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端午节祭拜屈原的故事【最新20篇】

人生的哲理有很多,需要我们自己慢慢体会。看幽默的小故事,体会人生的哲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端午节祭拜屈原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浏览

1229

作文

81

端午节纪念屈原优秀作文

全文共 924 字

+ 加入清单

大江东去浪淘尽,以发代笔留下千年壮举。

汨罗江边,残阳如血。一个高大的背影临风而立,矿野无边,孤怜而没落。蓦地,他仰天长叹"世人皆醉我独醒"只是心醉醉的心碎。犹记,那一刻抱石投江,哀伤犹如隔世。屈原为自己找到了归宿,为人民灵魂的觉醒与奋起现出了自己的生命!

倚望江水,耳畔仿佛传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呐喊!当纵身跳起的那一瞬间——雷为你而轰响、电为你而狂闪、江为你而咆哮……你没有泪水,没有拖泥带水,只有狂风、闪电、风暴般坚强的意志!你欲用自己单薄的生体去抵挡与唤醒无边的黑暗。但,失败了。而在你身后仍然有无数同你一样有着坚强意志的人,继你只后他们无不时时刻刻为着广大人民利益去与黑暗势力做着艰难的斗争。你手带刑具,颈系长链,脚套镣链,披散着头发,虽步行受限,担心早已随理想飞出九霄云外,飞到百姓的身边去了!你的感叹激起了世人奋起向上的波涛,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并没有忘记你,你的洒脱离去,给爱你的人留下了伤心与难过,他们将你去世的那一天叫做端午节,每年的那一天他们乘着龙舟用叶包上糯米煮好(粽子)撒到江里给鱼儿们吃,希望它们不要吞噬你的肉体。这个纪念活动一直流传到了今天,我们依然在执行着这项"使命"。

渐渐地人们将吃粽子抛粽子形成一种习俗,每到这一天吃完抛完粽子,人们都要赛龙舟,这意味着人们生活好了,千百年来中国无数爱国人士的愿望实现了,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和骄傲。可,回首在望,我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他?因为他跳江了。他为什么要跳江呢?因为他爱国,不希望看到国家的衰亡与百姓的痛苦,希望通过他这一跳唤起人们的无知。是啊!可现在的我们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那么我们要怎样去爱国呢?爱国是从心理发出实践于生活中的,不是一句口头禅,也不是看电影。爱国并非只是"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还有更多的是生活中的小事:礼貌待人使我们国家成为友谊之邦;团结奋进让我们国家战胜一个个大灾难。你捡起一片垃圾,我不破坏一片绿荫,这不都是热爱我们供用的家园——祖国吗?

端午节,在纪念屈原之后我们应当做点什么?学习屈原的精神,我们更要"爱国、明理、诚信。"

[端午节纪念屈原优秀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端午节的故事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姜英俊

端午节就要到了,每逢端午,人们总要赛龙舟,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说一个好听的故事

从前,大象长得圆滚滚的,短短的鼻子,绒球一样的小尾巴,就像是一个硕大的圆球,而且它的力气还很小。一天,一个叫“赛”的大象,出门到小河边找水喝,可是它太粗心了,居然没有发现潜藏在河里的鳄鱼,于是它刚把短鼻子伸进河水里,就被鳄鱼给结结实实地咬住了。就在这时,一个村民看见了,连忙找来了一条形状像龙一样的船,又找来了一条长绳,一头绑在船上,一头绑在大象的短尾巴上,然后用力地划呀划,可是鳄鱼还是没有松开嘴巴,于是他决定召集人们来赛龙舟,看看谁划得最快,然后就让这个人来拉这头大象。就这样经过激烈的比赛,人们如愿以偿,选出了划得最快的人,让他来拉大象,就这样大象的鼻子终于挣脱了鳄鱼的嘴巴,而且它的鼻子变长了,尾巴也变长了,而且它还变得力气很大了!从此这头大象一直保护人们的安全。

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要赛龙舟,慢慢的,它成为了端午节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年端午节作文200字:吊屈原赋

全文共 237 字

+ 加入清单

时近端午,怀君之德,故作此赋。

吊君博学,心忠楚国,忧赋离骚;文颂九章,辞怀九歌。吊君清高,不畏忠言,不惧强权;惟君独清,惟卿独醒。吊君仁义,心系百姓,胸怀天下;九死未悔,犹念庶民。吊君忠义,怒斥张仪,为谏怀王;王悲亦悲,国亡亦亡。吊君雅致,纫兰为佩,颂橘之德;朝饮坠露,夕餐落英。

悲哉!叹哉!灵修之浩荡,岂君之可救?民生之多艰,惟君可掩涕。众女谣涿,岂君心之可惩?皇舆败绩,真楚王之可恨!依彭咸之遗则,唯君之可为!

