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国人物先进事迹精选20篇

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资源,它全面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智慧和核心价值观。开学吧小编分享了五则中国古代经典成语故事,大家快来看看吧!

浏览

2988

作文

876

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名单及颁奖词

全文共 1496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中国#【做儿子的耳朵和向导:陶艳波】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48岁的陶艳波,辞职陪着失去听说能力的儿子一起上学,12年苦读,儿子如愿考上了大学。

2015感动中国颁奖晚会完整:感动中国2015十大人物事迹揭晓

#感动中国#【大漠猎鹰:木拉提•西日甫江】钢的意志,铁的臂膀,每天都在与死亡的狂沙较量。危险无处不在,他用胸膛作盾牌;为了同胞的安宁,他选择了翱翔。高飞的猎鹰,他绝不孤独,因为身后是人民!他是新疆和田地区公安局民警木拉提•西日甫江,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打击在预谋之中。

2015感动中国颁奖晚会完整:感动中国2015十大人物事迹揭晓

#感动中国#【好心人炎黄:张纪清】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他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他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为我们点燃。他是江苏江阴市民张纪清,27年署名炎黄捐款,建敬老院、希望小学。

2015感动中国颁奖晚会完整:感动中国2015十大人物事迹揭晓

#感动中国#【"移民第一责任人":赵久富】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摩平。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他是湖北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赵久富,带领村民重找致富路。

2015感动中国颁奖晚会完整:感动中国2015十大人物事迹揭晓

#感动中国#【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

2015感动中国颁奖晚会完整:感动中国2015十大人物事迹揭晓

#感动中国#【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

2015感动中国颁奖晚会完整:感动中国2015十大人物事迹揭晓

2月27日(农历正月初七)晚,201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揭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外迁第一人,湖北移民书记赵久富获此殊荣。

2010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十堰市郧县(现为郧阳区)余咀村被定为当地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村支书赵久富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留下来的名额,告别80岁高堂,认真细致作好移民工作,代领三千多名村民搬迁到团风镇移民新村。

2014年,跨世纪工程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此时,移民第一村余咀村支书赵久富,已任职黄冈市团风镇黄湖移民新区党支部书记。黄湖新区也是全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安置人数最多、面积最大的外迁移民安置点。

余咀村变成蓄满清水的库区。而移民们在赵久富的带领下,在新的家园也走上了致富路。

感动中国组委员会评价赵久富:量与江海宽。赵久富在颁奖现场表示,自己父母也曾经历过一次移民,我们是二次移民。南水北调40多万移民付出的太多、太多。但看到这么大的工程,我们国家能做,很震撼。

获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赵久富向荆楚网记者表示,这份荣誉应该属于所有的移民,也属于所有为南水北调工程作出贡献的人们。国家大计,我们义不容辞。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3456 字

+ 加入清单

量子之星潘建伟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存在!

他27岁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31岁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32岁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1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42岁斩获国际量子通信大奖,45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46岁把世界首颗量子卫星送上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的人生履历充满了无数惊叹号。这位超级大牛科学家,如果不是东阳人,如果不是几个月前还站在金华市文化中心报告厅的演讲台上,他的人生一定不会让金华人如此熟知,他的故事也就不会离金华读者这么亲近。其实,从教育思考者的角度来审视“别人家的孩子”潘建伟,满身都是给现今焦虑万分父母的教育启示。

记者从多年前就开始关注和采访这位不断刷新自己的前沿科学家,知道他的一些成长故事和经历,这里例举一些,或许对金华家长来说会有一些启发。优秀的人总有一些共性,在平民化的科学家潘建伟身上,这些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而且是可以学习和模仿的。其实,很多人的家里都正有个小小的潘建伟在悄悄地成长。

故事一:从小爱拆玩具

潘建伟生东阳市马宅镇雅坑村,小学读的是马宅镇雅坑小学,地地道道的农村学校。他的爸爸在城里工作,经常给他带回来一些玩具。这些玩具最后的下场总是支离破碎、首尾分家。父母并没有因此多说他,只是让他整理在一个大箩筐里放在床下。他拆烦了也会尝试着把玩具组装,或者重新组合,但多数以失败告终。

启示:拆玩具的熊孩子挺多,就算现在的家长不会太心疼,不过能不因此骂孩子的父母还是非常少,能抽出点时间来一边帮孩子重新组装玩具,一边给孩子讲历史故事的爸爸更是非常罕见!

故事二:漫山遍野地玩

今年4月,潘建伟回母校,有几个东阳的小学生跑去看他,问他怎么走上科学之路的。他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小时候住在山区,经常爬山,漫山遍野地玩,看到新奇的东西就捡回来当宝贝,尝过山里各种各样叶子和果子的味道。有一次看到一只冬眠的青蛙,感到奇怪的同时更为它担心,因为那时候并不是冬天,小男孩很怕青蛙在还没醒过来的时候就被经过的蛇啊猫头鹰啊之类动物的吃掉!直到他成年后,每当陷入思考的困境,也会去林间散步,喜欢捡掉在地上的树枝来闻一闻。留学的时候,他还喜欢在田野里挖野菜,回家做成菜给家人吃。

启示:从这个故事里你看到了那种在平凡的中国人身上缺少的好奇心了吗?都说玩耍本身就是学习,教育专家说了无数遍,可就是没几个家长真的相信,或是真的敢去执行。难道只有坐在教室里才算学习吗?孩子和大自然本身就有一种天生的亲近,但多数家长常常忘记,这也难怪,其实多数正在当父母的成年人小的时候也没怎么真正痛快地玩耍过,难解玩中滋味是自然的。

故事三:补课可以有

潘建伟读初中时进了东阳城,作文不会写,英语没学过,初中第一次写作文只得40分。爸爸妈妈心里有点着急,一边安慰儿子一边给儿子找老师补习。找的老师合适,只补了几次,小建伟就进步了。他在班里是班长,很想学好,有一种不怕输的精神。为了学好英语,就把同学约到家里来学,向老师请教,进步非常快。后来英语成绩一直在学校里领先。

启示:补课是可以有的,不过一定要对自己的症,不能跟风,不能简单地和人家的孩子比。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知道,不过做得好的没几个。如何补课,真是一门大学问。

故事四:把自己的棉衣送同学

潘建伟爸爸和不少媒体记者讲过儿子有一次回家太晚,为了不打扰父母休息就在门外坐到天亮的故事。还有一个故事是好多年前潘爸爸只讲给金华日报记者的:高中的时候,潘建伟是个热心肠,有一次,他把自己穿的棉衣脱下来送给了生活困难的同学,还发动大家一起凑粮票接济那个孩子。他家还有一张高中同学一起骑着自行车做好事的合影呢。

启示:父母善良,孩子才会善良,这种品质虽说并非遗传,但完全可以传递。少年潘建伟情商挺高,不但赢得了高中女同学的爱情,还在后来的事业中凝聚起一支非凡的科研队伍——“梦之队”,在自己做好科研的同时,带领团队共同进步。这需要极高的智商和情商、逆商。他的科研事业做得如此辉煌,队伍越来越大,连卫星都放了,真不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家能做到的。这里包含的学问,是不是藏着一点西方名校要求的那种神秘的“领导力”影子?

