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怀念鲁迅先生六年级作文实用四篇 作文素材【汇编20篇】

浏览

2594

作文

215

鲁迅先生的回信

全文共 1471 字

+ 加入清单

自“跨时空信箱”问世以来,不少人给古人或未来的人写信,也得到了回复。前不久,我也“赶时髦”,给鲁迅先生去了封信,他也给我回了信。怎么样?羡慕吧。加急,我现在就把这回信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来,接着!

马君:

你好,来信已收到,心中感慨万千。广平、秋白等一干人都已收到了后世的许多的信件,只我没有,据广平的后世笔友讲,你们那世纪的学生们无不恨我,因为我的作品给了你们许多不必的负担,为此我感到遗憾。国文教育要和时代俱进,我这年代和你们那个不同的,它把我推上文坛,也就是写了些发泄内心想法和寄托望、怒、嘲的文句。你们那时候进步了、发达了,国文水平也高了,就该把重心放到你们那个当时的作品中去,就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一面说,学学古人是可以的,必是中华千年文化扔不得,但也不需抱着“之乎者也”和“良心发现”、“增加勇气”不放,不然就与孔乙己无异了。

后有精通时事的,给广平写信说有许多学生因学业负担重而跳楼、溺水。我想你不是的,因为你心平气和地和我谈文章的事,我也就放心了。《藤野先生》中的“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那个什么“日暮里”、“水户”是否寄托了那些感情,我可以告诉你是没有的。那文章中有一些爱国情调但主要是思念,赞扬严九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并对我的关心,以及对那些学术有态度的精神,至于作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和悲哀,自然是没有的,而你们照这样去讲,照那样去背,我想和你们的“客观效果大于主观意图。”有合吧,虽然我现在还不能理解什么是“客观”及“主观”但大概的是清楚一些的。譬如《红楼梦》,我看曹先生就是个换个说法的记述其家与旁的几个院落的兴衰罢了,我们研究它,最好从文学价值、思想内涵和其中体现的处事原则、人事近况入手,至于哪个人物、哪个东西指代什么什么人是怎么来的,怎么死的,我觉得毫无意义的,你们的“红学”我们是没有的,虽然读《红楼梦》的有不少,但没有弄到那么偏去的。你须告诉那些文人,不要做些无用功,因为一部作品,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那是争不完的。至于究竟《红楼梦》为何而作的,收他们给曹先生去信就可以了。

你大约的确读了许多书,也包括我的东西,但我还是希望你读一些先古时期的名作、巨着和你们同一时代的作品,万不可精研我们一时的东西,因为历史的缘由,我们的文章、诗歌及小说,只属于这一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的时期,而你们的东西才属于你们,先人的伟大作品才属于整个历史。同时,你也要读些外国的东西,因为毕竟人家发达,我们要效国藩先生之“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你们那时也许中国强大了,外国人不敢轻视我们了,但我们若想在民族竞争中不败,就必须接受外来的事物,丰富大脑,开阔视野,不断创新,才可国富民强,再现盛唐大业。

而除国文,你也要学学处文、理化、史地,从你的信中我觉得你是较喜爱文学的,但搞文学也要有其它领域的东西做基础才行,只凭文字而空写作,是成不了大业的,所以,你们提倡的“全面发展”我认为是对的,你也要按其章法学习,来获大绩。

我不知你的信在开头“您好”后为什么又起一段来写,也许是你们那时的格式,也有可能是你们先生教的必须这么写,在生活中就不必如此了,何必如此呆板、格式化呢?语言是发展的,所以在考试中一个样,出了考题就变了,在用对、用准、对方明白的基础上应是放开胆子,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能拘于应试的形式,否则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会造成思想僵化,成为一个闰土及孔乙己,所以,以后再来信,要打破形式,写出自己的风格来。

我尽量的说话让你明白,于是用了许多没用过的词,句之法,但愿能看懂,在此祝健康,学业有成,为国效力。

此致

敬礼

鲁迅

xx年xx月xx日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我认识的鲁迅先生

全文共 2799 字

+ 加入清单

伴随着鲁迅先生的作品,一同凝望逝去的历史,解读上个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同时在成长中,不断剖析自我个体的生命存在,这已是我们见证深刻的必修课,而且势必仍将持续下去,成为我们灵魂深处不可磨灭的永恒。有人说:鲁迅是一个难以表述的存在,走进他的内心深处,是相当困难的,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使得后人在接近的时候,常常会陷入表述的尴尬。但对于我们而言,从学者抑或评论家的角度去品味、体会,实在是被置入另一种无地的尴尬中,我只能记下那些在我的成长中慢慢风化却又自信弥坚的感想,来告慰先生的伟大,以及见证一些……

田园牧歌中的现实主义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最早时读到的先生的作品,幽默、诙谐、妙趣横生,那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黄蜂、叫天子以及人形的何首乌,还有长妈妈讲的有关赤练蛇、美女蛇的故事,都曾引起儿时最远最深的遐想,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恰似那时的心境。文章天成,如同园中的草木,枝叶繁茂,尽皆奇花异草,随手摘取。这种以孩童的眼光来观察事物,使之形成一种张力,令人目不暇接。《故乡》里的闰土是经常盼望突然来临的远客,带着故乡的趣事,捕鸟、拾贝壳、守西瓜地,以及如歌吟般的“一轮金黄的圆月”所照亮的美丽的世界。还有《社戏》,那么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兀自划了船去看戏,“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散发出来的清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见望的山庄,和咿咿呀呀地旦角的哼唱,归来时偷煮豆的欢晌,都成为我们回忆中的美景。

鲁迅以他特有的细腻的笔触为许多年后中国的孩子勾勒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童年图景,却以自我的孤独实践、审识了所谓的原乡情调,这种怀旧中隐藏的对现实的思考是更为深刻的历史使命感与生命剖析,这是我很久以后再读先生作品的体会,继而颠覆了置于一个时期和年龄的思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之中少有的童话般的文字,也使之成为儿童教育中的经典读物。百草园中的草木鸟兽、三味书屋里的摇头晃脑,都以一种幽默的笔调来调节给人的目不暇接的紧张感,这些都在文末“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的感慨中结束,给人一种回忆的阶段性与模糊感,带着无法挽回的忧伤继续行走,在回望与现实中,反而更突显了生命存在悲哀,这种悲哀正是鲁迅思想中有关“中间物”的体现,他是一个“感得全人间世,而同时领会天国之极乐和地狱之大苦恼”的博大的诗人,不承认历史发展,社会形态,他拒绝了永恒,否定了历史社会生命的“凝固”与“不朽”,制造了空前的现实感与孤立姿态,这种“中间”的论调使对于百草园、三味书屋的回忆与现实产生一种巨大的隔膜,把人置于虚无的境界,推向绝望的极致。

《呐喊》小说之一《故乡》将虚构作者与现实结合,令人不得不怀疑作者与小说人物的统一性,浓郁、强烈的抒情性,使这首“还乡诗”塑造了童话般的抒情世界。在所谓的“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建构模式中,田园牧歌的情感也在闰土的一声”老爷”中彻底破灭,“我”的再次离去与闰土的离去是相互见证与背离的。鲁迅是真正透彻了解农民的心灵的作家,这种隐含在文字中的对农民个体生命意识的描写正是于悄无声息中洞穿,而这又是于平静中对现实的毁灭性的认识,在人们被乡村美丽深深打动的同时,不得不直视现实。《故乡》比起古典文学构筑的童话世界更富于现代性,它是描写无暇的童话世界中被毁灭的悲哀,他“描写现实世界与童年经历的分裂对立,表现在现实世界中童年的纯粹而美丽的童话般世界的崩坏与堕落,以及那个为‘一轮金黄的圆月’所照亮的想象世界的歌吟般的追寻”,实际上是引导人们的目光投入更深沉与痛苦的现实。乡村是没有陌生人的世界,与《祝福》、《社戏》中的“我”一样,鲁迅却正是从一个陌生人的视角来发现、观察“陌生化”的“故乡”的,它是对现实的一种永恒的拯救,关照现实对立的想象,以田园牧歌的笔调上位于这种自己身处其间却又终是孤独的陌生,极其高超的寄托了自己的现实主义精神。这种现实主义,不同于直接的白描,正是童话般的想象世界加深了现实的深重性。“幻景”与”现实”混沌一片,从“离乡”到“作怀乡梦”,“我现在的故事”始终在“心理的回乡”与“现实的回乡”所构成的张力中展开,而且必然是一个“幻景”与”现实”相互剥离的过程,剥离的痛苦与“金黄的圆月”相映成辉,是折射后更为苦痛的现实。

