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繁星·春水》读后感心得(精选20篇)

《最美逆行者》电视剧开播了。对于突如其来疫情,一位位白战士见“疫”勇为,夜以继日的投身战“疫”一线,我们虽然看不见他们可爱可敬的脸庞,但我们知道这个春天里风景的最美之处,是敢于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真英雄。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电视剧《最美逆行者》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浏览

3272

作文

1000

2024朝花夕拾读后感心得

全文共 622 字

+ 加入清单

“朝夕拾”,顾名思义就是早晨的花儿傍晚拾起。对于鲁迅来说,就是少年时候发生的事情老年去回忆,去拾起那片岁月,拾起那段欢乐的时光。

这本书,是“民族魂”鲁迅写的最著名的一部散文集。书中共有十篇散文,《狗.猫.鼠》中鲁迅先生描写了他生活那个年代的三个阶层。鲁迅特别讨厌猫,甚至是仇视与厌恶。因为猫一旦捕食到弱小的猎物,不会让它一命呜呼,而是慢慢地,慢慢地折磨它,让它生不如死,直到玩厌了,猫才大餐一顿。鲁迅通过对猫的描写,借物喻人,讽刺了社会上折磨弱小者,欺凌弱小者,剥削弱小者的人。而鼠则是百姓,无辜的被反动派玩弄于手掌间,让人惶恐、不安。鲁迅通过这篇文章也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散文描述了一位中国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本文的主人公长妈妈是一位迷信、爱唠叨的人。作者起先是感到极度的厌恶,但后来却对长妈妈感激不尽。我觉得长妈妈是个朴实、善解人意的人,她听闻鲁迅要《山海经》,就在第一时间给他买了,让鲁迅惊讶不已,对她充满了敬意,别人做不到的,她却做到了!记得有一次去西湖玩,我因为幼稚的心灵向大人们提出买泡泡枪,爸爸做出无奈的表情,只说:“都这么大了还玩那个?”外公说:“这好像是幼儿园小朋友玩的。”只有妈妈默不作声地带我来到了小店,买了泡泡枪,让我惊喜的不知如何是好。这件事情会让我永远难忘。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们从这本书中,看清了清末民不聊生的画面,联想了欢声笑语的童年,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小说《草房子》读后感心得

全文共 666 字

+ 加入清单

草房子》是一部很优美的小说,讲述了发生在60年代一个水乡小学生的生动有趣的事,人物有眉目清秀的纸月、调皮可爱的桑桑,还有个性十足的秃鹤故事情节使人回味无穷。在《草房子》众多人物里,最特别的就是秃鹤了。

秃鹤是一个秃头少年,家里非常穷,12岁才上起了小学,由于有残疾,在同学们中显得与众不同,于是成了许多同学嘲笑的对象。秃鹤没有低头,为了保护自己的尊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反击对他侮辱的人。看了这个故事,我觉得秃鹤是一个很有个性的男孩,从不在别人的挑衅面前低头,也没产生自卑,而是用自己的力量战胜对他的侮我认为在秃鹤有意给学校体操汇演制造混乱后,师生们不应该对秃鹤冷落和排斥,应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是不是让秃鹤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伤害,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此时的秃鹤很会把握时机,在全校师生对他冷落时,看到学校宣传队排练戏的主角秃头连长没人演。于是,他就推荐自己,没想到赢得了全校师生的赞扬。作者把每一个故事叙述的活灵活现;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油麻地春、夏、秋、冬的景色描写的优美迷人,使我感到如临其境,不由自主地钻了进去。作者还写出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把看似平凡的事情写得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描写了九个悲喜交加的动人故事,让生活在舒适环境的我们,体验到60年代儿童是怎样的生活和成长,体会到他们艰苦的生活环境。警告我们即使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下也要刻苦努力,不然,就会荒废学业和人生。

故事展现了真诚团结、不畏艰难、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也与人类自强不息、开创未来的文化精神息息相通,让当今的少年儿童知道,时刻都要坚强刻苦,最终才会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全文共 833 字

+ 加入清单

平凡,这个词十分抽象,它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这浩瀚无穷的世界,我们类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无论是悲与欢、穷与富、强与弱,对于这历史的长河不过是些平凡的小事罢了。我素来对平凡都是这样认为的。可读了《平凡的世界》后我改变了这样的看法。

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的命运为中心,反映了从“”后期到改革初期广阔的社会原貌。

合上书轻轻思考,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不顺心,又算得了什么呢?

孙少平在变革的时代中经受着各种社会冲突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反复冲突,而且通过每一次冲击迫使他进行着不断的思考。人在平凡的世界中的生活是扎实,真正的读书人在平凡的世界中的生活应是定目标、正确方法加上持之以恒的努力,这些才是我认为的平凡的世界里平凡人真正实践经历的社会生活。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穷富世袭之说,也永远没有成败之说,有的只是找奋斗找成功的真理。我坚信,我们的命运由我们的行为决定,而并非完全由我们的出生决定。”

记得原来,我还不是很喜欢阅读,当我花时间、花精力去读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喜欢阅读,读了平凡的世界,我被那个热爱读书的孙少平震撼了。于是,每次下课,班里又多了一个读书的,她同别人一样,在那里静静地读着...

