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萨利机长电影感悟(通用19篇)

作为一部带有神秘色彩的动画,在令人感动的同时给人们无限的思考,蕴含着许多的人生道理,绝对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好电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萨利机长电影感悟,欢迎阅读参考!

浏览

4457

作文

27

萨利机长观后感

全文共 750 字

+ 加入清单

影片讲述了在飞机失去动力时萨利机长当机立断将飞机于河上迫降并使155人全部获救却不断遭受调查质疑,最后证明萨利机长是一个完完全全英雄的故事。

影片寓意深刻,我只想浅谈一点关于一些我所注意到的细节问题。首先是空姐,给人的印象是训练有素,在有了飞鸟撞击的猜测以后,丝毫没有显示出慌乱,而是面带微笑,镇定自若,安抚乘客,冷静的告诉乘客要怎么做,给人以信任感。不同于国内空姐是吃青春饭,挑选空姐的要求是"瘦、高、白、秀、美",美国更注重的是体贴的服务与经验老道的紧急情况的应急反应,所以在美国,我们在飞机上看到最多的,是空妈,而不是空姐,与美好的外表相比,作为机组成员,我想更重要的是什么,不言而喻。

还有一点我想说的是美国的救援体系,这一点十分令我感动。就是在事故发生后,可以立即、机动的调配有关力量,迅速完成救援。包括船只,军队,直升机等救援部分,红十字会等灾后后勤援助,及维持秩序的警察等,全部有效到位。不论随后的后续工作有何问题,起码在保证人的生命,即救援工作上,美国做的相当不错。当然,美国的援助体制也不是一开始就十分完善,在一开始,美国的救援体制十分拖沓,无效,机动性差,军队也是重反恐而轻赈灾,更不用说与红十字等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了,可以说,在卡特里娜飓风之后,美国的救援体制才渐驱完善,而期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有制度化的批评机制促使救灾体制不断地更新、调整,而我国我国尚缺乏这样的制度化的、有效的批评机制,网络批评也处于无序状态。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马云说过 "中国最大的危险不是GDP跑7还是跑8,跑6又怎么样?只要我们喝的水是干净的,空气是好的,食品是安全的。穷一点还能活得长一点。"同样,,我们不应纯粹注重中国人的"面子问题",更重要的是"里子",才是衣服是否舒适的关键。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灾难电影萨利机长观后感

全文共 699 字

+ 加入清单

影片《萨利机长》讲述的是,机长萨利驾驶的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在起飞不久就遭到了群鸟的撞击,导致两架发动机全部熄火。在这危急关头,机长将飞机成功的迫降在了哈德逊河上,飞机上的人员全部生还。但是,事后相关部门对他进行了调查,认为他这个选择是错误的,因为迫降在河上实在太危险了,相关部门一致认为,这架飞机完全可以返回机场或者迫降到附近的另一个机场。

在听证会上,相关部门称,当时飞机上的各种参数显示,完全可以返回机场。并且他们利用这些参数做了模拟,结果是完全可以成功降落。当时听证会场一片寂静,这时萨利机长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A、这个结果是经过多少次演练之后的;B、是否事先就知道机场的转向;C、有没有考虑当时情况下需要思考的时间。相关人员回答说:这个结果是经过了17次演练之后才得到的,操作员事先知道机场的转向,没有预留思考时间。

当飞机出现险情时,机长根本没有机会去演练,他需要做的是如何挽救飞机上的全部人员。经过商议,相关部门预留了35秒钟的思考时间,尽管当时机长是用了208秒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应对当时的危情。再次模拟的结果是:两个机场都迫降失败,会造成机毁人亡的结果。会场再次的安静了,片刻之后,掌场响起来了,相关部门肯定了机长当时的操作。

很多时候我们都太依赖于数据了,好像这堆数据就能给我们准确无误的答案似的。比如我们很多人添加衣服并不是依靠自身的感受,而是依赖于天气预报的气温。我们太过于依赖数据,从而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现场的实际状况,这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发生了机械故障的飞机,可以说每一秒都在变化,当然是要根据当时的情况来见机行事,而不是依照数据按部就班的处理。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看萨利机长观后感

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萨利机长》这部电影我上周已经自己买票看过一次了,一刷的感受就是好久没看这么质朴简洁的电影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长也刚刚好,很喜欢这种冷静克制的风格。

今天参加这场观影活动就算是二刷了,IMAX的版本的确能看到更多细节(也可能是因为之前看过一遍了,第二次看就能注意到更多东西)。事实上我一直认为IMAX2D是最好的配置,比3D看着舒服多了。

汤姆汉克斯今年应该是正好六十岁,这个角色也很适合他,他的风度和气质都表现得很棒(当然与片尾出现的机长真人相比还是略微逊色,但是他已经足够好)。想起今年他的另一部新片《但丁密码》中的兰登教授这个角色就没有那么理想,大概是电影剧本的质量对角色魅力的确影响很大,所以《萨利机长》这部电影和汉克斯这位演员应该算是互相成就了。

电影中间有一段情节我印象很深,是萨利在一家酒吧里跟老板和两位客人交谈,电视里恰好在播出他的新闻,媒体在歌颂他的英雄事迹,老板向他举杯“敬1月15日,一年中最好的一天”,机长表情复杂。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觉得这仿佛跟《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样,是一个"有人来表扬你这辈子最惨的一天"的故事。但是看到结尾又觉得不是了。听证会上萨里机长和副机长离场休息时在门口的对话真的令人肃然起敬。“I’m just so damn proud.”-“We’ve done our job.”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萨利机长观后感

全文共 746 字

+ 加入清单

好久没有看2D电影了,没有了3D的视觉效果,反而感觉更真实。大概是年纪大了容易有感触,看这样一部小人物英雄的电影,居然落泪好多次。飞机迫降前和乘客感同深受面临死亡危机的惶恐,感触无论我们如何说自己看淡生死,死亡当前,一样恐惧无助。

