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爱国名人故事(合集20篇)

童年像一朵朵浪花,晶莹透亮;童年好似金色沙滩上一颗颗光彩夺目的珍珠;童年像黑夜中眨巴眨巴着眼睛的星星……以下是小编为您带来的爱国名人故事,欢迎欣赏与借鉴。

浏览

4638

作文

1000

精选名人故事作文集合

全文共 817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都知道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个歇后语吧,可你们知道吕洞宾的故事吗?

相传吕洞宾是山西人,为人善良,刚正不阿。八仙之中,吕洞宾名声最响。因为他行踪不定,经常在人间济世度人,上到达官贵人,下到乞丐娼妓,都有受过他点化的。他在弃官出走之前广施恩惠,将万贯家产散发给贫民,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民间传说他在修炼过程中,巧遇仙人钟离权,拜之为师。修仙成功之后,下山云游四方,为百姓解除疾病,从不要任何报酬。吕洞宾一生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深得百姓敬仰。他飞升后,家乡百姓为他修建了吕公祠,以示纪念。

北宋时,有一年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疟疾流行,有位卖菜的老婆婆,子孙都染上了疟疾。一天,有位道人过来,老婆婆招呼他喝茶,礼数周到,并叹息说:家中子孙都病,先生能否施治呢?道士说:明天早晨等我来。第二天清晨老婆婆便等在那里,道士给他一个纱袋,包着一丸药,说:发病时让他拿着这药,病自然会好。一丸可以治疗百人,超过一百人,便没有效验了。老婆婆照他的话做,子孙病好之后,又拿来治疗邻居,共治好百人之多。超过百人,药便没有效验。老婆婆将纱袋拆开,里边没有药,只有张纸条,写着吕洞宾三个字。

湖北鄂城某镇有一位贫穷的妇女,向来患有风瘫症,每天爬着来到桥上乞讨。一天,遇见一位道士经过,问起她来,贫妇回说:丈夫死了,还有位八十岁的婆婆,每天来这儿讨些钱米供养婆婆。道人听后,便将棕拂尘一头递过去,说:拉着拂尘起身试试看。妇人牵着拂尘,果然站了起来。又说:你且试着跟我走。妇人跟着走了几步,瘫病竟全部消失,恢复了行走能力,忙拜谢说:先生住在哪里?我们可以登门道谢。道士说:我住在某人家的楼上。妇人回到家,婆婆十分惊异。问起缘故,知道遇上好人。第二天,找到那家人楼上,并没有道士,一抬头,见到吕洞宾画像,与昨天碰到的道人一模一样,才知是吕洞宾救治。

吕洞宾类似的故事极多。说法不一,但不论什么版本,都说吕洞宾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好神仙。这就是我们山西的名人——吕洞宾。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柳公权发愤图强名人故事

全文共 563 字

+ 加入清单

柳公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小时候,他和几个小伙伴举办了一次书会。他们各自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写了不少毛笔字。

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了柳公权写的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几个字,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了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听到这话,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也写几个字让我看看!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就到华京城去看看吧。

第二天,小公权五更天就起床了,并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有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而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看到此情景,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倒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了闻名天下的书法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陈毅机敏而风趣的言辞名人故事

全文共 437 字

+ 加入清单

陈毅讲话大都不用稿子。但是,他出口成章,侃侃而谈,常常以机敏风趣言辞使听者折服。在一次会议上,有人看见他拿着一份稿纸,还不时地低下头看看,后来竟发现那是一张白纸。“陈总,您怎么用张空白的发言稿啊?”会后有人问他。他回答说:“不用稿子,人家会讲我不严肃,信口开河。”

建国初期,陈毅任上海市长。有一次对工商界人士演讲,讲台上摆放着名贵的鲜花和精美的茶具。陈毅一上台就说:“我这个人讲话容易激动,激动起来容易手舞足蹈,讲桌上的这些东西,要是被我碰坏,我这个供给制的市长,实在赔偿不起,所以我请求支持会议主持人,还是先把这些东西‘精兵简政’撤下去吧。”会场上的人们立刻发出了轻松的笑声。

