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央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精彩20篇】

浏览

4662

作文

762

东北抗日联军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一直在看央视一台的电视剧《东北抗日联军》,很感动。东北抗联是当代中国革命史最艰苦卓绝的一段历史,堪比红军长征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不同的是,红军长征和游击战争是国共之战,而东北抗联面对的是武装到牙齿的日本法西斯,是民族之战!从这一点讲,东北抗日联军的伟大意义不在国内战争之下。甚至可以这样说,东北抗联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族侵略最伟大最悲壮的尾声。

东北抗联涌现出了无数民族英雄。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周保中、冯仲云等等。一个个都足以青史留名,我们这个民族从来都是不缺乏民族英雄的民族,我们所缺乏的是对民族英雄的尊重与对民族精神的弘扬。我不想重复东北抗联的历史,我想说得是,东北抗联的历史我们研究挖掘得太迟了!民族英雄是一个民族最好的老师,也是一个民族断代史的依据。遗憾得是中国人是一个太容易健忘的民族。如果说对杨靖宇等民族英雄,我们的下一代只有在辞海里才查得出来,只有在写论文时点缀一下门面,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哀。郁达夫在悼念鲁迅先生的时候说,有了英雄而不知崇拜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帮。有人说,现在是娱乐的时代,是不需要英雄的时代,一时间,赵本山,郭德刚等娱乐明星粉末登场,而杨靖宇赵尚志等民族英雄却埋进了历史的尘埃,其实,他们才是我们永远要礼顶膜拜的英雄!

我感谢创作了《东北抗日联军》的文学家、艺术家们,是他们让我们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让我们找回了曾经丢失的民族之魂。我感谢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是他让我们想起了烽火硝烟的抗日岁月。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这个民族是需要日本这样的敌人,没有这样的敌人,至少我们会迷失了自我,所以,谢谢小日本!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大国崛起1500字观后感

全文共 1555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暑假,我又看了一遍十二集的电视纪录片,名字叫做《大国崛起》。这部片子不光让我知道了很多很多的历史知识,也告诉我怎样从历史故事中去思考和分析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历史,原来是这么充满趣味!这么深奥奇妙!

《大国崛起》这部记录片分别讲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日本、俄罗斯(前苏联)、美国九个曾经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拥有辉煌经历的风云大国的兴衰故事。它们的强盛都离不开那些改变国家命运的重要人物和领导人。从哥伦布、威廉姆·伯克尔斯宗、瓦特、莎士比亚、亚当·斯密、卢梭到伊沙贝尔女王、拿破仑、戴高乐、郫斯麦、彼得大帝、华盛顿。在每个国家崛起的故事中都有一个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真正的治国之道从是这里产生的。

每一个经历过风风雨雨的大国,都可以当作我们的老师。西班牙与葡萄牙告诉我们:要有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好奇心才能使我们拥有别人不会拥有的东西;荷兰告诉我们,无穷无尽的资本力量可以创造奇迹;英格兰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崛起还得需要科学与文化思想的支持;法兰西告诉我们:以武力征服世界不能使征服者长时间地站在王者的位置上;德意志则用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失败更加深刻地证实了法兰西的教训;德意志还告诉我们只有统一完整的国家才能走上强国之路;日本告诉了我们:要使国家崛起就需要不停地学习,不停地完善自己;前苏联的兴衰告诉我们:伟大的社会变革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智慧;美利坚合众国告诉我们: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前进道路。

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一千年以前的中国》,这里面谈到了中国唐宋的强盛时期,它是这样描述的:

“一千多年前全世界只有中国有超过百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一千年前的中国城市就已经有很多的福利设施;一千多年前欧洲很乱很穷很落后,美洲未开发、非洲很原始。一千年前中国遥遥领先于世界。

一千多年前的中国正朝着成为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一千多年前中国华北的钢铁业年产就达一百二十五万吨,而公元1788年欧洲工业革命开始时英国钢铁业年年产才有七万六千吨。

一千年前的中国农业、商业、制造业、手工业、娱乐业都是世界最发达的……

一千年前世界与中国差距不是一点半点,不是几倍而是十几倍。一千年前中国遥遥领先于世界。”

一千年以前的中国令中国人无比自豪,但晚清时,清朝政府的却让中国饱受外国列强的欺辱。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得挨打,人民就会陷入痛苦与愤怒之中。

现在的中国终于像巨人一样从世界舞台的底端再次站了起来,但我们却没有一千年以前的中国人的那份骄傲与自信,因为,我们还没有站在最顶端。

怎样才能使中国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再现雄风?

看完《大国崛起》以后,我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第一点,全国的人民要万众一心地为国家努力,不管是当官的还是老百姓,都要力所能及地为国家出力,要记住:“国家兴亡,我的责任。”大家团结协作,才能让我们的祖国走向胜利。第二点,国家领导人应该注重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应该多多建设免费的小学与中学,要让所有的人都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样国家才能培养大量的人才,才能实现成为强国的梦想。第三点,英明的领导人与有智慧的百姓一样重要。国家领导人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优秀的领导人才能制定正确的制度和战略。第五点,即使拥有了以上四点,没有历史机遇,那么崛起的道路还是非常漫长的,重要的历史机遇可以使一个国家迅速崛起,这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另外,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影响力,那就是悠久的文化历史,它的优点是可以让人们从前人做过的事情中获得经验与教训,它的缺点是容易在向别的国家学习并改善自己的时候与自己本身的传统发生一些矛盾与冲突。

“国家兴亡,我的责任”。让我们大家都努力成为优秀的人才,将来为祖国创造光明的未来,让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二十一世纪腾飞,再次遥遥领先于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全文共 2888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一部由前央视记者柴静自掏百万拍摄的霾深度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在网上引起了剧烈反响,有赞扬的,也有反对的。

一部环保记录片居然能引来如此大的争论,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就在网上认真地看了一遍,并且把网友们赞美与批评的意见都大致地浏览了一下。对此,我觉得对此部记录片有了一个全面和客观的认识,那就是:对于帮助国人认识雾霾的成因与危害来说,这是一部很成功的科普片。但对于如何治理,柴静开出的对能源产业市场化的药方却绝对是极其片面和肤浅的!

一、雾霾之下,谁都不能作壁上观

"我不满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在此生。"《苍穹之下》这部时长达103分钟55秒的记录片开篇就点面结合,以自己得肿瘤孩子的遭遇实写,再以中国大地虚描。一片恐怖而又肆虐整个中国的雾霾就呈现在了所有人面前。

据柴静介绍,2013年初她怀孕之后,未出生的孩子就被检查出患有肿瘤。这让她对空气污染有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使她不能回避空气污染的问题,因此才有了这个调查。为了一探究竟,柴静实地探访了燃煤消耗和钢材生产大省河北,经历了无人机因雾霾过重而无法记录污染情况的尴尬;她亲自携带采样仪,在雾霾中生活一天,一个白色的采样仪变为黑色,从中检测出15种致癌物质,最危险的一种物质的含量超过国家标准14倍。她还查阅文献,拜访各方面专家,并走访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赴多国实地了解治污经验,并从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提出了行动方案。通过这不纪录片,柴静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就是不要等问题出来后再去挽回,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雾霾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应对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雾霾之下,谁都不能作壁上观。环保和我们每个人都切身相关,大家都希望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喝到干净的水。显然,面对无视环境保护,面对违法排污,我们任何人都不能作壁上观。对于环境污染,不存在整体解决方案,为了自己与孩子的健康,我们只有挺身去制止,我们只有及时去举报,才能维护我们的共同权益,才能永远拥有"APEC蓝"。

应该说,作为一名知名记者,柴静知道如何通过对社会热点的切入和适度的煽情,激发了每一个观看者内心的共鸣和对雾霾污染治理的认识,从这一点来说,这部记录片是成功的。

二、市场化绝不是治理雾霾的良方"

雾霾--人民公敌,怎么声讨都不错。

怎么办?柴静给出的药方是市场化!呵呵,怎么会这样南辕北辙?

