:“一生伯道伤无嗣,四壁相如尚有妻。”

【君家四壁】 宋·苏轼:“君家四壁如相如,卷藏天禄吞石渠。”

【相如四壁】 金·元好问:“相如四壁消何物,直要文君典鹔鸘。”

【家无四壁】 唐·张偁:“一掷千金浑是胆,家无四壁不知贫。”

家徒四壁】 宋·黄庭坚:“家徒四壁书侵坐,马耸三山叶拥门。”清·徐夔:“入门家徒四壁立,短衣往往不掩踝。”

【一穷无四壁】 宋·陈师道:“一穷无四壁,百代有千诗。”

【司马归无屋】 宋·汪元量:“司马归无屋,冯驩出有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高考作文素材:历史典故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全文共 1951 字

+ 加入清单

合纵、连横,动荡不定。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决定进行军事改革,改穿胡服,学习骑射。

赵武灵王是一个眼光远、胆子大的君主。赵国的大臣楼缓、肥义、公子成,全是他的帮手。赵武灵王想改革军事已经想了很久。有一天,他对楼缓说:“咱们北边有燕国,东边有东胡,西边有林胡、楼烦、秦、韩等国,中间还有中山。四面八方全是敌人,什么是咱们的保障呢?自己要是不再发愤图强,随时都能给人家灭了。要发愤图强就得做好些事情。我打算先从改革服装着手,接着说可以改变打仗的方法。你瞧怎么样?”

楼缓说:“服装可怎么改呢?”

赵武灵王说:“咱们穿的衣服,袖子太长,腰太肥,领口太宽,下摆太大。穿着这种长袍大褂,做事多不方便。”楼缓把话接过去,说:“还费衣料。”

赵武灵王把袖子晃了晃,下摆兜了兜,说:“多费衣料倒在其次,穿上长袍大褂,不但做事不方便,而且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干起活儿来就迟慢。因此,也就减少了急起直追的精神。全国的人全都这样,国家哪儿强得起来?我打算仿照胡人(西北方的游牧和半游牧民族)的风俗,把大袖子的长袍改成小袖儿的短褂,腰里系(jì)一根皮带,脚上穿双皮靴。穿上这种衣服,做事方便,走路灵活。你再想大模大样、摇摇摆摆地走也就办不到了。”

楼缓听得很高兴地说:“咱们仿照胡人的穿着,打起仗来灵便,是不是?”

赵武灵王说:“是啊!咱们打仗全靠步兵,就是有马,只知道用马拉车,可不会骑着马打仗。我打算穿胡人那样的衣服,学习胡人那样骑马射箭。那可多么灵活!”

楼缓听得来劲,就去告诉肥义,肥义也很赞同。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赵武灵王、楼缓和肥义,都穿着小袖子的短战衣出来。一般大臣们瞧见他们这个样子,吓了一跳,他们还以为赵武灵王跟那两位大臣犯了疯病呢。赵武灵王把改变服装的事宣布了。大臣们总觉得这太丢脸了。这不是把中原的文化、礼义都扔了吗?可是赵武灵王下了决心,非实行不可。他拿种种理由把他那个最顽固的叔叔公子成说服了。大臣们一见公子成也穿上了胡服,只好随着改了。

然后赵武灵王下了一道改革服装的命令。过了没有多少日子,全国的军队不分将军士兵,全部穿上了胡服。在民间,有的人起头觉得有点不像样,后来因为胡服比起以前的衣服实在方便得多,反倒时兴起来了。

赵武灵王第二件向胡人学习的事,就是骑马射箭。不到一年工夫,赵国大队的骑兵训练成了。军事改革后,赵武灵王亲自把临近的中山国从魏国接收过来,又收服了东胡和临近的几个部族,接着打发使者去联络秦国、韩国、齐国、楚国。赵国就这么强大起来了。到了实行胡服骑射的第七年,不但中山、林胡、楼烦都已经收服了,还扩张势力,北边一直到代郡、雁门,西边到云中、九原,一下子增加了好些土地。

接着,赵武灵王打算到秦国去摸摸底。国内的事由谁管呢?他见小儿子很能干,就把太子废了,传位给小儿子,就是后来称为赵惠文王的,自己改称为主父。赵主父拜肥义为相国,李兑为太傅,公子成为司马,封大儿子为安阳君。国内的政权布置妥当之后,他要动身去考察秦国的地理形势,还要去侦察一下如今在位的秦王,看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了。