故事五:喜欢什么就学什么

1987年,潘建伟考入中科大,学的当然是物理。因为他高中的时候就对量子叠加态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怎么也想不明白,想的时间太多,太投入,都没好好听别的课,期中考试差点没考及格。从那时开始,为了搞明白这个问题,他开始自学量子物理,一学就是30年。他曾经对中科大的老校长朱清时说:“只要什么时候能把为什么会有量子纠缠搞明白,我马上就可以死,没有问题。但是现在可能还搞不清楚,所以我就想活得长一点,我想把它搞明白。”

潘建伟大学时代的宿舍墙上贴着爱因斯坦的照片,人家问他最崇拜谁,他毫不犹豫地说是爱因斯坦。1996年,26岁的潘建伟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起初选的导师是一位诺奖得主,但最终改选了这位诺奖得主的弟子塞林格教授。塞林格教授当时只是一位普通教授,潘建伟认为他学识渊博,在新兴学科量子力学方面潜力更大。他对爸爸说,自己是要选准方向,选对导师,不是为了出国而出国,而是要把最先进的技术学回来。他知道导师正在做什么,也知道自己想要学什么。

前段时间,有年轻人问他如何选专业,他的回答是“喜欢学什么就学什么”。

启示:很多时候,孩子的任性中有着一股执著和自信,有的家长会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好心给以纠偏,结果好心办了坏事,让孩子离自己的喜好越来越远。如果父母的家长意识在这时候弱化一些,或许反而能培养出更为优秀的孩子。这似乎是一个共性,不少出身农家的科学家和企业家等成功人士都有体现,可以对号入座。所以,孩子的强与弱,父母的弱与强,挺辨证,挺艺术,个中滋味,当家长的需要调动一点悟性方有体会。

另一点启示是:偶像和榜样,绝对可以有、应该有,这是非常宝贵的财富。追星就要追对星。潘建伟追了爱因斯坦几十年,把偶像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他自己也变成了别人眼中的科技明星。

故事六: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

今年4月,潘建伟给金华老乡做了一场精彩的报告。记者当时问潘院士:作为成功的科学家,如何解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当时,他想了想说:“这个问题有点复杂,我需要好好想一想,你给我发邮件,我空的时候回答。”后来他就一直没有空,量子卫星的事情过不了多少日子就有新进展,忙到家人都不敢给他打电话,邮件之约也就没了下文。但就在前些天,记者看到他在央视访谈中讲了一个故事,说自己感触良多:“在国外留学的时候,我到阿尔卑斯山大峡谷去游历。一个大概80多岁、满头白发的老太太坐在轮椅上,问我是干什么的。我说是做量子物理的。老太太问,你做量子物理的哪一方面?我说是量子信息、量子态隐形传输,就像时空穿越里面的东西。万万没想到,老太太说:我读过你在《自然》杂志发表的那篇文章。这位80多岁的老太太仍然对科学抱有浓厚的兴趣,竟然自己跑去读艰涩难懂的科学期刊,这是一种天生的好奇!”这是不是个例呢?几年之后,潘建伟在海德堡大学做了一个手术,醒过来时护士站在床前。护士说:潘教授,你是不是研究跟时空穿越类似的东西?他说:是。护士说:你能不能给我讲讲?因为他当时鼻子里插着两跟管子,非常痛苦,只好说现在我讲不了,将来送给你点资料吧。这就是普普通通的欧洲人对物理学的好奇。”

在国内,潘建伟也做科普演讲,尝试用最生动的方法讲量子叠加态、量子纠缠,许多学生会说:老师,我很认真听了,但是听不懂。然后,他们就去自拍、刷朋友圈、玩游戏。到这里,这个学生和物理学的故事基本上就结束了。我们国家为什么没有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因也许也在其中,对科学没有真正的好奇。

启示:好奇心!这或许就是钱学森之问的答案!潘建伟用自己的故事和遇到的故事很好地做了回答。

不过,也不要太灰心,尽管很多大人已经不太会提问了,但孩子们还没丧失这种能力。4月7日,“潘老师”讲完《神话、哲学、互联网与人类未来》之后,立即就有一群身穿院士服的少科院“小院士”把他团团围住争相提问,“小院士”朱学谦问的问题颇有深度,得到潘院士的表扬:既然时间和空间可以说是同一个东西,为什么都在讲空间上的纠缠而很少有时间上的纠缠呢?潘院士回答:“也是有的。”接着耐心地讲解了10多分钟,最后还问“小院士”们是否听懂了,并给每一个“小院士”写了一句鼓励的话,签了名。如此看来,潘建伟真的是一个幸运的人,遇到了很多贵人,也成了很多人的贵人。我们做父母和老师的,甚至作为这个社会的成年人,都应该努力去当孩子的贵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年中央卫视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658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都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人们选择坐在电视机前接受一次灵魂的洗礼,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心情似乎一直很沉重,眼泪总是停不住,但典礼结束以后,人们又恢复了之前的一切,内心平静的没有一丝波澜似乎人们把感动中国变成了一种情绪的宣泄途径,把一年的泪水在短短几个小时内流干净,第二天重新回到自己的小世界,麻木不堪地活着,期待着下次感动中国。

孙家栋 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1929年4月出生,1956年8月入党,大学文化。

孙家栋同志是著名的航天专家,“两弹一星”元勋,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在我国自主研发的100多颗卫星中,由他担任技术负责人的就有35颗。50年多来,他倾注于我国的航天事业,参与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的辉煌。他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他先后担任月球探测工程一期和北斗导航工程总设计师,建成北斗导航第一代系统。他担任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中巴资源卫星等3个我国第二代应用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解决一系列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各项工程均取得圆满成功。他提出的2020年前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三个阶段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路线图,为我国突破卫星基础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础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孙家栋同志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07年被授予“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称号,2010年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高考作文素材感动中国人物苏炳添人物故事

全文共 682 字

+ 加入清单

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有一位短跑运动员,他拼尽全力,仍未登上领奖台,但他却凭借9秒83的成绩,成为第一个闯进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黄种人。

这个成绩,一举打破亚洲纪录。他的名字在赛后轰动世界,是继刘翔之后,又一个封神的中国田径英雄。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国人心目中的短跑英雄,却是一个超期服役的80后运动员,甚至几次想打报告退役。

不过幸好虽然伤痛、年龄等因素让他在训练中倍感压力,但他却从未放弃过心中的梦想。

他就是中国飞人苏炳添

在短跑之路上,他为自己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苏炳添,1989年出生在广东中山古镇镇,父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古镇镇特别重视田径运动,经常在村子里举办比赛,比苏炳添大9岁的表哥就是村子里的短跑冠军。

苏炳添和表哥的关系很要好,两人经常在一起追逐玩耍,有时候,苏炳添比表哥跑得还快。

上学后的苏炳添真正接触田径运动还是在初中,看着学校田径队员的专业训练,苏炳添也想加入。

无奈苏炳添个子低,达不到入队的标准,被教练拒绝了。为了加入田径队,苏炳添给教练展示了一个绝活,他以1米5高的身材,向上跳跃后可以摸到2米9高的门板。

教练惊讶到合不上嘴,随后如获至宝般地接收了苏炳添。

县城的体育学校,训练条件实在有限,连最基础的训练设施都不完善,现有的设备也都是破破烂烂。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苏炳添坚持每天早晨5点半就起床训练,一练就是一整天,每周六日天天如此,从未间断过,但他从来都没有抱怨过累。

经过教练专业的指点,苏炳添无论在技能上,还是在体能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他在学校、村里的各项比赛中多次夺得冠军,这也为苏炳添日后成为“飞人”打下坚实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全文共 1293 字

+ 加入清单

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仅感动中国,更为中国添了彩,所以不要忘记他们的每一个举动的代表着国家的荣誉都是全中国的骄傲!

