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央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汇总20篇)

浏览

4685

作文

762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909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一个普通人,虽没什么大智慧,但总归还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之中的,只要不是在真空之中生活,难免也会对日常的一些所见所闻产生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但是这两天工作压力着实又些大,昨天的凌晨两点,才果断结束了早就应该完成的“作文”(一篇领导的讲话稿),草草睡了四五个小时之后,新一天的工作又要开始了。

也许是一直压在心头的任务完成了的缘故,心情开始变得轻松了起来大脑才又正常的开始活跃了起来,很有效率的处理完了一些积攒下来的工作事务之后,终于可以喘上一口气。

随手点开网页、翻翻微信。网页已经渐渐被两会的新闻所取代,对一批军中老虎的开打,让我们继续保持着对掌舵者的信心和信任。而在微信里,刷屏最多的,依然还是柴静!

但是《穹顶之下》的大热,带来最多的,却不是对雾霾的思考,正在逐步演变成为了两种或者多种观念的碰撞。

有的人认为这部片子,带出来的正面意义是划时代的;有的,则是谨慎的保持着中立,一方面肯定了柴静的努力,同时也对其中的观点提出了考证的意见;当然,还有一部分人则是完全的持反对态度……

这部片子,我看了两遍。

依然很感动,我看到了一个母亲对于生命的传承的执着,我看到了一个新闻从业者的“专业”(这个词我之所以划上引号,并非贬义,只是我并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专业的新闻从业者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而这里的专业,我指的是她在制作这个片子的过程中,很多技巧,很多手法都值得我这个门外汉学习),我还看到了一个人对自己所处环境的深刻思考……

当然,这些也是很多反对意见所诟病的,之所以质疑,是因为他们认为这只是一个演员,在舞台上的精彩表演。而对于我来说,不管其背后有或者没有什么东西在左右这一切,但我依然感动了,这就已经说明了我的立场。

而儿子的立场更加简单,对于片中的那段关于PM2.5的动画,他印象十分深刻,而且能够从头到尾把一部所谓的有推手、有政治意义的片子给看完了,而且聚精会神程度不亚于玩《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这又说明了什么?

反对者如是说:“说明你被‘洗脑’了!说明柴静成功地利用自己所谓的‘第四方’身份把政府对环保的责任给引开了!”

反对者还说:“里面的数据很多都是假的,该女为人不咋地……”

作为一个严谨的人,对于这些质疑,我也通过无所不能的百度进行了一番考证,在如云的数据之前,这种考证其实并没有太多实际的意义,但我只是想证明一点——这个世界,是否存在对与错,换言之,这个世界是否存在真理?

什么是真理?

百度百科头两句,“真理是永恒不变唯真正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维基百科则是这么说的“真理通常被定义为与事实或实在相一致。然而,并没有任何一个真理的定义被学者普遍接受。许多不同的真理定义一直被广泛争论。许多与真理定义相关的主题同样无法获得共识。普世价值与绝对真理是两个不完全等同的概念,尽管它们经常性地被人们所混淆。”

我还搜到了很多和真理有关的条目,如“真金不怕火炼!”

而最有名的还是那一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突然发现,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和想法寻找下去,这个世界其实并不存在真理,也无所谓对错。也就是说,《穹顶之下》的对错争论,其实结果并非只是争论出个所以然,之所以有这么多的争议,其实还是人心在作祟。

突然想起了《笑傲江湖》里的东方不败,想起了《天龙八部》里的丁春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一统江湖”最终只是一个笑话。

那,还争什么?

必须得争论下去,因为柴静已经证明了自己的成功,成功的吸引了亿万人的视线,成功的把目光聚焦到她的身上,她因此,由人变成了“女神”。

苍穹之下,由有多少人不希望自己成神?如果自己成不了神,至少证明神并不完美,那也是很过瘾的一件事情。换了这个角度去思考,又发现,柴静如果作为一个娱乐人物,她成功了,成功的登上了新浪的八卦版块!柴静如果作为一个媒体人士,她也成功了,成功的开创了自媒体时代的奇迹!柴静如果作为一个呼吁环保的公众人物,她成功了吗?算是吧,她把环保变成了娱乐事件。柴静如果作为一个母亲,她怎么样?片子的引子就说来源于此,但是我却不知道怎么评价这是否算是成功。

一个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后代活在一个好的环境里,为人父母,我相信这个动机很纯正。

而且,她去做了,她成功的在自己所擅长传媒领域,用心的对除了父母外所有人都关心的环保话题,认真的搞了这么一个调查(抑或是纪录)片,并且付出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和百万计的金钱……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也真真实实的感染了我。她做了很多父母根本连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所以,理应收获得到一份属于对为人母的尊重。

而对错得失,在苍穹之下,自有各式各样的人在看着。

最后用《道德经》的一句话来作为观后感的结语:“道可道,非常道。”

继续去做吧,加油!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423 字

+ 加入清单

圆明园的创造是一部人类思维的结晶创造的历史史书,是人类历史上一大不可忘却的奇迹,它是美的化身,然而,它的毁灭也是人类的悲哀,是世界的悲哀,更是中国人的悲哀与耻辱。圆明园的断壁残骸是无声的控诉,这样一部凝结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巨献就这样成为了一片残骸,它的瑰丽就这样在世界上消失了,只有这种三维技术才能设计才能使我们一览这奇迹般的创造。然而它越是瑰丽,就会越引起中国人的哀叹与惋惜。这部纪录片唤醒了所有沉睡在美梦中的中国人,这是屈辱的历史,这是背叛的历史,也是我们不愿重演的历史。

大型史诗性纪录片《圆明园》为我们重现了辉煌的建筑,也是我们更加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甚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虽然这一切都成为了历史的画卷。其实火烧的又哪只是圆明园呢,他烧的其实是精细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要比圆明园大得多。然而焚烧的又何止是建筑呢?焚烧的是一个个中国人的骄傲,世界的奇迹呀!

在影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西合璧的欧洲式水法,它的规模之大与它的神奇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叹为观止。并且大清的皇帝还能够用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去取悦一个自我喜欢的女子,为她建立它喜欢的草原与建筑。它的富丽堂皇就不言而喻了。似乎任何一个建筑都是美的化身。

当时大清帝国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统治者们以此自居,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们目空一切,多次拒绝与其他国家互通有无,视“科技”为玩物丧志的东西,开始了闭关锁国的时代。然而他们却万万没有想到就在此时西方国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先进的工业革命,正在一步一步地的超越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因此,大清帝国注定要从瑰丽的天国中坠落,这样杯具性的命运是无法逃脱的!这天的我们只可以在满目苍遗、断壁残垣中寻找那份失落的完美。正如那句古谚说的一样,历史的真相往往被繁华所遮掩。

1840年战争之时,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双方大战,然而清军用的仍然是二百年前的大炮,清军勇士们仍然在用战马和弯刀冲锋。虽然他们的勇气让英法带兵的将军们感到震撼,但结果却是英法联军以五人的微小代价击败了帝国三万大军。最让人深思的是,英使马噶尔尼送来了最好的大炮和枪械,但他们在角落封闭的房间里一睡便是五十年。康熙皇帝是那么的喜欢自然科学,而后世的皇帝却是如此的无视科学的伟大力量,使中国失去了独领风骚的地位。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之后的两次大肆掠夺慰藉了他们饥渴的心灵,每一个战士都获得了丰厚的奖品。当我们看到圆明园中的财务在西方人的手中大肆公开的拍卖的时候,你是否感觉到一种耻辱呢?

法国作家雨果以前这样说过: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是圆明园……这一奇迹已经荡然无存。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评分赃物,然后他们手挽着收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格兰……雨果直截了当地揭露了英法联军丑陋的嘴脸与无耻的行径。

圆明园见证了大清帝国的繁荣与衰败。他奇特的建筑与想法是世人所无法想象的,虽然此刻也在重修圆明园,但是永远也无法弥补我们历史上的缺憾!圆明园的毁灭已经成了一段不可改变的历史,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但是我们却能够创造未来。在未来,这个崭新的世界里,我们能够建造更加辉煌、更加令人瞩目、更加欣欣向荣的新中国。为了不让历史再次重演,为了中国的繁荣昌盛,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要谨记“保卫祖国,振兴中华”的誓言,努力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做出一份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基层领导反腐纪录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全文共 1253 字

+ 加入清单

做合格党员,不是今天明天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可以说,合格,“永远在路上”。

这一点,对比反面典型,感受更直观,更有冲击力。比如,天津市纪委日前通报的两起严重违纪案就很有典型性。一个是市委原委员、津南区委原书记吕福春,一个是市投资促进办公室原正局级巡视员王富强,前者——“39岁成为正局级领导干部,43岁被列为中央候补委员候选人,44岁成为副市长考察对象,工作能力不可谓不强”,后者——“吃过苦、流过汗,曾为天津港保税区的建设和发展、为天津市招商引资工作作出过贡献”。然而,由于不能坚守合格党员标准,一个“在个人成长进步道路上遇到一点点‘不顺’,便背弃共产党人的信仰,迷信鬼神”,一个觉得“是时候歇歇脚、享享福了”。思想上的迷失必然导致行为上的迷乱,最终这两人都由破纪走向破法,一发不可收拾。