赵主父打扮成个使臣,自称为“赵招”,带了几十个手下人,上秦国去访问,沿路察看山水要道,画成地图。他到了秦都咸阳,以使臣的身份见了秦昭襄王,还向他报告了赵武灵王传位的事情。

秦昭襄王问他:“你们的国君老了吗?”他回答说:“还正在壮年。”秦昭襄王就问:“那为什么要传位呢?”他回答说:“我们的国君叫太子先练习练习。国家大权可仍然在主父手里。”

秦昭襄王跟这位“使臣赵招”瞎聊天。他说:“你们怕不怕秦国?”“使臣赵招”说:“怕!要是不怕,就用不着改革服装,练习骑马射箭了。好在如今敝国的骑兵比起早先来增加了十多倍,大约能够跟贵国结交了吧!”秦昭襄王听了这话,还挺尊敬他。“使臣赵招”辞别了秦王,回到驿馆里去了。

当天晚上,秦昭襄王想起赵国使臣的谈话,又文雅、又强硬,态度又尊严、又温和,倒是个人才。他还想跟他谈谈。第二天,秦昭襄王派人去请他。“使臣赵招”的手下人说:“使臣病了,过几天再去朝见大王吧。”就这么又过了几天,秦昭襄王又派人去请赵国使臣,一定要他去。可是“使臣赵招”不见了,他的随从人员也不见了,使馆里只留下一个人,自称是赵国的使臣赵招。

秦昭襄王的手下人就把他带到秦昭襄王跟前。秦昭襄王问他:“你既是使臣赵招,那么上次见我的那个使臣又是谁呢?”

真赵招说:“是我们的主父。他想见一见大王,特意打扮成使臣。他嘱咐我留在这儿给大王赔罪。”

秦昭襄王咬牙切齿地说:“赵主父骗了我!”立刻叫大将白起带领三千精兵,连夜追上去。他们追到函谷关,守关的将士说:“赵国的使臣已经出关三天了。”泾阳君白跑一趟,只好回去向秦王报告。秦昭襄王没有办法,索性大方点儿,把那个真赵招也放回去了。

赵国的改革,也增强了合纵国的力量,对秦国也是一种威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一口救命锅的长征历史典故

全文共 1029 字

+ 加入清单

一九三五年元宵节过后的一天,井塘村的老俵们还在梦乡里,嘀嘀达的达的军号声却响了起来,老俵以为这是红军又要开始的例行早操训练,怎么也没想到是红军要离开井塘村奔赴新的战场。

当时,革命形势对留守在中央苏区的红军十分不利,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加紧了“清剿”,红色苏区只剩下于都部分区域,且日益缩小。这天,驻扎在井塘村有些时日的中央分局负责人项英,将房东钟伦扬叫了起来:“老钟,我们马上就要出发,在这里打扰乡亲们好多时日了,这口行军锅送给你”说着,笑盈盈地叫人将一口大行军锅端在老钟的面前。老钟说:“谢谢项主席,我家才几口人,用不上这样大的锅,红军还是把它带走吧。”项英说:“红军这次出发要轻装行军,锅就不带了,你家人口少用不了这样大的锅,可是你家养了猪啊,可以用这锅来煮猪食嘛。”老钟心想,项主席真替老俵想得周到啊,就高兴地将锅收下了。

红军离开井塘村后,老钟还真的用这口锅来煮猪食。没想到过了不久,国民党军来到井塘村,把全村的老俵赶到村中的晒谷场上集中训话:“你们听着,谁家收留了红军的伤病员马上交出来,还有谁家保留了红军的物品也必须交出来,一旦查出来,那就格杀勿论。”

老俵们一个也不吭声,更不用说主动交出红军的伤病员和物品来。国民党兵只得挨家挨户地进行搜查。

钟伦扬想起那口红军留下的铜锅正在家里煮猪食,要是被白狗子查出来就不好办了。他趁白狗子不注意,偷偷地溜出来跑回家,把猪食倒进桶内,也顾不上锅热烫人,背上锅就往屋后的大山跑。

“站住,站住,再跑我就开枪了!”国民党兵发现有人往山上跑,举枪就朝钟伦扬“啪”地打了一枪。幸好这枪打在铜锅上,只听“当”的一声,子弹穿过铜锅没有击中老钟的要害,只使他受了点轻伤,老钟背着锅跑进了大山,藏进了山洞里,才幸免于难。

