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元节是什么意思(实用20篇)

很多人一提起盂兰盆节就会想到日本,其实,这个节日发源于我国,在道教中也称之为中元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元节是什么意思,欢迎参考!

浏览

2057

作文

542

围绕中心意思写六年级作文

全文共 659 字

+ 加入清单

友谊,是一把雨伞下的两个影子。友谊,是在你失败时给你的安慰。友谊,是在你成功时给你的祝福!

我就有个这么重情重义的铁哥们。他叫张国忠,我平时叫他张。张是我最好朋友,我们形影不离。

张的头发非常帅气,长长的,跑起步来一上一下的。他的脸蛋又圆又黑,脑袋出奇地发达,什么都会,而且成绩好,讲义气,只要我需要帮忙,他肯定出现在我的面前。

张帮助我的事太多了,像天上的星星数都数不清。可我这次要写的,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可就是这件微不足道的事,让我感动了很久,很久……

那一次,天黑沉沉的,风呼啸着,同学们冷得直打哆嗦。我和张到了教室,交完作业,准备去打扫操场,我刚刚是跑来的,又穿了这么多衣服,身体很热,我把外套脱了,直奔操场。张在我身后喊道:“刘,外面很冷,穿上外套!”“没事,我热着呢!”张没办法,追上了我,和我一起打扫操场。

刚开始身体热乎乎的,丝毫没感觉到寒意。后来,风大了,我原本热乎乎的身体不热了,感觉到了冷。我继续打扫树叶,后来,一阵寒风吹来,我冻得直打哆嗦。“刘,没事吧!”张亲切地问我。“没事。”我强忍着。风好像故意跟我作对似的,一阵又一阵的风,冻得我原地直跺脚。“刘

,是不是冷?我就说吗,叫你穿衣服你不听!”他一边说,一边脱下他那厚厚的外套。“你干什么?”“给你穿啊!”“不用了,你给我穿你会冷的。”他不听我讲道理,给我穿上了。刚刚穿上,就有一股暖意。可张冻得直打哆嗦。操场打扫完了。一起跑步吧!可以暖和身体。“好!”

这虽然是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可对我来说,这是友谊的见证!

这次,我尝到了甜的滋味,那是友谊的滋味!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立春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892 字

+ 加入清单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因此,“四立”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却不显著,不能适用全国各地。黄河中下游土壤解冻日期从立春开始;立春第一候应为“东风解冻”,两者基本一致,但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志,失之过早。中国气候学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它与黄河中下游立春含义不符。2月下旬,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华南。但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实际。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人们常爱寻觅春的信息: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围绕中心意思写作文甜这个字500字

全文共 537 字

+ 加入清单

《甜》

小时候,我最喜欢吃糖果,每当我哭闹不停的时候,妈妈总会给我糖果吃,那甜甜的滋味很快就让我安静下来。

随着长大,我开始背着书包上学校了,我渐渐发现,原来“甜”不仅是糖果的味道,还可以是被老师表扬的喜悦,是试卷上100分的满足,是帮助别人后的快乐……甜,是多种多样的。

还记得那一次,老师让我们回家叫家长关注她发在班群里的二维码。回到家,我立刻跟妈妈说了这件事,妈妈一脸担忧地说:“哎呀,我不会弄这些啊!不如你自己去弄吧。”于是我拿起手机,按老师发的截图一步一步操作起来,很快我就成功登录了。妈妈走过来一看,忍不住赞了一句:“哇,真棒!”我的心里甜滋滋的。

我正准备在班群里跟老师汇报我已登录的时候,我看到群里有一位家长发了一张截图,说她试了很多遍,一直登录不了。我点开图片一看,原来,她用户名填的是孩子的姓名不是身份证,填错了。于是我@了她,用文字告诉她:“用户名要填身份证,不是填姓名。”这位阿姨很快@了我,发了一句:“谢谢你,我再去试一下。”我心里喜滋滋的,马上回复:“不用谢。”

过了一会儿,我上群里看情况,那个阿姨已经成功登陆了。令我没想到的是,班主任老师也@了我,给我发了一个大拇指的表情。我高兴极了,心里洋溢着甜甜的滋味。

原来,只要是用心付出,“甜”总能萦绕于心头。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意思相近差不多的四字词语

