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精准扶贫工作民情日记精选(经典20篇)

浏览

1407

作文

472

精准扶贫民情日记村干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晚上,回到住处,吃过晚饭,我就赶快整理上午的入户情况和下午的会议内容。整理好了以后,我给驻点的镇干部杨进、村书记张洪平分别打电话,就下午会议上群众提到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沟通,统一了观点。

夜已很深,我没有丁点睡意。我在思考,下一步,我要想方设法去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提高村委班子自身素质,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其次要从道路和水利项目建设上多渠道争取上级资金、政策的支持,争取早日扩修维修通组道路、解决村民饮水难问题。第三是要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为村民创造一个舒适、卫生的居住环境,建好美丽乡村。第四是要发动群众共同努力,利用本地资源优势,通过规模种植核桃、中药材、露地蔬菜和养牛养猪养鸡,使农民群众早日致富起来。第五是要启动实施集中安置点建设,确保易地搬迁户按时住上安全保障房。

想到明天的工作,我更加睡不着。从明天开始,我要赶紧为6组的张少应尽快解决危房居住问题,抓紧为4组的任少行孙子读大学找教育部门兑现政策奖扶问题,督促2组刘自富儿子刘超尽早开工建房、想办法发展养殖业问题,还要上门做通1组的李学清、王功山等评议掉的易地搬迁户的思想工作,还要找镇上和自来水公司协调一、二、三组自来水建设问题......明天、明天,明天的驻村帮扶任重道远啊!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扶贫帮困民情日记

全文共 701 字

+ 加入清单

龙元村龙元一二组规划为民族饮食文化科特色村,从2011年9月20日时开始建设得如火如荼,施工队在放水平线 、订庄、挖基坑,现已开挖完成6户,待30日验收。

这几天以来,我也是在龙元村安居房建设的五个点上忙来忙去的。

一、早上我工作队与村委会书记江建华组织老百姓一部分清理安居房规划区域内的树支,一部分开始平整地基,我负责平整地基,在旁边指挥时很多百姓都在埋怨着建设安居房的劳动负荷太大了,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诉苦着,我在旁边听着真不是滋味啊!建设刚刚才开始,这样,我们建设怎么才能进行下去呢?我在不断地在心里问着,就到书记那边和书记刚刚的情况,商量着马上就在当场召集百姓开会,就决定当场开会。宣传了帮扶工作的意义、背景、内容、目标和要求,祥细解释和说明了在安居房建设中群众投工投劳的原因、明确了群众所需投工投劳的任务。

二、到东给、白来去了解群众搬迁旧房子的情况,按照上级规划规定要求农户旧房拆迁已全部完成,工作队前期工作已完成,只有施工队前期工作远远滞后,工程材料与机械

设备一样也没有到位,施工人员没有到位。

三、到龙仲实地查看安居房建设推进情况,质量方面没有什么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的工程进度严重滞后,截止今日,基础开挖4户、浇灌基础柱2户、浇灌地圈梁4户、砌砖4户、未动5户。查看施工现场后指出了施工过程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施工队提出了几点要求:目前施工进度严重滞后的原因是一是施工人员严重不足;二是砖的供应量严重不足,这两在原因导致的施工进度的严重滞后。对施工队提出了一是在最短时间把施工人员补充上来,二是把赶快组织人员把打砖机子赶快臵起来,把砖自己打,不要到处买砖。三是砖供应不上前进行抢基础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双联行动民情日记

全文共 380 字

+ 加入清单

3月1日 星期四 小雨

鸡年伊始,我们一行4人在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建荣的带领下,深入到舟曲县拱坝乡坎坎村。在和农民几天的接触中,亲眼目睹了农村贫困的艰辛,亲身感受了农民渴望脱贫的迫切,也更深刻的体会到省委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这一决策的高远。

3月的舟曲春寒料峭,我们所乘坐的汽车经过一整天的颠簸才到达了目的地。放眼望去,白雪皑皑的坎坎山下,横七竖八地躺着一个破旧的村落,这就是坎坎村。这个纯藏民的小山村,山高坡陡,人均只有1.3亩坡地,大多数村民住在半山腰里,房子很破旧。村支书任由主告诉我们,这些房子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有的还是解放前修的。由于没钱买炭,村民做饭取暖要到很远的山上去砍林子。村民耕种方式也很原始,在地里撒上种子,用耙子耙一下就算种上了。薄田加上薄种,收成自然很薄,又没有来钱的路,靠国家的一点救济和补贴过活,吃饱穿暖成了特困户最大的奢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下乡驻村民情日记

全文共 323 字

+ 加入清单

3月28日 星期四 晴转雨

上午9:00时,与副县长程建华及有关乡镇、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起,陪同贵州百花药业集团董事长黄文荣一行考察道真重庆产业园区和巴渔创业园区。

12:00时,县长向承强主持召开贵州百花药业集团投资意向洽谈会。双方就贵州百花苗方制药厂的搬迁及中草药种植基地建设等事项进行友好协商,初步达成共识:贵州百花药业集团拟将贵州百花苗方制药厂迁至道真重庆产业园区,计划用地面积300亩;选择5个左右的中草药品种,建设育苗、示范种植基地;贵州百花药业集团提供技术支撑,帮助道真建设10万亩以上的中草药种植基地。