他在洞内躲藏了好几天,始终也没将锅的秘密告诉任何人。解放后,老钟把铜锅从山洞里背回家,可惜好端端的行军锅被白狗子打了个洞,没法再用了。不久,县博物馆派人来征集革命文物,当时老钟己经去世,他的儿子钟正予就把这行军锅捐献了出来,如今还摆在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供人们参观呢。

1.小毛驴帮助红军走出长征路的历史典故

2.长征中战友被冻成“石头”的历史典故

3.长征路上战胜疾病的历史典故

4.红军长征吃得苦中苦的历史典故

5.长征途中让人感动的历史典故

6.红军长征途中吃马肉的历史典故

7.马背上的小红军长征历史典故

8.百余红军在长征路上跳崖牺牲的历史典故

9.长征历史典故:夹金山的一天

10.长征历史典故:不朽的丰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何首乌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133 字

+ 加入清单

唐朝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有一个叫文象的僧人,平素喜好养生术,这天去茅山朝拜,在华阳洞口遇到一位老人,这个老人看到文象有些仙人的模样和风度,就此传授给文象长寿秘方。随后引出了一个何首乌的故事。

有一个叫何首乌的人,祖籍河南省顺州南河县。其祖父叫能嗣,原名叫田儿。田儿一生喜饮嗜酒,由于生理缺陷,五十八岁了还不能娶妻。有一日他在外边饮酒到半夜,酒醉后回家,在路上东摇西晃,一阵春风使他酒涌上来,醉倒在荒郊野外。等到他酒醒后,睁开眼,在明亮的月光下,突然地瞅见在他身边有两个草藤,虽然相离三尺多远,可是它们的藤茎自动相互交合,呆了很久时间又自行分开,这样又分又合有三、四次,田儿亲眼看到后心里觉得十分奇怪,于是把这根藤挖掘了一根,拿回去向村里的人去讨教这个草藤叫什么名儿。但是村里的人没有一个人知道它叫什么的。田儿把这个草藤晾干,这时村里有一个叫陵良的乡亲向田儿逗弄他说:“你既然已不能找老婆了,你老了也没有人给你烧香火,这根藤又如此神奇,夜间它们能合起来,你何不吃一些试试呢”!田儿真把这些话记在心中了。他把此藤和根研成末泡成酒,泡好酒后,喝了七天,忽然产生了想和女人在一起的欲念。田儿又接着喝了十天,自觉身上产生了力量,走起路来也很轻松,而且有了性欲方面的要求,于是娶了一个寡妇曹氏。

田儿从此每顿饭都喝上两盅这样的酒,因为经常服用,所以一百多天后,旧的疾病都痊愈了,田儿的面容也显得年轻多了,曹氏也生了个男孩,众乡亲闻讯后都觉得新鲜。在以后的十年中曹氏又生了好几个男孩,都以有这种特征的藤和根为药。 文象遇到的那位老人一天来到南河县,识得这种草藤,告诉田儿说:“这种药名为夜交藤呀!服它可以活到二百六十岁。古方《本草》都没有记载过,是老师传授给我的。这种药产于河南。”僧人文象插话说:“我服了他也会得子的,但我本人出家性好静,因为夜交藤这药人服后就不能静下来,容易使人产生欲念,因此我绝对不服它。田儿偶然的机会得到了夜交藤,这是老天爷赐给他的人间幸福。”

因为田儿得到了夜交藤药物的好处,为了纪念其功,改名为何能嗣,后来他活到了一百六十岁,有儿女十九人。他的儿子字庭名延秀,也服夜交藤活到了一百六十岁,并有儿子三十人。延秀的儿子首乌(田儿的孙子)也经常服夜交藤活到了一百三十岁,有儿女二十一人。

夜交藤这个药的名声大振,后来亲邻远市的乡亲们一传十、十传百都找何能嗣的孙子何首乌讨药,所以何首乌的名子都叫熟了,一找何首乌就是讨夜交藤,这样一来二去的何首乌就成夜交藤的代名词了。夜交藤这味药物,味甘温无毒。主治疗五痔和腰腹中冷气宿疾、长筋骨补益精气,服后令人多子,还能增加饮食,补养人的力气,润肌肤,延长人的寿命啊!它还叫野苗、交茎、夜合、地精、桃柳藤等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琅琊榜》中的历史知识典故