悲矣!叹矣!芰荷芙蓉,木兰秋菊,恰似君心,其柔之甚,洁之甚!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屈原爱国故事读后感作文

全文共 808 字

+ 加入清单

风中轻轻呜咽,月色淡然的寂寞暗暗褪去。

战国时代楚国臣子屈原,是个有胆识、有智慧、口才好、文章、作诗都很厉害的人。但是也因为他的天赋太好,遭到臣子靳尚的嫉妒。当他看到屈原,心中就怒火中烧,便在楚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王不能辨明是非,一气之下,把屈原赶出宫外,但屈原仍时时担心国家大事:新皇帝上任后,靳尚又搬弄是非,屈原又被赶出宫外,后来屈原就带着满腹的委屈抱着大石,跳入汨罗江中,结束了他的一生。

屈原的爱国事迹,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屈原虽然被小人污蔑,被赶出宫外,但他仍关心着国事,为国家操心,连死前的一分一秒,脑子离乡的也都是国事,我们很应该效法屈原的爱国精神。屈原把一生都献给了楚国皇帝,无怨无悔,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想屈原一样爱国,但是最少也不能做想靳尚一样的小人,到处污蔑,中伤别人。

爱国是很重要的,如果连国民都不爱国的话,国家就会变得四分五裂。同样的,我们在过团体生活的时候,听从组长的命令,积极地做好自己的事,像这种爱国也服从精神是我们一辈子都受用无穷得。

爱国有多重要?如果屈原和其他大臣一样,都不是爱过的好大臣,楚国就不可能和秦国成为当时的第一强国了。我们现在没有皇帝了,但是我们要如何做个爱国的好国民?我们出生的国家就是我们的家乡。爱护家乡不乱丢垃圾、不吸毒,使我们国家的治安变好,就会有许多观光客来游山玩水,是国家的风气变好,科技进步,自然而然就成为强盛的国家。

其实爱国的方法有很多,像我们虽然不能处理国家大事,但是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却很多!我们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来守护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现在,我们纪念爱国的屈原,因为我们不忘过去。我们不忘过去,所以我们腾飞,在纪念中,我们学会了坚强与独立;在纪念中,我们学会了反思与远眺;在纪念中,我们学会了沉痛和怀念。

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每个人不忘历史。我们心中都明白,纪念不是纯粹纪念,在纪念中,在一种回首和追思的过程中,我们会励精图治,依然接过手中飘飘的红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屈原发米的历史故事

全文共 496 字

+ 加入清单

一、历史典故

诗人屈原在幼年时期就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当时正逢连年饥荒,屈原家乡的百姓们吃不饱、穿不暖,时有沿街乞讨、啃树皮、食埃土者,幼小的屈原见之不禁伤心落泪。

一天,屈原家门前的大石头缝里突然流出了雪白的大米,百姓们见状,纷纷拿来碗瓢、布袋接米,将米背回了家。

不久,屈原的父亲便发现家中粮仓中的大米越来越少,他很是奇怪。

有一天夜里,他发现屈原正从粮仓里往外背米,便将屈原叫住,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屈原把家里的米灌进了石缝里。

父亲没有责备屈原,只是对他说:“咱家的米救不了多少穷人,如果你长大后做官,把楚国管理好,天下的穷人不就有饭吃了吗?”

自此屈原勤奋治学,成人后楚王得知他很有才能,便召他为官,管理国家大事。他为国、为民尽心尽力,被后世之人称颂,真正做到了由小善转为大善。

二、成长心语

屈原的悲天悯人情怀早已流传千古。他自幼怜悯他人,此乃小爱,乃人之常情的爱;而他后来的爱国情怀,乃大爱。孟子曾经说:“存其心,养其性。”意思是保存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我们生来便有一颗赤子之心,不沾俗尘,不染污土。佛语云:“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为他人奉献善心,为社会造福祉,他人和社会必定会以善回报于你。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端午节三年级作文小学作文之端午节的故事

全文共 622 字

+ 加入清单

如何让孩子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呢?首先,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其次,他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第三,端午的传统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等。

那么,谁是屈原呢?屈原啊,其实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好比现在政府部门的高官。他在当官的时候呢,主张举贤推能、富国强兵,建议联合齐国抵抗秦国,但他的主张遭到了其他高级官员的强烈反对,而且其他官员还给皇帝打小报告,诬陷屈原,最后屈原被停职隔离审查,最后被流放到偏远的地方去了。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初高中就会学习这些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首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身上绑着石头跳入汨罗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的平头百姓十分伤心,纷纷来到汨罗江边去吊念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尸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习俗作文3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端午节歌颂思念屈原弘扬爱国精神诗歌

全文共 229 字

+ 加入清单

又是一年艾草青青

时光悄悄走近端午

小儿手臂上的五彩丝线啊

爱国诗人的灵魂

在翩翩起舞

家家户户缠着米粽

遍地飘香喜气洋洋

不知有多少人

还能知晓当初

屈老夫子壮怀激烈

以身殉国魂归何处

人声鼎沸呐喊助威

百舸争流龙舟飞渡

此起彼伏里蕴含着

多少凄婉的楚辞歌赋

叹那楚君昏庸无度

亲小人远贤臣

拒听良言

将诗人远远的放逐

纵使有满腔热血奔涌

却是报国无门

悲愤难以倾诉

无奈国破家亡秦吞楚

五月五汨罗江

成为诗人爱国明志的归宿

佳节端午

这千载悠悠的习俗

不仅仅是我们怀念的节日

更是啊擂响我们

爱国斗志的铮铮战鼓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端午节纪念屈原600字

全文共 519 字

+ 加入清单

汨罗江边,披头散发,一代贤臣,置身潮水.