当我翻开第一页的时候,就被一个雨雪描写的场面吸引了:“...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雪花,正纷纷玲玲的飘洒着...”可能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感受就是过度而非常自然的由春天到夏天,夏天到秋天...相同季节不同的手法描写,让我大览宏图。

好在,生活中没有永恒的痛苦,但也没有永远的幸福。生活就像双水村的流水一样不紧不慢的哗啦啦的流,失落顺水流走了,幸福也随波飘远了。闭上眼,就似乎能看到那一年一度的热闹如春节的打枣节。那红火劲竟压过中秋端午。那一天里,所有双水村的人们似乎忘掉了一年的烦恼和忧虑。人们在山林间随意吼着两声信天游,打下一粒粒肉厚核小的大枣子,笑着唱着闹着。这时的双水村,似乎连空气都弥漫着甜甜的枣香,还弥漫着幸福的味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傅雷家书读后感心得最新

全文共 809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暑假,在老师的推荐书单中,我挑选了《傅雷家书》进行研读。我为傅雷父子二人精妙的文笔所吸引,更为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深情而感动!

一九七九年四月,当傅聪先生回国参加父母的平反昭雪的骨灰安葬仪式时,他的心中一定五味杂陈,感慨万千。他再也见不到生命中最亲爱的双亲,迎接他的已不是父母惊喜欢乐的笑颜,而是两撮萧然的寒灰。

可时光悠悠,情不断,大海茫茫,心相连,在曾经的岁月里,遥遥数万里的两地之间,把父子的心紧紧连在一起的,不就是这一封封家书吗?在这些书信中,我们不是清楚地看见傅雷先生为儿子呕心沥血所留下的斑斑血迹吗?人之爱子,天性使然。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但人的事业却永无止境,教育儿女,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延续自己的生命,延续为社会、为祖国所能尽的力量。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亲傅雷的爱,是那样的深刻与深远。尽管在一次次的运动中饱受摧残,但他不改其志,始终如一地热爱祖国,以高度负责的心力为社会、为祖国竭尽所能,用书信、用教诲使身在异乡的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建立心的结合。傅雷先生是刚毅坚强的,他用一生告诉我们:一个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到意想不到的磨难与迫害,陷入暗无天日的绝境,但真实的光亮不会就此湮灭,微弱的光茫终将照彻人间,得到尊敬与爱。

傅雷先生可以如此顽强地直面人生的风雨,那我们呢?初二已成历史,残酷的初三已然来临,我们准备好了吗?“陆止于此,海始于斯。”里斯本海岸上罗卡角镌刻着葡萄牙诗人卡蒙斯的这一名句,确实给人以雄壮之感。暴风雨不是我们人生的尽头,一切波折与晦暗都会过去,而且总是很快、很快。人的光荣,不在于永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败屡起。相信,经受暴风雨洗礼后的我们,等来的都是惊喜。

在那大海的航程上,不只有生存的奋斗,那里还有爱、有梦想,更有永不停息的追求!去奔跑吧,心里荡满波浪,将苟且甩在身后。去拥抱诗意与远方,去实现那蓝色的梦想,就像傅雷先生那样,将光和热永远留在心中,凝结在行动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个人收获感悟心得800字

全文共 869 字

+ 加入清单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共同战斗中诞生、发展、壮大、成熟起来,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重申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并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条坚持”基本方略之一。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十九大报告,高举旗帜、高瞻远瞩、继往开来,是我们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党保持永远年轻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要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有活力,就要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战斗性。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党始终铭记历史的重要力量。一个伟大的民族必需铭记历史。唯有深刻铭记历史、正确看待历史,我们党才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完成新的任务、攻克新的挑战、取得新的成绩。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党不断开创未来的重要基础。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将在新时代的新矛盾新挑战新征程中,把“初心”和“使命”融入到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各个环节,覆盖到各个方面,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不竭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三毛流浪记》读后感心得

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前两天我看了一个动画片名叫《三毛流浪记》,看完后让我好感动。

我过的多幸福的,可是三毛呢?三毛啊!他从小就流浪一直流浪到现在,他他受尽了人间的辛酸苦辣!他捡过烟头,卖过报纸,刷过鞋,练了杂耍差点当了小偷丢了性命,刚刚过上了好日子一转眼好日子就没了。

我觉的三毛很可怜,因为三毛从小就没见到他的爸爸妈妈被一个老爷爷捡到,上不了学还不说了,肚子都吃不抱,穿的那么少。想想看我穿的暖暖活活的,吃的饱饱的,上着这么好的学校,老师手把手的教着我们,我要再不好好学还不如让三毛来上学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儒林外史初中生读后感心得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书中的英雄好汉令我敬佩不已。

《儒林外史》这本书共有五十六回,写了近四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的故事。这一整本书

以写实、讽刺和批判性的笔调,写出了许多文人在科举制度伤害下的悲掺命运。在这个制度下士子文人性格扭曲,灵魂变得丑恶。他们可笑、可悲的虚伪与罪恶。同时,作者也热情歌颂了善良、公正与善良的人物,写出了作者对自己改良社会的美好理想。

书中,有些人和事总是让我无法忘怀。如范进,周进对做官如痴如醉,结果被折磨得人鬼难分。但中举后,他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当了大官,别人对他们也越来越好。

其中有个叫匡超人,原先是一个很纯朴的青年,但是中了八股文的毒害以后,很快就堕落为一个坑蒙拐骗,甚至是出卖自己灵魂的恶少。其实,文人一旦中举成功,便会有许多人堕落为贪得无厌,毫无廉耻的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