全文共 2367 字

+ 加入清单

1: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2: 一步登天--平步青云

3: 同归于尽--玉石俱焚

4: 名列前茅--独占鳌头

5: 忘恩负义--恩将仇报

6: 唇亡齿寒--休戚相关

7: 固执己见--一意孤行

8: 永垂不朽--万古流芳

9: 落井下石--乘人之危

10: 七上八下--忐忑不安

11: 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12: 穷极无聊--心灰意冷

13: 自不量力--螳臂当车

14: 百年不遇--千载难逢

15: 明察秋毫--洞若观火

16: 管中窥豹--坐井观天

17: 出类拔萃--鹤立鸡群

18: 白日做梦--痴心妄想

19: 五颜六色--五彩纷呈

20: 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21: 口是心非--阳奉阴违

22: 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23: 十拿九稳--万无一失

24: 千里迢迢--山遥路远

25: 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26: 洋洋得意--忘乎所以

27: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

28: 穷凶极恶--青面獠牙

29: 皮开肉绽--血肉模糊

30: 火烧火燎--心急如焚

31: 班门弄斧--自不量力

32: 千人所指--众矢之的

33: 一掷千金--挥霍无度

34: 狐假虎威--狗仗人势

35: 人云亦云--随声附和

36: 偷梁换柱--移花接木

37: 毛骨悚然--胆战心惊

38: 鸟尽弓藏--辅车相依

39: 唇亡齿寒--兔死狗烹

40: 百发百中--弹无虚发

41: 神气活现--趾高气扬

42: 瞒天过海--声东击西

43: 庸人自扰--杞人忧天

44: 休戚相关--息息相关

45: 破釜沉舟--义无反顾

46: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47: 唾手可得--易如反掌

48: 四面八方--五湖四海

49: 同床异梦--貌合神离

50: 势均力敌--旗鼓相当

51: 弃旧图新--改邪归正

52: 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53: 你死我活--势不两立

54: 作茧自缚--固步自封

55: 空空如也--一无所有

56: 得意忘形--沾沾自喜

57: 同流合污--沆瀣一气

1: 穷本极源--寻根究底

2: 绞尽脑汁--殚精竭虑

3: 困兽犹斗--狗急跳墙

4: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5: 名扬四海--天下闻名

6: 突飞猛进--一日千里

7: 事必躬亲--身体力行

8: 如坐针毡--坐立不安

9: 朝三暮四--朝秦暮楚

10: 夜以继日--通宵达旦

11: 目不转睛--全神贯注

12: 世风日下--人心中古

13: 余音袅袅--余音绕梁

14: 神工鬼斧--匠心独运

15: 寸步不离--形影相随

16: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17: 中庸之道--不偏不倚

18: 百读不厌--脍炙人口

19: 弄巧成拙--节外生枝

20: 有备无患--未雨绸缪

21: 原形毕露--暴露无遗

22: 入木三分--鞭辟入里

23: 免死狗烹--鸟尽弓藏

24: 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25: 誉满天下--名垂青史

26: 口蜜腹剑--笑里藏刀

27: 直截了当--开门见山

28: 流星赶月--风驰电掣

29: 朝思暮想--朝朝暮暮

30: 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31: 疾恶如仇--刚正不阿

32: 自暴自弃--自吹自擂

33: 改天换地--扭转乾坤

34: 相提并论--同日而语

35: 四分五裂--支离破碎

36: 知难而进--勇往直前

37: 华而不实--绣花枕头

38: 捉鸡骂狗--指桑骂槐

39: 截趾适屦--生搬硬套

40: 各自为政--势不两立

41: 鸾凤和鸣--夫倡妇随

42: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

43: 劳逸结合--一张一弛

44: 福星高照--时来运转

45: 两面三刀--阳奉阴违

46: 绣花枕头--华而不实

47: 五体投地--心悦诚服

48: 遇难呈祥--逢凶化吉

49: 五颜六色--五彩纷呈

50: 焦头烂额--狼狈不堪

51: 趾高气扬--自命不凡

52: 穷当益坚--自强不息

53: 一言九鼎--一言为定

54: 犹豫不决--优柔寡断

55: 痛不欲生--死去活来

56: 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57: 忘乎所以--趾高气扬

1: 凿壁偷光--悬梁刺股

2: 一败涂地--全军覆没

3: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4: 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5: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

6: 一张一弛--劳逸结合

7: 无稽之谈--流言蜚语

8: 滚瓜烂熟--倒背如流

9: 再接再厉--精益求精

10: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

11: 气势磅礴--排山倒海

12: 抚掌大笑--拍手称快

13: 各执一词--各行其是

14: 满腔热忱--热情洋溢

15: 美中不足--白壁微瑕

16: 矫揉造作--故作姿态

17: 磨杵成针--持之以恒

18: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19: 空穴来风--事出有因

20: 俯拾即是--多如牛毛

21: 浪子回头--悔过自新

22: 优哉游哉--自由自在

23: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24: 脍炙人口--百读不厌

25: 秀色可餐--丰姿绰约

26: 独一无二--绝无仅有

27: 井井有条--井然有序

28: 没精打采--萎靡不振

29: 突如其来--从天而降

30: 居官守法--廉洁奉公

31: 得意忘形--忘乎所以

32: 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33: 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34: 殊途同归--异曲同工

35: 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36: 死有余辜--十恶不赦

37: 千岩万壑--层峦叠障

38: 囊萤积雪--刺骨悬梁

39: 棋逢对手--势均力敌

40: 神色自若--从容不迫

41: 名垂后世--流芳千古

42: 毛遂自荐--自告奋勇

43: 束手就擒--坐以待毙

44: 风姿绰约--秀色可餐

45: 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46: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47: 满腹经纶--学富五车

48: 接袂成帷--摩肩接踵

49: 彬彬有礼--文质彬彬

50: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51: 品头题足--说三道四

52: 名不虚传--名副其实

53: 有气无力--无精打采

54: 聚精会神--心无旁骛

55: 忐忑不安--心神不定

56: 独一无二--绝无仅有

57: 名垂后世--流芳千古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元节的传说

全文共 454 字

+ 加入清单

有关中元节传说很多,道教最主要的为修行记说中"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阎罗王於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 佛教盂兰盆节起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

目莲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後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目莲遵佛旨意,于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其母,其母亲终得食物。"这便是台湾普渡拜"好兄弟"的由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关于中元节作文:我家的中元节习俗

全文共 882 字

+ 加入清单

老师说七月半也叫“鬼节”、“中元节”,是人们祭祖祭拜先人的一个节日,也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七月半是在七月十五。可是我很怀疑老师的话,因为我家的中元节是从七月初九开始的。

在七月初的时候,我们家就会开始为七月半鬼节做准备——写包。我老是记不住该怎么称呼逝世的姥姥、爷爷他们,这时候妈妈就会耐心地教我。说在写包的时候,称姥姥为曾祖,称爷爷为祖考,结尾为老大人,若是女性,则结尾称呼为老孺人。

写了包之后就是数纸钱装包、封包。

在七月初九的早上,我家会开始做其他准备。如,将八仙桌擦干净,倒干净香炉里面的沙子和香灰,买好过节用的纸钱、纸箱,和祭拜用的瓜果等。

在傍晚时分,我家会将八仙桌摆在堂屋的正中间,香炉倒上一些沙子摆在桌面的上方处。而在桌子的左右和下方处则分别摆上一条长凳。在桌子正对大门的那一方,会在桌子腿上方系上一面方正的步,我们如果要烧纸钱,就要从布的两侧递到桌子下的盆子中。

等到准备完毕,吃过晚饭、洗过澡我们家就会由爸爸带头引着我们去外边“接客”。爸爸的手上会拿着几支香烛、一些纸钱,一边走,一边嘴里念念有词,似乎是说“XXX接您回来看看”之类的……