具体入微的通报,清晰地勾勒出了贪腐者如抛物线般滑落的人生轨迹,也警示更多人:做合格党员,不在一时而在全时,不在一阵子而在一辈子。“合格”二字不仅在内容上覆盖了党员的一言一行,在时间上也持续了党员的一生一世,需要一辈子坚守。

合格不能满足于及格。“共产党员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永远应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合格,不是“及格”的问题,而是追求高分、高格调的问题。如果仅仅满足于“60分”,那么在实践中就会存在“差不多”“过得去”的思想,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就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更何况“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所以说,必须时时以合格标准要求自己,做合格党员而不是及格党员。

合格决不能出格。合格的“格”,本意为“格子”。这个“格子”,就是以纪律为底线,向着高标准挺进。脱离这个“格子”,就是出格行为,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跑冒滴漏、脱轨越界。俗话说,守好小格子,方有大格局。做合格党员,就要一辈子在这个“格子”里前进。如果忘记党员身份,漠视党的纪律,做出出格行为,党纪党规就会找上门来。“脱离框子的玻璃容易碎。”很多党员干部开始合格,后来失格,就是因为思想和行为出了格。

合格要敢于对自己动真格。共产党员没有天生的免疫力,党龄长不等于党性强,职务高不等于党性高。周恩来曾经指出,“每个党员从加入共产党起,就应该有这么一个认识:准备改造思想,一直改造到老。”只有眼睛向里、刀口向内,“吾日三省吾身”,及时祛除自己“皮袍下藏着的小”,防止灰尘沾染、雾霾熏染,才能始终保持合格党员的好样子。因此,作为一名党员,就应把合格标准当作天天面对的要求,时时铭记、事事坚持、处处上心,努力做到党龄长一岁、党性强一分。

“合格”是个无尽的过程,做合格党员永远在路上。“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一辈子做合格党员,基础是知行合一、坚守底线,关键是长期坚守、追求高标准。党章中规定的党员义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明确的“四讲四有”合格标准,都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职务的升迁、权力的增长而变得“模糊不清”,必须坚持到底、践行到底,永不偏移、永不出格,确保始终不脱离“合格”轨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关于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

全文共 445 字

+ 加入清单

近期有空的时候,好好的看了一下中央电视台2006年11月播出的12集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感触良多!

500年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国,美国风起云涌,先后成为世界大国。

葡萄牙王子以国家组织的航海发展,西班牙女王卖掉王冠上的珍珠来支持哥伦布并最终发现新大陆,荷兰的资本运作下的经济崛起,英国奠定了现代国家典范,法国以文化思想创新独尔不群,德国在300多个分裂的小国家中实现精神的统一,19世纪已全面推行国民素质教育,日本从世界学生励精图治经济跃居全球第二,俄国在拥有世界五分之一的版图上发动的工业化进程举世瞩目,美国则用118年成就世界第一强国,在科技创新的同时,将“无匮乏的自由”纳入人权……500年间,大国在相互的注视,冲突,融合中,让历史照亮了未来!

这部片子给了我太多的启迪与思考,建议没看过的师友去看看,用片中的一句长句作为结语:

忽视过去的人,在未来行程里,只是一个缺乏思想准备的匆匆过客;忽视过去的国家,面对未来不会有成熟的选择,甚至有迷失方向的风险!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教师观看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或心得体会

全文共 830 字

+ 加入清单

烈士冉绪碧和陈曾吉的家人是幸运的,他们珍藏着烈士留下的遗物,可以睹物思人,寄托哀思。

一个木制算盘,一盏桐油灯,一个简易木制书箱,3件由家人捐赠的冉绪碧烈士的遗物,如今静静地“躺”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的展柜中。

家住湖北省利川市柏杨坝镇龙兴村的冉方章,是冉绪碧的侄子。“家里老人都说,如果叔叔活着,一定是家里最有文化的人。爷爷早就有交代,一定要保管好叔叔的这3件遗物。”冉方章说,听父辈讲,叔叔冉绪碧从小就展现出很高的天资和学习热情。为支持他读书,在那个节衣缩食的年代,爷爷冉启基只好让其他3个孩子辍学,全力供小儿子冉绪碧读到了五年级,并为他购置了学算数用的算盘。为了读书,冉绪碧早出晚归,每天都要跋涉四五里山路。为了让冉绪碧好好学习,冉启基还咬牙用12斤玉米换了一盏桐油灯,供冉绪碧晚上学习使用。

渐渐地,私塾教育已经满足不了冉绪碧对知识的渴望。冉启基又用60斤玉米当学费为冉绪碧请了一位教书先生。为了便于保存学习书籍和用品,冉启基特意请木匠师傅为小儿子手工制作了一个书箱。

3件学习用品,浓缩了父亲为支持冉绪碧读书改变命运的希冀,也见证了这个乡村少年的思想启蒙。为了追寻革命理想,冉绪碧放下书箱,扛起钢枪,并奉献了自己的全部。1951年4月22日,志愿军第20军60师180团战士冉绪碧,光荣牺牲。

陈曾吉烈士留给家人的遗物,是他的一张黑白照片。照片里的小战士身着军装,手握钢枪,英姿飒爽。

1930年5月,陈曾吉出生于吉林省延吉市长安镇磨盘村,兄弟四人中,他排行老大。1947年,时年17岁的陈曾吉响应号召,主动报名参军。1950年,陈曾吉随部队入朝作战。那年7月,身为班长的陈曾吉在朝鲜江原道与敌作战中壮烈牺牲,年仅20岁。家人得知这一消息、收到陈曾吉的烈士证时,已是1955年。和烈士证一起送来的,还有一张陈曾吉的军装照片,这也是他留下来的影像。

在父辈们踊跃参军、保家卫国的感召下,陈家后代也不甘落后,陈寿山的两个儿子和陈虎山的两儿一女,也相继参军报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南京大屠杀纪录片《南京梦魇》观后感

全文共 1089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值得别人尊敬的国家必须有勇气面对自己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面。承担责任,不用说一个国家,即使是一个人,也是应该做到的。

可是日本做不到。

疯狂地不承认历史,不承认罪行,活在自己给自己编造的荣誉光环中,活在狂热的军国主义中,活在自己不可一世的野心中。

有人说,日本人团结,那是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最好的榜样。

可是却真实地感觉到,日本人,或者说,人,都是那么容易被愚弄。当你身处一个失控的环境,当每个人都陷入狂热,当所有人都失去理智,那么你的冷静,你的特立,你的不同意,你的违抗,就是对神的不尊重,就是应该被踏上一千只脚永不翻身的命运。

中国的大跃进、文革,日本和纳粹的屠杀,太多的事实证明老百姓是怎样地听从领导,听从他们上帝的旨意,听从他们的环境,而不顾自己的大脑,不顾自己的思考。

盲从就是一切。

思考才是罪过。

这样的也许你看来是谬论的东西,却真真实实地发生了,发生地那么惊天动地,惨绝人寰,不止一次。

所谓的武士道精神,某些中国人所崇拜的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日本的团结,日本的一切……在杀人思想的影响下就成了可怖的杀人游戏、强奸游戏、屠杀游戏,活生生的生命消失在眼前,亲手杀死那些生命,却可以狂笑,疯狂地大笑,然后继续游戏。

每一个空气分子都弥漫着血腥。

一座座鬼城让每一抔土都沾上令人发指的污物,那是——血!