这本书运用了讽刺的修辞手法,通过传神的描写,把要讽刺的对象或明或暗的变现出来,让我们读者去细细品读。作者只用了三言两语,就能把一个人的形象,性格,栩栩如生的描画出来。

另外,我建议你们去看看《儒林外史》,去看看贪官污吏的下场,去看看吝啬的严监生、阴险刁滑的严贡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爷爷一定有办法》读后感心得体会

全文共 253 字

+ 加入清单

我非常喜欢《爷爷一定有办法》书中约瑟的爷爷。爷爷是一位很有智慧和爱心的长辈。他很喜欢约瑟,并为约瑟做了一条奇妙的毯子,毯子旧了,爷爷把它改成一件奇妙的外套,外套不合身了,爷爷把它改成一件奇妙的背心,背心不合穿了,爷爷把背心改成一条奇妙的领带,领带脏了爷爷把领带改成一条奇妙的手帕,手帕旧了爷爷把它改成一颗奇妙的纽扣,有一天约瑟发现纽扣不见了, 就把他发生的这些事情写成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我们今天才能读到这么优秀的故事。我也要向书中的爷爷那样对自已所喜欢的事物保持一份热情和坚持,为实现自已的梦想而努力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森林报》读后感心得

全文共 706 字

+ 加入清单

我一直以为《森林报》不过是一份报纸而已。拿到手之后,我愣住了:原来它居然是一套书,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分成了四本。四本书的封面都是一棵粗壮的老树,但树底下的草地却按照季节呈现出淡绿色、浓绿色、金黄色、雪白色;草地上还留着一串小动物的脚印、一丛丛矮小的花卉灌木。

有趣的封面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森林报?夏》:“6月——蔷薇花开,候鸟搬完了家,夏天开始了。现在的白昼最长,在遥远的北方,完全没有了黑夜——太阳24小时都在天上。在潮湿的草地上,花儿越来越富于阳光的色彩……”书的开头引人入胜:在最长的白昼里,我们有暑假,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有暑假吗?假如我们在太阳24小时都在天上的日子里,是不是可以一直玩到不用担心天黑要回家……

我一鼓作气往下看:森林里的动物们各有各的住处,地上的,地下的,水上的,水底的,树上的,树干里的,草丛中的,半空中的,全住满了。原来小动物们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性来选择住宅的。我喜欢蚂蚁、黄蜂们的大公寓,大家成群结队地住在一起,多热闹啊,想玩的时候就不用担心找不到伙伴。

《森林报》带着我走出了用钢筋、水泥建设起来的“森林”,来到了真正大自然的有趣怀抱。它告诉我们,森林里每天都发生着有趣的故事:狐狸把老獾赶走了,欧夜鹰的蛋莫名其妙地不见了,草种族和小白杨、小白桦为了争阳光打仗、浆果的旅行充满危险,没有妈妈照顾的鳊鱼宝宝怎么长大……还有,神出鬼没的夜行大盗闹得林中的居民们个个提心吊胆。太有意思了……

我喜欢这“份”独特的报纸带给我们的发生在森林里的“新闻”故事。这些新闻故事比城市里的新闻故事更有趣,更生动。我幻想着,有一天我能成为森林报的牛通社记者,报道森林里的新闻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名人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我看了《名人成才故事》这本书,通过阅读我发现古人学习都很用功,他们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来学习、锻炼,想了很多的办法:用圆木当枕头,枕头一滚,醒来后就起来读书;在墙上凿一个洞,通过洞里射出的光读书等事例。他们是多么勤奋啊!

勤奋是成功的唯一捷径。达芬奇非常勤奋。他为了练好基本功,画了上千个鸡蛋,正是在画鸡蛋的过程中,达芬奇领悟出很多的绘画技巧,从而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画家。达芬奇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人可以不通过勤奋努力就可以取得成功,即使再有天分的人,如果没有贯穿一生的勤奋,也绝不会创造出照亮天空的作品。

要有永不停息追求梦想的脚步。我的表姐也很勤奋,上学时间是七点半,可是她坚持每天五点半起床读书学习,我问她为什么,表姐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学的东西不容易忘记,所以我要抓紧早上的时间看书、学习。争取早日考上理想的大学!”听着表姐的话,我惭愧万分!因为我和表姐完全不一样,她抓紧每分每秒认真刻苦的去学习,从来没有停止追求梦想的脚步。我呢!早上爸妈不叫我起床总是起不来,能多睡一会都是好的,心里总是想着反正有早读课可以读书的。每天写完作业就想着去玩儿,脑子里面完全没有读书这个概念。.。.。.

想着书中的那么多勤奋刻苦的名人,看着身边的表姐,我感慨万分!我一定要沉下心来,向他们学习!因为只有那些执着于自己的梦想,百折不回地追寻自己梦想的人,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勤奋学习,才能达成目标,实现梦想,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时间简史》读后感心得500字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时间简史》是由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黑洞理论和“大爆炸”理论的创立人史蒂芬霍金撰写的一本有关于宇宙学的经典著作,是一部将高深的理论物理通俗化的科普范本。

“任何物理论总是临时性的:你永远不可能将它证明出来。不管多少回实验的结果和某一理论相一致,你永远不可能断定下一次结果不会和它矛盾。”是我看《时间简史》中所得出来的结论,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所有的物理理论,你永远不可能说是真理,哪怕是准确推测了千万次,只要下一次出现了不符合的推断,那么这个理论就不成立。