在第二届东盟10+3村官交流项目会议上,一位80后的中国小村官用流利的英语向东盟9个国家的同仁分享在农村基层工作的经验,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就是从耶鲁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村官秦玥飞。

2005年,20岁的秦玥飞取得美国耶鲁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成为重庆第一个被世界一流名校直接录取的学生。2011年,秦玥飞在耶鲁大学取得了经济学和政治学双学士学位,然而,他并没有选择在美国从事高级白领工作而选择来到中国湖南衡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当起了一名普通的基层村官,走上了实干的道路,用他的所学所长帮助那里的老百姓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中国早期留学生的相关资料显示,在100多年前,咱们国家最早的留学生们,像詹天佑,像经济学家马寅初他们在毕业之后绝大多数都选择回到自己的国家,用自己的所学、所长帮助国家发展,帮助老百姓改善生活。这些对我们感触非常大,让我们也考虑向他们学习,毕业之后回到自己的国家,帮助国家建设、发展,帮助普通的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秦玥飞说,刚来到贺家乡贺家山村的时候是担任村主任助理,第一年就帮助村民引进80万元现金,建起了新敬老院等多个公共项目。三年间,他带领着村民修了水渠,硬化了村路,建起了敬老院,引进了信息化教学设备……在2012年的基层人大选举中,他以85%的得票率当选了县人大代表,村民都亲切地称呼他“耶鲁哥”。

“年轻人都想成功,但是成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发生,它必须是要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地去做才能够做到,很多人都问我,你是耶鲁大学毕业的,到农村去当村官是不是大材小用。其实,我自己并不是一个‘大材’,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本科毕业生,至多是一个‘小材’,这样的小材到基层去,放在农村这样一个广阔的天地下面,能够做的事情非常多,在这样一个非常大的平台上作为一个‘小材’大用。”

三年来,秦玥飞住的是简陋的乡村宿舍,干的是粗杂的农活,惦记的是整个选区农民百姓的生活,每个月不到1500的工资,锐减的体重和勤劳的付出,换来的是他和村民们紧紧相连的心。

“追求的可能就是一种成就感,就是农民的一种认可,这种认可实际上给你的能量非常大。我经常出远门,我的村民有的时候就会送给我一双鞋垫,左脚上写着‘平安’,因为村民希望我在外边给村民跑项目的时候可以平安,右脚上写着“幸福”,就会让我觉得很温暖。”

此次参加第二届东盟10+3村官交流项目会议,秦玥飞向东盟国家的村官们介绍他在中国农村工作的经验,分享他三年来在农村创业、推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建立农村信息化平台的经历和感悟,他也希望自己这些年在基层经历能够让东盟及世界各国的农村工作者有所共鸣。

如今,他与湖南衡山的三年合约眼看就要到期,许多村民都担心“耶鲁哥”会离开村子,去追求更高的梦想。秦玥飞表示他不会离开农村,他的梦想,是和这片山区,和中国的农村紧紧相连的。

“我会留下来的,我希望我自己能够在公共服务这条道路上走下去,将来在更大的平台上帮助更多的人,帮助更多的人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我希望我自己可以跟国家的进步一起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学刘贵芳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全文共 1119 字

+ 加入清单

2月26日,当得知广西瑶族女村医蒙超英患重病时,与蒙超英有一面之缘的刘贵芳当即让丈夫孙志宇寄去5000元;4月4日,受刘贵芳之托,孙志宇来到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看望蒙超英,又留下5000元治疗费。

刘贵芳,河北邯郸市广平县南阳堡镇后南堡村乡村女医生。蒙超英,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丛村卫生所女村医、“人民健康好卫士”村医蓝云的妻子,她遵照丈夫遗嘱,驻守偏僻的瑶山行医。相隔几千里,两个农村医生是怎么认识的呢?

两人初次相见于2013年“最美乡村医生”颁奖典礼上,相识后,便结下瑶汉民族的姐妹情。今年年初,得知蒙超英患病后,刘贵芳夫妇通过朋友微信圈和社会组织募集,共为蒙超英筹得治疗费用12万元。

刘贵芳来自普通乡村家庭,四世同堂,五代行医,公公、丈夫和她都是全国优秀乡村医生。31年来的行医过程中,刘贵芳先后为贫困患者减免费用30多万元;把72个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和贫困老人当成“爸妈”,给他们带去儿女般的贴心和温情。

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刘贵芳深知只有练好本领,才能更好地为乡亲们服务。为提高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她遍访全县老中医,收集整理百余条民间验方;先后到邯郸、石家庄、北京等地的十几家医院进行深造,工作之余熬夜刻苦研读。

孙家的医风是病人随叫随到,不管何时,无论多远。刘贵芳把这一医风继承下来。

75岁的刘文美的儿子外出打工,家里就剩她和老伴。两个老人都患有高血压、心脏病。为方便老人,刘贵芳主动上门打针送药。

孤寡老人王春井10多年前患上高血压脑梗塞后遗症,长期卧床。刘贵芳不仅按时上门看病治疗,还像女儿一样精心照料他。因没钱交医药费,王春井有时便谎称身体没事,不肯就医。当知道老人是因为没钱付医药费时,刘贵芳便假装生气地说:“大爷,俺把你当亲人看,你咋把俺当外人?”

“只要看到贵芳,俺身上的病就去了一半!”如今,王春井住进刘贵芳建的爱心养老院。

刘贵芳所在的南阳堡村是个有3600多口人的大村,60岁以上的老人有400多位。随着进城务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空巢老人的生活和健康管理越来越成问题。

为解决老人的生活难题,刘贵芳决定建一所养老院。可这谈何容易?最现实的困难是:钱从哪来?仅基础建设投资就需要200多万元,这对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个难以逾越的门槛。

但这难不住刘贵芳。她拿出家里全部积蓄和儿子做生意的流动资金共20余万元,贷了40万元,又变卖了儿子结婚时的车和房子,剩下的钱,再想法……就这样,医养结合养老院2013年5月破土动工。2014年7月,爱心敬老院落成,建筑面积为2100平米,床位150张,可以解决150位老人的养老难题。

医者仁心。刘贵芳说,她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797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永恒……!”这一首炙脍人心的歌曲在下午放学时再次回荡在我的耳边,不禁令我想起了在星期天晚上所播放的《感动中国》看完这一部影片后,不禁令我充满无遐的联想,在我的心中有着千丝万缕的感想与体会。

还记得获奖的人分别有:勇于救助生命的魏青刚、坚持助学的丛飞、勇于为国奉献的黄伯云、为人们健康服务的李春燕、自强自立的洪战辉、信守承诺的陈健、残疾而不自卑邰丽华、为国鞠躬尽瘁的杨业功、邮递员楷模的王顺友、为国奉献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还有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他们的事迹带给人们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展示了中华民族朴素而真挚的人性之美。

保家卫国,为国家鞠躬尽瘁的杨业功让我受益匪浅,尽管他已经离开了我们,到达了遥远的天堂,但他的事迹与他那光辉英勇的形像将会永远烙印我的心中,永不遗忘,他是中国军人的最佳楷模,他为了工作废寝忘餐,为了工作日夜奔波,为了工作而劳心劳力,他对国家的心血比他的家庭重要多得很,就连在逝世的前一刻,他仍然惦记他的工作,惦记着他曾经无私奉献过的国家,他是人性中一束束光辉,令我们有这样的一个司令而自豪。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足以令我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是一个最美好的时光,令我的心海如巨浪般澎湃,滔滔不绝,一直在我的耳边回荡着,回荡着……