全文共 191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琅琊是山东省东南沿海地区的古老地名,涵盖今山东临沂以及青岛、诸城、日照一带。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由孔笙、李雪合力执导,胡歌、刘涛、王凯、黄维德、陈龙、高鑫、吴磊等联袂主演的古装剧《琅琊榜》最近在各大电视台热播,《琅琊榜》根据海宴同名网络小说改编,以平反冤案、扶持明君、振兴山河为主线,讲述了“麒麟才子”梅长苏才冠绝伦、以病弱之躯拨开重重迷雾、智博奸佞,为昭雪多年冤案、扶持新君所进行的一系列斗争。梅长苏在国仇家恨、兄弟情义的漩涡中见招拆招、游刃有余,奏出了“江左梅郎”赤子之心下的一曲慷慨悲歌。

很多朋友跟我说,《琅琊榜》太古朴了,个中太多专业名词、历史知识,读书少了还真是看不懂。没错,《琅琊榜》虽为虚构,背景是架空的,但个中礼节、文化,却扎扎实实地复古讲究。

这部电视剧,没有泛泛的爱情,没有大量爆发的情绪,看惯了大悲大喜的观众们一时无法适应,但是80后励志网听了身边很多朋友的反馈,我相信这是一部值得收藏的好剧,它不再是一次性产品,哪怕个中礼节演示,都值得你反复一观。

电视剧《琅琊榜》以其磅礴大气而又不失诗意的故事主线与画面感,为国内古装剧进行了全新的定义。不同于以往的古装剧,《琅琊榜》从精神气质上保持了鲁剧制作严谨、精良的风格, 在制作上,包括场景,服装,都十分精细,这方面也是鲁剧的优点。

以下分享豆瓣作者,猫眼电影特邀影评人“绿流三千里”的一篇《琅琊榜》的剧评文章:看懂《琅琊榜》,原来可以解锁这么多成就。在作者的剧评中,了解一些历史小常识,让大家迅速融入《琅琊榜》!

看懂《琅琊榜》,原来可以解锁这么多成就。

近期热播的古装电视剧《琅琊榜》,虽然是架空的大背景,但仔细点也能看出借鉴了南北朝的历史背景。以下,就来说说电视剧中出现的一些内容,希望能够使追剧的小伙伴们更了解故事背景,也更了解历史。

1、何为江左

麒麟才子梅长苏,江湖人称“江左梅郎”。于是问题来了,江左在哪里呢?江左就是现在的淘宝包邮区,大致范围包括皖南、苏南、上海、浙江、赣东北,古称江东。

额,江左就是江东,可是老师不是讲左西右东吗?

我国古代认为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行组成,五行对应着五种方位。太阳从东边升起,有利于植物生长,所以东方属木,你看繁体字“?”字的中间部分是“日”字,贯穿“日”字的是“木”字。金克木,所以与东方相对的西方属金。中国位于北半球,北方冷,南方热,所以北方属水,南方属火。由于北半球的房屋,坐北朝南可以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所以坐北朝南,以南方为正,成为中国古人的习惯,周朝就以坐北朝南为周王之座。当以南方为正时,便左东右西了。

历史上江左风流人物的代表是谢安。西晋末年,乱世,北方士族纷纷举家南遣,渡江到江左,史称“衣冠渡江”,“王谢堂前”中的谢氏家族便是其中的一支。谢安自小是神童,王羲之的好基友,为人胸襟博大,气度恢弘。他隐居东山二十载,四十二岁出山,粉碎了桓温称帝的美梦,以少胜多打赢了肥水之战,如此文治武功,丝毫不亚于梅长苏嘛,不愧是当时的国民贵公子,成语“东山再起”就是说的谢安。

2、何处是琅琊

琅琊是山东省东南沿海地区的古老地名,涵盖今山东临沂以及青岛、诸城、日照一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王氏、颜氏、诸葛氏都是这里的豪族。并不是欧阳修《醉翁亭记》里面提到的安徽滁州的琅琊山。

3、大梁是谁家天下

在晋朝灭亡之后,,南北对峙形成几个朝代,南方政权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其中的南朝梁,就是《琅琊榜》中大梁的原型,他们的君王都姓萧。由南齐宗室萧衍取代齐朝称帝,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因为萧衍的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国号为梁。

南梁又称萧梁,统治时间只有五十五年,但文化氛围非常浓厚,《昭明文选》的作者萧统、《宋书》的作者沈约、《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诗品》的作者钟嵘,以及江淹、丘迟、吴均、瘐信、陶弘景等大名士兼文学家、文学评论家,都是这个时期的人。