正如我在网上所看的马克思的座右铭,思考一切,换而言之也就是怀疑精神。怀疑精神是人类前往的动力,只有这样文明才会进步,不然将会面临的结果只会停滞不前。以前,我从来没有过这个观念。

读了这本书后,脑中一直旋绕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宇宙到底有没有过大爆炸?宇宙到底是不是一个无限小的一个点?会坍塌,还是最后趋于稳定?宇宙是无边无际的还是有尽头的的?人类能否发明出时光机回来过去?所有问题迎面而来。

霍金曾说过:“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完成我对宇宙的认识,这包括宇宙为什么会存在。”包括霍金在04年也宣布过关于黑洞的理论存在的错误。他说:“黑洞并非如他和其他大多数物理学家以前认为的那样。

宇宙是神秘的也赋予黑暗,但是在我们内心之中有拥有着这样的宇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艾青诗选读后感中小学生心得体会

全文共 603 字

+ 加入清单

早就听说爱情是著名的诗,阅读这本《艾青诗选》时还猜想,心中不惊奇琪艺朵朵涟漪。

爱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艾青的是既有古风又有现韵。把中华上下几千年的语言文化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化成一种蓝色的忧郁,虽说我可能喜欢乐观话得豁达的诗,可艾青的一生经过很多波折,可艾青的诗更多的是对祖国的热爱与报效之心。从中提炼出诗人忧国忧民大情怀。

我很喜欢艾青的现代诗总觉得那些充满沧桑的文字。让人读起来热血沸腾,任时光荏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是在记忆里永存。

读完《艾青诗选》这一本书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我爱这土地》。艾青写这首诗时正难国内当头,这首诗写出了艾青的忧郁。他的忧郁源自于农民的苦难,这里有浓烈的爱国之情。

作者用一只鸟的形象开头,在个体上面的渺小,短暂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是为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象成是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永远不停歇的为祖国大地而歌唱。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也要像爱情那样爱祖国,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而我们目前能够做到的,唯有努力学习,树立信心,坚信自己的力量,要保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努力,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童年》读后感

全文共 1116 字

+ 加入清单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题记

童年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是美妙的,是幸福的,是快乐的,是值得回忆的……而他的童年却是恐怖、悲惨、令人不敢想象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高尔基用尽拼搏的一生诠释了这句话。

阿廖沙那悲惨、令人怜悯、令人同情的童年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阿廖沙的童年十分艰苦,幼年时期父亲就去世了,然而他的母亲因经济的缘故无法养活他,所以只好送到他外祖父家度过童年。 在这本书中,我很敬佩善良慈祥的外祖母,她胸怀宽阔,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阿辽沙孤独的心,外祖母对阿辽沙的爱,给予了阿辽沙坚强不屈的性格,让阿辽沙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如果在我们这个世界里谁都能关心别人、帮助别人,那还会出现争吵、打架之类的事件?他只上过三年学,十一岁便自己闯荡,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影响到他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他依然在艰苦的环境中苦苦追求自己的理想,艰苦的条件使他意志磨练得更加坚强。他热爱学习,在工作之余,他利用这些时间自学,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令人尊敬、受人敬仰的伟人。高尔基真实地描述了自已苦难的童年,我为自己庆幸——没有出生在那个时代,没有受到这种苦,自己没有失去父母……我感到很幸福,因为我有一段美好的童年。

记得鲁迅说过:“珍惜时间是我成功的最大秘诀。”所以,我开始认认真真地学好每一门课。俗话说的好“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滴水穿石”也是一天一天慢慢积累而来的。都是要一点一点地克服困难,才能看到黎明的曙光和人生的灿烂。

时代在不断进步,但人们却越发变得懦弱了,遇到困难就想要退缩、逃避或者走捷径。屠格涅夫说过:“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学会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须有所付出,才会长久,有所争取,才会得到。

高尔基在作品的开头就写到:“有时连我自己也难以相信,竟然会发生那样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辩驳,否则,因为在那‘一家子蠢货’的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在黑暗的那一边也看到一种叫光明的东西隐隐发光。只要对光明有希望,那一点点光明就会变成无限大,直至占据一切黑暗。我想,这也是高尔基所想表达的情感。

在快乐中,在悲伤中,高尔基的童年匆匆走过。高尔基用他充满苦难的童年向我们诠释一个真理:只要不对任何不堪的现实失去信心,光明总会来临。在人生中总会有一些事情令您感到痛苦甚至绝望,但眼前的黑暗总会过去,光明总会到来,只要保持不灭的信心,做一个善良、乐观、富有同情心的人,光明必会到来。看完了《童年》后,我感到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样的年代,什么样的社会,只要他具备纯洁的灵魂、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向命运抗争的精神,就一定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伟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昆虫记读后感个人心得感悟

全文共 437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的书架上,有一本书,这本书有着神奇的魔力,带我走进昆虫世界,感受莺歌燕语,它就是《昆虫记》。

我们大部分都生活在城市里,所以很少有机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昆虫,而《昆虫记》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认识到了许多昆虫,有凶狠恶毒的螳螂,贪吃的蝗虫,爱唱歌的蝉,滚粪球的屎壳螂……