在这此获奖者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残疾艺术家邰丽华,邰丽华2岁时因高烧而成了聋哑人,失去了一个美好的童年,在我们局外人看来是很悲惨,但邰丽华却度过了这些难关,从不幸的沉渊到艺术的顶峰。她每天辛苦地练习,强迫自己去练,付出了比别人多几十倍的努力与心血来完成自己理想,她以实际的行动与相对的能力打破了人们对她的可怜与同情,让群众对她刮目相看,向他们证明了残疾人的能力,展现了尽管有缺陷的生命的蓬勃,显示出一种高尚的品质,向我们表达出了心灵至美与震撼,让我们感受到了没有语言的美与魅力,散发出从失中刺眼,令人崇敬的光辉。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全文共 3259 字

+ 加入清单

安静地坐在客厅的一角,向记者伸出的手温暖而有力。挥毫泼墨,“长征万岁”四个大字,一气呵成。更多时候,她会被电视上的画面吸引,挥手让周围人静下来,电视上正播着一部关于长征的电视剧,一个红军战士英勇战斗,不幸中弹牺牲……

她的目光久久不愿离开。

面对她,面对这位百岁红军老战士,如同面对一部中国革命史、民族奋斗史。

王定国,“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的夫人,生于1913年,是健在的年龄最大的女红军。她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新中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法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2009年9月,被评为双百人物之一。

“我清楚地记得在漆黑的夜晚,在蜿蜒曲折的路上,我们点燃了火把,长长的队伍像火龙一样,把天地照得通红……我一直在寻找这生命的火种。”王定国这样回忆。

这是一个忠贞追随者的人生写照。

百多年风雨,从黑暗到光明;两世纪奋斗,唯初心从未变。

蜕变

从童养媳到女红军

王定国的原名叫王乙香,1913年2月出生在四川省营山县的一个佃户家庭。困苦的生活迫使她早早地挑起了重担,六七岁的她,就要到卖担担面的面食馆推磨挣钱。

那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王家也难逃噩运。由于没有粮食,她的妹妹被活活饿死了,父亲也因过重的压力病故了。无奈的母亲卖掉了她三岁半的二弟,才安葬了她的父亲。为了活下来,只好把她给了邻村的李家当童养媳。

川东地下党中心县委委员杨克明以布客身份来山区开展工作。王乙香简陋的家,成了农会活动的秘密联络点。她从退婚、剪长发、解放小脚开始了闹翻身、求解放的征途。

获得自由的王乙香改名王定国,配合农民协会四处宣传放脚、剪发、男女平等三件事,让妇女劝男人不吸鸦片,动员妇女参加农民协会。

1933年10月,许世友率红九军解放营山,王定国参加了红军,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县苏维埃政权内务委员会主席、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营长、川陕苏区保卫局妇女连连长,为红军送弹药、清剿土匪,拿过枪、上过战场……

至今,王定国清楚地记得走上革命道路的那些细节:

“1932年,我跟着王维舟的川东游击队走南闯北。他有一个侄子叫王波,当时在91师,要我跟着他们走,我就跟着他们打游击去了。”“1933年12月,营山县委在消水河地区召开党代表大会期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记得那天晚上,县苏维埃组织部领导找到我,宣布我为中共正式党员,无候补期。他们和我谈了话,鼓励我在今后的斗争中要更加坚强。入党令我心绪万千,心情激动,我感到自己终于有了依靠,有了人生的奋斗目标。”

如果说一个人从平凡到伟大有一个起点,入党就是王定国的起点:“从那天起,我就只有一个想法,跟党走,不掉队!”

长征

五过雪山三过草地

1935年3月,王定国调入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前进剧团,自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路。

长征,一个震撼世界的艰难征程。在王老记忆中,牺牲与战斗永不磨灭:“草地我走了3遍,翻了5座大雪山,我们文工团要做宣传鼓动工作,行军途中跑前跑后,走的路远不止二万五千里,应该是一倍以上。”王老在雪山上还冻掉一个脚趾头,“用手一拨,趾头就掉了,也不疼也不流血。”

王老记得:“百丈关战斗,当时敌人把路全都堵住了,不让我们走,牺牲了很多人。剧团的人也参战,我们枪很少,大家都背着乐器赶路,手里有扁担之类的棍棒。也不是空手打仗,用棍棍棒棒打。”

艰苦卓绝这四个字,对长征中的女红军来说,考验更大。王老说:“过草地很艰苦,仗打得也很苦。敌人多,我们人少,打得好就赢了,打得不好,人就没了。”

革命路上有艰险,有时更会身临绝境。“我们想的,就是打开一条路,唯一目的就是和其他部队会合。男女没有什么区别,打仗时不是说女的留下男的打,而是大家一起打。”王老如此坚定。

过若尔盖草地时,王老的体重仅剩下50多斤,“要是胖的话,哪里过得来啊!踩到泥潭里就要陷下了。”除了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雪山草地的严酷环境,饥饿、疾病、疲劳也是大敌。历经艰辛,王定国最终还是走出来了。

让王老铭记的,是和毛泽东主席一起过草地,“毛主席和战士们一起行军,也不骑马,徒步前行,还一路用浓重的湘潭口音给大家鼓劲儿。”

王定国的这条路走得心里踏实,步履坚定。

战斗

在危难中鼓舞士气

从长征开始,王定国的战斗方式就是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剧本。

王定国身材瘦小,平时就爱唱爱跳,还担任过地方革命负责人,随中央红军长征后,被抽调到剧团做宣传工作。

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那个时代的战地宣传是怎样的情景,又意味着什么。

王老曾这样回忆,“山高路险,道不好走,剧团走前面,当拉拉队,大家看了我们唱歌、跳舞,忘了疲劳和艰苦,就走得快了。”

一边要长征,一边要作战,一边还要创作、编演、做宣传。部队行军时,剧团必须在队伍前头赶路;休息时,演员们还得回过头来进行慰问演出,从队头一直演到队尾。有人说:宣传队员所走的长征路,有时甚至超过一般部队的一倍。

仓德山是红军战士们翻越的第四座雪山。在那之前,战士们已经翻过了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雪山上空气稀薄,气候变化无常。上山时,还是阳光明媚,爬到半山腰就云遮雾罩,寒气袭人。等爬到山顶时,气温更是急转直下。爬上来时刚出了一身大汗,紧接着被冷风一吹,顿觉腰背冰凉。战士们的双手被冻得僵直,几乎抓不住木棍,耳朵也仿佛是要被冻掉一般。

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王定国和剧团的战友们仍然坚持着为同志们鼓劲,他们用自己的歌声和呼喊唤起同志们的斗志:“打了胜仗以后,剧团要去慰问我们的战士,我们去唱唱歌,跳跳舞,欢迎归来的战士,他们就不想战斗的事了,忘记战斗的苦了。”

1936年1月中旬,剧团翻过夹金山到大炮山慰问红五军三十七团,那里人烟稀少,野兽很多,经过艰苦行军,走了整整两天两夜才赶到大炮山脚下的牦牛村。“三十七团指战员听说我们冒着风雪,长途跋涉来前沿阵地演出,高兴极了,提前为战友做饭、烧水,并派人前往迎接。演出时,风像刀子一样刮着战士们的脸,而脸部肌肉冻僵了,手脚冻麻了,可这喧闹的锣鼓声却振奋着每个战士的心。”王定国回忆。