机长副机长面临苛刻审查时,感叹40年的飞行业绩,却要由这次事件中的208秒做总结。想到人们喜欢用一次对一个人做判断,而不是一直或一贯,你我是否都经历过这样的委屈?敬佩在巨大压力下,Sully机长依然冷静地指出模拟飞行中忽略了人性的影响,在关键时刻扭转局面,最终得到公正的对待。可是有多少人有能力有信心多到这样?如果当时Sully机长在巨大压力之下失去信心,任由模拟飞行和没有经验的听证会做出判断,那岂不是成就人间冤案?在听完黑匣子录音后,机长副机长激动地要求退场休息,他们骄傲在关键时刻一起努力,做了准确的决定,拯救了包括他们自己155个鲜活的生命。一直觉得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不是有多少成就,不是爬到什么位置,而是你是不是会有这样一起同心,一起努力,危难时刻会和你站在一起,热血的兄弟姐妹。审查委员会看似苛刻不近人情,但实际上,只有他们这样严谨认真地遵守流程监管,才可以避免将来的侥幸和因此带来的灾难。不仅仅是他们,飞机迫降后,20分钟内,纽约有2000名救援人员达到现场参与救援,避免幸存的乘客被冰冷的河水冻死,这个不是简单的个人善意行为,而是社会背后强大的国家机器系统在起作用。然而,无论是国家机器如何强大,还是科技如何先进,在人性的社会里,总有系统和科技无法控制或解决的个案,这个时候也就需要Sully机长这样的超级英雄。可是,超级英雄有他多年的经验和专业素养,以及背后团队的支持,如果你没有却要乱逞英雄,那结果恐怕是混蛋的下场。

总之,值得一看的电影。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萨利机长观后感

全文共 299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次前往上海的宝山万达影院,1号厅屏幕确实够大,影厅比较小,座位略靠前初看电影时少许晃眼有些不适应,不过看久之后还是能够适应的,屏幕的确是足够宽足够高,如果坐在后排观影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回到电影,本片由真实事件改编,剧情有现实事件作为科普依据,不免把记忆中的新闻事件和电影进行穿插和对比,不得不说男主汤姆汉克斯演机长演得相当到位,从刚迫降后的庆幸,到被安全局质疑后深锁的眉头,再到得到家人支持恢复信心,在委员会旁听对自己的调查时自信的回击各种刁难和质疑。

本片结束后的字幕出现萨利机长本人,真人还真是帅呢!

向机长致敬!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经验丰富沉着冷静处变不惊的机长才能使得155位机组成员全部获救!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405 字

+ 加入清单

1、一句“我只是做了我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深深触动我内心深处,伟大的谦逊,质朴的自豪,更是每个民航人的写照,倾尽一生守护航空安全,站好自己那班岗。

2、压力。无论是萨利机长、副驾,还是管制员,在面对这样的场景,即便是他们都是尽了自己全力,依然立即检查,尤其是管制员的那场景,印象太深刻了,直接尿检、查血。还有就是萨利机长多次的失眠,多次的幻想。是呀,我们每个民航人身上不是背负重任呢?作为机务,其实也是一样,只是电影中并未提及。我们签下的每一个字,都是一份责任,不能有半点含糊。

3、旅客安全高于一切。在哈德逊河备降成功后,全机组成员迅速组织旅客撤离到机翼和救生船上,待旅客下完后,客舱有积了半身高的水,萨利机长坚持要巡舱检查,确保不落下一个人。

4、“宁可延误,不要事故”。这是萨利机长的准则,更是我们每个民航人的准则。

5、亲情。萨利机长在确保所有人都上船后,走到甲板边,给妻子报了平安,简短的对话饱含浓浓的亲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金刚川电影观后感学习感悟

全文共 948 字

+ 加入清单

已经上映的电影金刚川》,口碑持续下滑,那么是怎样的原因让大部分观看过的影迷打出低分呢?在电影即将要上线的前期,宣传做的很到位,加上又有实力派演员的加盟,由管虎、郭阳、陆阳监制,所以大众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值很高。

作为商业性质的电影,它仅用两个月便与观众们见面,整部电影明显是快节奏的,上映后,首日的票房成绩还不错,但后来心有余而力不足,票房和口碑皆在下滑,大家对它的评价也是各不一样,影迷给差评的原因,只因为这部电影的观感枯燥无味,有些镜头重复率高,一点没有大片的质感,用四个角度讲述一个故事,不处理好细节,观众便看不下去,叙事风格的拍摄手法极为重要,一旦没交代清楚,全影片的连贯性也就没了。

种.种迹象来看,电影结尾拍的真不好,完全的高开低走,烂尾了,即使有张译、邓超、吴京、欧豪等有热度的实力派演员,都没救活这部电影。制作时间太短,有些细节便容易被忽略,情节的不严谨,单纯的为感动而感动,观众们是不会买单的。现如今电影市场很大,可如果持续出不大好的片子,再拍出来的电影,也容易失去民心。

一:深讨拍摄

《金刚川》的题材不错,不过整体看下来就一句话——不会拍。主要是一个生态问题,近几年好看的不多,票房高说明不了问题,就电影本身水准而言,还差点火候,票房高有的是靠情怀买单,靠题材只能暂时成功。

二:文化

电影是历史文化传承,拍得不好是一方面,能拍,能过审,能上映,是关键,就如同那些抗日神剧一样,给观众的印象,特别是给年轻一代的印象,好像是日本人被虐了一样,这次居然有美军被感动,放弃轰炸的情节?

这个电影如果推迟到明年的这个时候有足够的时间去打磨剧本,基本上也只能搞成快餐了! 而且这种展现方式也是第一次尝试,绝大多数人都不适应。

第三:内容问题

看旧版上甘岭MV不过几分钟,泪都掉下来,而金刚川,印象最深的影评就是,美国人终于放过我们了,仿佛我们的胜利,是因为敌人的仁慈,可现实是仁慈从未出现,他们使用了一切他们能使用的现代化武器,金刚川也重现了英中赞歌,但是说实话,没有老版王成激烈战斗的背景,金刚川只看到了武器代差下的无力感,作为主旋律电影,却不敢讲主旋律的故事,大伙自然不买账

总的来说,中间重复内容太多,志愿军是一支纪律严明的部队,剧中却大搞人性化,过分美化侵略者的人性等等,导致了《金刚川》的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感悟电影《我在震中》

全文共 1132 字

+ 加入清单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正是这个似乎与昔日相同的时刻,埋葬了汶川的无数生灵。