驻村感言:同步小康驻村工作,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在道真这样一个欠开发的县份,我们更应该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最大限度引进客商落户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慰问老党员民情日记

全文共 61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我任学士街道任党委书记的第六天。街道刚成立,工作千头万绪,又逢春节将至,更需我们俯下身子,倾听民情

今天我放下手中的所有事情,到自己联系的白鹤社区老党员家中走访慰问。在杨家屋组困难党员凌忠建老人家中,一间小小的杂货铺,堆满了杂七杂八的货物,显得破旧拥挤。见到老人的那一刻,从那张饱经风霜却依然乐观开朗的脸上我看到了一位花甲老人的坦荡、朴实、勤劳。对我们的到来老人既惊喜又感动,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得知凌忠建老人多年来靠这家小杂货店养家,前段时间得了一场大病,住了两个多月院才回来。家有三个儿子,都在外打工,大儿子几年前因车祸身亡,自己身患重病,常年服药,老伴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好,全靠经营这个杂货铺养家糊口,减轻儿子负担。

当我跟老人谈到街道未来的发展规划时,老人很是激动:“提到我们白鹤社区近几年的发展那真是太快了,今后的变化更是令人期盼,只希望养好身体,多活几年,能开开心心看到那个时候就有福了”。当了解到老人还是汽车4S城的拆迁户时,凌忠建老人赶紧说道:“过完年,我们就会拆房子,请领导放心,我们家绝不会拖项目的后腿”。从他家出来,我感到几分欣慰,我们的基层党员中有那么多平凡、坚韧、支持党的工作的老同志是我们的福气,但同时,也更觉得肩上的担子更沉了。

回来的路上,我心情复杂,难以平静:街道成立了,老百姓的期望也更高了,今后的工作中,我这个班长和我们的班子该如何更好地为群众办实事,为地方谋发展,才能对得起地方群众的深情厚意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联村联户民情日记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3月8日 星期四 天气:雪

全市“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动员会议刚刚结束,在办公室的我有点坐不住了,双联行动方案虽然已经出台,但具体工作从何着手,一定要再入户看看,尽可能多的掌握一些实际情况,才能理出思路。可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雪,也好,环境恶劣有些问题才能显露出来,叫上张组长,马上出发。

我们驱车径直来到土门镇永东村北城组的一户人家,几间80年代的土坯房里住着一家四口,户主叫朱光林,两个女儿都在上学,妻子郁海棠身体不好,只能做做家务,照顾照顾孩子,只有朱光林一人是家庭主要劳动力,家庭收入也基本来自10亩地的几千元种植收入,由于供养负担重,常常是入不敷出、捉襟见肘。看着这位比我年长不了几岁,但被生活的担子压得显得有点苍老的一家之主,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离开了朱光林家,我们又来到永东村车院组的一户农家,穿过泥泞的小院,来到了堂屋,大炕上躺着一位年逾花甲、重病在身的老人,老人由儿子王奋仁夫妇照顾,一儿一女两个孩子正在镇上的小学上课,一家五口人住在几间年久失修、已成危房的土坯房里,每年来自10亩地的一点收入,除了家庭正常开支、给母亲看病、供孩子上学外所剩无几,靠享受政府低保勉强维持生计。

又走访了郭林等几户人家,情况基本大同小异,带着纷繁的思绪回到办公室已是下午六点多了,一天的摸底走访,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贫困村、贫困户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省委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重大意义,作为一名联村联户的干部,我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作为全市地税系统“双联富民”领导小组的组长,我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我相信,通过我们共同努力,一定能找到出路、想出对策,早日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最终奔向美好的小康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帮扶贫困户民情日记

全文共 591 字

+ 加入清单

李鑫是“村官”中的保险人,驻村帮扶自然要与其他第一书记有所不同。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保险扶贫不仅话要说精彩,事情还得办漂亮。”

2016年夏季的一场暴雨洪灾,彰显了保险在扶贫攻坚的重要作用,更进一步拉近了李鑫与村民的距离。

6月下旬,通江全县普降暴雨,多地暴发山洪、泥石流和山体滑坡,致使道路沉陷、交通中断,长河坝村尽成泽国……那段时间,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李鑫抗洪抢险救灾时第一个冲在最前面,同时要做好受灾群众安抚和转移,提醒村民防灾避险,统计上报灾情数据;作为保险人,李鑫要协助农险承保公司查勘定损,当好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农民群众间的联络员,尽快把保险赔款送到受灾群众手中。

长河坝村作为中华财险定点帮扶村,快查快勘更是使出了“洪荒之力”。查勘农田受损情况时,李鑫一路冒雨前行,车辆陷在泥里走不动,就徒步行进;路桥被山洪冲毁,就迂回绕远;只要有一家农民群众受损,再远的路,再难的情况,都要逐一查勘定损。暴雨过后,又安排无人机航拍复勘,进一步提高定损的速度与精度,加快结案进度。