你一定无法想象,这样的场景该是怎样。

那些绝望的歇斯底里的喊叫声,那些求生的本能,那些在枪口和炮声中倒下和被炸飞的身体,那些只留下一个个黑洞的乳房,那些被悬挂成排的头颅,那些对妇女的无情凌辱,………………我不知道,不知道这是怎样的残忍。

我长大了很多,所以不再会单纯地把日本当作敌人。可我从来不对日本产生好感。

因为没有道歉,没有承认,没有承担,没有赎罪,所以无法原谅。永远。

对我们自己,我们的家人,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世界,我们到底能做什么呢?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些让一些人感到幸福的事情。

苹果里有很多种子,种子里也有很多苹果,所以苹果里也有很多苹果。

一颗充满爱和感激,以及所谓正义热情的心,是可以感染很多人的,也许是不经意,但就是那么确定以及肯定地做到了。

世界,会更好的。

请这样坚定的相信。

碎片·辛德勒的名单

确实感人至深,也震撼了我的心。印象最深的场景,是那个穿着红衣的小女孩在黑白的慌张的人群中像只受惊的小鸟一样穿梭,寻找避难的场所。

然后最后,我又看到她,在一堆尸体的上面,被推着去焚烧。

可是或许真实的影响和资料更能打动人心,或许因为那是我们自己同胞的惨剧,我更加地不能忘怀,因为起了一身又一身的鸡皮疙瘩。一次又一次地含满泪水。

不可以忘记,不可以忘记。

多一点对人本身的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纪录片《大国工匠》观后感1000字

全文共 910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纪录片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对根植于我国劳动者中的“工匠精神”,给以忠实记录和颂扬。就有这样一群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以工匠的名义,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纪录片《大国工匠》以热爱职业、敬业奉献为主题,讲述了八位“手艺人”的故事。他们中间,有在中国航天事业中,给火箭的“心脏”——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高凤林,有载人潜水机上被称作“两丝”钳工的顾秋亮,有高铁研磨师宁允展,有港珠澳大桥深海钳工管延安,有捧起大飞机的钳工胡双钱,有錾刻人生、为APEC会议制作礼物的孟剑锋,还有捞纸大师周东红。他们文化不同,年龄有别,但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热爱本职,敬业奉献。他们之所以能够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些大国工匠给我们以财富,这就是要深植“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观念,继承中国源远流长的工匠精神、精湛手艺,让“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释放出更为夺目的光彩。

在这个五光十色、极致物欲横流的当下,对这些成功的工匠们也少不了几倍工资、几套房子、几多升迁的诱惑。但是,他们都没有为此所动。因为他们的共同和特殊点,不仅在于技艺精湛,而且在于有一颗热爱祖国,对所从事的事业的爱心和忠心,有一种令人高山仰止、富有职业操守的“工匠精神”。高凤林的话,代表了大国工匠们的心声:“每每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每一个从事五金制造的业者,都是一个个工匠,都有一份份责任。每个业者都应该以同样“大国工匠”的精神尺度,尽职尽责,赢得尊重。

更多精彩观后感作文推荐:

1.《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汇总

2.纪录片国魂观后感汇总

3.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800字

4.纪录片居安思危观后感

5.纪录片生命线观后感

6.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7.苦难辉煌纪录片观后感汇总

8.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500字

9.纪录片信仰观后感2000字

10.纪录片信仰观后感30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纪录片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全文共 1519 字

+ 加入清单

前段时刻,在毛概课堂上老师带领咱们群众观看了大型人物纪录片《走进毛泽东》,这部电影没有请特型演员,也没有写剧本台词,它只是把有关毛主席的一些影间录像以必须的叙述方法连接起来,这让它像一部纪录片。在那里咱们能够看到真实生活中的毛泽东是怎样样的,看见他的音容像貌,言行举止。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另一个毛泽东,一个真诚自然、心里永远装着中国人民的毛泽东、让我觉得亲切而熟悉的毛泽东。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停信步”毛泽东生命挑战自然,挑战对手,挑战社会,挑战世界。越是面临挑战,就越是冷静。“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段脍炙人口的名句,就是他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

在看这部电影中,最令我深为感到敬佩的是毛泽东的读书精神,“我有读不完的书。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毛泽东与书卷结为伴,腹有诗书气自华。《资治通鉴》读了17遍,《红楼梦》读了5遍,通读了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生命沉湎于书香笔墨的世界。他的诗书见解独到,他的字迹纵逸豪放,他的语言生动形象,他的讲话妙趣横生……身为全军统帅,他生命不曾发过一枪,最终竟用笔杆子加枪杆子打败了对手。这种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也是我等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

当咱们观看《走进毛泽东》,走进他作为一个卓越政治家、大诗人、书法家天地,去细细品味感受,咱们会一次又一次震撼,心中涌起对他老人家无比的崇敬之情。

在硝烟和炮火弥漫的背后,也有更大的真实:“伟人”首先是一个“人”,而不是遥不可及的“神”。因此,了解伟人也首先就应从“作为人”这个基本特性入手,这样才贴合人的认知规律,更有真实感,更能打动观众的心,更能让人理解。

此外,影片还披露了主席在听到洪区灾民与蛇争树而被毒蛇咬死而痛哭,以及在听到战胜血吸虫病的喜讯之后高兴的半夜起来写诗的细节,这一哭一笑的鲜明比较,更是展示了主席重情重义、关心人民性命感全的真实写照。种种此类亲切、朴素而自然的画面使得伟人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富有人性化。这是《走近毛泽东》在材料筛选上独具匠心之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影片不仅仅是回忆,不仅仅是怀念,更是对毛泽东作为一个伟人同时又是一个普通人的一种再现,以新世纪的眼光来感悟历史,感悟领袖,感悟人生。片中的许多细节,如毛泽东畅游长江和大海,毛泽东要骑马游昆仑山,毛泽东和基辛格夫妇以纸老虎和身高的主题逗趣,毛与非洲妇女会见时行屈膝礼的幽默场面,出席党代会时目送全体代表离席等细节情景,生动感人地表现了毛泽东的智慧、抱负、激情、幽默与自信,洋溢着鲜活而深刻的人民性。而且在片中多处表现了毛泽东思想的智慧。毛泽东强调走群众路线,因此他第一个喊出了“人民万岁”,以“为人民服务”作为他本人乃至全党的行动宗旨,他也因此会对不能接触人民群众,调查时要戴口罩表现出无奈和孤独,他也才会作出“水中能够没有鱼,但鱼儿却永远离不开水”的生动比喻。毛泽东强调独立自主,因此在“一边倒”时期对苏联的侵犯我国主权的行为果然拒绝。

“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在盖棺定论之时,以七分功劳三分过失评介毛泽东,是恰如其分的。尽管他老人家在晚年曾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比如: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过分地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国家遭受了十年浩劫。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无数事实雄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泽东,就没有咱们这天愉悦生活!

看完片子后,咱们从过去仰视这位伟人变成了平视这位伟人,但却因平视而看到了他的内心,更体会了他的伟大与不凡。个性在那四句让人回味无穷的结束语后,一片灯火辉煌下,人们看到的是尽管毛泽东走了,但他的目标与理想在被他的接班人一代一代地在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英雄儿女央视大型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66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和同学们参加了由铁东区教委组织的到丹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早上5点30分,我们乘坐大客车准时由学校出发,经过了3个多小时的行程,我们终于来到了我国最大的边境城市,位于鸭绿江边的丹东市。一下车,我就被这个美丽的城市深深地吸引住了。首先,我们坐船游览鸭绿江美景。当我坐上游船,心中便有了一种感觉,美丽的鸭绿江像一条长长的纽带,把两个国家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而我又为我们祖国的美丽和强大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之后,我们又登了虎山长城。

到了中午,我们简单的吃了自带的食品后,来到了英华山上,参观了抗美援朝纪念塔和抗美援朝纪念馆。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高53米的抗美援朝纪念塔,正面有1991年9月20日题写的“抗美援朝纪念塔”7个字,顺着有1014块花岗岩组成的台阶,我们来到了抗美援朝纪念馆,全馆占地20万平方米,馆藏文物1.2万件。

在这里,我们看到邱少云、黄继光等烈士的英雄事迹以及中朝两国领导人互通的信件。我们通过高科技的影视设备和灯光照明等方式,仿佛置身于上甘岭的那场惊天动地的战争,看到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身上燃起了烈火,仍忍着剧痛一动不动,最后壮烈牺牲。我的心中充满了对他的敬佩。特别是在全景馆内看到的《清川江畔围歼战》图时,我深深地被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感动。

从馆内走出来,我的脑海中还不时地浮现出那个战火纷飞的战场。回来的路上,回想在游船上看到朝鲜那边贫穷景象以及祖国壮丽的美景,我的心中有一种自豪感,我为我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更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向在这场战争中牺牲的英雄们致敬!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大国工匠观后感

全文共 2836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xx期间,央视新闻频道推出了名为《大国工匠》的系列短片,讲述了8个普通劳动者的故事。

这8个人虽普通却又不平凡。说他们普通,是因为他们都是普通的劳动者,都没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事迹,也没有什么绝世的发明创造,在茫茫人海中毫不起眼的一个身影;说他们不平凡,是因为他们在各自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使他们成为了行业中的领军人物。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孟剑锋,錾刻技师,北京工美集团技工,国家高级技师,他的錾刻产品成为了国家级礼品送给外国元首。

顾秋亮,年近60的老工人,练就了手眼神功,装配技术精确到“丝”级,“蛟龙号”潜水艇玻璃窗的组装非他莫属。

胡双钱,中国商飞总制造中心高级技师,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技师,大飞机的一些零部件须手工磨造,只有他能完成。

高凤林,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焊工,国家高级技师,航天飞船发动机焊接的不二人选。

周东红,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捞纸工。捞纸是宣纸制作众多工序中最关键的一环,直接影响宣纸的质量。众多书画名家点名要周东红做的宣纸。

张冬伟,掌握了一手焊接的好技术,LNG船上“缝”钢板,钢板之间严丝密缝,浑然天成。

宁允展,高铁研磨师,南方四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他从小受父亲影响,喜欢捣鼓机器,后来到职业技术学校就读。为保证高铁在安全的前提下高速运行,高铁车轮的关键部位需要手工研磨,这工作就由宁允展来负责。