这本书的作者法布尔,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把所有的昆虫描写得很生动,形象。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是斑纹蜂,还有舍腰蜂,蜜蜂,黄蜂……它们虽然都有着不同的习性,但是勤劳是它们的共同点,这也让我想到了我的妈妈,为我们的这个家,为我和妹妹辛苦忙碌的身影,让我想到了耐心教导我们知识,引导我们健康成长的老师,让我想到了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奋斗,为这个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我现在是一名小学生,而我的职责就是好好学习,健康成长,以后也为创建美丽富强的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这本书让我认识了很多昆虫,也让我了解了我们大自然的奥秘,它们用小小的生命丰富了我们的大千世界,用惊人的智慧激励着我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春》读后感

全文共 1494 字

+ 加入清单

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但它却像一杯醇酒一般,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荷塘月色”无疑是经过了凄苦的灵魂挣扎之后,找到的一方幽深静谧的自然之境,曲折地体现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操守;而“早春野景”则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后者自然是前者的延续、转化、提升。但不管这两个世界有多么不同,它们都源于朱自清的一种理想追求甚至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春》确实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细读朱自清的《春》,我不由地有这样一种感觉:这是一个大病初愈的文化人,面对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种自信和自尊,编织着自己的理想之梦。这是一个经历了“心灵炼狱”的知识分子,在大自然温暖的怀抱中,他沉醉其间,诗情联翩,感受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冲动。他从时代的“十字街头”撤退下来,又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我总觉得,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他故乡江浙一带的那种温暖潮湿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种壮阔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在这幅图画中,隐藏了他太多的心灵密码。

朱自清研究专家吴周文先生说:“在很多散文中,朱自清惨淡经营诗的意境,将人格美的‘情’与自然美的‘景’两者交融起来,创造了情与景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的构思,整个地展现自我人格,以美妙的意象作为人格的外化手段,于是他的笔下,自然美成为自我人格的精神拟态,或象征性的写照;个人特定的情绪、思想,也因自然美的依附,得到了诗意的写照,或者说得到了模糊性的象征。怎样创造这种意境,完成自然美与人格美二者的附丽与连结?对此,朱自清则是继承弘扬以形传神、重在神似的艺术精神这一整体性的审美把握,加上‘诗可以怨’的审美理想的制导,生成了风格的隐秀与清逸的色彩。”(吴周文《诗教理想与人格理想的互融》,《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对朱自清散文的深层意蕴,我以为这些话是深中肯綮的。朱自清属于那种感情和感觉特别敏锐、细腻、真挚的人,对大自然的四季变化和山水花鸟等等,又有着特有的亲和情怀和观赏兴致。他的写景,往往是景中有“我”,“我”中有景,景“我”合一。他所以要调动起自己的一切感官以及思想和情感,反复品味、字斟句酌、“用笔如舌”,正是要把自己的全部人生、人格投入到大自然的形神中去,让自然的美与他人生的美浑然为一。他不像鲁迅,在描写自然中采取一种超然的、审视的态度,甚至不惜写了自然的丑来;他也不像周作人,在刻画自然中沉溺其间、忘却自己,恨不得化为自然的一部分。朱自清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是投入的、虔诚的,但同时又是自觉的、清醒的。从这一点来说,他是最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的真谛的。在《春》这篇简短而明朗的散文中,同样体现了他的人格操守和审美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爱的教育》寒假读后感心得500字

全文共 947 字

+ 加入清单

“爱”这个字一直都是让人捉摸不透的。在我的印象里,从小到大都没人有告诉过我关于爱的准确定义,爱到底是什么,代表什么,在哪里,是需要我们自己用时间去琢磨和理解的。

爱的教育》主要讲的是一位叫安利柯的意大利市立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写的学年之纪事。它主要展示的是同学之爱,师生之爱,家人之爱,以及对祖国之爱。

对于严师,大多数学生的第一反应都是抗拒和害怕,也不乏有反抗的心理出现。文中的先生看上去难以亲近,但他默默地关心着生了红粒的学生,也不责罚在他背后趁他不注意玩闹的孩子,而是用亲切的语气试图和学生们拉近距离,用爱和学生交流。这显然是极有效的。比起棍棒下的教育,用爱去感化学生,就是以身作则的表现,也是育人的初衷。

同学间的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友谊,其实是最单纯的。虽然文中挺身而出救一个快要被车撞到的低年级学生而被压到脚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概率实在太低,但是也让我感到由衷钦佩。小孩子的友谊总是纯真的,单纯的,也是最富有爱意的。这种爱意无关风月。

“爱国”二字是我们最不常挂在嘴上的,觉得国家大事,国家的繁荣昌盛,都和我们没有实质性关系,其实不然。五湖四海的人只要在同一个国家,就是一家人。哪怕是素不相识,萍水相逢也要多多照应。这就是爱国情的体现。在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本里提到过,爱国其实很简单。不需要我们在联合国代表大会上发言,也不需要我们上前线保家卫国,我们只要做到最基础的对国旗尊重,对国歌尊重,不知法犯法等基础要求便足够了。文中那可怜的孩子忍受不了别人对他国家的侮辱,那些对他而且很重要的,别人以同情之心给他的钱,他全数丢还回去。只因他心里明白没有什么比国家的尊严更加重要。这就是爱国的意义。

整本书都给人以温暖的感觉。不是它的配色或语言有多温柔,而是它故事的纯真和不加修饰的爱。“爱”这个字在中国其实是不常被听见的,国人大多腼腆,从不把爱挂在嘴边,也不系统地告诉孩子爱是什么。我们所讲究的棍棒底下出孝子,难道就不是爱的教育了吗?不,它是,一切的教育都是以爱为基础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罢了。爱是无法触及的,可它是能被感受的,天天哭喊着自己缺爱的人大多只是不明白爱的真正意义罢了。爱代表的不只是爱情,沉下心去感受,爱一直萦绕在身边,只是我们从未发现它的存在。爱的教育,爱的真谛,并不是羞于说出口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草房子》读后感