大暴雨把刘芳家的几亩水稻全部冲毁,损失惨重。她给李鑫打电话报告了灾情,半个月后,李鑫通知她保险赔款已经划拨到她的个人账户。刘芳从“一卡通”取出保险理赔款时,连声向李鑫致谢,对农险撑起抗灾减灾“保护伞”连声点赞。这场水灾,保险公司给全村受灾农户赔款共计5.1万元,为受灾农民群众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助了一臂之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精准扶贫民情日记模板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我走访了罗坊村顶塘小组何青华贫困户。经过倾心的长谈得知:她丈夫因一场车祸不幸遇难,成为一位单亲妈妈。在精神和家庭的重压下,要供2个小孩子读书,大儿子在赣州读技校,小儿子在站塘初中就读。生活来源只靠政府的低保和做一些零星衣服活维持生计,其本人身体时常欠佳。

我听完后,深深地长叹一声:是呀!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我打起精神安慰和鼓励她做一个坚强妈妈。同时宣传了可以申请贴息贷款3至5万元、种植养殖等方面的扶贫惠民政策,相信有党和政府作坚强后盾,干部的大力帮扶,生活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孩子一天天长大,日子就会一天天好起来。

回到乡里,我赶紧为其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种养帮扶计划,期待她家早日脱贫致富。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民情日记:帮助困难户

全文共 600 字

+ 加入清单

因为工作是两方兼顾,时常是在机关工作着,心理也牵挂着驻村工作。虽然两方兼顾,难免不能集中精力,但是也有同时兼顾的好处。在机关工作可以随时了解上级相关信息和政策,以便及时协调给予倾斜和帮助。再来到南王村,我们就不满足于在办公室了解情况了,而是走到田间地头,走一走、看一看,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也好有个视觉印象。我们边走边看,边看边聊,看到了上次王主任介绍的砂石料厂,加油站和养猪场,还有农民在自己家门口种植的蘑菇大棚。有的农民还高兴给我们说把自己的地让出一块给我们,让我们自己种植,自己吃,我们哈哈一笑,欣然接受了。还毫不客气地说,等我们种好,邀请大家去我们那里吃饭。虽然现在说着好像还是很久远的事情,但是我想很快就能变成现实。

在和部分农民的交谈中,我才切身体会到,农村很淳朴,农民很厚道。我想,在这片土地上,我们不能只是一个过客,而是真的得像他们说的那样,留下来,为这里的土地施肥、灌溉,付出劳动和汗水,才能等着收获果实和喜悦。

我们今天还了解了南王村的贫困人口情况。南王村领取低保金的共16人,其中女性5人,年级最大的王于氏已经90岁了。我们到王于氏家进行了走访,老人虽然已经90岁,但耳不聋,眼不花,思路还很清晰,表达能力也很强。老人自述因为冬天太冷,在床上躺了5个月,这几天天暖和了刚刚下床,因为有些不适应,有些头晕。老人说年轻时没钱,落下了盆腔炎的毛病,最近又有些想犯。得想办法给老人救助些药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年村干部联村联户民情日记

全文共 206 字

+ 加入清单

6月x日,我带着我县农牧局的同学又来到南坝乡永安村蔡立飞家中,让我的同学从大麦的种植到田间管理过程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并到他家田间进行了实地勘察,对下一次浇水和施肥时间作了科学的计划,让蔡立飞和他的妻子很吃惊。蔡立飞说:“中了这么多年庄稼了,还没先到种个大麦还要这么多文化”,大家听了都笑了。我告诉他说:“我会多带一些有种植、养殖经验的专家来这里为他和村上的乡亲们指导农牧业的发展,也会让他们早日过上富裕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年扶贫民情日记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1月6日,元旦刚过,正是天寒地冻时节。而在襄汾县南辛店乡小陈村的村委会里,却是热闹非凡。支村两委一班人正紧张地筹划着开春建设大棚项目。发展蔬菜大棚是该村 “第一书记”武红卫为村民要办的实事之一。

“住村后要努力办实事,帮助解决村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在村工作时间不少于全年工作日的三分之二,做到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是武红卫2015年8月14日参加襄汾县农村第一书记任职培训时在民情日记的第一页写下的对自己的要求。如今,武红卫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到这个仅有685人的村庄里。“回顾这一年多来在小陈村的酸甜苦辣,越来越觉得离不开这个岗位。”武红卫指着记录他工作历程的两本厚厚的民情日记说,这段工作经历将是他一辈子的宝贵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大学生村官民情日记

全文共 563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多的村官工作,我学到了很多,认识逐步提高,思想日渐成熟。从刚开始对农村工作的无知到现在的渐渐熟悉,再到变成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成为我成长不竭的动力。

记得刚到村里报到的时候,村里正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活动,村支书告诉我,我们村是镇里的重点村,责任重大啊!隐约中我只记住了“责任重大”这四个字。自己虽然也是来自农村,但对农村政策和工作了解的确实很少。

万事开头难,但只要有“心”,就一定能干好。到村第二天,我就从镇上找来美丽乡村建设活动的相关材料进行学习,在村支书问的指导下,我们把美丽乡村的主阵地定在了村里的主巷道清理上,我还建议把清理好的地方用相机拍摄下来,把照片贴在村里的公开宣传栏上,通过清理前后效果的对比来激发群众的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情,取到了很好的效果。到了检查验收阶段,我们村建设工作受到了镇领导的认可,那时我心里满是成就感。