"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满载豪情欲报国,却郁郁不得志,君主无能,奸臣当道,如此的世风,怎能不让他痛心,为了区区楚地,他付出了所有,结果却不是他所预料的.

他的忠心,他的正直却将他推向了死亡.长叹息,止不住心中种种哀愁,黎民百姓,流离失所.紧紧的牵动着他的心弦,或许他的存在就是为了这个国家,为了楚地千千万万黎民.

他无法想通,为何楚王不相信他,为什么上天会这样对待楚人.一切的一切,都让他不理解.作为臣子,他明白自己的职责.他尊重自己的君王,从一开始的与楚王举杯论政,到最后纵身填汨罗江.

这期间,他经历的太多,曾经某个时候,楚王懂他,信任他,而如今,一切都已成了飘渺的回忆,他不在是楚王的宠臣,不在是三闾大夫,为了他的国人,他终于遭到了放逐.

也许他说的对,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身上的灰尘.为了不让自己洁白的身体不受到尘世的的染及,他选择了逃避.

当他抱着那块石头,他犹豫了,他真的就能放弃楚地千万黎民吗?反复间,那千古忠臣的身影一点点消失在汨罗江面.江水依旧那样的流,而他去了哪里?可能成了江鱼的食物,可能置身于污泥.

待后世之人,千种猜测,犹为笑谈.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古今中外励志名人经典小故事:屈原在山洞里读书

全文共 568 字

+ 加入清单

在长江三峡的巫峡和西陵峡之间,有一座名叫秭归的县城。这里就是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

屈原自幼聪明好学,在学堂里深得老师的赏识。可有一段时间,他放学后经常迟迟不回家。家里人问他缘故,他总是神秘地笑笑说:“我现在谁也不告诉。你们放心吧,反正我不会去干坏事的。”

屈原的姐姐女媭心里仍不踏实。这天,她在放学前先赶到学校,当屈原背完晚书走出校门时,便悄悄地跟在了后面,一直跟到了后山坡的一个山洞里。

这山洞可真美!婀娜多姿的石柱、石笋和石钟乳,在虚无缥缈的雾气中亭亭玉立。晶莹闪亮的水滴顺着石钟乳尖,一滴一滴地慢慢坠落,叮咚之声,犹如珠落银盘。

屈原在泉边一块青石上坐了下来,随手掏出一卷竹简,低声吟咏起来。

女媭站在洞口默默地倾听着。她仿佛跟着弟弟一起,一会儿来到了洞庭湖畔的渔翁、蚕女中间,一会儿又来到了九嶷山上的樵夫、猎人中间……直到夜幕降临,洞内一片朦胧时,她才轻轻地喊了一声:“弟弟”。

“谁?”屈原猛一怔。当他瞪大眼睛,看清是自己亲爱的姐姐站在洞口时,连忙笑吟吟地迎上前去:“姐姐,我读的都是咱们楚国的民歌,美极啦!

可是,老师不许我们在学校里读它,没办法,我就……”

“那也得对家里说一声啊。”女媭只责备了一句,便拉着弟弟的手一块儿走出了山洞。

屈原在山洞里读书的事很快就传开了。他死后,故乡人民为了纪念他,就把后山的这座山洞取名为“读书洞”。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屈原爱国的故事

全文共 1251 字

+ 加入清单

屈原一生都奉献在改革上。屈原从小就怀着振兴楚国的远大志向。他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塾馆教育,饱览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诗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屈原爱国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而且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愤怒,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

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百姓的心中。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雄黄酒: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爱国活动

鱼甲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另一说是鱼就看不出来了,屈原就能吃到了)。一位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有些地区,则在端午节在门上插菖蒲和艾草,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解毒的功用。

不过,关于这项艾习俗的起源,民间则有一种说法。插菖蒲,艾草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麽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难。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屈原爱国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屈原的故事

全文共 852 字

+ 加入清单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在秦国被押了一年多,追捕了回去,没有多久就死在秦国。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秦国欺负,死在外头,心里很不平。特别是屈原,更是气愤。他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他们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他们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秦国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

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儿能不亡国呢?大王,你想想这叫什么话!”楚顷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挤出去,简直气疯了。

他到了湘南以后,经常在汨罗江(在今湖南省东北部,汨音mì)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诗歌。