在60年代的一个会议上,陈毅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而大声疾呼:“不能够经过了几十年改造、考验,还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项帽子戴在所有知识分子头上! ”说到这里,陈毅摘下帽子,向参加会议的知识分于代表鞠了一躬,然后大声说道:“今天,我给你们行脱帽礼!”这真挚的感情和恰到好处的幽默,使与会者为之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雷锋名人小故事2:雷锋背残疾人过河

全文共 1283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次,雷锋和战友执行森林防火巡查任务,在一个深山里,有一个小山村,一条小河从村中间穿过,以前这条河上有一座木桥,可不久前被河上游漂下来的木头给撞跨了。村民就只好从水里的石头上过河。

雷锋和他的战友经过这条河时,看到河上没有桥,有只好从水里的石头上过河。雷锋正在过河的时候,河边来了一个人,一个残疾人,从地上爬过来的。

雷锋的战友看到这个人都捂着鼻子,赶紧走开。因为这个人一身猪粪狗屎,披头散发。

那个残疾人在河边停下来,嘴里喊:“解放军同志们,帮帮我,我要过河!”

其他的战友都躲,这人太脏了,只有雷锋不躲,他一把将残疾人背过河,还专门等这个人办事完,又帮忙把他背回来。

战友们都对雷锋同志竖起大拇指,说:“雷锋同志真是好样的!” 雷锋名人故事3:苦练投手榴弹

1960年1月8日,雷锋和新战士们一起,乘火车来到营口车站。这时,月台上锣鼓喧天,口号阵阵。新战士一走下火车,团首长和老战士们就立刻迎上来,热情握手,问寒问暖,争抢背包……

雷锋被编入运输连手工艺新兵排,不久军事训练便开始了。

雷锋所在班的班长是个扎实、苦干的战士。他看雷锋个子小,力气不足,担心他的训练成绩。在开班务会议的时候,他提醒雷锋说:"小雷呀,咱们革命战士最讲互相帮助,你有什么困难可得吱声,别闷着。"雷锋高兴地回答:"放心吧,班长,我什么困难也不怕。"

真叫班长猜着了。练习投手榴弹,人家膀大腰园的新战士只要抓起教练弹,跑上几步,一撤手,教练弹就像燕子似的,打着旋儿飞得老远老远。可是,教练弹抓在雷锋手里,就有点沉重了。几天来,他费尽了力气,投一次,不及格,再投一次,还是不及格。班长再三向他传授动作要领,他左体会,右琢磨,整整练了一上午,胳膊甩得生疼,还是个不及格。

中午,他回到宿舍,心里十分不安。屋子里并不热,他额头上还是腾腾直冒汗。他想:一个人不及格,就影响全班的成绩,当一名国防战士,连个手榴弹都投不好,像话吗?他决定加倍苦练,把一切休息时间都搭上,达不到标准,决不罢休!他一个投来投去,一连投了几天,结果不但没有进步,反而越投越近了。这可真叫雷锋急得觉也睡不好,饭也吃不香。

从班长的传授中,在大家的帮助下,他懂得投弹投得远,全凭臂力。因此,他投一会儿手榴弹,就练一会儿单杠。手握铁杠,刺骨冰凉。管它呢,他咬咬牙,练!练!练!,直到双手磨得再也抓不住杠子了,这才抄起手来暖一暖。他的衬衣被汗水浸透了,北风吹来,寒意沁入骨髓,他都不在乎。

实弹投掷的时候,新战士们集合在靶场上,按照命令,一个接着一个,掀开手榴弹盖,投进假设的敌人碉堡。

"雷锋就位!"指导员发出命令了。

雷锋的心呀忍不住"咚咚"乱跳。最了解新战士的心情,急忙跑过来叮嘱说“可别慌,沉住气,保准成功!"指导员呢,也投来鼓励的目光,好像说:"小伙子,勇敢些,功夫是不会白练的啊!"