等走到一定距离后就会开始在地上或小土堆上插上香烛,然后点鞭炮。鞭炮点过后,我们就要鞠躬拜祖。

回到家,吃些瓜果,这第一天接客就算完成了。而这个夜晚,八仙桌香炉里的香不能断,要一直燃到第二天。

第二天,则是接待来过节的亲戚和“送客”。这一天,在八仙桌上要摆上小茶杯,不时地祭上热茶水。在祭过之后,我们要喝完茶水。而且,在这期间,我们不能碰到长凳。

在中午,我们家一贯的习俗是吃面条,妈妈做的面条很好吃,尤其是臊子,特别香。就连不爱吃面的我,在这一天都会把碗里的面吃光光。

到了下午四点时候,妈妈就会开始做晚饭;而等到四点半或五点的时候,亲戚们就会派几个人带着各家写好的包或纸箱,带到接客插香烛的地方开始烧包。

之后就是等待先人将八仙桌上所祭上的饭菜“吃完”,接着我们则撤掉桌腿上系的布,撤掉香炉,围着八仙桌开始吃饭。饭毕,亲戚会回家去为他们家的中元节做准备,而我们家则会再次摆上香烛,祭上瓜果,等到祭完,这个中元节才算是过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历史成语故事的意思2:画饼充饥

全文共 213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有一个正直的文人叫卢毓(yù),在魏国做大官。

一次宫中选拔人才,官员们推荐了许多有名的人,魏国的皇帝说:“让卢毓来选人,我不要这些只有名声而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名声就像画在墙上的饼,不可以拿来吃。”

卢毓建议皇帝选拔和考试相结合。从此,皇帝根据个人的实际能力来任命官员。卢毓的方法得到了大家的称赞。

成语画饼充饥”就来自于皇帝所说的话。一开始,它指有名声而没本领的人。后来,人们用它来比喻以不切实际的空想来满足自己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元节的意义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文学记述

北齐时的《颜氏家训》,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宋时的《东京梦华录》、《梦梁录》,清时的《帝京岁时纪胜》等等书籍中都提到了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有的书中说,中元节前几天,市面上就有卖冥器的,卖时鲜瓜果的,卖油饼馅饼乳饼丰糕的,色彩斑斓,叫卖声不绝于耳。还有在水面上放灯的习俗,意为招水中孤鬼来享祭。儿童们玩着纸扎的荷花灯,大的有七八尺,引人注目。到城外去祭墓的,络绎不绝,较之清明节尤胜。

节日意义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所以,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围绕中心意思写一个字作文500字

全文共 538 字

+ 加入清单

《悔》

午后阳光正好,我站在走廊上,手上拿着一份校长的邮件,嘴角轻扬,“嘿嘿!”我坏坏一笑,双手上下用力一扯,“嘶”一声,邮件应声被分成两半。

这下闯了大祸!班里立马轰动了起来,同学们纷纷围住我,问:“你为什么撕校长的邮件?”当时我还小,只是自豪地拍了拍胸膛,骄傲地朝同学们宣布:“怕什么?不就是一个邮件吗?我是不是很勇敢?”“好厉害啊!”大伙纷纷朝我竖起拇指。

放学回到家里,我又骄傲地把碎成两半的邮件拿给弟弟看。弟弟也十分兴奋,仿佛举起了胜利的旗帜拿着邮件到处跑。一会儿,妈妈发现了弟弟手上的邮件,她拿了过来,起初疑惑,但当她看到邮件上的收信人名字时,脸色霎时变了。

妈妈的脸都扭曲了,手指紧紧地捏着信的两端,呼吸声不同于往常,牙齿咬得“咯咯”响,瞪得如银铃般的眼睛一直凝视着邮件:“你给我过来!”这句话像天上打下了一道雷,劈中了正在玩耍的我。我吓了一跳,挪着步子向妈妈走去。

妈妈的目光像一道刺眼的光,让我无法直视她。她气得肺都炸了,狠狠地扇了我一巴掌。我知道了自己的错误,写了一份检讨书,第二天上交给校长并真诚地向他道歉了。我态度诚恳,校长接受了我的道歉,并警告我不许有下次。校长那严厉又慈爱的眼神,我不会忘记的。

这个勇敢,让我悔极了,也让我懂得做正直勇于承担的人,那才是勇敢。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黯然神伤的意思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黯然神伤意思,欢迎大家查看。

【成语解释】

指心神悲沮的样子。

【成语出处】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女更黯然神伤,泫然流涕。”

【成语造句】

1.每当这位老人回忆起旧社会的日日夜夜,都不禁黯然神伤。

2.谁捧起花的脸庞,让岁月美的黯然神伤。那焉

3.他望着被大火烧过的废墟,黯然神伤。

4.我们之间的感情已付之流水,你又何必再为往事而黯然神伤呢?

5.班婕妤黯然神伤,低声说道“:只怕花容一谢,秋扇见捐,就不能再侍侯在陛下左右了。”。

6.他望着遭劫后的家园,黯然神伤。

7.她总爱对着流水落花黯然神伤。

8.看着未满六十分的考卷我黯然神伤。

9.举家搬迁难免令人黯然神伤,看着国旗从美国南极站老基地上缓缓移下,即使潸然泪下也是情有可原。

10.索然无味,黯然神伤,小顽固变老顽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思

全文共 954 字

+ 加入清单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意思,欢迎大家查看。

出自中唐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为两个词组,而不是两句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堪比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小小的萱草花表达的孝心怎么报答得了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写出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代,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生离死别的成语故事及意思

全文共 881 字

+ 加入清单

生离死别指很难再见的离别或永久的离别。好象和死者永别一样。本文就来分享一篇生离死别的成语故事意思,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汉字书写】:生离死别

【汉语注音】:shēng lí sǐ bié

【成语出处】:唐.姚思廉《陈书.徐陵传》:“且天伦之爱,何得忘怀;妻子之情,谁能无累?况吾生离死别,多历暄寒……如得身还乡土,躬自推求,扰冀提携.俱免凶虐。”

【成语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表现对分别的悲伤。

【生离死别的意思】:死别:永别。分离好像和死者永别一样。指很难再见的离别或永久再也见不了面的离别。

【生离死别的近义词】:生离死绝、死生契阔、生别死离、生死永别、悲欢离合;