附近的庄稼人知道他是一个爱国的大臣,都挺同情他。这时候,有一个经常在汨罗江上打鱼的渔父,很佩服屈原的为人,但就是不赞成他那愁闷的样子。有一天,屈原在江边遇见渔父。渔父对屈原说:“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么会弄到这等地步呢?”屈原说:“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个干净人;将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我被赶到这儿来了。”

渔父不以为然地说:“既然您觉得别人都是肮脏的,就不该自鸣清高;既然别人喝醉了,那么您何必独自清醒呢!”屈原反对说:“我听人说过,刚洗头的总要把帽子弹弹,刚洗澡的人总是喜欢掸掸衣上的灰尘。我宁愿跳进江心,埋在鱼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净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脏。”

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活着,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终于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附近的庄稼人,得到这个信儿,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儿有屈原的影儿。大伙儿在汨罗江上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渔父很难受,他对着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

后来就有了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节气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二年级端午节和粽子的故事

全文共 764 字

+ 加入清单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山东农村老家过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实际上头天晚上就做好了。家乡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乡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数用苇子叶做,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还用竹筒做,我们家乡除用苇子叶外,还用类似薄罗叶那样的粽子叶做,且两个粽子对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见。家乡农村人过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没说纪念什么,只是学校的老师说是纪念屈原投汨罗江,更没人去考证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劝谏,还是和楚怀王的后宫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袄扔”,那时人穷,没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单衣和棉袄两者之间选择。就是说,过了端午节,就可完全脱掉棉袄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赶到远处的山野,去采苗高叶壮的艾蒿,回来后就插在门框上。据说可避邪。实际上是,家中有人得个疮疖什么的疾病,就把那干过后的艾叶采下来,揉成一个个圆锥型的小团,用香点着,让艾烟来熏患部,在中医学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晒干,拧成“烟绳”,夏天用来熏蚊子,因为那时多数人家没有蚊帐。没有象四川人在端午节扎艾狗挂在门上,是为了让张献忠识别是穷人家,起义军不杀。

三是扎五丝。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丝线拧成一股细绳,捆在手脖、脚脖上,据说可以辟邪保平安。刚扎上的时候,色彩很鲜艳。时间一长,被水湿了,掉了颜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鲜了。五丝不能随意剪掉,必须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据说可以变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锄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里面装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里刨回来晒干的。那时一种长在沙地里的草,根部象个黑色的枣核,用手掰开,里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这时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来抢去嬉闹调情。家乡的习惯是,戴着香囊,不能去瓜地,说一去就把瓜给轰了,光开花不结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端午节歌颂思念屈原弘扬爱国精神诗歌

全文共 505 字

+ 加入清单

一天又一天

不知不觉的又是端午节

不知不觉的又是怀念屈原的日子

采一把艾香抱一包粽子

艾香浓浓的勾起我对你的爱

粽子鼓鼓囊囊的包裹着

我对你深深的情

远去的是一个节日

留下的是记忆的爱

一年又一年

不变的是一个端午节

不变的是我对你的思念

五千年的历史随着我的思念远去

远去的不是历史

而是一个民族魂

一种不屈不挠民族精神

端午节想你

我把一首诗歌鸣唱

我把一个故事传诵

有水的地方就有古乐龙舟

有人地方就有醉人的艾香

就有甜蜜的粽子

你一口我一口

甜了我饱了你远离了他

屈子颂

掬一捧汨罗水,

她甘甜清凉,

溢满粽香。

生生不息的龙子龙孙,

聚拢在端午时光,

祭奠不朽的屈子,

到处是凝泪的面庞。

手捧滚烫的角粽,

包进去的是一腔悲壮!

掬一捧汨罗水,

她醇如琼浆;

柔似雄黄,

那是诗人屈子留下的华美篇章。

刚直不阿的屈子,

忧国忧民的屈子,

你的眼里充满了悲伤,

你的《离骚》演奏出唯美绝唱;

你的《天问》和《橘颂》,

你的《九歌》与《九章》,

都是文学史上非凡的标榜!

奔流不息的汨罗江,

在中华大地上荡气回肠,

深吟浅唱的汨罗江,

你接纳了数不清的角粽,

你承载了道不尽的画舫,

不知道,

你能否让屈子的心,

不再哀伤?

拿起笔吧,

让屈子的情感穿越时空,

引领我们奔向希望,

在诗人的节日里,

尽情张显诗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端午节的由来的故事作文

全文共 635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风俗。但你知道端午节是怎样来的吗?你又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吗?那么,下面就让我来说说端午节的故事吧!