12月22日,看完《我在震中》这部片,再次将我们的记忆唤回到那个黑色时刻。那一次次时间的闪过,意味的是死亡的逼近。面对这自然灾害,我们无能为力,只能任恶魔在耳边叫嚣。我不敢想象,在这些过去的夜晚里,有多少条莹莹晨露般无辜而不幸的生命从此消失,恐怖而无情地从世界上被抹杀。

忽然记起里尔克的诗文 ——“谁此刻在世界上某处死,无端端在世界上死,眼望着我。”,普普通通的诗句,在此看来,却是如此刺眼。在这场地震中,有多少“无端端”死去的人?而仍旧具有鲜活生命的我们,应该庆幸,更应该哀悼这些曾经象我们一样鲜活的生灵。

影片里一个五岁小女孩在地震废墟旁唱歌的情景令我过目难忘,当女主角问她父母在哪时,女孩只是指指天际,并没有说话,面对这样的大难,让一个五岁的孩子又能说些什么呢?但是我相信,能够战胜灾难和恐惧的唯一希望,就是爱,永远与痛苦同在的爱。

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各地报导连续不断,我想大家都应该听说过这则故事吧?当抢救人员发现一堆废墟下埋葬的一位年轻妇女,当他们确定这位母亲已经死亡时,他们奇迹般地发现,她的身下还护着一个仍在熟睡的孩子和一部手机,手机上有一条短信:“亲爱的孩子,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当危险临近,母亲把生的希望让给孩子,此,怎不为大爱?

… …

灾后一个月,新闻上仍旧反复播出着灾区的录影,哭嚎,绝望,挣扎,恐惧……在每一刻展现。那段时间,我十分恐惧黑色,因为黑色是代表死亡的颜色。连续几个晚上,新浪网所公布的死亡数据都急剧上升,从一开始的几十迅速升至上万。那一个个阿拉伯数字代表的不是普通的数据,而是一个个死去的亡灵。那一刻,才真正体会到“死亡无处不在”的含义,眼下的一场场灾难,给我们这些仍存活在世间的人带来的真切感受恐怕只能凝结成一句话——死亡是那样不真切,却又是那样近得触手可及。树木在死亡,青草在死亡,包括曾经鲜活的生命也在死亡。死亡会忽然出现带走你或你身边的人。面对死亡,生命最脆弱。

在影片临近片尾,出现了这十分敲打我灵魂的一幕:女主角将五块巧克力摆在震倒的房屋前,深深地鞠了三躬,以此寄托对逝者的哀思。对于不能挽救的灾难,我们能做的,只有祝愿,愿逝者一路走好。

2009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365天。降半旗、哀悼、祝愿……在刹那间,我看见了生命的脆弱和情谊的可贵,看见了生者对逝者的眷恋与关怀。

片子的尾声将画面锁定在那个定格于14时27分57.9秒的时钟上,那永远迈不过去的秒针,似乎在诉说着什么;那一次次微微的颤抖,仿佛敲击于每个观者的灵魂深处。在此,我只能献上一朵黄菊,乘冬至之时,对于在地震中不幸遇难的同胞们表示深深的哀思和祭奠。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金刚川电影观后感学习感悟

全文共 743 字

+ 加入清单

包含战争题材的电影从未在中国的电影市场缺席。中国亲身经历了二十世纪漫长的、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从过往的《金陵十三钗》、《无问西东》,到今年的《八佰》,每一个中国人的青春和人生都被风烟时代、被残酷战争所裹挟。电影《金刚川》也不例外,它应纪念抗美援朝七十周年而生,影片题材就取自于抗美援朝的最后一役——“金城战役”。

电影《金刚川》的故事情节简明易懂,它讲述的是一支二线工兵部队修桥渡江的故事。1953年,在抗美援朝最后一役“金城战役”中,为了保证能够向金城前线输送更多的支援部队,从志愿军渡河部队、工兵部队、高炮部队多个视角,讲述一场被美军不断炸毁桥梁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断修复桥梁的抗争奇迹。

这场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最终收复了160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将战线向南推进约14公里,取得战役胜利,并直接导致美军被迫签署了《朝鲜停战协议》。

一如《金刚川》的导演坦白的那样,这部电影就是要表现“牺牲”。我们在《金陵十三钗》中感受“荣辱”,我们在《无问西东》中感受“理想”,我们在《八佰》中感受“忠诚”,而在电影《金刚川》中,给我们最大视觉冲击和心理感受就是“疼痛”。参加抗美援朝的都是一些十八岁的青年们。他们临危受命,在他乡的战场上闻着血肉的焦味,他们在金城战役中不断修复被美军炸毁的桥。在电影中,这座横跨金刚川的桥不仅是一条运输物资的必经之路,而且是一条通向胜利、通向和平的回家之路。然而,这部电影和真实的历史都没有忘记,在这座桥的另一侧,许多中国的年轻人为此而壮烈牺牲,甚至在战争结束的几个小时前不幸身亡。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七十年前,那些出生入死的青年们牺牲他乡;每一个牺牲都有价值,每一个青年(虽然是小人物)都是大英雄,才有七十年后,我们这些处在和平年代的青年们和平与安生的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电影萨利机长观后感

全文共 246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我这个坐过200多次飞机的人来说,观看《萨利机长》这样一部表现空中浩劫的电影,相当于又增加了一次飞行体验,感触颇深。这是一次空难史上的伟大奇迹,全片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假大空地拔高机长,意想不到的叙事角度,让一个既知结果的真实事件铺排有序,层层递进,每个人的专业精神,质疑精神,对生命的敬畏,干脆利落的结局处理……总之,印象深刻。

同时也惊叹老外对事件逼真的还原能力,纤毫毕现的背后是高科技,以及对艺术的守爱。我们只剩下粗制滥造和炒作。更钦佩老外对事件的质疑精神,有质疑才有真相,才有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暑假成长感悟作文:电影《美丽人生》给我的启示

全文共 1366 字

+ 加入清单

就算在最艰难最黑暗的日子里,就算了无希望,死亡近在眼前,他依然深爱着并用生命与智慧保护着他的妻子与儿子。他的勇气与智慧,即使在战争的硝烟弥漫中,即使在集中营的暗无天日中,即使在最后枪声响起死亡来临的那一刻,依然闪现着耀眼夺目的光芒。