片子对雾霾成因的分析,煤燃烧和汽车!定位也应该是准确的。但在定位煤为什么这样肆虐燃烧和汽车暴发性排放时,柴静却从多角度将矛盾引向两桶油。发改委、环保部,人大、标准委员会等等都对中石油石化无可赖活,这样多的部门都是无辜的,只有两桶油可以为所欲为。这同几年来媒体舆论导向何其一致?

记录片最后通过英美历史导出了降低煤开启油汽化时代才能减排,应该说方法也是不错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柴静通过专家数据证明中国有大量的油气没有探明,而探明的也由于两油的垄断而无法开采,她说美国有几千家油气公司,上百家燃气管道公司,而中国基本只有一家,那就是中石油。这个结论出现在严肃的纪录片里,未免太过肤浅。

整个记录片子逻辑出来了,就是整个中国出现严重致人肿瘤的雾霾,就是两油的垄断,不仅垄断标准,而且垄断开采,导致排放标准低,导致清洁能源油气不能大量使用。要解决雾霾,就必须全面开放市场,引入外国企业竞争。柴静所谓自费百万的记录片终于说明了她的用意!

"只有把能源交给市场才能解决问题"、"如果我们开放这个市场的话,我们天然气的产量(每年)可能翻一番,我们的探明储量(每年)可以翻一番。"

柴静绘声绘色图文并茂、声情泪下宣传了半天,最后落脚点原来是"市场化万能"。可惜柴静的煽情代替不了严酷的现实:

问题一:中国大规模空气污染是无序的市场化造成的还是两油垄断造成的?市场化解决了毒大米、毒奶粉、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药品大规模泛滥的问题吗?这些可都是市场化之才后出现的。为什么?

问题二:中国真的只探明了22%的气38%油吗?都不知道在哪儿,你们凭什么说还有78%的气62%的油就存在?一个国家的天然气储量怎么会跟"市场化"扯到一起?怎么一开放市场,天然气的"探明储量(每年)可以翻一番"?难道天然气储量是活的,会打游击?会势利眼?会哪里市场化就往哪里跑?中国历来是个贫油国,目前进口原油占实际需求量的64%,难道垄断企业会放弃低成本的国内油气不开采而非要高价从国际市场购买?(真要是这样,那才是造福子孙的大好事呢)。

问题三:美国有几千家公司,中国去美国开几家可不可以?之前曾有多家中国企业到美国收购能源企业,结果无一例外被美国ZF封杀。所谓美国有几千家石油天然气公司是蓄意误导。美国石油天然气巨头就那么几个,其他都是大财团下面的小分店,完全被垄断财团控制。就象媒体一样:美国报刊杂志电台无数,但全部掌握在几个传媒大王手里。西方国家的经济命脉全部是由少数大财团垄断的。避开这些大财团,把其底下的小店铺数量拿来跟中国的"两桶油"对比是把不同量级的东西搅到一起,存心误导。

对柴片提到的治理雾霾,保护环境,我想所有中国人都会支持,但柴静赴美生子,按美国的法律,这个孩子就有了美国国籍,那柴静这个"美国人的妈妈"专程回中国来自费一百万拍这样一部关于中国环境的记录片,并称是为了那个美国孩子的未来,总觉得有点怪怪的。这是其一。

其二,柴静将女儿的肿瘤归罪于雾霾,就有点蛮不讲理了据称柴静是一个生活习惯不良的老烟民,柴的女儿生下来就不幸患有癌症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是多因一果,雾霾是有可能导致癌症,但肯定得癌症就牵强了!癌症大部分都是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所造成,全怪雾霾的话,雾霾也会很委屈很受伤的!

其三,柴片提出两筒油是雾霾的罪魁祸首,不但证据不足,而且认为采油市场化才是解决雾霾的根本手段,这更是胡说八道了。谁都知道造成中国目前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正是过度市场化,过度市场化才是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纪录片将矛头引向中石油、中石化,固然迎合了一般民众的心理,但就事论事的说,如果真的按照纪录片的潜台词,彻底放开油气生产行业,那绝对是中国环境不可承受之重。证据根本不用再找,纪录片大力批判的煤炭和钢铁行业就是典型的例子。山西的煤炭行业过去全面放开,民资引入可谓彻底,结果呢?矿难几乎成了中国ZF的耻辱 ,在安全掩盖下的环境问题更加触目惊心。最近几年,煤炭行业全面整顿,国企收购小煤矿,才有所好转。有哪个煤炭企业的环保做的比神华这样的央企好?钢铁放开了,结果怎样?遍地钢厂,产品基本都是劣质钢,同时产生大量烟尘。纪录片中的环保官员也承认,河北的钢铁产业已经大到了关闭不了的地步,那些关闭不了又污染严重的钢企都是民营企业,谁都可以去做个调查,对比一下宝钢这样的央企做的如何?

柴静小姐的声情并茂也为推销--推销"把能源交给市场才能解决问题"。但私有化不是万能的,万能的也不是私有化。出一篇关于雾霾的纪录片可以提醒ZF尽快解决环境问题,但是把雾霾归咎于没有私有化,就大错特错了。

雾霾,是大自然对人类贪婪索取的警示,绝不是柴静所称的引进外企加速索取!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重返狼群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844 字

+ 加入清单

我是看了电影,然后看了好多豆瓣影评,专门下载了豆瓣,专门来打五分的,事实上看完电影,整个人都处于某一种特殊的情绪里,是的,作为一个外行人,我也能看出整个电影的剪辑有些混乱,画外音有些多,很多东西给人的感觉很琐碎,对比国内外很多特别专业的纪录片,差距还是有些大。但是,我特别想不通这一切是怎么和主创人员的人品挂上等号的,说李姑娘心机深的人,你觉得你那么单纯善良心机不深,好,换你捡了一只狼,告诉我,你会有多圣母的对它?