全文共 684 字

+ 加入清单

“你看过《草房子》吗?”面对这个问题,相信很多爱读书的人都会说看过。的确,最近我也在看《草房子》这本书。一拿到这本书,我就爱不释手,很快就读完了它。

《草房子》这本书讲述了桑桑和他的朋友们在油麻地度过的六年的小学生活。这本书一共九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其中有两个故事,我记得最清楚,印象最深刻,一个是杜小康和他家的红门的故事,一个就是秃头秃鹤的故事。

我在杜小康的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他家刚开始十分有钱,家里的门也都是大红门,他有一辆让同学羡慕不已的自行车,更一条属于自己的皮带。因为家庭富有,他自然就有些傲慢。可是有一件事改变了他的一生,他的爸爸在一次生意中亏了本,导致他们家一贫如洗,杜小康也被迫不能去上学。一开始他也是垂头丧气,可是后来他意识到了自己的真正价值。他开始尝试在学校门口摆了一个杂货摊,从而找到生活的信心。我们也要做一个像他一样的人,不仅要勇于面对困难,更要知错就改,还要有志气,有担当。

秃鹤他敢于证明自己不怕别人嘲笑的精神也一样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我们也能拥有他们这样好的品质,在生活中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不是更好吗?

在他们身上,我还学会了一个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坚强、乐观、自信。曾经有人问过我:“你享受你的生活吗?”我想不少同学会说不,因为大家可能没有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可是大家可以看看油麻地的孩子们。他们一个个也遇到过困难,可他们依然很享受自己的生活,整天都很开心。所以我要说,我们要知足常乐,要“身在福中要知福”

哦,那金黄的草房子,苦苦的艾草,静静的小河,天真烂漫的孩子们,散发着醉人香气的油麻地,这才是我心中的《草房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哲理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我和爸爸一起阅读了一本书:《励志故事全集》,使我和爸爸都深有感触。

这本书囊括了许许多多名人的励志故事。全书分为“亲手叩响机遇之门”、“给梦想一个支点”、“一路行去,春暖花开”等9个章节,有300余篇励志美文。故事虽短,但总能发人深省。其中最令我回味无穷的故事叫《一枚戒指》:一位小伙子觉得十分自卑,因为别人总说他又蠢有笨,便去向他的老师诉苦。

老师给了小伙子一枚戒指,让他把这枚戒指卖了,得到的钱不能低于1金币。他先来到集市,那里的人说戒指只值1银币。而他来到珠宝店时,珠宝商人却说它值70金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宝贝,只有真正的“内行”,才能发现它耀眼光芒。同时,我们也要珍惜自己,并精心“打磨”,才能领世人瞩目。

这本书告诉了我“坚强、勇敢、自信、乐观…………”等做人的道理。它就像一碗心灵鸡汤调养我的身心。当我疲惫、困惑、烦恼的时候,它给了我心灵的洗礼。同时也让我知道要少小励志,就像一句名言所说“在人生中找到目标是‘志’,一鼓作气干下去是‘气’,二者合起来就是‘志气’”,人生的成败决定于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人类简史》读后感心得通用

全文共 3462 字

+ 加入清单

最早的人类是从250万年前的东非开始演化,然而在近200万年的演化过程中,人类在众多物种中一直处于边缘、弱小的位置。那时候,人类的食物来源无外乎植物、昆虫以及其他小动物,或是跟在一些食肉动物后面吃剩下的腐肉和骨髓,还得整天提心吊胆地面对大型哺乳动物的威胁。

智人就好比班上的差生,努力了大半个中学时光,才勉强到了中游,而它的逆袭要从7万年前的认知革命说起。

约7万年前,智人就好像突然某一天得到了高人的点拨,出现了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某次偶然的基因突变,改变了智人的大脑连接方式,让他们抛弃了以前愚钝的思维,用全新的方式进行思考和沟通,称之为“认知革命”。

认知革命之思维

智人其实也算是有先天优势的——大脑容量明显高于其他动物。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正所谓“骨骼惊奇”才能“一点就通”吧。当然,这是玩笑话。

同体型的哺乳类动物,平均脑容量为200立方厘米,而早在250万年前出现的人类,脑容量就已经有了600立方厘米,而经过演化的智人,脑容量已经高达1200~1400立方厘米。

庞大的大脑虽然带来了庞大的负担,但同时给人类带来了明显的优势——超凡的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使得人类在后来发明了有用的工具,也获取了重要的火资源。

火的使用带来的好处自不必说,这既让人类成为唯一一个可以烹饪的物种,使得咀嚼和消化食物的时间大幅减少,在肠道缩短的同时促进了大脑的继续发育,在另一方面也让人类掌握了一项本来属于自然的技术,并且将之发展成了一件威胁力不小的武器。

人类既没有尖锐的牙齿,也没有健壮的四肢,在众多庞大物种面前显得弱不禁风,微不足道。但工具的使用却直接缩小了智人与这些蛮力物种的差距——且不论现在的汽车与枪炮等杀伤力巨大的工具,只是在当时,锋利的石器、厚实的兽皮已经将智人武装了一层。