他用尽全力,在集中营的悲惨世界里,为儿子,营造了一幕美好的幻想,他告诉儿子,所有的残酷只不过是一场游戏,游戏的奖励是一辆崭新的坦克。于是,他的儿子便有了足够的勇气,熬过那段水火的岁月,最后,当他坐上盟军的坦克时,他的幸福无可言语,而那种幸福,正是他的父亲用生命为他交换的。他不放弃任何机会为他风雨中的家庭制造哪怕是点滴的欢欣,在路过集中营的广播室时,他冒着危险在广播里呼喊妻子的名字,他想告诉她,他和儿子都还活着。他趁着做侍者的机会,为妻子播放了《船歌》,这首曾经响在他们定情之夜的歌曲,飘过沉沉迷雾的阻挡,在黑夜里,给他的妻子带去安慰,也让他们一家人,都鼓起了勇气,共同经历灰暗的时光。

就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晚,他将儿子安顿在一个铁箱子里,然后,去寻找他的妻子。当他被捕之后,路过那个铁箱子时,他知道他的儿子正注视着他,于是,他装出一副滑稽的模样,惹得儿子笑出声,他仍然坚持着,坚持着使儿子相信这一切都只是一个游戏,千万不要害怕,永远要微笑而乐观地去面对。然后,枪声响起,他去了,而他的儿子与妻子终于获得解放,当他们在阳光下搂抱在一起的时候,他的儿子说道,我们赢了!确实,在这一场浩劫当中,他们赢了,因为,他们有一个英雄的丈夫与父亲,他的名字叫基度。

美丽人生》是一部相当浪漫的电影,犹太青年基度到一个意大利小镇上准备以开书店为生,在那里,他遇见了美丽的姑娘多拉,然后,是一系列充满了智慧、滑稽、阴错阳差、浪漫的轻松片段,终于,基度与多拉终成眷属,镜头一转,他们从房间里追着他们的儿子来到院子里,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令人羡慕,基度用自行车载着美丽的妻子,车框里坐着机灵的儿子,他们飞驰而过,而街道上,却已经出现了纳粹的铁丝网。

没有什么比快乐的戛然而止更令人感到揪心。当基度的幸福生活刚刚开始之时,他的犹太身份使他被抓去了集中营,而他的妻子,本来并不用去集中营,却毅然的随他们跳上了火车。最真挚的爱情,有时候真不需要太多的言语,连执手相看都不需要,只是纵身一跃,跟去天涯海角。在影片当中,演多拉的演员有很好的演技,那是一种很克制的平静,当她在集中营里听到孩子将要被杀掉的消息时,她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站在楼梯上,由着后面的人群在她身上冲撞,她望向窗外,目光深远。后来,她被派去挑拣死难者的衣服,那种小心翼翼,不敢也不愿发现儿子衣服的感觉很到位。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个人最深沉的爱,其实,是很平静的,能够撕心裂肺哭出来的,往往也是释然的开始。

最后,基度的儿子和多拉在阳光下抱在一起,他大声喊叫着,我们赢了。那时候,他还不知道他的父亲已经死去。电影响起旁白,以基度儿子的语气,听声音,他也已经步入老年,那么,这部电影就能理解成他的回忆。在他的回忆里,他的父亲,依旧是那样鲜活,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活着。枪炮、炸药、毒气、死亡、饥饿,这些东西看似强大,最后的胜利者,却只能是人和生活。真正的光芒,就像基度朝他儿子眨眼的那一刹那,意思是,无论怎样,只要我们不害怕,坚强、快乐、盼望,人生终究美丽,于是,我们总会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萨利机长观后感

全文共 1711 字

+ 加入清单

Sully机长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我不是英雄,只是一个做了本职工作的普通人。这并不只是一句谦虚的漂亮话,也许在千钧一发的关头,Sully机长确实只是发挥正常水平做好了本职工作。但这就已经很厉害了。“英雄”是世人赋予他的光环;而另一面,那些质疑他的误判才是事故起因的人,则更带有高高在上的偏见。世人总是青睐非黑即白的两极评论,却不能设身处地站在当事人的角度理解他的处境。用英雄的故事延伸展现这一点,更能引起人的反思:一个英雄尚且受此待遇,他人又怎能幸免?

各方面来说,本片的故事重点都体现为对事故后续的记录。首先是不太起眼的副标题:The Untold Story Behind the Miracle on the Hudson,不用多说了。再从篇幅上来说,整个事故前后几分钟的事情,拍出来没有回忆杀没有渲染,只是冷静地还原。撑起片长的还是后续调查那部分的故事,所以故事重心显然在事故发生后。最后重点来看看故事讲述的顺序,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了倒叙插叙的手法,总觉得导演从梦境、事件后续开始是为了卖关子,突出事故的那段高潮。但我觉得不是,导演讲故事的顺序只是顺着机长的思路,好让我们更容易进入他的视角。凭着我刚看完的记忆简单过一遍:

首先调查部门(具体是啥、利害关系我也不太了解,不想展开分析了)一开始对事件定性为坠机,这是根据他们调查得到的一些初步资料得到的明显带有问责意思的偏见,机长及时纠正说这不是坠机这是水上降落,由此引出全片的矛盾:调查部门根据十几台电脑对事故的模拟得出结论认为机长的误判对事故负有主要责任。于是随着之后故事的进行我们始终带着一个悬念:到底机长是不是误判了。当被妻子问到你为什么就做出判断决定停哈德逊河上了呢,机长这才开始陷入他并不想面对的回忆。我想这时候好多观众已经和我一样等不及了,因为事故这段才是我们起初期待的大场面正片。然而看完了这段有点意犹未尽的伪高潮,我们还是没有答案,并且有点犹豫是不是我们被放到了机长视角才认同了他的判断。影片最后的听证会才是本片真正的高潮,因为它解答了我们心中这个悬而未决的疑惑,本片的主题也集中体现于此。首先机长机智地要求把电脑模拟替换成人工模拟,然后通过质疑零延迟的人工反应时间不能反应突发事件的真实情况,为模拟过程争取了35秒的反应时间。就这短短的35秒差异,产生了和之前截然相反的报告结果,实现了大反转,宣告了机长做出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让原本高高在上想当然的调查官员彻底低头认错。在观众们终于掌握了真相的情况下,导演又利用播放事故录音记录这个情节带我们再次回忆了一遍事故过程。如果电影的重点在于讲事故本身,那么对于事故的描绘理应让人意犹未尽,这样同一段戏演两遍绝对是讲故事的大忌。但导演的目就是让我们根据听证会上掌握的信息,再重新和机长一起回忆一下事故过程,才切实体会到机长当时处境下做出准确判断是如此不易。