作为纪录片,最重要的难道不是通过影片传递给人的有意义的一些东西吗?比如野生动物保护,比如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从影片开始到最后,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人的残忍让一匹狼成为孤儿,一匹狼被人类救助收养后的成长,狼的聪慧和灵性,狼群生活的不易,盗猎者的猖獗,也看到了因为人类的干预,这个世界属于野生动物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少。唯独没有任何片段是为了彰显主创人员是多伟大而存在的。

有时候人们的关注点真的很奇怪,看那些打低分的评论,就突然想到之前看到国外的报道,一个摄影师因为看到了一只快死了的小熊而救了它,因为缺乏相关知识在网络上求助,然后被各种人讽刺挖苦,说人类不该干涉野生动物的生命,否则就是违背大自然的规律。我想说,干预也有分别,救命和杀生是两种概念,而人类从来都不该是那个自以为是把自己放在生物链顶端的人。他们没有把狼驯养成为狗,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没有让它丧失狼性,最终让它回归它该回去的地方,这,也是一种对大自然的尊重。

人心总是贪婪的,这部电影更多的是呼吁人们去关注野生动物保护这个很严峻的问题。如果这个世界因为盗猎者的猎杀,或者很多人好心的“不干预”,等这个世界,只剩下人类这一种生物,是不是就真的符合了很多人口中不违背大自然生存法则的原则?

电影的本质才是最重要的,还有很多人在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而努力,甚至有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而永远闭上眼睛的人。如果可以,真的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这部电影会对野生动物保护的问题产生思考,而不是一味的去苛求那些他所要求的“艺术感”以及去揣测主创人的人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于纪录片苍狼之决战野狐岭的观后感

全文共 1417 字

+ 加入清单

“野狐胜地古今传,路险山高云汉边,莫怪兵家争此地,长驱直捣控幽燕。”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积蓄了巨大的力量,从渤海湾迈步向西,翻山越岭,一路狂奔,赶赴一个千年的预约,直到河北省张北县与内蒙古的交界处,与“野狐岭”一番缠绵。因为自古以来,这里就是重要的军事要隘,兵家相争,几无宁日。

野狐岭,古时候因野狐成群而得名。海拔一千六百米的陡峭山峰,坝上、坝下从东北向西南形成一道天然的分界线——“十五英寸等雨线”。它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水岭,南面,雨量充沛,物产茂盛,人口繁密,金色的麦穗在暖风中轻轻地摇曳,远处的农家炊烟袅袅,鸡鸣犬吠。北面,则是戈壁荒滩,广漠的平原辽阔无垠,苍天如盖,白云飞泻,地面绿草如茵,牛羊在散落大地的灰白的蒙古包四周贪婪地寻觅水草。

1211年,统一了蒙古各部落的领袖成吉思汗正式结束了向金朝进贡称臣的历史。两年前,他曾亲自率队前往金朝进贡,最后一次站在卫绍王完颜永济的面前,他扬起桀骜的头颅,拒绝向金帝行臣服之礼,他的脑海里浮现着一幕幕金兵名为减丁而射杀无辜蒙古牧民的血腥场景,仇恨的种子由此种下。看着这个昔日的臣子今天高傲离去的身影,完颜永济真切地感觉到这个傲气冲天的漠北汉子的威胁,眼中射出阴鸷的光芒。激烈争战的惨象在两个高贵的大脑里翻腾,战争成了解决问题的最后抉择。

当年4月,成吉思汗在怯绿连河把酒誓师,率军南下,拉开了决战野狐岭的序幕。北方的天际一道闪电划过,第一声春天的惊雷隐约传来,远处的地平线上,天空开始微微发白,新的一天即将来临,野狐岭山影的轮廓约隐约现,它的上空,一股令人窒息的杀气正悄然升腾,丧钟将为金人而鸣。

秋天到了,凛冽的肃杀笼罩边塞,冰霜覆地,百草凋零,浓黑的乌云急急地翻滚着,涌上了高高的野狐岭,肆虐的北风呼啸而来。蒙古大军在连克张北县抚、昌、桓三州之后,乘胜向野狐岭挺进,面对宿命的决战终于来临了。号称四十万大军的金兵,在岭北布防拒守,依仗坚固的城墙,试图阻挡蒙古军前进的步伐,然而蒙古铁军的战鼓铿锵有力,复仇的火焰熊熊燃烧,他们凭借高昂的斗志和锐气,以一当十,勇猛冲杀;金军顿时乱了陈脚,节节败退。野狐岭上,杀声震天,剑戟相搏,声闻四野。在经历了仇恨的对峙与激烈的厮杀之后,金军守将完颜承裕惨遭失败,落荒而逃。

攻下野狐岭,蒙古大军乘胜追击,跨过高峻的长城,长驱直入,越过居庸关,直抵中都城,完成了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大金皇帝带着他的后宫妃嫔,带着失望,仓皇逃离中都,最终走向悲惨的灭亡。军都山上,天空掠过矫健的雄鹰,遥远的地平线那边,夕阳落在中都城之上,闪烁着淡黄色的光芒,很快暗淡下去了。

铁木真,这位射雕英雄,三岁学骑马,五岁持弓箭的天之骄子,争强称雄是他坚守的信念。少年时,为了一具风干的尸,他射杀了同父异母的弟弟;长大后,在血腥的杀戮中被迫与共度患难的结拜兄弟札木合分道扬镳。强大起来的成吉思汗在草原旋起了一股飓风,涤尽了草原一切的抗拒。风过野狐岭,狂飙突进,以排山倒海之势,摧枯拉朽,横扫了半个地球;蒙古大军用疾驰在亚欧大陆的铁蹄,圈定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疆域,缔造了蒙古民族亘古垂芳的神话。

千年的争战随着千年的烟尘消散殆尽了,马蹄响处又见袅袅的炊烟。险峻的野狐岭依然碧草连天,褪去了往日的刀光剑影,呼伦河的流水缓缓荡漾,它的两岸仍是草原最丰盛的粮仓。在蓝天、白云、绿草的映衬下,矗立在成吉思汗广场的铁木真铜像显得更加高大雄伟。历史在这儿定格,在这儿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纪录片周恩来的外交风云观后感

全文共 1241 字

+ 加入清单

在观看这部电影之前,我看过很多红色系列的影视作品。怀着一份又一份悲壮的心情领略了伟人的风采,体会到了抗争的艰辛,也充分认识到了新中国成立的来之不易,以及巩固国家政权的巨大难度。有时候也会感慨,为自己没能亲身经历那个年代而感到惋惜。

在众多的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中,周恩来是我心目中最优秀的一个,也是最和蔼的中共领导人物之一。虽没能亲眼感受其人格魅力,但在影视作品中王铁成扮演的周恩来中也能略微地感受到一些。但是看了大型文献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我的感觉却发生了根本的扭转:无论多么优秀的天才演员也无法完整地再现一代伟人的风采,真实具有不可超越的魅力,这也是文献纪录片的独特优势。

伟人的丰采并不是一种抽象的品质,而是从举手、投足中流露出来的精神气质,它往往表现在微小的细节上。周恩来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好总理,具有杰出的政治、军事才华,也是一位无与伦比的外交家。

1954年,周恩来代表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倡导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把中国爱好和平的友好形象展现在国际舞台上。1955年,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去印度尼西亚万隆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面对其他国家的挑衅,他用他超群的智慧、平和的心态轻松的化解了。他高举反帝旗帜,倡导“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原则,为会议的圆满成功作了很大的贡献。周总理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很多国家领导人及人民的好感,并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中国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后来,面对苏联的外交困境及美国的经济封锁,他竭力的寻求出路。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不久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下台,中国开始跻身于世界大国行列,这增强了我国外交的谈判地位,为外交成功提供强有力的国力支持。20世纪70年代,中美重新打开了交往的大门。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主动上前和周恩来握手。1978年,中美正式建交。至此,中国外交已全面展开。