中学语文课本里的《社戏》并非原文的全部,而这种删节或许正引导和规定了更多的人对小说原作的理解,它在我们的记忆中展现的只是一幅精妙绝伦的江南小镇风物图,秀美的景致、豆麦的清香、淳朴的民俗以及一大群天真质朴的孩子,足以让人产生某种幻觉。但一联系前文“我”两次看京戏的情景,就完全不是一种印象了。戏院里“咚咚惶惶之灾”,由板凳“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工具”,带着这些小说前半部分留下的奇特而沉重的印象来重读我们早已读熟的文章,不得不有新的感觉感受,新的发现及新的眼光。再回忆鲁迅写在赵庄的看戏,竟至于如此的烦闷,其意并不在“戏”或“看戏”本身,而是来折射自己内心的世界,通过这些“看戏”过程中不同寻常的感觉感受,使人体会到一种精神的扩张、霸占,对个体生命的挤兑、迫压使人产生甚至于生命的威胁感,实在是与后面的清闲不可比拟的。然而这种同现,正是产生了无法超越、剥离的负罪感与现实体验,以儿童视角描绘的鲁镇的田园牧歌的生活,在此时已消失殆尽,留下的,只是心中无尽的伤痕与莫名的惋惜,鲁迅同样是以陌生化的视角来建构整篇小说的,前面删节的部分是于现实中的陌生,无法融入现实的体验,而后面则是一直以一种腼腆的姿态来回报当地不同人的相同热情,同样没能沉于“故乡”中,于是鲁迅思想的“中间物”的意象跃然纸上,这种回望与展现都不能完成的中间性,是作品中的“我”与作者的再度结合,从而在更深沉次上体现了现实主义。

钱理群在剖析鲁迅的思想时曾指出鲁迅作为现实主义者,最根本的含义,在于他彻底地屏弃了一切关于绝对,关于至善至美,对于全面而无弊端,关于永恒的乌托邦的神话与幻觉世界,杜绝一切精神逃薮,只给人们留下唯一的选择——正视现实、人生的不完美、缺陷、速朽,并从这种正视中,杀出一条生路。对于故乡的回忆,无论是真实的散文的语言,抑或自叙式的小说笔调,鲁迅都带有原乡情调似的追述展示绝对澄澈的世界,这种童话般的生活作为永恒的乌托邦的幻觉于不真实中表现无法企及的现实的悲哀。陌生化的视角,不是简单的怀乡和描述,而是更突显了屹立于“故乡”中的外乡人形象,这种无家可归的绝望的苍凉,构成了鲁迅极其作品“荒凉感”的另一个侧面,那些田园牧歌实际上是现实的坟墓中葬送了现实,田园牧歌对于鲁迅自我只是回忆中爱的体验,却又背道而驰。鲁迅自己曾说“爱之转而畏惧于爱,最终逃避爱”,这些有关爱的回忆,造成一种距离感,可以使他摆脱爱的重压,更投入的反对现实。

“爱是奢侈品,在这样的人间”,先生正是于这样的彷徨的无地中以最深刻忧患的灵魂建构起一座丰碑,在田园牧歌中践行现实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六年级变形记单元作文素材

全文共 573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几点咯?妈妈和爸爸怎么还不叫我起床,上学要迟到了。睁开眼睛,却发现这一切不是往常的样子,我的床,书柜,书桌……都消失了,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布满垃圾的小巷,而我成了这里唯一的一盏路灯。

一开始,我并不相信自己变成了一盏路灯,想要伸伸手,看看自己能不能动。可像被定了身似的,根本动不了。我这才相信自己真的变成了一盏路灯了,我看了看自己的身体。只见上面涂满了黄色的油漆。身上却贴了一些破烂不堪的的广告传单,头上的灯泡也不知道是是哪家的熊孩子打碎了一颗。

一转眼就到了深夜,我是十分害怕黑,我发出微弱的光芒,站在路边,我已经累的精疲力尽了,要知道一直站在一个地方不动的滋味,有多痛苦。而且站着非常无聊。

突然。一个戴着黑帽子的男人从小巷里跑了过去。后面紧跟着一个阿姨,大喊着:“强盗啊,偷钱包啦。”阿姨紧紧地跟着小偷。此时的我多么想变回人形,去好好收拾一下小偷。眼看小偷就要往我这边跑来了,我却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小偷抢走阿姨的钱。“作为小巷里唯一的路灯,我决定要帮阿姨做点什么”对了,这么黑的夜晚小偷会不会怕鬼,我使劲全身力气发出来光芒,一闪一闪的,还有咯吱咯吱的响声,十分可怕的样子。小偷直接丢下钱包,吓得大喊:“我以后再也不敢抢劫了。老天啊,放过我吧”我用尽了所有力量,一下倒在了地上。

醒来,发现一切又恢复了原样,还是那样熟悉的床,书桌、书柜……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六年级怀念过去300字作文

全文共 282 字

+ 加入清单

独自一人,走在街上,抬头望着天边的夕阳,影子被拉得长长的,显得有些寂寞。望着渺渺几人的大街,望着身边匆匆赶回家的人们。寂寞已成习惯,失望已成自然。当心里的第一束希望的光芒来临,继而又被遮盖。又是一个人,又是一个人独自过生日。几年了,何曾享受到过有家人的温暖?

当父母的电话打来,我总是满怀希望;放下电话,却是满脸的失望。我好怀念,好怀念当初一家人过得温馨的日子。可是,这已成为过去。我应该想到的:即使这个过去又重新来临,但也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无忧无虑了——我,被学习沉重的负担压着;父母,又被全家人的经济生活所困扰。

啊!我多么希望回到过去。

[六年级怀念过去300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曹聚仁与鲁迅的“懂得”

全文共 733 字

+ 加入清单

曹聚仁鲁迅曾有过这样的对话:“为您写传我肯定不是最适当的人,因为我不姓许。”鲁迅听后哈哈大笑:“就凭你这句话,你是懂得我的人。”

一句“你是懂得我的人”,可看出两人非同一般的关系。就是这位自称“不是最适当的人”,于1956年在香港写成并出版了《鲁迅评传》。

在民国历史上,像曹聚仁与鲁迅之间这样互相“懂得”的人,还有很多。

1939年夏,19岁的汪曾祺怀揣着已读了多遍的《沈从文小说选》,顺利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关于个中缘由,他后来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好像命中注定要当沈从文先生的学生……”从此以后,汪曾祺就在老师的帮助下一步步走上文坛,而后成为“京派小说”的领军人物。

他是最懂沈从文的人,在行军过程中,只带了沈从文的书,只想听这个人说话。而沈从文在向文艺界推荐这位学生的作品时,也总是说:“他的小说写得比我好。”