后来我把这段经历告诉了我的同学,同学说,你进村就是打扫卫生啊。我说,不是,我在学习,在进步。

我觉得用心经历过的事情会变成一笔财富,这些财富会让你充分领略到生活的意义。

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一直抱着学习的心态,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我时常告诉自己,工作无论难与易、大与小,用心做就会有收获。

一年其实不长,作为村官,我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我的心告诉我,我愿意做下去;我的收获告诉我,我做的值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扶贫工作队民情日记

全文共 1420 字

+ 加入清单

驻村三个多月了,在这些时间里,我跟随村干部基本上走访了东沟村的每家每户,脚步几乎踏遍了村落的沟沟壑壑,收集了不少问题,在跟群众沟通交流过程中,我对如何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也有了很多启发和思考。今天感觉有点儿劳累,但心情很好,思绪还很活跃。一路从农户家走回宿舍,心中想的还是白天那一件件的小事;躺在床上,脑海中浮现的还是那一张张淳朴的脸庞……辗转反侧睡不着,我索性坐起来,提笔写下这些日子以来驻村帮扶的活动见闻和心得……

经过这些日子的相处,村民们对我们的言语间里少了很多顾忌,从一开始的谈话交流时眼神的躲避猜忌到如今主动找我们拉家常谈生产发展想法,从当初的不信任不愿意配合我们开展工作到如今的主动询问扶贫致富相关政策,我们干部和群众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各项工作开展得也越来越顺利。我们工作的干劲更足了,贫困户对脱贫致富的信心也是更坚定了,村民们的信任是对我们驻村干部工作的一种最高的认可,让我越来越感受到村民生产致富愿望之强烈、农村发展前景之可观。现在,无论是在村民家中、屋檐底下或者是田间、村旁小路边,都能看到我们和村民交谈的身影,我们给他们宣传中央惠民相关政策,给他们送去扶贫致富好信息,朴实村民们回报给我们的也都是笑颜和热情。就像今天,我们入户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宣讲,征求群众意见,请有意愿的填写搬迁申请书,所有的贫困户们都主动配合。虽然今天入户数量不多,但依然感觉工作很充实。罗昌盛、万法兵等贫困户都谈到了国家政策、家园建设,也都结合各自家庭实际情况谈了发展养蜂、种猕猴桃、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工作正一步一步朝前走,正一点一点呈现出它应有的面貌。

农村的问题显而易见,农民的意见更是实实在在的。走访调查过程中,我发现,现在东沟村整体条件改善了,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念情谷、杜鹃岭、菊花展、庙会等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乡村旅游产业,一些农户开起了农家乐、办起了民宿接待等等,也都慢慢的富裕起来了,有部分贫困户现已脱贫,但依然有很多农户还是很贫困、生产生活很困难。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交通不畅、居住环境差、房屋破烂、内置简陋,家中鲜有像样的电器,而很多贫困户家里都是上有老下有小,或是有劳动力没生产技术,或是劳动力缺乏生活困苦等等,缺乏行之有效的增收途径和实力,抗风险能力极其脆弱,亟需来自外界的帮助。

村民们的所思、所想、所盼,他们的这些生产生活现实问题,我们这些驻村干部都一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下一步,我要想方设法配合协调东沟村委会去解决这些问题。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质,把各项政策措施研究透彻,细化到点,对照村民发展致富问题,逐项研究,一一击破,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组织和安排好工作队和帮扶干部,尽快完成异地扶贫搬迁政策对每家每户精准扶贫户的宣传讲解,确保政策落实到户;督促协调村委会尽快召开全村异地扶贫搬迁评议会,将评议结果公示全村,接受村民监督;继续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为村民创造一个舒适、卫生的居住环境。

精准扶贫,修远多艰;共同富裕,任道重远。东沟村的面貌需要改变,而改变是要来源于东沟村上下一心的实际行动,来源于我们这些驻村干部的真情真心。只有我们这些蹲点驻村的干部真正沉下身子、贴近群众,与群众交心,集思广益,咬定目标不放松,扶贫各项措施才能更好地落地生根,农民才能真正从党的利好政策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才会更加的坚定,东沟村也一定会发展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农民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三联四做民情日记

全文共 1245 字

+ 加入清单

自2月20日在全乡范围内掀起“三联四做”宣讲工作以来,紧密围绕省、州、县委文件要求,成立了由联村领导、包村干部、机关干部组成的宣讲小组,分片包组深入全乡7个村,结合当前重点工作,走村串户,全面深入开展了驻村入户宣讲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结合基层组织建设,让“三联四做”活动切实吹动民心。结合一号文件宣讲工作,积极开展党组织、党员“双承诺”、“双争”、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三培双带”、创先争优等适合农民党员发挥作用的载体活动,开展“民情日记”等工作法,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乡村干部联系群众、服务基层的能力和水平,让“三联四做”的政策春风真正吹动民心。