【生离死别的反义词】:鹊桥相会、破镜重圆、生死相依、骨肉团圆;

【生离死别的故事】

南朝时期,徐陵是赫赫有名的写作高手,被称为一代文宗。当时宦官几乎都收藏徐陵的文本。徐陵年青时,梁武帝接纳了西魏降将侯景,却招来了侯景攻陷京城的大乱,梁武帝被侯景拘禁起来,活活饿死。在这次大乱中,徐陵的父亲徐离,也被困在京城。京城长期缺粮,十有八九被饿死。徐陵得不到父亲的消息,急得焦头烂额。梁元帝萧绎继位后传来消息说,徐陵的父亲还活着,侯景对他还有忌惮,但仍被扣留。徐陵深思熟虑,写了一封信给仆射杨遵彦,向他倾诉了骨肉分离的痛苦,希望他能解救父亲。这封信中写道:“且天伦之爱,何得忘怀;妻子之情,谁能无累?况吾生离死别,多历暄寒……如得身还乡土,躬自推求,扰冀提携.俱免凶虐。”从此文人笔下又多了“生离死别”这个新成语。

【生离死别例句】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杨谦之客舫遇侠僧》:“李氏与杨公两个抱住,那里肯舍,真个是生离死别。”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何以贾宝玉那番乡试那等难堪,十后来直弄到生离死别。”

《蔡廷错自传.家姐出阁》:“当时我兄弟也跟着号哭,所谓生离死别,其痛切情形,正如当年母亲逝世时侯一样。”

【生离死别造句】

很多人生离死别,很多人至死不渝,他们的故事耐人寻味,但终究还是只是四个字:无可奈何。

那些没有结果的男欢女爱,一个个离合悲欢,一个个生离死别,留下的是说不尽的海枯石烂总成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元节与鬼神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4202 字

+ 加入清单

历七月十五是传统节日中元节。中元节本是祭祀地官的节日。古人以正月十五为天官生日,故定为上元节(即元宵),七月十五为地官生日,故定为中元节,以十月十五为水官生日,故定为下元节。到后来,民间又流传七月十五地府开门放鬼魂的传说(部分地方是七月十四,比如广东),于是中元节渐渐具有了“鬼节”的意味。又适逢佛教超度亡魂的“盂兰盆节”也在这一天,所以七月十五便成了一年之中阴气最重的节日。

中国有着慎终追远,事死如生的传统,“鬼”在中国文化中也意味着逝者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并影响着我们。《韩诗外传》说“鬼者,归也”, 《礼记•祭义》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鬼只是生命的回归,回归并不等于终结,而是回到未有生命之前的寂静和暗涌。其实,我们习惯的说法“阴魂不散”是不正确的,因为古人认为,人的肉身才是阴气的聚集,人的精神却恰恰是阳气的律动,肉身叫“魄”(比如“体魄”一词),精神叫“魂”,魂属阳,魄属阴。灵魂脱离了阴森重浊的臭皮囊(魄),自然变得阳光灿烂,虎虎生风。“阴魂”其实恰恰是“阳魂”。或许,对死亡的恐惧,常常影响了我们对灵魂的看法。但假如我们能正确地认识灵魂的性质,我们也就能正确地认识死亡。有一个故事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道理:《左传》里记载,春秋时郑国一度闹鬼,不少人夜间都见到刚去世不久的上卿良霄的鬼混出现。郑国国君于是请教子产,问世间是否真的有鬼。子产说:“有。灵魂属阳,魄属阴。属阳的灵魂寄居于属阴的魄中。如果一个人生存条件良好而又有所作为,魂魄就变得强大。所以,即便是布衣蔬食的平民百姓,他们仍然可以变为厉鬼,何况良霄三世公卿,取精用弘(成语“取精用弘”就出自这个故事),他的灵魂显然更加有力量也更加持久。我们看到他的灵魂,又有什么奇怪呢?”这种“灵魂不死”的观念,古希腊柏拉图的《斐多》篇也提出了,并且成为了基督教灵魂论的先驱,正因为如此,苏格拉底在临刑前慷慨陈词:“我去死,你们去生。哪个更好,只有神知道。”也正因为如此,古罗马大政治家加图读着柏拉图的《斐多》篇,安详地结束了生命。子产和柏拉图的讲述其实告诉我们,我们不应该只看到灵魂(鬼)的阴森可怖,我们还应该看到灵魂(鬼)的强大,看到生命的生生不息,一阳来复。笔者认为,古人“天人合一”的内涵,除了汤一介老先生“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身心之间的和谐”之外,还应该加上人鬼之间的和谐,人鬼和谐的本质就是人与历史的和谐,是过去与现在的和谐。虽然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未知事人,焉知事鬼。”但孔子并不是认为鬼和死亡就不重要,而是认为在安顿好生命,把握好当下的情况下,讨论死亡和鬼神才有根基。人是基础,而鬼是超越,生是前提,而死是净化。这就是生死人鬼的辩证关系。

虽然鬼和灵魂是一个庄严的话题,但由于它的神秘性和虚幻性,它也是各种民间故事取之不尽的宝库。可以说,每个中国孩子都是听着老人讲的各种鬼故事长大的。千百年来,鬼是文学艺术家的“宠儿”,在他们笔下诞生了无数人鬼情未了的旖旎缠绵、夜访吸血鬼的悬疑惊悚,宋定伯捉鬼的壮伟,有钱能使鬼的世故。不管是和谐还是敌意,是喜感还是悲情,这种沟通两界的奇妙景观,不能不说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蔚为壮观的民间范式。这些鬼故事中,鬼的形象各种各样,有的善良,有的搞怪,有的猥琐,有的凶残,而人鬼关系大致可以分为敌对关系、和谐关系和喜剧关系,其实喜剧关系也可以归入和谐关系,而敌对关系也常常以喜剧收场。下面就分享几个有趣的鬼故事。