丰子恺崇拜李叔同,两人的师徒之情天高地厚。1918年李叔同出家做了和尚,而为了回报恩师对他的培育和引领,丰子恺用自己的画笔、46年的时间和一段坎坷艰危的道路,实现了一个宏大的誓愿,这就是直到现在还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六集《护生画集》。丰子恺懂得李叔同。所以,有生死之约,一个写,一个画,后来李叔同仙逝,剩下的一个,继续画。

国学大师陈寅恪晚年在病榻上将编定的著作整理出版全权授予学生蒋天枢。这被后辈学人视为他一生学问事业的“性命之托”。蒋天枢是懂得陈寅恪的人,他也值得这种信赖。1958年,他在其履历表“主要社会关系”一栏中写道:“陈寅恪,69岁,师生关系,无党派……”这在当时来说,是冒着很大风险的。

文人之间的“懂得”是一种千古知己的情怀,是一种“斯世同怀视之”的默契,如清风之于明月,虽无形,却自有一股清辉耀人寰。

有人懂得是一种幸福,能懂得别人是一种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亲切的怀念六年级小学生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暑假我们一家人回到我的故乡——广西梧州的一个小县。故乡四周有好几汪绿水萦绕,高耸入云的山峰直把人看得眼花缭乱,不远处传来鸟的鸣叫声和溪水的急流声。

我们要走一条蜿蜒又泥泞的山路,足足走了35分钟,累得我们气喘吁吁,休息了一会儿,我们便出发了,终于到了我们梦寐以求的地方——婆婆家。婆婆见到我们真是开心得不得了,她和爸爸妈妈聊聊天,我则和表妹一起去外面玩,表妹轻轻地牵着我的手去了一棵大樟树旁,她让我站着别动,自己去找同伴来。说完,她撒腿就跑。

四周无人,静悄悄的,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我的心里有一种奇妙的感觉。这棵樟树体形庞大,叶子茂盛,还有两个树洞,树洞可以相通,它的树杆粗得至少要十个小朋友才能把它围起。樟树旁还有一条小溪,小溪清澈见底,溪边有几个人在洗衣。

在夏天这么炎热的天气里,孩子们喜欢在树底下捉迷藏,我也不例外!我和表妹也玩躲猫猫,还有一些顽皮的小孩子扒光了衣服在河里游泳嬉戏。到了晚上,樟树下就更热闹非凡了。有的在乘凉;有的在讲故事;有的也出来散散步。

现在回城市了,但那个樟树底下的故事还在持续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怀念鲁迅

全文共 1005 字

+ 加入清单

他是一个文化战士,不知怎么想起他来,或是时常在想起,而这一刻有点淡忘才又记下来。

他不鲁,也没有鲁家人,好像绍兴姓鲁的也不太见到,更为现实的是他可以在任何方面都作出杰出的成就,比如医学,他就学得很不错,如果让他学外文,他也绝对是一个领军人物,哪怕学其它的专业,凭他的聪明,完全都能胜任且独树一帜,但他更为不鲁地选择了文学,更为睿智地发现了我们国民的劣根,他在百姓头上当头棒喝,还摩挲两下,说:你该醒醒了!

这是鲁迅,我思想中的鲁迅,穷尽一生的心血只为敲响警钟,让人看到不只有眼前的幸福和快乐、黑暗和无奈,更有心的追求、灵的栖息。倘若鲁迅活到现在,如果他还有一个非常善于思考的头脑,他又该说些什么呢?是歌颂?是批判?是揭露?还是像芸芸步他后尘的杂家们一样,来一些对时代的呻吟之语。我想如果他确是鲁迅,他确仍能发表自己的作品,定会给我们一个大大的惊讶和震动,这种惊讶与震动就像几十年前他给以国人的警示一样,就像他的《狂人日记》对于中国的震撼,就像他的《野草》燃烧起的熊熊烈焰一样。只是我们已经不能知道那会是怎样的一些作品,会是如何地启迪人的心智,现在社会的人群都无法给我们一个这样的答案。

鲁迅是什么?他已幻化为一种精神,在不少人心目中那种刚正不阿、鞭笞时代的勇士。但鲁迅还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脱离不了现实的人,他只是将自己的全部激情熔铸到了他的文字当中。他要生病,他也要逃离,他也要为生计谋,他也要在社会百姓中寻找自己的一个定位。但他始终有一个不变的理念:明辨真理与谬误、善美与恶丑。什么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和头脑,如果他现在仍能思考,同样会以这样的标准去衡量、去发现、去呐喊,绝不会让不堪的事实腐蚀人们生的斗志、真的追求。

如果他是一个只能在旧社会叫嚣的呐喊者,那么他就不会有世界文豪的地位,如果说其他的文豪在用文字展现他们的才华、构画社会的立体图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那么他则是剖开了胸膛,用自己全部的心和血,画出一个个人们尚不能表达、却又渴望理解的符号,他是真正的智者、明者。

后来者,用他所创的杂文、所用的笔法也为发扬他的精神继续努力着,他们继续着呐喊,但他们不可能达到鲁迅那样的高度,不仅是因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还因为他所用的思想,那不是用表象的东西所能替代的,即使到了现在,他是不会固步自封的。他的“迅”在于真正的与时俱进,更在于最直接地揭示人最本质的、最隐含的东西。

想他的时候,是因为我们需要有擦亮眼睛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怀念鲁迅

全文共 1409 字

+ 加入清单

偶然翻看一封为细看过的邀请函,上面印着一些名人给往届获奖者颁奖的照片,下面注着“全国政协委员,鲁迅之子周海英”“全国政协委员,老舍之子舒乙”的注释。我脑子里立刻闪现出“我姥爷他姓毕”。

不错的,我们祖上也曾阔过!

记得小仲马在写《茶花女》时,隐去真实姓名为了“吃到自己够的苹果”而非站在父亲大仲马的肩头。也记得牛顿在发现力学三定律并将其成功推广到空间之后,曾这样肯定他的先驱第谷:“我之所以看得更远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实对于实力很强,对我们有大影响的前辈来说,抛开其成就,自己创立一份事业是一种勇气,如小仲马。但往往过于耀眼伟大的前辈我们无法避开,这就需要一份虔诚与尊重,如牛顿。但如果将前辈的名字当作一种荣誉称号堂而皇之地大声叫出来,我不得不说:“我也姓赵”,不知他们敢不敢说“比秀才长三辈”。

那么,秀才说:“你也配姓赵!”

我不由得愈加佩服先生了,先生能在我气得无话可说时说出一针见血的话。更重要的,毛主席说过“:鲁迅有最硬的骨头!”

就是在那个遥远的1936年,至今已近七十三年,先生病逝。那长衫,那头发,那方脸,那浓眉,拿着烟,个子只有一米五八的先生,在青年的热血沸腾,群情激昂中,离开了人世。

先生在短暂的五十五年里,还要除却幼时或儿时的懵懂,在仅有的几十年,始终关注国运民生。先生自己从不会承认在关注大事,改变命运。他只认为是一介布衣,教书匠而已。

先生的散文读来深沉,那是一个漂泊的人对乡土、对童年的追忆与依恋,乌篷船,罗汉豆,纸风筝,闰土,在安详中有着对岁月流逝的依稀伤感,对物事人非的无可奈何。

先生的杂文读来犀利,那是一个“铁屋子”里“醒着的人”,向世界发出的呐喊。有人认为他过于刻薄,可他的刻薄,是基于对群众的同情,对国运的担忧,对“哀其不幸,怒气不争”的完美诠释。先生不怨世,因而杂文便无恶意的嘲讽。