雷锋答应一声,拧开手榴弹盖,把小铁环套在指头上,纵身一跃,跳出了堑壕,冲过一段开阔地,猛力一甩,只听"轰"的一声,手榴弹恰好投进了"敌人"的碉堡,得了个"优秀"。

靶场上所有的人都为他祝贺。他兴奋地咧着嘴笑了。他是多么高兴啊!多少天的苦练,终于得到了满意的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外名人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我看了《中外名人故事》,从中又认识了许多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艺术家、经济学家。比如才能全面的科学家张衡,他在天文、历法、文学、地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一个罕见的全才式人物。

张衡生活在东汉时期,他发明的地动仪整整领先了欧洲1000多年,他还发明了可以测定风向的候风仪,可以自己运行的自行车,能够自己飞的木鸟;在数学方面,他计算出圆周率是3.162;在地理方面,他绘制的一幅《地形图》流传了几百年;在艺术领域,除了写文章外,他还擅长绘画,是东汉时六大画家之一。

我还从中吸取了一些政治家治理国家的思想,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时时提醒我要有志气,又要刻苦努力和团结人。看了这本书,我还收获了许多知识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坚持不懈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597 字

+ 加入清单

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从上千吨的矿石中提炼出几克的“镭”,终于取得成功。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家境贫寒,没有文凭、没有导师,地处穷乡僻壤,但他却成功了。他靠的是什么?正是锲而不舍这一精神!他卧床三月翻书不止就可以作证。

西汉司马迁少年时就涉猎群书,立志继承父业。正当他撰写的《史记》进展顺利的时候,“李陵事件”的牵联,使他遭受宫刑。面对这奇耻大辱,他不是叹息、沉沦,而是锐意进取,“幽而发愤”,他含冤蒙垢数十年,终于写出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流芳后世。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导师马克思为著《资本论》化了40多年的时间,在大英博物馆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他所坐的位子下水泥地上竟磨掉了一层水泥。通过他不懈的努力,马克思终于著成了全世界无产者所需的《资本论》。

中国的农民科学家吴吉昌为了周总理的嘱托搞棉花试验,他“吃也想棉花,睡也想棉花”,10年浩劫人家不让他搞试验他就在自己家里偷偷搞。终于,培育出棉花新品种,为祖国的农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孔融(公元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为当时著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全文共 1913 字

+ 加入清单

陈独秀生命里的那对悲情姐妹花

1897年8月,在安徽怀宁,一场门当户对的盛大婚礼正在举行,宾朋欢呼中,18岁的陈独秀和时任安徽统帅部副将高登科的女儿高大众三拜九叩成亲了。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作为将门闺秀的高大众恰好比陈独秀大三岁,无论家世和相貌都无可挑剔,而少年得志的陈独秀也前程似锦。这是一段被格外看好的婚姻。

最初,年少夫妻倒也说得上琴瑟和鸣。十年间,高大众为高家添了三男两女。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婚后,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在杭州求学的陈独秀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因受通缉,最后逃亡日本。回国后,陈独秀就成了高大众眼中的“怪咖”,而在陈独秀眼里,妻子高大众也成了彻头彻尾的“古董”。自从母亲去世后,陈独秀就很少回家,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几乎放弃了平常人世的天伦之乐。聚少离多,再加上个性和才情的天渊之别,夫妻之间越发人疏情薄。

作为一个接受封建传统教育的妻子,高大众希望丈夫能安分守己,所以她对陈独秀的所作所为极为排斥,甚至加以阻拦。得不到理解和安慰的陈独秀,偶尔回来面对的也是无休止的唠叨和数落,这使得他更对这份包办的婚姻和旧式的妻子充满厌恶。于是,家庭失和,口舌之争在所难免。日复一日,家,再也不是让人栖息安生的场所,情,冷漠之后就成了禁锢自由的监牢。

就在他们的婚姻陷入僵局之际,一天,高家迎来了位意外之客——高大众同父异母的妹妹高君曼。高君曼本名小众,小姐姐10岁,从小接受新式教育,性格活泼,热情奔放。她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对姐夫发表的作品尤其钟爱,带着仰慕和崇拜,她走进了陈独秀死水般的婚姻生活。

陈独秀原本对这些世俗的亲戚关系并不上心,但高君曼时尚的装扮、灿烂的笑容、新潮的思想和不凡的谈吐还是让他耳目一新。于是,高君曼借着各种机会与陈独秀单独接触,或促膝谈心,或小径漫步,在密集相处中,陈独秀被她新式女性的一切行为惊喜着。在高大众眼里,妹妹的到来也许能给这个家庭带来生机,她从不怀疑丈夫和妹妹的交往会出现任何问题。可感情是一把燎原的火,稍有风助,则不可遏制也难以浇熄。