还有一点需要反思的是:我们在影片一开始已经知道事故的结局是平安解决,就无法体会机长做水上降落的决定是多么艰难。影片中我们才逐步得知:实际上水上迫降的生还率极低,如果不是机长冷静地判断出返航绝无可能,并不会做出这个百般无奈的下下策。另一面,在纽约市这个全球人口密度最高地区之一的城市,一旦稍有偏差,一场空难导致的就不只是一飞机死伤这么简单。如影片中某人告诉机长的:纽约人当然要为你欢呼了,这里最近可一直没什么好消息。停了一下又补充到:特别是关于飞机的。我想这大概是指8年前的911,对很多纽约人来说永远走不出的痛。如果机长稍有疏忽,后果必然又是一场911。因此在真实事件发生后Sully机长也确实成为深受纽约市民爱戴的英雄。

再反观调查部门草率的事故责任判断,如果不是机长最后机智的应对,一场冤假错案也会就此成为定局。英雄变成事故责任人。与其说影片想表现机长应对飞行事故的冷静沉着,倒不如说他应对来自调查部门的危机一节,扭转乾坤的策略更是全片重点。因为航空事故发生前,机长可是有8小时睡眠、9日内滴酒未沾的满血状态;而应对危机时,他却是整夜没合眼,喝了一杯Canada goose+splash of water的Sully特调,可算是最差状态下的残血反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看萨利机长观后感

全文共 747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看得非常有感触。电影中的每一个情节和台词几乎都能从《最高职责》中找到出处,在书中萨伦伯格机长在整个飞行职业生涯中,他认真对待他的职业,认真进行每一次飞行准备、飞行过程中,精确掌控他已经很熟悉的飞机性能,他“把驾驶飞机当做一门艺术,精雕细琢”。萨伦伯格机长的高尚,来自其他时候所做出的那些选择——在履行职业操守时,是一丝不苟的,在一生中做出的许多选择,帮助他做好了准备,来应对发动机发生故障的那一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我的一生让我把飞机安全地降落在了哈德孙河上。”

在电影中萨利机长在电影中说:过去的42年中,我飞过成千上万个航班,但我在其中一次的表现却决定了人们如何对我整个飞行生涯做出评价。在一万九千小说中,只有这短短的两百秒决定别人对你一生的看法。

萨利机长是个幸运者,他和他的机组尽了最大努力,运用了平时积累训练中学到的技能,作出了正确的决策;没有放弃,珍视飞机上的每一个生命——于是最终他们有了一个好的结局。作为和飞行安全相关的民航人,我们必须每时每刻尽力做对,还要努力做好,因为不知道生命中的哪一个瞬间会决定对我们一生的评价。

我们民航人对待安全一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也许平安飞行了上千次起落,安全指挥了数万架飞机,但决定你的不是你的 “一贯”,而只是你的 “一次”,偶尔一次疏忽就成千古恨。这样认识和存在虽然严苛到有些不近人情,但是这就是我们工作的特性,生命只有一次,事故无法重来。安全永远是民航人最高职责。

如萨利机长一直在电影中强调:我不是英雄,只是一个做了本职工作的普通人。这就是我们民航人对安全对工作最真诚的表白,也才是我们这个民航群鲜活民航安全工作中的真正体现。《萨利机长》的故事,最感人的地方也正在于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金刚川电影观后感学习感悟

全文共 1442 字

+ 加入清单

由管虎、郭帆、路阳共同执导的电影金刚川》正在全国热映中,首周末票房突破3.5亿,观影人次近千万,而在影片取得票房和口碑成绩背后,是全剧组常驻5000人不遗余力的日夜奋战,最终在短时间内完成这样一部剧作精良、制作精良的精诚之作。

影片拍摄过程共集结演员1174人,剧组工作人员2479人,特效人员2600人,后期人员1302人。最终,《金刚川》的成片镜头数量定格为1249个。《金刚川》的创作历程,为电影工业化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

影片引起观众极高的观影热情,时值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日和重阳佳节,各地志愿军老战士、老一辈观众也前往影院观影,回望烽烟岁月、感怀当下和平。

“金刚川泪点”词条亦登上社交平台热搜榜,观众动容分享观影感受:“影片的对英雄故事的悲壮呈现令人潸然泪下。”“士兵们用血肉垒筑人桥的画面震撼心魄更富象征意义,中国脊梁让人哭得酣畅。”

数千人奋战共铸精诚之作 全年龄观影感动热映

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电影《金刚川》正在热映之中,而它非凡的创作历程,同样令人震撼。三位导演在短时间,以最高效率集结三组人马分别拍摄,伴随着海量沟通商讨,成就一部统一风格作品,其背后聚集的是演员1174人,剧组工作人员2479人,特效人员2600人,后期人员1302人的完美配合。

最终,《金刚川》的成片镜头数量定格为1249个,管虎、郭帆、路阳以精诚之心,完成了这部得以体现中国电影制作流程与水准的作品,也为电影工业化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

时值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日,《金刚川》不仅是一份来自电影人的行业答卷,更是一种身处和平、缅怀先烈的集体致敬。观众热情观影,亦在影片对志愿军群像的深度刻画中,寻味到跨越历史的情感共鸣。

“金刚川泪点”词条亦登上社交平台热搜榜,网友纷纷回忆动容时刻:志愿军一心保家卫国、无畏枪林弹雨坚守金刚桥;张飞演绎人性转折,唱起“万古流芳莽撞人”慷慨迎敌;关班长外刚内柔、把更安全的炮位留给战友。一幕幕动人画面令观众当场落泪,久久不能平静。

影片不但吸引青少年观众走进历史,深受感召,亦在重阳佳节到来之际,收获了来自志愿军老战士、银发老人观众们的激动赞誉,他们纷纷写下留言致敬英烈:“我们胜利了!”“英雄不死,我爱中国。”