晋朝时有个阮瞻的人不相信有鬼,他有一个著名的推论:“假如人会变成鬼,那人穿的衣服也会变成鬼吗?”后来有一天晚上,一个“人”找上门来对阮瞻说:“你认为世上没有鬼吗?我就是鬼。”阮瞻吓了一大跳,这一跳可吓得不轻,没过多久阮瞻就被吓死了。这个故事里,人与鬼当然不算和谐,但也不算对立,因为鬼只是想吓一吓阮瞻,没想到阮瞻自己不争气,哏儿屁了(北方话“死了”),死得既不伟大也不光荣,和生前言之凿凿的气概形成鲜明对比。与阮瞻类似的一个故事发生在年轻的大学问家王弼身上。王弼有一次注解《周易》,参考前人郑玄的著作,他说了句“郑玄这个老东西,水平也不过如此吧。”有一天,郑玄的鬼魂找上门来,说:“你小子胆挺肥哈,敢说我的不是?”王弼也吓尿了,没过多久就结束了二十郎当岁的生命。估计王弼是晚上讲的那句“老东西”,忘了“白天不说人,晚上不说鬼”的古训,结果应验了。所以“晚上不说鬼”的禁忌,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的。当然,讲这个故事的人一定是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学者,知道郑玄王弼学术之间的对立,竟至于需要鬼现身来解决。

虽然儒家主流思想中鬼是严肃的,是需要“敬而远之”的,但民间文学的鬼却不仅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有人的贪婪、猥琐、懒惰等缺点。最典型的要数我们常说的那句话“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话是对《幽明录》里一个故事的概括:有一个新死的鬼十分瘦小,遇到地狱里肥肥胖胖的鬼同伴,很是羡慕,问他如何增肥。胖鬼告诉他:如果到人间吓一吓人,人们就会害怕,就会供奉祭品。你把这些祭品都吃了,就可以像我一样肥了。于是瘦鬼照着办,他到了一户人家,见家里有一口磨,于是就小跑着推了起来。他想以自己那看不见的身体推磨来显示灵力,逼主人献祭。但恰好这户人家是穷人,没钱买祭品,于是这个可怜的瘦鬼不仅没吃到便宜,还因为推磨而累得更瘦。在这个故事之前晋朝人鲁褒写过一篇《钱神论》,文章里有一句话叫“有钱能使鬼”,后来跟这个推磨的故事一合成,就变成了“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个俗话了。

鬼虽然常常未能免俗,但也常常被人间道德所约束甚至感化。其实鬼也是人变的,鬼与人之间并没有“心灵”的鸿沟。《幽明录》里还有一个故事,说一个鬼向一个人勒索他的更牛,威胁说如果不给,老婆就会死,那人偏偏不给,于是老婆死了。鬼又要挟道如果不给,儿子就会死,那人仍然不给,于是儿子死了。鬼再次要挟:如果不给,你本人就会死。那人还是不给。鬼被这个人的倔强和骨气折服,于是坦白说:其实你的妻子和儿子都是阳寿已尽,不管给不给牛他们都会死。但你坚决不给还是很有种!你是个有福的人,能活到80岁。后来这个人果然天年善终。其实这个故事很像《左传》里太史四兄弟的故事:齐国崔杼弑君后威逼史官篡改历史,隐匿自己恶行,但史官四兄弟都拒不执行,老大老二老三都被崔杼杀死,老四同样不执行,崔杼无奈,只好放了老四。鬼和恶人在人的德性面前都不得不收敛和心折,这说明道德的力量正如《诗经》大序里说的一样,是可以“惊天地,动鬼神”的。

也正因为鬼与人的这种异质而同构的特性,所以人们对鬼神也渐渐从害怕到不怕甚至斗争。毛泽东在建国后曾让何其芳等人编写《不怕鬼的故事》,而干宝《搜神记》中著名的《宋定伯捉鬼》更是被收入初中语文课本。这里讲一个大诗人阮籍的故事。阮籍有一次晚上点灯读书,见到了鬼,他连忙一口气把灯吹灭,但他灭灯的原因并不是怕鬼,而是“耻与鬼争光。”在阮籍看来,一切牛鬼蛇神都是纸老虎,除了吓人就没有别的本事。因此,对鬼的态度便从战略上蔑视发展为耻与为伍,进而连秉烛西窗都成了此生的污点,竟至于灭之犹恐不及,这恐怕只有魏晋名士才有这种气概。20世纪诗人聂绀弩,在经历了人生和国家的浩劫后,写下了“哀莫大于心不死,名曾羞与鬼争光”的诗句,用的就是这个典故

当然,人鬼同构的思想,演绎得最多的还是人鬼之间的爱情,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霍小玉、聂小倩的故事,这些故事流传千年,家喻户晓,在新时期被搬上电视电影屏幕,更是留下许多经典的银幕形象,以至于大作家宁财神这个笔名都要和《聊斋•聂小倩》的男主角宁采臣谐音。这些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在这里再讲述就难免陈言务去之讥了。其实这些人鬼恋的故事,体现的与其说是民间对神秘界的猎奇,不如说是对人伦关系的扩充,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对自然秩序的合理想象。毛泽东说《聊斋》一书是“借鬼狐说教”,这一评价可谓吃透了古人,因为古人向来有“圣人神道设教”的传统。其实记录了《董永卖身葬父》故事的《搜神记》同样也是“借神鬼说教”。须知编《搜神记》的干宝并不是蒲松龄式的失意文人,他是东晋史学家和思想家,著有记录晋朝历史的《晋纪》和政治哲学论《晋武革命论》。《搜神记》里记录的许多孝子孝女感动鬼神然后人鬼(神)相恋的故事,还有被录入《二十四孝》的《卧冰求鲤》、《郭巨埋儿》的故事,其实也是对晋朝“以孝治天下”政策的一种图解。这些民间鬼故事经历了精英的整理和升华,它的神秘意味便升华为道德意味,它的鬼神色彩便具备了人的色彩,这也就是儒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说的“儒学使宗教变成了诗。”这个“诗”当然不是诗词歌赋的诗,这个“诗”更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诗表达的是可能发生的事。”这种“可能发生”也即是一种理性的必然,宗教变成“诗”其实就是德国大思想家马克斯•韦伯评价中国先秦思想时所说的“理性化”。如果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并且敬鬼神而远之是一种消极的理性化,那么东晋时期把民间鬼神传说改造和吸纳进儒家道德谱系和文化谱系,则是一种积极的理性化,而且这种理性化不露痕迹,炉火纯青,不得不让人对儒学的包容性叹为观止。