结合农牧业生产工作,让“三联四做”活动切实倾听民意。走进一线开展调研指导,倾听农民需求,解决农民疑惑,引导产业结构化调整,帮助开展春耕备播生产,协调解决种子、农药、化肥、农膜、接羔育幼、防灾减灾抗灾以及草原森林防火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加强技术指导,引导农牧民群众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促进多渠道增收。立足资源禀赋,紧跟市场导向,帮助群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土地草场有序流转,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

结合惠农政策落实工作,让“三联四做”工作切实惠及民生。各宣讲组加强对群众农牧业专业合作社有关政策的宣讲,打消群众疑虑;加大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力度,做到执行支农政策不走样、不截留,使广大党员和干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特别是把农牧业支持保护补贴、草原奖补以及生态建设、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宣传到村到户到人,加深群众对改革发展政策的理解。同时,结合当前重点工作,就当前“两后生”培训、“光棍汉”就业工作进行了大力的宣传、引导,对各村情况进行摸查了解,对相关政策进行了解答,积极提供劳务信息,扩大劳务输出,增加群众的现金收入,让“三联四做”工作着地扎根,切实惠及群众民生。

结合脱贫攻坚工作,让“三联四做”活动切实解决民需。立足各村实际,在综合施策、实施脱贫攻坚重点工程等方面提出有益的意见建议,紧盯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帮助贫困村上下联系,协调解决相关问题,精准配置资源,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扎实开展精准脱贫各项工作。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在帮钱帮物的基础上重点扶智,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

结合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让“三联四做”活动切实了解民情。认真宣讲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对依法治乡工作农牧区维稳工作进行重点宣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履行法律义务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自觉性;深入排查化解草场地界、群众自治组织民主管理、社会保障、环境污染、村务公开、涉法涉诉等影响农牧区和谐稳定的各类矛盾纠纷,针对不同的宣传对象,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使广大党员干部保持清醒头脑,始终与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保持高度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年社区入户走访民情日记

全文共 875 字

+ 加入清单

一大早,我就从历市镇政府骑着摩托车赶赴神仙岭以北的车步村开展帮促工作。经过近半个小时的颠簸水泥路,于9:00整到达该村。

到达车步村后,我首先走访了田间地头、新屋下组及部分村民。随后,来到村办公室,和村支两委、村民代表进行交谈。在座的村干部、群众代表积极发言,共话发展。据村党支部书记钟有良同志介绍,车步村属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省级贫困村,现有人口1886人,外流人口625人, 19个村民组,总户数422户。村民长期以来以种植禾笋、养殖生猪为主,近年来受自然灾害以及土地贫瘠,缺少创业致富带头人,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里经济发展缓慢。尤其是5.7洪灾以来坡上的农作物基本绝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群众生产生活,积贫、返贫现象比较多。

经过一个多小时二十分钟的交流,我感觉到全村上下创业致富的欲望很强烈,都在积极探索发展的新思路,努力寻求发展的好载体。针对该村自然灾害多、土地贫瘠、劳动力富余的现状,我建议该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尽力发展、尽快发展、提速发展。一是鼓励村干部发动群众连片种植禾笋,形成规模,以便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形成产业;二是充分发挥村干部的“双带”作用,鼓励农户大力养殖生猪,与大世界、万家惠大超市形成产销链条;三是协助该村与历市镇政府和定南县水利部门联系,抢抓今年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好机遇,全力扩宽河道;四是建议认真监督实施好村组公路硬化工程,使之成为群众满意工程,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下一步打算历市镇民政所协调适当给村里解决部分低保户、五保户物资,并向镇领导请示在七.一之际多慰问几名参与抗战的老党员。

临近端午,但烈日灼热。顶着火热的太阳,经过热情的交谈、走访、询问,对该村群众愿望、观念、思想,对村级经济状况、发展思路、发展难题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不经意间太阳已开始偏西,拖着满身的汗水、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开始颠簸在离开“差别人一步”的车步村。一路上,怎样帮助群众领会精神、理清村级发展思路,解决村民实际难题、化解农户扯皮纠纷,如何促进统一思想、促进科学发展、促进增比进位、促进和谐稳定,时时在大脑中回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乡镇干部联村联户民情日记

全文共 500 字

+ 加入清单

2月28日,姚卫星第一次来到韩效敏家里了解情况后,写下了下面一段民情日记:“今天是我首次深入帮扶户,尽管一直在村社跑,但对贫困群众心里的所思所想还真了解不多。只有深入到群众中间,和老百姓交朋友,才能了解他们需要什么,该怎么帮扶。”

韩效敏去年一次性定植了6亩果园,这也是他们家致富的希望。这些天,姚卫星一有机会就来到老韩家里,和老韩探讨交流。

在随后的几天里,姚卫星在民情日记里陆续写道:“3月2日。今天下村,顺道在集市上帮老韩买了袋化肥,开春了,他种菜、种玉米应该需要的……”“3月4日。我去老韩家给他补了一堂果园管理技术课,老韩的悟性很好,一点就通……四五年后,果树挂果了,老韩家的日子就能真正好起来。”“3月7日。老韩说今年想在果园里套种黄豆,还问起黄豆的市场价是否稳定,经过上网查询和几番打听,觉得还不错,决定就种黄豆……”