要说端午节,我们就要从一个伟大的人物屈原说起。屈原是我国古代楚国的一位大夫,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当时深受楚王的信任。后来,楚国逐渐衰落,又受到强大的秦国的侵犯,人民生活非常的艰难,国家有随时被灭的危险。屈原非常焦虑,不断向楚王献计、献策,希望楚王能够接纳自己建议,实现楚国的强大,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但是,屈原建议威胁到了一些楚国官员和贵族的利益,他们就排挤屈原;而昏庸的楚王不但没有接受屈原的建议,反而逐渐疏远屈原,直至到后来将屈原赶出了朝廷。屈原日夜忧国忧民,但是,他的理想确始终无法实现,无奈之下,在农历五月初五那天,屈原怀着悲愤的心情投进了汨罗江自尽了。楚国人民听的屈原投江自尽的消息都很悲痛,他们为了保护屈原的尸体不被江中的怪物和鱼虾吃掉,就用糯米做成了粽子撒在江中,想以此封住怪物和鱼虾的嘴,保护屈原的尸体不被吃掉。

后来,人民为了纪念屈原,就把这种活动保留了下了,只是把往江里撒粽子,改成了吃粽子,久而久之,这就成了一种习俗,那就是端午节吃粽子。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

其实,当时的粽子只是用糯米做成的,后来,人们在里面加入了红枣、蔗糖等食品,让粽子变得更加可口。到了现代,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富有,粽子的品种也越来越丰富,粽子就成了人们的一种美味的食物。但,无论何时,人们吃粽子是都不会忘记屈原。

[端午节的由来的故事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端午节纪念屈原600字

全文共 910 字

+ 加入清单

大江东去浪淘尽,以发代笔留下千年壮举。

汨罗江边,残阳如血。一个高大的背影临风而立,矿野无边,孤怜而没落。蓦地,他仰天长叹“世人皆醉我独醒”只是心醉醉的心碎。犹记,那一刻抱石投江,哀伤犹如隔世。屈原为自己找到了归宿,为人民灵魂的觉醒与奋起现出了自己的生命!

倚望江水,耳畔仿佛传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呐喊!当纵身跳起的那一瞬间——雷为你而轰响、电为你而狂闪、江为你而咆哮……你没有泪水,没有拖泥带水,只有狂风、闪电、风暴般坚强的意志!你欲用自己单薄的生体去抵挡与唤醒无边的黑暗。但,失败了。而在你身后仍然有无数同你一样有着坚强意志的人,继你只后他们无不时时刻刻为着广大人民利益去与黑暗势力做着艰难的斗争。你手带刑具,颈系长链,脚套镣链,披散着头发,虽步行受限,担心早已随理想飞出九霄云外,飞到百姓的身边去了!你的感叹激起了世人奋起向上的波涛,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并没有忘记你,你的洒脱离去,给爱你的人留下了伤心与难过,他们将你去世的那一天叫做端午节,每年的那一天他们乘着龙舟用叶包上糯米煮好(粽子)撒到江里给鱼儿们吃,希望它们不要吞噬你的肉体。这个纪念活动一直流传到了今天,我们依然在执行着这项“使命”。

渐渐地人们将吃粽子抛粽子形成一种习俗,每到这一天吃完抛完粽子,人们都要赛龙舟,这意味着人们生活好了,千百年来中国无数爱国人士的愿望实现了,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和骄傲。可,回首在望,我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他?因为他跳江了。他为什么要跳江呢?因为他爱国,不希望看到国家的衰亡与百姓的痛苦,希望通过他这一跳唤起人们的无知。是啊!可现在的我们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那么我们要怎样去爱国呢?爱国是从心理发出实践于生活中的,不是一句口头禅,也不是看电影。爱国并非只是“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还有的是生活中的小事:礼貌待人使我们国家成为友谊之邦;团结奋进让我们国家战胜一个个大灾难。你捡起一片垃圾,我不破坏一片绿荫,这不都是热爱我们供用的家园——祖国吗?

端午节,在纪念屈原之后我们应当做点什么?学习屈原的精神,我们更要“爱国、明理、诚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端午节纪念屈原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的来历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据记载,公元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却无能无力,他心如刀割,于五月初五投汩罗江而死。两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传统节日——端午节。大家包粽子,赛龙舟,用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是一首关于端午节的儿歌,每当小朋友唱起这儿歌时,人们就知道端午节要来临了,

一转眼,端午节来临了,一大早起来。吃过早饭后,就匆匆忙忙地出门去看赛龙舟了。刚来天鹅湖只见从远处划来了十几条龙船。龙船偏长细窄。龙头有黑.灰.红等颜色。很快,比赛开始了。选手们争先恐后,不甘落后。观众们也在一旁加油鼓颈。就要接近终点了,选手们敲锣打鼓,唱着打油诗。到终点了,来自荔湾区的选手获胜了。接着就是最有趣的“抢鸭子”游戏了。资助方和一些好事的富人不许多鸭子仍进水中。选手们从船上跳进水里抓鸭子,抓到的归自己。围观的观众也不甘落后,纷纷跳进水中。场面一片混乱......