可是,就有人说先生“过时了”,高中语文课本要删去部分鲁迅文章,换为金庸小说的节选,不敢比较文学价值的孰高孰下,单是先生作品的深刻,作文背后做人的虔诚与真诚,对民生的关切,对社会的关注,对于现代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常人或常文难以望其项背的。也有人说“太难了”,论的文章深晦难讲,对于一般老师是个挑战,我想不是“太难了”而是“太对了”,因为先生对自我,对国民性,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使得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惰性”、“奴性”、“愚昧”、“麻木”、“怯懦”、“巧滑”、“中庸”、“投机”、“残忍”、“虚伪”、“吹牛”、“撒谎”、“健忘、“盲从”、“自欺欺人”、“粉饰太平”、“怯于外斗而勇于内争”、“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自我劣根的展露是需要勇气的,而老师这一高尚的职业更需要一份自我剖析的清醒与诚恳。

10月19日,先生离开了我们,尽管这之后,仍有千千万万的人仍然在瞒和骗中如鱼得水或挣扎不已,但先生的作品,先生的思想却也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而这千千万万的人,正要“去上那光明与希望的长途”。

无幸与先生晤面,时间与空间都太远,而在这半尺方的语文课本里,我看到了一个江南才子的傲骨铮铮。我愿追随先生的足迹,说真话,做真人。

我的语文老师曾这样说:

“在中学课本中,鲁迅的文章是选得最多的,有太多的理由这样做。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拥有鲁迅是幸运的,他让我们清醒;在我们这个年代,拥有鲁迅是幸福的,他让我们成熟。鲁迅的文章,永远值得一读再度。”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怀念曾经的我们六年级毕业作文

全文共 678 字

+ 加入清单

一起走过的日子,弹指一挥间。我们还有一年的时间就快要结束小学生活了。

回首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就像一部小说,有波澜,也有平静,有开端,也有高潮。

跨进小学大门,我们相识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相知了。我们从一个天真懵懂的小孩子,变成了一名小学生。五年的时光匆匆离去,还有一年,就这么短暂的一年,转眼间我将要离开我最最亲爱的母校。在这几年中我们有过酸甜与苦辣,在这几年中我们有过喜怒与哀乐,母校啊!你让我们懂得怎样做人,入学时,我们就像一颗小树苗,你将我们培育成了一个个健康、懂事的少年,母校,是您给予我们了精神财富,还有一年,我们就要离开你了……

在这小学的美好时光里,有无数事情令我终身难忘。

记得四年级时,我们去了素质教育基地去军训,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天,但同学们都吃了不少的苦,所谓的“酸·甜·苦·辣”可都在这五天中表现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军训中,我体验到了什么是生活,体验到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在这几年中,给了我下了一个快乐的童年,留给了我纯真的微笑。

那些年,我们曾数过无数星星。

那些年,我们曾一起努力过。

那些年,我们曾嬉戏过。

那些年,我们经历了“风风雨雨”

如今,还有一年我们将要分离了。

如今,还有一年我们将不能去那个熟悉的班级。

如今,还有一年我们将不能团结一致。

还有一年我们要在此道别。

那熟悉的班级,便会成为我们的过去。

那些年的回忆,将会成为终身的难忘。

那些年的相伴,将会成为终身的回忆。

那些年,一起走过的道路。

那些年,一起努力过的成绩。

那些年,我们那可爱的玩笑。

那些年,我们那可爱的故事。

那些年,我们亲爱的死党们。

[怀念曾经的我们六年级毕业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鲁迅致藤野先生的一封信

全文共 645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藤野先生

您好!

我与您已阔别整整二十年了,我多年以来十分怀念远在日本海东岸的恩师,想必您的身体还安好吧?由于琐事烦扰,一直没有时间给您写,还请先生见谅。

当年因为我觉得中国是个弱国,犹如一个身患各种痼疾的中年病人,内忧外患,被称为“东亚病夫”;仅凭医术是无法治愈她的顽疾的,我由衷地意识到振奋民族精神势在燃眉,故而回国弃医从文了。由于当时的情形实在不便对您直说,所以在离开仙台前夕向您撒了谎,您应该不会责怪我吧!

您没有民族偏见,使您在学生会干事写匿名信向我寻衅时为我解围;您治学态度严谨,是您为我细心地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您以宽大的胸怀、公正的态度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您对我极大的关心和鼓励始终激励着我前进,您的谆谆教诲我时刻铭记在心间。您是令我终生感激的恩师,您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

早年我在东京的时候就下定了救国救民的坚定决心,我剪掉了辫子,并用一首诗抒写我的志向:“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如今我一展抱负的时候到了,我决心和我的同道们一起奋力呐喊,推广新文化运动,以寸笔为匕首投枪直刺反动势力的心窝。为了救国救民的光荣使命在黑暗中战斗!尽管有很多反动军阀和御用文人指责我、批评我、攻击我、迫害我,但我身后却有亿万爱国青年和人民大众支持我、拥护我、爱戴我、敬重我,所以我决心“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希望您一定理解我这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您现在过得还好吗?您的学术成果一定很丰硕了吧!

再次向您表示敬意。

弟子周树人敬上

民国十四年十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我的偶像是鲁迅先生作文

全文共 1559 字

+ 加入清单

我早已过了崇拜偶像的年纪了。我在青少年时代,也没有当过追星族,但对我的成长影响特别大,以之为楷模,类似于美国人所说的“my hero”的人物,当然是有的。我在文章中从不掩饰我对鲁迅的推崇,某些作风、经历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鲁迅,例如疾恶如仇的性格、不留情面的文风、组织鲁迅著作电子化工程、建立第一个鲁迅网页乃至最终由学科学出身变成自由撰稿人,都能让支持我的人赞我有鲁迅遗风,让反对我的人骂我是鲁迅遗孽。现在鲁迅已不像十几、二十年前那么神圣,且大有被人打倒再踏上几脚永世不得翻身之势,被人说像鲁迅未必都是恭维,有时倒是嘲笑乃至鄙夷了。但是如果说我是在有意学鲁迅,却也不是,无非是因为自小喜读鲁迅文章,以后也不曾远离过,第一次上美国大学图书馆,借回来的是几本鲁迅作品集,到现在身边也少不了一张鲁迅文集的光盘,如此熏陶之下,难免潜移默化受其影响。我几年前写的《我的经典》一文中,对此已总结得很好:“对这套中国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在初中、高中、大学时代和现在不同的时候读,总能有新的感受;在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来读,滋味也不会相同,所以也就可以时时、不停地读下去。先生所教给我的,并非人生观——我觉得人生观是应该靠自己去领悟的,无人可教──而是更为实际的东西,教我为人,教我处世,教我作文,甚至也教我写诗。我对现代诗歌的最初的感悟,就是在把《野草》反反复复读了无数遍、自然而然地记住了其中的每一句话所以不必再读以后所得来的。”

在此只简单说说我的一些新感受。鲁迅文章的矛头所指,向来被认为是针对中国的所谓国民劣根性,他本人也如此认为,但我在国外生活多年之后所获得的感想却是,鲁迅所深刻揭露的,其实是一些人性的普遍弱点,并非中国人所特有,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读了《阿Q正传》之后曾说过法国大革命时也有阿Q,就是这个意思。在这样的解读下,使鲁迅的作品具有了“世界性”。我从前更喜欢鲁迅早期那些批判中国历史和国民劣根性的杂文,现在却更喜欢他晚期那些抨击现实中具体的人和事,却又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时评”了,因为据我的体会,发一些高论做所谓“宏大叙述”要比做点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揭露容易得多,有的人可以把全体中国人骂得狗血喷头却决不敢去具体得罪某个人。现在捧胡适、骂鲁迅已成时髦,对那些没有读过几篇鲁迅文章就敢对鲁迅说三道四的人,我已不再像从前那么愤怒,有点“人不知而不愠”的意思了,但对那些借骂鲁迅抬高自己的“青年导师”们,我仍然喜欢狠狠剥下其画皮,对这些人,我有一句话相赠:“捧胡多为伪君子,骂鲁必是真小人。”