管延安,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工程首席钳工。海底遂道中防水工程至关重要,作为关键部位的防水阀安装是重中之重,直接决定隧道工程的成败,容不得半点失误。管延安就是防水阀的安装工,是这个关口的把关人。

这些人虽然从事的工作不一样,但他们有个共同的称呼------技术工人,也有着共同的特点:勤奋、钻研、敬业,喜欢不断地挑战自我,挑战极限,都努力把产品做到极致完美,把工作做到零失误。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各自领域中之所以成为领头羊,具有别人难以替代的作用,主要靠的是自己的一双巧手和一双慧眼,靠的是千锤百炼之后形成的炉火纯青的独门技术。

据介绍,这些能工巧匠们,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34岁,没有一个人拥有大学学历。他们只是从父辈或长辈或职业技术学校那里学来的基本技术,打下了基础,然后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以不服输的精神,甘做冷板凳,挑战自我,精益求精,最终青出于蓝胜于蓝。但就是这些个技术工人,竟然成为了航天、潜艇等高端技术产品里不可或缺的一员,甚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能不令人感慨万分。

小到一张纸,大到潜艇、航天飞机、海底隧道,这些技术工人用自己精湛的技术,为那些伟大作品的诞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介绍,如果没有这些人精湛的技艺作支撑、作保障,那些大小产品都不会成功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技术工人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以航天飞机为例,它的设计师无疑是令人敬佩的,是他们用智慧设计出了这样伟大的作品;能工巧匠们生产出了合乎标准的零部件,并将各零部件装配成功,把设计师的伟大构想变成了现实,他们同样也是令人敬佩的。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最终产生了奇迹。

遗憾的是,在中国,这样的能工巧匠太少了,用凤毛麟角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国内,能完成他们那样的技术活的就没有几个,有的竟然是独一无二,别无他人。偌大一个中国,十三亿人口,岂非咄咄怪事?我们在给这几个人点赞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做进一步的思考呢?

在我国,有着传统的人才观------“学而优则才”和选拔人才的方式------考试。人们衡量人才的标准就是看他考试的分数,而考试考的大多是理论知识,从古代的科举制到现在的初考、中考、高考、国考(公务员考试),概莫能外,分数决定一切。在狭隘的人才观指导下,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由来已久,教育资源严重倾向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长期处于陪衬的地位,反映在学校教育上就是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动手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普通院校培养了数量庞大的学生,每年的毕业生以百万计,以致于我国人才济济,人才库里人满为患,个个自诩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每年的各种招聘会上,“本科生满操场,硕士生满礼堂,博士生满走廊”就是真实的写照。另一方面,相比于以培养理论人才为主的普通院校,以培养技术工人为主的职业院校就显得格外冷清,有的基层学校几乎断炊。学校门庭若市与门可罗雀,众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与技工荒,两者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整体上,工人是跟脏活、累活联系在一起的,收入相对较低,因而职业声望不高,社会潜意识里,工人跟人才是沾不着边的。嘴巴上谁都说成才的道路不止一条,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只是社会分工不同,但骨子里没几个人真正乐意被别人贴上“工人”的标签,就算是在工人的前面加上“技术”两个字。

正因为如此,在国内目前的大气候下,我们的教育造就了无数的高分低能的学生,满肚子墨水,考试考得不错,讲话也头头是道,但是让他弄出一件像样的东西来就很困难,依葫芦画瓢还吃力,更别说发明创造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有挑肥拣瘦的原因,更多的是“非不为也,实不能也”,以至于出现了大学生“回炉”职技校的现象。理论固然重要,没有人怀疑理论的巨大指导作用,但如果实践跟不上,想到了却做不出来,动手能力差就会成为整体工作的那块短板,成为工作向前推进的瓶颈,导致事倍功半,使工作严重滞后,甚至会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望洋兴叹的尴尬境地,功亏一篑、无功而返。

据报道,发达国家都有个共同点,就是注重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匠,为制造业等提供了充足的技能型人才。基于对技能型劳动者的重新认识,今年五月的第一周,我国举办了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李克强总理力推“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央视也推出了《大国工匠》等影片,凡此种种,都是对唯学历论、文凭至上等偏激观念的一次强力纠错,是对劳动光荣的一次宣示,是对技能型人才的一种肯定。只可惜,这远没有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工人几乎还是体力劳动者的代名词。

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看过了影片,觉得很惭愧,自己虽名为专业技术人才,混迹于知识分子行列,但终究也属眼高手低、光说不练一类,自觉也是个夸夸其谈而无实际贡献的人。跟那些个能工巧匠们相比,啥都不是,那差距何止十万八千里啊。

曾几何时,新闻节目里领导们的行踪占据了半壁江山,娱乐明星走马灯似的亮瞎了观众的眼,荧屏里充斥着无病呻吟的大小剧作。今天,早已被伟光正所麻木的我,却被《大国工匠》里的那群普通人感动了,他们素面对人,不加粉饰,不矫揉造作,一脸真诚,让人看到了久违的真实。在世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不分亲疏尔虞我诈的今天,在浮躁、虚伪、拜金的世俗浪潮中,他们没有随波逐流,这样的选择似乎有点不合时宜。惟其如此,他们的淡泊名利,他们的敬业、执著和坚守就更显得难能可贵。

在此,我要为《大国工匠》里的英雄们赞一个,为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奉献着的匠人们赞一个,为央视关注普通劳动者,高瞻远瞩,推出如此接地气、如此正能量的节目赞一个。

[大国工匠观后感2017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大国重器观后感范本

全文共 2185 字

+ 加入清单

引导语: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大国重器观后感范本,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大国重器观后感(一)

"农业是立国之基,工业乃强国之本。"《大国重器》,一部记录新中国工业崛起的长歌史诗;《大国重器》,一帘见证中国工业创新裂变的长廊画卷。这股从民族工业血脉中迸发出的最强音在11月的深秋,划破寂静的夜空,向全球昭示中国民族工业的全面崛起。

作为中国首部工业纪录片,《大国重器》以其惊艳的恢弘画面、先进的创新实例在徐工集团引起了强烈反响。6天的时间,300分钟的精彩连续,画面、配音、明星产品、技术创新、人物故事等等,都成了徐工集团连日来最"热门"的话题。在人才公寓、在职工餐厅、在车间一线,《大国重器》让徐工人再次看到了民族工业创新的实力,也更加坚定了振兴中国工业的使命。"我们从一个小摊位到全家族震撼亮相,不仅仅是量的提升,更是核心技术质的超越。"徐工起重机械事业部技术中心任印美激动地说道。在徐工研究院,科技研发人员更是集体"抱团"观看,时而安静思考、时而欢呼雀跃。"《大国重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装备工业的巨变,让我们又一次直击徐工核心制造的雄厚底蕴,身为徐工人,高兴啊!"徐工铲运机械事业部张涵在微博上第一时间晒出了自己的感受。

在《国之砝码》中,徐工王民董事长那句"在世界工程机械的最高顶峰上,我们必须要有位置"激荡着所有徐工人的内心。话语背后,是中国装备制造人多年来的不懈努力突破。在技术创新的这片沃土上,徐工一直深耕创造,不遗余力。大型技术研究中心、核心零部件实验室等。从当年的蹒跚学步到今天的世界第一,徐工已将技术创新的基因深植全球,依靠先进的技术创新,国际大佬对徐工的技术垄断被一一冲破。

放下镜头里的精彩,我们更要看到中国工业的未来。"大国重器"向"强国重器"的迈进,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科技广度、创新高度、核心深度是中国工业留给徐工的"万亩技术良田".深铸强国重器,放飞强国之梦,中国制造再创新高;智领技术先机,成就国之大器,徐工创造风华正茂! 大国重器观后感(二)

期待已久的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终于在中央台二频道播出了。身为一个长期在一家机械行业纸媒体工作过的退休人员,看过第一集之后,便心潮澎湃,无限感慨,禁不住大叫一声"好"!

这一集讲述的三家重型机械设备制造和总承包企业,大胆创新,勇于拼搏,敢于和全球顶级对手同台竞争,攻占世界技术高峯的成功事例,有力地说明了装备制造业对繁荣经济和实现"民富国强"的中国梦的无可替代的作用,每个细节都散发出凝聚民心、激励斗志的正能量。片名为《大国重器》,实际上也在宣示着装备制造业乃国民经济甚至整个国家的脊梁,堪称"强囯利器"、"富国金器".