实力群像诠释英雄无畏 创新视角聚焦历史个体

影片由张译、吴京、李九霄、魏晨领衔主演,邓超特别出演,共赴烽烟战场,诠释志愿军无畏气节。表演上,每位演员都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部分,在人物设定方面,电影用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桃园结义三兄弟”的姓氏,来为联手抗敌的三位主角命名,“张译饰演的张飞呈现出饱满的人物弧光,从优柔寡断的谨慎形象,到一腔孤勇,血战敌军的无畏,实现了与‘张飞’的精神合体。”

影迷解读出令人动容的历史辉映。这群身处前线的战士们,同样有着年轻人的朝气与执拗:关磊和张飞互相揶揄,却处处关心对方;高连长与刘浩的“方言争执”更是前线多年相处的默契所在。

《金刚川》集结了管虎、郭帆、路阳三位优秀导演,从同一故事的三个立面入手,全景式描绘了抗美援朝战争中,一段鲜为人知却又感人至深的往事。这样一种精巧新颖的叙事布局,令观众十分惊喜:“三位导演对镜头的运用真的是炉火纯青,不但没有互斥,反而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也有影评人分享专业观感:“前两章的记忆起到蓄势的作用,随后的第三单元则在情绪上全面调动与拔高,是国产战争片里比较少见的尝试。”既展现为国献身、青春无悔的顽强斗志,又传递出和平稳定的炙热祈盼,正是《金刚川》所秉承的历史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灾难电影萨利机长观后感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萨利机长》这部影片给了我们一个美好的结局,但是,就我个人而言,不管到最后结果怎样,萨利机长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他靠着自己40多年积累来的经验、过人的胆识和正确的决断换来了全飞机100多人的生命。当然,工作人员正确的引导和乘客们有序的撤离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认为萨利机长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还有其中一段让我很揪心,就是萨利机长边跑步边思考那些细节,明明知道自己尽了最大努力,还要那么难过,况且结果还是好的。也许,通过这个我们应该明白,永远都不要以你个人为单位来怎么怎么样,它在社会和现实面前从来都是不得不妥协的,让我们在各种不成文的条条框框下生活,这虽然确保了社会的井然有序,却也扼杀了我们个人选择生活的权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金刚川电影观后感学习感悟

全文共 2041 字

+ 加入清单

这几天最重要的新闻,莫过于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70年前的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为了纪念这一特殊时刻,最近有不少文艺作品上线,比如昨天上映的战争大片《金刚川》,就是近年来少有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电影的阵容大家都知道,管虎、郭帆、路阳三位导演联合执导,主演则包括吴京、张译、李九霄、邓超等人,算是今年配置最豪华的影片之一了。从完成度上看,作为一部命题作文,这样一部华语顶配战争片给主创的时间一共才两三个月,做成现在的效果,实属不易,所有工作人员都辛苦了。片名《金刚川》,指的是朝鲜境内的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这座桥通往当时的作战前线,是运送人力、物资的一条战略大动脉,因此成为战争双方争夺非常激烈的一个地标。这部电影讲的就是在美军飞机一次次的轰炸下,我志愿军是如何一次次护桥、修桥,最终保障大部队顺利通过金刚川的故事。我觉得金刚川这个地名就挺妙的,念起来掷地有声,有一种英雄气概在里面,很符合影片的调性。看完《金刚川》的童鞋一定会发现,这部作品跟以往国产战争片在叙事结构上有一个很大的突破,那就是从三个视角展现一个事件,相当于一个三重奏复调作品,而不是此前大多数国产战争片的线性叙事。影片一共分为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在片中都有标题提示,但它和《我和我的家乡》这类短片合集还不一样,因为《金刚川》不是四个小故事,而是一个故事的三种视角,最后一段是全片的收束。

三位导演的分工看完后应该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猜测:第一段《士兵》,从修桥士兵的视角讲修桥;第二段《对手》,从美军飞行员的角度讲他们是如何轰炸我方的;第三段《高炮班》,讲我方高炮班的战士们如何用简陋的炮弹与敌方飞机对战,护住金刚川上的这座桥;第四段《桥》,也是全片的收尾段落,讲述最后我们的志愿军到底是怎么通过金刚川的,是最为震撼催泪的桥段。这种特别的叙事结构,观众可能在看完电影三分之一时长处就会发现,咦,这个时间线好像有点不对,这个情节刚刚不是演过一遍了么,怎么又来一遍?然后就会意识到,哦,原来《金刚川》在玩非线性叙事啊。

客观地说,这种叙事手法在电影中并不稀罕。有人说《金刚川》是低配版《敦刻尔克》,其实无论是形式的必要性和完成度上看,《敦刻尔克》都比《金刚川》要高明不少,后者有一些画面素材在几个段落里重复使用,看的时候难免产生厌烦情绪,有观众就吐槽《金刚川》是一个故事讲三遍……三个段落由不同导演操刀完成,各自水平的高低优劣也造成影片观感上的明显起伏,比如第二个段落,就要比其他段落弱不少。不过能在这样的主旋律商业大片中用一下非线性叙事,这种勇气和探索精神还是值得鼓励的。

除了形式上的创新,我觉得《金刚川》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展现战争中个体的状态和情感,这一点对国产影片来说尤为可贵。以往我们看到的国产战争片多为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个体往往被淹没在集体中,但《金刚川》里的所有人物都是基层战士,露脸的最大军职也就连长级别,他们在战争中是什么样子、有着怎样的心理状态和情感,成为影片重点刻画的内容。

我们能看到他们操着天南海北的方言说话交流,甚至因为语言不通出点小摩擦;能看到战士也会对上级部署安排产生小情绪,比如抱怨自己所在的连队被当成工兵连,总被派去修桥,而不是真正上阵杀敌;能看到战争间隙战士们之间悄悄八卦,对哪个女兵有意思啥的……正是这些鲜活的细节,让我们看到战争中一个个真实生动的个体,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当他们为了战争而牺牲时,也更能理解和感受到他们的英勇和伟大。

片中的两条感情线我觉得塑造得都还不错,一是吴京饰演的班长关磊和张译饰演的排长张飞,两人之间的兄弟情很感人。吴京和张译现实生活中是很好的朋友,这种关系融入到电影里,让他们的表演有种微妙的默契,很有火花。两人的关张姓氏自然来自关羽张飞,影片也通过各种细节极力展现他们之间的情谊,比如坚持让对方驻守隐蔽炮位、通过吹口哨互相报信、把烤玉米留给好兄弟等等。