我的性格早已成熟,文风也已定型,所以在为人处世、作文写诗方面,鲁迅已不可能对我产生新的影响。不过从鲁迅那里,我仍然能够吸取力量。几年来由于打击伪科学、揭露学术腐败,我天天都遭受攻击、谩骂,有时便如此自嘲:伟大如鲁迅者尚且难免生前死后都饱受诬蔑,何况我等凡人?既然被人当成是鲁迅遗孽,那么如此享受鲁迅待遇也算是“罪有应得”,何须多虑?用鲁迅年轻时候的话说,是:“内既坚实,则外界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种恶口,当亦如秋风一吹,青蝇绝响。”经常有人问我:看到了中国学术界这么多黑暗,我的揭露又收效甚微,感不感到绝望呢?我的回答是:我从来不抱有希望,所以也不感到绝望。想想鲁迅已如此深刻地看透了中国社会,却又在绝望中作战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那么我不抱希望的战斗却又轻松得多了。

这种力量,并不仅仅来自于鲁迅的文章。如果在中国有哪个地方能称得上我的圣地的话,那就是上海的鲁迅墓。从1986年初夏到今年晚春,我去拜谒过五次,每次去时自身的处境不同,内心则一。在寂寥之中与先生相对,能最强烈地感受到什么叫薪尽火传,精神不死。2001年第四次去拜谒时,诌了一首诗,就拿来做为结尾吧:

魔怪千年吞赤子,

先生至死舞青锋。

遗言一个无饶恕,

扼腕坟前誓叩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致鲁迅先生的一封信

全文共 1062 字

+ 加入清单

敬爱的鲁迅先生

您好!

您好!

我们正在学一篇课文叫做《一面》里面写的是您,不知道您还记不记得那一次下雨,在内山书店里,有一个年轻人想买你的书,你以一元钱卖给他两本书,你那本不要钱,还有一本是《毁灭》,他叫阿累。他没有丢您的脸,因为您,他走上了文学的道路,因为您,是他有活下去的勇气。虽然,我没有见过您,却能从文章中读出您一定是一个为工作勤勤恳恳的人,为了工作,为了革命事业您奉献了您的一生,把所有的心血,青春投入到工作里。因为您的忘我牺牲的精神,您流芳百世,后人有永远记住了您,以您为榜样。

您的反封建思想和忧国忧民的感情我极为认同,我也很赞赏你那颗强烈得有些偏执的愤世嫉俗之心。对你提出“医人不如医心”这个观点感到惊讶与佩服!

您倡导了新文学革命运动,而且是一个立场坚定的新民主主义者。虽然文学革命之路很不好走,一不小心就会被逮捕,甚至被杀头,但鲁迅先生您却义无反顾地坚持走下去了,一点悔意也没有,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革命精神!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您连自己的生命也不顾了。记得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讲述了一个受迫害的“狂人”无论看什么书都写着“吃人”两个血红大字等等,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这篇小说还是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不论是语言还是思想,都堪称“伟大”!为五四文坛带来了一场雷雨,为许多文人带来了勇气,为读者的思想带来了革命性的解放!这是多么让人兴奋的事啊!

当别人还在封建思想压迫下等待死亡的时候,您却挺身而出,为一个民族的苏醒而奋斗。我无法揣测您心里到底包容了多少。但至少,您早已把中华民族包容在心里。您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对未来的启迪。您用心灵的制剂来唤醒一个个被麻醉的人。您虽然饱经风霜、苦难,却依然追随光明、追随未来。您化身为一名战士,用笔作枪杆,向意识上的敌人开枪。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被唤醒,您用特殊的人格魅力,开辟了新的道路,来拯救民族。您不愧是我们中国的“民族魂!”您在中华历史上,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如今,革命事业解放了,我们跨入了21世纪的现代社会,世界在发展,祖国儿女在大步前进,现在克隆技术蒸蒸日上,神州10号欲欲待发,纳米技术,电子眼,或许您还不懂,但是我会在梦里告诉您的,保准您听了也惊奇世界进步得如此之快,您听了,一定也会乐得合不拢嘴。

你的精神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们这一代青少年,我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继承和发扬你身上所具有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时时为他人着想,为社会着想。努力学习长大了为社会,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祝你在极乐世界得到永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致鲁迅先生的一封信

全文共 448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鲁迅先生

我怀着非常崇敬的心情给你写这封,因为昨夜我破天荒地梦见了你。第二天醒来,回忆梦境,纵观现在社会现实,有几句话想与地下的你说说。

那个特殊的年代,铸造了特殊的你,虽然你没有手拿刀枪在前沿阵地上冲锋,但敌人却因的一篇篇犀利文章而闻风丧胆,因此,你手中的笔,是刺向敌人心脏的利刃。有人说:鲁迅是个社会批判家,他的文章是攻击时弊的,什么时候时弊消亡了,鲁迅的文章也就失去了现实针对性,仅存留其历史文献价值。

果真如此,事隔70多年后,你及你的文章从人们的记忆中渐渐消失了,当然了,在歌舞旌平的年代,谁又会惦记起一个穷酸的文人呢?

古今大小人物,被影视剧作家们拍了又翻拍,演绎了又演绎,唯有你笔下的闰土、阿Q、祥林嫂及你,却很少在银屏上露脸(或者说没有),是这些题材太单调而无人出资,可是只要上过初中的人,都认得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的。是你的才华太高无人敢动,还是文人相文人相轻,我用你的一句话:“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度中国人的。”这当真是文人的悲哀么。

因此,我就想,当初你为何弃医从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走近鲁迅先生

全文共 908 字

+ 加入清单

“浙江是中国人杰地灵的省区.”“浙江大学是中国的一所名牌大学.”“杭州的西湖是中国古代诗歌描写最多的湖”……“好了,既然有这么多诱惑人的地方,我就去杭州的浙江大学留学吧!”5个月后我走进了杭州.

其实我心里还有另一个选择杭州留学的特别理由,那就是———杭州离绍兴不远,而绍兴是我最喜爱的中国作家鲁迅的故乡,在那儿我可以饱览鲁迅故居、三味书屋和百草园.

到中国的第四天,我就迫不及待想去看看盼望已久的圣地,凭着我的竭力介绍,一些本不愿去的朋友也与我一同前往了.

吃午饭的小饭馆离鲁迅故居虽说不远,但10分钟的路程却走得很辛苦.太阳一直在分分秒秒地盯着我们,晒得我们真头疼.买了票我们就一头扎进纪念堂去了.里边也很热,但挂着许多照片和立着的两座鲁迅和藤野先生的雕像把我们给吸引住了,暂时忘却了燥热.不少情况我们在鲁汶大学已经知道,可是在真实的场景中去了解、感受鲁迅先生还是第一次;再说有不少情况确实鲜为人知,因此收获不小.走过热闹的鲁迅路,再穿一条弯弯曲曲的幽巷到了三味书屋.我们对鲁迅先生描写的三味书屋已经模糊了,但是脑子里还留着一个印象:那就是三味书屋的匾和画着的那只肥大的梅花鹿.然而这也与眼前所见不一样了,匾上的字黯然失色,梅花鹿也不知上哪了,满屋的浮尘犹如蒙住了记忆,鲁迅孩提时代摇头晃脑的读书模样也若有若无了,我真的有点奇怪,怎么到了三味书屋反倒离鲁迅先生远了?幸而还有个百草园,它在鲁迅笔下可远比三味书屋更有趣味.可惜我们看到的百草园,好像许久没人精心照管,花儿和树木,杂乱生长,那些有无限趣味的油蛉、蜈蚣、蟋蟀们不见了,吃了能成仙的何首乌也不知去向,幸亏竖着的一块牌子上还写着一些与鲁迅先生描写的百草园有关的事,让我们还能依稀找出一两样原先的痕迹.不变的是百草园依旧充满野气,鲁迅小时候听长妈妈讲的美女蛇会不会显现还真让我紧张了一阵.这倒是在欧洲怎么看这文章都感受不出来的情景.