周恩来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外交家,基辛格说他“具有超凡的人格魅力”。“我从来都钦佩他温文尔雅的风度,超群的智力以及对他人的体贴关怀,在我所遇到过的各国领导人中,我把他排在前五位。”这部影片展示了周恩来作为一代伟人的丰采、品质和才华,成为一部真实的、由周恩来用实践主演的历史伟人传记片,一部活的历史。

有时候,我会拿周恩来和毛泽东作比较。他们两个都是开国英雄,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人生的篇章上,我更喜欢周恩来,也更加羡慕他丰富的一生。也许这是他作为一个外交家所获得的,而毛主席却没有的那份品味大千世界的经历。

我知道,在周恩来的精神世界中,他那复杂的忧国忧民的精神就像一杯苦酒,愈弥久愈散发无尽的清香。周总理的一生,是光辉伟大的一生。他的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周总理对百姓、对国家的态度一点都不为过。他的精神已穿越了历史的烟云,随着社会的发展历久弥新,人们对他的怀念也历经了时代的风雨,更臻深厚。

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他永远活在中国各族人民的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海豚湾》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377 字

+ 加入清单

看环保纪录片,给我最大、最深刻的感受是我们观看者是这电影的主人公。纪录片通过叙述事实的过程展现给观众它的主题,它插入评论;目的是给人以启示,倡导人们如何保护环境。这一点相对于其他纪录片是非常明显的:地球只有一个,有些东西一旦完全失去了,就再也不能挽回了。

海豚湾》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刚听到这个名字,我想这应该会是个描绘温馨的海豚生活的吧。因为海豚的栖息地多为浅海,很少游入深海。它们会在不同的地方进行不同的活动,休息或游玩时,会聚集在靠近沙滩的海湾,捕食时则出现在浅水及多岩石的地方。可看了《海豚湾》后给我一个大大的打击。海豚湾不再是海豚的美好栖息地,而是个血腥无情、毁灭生命的屠杀场,一滩玷污海豚的死水。

《海豚湾》叙述了一群热爱海豚的环保主义工作者冒着重重阻拦深入日本太地町拍摄当地海豚被屠杀的惊人事实,向世人揭示了肮脏的海豚交易。该记录片是秘密拍摄的,使用了大量高科技设备,工作者更是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现场取景。其结论是科学实验权威所得出的,发人深省。

每年秋天,都有成千上万条海豚聚集在太地町附近的海域,因为这里有丰富的鱼类资源。海豚们肆意游曳,时不时会有大量海豚跃出水面,形成了当地一道极美的风景线。但是,当地的渔民却把屠杀这些海豚视为一笔极大的财富。

据统计,每年在日本约有23000条海豚和鼠海豚被宰杀。世界各游乐场公司都到太地町采购海豚。一条活海豚最高可达15万美元。不可置疑,这会是一个多大的经济效益!我们也不难想象为什么当地政府没有禁止捕鲸。这对政府的税收有多重要!然而,自2003年起,日本援引“科学数据”将国际渔业产量的减少归咎于海豚和鲸鱼。而我觉得这是个掩盖的借口。弱肉强食本来就是自然界的规律,更不能把责任全推给海豚身上;因为人类本身不加节制地捕杀海洋鱼类,不留余地让鱼类繁衍后代,因此物极必反。这才是渔业产量减少的最主要原因。

看着海洋游乐场里的海豚表演,看到它与指挥员是那么的合作无间,人们喜欢上了这位亲切的动物朋友。海豚是人类的朋友,它们十分乐意与人交往亲近。海豚还是一种救苦救难的动物。人类在水中发生危难时,往往会得到它的帮助。海豚也因此得到了一个“海上救生员”的美名,许多国家都颁布了保护海豚的法规。

与此相反的是,日本不仅大量捕杀海豚,还把海豚肉伪装投入市场销售。如果说捕鲸杀海豚是其传统文化,那这种文化在今天的日本只能是文明社会中的野蛮行为。或许我们期待日本人能把他们引以为傲的文化诠释表现得温暖些,让世人更容易理解些。

但是,销售海豚肉绝对是慢性自杀。学过生物我们都知道,处于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毒素就越多。海洋生物的蛋白质营养很高,可是毒素也很高。其中,海豚肉高浓度的汞是地球上非辐射物质中毒性最强的。

然而,太地町市政府不但把海豚肉改名换姓放到市场上销售,而且把其作为礼物送给学校的孩子们作为午餐。这完全践踏了伦理道德底线。人们是否还记得那可怕的水俣病?这不得不让所有人思考。

海豚,一种生物,有其生存的理由。难道每一种生物都要等其濒临灭绝时,人们才想到要保护它们吗?

海豚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呼吸不是自主的,它们的每一次呼吸都是有意识的,所以,当生命变得不可承受时,它们就会结束自己的生命,不再呼入下一口气。这被称为海豚的“自杀”。

保护海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大海永远绽放蓝色的生命,我们人类才能得以生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纪录片旗帜观后感怎么写

全文共 1641 字

+ 加入清单

在庆祝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全党全社会形成了学习党的历史、迫寻奋斗足迹、感悟崇高精神、抒发美好憧憬的热潮。更让人激动的是文献纪录片旗帜》在中央电视台的播出。《旗帜》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生动阐释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鲜明昭示了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伟大复兴的灿烂前景。这部10集时长约500分钟的纪录片,是运用电视艺术表现党90年全部历史的首次尝试,堪称鸿篇巨制。《旗帜》之所以广受好评,最重要的是做到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突出了党史的主题主线。把握党的历史的主题和主线,反映党的历史的主流和本质,是开展党史研究和宣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问题。这是实事求是地认识党史、客观准确地表达党史的必然要求。90年党史的主题和主线,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顺应历史发展大势和时代进步潮流,在坚定追求共产主义这一人类社会最崇高理想的过程中,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旗帜》充分展现了这个主题和主线,形成了排山倒海、一以贯之的恢弘气势,唱响了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的激越礼赞。

二是体现了细致缜密的叙事逻辑。90年党史内容包罗万象,其中出现过多少叱咤风云的重要人物,发生过多少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取得过多少意义非凡的重大成就!科学合理的编排、精炼准确的表达,是表现党史的基本前提和必然要求。《旗帜》大致以时间为序来展开,既有宏大叙事的宽广视野,也有微观层面的精雕细琢,体现了高超的驾驭能力和独具的慧眼匠心。在总的框架上,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两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共6集,这种安排符合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研究中心的一贯原则,也反映了及时总结党的事业发展新鲜经验的客观要求。在对每一时期党史的阐释中,注意全面反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

领域情况;在对每一个重大问题的分析中,注意深入挖掘其来龙去脉,力求展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展示党的事业与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是高扬了党执着坚定的奋斗精神。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克服世所罕见的艰难险阻,不断谱写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壮丽史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始终保持着执着坚定的奋斗意志。展现这种奋斗精神,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史宣传的重要任务。《旗帜》把这个任务有机融入讲述党的全部奋斗史之中,无论形势多么险恶、挑战多么严峻、局面多么复杂,党始终有着