《琅琊榜》中梁帝的贴身太监叫高湛,这是当时北齐皇帝的名字。作者是有多恨北齐呐。不过北齐高家这一家子确实都是男神经病,家族遗传狂躁症,代代乱伦,一部北齐史完全可以当三级片看。于妈神剧《陆贞传奇》就改编自北齐亡国妖女的故事。北齐也不是好人都死绝了,我国著名美男子兰陵王便是北齐皇子。

4、都城“金陵”

《琅琊榜》中的京城叫金陵,当然就是南京啦。不过南朝梁时正式的称呼是建康。“金陵”二字最早用于城名是在战国时期。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打败越国,把吴越之地都抢夺而来,并在石头山(今清凉山)筑城,石头山属于钟山山脉,当时钟山叫金陵山,所以这座建在石头山上的城邑就被命名为“金陵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历史典故:后羿射箭

全文共 939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历史典故中产生并流传下来的成语或者短语,都蕴含着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历史典故:后羿射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后羿射箭:平常心下的百步穿杨

【出处】(前秦)苻朗《苻子》。

【释义】后羿:史上留名的,共有两位后羿。一位生于尧帝时代,一位生于夏朝时代,本文中指后者。

【历史典故】

神射手后羿练就了一身百步穿杨的好本领,箭箭都射中靶心,从来没有失手过。人们争相传颂他高超的射技,对他非常敬佩。

夏王也从旁人那里听说了这位神射手的本领,也目睹过后羿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功夫。有一天,夏王想把后羿召入宫中来,单独给他一个人演习一番,好尽情领略后羿炉火纯青的射技。

于是,夏王命人把后羿找来,带他到御花园里找了个开阔地带,叫人拿来了一块一尺见方、靶心直径大约一寸的兽皮箭靶,用手指着说:“今天请先生来,是想请你展示一下精湛的本领,这个箭靶就是你的目标。为了使这次表演不至于因为没有竞争而沉闷乏味,我来给你定个赏罚规则:如果射中了的话,我就赏赐给你黄金万两;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减你一千户的封地。现在请先生开始吧。”

后羿听了夏王的话,一言不发,面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慢慢走到离箭靶一百步的地方,脚步显得相当沉重。然后,后羿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摆好姿势拉开弓开始瞄准。

想到自己这一箭射出去可能发生的结果,一向镇定的后羿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拉弓的手也微微发抖,瞄了几次都没有把箭射出去。后羿终于下定决心松开了弦,箭应声而出,“啪”地一下钉在离靶心足有几寸远的地方。后羿脸色一下子白了,他再次弯弓搭箭,精神却更加不集中了,射出的箭也偏得更加离谱。

后羿收拾弓箭,勉强赔笑向夏王告辞,悻悻地离开了王宫。

【成长心语】

后羿平日射箭,不过是一般练习,在一颗平常心之下,水平自然可以正常发挥。可是当射箭的成绩直接关系到切身利益时,他就无法静下心来充分施展技术。患得患失、过分计较自己的利益是我们获得成功的大碍。我们应当从后羿身上吸取教训,面临任何情况时都应尽量保持平常心。在学习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这样的情况,一个人在平时学习时的成绩很好,但到考试时却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其实是因为过于注重考试的结果而无法集中精力于眼前的考试而导致的。所以,在面临重大的事件时,拥有平和的心态对于一个人来讲尤为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历史典故:猎人海力布

全文共 1401 字

+ 加入清单

内蒙古自治区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

从前有一个猎人,名叫海力布。他热心帮助别人,每次打猎回来,总是把猎物分给大家,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份。大家都非常敬重他。

有一天,海力布到深山去打猎,忽然听见天空中有喊救命的声音。他抬头一看,一只老鹰抓着一条小白蛇正从头上飞过。他急忙搭箭开弓,对准老鹰射去。老鹰受了伤,丢下小白蛇逃了。

海力布对小白蛇说:“可怜的小东西,快回家去吧!”小白蛇说:“敬爱的猎人,您是我的救命恩人,我要报答您。我是龙王的女儿,您跟我去,我爸爸一定会重重地酬谢您。我爸爸的宝库里有许多珍宝,您要什么都可以。如果您都不喜欢,可以要我爸爸含在嘴里的那颗宝石。嘴里含着那颗宝石,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海力布想,珍宝倒不在乎,能听懂动物的话,对一个猎人来说,那太好了。他问小白蛇:“真有这样一颗宝石吗?”小白蛇说:“真的。但是动物说什么话,您只能自己知道。如果对别人说了,您就会变成一块僵硬的石头。”