瓮福集团的故事很有说服力。他们不但战胜全球十七家强势竞争对手,成为世界最大的沙特磷肥选矿厂总承包方,取得巨大的成功:过去十年在国内造化肥、卖化肥总共赚的钱,比不上这一个项目。还把其"无水氟化氢"专利技术以1.2亿美元的好价格转让给了南非。这里有个小挿曲很有趣:初次谈判时,瓮福开价1亿美元,并明确表示"言不二价".南非不甘心,整整花了一年时间满世界搜寻,最后不得不回到谈判桌前,比原价增加20%,以1.2亿美元成交。原因无他:这是独家研发的专利,而专利本来就是无价的。同样动人的是,振华重工研制生产出20层楼高的港口岸桥后,不但直销到美国迈阿密和欧洲某些国家,还逼退了这类产品的名牌老厂韩国三星、德国克虏伯,美国更惨,()他们的市场份额从70%直降为零。看了这些故事,能不为之动容、为之狂喜吗?此外,湘电集团、振华重工研制的矿用超常装载力自卸车、钻井深度达一万米的全球技术水平最高的自升式钻井平台、全球最大的5兆瓦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世界难度最大的钢结构桥、每台造价高达30亿元人民币的海洋石油铺管机,也都由于质优价廉,纷纷落户澳大利亚、美国、丹麦和阿联酋。这也同样令人不能不击节叫好,高呼"快哉"!那些客户可都百般挑剔,狂气得很,倒退几十年,哪会正眼瞧一下中国产品!

毫无疑问,这些企业的老总和成千上万名掌握"缄默技术"的设计、生产人员,都是民族英雄、国家功臣。十分遗憾的是,片中的瓮福集团、湘电集团、振华重工竟然都名不见经传,他们的掌门人何浩明、周建雄、管彤贤也都生疏得很。由此想到,我们的主流媒体应该调整思路,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宣传力度,扭转"重文体轻科技 ( 装备制造业应视为大科技的一部分 ) "的国民心态。至少应该达成这样的共识:片中何、周、管几位老总对国家乃至人类的贡献比任何一位星姐星哥绝不会小。莫说文体,就连人们普遍认同、张口闭口的"高精尖新",也都要靠机械装备来实现,忽视机械装备,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吗?

还想多说几句。我以为,大力宣传装备制造业,推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开展这方面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比过分关注军事装备更好,更有利于国家形象。因为第一,任何尖端武器都是机械装备的产物。人们对清末列强轮番入侵,往往只强调洋人的"船坚炮利",却看不到其深层原因是他们拥有远比当时的中囯先进得多的装备工业;第二,军力毕竟隐蔽些为好,而工业装备则尽可以大张旗鼓地宣扬;第三,武器终归是为害人类的破坏力,最终难免叙利亚"化武"的下场,而科技竞争,则是你追我赶,共同进步,合作共赢的。

[大国重器观后感范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圆明园纪录片的优秀观后感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纪录片圆明园》让我们回顾历史,让我们了解圆明园从前的壮观辉煌,也让我们记住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巨大耻辱。

在看影片前,我们已经学过了《火烧圆明园》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了,对圆明园的历史已有部分了解。看完这部纪录片后,我们对圆明园这座伟大的建筑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在看到皇家画院为圆明园所画的建筑图时,如此美丽,如此壮观的景象使大家为之惊叹,个性是在建造圆明园所花费的人力、物力上,大家不禁感慨道:“这真不愧是在幻想艺术中有着崇高地位的世界奇迹。”可惜的是这个伟大的杰作于1860年10月被毁,从那时开始,这个伟大的杰作消失在地球上。

看了这部纪录片,我感受到了清代全盛时期的繁华与昌盛,脑海中映起了美仑美奂的圆明园倩影,这个集康熙、雍正、乾隆一生心血而建造的伟大建筑此刻只能成为梦影。而原因正是因为清朝末期的衰落,咸丰皇帝的昏庸和朝政的腐败。这让英法联军有机可乘,掠夺与烧毁了这个伟大的建筑。我对英法联军的残暴行径与毫无人道主义、对礼貌艺术的摧残表示强烈的愤慨,对大清国的衰落腐败表示无奈和同情。只能说是弱肉强食,谁叫我们当时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优秀的领导者。所以说,要想强国,则务必强民。

期望大家在和平年代好好学习,为祖国的昌盛作出自我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观看大国重器观后感

全文共 1084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讲“农业是立国之基,工业乃强国之本。”《大国重器》,一部记录新中国工业崛起的长歌史诗;《大国重器》,一帘见证中国工业创新裂变的长廊画卷。这股从民族工业血脉中迸发出的最强音在11月的深秋,划破寂静的夜空,向全球昭示中国民族工业的全面崛起。

作为中国首部工业纪录片,《大国重器》以其惊艳恢宏的画面、先进的创新实例在新时代一线市场引起了强烈反响。6天的时间,300分钟的精彩连续,画面、配音、明星产品、技术创新、人物故事等等,都成了新时代人连日来最“热门”的话题。在一线市场、国珍健康生活馆里、团队培训演讲台上,《大国重器》让新时代人再次看到了民族工业创新的实力,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振兴民族产业的历史使命。

十八年前,在新时代公司成立初期,我们缺少人才、缺少资金,缺少市场经验。但是我们凭借着对松花粉项目的坚定信心,以永不言败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用仅有的500万资金,建成了第一条松花粉生产线,功克了松花粉破壁等历史性难题,在租用的狭小办公室里,开始了松花粉销售的第一步。

十八年来,新时代创业者们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智慧,不断尝试和探索,首创“店铺+销售员”的“中国新时代专营体系”,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直销道路。在上级集团、行业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新时代人的不懈努力下,新时代如同浴火凤凰般涅重生,创造了国有资产增值1400多倍的奇迹。

在专营店里我们所有新时代人更是集体“抱团”观看,时而安静思考、时而欢呼雀跃。《大国重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装备工业的巨变,让我们又一次直击了民族工业的崛起,让我感觉到能作为一名中国人感到无比的自豪,更让我兴奋的是我是一名新时代人。

在《国之砝码》中,徐工王民董事长那句“在世界工程机械的最高顶峰上:我们必须要有位置,"激荡着所有新时代人的内心。话语背后,引发我们的思考,在健康产业领域,一定要有我们新时代人的位置。我相信在黄永刚总经理的英明领导下,我们有能力,更有信心超越我们的竞争对手,成为中国健康产业的NO1。

放下镜头里的精彩,我们更要看到中国工业的未来。“大国重器”向“强国重器”的迈进,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科技广度、创新高度、核心深度是中国工业留给我们中国人“万亩技术良田”。深铸强国重器,放飞强国之梦,中国制造再创新高;智领技术先机,成就国之大器。

十八岁的天空无限广阔,风华正茂的新时代前途无量!我们希望看到越来越多怀着事业追求和人生梦想的人走进新时代;希望所有的新时代人遵循市场规律、遵守法律法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创业、以德立业、和谐展业、快乐兴业,在新时代事业的大舞台上,实现“我的梦、国珍梦、中国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大国工匠观后感800字

全文共 1135 字

+ 加入清单

大国工匠》,这群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在这个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借这8双手向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致敬!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就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来讲,他绘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如此高的焊接技术,不由人折服。

这些大国工匠,基本都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以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们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让我们为之震惊,为之叹服,为之激动,为之点赞。

大国工匠中高级技工,生产的飞机、火箭、高铁、轮船是质量要求非常高的产品。如果0.1%的质量问题。飞机可能会坠落;高铁可能会脱轨;轮船可能会沉没。这些100%的保证质量在他们的眼里已经习从为常。成为小菜一碟的事情了;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的飞速发展。经济总质量有显著提高,已跃居世界世界第二。这些都离不开他们日日夜夜加班加点,当别人休息时,他们还在一线,当别人一家人团聚时,他们只能独自一人在一线奋斗。

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科研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高级技师,从事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在承接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东北哈汽轮机场大型机车换热器的生产中技术人员一年多未攻克的熔焊难关,高凤林凭借着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反复摸索使压了生产单位一年多的两组18台产品顺利交付。

他们热爱航天,勤奋实践,立足本岗,刻苦钻研,我们应该时刻向他们学习。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使自己在以后可以大有作为,成为大国工匠的一员。

大国工匠每期介绍的都是一些从事制造行业的技师们,有的是在生产一线装配蛟龙号。高速列车,飞机的钳工,在用他们一双双勤劳的双手,高超的艺术创造者中国史上的一个个奇迹。

而现在的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他们奋斗的目标,争做国家的栋梁,而在学习中我们要更加努力的学知识,我们要不断地进步,争取做好自己。

我以后一定努力好好学习,学习他们的刻苦认真精神,把这些精神应用到我的专业课学习中来,刻苦扎实的学习专业课知识,在实训时积极认真参加实训,多练习,以创造出一个优异的成绩而努力!

他们耐心专注,咫尺匠心,诠释极致追求!他们锲而不舍,身体力行传承匠人精神!他们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打磨“中国制造”他们是劳动者,一念执着、一生坚守。

靠品质赢信任,靠敬业树立口碑,大国工匠的水准应该成为我们的社会共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妇联筑梦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90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梦”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新一届政治局常委集体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图片展览时提出来的。它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即在建党一百年,2021年实现全面小康和在建国一百周年,2049年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作为一名普通中国公民,我坚信也迫切希望它能梦想成真。这不仅关乎国家的命运,也切切实实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质量,谁不想生活在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国度?可是,“中国梦”太大太沉,要梦想成真,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公民,又该如何为它努力呢?