火耕技术和工具也将智人从食物链上拉高了一截,也成为后来智人掀起物种灭绝狂潮的主要手段。

当然,这是后话。

认知革命之语言

人类的语言既非唯一的语言,也非最先出现的语言,却可以说是最灵活的语言。这种灵活性,是其他动物所不能匹敌的,也成为智人逆袭成功的一大后天条件。

例如:面对危险时,一只猴子能传播的信息只有:“危险出现!”,于是同类开始躲避。

而人类能传播的有“哪里有危险”、“危险的程度有多深”、“该怎样躲避”等详细信息。并且根据这些信息,智人还能针对“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危险”、“该怎样防止这种危险”进行讨论,从而降低危险的威胁性。

换句话说,相对于其他只会简单表达意思的物种,人类能够用有限的声音和语言表达无限的含义,以此获得并储存、传播丰富的信息量。

当然,拥有灵活的语言是远远不够的,人类还需要密切的社会合作,而这个更高一层的合作,就需要八卦来维持。

比如说一个部落里,一个人想要和另一个人建立亲密的关系,首先就得从八卦开始,八卦自己,让别人更了解你,八卦别人,能让他们明白部落里谁最可信、谁是骗子、谁好相处、谁喜欢独来独往……这些八卦的信息,能让他们不断变动自己的部落关系,找到更加适合的合作对象,在这个基础上的部落规模扩大才能让合作形式变得更加有效。

但是,当一个部落的规模持续扩大,你就不可能对每个人都了解并建立互信系统,所以这种限制无法让八卦维持更广的合作。

社会研究学指出,借由八卦维持的最大“自然”团体大约是150人。只要超过这个数字,大多数人就无法真正深入了解、八卦所有成员的生活情形。

如果我们想要进行更大范围的合作,便需要虚构故事来维持。

可别小看了虚构的力量,这种沟通方式的出现,可以说是导致了人类最大程度、最高效率的逆袭,不论是当时亦或是现在,都是一项对于智人发展来说极其重要的手段。

通过建立一个虚构的想象事实,使得万千智人相信这个虚构故事,并对具有同样信任对象的陌生人产生别致的好感。

如相信同一个神明,便有了宗教。只要有意愿,全世界的陌生人都能在同一个信仰的照耀下,愉快地进行相关的合作。

如相信同一项制度,便有了法律。在法律的法定范围当中,不管你是谁,在哪个地方,你都得接受这共同信任的约束与规范。

如相信同一种交易,便有了金钱。金钱很好地解决了陌生人之间的贸易,极大程度上地稳固了更广范围的互信系统。正所谓:你不相信我可以,但你可以相信钱啊。

不论是完整的公司,强势的帝国,亦或是庞大的金钱贸易系统,虚构的力量都快速地促进了大量陌生人之间的合作,量变产生质变,大规模的合作让智人迅速崛起。

认知革命之不可挽回的创伤

随着智人的快速崛起,却有更严峻的事实摆在面前——逆袭带来的大规模物种灭绝。

约4.5万年前,智人抵达澳大利亚,造成了当地生态系统数百年年来最重大的打击——全澳大利亚超过90%的巨型动物完全从历史上消失。

他们推进的时候,仿佛进到奇特的新世界,满眼是从未见过的生物。有200 公斤重、2

米高的袋鼠,还有当时澳大利亚最大型的掠食者袋狮,体形就像现代的老虎一样大。树上有当时大到不太可爱的无尾熊; 平原上则有不会飞的鸟在奔驰,体形足足是鸵鸟的两倍;

至于在灌木丛里,则有像恶龙般的蜥蜴和蛇,发出咝咝声地滑行。森林里则有巨大的双门齿兽在游荡,外形就像袋熊,不过体重足足有两吨半。除了鸟类和爬行动物之外,澳大利亚当时所有的动物都是像袋鼠一样的有袋动物,会先生下幼小、无助、就像胚胎一样的年轻后代,再在腹部的育儿袋中哺乳照顾。

但不过几千年后,所有这些巨大的动物都已消失殆尽。在澳大利亚当时24种体重在50公斤以上的动物中,有23种都惨遭灭绝,许多比较小的物种也从此消失。

约1.6万年前,智人抵达美洲,同样带来一片血流成河的惨象。

根据目前的估计,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北美原本有足足47 属的各类大型哺乳动物,但其中34 属已经消失。南美更是在60

属之中失去了50属。像是剑齿虎,原本活跃了超过3000 万年,却几乎在瞬间灭绝,其他像是巨

型地懒、巨型狮子、美洲的本土马和本土骆驼、巨型啮齿动物和长毛象,也都未能幸免。另外,还有成千上万的小型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鸟类,甚至昆生和寄生虫,也同样惨遭灭绝(像是在长毛象绝种之后,各个物种的长毛象蜱然只能共赴黄泉)。

这是整个动物界最大也是最快速的一次生态浩劫,造成了大量物种的永久性灭绝,其中绝大部分都是那种大型的陆生哺乳动物。

在认知革命发生的时候,地球上大约有200属体重超过50 公斤的大型陆生哺乳动物。而等到农业革命的时候,只剩下大约100

属。换句话说,甚至远在人类还没有发明轮子、文字和铁器之前,智人就已经让全球大约一半的大型兽类魂归西天、就此灭绝。

不仅仅是动物,智人在物种灭绝的浪潮中并没有放过自己的同类——其他人类物种。

在3万年前,地球上有众多人类物种,他们生活在各自的领域,相安无事——直到智人的侵略。

在过去3万年间,智人已经习惯了自己是唯一的人类物种,因此在面对一个和自己长相相似,生活方式也相差无几的物种时,除了迷茫便是愤怒。

也许是崛起过程中的优越感让他们不能容忍智人的“非唯一性”,也可能是大型动物的不断灭绝唤醒了他们杀戮的本性,当第一次面对自己的同胞时,他们不是伸出友好的双手,而是举起了邪恶的镰刀。