这次张译的表演也成为许多观众念念不忘的一大亮点。无论是珍惜弹药的谨慎,跟关班长之间的互动,还是战斗中英勇无畏的表现,都演得非常好,尤其是最后的长镜头高光时刻,既震撼又感人,给很多观众都看哭了。很多人都说,张译这次的表演值得一个影帝。

另一条感情线是班长刘浩和话务员辛芹之间朦胧的情感,朦胧到甚至没办法说是爱情。两人都来自四川,憨憨傻傻的刘班长一直对辛芹有好感,但其实他从来没跟这位老乡妹子正面接触过,而且觉得“她连我的名字都不晓得,叫个锤子老乡”,只能偶尔通过望远镜偷瞄辛芹工作的样子。最后辛芹那一句“前线见,刘浩同志”才让刘浩知道,原来两个人早就互相知道并一直默默关注对方。这条感情线处理得相当含蓄,但感觉很符合战场实际情况。辛芹这个角色,虽然笔墨不多,也算是战争片中难得的女性形象了。

和《八佰》类似,片中所有演员都说方言,给人的感觉也比较亲切。尤其是邓超饰演的连长一口听不太懂的江西话,常常因为口音和战士们吵起来,算是全片仅有的几处比较幽默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灾难电影萨利机长观后感

全文共 1780 字

+ 加入清单

萨利机长》又是一部这样的作品。

中国知识界一直为左右之争困惑,常常为左右之定义与分辨纠缠不清,其实如果我们以最原教旨主义的角度切入,区分左右派并不困难。左派,激进主义者的核心思路,永远是否定的、批判性的,永远看到的是事物中需要被否定的一面。反之,右派,所谓保守主义,最核心的思路,永远是以肯定的方式分析、切入事物,保守主义在中文的语境中似乎是一个负面的词汇,但它的要义其实是要准确的抓住需要肯定的事物,然后保住,守住。肯定性思维是保守主义者最根本的思维。如此来看,这两种立场本身没有先验的对错之分,关键是如何把握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对伊斯特伍德来说,惩恶扬善、开拓进取、个人主义、经验主义、家庭秩序、男性至上、职业伦理,都是他认为的人身在世最重要的价值观,这套价值观不论世情如何沧海桑田,都要保住,守住,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守则,这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立国精神。这套价值观从根本上决定了《萨利机长》的叙事策略与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比重。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萨利机长》,按照好莱坞近些年的处理方式,比较容易拍成事件化电影。像是《逃离德黑兰》、《菲利普斯船长》,这两部电影都是以起伏跌宕的方式打造高度戏剧性的事件发展流程。依靠最古典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策略一路硬挺到底的《逃离兰事件》甚至拿下了奥斯卡最佳电影奖。事件类电影有一个顽疾,观众在观看此类电影的时候确实紧张,投入,认同,但看过之后又很容易淡忘,要记住情节总是困难的,而鲜明的形象总是铭记于心。从这个角度来看,《萨利机长》正好与之相反。伊斯特伍德没有将紧急迫降的奇迹事件给予高度悬念化的处理,他没有试图去让观众为究竟能否平安降落这样的悬念所牵引。换句话说,事件本身的戏剧化程度并非他所关心的。影片一开场就给出了奇迹般降落的结果,之后以并不连贯的策略,以正叙、插叙,倒叙的方法,不断的还原、拼贴事件的经过,这一切的指向都非常明确,那就是影片最核心的议题:萨利机长选择在哈德逊河降落的方式是否违规操作?因为电脑模拟证明,返回机场是更好、更安全、更合乎理性的策略。在这里,人性、人情、人伦与工业化生产、工具理性、程序正义这些人类启蒙时代以来产生的最经典的理性主义价值观产生了剧烈的冲突。当然影片并非简单的反理性主义,而是强化经典人文主义精神在当今这个时代依然具有的拯救能力。

伊斯特伍德将此种冲突设置为影片最核心的冲突,而萨利机长的形象塑造成为展现这种冲突的关键。当观众越是认同萨利的英雄形象,便越是认同伊斯特伍德所要坚守的价值观。伊斯特伍德塑造英雄形象向来得心应手。汤姆汉克斯罕见的以白发、白须的形象出场,虽然苍老但是沉稳又不失矫健,估计老牛仔要再年轻十岁这角色就他亲自上马出演了。

让角色在压迫性的环境中作出抉择,从来都是塑造角色的捷径,伊斯特伍德当然深谙此道。萨利作为机长,天然的就要承受压力。在影片中他的家庭也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压力毋庸置疑。事件结束后面临的调查,是英雄形象再确认的过程,也是另一种压力之下的形象塑造策略。影片中三位最后一分钟登机乘客的形象设置最能看出编剧的用心。这三位登机者,从不幸、到幸运、到不幸、再到幸运,之间戏剧性的奇迹之旅,正是这次奇迹事件最集中性的投射,而之所以会有幸运、有奇迹,还是因为萨利机长的英雄行为。影片有不少篇幅是表现在哈德逊河上的救援行动,这种救援越是成功,就越是凸显萨利机长形象之伟岸。除此之外,我们一方面看到,在酒吧服务员、酒店服务员、超市收银员、乘客、同事、媒体报道、妻子家人的视角中,萨利是当之无愧的拯救者、英雄的化身,但是调查委员会的职责又决定了他们必须以“客观”的方式评判真相。所以影片的高潮段位,并非是通常此类电影常常会出现的机长最后一分钟拯救成功,而是在听证会上,用模拟还原的方式证明了萨利机长关键时刻所作所为的正确性,而这种正确性是建立在高度依赖个人主义、经验主义的基础上。高潮段位是对萨利机长英雄形象的封闭式盖棺定论式终极打造。

约翰•福特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电影的古典时代,在《青年林肯》中用神话的方式再塑美国的建国起源,而在如今这样一个高度去魅化的电子-虚拟-平面时代,不论我们对保守主义价值观怀有如何的偏见,我们都不应该忽略历史的存在性,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生活在一个真空的现世环境中。《萨利机长》正是以最伊斯特伍德的方式提醒我们这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夺冠》电影感悟_中国女排夺冠观后感

全文共 435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院里,我看电影看得津津有味,我很紧张,也很激动。印象最深的是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对阵东道主巴西女排。我心想:天啊,这能胜利吗?由于我怕中国女排输,就一个劲儿地问妈妈:“妈妈,中国女排胜利了吗?”“胜利了!”“你确定?”当时我眼睛紧紧盯着大银幕,不停地问妈妈:“你确定?”我真想放个复读机,这样才能一直问。

女排以前的训练很苦。那时,别的国家都有计算机,你的优点、缺点,擅长什么,计算机都能计算出来。但我们没有,教练就把网升高15厘米,再让队员们练习拦网。她们每天还得做100个俯卧撑、100个卷腹、跑20圈、接30个好球等训练,她们真不容易啊!过年的时候还在训练。大年初一,教练安排了她们的爸爸妈妈来看她们,她们都哭了。大家一起包饺子,好温馨啊!