记得环保达人黄小山在《超级演说家》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在位于英国伦敦,有一个闻名于世的威斯特大教堂,在教堂地下室里一块既没有名字也没有年代的,一块普普通通的墓碑,碑文的大意是这样的: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年少轻狂,我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人到中年,我发现我没有能力改变这个世界,我只好向自己妥协,我只好退而求其次,我想改变这个国家,当我人到老年,我也发现我没有能力改变这个国家,我再次向自己妥协,我想改变我的家庭,但当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行将就木的时候,我回首一生,我碌碌无为,我突然意识到,如果我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去改变这个世界,去改变这个国家,去改变自己的家庭,而只是从改变自己开始的话,我也许已经改变了自己,并改变了我的家庭,并通过我的家庭,影响到我的邻居,影响到国家,甚至世界。”

就像今天我看到一篇微信文章《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成功的爹: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里讲述梁启超成功培育自己儿女,进而推进国家某些领域的重要发展。当然,我知道作为一名普通公民,要想“中国梦”的实现,自己的力量是很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假如自己通过不断吸收正能量,并把正能量传递给身边的人,至少可以影响到自己的儿女。哪怕以身作则地不乱扔垃圾;不随便吐痰;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书本知识之余,也要学会交往和尊重他人等一些看似很小的事。要知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价值观念养成的起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如果我们每个家庭成员之间都和睦相处、相亲相爱,那千千万万“家和”的力量必将促使全体人民投身到“中国梦”的建设中,为“中国梦”添砖加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其他地理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640 字

+ 加入清单

地理·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普类电视栏目。该栏目以地质科考为线索。以普及地理学知识为宗旨,介绍地质学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质地貌的新、奇、特、美。它在带着观众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时,传播科学知识,并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对于我们正在汲取知识营养的青少年来说,观赏性特强。 《地理·中国》栏目,采用外景行进式拍摄与主持人演播室串联的形式,展示地质科考的过程,讲述地质科学的原理。演播室部分,主持人要对关键的科学知识、原理进行介绍,并通过道具、实验进行演示,展现地质地貌的结构、成因及演变,展示地质学的魅力。

首先它题材宽广,观赏性强。中国的辽阔大地,蕴涵着全世界最丰富的地理、地貌资源,这为《地理·中国》栏目提供了丰富的选题内容和创作空间,大自然神奇、瑰丽、壮美的景观,也会使节目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其次它解密自然,知识性强。《地理·中国》栏目,以对自然现象的探问为发端,以地质科考为线索,通过展示地质科考的推理和求证过程,揭示科学原理,普及科学知识,以满足观众对自然的好奇和求知心理,具有很强的知识性。 其三它行进式科考拍摄,可视性强。 “以行进中的地质科考”为主线,摄制组跟随地质专家,在科考行进中发现问题,求证问题,解答问题。既有科考问题求证过程的悬念吸引,又有行进式拍摄的新奇看点,使节目具备很强的期待性和可视性。 通过观看《地理·中国》,使我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加培养了我的学习兴趣,更加坚定了我成为祖国建设有用之栋梁才的理想信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年大明宫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612 字

+ 加入清单

大明宫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皇宫,在大唐建国刚刚八年时,李世民决心为父亲专门营建一座避暑行宫,这就是大明宫。后来武则天为了坐上皇后的位置,将唐高宗李治的原配王皇后和萧淑妃残忍地杀害了,住在太极宫的武则天,晚上经常做噩梦要求搬到大明宫居住。因此,李治继续建造大明宫。公元663年大明宫终于建成,这与武则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大明宫是一个未经正在历史外灰飞烟灭的宫殿群,它是紫禁城的4.5倍,巴黎卢浮宫的8倍。它始建于初唐、完特长盛唐、毁于晚唐,见证了唐朝兴兴的全过程。它的命数即是大唐的命数,二者紧急有关。

影片儿用数量多的篇幅书写了大唐兴盛的时代的情形,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杨贵妃次序出场,社会形态牢稳、经济蓬勃,开疆阔洋,各国来朝。差一点儿儿就成为了一部自人迷醉的"央视剧"了。

钟头刻常常为了将作文立意升华,而正在最终加上一句"成功实现人外华人的共同体的伟大复兴",复兴的是啥子?是回到那一个梦幻一般的大唐吗?真的人并不晓得。

好正在笔者并没有遗忘历史,虽然对晚唐的帝王没有具体描写,对唐代最终凌夷的端由也没有深进的剖析(这个担任的工作何等之难,不要求过严了),但至少,正在结末处,将梦境拉回事实,富丽堂皇的宫殿不复存正在,只有兴草外掩埋的几块基石。

当艺术达到顶点峰的时刻,国度便会走向式微。大明宫是,金字塔也是。安闲享用的生存最随便叫人满意目前的状况,萎靡丧志。以史为鉴,鸟巢上面的天空的烟花璀璨耀眼,降落后也会消逝于尘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大国崛起观后感结尾

全文共 3378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部挺有深度的记录片,详细记录了520--年来,9个超级大国崛起历史!我想,这是因为我们中国人从骨子里希望我们的祖国能够迅速崛起,成为那第10个超级大国!在看到别国历史的时,免不得,我们会看看自己!我们离崛起还差了什么东西?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崛起!

1>西班牙 2>葡萄牙

这两个以牙齿命名的国家,无疑是开启了西方国家重新认识这个地球的大门。他们的国土面积虽然小,但是凭借海洋迅速成为了当时世界的超级大国!中国曾经也有这样的际遇,只是当年的郑和带领着大船队,只是去宣扬我泱泱大国的实力的!宣扬过后,就回来了,啥事都没干!而西班牙和葡萄牙却是带领着坚船利炮,掠夺着各地的财富回去建造他们的帝国!

比较不能理解的是,中国人从来都是对领土扩张不遗余力的!当年我们的祖宗就打到了欧洲!但是我们的祖先怎么就没想过用海军去侵略别国呢?如果那样的话,世界的历史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可以说,我们失去了让我们延续世界中心的机会!要知道,那个时候,那些所谓的西方强国,可是还胎毛未尽,连净化都还没有完全呢!

3>荷兰

荷兰的成功是一个注重商业贸易的结果!一切都已商业利润为重,其他的事情,对他们来说,似乎都无所谓!他们对政治似乎毫无兴趣,而只关心自己的生意能不能做得成,需要交多少的税收!

当年,西班牙占领荷兰的时候,根本就没有遇到半点抵抗,荷兰人就俯首称臣了!后来西班牙人宣称,荷兰是西班牙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他们也毫无异议!当西班牙人派来总督,当他们的国王的时候,他们就马上顶礼膜拜了。。。。。。

但是,当西班牙人提出上重税的要求的时候,荷兰人就不干了!他们马上揭竿而起,奋起反抗,把西班牙人赶出了自己的国土!

然而,当他们夺回自己国家主权的时候,却没有人有想过要成立自己的政府和国家。他们做了让现在人匪夷所思的决定,去英国请求英国的女王来代理管理他们的国家。但是,当后来他们发现英国人比当年的西班牙人更加的剥削自己的时候,他们又起来反抗了。

荷兰人注重资本,注重商业,已经超过了其他的一切了。当年他们驾驭船队来到中国,为了可以和中国人做生意,三叩九拜地去晋见中国的皇帝!而同样的事情,诸如英国,葡萄牙之类的其他国家,却不肯低下自己高昂的头颅!

荷兰人说: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那一点微不足道的尊严,又何足挂齿!

荷兰,同时还是第一个发行股票,和成立银行的国家呢!(以前,还真不知道呢!)

当然,我们的国人也有如此“深明大义”的重商之人。但是我们似乎做得有点过了,或者偏离了主线。

4>英国

英国,无疑在世界现代史上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虽然,这个国家远离大陆,却成就了日不落帝国的宏图伟业,完成了工业革命!英国,从某种意义上,与欧洲大陆的国家显得格格不入,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就如当今,欧洲都在如火如荼地欧共体,实行统一货币的时候,英国的英镑依旧我行我素动。。。

英国的政治体质无疑也是非常特殊的!这其中都有很多可以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让我印象非常深的就是那个光荣革命了!她通过了非流血的方式,实现了社会制度的更替。这个应该是可以值得我们借鉴的。

5>法国

法国,是一个非常有独特魅力的国家!其文化曾经影响全欧洲,让整个欧洲的人都以说法语为荣;其铁蹄也踏遍过整个欧洲,亦将其政治思想传遍所有所到之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法国促进了许多国家的社会进程!当很多国家处于封建,城邦国家的时候,拿破仑的铁蹄一把扫平,迅速介绍到了现代的思想风潮!这其中就包括促使了德国的统一。

法国是一个革命不断的国家,曾经出现过n个帝国,n个王朝和n个共和国!连近代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人民公社都是出现在法国,虽然,很快就破灭了!