一颗求教上进乃至产生爱慕的粉丝之心,一颗急于冲破藩篱寻找慰藉方向的自由之灵,在一来一往的碰撞中,探讨变成了约会,亲情转向了爱情,情感在一爱一慕中升华,日子在分分秒秒中难舍,等他们警觉到危险性时,彼此已泥足深陷,难以自拔。

面对接踵而至的风言风语和世俗家族的压力,思想前卫的高君曼毫不在意,而乐于打破束缚的陈独秀也不顾人言,非议反而让离经叛道的两个“忤逆者”抱得更紧。各种打压扼杀无效后,高调“自由恋爱”的他们被逐出家门。

1910年,怀着对爱情的向往,他们一同来到杭州,正式同居。彼时,陈独秀在杭州陆军小学任教,打扮入时的高君曼陪伴在侧,他们出访高朋,听琴作诗,“徜徉在湖山之间,相得甚欢”。

新欢良宵短,旧爱寂寞长。面对丈夫的背叛,妹妹的掠夺,在老家恪守妇道的高大众饱受锥心之痛但又无计可施,只能忍辱负重,如往常一样上孝公婆,下抚子女。她没有大吵大闹,更不想家丑外扬,只是整天悲郁哽咽,闭守房门。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陈独秀被任命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高君曼陪他重回安徽。很快,他们的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面对追捕不得不再一次逃离家乡。在辗转逃命的岁月里,高君曼不离不弃,饱经风霜,承担了全部家务和养育子女的重任。只是动荡的生活击垮了她的身体,她患上了肺结核,整日咳血不止。但她并不后悔,真正让她心寒齿冷的,则是陈独秀对家庭关系的偏执。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高大众所生的两个儿子前来谋生,作为姨母和继母,高君曼想把孩子们接到家中食宿,没料想陈独秀坚决不允,并骂她“妇人之仁”。见陈独秀如此不近人情,两人开始争吵,后来,竟然动了手。

因为长期生病,从1922年起,已转战北京的陈独秀开始对高君曼逐渐冷淡,并且外面盛传他另有红颜,心高气傲的高君曼怎受得了如此对待,心灰意冷之下于1925年带着儿女移居南京。自此离别,一南一北,他们再也没有相见。

1930年9月,高大众在老家走完此生的第55个春秋。高君曼带着两个孩子为姐姐奔丧,时光荏苒,二十多年过去了,但家族依旧对她鄙恨难泯。一年后,孤立无援的她旧病未愈又添新疾,最终病殒南京。

在陈独秀的一生里,一共有四段感情,高君曼离开后,他与一名女医生施芝英渐生情愫,并公开同居。晚年落魄之际,陪伴他走向生命终点的则是一位相差30岁的女士潘兰珍。1942年,陈独秀在重庆病逝,弥留之际他也许才终于明白夫妻间同甘共苦、永不言弃的意义。只是,面对陈独秀情感的过往,那一对风姿卓绝的高家姐妹花,虽然个性截然不同,但殒灭的悲惨命运又何其相似。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关于节约的名人小故事

全文共 1020 字

+ 加入清单

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节约名人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徐特立的《粉笔诗》】

徐特立,字师陶,湖南长沙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有《徐特立教育文集》传世。他注重品德修养,平生俭朴。他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当校长时写过一首《粉笔诗》抄在黑板上,公布在校园里:半截粉笔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解余衷曲,反为余是算细人。

他在每天巡视全校时总是把别人抛弃的粉笔头捡起装在口袋里留给自己上课用。他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又称稻田师范)的几年里,差不多没有用过一支新粉笔。有些学生不理解,反而觉得他太“小气”。因此徐特立特写诗教育学生。

【房梁挂钱】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

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但有的时候,过度的节约也回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欧洲文艺中,不得不提荧幕上四大吝啬鬼的形象,其中最盛名的要属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生前处处算计,临死还不忘叫掐灯省油,真叫人欲罢不能!各位朋友,勤俭固好,但不必要的勤俭往往会造成人性上的缺陷,这是值得注意的。

【列宁的大衣】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俄罗斯人,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俭朴伴随着他传奇的一生。当时人们经常看到他穿一件退色的旧大衣。在这件大衣上还留有三个弹孔。