比赛结束了,我回到家中,吃着香喷喷的粽子,一家人说说笑笑,开心极了!端午节也将随着笑声一直留传下去,成为全世界人民的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端午节念屈原的作文

全文共 1010 字

+ 加入清单

社稷依明主,贤臣在,明君远。奸臣的陷害,王君的昏庸,百姓的疾苦,楚国的危在旦夕,这一切都是你不可挽回,力挽狂澜亦不可得。独立汨罗江畔,士大夫在低诉看滔滔江水,诉说自己的爱国忠情,诉说自己的报国之志.你纵身一跳勾画出了最美的曲线.你选择了与日月争辉,同时你也选择了让后世的我们无比痛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你的壮志.忠诚为国,造福百姓。“举世皆浊,惟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这是他的心,这是一颗饱受折磨,无可奈何的疲惫之心.

你曾多少次携长剑,为楚王进谏,却一次次地被旧贵族所排挤,淹涕叹息,仰天长问,你又能奈何?

汨罗江畔,留下你那忧郁的足迹,你已随着时间流逝,但是,你那不屈不挠的精神永远驻足在我们的心中。

屈原,你留下了自己的味道----旷达,不畏生死!

屈原,

空气开始凝固,风欲呼未能。

你最终还是来到了汨罗江岸,颜色憔悴,形如枯槁,

你的心在滴血,不平的遭遇,不公的诽谤,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你最终选择了与日月争光。

用尽力气,抹不去的你悲伤的回忆。你——屈原,楚怀王左徒,天下几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当年,你是多么地精明能干,你是多么地擅长言辞,你又是多么地明于治乱。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以小人之语谤君子之为,他们以小人之言嫉君子之才。于是,你,被疏远了。

在寂寞的风中,你在行走,伴随着也的灵魂。你赋《离骚》,还记得那雄言豪:“亦于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众女疾余之峨嵋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是的,没想到当年大名鼎鼎的出国大夫,最后却一败涂地。

风,还是很寂寞,在云中翻过的是月的清波。

你正道直行,你尽智竭忠,但你终日被谤,你心里怎能无悔无恨呢?

理智是冰冷的慰藉。

你最终选择了与汨罗江共存亡。这一天你出现在了汨罗江口,颜色憔悴,形如枯槁。就连渔夫都能看得出你心中那颗不悦的锦囊。但他诧异地问你为何出现在此时,你终于道出了心中的那些不快:“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你宁愿付长流而葬于江鱼腹中,也不愿意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

这就是你,大地坚持的自豪的脊梁。你,就在这一年的这一天,纵身一跃,以转瞬即逝的生命表达了对楚王的憎,又以高尚的情操表达了对楚国的爱。

你的选择是明智的,既然匆匆地来,为何不能匆匆地走。你实现了心中的那个伟大的梦想,即使你成为鱼腹中的佳肴,你也要与楚国永远在一起,永远不分离。

沉沦的光明中,灼灼生辉的只有这汨罗江中一颗不屈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屈原和伍子胥带来端午的故事

全文共 4462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的起源很早,夏朝的历法夏历中已经有五月五日的记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夏小正》)五月是毒月,因为端午后天气转热,而端午这一天是阳气最盛的一天,所以要蓄药以辟除毒气。《大戴礼》也说:“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兰是兰草,要用兰草熬成的汤药浴。

到了战国时期,以苏州为中心的江浙一带,开始在端午节这一天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他的父亲伍奢是楚平王太子的太傅。少傅费无忌在楚平王面前进太子的谗言,伍奢挺身而出,为并无罪过的太子辩护。楚平王大怒,囚禁伍奢做人质,让他把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员招来,想一并杀害。伍尚应召而来,和父亲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杀害,伍员不甘引颈受戮,开始了逃亡的漫漫长途。先投奔已经逃到宋国的太子,又和太子一起逃亡到郑国,太子被郑国诛杀,伍子胥继续向吴国逃亡。在吴楚边境,伍子胥被楚兵追赶到江边,江上有一渔父渡伍子胥过江。伍子胥解下价值百金的佩剑,感谢渔父的救命之恩,哪知渔父不屑一顾,说:“楚国悬赏,抓到伍子胥的人,赐粟五万石,封爵。我连这都看不上,哪里会要你仅仅价值百金的佩剑!”伍子胥最终逃亡到吴国,归附了吴王僚。

伍子胥和屈原:两个人的端午

# 昭关前的伍子胥。右为东皋公,中为与伍子胥长相接近的皇甫讷。一夜白头的伍子胥,正是在此二人的帮助下方才逃出关去。

吴楚交兵,伍子胥极力劝说吴王僚攻打楚国,公子光却说:“伍子胥的父兄都被楚国杀了,伍子胥只不过是想报私仇,而不是真的为吴国着想,不能听信他的话。”伍子胥因此知道公子光有异志,就进献了一个著名的刺客专诸给公子光。公子光趁吴王僚出兵伐楚,国内空虚的时候,宴请吴王僚。席间公子光借故离席,专诸把匕首藏在鱼腹中,端到吴王僚面前,刺死了吴王僚,专诸也被吴王僚左右杀死。公子光趁机派伏兵杀尽吴王僚的随从,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