“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旺盛斗志,有着不被任何敌人和困难压倒的英雄气概;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有着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政治品格,有着恫瘝在抱、心系民瘼的高尚情怀;党的各级干部和广大党员,自觉致力于完成党交给的光荣任务,奋发有为地推进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特别是《旗帜》着力表现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奋斗中涌现的优秀分子,如杨靖宇、赵一曼等革命先烈,孟泰、马万水、时传祥、王进喜等劳动模范,雷锋、焦裕禄、杨善洲等先进典型,勾勒出90年党史英雄辈出、群星璀璨的动人景象,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令人景仰的精神家园,进一步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四是彰显了电视艺术精品的独特魅力。《旗帜》注意综合运用电视艺术的多种表现形式,既坚持了文献纪录片的思想性、理论性、权威性,又做到了通俗简明,清新朴实,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给人力量。全片叙议结合,以叙为主,适当插入专家学者和重大事件亲历者的访谈,文字精练,语言平实,层次清晰,从容不迫,娓娓道来。历史影像资料选择精当,富有新意,发展成就画面美观大气、表现力强,今昔对比鲜明、印象强烈,富于视觉冲击力、感染力,全片内容上有历史纵深的厚重,手法上有丰富多彩的灵动,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正因如此,《旗帜》能够绚丽绽放党90年奋斗的光荣和梦想,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党的伟大,更好地触摸历史的律动,更加激发奋勇前行的壮志豪情,更为自觉地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滚滚洪流中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年大明宫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378 字

+ 加入清单

值得一提的是,纪录片中的配乐多来自程池的专辑《大乘天》,一首首或凄婉或轻灵的中国风乐曲让人如堕大唐之境。

唐朝的历史从尘封的岁月里一点点被唤醒,现代科技的进步让导演复活了历史,数字三维镜头不但完整地再现了大明宫昔日的巍峨宫阙,更让大唐的繁华景象尽收眼底。李世民的雄才伟略、武则天的非凡魄力、李隆基的励精图治、李白的旷世才情、杨贵妃的柔情似水、黄巢的冲冠一怒……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都在大明宫里留下了或辉煌或孤寂或优美或落寞的背影,大明宫是大唐帝国的权力中心,是当时世界的中心,也是风云人物指点江山变换历史的舞台。《大明宫》带领观众一同感受唐朝的历史,在探寻大明宫前世今生的同时,也拨开历史的烟尘,挖掘那些惊心动魄的政变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一起触摸唐朝36位风云人物的命运脉络。一些截图

每一帧都是一幅精致到震撼的好作品

前世风雨,后世尘烟,

亭台宫阙,都成残垣。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600字左右

全文共 1420 字

+ 加入清单

“雄纠纠 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 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进,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熟悉的歌曲

优美的旋律,这是上个世纪50年代人激动人心的美好 重要的回忆。

中国一向提倡和平,不愿引发战争,但这种表现却被其他国家认为是软弱

无能的行为。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晚清与民国时期,中国签署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对于世界各国列强的侵略中国均选择了退让,但中国一味的忍让却没有换来各国列强侵略的魔爪,导致中国的国土一块块被分隔。幸运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渐渐的摆脱了“东亚病夫”

“支那”等污辱中国人的字号,尤其是60多年前的那一场抗美援朝战争。

知名作家李峰,参考了大量有关抗美援朝历史的图书,精心创作出了一部全景式再现朝鲜战争历史风云的经典作品《决战朝鲜》,全书共分为上

下两册,七个章节,共六百多个页次。全书以一种恢宏的气势和凝练的语言,加上翔实的史料与多维度的视角记述,全景式的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抗击美军的战争历史。

抗美援朝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朝鲜的一项群众性运动。朝鲜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在朝鲜内部爆发,美国立即出兵干涉其内政,中国人民解放志愿军携海

空部队在1950年10月19日越过中朝边境援助朝鲜抗击美军,抗美援朝战争持续了两年九个月零八天,于1953年的7月27日朝鲜时间22时停战协定正式生效。

那究竟是一段什么样的抗战历史呢?中国是如何在一个装备极其落后

后勤资源保障薄弱的境况下抵抗一支现代化装备的美军,让美军不得不宣布停战的呢?那个时期,中国军人没有防弹背心,也没有接受过“斯巴达式”训练,更没有火力强大的HK53

M16A2卡宾枪作为火力支援,有时候甚至三天三夜都没有食物供给。但他们依旧凭借着自身顽强的信念与作战意志,加上满怀着对新中国几亿人民负责的精神力量,才使中国军人在世界上赢得了尊严与生存。

著名军事战略专家 国防大学教授戴旭就对抗美援朝一战对中国的影响,作出如下评价:

“抗美援朝战争是终结中国近代史的一战,不仅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也一扫近代史上中国屡败于西方列强的屈辱纪录。”

美国作家莫里斯·艾泽曼在《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书中提到“身穿打着补西的棉制军装的中国士兵在这件事情上胜过地球上任何国家的士兵;他们能够在夜色的掩护下极其秘密地渗透到敌人的阵地中去,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中国军队的装备虽然落后,但他们懂得利用自身的优势加上抓住敌人的弱点,还有不畏牺牲的精神,才能在战役中获得成功。在这一次战役中,有多名英雄壮烈牺牲,

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因美军燃烧弹发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火势蔓延全身,为避免暴露潜伏部队,他放弃自救,壮烈牺牲,时年26岁。

一级战斗英雄孙占元,在上甘岭战役中,他率突击排对敌人阵地实施反击,在双腿被敌炮弹炸断的情况下,仍旧以坚强的意志来回爬行指挥,用机枪掩护战士并摧毁3个火力点,敌人反扑过来,他打退敌人两次冲击,毙伤敌人80余,拉响最后一枚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

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进攻部队受到机枪火力压制,他身体多处受伤,突然迎着敌枪口,挺起胸膛扑上去堵住了敌机枪口,用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不胜,毋宁死。”为抗美援朝英勇献身的中国军人还有千千万,他们的精神令敌军都为之肃然起敬,同时也令我们这些后辈感到骄傲不已。

这一段战争历史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它使那些一直觊觎中国国土的国家不再敢任意侵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739 字

+ 加入清单

这部纪录片,以纪实手法拍摄,用讲故事的方式、用一系列数据来展示成就。这是和前面播出的几部片子的最大区别。我们从上千个成就案例中,精选了65个故事、250个成就点位、采访了108个人物,还呈现了200组国家成就数据,使这部片子非常接地气、非常好看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观后感5篇读后感、观后感。在审片过程中,各方也都给予很高的评价,普遍认为让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是现代化的发动机,是一个国家进步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是的,如果没有“创新”和“科技”,那么中国也不会如此强大,我们也不会如此幸福。

2004年,苏州工业园区以“一天创造1个亿的GDP,一天上缴1260万元人的财政收入,一天引进4000万美元”的实力,赢得了“国内开发速度最快、竞争力最强的开发区之一”的评价。

2005年起,实施“产业升级”“科技跨越”“服务业倍增”三大行动计划,是园区21世纪的大手笔。2009年又提出“生态优化行动计划”。四大行动计划成为领跑园区前行的“四辆马车”。

2008年,“十四岁”的园区实现GDP1001.52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5.08亿元,分别比开发之初增长了近100倍和300余倍,人均GDP接近德国平均水平。