韩效敏的长远计划是盖一院像样的房子,能给养子办一间小卖部。3月10日,姚卫星在日记中写道:“我帮老韩制定了一份发展计划,在帮他务果园的同时,还想根据他养子的情况让其适当地参加一些技能培训,有自己谋生的本领……帮群众致富,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话题,我愿意尽我所能帮助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干部下乡扶贫民情日记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以身作则积极帮扶

3月6日,冒着严寒,踏着春雪,再次前往策底镇光明村雷正发、高永福家中开展?双联双民?行动帮扶和义诊活动,为他们提供了一些帮扶物资。

虽然这次帮扶无法彻底改变他们的家庭状况,通过与他们面对面交谈,心切心沟通,使我深切感受到农民的纯朴与勤劳,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自己生活条件的优越,对我心灵是一种震撼,对我以后的工作是一种鼓励,使我想到:我国虽然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gdp每年以8%的速度在增长,所取得的成就震感世界,让世界刮目相看,但贫困人口依然还很多。当我穿着西装革履,住着高楼大厦的时候,还有部分农民兄弟穿着陈旧的衣服,吃着粗茶淡饭,住着土墙瓦房。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县靠政府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的?五保户?,就有八百多人。我县还有八千多户、一万五千多名农民,靠着农村低保生活。他们每人一年的纯收入,还不到一千元,他们还在最低的生活线下苦苦挣扎,而我们就能拿到两千元、三千元甚至更多,此时,我应该想些什么呢?

趁着?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的春风,我将以最热烈的情怀,最积极的行动,走出机关,走出办公室,走进农村,走向农民,倾情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帮助他们出谋划策,脱贫致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年关于扶贫攻坚民情日记

全文共 2356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县委办、县政府办株县办[2016]43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县脱贫攻坚结对帮扶全覆盖工作的通知,确定我院帮扶南洲镇的南洲村、湘渌村和南山村的贫困户48户163人。我院抽调25名干警,成立三个帮扶工作小组,每组由一个院领导带队,分别负责与一个村的帮扶对象进行结对帮扶。9月27日、28日两天,我在前段时间已经掌握南洲村贫困户底子的基础上,与院里另外七名同志,对南洲镇南洲村的16户贫困户进行了集中走访调查。

南洲镇南洲村是今年上半年根据乡镇村级建制撤并,由原来的建佐湾村与袁家洲村合并而成,位于南洲镇中心位置,与镇政府紧邻,故取名南洲村。该村现有2个合作社,461家农户1717人,耕地面积1673亩,村域面积4.5平方公里,13个村民小组,属于传统的农业村,2015年全村村民人均纯收入约7000元。但是,该村村民收入差异还是比较大,收益好的还是那些具有经济实体,或者是会做项目的老板,生活比较贫困的村民还是占有一定的比例。根据村、支两委摸底和统计,2014年底止,尚有贫困户16户40人。经过一年多来的扶贫支持,虽然有了一定的改观,从政策意义上讲,按那贫困户人均年收入的标准来界定的话,有些已经算是已经脱贫,但是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上来说,显然并没有真正走出困境,脱贫之路,路在何方?

走到邓某平的家门口,看那门楼和建的比较早的楼房,我怎么也不相信他家里竟然是贫困户。进门坐下来才知道,邓某平今年46岁,家里四口人,原来买了货车跑运输,家里搞的红红火火,并建起了楼房。只是前几年,一场大病(肾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并还负债三十多万。虽然通过医疗救助解决了一部分医疗费,但据其自己反映,现在尚还负债二十余万元,而要将这些债务进行化解,那就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况且现在还在服药控制阶段,每个月还要一定的药物费用。其妻子和二十岁的女儿都在外打工,两个人的月收入有4000元左右,小的儿子16岁在县五中上高中。如果不是这场病,这一家子的日子那是无比的好过。要是完全按照贫困户每人年收入2855元的标准来衡量的话,这个家庭根本就不是贫困户。可事实呢?

邓某如今年77岁,老伴张某花今年71岁,贫困人口2人,根据镇、村提供的贫困人口信息是这么反映的。按说,农村里的这个年纪,正是儿孙满堂享福的时候,怎么也是贫困户?难道没有儿女赡养么?带着疑问,我们走进了邓某如的家。我们到他家的时候,邓某如还躺在床上起不来,在窗户上只能看到其模糊躺着的背影。在狗吠声中,邓某如的老伴拿着镰刀回来了,原来她还在外面做事,问其原因,得知那是邓某如又病倒了,我们也只能语言安慰。在闲谈中,得知两人育有四子一女,都已经成家立业,只是家境都不怎么好,五个子女每年基本没有支付赡养费用。如今两老子是单独过日子,依靠邓某如名下的低保金和两口子的养老保险金及一些零星小额补助过日子,年收入大概在4000元左右,每年打针吃药的费用就要占了收入的将近一半。说起这些,邓某如的老伴总是不停的抹眼泪,哀叹自己的命运不好,自己都七十几岁的人了,每天还在外为生活忙碌,好在自己的身体也还算好,种点小菜,喂点鸡鸭,尚有些许微薄收入用作贴补家用。