1918年,列宁就穿这件旧大衣,去工厂演说,遭到反对势力的刺杀,在大衣上留下三个弹孔。伤愈出院后,他谢绝更换新大衣,将旧大衣补了再穿,一直穿到他1924年1月逝世。

他的格言:“节约每一分钱,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约翰洛克菲勒投宿】

有一次,美国大企业家约翰到纽约一家旅店投宿,要求一间最廉价的房间。

旅店的经理认出是洛克菲勒后,问他:“您为什么选择这样廉价的小房间呢?您的儿子来这时,总是选择最贵的房间。”

“没错,”洛克菲勒说,“我儿子的父亲是百万富翁,而我的父亲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于体育明星名人的故事:足球明星梅西的故事

全文共 736 字

+ 加入清单

5岁时梅西开始为当地的格兰多里俱乐部踢球,教练就是他的父亲。7岁的时候这个小家伙就在纽维尔老男孩队倍受称赞。但梅西在11岁时被诊断出发育荷尔蒙缺乏,而这会阻碍他的骨骼生长。家里的经济条件难以承受小梅西的治疗费用,由于他的天赋被巴萨的雷克萨奇看中,在2000年将他带到诺坎普,梅西举家搬迁到欧洲。

在2000年9月,年仅13岁身高只有140cm的梅西去了巴塞罗那试训。在试训期间,梅西的表现征服了巴萨青年队教练,他们迫不及待的与梅西签订了一份2012年才会到期的工作合同,却忘记国际足联相关规定,未满20岁的球员不得和俱乐部签定5年以上的工作合同。

巴塞罗那俱乐部在帮助西成长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在俱乐部所安排的治疗下,梅西在2003年身高已经达到1米7。加泰罗尼亚人毫不犹豫的就给他在俱乐部注册并安排他去医疗部接受治疗。2008年这名来自罗萨里奥的21岁小伙子已经长到了170cm。

梅西是吃着土豆和胡萝卜长大的,是喝着那些没有油沫的汤后去踢球的,但他比谁都懂事!

我记得,而且永远都不会忘记拿到诊断结果的那一天。当时天特别冷,当时我们在街上,梅西没有任何表情,非同一般的冷静,我知道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家里没有任何能力让他治疗。站在梅西的身边,父亲豪尔赫眼眸中总是透着快乐抑或得意,但他内心的酸楚又有多少人能读懂?

作为父亲,我最清楚梅西的病源于营养不良。阿根廷盛产世界上最好的牛肉,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奶酪,但那不属于我们。梅西是吃着土豆和胡萝卜长大的,是喝着那些没有油沫的汤后去踢球的。

梅西的父亲豪尔赫回忆当年只有11岁的梅西患上生长激素缺乏性侏儒症时,不禁仍有些伤感,甚至当梅西已经成为这个星球上最好的足球运动员之后,他从不抱怨,他年纪轻轻就比谁都懂事,这一点没有人比我更清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励志名人经典故事:做自己的出版商

全文共 1210 字

+ 加入清单

阿曼达·霍金是美国明尼苏达州奥斯汀市的一位女孩,她自幼拥有讲故事的天赋。学会写字后,霍金就开始写故事,立志成为一名作家。

霍金喜欢独处,不爱说话,所以朋友不多。从小学开始,当她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游玩或举行派对的时候,她总是一个人呆在教室或家里默默地写作,有同学嘲笑她是个“木头人”,她不以为然。在上小学和初中的8年时间里,霍金写满了10多个又大又厚的笔记本。她曾将自己认为写得很好的故事投给了报社,但一篇也没能发表。在父母的鼓励下,她仍旧笔耕不辍。

读高中时,霍金完成了她的第一部小说,并信心满满地将小说邮寄给了50家出版社,结果没有一家愿意出版,这令她沮丧不已。就在霍金打算放弃的时候,她在书上看到了自己的偶像——美国著名歌手马克·霍普斯鼓励年轻人的一句话:“为了成功,多么执著都不过分!”这句话使她重新找回了奋斗的勇气。

高中毕业后,霍金进入一家社区大学读书,没念两年她就因父亲失业而辍学了。她先到一家餐厅洗盘子,后来又在残疾人之家当护工,月薪只有1500美元。拮据的生活并没有挡住她追求理想的脚步,工作之余,霍金用辛辛苦苦攒下的钱报了几个写作班,系统学习了写作理论。她还走访各大书店,阅读了大量的畅销书,以此来了解它们之所以畅销的原因。