无悔

生死追随不改初心

在王定国的一生中,更严峻的考验是在参加西路军作战那一时期。

1936年11月,西路军向河西走廊挺进。王定国所在的剧团改称为“红西路军前进剧团”,过黄河后剧团跟总部行动。

“战斗中,我右腿被流弹击伤,剧团从士门到凉州时,我右腿又挨一枪,腿完全麻木了,天冷血流出来也冻成了冰,也不知道痛,包扎了一下照样行军。”王定国回忆说。

1936年12月5日,剧社奉命慰问从古浪突围出来的红九军,不料与马步芳部队遭遇。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剧社余下的30多人被敌人抓入了牢房。

“白天,不见太阳;夜晚,不见月亮。房阴森森,人孤零零,只有豺狼把牢房。”多年后回忆起被俘的境况,王定国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不叛变、不泄密、不出卖组织,千方百计营救战友,是王定国那个时期的全部信念。

1937年8月,党中央在兰州成立八路军办事处,全力营救被俘的西路军官兵,王定国和战友们被救出。当时担任八路军办事处党代表的是谢觉哉。

等见到营救回来的红军官兵时,谢觉哉一下子认出了王定国。谢觉哉日记中曾记载,王定国就是在长征途中替自己缝过羊毛衣的姑娘。经过“同志们关心,组织上安排”,1937年10月,两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在兰州“八办”简陋狭小的平房里,幸福地结成了革命家庭。

从此,从兰州、延安到北京,王定国几乎一直在谢觉哉身边工作。

从此,不识字的王定国有了一个不知疲倦的“识字教师”。

从此,王定国先后生育了7个子女,并全都抚养成才。

1971年6月15日,谢觉哉与世长辞。王定国在谢老走后的6年里,先后整理、撰写、出版了大量谢觉哉文献,总文字量多达500万字。

岁月易逝人易老,但革命者王定国心随党走不觉老。

1983年,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的王定国开始了新忙碌。她参与筹建了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她还关注林业发展,提出了我国造纸业应走林、浆、纸一体化等建议。2009年4月王定国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中国生态贡献奖“特别奖”,2011年又被授予 “终身生态贡献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观后感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梁启超先生对青年的期待,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

少年何以强 何以智 何以富

何以独立?5月2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希望广大青年珍惜大好学习时光,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更好为国争光

为民造福。”“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正是最好的答案。

时间和历史记录下了中国青年的征途。接触救国理论不断提升自身思想,随后辗转北大不断寻求真知,积极投身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周恩来吟罢“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毅然决然,掉头东去,寻求救国道路和本领,后又转到法国终于找到“一生之事业”;朱德放弃高官厚禄自觉追求国家民族正确道路“成就大我”……一群群中国青年走在追求真理

增长才干的正确道路上,一代代伟人亲身践行着“少年强则中国强”的誓言。

青年精力充沛,青年大有可为,青年欲成就“最好之自我”,须有能把自身才干融入国家民族和社会大势中的真本领。换句话说,唯有求真,有真学问

真本领,才能成就“最好之青年”,唯有“最好之青年”才能成就“中国强中国智中国富”。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感动中国2024感人事迹观后感

全文共 818 字

+ 加入清单

有这样一些融入年轮的人,我们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了从容,彷徨的时候,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坚定,怀疑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们什么叫相信。_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盛典将于今晚(_年2月18日)20:00在CCTV-1综合频道播出,2月19日央视新闻频道21点30分重播。从2002到_,感动中国走过17个年头。时代在变,感动不变,人们对善的向往不变,对美好的渴望不变。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

如果问过去这十来年,中央电视台原创了哪些成功的电视品牌,我想《感动中国》一定可以名列前茅,甚至排名榜首。《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打造的一个“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的主旋律精神品牌栏目,多年来坚持鲜明的价值导向,彰显了深切的人文关怀,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从“感动中国”收获了什么

《感动中国》是一种呼应,它呼应的是人们心里本来就有的向善之心。《感动中国》的两个多小时,对于每个普通的观众来说,可能意味着无法被擦干的泪水,或者是心灵的一次净化。但对于这个社会与时代来说,《感动中国》的走红意味着什么?

诗人顾城曾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感动的同时,我们有时是不是也该有点儿愤怒。我们要做的和该做的事还很多,只有感动、愤怒都不够,我们必须擦干眼泪后行动,站到一个又一个曾经感动过我们的人身后,然后愤怒才会真正减少。

看感动中国,最吸引我们眼球的还有里面的颁奖词,这些颁奖词语言凝练,富有文采,魅力十足;精华浓缩,内涵丰富,短小精悍。我们读之,品之,手不释卷。我们仿写,撰写,受益匪浅,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

感动,真的有用吗?

感动,无用!是的,感动不能改变什么,行动才有用。很多像《感动中国》一样优秀的电视作品,都在传递一个思想——利他,是境界的利己。

每一年,《感动中国》的那些年度人物,都带来一种启示、一种力量。今晚,谁将让你落泪,谁将动你心魄。感动中国的典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行动起来才能凝聚力量,向上,更好,创造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盖军衔先进事迹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我在厦工工作20年,有幸拜盖军衔为师,是他的教育和培养,使我从一个普通修理工成长为高级技师,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在厦工的平台上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位置。

进入师门之后,师傅突击对我训练钳工技能,陪我每天在锉削磨钻中滚打,使我尽快掌握了钳工要领。有一年夏天,他带我到郊区调试一台新型装载机,运行时,动力明显不足。为了尽快查找“病因”,师傅二话没说,一会儿顶着烈日爬上2米多高的机架,一会儿躺在发烫的地面上,前前后后检查一个多小时,才发现是供油管高温变形,影响油量供给。看着满身汗水的师傅,我突然明白,精湛的技能,就是用辛勤的汗水浇灌而成。

过去有一种说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傅却认为,传人技艺,自己就得多学习多思考,功夫会越练越好。所以,他教我们,从来不藏着掖着,把压箱底的本事都搬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692 字

+ 加入清单

炎黄,是人类的始祖,带动了整个华夏族的发展与千古文明。我们身边总有隐姓埋名捐助社会的公益人士,他们默默为社会付出。

这是一个注定亏本的食堂,番茄豆腐、山药炒木耳、蚂蚁上树和鸡汤,三菜一汤,收费3元。公示栏上显示着2月份的收支明细,最后一栏是总收支-15242元。

中午11点,昆明廉租房小区幸福家园的一个铺面门外,就开始慢慢聚集起一些老人。这就是王兰兰开办的爱心食堂,去年10月19日开张,如今,小区里近百位孤寡、残疾老人中午、晚上定时来这里吃饭。一荤两素一汤,一口热乎乎的饭菜,一个笑脸,几句关心的叮嘱,老人们在这里吃到的不仅仅是可口的饭菜,还感受到王兰兰和义工们的真诚和关爱。

从成本上核算,一餐的价格大概是5.7元,靠着社会各方面的资助,每餐收费3元。但即使这样,有些老人也拿不出每月180元的伙食费,有的吃着吃着就不好意思再来了,有的每天给爱心食堂倒倒垃圾、给门口花盆里的韭菜洒洒水。王兰兰这时候总是悄悄自己拿钱垫上:没事没事,只管来吃就行。隔三差五,老人们会提出要求,想吃米线,想吃绿豆稀饭,想吃饺子,想吃汤圆……“我就是要让他们过个开开心心的晚年,想吃啥就能吃啥”,说起这话来,王兰兰一脸的自信,在她眼里,这是她的责任。

在王兰兰的带动下,这个廉租房小区的8位大姐加入到爱心食堂的义工队伍,她们没有工资,不少还是病秧子,都有过王兰兰帮着送去就医的经历。可是加入爱心厨房后,每天忙忙叨叨的,反倒去医院去得少了,几个老姐妹一总结,这不就是正能量带来的么?