那么,在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鬼神呢?孔子的“敬而远之”,毛泽东的“不怕鬼”,其实都各有道理。两千年前的荀子,对于祭祀和鬼神这一类看起来可有可无,若有若无的事物有一个经典的论述“君子以为文,小人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对于那些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存在,君子将它们理解成一种必要的文化,理解为一种教化民众维护秩序的政治智慧,也理解为人区别于禽兽的高贵性所在,而无知民众则将它理解为真实存在的灵异来迷信,却不懂得真心敬畏、努力修德。所以笔者以为,对于鬼神的正确态度,敬是必须的,不怕也是必须的,在“敬而远之”的基础上还应该“畏而不怕”,鬼神固然不可怕,甚至不存在,但我们仍然必须心存敬畏。须知“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倘无敬畏,则无所不为,无所不为则难免无恶不作。鬼神的意义,一是给我们历史感,让我们不忘先人的遗泽,在追思中自勉、自强,不堕家声,不忝所生,传承高贵,恩泽后世;鬼神的另一种意义就在于给我们敬畏感,让我们约束自己,善待他人,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这种“人鬼和谐”中开出人与历史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或许是新时代“鬼节”的意义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江西中元节习俗

全文共 898 字

+ 加入清单

“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即“鬼节”,是中国汉族的民俗节。按传统习俗,这天要向已亡故的先辈亲人进行祭奠、悼念活动。萍乡一般家庭“过节”的方式是:准备一桌餐菜(晚餐,正常的熟菜)作为“祭品”,摆好后在餐桌上的“前席”点上香烛,另三席摆上餐具(饭碗、酒杯、筷子、汤勺),在桌前烧纸钱,就算是请已故亲人“吃团圆饭”,持续摆放一段时间(一般15分钟左右),意为先人们在用餐,后放鞭炮,意为先人们“吃”好了离席。这个仪式结束后,撤除桌上的香烛,家人一起就桌吃饭(吃“敬”过祖先的这桌菜)。"

晚餐后“烧包”(包可以提前准备好),“包”是用纸做的,其大小很随意,大的如4开报纸大小,小的如16开纸大小;包内装纸钱和其它的如纸做的衣服、“金”条、元宝之类,装好后封口(如封信),亡故的先人可以一人一包,也可以一人二包以上。包上要写上“烧包人”、“烧给谁”、“何时”烧的等内容,一般按竖式书写,分三直行(类似写信封),右起第一直行写烧包人的名字及与“受领”包的先人关系(自称),格式一般为“孝男(对父辈自称)或孝孙(对祖父辈自称)某某虔备钱财(或衣钱)一包奉上”(也可以二代人名字同时写上,分别称呼,如墓碑上的写法);中间一直行写受领包的先人姓名,一般格式为“故顕考(或妣,祖,祖妣——“考”是父,“妣”是母,“祖考”、“祖妣”是祖父、祖母,其他辈分按实际类推,总之是与“烧包人”的辈分对应)某公字某某老大人(女性则写某母某氏某娘老孺人)冥中受用”,左边直行写“烧包”的日期,一般写农历,如今年就写“公元二0一0年庚寅农历七月十五日火化”;写好字后要用畜禽(猪、鸡、鸭)的鲜血涂在包上亡故先人的名字上(称为“祭包”,注意鲜血不能濺在“烧包人”即“活人”的名字上,否则会被认为不吉利、有“凶”)。

烧包一般在野外进行,选一离住宅不远的空旷地,在地上铺上火纸(草纸),将准备好的纸包堆在草纸上,点上香烛(一般点3支香、2支蜡烛),摆上“符盘”(一般是肉、鱼、鸡、豆腐、水果等,外加酒、饭、筷子),一切就绪用散的纸钱点燃纸包,纸包全部烧化后放鞭炮,表示整个程序结束,收拾“符盘”回家。至此,中元节“过完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拋砖引玉的意思_成语故事

全文共 2265 字

+ 加入清单

【汉语拼音】 pāo zhuān yǐn yù

【名词解释】

将砖拋出,引回玉来。语或出《景德传灯录.卷一○.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后用“拋砖引玉”比喻自己先发表粗陋的诗文或不成熟的意见,以引出别人的佳作或高论,多用作自谦之词。亦用于比喻以身作则,引发众人响应。

【典故来源】

《景德传灯录.卷一○.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

有人与师游园,见兔子惊走。问云:“和尚是大善知识,为什么兔子见惊?”师云:“为老僧好杀。”僧问:“觉华未发时,如何辨真实?”师云:“开也。”僧云:“是真是实?”师云:“真是实,实是真。”僧云:“什么人分上事?”师云:“老僧有分,闍黎有分。”僧云:“某甲不招纳是如何?”师佯不闻,僧无语。师云:“去。”师院有石幢子被风吹折,僧问:“陀罗尼幢子作凡去?作圣去?”师云:“也不作凡,亦不作圣。”僧云:“毕竟作什么?”师云:“落地去也。”师问一座主,讲什么经?对云:“讲涅槃经。”师云:“问一段义得否?”云:“得。”师以脚踢空,吹一吹,云:“是什么义?”座主云:“经中无此义。”师云:“五百力士揭石义,便道无。”大众晚参,师云:“今夜答话去也,有解问者出来。”时有一僧便出礼拜,师云:“比来拋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