经过深入分析,霍金发现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而吸血鬼、巨兽和僵尸等题材则是目前流行的元素。据此,她确定了自己新的写作方向,打算把各种“时髦”的元素都融进自己的作品里。霍金为自己列出了详细的写作计划,每天下班后,她都要写作到深夜。不到一年的时间,霍金创作出了6部小说,当她将这些作品邮寄给多家出版社后,还是石沉大海。

2010年4月,霍金在网上浏览新闻时,发现互联网上兴起了“自我出版”的热潮。所谓“自我出版”,是作者不通过传统出版系统发行自己的书,同时负责编辑、设计、定价等所有环节。这让霍金眼前一亮,于是,她运用网络数字出版系统制作了4部精美的电子书,并将之陆续上传到了亚马逊网上书店。

由于对自己的作品不够自信,同时也出于吸引读者的考虑,霍金将每本书定为0。99美元的超低价,而亚马逊网上书店的其他书,标价通常是每本9。99美元。喜爱吸血鬼、巨兽和僵尸等题材的读者,在亚马逊上搜寻这方面的小说时,一看霍金的小说定价才0。99美元,顿时就被吸引住了,试读后感觉不错便下载到了自己的阅读器里。读者阅读完霍金的一部小说后,感觉很合口味,于是就将她的其他小说给“包圆儿”了。

就这样,6个月过后,薄利竟然滚成了巨款,她的账户赚进了20多万美元。一年半后,霍金共售出100多万本电子书,收入高达200多万美元,而她也成了为数不多的在亚马逊上销售图书超过100万册的著名作家。《纽约时报》称她为继斯蒂芬妮·梅尔(吸血鬼小说《暮光之城》的作者)和J·K·罗琳(《哈利·波特》的作者)之后最令人激动的作家。

霍金在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说:“很多时候,当别人不给我们机会时,我们要学会自己创造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名人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217 字

+ 加入清单

范仲淹苦读的故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明白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以前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之后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孤独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有人说,因为有了牛顿,全世界所有的独身者,都将不再孤单。信哉斯言!和克林顿一样,他们都是父亲的遗腹子(废话啊,有母亲的遗腹子一说吗,呵呵),他的出生,毫不夸张地说,改变了整个世界。 不要再说上帝砸他的苹果了,还有他煮熟的手表,以及给大小猫各开一洞的美谈,反正历史总是越传越悬乎,只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事实是:他是现代力学的奠基人,万有引力的发现者,分析过白色光的组成,与莱布尼兹同步发现了微积分...... ,MS他曾喜欢他表妹,差点就求婚了,不过后来他还是放弃了。牛顿的一生,几乎没有亲近女色的纪录,他孤独的走完伟大的一生,晚年在宗教中寻找慰藉(有一点应该强调:科学与宗教是可以并存的),1727年3月,他被安葬在著名的西敏寺大教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名人故事:数学只考了15分的钱钟书

全文共 290 字

+ 加入清单

钱钟书是我国著名的大作家,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

1929年夏,钱钟书高中毕业,报考当时的全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就在入学考试时,钱钟书拿到数学试卷,一道道数学题看起来像天书一样,他几乎都不会做,但迫不得已,就硬着头皮做了几道题,也不知对错。

发榜的时候,钱钟书看到自己的数学只考了15分。而按照清华大学的招生规定,只要有一门课程不及格,就不予录取。他的数学考得这么差,应当说是一点儿希望都没有了。可是他的国文和英文成绩都是满分,当时的校长罗家伦看到钱钟书的英文、中文成绩俱佳,高出一般考生一大截,就决定打破常规,破格录取。

正是罗家伦的这一次破例,成就了学贯中西的一代学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爱国的名人经典故事2、朱自清饿死不食救济粮

全文共 498 字

+ 加入清单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

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jiang介石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订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构成威胁。当时社会上物价上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人民对美国和guo民党政府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为了支持jiang介石,就运来了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学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该逃避自己的责任。”