此时,楚平王已死,楚昭王即位。伍子胥率吴兵攻入楚国都城,伍子胥“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这就是著名的“鞭尸”的来历。

伍子胥报了杀父兄之仇,了却了一生最大的心愿,一心一意地辅佐吴王阖闾,吴国的国力逐渐壮大起来,雄霸一方。

其后吴越争霸,伍子胥辅佐吴王阖庐伐越,阖庐被越军射中手指而死,死前含恨叮嘱儿子夫差毋忘父仇。三年后夫差大败越王勾践,勾践携妻赴吴国为人质。大臣文种和范蠡设计贿赂吴国的太宰伯嚭,伯嚭在夫差面前构陷伍子胥,并促使夫差赦免了勾践。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最终于公元前473年伐吴,彻底灭了吴国。吴王夫差自杀而死,自杀的时候蒙着面孔,说:我没有脸去见伍子胥啊——此前数年,夫差听信伯嚭的谗言,“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这又是一个著名的故事。不知为什么,古人的行为中总是蕴含着一种极端的美感——子胥大笑曰:“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伍子胥愤激到要把眼睛挖出来,置吴东门上,幸灾乐祸地观看越兵的入城式。至今苏州尚存胥门。伍子胥的临终遗愿大大激怒了夫差,“王愠曰:‘孤不使大夫得有见也。’乃使取申胥之尸,盛以鸱夷,而投之于江。”(《国语·吴语》)申胥即伍子胥。鸱夷,马革或牛革做的袋子。夫差把伍子胥装进“鸱夷”,压上石头,投到江里,让他永远浮不上来,作为对伍子胥临终遗愿的报复。没想到伍子胥一言成谶,夫差被勾践生擒,不能忍辱,遂蒙面而死。

伍子胥死时,是公元前484年左右,比屈原死年(约公元前278年)早了二百多年。“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史记·伍子胥列传》)民间传说伍子胥被投江的这一天即为农历五月五日。《荆楚岁时记》载:“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则明确载明东吴之俗,端午是纪念伍子胥而非屈原。

伍子胥之后二百余年,屈原几乎重复了伍子胥的命运。

屈原名平,时任楚怀王的左徒。《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了屈原第一次被放逐的经历: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屈原博闻强志,既能治乱,与楚怀王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又辞令娴熟,接待宾客,应对诸侯,井井有条,楚怀王非常信任他。上官大夫嫉妒屈原,向楚怀王进谗言说:“大王让屈原发令,大家都知道,每一令出,屈原都自居为自己的功劳,以为非他不能为,哪里把大王您放在眼里。”楚怀王大怒,不仅疏远了屈原,而且把屈原放逐到国都之外。屈原痛恨楚怀王偏听偏信,受谗言的蒙蔽,容不下自己这个方正之人,日夜忧愁幽思,写下了长达375句,2500字的抒情长诗《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慨叹,响彻了两千年中国文学史。

其后,日益偃蹇的国事已与屈原无关。楚怀王轻信了秦国的邀请,前往秦国,在拒绝了秦国要求割地的胁迫之后,死在秦国。顷襄王即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屈原在放逐期间,仍然眷恋故国,心系怀王,几年间写下了大量诗篇,希望怀王终有所悟,重新把自己招回身边。这些诗篇传到了令尹子兰耳中,子兰大怒,指使上官大夫又向顷襄王进谗言,顷襄王“怒而迁之”,再一次放逐屈原。这一次把屈原放逐到了更远的江南。

伍子胥和屈原:两个人的端午

# 陈洪绶《屈子行吟图》。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详细记载了屈原之死: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汨罗以死。

这是《史记》中最著名,最感人的记事之一。屈原披发在汨罗江畔行吟,放逐的日子使他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问他:“你就是三闾大夫吗?怎么落到了这个地步?”屈原回答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所以被放逐了。”渔父说:“圣人不会被万物凝滞,而能够与世相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着潮流而推波助澜?众人皆醉,何不一起吃酒糟喝薄酒?为什么怀瑾握瑜,保持高尚清白的节操,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回答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冠上的灰尘,刚沐浴过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灰尘,谁能以清净之身,去忍受肮脏的东西污染呢!我宁愿投入长流不息的水中,葬身鱼腹,又怎么能够以清白纯洁的品行,而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写完《怀沙》的绝笔之赋,抱着一块石头投汨罗以死。

屈原死的这一天,也是五月初五。

伍子胥和屈原的死法相同,即“定杀”之刑。《睡虎地秦简》释义为“生定杀水中之谓也”,活生生地投到水中溺死,又称“沉河”,“沉渊”。只不过伍子胥是尸体被吴王夫差施了“定杀”之刑,而屈原,是自己给自己施了“定杀”之刑。