海力布点点头,跟着小白蛇到了龙宫。老龙王十分感激海力布,要重重地酬谢他。老龙王把他领进宝库,让他自己挑选珍宝,爱什么就拿什么。海力布什么珍宝也不要,他对龙王说:“如果您真想给我一点儿东西作纪念,请把您含着的那颗宝石给我吧。”龙王低头想了一会儿,就把嘴里含的宝石吐出来,送给了海力布。

海力布临走的时候,小白蛇跟了出来,再三叮嘱他说:“敬爱的猎人,您要记住,动物说的什么话,千万不要对别人说。如果说了,就会马上变成石头,永远不能复活了!”海力布谢过小白蛇,就回家了。

海力布有了这颗宝石,打猎方便极了。他把宝石含在嘴里,就能听懂野禽野兽(shòu)说的话。哪座山上有什么动物,他全知道。从此以后,他每次打猎回来,分给大家的猎物更多了。

这样过了几年。有一天,海力布正在深山里打猎,忽然听见一群鸟在商量着什么。仔细一听,那只带头的鸟说:“咱们赶快飞到别处去吧!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bēng)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不知道要淹死多少人呢!”

海力布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他急忙跑回来对大家说:“咱们赶快搬到别处去吧!这个地方不能住了!”大家听了很奇怪,住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搬家呢?尽管海力布焦急地催促大家,可是谁也不相信。海力布急得掉下眼泪说:“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再晚就来不及了!”有个老人对海力布说:“海力布,你是我们的好邻居,我们知道你从来不说谎话。可是今天你让我们搬家,你总得说清楚呀。咱们在这山下住了好几代啦,老老小小这么多人,搬家可不容易呀!”

海力布知道着急也没有用,不把为什么要搬家说清楚,大家是不会相信的。再一迟延,灾难就要夺去乡亲们的生命。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他想到这里,就镇定地对大家说:“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大地。你们看,鸟都飞走了。”接着,他就把怎么得到宝石,怎么听见一群鸟商量避难,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听来的消息告诉别人,都原原本本照实说了。海力布刚刚说完,就变成了一块僵硬的石头。

大家看见海力布变成了石头,都非常后悔,非常悲痛。他们含着眼泪,念着海力布的名字,扶着老人,领着孩子,赶着牛羊,搬到很远的地方。他们走在路上,忽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号,接着下起了倾(qīng)盆大雨。半夜里,听见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大山崩塌了,地下涌出洪水,把他们住的村子淹没了。

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据说现在还能找到那块叫做“海力布”的石头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感恩老师》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88 字

+ 加入清单

花儿感谢阳光,因为阳光抚育它的成长;雄鹰感谢蓝天,因为蓝天让它自由飞翔;老师,我感谢您,因为您给我传授知识,让我健康成长。老师,作为您的学生,我感谢您为我们无私的奉献青春。虽然我们只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我们也要学着释放温暖,更要怀着对老师感恩的心去思考、行动,毕竟老师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

居里夫人曾经说过:“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该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们的成长播下了最初的种子。”洛克认为:“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卢梭也说过:“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一直以来我们只懂得索取,不懂得感恩。老师您是园丁,为祖国山川添秀色;您如春雨,润育桃李,神州大地尽芳菲。在这欢庆的节日里,让我献上一支心灵的鲜花,向您表达衷心的祝愿。

老师的爱,叫做师生情。这种情是人世间最严肃的情。当我犯错误而受到惩罚时教导我的是老师;当我遇到一道难解的题而汗流浃背的时候,为我细心讲解的是老师。一个赞扬的眼神,使我万分开心;一句温暖的问候,使我感受到第二种亲情。有一位教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不需要太多的荣誉和赞美,我们只喜欢“老师”这两个字……这些质朴的教育,感恩于他们的淳淳教诲,然而,再多赞美的言语,仰慕的辞藻,也比不上我们用爱和行动来感恩老师