两个月后,朱自清困贫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宁肯挨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尊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名人故事作文300字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冯如(1884-1912),原名冯九如,字鼎三,1884年1月12日(清光绪九年农历十二月十五日)出生于恩平牛江杏圃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幼年时曾在乡间私塾就读数年,辍学后居家务农。

1898年,冯如16岁时,父母就为他成婚,妻子是恩平大沙岗坪乡竹林村梁三菊。名人名言网欢迎您的光临

由于生活困难,冯如在1899年辞别了父母和婚后不久的妻子,跟表亲伯母的弟弟吴英兰,远涉重洋到美国三藩市(旧金山)谋生。

天资聪颖多幻想

冯如在村中的私塾读书时,非常勤奋,学习成绩在同班同学中名列前茅。他在写作时常常流露出许多幻想,并提出许多令人思考的问题。如小鸟为什么会飞上天呀,为什么可以在天空中翱翔自如呀,为什么可以飞快飞慢,甚至有时可以停留在空中呀,等等。老师看到他的这些作文,称他是“富有幻想的孩子”。名人名言网欢迎您的光临

冯如还经常创造出一些新奇的玩具。他制作一只像大鸟的风筝,两只翼吊着两个小木桶,当风筝乘风徐徐升上天空后,小木桶变成小风袋,起到平衡飞翔的作用,看得村中大人、小孩连连称奇。他还用一个火柴盒造一只小船,放在鱼塘中,让风吹着飘来飘去,人们都称赞他有办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名人故事作文300字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在寒假期间,我读了《128 位世界名人故事》这本书,里面讲了许多名人的故事,深受我的喜爱。还有我们曾经学过的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等人的故事。

其中,我最喜欢弗朗西斯·培根。

培根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贵族家庭,他是科学新时代的先驱者,是认识到科学和技术能改变世界的第一位伟大的哲学家。那时的女王伊丽莎白非常喜欢他,他出版了许多有关法律的书。在他18 岁的时候,父亲突然去世了,使他和宫廷疏远了。1618 年,因培根严重触犯了法律,把他赶下了政治舞台。1626 年,他在雪地里做了一次冷冻试验之后,由于受寒而病倒,不久便去逝了。

啊!培根,多么伟大的哲学家啊!为了试验而失去了生命,他对科学的执着让我敬佩,让我难以忘怀。

我现在非常喜欢看《128 位世界名人故事》,因为这本书让我知道了那些名人和他们的故事。正像培根说的那样:用伟人的事迹来激励孩子,远胜于一切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名人小时候故事

全文共 753 字

+ 加入清单

爱迪生小时候就热爱科学,凡事都爱寻根追底,都要动手试一试。有一次,爱迪生看到母鸡在孵蛋,就好奇地问妈妈:“母鸡为什么卧在蛋上不动呢?是不是生病了?”妈妈告诉爱迪生,这是在孵小鸡,过一些日子,蛋壳里就会钻出鸡宝宝来。”

听了妈妈的话,爱迪生感到新奇极了,爱迪生想,母鸡卧在鸡蛋上就能孵出小鸡来,鸡蛋是怎样变成小鸡的呢?人卧在上边行不行?他决定试一试。爱迪生从家里拿来几个鸡蛋,在邻居家找了个僻静的地方,爱迪生先搭好一个窝,在下边铺上柔软的茅草,再把鸡蛋摆好,然后就蹲坐在上边,爱迪生要亲眼看一看鸡蛋是怎样孵成小鸡的。天快黑下来了,还不见爱迪生回家,家里的人都非常着急,于是到处去找他。找来找去,才在邻居的后院找到了爱迪生。只见他坐在一个草窝上一动也不动,身上、头上沾有不少草叶。家里人见了,又生气又好笑,问他: “你在这儿干什么呢?” “我在这儿孵蛋啊!小鸡快要孵出来了。” “孵什么蛋,快点出来!”爸爸大声喝道。 “母鸡能孵蛋,我要看看怎样孵出小鸡来。” “不行,不行!快回家!”爸爸又喝斥道。