法国是一个极其注重思想的国家,敬重思想家,艺术家!相比,看看我们的国家,似乎在这方面欠缺得太多了!至少,我没有看到我们有什么可以值得我们永远称颂德思想家!我们没有哲学的存在,因为目前根本不存在这片土壤!

6>德国

对于德国,也许对于我们来说印象最深的就是,她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无庸置疑,德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国家!但是,这是有理由的!

曾经的四分五裂,多达300多个小城邦国家,到最后的最终统一,成就了成为军事和经济大国的基础!统一对于一个国家是如此的重要,犹如现今的中国!诚然,我们一直在努力促成国家的统一,但是步子似乎稍显得慢了点!

当年德意志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就说过,在通过和平的方式统一国家的途径失败之后,通过战争和流血的方式,是没有办法避免的!

我们在处理国家统一的问题方面,有时候是否有点显得太懦弱了?后世应该会给一个公平的评价!

德国强大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对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视!和现今中国,还不能真正贯彻义务教育相比,在德国实行的是终身免费教育,如果不接受教育,反而会处以惩罚!如此重视国民教育的结果,就注定了德国领导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三大经济强国!

德意志亦是一个非常懂得自我反省的民族!承认自己所有战争是犯的错误,赔偿所有应付的补偿!对于日本一直在修改教科书磨灭自己的侵略历史不同,无疑德国将自己在世界大战的历史真相大书特书,更能得到世界民族的认同!在这一方面,台湾就做得不够地道了!最近似乎也在向日本人学习,干起修改教科书不得人心的那套了!

7>日本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是亚洲国家中的异类!就目前来看,日本是唯一一个亚洲的经济强国,当年的军事大国!

翻开日本的近代史,有着近乎和中国相类似的遭遇!她也被西方的列强侵占过,也签订过诸多不平等的条约!日本的民族,是一个尊敬强者的民族!所以,在承认自己不足的同时,将西方的一套东西快速地搬到了本国,使国力迅速地得到了提高!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在美国打开日本门户的仅仅二十年后,日本就用同样的方法打开了邻国朝鲜的门户,成为其殖民国!

不得不承认,日本创造了很多的奇迹!切不说,她脱颖于亚洲诸国,一枝独秀,位于世界强国之林。单看看,日本在二战失败后,从一片废墟,又迅速崛起上,就可以看到日本是多么的可怕!

我们每天都在做着强国之梦,也每天铭记着日本给予我们的痛苦国难。但是,我们要知道,只有我们真正的强大,才能让他们对我们俯首称臣!(有点政治意味很浓的意思,但真的就是这个道理!)

8>俄罗斯

说到俄罗斯,准确点说是前苏联,那可是我们的老大哥咯!

对于这个国家,中国对其有太多的感情了!她一直都走在中国的前面!比中国早进入社会主义,比中国早实现工业大国的梦想,比中国。当然,也比中国早结束社会主义事业!哈哈!

苏联曾经的成就,绝对是整个20世纪最大的奇迹,也是让曾经中国的领导人一直顶礼膜拜的!

他们如今的失败,正好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路在我们脚下,不知道我们会如何继续走下去,又会走成如何。

9>美国

如果说,两次世界大战摧残了世界的文明,那么她唯一成就的,就是美国这个超级大国了!

美国绝对是一个靠发战争财的国家,20世纪依靠战争使自己强大,到了21世纪,依旧依靠武力在全球建立自己的秩序,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

当我知道地球是圆的时候,我曾经把地球一分为二,一边是中国,而另一边就是美国。现在想来也许很可笑,但那是美国在我心中时候的第一印象!即使,我都不知道美国代表什么,亦或是在哪里!

也许我们对美国的霸道一直都嗤之以鼻,但是,我们没有办法无视她的强大!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弱肉强食的世界,19和20世纪如此,21世纪又何尝不是如此!她就是有这种牛气来指责别人的私事!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快速让我们自己强大起来!让吃过我们肉,喝过血的人,都加倍偿还。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现在也正在乖乖得做一个学生,汲取我们所需要的一切!但是,青出于蓝的事情,从来都是必然的事情!等到那个时候,就是我们说话的时候了。希望我还能看到那一天!呵呵!

回顾与深思其他世界大国崛起的过程,是希望可以从中看到我们自己!

曾经的我们,亦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崛起这个词语并不恰当,更适合的应该是复兴!而这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亦是我们成天在说,也是需要我们不断去努力的!

在20--年的春节,我一口气看完了《大国崛起》这部精彩的记录片!之所以看,是想了解历史,更是希望我们的祖国也能够复兴!希望若干年之后,我再回来看自己这篇文章的时候,感到更多的是欣慰!希望中国可以让大国凑足那十大哦!

作为一个对现实生活的现象有些不满的我们,才是真正希望中国强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关于纪录片《南京》观后感的作文3000字

全文共 1320 字

+ 加入清单

它被称作是中国版的《辛德勒名单》;它是外国人拍摄的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它一经上映,就在国际上应起轰动——这就是纪录片《南京》。

美国导演古登泰格和史度曼拍摄的《南京》,改编自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的作品《南京大屠杀》,讲述了德国医生、美国女教师、传教士等几名外国人在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南京后,建立避难所拯救南京市民的故事。该片以这些人的日记、书信为旁白,穿插当年幸存者的采访和参与大屠杀的日军老兵的回忆以及一些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影像资料。看罢影片,确实感到了心灵上的震撼。

1937年,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时期。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在军事上则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所以,尽管国民党军队虽然取得了像台儿庄战役这样的胜利,许多官兵也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战局仍非常不利,先后丢失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国民政府亦迁都重庆。国民党政府的示弱,使得日本帝国主义更加猖狂,也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影片中,当年的几名幸存者讲述了当年那段“惨绝人寰”的经历。一位幸存者讲述当时自己只有9岁,亲眼看到自己的母亲被日本兵杀死,而他还没有断奶的小弟弟也被日本兵扔到一边,而年幼无知的小弟弟全然不知母亲已经去世,扔爬过遍野横尸,天真地想让母亲为其哺乳;一位有着当年惨痛经历的老人,向我们展示了他腿上被炸弹炸伤的痕迹;更多的幸存者,声泪并下的控诉着日本帝国主义踏着南京人的尸体前进、刺刀随意在人的身体里进进出出,街头不堪凌辱的少女等一系列我们无法想象的灭绝人性的做法……

纪录片中最珍贵的资料是一名叫约翰·麦基的西方人,用 16毫米小摄影机冒死拍摄的录影带,而这些录影资料也是当事者冒了巨大风险保留下来的,它被层层包裹着,才通过了日本人的检查带到美国。那是一段“让人脊背发凉”的资料,片中记录了侵华日军的残忍行径,他们折磨伤者,一刀砍断被俘者的头颅,被烧焦的伤者发出凄惨的声音……

看到这里,我没有流泪,我心情复杂,哭不出来,好像泪水被愤怒挡住了,郁积在心中。看着那种惨绝人寰的暴行发生在自己同胞的身上,我的心里在流血,我感觉到气愤,也感觉到了屈辱。我堂堂中国,地大物博,却被一个小小的日本凌辱,这更是证明了小学就学到的一个道理:“国家弱小,就会遭到欺负。”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作为我们青年人,担负着建设强大祖国的重任。

重温历史那段血泪与苦难,面对着一幅幅血淋淋的照片,那耻辱的1937年将永远铭刻在我心中;那粘着鲜血的刺刀,那万人坑里冤死的灵魂,那日本兵们的凶残恶行,也将永远凝集在我的脑中。同时,也更加激发我为建设强大国家而努力工作。遥想多年以后,我们的国家壮大美好,“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与国无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纪录片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全文共 881 字

+ 加入清单

高德荣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22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报告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看望报告团成员,向高德荣表示亲切慰问,对学习宣传高德荣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提出要求。

雷锋在日记中说:“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高德荣就是这样的一滴水、一线阳光、一颗粮食、一颗螺丝钉。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一些人眼里,高德荣并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他扎根基层、心系群众,长期坚守在条件艰苦的独龙江畔,主动返乡扎根独龙江,全身心致力于家乡建设发展,一心扑在群众脱贫致富上。这种“舍小我顾大我,弃小家顾大家”的思想境界,的确感人至深。

高德荣曾任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县长。身为一个厅级干部,他颇有些传奇色彩。他最珍爱独龙江的山山水水、喜欢穿一件“独龙族褂褂”、出行总是带着“N件宝”、经常住在老乡家里、三十多年几乎顾不上家……试看今日的官场,像高德荣这样无官气、“接地气“的官员还有多少?“一心为民的好县长”,高德荣当之无愧。

高德荣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坦荡为官,把“为民务实清廉”落实在行动上,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要求,展现出共产党人的精气神,传递着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与他相比,那些专向群众“口袋”下手的干部、拉帮结派混“圈子”的干部、擅长送往迎来吹牛拍马的干部,能不惭愧吗?