这个大爱妈妈,8年来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实践着15岁女儿佳丽回报社会的遗愿。如今,她的路越走越宽,虽然很累,但她觉得很开心、很充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全文共 1764 字

+ 加入清单

郭川航海意义何在?当这位50岁的青岛汉子带领国际团队穿越北冰洋、冲过终点之后,很多人对他这种自讨苦战的疯狂举动表示不解。

同样的问题可以提向所有的职业体育项目:博尔特为什么要跑步?梅西为什么要踢足球?费德勒为什么要打网球?梅威瑟为什么要搞拳击?……他们意义何在?

对于这些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我们从对郭川航海的解剖中都能找到答案。

每个人都是性质独特的个体,兴趣爱好各有不同,郭川也不例外。他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高材生,对太空的兴趣却不如对大海那样炽烈。他不愿庸庸碌碌地活着,对到手的副局干部待遇没有兴趣,三角翼、滑沙也不合他的胃口,唯有帆船航海让他一见如故,沉迷其间不能自拔。他说自己就像歌曲里唱得那样,“寻寻觅觅寻不到活着的证据,都市的柏油路太硬踩不出足迹。”他想换个活法,航海把他从城市琐碎乏味生活的牢笼中解放出来。只有到了海上,他才感觉到自由和对自我命运的把握。于是他义无反顾地走向大海。国内没有航海环境,他就远赴法国学习,全是自费,没有花纳税人一分钱。

航海,是郭川的爱好,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就像博尔特、费德勒、梅西、梅威瑟在自己选择的体育项目中生活一样,也如你我平凡人选择的朝九晚五的上下班制生活一样。

郭川航海是为追求战胜自我的极限体验。他的帆船为创造纪录而设计,不是为了享受,没有任何奢侈品,甚至连马桶都没有。这次北极航行,他吃的是脱水压缩食品,喝的是淡化过的海水,13天内一直和衣而睡,没换过内衣。他追求的不是衣食住行的舒适,而是一种极致的感觉。在这次创纪录北极航行冲刺结束后,他沉浸在巴库斯似的兴奋中:“我感觉很自豪,此刻的我完成了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享受的时刻,只是具体内容不一样。有人会为加薪晋级、买房买车而高兴,我为创造这样一个世界纪录而高兴。大家只是追求的目标不同,但高兴的感觉是一样的。”

郭川说,他一直想要做一件感动自己的事情,这次做到了。因此,他首先是为自己航海,为了实现自我而航海。

如果郭川生在欧美,他或许就是个平凡的航海者。但在中国,时代的变化把他推到了历史的前沿。北京奥运会把青岛选为帆船比赛地点,让郭川这个青岛人深入接触到了竞赛帆船。中国经济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国际帆船赛事进入中国,郭川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些国际赛事的中国元素。发达的理性思维和坚韧不拔的性格让他战胜了种种困难,十年之内他成为帆船竞技的高手,成为一个品牌,组建了专业团队,拥有了市场。他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成功要素。他选择了帆船,时代选择了他。他成为中国帆船的领军人物

于是郭川就不能再仅仅为自己航海。他的航海被赋予更多内容和意义。作为一个职业极限航海家,他担负着更多责任。他要为家庭、为团队、为支持者、为赞助商、为自己的市场品牌、甚至要为中国帆船界去航海。他必须要去拼搏,做到最好,正如博尔特、费德勒、梅西和梅威瑟这些职业体育选手一样。

现在郭川每次航海都是一个市场项目,由自己的团队经营。为了他能顺利下海穿越北极,团队总经理刘玲玲奔波在世界各地,为他寻找船员,寻求合作伙伴。团队技术经理法国人哈尔贝最后累得卧病在床。这些职业人士拼命工作,确保项目顺利进行。消费经济时代,不少人欣赏郭川,因此成为他的支持者。这次穿越北极起航之前,有人暗中给他账号里汇去二十万元人民币,有人万里迢迢从国内赶到北冰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为郭川壮行。因此,郭川航海的成功,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成功,也是团队和合作伙伴、支持者和中国帆船界的成功。大家都与有荣焉。

我们为博尔特、费德勒、梅西、梅威瑟和郭川喝彩,是因为我们在他们那里找到了认同感。这就是意义所在。

郭川说过,他航海就像博尔特跑百米每一步都力求精确一样,任何细节都不能忽视,因为他有时要在游走在生命攸关的极限边缘,容不得任何闪失。极限航海是他的工作,就像体育和探险,都是人类为自己设计的挑战,看似“自讨苦战”,实际是人类自我砥砺、自我改善的方式。每次极限的突破,每次世界纪录的创立,都值得我们为之兴奋。这也是意义所在。

法国航海权威克里斯蒂安·杜马尔称赞郭川是世界航海界的“先行者”,“意志强大,思维理性”,“坚定地追随自己的想法”。郭川是个为实现自我价值而愿意付出一切努力的人。这是他个人精神的实质所在。

郭川曾说:“我的事迹或许无法拷贝,但我的精神可以拷贝。”他的这种精神,也是他航海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抗美援朝时代楷模徐振明先进事迹

全文共 1938 字

+ 加入清单

“他是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__周年之际,10月2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时代楷模”、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首任所长徐振明先进事迹。14日,“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在北京、吉林两地同时录制。

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的杰出代表、永葆革命本色的抗美援朝老英雄,徐振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保家卫国舍生忘死、英勇战斗,曾多次荣立战功。转业后,他退伍不褪色,居功不自傲,主动申请到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杨靖宇烈士陵园)工作,父子两代默默付出,守护英雄陵墓62年,在平凡普通的工作岗位上执着坚守、无私奉献。

录制现场,通过视频短片、访谈、歌曲等形式展现了徐振明先进事迹,将我们的思绪拉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个个真实、细腻的故事,一幕幕温馨、感人的画面,让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95岁高龄的徐振明老人精神矍铄,全程参加发布活动。

2万多平方米的烈士陵园,一守就是一个甲子,这其中有哪些难忘的故事?发布仪式现场,曾多次采访过徐振明的通化市政协文史专员孙艳华为大家讲述她眼中的这位老英雄。“徐振明身上那股执着劲儿令我印象最为深刻。大家看我手里拿的这双靰鞡鞋,是东北抗联战士穿过的,它是陵园的一件收藏品。”孙艳华现场为大家讲述鞋子的来历。有一次,徐振明听说通化县大川乡有个村民家中收藏着东北抗联战士穿过的鞋,他不畏天气严寒、道路险阻,顶风踏雪去了三次。

“徐振明刚到陵园时,他最忧心的事,就是陵园里的藏品有90%都是复制品。他坚持认为,搞教育得用真东西,讲真故事。”孙艳华说,徐振明一有空闲,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到处搜集历史资料和实物。

随后,徐振明的儿子徐永军与现场观众分享了他和父亲守陵的故事。

徐振明即将退休时,将守护陵园的“接力棒”交给了儿子。然而他依然时刻牵挂着倾注了自己大半生心血的地方,每天一大早,都会照旧来陵园走一走、看一看。退休在家休息了半年之后,他再一次回到了陵园,成为了一名门卫。“有一天我去陵园,突然发现我父亲在当门卫,一问才知道是他主动向组织申请回来的。我最初很是不解,他以前是这里的领导,怎么能去当门卫呢?但是他十分坚持,说只要能在这儿继续为将军守陵就很满足。”