从以上几个例子也可以看出“创新”和“科技”对中国的重要性和严重性。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长大把自己的“创新”和“科技”献给祖国,使中国更加繁荣昌盛,使人民更加幸福和谐。

一组组数据,一福福图片,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新时期激情拼搏的印记,是无数普通百姓品味喜悦拥抱幸福的 刻,是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生动证明。我们要努力,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把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奉献给祖国,使祖国更加强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纪录片《生门》观后感

全文共 1074 字

+ 加入清单

生孩子,可能是一个家庭一生中最喜悦的时刻,也可能会把一对母子送到鬼门关前。对于前者,我们身边看到的太多,而对于后者,我们知之甚少或者选择避而不谈。导演陈为军在纪实电影《生门》中,把镜头对准了中南医院的产房,用700多天的时间,真实记录下4位孕妇艰难诞下新生命的过程,让我们直面生产背后的故事。

电影《生门》选择的四个家庭都是早产儿,这就注定了这部电影会格外揪心。像“定时炸弹”一样的高风险妊娠、手术室里命悬一线的抢救、尚未足月前途未卜的小生命……四个家庭的命运像过山车一样,看得人心惊肉跳。这里有身无分文,却需要5万块钱拯救一大两小三条生命的丈夫;有已被当地优生科判定发育迟缓,却在医生的坚持下顽强求生的胎儿;有心脏两次停跳,全身换血4次,在死神面前艰难转身的孕妇;有冒着生命危险怀上第三胎,非要生一个儿子不可的农村妈妈;还有“拆弹部队”首领——妇科主治大夫李家福的一次次力挽狂澜。

最让观众揪心的大概就是那对来自大别山区的双胞胎父母,因为没有参加农村合作医疗,5万元的手术费用让山里的汉子抹起了眼泪。就连医生都曾劝他斟酌,毕竟即使手术成功,一个早产儿的救护费用也要在十万以上,更何况是双胞胎。但父亲始终坚持,大人小孩都要保,最终他借遍全村,几百、几千地凑齐了手术费,甚至还借下2万元高利贷。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手足情深、邻里互助,质朴的山里人再穷也为救人伸出援手;我们也看到了医者仁心,大夫想方设法为患者省钱;导演也借村民之口对农村医保制度、贷款制度提出了质疑:在生命面前,制度可否有通融的余地?

电影里更具争议的是一位想要让妻子引产的年轻丈夫。因为孩子被优生科判定发育迟缓,父亲难以承受孩子可能不健康的后果,更担心人财两空,坚决要求医生引产,甚至在孩子出生之后迟迟不愿意交钱抢救。但产科、儿科的医生们却站在人性和法理的角度,坚持认为要给孩子一次机会,毕竟这是一个生命,还有可能是一个健康的生命。置身事外,很多观众可能会质疑这个父亲,如此狠心地要放弃自己的亲生孩子;但倘若换位思考,一个不健全的孩子一生的痛苦,以及会给这个家庭带来的灾难,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承受之重。关于生命的抉择,如此痛苦,却又无法回避,这样的故事编剧编不出来,却被镜头真切地记录下来。

电影的最后,画外音问小男孩,“你是从哪里来的?”小男孩用稚嫩的嗓音回答:“我是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这一点毫无疑问,但很多子女可能并不知道,妈妈在生下自己的那一刻,经历了怎样的痛不欲生和惊心动魄。难怪有位男观众说,看完电影,他第一时间想给妈妈打个电话,问一问自己出生那天发生在产房里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大国工匠的观后感

全文共 1506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五一”中央电视台 《大国工匠》讲述了八个工匠“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难道就没有工匠精神,还是说社会的浮躁,让我们忽视了这种精神的存在。

“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表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

这是一群这样的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1.钳工胡双钱的手,工作30多年来,老胡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在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的首架样机上,有很多老胡亲手打磨出来的“前无古人”的全新零部件。——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胡双钱

2.捞纸工周东红的手,经他手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30年来,周东红始终保持着成品率100%的记录,他加工的纸也成为韩美林、刘大为等著名画家及国家画院的“御用画纸”。——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周东红

3.在工作时,管延安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港珠澳大桥钳工 管延安

4.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孟师傅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孟剑锋

5.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难的焊接技术,殷瓦板牛皮纸一样薄,一条LNG船上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张冬伟的焊接技术不但质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观上也完美无缺。——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焊工张冬伟

6.他是CRH380A的首席研磨师,是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称为“鼻祖”。从事该工序的工人全国不超过10人。他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644列高速动车组,奔驰8.8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2000圈。——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宁允展

7.焊工高凤林35年专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130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的推动下顺利飞入太空,其中就有送嫦娥卫星去月球的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0.08毫米,是高凤林焊接生涯里挑战过的最薄记录。——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特种熔融焊接工 高凤林

8.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在中国,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顾秋亮。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后,他的新挑战是组装中国首个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 顾秋亮

“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表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

当前的我们缺失工匠精神,“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而在这个过程中,代表中国实力的制造工程,其顶级工艺技术确实十分精良,但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领域,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其背后所折射的,又恰恰是基础制造业优质技术人才——大国工匠的缺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系列六《律令之矩》

全文共 554 字

+ 加入清单

任何一个朝代对于贪官污吏都无法容忍,因为人民无法接受,正所谓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的心声是最大的服务对象,纵观历史长河,一个朝代的开始都会政治清明,因为会总结前一个朝代的教训,就如宋太祖赵匡胤就会命人将《戒石铭》(尔俸尔禄 民膏民脂 下移民虐 上天难欺)刻在全国的府衙门外,让每天从这里经过的官员明白:贪赃枉法是天理和国法都难以容忍的行为,而宋朝灭亡的时候呢?诚然被外族入侵并灭亡和自身政治体制国力发展有一定关系,但当时的一些奸臣迫害忠良,则更加促进了这种灭亡。

而运用法律手段惩治贪污腐败则成为历朝历代不容忽视的一个沿用制度,贯穿在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之中,见证着一个个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在惩治贪污腐败方面都出现过科学规范的廉政立法,制定过行之有效的廉政法令,出现过许多典型的人物和事例。从秦汉到明清,法律对贪污腐败的惩处越来越严厉;而越来越严密系统的法律,也成为惩治贪腐的有力武器。不断地继承和发扬不仅在于警醒世人,也更加有利于建立一个更加政治清明的社会。《律令之矩》以历史朝代为序,从惩治贪污贿赂等相关的法律制度入手,形象、生动地梳理出中国古代廉政法制建设的主要内容,挖掘其中的经验教训。正应了那句“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当前不也正在以严厉的惩治手段打击贪污腐败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年感人纪录片《含泪活着》观后感

全文共 894 字

+ 加入清单

这部记录片与一般纪录片不同的是,它的时空跨越幅度很大,但由于制作人员紧紧抓住主人公颠沛流离的命运和一家人不能团聚,天各一方的情感主线,使得整部纪录片节奏既很紧凑,有富有感染力。对于这种将催泪效应和严肃题材完美结合的高超水平,专业人士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含泪活着》等张丽玲的系列纪录片关注人生命运,不仅是纪录片的精品,更是人生教科书,具有永恒的感染力。很多日本人把纪录片录了下来,遇到困惑时拿出来看,从中汲取力量寻找答案。张丽玲和她的同伴用十几年心血制作的这个系列纪录片称得上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和瑰宝。

评价《含泪活着》播出后曾受到了日本电视界的广泛关注。日本纪录片知名制作人横山隆晴表示,在日本主流频道以配字幕的方式播放外国语纪录片,并且是在黄金时段,这在日本电视界是破天荒的事情。

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在中国放映后,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前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访问日本时,曾给与了这样的评价:“我看了这部纪录片后,深受感动。”

一位21岁的男性大学生说:“这是我有生以来最感动的电影!现在日本大学生就业问题比较严重,我即将毕业,联系了许多公司但都没成功,我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情绪非常低落。但《含泪活着》让我改变了想法,给了我真正的勇气,我会振作起来!”