妈妈却没有责怪和取笑爱迪生,因为她知道这孩子的性格,微笑着说:“人的体温没有鸡的体温高,你这样孵是孵不出来的。”爱迪生虽然没有孵出鸡来,但是通过这次孵蛋活动增长了知识。还有一次,爱迪生看到鸟儿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心想,鸟能飞,人为什么不能飞?能不能给人加上翅膀?爱迪生忽然又想到,气球没翅膀也能飞上天,那么在人的身体里充上气行不行?于是全找来一种能产生气体的药粉,让一个小伙伴喝了下去,看看爱迪生能不能像气球一样飞起来。可是过了一会儿,小伙伴肚子疼了起来,大声哭喊,差点儿送了命。为了这件事,爸爸狠狠揍了爱迪生一顿,还说不准他以后搞什么实验了。可是爱迪生还是不服气,说:“我不做实验,怎么会知道人能不能飞起来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陈道明的怪僻名人故事

全文共 598 字

+ 加入清单

陈道明拍戏有不少“怪癖”。怪僻之一是不脱戏服。一旦进入剧组,换上角色的衣服,陈道明就不会轻易脱下来。在《归来》的整个拍摄期,他一直穿着陆焉识的破棉袄,下了戏也不例外,回酒店时常常引来侧目。这个习惯并不是在拍《归来》时才养成的,从《康熙大帝》到《楚汉传奇》,无不如此。拍《楚汉传奇》是在冬天,陈道明就穿一条单裤,因为他觉得戏中的场景是在秋天,多穿一条裤子会影响视觉效果。就为这,拍完戏就得了重感冒。在片场他总是穿着刘邦那套戏服,永远是整装待发的样子。之所以如此。陈道明的理由是:“进入剧组后,演员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把戏服穿成自己的衣服,把道具变成自己的手持物,只有这样,这些东西才能‘贴神’,而不像借来或租来的。”

陈道明演戏的另一个怪癖是爱站着。在片场,稍微大牌点的演员都有专属的椅子,供休息用,陈道明却总是站着。《楚汉传奇》导演高希希透露,陈道明在片场一站就是一天。陈道明的“站神”精神,让剧组上下都肃然起敬。“你说陈道明站着,我们谁敢坐下?剧组就集体陪站呗!”高希希笑着表示,这算是一部“站着拍完的戏”。排练话剧《喜剧的忧伤》也一样,第一天排了7个小时,陈道明就没坐下过。

这些别人眼中的“怪癖”,在陈道明看来,只是演员的职业特性。他说:“演员这个职业是有职业性的,职业性有时候要付出代价。不都是光环,不都是掌声和鲜花。演员不能只带脸进现场,一定要带着脑袋进现场,因为演员不是演脸的,而是演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名人读书小故事推荐_名人故事作文1000字

全文共 927 字

+ 加入清单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要用心灵去感受,就能领悟出其中的快乐。书像风尘仆仆的流浪汉,又像走南闯北的旅行家,肚子里装满了稀奇古怪的风土人情和天涯海角美丽诱人的风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名人读书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名人读书小故事一:苏洵发愤

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感悟】从古至今,年老发奋学习的事例也比比皆是,青少年年老就不能学习了吗?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现代科学文化迅猛发展,使知识的更新期大大缩短,活到老学到老是时代的要求,它要求人从幼年到垂暮都要不间断地学习,不用说人到中年,就是老年仍然需要坚持学习,否则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名人读书小故事二:八十二岁的状元

梁灏是五代时期的人,却是宋太宗时期的状元郎。他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朝代。虽然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我就离状元近了一步。”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状元。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在大殿上,太宗问他的年岁,他自称:“皓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言明自己是八十二岁了。短短两句话,包含了多少考场上的艰苦和辛酸!

【感悟】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因为他生逢五代乱世,人生坎坷在所难免。但他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却是极为可贵的。在求学路上,如果人人都像梁灏那样孜孜不倦,为达到目标不惜追求到须发皆白,那么,即便最后不能功成名就,至少可以满腹经纶垂名后世。这种坚毅的求学精神值得每个人称颂和学习。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诉青少年:学习不在于年龄,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只要正确对待,持之以恒,就能达到你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恩格斯的读书方法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490 字

+ 加入清单

恩格斯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 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格奥尔格享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信,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好。恩格斯复信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自学,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

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最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著作,以及马克思著作,同时要不断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

从其阅读过的书目来看,他虽然也读过大量的通俗小册子,报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著。他认为,系统读原著是从事研究的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

展开阅读全文