今年65岁的柳某生,外表看起来比75岁的老人还显得老,说话很吃力,反应很迟钝,智力比较低,说是常年药不离身,至今还住在村里原来用做幼儿园的老房子里,如今这房子已经成了危房。30年前,娶了比自己小15岁的聋哑智障女杨某援为妻,并生育了一个女儿。自从女儿长大成人出嫁到河西天元区三门镇某村以后,从此就是两个残障人孤独的生活在一起。几年之前,自己的土房子由于陈旧失修倒塌,于是村里就把他们暂时安置在村部旁边原来用做幼儿园的老房子里居住,并给他们家里接通了自来水。去年以来,随着中央扶贫政策的贯彻落实,村里已经给这老柳家争取到了作为贫困户的危房改造项目资金,上个月已经在他们老柳家的老屋地基上为他们建设新房。目前房子已经建成,村里准备再给他们家做一些简单的装修,接通水电,打好屋前水泥坪,下个月就可以让这两个苦命人搬进新居。这几年,两口子靠着政府提供的低保金、农村养老保险金、残疾人补助以及其他一些小额补助及社会救助过日子,一年也有个五、六千元,生活上也还算有了个基本保障。

十八个家庭,十八本经,家家都有自己难念的经。根据我对南洲村16户贫困户的统计,有15户都与家庭成员的疾病直接有关,另有一户是因残疾丧失劳动能力有关,但身体也不是很好。这使我想起在株洲县这样尚还不算太贫穷的地方,竟然还有这么多生活在贫困边沿的群体,那么,在整个湖南,整个中国,那会有多少贫困人口?中国百姓脱贫之路显然是任重而道远,远非中央之想象。然而,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既看到了中国的现实国情,又面对国情不回避,敢于向全世界宣示必须全面脱贫,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脱贫攻坚战役,这确实需要过人的胆识和气魄。我们置身于这场脱贫攻坚战役中,一定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摸清底数,根据精准扶贫“十个到村到户”,“七个一批”、“六大工程”等要求,找准扶贫工作思路,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履行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由此,也引发了我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中国这么大,贫困户这么多,而且又都是老弱病残的集合体,这就需要国家的社会保障机制如何来建立、健全和完善的问题,如何真正实现老有所依,病有所医,弱有所靠,残有保障,将是我们面临的重大社会课题。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保障机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彻底消灭贫困一定能够实现,党和政府有决心,我们就一定有信心。同时,在当今的农村,还得大力提倡和弘扬尊老爱幼、赡养父母的传统美德,不能让父母老了就成为了孤独,更不能把父母当作包袱甩给政府和社会。只有全社会形成真正的合力,才能彻底打赢扶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大学生村官民情日记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植树节后第二天,天气如昨日般晴朗。我去昨天的植树点查看昨天栽植的树木有没有损坏,在去的路上遇到了吴书记,我们边走边聊就聊到了土地这个话题。

虽然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但是我没有生长在农村,对土地的理解和感情不是那么深刻。吴书记说土地是庄稼人的命,养育了这里的祖祖辈辈,一个人如果触摸不到土地的脉搏,感受不到土地的呼吸,即使把他埋到土里他也不懂土地,自然他就不珍惜和疼爱土地,同时不能更好地利用土地和发掘其潜在价值。我们现在当干部,想带动群众致富,可以搞其他产业,但是最终离不开土地,运用好这片土地,才能让大家都富裕起来。

我站在这片新植的树旁陷入了沉思。这些小树根植于这深厚的泥土之中会长成参天大树,这片麦田在土地的孕育下会给我们香甜的饼子,即使他们变成冰冷的砖头却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房屋,这里的一切都是因为有了脚下这片土地才成长、改变、成就。而土地永远还准备着赐予我们更多更好的东西。

要想带领群众致富,就必须用我们勤劳的双手去耕耘这片土地,挖掘它的价值,这也是我们利用者价值的体现。只有深爱这片土地,读懂这片土地,利用好这片土地,才能真正体现土地的价值,让这片土地孕育出每一个人的美好梦想。

黄土脊梁上一波波的麦绿,是美丽的景色,更是土地的馈赠,我曾想带着梦想在这里开花结果,却一直忘记把它埋进土壤里,今天在这里,我洒下的每一滴汗水,希望能回馈这片哺育着2300多人口的土地,也希望这片土地能为这里的人们孕育出更美好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双联双帮民情日记

全文共 1776 字

+ 加入清单

和马主任一家吃过早饭,我又跟着马主任到他家的玉米地里掰玉米。农村工作不象机关,我们工作组约定每天在村里集中的时间为上午十点。马主任家的两个儿子都在县城打工,家里的农活都是他夫妇二人完成。大儿子已结婚了,可是儿媳妇不会下田劳作,只能在县城租房居住当“家属”。所以,我总在早晚闲暇的时候帮他们到田里掰会儿玉米棒子。