【注解】

(1) 典故或见于《谈徵.言部.拋砖引玉》。

(2) 墼子:土坯。

【参考资料】

《谈徵.言部.拋砖引玉》

赵嘏至吴。常建以有诗名,必游灵岩寺。建先题云:“馆娃宫畔十年寺,水阔云多客至稀。”末二句未续。嘏游寺续云:“闻说春来倍惆悵,百花深处一僧归。”人以建为拋砖引玉。

拋砖引玉

【典故说明】

砖头是低贱的东西,把砖头丢出去,引回来却是珍贵的玉。“拋砖引玉”这句成语较早的出处,见载于《景德传灯录.卷一○.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话说赵州大师有一次在晚上讲道场合中说:“今晚为大家回答问题,有需要解说的人请出来。”在座有一位僧人便出来礼拜。大师一看就说:“我原来準备拋砖引玉,哪知引来的是一个土坯。”大师为何如此说,并不清楚,但此处确实引用了“拋砖引玉”的成语。“拋砖引玉”用来比喻自己先发表粗陋的诗文或不成熟的意见,以引出别人的佳作或高论,多用作自谦之词。亦用于比喻以身作则,引发众人响应。宋代诗人王令〈答束徽之索〉诗有这两句:“勉为瓦砾投,幸有金珠报。”见《广陵诗钞》。句中“金珠”,一本作“珠玉”。这两句也是“拋砖引玉”的用法。意思是说我勉强作成这首似瓦砾般的诗,希望引来对方如珠玉般的好诗。在文献上,和“拋砖引玉”这句成语相关的传说,最有名的大概是唐代诗人常建和赵嘏的一段故事了。相传常建很佩服赵嘏。有一次知道赵嘏要来到苏州,心想赵嘏必然前去灵岩寺游览,于是先在寺里墙壁题上:“馆娃宫畔十年寺,水阔云多客至稀。”这首诗他故意只写两句,留下后面两句,就是希望赵嘏看了以后能补上。等赵嘏前来游览时,果然在这两句诗后补了:“闻说春来倍惆悵,百花深处一僧归。”意致高妙,确是好诗。后人认为常建就是在“拋砖引玉”,这个故事见载于《谈徵.言部.拋砖引玉》。

【书证】

01.《景德传灯录.卷一○.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时有一僧便出礼拜,师云:『比来拋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源)

02.元.贯云石〈斗鵪鶉.国色天香套.金蕉叶〉曲:“他道是拋砖引玉,俺却道因祸致福。”

03.《幼学琼林.卷三.珍宝类》:“以小致大,谓之『拋砖引玉』。”

04.《镜花缘.第一八回》:“刚才婢子费了脣舌,说了许多书名,原是拋砖引玉,以为借此长长见识,不意竟是如此﹗”

拋砖引玉

【用法说明】

一、

语义说明 比喻自己先发表粗陋的诗文或不成熟的意见,以引出别人的佳作或高论。多用作自谦之词。

使用类别 用在“自我谦逊”的表述上。

拋砖引玉【造句】

01 我借着这段话拋砖引玉,希望各位能有许多精彩的论见。

02 他的一番话原盼拋砖引玉,结果却造成大家各说各话,徒增纷扰。

03 我的提议只是拋砖引玉,更周详的办法还请大家一起来深入讨论。

04 座谈会引言人拋砖引玉的说辞很巧妙,使得在座各位纷纷发表高见。

05 我这篇文章果然发生拋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各界对这问题热烈的讨论。

06 本文仅就这问题谈些浅显的看法,意在拋砖引玉,以就教于各界专家。

07 要不是你适时发言,产生拋砖引玉的效果,我看今天的讨论会可能十分冷场。

08 主席谦虚地说:“这个问题我不太懂,只谈点个人粗浅的想法,以便拋砖引玉。”

二、

语义说明 比喻以身作则,引发众人响应。

使用类别 用在“争取认同”的表述上。

拋砖引玉【造句】 01 她捐出所有积蓄来賑灾,希望的是拋砖引玉,造成更多的人跟进。

02 这次义诊的目的,是希望能拋砖引玉,引起医学界多关怀偏远地区的卫生问题。

03 义卖会上,主持人率先认购一条围巾以拋砖引玉的结果,引起大众热烈的回响。

04 里长为了鼓励里民参加社区服务工作,自愿出钱出力,希望有拋砖引玉的效果。

05 班会讨论捐血问题,班长首先挽起袖子,以示拋砖引玉,结果造成大家热烈响应。

【参考词语】 引玉拋砖

【汉语拼音】 yǐn yù pāo zhuān

【名词解释】 即“拋砖引玉”。见“拋砖引玉”条。

01.宋.周必大〈闻西省赏酴醾芍药戏成小诗奉简泰之侍讲舍人年兄併以丁香橄欖百枚助筵却求残花数枝〉四首之四:“从来引玉即拋砖,自笑囊空百不堪。”

【参考词语】 投砾引珠

【汉语拼音】 tóu lì yǐn zhū

【名词解释】 犹“拋砖引玉”。见“拋砖引玉”条。

01.明.徐渭〈吕礼部再灯上元〉诗:“共道胜筵须有纪,不妨投砾引珠玑。”

以上是小编为你分享的关于拋砖引玉的意思_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元节的意义

全文共 1060 字

+ 加入清单

中元节是一个异彩纷呈,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它不仅拥有佛教的宗教信仰,还有着我国道教的本土文化。中元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它反映了人们的鬼神观念和宗教信仰,同时还有我国文化的精髓——孝道文化。

按照佛教的说法,中元节的来源是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不忍母亲在地狱受苦,广施十方僧人,替母亲赎罪,最终将母亲解脱出来。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故事的本身就是孝道文化的一种表现,它所宣扬的便是报答父母、生前为善的信念。此外,中元节的习俗是祭祀先祖。祭祀活动在商周时期已经有文献记载,《诗经》的40篇《颂》即是祭祀乐歌,它所反映的是人们最原始的一种祖先崇拜。另外,祭祀活动在我国几千年文化的演变之中,和后来儒家所倡导的孝道文化融为一体,密不可分。孝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善事父母,而从深层意义上来说,孝更是一种伦理规范,一种处理宗族关系的方式,一种秩序的建立

。祭祖表达的是对先人的思念与缅怀,它是维持宗族关系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可以说,祭祖正是这种宗族关系的一种反映,一个寄托。中元节是孝道文化的传承,是人们情感的载体。作为我国古代文化核心之一的孝道,受到儒释道三家的极力推崇,即使是在今天,孝道文化依然经久不衰。重视中元节,提倡传统孝道,对于我们的社会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中元节是一个异彩纷呈,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它不仅拥有佛教的宗教信仰,还有着我国道教的本土文化。中元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它反映了人们的鬼神观念和宗教信仰,同时还有我国文化的精髓——孝道文化。按照佛教的说法,中元节的来源是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不忍母亲在地狱受苦,广施十方僧人,替母亲赎罪,最终将母亲解脱出来。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故事的本身就是孝道文化的一种表现,它所宣扬的便是报答父母、生前为善的信念。