我在去百草园、三味书屋求“实”的过程中,其实并没有远离鲁迅先生,虽然近百年的沧桑使原来的景致发生了变化,但鲁迅先生求知的渴望,作品中显现的求实作风,却让我坚定了在浙江大学这所有着“求是”风格的学校里求知的决心.

[走近鲁迅先生作文大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六年级快乐的暑假作文500字素材

全文共 600 字

+ 加入清单

放假了!这天我们来到了美丽的沙湖。沙湖,不明思议是有沙有湖的,那里也是鸟的天堂。

来到售票口,就发现沙湖的大门和别处的不同。沙湖这个地方的鸟很多,所以大门的形状是模仿白天鹅的。但仔细一看,白天鹅的三根羽毛十分像“沙”字中的三点水,而两只眼睛和长长的鹅颈作为“沙”字中的“少”,而售票口的整体形状是模仿“湖”字的。这就是简单而又赋有沙湖中许多元素的大门。为了纪念这独特的大门,我们一家在那里合了影。

沙湖的湖是聚集鸟最多的地方。湖中的芦苇呈翠绿色,芦苇丛中有许多鸟儿筑巢在这儿生活。呀!那里有一只黑天鹅。它全身羽毛亮黑,但鲜红的嘴巴又异常夺目。它是那么的优雅,悠然自得。我拔下离我最近这从芦苇的叶子。学者天鹅的叫声,让它注意到我,然后把新鲜的芦苇叶投到水里喂它。它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然后仰起头来看着我。它真是可爱极了。我手脚并用,像猴子一样费了牛劲爬到岸边,想伸手摸摸它那光滑的羽毛,没想到它却很快的游走了。原先黑天鹅也是有警惕心理的呀!但是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来到岸边,只是有点遗憾没有触摸到它那光滑的羽毛。

沙湖的沙子虽然不及响沙湾的沙子那么细腻,那么柔滑。但它有自己的独特。因为沙湖的沙子是四面环水的,就像金黄色的奶油面包似的。我还在那里买了一幅美丽的沙画留做纪念。

该回去了,树上的麻雀叽叽喳喳的歌唱着属于它们自己的歌曲,路边的花朵开的是那么的红艳。我对着它们笑,好像它们也在回应我。沙湖之旅结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我眼中的鲁迅先生

全文共 1225 字

+ 加入清单

在漫长的暗夜里,先生是一位孤独而执着的行者,他在最深刻的孤独里产生了最伟大的思想。----我眼中的鲁迅先生。

鲁迅,一个从1918年一直辉煌至今的名字,可是,又有谁真正懂得先生的内心,谁真正了解先生那曾在风雨中飘摇的灵魂故园?

鲁迅,原名周树人,他的祖父是清朝的翰林,由于祖上的荣耀,整个大家族都很看重教育,鲁迅因此从小的时候就被送入学堂读书,三味书屋就是他幼时读书的见证。幼时的鲁迅曾如此向教书的先生提问,难道读书就是为了求取功名?就是考取了功名我照样也无法改变这个社会的黑暗啊?!教书先生无以为答,只一声叹息……后来,祖父在朝廷被害入狱,父亲因过度操劳也患病死去,家道因此中落。幼时的鲁迅就看多了别人的冷眼,听多了别人的冷语。即使族人,也多是嫌贫爱富,所谓今时不同往日,言语表情行动也多有厌弃。幼时的鲁迅就饱尝了人世间的冷暖,拯救民族于危患的想法也在他的头脑中萌芽……

及至先生长大,先生几经周折,先是东渡日本,希望学医以拯救国人。后来,先生猛然意识到国人思想的麻木与冷漠才是更可怕,更可悲的,于是弃医从文。也就是从那时起,一代文学巨匠逐步成长与辉煌起来了。

时至今日,先生在文坛的影响仍然被认为是巨大的而且无可替代的。在我的印象中,先生仿佛一册线装的古书,古朴而不失淡雅,极具内涵又有厚重的质感。细细想来,先生的一生真可谓钢铁的一生。试想,整个社会熙攘喧闹且为一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小人所操纵,假如很多人都热衷于奸佞小人式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那么,我们所敬爱的先生又怎么能不陷入“惯于长夜过春时”的孤独与迷惘?与社会格格不入,先生没有选择自己与哪个畸形的社会相介入,而是选择了一条与黑暗抗衡的思想之途。一枝笔,几叶纸,一枝纸烟成了先生战斗的武器,先生为之奋斗一生也未曾怨悔。因为先生面对周围污浊的空气的确出离地愤怒了!眉头紧锁,先生低吟“怒向刀丛觅小诗”;头发直立,先生高呼“我以我血荐轩辕”。无情地揭露丑恶的梦魇,先生尽力去唤醒那些精神缺钙的懵懂民众;身无媚骨,先生有着一颗坚毅的灵魂。

难以想象,一个民族的思想的转变该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情。但是,先生一生选定了一个目标就矢志不渝地去做了。无微不至地关心青年一代,担心有的青年会退化成“虫豸”,说明先生刚硬躯壳里有着一颗柔情的心灵;面对一些卑鄙文人的流言蜚语,先生又从来睥睨视之,不屑置辩。正所谓“阳春之曲,和者必寡”,先生的身影从人群中掠过,人群中总会惊起恐惧的尖叫和愤怒。

故园遭侵,先生几度呐喊;国家危亡,先生几度彷徨。先生思维依然缜密,先生的文笔依然犀利,先生的思想穿越了时光的隧道,使得一切世俗的假恶丑变得脆弱无比,就像黑暗见不得光明一样不堪一击!

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

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先生的早逝令人倍感惋惜,身披写着“民族魂”的五星红旗,先生走得很是从容……

先生所处的阴霾岁月已然逝去,但先生的事迹与思想依然在三味书屋被人讲述,在百草园与人聆听,在咸亨酒店引人无尽回味与陶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鲁迅先生

全文共 448 字

+ 加入清单

每当听到这样一个名字,心中都会涌起一阵冲动,对他这个一般人无法用双眼看透的人,只有敬佩与爱戴,他用手中的笔写下一本本巨着,用文字与反动派做斗争,他就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中国的骄傲,中国白话文小说之祖——鲁迅先生

在反动派逼迫下,他写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人们散失信心时,他写下“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当别人空耗时间时,他写下“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许广平赞赏他“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就如臧克家说的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

他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他活着的日子,有数不胜数的人因为他的关心而有信念活下去。

他关心过许许多多与他毫无关系的落魄青年,关心过不计其数的失败者,他的生命好似就是为了帮助他人而存在,虽然没有回报,虽然没有好处,但他仍然数十年如一日的帮助他人,关心他人,这是比助人为乐还要高上几个等级的精神。

现在,鲁迅先生虽然已经不在了,但他的精神却永世长存、流芳百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我的心愿六年级优秀作文素材

全文共 562 字

+ 加入清单

没有伟大的愿望,就没有伟大的天才。

——巴尔扎克

我的心愿是能当上一名探索星空的天文学家,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妙。我的这个心愿,是由一时的想法萌生的。

在一个星光熠熠的夜晚,我站在窗前,迷人的薰衣草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我仰望星空,一轮明月挂在夜空,洒下无限清辉。在月亮的周围,还有一些错综交替的小星星,就好像月亮姐姐在和小星星们嬉戏、打闹,多么美丽的画面啊!我不禁遐想“月球上冷吗?有人类生活吗?有植物吗……”无数个问题在我脑海中闪现。从此以后,我就养成了每天站在窗前观察夜空的习惯,看着每天都在变化的夜空,我对天文产生的兴趣就愈发浓厚,想当一名天文学家的心愿就在那时坚定了下来。