一位42岁双眼哭得通红的女性观众激动地说:“我是张丽玲纪录片的粉丝,她的每部作品都让我深受感动。今天我带全家来看《含泪活着》,边看边流泪,不过不是悲伤的泪,而是温暖的泪,心灵像被洗过一样,激励我更加热爱珍惜生活,这就是张丽玲纪录片的魅力。她用十年时间拍摄的《含泪活着》,主人公对人生和家庭的热爱,勤劳坚韧不拔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动,我再次感悟到中国人的美德值得好好学习。我将介绍朋友们都来看。”

一位49岁的中年男性:“五个月前公司倒闭失去了工作,家庭和心里压力很大,我甚至产生过人间蒸发等极端念头。《含泪活着》给我的震动太大了!我的困境和片中男主人公简直无法比,我会永远以他为榜样,做坚强不屈的男人和父亲。在我人生中最苦闷绝望时遇到《含泪活着》这个电影是我的幸运,给了我希望和目标!我向主人公和制作者表示深深的感谢和敬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年中央大型纪录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全文共 862 字

+ 加入清单

中纪委又放大招了!连日来,由中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开播,并迅速掀起收视高潮。落马高官现身说法,透露鲜为人知的贪腐细节,剖析思想滑坡的心路历程。昔日身居高位者,如今以这种方式再次亮相,反差之强烈,令观者感慨万千。

“廉”、“腐”两路,对应着不同的人生图景。这些“笼子里的大老虎”,若一直顺着“廉”路走,践行为民情怀,大抵会拥有安稳生活,实现人生价值;可一旦沾了“腐”字,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便只能如片中那般。腐败的后果摆在眼前,而腐败的原因,往往出于理想信念动摇:“喝点酒有什么不好,喝点酒多有气氛”,“生了一场大病,这个时候思想就抛锚了”。这些真实的心路历程实在让人痛心。在十八届六中全会召开前,中纪委再推力作,彰显出中央坚定的反腐决心,也为全党带来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提醒广大党员干部筑牢思想防线、补足精神钙质、警惕“糖衣炮弹”。

《永远在路上》亮出了此前的反腐成绩,是一份沉甸甸的答卷;标明了反腐决不放松的态度,是一份坚定不移的宣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化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如果说思想建党重在强基固本,那么制度建党则更像是在立柱架梁。与时俱进扎紧制度笼子,亮明底线、红线、高压线,让“不敢腐”、“不能腐”印刻于心,“不想腐”才能成为真正的思想自觉。就目前来看,我们还需要在扎紧笼子方面继续强化,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实现反腐从治标向治标与治本并举转变。

“拍蝇打虎”只是手段,反腐倡廉从来就不是为了抓几个人了事,最终目的是重构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有这么一个比喻,“如果河里有一两条鱼死了,这是鱼的问题;如果有一片鱼、一群鱼死了,可能就是河受到污染,水生态出问题了。”所谓“万物尽秋气,一室难为春”,只有一边解决鱼的问题,一边解决水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整个系统的优化提升。“风俗既正,中人以下,皆自勉以为善;风俗一败,中人以上,皆自弃而为恶”。营造良好风气,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扫除“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被动腐败,“百花齐放春满园”方才可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1070 字

+ 加入清单

2012年5月,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播出了一部与饮食有关的纪录片。播出之前,并没有人对这部片子寄予厚望。因为整个拍摄在资金、技术、经验等多方面都受到制约,相关的宣传也寥寥无几。

然而随着片子的播出,那些诱人可口的美食、深厚的人文情怀、丰富的饮食文化,深深地吸引了大量的观众,成为人们津津乐道、口口相传的优秀纪录片。其实,这部片子我们都不陌生,就是《舌尖上的中国》。

很多人将这部片子的成功,归结于中国人对于饮食文化的喜爱:食物的滋味不仅仅局限于舌尖之上,它可以承载几代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活传统、风俗文化,它反映了人们的偏好,也反映着人们的性情。人们之所以对饮食的话题乐此不疲,除了满足口舌之快,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人间百态,家常世情。

诚然,将饮食作为拍摄的视角,是这部片子立意上的高明之处。但是,没有摄制团队背后的付出,也很难有制作如此精良的作品。在第二季的《舌尖上的中国》里,导演组特意增加了一集花絮内容,向观众们展示了这部深受欢迎的纪录片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在我们的想象中,拍摄美食节目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寻遍祖国大好河山,品尝名扬四海的各大菜系,探访几近失传的民间秘制。但真实的情况是,为了拍摄到最为壮观的捕鱼盛景,摄制组需要忍受零下30度的严寒;为了记录下葡萄成熟最新鲜的一刻,他们只身穿越酷热干旱的荒漠;为了寻找难得一见的野生食材,他们更是翻山越岭风餐露宿。除了旅途的艰辛、环境的恶劣,摄制组还面临着各种技术上与设备上的问题。为了能更好地呈现壮观的全景,团队反复调整航拍的方式,克服技术条件的限制,精益求精。我们看到的每一帧精美的画面,就如同新鲜的食材,只有经过千万道工序、“煎炸烹煮”,最终才能呈现给观众一道生动的文化大餐。

观看这个纪录片的花絮,让我感触颇深。摄制组的一位导演曾说:“一切成功的秘密,都来自于笨拙的探索。”做好一道菜是这样的,拍好一个片子也是这样的。其实,在我看来,做好任何一个工作都需要不畏艰辛,反复尝试。

我们都知道煤炭行业目前处于相对低迷状态,市场供过于求,企业效益下滑。面对这种严峻的行业形势,许多人工作的积极性也大不如从前。实际上,我们不能仅仅因为眼前的得失而失去对工作的动力,失去对企业的信心。越是在这种困难的环境下,越不能选择消极逃避。不论是处于生产一线的员工,还是在管理岗位上的员工,都应该在日常工作中,反复摸索,精益求精,改进优化工作方式,提升工作的效率;学会如何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应对各种压力,这样我们才能在岗位上有所收获,帮助企业从细节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最终使企业走出低迷的困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纪录片《见证》观后感精选范文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窗外是灰蒙蒙的天空,还有淅淅的小雨拍打在窗子的声音,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味道,令人倍感觉得压抑与烦躁,一如这次的疫情。

一月份,横空出世的“新型冠状病毒”,给正准备过大年的人们打了个措手不及。来之迅猛,令人闻“毒”丧色。传播之快,短短几日就已有几万人感染。

不过,在新冠病毒悄悄潜入时,一群人,换上了白衣,我们的“逆行者”,正在与病毒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们努力着,不分昼夜,只为迎来黎明的曙光。

一层一层的防护服,厚厚的护目镜和口罩,下面掩藏的是一天只睡几个小时、不间断工作的疲惫。但,他们从来不说苦,只是默默在他们的岗位上战斗着,令我不禁鼻子一酸,同时也感叹着医护工作者的无私与伟大!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有人说,白衣天使是中国的脊梁,我不可置否,但我更觉得,那些为了深陷疫情的人们而伸出援手的,那些奋不顾身,战斗在一线的“逆行者”们,他们也同样是!