此外,中元节的习俗是祭祀先祖。祭祀活动在商周时期已经有文献记载,《诗经》的40篇《颂》即是祭祀乐歌,它所反映的是人们最原始的一种祖先崇拜。另外,祭祀活动在我国几千年文化的演变之中,和后来儒家所倡导的孝道文化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孝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善事父母,而从深层意义上来说,孝更是一种伦理规范,一种处理宗族关系的方式,一种秩序的建立。

祭祖表达的是对先人的思念与缅怀,它是维持宗族关系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可以说,祭祖正是这种宗族关系的一种反映,一个寄托。

中元节是孝道文化的传承,是人们情感的载体。作为我国古代文化核心之一的孝道,受到儒释道三家的极力推崇,即使是在今天,孝道文化依然经久不衰。重视中元节,提倡传统孝道,对于我们的社会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立秋下雨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599 字

+ 加入清单

雨有的时候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的指向,在春夏之际,雨可以说每下一次气温就要升高一点。但是到了立秋时节,每下一次雨就意味着温度都要下降一些,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可以感觉得出来的,那么在立秋下雨有什么具体的说法吗?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四川有“立秋下雨会热24个秋老虎”的说法,意思是立秋当天如果下雨,就还会炎热24天左右。

立秋带来的首先是天气的变化。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逐渐下降,正如谚语所说:“立秋之日凉风至”,“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但立秋的早晚又有很大区别,所谓“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即是提醒人们不可对立秋盲目乐观,有时候“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在一头”。

其实,立秋降温最大的法宝是下雨,“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这是人们长期观察总结得出的结论。人们对秋雨无疑是欢迎的,“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在通常情况下,“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不但下雨,有时还要打雷,这标志着“立秋响雷,百日见霜”。

立秋后每降一次雨,气温也随之下降一定幅度,“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即在于此。但立秋后无雨的情况也是有的,其标志就是“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最直接的后果也很明显:“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中元节作文:中元节的由来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节是道教与中国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能够相应,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

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7月为“鬼月”。

佛教传入后,佛教中也有一种追荐祖先的超度仪式,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盆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且佛教也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超度法会,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由于词语有哪些意思

全文共 853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

拼音yóu yú

注音ㄧㄡ? ㄩ?

词性连词、介词

基本解释

◎ 由于 yóuyú

[thanks to;due to;because of;as a result of] 因为

由于有雾,所以我们花了两三天时间才到达那里

引证解释

亦作“ 由于 ”。介词。表示原因或理由。《孔丛子?记问》:“ 子思 问於夫子曰:‘为人君者,莫不知任贤之逸也;而不能用贤,何故?’子曰:‘非不欲也,所以官人失能者,由於不明也。’” 汉 班昭 《女诫?敬慎》:“此由于不知止足者也。”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九:“然将帅之不用命,实由於朝廷驾御操纵之无法。”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六章:“由于自己养自己的理想实现了,她的心情逐渐安静下来。”见“ 由於 ”。

由于相关词语

关于、对于、终于、于是、自由、属于、理由、位于、处于、至于、在于、基于、将于、不由、过于、等于、善于、不由得、便于、鉴于、不至于、不由自主、多于、敢于、以至于、易于、于此、急于、勇于、由来、经由、乐于、莫过于、自由自在、仅次于、由衷、归于、无动于衷、利于、甚至于、难于、居于、自由贸易、介于、缘由、身不由己、陷于、自由人、苦于、无济于事、同归于尽、见于、自由主义、于是乎、耿耿于怀、不绝于耳、不由分说、事由、原由、长于

由于相关成语

毁于一旦、安于现状、必由之路、冰寒于水、不由分说、不由自主、耿耿于心、供过于求、耿耿于怀、急于事功、急于求成、嫁祸于人、假手于人、咎由自取、聊胜于无、立于不败之地、老于世故、疲于奔命、怒形于色、轻于鸿毛、迁怒于人、青出于蓝、取信于民、人浮于事、死于非命、身不由己、事实胜于雄辩、听天由命、同归于尽、无敌于天下、问道于盲、无济于事、无动于中、喜形于色、信马由缰、业精于勤、囿于成见、于心何忍、由衷之言、寓情于景、政由己出、自由放任、重于泰山、自由自在、自由泛滥、败于垂成、病由口入、出于无奈、出于意外、公之于众、流言止于智者、千里之堤,溃于蚁、千里之行,始于足、强加于人、求过于供、取信于人、人浮于食、熔于一炉、示贬于褒、受制于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元节的来历

全文共 535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中元节

佛教盂兰盆节起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

目莲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後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

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目莲遵佛旨意,于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其母,其母亲终得食物。"这便是台湾普渡拜"好兄弟"的由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创新的同义词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430 字

+ 加入清单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创新同义词,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创新的解释

抛开旧的,创造新的:职工都有~精神。

二、创新的同义词

立异、改进、翻新、更始、革新

三、同义词例句

1、立异

示例:电子政务就是在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铺的基本上所发生的政府管理变革,而且对政府管理立异发生巨大推入作用。

2、改进

示例:如果人们在火车上时倾向于等待一个官方人员告诉他们该做什么,那么也许我们应该改进火车上的通讯系统,这样人们在极端情况下就能得到更好的机会。

3、翻新

示例: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学习到如果你一次又一次地翻新一个漏气的轮胎,它会继续泄气,如果你希望真的可以向前走的话,可能是时候买一个新轮胎了。

4、更始

示例:我们的产品每年在新西兰冰淇淋协会和美国冰淇淋协会评比中获得多项大奖,尤其是香草口味,巧克力口味更始在评比中多年获得奖项。

5、革新

示例:但是问一问是公平的:问什么我们不成比例缩减对“泡沫事物”的痴迷,向四处的学生挑战——不管他们的邮政编码——以激发他们的革新力和创造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