当我怀着忐忑的心第一次跨进校门时,老师您阳光般的笑容给我以安慰。您将我带进了学校,带进了丰富多彩的校园,也带进了学习的殿堂。

当我怀着疑惑的心面对一道难题时,您耐心细致的给我讲解解题的思路。在举一反三的解题思路中,将我带进了趣味无穷的数学天地里。当我怀着惭愧的心面对错误时,您意味深长的教给我做人的道理。您将我那颗幼小、无知的心灵带到了正确的道理中,带进了我日后要正确面对错误的信念中,也带进从错误走向正确的生活中。

我怀着失落的心面对失败时,您天使般的来到我身边给我以勇气与希望。您将我那颗受伤、气馁的心带进了“自信”的“天空”中,带进了浩瀚的“海洋”里,也带进了以后成功的大门里。

当我怀着喜悦的心对待成功时,您善意的提醒给我以谦虚。您将我那颗骄傲,浮躁的心带到了巍巍的“高山”上,带进了上进的“流水”中,也带到了自强不息的世界里。

不论我遇到了什么,您都会与我一同面对。老师,在我的眼里您是神奇的。我发自内心地感谢您,“感恩您,我的老师,感恩您为我所做的一切!”那么,什么是感恩呢?“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也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不至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

感恩老师,并不需要我们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它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课堂上,一道坚定的目光,一个轻轻的点头,证明了你全身心地投入,你在专心地听课,这便是感恩;下课后,在走廊里看到了老师,一抹淡淡的微笑,一声礼貌的“老师好”,这也是感恩……在这对全天下的老师说一声:老师,我们永远爱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诸葛亮南征七擒七放孟获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092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南征,是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平定叛乱而对南中蛮族发动的一场战争。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诸葛亮南征七擒七放孟获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是位足智多谋、智勇双全、善于用兵的全能人才。诸葛亮也是一位军事家,他也曾带兵南征北战,在《出师表》中更是对当前的局势分析的头头是道,顺便还向刘后主刘禅提出许多中肯的建议。在文学方面,诸葛亮更是能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自己发明孔明灯、木牛流马,用于军事战场上。这些都是诸葛亮优秀的地方,好像诸葛亮能够随手就能想到计谋计策似的,诸葛亮的渊博是我们震惊,诸葛亮的计谋更是使用的出神入化,能够体现在各个方面。

诸葛亮可谓是很好的谋士,在政治上才能更加杰出,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更是对诸葛亮评价为“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广受历代兵家的认可。

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兵入南蛮。而此时南蛮内部刚经历内讧,高定军事政变杀了前首领拥护孟获称王。诸葛亮派马忠和李恢兵分两路攻打南蛮,自己率军击败高定主力部队,杀了叛军高定。孟获退回益州郡。五月,蜀兵渡过沪水,进入云南,于孟获交战,生擒孟获。

首次抓住孟获,诸葛亮好酒好肉招待,并且故意让孟获观看蜀军军队实力,孟获看了并不服。诸葛亮就放他回去。之后却找来孟获副将,称孟获把罪名全部怪在他身上。副将十分生气,诸葛亮故意把他也放了。副将回去后,心中愤愤不平,就把孟获绑了送至蜀营。孟获第二次被抓,心里更是不服,诸葛亮再次放他回去。这次孟获回去也想出一计谋,其弟孟优假装来蜀营投降。诸葛亮识破其计,故意灌醉孟优。等到孟获来劫营的时候,再次被诸葛亮擒住。这第三次擒拿孟获,孟获仍不服气,认为不过是遭人暗算被计谋陷害,并不臣服。诸葛亮仍然放孟获回去。第四次孟获以为诸葛亮独自出来堪察地形,带兵欲偷袭诸葛亮时候,又中计被抓。第四次孟获部下感恩诸葛亮宽厚,竟然灌醉孟获,亲自把孟获送至诸葛亮军营。第五次被抓的孟获仍然是觉得被内贼陷害,于是诸葛亮又放回孟获。

如此反复几番,孟获并不臣服,最后孟获投奔木鹿大王还有乌戈国国王,两个大王虽然兵力强势却仍然被诸葛亮打败,孟获最后终于下跪起誓,永不反叛,效忠蜀国。至此,几次三番和南蛮征战,终于收复南蛮人心,保障了以后蜀国南境安宁。

诸葛亮出战之前曾有部下阻止,称南蛮险恶之地,不宜一国丞相出师,以防意外。可是诸葛亮擅长外交权术,人心连结,当时诸葛亮就已有征服南蛮免除后患之心。在南蛮境内,诸葛亮闻之孟获在当地破有人心,于是想到制服孟获,以其来统领南蛮效忠蜀国。于是便有了诸葛亮南征七擒七放孟获的典故。

[诸葛亮南征七擒七放孟获的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历史典故:季扎挂剑

全文共 751 字

+ 加入清单

季札是周朝吴国人,因受封于延陵一代,又称「延陵季子」。那么不妨看看季扎挂剑。以下仅供参考!