“见贤思齐焉”,弘扬高德荣精神、争做“四有”好干部,党员干部不仅要内化于心、更要践之以行。既要保持政治定力、坚守法律制度的底线,把清廉作为立身之魂,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把老百姓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既要守纪律、讲规矩,学会为欲望设定底线,又要为官有为,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用实干苦干惠及群众。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怎样学习焦裕禄、杨善洲、王瑛、任长霞、高德荣的公仆精神、走好为政之路,值得每一个党员干部深思。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thisischina观后感纪录片《美丽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3271 字

+ 加入清单

纪录片美丽中国观后感《美丽中国》是表现中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观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看过之后给了我深深的触动。纪录片作为“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的电 影电视艺术形式” ,其手段在于对真实素材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其目的在于以展现真实为 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但是,自然类纪录片因为较少有人的参与,缺少人与人之间 一目了然的矛盾冲突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与社会类的纪录片相比, 它更多地表现为单纯 的猎奇与对真实镜头的捕捉,在思维品格上难以胜出。在纪录片创作中,创作观念是非常重 要的,创作者在拍摄纪录片之前,先要对所表现的事物进行思考。任何一部纪录片都或多或 少地体现作者对艺术和生命的态度, 纪实的品格上升为思维的品格, 才能使创作进入审美的 层次。 国际自然类电视节目主席帕萨`萨拉斯曾说: “自然类影片绝不只是动物、树和昆虫等非 常近的镜头和放大镜头,还有被称为自然精神的东西。也就是说拍摄自然类纪录片,首先需 要摄制者对自然的热爱和了解,要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它需要一种人文精神,而绝不 只是为了追求感官刺激。 ”他同时还说: “现今社会强调的人文精神,并不是单纯的指对人的 价值、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地位、人的发展与人的自由的关怀、看护和尊重,还有我 们所在的这个大自然,包括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人文精神就是一种关怀,真诚的对自然世界 的一种关怀。 ” 《美丽中国》是一部反映中国自然生态的纪录片。由 BBC 环球公司与中国中视传媒股 份有限公司联合拍摄,英文名称为”WILD CHINA” ,也有译为《野性中国》《锦绣中华》, 历时三年拍摄,共六集。与其说这是一部纪录片,不如说它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诗一般的画 面、 伴之纯粹大自然的声音、 独具中国气质的磅礴之声相结合的美丽画面??都给我们带来 了一种久违的震撼,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视听完美享受。 然而,不仅如此,纪录片《美丽中国》中更有一种陷于画面和音乐背后的、厚实的浓浓 的情怀,一种博大警世的人文关怀流淌其中,它不仅给我一种视觉的震撼,更让我有了对自 然的震撼与敬畏。 《美丽中国》中的人文精神。在整部纪录片中,没有清晰的人物对白,解说词只是展示 性的, 可以说主要是在用视觉语言和影像的力量展示着自然, 更展示着不朽的人文主义精神, 这些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 张家界深山溪水中的娃娃鱼,贵州山间的叶猴,茫茫雪山中被呼为“山中野老”的滇金 丝猴,迁徙途中在鄱阳湖歇脚的浩荡鸟群,上海郊区寺庙中 400 余岁高龄的斑点龟,贵州岩 洞中的蝙蝠。 傍晚时分, 古老爹倚在窗前, 仰头远眺, 看着遮天蔽日从北方飞来的成群雨燕, 计算着它们南来的日子,并以此盘算着插秧的日期。金腰燕飞来的第二天,各家各户就一同 忙着把秧苗移到山间的梯田之中,而头上的雨燕也在忙着建筑新巢。 如此清晰逼真的视觉语言让我在体味生命力量的挣扎的同时, 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在这 部 6 个小时的纪录片中,所展示的动物、植物是与我们人类一样平等而珍贵的生命。在优美 的摄像的引导下, 渐

渐走进了大自然的世界, 逐渐用一颗平等的心态感受着自然中生命的起 起伏伏。这部纪录片带给我们的不单单是美的享受,更融入了一种生命的整合:当我们知道 在拍摄后的几周后 400 余岁高龄的斑点龟死了时会遗憾; 在蛇岛上, 当我们看到鸟儿逃脱蛇 的攻击时会高兴??影片中, 往南迁徙的鸟儿在枝头歇息, 透过画面观众看到伪装的腹蛇就 附着在同一棵树的树枝上,且仿佛那腹蛇一张口就要吞下鸟儿了,内心就会焦急万分,担忧 鸟儿能否躲过蛇的攻击。当看到有的鸟儿未能逃脱,只能成为腹蛇的食物时,令人感到无助 和无奈,并感受到了生物链的冷酷与无情。这一切令观众的心随着自然生命而跳动。 《美丽中国》中展现给观众的自然世界与每一个人所面对的并无不同:孤独、疲惫、不 能支撑和致命伤害。 《美丽中国》用它的镜头告诉人们:自然生物是我们的朋友,只不过与 我们生活的方式、地点不一样。也许是社会生活太过复杂和疲惫,我们早就忘了其实所有的 生物都是地球的主人,我们应该发现,这个地球不仅仅属于我们,还属于动物,属于更多的 生灵。纪录片引导人们关注或者说重拾的,可能正是已被忽视掉的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感情、 生物之间奇妙的感应和联系。 如果每一个观众都在观后像珍惜自己一样善待动物, 那么这就 足以体现这部纪录片在现实中的价值和意义。 理解爱护珍稀动物, 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的意 义,正是影片所要表达的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 《美丽中国》中的生态平衡观。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人类物质享受和现代生活的 同时,也带来了人类与自然的隔阂和异化,人类的心灵越来越粗糙,感觉越来越迟钝,心肠 越来越坚硬??于是生命的意识淡薄,悲悯情怀丧失,人文精神缺乏,人类成为唯一只爱自 己的冷漠动物。但是《美丽中国》 ,它带给观众的不仅是美轮美奂的中国自然视觉奇观,还 有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 人们震撼于大自然的美与脆弱, 让冷漠已久的心灵变得湿润、 柔软。 这部长达 6 小时的大型纪录片的特点是以自然为对象, 以平等的视点关注人与自然界中的生 物。以纪实的手法和写意的风格,来抒写和展示自然的奇观和生命的奇迹,让观众有机会近 距离地观赏中国大自然中生存的各种生命,在观赏中感受自然的壮观、神奇与美妙,感受生 命的庄严、神圣与美丽,同时也对自然法则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 《美丽中国》把思考的领域从自然界扩展到人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它是 在借大自然中生物的生存状态观察人类的行为,反思人类未来的命运。或者说,它不是从人 类的角度看自然,而是从自然的角度解读人类,即将动物的世界作为这个世界的主角,从自 然的角度来观察人类的行为, 巧妙地将动物的世界与人的世界进行艺术化的对比, 用暗示和 警示的方法来审视人类的价值观念及许多悖论性行为方式。 无污染无破坏的自然环境本来是 自然界最美好、最壮观的景象,而人类无止境的开发与建设却把这些美好近乎破坏殆尽,多 种物种濒临灭绝,美丽的自然美景不复存在,最终也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当我们从大自然的 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时, 才能看清这个世界的面貌与形态, 才能发现这个世界的自身结构和 内在关联,才能看清自己面貌的丑陋和行为的愚蠢。 《美丽中国》中人文精神指导和欣赏下的视觉语言。视觉语言是

纪录片创作者用以构成 视觉形象、表达制作思想的各种手段技法的总和。因此视觉艺术、画面思维是纪录片制作人 员应有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电视纪录片表达创意、展示故事的主要创作思维方式。对于纪 录片来说,视觉是第一性的。纪录片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 “好看”是纪录片的“核” ,因 此,视觉语言是纪录片思维品格表达的一种最重要手段。 正是基于对自然生命的尊重与深厚的感情, 纪录片 《美丽中国》 用独具中国气质的磅礴、 浑厚、 包容的声音结合美丽的中国自然画面, 把原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主题拍成了洋溢深厚 人文主义精神的优秀作品,其视觉语言充溢、表现着浓厚的思维品格。如大量的长镜头,跟 随对象的运动,用特效表现的风云变幻、万物生长,大量的航拍镜头展现出壮阔的美感、梯 田区的整体视觉冲击效果;运用自然光线、光度的强弱,光位的顺光、逆光、侧光,光比的

明与暗等,追求写实性;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切换自然中的不同场景,无不集中反映着人与 自然和谐这一伟大主题。同时,拍摄者在摄像时总是尽可能地亲近拍摄对象,获取最真实的 视觉画面、获取自然的最美好的瞬间。对于摄制者来说,它们已经不是单纯的物或景,而是 怀有情感的相互依存的“伙伴” 。 《美丽中国》 “创造和利用现实” ,以自己的人文精神与思想来指导纪录片中视觉语言的运 用,而绝不是为纪实而纪实,做呆板、机械的原生态记录。如此生动的记录给所看到的人巨 大的启发。我们都应站起呼吁: “保护自然,保护野生动植物和那些历史悠久的自然人文景观!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