性格激愤的伍子胥,死后还要把眼珠挖出来看吴国之亡。而屈原却是绝望之后自沉于江,水波柔和地接纳了他,抚慰着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一颗心。质本洁来还洁去;水是清洁的,洗净他肉体的同时,也和他清洁的灵魂融为了一体。连尸体都不给世人看,因为世人是肮脏的。“逝者如斯夫”,水流的无常,映照出他的悲观主义。自比“香草美人”的屈原,在汨罗江的清清江水中,顾影自怜,高标自许,终于安静了下来。

五月五日,端午纪念的两大主角——伍子胥和屈原——一为叛国者,一为流亡者。伍子胥先叛楚国,后叛吴国(剜眼以观吴国之亡),在无家可归,朝廷执行不义的前提下,伍子胥两次叛国;屈原在政治抱负不得舒展,反而被馋的情势下,写下大量以高洁自许的篇章,暗示了朝廷的昏罔和小人得道的现实,从而遭到了两次放逐。和专制国家的意识形态相左,这两个国家的敌人却得到了民间的一致怀念,以至于两千多年来端午的传统从未中绝。这是一个深刻的提示:端午从来是民间的节日,只要专制尚未根除,它就永远不可能被官方意识形态所称许,更不会进入官方节日的谱系。恰恰相反,端午是民间对专制和国家强权的强烈抗议,在一年一度的浩大怀念中,这两个叛国者和流亡者身上,寄托着中国民间的全部心事。1925年鲁迅先生慨叹中国一向就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端午恰恰是最大规模的对国家叛徒的抚哭。

端午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异类,一个孤例: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所有这些节日,形式和内容都高度统一,数千年如一日,从未割裂;只有端午,在今天蜕变成了单纯的粽子节和龙舟节,核心价值消散了,形式取代了内容。人们在吃粽子的时候,仅仅想起了一个图腾化的会写诗的骚客,同时还在担心自己吃到的是不是假冒伪劣的黑粽子。民间的怀念遭遇了国家意识形态的改写,甚至连“民间”这个词都被缩略为一系列风俗和乡间小调的集合体。

伍子胥和屈原,借助于端午这一民间的盛大节日,完成了对身体媚术的最后逃离。“结微情以陈辞兮,矫以遗夫美人。昔君与我成言兮,曰黄昏以为期”(《九章·抽思》);“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离骚》);“日月忽其不湮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尽管屈原这些表达对楚怀王怨望的辞句被孙次舟和闻一多理解为“文学弄臣”,甚至由此判定屈原的同性恋者身份,但是,汨罗江畔的“定杀”,毕竟洗净了曾经被污染的躯体。同时,屈原用“浮江淮而入海兮,从子胥而自适”(《悲回风》)的诗句,向死于同一日的伍子胥表达了追随和致敬之情。

可惜,在伍子胥和屈原死后两千余年,端午精神彻底失落了,刚强、激愤、清洁的端午精神让位于身体媚术的大行其道,世间只余端午其形,而无端午其神了。只有当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的时候,人们才想起来端午原来是起源于中国的古老节日。但是,所谓“抢救端午”无非是和四大发明如出一辙的阿Q心理,端午精神反而更符合韩国精神——韩国精神中的刚强,韩国精神中自尊、知耻、忘我、利他的春秋人格,韩国精神中不向国家强权低头,对强权的清算,不正是端午精神的最好继承吗?而中国呢?居然有专家建议政府出面和韩国联合申遗,这是对端午这一节日“民间性”的极大讽刺,“国家形象”成为“抢救端午”的惟一诉求。在这一争夺战中,没有人去追究端午精神到底是什么,狭隘民族主义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代言人——反讽的是,却并不被国家意识形态所接纳,同时,反向地又是端午精神“民间性”的雄辩证明。

端午精神这样的本土精神资源,就像它的两个非凡代表一样,遭到的同样是被放逐的命运。

伍子胥和屈原,斯人已矣,魂兮已不再归来。端午以及附丽于它的端午精神亦复如此,魂兮也已不再归来。如果不能归来,那就彻底地消亡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

全文共 124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百姓的心中。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而且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愤怒,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百姓的心中。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雄黄酒: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鱼甲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另一说是鱼就看不出来了,屈原就能吃到了)。

一位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有些地区,则在端午节在门上插菖蒲和艾草,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解毒的功用。

不过,关于这项艾习俗的起源,民间则有一种说法。插菖蒲,艾草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麽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难。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端午节的故事作文300字

全文共 279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准备到了,满大街都是粽子飘香的味道。那么端午节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端午节是纪念一个人的。这个人叫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者,眼看自己的国家灭亡了,伤心过度,就来到汨罗江边,发出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投江自杀。人们听说屈原投江了,都跑到江边,往江水里仍许多粽子,以免江里的鱼把屈原的尸体给吃了。

因为这一天是初五,“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我听大人们说本来端午节国家不放假的,但是可恶的韩国居然说是他们的节日,所以说端午节放假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纪念屈原_过端午节的作文500字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诸说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伟大,诗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