【出处】《史记·吴太伯世家》。

【释义】季扎: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封地延陵而得名延陵季子。季扎把自己的佩剑挂在徐国国君的墓前。比喻人一定要坚守诚信。

历史典故

季扎是春秋时吴王寿梦四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他很有才华,寿梦在世时就想把王位传给他,但季扎避让不答应,寿梦只好让长子诸樊继位。

后来,季扎受吴王的委托出使北方,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在接待季扎时,看到了他佩带的宝剑。吴国铸剑在春秋闻名,季扎作为使节所佩带的宝剑自然不凡。徐君对季扎的宝剑赞不绝口,流露出喜爱之情。季扎也看出徐国国君的心意,就打算把这宝剑送给徐国国君作为纪念。但是这把剑是父王赐给他的,是他作为吴国使节的一个信物,他到各诸侯国去必须带着它,现在自己的任务还没完成,怎么能把它送给别人呢?季扎暗下决心,返回时一定把此剑献上。

后来,他离开徐国,先后到鲁国、齐国、郑国、卫国、晋国等地,返回时途经徐国,当他想去拜访徐国国君以实现自己赠剑的愿望时,却得知徐国国君已死。

万分悲痛的季扎来到徐国国君墓前祭奠,祭奠完毕,他解下身上的佩剑,挂在坟旁的树木之上。随从人员说:“徐国国君已死,还留下宝剑干什么呀?”季扎说:“当时我内心已答应了他,我不能因为他已死,就违背自己的心愿啊!”

【成长心语】

人无诚信,不能生存于世上。季扎虽然没有当面许诺要赠给徐君宝剑,只是在心中有一个赠剑的愿望,而当他想要实现这个愿望时,徐国国君却已经死了。但季扎并没有因为徐国国君的死而不履行“承诺”。一个已经亡故的赠剑对象,一把价值连城的宝剑,诠释了“诚”的真实含义。相比那些对别人作出了正式承诺而找各种理由不履行诺言的人来讲,季扎无疑给他们作出了一个良好的表率。

[历史典故:季扎挂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历史典故:破天荒

全文共 722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pò tiān huāng

【成语故事】

天荒,本指浑沌未开的原始状态,比如盘古开天地。这里的天荒是指荒凉而落后的地区。把荆南地区称做"天荒",是讥笑那里几十年没能有一个人上榜提名。

唐宣宗大中四年,荆南应试的考生中终于有个叫刘蜕的考中了,总算破了"天荒"。当时,魏国公崔弦镇守荆南一带,得知刘蜕考中进士,便写信表示祝贺,并赠他70万"破天荒"钱。刘蜕不肯接受崔弦所赠之钱,在给崔弦的回信中,他写道:"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

旧时文人常用"破天荒"来表示突然得志扬名。现在用来指从未有过或第一次出现的新鲜事。

典故】唐荆州衣冠薮泽,每岁解送举人,多不成名,号日天荒解。刘蜕舍人以荆解及第,号为‘破天荒’。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第四卷

【释义】指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

【用法】作宾语、定语、状语;指从未出现过的事

【结构】动宾式

【近义词】前所未有

【相反词】司空见惯

【押韵词】人谋不臧、捉贼捉赃,捉奸捉双、搅海翻江、软玉娇香、杨虎围匡、化被万方、行不逾方、乞穷俭相、鲁殿灵光、志洁行芳、......

【年代】古代

【灯谜】战胜自然灾害

【歇后语】半天云里长满草

【英文】occurforthefirsttime

【德语】nochniedagewesen

【日文】破天荒(はてんこう),未曽有(みぞう),前代未聞(ぜんだいみもん

【法文】sansprécédent

【成语例句】

◎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妈死了,他就这样形同虚设,这回他破天荒地用满是老茧的手摸摸我的头。

◎ 但是一天晚上,海门抱着他的宝贝儿子找到我门上来了,进门就一个劲地让他儿子叫叔叔,这可是破天荒第一回。

◎ 今年春节,叶家终于破天荒杀了年猪,人均比上年增收300多元。

[历史典故:破天荒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