每当他们抵达一个新地点,当地的原生人类族群很快就会灭绝。现存历史离我们最近的梭罗人遗迹,大约是5万年前。丹尼索瓦人在那之后不久也已绝迹。至于尼安德特人,是在大约3

万年前退出了世界舞台。而到了12000

年前,像小矮人般的人类也从弗洛里斯岛上永远消失。他们只留下了一些骨头、石器、几个还存在我们DNA里的基因,以及许多悬而未解的谜团。他们的离去,也让我们智人成了人类最后的物种。

后记

认知革命使得智人从食物链的末端一跃到了顶端,完成了逆袭,使得我们现在是坐在世界的宝座而非瑟缩在其他物种的脚下。

我们现在能在安逸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享受生活,不用担心有巨型物种的入侵,不用面临生命最原始的威胁,全都归功于那一场革命。

认知革命是伟大的,同时也是残忍的。智人粗暴地将无数物种赶出了世界舞台,从而巩固了自己的位置,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则在这种大规模的灭绝浪潮中依然屹立着,却淡失了最原始的自然色彩。

是的,我们当然能讴歌当年智人祖先的智慧与能力,我们也能为现今的宝座自豪甚至洋洋得意,但是我们学习历史,可不止学这些荣耀,更是要铭记,我们在那段坎坷蜿蜒的成长道路上我们犯下过怎样的错误。

现代智人无法穿越到过去阻止这一场灾难,也无法弥补那场灾难所造成的伤痕,我们能做的只有铭记历史,记住那些罪过,记住那些伤痛,从而避免下一次的错误。

请铭记,智人的逆袭不是当世界的孤家寡人,一个人的国家不叫称王,称“亡”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小说《草房子》读后感心得

全文共 662 字

+ 加入清单

手捧《草房子》,我被书中那愉快的学校生活所深深吸引。那蓝天、白云、梧桐的枯叶,还有那一片朝夕相处的金色的草房子……这一切都令我向往。

《草房子》主要讲述了男孩桑桑在油麻地小学的六年生活,那六年小学生活让他终身难忘。这六年小学生活见证了他们之间的友谊,有悲、有喜、有泪。在书中有聪明的纸月、淘气的桑桑,还有那为了救油麻地里的南瓜而牺牲自己的秦大奶奶……而这些人中,我最欣赏的还是秃鹤。

秃鹤应该叫陆鹤,但因为他是一个十足的小秃子,油麻地的孩子就都叫他为秃鹤。在桑桑的记忆里,秃鹤在读三年级之前,似乎一直不在意他的秃头。秃鹤一直生活得很快活,有人叫他秃鹤,他会很高兴地答应的,仿佛他本来就叫秃鹤,而不叫陆鹤。

但是,秃鹤读三年级时,偶然地,好像是在一个早晨,他对自己的秃头在意起来了。秃鹤的头现在碰不得了,谁碰,他就跟谁急眼,就跟谁玩命。人再喊他秃鹤,他就不再答应了,并且,谁也不能再用东西换得一摸。

因为他的秃头,同学们都会忍不住用手蘸一下去摸一把;因为他的秃头,蒋一轮不让他参加会操;因为他的秃头,他总是带着帽子上学;也因为他的秃头,他都想逃学;因为他的秃头,他还和校长和老师闹别扭。因为这个秃头,原来开朗、活泼的秃鹤不见了,他变得自卑了。

可是,自卑并没有一直笼罩着秃鹤,当《屠桥》缺少秃子——伪军连长的演员时,秃鹤自告奋勇给蒋一轮写信争取了这一个角色。为了演好这个戏。他用出人意料的速度,就将所有台词背得滚瓜烂熟。他排练得很认真、很努力,他演得一丝不苟,甚至把这个角色给演活了。这个秃头“成就”了秃鹤成为“世界上最英俊的少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国演义读后感中小学生心得体会

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完成了一件伟大的事——看完了《三国演义》。这三国演义把我看得精疲力尽。早上一起床就爬起来看,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都是在看《三国演义》。现在,就让我告诉你们我看了《三国》的读后感吧!

《三国演义》是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如,一代枭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有万夫不当之勇的张飞,笑到了最后的司马懿......这些人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完三国后,我长叹了一口气。没想到,笑到最后的竟然是司马懿!看完三国,我增长了许多见识。最好看的就是《火烧赤壁》。周瑜一场大火就将曹操的所有战舰都毁于一旦。每次看三国,我都被里面紧张的故事情节吸引住了。有的人说三国写的不就是一些打打杀杀东西吗,有什么好看的?可我并不这样认为。三国虽说有一些打打杀杀的场景,但这样看起来才会有吸引力,才会让人渴望知道后面的故事情节。看完三国后,我仿佛长大了许多。里面的阴险狡诈也让我感到恐惧与害怕。没办法,在那个时期,为了生存人们什么事都会干得出来。

看完三国后,我还想再重新看一遍。我想将里面的故事烂记于心,时时刻刻都能谨记在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