为了达到这个心愿,就必须向目标发起挑战。努力学习,让自己的知识更加全面,特别是多看一些有关天文方面的书籍,了解神秘的宇宙,探索神秘的宇宙世界。不断的阅读天文方面的书籍,我的兴趣越来越浓厚。父母发现我喜爱天文学以后,更是买来很多天文学方面的书籍,我的天文知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了更好的观察星空,爸爸给我买了一台天文望远镜,这使我的知识和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心愿是理想,心愿是行动,心愿是永远坚持不懈和披荆斩棘,心愿也是成功后的泪水伴着欣喜。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的这个心愿一定会发芽、长叶、开花,最终长出累累硕果,实现我的天文学家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议论文作文素材.鲁迅为国弃医从文

全文共 225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的黑暗年代,鲁迅抱着医学救国的热情东渡日本留学。当他从电影中看到中国人被日寇砍头示众、周围却挤满了看到同胞被害而麻木不仁的人群的情景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为不幸的。他毅然弃医从文,立志用手中的笔来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的灵魂。

分析:个人的理想重要还是民族的振兴重要?鲁迅选择了后者。在那风雨如磐暗故园的时代,这样的选择又是何等伟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走近鲁迅先生

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

这张脸有点不买账,有点无所谓,有点酷,有点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但精神很好;一根根头发精神抖擞地直竖着。对,他就是鲁迅。鲁迅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著作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阿Q正传》。

鲁迅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其中一个是我印象最深的:有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了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鲁迅真是聪明,用这种方法使理发师自己承认错误,我要向他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议论文人物论据素材:钱钟书先生

全文共 5450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钱钟书的全部工作,归根到底,就是提炼和熔铸人类以往文化的精华,并努力把它推向更高更美的境界。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钱钟书先生的相关材料,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特邀顾问、著名学者和作家钱钟书先生,于1998年12月19日,带着他对祖国、对人民、对中华文化的无限挚爱和眷恋,带着他无穷的睿智和学识,离我们而去。时光荏苒,但我们对钱先生的缅怀之情却益发深切。这使我想起俄罗斯伟大诗人涅克拉索夫悼念杜勃罗留波夫的诗句:怎样一盏智慧的明灯熄灭了,怎样的一颗心脏停止了跳动!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正在生机勃勃地走向新世纪。整个学界都在思考,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产生出一批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家,以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推动中国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因此,纪念钟书先生的最好方式,就是将他作为20世纪中国人文学术的一个杰出象征,走近他,认识他,深刻地探讨他的学术道路和学理体系,总结一代大才成长的基本经验,以往鉴来,开拓21世纪人文社会科学更高历史水平的繁荣鼎盛的前程。

学贯中西,熔铸人类文化精华

钱钟书先生是中国数千年文化传统在一个风气开通、历史转型时期的特殊结晶。他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幼承家学,天资过人,青少年时代就练就了文史方面的“童子功”。1933年钱钟书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两年后到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抗日战争期间归国,曾在多所大学任教。1953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后相继担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

钱钟书的一生,是以生命的极限去探索人文写作和人文学术的极致的。他解放前出版了集幽默睿智于一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描绘旧中国知识分子百相的长篇小说《围城》,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的《谈艺录》;解放后出版了《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石语》、《槐聚诗存》等,待出版者还有《〈宋诗纪事〉补正》,等等。他还参与了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中国文学史》的工作,并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在1950年他就参加了《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并翻译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60年他又参加了《毛泽东诗词》英译定稿小组的工作,断断续续直到“文革”开始受冲击“靠边站”,工作才停顿下来。到1972年,他从干校返京后又于1974年参加了英译工作,终于使《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得以出版。在将毛泽东著作推向世界的工作中,钱钟书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但他从不以此为耀,宣示他人。

钱钟书不仅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及拉丁文、西班牙文,而且对西方古典的和现代的文学、哲学、心理学以至各种新兴的人文学科,都有很高的造诣和透辟的理解。

钱钟书先生对我国古代的经、史、子、集都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他立足于我国的文化传统,努力打通古今中外,使之熔于一炉,并铸广博的知识与精审卓识于一体,使丰富的原创性发现和坚实的学理性论证二者达到完美的统一。《谈艺录》是钱钟书青年时期之作,书中对许多问题都作了前无古人的发掘和辨析,出版之初就以视角的独特、观点的新颖和材料的丰赡充实震动了学界。《宋诗选注》是钱钟书在文学研究所工作期间完成的一项成果,对传统的选学开拓了崭新的境界。这部书既有普及性的一面,可供雅俗所共赏,同时又体现了钱钟书对宋诗乃至全部中国古典诗歌的深湛研究,资料极为繁富,论述多有发明,体例独特别致,充满了创造性,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管锥编》是钱钟书晚年的力作,现已出版的几卷远非钱钟书计划的全部。最初设计为八卷,而只完成四卷,后出的第五卷是前四卷的“补遗”。如果天假以年,这部著作的规模一定还要更加宏伟。但就目前出版的五册来看,它们依托对《周易》、《毛诗》、《楚辞》、《老子》、《左传》、《史记》等典籍的独到研究,而又涉及后代许多文化论著和文学作品,熔铸古今,观照中外,就这些典籍中所涉及的文化、人生的诸多问题都做了深入的探讨并得出许多精辟的结论,堪称当代学术一座高峰。钱钟书的学术成就及其历史地位和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自觉而科学地梳理和弘扬中华文化,在人类文化的总格局中把中华文化安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从而推动中华文化有力地走向世界,并努力打通中西之间的隔阂,自觉而科学地吸取和借鉴一切外国文化的优良因素,从而使我国新文化建设的路途更宽广也更健康。

钱钟书的全部工作,归根到底,就是提炼和熔铸人类以往文化的精华,并努力把它推向更高更美的境界。他对中华文化的精通,他对外国,特别是西方文化精髓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他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对西方文化予以大气包举、融会贯通的魄力和驾驭力,在当代学林是高居峰巅,很少人能够企及的。钱钟书是世界级的学者,他的眼光也富有前瞻性。这一点世界上也有公论,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先生唁电中说“他将以他的自由创作,审慎思想和全球意识铭记在文化历史中、并成为对未来世代的灵感源泉”。

可以说,钟书先生在文学上是一个全才,既是一位大学者,又是一位大作家。他最早成名之作是旧体诗,受到许多学界耆宿的称许。特别是长篇小说《围城》,影响更大。钱钟书文学创作上的成就,是一个与他的学术成就相平行而又相关联的课题,值得我们仔细地研究和总结。

嗜书如命,超常勤奋成就天才

我们回顾钱钟书的学术创新机制,更感到他的学术战略眼光高人一筹。他总是想方设法,尽量广泛地汲取有实质价值的世界人文学术的前沿知识,用以激发和培植自己独立创新的能力。钟书先生精熟典籍,许多人以为他是位“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的老先生,实际上这是一个大误会。虽然钱钟书安坐斗室,晚年几乎是足不出户,但是世界思想界的动态对他来说并不陌生。伦敦的《泰晤士报》的每周文学增刊,他是每期必看的,而且看得很细,所以一些新观点、新学说都逃不出他的视线。

他对学术事业的态度,用严肃认真、兢兢业业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是远远不够的,他的顶真严谨几乎到了苛刻严酷的程度。他的书几乎没有一部在重印或再版时不作大大小小的修改。他的《谈艺录》初版于1948年,到1984年再版,所作的补订,篇幅几与原作相等。补订本不但增加了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辨析和阐发,还大量吸收了西方新学科、新理论的成果,使这部30多年前的书依旧能够傲然屹立在当今时代的学术前沿。《管锥编》虽然1979年才出版,但很快就有了新的补订,第五卷就是“补订”的结集。