发布仪式在吉林广播电视台设立分会场,机关干部、退役军人、大学生代表现场聆听了徐振明的先进事迹。大家被他的故事所感染,听到动情处时,不少观众眼含热泪,自发起立鼓掌表达敬意。

“我们吉林省军休所20名老兵今天有幸来到分会场观看发布仪式,大家都被徐振明老人英勇顽强、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以及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忠诚品格所感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学习老英雄战时忘死、平时忘我的崇高精神,把历史使命担在肩上。”原16集团军政治部副主任张义军在观看发布活动后动情地说。

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主任高境远曾和徐振明一起共事,在观看发布仪式后,她说:“徐振明老人是我们陵园的老领导、老前辈,也是抗美援朝的老英雄。我们要学习他忠于事业、不忘初心的精神,更要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永葆初心、永担使命,干事创业、不懈奋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柏合暖兵服务队队长李桂梅从2014年开始便投身多种形式的关爱老兵活动。“今天现场,我受到徐振明老人先进事迹的感染,今后将带领志愿者们全心全意关爱老兵。”她说。

发布仪式即将结束时,主持人刚强与徐振明老人面对面交流。徐老已经不能用言语流畅表达,然而他的眼睛里却闪着光芒。“听说您还会唱歌呢,咱们一起唱一段好不好啊?雄赳赳,气昂昂……”在主持人的带动下,老人唱道:“跨过鸭绿江……”话音刚落,掌声雷动。短短几秒的即兴演唱,仿佛让眼前这位跨过近百年风雨的老人又回到了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生金辰蓉在节目录制结束后说:“徐振明爷爷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代,都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担当,令我印象深刻。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一定会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崇尚英雄、学习模范,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致敬抗美援朝争做时代新人作文★ Tribute to the composition of the newcomer of the times ★

★抗美援朝电影金刚川观后感★ ★ Anti-US aid movie Vaito Views ★

★抗美援朝铭记历史迎接挑战作文★ ★ Remember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aid North Korea.span>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学习王彦生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作文

全文共 1336 字

+ 加入清单

一名基层干部,让人时常念叨,难;让百姓泣泪感慨,叹为“好人”、“好兄弟”、“贴心人”,更难。

一名组织工作者,让人心悦诚服,不容易;让干部自觉看齐,成为工作表率、学习榜样、价值标杆,更不容易。

王彦生,这位基层组工干部,生前赢得口碑,身后树起丰碑,被誉为太行之子、燕赵之魂。他以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的一往情深、对本职工作的创新创造,不仅生动书写了一名优秀组工干部的先进事迹,更集中展现了共产党人的时代风范。

共产党人的时代风范,首先就在于政治本色的永远不变,这是王彦生感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内核。面对深刻变化调整的时代,共产党人惟有保持本色永远不变,才能凝聚强大力量,引领发展进步。保持本色不变,王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性原则、恪守政治责任。保持本色不变,王彦生牢记宗旨、心系群众。他把百姓安危冷暖记挂在心,见不得群众生活贫寒,每每自掏腰包,爱动感情爱流泪。面对受洪水围困多日的乡亲们跪谢感恩,他在泥水中以跪谢跪,与群众患难与共、血肉情深。他严把选人用人关,公道正派,知人善任,深知“用好一个人,会激励一大片;选错一个人,会挫伤一群人”,说得出“组织原则不是任意交换的筹码”,做得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共产党人的时代风范,还在于执政能力的与时俱进,这是王彦生被人们发自内心称道的优秀品质。面对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党员干部惟有不断提高能力水平,才会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会有本领恐慌之虞。只有积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增强创新能力,成为学习型的党员干部,才能促进建设学习型政党,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正是勤学善思,王彦生善于联系实际进行创新性思考。他博览群书,广纳新知,没留下什么临终遗言,却留下了众多书籍和笔记。正是锐意进取,王彦生长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工作。他积极探索实践经验,创新工作机制,既注重解决具体问题,又注重从源头上解决根本问题,到哪里工作哪里局面就焕然一新。

“内心除了感恩,就是凭党性凭良心干好本职工作”,王彦生生前的一句心灵独白,揭示了他作为共产党人所具备时代风范的深层根源。“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他懂得了感恩,进而把这种朴素情怀升华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大爱。作为人的良心和作为党员的党性,则使他须臾未敢忘肩头的责任和使命。这一切召唤着他内修政治本色、外铸执政能力,兢兢业业勤勉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要永远不变,执政能力要与时俱进。这变与不变,是共产党员具备时代风范的辩证法,是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方法。王彦生以他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内心修为和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树立了新时期组织工作者和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成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优秀代表。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必将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先进性,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当代中国正处于迈向新辉煌的新起点。建设繁荣富强的伟大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党的执政使命,需要千千万万个王彦生式的党员干部。让我们向王彦生同志学习,融入时代洪流,展现时代风范,把他的崇高精神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续写属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光荣与梦想。

[学习王彦生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感动中国人物孙景坤事迹观后感

全文共 879 字

+ 加入清单

正如在战场上一鸣惊人一样,战斗英雄孙景坤这一次的选择再一次令人震惊——

1955年复员时,战功卓著的孙景坤放弃了可以留在城市的机会,选择回到自己家乡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务农。

从农民成为战士,又从战士回归为农民,在谈及这一选择时,孙景坤说:“谁叫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呢?只要能够为老百姓做一点事情,在哪个岗位上都一样。”

1947年,孙景坤入伍,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英勇善战,舍生忘死。1949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了,就要牢记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孙景坤说,“想想战场上那些牺牲的战友,我还有什么资格挑三拣四?党叫干啥就干啥!”

此后,孙景坤把余生献给了亟待脱贫的家乡热土。

回乡第三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很快就担任生产队长。他带领乡亲们大力开展粮菜生产和山城村建设,用几年的时间在家乡滚兔岭上栽下了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并修建水坝改造耕地。几十年过去,小土坝已经成为守护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固河坝。山城村有一条河,洪水泛滥常年吞蚀土地,他带乡亲们一起挡河造田,改造了一百多亩耕地……

在担任村干部期间,孙景坤仍保留忠诚担当本色。三年自然灾害时,全队男女老少都要去食堂就餐,农民自留地全部收归生产队。时任红旗公社古城作业区主任的他考虑到一些老人、小孩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可能因此吃不上饭,坚持提出不同看法,结果被撤销作业区主任职务。直到1963年,他才得以平反恢复职务。

为了让村民们尽快脱贫致富,1984年,孙景坤组织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还把分给自己的40亩地重新分配给5户从黑龙江迁来的贫困户。

在家乡务农的数十年间,孙景坤深深隐藏自己的战斗功绩,吃苦在前、不求享受,从不争名争利,受到了群众的高度赞扬。

村民们不知道孙景坤曾立下赫赫战功,可大家觉得,他是党员,上过战场,政治上过得硬、靠得住。山城村村民刘玉慧说:“这老爷子很善良、很慈祥、很公正,我们现在过上了好日子,都得感谢这个老爷子。”

孙景坤的选择,体现了一名党员的风骨,折射出信仰的底色,也映照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赤子初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英雄人物的事迹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看了《英雄人物故事》这本书。这本书中的英雄全部都是共产党党员。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介绍董存瑞:董存瑞,1929年出生于河北省怀来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当过儿童团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参军两年多来,他缴获了两挺机枪,立了四次小功,三次大功,荣获了三枚勇敢奖章和一枚毛泽东奖章。

有一次,我军要攻打隆化的消息传到了董存瑞所在的部队中。这时董存瑞在心中暗暗地发誓:至死也要帮死去的同志们报仇!在战争中,董存瑞带着爆破组的成员在东北部炸毁了五座碉堡,就在此时,董存瑞在一座桥下,突然听到了桥上的机枪在扫射的声响,他就一边用手顶着炸药包,一边高喊为共产主义而奋斗,把小鬼子赶出中国!