后来,郎平做教练时,招入了很多新队员,老队员和新队员需要不断地磨合。但是她们有一点是不变的,她们都坚持不懈!

看完这部电影,我明白了成功的背后需要坚持不懈,需要不断地努力。我觉得爸爸送给我的这个礼物很特别,真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090 字

+ 加入清单

看过这么多电影之后,我们该好好思考一下电影的作用是什么了。电影具有镜子功能,它能折射出电影所表达的事件背后的一种社会现象。本片就以一篇新闻材料为背景,讲述了一名老机长的故事。影片根据2009年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迫降事件航班机长切斯利.萨利.萨伦伯格的真实事迹改编。讲述了萨利机长在发动机失效的情况下,成功迫降拯救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的故事。

“我在40年飞行生涯中运送了数百万乘客,最后我却因208秒被审判。”这是萨利机长的一句台词,他在成功解救飞机上的全部人员后,竟遭到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调查。他被质疑,委员会的成员认为他本来是可以返回到拉瓜迪亚机场或是附近的泰特波罗机场。他们想让萨利机长承认自己的错误,尽管所有人都生还了。之后他们一直举办听证会,一直模拟当时的情况,这一切都显示萨利机长迫降在哈德逊河面的选择是错误的。

这可能会断送掉他40多年的飞行生涯,一夕之间究竟萨利机长是英雄还是个骗子,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不过这一切都无法阻挡人们对萨利机长的爱戴,毕竟在那么危急的情况能做出最为合理的选择,是非常不易的。这都来源于机长长年的飞行经验以及他过硬的职业素质。可是在这场模拟中,他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人为这一因素,模拟前那些机长是排练过数次,并且预知有鸟群袭击,都不需要反应时间。而真实情况是机长需要在很短时间内对突发事故做出判断,并且找到最合理的降落地点。就像电影中副机长的一句话所说:“飞行又不是电子游戏。”在把这些人为因素考虑进去之后,他们发现返回那两个机场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样看来迫降在水面是最明智的选择。最后证明萨利机长当时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

这部影片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什么特效镜头,可就是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打动人心。也许纪实比特效更能触动人心吧。真情实感的流露是无可比拟的,影片中人们在危机面前的反应,那种恐慌都是十分真实的。影片中的萨利机长是给个令人十分感动的角色,他曾说:“我不喜欢当英雄,我只是尽本分。”他并没有认为自己有多了不起,倒也不是在假装谦虚什么,而是从骨子里认为保护飞机上乘客的安全是他的本职,不需要强调个人作用。同时,他身上最令我钦佩的一点是,在安全上岸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确认生还人数,而不是去换衣服,他始终铭记着自己的本分。同时,他也没有忘记副机长、空姐等其他工作人员的作用,正是他们之间的默契配合才创造出了这一奇迹。

另外,本片中乘客的表现也值得深思,遇到空难时大家一开始十分恐慌,人之常情。但在工作人员的疏散、安慰下,他们也开始有序地向出口逃生,最终成功得救。试想,如果是在我们国家,人们能否做到这样呢?所有人生还的奇迹能否实现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电影萨利机长观后感

全文共 996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真实事件拍的电影,给人十足的真实感,也让我们产生很多的思考。

影片根据真实的事件,1个半小时多的电影中我们跟着captain sully重新经历了一次飞机迫降的惊险情况,我们旁观了飞行安全部门对这次迫降事件判定的过程。影片的最后,captain sully在听证会上要求的模拟飞行和最后的陈述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

模拟飞行的实验给出了特定的飞行情况,飞行员在走进驾驶舱之前就已经对即将面对的情况了解,在对情况做出反应的时候排除了判定情况的需要,只需要对已知情况做出理论上正确的操作。然而就如captain sully所说的,模拟飞行中所欠缺的那35秒是整个事件的关键!有40多年飞行经验的机长在当下对自己所处情况的清楚了解和对飞机性能的熟悉,使他做出了正确的决定,进而保证了全机155人的安全。在整个过程中captain sully冷静、镇定地处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迫降之后他亲自在机舱中指导疏散,一直走到机舱的最后保证机舱中没有留下一个乘客,最后他在全体人员都已经疏散后返回驾驶舱穿上外套,还不忘带走飞行记录。在获救后还一次又一次的要求确认全部人员都已经安全上岸。这一份职业的责任感和精神令人敬佩和值得所有人学习的。

当今科学越来越发达,在各个领域各种的人工智能系统操作逐渐代替人工操作,我们通过各种的实验和模拟操作,不断地提升智能系统的准确度和方便性。但是不论智能系统怎样发达、准确以及方便,我们还是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熟练的人工操作目前还是比人工智能系统更加的可信和可行。电脑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计算和对比给出相对可行和有效的结论。但是在驾驶飞机、火车、轮船、汽车等等的交通工具的时候,我们更需要依靠驾驶员的临场反应和判断。很多时候当紧急情况发生的一瞬间,驾驶员根据丰富经验的临场判断和操作是处理紧急情况的关键,人可以根据自身累计的丰富经验随机应变的处理紧急情况。然而智能系统是在已知的数据中通过计算来得出结果。这说明在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上我们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方面。

现在我们不断地讨论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是不是有一天机器人会取代人类的一切工作?事实证明,我们可以相信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提升,我们的工作量会不断减少,我们工作的效率会不断提升。但是电脑、机器人毕竟不是人,在多方面的思考和丰富的情感的方面他们还是有欠缺的,而恰恰是智商和情商缺一不可的结合是我们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关键。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