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挂帅专家组组长、73岁的李兰娟院士每天只睡3个小时、身患渐冻症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咬牙坚守在岗位上……无数英雄勇赴险境,付出了一次又一次的巨大贡献。

武汉火神山医院,短短十天,以“中国速度”再次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奇迹!令我叹为观止。建好的病房里,各种设备一应俱全。

我在惊叹之余,心底油然冒出了一种独属于华夏儿女的自豪感。当然,在这奇迹背后,有无数逆流而上,负笈前行的建设者志愿者,同样也是“逆行者”,向他们致敬!

疫情固然可怕,但我们万众一心!疫情无情,人间有爱。

思绪即此,我转头望向窗户,小雨骤停,光破开云层,洒落在大地。

春分来了,满山杜鹃红就在眼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穹顶之下雾霾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任何一项研究都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视角的局限,认知的局限,时代的局限等等。她不是科学家,对她的研究成果我们不必抱太大期望,能引起共鸣,启发思考,引发讨论即可。作为一个职业新闻人,她整合了专业资源,她架起了高端研究与普通人间的一座桥梁,她唤起了民众,官员,学者,媒体等专业或非专业人士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尽到了职责,这就够了,也是必要的。反之,我们作为受众,不要期望任何一个媒体报道对一个复杂社会问题给出一个结论,纪录片仅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一个母亲的,一个记者的,或其它种种。大家都有自己的职业背景,用自己的视角做一个对比,对问题的认识会更近一步,就不再是简单的洗脑,知道是怎样或不是怎样。不论如何,保护这类人的积极性。

讨论环境问题不可避免讨论到能源问题,也就不可避免讨论到……这跟为谁发声、何时发声或许有关,或许无关,but I dont care。我首先也更关心作为一个人、一个公民而不是人民应具备的权利、意识,因为——无论哪种立场都用肺呼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集历史纪录片《大明宫》观后感

全文共 659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时代的幸福感,不在于它是否富足,中国历史上不缺世界上最富的朝代,昔日的汴京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城,据说宋当时国民生产总值占了世界的80%,但那个时代留给我们是什么呢?是花落人空瘦的哀怨,还是君君臣臣的猜忌?苛杂过于繁重,条条框框的教条过多,百姓,活的压抑。

一个时代的骄傲,也不应该在于它的地域有多么辽阔,元,清的时候国土面积是太啊,征战一生,到头来也只不过落个屠夫的称号。更可怕的是人心不古,在征战,杀戮中,怎么会懂得生命的可贵,在奴役压迫之下,怎么会顾及礼仪廉耻。

唐朝应该是中国最幸福的年代,不仅仅是疆域的辽阔,财富的聚集,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包容感,李氏家族本来就有少数民族的血统,他们不受教条的束缚,有包容一切的度量,也有勇敢彪悍的作风,这样领导下,中国历史上出现一批的独树一帜的臣子文人,他们在上朝能运筹帷幄,上马能决胜千里。在欧洲正为宗教不同派别血染大地的时候,这里能做到各种宗教自由发展,各个民族竞技而生。即便是打过架的日本和棒子也能很好的包容,还能毫不保留的手把手的教狼,这是一个怎样自信的民族。有这样的保障,国民素质达到巅峰,真正能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盛唐时期的中国,更像是一个桃花仙境,世界的乌托邦。

天朝只属于哪个时代,没有包容的度量做不到,像是明朝的尔虞我诈。没有交流做不到,像是元,清的固步自封。没有自信更做不到。

对于经历一系列的殖民,战乱,思想禁锢,病痛折磨的国家,我们有包容一切的度量吗?有海纳百川的自信吗?只不过GDP涨的快点,就天朝天朝的YY起来,天朝不是靠楼推起来的,比起天朝差远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海豚湾》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025 字

+ 加入清单

昨晚我看了09年的一部纪录片海豚湾》,看完之后我整晚都睡不着。影片说的是在日本的一个叫太地的渔村,每年捕杀成千上万的海豚。在海豚捕杀季节,渔民把海豚赶到浅水边,然后由海豚训练员挑选年轻的会发出好听叫声的母海豚,以15万美元一只的价格卖到全世界海洋馆。挑完之后,剩下的所有的海豚全部被赶到一个海湾里屠杀掉。

之前在我的心里,海豚是一种聪明而善良的动物,看过这部电影后,我知道它们是有自我意识的,就是说它们照镜子看到自己会觉得惊讶,它们知道什么是自己,它们知道什么是同胞。而在那个海湾,每天都有无数孩子看见双亲被屠杀,也有无数父母看见孩子死去。如果把这样的感受放在我们自己身上,怎能不让人恐惧呢?

海豚是有爱情的动物,它们会爱上不同种类的海豚,甚至会爱上训练师爱上游泳者。这些和人类近似的情感,让它们在灾难来临的时候能和我们人类一样感受到巨大的痛苦。

插个话,我曾看见过一只狗眼睁睁的看着另一只狗被杀,那只看着的狗竟然有眼泪,那画面让年幼的我震惊了,并且我终生不吃狗肉。

我们是人类,我们其实是主宰了其他生物的生杀大权。但是宽容,仁厚,善良,不应该是人类要具备的品德么?而为什么要用大自然给我们的智慧来操控和毁灭大自然呢?易经说到,这个世界这个宇宙是个圆,我们应该要遵循这个宇宙的自然规律,而自然规则却一再被破坏,包括前两天看的《阿凡达》,在我看来,潘多拉星球直接映射了人类目前居住的地球上的一切大自然,包括天气,动物,植物,但是人类只想要去征服。

我之前从未看过海豚表演,在这部电影之后我想我也不会去看了。那些在海豚馆表演的海豚,什么时候都是微笑着的,以前的我总觉得它们一边表演一边玩耍很开心的样子,但是电影告诉我海豚的微笑是一个骗局——海豚其实对声音极其敏感,每天在吵闹的音乐和掌声中它们压力很大,长期胃溃疡。而我们能在超级市场买到的所谓鲸鱼肉,绝大部分都是海豚肉。

我会说服我身边的朋友,告诉他们不要购买鲸鱼类肉制品,不要去海洋馆看海豚。带孩子去看海豚,本来是一个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好的机会,但是我在电影里看到,那些一边吃着海豚肉一边看海豚表演的孩子,我心里一阵寒意。

我不觉得这是一种好的教育。如果我以后有孩子,我会告诉给他看海豚的纪录片,我会告诉他海豚就应该是生活在海里的。它们是一种美丽,聪慧并且自由的动物。

我能做的其实很少很少,对于那些海豚,我能尽的只是微薄之力,但是我还是想尽我所能来宣传这个电影。让更多的人知道。

我只希望,我们能进化成更好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