凡是钱钟书的朋友、同事或学生,或者哪怕是仅仅与钱钟书交谈过一次的人,都会对钱钟书学问的广博、思维的深刻、反应的敏捷、悟性之高、记忆力之强,叹为观止。钱钟书的天资禀赋我们很多人不具备也学不到,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是他那超常的勤奋。他的成就再一次雄辩地说明:勤奋,唯有勤奋,是实现和完成天才的真正必要条件。

关于钱钟书的勤奋,流传着许多感人的故事。据50年代在文学研究所工作的一些同志回忆,他们当时还是青年人,而钱钟书早已是名震遐迩的大学者了,可是,他们每次进入线装书库,几乎都会见到钱钟书。钱钟书拿着铅笔和笔记本,不断地翻检书籍,不断地抄录、作笔记,常常不知不觉地就过了半天。有时,他会在那里向青年人介绍各类古籍,告诉他们这些书的插架所在,历历如数家珍。文学研究所图书馆馆藏线装书十分丰富,许多线装书的借阅卡上只有钱钟书一个人的名字。文学研究所图书室当年收藏有许多好书,特别是珍贵的外文书,其中不少就是他帮助订购或搜寻来的。据说他精读的每一部书都反复批点,有的连天地两头和页边都写满了,再也找不到一点空地方。现在整理出版的《〈宋诗纪事〉补正》就是批注在《宋诗纪事》空白之处的。他的夫人杨绛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钱钟书撰著《管锥编》时,她为他整理、检点笔记本,整整费了两天工夫,装了几大麻袋。《管锥编》印出的书虽然只是5本,可是钱钟书为它作了多么长期、多么深厚的学术积累!在河南的“五七”干校无书可读,他就反复地读随身所带的字典和笔记本等。

还应该一提的是,钱钟书在为人、治学上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在学术上直言不讳,对于自己不同意的意见,总是坦诚地谈出自己的看法。与此同时,对一些向他请教的青年人,尽管问题不大,甚至比较浅薄,他一般也从不表示不屑,更不以自己的学问骄人,而是循循善诱,问一答十,把他们的问题和思考引向深入。他就是这样不仅在学问上,而且在为人和言行上也为后辈学子树立了楷模。

历经风雨,爱国情怀终生不悔

钱钟书先生留学英、法,谙熟西方文化,但从不以此为傲。早在1945年,一位友人就在一篇记述钱钟书的文章中写道:“他为人崖岸有骨气,虽曾负笈西方,身上却不曾沾染半点洋进士的臭味,洋文读得滚瓜烂熟,血管里流的则全是中国学者的血液。”这段话很能再现钱钟书的风貌。打开《槐聚诗存》便可以看到许多怀念家乡与祖国和凝聚着爱国激情的篇章。

1938年,他留学英、法结束时,像他这样杰出的俊彦,当时在英、法找个收入丰厚的工作本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是此时祖国正处在日寇侵略的水深火热之中,他怀着“相传复楚能三户,倘及平吴不廿年”(《槐聚诗存·巴黎归国》)的赤诚的爱国之心,毅然地回到了“忧天将压、避地无之”、“国破堪依、家亡靡”(《谈艺录》)的故国。

1949年北京解放前夕,有的人流亡国外,可是钱钟书偏要留在大陆。杨绛先生后来在《干校六记》中怀着诚挚的感情忆及这件事时说:“默存常引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只是舍不得祖国,撇不下‘伊’。”“文革”中,钱钟书受到冲击,并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杨先生曾问钱钟书:“你悔不悔当初留下不走?”钱钟书毫不犹疑地回答说:“时光倒流,我还是照老样!”表现了钱钟书对新中国、对中华这块热土和对安身立命基础的传统文化无限的热爱,不管国家怎样贫困落后,也不管在前进的道路上有多少曲折和苦头,自己受到过多么不公正的对待,他都不更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几十年来,他同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一道,历经风风雨雨、共度艰难险阻,也共享收获与成功。他始终积极地工作着,用他满腹才华和生花妙笔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提供着最好的精神产品,也为世界的知识宝库积累着财富。他为此贡献了自己全部的力量和生命。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最重要、最可宝贵的品格。

钱钟书自己虽未参加共产党,但他的唯一的女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钱瑗(不幸先于钱钟书病故)就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钱钟书和杨先生还拥有不少共产党人的朋友。钱钟书与胡乔木同志是清华的先后同学。乔木同志对钱钟书的人品、学问、诗才一贯佩服之至,曾一再向不了解钱钟书的人宣传钱钟书是“稀有金属”,并批评过个别人对钱钟书的误解和诋讦。乔木同志在遇到问题时也经常向钱钟书请教,钱钟书也总能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80年代前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特聘请钱钟书担任了副院长的职务。院里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一般的事情不轻易地打扰钱钟书,但学术方面的重大事情,则一定要请示他,并充分尊重他所提出的意见。而钱钟书也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并力所能及地为扩大本院的国际影响而努力。依我看,乔木同志与钱钟书之间的友谊,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私人交谊,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们共产党人与知识分子良好关系的典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包括人文学术发展的新纪元。它所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给我国的学术文化发展带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钱钟书对这一新的方针政策是由衷拥护、全力支持的。他的长达100余万字的《管锥编》开始写作于“文革”未终、“四人帮”尚在肆虐之时。而这部体大思深的著作中没有一句趋时的话语,完全是钟书先生郁积多年思考的集中表达。《管锥编》的写作正像一朵迎春花预示着繁花似锦的春光就在眼前。钱钟书的学术成就是与国运同兴的。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钱钟书的学术文化创造成果,也应该充分珍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方针路线给我们国家所开创的发展机遇。

淡泊名利,人格风范永留人间

我和钱钟书先生相识得较晚,但也是钱钟书著作的热心读者。我到社科院工作之前,曾在几次会议上见到过钱钟书,每一次我都特意趋前问候,并曾专门去看望过他。到社科院工作之后,我先后有几次去医院探望他,钱钟书和杨绛慢慢和我熟悉了,有什么心里话,也愿与我坦诚交换。去年11月,恰逢他88华诞,我曾和几位同志特意到北京医院,向他献上一束花,祝愿他早日康复。那一天他和杨先生都显得很愉快。

尤其需要提到的是,党中央和江泽民总书记及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也一直关心、惦记着钱钟书的病情。我每次见到总书记,他总是十分关切地询问钱钟书的近况。1998年12月19日晚8时三刻许,总书记看到中国社会科学院12月18日晚关于钱钟书病危的报告,心里十分着急,即给杨绛打电话。通话后,总书记默然良久,后在病报上写道:“本拟去看望,后考虑给杨绛同志打一电话,不料钱老已于凌晨7时许逝世。我向她表示沉痛哀悼。”杨绛后来专门让我转达她对总书记和中央其他领导的关心表示诚挚的谢意。

杨绛坚持钱钟书的遗愿,要求后事一切从简,遗体由二三亲人护送,不举行任何悼念仪式,不保留骨灰,并恳辞花篮花圈。我们既为二位先生崇高的思想境界而感动,又觉得那样做未免简慢了些,难以充分表达对这位大学者的哀悼之情。但是为了尊重二位,经过反复研究,我们还是尊重了他的遗愿。钱钟书生前淡泊名利,去世也希望能摆脱掉一切虚礼和俗套。按照他的遗嘱,连骨灰也不曾保留。但是,钱钟书先生是不朽的,他的音容笑貌、崇高品质和等身著作将永远地留存于天地之间,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