刚到田里掰了不到一个小时,仲副乡长打电话说乡党委马书记要来村里看望我们,顺便还要督促一下近期的秋季覆膜工作。我想马书记来了也好,顺便汇报一下我们帮扶组近期的工作。快到十点时马书记和我们的其他同志都到了。到马主任家后,马书记察看了我们的住处兼驻村帮扶组简易办公室及有关资料和民情日记。之后,我们召开汇报会,向马书记汇报工作。作为帮扶组组长,我简要汇报了驻村帮扶组近期在村内开展工作的有关情况,特别是对村民们提出的整体移民搬迁、村道硬化、学校教育等问题作了重点汇报。听了汇报,马书记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我们反映的问题一一进行了答复。关于整体移民搬迁的问题,他说去年县扶贫局已向省、市打报告,申请列入易地移民搬迁项目,但至今没有下达;关于硬化村道的问题,他说县上虽然列入了“十二五”规划,但为了早日下达,希望我能帮助争取。我也说明了我的打算,即通过我们的人大领导,给我以前化隆的领导,也就是如今的省交通厅副厅长陶永利说说,能不能特事特批,早日下达。关于学校的问题,马书记表示近期和乡中心学校校长商议解决。同时,马书记要求我们加紧开展就秋季覆膜工作,为确保明年的农业丰收打好基础。对此,我当即表示明天到乡上领取地膜,后天正式开始。

开完汇报会,马书记一行走了,我们继续走访农户。今天我们走访的是二社和一社的农户。在去往一社的路上,我们看到路上沿有一个布局整齐的大院子,里面是一排不算太旧的瓦房。包村干部老谢说那是前几年的学校,可惜以前卖给农户了,要不然可以直接利用起来,修建村级活动室。xx村没有村“两委”活动室,这也是一大困难,我也在常常思考。虽然村民们没有提出,但是作为一级村级组织,没有活动阵地影响村级工作,所以我们把此事也列入了近期工作计划。从这个大院前继续前行,到了清真寺。清真寺后边又有一个院子,听老谢说那是清真寺的。但是院子的最里有三间破平房,老谢说那是原先的村党员活动,如今已废弃。我心想,假如村里有钱建个村级活动室,可地点是个大问题。

随后我们在沿途走访了马有福等四户农户。这些家庭大同小异,家家都种着30来亩地,而且养了三两只骡子、毛驴等劳动用的大牲口和为数不多的绵羊。走访到老党员马忠福家时,天也不早了,但是这个老党员非要让我们留下来吃饭。听老谢说这个老人当过村支书,人又通情达理,在村里很有威信。我说那就和他好好聊聊。老党员说他今年76岁了,是八十年代当的村支书,家里如今有8口人。今年他家除了耕种17亩承包地外,还耕种了23亩他人的撂荒田。他还说种全膜玉米好,去年种了13亩,明年准备种20亩以上。说到这里,我们不失时机的鼓励他的儿子马吉虎今年多覆膜,争取明年播种50亩以上,乡上和我们全力扶持。他没有表示,我们留了电话,让他好好考虑考虑。聊起村里的工作,老党员很感慨!他说:“我们那时候的党员是真正的党员,可是现在的党员不行啊!如今我们村里的党员和干部大多都享受低保,这说不过去啊”。我赶紧给他解释说村里的低保马上要调整,我们会尽力做到公平的。关于调整低保这个事,乡上也交代过我们要抓紧进行,因为去年xx村许多村民为此事到县民政局上访了。这些天我也经常在思考这个问题。我曾问过村支部马书记,他说他家也享受低保,但他表示真应该调整村里的低保了。在我们聊天的中间,老党员的儿媳妇端来了一般洋芋菜和馍馍。老党员很热情,三番五次的让吃,我们有点不好意思了。临出门时,我给老党员说:“你是老党员、老干部,我们非常看重你。在今后村里的工作你要继续发挥作用,支持我们的工作”。他连连点头。

因为是星期五,我们走访完后准备回家。可是,因为仲副乡长今天在乡上接受计划生育工作验收,我们回去时没车。我说大家今天就走走,走上一个小时就到山下了,那里有班车。大家都同意。刚走出村子,村委马主任来电话说有个便车,他说好了,拉我们回去。不一会儿,一辆桑塔纳轿车停在路边,让我们上车。我们人多,车里很挤。可是在说笑中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就到乡政府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民情日记扶贫简写

全文共 427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学校领导安排我负责马安镇下川村村民杨友仁和杨友良的扶贫工作。我深入到农户家中,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并向他们宣传了目前的扶贫政策,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身的情况,结合政策,扎实有效的开展帮扶工作。

2017年2月24日上午8点从学校出发,在村组长的带领下,我走访了包联的两位贫困户。下了汽车又走了20分钟的山路远远的看到杨友仁家的土房子卧在半山腰,与村长闲聊得知这些村民的房屋大多坐落在山坡上的位置,结构简陋,家里的壮劳力基本都到南部城市打工去了,一般只有老人带着孙辈们留守。两位老人的生活过得很节俭,家居却收拾的很整洁,老人们说要给孙辈们提够尽可能好的生活环境,让他们能好好读书,让在外打工的儿女能安心做事。我想,老人说的几句朴实的话,就是我们祖辈们传承下来的朴实的优良传统啊,不管他们自己生活的多么艰难,却一心想着不能苦了儿孙。一路走下来,看了这许多情景,我的心底已是为之一振,止不住一种辛酸的滋味涌上心头,今后我要多走多来,尽力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