我们一定要记住为我们美好家园而牺牲的英雄们!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努力学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郭小平观后感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颁奖词】瘦弱的孩子需要关爱,这间病房改成的教室,是温暖的避难所。你用十二年艰辛,呵护孩子,也融化人心,郭校长,你是风雨中张开羽翼的强者。

人物事迹】2004年,临汾第三人民医院院长郭小平看到艾滋病区的几个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却没法上学,便和同事一起办起了“爱心小课堂”,在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下,2006年9月1日,临汾红丝带学校正式挂牌成立,2011年学校被列入正式国民教育序列。临汾红丝带学校是国内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郭小平目前担任临汾市红丝带学校校长,艾滋病感染儿童在这里接受治疗的同时也能安心接受与正常孩子一样的教育。多年来,郭小平创建红丝带学校一事,在社会上也受到不少争议,郭小平一直在艰难中努力坚持。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随着社会进步,艾滋病患儿终究会到正常的学校去上学。2014年,彭丽媛向红丝带学校写信,并在采访中说:“我希望这些受艾滋病影响的孩子们,都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党员学习抗击疫情先进事迹心得感悟

全文共 1011 字

+ 加入清单

全国除湖北以外地区新增确诊病例近一个星期呈现逐渐下降态势。新增病例数是衡量疫情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指标。湖北以外新增病例的连续下降,反映出前期疫情防控措施逐步显现成效。但不容忽视的是,湖北及各地防控形势仍然严峻,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远未到根本改变、彻底胜利的时候。

现在正进入疫情防控的深水区:各地陆续开始复工,人流量、车流量逐渐增多,疫情防控压力正在增加。这正好和深水区的特点相符,压力逐渐增大,阻力逐渐增大,未知性逐渐增大。因此,进入战“疫”深水区,请党员干部做好“深呼吸”。

调整身体状态,做好自我防护的“深呼吸”。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疫情面前党员干部也需注重自我防护,尤其是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党员干部,要为自己做一次自我防护的“深呼吸”。到了疫情防控的深水区,工作压力增大,气温忽冷忽热,容易造成各种身体状况。因此,党员干部在疫情防控的同时要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注重日常工作和正常休息相结合,佩戴好口罩,做好自身的健康防护,做到时刻以百分百状态迎接挑战。

注重心理疏导,做好心理建设的“深呼吸”。莎士比亚曾说,“如果做好心理准备,一切准备都已经完成。”疫情防控期间,产生焦虑、紧张等心理其实是正常的,然而心理的疲倦更不易被发现和表露,如果不及时做心理疏导,容易造成工作效率下降,甚至造成心理创伤。因此,做好心理建设的“深呼吸”至关重要。要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处理疫情防控等各项事务,“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懂得良好的自我心理调整,也可以积极与同事沟通交流,说出心中困惑,及时释放心理压力。

坚定理性信念,做好决战疫情的“深呼吸”。“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疫情防控越到了深水区,党员干部越不能有松口气、歇一歇的思想。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做好决战疫情的“深呼吸”,保证疫情防控的工作热情始终高涨。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觉悟,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的工作目标不动摇,坚持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工作的工作任务不动摇。要树牢宗旨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疫情防控的同时,扎实开展复工和各项民生工程,以全心全意为人服务作为疫情防控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做好决战疫情深水区的各项准备。

形势仍然严峻,曙光就在前方。疫情防控进入到了最吃劲的关头,唯有劲头不松、力度不减,积极调整身心状态,坚持坚持再坚持,才能顺利游过疫情防控的“深水区”,取得最后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学习钟南山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全文共 666 字

+ 加入清单

2020年1月,湖北武汉遭遇了“新型冠状病毒”的狠毒袭击。在众多正在为击灭病 毒而奋勇救人的白衣天使中,我特别留意到了一位八十四岁高龄的、头发花白的老 者,他就是我最敬佩的人——钟南山院士。 “新型冠状病毒”有着极强的传染性,染上这种病毒轻则疾病缠身,重则有生命危 险。您临危受命,被国家任命为这场“战疫”的统帅。在前往武汉时,您接受记者 采访时恳切地告诫全国百姓:“没什么事,别去武汉。”说完就义无反顾地登上高 铁。您在高铁上靠椅稍作休息的照片让全国人民动容、泪目。到了武汉后,您多次 通过媒体呼吁大家要注意安全,要隔离,自己却不顾个人的安危投入到这场没有硝 烟的战斗中去。 如今,被确诊的感染人数和一天比一天增多,这对参与这场战斗的白衣天使们是一 个极大的考验和威胁。但您没有退缩,而是 拿出了自己的本领和胆魄担当起保家卫国的重任。您用行动表现出“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的英雄气概。您身上的白袍就是您的战衣,您的智慧就是您的宝剑。

您夜以继日地工作,带领白衣天使们攻坚克难,为人类的健康而鞠躬尽瘁。在近日 的采访,您眼中泛着英雄的泪光说:“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是能够过关 的。”您悬壶济世的情怀又一次让国人泪奔。 钟南山院士,我敬佩您!您不辱使命,带领着浩浩荡荡的医护队伍,一起向祸害人类 的“新型冠状病毒”亮出早已磨得锋利的宝剑,为武汉、为祖国、为人类无怨无悔 地挥洒着自己的满腔热血。 钟南山院士,我敬佩您!不仅是您,还有像您一样参与“战疫”而逆行奔向最危险战 场的千千万万个白衣天使。您们都是最美的中国人,感恩有您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英雄人物事迹作文

全文共 569 字

+ 加入清单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听着《西柏坡2英雄王二小》的片尾曲,我不禁热泪盈眶。虽说王二小的故事我已听过无数遍,但真正看到二小英勇就义,我还是不由得从心底里生出一股浓浓的敬佩之情。

6月27日,老师带领我们到上海影城观看了《西柏坡2英雄王二小》。影片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1941年,日寇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大扫荡。南滚龙沟村的儿童团团长王二小是个倔强调皮的孩子王。一天,敌人扫荡了南滚龙沟村,二小的家被毁了。失去亲人的痛苦让王二小一蹶不振,他的好朋友核桃、枣花,还有其他西柏坡村的孩子想方设法安慰二小,给他鼓劲。二小重新振作起来,和大家一起劳动、练兵、重建家园。进山的日本鬼子在山里迷了路,被二小和枣花发现。为了给乡亲们和八路军伤员争取时间转移,二小和枣花兵分两路,由枣花回西柏坡村报信,二小则故意暴露自己,被敌人抓住。在给敌人带路时,二小故意走陡峭山路、兜圈子,最后把敌人引进了八路军的伏击圈。日本鬼子被消灭了,二小也壮烈牺牲了……

这就是英雄王二小的故事,它让我深深的震撼了。现在,有谁能像二小那样舍己救人,不惜牺牲呢?在21世纪,我们往往动不动就抱怨生活不幸福,可是,你可知,要是没有那些英雄,现在,不要说幸福了,恐怕中国早就成日本的殖民地了!来,让我们大家好好学习、奋发向上,使中国更加富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手拉着手,奔向更美好的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